化学类课程

2024-08-19

化学类课程(共12篇)

化学类课程 篇1

当今社会, “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社会对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为此, 我院培养模式已由传统的“化学-药物”向“生物-医学-药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转变。有机化学课程为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 通过药学类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实践, 实现了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为本专业获得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提供了重要支撑[2]。

药学类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有机化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张扬个性、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创新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按此要求, 以培养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为基本点, 对有机化学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 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验教学的改革及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1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设置以有机化学为核心, 其他学科知识为重要补充, 强化实践, 增加对理论知识应用过程的讲解和实践。采取专业不同特色化上课, 教学内容上贯彻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相结合, 教学方式上贯彻能力提高和创新意识相结合, 教学体系上贯彻本科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衔接, 师资安排上贯彻应用研究水平高和教学效果优秀相结合。

如为了强化学生对化合物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一有机化学精髓的理解, 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红外光谱, 对实验室学生制备的实验样品进行定性的仪器分析:了解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深入理解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别。

2 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积极探索能够体现药学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的建立、问答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抛锚式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肯定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药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通过学生备课、讲课的过程, 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大纲, 学会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把握, 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扩大了知识面, 并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指导学生正确的词语表达、语速语调的控制、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

新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多种学习软件, 丰富了教学模式, 设立BBS, 应用网络进行理论课程答疑。同时设立公共邮箱, 对学生感兴趣的有关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问题进行网上解答。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考核形式的改革, 该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以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形式记分, 占课程总成绩的70%;实践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形式为实验课制度管理分、实验过程管理分、实验报告分和实验考核分。整个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理论考核+实践考核) , 60分为及格。

3 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科研作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历来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课比例占到总课时的40%以上, 并努力把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50%。

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 自编了《药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讲义, 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满足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行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实验研究三层次的一体化教学, 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期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 实验内容则要压缩验证性实验, 保留部分能反映学科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紧随基础训练实验之后, 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锻炼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后期, 安排综合性强的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主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 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当前药学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 迫切需要药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综合化改革。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 将相互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改革重点, 打破过去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独立, 缺乏联系的局面, 整合原有课程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间的融合, 开设了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该课程在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前统一开设。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制剂学等实验贯通于若干个实验中,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药学基本操作技能, 又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设计实验, 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经过四年多的实践, 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课已逐渐成熟,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好评。

增加开放性实验, 以教师科研促进教学, 产学研结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行教师科研实验室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 坚持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自选课题研究, 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研室于2007年建成“化学与生物工程制药校企合作实验室”, 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研究单位, 直接针对市场需求选题, 同时为药学专业学生开放,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有针对性的培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药物合成、新药筛选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基础研究性课题, 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为日后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5 人文素质的培养

积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工作, 利用教学和科研资源, 积极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好这一活动, 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能巩固和消化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且还能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本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中, 侧重于人文素质中的学术民主与自由的人文精神培养, 以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为中心,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绝对的权威, 相反要鼓励学生敢于置疑, 大胆发表意见, 自由进行争辩, 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 在这样的反复思维碰撞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态度, 严谨的作风, 并树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养成谦虚谨慎、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交流合作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只有加强交流、咨询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完成科研任务,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展望

在药学专业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 特别是我院药学专业在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过程中, 有机化学也聚集了一批从事有机化学教育的专业教师, 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在药学人才培养上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与思想, 根据现代药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按照“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 充分利用我校医学教育的优势, 突出“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药学教育理念, 明确有机化学在培养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方面所担负的工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经实践验证, 该模式符合药学学科性质, 对加强药学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

摘要:为达到培养实践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目的, 以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为先导, 构建药学类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努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性实验

参考文献

[1]印晓星.培养临床药学人才应分两步走[N].健康报, 2007-12-06 (6) .

[2]刘毅, 安琳, 张玲, 等.复合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6) :1086-1087.

[3]邓卫平, 杜文婷, 钱旭红.浅析有机化学在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核心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6) :33-35.

化学类课程 篇2

作者:中宏数据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 正文:

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其中石油化工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化学工业与农业、国防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加快化学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迅速改变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状况,努力提高化工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之尽快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根据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要求,提出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一)化学工业要认真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认真执行《化学工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遵循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全面提高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使主要化工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实现协调发展。

(二)化学工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心环节,着眼于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开发创新、提高质量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化学工业的发展在速度与效益、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实现统一。

(三)化学工业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化工投资结构优化和产业重组,重点解决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能源和物资消耗高、经济效益差、开发能力弱、国产化进度不适应需要等问题,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产业结构由单纯原材料生产向深度加工延伸。

(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

1.继续稳定发展农用化学品,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

2.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加快有机原料、有机中间体、合成材料以及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建设,搞好为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以及建筑业等国家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套服务;

3.努力开拓化工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及高出口创汇的的化工产品。

(五)产品发展的重点:

1.优质硫、磷、钾矿;

2.尿素、磷铵、钾肥、高养份复合肥、各种专用肥等高浓度化肥;

3.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农药新品种;

4.离子膜烧碱;

5.子午线轮胎;

6.重质纯碱和低盐重质纯碱;

7.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及其重要衍生物;

8.基本化工原料、重要中间体;

9.三大合成材料;

10.新领域精细化学品、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价值的化工产品。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六)化学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以基本实现总量平衡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市场和技术的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和资源配置基本合理的化工生产基地,要提高加工深度,增加新的品种,拓宽发展和应用领域,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并明显提高化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

(七)化工主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化学肥料:进一步优化原料路线,氮肥以天然气和煤为主,磷肥结合磷矿资源特点,因矿选择适宜的工艺。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依托老企业或在主原料产地集中建设大型化肥生产基地。现已建成的化肥装置,要逐步进行填平补齐和完善配套,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要有步骤地对各类化肥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有条件的化肥企业要努力发展其它盈利化工产品和多种经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要加快农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广泛推广测土施肥和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2000年化肥总产量要登上国务院确定的第三个台阶,国产化肥总量满足需求的90%,其中氮肥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磷肥满足85%,高浓度和复合肥料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氮磷比例基本满足农业的需要。为化肥工业配套的化学矿山主要依托现有矿山进行改扩建,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开采强度,提高选矿水平和能力,实行精料政策。

2.农药:以满足农业需要为主要目标。主要品种的产量和剂型要基本满足农业的需求并部分出口,努力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适用、质量可靠、供应适时。要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重点增加除草剂、杀菌剂以及生物农药的品种和数量,调整杀虫剂的品种和结构,配套发展关键中间体和助剂,努力增加制剂品种,尽快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集中建设南北两个农药创制开发中心。

3.石油化工:坚持“大型、先进、深度、系列、集约”的发展战略,并与现有化工企业优化原料和工艺路线紧密结合起来。石油化工的发展主要立足于现有企业进行改扩建,同时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地方适当新建大型装置。新建装置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现有装置要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并创造条件向经济规模靠拢。要发展深度加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生产技术先进、品种新颖、附加价值高、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升级换代产品。

对现有炼油(或石化)企业要进行改造、挖潜、配套和必要的扩建。要大力发展原油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建必要的二次加工装置,进一步提高轻质油的产出率,改善产品结构,实现汽油无铅化,提高柴油稳定性,增加航空煤油和柴油在轻质油中的比重。

要加快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发展,到本世纪末,其生产能力要上新的台阶,技术水平要明显提高。乙烯装置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进行改造,现有年产30万吨装置要分期扩建到40-45万吨规模,现有年产11.5-14万吨装置分期扩建到20-30万吨规模,同时要安排好乙烯原料的优化工作。在沿海或靠近油资源的地方适当新建大型乙烯装置。合成树脂要继续增加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与氯碱工业结合,建设大型聚氯乙烯装置,并加快采用石油化工原料路线代替现有电石乙炔工艺。要在加强通用树脂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快工程塑料,以及各种专用树脂及共聚、改性树指的开发。合成橡胶发展的重点是在努力增加生产能力的同时,解决品种和质量问题,要尽快填补丁基、异戊等橡胶品种的空白,改善丁苯和顺丁橡胶的比例,重视发展合成胶乳和热塑弹性体。合成纤维要继续加快发展,在重点发展涤纶原料的同时,要注意增加其它合成纤维原料的生产;并积极开拓多品种、功能性纤维的应用领域。

石油化工的发展还要增加市场紧缺的芳烃及基本有机原料。

4.精细化工:贯彻“统筹规划、放开发展”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特别是高新技术精细化工的产品开发,不断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要搞好精细化工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努力开拓服务领域。鼓励各地区、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精细化工的发展,2000年全行业精细化工产值率要达到45%。要力争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批精细化工占有相当比重、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基地,并使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胶粘剂、皮革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油田化学品、信息用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和生物化工等几个领域形成规模比较合理、品种基本配套的产业。

5.感光材料:要继续向高性能、多品种方向发展,并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要下大力量抓好乳化剂等主要原材料的配套,基本实现彩色感光材料的国产化。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感光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使其尽快形成高技术国产化感光材料基地。

6.氯碱:新建烧碱项目主要依托现有老企业,并提倡采用离子膜工艺,优先采用国产化设备。推广采用卤水电解技术。现有企业要尽量采用节能的先进技术,通过改扩建逐步达到经济规模,逐步取代石墨阳极电解槽。到本世纪末,离子膜烧碱产量要由目前占总产量的10%提高到25%。要大力发展新的氯产品,优化氯产品的结构。

7.纯碱:要重点增加重质碱和低盐重质碱的比重。到“九五”末,重质碱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比例要达到40%,其中低盐重质碱占总能力的25%。重点抓好老厂的扩建和改造;积极促进盐碱联合,在靠近盐场或有盐矿的氨碱厂,努力推广废液晒盐或卤水制碱技术;联碱厂要结合化肥市场的需求,发展以氯化铵为主体的多元复混肥料。同时,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8.无机盐:无机盐行业要努力发展系列化、精细化、专用化和高技术产品,大力促进无机盐产品的出口创汇。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具有经济规模、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创汇率。

9.橡胶加工:轮胎行业主要依托现有重点轮胎厂进行改扩建,加快子午线轮胎的发展。轮胎企业的发展,要走联合的道路,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集团。要限制和淘汰产品质量差、消耗高、规模偏小的斜交胎的生产。到本世纪末,子午线轮胎产量要由目前占轮胎总产量的11%提高到35%。其它橡胶制品发展的重点是:为机械工业和汽车制造配套的传动带、密封件等专用橡胶配件以及为能源交通工业配套的高压胶管、橡胶软管、轻型运输带等,同时要积极开发电子、航空、轻纺工业用的橡塑制品以及精细橡胶制品等新品种,限制低性能普通橡胶制品的生产。

10.化工装备:贯彻“装备与工艺并重、配套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化工单元和专用设备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提高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大型化工压力容器和机泵阀的成套供应能力。

(八)化工新建项目(含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原则上应按以下规模建设:

1.乙烯:30万吨及以上。

2.炼油:500万吨及以上。

3.氯乙烯:乙烯法:20万吨及以上;天然气乙炔法:6万吨及以上;电石乙炔法:4万吨及以上;

4.聚氯乙烯:4万吨及以上(单系列)。

5.聚丙烯:7万吨及以上。

6.环氧乙烷/乙二醇:10万吨及以上。

7.合成氨:为尿素装置配套,以重油、块煤为原料,8万吨及以上;为磷铵项目配套,以天然气、重油、块煤为原料,6万吨及以上;以粉煤为原料,20万吨及以上。

8.纯碱:单系列装置能力:氨碱法:20万吨及以上;联碱法:18万吨及以上。

9.烧碱:5万吨及以上。

10.环氧丙烷:2万吨及以上。

11.丁辛醇:7万吨及以上。12.苯酚丙酮:8万吨及以上。13.甲醇:10万吨及以上。14.醋酸:10万吨及以上。

15.顺酐:2万吨及以上。

16.苯酐:2万吨及以上。

17.聚苯乙烯:5万吨及以上。

18.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及以上。

19.己内酰胺:5万吨及以上。

20.丙烯腈:5万吨及以上。

21.尼龙66盐:5万吨及以上。

22.ABS树脂:5万吨及以上。

23.子午线轮胎:30万套及以上(载重胎);150万套及以上(轻卡、乘用胎);80万套及以上(混合规格)。

24.焦油加工:10万吨及以上。

三、产业组织优化和企业制度创新

(九)化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加强全行业管理,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现有基础,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化工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资源利用合理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的盲目竞争。

(十)化学工业要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加大改革力度。结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企业公司制的改造,使一批国有大中型骨干化工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建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化工企业要依法规范运作,下大力气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十一)国家对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近期对化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分类指导意见是:

1.鼓励原油加工、石油化工、化肥、农药、氯碱、基本化工原料、合成树指、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单体以及高新技术精细化工领域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改组成为股份制企业。

2.大型石油化工、子午线轮胎、催化剂、纯碱、钡盐等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须由国家控股。中外合资的,中方股份应不低于50%。

3.为军工生产配套的化工产品,我国特有稀缺资源锂、锶、硼矿的开采、加工以及萤石矿、斜交胎生产企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禁止外商参股;对农药产品,禁止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单纯的制剂加工项目。

4.达到经济规模要求、投资回报率高、综合实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有重大建设项目急需筹措资金的骨干企业,可优先发行社会公众股票,并在国内或海外上市。

(十二)化工企业要通过资产合并、兼并和股份制等形式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经济成份联合乃至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以增强经济实力;产品或工艺技术相近的化工企业、原材料或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后加工企业,要通过平等竞争和合并、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自主联合或重组,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十三)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建设好18个大型化工基地和15个中小城市精细化工基地,把发展和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基地作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要加大改造力度,滚动发展,到本世纪末,培育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具有整体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达到5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达到40个以上。

(十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工作,并认真研究各地各部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并组织推广。

(十五)应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化工信息、咨询、工程承包、投资服务业和化工产品的仓储、运输、商贸流通业。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液体化学品专用码头和运输船队,发展沿江、沿海以及远洋运输;建立各种类型的化工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推动化工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布局

(十六)化学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原则是:

1.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情况、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2.发挥现有化工基地的作用,就近适当集中,达到经济规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3.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运力。

4.基础原材料和重要中间体生产适度集中,形成经济规模;后加工适当分散,适应市场需求。

5.利用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等开放地带经济活跃、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快外向型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6.国家扶持欠发达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发挥优势的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要积极给予支持。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发挥资源优势或沿边地理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的化工产品。

7.在环境容量受限制和环保问题比较敏感的地区,应避免建设“三废”排放量比较大及污染难以治理的化工项目。

(十七)各种经济成份的化工企业,要以产权联系为主要纽带,把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结合起来,体现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企业群体或产业带。

(十八)有条件的地区要在统一规划下,发展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盐碱联合、化热电结合或其它的联合企业。

五、科技进步

(十九)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化”的方针,坚持“高起点、上水平”的原则,加快化工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推动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

(二十)化工科研部门要集中力量,围绕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长期制约化学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化工生产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重大科技新成果,尽快提高化学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十一)化工科技开发要坚持把开发大型成套技术放在首位,坚持把科技攻关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国产化结合起来,坚持把工艺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结合起来。

(二十二)要加快组建一批技术过硬、装备精良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工程开发和应用开发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十三)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加大力度,重点对量大面广、能带动化工整体技术进步的重大技术成果进行推广。

(二十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提高化工设计和施工水平。在扩大对外合作的基础上,提高引进技术的设计和工程承包能力。大型化工设计和施工建设单位都要努力向国际型公司过渡。

(二十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速科研院所“三进入”(即以多种方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进入经济特区或沿海经济开发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步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配置合理、高效精干的化工科研开发体系。

(二十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定》及《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化工部《关于化工行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和科研开发战略,完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化工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网络和试点单位联络员制度,逐步完善化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十七)要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方式灵活多样地筹集化工科技发展资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投入机制。企业要逐年增加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要建立健全技术、产品和应用开发机构,单独或以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别的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承担重大科技开发或国产化项目。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要积极与国外合资、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六、技术和装备

(二十八)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当代先进技术、清洁工艺和高效、安全的设备,生产高质量、低成本、低消耗少污染的化工产品。

(二十九)化工企业应优先采用国内开发或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应统筹考虑其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避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引进,对引进的化工技术和关键设备要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工作。

(三十)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组和改造,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

(三十一)根据化工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国产化项目,并在国家计划中明确国产化依托工程和国产化的内容。依托工程的投资应优先安排并予以保证,其需要进口的配套原器件和材料,依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十二)化工企业应不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效率、高能耗的生产设备,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严格禁止土法炼油、土法炼焦,尽快淘汰氯醇法环氧乙烷、磺化法苯酚、发酵法丙酮丁醇、酒精法醋酸、汞法醋酸、氰化钠法丙酮氰醇、水银法烧碱以及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黄磷、小电石、小烧碱、小钛白、小油漆、小染料等的生产。新建项目不得采用上述禁止和要求淘汰的工艺。严格限制萘氧化法苯酐、敞开式电石炉、水洗和一转一吸法硫酸以及普通硫化染料、联苯胺型颜料、天然油脂涂料和斜交轮胎的发展。新建项目一般不得采用这些工艺。

(三十三)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推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证工作,按国际通行做法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管理。

(三十四)国家对乙烯、烧碱、纯碱、子午线轮胎、感光胶片以及农药、铬盐等项目的建设实行核准制度。新建、改扩建上述产品项目,须报经行业主管部门核准。

(三十五)国家对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环境保护、质量要求严格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化工产品,如复合肥、农药、轮胎、难燃运输带、化学试剂等的生产实行许可证管理。企业需凭申领的许可证组织该类产品的生产。

(三十六)依照国际惯例,对作为“幼稚工业”的子午线轮胎、信息记录材料和工程塑料等新开发的高新技术行业加以适当的、一定时限的保护。

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三十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和政策导向,把地方和企业的资金引导到化工重点建设上来。企业要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的资本金。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提供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方位筹集技术改造资金。

(三十八)要充分运用和争取各项优惠政策,为化工发展筹集资金。要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发挥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以及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土地级差以及资产有偿使用、发行有价证券等政策,把潜在的财力转化为现实的建设资金。

(三十九)要把利用外资纳入到化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各级化工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促进工作,并十分注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广泛吸收外商投资的同时,有重点地吸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要积极利用优惠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国外出口信贷和各种形式的商业贷款。

(四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要认真贯彻执行《指导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项目的审批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现有企业的资产要认真进行评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十一)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名牌商标或涉及我国特有稀缺资源等产品的化工企业,应优先考虑通过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发展;如必须直接利用外资,进行合资、合作时,要争取由中方占多数出资份额。

八、化工进出口

(四十二)化工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扩大传统化工产品出口的同时,选择有竞争力、创汇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扩大出口。要努力增加化工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和对外工程承包。

(四十三)化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具有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出口基地。

(四十四)合资企业应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办成外向型出口企业,其产品的外销比例一般应与外商的出资(参股)比例大体一致。

(四十五)控制稀缺矿产资源及其粗加工产品,国内市场紧缺的化工原材料、中间体、磷肥、钾肥以及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确需出口,应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

(四十六)根据我国化工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将适时确定鼓励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的化工产品目录,化工生产和外贸企业应按目录的要求进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四十七)严格禁止进口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品。进口国际上限制使用的化学品或出口我国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化学品,需报经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办理规定的登记手续。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四十八)化工企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执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保护臭氧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国际责任和义务,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切实搞好环境保护。

(四十九)化工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拟建地区的环境状况;建设方案要经过充分论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清洁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环保工程所需投资应切实得到保证。

(五十)禁止“三废”排放超标准及污染严重而又得不到有效治理的项目进行建设和生产。

(五十一)禁止从国外引进会带来严重污染后果的化工产品、中间体、生产工艺和设备。

(五十二)化工企业要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完善环保设施,建设综合环境治理项目。

(五十三)化工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和《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减少有毒和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

(五十四)国家对化学毒物和化学危险品实行登记和产品标签制度,要求企业在化学毒物和化学危险品的储存、运输、包装、标签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五十五)化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制定的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专门的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五十六)化工企业应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执行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现有装置消除安全卫生方面的隐患。生产建设中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

十、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

(五十七)化工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消耗和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十八)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技术和装备,促进化工能源消耗水平逐步下降。

(五十九)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定期公布主要化工产品能耗定额。超过定额指标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达标,新建项目的能耗水平也必须达到规定的定额指标。

(六十)化工企业要重视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利用化工生产的便利条件,变可利用的废弃物为有用的财富;对综合利用项目和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来源:中国化工产业网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标题:世界印染助剂发展新趋势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正文: 市场现状

纺织印染助剂对提高纺织品的附加价值和升级换代至关重要,它们能使纺织品更具时代性,更加功能化,更加高档化,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纺织助剂的市场不断扩大,美国的Freedonia集团公司(一家工业市场研究公司)的市场调查报道2003年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包括化学整理在内)的市场已超过160亿美元,2004年达到170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染料市场的一倍。由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纺织工业发展的差异,它们的纺织印染助剂市场是不同的,例如东南亚地区近年对纺织助剂的需求量随着美国和西欧等国家的纺织工业不断地向其转移,增长很快,年均增长率达到4.1%,到2005年的市场将达到102万吨左右;而北美在同一时期的年均增长率约1.7%,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约44万吨;西欧在同一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不到1.3%,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在37万吨左右;日本在同一时期的年增长率仅0.4%,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不到10万吨,可见东南亚地区的纺织助剂市场已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之和,列世界第一。另外,世界各地区和国家需要纺织助剂的结构也很不同,欧洲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大致为纤维与纺丝用助剂占9%、织造与针织用助剂占5%;前处理剂占7%、染色助剂占19%、印花助剂占10%、后整理剂占39%和通用助剂占11%。鉴于世界纺织助剂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制造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世界纺织印染助剂的产量超过了310万吨,共有近100个门类、1.5万个品种,年消耗量在270-280万吨,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的纺织印染助剂产量与纤维量之比为15:100,世界平均水平接近7:100。发展动向

近年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行业为了在世界纺织助剂领域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制订或修订纺织助剂的发展策略,反映了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2.1 西欧的纺织助剂在世界市场上依旧占据支配地位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型纺织助剂生产企业大多集中在西欧和日本,重要的供应商有BASF、Lanxess、Clariant、Ciba、Henkel(Cognis)、NovoNordisk、Gocdrick、Bohme.‥Soko、Rotta、Zschimmer& Schwarz、Dr.Petry、Wacker、松本、竹本等,他们在纺织助剂市场上与第三世界的生产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但为了追求纺织助剂领域更大的利润,西欧的一些公司采取了不同于纺织染料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式来进行变革,他们把纺织助剂业务控制在自己手里或者单独列出成立公司加强发展力度,例如Ciba公司和Sandoz公司的化学品部门在1995年下半年合并建立了Novartis公司,到1996年四季度包括纺织助剂在内的专用化学品部门又从该公司中分离出来建立了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1998年四季度为了加强发展力度再把纤维用助剂和织物后整理部门与纤维用染料和颜料部门分开,并为消费管理部单独发展;又如Bayer、Hoechst和BASF等三家公司虽然在2000年10月把染料和颜料(用于纺织品)的部门合并建立了新的DyStar公司,但他们的纺织助剂业务仍控制在各自手中,为了增强对纺织助剂的市场控制权和竞争力,最近DyStar公司购买了德国的Rotta集团,包括其在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的子公司,这样DyStar公司能为用户提供包括前处理剂、染色助剂、树脂整理剂、涂层剂、羊毛处理剂、衣服整理剂、皮革整理剂和造纸化学品等在内的一整套助剂,2004年Bayer公司也把专用化学品部门分开,建立了Lanxess公司宋加强纺织助剂的经营力量等,可以说西欧的纺织助剂在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市场上依旧占据着支配地位,尽管近年世界纺织产业不断地从传统的生产中心美国和西欧等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东南亚地区纺织助剂的需求量已名列世界第一,但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由于品种多、质量好、服务周到等因素,它们在东南亚纺织助剂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另外,西欧和日本等纺织助剂行业也采取了全球化发展的策略,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建立独资企业或控股公司,例如Lanxess公司在2005年初和华界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就纺织助剂的生产达成协议,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学品并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欧洲化学公司在2005年初与台湾永光化学公司合资在我国苏州建立三义(G.E.)化学制品公司,生产染整用助剂;ICI公司和EasternColour公司合资建立ICIPakistan and Eastem Colourand Chemical Company,按照美国和欧洲的指标生产纺织助剂等。

2.2 设置“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纺织助剂作为纺织化学品领域的一类重要化学品与纺织染料一样随着国际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的取消,市场上对其设置的“技术和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的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这些“壁垒”对纺织助剂所涉及的禁用和限制使用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严厉的“壁垒”有两个;一个是欧盟在2002年5月15日于其“官方公报”上公布欧共体判定纺织品生态标签的新标准,规定禁用和限制使用17类纺织助剂,它们主要包括禁止使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线性烷基苯磺酸盐、双[氢化(动物)脂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双硬脂酰基二甲基氯化铵,双[硬(动物)脂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乙二胺四乙酸、二烯三胺五乙酸等

七、种表面活性剂和由它们组成的制剂,不能使用生物降解性或处理率或回收率低于95%的纱线和纤维的上浆剂、洗涤剂、织物柔软剂与络合剂,不能使用生物降解性或处理率或回收率低于90%的纺丝添加剂和用于初级纺丝的油剂,不允许使用阻燃剂和整理剂,不能使用甲醛含量超标的纺织助剂和可萃取重金属量超标的纺织助剂等。在这些禁用和限制使用的纺织助剂中不少都是第一次提出,而且非常注重纺织助刘的生物降解性。该新标准要求之高,被纺织界称为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纺织品生态标准;另一个是欧盟在2003年3月17日公布的修改后的《未来化学品政策》白皮书,又称REACH法规,它已在2004年1月21日通过WTO秘书处发出了通报,预计2005年底以前批准,2006年将生效实施,该法规是一个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制度,将取代欧盟现有的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其重点之一是染料、颜料、助剂以及下游产品-纺织品服装等,它将较大地增加纺织化学品及纺织品的出口成本,将大大提高新纺织化学品及新纺织品的创制成本,并且该法规引起的链锁反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导致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我国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等的出口和发展,据欧洲报道此法规对欧洲纺织印染行业的冲击指数可达到70%,可供有效选择的纺织化学品将大大减少,可以说这个法规涵盖产品范围之广、涉及产品数量之多、产品检测费用之高是迄今“技术和贸易壁垒”中绝无仅有的。初步估算,一旦该法规生效实施,对我国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影响不会低于数拾亿美元,影响是很大的。欧美等国除了加强设置各种“壁垒”并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外,自2004年以来为了应付由于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带来的新的竞争、维护所谓的国内市场秩序和纺织就业,欧美等国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又设置了一轮又一轮新的限制措施即设限,包含利用针对我国的纺织品“特保”规定设限、运用反倾销手段设限、提高进口关税设限、设置新贸壁垒设限、把配额的市场保护作用转向保护海外投资者,打击侵权和假冒行为等内容,第一轮设限主要发生在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从2005年4月起又开始了第二轮设限,其特征是美国和欧盟同时对我国设限即美国启动“特保”调查、欧盟出台“特限”措施行动指南等,它们都对我国的纺织化学品出口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3 新纺织助剂的开发放到显著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际纺织市场形势的需要,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都把新纺织助剂的研究和开发放到显著的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开发的新纺织助剂在1600个左右,例如2004年开发的新纺织助剂就有1856个,其中纤维和纱线用助剂48个(占2.6%)、纺丝用助剂112个(占6.0%)、织造和针织用助剂98个(占5.3%)、前处理剂220个(占11.9%)、印染助剂644个(占34.7%)、后整理剂734个(占39.5%),显然新助剂开发的重点是后整理剂和印染助剂,两者占到四分之三;若按纺织助剂的种类来排列,开发最多的品种是柔软剂(158个),依次是涂层剂(包括织物涂料、上胶、涂层等计96个)、纺丝油剂(92个)、增稠剂(包括粘度调节剂等计73个)、阻燃剂(61个)、荧光增白剂(60个)、固色剂(包括染色后处理剂等计57个)、净洗剂(包括洗涤助剂等计53个)、漂白和前处理剂(50个)、纤维与纱线用润滑剂(48个),其中约80%的品种是复配制成的助剂,集中在“三高”新型纺织助剂的开发上,即高环境和生态保护性能的助剂,也称环保型助剂或绿色助剂,它们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不含磷和有害有机溶剂;高级专用助剂,能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的需要;高功能助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质量、性能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3.1 大力发展高环境和生态保护性能的助剂

目前环保型纺织助剂在纺织助剂中的比例还不高,就世界范围来说大概在一半左右,它们同样遵循“三E”原则即效率性、经济性和生态性。据粗略统计近三年世界市场上开发的新型环保纺织助剂不少于3000个,都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或可处理性、低毒性、低甲醛或无甲醛,不含有环境激素,经还原不含有24种致癌芳香胺,不含有生物活化整理剂,可萃取重金属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等。

2.3.2 开发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需要的高级专用助剂

近年国际纺织市场上,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人们对时尚性与舒适性的要求,发展了不少新型纺织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聚对苯二甲酸丙撑酯纤维(PTT)、Tencel系列纤维、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纤维(Carbacell纤维)、高导湿聚酯纤维、木质素纤维、甲壳素纤维、Modal纤维、多组份复合纤维和各种功能性纤维(超防缩、超柔软、磨绒、涂层和仿毛粗、中、薄型混纺交织织物等)等;开发的新型染整技术有低温等离子技术,数字喷墨印花技术、退-煮-漂-染色湿短蒸工艺、冷轧堆高效练漂及碱氧一步法工艺等。研究和发展适应这些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染整技术需要的纺织助剂是众所关心的开发热点之一,如酶制剂和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专用助剂等。

2.3.3 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型多功能和高功能助剂

目前比较突出的高新技术有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复配增效技术和微乳化技术等,用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多功能和高功能纺织助剂也是纺织助剂的开发热点之一,例如近年运用生物技术制造酶制剂发展迅速,有用于棉纤维退浆处理的淀粉酶,用于棉纤维光洁和减量处理的纤维素酶,用于棉纤维精练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也有用于丝绸脱胶和羊毛防缩整理的蛋白酶等,目前正在研究将基因工程用于酶制剂的开发上;又如由于开发新结构的纺织助剂投入太大,而且产生的三废污染厉害,因此复配增效技术越来越被重视,据报道国际市场上每年新增的纺织助剂中80%的新品种采用复配增效技术制成,目前这种新技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复配方式,另一种是内复配方式,主要采用前一种,它们都会产生增效作用;再如把纳米技术用于纺织助剂中制成的纳米材料抗菌粉、远红外粉的特种助溶剂、纳米级乳液粘合剂等都起到了传统产品无法比拟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三高”开发的新型纺织助剂可列举于下:

2.3.3.1 前处理剂

新型多功能前处理剂

它们是把润湿、净洗、稳定或软化、脱色、分散、中和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易生物降解性的前处理剂,如Clariant公司的Sandoclean Tioliq是一种集润湿、净洗、稳定于一身的三合一环保型煮漂助剂,它由脂肪醇、聚乙二醇醚和芳香基磺酸盐混合组成;该公司为Sirrix DNA也是一种在双氧水漂白中具有软化、脱色、分散、中和与反催化作用的环保型多功能前处理剂。耐强碱的双氧水稳定剂和螯合剂,如Ciba公司的Tinoclarite CBB和Yorkshire公司的Sericmest CA等,它们都能耐120g/L的强碱,使双氧水漂白有好的稳定性和对钙、镁、铁离子优良的螯合作用,特别适用于棉及其混纺机织物的双氧水连续高温蒸煮漂白工艺,具有加工白度好,去杂效果显著和纤维损伤小等优点。新型络合剂,如Solopol ZF是一种以糖为基础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能与棉中的重金属、钙和镁等相结合,可用来取代目前使用的生物降解性比较差的络合剂。生物酶制剂,如Bayer公司的Baylase EVO是一种果胶酶,用于移除纤维壁中含有天然棉蜡的呆胶,它与Diavadine UN(一种专用表面活性剂)组合能温和地移除蜡,使被处理的织物比传统的苛性钠处理经受较少的重量损失,并且有柔软的手感和高的亲水性,也改进了外观,全部加工成本最多可节约25%;澳门中南公司的煮练酶SKD是一种由果胶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组成的多元复合酶,可分解天然纤维中的共生物,去除果胶与蜡质,起到织物煮练的作用。专用的湿润/洗挣剂,如Sultafon D是一种低泡的专用湿润/洗净剂,特别适用于在氨纶中难乳化的硅酮油和矿物油的洗除,而且使用了该新助剂,可在同一浴中进行染色,这样可使加工成本和时间减少60%以上,加工能力增加25%-33%,且大大减少污染的排出液;Depicol RC9是一种无碳氢化合物且有乳化和分散作用的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高性能洗净剂,能从高氨纶含量的织物中有效地移除油,特别是硅油,该前处理剂还能使锦纶/氨纶或涤纶/氨纶混纺织物的洗涤和染色在同浴中进行,这样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处由于新助剂具有低泡性,它也适用于喷射和连续系统中。

2.3.3.2 染色和印花助剂

羊毛快速染色助剂,如Chemie Impex公司的Linsegl WRD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类脂体助剂,又称磷脂酰胆碱,它在低温(2.3.3.3 后整理剂

多功能后整理剂,如Ciba公司的Ultraphil、英国PPT公司的Permavel CT等,它们都是具有透湿、散热等功能的新型多功能后整理剂,用它们整理的织物还具有优良的耐洗性、抗静电性和柔软的手感等。新一代柔软剂,如Brookline化学品公司的Brcoksil M16是一个基于改进的有机官能团的硅酮技术的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无酞酸脂的微乳化亲水性柔软剂,对环境与生态友好和对人体安全,该产品给予非常舒适和丰满的织物手感,可用于多种类型织物、机织物和针织物包括家具装饰织物、毛巾、床单、内衣、衬衫、袜子和粗斜纹布等;由于产品的亲水性能,明显地改进了织物的穿着舒适感,而且还能耐久和耐洗涤,它与目前商业上在1-2个洗涤周期后已失去了大部分柔软性能的亲水性柔软剂相比能耐多次洗涤且保持织物的手感和织物的吸收性;它还耐热,能把织物的发黄减到最少;除外,由于该产品有好的纤维与金属之间的润滑性,减少了摩擦和有利于裁剪与缝纫操作,并降低织针的磨损和断裂;该产品能用于浸轧或吸尽工艺,它使用方便,能很好地被吸尽,是一个剪切稳定的乳液,它在吸尽或浸轧应用时耐高温、盐、碱、弱酸和一同使用的其他助剂的作用;该产品能应用在最后的吸尽浴工序中,不论有否预水洗;使用该新产品后可除去通常特加的柔软整理工序;它也是一个清洁的产品,没有脂肪残余物沉淀。该公司开发的另一个柔软剂Brooksoft XP也是一个对环境与生态友好和对人体安全的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无酞酸酯的浓缩的水性颜料印花浆柔软剂和润滑剂,可用于多种织物类型的印花中,由于无酞酸酯,它能在天然和合成的印花织物与其印花混纺织物上给予一个合乎需要的丰满和光滑的手感;除外,由于该产品有好的纤维与金属之间的润滑性,能减少摩擦和有利于裁剪与缝纫操作,并降低织针的磨损和断裂。

新型免烫整理型

棉布的免烫整理仍是近年市场的热点之一,新的免烫整理剂有Ciba公司的Knittex FEL,它是超低甲醛树脂,Knittex RCT是低甲醛于交联树脂,被整理的织物有好的回弹性和尺寸稳定性,Knittex FAconc是低甲醛湿交联树脂,被整理的织物有好的回弹性和尺寸稳定性;Clariant公司的Arkofix MCL是低甲醛树脂(甲醛量

新型抗菌整理剂

近年开发的抗菌整理剂大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效率高,对人体安全无害抗菌效果持久等特点,以有机硅季铵盐和双胍类为主,壳聚糖是最新发展的产品,例如Avecia公司的Reputex 20为聚六甲撑双胍的盐酸盐(PHMB),是用于棉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具有优良的耐洗性和低的毒性;又如Clariant公司的Sanitized T96-04为聚己二酰二胍的水溶液,具有耐60℃的水洗牢度和干洗牢度;再如Ciba公司的Tinosan CEL是适用于棉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Tinosan AM110是适用于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Tinosan NW 200是适用于羊毛和丝绸的抗菌剂等,另外该公司的Irgaguard B7000是一种第四代银系抗菌剂,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在800℃高温加工不分解,抗菌性能优异且持久,已获得美国FDA认可,可用在涤纶和锦纶中。

新型荧光增白剂

近年主要开发使用简便、易与后整理剂或前处理剂同浴处理,可节约能源和劳动力等加工成本的产品,如Ciba公司的Uvitex MSTV和Uvitex MSTB均系二苯乙烯二磺酸衍生物,具有低亲和力,若与树脂整理剂同浴使用,白度高,匀染性好,无头尾色差,重现性也好;另外,Ciba公司的Uvitex BHVliq.和Uvitex BBT liq.也系二苯乙烯二磺酸衍生物,具有高亲和力,可与双氧水吸尽法漂白时同浴增白,有优良的重现性,色泽一致性和水洗牢度;Clariant公司的Hostalux TCE-NG liq.也是可用于双氧水漂白同浴处理的涤纶和棉都能上染的增白剂,应用工艺简单,具有优良的耐洗牢度。

2.3.3.4 特种助剂

新型潮气驱除剂,如Ultraphil,它适用于所有纤维,能加速织物潮气的蒸发,使得织物穿着更舒适;它也能使合成纤维吸收更多的水汽,然后让潮气转移到衣服的表面很快地蒸发掉,这样人造纤维就能像棉花和羊毛一样自然地保持吸收性;新助剂还能使纤维更柔软,并防止衣服产生静电。

防止白色合成纤维织物在储藏或运输时泛黄的新助剂

白色合成纤维织物在储藏或运输时常常会在与包装材料相接触的地方泛黄,那是由于包装材料中含有一种无色添加剂即丁基化羟基甲苯(BHT),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当与纺织品接触时会转移到纺织品上,在纺织品上与从烟气中来的氮氧化物(NOx)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的硝基染料之故,其生成速度随着运输或储藏时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加重。BASF公司开发的新型助剂TX1567能可靠地防止氮氧化物与丁基化羟基甲苯分子结合,即使在高空气温度和高湿度的热带气候条件下也行之有效,这对那些氮氧化物含量高或交通密度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它可用于白色或浅色的纺织品上,能单独地或荧光增白剂或与染料一起在吸尽加工或轧-干-热固(热熔)加工中应用。结语

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表明世界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化改革虽然不同于染料制造企业,但同样比预料的要顺利,这种改革使得西欧的纺织助剂依旧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不过它们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助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大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新纺织助剂的开发步伐,不断增加纺织助剂领域的高新技术内容,赋予纺织助剂工业这门传统工业以新的生命力。然而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工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新环境评价要求给纺织助剂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特别是世界市场上设置的各种“壁垒”进一步加强,纺织助剂的绿色要求是阻碍各国纺织助剂发展与出口的主要障碍,同时纺织纤维、织物和不断涌现的新型纺织纤维与新的纤维处理技术以及印染技术对纺织助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世界纺织助剂行业面临着转化和攻克这些制约因素的艰巨任务,它们必将推动世界纺织助剂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和促进各国纺织助剂工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3.标题:我国农药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null auth 来源:农博网 正文:

最近10年,我国农药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研开发在内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支农化学品行业。世纪之交,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特别是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我国农药工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日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律就以上问题做专门介绍。

农药工业的现状与特点

1.生产能力与产量迅速增长

按1997年统计,我国农药生产能力已达75.7万吨/年(按100%有效成分计,下同),是1986年的3.2倍。其中杀虫剂54.7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72.3%;杀菌剂8.24万吨/年,占10.9%;除草剂11.4万吨/年,占15.1%。1997年,我国各种制剂总加工能力约130万吨/年,农药产量39.5万吨,是1986年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按化工年报县以上企业统计,农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96.5亿元(1990年不变价),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倍,全行业独立核算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 169.1亿元,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1倍。

2.不断开发投产高效新品种,调整农药品种结构

1983年国家停止生产六六

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品种,此后集中力量相继开发投产了一批高新品种,积极调整农药产品结构,使各类农药品种基本配套,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也投产了一批生物农药产品。从1991年开始,高效低残留品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96%以上。1997年生产农药原药品种187个,是1986年的2.5倍。上海农药所研制开发的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其质量及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我国生物农药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我国生物农药产量达到5.046万吨(实物);180多种原药,加工成各类制剂800多个,各种品牌商品3000多个。原药与制剂品种的比例从1986年的1∶2左右提高到1997年的1∶4~1∶5。随着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投产,我国农药品种亩用药量及农药品种的毒性等级逐年下降。

3.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我国至今已制订了160多个农药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都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或WTO的国际标准,现在绝大部分产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农药行业已有一批农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如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等;杀菌剂多菌灵、三唑酮等;除草剂草甘膦、苄嘧磺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多效唑等。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我国农药产品出口量的迅猛增长。

4.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我国现有已取得农药生产许可和登记的农药生产、加工、包装厂点达1600多家。县以上原药生产厂约230家,其中有50家骨干企业、12家重点企业。近10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科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制企业,他们一般规模大、品种多、管理好、技术精,因而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如沙隆达、山东农药、福建三农等。

5.农药科研开发不断加强,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除原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外,我国主要农业及农药生产省市区均建有农药研究机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设置了农药科研组织。同时,不少骨干企业也积极开展农药研究,他们在开发新型高效农药及剂型、改造老品种、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96年国家成立了南北两个国家级农药创制开发(工程)中心,已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技术专利,创制出一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活性化合物及生物农药,标志着我国农药科研开发已开始步入创制阶段。

6.对外合作及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在对外、对台交流合作的同时,我国农药出口量增长迅速。1998年出口10.7万吨,金额3.20亿美元。自1994年起,我国已连续5年出口数量及金额均大于进口,出口数量及金额年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出口品种达100种;出口地区遍及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东南亚、中近东及港台地区,其中台湾省农药的进口金额在5000 万美元以上。

7.农药行业管理逐步法制化

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管理的国家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按照《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的农药必须取得有效登记,不登记,不得生产流通和使用;农药生产、加工、分装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需要经国家化工行政主管理部门核准,其生产、加工和分装的产品要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或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三证”。1997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农药进口许可证制,代之以配额管理。农药进口管理按照《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公布调整后的一般配额进口商品目录和特定登记进口商品目录的通知》执行,海关凭国家计委授权的登记机关签发的《特定商品登记证明》验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和扩大,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这些行政规定和办法将会逐渐弱化直至最终取消。

我国农药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药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品种老化、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世界上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有500多种,而我国生产品种仅200多个,其中产量较大的基本品种十余种,绝大多数又是老的杀虫剂品种。在各类农药产量中,以杀虫剂为主体,占总产量的70%,除草剂发展尽管较其他农药快,也仅占总产量的16%,杀菌剂仅占10%,这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农药结构中,一般杀虫剂占30,除草剂占45%~48%,杀菌剂占18%。在我国的杀虫剂中,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产量占70%,在有机磷杀虫剂中,少数几个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上述就是所谓结构不合理的“三个7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的“PIC程序”(即出口国在出口已在本国禁止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和农药时,应向进口国发出通知,而且必须在得到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允许进口的回复后才能向其出口)。目前列入“PIC程序”的化学品有27种、农药22种,包括我国大量生产的4个高毒有机磷杀虫剂。“PIC程序”即将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的实施必将影响、制约这些农药品种在全球农业上的使用,也将严重影响我国农药的出口。

2.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

世界农药生产向高科技、精细化、自动化、及生物技术方向发展,而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单缸、间歇、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在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20~30年。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我国产品质量差,不少产品原药含量较国外先进水平低5%~10%。而且各厂家水平相差很大,物耗多、成本高、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国外农药制剂加工向无溶剂、水基、固体化发展,而我国仍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水剂为主,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纯苯作为溶剂施于田间,不仅浪费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大量的低水平的混合制剂,严重影响了农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3.企业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世界各大农药公司纷纷合并、改组成强大的企业集团,到2000年,世界上8家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将占全球农药销售总额的80%以上。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多达 1600多家,其中县以上原药生产厂家不足200家,产量达到万吨以上的2-3家,5000 吨以上的也就十多家。我国农药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5%,但销售额仅为25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7%~8%。厂点多,小而分散,经济实力差。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产量的严重过剩,甚至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需要供不应求的高效产品又无力去发展。

4.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药的科研开发

严格地说,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一个自主创制新农药的体系,也还没有一个农药研究院所达到世界公认的GLP水平,而这又是创制新农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来说,国外创制一个新农药品种约需1亿~1.5亿美元,筛选两万个新化合物,历时8~10年。1992年全球用于农药科研开发的经费为19亿美元,其中用于新品种研制14亿美元。1993年汽巴嘉基公司农药科研开发费用为2.93亿美元,杜邦公司为1.97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农药科研开发费仅1500万~2000万元人民币,差距极大,无法与国际大公司竞争。

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农药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实施总量(包括生产能力、产量及生产厂点)控制,集中力量发展高效新品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农药工业总体发展方向是高效(亩用药量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和使用方便(高效剂型)。

发展的重点是:1.加强科研开发,建成并完善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工程)中心;2.发展高效新品种新剂型,调整品种结构,提高除草剂、杀菌剂在农药总产量中的比例;3.努力开发高新技术,改造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4.建设相应的农药原料中间体生产基地;5.深化企业改革,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贯彻行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和产业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今后原则上不再核批新的农药厂点,对现有的生产厂点进行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认真整改,对于无证生产和整顿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依法关停并转。老厂新上产品,要按产业政策严格审批,重点扶持高科技、高质量或以产顶进的新品种、新剂型,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发展高效新品种。要开发各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化合物,当前应特别抓紧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取代品种的研制,要有计划逐年淘汰、限制高毒品种(首先是列入PIC程序的4个高毒品种)的同时,一是开发新的取代品种,二是提高现有取代品种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对于高毒品种取代的研制和投产,国家应设立专项贷款。

3.要重点加强高效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用的旱地除草剂,特别是亩用量在10克-20克以下的高效除草剂以及目前进口量较大的除草剂品种,提高除草剂在农药总量中的比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重视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及生物技术在农药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我国特别是上海农药所等单位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创制新的生物农药,一方面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从中筛选提出活性物质,进而以先进技术进行人工合成,创制出新农药品种。要利用生物酶、遗传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于农药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看,农药工业应开展基因工程技术来开发创制新的农药品种和新作物品种。

5.重视农药加工新剂型、新技术、新装备的科研开发。特别是减少或不用有机溶液,以水为基质或固体的高效新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水悬剂、干流动剂、水分散粒剂、微胶囊剂及高效种衣剂等,要以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农药加工工业。同时,要大力推广新型包装材料、先进的包装设备,提高农药包装质量,增加包装规格。

6.总结经验,贯彻产业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大胆吸引世界农药公司来华投资合作,引入先进的高效品种和生产技术,加速农药工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协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药出口,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到境外建厂生产加工农药。

7.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区界限,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实行股份制,股票可在境内外上市,通过三改一加强,最终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鼓励、支持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国家代表队,适应国际农药市场的发展与竞争。

8.在农药科研开发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加强统一规划,分工协作,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和盲目竞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侵权,不违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专利战略,调查研究,加速开发那些即将过期,或专利技术已经过期而国内尚未生产又有市场需要的高效品种,尤其是高毒杀虫剂的取代品种,或进口量较大的品种,加速农药品种的结构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4.标题:塑料助剂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化资讯 正文:

我国塑料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塑料助剂行业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塑料助剂年产量近100万吨,年实际消费量超过130万吨,其中年进口量约30多万吨。预计未来10年,我国塑料助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达10%,并成为世界最大塑料助剂市场。随着塑料制品市场的成长,对塑料助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其在品种、质量、技术含量、应用领域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绿色、复合、细化三大热点引人瞩目。

安全环保是发展方向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安全和环保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此方面的法规亦日益严格,这使无毒、无公害成为塑料助剂发展的重点。如在塑料制品中使用的含卤阻燃剂,在材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含卤气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对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回收十分困难。因此,降低阻燃剂毒性以及开发无毒阻燃剂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国家已立法明确禁止含卤阻燃剂的使用,于是非卤素阻燃化合物应运而生。

目前最常用的无卤阻燃剂是磷(磷酸酯)系阻燃剂。而另一种构造主体为二甲基硅氧烷,作为PC用阻燃剂的硅酮系阻燃剂也已在日本电器行业被开发出来。此类新品因具有阻燃性和成型性佳、安全性高、环保效果好的特点而迅速占领市场。此外,无机新型阻燃剂也成为各国致力研究的目标。总之,无公害、绿色已成为各国阻燃剂发展的最重要方向。

多功能化成研究热点

在加工过程中,塑料制品往往需要添加多种助剂来实现多种功能,但这往往使塑料的加工性能下降、加工程序复杂。因此,开发带有多种复合功能的助剂就成了业界研究的热点。而事实上,多功能复合助剂也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

通过把多种助剂的功能附加在一种“综合助剂”身上,或者是把多种助剂以合适的配比打成一个“复合包”,助剂就实现了包括抗氧性、稳定性、耐老化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因此是用户最满意的产品,各大助剂公司对此趋之若骛。但因其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国内企业目前还鲜见生产。不过,由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主持研究的用于聚氯乙烯自增塑和阻燃抑烟技术,为我国的复合助剂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创造性地将聚氯乙烯自增塑和增强增韧有机结合起来,用力化学技术解决了聚氯乙烯加工难的问题,同时还改善了聚氯乙烯阻燃抑烟性能、力学强度和韧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塑料助剂向综合型、复合型发展的同时,每种助剂本身的规格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的发展趋势。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树脂牌号的增加,成型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塑料助剂门类的扩大和规格的细化。

抗氧剂可说是目前添加剂中最活跃的系列,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各具特色、功能越来越细的新品竞相参与竞争。该系列产品结构上依然是受阻酚类居多,使用的烷基酚却是各异,故其所赋予的抗氧剂性能大不相同,互相无法取代,这大大丰富了产品规格,分子结构也从单一分子向聚合性大分子发展,反映出其发展趋势。光稳定剂生产工艺日趋完善,各品种特性细分,难以替代,多种规格配合使用的良好效果使单一产品难望其项背。用于长效农膜生产的光稳定剂正朝着高分子量、多官能团化、非碱性与反应型方向发展。其中,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具有高效、多功能、无毒等优点,已成为21世纪光稳定剂发展方向。光引发剂随着用量的显著增多,种类早已从最初的过氧化物、偶氮二异丁氰等化合物中衍生出大量新品,在α-羟基酮之后,ITX、907等被市场广为接受,将是极具潜力的塑料助剂。

美国AMI咨询公司最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前中国塑料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全球最快增速。受中国强劲需求刺激,2009年前全球聚乙烯市场将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长,聚丙烯市场将以年均5.1%的速度增长。随着这些原料消费的快速增长,全球对塑料助剂的需求必将全面增长,国内助剂用量也将迅速增长。如何在塑料助剂的绿色、复合、细化等方面与国外塑料助剂缩短距离,是摆在国内塑料助剂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5.标题:2006年化学品市场向好 作者:null auth 来源:《国际化工信息》

正文:

大部分业内人士对2006年的化学品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原油价格将有所回落,使化学品生产商的利润得以恢复。华尔街认为,由于投资不足而需求稳定增长,2006年通用化学品维持上升周期,未来几年供应将持续紧张。2006年,计划内外的停产将使美国乙烯供应量减少7%,而需求在2005年下滑后将强劲反弹。由于库存减少,2006年美国乙烯供应将十分紧张。持相反意见的莱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则认为,2005年第四季度是通用化学品市场循环周期的峰值,2006年将无法维持牛市行情。

精细化学品:适度增长

2005年精细化学品行业困难重重,2006年可能会有适度改善,但对美国和欧洲生产商来说,挑战依然存在,兼并重组热潮可能重新掀起。主要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包括德固赛(Degussa)、罗地亚(Rhodia)和克莱恩(Clariant)等,开始实施2005年制订的扩建调整计划,决心重振雄风。2001—2003年是精细化学品行业的消沉期,2004年形势出现实质性好转,但2005年又因天然气和原材料价格高涨陷入困境,目前市场仍略显紧张。

Jan Ramakers精细化学品咨询集团预测,2006年精细化学品行业的整体增长率为4%,包括医药中间体、农用化学品中间体和香料香精、染料、杀虫剂等精细产品。2005年,兼并重组市场重燃战火,2006年将延续这一态势。

无机化学品:继续恢复

2005年8—9月,由于美国墨西哥湾遭受两场飓风袭击,部分无机化学品的需求受到影响,预计2006年氯碱和纯碱等主要无机化学品将经历良好增长。

2004年是近年来美国氯碱产品产量的最高点,而2005年是美国氯碱产品价格的最高点。美国咨询资源公司(CRC)综合考虑了高能源成本和美国经济增长等因素,认为2006年美国氯碱产量增长率将略超过4%。CBC预测,2006年美国氯气产量将从2005年的1220万t增加到1270万t,2005—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8%。2005年美国烧碱产量为1290万t,预计2005—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8%。到2010年,美国烧碱产量将达到1480万t,与2000年峰值的1490万t相当。

由于出口显著增长,2006年美国纯碱产量将超过1200万t。除非经济出现整体下滑,本十年内美国纯碱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由于美国玻璃容器生产萎缩,造成国内纯碱需求下降;而占美国纯碱产量40%的出口需求成为推动美国纯碱工业增长的关键动力。ERE预计,由于供应紧张,未来几年纯碱价格将相对坚挺,并维持较高的开工率。

专用化学品:价格增势放缓

2005年,专用化学品价格增幅空前,主要原因包括天然气和原油价格飞涨,以及美国墨西哥湾遭受“丽塔”飓风和“卡特里娜”飓风的冲击,迫使生产商进一步提价。专用化学品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2006年生产商可能将价位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并努力使利润恢复到可接受的范围。

一位专家指出,原料成本等外因固然重要,但一些专用化学品公司自身的经营也存在问题。许多公司仍不知道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有些公司的产品其实已经失去差别性,变成通用化学品,而他们仍将自己定位为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以致对自己无法继续获得高额利润十分不理解。

缺少新产品成为专用化学品工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研发费用不是被削减,就是用于实用技术开发。专家指出,2006年要想在专用化学品行业取得成功,必须推出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新的差别化产品和技术。专用化学品生产商至少应该拿出销售收入的5%—6%进行研发工作,否则将无法在整体下滑的市场中让自己的产品保持高价。

此外,2006年专用化学品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比较活跃,金融买家仍是主要的参与者。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6.标题:中国烟草的困局与希望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国科技财富》 正文:

中国人发明的如烟,就像上帝给中国烟草业的礼物。面对这个礼物,中国的烟草行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降焦能否减害

目前,全球烟草行业的研发重点都集中在降低香烟危害上。根据香烟的主要危害集中在焦油、一氧化碳中的事实,全球的烟草企业都在展开降低香烟焦油含量的新产品开发。

近几年来,由于受世界卫生组织及反吸烟运动的影响,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对市售卷烟的焦油、烟碱及一氧化碳量做出了限制。同时,消费者对自身的健康也更加关注,国际卷烟消费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卷烟市场出现了加速向更低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的卷烟发展的趋势。

2003年,日本市场上卷烟的平均焦油量已下降到8mg/支以下。欧盟市场目前卷烟焦油含量降到10mg/支以下,超低焦油卷烟(5mg/支)已成为世界卷烟市场的热点,澳大利亚30%卷烟属于该类产品,在许多国家这类卷烟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迅猛。低焦油含量的混合型香烟2004年已经占到世界市场的近40%。

1999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青岛召开了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开发工作会议,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的“十五”计划中也明确提出:2005年全国名优卷烟焦油量平均降低到12mg/支左右,高于15mg/支的卷烟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以中式卷烟为发展方向,以降焦减害为主要任务的总体科技工作思路,以“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为主要方向的产品开发工作要求。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低焦油含量的卷烟发展趋势并没有表示赞许。例如在《烟草控制公约》里,就明确规定了“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或可能对其特性、健康影响、危害或释放物产生错误印象的手段推销一种烟草制品”,“其中包括„低焦油‟、„淡味‟、„超淡味‟或„柔和‟等词语”。在世界卫生组织看来,所谓低焦油香烟,并不比通常的香烟更具有优势。

作为另一条出路,国际烟草企业也尝试只加热烟丝而不点燃烟丝的特种卷烟,R.J.雷诺士公司,菲莫公司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公司都研制出了不燃烧烟草的特种卷烟。不过这种尝试最终都还需要市场作出检验。

世界烟草工业费尽心思的“降焦减害”,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香烟危害健康的事实。总体上来看,全球烟草行业以降低危害为目的的新产品研发,主要还是着眼于对传统卷烟的技术修补上,离无害香烟的要求,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WHO与WTO的双重压力

对中国烟草行业而言,烟草科技带头人朱尊权院士的总结最有代表性:“我们目前主要面临来自WTO与WHO两方面的压力。”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的“烟草控制经济学”中就预测,到2025年,世界吸烟人数预期将超过16亿。在高收入国家,吸烟人数总体来讲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香烟的消费却在不断增加。更自由的香烟贸易是这些国家近年来消费增加的原因。

最近几年,跨国烟草公司并购不断,卷烟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2004年,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帝国烟草集团、加莱赫集团、阿达迪斯六家跨国烟草公司合计卷烟销量已达2.68万亿支,占全球卷烟市场总销量的46%,占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比重高达68%。《世界烟草》预测未来10年,国际烟草市场将主要由3家跨国公司所垄断。

2005年,中国卷烟关税从65%最终下调到25%,而零售市场配额也会逐步取消。业内人士预测,5年之内,跨国烟草公司将抢占中国20%左右的高端市场份额。《欧洲监管者》的全球烟草行业研究经理 Zora Milkenkovic在两年前就分析,“中国加入WTO使关税降低,预计这将增强外国品牌卷烟的竞争力”,“另外一个积极的因素是在 2003年年底,中国加入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根据此公约,中国正一步步地把卷烟的焦油含量降低,从 2003年的每支14.3毫克,将降低到 2005 年的12毫克。预计这将对外国卷烟公司有利,许多外国卷烟公司有生产低焦油卷烟的技术,而且他们的一些关键品牌的焦油含量大大低于15毫克。”

朱尊权院士所说的双重压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但是更令人忧心的是,国内烟草行业的技术实力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根据统计,2000年-2004年烟草行业申请专利438项,其中仅88项是发明专利,占20.1%,而同期国外企事业单位申请中国烟草专利488项,其中469项是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6.1%。中国烟草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在今年2月16日的行业自主创新座谈会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保振说有“一个大梦”,“三个小梦”。所谓“大梦”就是使烟草从有害到低害、无害,直至有益。“三个小梦”就是具有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能够上一个大台阶;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够成为抵御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涌现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有所建树的真正代表中式卷烟的大品牌。

如烟圆梦

其实如烟就具有为中国烟草行业圆梦的所有特点。

如烟的基本原理是尼古丁替代法,本质上是一种戒烟疗法。其药理机理已经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证实。如烟本身并不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如果把如烟当成烟的话,完全就是现成的无害香烟。

如烟目前所缺少的,就是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香”烟。赛波特前期的研发重点,集中在雾化电子烟上,首先要在雾化电子烟领域具有足够的专利,形成专利地图。目前如烟电子雾化烟最突出的市场反应,就是缺乏口味不同、适合不同偏好的“香”味,离真实的吸烟体验,还有一步之遥。

如烟雾化电子烟分为烟杆和烟弹两部分,烟杆实际上就是一个电子雾化器,本身不产生气味,更谈不上“香”。烟弹目前主要是丙二醇、尼古丁和香料,但是赛波特在烟气香料、香味上的开发明显力不从心。可以设想,烟弹的设计和生产同国内的烟草企业合作,各企业香烟的口味和香料为各烟草企业所独有,甚至可以申请相关的专利保护,生产出“中华”口味、“红塔山”口味、“中南海”口味的烟弹。这样如烟雾化电子烟产品系列就更加完善,更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害“香烟”。

在利益上,完全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对国家,如烟可以交纳烟草税,保证国家的税收不会因为如烟而减少;对烟草企业,可以合作生产各自口味的烟弹,烟厂香料的配方和如烟的专利完全可以结合,烟厂和赛波特共同分享烟弹销售的利益;对烟草行业的弱势群体,他们可以继续销售如烟烟斗和烟弹;而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他们得到了健康。

国际烟草业巨头发展低害、无害的烟草、新型烟草替代品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在受到国际控烟趋势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这也是实现传统烟草经济转型必由之路。

最近一年来,数家国际烟草巨头屡次接触如烟,欲以巨资获得如烟产品核心技术。虽然遭到婉拒,不过以这些国际巨头强大的财力,辅以发达的科技研发环境,以及发达国家对降低烟害鲜明的支持态度,在短时间内面向世界市场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新型烟草替代品,已是必然。

可以设想,一旦其发展形成规模,必然大举进入吸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市场,并以种种强势手段抢夺中国传统烟草工业市场。而从消费角度来看,一边是国外高科技新型低害及无害烟草制品,一边是国产传统有害的烟草,选择不问可知。届时每年近万亿的烟草销售额、几千亿政府税收、6000万中国烟草从业人员必受冲击。

而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及时出台与控烟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中国低害以及无害香烟标准就是办法之一。

建立中国无害香烟标准其实也是赛波特的心愿。而中国无害香烟标准的率先建立,无疑会成为国际烟草巨头进入中国烟草市场无法逾越的屏障。

可以预见,无害香烟标准的产生将根本改变烟草行业和控烟组织的对立。也许从此“戒烟”这个概念将变得过时,取而代之的将是吸有害香烟和无害香烟的斗争。数百年来烟草工业背负的恶名也因此得以洗雪。

然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态度却令人惋惜:在数家国际巨头积极与赛波特谈判的背景下,烟草专卖局却对如烟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最终将这种质疑公开化。

赛波特对质疑和批评倒是持欢迎态度,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因为批评而走上先被国际巨头招安,再在国内添彩的老路。更不希望最后是一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结局。

其实上帝从来都是公平的,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烟草工业一直在为消除烟草公害努力,数十年来累计投资超过数十甚至数百亿美元。作为阶段性成果,尼古丁替代法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应用,直接的效果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吸烟人口的下降。而作为控烟产品的集大成者——如烟,数十年来控烟和烟草工业最重大的成果由中国人摘取。这就像上帝赐予中国的礼物,如果仅仅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准备而拱手让人,这不是如烟的悲哀,而是中国烟草的悲哀。

烟在中国的历史中格外厚重。当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面对巨额贸易逆差无计可施,所以用鸦片这种给中国人造成刻骨铭心灾难的产品来找回贸易逆差。今天,中国的如烟站在世界无害香烟的前沿,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卫生灾难”带去解决之道,是以德报怨,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投下的心理阴影早就该抹去了,中国人应该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创新。在通讯、航天等等领域,中国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烟草行业,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带动世界烟草行业的革命。

正视尼古丁

尼古丁(Nicotine)又称烟碱,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

以往人们的认识是,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烟或三支香烟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即可死亡等等。因此,人们把吸烟的危害全部归咎于尼古丁。

其实,尼古丁本身并不会致癌。而香烟里的焦油和吸入的一氧化碳才是致癌的罪魁祸首。而且,烟抽进呼吸道后进入肺,尼古丁只是被肺部分吸收,并不是通过静脉进入身体,而微量的尼古丁并不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1988年美国专家确认吸烟的主要目的是将尼古丁迅速传送到大脑,使人进入一种兴奋状态,同时研究报告表明吸入尼古丁不会致癌。尼古丁所起到的作用是造成吸烟者成瘾的问题。中国著名尼古丁化学专家金闻博强调指出:虽然尼古丁对许多与吸烟引起的相关疾病有促进作用,担还没有证据证明尼古丁能直接使人产生疾病。

同时,尼古丁不仅仅存在于烟叶之中,也存在于多种茄科植物的果实之中,例如番茄、枸杞子等植物中就含有尼古丁,而这些蔬菜和药材却被公认为是对人体有益的健康食物。另外,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尼古丁有望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抑郁症的有效药物。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全球大力推广“尼古丁替代疗法”进行戒烟,取代了以往从香烟中获得的尼古丁,帮助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克服对香烟的依赖,使戒烟的成功机会增加1倍以上。

尼古丁替代法

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简称NRT)是最有效的戒烟法之一。这种方法是让戒烟人使用一种香烟替代品,它能同香烟一样为使用者提供尼古丁,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及焦油。经过一段时间后,戒烟人将习惯于这种从香烟替代品中获取尼古丁的方式而将吸烟的习惯克服掉。接下来再分阶段逐渐减少香烟替代品的使用量,使戒烟人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直至彻底摆脱对尼古丁的依赖。

尼古丁替代法的研制开发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8年瑞典法玛西亚普强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尼古丁替代法产品——力克雷口胶剂,大量临床报告证明其有效控制尼古丁“戒烟症状”,提高戒烟成功率可达33%(停止吸烟一年以上)。

在将近30年研究和试验中,尼古丁替代法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保护。1995年9约28日,美国FDA非处方药物委员会(Nonprescription Drugs Committee)及药物滥用监察委员会(Drug Abuse Advisory Committee)联合召开会议,双方一致认为尼古丁制剂处方药“在按说明书使用时是安全有效的”。并共同一致认为不用担心该产品会有导致药物滥用和致依赖的危险。

1995年由中国天津维尔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尼古丁替代法产品“维尔戒烟贴”。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世界各国推荐采用“尼古丁替代法”进行戒烟,并建议纳入国家健康保险规划中去。

1996年美国卫生部发行的《戒烟手册》中明确规定:“尼古丁替代法”是戒烟的首选方法。

1998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尼古丁替代法吸入剂作为非处方药上市。

2003年,北京塞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尼古丁替代法吸入剂“如烟”。

目前,国际上尼古丁替代法药物剂型有尼古丁贴剂(Nicotine Patch)、尼古丁口胶剂(Nicotine Gum)、尼古丁喷鼻剂(Nasal Nicotine Spray)、尼古丁吸入剂(Nicotine Inhaler)和尼古丁舌下含片(Nicotine Sublingual Tablet)。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7.标题:我国化工态势(下)作者:钱伯章

来源:《化工管理》2006年第5期 正文:

拓展工业气体生产

据摩根-斯坦利财团统计,2005年领先的工业气体生产商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比欧西公司1.75亿美元、空气产品公司1.3亿美元、液化空气公司1.15亿美元、普莱克斯公司1.15亿美元、林德公司6000万美元、梅塞尔公司5500万美元。

鉴于钢铁、石化和炼油,以及家用护理和食品行业用工业气体需求增长的驱动.预计今后5年内,该产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7%。而中国将保持较快增长,近年增速为20%,后5年内增速可望为15%。为此,跨国工业气体生产商继续加快投资中国。

液化空气公司将投资2000万欧元(2400万美元)为天津LG渤海公司(LG化学公司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的合资企业)建设大型空分装置。该装置也将向当地其他工业用户供应液氧、氮气和氩气。该装置预计年底前就可向LG渤海公司供气。该合资企业将生产二氯乙烷,需用大量氧气。

林德公司与上海焦化公司的50/50合资企业——上海华林工业气体公司也将投资6000万欧元(7300万美元)在漕泾的拜耳公司聚氨酯联合装置内建设工业气体装置。该装置将是该合资企业在拜耳园区的第二套气体装置。根据合同,将向拜耳供应气体达15年之久。该装置将生产3万立方米/时的氢气和CO。上海焦化公司将向气体联合装置供应合成气原料,装置定于2008年投运。该合资企业在当地建设的第一套气体装置将于今年年中投运.生产1万立方米/时的氢气和CO。

投资食(日)用化工和医药行业帝斯曼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新工厂,并以全新工艺生产合成调味配料。新工厂位于上海星火开发区,此举标志着帝斯曼对日益增长的亚洲特别是中国食品添加剂市场的重视。新工厂建成后将使帝斯曼合成调味配料的产能翻一番,预计投资额约为1亿元人民币。新工厂于2006年3月动工,2007年4月全面投产。

上海冠生园协和氨基酸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初与日本氨基酸巨头——协和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公司将增资3750万美元,扩建旗下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此次增资后,上海冠生园协和氨基酸有限公司的总投资将从8年前合资创立时的840万美元增加到4590万美元。目前,冠生园集团持股30%,日方股东日本协和发酵株式会社持股70%。增资后,双方还将在上海青浦工业园建造新的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600吨扩大到2500吨,成为亚洲最大的氨基酸原料药生产基地。据称,该项目还将筹划二期工程的建设,主要生产综合性氨基酸多肽类品种。届时,生产能力再翻一倍,从而成为世界第四大氨基酸生产基地。

美国伊士曼化工公司与广东云浮威斯达化工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初达成协议,授权云浮威斯达公司在广东省云浮建立松香脂衍生物和松香脂分散液的生产工厂。新工厂将为伊士曼公司生产基于聚合松香的特种松香树脂、分散树脂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压敏标签和压敏粘合剂以及包装用热熔胶、口香糖、木工用胶和无纺布建筑胶粘剂。产品将由伊士曼公司分销到亚太地区。该装置松香脂衍生物和松香脂分散液能力分别为5000吨/年,于2006年1季度完成。

帝斯曼公司投资1000万欧元,在中国建设香料装置。将采用新的半连续化技术,该技术将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食用的安全性。该装置建在上海星火开发区的帝斯曼营养品公司生产地,建成后并将使香料能力翻一番。该装置建设巳于2006年3月开始,年底建成,2007年4月投入生产。

诺华公司在中国兴建的第一家原料药生产开发基地于2006年3月在苏州奠基。该项目先期投资83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年底投入运营。建成后的苏州诺华将成为诺华全球生产布局及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包括一座新的化学药品开发中心和两座生产厂,药品开发中心将主要生产用于创新药的原料药。诺华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2005年在《商业周刊》全球百强品牌排名中,位居医药行业第二名。此前,诺华公司在中国已有5家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2005年在中国总销售额也达到19.7亿元人民币。

瑞士龙沙公司将投资2亿美元在广州建设生产活性医药组分装置。该公司在广州的二个大型研发中心巳正式开业。该研发中心有60名研发人员,为龙沙公司的定制合成业务,从事活性医药组分(API)和中间体的新产品实验研发。一个小型研发设施巳于2004年下半年正式运作。龙沙公司将在5年内建设一套生产API的多用途装置和一套生产高级医药中间体的综合装置。这些装置将为中型规模和工业规模。中国正在成为医药工业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国。据称,中国正在生产自有的中间体,以确保更可靠的供应,而不是依赖于国外供应。另外,也可从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中取得效益,同时可保证客户得到可靠质量的医药组分。上海将在最近建设自有的医药中间体装置,预期将于2006年底投产。龙沙公司在广州的3000万美元初期投资,巳建成烟酰胺(维生素B-3)装置,自1999年生产至今。鉴于在广州拥有大部分业务,龙沙公司在中国现有380名员工。

煤化工技术转让和投资加速

2006年3月中旬,壳牌研究有限公司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签署了洁净煤气化技术转让协议,这是壳牌煤气化技术自2001年进入我国以来签订的第14个技术转让项目。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将采用该技术在天津临港新工业园区内建设煤气化装置,用粉煤气化制取的合成气作为生产合成氨、甲醇和丁辛醇的原料。此前,壳牌煤气化技术已相继转让国内湖北、河南、广西、云南、辽宁、宁夏和安徽等省区的13家企业,其中7家用于生产合成氨,5家用于生产甲醇,1家用于制氢。据悉,壳牌2001年在国内转让的首个煤气化项目中石化湖南巴陵化肥“煤代油”改造工程已于2006年3月投产,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和安徽安庆分公 司的壳牌煤气化项目已进入试车阶段,其余技术转让项目也进展顺利。

美国黑马集团计划在郑州建设煤化工项目。2006年3月底,黑马集团与新郑市签下2.6亿美元煤化工生产项目,预计2006年10月动工建设。该煤化工项目是将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此生产尿素、甲醇等。

投资其他化工领域

挪威Jotun集团公司于最近投资3700万美元在张家港建涂料装置,以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该装置能力将为5000万升/年。

美国Hercules(赫格里斯)公司在中国的赫格里斯天普化学公司(赫格里斯的业务分部Aqualon公司与泸州化学工业公司和江苏飞翔化学公司的合资企业)于2006年3月初正式运作。该合资企业将是中国甲基纤维素(MC)领先的生产商,在泸州和张家港生产地的初期总能力为6000吨/年。此外,在张家港的1.2万吨/年MC装置正在建设中,将于2006年下半年投产。

凯米拉(Kemira)公司在上海附近的宜兴建设造纸化学品装置,并扩增在该地的水处理化学品生产。凯米拉化学(上海)公司在宜兴的造纸化学品和水处理化学品生产中将投资约700万欧元。新装置生产约1000吨/年抗微生物剂,装置定于2006年投产,此装置投产后将替代从该公司全球网给向中国进口。据称,中国纸张生产在今后10年内将稳步增长,现达5000万吨/年。凯米拉也将扩增当地的水处理化学品聚氯化铝(PAC)和二种有机聚合物产能。这些产品也应用于造纸行业。到2006年,PAC能力将从12万吨/年扩增至约15万吨/年。

德国Rhein化学公司在青岛的聚合物化学品新装置于2006年3月投产。Rhein化学公司投资280万欧元建设的这套新装置,使其聚合物分散体年生产能力翻了一番,达到4800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对该产品需求正在增长。

美国Sachem公司计划投资无锡建设装置,以满足中国高纯度和精密化学品增长的需求。第一阶段完成时,将包括用于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工业用高纯度电子化学品生产装置,计划于2006年10月投产,其他生产装置将于明年10月投运。该装置将使Sachem公司的四甲基铵氢氧化物总能力提高30%。

以色列Makhteshim-Agan工业公司(MAl)将在华组建一家公司,以生产农化原材料和活性材料,并在中国市场分销MAI公司的农化产品。另外,MAI在以色列的LycoRed天然产品公司将在中国建设生产复合维生素装置。

德固赛公司和福建南平新元投资公司于2006年2月组建各持股60/40的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沉淀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新元投资公司是香港Wellink集团的分公司,该公司三个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生产地将归属该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是中国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最大的生产商。该合资企业将命名为德固赛-Wellink二氧化硅南平公司。德固赛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生产商。

建立投资中心、分销中心和研发中心

罗门哈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于2006年在上海浦东张江成立。罗门哈斯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后,将把罗门哈斯在华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其中包括正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罗门哈斯公司自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70%的投资都集中在上海。目前,罗门哈斯公司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共拥有8个公司、4个代表处、2个贸易公司和1个财务中心。中国是罗门哈斯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3亿美元,罗门哈斯公司每年将超过4%的销售额用于研究和发展。据悉,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2006年建成后,将开展涂料、电子材料、功能化学品、粘合剂、密封胶、压敏胶等所有业务部门的研发工作,届时罗门哈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将正式挂牌。

2006年初,拜耳材料科学公司巳将亚太地区业务和服务部门及亚太地区服务中心的管理功能集中到位于香港的拜耳材料科学公司。至此,各个功能部门之间联络和协调的改进可望大大提高该地区的工作效率。在香港新建的地区中心巳于2006年2月中旬开业。

总投资555万美元的广州龙沙研究开发中心于2006年4月初在南沙区建成并式投入使用,它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医药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据悉,瑞士龙沙集团还将再投资2亿美元在南沙建设一座高科技的多功能工厂。该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化学、精细化工、功能化学工业的科研实力,降低研发成本。随着中国龙沙项目的落实,瑞士龙沙集团在广州的总投资将达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5亿元。

Johnson Matthey(庄信万丰)公司的Alfa Aesar分部于2006年3月中旬在中国组建Alfa Aesar中国公司,并为中国研究用化学品客户在天津经济开发区投用了分销中心。新的装置用于大宗和特种化学产品的贮存和分销,并用于质量管理和产品再包装。并计划建立实验室。

Calgon Carbon公司在天津的活性碳加工和包装装置于2006年4月投产,它替代了于2002年中期投运的现有装置。天津地区将加工、测试和包装CalgonCarbon公司在大同和其他地区生产的粒状活性炭。

世界领先涂料供应商之一——荷兰式玛卡龙集团亚洲研发中心于2006年2月在昆山开业。式玛卡龙在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工业防护涂料、船舶涂料、一般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2005年,式玛卡龙全球营业额达到18亿欧元,在全球涂料公司中居前十位,在船舶涂料和工业防护涂料领域居前五位。建于式玛卡龙昆山工厂的亚洲研发中心是式玛卡龙集团全球五个研发中心之一。该研发中心,总投资达100万美元。从1990年开始,式玛卡龙就活跃在中国市场,特别是船舶涂料和工业防护涂料业务在中国一直保持迅速发展势头,并逐步建立起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目前式玛卡龙已成为工业防护涂料三大供应商之一。

先正达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设的南通技术中心于2006年2月底落成。投资2800万美元的先正达长江1号项目也同期奠基。此举标志着南通工厂已成为先正达在全球的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新建成的技术中心旨在提高先正达在中国的生产技术能力,其任务是为南通的原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先正达在中国的全球采购活动提供支持。该技术中心面积为1600平方米,在现代化的分析试验室、工艺研发试验室、中试技术试验室和粉剂试验室中,配备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和设备。在先正达南通工厂新启动的长江1号项目将生产新一代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用于配制杀虫剂的埃玛菌素原药。这一项 目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工厂装置的设计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全球领先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美国雅宝(AIbemarle)公司在中国建设的技术中心已开始运作。该中心位于南京,该中心是技术中心,也拥有设施,对铝烷基聚烯烃催化剂进行重新包装。

格雷斯公司将在上海建立格雷斯—戴维森探索科技业务部技术服务实验室,大大提高公司在亚洲地区支持生命科学研发工作的能力。这一新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将首先负责向亚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支持,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解决当地市场的需求。技术人员还将负责开发新的色谱应用技术,尤其是那些使用格雷斯有市场主导优势的蒸发光散射检测仪(ELSD)。新的实验室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处高科技开发区,配备有现代化的测试设备,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固相萃取装置、以及制备色谱系统。色谱法是一项用于分离混合物的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发现及开发领域。格雷斯是一家在色谱柱和色谱仪方面全球领先的革新者、制造商以及营销商,还包括硅胶,这是一种在很多色谱流程中都会应用到的材料。格雷斯还提供色谱柱的装柱服务以及应用开发。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格雷斯(Grace)公司是一家在以下领域全球领先的供应商:为石油精炼公司提供催化剂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用于生产塑料的催化剂;在各种工业领域内被广泛应用的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工程材料和特种材料;商业及住宅建筑用特种化学品,添加剂和材料;以及食品包装用涂料和密封胶。格雷斯的年销售额超过25亿多美元,业务遍布全世界近40个国家,拥有6500多名员工。

世界领先的氟聚合物生产商之一Dyneon公司于最近扩建了其在上海的塑料助剂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0年起投入运营,服务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塑料和包装生产商的需求。新的实验室系统可使Dyneon公司通过分析资源和现场技术支持,提供更多的产品开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向亚洲客户的交货时间。最新的上海实验室资源包括分析和产品开发设备,可大大提高为中国包装和塑料材料开发的响应能力。

投资化工设备技术

2006年3月,拜耳材料科技下属从事聚氨酯处理技术行业的德国亨内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一家服务中心——亨内基丸加聚氨酯机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的成立符合业务覆盖全球的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亚洲战略。拜耳材料科技投资18亿美元在上海化工区建设大型原料生产厂,其中部分工厂生产聚氨酯原材料MDI和TDI。以往亨内基通过与日本丸加化工机株式会社以成立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亚太地区营销聚氨酯技术。上海亨内基丸加聚氨酯机械技术公司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地位。德国亨内基有限公司是一家已并入拜耳材料科技网络的独立运营的公司,作为机械制造商,亨内基一直致力于向中国汽车、建筑、冷冻行业和装潢家具业供应的聚氨酯设备。1982年,丸加化工机株式会社与亨内基携手合作,向日本和亚洲市场提供聚氨酯加工设备,并成立亨内基一丸加亚洲公司。

为打造完备的环氧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中国台湾南亚塑胶公司于2006年2月携手美国PPG公司建设全球最大玻纤丝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将在上海昆山建设7万吨/年世界最大的玻纤丝窑。早在2003年9月,PPG与南亚塑胶就各出资50%成立了PPG玻璃纤维(昆山)有限公司,该公司规划建成4座玻璃纤维熔窑,目前已投产的第1座窑年产能3万吨、总投资达1亿美元,第3座玻纤丝窑将在2008~2009年间投产,产品主要供南亚塑胶使用。目前,南亚塑胶已在昆山建起了一个完整生产基地,其中包括13万吨/年环氧树脂装置。南亚塑胶同时还对两座老装置进行更新改造,使总产能超过了30万吨/年,成为继Hexion、陶氏化学公司之后的世界环氧树脂市场第三强。

美国聚氨酯部件制造商Dayton聚合产品公司(DPP)在广东省与当地聚氨酯模塑制造商Her Taiy国际公司在中山市组建合资企业:Dayton聚合中国公司(DPC),在中国为客户生产汽车和工业产品部件。该合资企业使DPP可服务于该公司在中国的现有客户。

涉足贮运设施建设

据报道,欧洲Stolt-Nielsen运输集团公司(SNTG)将在天津临港开发区建设石化终端,该终端将包括5077~8077立方米储罐和相关设施。第一阶段包括10万立方米储罐能力,投资约为7500万元,预计今年8月完成。

为管输和石化提供设备

GE公司油气业务部与中国石油材料和设备公司及中石油子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签署合同,为中国西气东输管道项目扩建提供设备。这项合同价值1.96亿美元,GE将为12处新的压缩站提供燃气轮机、压缩机和设施服务。西气东输管道长度近4000km,其运送天然气能力将从120亿立方米/年扩增到170亿立方米/年。GE公司将提供20台PGT25+燃气轮机驱动机及24台PCL 800压缩机.用于该西气东输管道扩能。每一台PGT25+机组包括一台LM2500+天然气发电机(由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GE航空发动机公司制造),与一台高速动力透平(由GE公司油气业务部在意大利弗洛伦斯制造)相联接。除了该设备以外,GE6勺合同还包括设置、开工和培训服务,以及备件供应。用于8处新的管道压缩站的燃气轮机和压缩机将于2006年内安装就位和设置到位,而最后4处压缩站用设备将于2008年下半年安装就位、于2009年初设置到位。这些新的压缩站将于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间陆续投运。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与福斯特一惠勒公司签署2500万美元合同,由福斯特一惠勒公司全球发电集团向770万吨/年广州炼油厂提供二台120MwCFB(循环流化床)蒸汽发生器。该项目是该炼油厂扩建计划的一部分。福斯特一惠勒国际工程和咨询(上海)公司将设计这二台燃煤和燃烧焦炭的CFB,CFB由位于中国新会的福斯特一惠勒发电机械公司制造。

西门子发电公司(Slemens PG)将向中国提供6台压缩机和三台蒸汽透平,这些机械将设置在独山子石化公司新建的乙烯装置内。乙烯装置由林德公司承建,能力为100万吨/年乙烯和50万吨/年丙烯。该装置定于2008年下半年投产。西门子PG公司提供5台带有水平分离式壳体(STC-SH)的单轴式压缩机以及1台带有垂直分离式壳体(STC-SV)的压缩机。单轴式压缩机系列设计的最大吸入体积流量高达48万立方米/时,由三台西门子SST-600蒸汽透平驱动。透平一压缩机系列将用于压缩乙烯装置裂解气、乙烯和丙烯。

为企业增效转让IT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北方11家炼油、石化企业巳开始推广先进计划系统(APS)项目,该系统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提供。该系统将帮助中石油优化其原油选择、产品分配和下游企业的生产。推广实施的先进计划系统项目旨在使中石油的上游石油生产和下游炼油和石化生产运营实现现代化。在大规模推广之前,该系统已经在中石油大连公司进行了试点。按照合同条款,霍尼韦尔将为中国石油提供炼油厂与石化建模系统(RPMS系统),该技术工具将在现有的库存、原材料供应和成品分配的基础上,为加工厂提供优化的生产计划。通过使用RPMS,规划者可以整合影响其规划的约束因素,通过使用不同来源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制定最佳方案。

KBC过程技术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签订转让先进过程控制软件合同,KBC公司的专利仿真软件Petro-SIM和全范围的Profimatics过程装置模型将应用于镇海和燕山的炼油石化装置。该合同价值超过1100万美元。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8.标题:甲乙酮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作者:null auth 来源:《化工技术经济》 正文:

甲乙酮(Methyl Ethyl Ketone,简称MEK)又名甲基乙基甲酮、2—丁酮,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干燥特性,其溶解能力与丙酮相当,且具有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的优点,对各种天然树脂、纤维素酯类、合成树脂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甲乙酮可与多种烃类溶剂互溶并对其固含量和粘度不产生影响,在涂料、胶带、胶粘剂、合成革、油墨、磁带等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此外,甲乙酮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过氧化甲乙酮、与甲醛缩合得到甲基烯丙基酮、与丙酮缩合生成甲基戊基酮、与羟胺缩合生成甲乙酮肟、氧化生成丁二酮、与柠檬醛反应可制得甲基假紫罗兰酮,进一步环化生成甲基紫罗兰酮等化工产品,广泛用作香料、催化剂、涂料的抗脱皮剂、抗氧剂以及阻蚀剂等。

生产技术

1.1 正丁烯法

正丁烯法是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甲乙酮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又可有一步法和两步法之分。

1.1.1正丁烯一步氧化法

20世纪60年代就研究开发出正丁烯液相一步氧化生产甲乙酮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氯化钯/氯化酮的氧化—还原均相催化剂体系,生产工艺简单,但存在反应过程腐蚀性强,需要昂贵的钛材料设备,副产物氯化物多,分离过程复杂等缺点。针对该法存在的不足,现已经开发出使用复合催化剂的均相工艺和多相固定床工艺。如Catalytic Associates公司开发的杂多酸均相催化氧化新工艺采用了一种新的不含氯的催化剂体系,其中含Pd2+、Cu2+以及杂多酸氧阴离子,并添加腈化物配位以提高选择性和转化率,反应在85℃、0.7MPa条件下进行,甲乙酮的选择性可以达到90.3%,生产成本低于仲丁醇脱氢法。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催化剂在连续的循环中保持长期的活性与稳定性,如何增强抵御原料中杂质毒性的能力。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该法有可能成为甲乙酮新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1.1.2正丁烯两步氧化法

正丁烯两步法是先将正丁烯水合生成仲丁醇,然后脱氢生成甲乙酮。该法是目前国内外生产甲乙酮最主要的方法,其产量约占世界甲乙酮总产量的80%。它又包括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和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两个反应步骤。

1.1.2.1 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

目前,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的方法主要有以硫酸为催化剂的间接水合法、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的直接水合法和以杂多酸为催化剂的直接水合法3种工艺路线。

(1)硫酸间接水合工艺

以硫酸为催化剂的硫酸法间接水合工艺是生产仲丁醇的传统方法。它包括酯化、水解、精馏和稀酸浓缩等4个主要工序。用浓度为80%左右的硫酸吸收预处理过的主要含正丁烯的混合C4馏分,反应生成丁基硫酸酯,丁基硫酸酯经水解得到仲丁醇水溶液,再经精馏制得仲丁醇。反应压力为0.5MPa,反应温度为26-27℃,硫酸与正丁烯的摩尔比为1.2:1,正丁烯转化率为92%-93%,仲丁醇选择性为85%。该法技术成熟,对原料正丁烯含量要求不苛刻,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工艺简单,操作控制容易;不足之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稀酸,设备腐蚀严重,三废处理较为复杂,能耗高,装置投资较大。目前该法正在逐渐被淘汰。

(2)树脂直接水合工艺

该法由德国RWE-DEA公司于1984年开发成功,是目前国内外生产仲丁醇最主要的方法。该方法以树脂为催化剂,正丁烯通过质子催化作用生成仲丁醇,反应在三相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度为150-170℃,反应压力为5.0-7.0MPa,水与正丁烯的摩尔配比约为1:1,树脂多选用耐热性好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该法工艺流程简单,产品回收精制容易,三废少,对设备腐蚀性小,仲丁醇选择性高;不足之处是对原材料正丁烯要求较高,一般要求C4馏分中正丁烯体积分数要高于90%。另外,树脂催化剂耐高温性能较差,寿命短,易失活,正丁烯单程转化率较低(不高于10%)。

(3)杂多酸直接水合工艺

该法由日本出光兴产公司于1985年开发成功。正丁烯在杂多酸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水合制得仲丁醇。杂多酸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钼磷酸,同时加入有机金属化合物添加剂。反应温度为200-230℃,反应压力为19.0MPa左右,仲丁醇选择性大于99%。在该反应中,正丁烯既是反应物,同时也对产物仲丁醇起着超临界萃取剂的作用。该法工艺流程简单,催化剂性能稳定,寿命长,反应为气—液相反应,反应器效率较高,高沸点副产物不在反应器内积存;不足之处是正丁烯单程转化率低,反应需要在高压和较高温度下进行。

1.1.2.2 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

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可分为气相脱氢和液相脱氢两种工艺。气相脱氢是目前工业上生产甲乙酮普遍采用的方法。气相脱氢采用氧化锌或锌铜合金为催化剂,将仲丁醇加热气化,在反应温度355-375℃、反应压力0.34MPa下,于脱氢反应器中进行脱氢反应,反应产物经冷凝分离得到甲乙酮,仲丁醇的转化率及甲乙酮的选择性均在90%以上。该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催化剂寿命长,产品分离简单,能耗低,产率高等优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仲丁醇的单程转化率低于气相法;产品纯度较低,催化剂寿命较短;仲丁醇液相脱氢以骨架镍或亚铬酸酮作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150-200℃,常压操作,仲丁醇的单程转化率低,但甲乙酮的选择性在99%以上。

1.2 正丁烷液相氧化法

丁烷液相氧化法的主要产品是醋酸,甲乙酮是作为副产而产生的(约占醋酸产量的16%)。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以及塞拉尼斯公司均采用此法进行生产甲乙酮。目前美国约20%的甲乙酮通过该法得到。

该工艺为气—液相反应,催化剂为醋酸钴—醋酸钠,溶剂为醋酸,反应温度为160-165℃,压力为5.6MPa,甲乙酮和醋酸的质量比约为0.4:1,副产物主要为醋酸乙酯、丙酸、乙醛等。该法的缺点是产物回收分离系统复杂,投资高能耗大,目前正逐步被淘汰。

1.3 异丁苯法

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50-70t,正丁烯与苯经烃化反应生成异丁基苯;异丁基苯于110-130T,0.14).49MPa压力下,液相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异丁基苯,然后在酸催化剂存在下分解,于20-60℃提浓氧化液,生成甲乙酮和苯酚,最后分离精制得产品。通常情况下,每生产1t甲乙酮可联产1.26-1.28t苯酚,副产0.2-0.26t苯乙酮,丁烯利用率达67%-70%。该法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腐蚀较轻,有利于工业化生产,但工艺过程较为复杂,操作条件严格。世界甲乙酮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能力

甲乙酮自20世纪6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其产量以年均5%-10%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世界甲乙酮的总生产能力为134.0万t/a,产量约为120.0万t,其中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8.0万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3.4%;欧洲的生产能力为36.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7.2%,日本的生产能力为27.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0.5%;南非的生产能力为5.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4.1%;拉丁美洲的生产能力为5.7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4.3%;亚太(日本除外)的生产能力为39.7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9.6%。其中,日本丸善石油化工公司的14.0万t/a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甲乙酮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0.4%,其次是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和英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生产能力均为13.5万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0.1%。

2.2 供求现状及发展前景

2004年全世界甲乙酮的总消费量约为110万t/a,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涂料溶剂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8%,胶粘剂约占11%,磁带约占4%,化工中间体约占7%,润滑油脱蜡约占2%,印刷油墨约占8%,其它用途约占10%。

甲乙酮是优良的涂料用溶剂,但不是环境友好的溶剂。因为涂料在施工后溶剂全部挥发掉,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空气有一定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美国国家环保署(EPA)在1990年将甲乙酮列入“对大气有害的污染物”的名单。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甲乙酮在发达国家消费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美国的环保法规要求限制有机挥发物(VOC)排放,使甲乙酮在涂料中的使用量逐步减少。随着新的低溶剂高固含量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水基涂料和粉末涂料技术不断开发应用,甲乙酮在涂料及工业应用中逐渐被水溶性涂料及粉末涂料所取代,因此美国国内对甲乙酮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另外,由于丙酮价格相对较低,在欧洲出现了用丙酮取代甲乙酮的动向,‟同时采用以丙酮和醋酸乙酯为溶剂的高固体含量涂料取代了以甲乙酮为溶剂的涂料,这也导致了发达国家对甲乙酮需求量的逐步减少。因此,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甲乙酮生产供过于求,纷纷加大向韩国、我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甲乙酮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目前的消费量约为19.1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2.5%、印刷油墨约占4%、粘合剂约占13%,化工中间体约占6.5%、润滑油脱蜡约占5.5%,磁带约占5.0%,其他方面约占13.5%,预计到2007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19.0万t。

目前,西欧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8.0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65%、印刷油墨约占6%、粘合剂约占14%,化工中间体约占5%、其他方面约占10.0%。预计到2007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18.5万t。

目前,日本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1.7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1%、印刷油墨约占23%、磁带约占4%,化工中间体占5%、树脂加工约占21%、其他方面约占16.0%。近几年,日本甲乙酮的出口量稳步增长,每年约有产量的一半(约10万t/a)出口,产品大部分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其中,向韩国和中国的出口量约占总出口量的80%。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甲乙酮出口量将达到约13.3万t。

CMAI公司专家分析指出,2007年前美国对甲乙酮的需求量总体将呈下降趋势,西欧略有增加,日本基本持平,各大生产厂商都已经排除了在欧洲建设新甲乙酮生产装置的可能性。而亚洲和前苏联地区未来几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还将持续稳步增长。亚洲地区2007年前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将高于3.0%,而同期产能增速只有约2.0%;前苏联地区2007年前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7.0%,而目前仍无新的建设计划。

由于甲乙酮有些应用领域还不可能用其他化学品来代替,因此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近期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关闭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诺科地区的一套13.6万t/a甲乙酮生产装置,使得北美地区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减少了约43%,产能过剩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和。预计2007年前全球甲乙酮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3%,而产能增长速度仅为约0.9%,这种需求增长大于产能增长的态势将逐渐缓解全球甲乙酮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甲乙酮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3.1 生产情况

我国甲乙酮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石油二厂利用国内开发的正丁烯硫酸间接水合制仲丁醇/正丁醇、仲丁醇气相脱氢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套甲乙酮生产装置。1991年,江苏泰州石油化工总厂从西德爱德安尼努公司引进技术,利用扬子石油化工公司提供的裂解抽余C4馏分为原料,采用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直接水合制得仲丁醇,再经气相脱氢生产工艺,建成一套7300t/a生产装置。1992年江苏正丹集团公司建成一套1500t/a生产装置。1998年黑龙江石油化工厂从德国引进正丁烯直接水合气相脱氢生产甲乙酮技术,建成一套1.2万t/a生产装置。2001年11月,山东淄博市齐翔腾达化工有限公司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甲乙酮成套技术建成生产规模为2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结束了我国大型甲乙酮成套技术长期以来依靠引进的历史。2002年,抚顺石油化工二厂和新疆独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又利用该技术分别建成生产规模为2.5万t/a和3.0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2004年,哈尔滨石油化工分公司和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也分别投产了生产规模为3.0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2005年6月,河北中捷石化公司总投资2.8亿元的3.0万t/a甲乙酮装置建成投产。除此之外,我国甲乙酮的生产厂家还有陕西西安油漆总厂、湖北荆门炼油厂、山东济南炼油厂以及吉化集团公司等。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甲乙酮的生产厂家有13家,总生产能力约为21.7万t/a,约占世界甲乙酮总生产能力的16.2%。

由于国内市场前景看好,因而有许多生产厂家正在建设或准备新建、扩建甲乙酮生产装置:吉林延边图门江石化公司正在新建一套2.0万t/a的生产装置;黑龙江石油化工公司拟将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扩建到5.0万t/a;新疆独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准备将其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扩建到4.0万t/a;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拟新建一套3.0万t/a生产装置;锦州石油化工公司拟新建一套4.0万t/a生产装置。此外,江西九江、江苏仪征、辽宁营口、陕西延安、吉林吉化、河北黄骅、福建泉州等地也都计划招商引资,准备新建甲乙酮生产装置。我国台湾的台塑石油化工公司也正在考虑在广东惠州的大亚湾新建一套4.0万t/a甲乙酮生产装置。预计到2007年我国甲乙酮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30.0万t/a,2010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35.0万t/a。

3.2 进出口情况

尽管我国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原料供应等各种因素,实际产量并不是很大。加之由于国内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较快,甲乙酮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1995年我国甲乙酮的进口量为4.50万t,2000年增加到10.21万t,1995—2000年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8%。2002年我国甲乙酮的进口量为12.41万t,2004年增加到14.32万t,1999—2004年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9.5%。2005年进口量为12.10万t,同比减少约14.21%。在进口的同时,我国也有少量的甲乙酮出口。2002年出口量为1294t,2004年为8740t,2005年为33174t。

从进口来源来看,我国进口的甲乙酮主要来自日本、南非、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省。2004年从这5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合计为12.16万t,约占当年国内进口总量的84.9%,其中日本的进口量为4.98万[,约占总进口量的34.8%;美国的进口量为1.43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0.0%;南非的进口量为1.32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9.2%;英国的进口量为3.42万I,约占总进口量的23.9%;我国台湾省的进口量为1.00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7.0%。

我国甲乙酮的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来料加工的比例逐年下降。进口地区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广东省进口量约占国内总进口量的60%,浙江省进口量约占国内总进口量的20%。

3.3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建材、住宅家具、广告装饰、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档涂料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使得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只有4.50万t,2000年达到10.91万t,1995—2000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9.40%。2003年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为23.54万t,比2002年增长36.98%。2004年消费量为25.45万t,比2003年增长约8.11%。1999—2004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97%。

目前,我国甲乙酮主要消费在涂料和粘合剂等多个领域,此外在润滑油脱蜡、磁带、油墨、合成革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消费量。由于消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甲乙酮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这两个地区,其消费量约占我国甲乙酮总消费量的80%-90%。这主要是由于上述地区甲乙酮下游应用领域发达,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这一地区设有大量消费甲乙酮的加工企业,其中仅广州市金珠江化学有限公司、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南海南奇树脂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每年甲乙酮的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2004年我国甲乙酮的消费结构为: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9.21%,润滑油脱蜡约占7.09%,粘合剂约占29.92%,磁带约占5.12%,其他方面约占8.66%。

3.3.1 涂料

在涂料方面,甲乙酮主要用作高档溶剂型涂料,如聚氨酯涂料、环氧树脂涂料、丙烯酸酯涂料以及乙烯基涂料等。我国的聚氨酯涂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在涂料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加。聚氨酯涂料主要集中在华东等沿海省市,也是甲乙酮在涂料中应用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外,环氧树脂类、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等涂料也消费一定量的甲乙酮,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甲乙酮在涂料方面的应用还相差很远,从世界发展国家的消费情况来看,甲乙酮在涂料中作为溶剂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在国内还在使用一些相对较为低档的溶剂。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建筑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档涂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许多国外著名的涂料生产商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建厂。如日本油漆公司在上海的工厂,生产出油漆供给上海通用汽车工业公司;在广州建立油漆厂,供给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在河北廊坊建设建筑用油漆生产厂。英国太古油漆公司在上海建设装饰用油漆生产厂。这些大量高档涂料投入生产与使用,大大增加了甲乙酮在涂料中的消费量。2000年我国涂料行业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6.5万t,2004年消费量达到约12.5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17.0万t。

3.3.2 润滑油脱蜡

在炼油厂传统的润滑油生产过程中,采用的脱蜡溶剂主要有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如酮类、二氯乙烷等)对蜡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对脱蜡油的溶解能力则欠佳;而非极性溶剂(如苯类、丙烷类)多对脱蜡油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但对蜡的选择性欠佳。为此,国内外大多数溶剂脱蜡装置一般是根据需要将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再加以使用。如今工业上广泛使用的脱蜡溶剂主要是各种酮和苯类的混合溶剂。由于丙酮的蒸汽压较高,不如甲乙酮挥发损失小。因此,目前在我国炼油厂的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主要选用甲乙酮与甲苯的混合液作为脱蜡溶剂。2000年我国润滑油生产中溶剂脱蜡对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2万t,2004年消费量约为1.8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增加到约2.5万t。

3.3.3 粘合剂

在粘合剂的生产中,甲乙酮主要用于溶剂型粘合剂,尤其是聚氨酯类粘合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开发聚氨酯粘合剂,产量不断扩大,其中鞋用胶的用量占第一位,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鞋企业集中、产量大,是我国甲乙酮在粘合剂方面的主要用户。从将来的发展看,我国聚氨酯粘合剂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以鞋用聚氨酯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国家,目前虽然有相当部分的制鞋企业以氯丁橡胶作为粘合剂。氯丁橡胶尽管有初粘接性好,可冷粘、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其不耐增塑剂渗透,必须用苯类有毒溶剂等是其致命弱点。氯丁橡胶已不适应制鞋工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用聚氨酯胶粘剂取代,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80%-90%的鞋用胶已经为聚氨酯胶粘剂所占领,国内也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国内除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量使用聚氨酯胶粘剂外,近年来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的制鞋厂家也开始使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外,聚氨酯胶粘剂在建筑、高速公路、飞机跑道嵌缝材料、高层建筑玻璃密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粘合剂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1.2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7.6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10.0万t。

3.3.4 磁带

在磁带生产中,甲乙酮主要用作聚氨酯的溶剂,2000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0.5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1.3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2.0万t。

3.3.5 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甲乙酮主要用于制备过氧化物、甲基戊炔醇等。2000年我国其他方面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1.5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2.2万t,预计到2010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将达到约3.0万t。

由此可见,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甲乙酮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34.0万t,其中涂料和粘合剂仍将是我国甲乙酮的主要消费领域,其消费量仍将占到总消费量的77%以上。近年来我国甲乙酮的消费现状及预测情况见表6。讨论建议

(1)虽然目前我国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但是由于2010年前有许多生产企业准备新建或扩建甲乙酮生产装置,届时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将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有关拟建或扩建甲乙酮的生产厂家,应密切关注其他生产厂家的建设进度,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慎重行事,以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2)目前世界甲乙酮单线装置生产能力多在5.0万t/a以上,而目前我国甲乙酮生产装置的能力较小,最大的只有3.0万t/a。为了今后参与全球竞争,建议国内新建或扩建的甲乙酮装置能力应在5.0万t/a以上。

(3).甲乙酮生产对原料有一定的要求,工艺路线较多,应在工业基础好,原材料供应充足,离下游产品装置较近的地区选择生产地址,另外要综合评价国内外的各种先进工艺,因地制宜慎重选择符合国情和厂情的生产路线。建议采用国内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自行开发的成套甲乙酮生产技术,同时实行技术结构调整,关停技术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小规模生产装置。另外还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国外甲乙酮应用领域很广,特别是用于涂料、粘合剂、润滑油脱蜡以及树脂等方面的比重较大。而我国甲乙酮消费领域相对较窄,且主要用于涂料和粘合剂方面。随着我国甲乙酮生产能力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甲乙酮除在涂料和粘合剂方面保持较高的消费外,还应加强在树脂、润滑油脱蜡以及其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上的开发应用,使其消费比例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化学类课程 篇3

关键词:地质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课是地质类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化学课程学习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根据地质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特点--将来大都会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如從事矿物资源查找、评价、开采等,那么学生在毕业时,就需要掌握利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及地质遥感卫星技术等,借助对某地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元素富集异常等方法及手段来分析,找出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能源矿、非金属矿、金属矿等。所有这些都将会涉及到化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晶体化学》等知识。可知,地质类专业课程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既有广大上的,也有深度上的,如何更好地把握好这两个度,值得每个化学工作者思索。

一、化学知识与地质类专业课程的关系

就地质类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普通地质学》来说,野外地质调查的任务是初步确定地质体的物质组成,然后对各种样品再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而当遇到地层古生物样品时,还要对其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化石鉴定等,当然,有时也会利用已知岩矿的各种参数及化学过程等来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合成出我们想要的物质,如金刚石、水晶及人工红宝石合成等,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岩石、矿物及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我们要做好这些,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前提,掌握一些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领悟一定的分析方法的技巧后,才能对岩石、矿物样品进行相关的岩石定量分析及岩矿鉴定开展工作。可见,化学知识对于地质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地质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化学知识与地质专业知识有机衔接性较差

现在很多地质类院校所用的化学教材,大都强调其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性,讲的都是一些深奥的理论内容,却疏忽了化学知识对后续地质专业知识学习的联系。其实,在非化学专业中的化学课程教学当中,要同时兼顾本学科的知识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又要结合地质类专业的特点,要做到让化学知识真正为地质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课堂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如今的化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仍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笔记,其主要的教学工具是黑板,缺少对多媒体的应用。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所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化学课程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大多数地质类院校所选用的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基础化学和无机化学。其特点是知识量大、知识点分散,但却没能做到与地质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关联性,没有在化学中突出地质专业方面的特色,可以说现在还没有一本完全符合地质类专业特点的综合化学教材。

4.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由于地质行业的艰苦性及行业特点,使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往往只重视地质专业课的学习,对像化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积极,误认为化学课与地质专业课的学习的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由于轻视心理的存在,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够用心。再加上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课程安排过于紧凑,教学内容偏多且与后续学习的地质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最终导致了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化学课程改革初步探究

1.加强化学知识与地质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

化学课老师要了解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特点,在紧扣学生所学地质专业的同时,注重化学知识于地质专业课的巧妙结合,同时化学老师不能仅仅认为会讲化学就够了,我们应充分了解地质行业或职业的需求,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去;同时注意与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通过他们了解专业课所需的化学知识,协调处理好基础化学课与地质类专业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化学基础课对地质专业课程服务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等。

2.化学课堂应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多样

在化学课堂中,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学会掌握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目的为地质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课堂上可采用诸如: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交流式等教学方法,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化学课堂教学,将原先静止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原先一些呆板的理论内容变得既生动又形象,不但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强化教材建设,建立地质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基础课程的改革也不例外,应按专业的类别开展研究,以任务、问题为中心,注重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重新组合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和精选教材,及时更新符合本校实际的新教材,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内容的部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删繁就简,进行整体优化,重新组合为《基础化学》教材,彰显出化学与地质知识方面的联系及应用。同时在讲授化学知识时,老师要结合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注重介绍化学知识在地质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适时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

4.实施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化学课堂上,要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们对在地质类或具体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的特点,可以多联系实际,多从我们身边实际例子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猜,积极动员每位学生参与讨论,总之通过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对地质类专业中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究,一方面有助于找到一条适合当今地质专业院校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开设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对地质类院校中课程体系改革探究,力图为当今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普通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2007(7).

[2]胡宪.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2011(2):211-212.

[3]林金书.高职农林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5):168-171.

[4]吴荣新.地球化学课程在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66-67.

[5]朱丽珺,贾向东,胡笳,包宏.工科类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2):56-57.

[6]李晓丽,谭兵,胡宪.普通化学[M].地质出版社,2009(8).

化学类课程 篇4

首先, 学生基础薄弱, 层次落差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生源的减少, 高职学生入校的分数线越来越低。因而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差, 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物理化学知识抽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难以理解、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 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从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习主动性差, 上课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 不会主动思考问题, 课堂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甚至不愿意听讲的情况, 课堂效果较差, 挂课率较高。久而久之,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 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在传统教学中, 总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按部就班的以教科书为依据, 实施“满堂灌”。而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概念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 往往使得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的累,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更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不能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2 关于物理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来重新构建物理化学新体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首先, 遵循高职教育“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 重视公式应用、弱化推导过程, 并避免与无机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 把握重点。其次, 适应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对物理化学的发展前沿做适当介绍,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中, 在参与、思考、总结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成长。例如:讲解气体的节流膨胀时, 利用PPT给学生展示节流阀的结构和空气液化的过程。提出问题:“空气通过节流阀为什么可以降温液化?”将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之间对彼此给出的答案进行互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 学生则会主动通过教材、因特网等资源寻找答案。再如:讲授渗透压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海水是怎么样提纯的?”“大树为什么可以讲水分从根部运输到树冠?”,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从而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目的。

2.3 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 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阐述。例如, 在讲解可逆过程时, 可以利用动画来展示某一具体可逆过程进行的状态及条件, 使得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图片、录像等可以进行情境教学。例如:在讲解界面现象时, 可搜集露珠、肥皂泡等实物图片,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露珠、肥皂泡有自动成为球形的趋势”, 从而引出表面张力的概念。促进学生讲物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激发学习积极性。

2.4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概念抽象, 理论性强, 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多引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化学概念和理论。例如, 在讲解状态函数时, 状态函数只与系统的始终状态有关, 而功、热等函数为过程函数, 与过程有关。可以用学生从教室到图书馆做类比, 学生的位置变化为状态函数, 只与始终位置有关, 而从教室到图书馆可以有步行、骑车等多种途径, 所做功就不同, 从而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雨雪天气, 为了防止道路结冰, 往路上撒盐的原理则与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有关, 人工降雨与开尔文公式有关等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5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将物理化学课程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建设网络课程平台, 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库等。通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和讨论,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课内课外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进,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也深化了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针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物理化学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物理化学,高职高专,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建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14-15-01.

[2]王金, 史竞艳, 马红霞, 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讨论[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3) , 227-229.

[3]王春霖.谈高职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6 (3) , 107-108.

[4]刘庆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化工时刊, 2011, 25 (10) :236-237.

化学类专业有哪些 篇5

最热门化学专业

1、化学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就是结合化学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培养从事该方面科研与制造的专门性人才。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一专业的中低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该专业的高端人才就业前景相当广泛。

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这也是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流向。

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到化学、医疗、制药、生物工程、无机新材料、化工、能源等厂矿企业、部门等从事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所以,就业面还是很广的。

接下来,看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

同时这一专业,也有必不可少的实训环节,如:化学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等。

而以下这些院校的这一专业在社会上的口碑很好,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长治医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阳师范学院、中山大学等。

2、分子科学与工程

这一专业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待,即化学与化工。所以分子科学与工程旨在培养专门从事化学与化工科研、开发与教学行业的专业人才。

就这一方面的区分观点,我们也可以从主干课程的设置上看出来,具体有以下这些。

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无机材料等。

化工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化工、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功能高分子材料、药物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结构分析等。

同时,因为本专业的专业需求,实践教学是少不了的,如化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等,一般可以实施10到20周左右。

而说到该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北大学等都是很不错的。

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到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科研、开发、设计、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工作。

3、能源化学

能源化学属于工学大科,化工与制药类。毕业生可从事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绿色合成、新能源利用与环境化工等专业工作。

就专业课程来看,与之前两个专业大同小异: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

当然,也有其特色课程:石油加工工程、石油炼制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合成燃料化学、可再生能源工程、合成燃料化工设计、能源转化催化原理、合成燃料工程等,化工类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涉及化学、化工、传统和新能源加工等领域的广泛需求,毕业生就业面较为广阔。

专业性较突出的高校有: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4、 应用化学

该专业是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除了开设与前三类专业相同的课程,该专业还设有:精细化学品合成、高分子化学、波谱分析、应用电化学、稀土化学、现代分离技术等特色课程。

国内主要有以下这些院校设置了该专业,并且发展得很好,如: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

化学类课程 篇6

【关键词】化学课程 培养模式 可持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0-02

一、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1.升格之前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前身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护理、助产两个专业,其开设的化学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两个专业使用同一版本、同一层级的化学教材,课时基本相同,教学计划基本按照同一大纲编制。

2.升格之后化学课程设置状况

近年该中等卫生学校升格为卫生类职业学院,开设专业明显增多,主要专业有高职护理、中职护理、助产、医学美容、康复治疗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以上专业在入学第一学期无一例外,均开设了化学课程。调查发现,这些不同的专业,由于后续专业学习需求不同,因此,选用教材不同、教学时长不同,教学计划及依据的教学大纲亦不同。

二、课程设置分析

1.优点

以上这种针对不同专业需求而分散设置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其它专业化学专业相对独立、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具有教学管理相对简单的优点。

2.缺陷

分析上述化学课程设置模式,仍没有摆脱以前基于“单一工种、定向培养模式”,仍然拘泥于一个专业即一个单独为其设置的相关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带有很明显的封闭性。这样培养的学生,如果在就业过程遇到困难,很难转向其它专业,既是得以就业,在其职业生涯中,如需要上升就业层次,就会缺少发展后劲,即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现今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逐渐由这种“量身订做”式的封闭专业设置该转向于“多工种,职业群”和非定向培养模式;从单一瞄准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注重“人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职业资格认定”的培养内容和手段,转向“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获取过程。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强调其能动性和实际作用。把职业能力界定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突出了职业活动在职业能力内涵中的地位。

三、改进设想

依据“构建由职业基础学力平台、职业通用学力平台、职业专业学力平台组成课程体职业教育观”,可将不同专业的化学课程分阶段设置:

根据不同专业化学课程的共性,在入学的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化学课程,该课程提供化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技能及实验技能,为后续深入其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如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开设的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三个专业,具有相近的专业特征,这个专业特征可以表述为涉药专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专业对化学课程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都比护理专业等非涉药专业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将这部分化学课程设计为一个基础模块,作为它们的公共课程。

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再根据各个专业的需求,按照专业教学大纲重新设置化学课程、选择教材、并根据其专业需求安排化学课程与课时。

参考文献:

[1] 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1999(1).

[5] 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6] 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

[7] 蒋乃平.社会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蒋乃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化学类课程 篇7

关键词:广西高校,烹饪化学,烹饪专业,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饮食消费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他们对健康和生命本质的关注越来越高,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保健、营养与康复”成为餐饮业的新理念和新需求, 饮食的营养配膳及卫生安全性受到极大重视。社会要求烹饪行业能够制备出安全、卫生和营养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与安全学和营养学知识成为一大新趋势。因而, 以培养餐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为直接目标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育, 必须将如烹饪化学或食物生物化学类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列入了专业教学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1 广西高校烹饪类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状况

目前, 在广西区内开设有烹饪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6所, 1所为第三批次应用型本科院校, 其余5所为高职院校。在专业方向上, 6所高校可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烹饪工艺与营养方向, 一是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方向;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上, 对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态度和教育方式各有侧重。这6所高等院校中, 现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倾向有所不同, 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轻微区别, 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中西面点基础》和《中/西餐烹饪基础》;部分院校则增设有《基础化学》、《烹饪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饮食文化学》、《中医学基础》和《中国饮食保健学》等课程。总体上看, 大部分高职院校烹饪类专业课程计划对化学类课程未给予足够重视, 对化学类课程开设的意义缺乏必要认识, 这对烹饪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明显的掣肘作用。

2 广西高校烹饪类专业中化学类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化学类课程的教育不重视

在6所高校课程计划中, 唯有1所三本院校将化学理论知识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分配了72课时用于教学, 并有24课时的烹饪化学实验课程, 开设与烹饪化学课程相关的后续课程也比较多, 该校主要培养的是营养配餐师及高级厨政管理人才, 学制为4年;其他5所高职院校, 主要侧重于培养技能性烹饪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分布在酒店餐饮部或餐饮行业厨房, 学制仅为3年, 因此,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课程设计中减少了不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 基本不重视化学类课程, 认为此类课程与后期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 部分高校甚至是直接取消了化学类教育课程, 或是仅仅要求上专业技能课程的老师随堂讲授部分知识。

2.2 学生基础知识架构差异大, 对化学类知识点难以理解

广西区内的烹饪类专业招生一直均是文理兼招, 大部分学生来自文科专业, 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 还有不少学生来自中职, 化学基础更加薄弱, 甚至是对化学类课程厌倦情绪;若任课老师授课时又不能结合生活实例或案例分析, 强调不清楚化学类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而是照本宣科讲授课程的知识点, 或谈及过多理论性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结构式, 学生就会比较难理解关键的知识点和原理,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 师资来源受限, 化学类课程落实难

据调查,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有烹饪类专业的本科院校不足10所, 广西区内更是仅有一所三本院校, 招收烹饪类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更为罕见, 这显然难以满足专业师资需求。在广西各高校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食品科学或食品工程类专业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 一类是从高职中毕业或企业工作转型的烹饪类技师。前一类教师在烹饪类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理论基础课程, 他们对技能课基本不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而烹饪实践或实训课程则主要由后一类烹饪类技师们承担, 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学习过与烹饪技工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 更不用说将化学学科的知识结合实际操作去讲授。

2.4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性不强

在这6所高校中, 既能讲解好理论基础课, 又能同时教授技能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相对偏少, 几乎没有老师能把整个化学类教育, 贯穿于本科或职业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仅仅是依照课本原有的架构去讲解化学类知识点, 与后期的延伸课程教学 (如《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营养学》) 联系不够紧密;加上基础课与技能课的授课老师之间沟通不够紧密, 在延伸课程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恰当的将前期所学的知识点引入案例分析中, 导致学生无法参透各种机理, 形成不了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架构, 常常出现老师反复讲解, 学生反复忘记的现象。

2.5 培养理念的倾斜与教学条件的限制, 导致化学类实验课程被忽视

开设烹饪类专业的院系基本集中在旅游学院或是商学院, 通常习惯把专业建设和课程安排的重点放在技能培养和提高上面, 主要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 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熟练应用技能, 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不重视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已少有化学类专业的设置, 无法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室, 甚至不能按照教学要求开设或完成实验教学任务[1], 诸如《基础化学》、《烹饪化学》、《烹饪营养学》、《食品卫生与安全》和《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 即使开设也往往限于理论教学, 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无法理解烹饪工艺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现象 (如面包发酵过度变酸的原因) , 更不用说让学生去利用化学知识来创新烹饪工艺了, 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成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

3 解决化学类课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3.1 从思想上端正化学类课程教育在烹饪类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化学类课程, 尤其是《烹饪化学》, 它主要是研究烹饪原料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以及原料在烹调加工过程中色、香、味、形、营养等方面的主要变化, 是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烹饪工艺理论、烹饪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烹饪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应作为烹饪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来开设[1]。在理论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 尽可能配合增加简单的烹饪化学实验课,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让学生主动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变化的规律, 学会控制各种加工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烹调出新颖、美观、营养又卫生的上等佳肴的能量, 使之成为新一代的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2]。

3.2 做好化学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化学类课程教育与后续的不少课程, 包括《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中西面点基础》和《中/西餐烹饪基础》都有着紧密关系, 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这些课程的知识, 需要教授化学类基础课的教师和教授烹饪专业课的教师之间多沟通, 做好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 在基础课中提前引入部分专业课的案例, 在专业课中重复强调所学过的化学类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应用过程中食物原料质地产生变化或烹饪过程中味道变化的原因。

3.3 加强对实训师资文化素养的提升, 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

由于师资来源的局限性, 为更好的将化学类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需要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 尤其是技师出身的教师群体, 因为他们在受教育期间, 我国烹饪类专业的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高校对烹饪类人才的培养多定位在技能型厨师, 加上相关教材的缺乏, 教学计划设置的不科学, 导致他们化学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在现行教育中又多以学徒式教授学生学习技能, 难以将化学知识渗透在实训课程中讲解;最好的解决方式, 就是鼓励这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继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 比如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 让他们重新学习相关的化学类课程。从老师层面起培养出具备能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教育型人才, 才会更有利于培养下一代新型的烹饪人才。

3.4 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式要有所突破, 寻求新的考核学生的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化学类知识点。教育过程, 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死板的课堂讲授, 可以采用生活案例分析、相关视频播放、实地调研与考察、现场演示化学现象等方式开展教学, 吸引学生的求学欲、求知欲;学校应为化学类实验课程提供配套资金与环境保障, 专业教师应主动将化学类教学引入到实践或实训课程中来讲授, 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老师配合设计新的烹饪实训方案, 让学生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比如料酒和醋的搭配使用, 能去除鱼类的腥味并给菜肴增加特殊香味, 原因是醋和乙醇能发生酯化反应, 生成带有香味的乙酸乙酯[3];并在实训或实验过程中, 列举新的案例, 考察学生的应用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为宗旨, 在我国餐饮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广西区内的烹饪类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日显突出, 欲从根本上改变此种现象, 就必须更新观念, 切实加大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力度, 在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 传授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教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全面知识体系、操作技能强、创新意识高的烹饪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跃胜.高职院校烹饪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 24 (4) :79-82.

[2]顾卫红.烹饪专业学生特点及学习烹饪化学现状与教学方法[J].家教世界, 2013, 10:258.

化学类课程 篇8

一、化学图象题

化学图象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来描述化学问题的题型, 它体现了数学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应用.它考查范围广, 中学化学中的所有内容, 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这种数型结合的试题频频出现, 成了高考的热点题型.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 把所要考查的知识简明、直观、形象的寓于坐标曲线上.解答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 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数”“形”“义”“性”进行综合思考, 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 (拐点) ”“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预计, 以后这将是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1. 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

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化学知识的基础.近年来高考对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考查有所加强, 而且对该知识的考查有与化学其他知识的考查相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例1 (2011年江苏高考) 图1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

(A) 图1 (1) 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图1 (2) 表示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0.100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 图1 (3) 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 图1 (4)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效应、酸碱中和滴定、溶解度曲线、平衡转化率等角度的理解能力.是基本理论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 (A) 是图1 (1) 表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是放热反应;选项 (B) 是图1 (2) 中当NaOH未滴入之前时, CH3COOH的pH应大于1;选项 (C) 图1 (3) 通过a作一条辅助线, 与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一交点在a点之上, 说明a点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选项 (D) 图1 (4)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知t时曲线并没有达到平衡, 所以反应物的转化率并不是最大.答案选 (C) .

2. 考查化学实验知识

通过对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 选择题中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了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实验安全等内容, 着重考查使用基本操作的规范化、灵活性和准确性.而主观题中必会出现以“实验探究”为背景,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型, 从而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及应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 (2012年江苏高考) 图2是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图2 (1) 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 用图2 (2) 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 用图2 (3)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 用图2 (4) 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分析:本题属于基础实验与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范畴.以常见气体制取、蒸干、除杂、萃取、分液的实验操作为素材, 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 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选项 (A) , 如图2 (1) 所示装置中氢氧化钠会与Cl2反应.选项 (B) , NH4Cl晶体受热分解, 会“假升华”.选项 (C) , 纯碱是可溶性固体, 不能用此装置, 改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中进行.选项 (D) , 用图2 (4) 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有机层从下口放出, 水层从上口倒出, 实现分液.答案选 (D) .

二、化学工艺流程题

化学工艺流程题是高考的新增和主流题型, 它代替了几十年高考沿用的无机框图题.题型主要有制备工艺流程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两类.这类试题涉及的情景新颖, 还时常出现一些化工术语.这类题目是通过对某种重要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图的分析, 以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为试题环境,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水解原理、绿色化学观点、安全生产的知识为考查目标, 以信息的获取、加工、整合和新情境下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解决及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为考查能力目标.

例3 (2012年江苏高考) 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 (含NO、NO2) 反应, 既能净化尾气, 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 (NO2) 2, 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1) 一定条件下, NO与NO2存在下列反应:NO (g) +NO2 (g) N2O3 (g) , 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

(2) 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 (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 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 , 其目的是________;滤渣可循环利用, 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填化学式) .

(3) 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若n (NO) ∶n (NO2) >1∶1, 则会导致________;若n (NO) ∶n (NO2) <1∶1, 则会导致________.

(4) 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 在酸性溶液中Ca (NO2) 2会发生分解, 产物之一是NO,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产工艺、化学平衡原理结合起来, 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题考查学生在“工艺流程阅读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在工艺流程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相关副反应的书写”等方面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与基本实验实验、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化工生产工艺、日常生活等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而不是简单的来回重复和死记硬背. (1) K=c (N2O3) /[c (NO) ·c (NO2) ]; (2) 气-液逆流接触是为了气体与石灰乳接触更充分, 使NOx的吸收更彻底;滤渣就是没有完全反应的Ca (OH) 2. (3) 生成Ca (NO2) 2的主反应为

Ca (OH) 2+NO+NO2=Ca (NO2) 2+H2O

故n (NO) ∶n (NO2) =1∶1时效果最好.若n (NO) ∶n (NO2) >1∶1, 即NO过量, 则多余的NO不能反应而逸出;若n (NO) ∶n (NO2) <1∶1, 即NO2过量, 则NO2与Ca (OH) 2反应生成Ca (NO3) 2的含量升高. (4) NO2-中N为+3价, 降低为NO中+2价, 故必然有升高的, 即升高为+5价的N, 在溶液中应为NO3-, 再写出NO2-+H+→NO3-+NO, 根据电子守恒, 电荷守恒等配平.

化学类课程 篇9

1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化工类专业(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为例)主要培养面向企事业相关单位分析和化验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有明确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相对应也建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1],根据教学目标,对开设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1.1 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建立明确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计算规则;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方法,掌握分析结果中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配位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量分析法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

技能目标:能掌握相关化学产品和原材料的检验方法;具有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的能力;掌握常用药品、试剂的性状、用途、保存要求;掌握一般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掌握标准分析仪器的维修和故障检修方法;具有中级化学检验工和化学分析工的能力。

综合素养:具备热爱科学、严格操作、实事求是不编数据的良好学风;具有不断努力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会借助工具查询相关专业材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2]。

1.2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目标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同时将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学习指导者”, 学生要以完成任务主体的身份出现。例如:教师讲述酸碱滴定法内容时,要求学生对酸碱滴定法的原理、滴定过程中酸碱度的计算方法、指示剂的选择方法等知识点了解之后,能够独自完成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和白酒中酸含量的测定任务,教师按照制订的项目计划进行项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按照制定的项目计划完成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3]。

2 细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分析化学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重量分析基本操作的讲解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我们通过实施以下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1 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往往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进行逐一讲解,学生只需按照教材完成操作即可,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书本、依赖教师,不会自己独立思考的情况,从而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失去了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而分析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掌握严格的量的概念,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实验准备意识和实验规范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技能,我们将“5s”管理法用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用于课堂管理[4]。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更加有效和有序的进行,也是学生预先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2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分步实施,分项验收,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分步实施,分项验收,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将实验项目分解为不同的操作步骤或子项目组织学生分布实施,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完成任务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设定的时间内学生完成每一操作步骤或子项目后,根据情况由教师或组内学生进行验收和考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更改,验收完成后,进行下一个环节;在前两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整合,整体推进完成实验项目教学任务。

2.3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和不断完善“三个报告,一个考试”的程序化、规范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审定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要求做好实验记录报告,实验结束,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离开教室;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阅和评价给分。在考核时由注重结果考核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将在实验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合理分解赋分[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

2.4 将仿真实验用于分析化学实验

将仿真实验技术应用到分析化学实验中,可以使仿真实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的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有着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这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没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验能力[5]。

2.5 举办实验技能大赛

在化工类专业范围内举行分析技能大赛[6],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在竞赛过程中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索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求知向上的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最后,对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者团队加以适当的奖励,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6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双证书”制

将职业技能鉴定渗透于专业教育教学中,贯穿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全过程,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尽可能与化学检验工技能鉴定协调统一、有机结合,落实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提高[7],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完成整个实验。

4 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对实验操作过程量化考核[8,9,10],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给定题目的情况下完成操作考试,教师在旁边按照评分标准边看边打分。评分标准主要涉及以几个方面的操作要求:实验的组织、仪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实验卫生习惯等,每一项均有详细的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且此评分标准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就告诉学生,使他们平时做实验时就能有意识地按规范操作。并将学生参加分析技能大赛活动情况等以附加分形式纳入综合成绩,总评成绩=期末操作考试×45%+平时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5%+附加分。该考核方法能公正、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将多种成绩相结合,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能力。

5 结 论

通过对本院的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实验时操作标准规范,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转变成主动追求知识,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普遍反应自身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了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展惠英.基于职业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6):112-116.

[2]萨仁图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38-239.

[3]萨仁图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54-56.

[4]侯日红.现场管理“5s”法在技工学校技能教学培训中的运用[J].职业与教育,2008(1):29-30.

[5]李文彬.分析化学仿真实验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2):36-38.

[6]李松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90-92.

[7]强伟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7):51-52.

[8]莫海燕.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J].课程建设,2011(7):49-50.

[9]潘乐.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8(2):35-37.

化学类课程 篇10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 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 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 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 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 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 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 (曾) 用教材为依据,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 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 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 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 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 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 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 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 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 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 符合教育学原理, 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 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 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 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 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 但是经过重新安排, 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 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 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 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 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 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 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 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 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 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 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 列在整合模块前, 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 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 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 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 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 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 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 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 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 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 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 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 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 (上) (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 , 基础化学 (下) (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 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 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 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 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 基础化学 (上) 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 约12章。基础化学 (下) 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 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 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 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 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 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 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 实训可以不开。

(四) 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 内容多, 难度大, 学时长, 三所院校基础化学 (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 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 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 (上) 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 基础化学 (下) 的理论时数 (除安医专生制专业) 达到90~110, 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注:括号中是理论+实训, 若实训不在括弧内则整合到单列实训课中。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 从能力培养有层次, 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 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 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 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 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 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 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 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 形成基础化学 (上) 和 (下) 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 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 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 目的是服务。因此, 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 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 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 整合后基础化学课程实施要素梳理。整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1) 定位准确和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及要求、建议、注意事项、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中突出基础化学整合的特点。 (2) 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等都要以大纲为准则。 (3) 实训条件要求。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单列, 会存在与理论课内容错位的问题, 可以通过制作PPT或光盘, 让学生业余时间预习观看。 (4) 其他教学资源。要围绕大纲和教材重新书写教案、设计教学内容, 编写学习辅导和出试卷, 制作PPT等, 完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绅崇, 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 2000:3.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0 (4) :25-30.

[3]Fogarty, Robin.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49 (2) :63.

专题28 化学图表类计算题 篇11

[pH][0 20 40 60][VNaOH(mL)]例1 用NaOH溶液滴定20.0 mL盐酸,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则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3 mol·L-1 B.0.4 mol·L-1

C.0.5 mol·L-1 D.无法解答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图线的起点。因曲线经过坐标原点,在该点溶液pH=0,即c(HCl)=1 mol·L-1,所以:c(NaOH)=[20 mL×1 mol·L-140 mL]=0.5 mol·L-1。答案:C。

点评 图象型的计算题从考查的题型上看,分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题;溶解度曲线图;结构图(原子、分子、晶体)和模型图以及其他综合依据图表计算或构建图表等类型。而解决这类图象题的基本思路: ①会识图: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弄清纵、横坐标的意义,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②注重将图象中隐含的信息加工成化学语言,并联系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基础知识,从而能快速解决问题。

考点2 表格型

例2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并对尾气进行综合利用,某硫酸厂用氨水吸收尾气中的SO2,再向吸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制取高浓度的SO2及(NH4)2SO4和NH4HSO4固体。为测定上述(NH4)2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40.00 mL,加热至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SO4和NH4HSO4的分解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状况):

[实验

序号&样品的

质量/g&NaOH溶液的

体积/mL&氨气的

体积/L&Ⅰ&7.4&40.00&1.68&Ⅱ&14.8&40.00&3.36&Ⅲ&22.2&40.00&1.12&Ⅳ&37.0&40.00&0.00&]

(1)由Ⅰ组数据推测:标准状况下3.7 g样品进行同样实验时,生成氨气的体积为 L。

(2)欲计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选择第 组数据,由此求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解析 (1)由数据Ⅰ和Ⅱ可知:[7.4 g1.68 L=14.8 g3.36 L]当样品质量≤14.8 g时,NaOH足量,即样品质量与氨气体积之比为定值,则V(NH3)=[3.7 g×1.68 L7.4 g]=0.84 L;

(2)根据氨气体积的变化情况可知第Ⅲ组中NaOH的量不足,22.2 g样品中含NH4HSO4物质的量为:[22.2 g×0.05mol7.4 g=0.15mol],根据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H++OH-=H2O, NH4++OH-[△]NH3↑+ H2O,求得n(NaOH)=0.15 mol+[1.12 L22.4 L⋅mol-1]=0.2 mol,c(NaOH)=[0.2 mol0.04 L=5mol⋅L-1]。答案:(1)0.84 L;(2)Ⅲ,5.0 mol·L-1

点评 表格型的计算题从考查的题型上看,分为元素周期表图;实验的基本仪器图和装置图;实验图、流程图、结构图等类型。解决这类表格题的基本思路:①理解表格中各项中数字的意义,巧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②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變化趋势,联系相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专题训练】

1.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

[pH][13

7

0][V(HCl)/mL][20][M][N][O][O][7][pH][温度(℃)][溶解质(g/100 g水)] [能量][b][a][反应过程][CH3CH3(g)][CH2=CH2(g)+H2(g)] [①②③④][水的体积]

A.图①: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的做法能实现从N→M的转化(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C.图③:向盐酸中不断加水,溶液pH的变化情况

D.图④: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H2(g)→CH3CH3(g);ΔH<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消长规律,在烟雾实[相对浓度][时间/小时][RH][PAN][O3][NO2][NO][O 1 2 3 4 5 6] 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烃)、NO、NO2、O3、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消失,记录于右图,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 )

A.NO的消失的速率比RH快

B.NO生成NO2

C.RH及NO2可以生成PAN及O3

D.O3生成PAN

[pH][7][1][O][112][224][336][V(SO2)/mL]3. 已知:2H2S+SO2=3S↓+2H2O。某同学向100 mL氢硫酸溶液中通人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硫气体,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是弱电解质

B.H2SO3不是强酸

C.亚硫酸是比氢硫酸还弱的酸

D.原氢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 [产生气体的量][铁粉的质量/g][A][B][C][O][5.6 11.2 16.8 22.4] 浓度0.05 mol·L-1

4. 将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100 mL,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不正确的是( )

A.若向100 mL该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 g

B.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NO3-+4H+=Fe3++NO↑+2H2O

C.稀硫酸和稀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原混合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 mol·L-1

5. 现有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可能是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现做以下实验:

[组别&甲溶液(mL)&乙溶液(mL)&沉淀(g)&第一组&440&120&1.56&第二组&120&440&1.56&第三组&120&400&3.12&]

通过必要的计算和推理判定甲、乙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5 mol·L-1; 0.5 mol·L-1

B. 1.5 mol·L-1; 1.0 mol·L-1

C. 1.0 mol·L-1; 1.0 mol·L-1

D. 1.0 mol·L-1; 1.5 mol·L-1

6. 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在它们的化合物中,主要化合价均不止一种,但有一种相同的化合价。它们的一些物理常数如下:

[元素&A&B&C&D&原子半径/nm&0.102&0.077&0.117&0.075&单质沸点/℃&444.6&4827&2355&-195.8&]

下列不属于A、B、C、D形成18个电子的氢化物的分子是( )

A. H2S B. H2O2 C. C2H6 D. SiH4

0.2] 7. 有一种透明溶液,其中可能含有Fe3+、Fe2+、Mg2+、Al3+、Cu2+,Na+,NH4+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一种淡黄色固体粉末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同时产生白色沉淀,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纵轴)与所加淡黄色粉末的物质的量(横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固体粉末的名称是 ,所含化学键是 ;

(2)溶液中一定没有的离子是 ;

(3)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它们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8. 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各取30 mL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加入不同质量的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记录如表格。试回答:

[实验序号&甲&乙&丙&盐酸的体积(mL)&30&30&30&合金的质量(g)&0.255&0.385&0.459&生成气体的体积(mL)&280&336&336&]

(1)甲组实验中盐酸 ,乙组实验中盐酸 (均填“过量”“适量”或“不足量”)。

(2)要推导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所提供的数据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是 ,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3)要求出合金中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 ,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化学类课程 篇12

一、认真总结原有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的弊端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了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中各行其道, 使各课程教学出现重复或者漏洞, 既影响教学质量, 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化学发展到今天, 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 使它们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原有的各行其道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的要求。

工科院校的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这些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是较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讲解, 用较少的课时讲述较多的理论内容。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各级专业人才对化学知识的需要将大大增加, 因此, 现行的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新内容的增加和陈旧内容的淘汰不能很好地平衡, 有的教材一味地增加大量新内容, 而原有的及无用的内容又不能删掉, 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接受的知识量越来越多, 这显然无法体现课程在编排上精练、重点突出的原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但是目前的化学课程的讲授只是叙述性的描述某些实验事实, 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 最后造成学生仅有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课、答疑课和习题课的课时过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 在有限的课时内接受这么多信息量的学生, 难免会有很多疑惑和不懂的地方, 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 答学生之疑惑, 解学生之难题。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这些难题, 越往后讲课, 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越难听懂,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缺乏积极主动性, 无法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形成共鸣。

二、“态度决定一切”, 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基础课的学习

非化学专业学生很容易轻视化学基础课的学习, 他们往往会认为基础化学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 大都抱着能及格就好的态度来学习这门课, 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 或者干其他无关的事情, 甚至于干脆逃课。殊不知, 化学学科发展到今天, 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 包括生物、材料、物理等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如果能学好这门课程, 会大大地帮助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作为老师, 第一节课就应该向学生讲述化学这门课的重要性, 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就掉以轻心。多给学生讲一些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内容, 还有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要认真讲解化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课程形象化、生动化

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 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们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首先, 对于非化学类工科专业来说, 基础化学的学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一学期, 对于刚从中学阶段的板书教学走过来的学生来说, 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其次, 对于非化学专业来说, 化学本来就是他们不了解和不感兴趣的学科, 有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 加上制作精良, 图片、音频、视频等兼有的课件,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杂化轨道、分子轨道这些理论时, 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利用多媒体flash课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和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直观的动画效果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再次,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从高考的独木桥挤进了大学的校门, 对一切新事物本是带着无限憧憬的心情的, 但首次上课时老师快节奏的讲课, 大容量的知识的这种讲课方式一下子会让学生接受不了, 心理会产生强烈的落差, 学习兴趣会下降, 这时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待这门课不再那么恐惧和无聊, 通过动画、图片逐步使学习兴趣提升起来。

四、多进行一些形象的比喻, 增强学生的记忆

化学课程的内容烦琐, 有的东西抽象难记, 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找到一些恰当的, 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形象地比喻的话, 就会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 在有机化学中, 有一个知识点是判断一个结构的R、S构型, 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方向盘形象进行比喻, 方向盘轴的方向是对应的最小的基团。剩下的三个基团组成个圆圈相当于方向盘, 如果从大基团到小基团的方向是顺时针, 那么就是R构型, 反之逆时针则是S构型。又比如, 在有机化学对应体这部分学习中, 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一堆对应体的概念, 但是对于非对应异构体的概念却不容易很好地理解, 这个时候就不防伸出我们的左右手, 这样就是一对对应体, 再在两只手上分别夹起一只方向相同的笔, 这样一对非对应异构体就出来了, 同学们也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 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被忘记。

五、注重基础化学和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许多非化学类工科专业与化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好化学基础课为以后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 这些专业的目的一般都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化学基础课的讲课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我们学院的稀土工程、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为例, 这些专业都与化学密不可分, 稀土本身就是化学的一部分, 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也是以化学为基础的, 可以说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们都偏向应用型的专业, 与纯粹的化学理论及实验研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 在为这些学生讲化学基础课时, 要侧重于跟这些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为环境学专业讲课中可以介绍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及治理、酸雨形成、臭氧空洞、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为稀土专业讲化学基础课时, 可以介绍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方向, 荧光材料、永磁材料、特种材料、超导材料等;在为材料化学专业讲化学问题时, 可介绍模拟骨骼的生物陶瓷等用化学方法做成的仿真材料等。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自己觉得学习化学对他们是有用的, 是能为他们自己的专业服务的。

六、实验课程与理论相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学科, 很多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实验结果验证为前提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理论课外, 一定不能忽视实验课的作用。化学现象的发生常伴随颜色、气味、形态的改变, 这些变化往往都丰富多彩, 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们如果单单讲理论课, 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忘得干干净净, 但若将一些典型的理论用丰富多变的实验来验证, 带到实验课上, 则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工科类专业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实践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 让学生多做实验, 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和创新, 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以后走上科研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 如今的教学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讲, 学生听”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师生的互动和讨论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尤其是对于化学课程来说, 它不是一门纯粹靠记忆的学科, 而是一门必须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针对这门课的特点,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要加强互动和讨论, 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对于老师讲课有错误的内容, 学生应积极提出意见和疑问。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非化学工科类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改革的, 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它的教学不仅要涉及所有化学基础理论, 更要侧重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部分,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教学效果。希望通过以上几点见解, 对以后非化学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能有所帮助, 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稀土学院的学生来说, 无论是稀土工程专业, 还是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它们与化学的联系都是特别紧密的, 期望会对他们化学基础课的学习有较好的帮助,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摘要:化学基础课程是我校大部分工科类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作为一门工科专业, 对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化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应该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如何使我国工科院校的非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化学的教学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 使其能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这是我国当前高等化学教育面临的崭新任务。本文针对工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尤其是对我们学院的冶金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服务。

关键词:化学基础课,教学法,实验课

参考文献

[1]李晓湘, 周秀林.基础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9) 170-171.

上一篇:路径驱动下一篇:全面腹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