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的导入方法(精选12篇)
生物课的导入方法 篇1
一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 巧妙设疑, 有意地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寻找答案。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描述了一段“鼠妇哪里去了?”的经历。“由于教学的需要, 我们捕捉了许多鼠妇, 放在方便袋中, 搁在实验室里, 但方便袋口忘记扎了。第二天清早, 实验员发现方便袋中的鼠妇全不见了, 实验室的门窗密封很好, 这些鼠妇会藏在哪儿呢? (此处停顿一会儿, 达到加深悬念的目的。) 实验员在寻找的过程中, 抖了抖潮湿的拖把, 结果从拖把上掉下来许多鼠妇。这些鼠妇为什么不待在方便袋里而要躲在潮湿的拖把上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稍后, 我说道:“请同学们进入鼠妇的生活天地去寻找答案吧!”这种悬念式的导入方法,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攫住了, 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 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常识导入
许多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如果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导入新课,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 如果婴儿没哭出来, 那医生可要着急了, 就会拍婴儿屁股, 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就表示开始吸气并排出体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也就是呼吸。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 就离不开空气, 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那么人的呼吸是由什么系统来完成的? (学生回答) 对, 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那么, 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我们又是如何呼吸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三趣味导入
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导入新课, 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 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做游戏, 两个学生一组伸出右手, 两人掌心相对, 拍手2分钟计时, 打中次数多的为胜方, 这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 继而引出所做活动是在什么系统参与调节下完成的?
四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 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原生动物时, 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然后问:“同学们请看, 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 这样, 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 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
生物课不论是在普通中学, 还是在职业中学, 往往都是不受学生们重视的一门学科, 这固然有许多原因, 但照本宣科,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在教学中通过编设良好的导言, 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生物课成了同学们喜欢的课,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利用师生换位创设情境
从课堂的人际关系来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权威的中心, 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个“容器”, 教师居高临下, 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下不等, 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教学中, 教师可来个“师生换位”, 如在教材中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 走上讲台试着讲一讲, 这样, 学生会产生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 整个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 教师只需在旁边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
再如课堂的小结, 教师没有必要唱独角戏, 可以让学生自己谈一谈一节课的感受, 或让学生把一节课的内容以小品、辩论会等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参与和体验中促进情感的产生。这样, 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还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课堂导入要简洁, 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导入的恰当与否, 与课堂效果的高低息息相关。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 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内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课堂引入也不能走极端, 因为教师一味地强调课堂引入, 会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 学生不能很快从“引入”进入本课的重心, 会致使课堂时间不够而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摘要:导言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设计, 能给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像磁铁般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本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导言设计。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导入方法,导言设计
生物课的导入方法 篇2
——反思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学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
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我相信,在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东买里乡中学
文玉梅
2014年6月26日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教学反思
——反思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东买里乡中学
文玉梅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情感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指出:“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物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可见,导入会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继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导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介绍一下我从事生物教学这些年来是如何导入新课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
古语道:“温故而知新。”“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初中生物知识面很广,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系统性强。如果在导入时利用旧知识作为铺垫,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有启而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人类的性别决定》这一节时,通过以下问题来复习旧知而又引出新知:
1、人的性别是否属于性状?
2、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3、请谈谈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4、人的性别与染色体有没有关系?
二、生活实际导入
《生物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物学。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生物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生物学问题。现实生活中处处是生物学问题,我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在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用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闻事件引入传染病和病毒的学习,“世界艾滋病日”引入艾滋病的学习。汶川及玉树地震事件引入传染病的学习。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讲“生命的起源”时,先设置悬念:“地球上本来没有生命,只有一些小分子的物质,那么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并找到了相关的证据。”“你支持哪种观点呢?理由是什么?”随即播放一段《宇宙与人》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演变过程。
三、由猜谜语、谚语、典故导入
巧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谜语、谚语、典故来引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讲《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通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导入《遗传与变异》。通过“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来导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四、由实验导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透明的保温杯(一个装的是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的是煮熟的种子)置于讲台上,并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杯子里,测量其温度。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萌发的种子温度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究跟寻底,使学生明白是因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使温度升高。此后,学生会加深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理解,自然会在其脑海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多花时间准备实验,尽量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枝阔叶植物枝条,一枝带叶,一支摘掉叶片,分别插入加有等量清水的两只试管中,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枝条上,扎紧袋口,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课上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植物气孔的结构和分布”的欲望。在讲述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概念、功能时,我以“三毛的四次流浪”为线索,具体过程如下:①教师出示三毛流浪图片:三毛触犯了上司,被困在一个充满病菌的地方,但他没有生病。这是为什么?引出第一道防线。②出示三毛图片:三毛在斗牛活动中受伤了,但他乐观地说:“这点伤过不了三天就好了!”果真,受伤后,伤口出现了红肿现象,过了几天就好了,为什么?引出第二道防线。③出示三毛图片:过了一年,当地开始流行一种叫麻疹的疾病,很多人因生病而死去,三毛也感染上了此病,住进了医院治疗,病好后,三毛要回家了,可在车上他听说家乡还流行麻疹,他开始担心自己刚刚痊愈的身体。他问医生:“我能下车吗?”如果你是医生,你该怎样回答他?引出第三道防线。
五、通过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生物学科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二、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每节课的后面, 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折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
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
找, 由此导入新课。
三、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 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四、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情感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画面, 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藓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藓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篇5
【摘 要】导入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构建轻松课堂的作用。可以说,优秀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法宝”。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希望在有效导入环节的引领下,生物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入环节;课堂教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课堂时间不长的导入环节在其中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上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导入形式,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极其重要。除此以外,导入环节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而成,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环节对接下来一整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这对于学生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生物课堂教学前的第一环节——导入环节的设计,一旦导入做好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一、复习式导入
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复习式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导入方式,在讲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具有一定相关性或者启发性的旧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同时,还能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拥有一次巩固提升的机会。除此以外,通过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入,还可以有效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总之,复习式导入是一种用起来方便,但效果却十分理想的导入方式。生物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复习式导入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节内容之前,就先给学生复习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源头、能量流动渠道、能力流动的特点等知识点,通过复习总结,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且逐渐递减的,由此可见,能量是无法重复利用的,但由于太阳能源能够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从而使得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得出这一结论以后,笔者话锋一转,由“能量”转向了“物质”提问道:能量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太阳能来提供,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氧气、水本身就来自于地球,并没有像太阳这样的“外援”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但为什么亿万年来,地球上的这些物质却没有被消耗完呢?为什么还能维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呢?话题到了这里,“物质的循环”这一问题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进来。这样自然地新旧知识的过渡会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所出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二、悬念式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这样一种悬念式导入也是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激素”的内容时,就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植一些植物,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阳台上的植物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生长的。”听教师这么一说,一些学生开始回忆起自家阳台上植物的生长方向,发现果然如教师所说,这时候,笔者接着问道:“你们知道植物朝着窗外生长的奥秘是什么吗?”这样一个问题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瞪大眼睛,希望老师给出答案。这时候,笔者却卖个关子说道:“是什么奥秘先不告诉你们,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以后,这个奥秘自然就解开了!”就这样,通过巧设悬念,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揭开奥秘,很多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听得比以往更加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三、生活实例导入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方法浅析 篇6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时,通过复习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的层次结构作铺垫。
二、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时,先发给学生面前放一些绿色植物,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它们都有哪些器官?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五、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六、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七、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
生物课的导入方法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复习旧知新旧联系
利用语言、图画、音乐、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例如, 在讲空中的生物“鸟类”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千姿百态的鸟类》的彩图和标本并播放各种鸟叫声的录音, 同时用形象生动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鸟语花香图,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从而积极地去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一般来说, 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教师常常先从旧知识开始导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 以此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从复习、提问的教学活动开始, 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这是生物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导课方法。例如, 在设计“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一课的导入时, 笔者先复习“植物体的组成”, 提问:“植物体在结构层次上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设疑:“那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也是这样的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探索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这样的过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观察实物直观演示
教师用已知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切入点, 通过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例如“生命进化的长河”第一节“生命的起源”一课的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生命进化的长河’。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 现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又是怎样从原始的生命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心的, 但至今还存在某些不同的观点, 还有许多故事和说法。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学习和探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挂图、标本以及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的骨骼组成模型, 分发给每组学生一个纵剖的长骨实物, 出示各种骨连接挂图让学生观察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实物的同时不但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掌握了知识的重点, 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设疑提问激活思维
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到“人体的呼吸”这一课时, 教师可引入一个学生较熟悉的事例:潜水员在进行潜水作业前, 总要仔细地检查呼吸器和氧气瓶,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先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胸部下侧, 另一只手放在鼻腔前, 缓缓地吸气和呼气。仔细体验一下呼吸时, 我们鼻孔前面的空气有了什么变化?我们的胸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进一步思考:人体的呼吸是由什么系统来完成的?该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它们各有什么功能?用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 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设疑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 精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很好地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到“人体的免疫防线”这一节时, 教师先设疑:“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致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有的甚至生长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为什么都是健康的?人为什么不会总是生病呢?”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教师解答:“人不会轻易生病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有防御疾病的免疫系统, 本节课我们探究的是‘人体的免疫防线’。”
四、实验操作导入新课,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可以增长知识, 又能学到技能。例如, 在上“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 教师用“膝跳反射实验”来引入新课。上课时学生每两人一组完成课本中的膝跳反射实验, 让学生讲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教师讲述:“这是一种反射活动, 它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呢?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如, 在教学“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课时, 教师引入新课时可采用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新鲜萝卜进行实验, 在教学时让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为何一根萝卜条硬挺变大, 而另一根萝卜条却变软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 自然而然引入了新课“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如何进行生物教学的导入 篇8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二、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每节课的后面, 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折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 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 由此导入新课。
三、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 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四、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情感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画面, 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
(上接第140页) 性, 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课堂内有一股浓情在流动, 让每个学生都感
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藓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藓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 还可以通过典故、谚语、仿生学、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总之, 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 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
浅谈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 篇9
一、问题导入
初中生思维活跃, 对新事物、新现象有着浓厚的探知兴趣。为此, 教师应在课始给出启发性问题, 并把学习任务融入问题中,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这样, 学生的学习思维将被激活, 教学也将呈现自主性、多元化和高效性。在进行问题导入时, 问题设计要适度, 注意给出一定的思维切入点, 使学生开动脑筋就能够实现介入。一旦出现思维瓶颈问题, 教师还要及时给出引导和点拨, 帮助学生顺利抵达学习彼岸。
例如, 在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大家都知道这一诗句“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表示生物繁殖和发育的现象。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生物的生命形式多样, 其生物习性和结构也不尽相同, 请举例说明。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提出思考问题:这些生物繁殖的例子都属于有性生殖, 如果不进行受精作用, 能不能产出下一代呢?这样, 教师从古诗名句开始引导, 通过串联问题衔接学生思维, 形成连贯的思维链条, 逐渐向学习内容方向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
二、实验导入
生物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析,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演示进行课堂导入, 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组织实验需要特定的实验室条件, 很多实验需要采集众多的生物标本素材, 这一些给实验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对实验进行视频演示, 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步骤分解, 还可以模拟实验操作,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几种两栖动物, 然后通过视频播放青蛙生殖发育全过程的实验展示:雌性青蛙产出的卵子和雄性青蛙产出的精子形成受精卵 (也就是青蛙胚胎) , 这些受精卵在适合水温中逐渐成形, 演绎成幼蛙, 幼蛙带有尾巴, 然后逐渐退去, 长出四肢, 最后成为成蛙。这样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导入, 使学生对青蛙繁殖的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 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青蛙从受精卵到成蛙, 整个过程比较复杂, 也需要太长的时间, 要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是不太现实的, 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展示, 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知体验, 学生看得清晰、听得明白, 对相关认知掌握更到位。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实验演示, 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 为实际参与实验做好前期铺垫。
三、生活导入
初中生物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存在众多的契合点。因此, 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课堂导入, 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亲切感, 并能顺利接通生活认知, 形成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要注意整合教材学习内容,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重要契机。联系学生生活经历设计课堂导入, 让学生进入特定的生活感知思维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热情, 并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分析、讨论、挖掘、整合等思维活动中完善认知体系。
例如, 在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 教师问学生:你长得像爸爸, 还是更像妈妈呢?你的性格特征是不是也有遗传性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充满探究热情, 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教师让学生自由讲述对遗传的观察和见解。教师作总结: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人, 一定会发现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都会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相似性, 这种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就叫遗传性状。教师提出长得像谁的问题,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认知, 自然能够调动学生探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探讨, 明确了遗传基因和遗传性状等问题,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促学手段, 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多元整合, 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之初, 学生的思维还处于萌动状态, 教师应利用有效课堂导入手段导入新课, 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摘要:学生注意力集中是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教师设计个性化的课堂导入, 如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生活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导入等, 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要做好筛选和优化,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打好基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0
一、导入的设疑应切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的规律, 设疑置悬, 使学生急于探究,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八年上册的“性别和性别决定”一节的教学初始,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学生们都很快地答出“受精卵”, 于是我继续设问: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 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别呢?同学们想知道生男生女的秘密吗?面对一系列新鲜而又有意义的问题, 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作答, 但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由此形成了一种“知识饥饿感”。既激发了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渴求, 又为顺利进行新课的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一般, 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进行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重点或难点内容时, 巧妙的设疑导入犹如画龙点睛, 学生通过学习解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要点, 加深对知识的领悟, 牢固掌握知识, 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导入应融于诗情画意、故事色彩之中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到生物学教学的导入环节中,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才智, 启动自己的知识库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 并把与教材有联系的蕴含于教材以外的教育因素和智能因素挖掘出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两栖纲代表动物“青蛙”时, 我引用了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作为导语:“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句既达到了点出青蛙的生活季节和生活环境的作用, 新颖别致, 也使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学会了知识, 学会了审美, 活跃了思维, 优化了对知识加工的积极性和效率, 增进了身心的健康。
三、导入应以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具为道具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直观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为了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正确而牢固的生物学知识, 不能只从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 更不能抽象地讲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而是要求我们要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挂图、标本、模型、实物、幻灯、投影、视频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相关思维, 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鲜明的事物,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会观察事物、揭示规律的方法。例如, 在介绍“观察昆虫标本”的活动时, 考虑到初中学生比较热衷卡片, 我便在课前将自己多年收集、制作的蝴蝶和蜻蜓标本贺卡发给学生观察, 许多学生都未见过真实的蝴蝶标本, 他们以为那些漂亮的蝴蝶都是假的, 直到老师告诉他们这些图片上的蝴蝶都是将自然界中翩翩起舞的蝶儿, 同学们赞叹不已又爱不释手, 有的同学还要求我送卡给他们做留念。我说:“其实, 你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认真观察它们的身体组成, 如果你们都想拥有的话, 只要你们都能认真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老师很乐意在课后教你们制作方法, 相信你们会比老师制作的更漂亮, 种类会更多。”就这样, 全班同学个个都睁大眼睛细心观察, 踊跃发言, 这些小小的卡片确实发挥了大作用,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谈生物课的导入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导入;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50-01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內容“一见钟情”。 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素材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会,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生物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引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引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由猜谜语导入
猜谜语是儿童、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如教《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由实验导入
通过做实验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增添生活气息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我们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们,而应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嗅觉。
四、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行象生动、趣味无穷。如“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仔,九仔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三人看戏》的故事。即从前,有甲乙丙三人一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请问甲乙丙三人都是健全人吗?如果不是,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想象这节课的效果。
六、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谈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1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2.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就选择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3. 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每章节的后面都设有“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拆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 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 由此导入新课。
4. 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鲜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鲜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鲜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生物课的导入方法】推荐阅读:
生物学教学导入的方法08-04
初中生物导入方法07-03
生物《生物课的导入技能》教学反思08-26
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07-01
高中生物导入教学07-21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09-20
高中生物教学导入法10-30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艺术05-18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07-25
高一生物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