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2024-09-20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精选12篇)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1

新课的导入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下面就初中生物新课导入谈点自己的做法, 供同仁们参考。

一、复习导入

案例1:“人体概述”导入

精卵结合能孕育新的生命。当“白衣天使”把你接到人间的时候, 自己的父母一定是喜笑颜开。人类新个体的产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吗?它们有何功能。

生: (略)

师:除生殖系统外, 人体还有哪些系统?现在我们一起探讨吧。前后4人一组, 阅读教科书的图一。

师:本节课来学习“第三节人体概述”。

评析:在此过程中, 先引导学生回忆先前所学知识, 再提出新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维而导入新课, 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联系,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利用复习导入新课, 可是实验的方法, 也可以是基础知识的方法。这种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类比导入

案例2:“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导入

师:展示一些居住条件比较差、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流的录像, 让学生结合录像观察某居民楼的污水四溢, 给居民带来的不便, 请学生想想这种情况怎样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 人们不注意环保让垃圾进入下水道, 堵住下水道引起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解决办法?

生: (略)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也会产生很多污水, 这些污水通过每一户的下水道, 逐渐汇集到城市的排污系统中。若平时大家不注意, 就会使排水系统堵塞。而我们在日常生理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废物”。现在请同学们想想, 这些“废物”主要通过什么系统排出?排出的途径有哪些?若这些废物不及时排出体外, 会有什么危害。

评析:新课导入中列举合适的现象做类比, 使抽象的生理现象形象化, 把平时不太注意的生理现象通过类比突显出来。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景导入

案例3:“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导入

师:播放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 (如“九寨沟”。)

生:通过观看、欣赏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到自豪。

师:不知我们炎黄子孙千百年后是否还能观赏到这些秀丽的风光。请看以下录像。

滚滚的洪水, 造成山体滑坡, 房屋桥梁倒塌;春季北方的沙尘暴;贵州黄果树瀑布上游的砍伐森林;餐桌上的野生动物……

生:对录像中的现象感到吃惊, 议论纷纷。

生:洪水、沙尘暴的发生与人们的乱砍乱发有关。

师:这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现象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 人类要生存, 必然要向生物圈索取, 生物圈承载多少人的生存需要呢? (板书课题。)

评析:情景导入, 使学生身临其境, 把学生平时不太主意的自然现象突现出来,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这种情景设置的途径是通过剪辑电影或电视片段来实现。

四、诗意导入

案例4:“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郭沫若的《女神》吗?在诗中他深情地写到“地球, 我的母亲, /我过去, 现在, 未来, /食的是你, 衣的是你, /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地球默默地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却不断地向地球索取。曾几何时, 地球已变得灾难重重, 这是谁造成的呢?

生:人类

师:面对环境的恶化, 作为地球人, 难道我们就能袖手旁观吗?作为一名中学生, 每天生活在校园, 爱护环境应该从自己做起。你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吗? (板书课题)

评析:欣赏诗歌, 对学习生物的学生来说, 感觉到有点新奇, 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思考, 步入新课自然流畅。

五、实验导入

案例5:“原生动物”导入

师:让学生用肉眼与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

生:看到培养液中有一些白点在游动。

师: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如何生活? (板书课题)

评析:采用适当的实验导入新课, 直观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 既动手又动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游戏导入

案例6:“我们周围的生物”导入

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到神奇的生物世界, 它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 这里有你想了解的和困惑的。她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去领悟其中的奥妙, 首先来做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小黑板出示谜语]“我小时候用鳃来呼吸, 长大以后用肺呼吸, 我的舌头位于嘴的前方, 我用长舌捕昆虫, 用绿色的皮肤作辅助, 若到寒冷的冬天我还会冬眠, 那么同学们猜我是谁?”

生:青蛙。

师:同学们的表现让我特别高兴, 从你们的表现中我可以看到, 你们对周围生物观察得特别细致, 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知识, 希望继续保持。 (板书课题)

评析: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它与自己有密切的联系, 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课堂, 多留神生活, 积累经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独立自主学习有能力。

七、观察导入

案例7:“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导入

教师演示: (1) 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 糖不见了。再尝尝水, 水有甜味。 (2) 滴一滴红墨水在水杯中, 观察水慢慢被染成红色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处在不断运动中。展示一个橘子, 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 有什么口感, 推测一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评析:观察作为一种感知活动, 作为一种认知方法,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观察作为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进入新课的学习。

八、激疑导入

案例8:“鸟的生殖和发育”导入

师:大家知道, 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 那是不是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答案, 究竟哪些鸡蛋能孵出小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求知欲, 同时引出新课——鸟的生殖和发育。

评析: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有所得, 利用问题, 激起疑惑, 激发思维, 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 以疑激思, 或触发灵感, 或引起顿悟, 或诱发情感,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总之,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巧设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既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探索性, 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的足够注意,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从新课导入中承前启后, 构建知识体系。

摘要:课堂教学导入, 是最好的引导, 它能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 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精彩的导入, 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关键词:激发,兴趣,情感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2

一节新授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人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步入课堂,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所学内容,对提高一堂课效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结合本人比较浅薄的教学心得介绍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精心设计提问

“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知识的循序渐进,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抓住重点知识及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进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延伸了旧课,导出新课,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有利的氛围。由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方法。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特点。然后这样引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能保持稳定,正常运转,这是因为太阳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但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本身,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物质如:氧、水、碳、氮等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呢?从而引出“物质循环”。这样导入,实现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然过渡,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效果很好。又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提出学生旧的认知──“人和动物会生长的原因主要是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然后再进一步激起疑问:植物体为什么也会生长呢?这样就为“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的引入做了铺垫。

先温故而后联想到新,这是一种传统的新课引入方法,恰当的设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同学们带着疑问听课,自然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

例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中先举出日常生活重常碰到一些现象如“无论在菜场或是在家中,新鲜的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焉了,为此我们往往把蔬菜放在清水中,白菜又会变得硬挺;原本大大的萝卜条放在盐水中后变小了”,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如高一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这样导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和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此外,当然还可以从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导入新课并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为什么奶粉里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通过学生都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这节的热情。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处处渗透,巧妙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就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2分半钟)──葡萄糖的燃烧实验(展示葡萄糖在通入氧气情况下加热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观看视频后,接着引导学生写出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巧设矛盾,激疑诱思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设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围绕矛盾提出的疑问,积极开动脑筋,琢磨思考,主动地去探求教材中的新知识和新问题。

如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特点,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演示下图并讲授:每个人都是由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来的,那么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当中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这一疑问所吸引,并积极思考。教师根据这一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那么人的染色体数会成倍增长,不符合实际,从而产生矛盾。所以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新的分裂方式代替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然后导入新课。这就是教师巧设矛盾,启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五)“问题探讨”导入,活跃思维

利用教材上的“问题探讨”导入,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时,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1: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会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提示:“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当然不一定在这一环节都讨论地非常清楚,主要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讲到《群落的演替》一课时,利用问题探讨(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来导入。火山爆发后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出现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此时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此地的所有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可以)然后到了1934年,动物增加到880种,植物逐渐茂盛起来,形成了小树林,继续提问:“此时的小树林里所有的生物是不是一个群落呢?”(是)“那么这两个群落是属于同一个群落吗?”(不是,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都不同了。)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而自然地导入群落演替的概念。

(六)生物史导入,受益匪浅

利用生物科学史、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资料或科学家的故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学会创新,有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节时,可以介绍克隆羊“多莉”身世,通过Flash(多莉羊产生)展示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提醒学生边看边思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在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二、结语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使用投影、幻灯、录像、录音、动画等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复杂的结构,绚丽多彩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生物,难见难描述的形态等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等。让学生在情趣中接受新知,陶冶情感,明辨是非。如:“生物的特征”一课,一开始就播放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等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请学生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激起学生思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是什么?自然导入“生物的特征”探讨之中。

二、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导入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知的主要途径,是人们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感知过程。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观察贯穿于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贯穿于每一个探究实验。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不同,我们所在的环境生物种类有限,加之学科地位和办学经费等因素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观察实物来获取感性认识,因此常利用模型、标本、图片(挂图、书上查图、简笔画等)等形式来突出直观性,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观,同时协调运用,学习效率定会提高。

三、实验探究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理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探究自然规律或验证自然规律,都离不开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实验也是学生很感兴趣,很想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如:“体内的气体交换”由“吹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导入,“种子的结构”由观察种子外形和剖开种子观察内部结构导入等。利用实验导入要巧妙设计、短小的演示实验或小实验,运用语言魅力,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揭示新矛盾,巧设悬念,使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

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你们没想到吧 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诗歌导入

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物学知识,对它们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导入:用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呢?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又如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为背景,让学生解释这句诗所描写的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由此联想到桃园——桃花——桃,接着围绕桃花从开花到结果这一连续的过程,鼓励学生踊跃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花和结果。

六、数学导入

教学中引用有关数据、数学计算、图表,是常有的事,让鲜活的数字、数据进入生物课堂,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将枯燥的、遥远的,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浓厚兴趣,同时训练了有关数学方面的能力。如:计算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60多亿人,每天消耗多少氧气,一年耗多少氧气。一年消耗这么多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又如: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各重要产品的数据及在世界的排名和人均占有量的强烈对比的有关数字导入“计划生育”一节的教学等等。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复习旧知新旧联系

利用语言、图画、音乐、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例如, 在讲空中的生物“鸟类”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千姿百态的鸟类》的彩图和标本并播放各种鸟叫声的录音, 同时用形象生动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鸟语花香图,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从而积极地去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一般来说, 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教师常常先从旧知识开始导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 以此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从复习、提问的教学活动开始, 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这是生物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导课方法。例如, 在设计“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一课的导入时, 笔者先复习“植物体的组成”, 提问:“植物体在结构层次上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设疑:“那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也是这样的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探索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这样的过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观察实物直观演示

教师用已知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切入点, 通过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例如“生命进化的长河”第一节“生命的起源”一课的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生命进化的长河’。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 现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又是怎样从原始的生命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心的, 但至今还存在某些不同的观点, 还有许多故事和说法。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学习和探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挂图、标本以及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的骨骼组成模型, 分发给每组学生一个纵剖的长骨实物, 出示各种骨连接挂图让学生观察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实物的同时不但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掌握了知识的重点, 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设疑提问激活思维

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到“人体的呼吸”这一课时, 教师可引入一个学生较熟悉的事例:潜水员在进行潜水作业前, 总要仔细地检查呼吸器和氧气瓶,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先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胸部下侧, 另一只手放在鼻腔前, 缓缓地吸气和呼气。仔细体验一下呼吸时, 我们鼻孔前面的空气有了什么变化?我们的胸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进一步思考:人体的呼吸是由什么系统来完成的?该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它们各有什么功能?用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 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设疑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 精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很好地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到“人体的免疫防线”这一节时, 教师先设疑:“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致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有的甚至生长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为什么都是健康的?人为什么不会总是生病呢?”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教师解答:“人不会轻易生病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有防御疾病的免疫系统, 本节课我们探究的是‘人体的免疫防线’。”

四、实验操作导入新课,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可以增长知识, 又能学到技能。例如, 在上“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 教师用“膝跳反射实验”来引入新课。上课时学生每两人一组完成课本中的膝跳反射实验, 让学生讲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教师讲述:“这是一种反射活动, 它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呢?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如, 在教学“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课时, 教师引入新课时可采用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新鲜萝卜进行实验, 在教学时让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为何一根萝卜条硬挺变大, 而另一根萝卜条却变软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 自然而然引入了新课“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初中历史导入新课教学案例 篇5

一、音乐视频导入

在讲《华夏之祖》进首先观看音乐视频《黄帝颂》中的《祭黄大典》视频后教师提出:巍巍华夏,历史悠悠。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面所震撼。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让我们带着困惑与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历史„

(音乐视频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

二、诗歌导入

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老师首先展现给学生一首唐朝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中几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然后让学生朗读,再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里讲了秦王是谁?反映了一件什么事?(诗歌中会提及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过渡比较自然)

三、图示法

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首先展现一幅美国的国旗,提问:“这是哪国的国旗”? 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六法 篇6

关键词:生活现象法;实验法;提问法;设疑法;故事法;诗句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52-02

所谓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恰当地运用新课导入,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原则上要求自然、能吸引学生、突出本课重点、且行之有效。导入方法可根据授课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条件、授课者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去选择。另外,导入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生活现象法、实验法、提问法、设疑法、故事法和诗句法。

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这六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生活现象导入法

“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生活现象是容易接触到的,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以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是很科学,也很易被接受的一种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身体会降低皮肤温度和刚游完泳上岸后会感到冷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蒸发》一课的内容;以“坐沙发比坐椅子舒服”引入《压力和压强》;用“寒冷的冬天,窗玻璃室内一侧有哈气”引入《液化》。

这些现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且急于知道原因的,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很快地集中精力,去探求新知识。

二、实验导入法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初中生感性思维强,对实验反应强烈。根据学生已知的现象或知识经验设计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导入新课。

例如,讲授《大气压》时,可在一广口瓶中装入一些水,瓶口用一个双孔瓶塞塞住,两孔内各插一支玻璃管,将广口瓶倒过来(口向下),用手指堵住其中一个玻璃管的口,水不会从另一个玻璃管中流下来。若将手指松开,其中一个玻璃管向瓶里进空气,而另一个玻璃管向下流水。如果将其中一个玻璃管插到一个盛满水的杯中,则会看到有趣的喷泉现象,即一根玻璃管向下流水,而插入水杯中的玻璃管向瓶内上水,在瓶内形成喷泉,瓶中水量不会变化。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情绪激动,兴趣盎然。

实验导入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要防止由于实验器材过多,过程较复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师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不能深入思考,只是看热闹的现象。

三、提问导入法

课前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例如讲《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以这样的问题引入:电影和投影片都是通过什么设备将小小的胶片放大的?放大镜是用来放大物体的,它能将物体缩小吗?在讲述《安全用电》时,可以这样设计:1.都知道高压电很危险,可是为什么小鸟却站在高压线上安然无恙?2.打雷时,为什么不能开电视、打电话或者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水洗澡?

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问导入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是以列出的事实与学生的经验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迷惑、疑惑的导入方法。

例如讲解《光的折射》时,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公园里水池中的水看起来为什么要比实际的浅?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先设置悬念:把鸡蛋放人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先让学生观察到的鸡蛋是浸没在水中的,然后用一填满食盐的吸管(硬质的)去搅拌清水,鸡蛋慢慢上浮,搅到一定程度时,鸡蛋悬浮在水中;接着搅拌,鸡蛋又缓缓漂浮到水面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以这种方法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关切,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强化学习动机。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的事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方法。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例如,可用罗盛教救起落水儿童的细节导入压强的概念,用怀丙和尚捞起大铁牛的故事引入浮力的知识,用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引入阿基米德原理。

故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有趣的情境与有用的知识联系起来,产生了问题情境,很好地引入新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的选择上一定要选简单易懂、说理性强的,在故事的讲述上,要注意做到生动、精练、有启发性,否则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六、诗句导入法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蕴涵的物理知识也很丰富。用唐诗引入,可以创造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光有关的诗句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折射);与声有关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声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与能量有关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诗句导入,不但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可以使学生懂得学科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其实,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旧知识导入,经验导入等等,但不管是哪种导入方法,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导入的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学习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知识的逻辑意义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建立两者的实质性联系。(2)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活动引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直观,引人注目,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新颖有趣。(3)导入的方法要多样,要有变化。教师在活动中要富有感情,能感染学生,激发学习激情。

谈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2.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就选择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3. 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每章节的后面都设有“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拆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 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 由此导入新课。

4. 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鲜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鲜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鲜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8

一、导入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 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3. 趣味性原则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部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4. 科学性原则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二、导入的方法

1. 通过课本中的设问导入

通过设问可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根的结构与功能”这节内容中,教材开头有这样的设问:“有人曾专门做过实验,发现一棵小小的黑麦可以长出近1400万条根,这些根如果连在一起,可长达600km。如此众多的根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 通过课本中的古诗词导入

例如在讲“传粉与受精”时,引用下面的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教师进一步说明:“蜜蜂采花酿蜜的奉献精神令人赞颂,但更重要的是,蜜蜂在百花丛中辛勤劳作的同时,还为绿色开花植物的传宗接代帮了一个大忙。现在我们共同研究第二节———传粉和受精。”这样的引入起点低,又有趣。学生参与性强,积极性高。

3. 利用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导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时,可先引导学生做“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总结出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而且机会是均等的。由此引入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 利用课本中的课外阅读进行导入

课本中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要求以外的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DNA指纹法”断案这段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技术的的重要性,由此引入新课。

5. 利用课本中的分析与讨论进行导入

分析与讨论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共同分析问题,相互讨论,得出较为信服的道理。例如在讲“计划生育”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我国部分资源状况表”,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此导入新课。

6. 利用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可先让学生了解“世界预防艾滋病日”这段相关链接内容。通过对艾滋病的有关了解,使学生产生对传染病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入正题:“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一下传染病及其预防。”

7. 利用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首先让学生做“观察膝跳反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小腿突然跳起的现象是反射。教师进一步引导,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8.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导入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就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生物的基本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认识这些生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吗?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利用思考与练习进行导入

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出现的思考与练习进行导入。例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可提出思考与练习的第1题。有这样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教师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各指花生的果实和种子的哪一部分?花生的果实和种子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来的?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9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 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 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铺设桥梁, 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 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知识。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

1. 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新课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并服务于教学目标。

2. 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的设计。

3. 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4. 导入必须简洁、紧凑。教学中有许多老师, 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只图表现气氛热烈, 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 一堂课下来, 费时不少, 收效甚微。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笔者就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将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进行说明。

( 一) 以旧引新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

② (+4) + (+2) =

再提出计算:

③ (+4) + (-2) =

④ (-4) + (+2) =

⑤ (-4) + (-2) =

并提问: 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比较后回答: 五题都是加法运算, 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 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 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密切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 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 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 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 二) 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 bx + c = 0 ( a≠0) 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 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 “直接开平方法”。

( 三) 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 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 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一天, 小新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由三角形、正六边形、四边形铺成的样板。小新心想, 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 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样的引入,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达到设问、设疑的目的。

( 四) 数学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导入新课时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 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例如,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 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 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这样的引入, 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三、结束语

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篇10

一、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原则

(一) 趣味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导入阶段, 大部分学生的心思还停留在课间活动中, 此时如果直接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灌输, 不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因此, 教师要注意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活动转移到教学活动上, 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以最亢奋的精神状态进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杨金昌2006)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话题——电影进行导入。学生一听到本节课的话题是电影, 便立刻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课堂讨论, 并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和演员, 还简单讲述了这些电影中的某些经典对白。接下来, 教师提出问题:“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学生激动地回答:“Yes, I do.”课堂氛围热闹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也逐渐回到课堂上。

(二) 创新性

要做到课堂教学的创新, 首先要从导入的创新开始。在传统的导入环节中, 教师一般会说:“同学们, 我们这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是……”这是最简单的导入, 直入主题。这样的导入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创新导入, 使导入丰富多彩, 学生每次上课都会对教师的导入充满期待 (杨昌霞2004) 。

(三) 针对性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 因此如果不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就会使导入环节千篇一律, 这样的导入环节也难以有效地引入新课。为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和内容。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要考虑课型、对象、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遵循导入的针对性原则, 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导入 (吴凤霞2011) 。

二、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技巧

导入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热身阶段, 是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习动机的重要过程。对于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技巧, 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 利用复习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 温习已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初中英语新课导入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来巩固已学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例如, 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第二课时时, 教师可以通过“What are you doing now?”和“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复习现在进行时时态,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过去进行时时态, 从而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现在进行时时态与过去进行时时态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时态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从而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认知更加牢固。

(二) 利用音乐或电影导入

大多数初中生对音乐和电影都有极其强烈的兴趣, 只要教师提到与其相关的内容, 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听讲。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兴趣点, 利用音乐或者电影来导入新课, 使学生在这一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积极融入课堂教学 (王红敏2012) 。例如, 七年级Module 8 Unit 1 的主题是过生日, 笔者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产生兴趣, 就在导入环节播放了动物们为小猫过生日的动画片断, 在播放到那首朗朗上口的生日快乐歌时, 很多学生都跟着哼唱起来。笔者抓住这一时机, 告诉学生本单元的主题就是Birthday Party, 并根据动画内容进行提问, 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

(三) 利用话题导入

初中英语新课标体现出从话题到结构再到功能这一教学结构新特征。初中英语教学新大纲也指出教学过程要体现出话题附表。如此一来, 话题导入环节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导入环节如果能够围绕教学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构建, 使得话题能够贯穿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深意和感染力, 那么将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有效的带动和激发作用。针对课堂教学话题的构建, 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景中广泛地选取, 也可以针对本单元的教学主体内容具体地设计课堂话题, 促使话题能够对课堂教学过程发挥有效的导入作用。头脑风暴、设置课堂悬念等都是课堂话题的重要切入点, 对导入环节的顺利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有针对性、趣味十足的课堂话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地积累,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并对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有利于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

(四) 利用背景知识导入

所谓的背景知识导入, 就是教师在讲述课堂教学内容之前, 对背景知识进行具体阐述的过程。而相关背景资料的输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历史文化层面整理出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也可以从科学知识层面收集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设置课前问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渗透,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做好铺垫。这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 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 完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实现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切入点进行积极地探索, 将创新性的教学形式逐步应用到导入环节中,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过渡, 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值得每一位教师对其进行深层探索与研究。教师应该重视导入环节的革新,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具体探究, 从而实现课程衔接的自然化、知识导入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王红敏.2012.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最优化分析[D].河南大学.

吴凤霞.2011.初中英语课堂中导入环节现状调查[D].河南师范大学.

杨昌霞.2004.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与呈现技巧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 .

初中物理导入新课的艺术 篇11

2. 生活经验引入法。生活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人们总结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体会。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量。虽然说物理学科研究的是事务道理,但这种道理又包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学科的亲切与自然流畅,这样常常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如,笔者在教学“磁现象”时,让学生阐述小时候玩磁铁的经验;教学“压强”时,请学生思考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脚印深度为何不同,每天背的书包,带子宽点舒服,还是窄点舒服;教学“浮力”时,让学生思考小铁钉扔下去就沉入水底,而轮船为何能安然无恙地在上面航行等等。像这样从学生简单的生活经验入手,既能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3. 故事引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肯定承载着很多物理学家的有趣故事。初中学生还是会有小孩子的天性,对故事情有独钟,因此故事引入法对新课的导入有时也能起到美不胜收的效果。首先,它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得以舒缓,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故事的引入一定要讲究技巧,已新知内容要紧密相扣,至少要让物理问题蕴含在这个故事中,而且故事本身必须具备趣味性。如,笔者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把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带给了学生;在教学“密度”这节内容时,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让学生颇感兴趣;在教学“磁场”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些故事中,他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十几匹马都不能把那个球拉开?阿基米德是如何知道那个皇冠是假的呢?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他们会带着这些疑问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当他们能用所获得的知识准确解释起初的疑问时,他们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可见,故事引入法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启迪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

4. 欣赏助学导入。精美的艺术品、小制作也是激发学生情趣的金钥匙,假如我们能结合教材内容,把它们带入学生的视线,以此来引入新课,有时也能让教学效果妙不胜言。如在讲连通器时,把自制的山水盆景改成“桌上喷泉”了(将喷泉的口与水塔的水箱用假山隐蔽起来),神秘地进入教室(先用大纸盒罩住)。一上课,将纸盒拿去,让学生边欣赏山水盆景,边根据盆景的艺术造型配两句恰当的古诗,学生的意犹未尽,之后在水塔里盛水,泉水喷了出来。正当学生兴致高涨之时,笔者将隐蔽部分卸掉露出了水箱盒喷泉的口,继而辅以其他器材做其他实验再讲什么叫连通器。这样“引入新课”,很受学生欢迎,整节课上得轻松、愉快、够味!

5. 实验引入法。通过一些有趣的且能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引入新课,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实验引入新课可以是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入新课。如,笔者在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铝制硬币和直尺(或钢笔),放一枚铝质硬币于桌边,在硬币前10cm左右用直尺或钢笔支起一个栏杆,高度约为2~3cm,再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在硬币上方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让硬币“跳”得最高?思考是什么力让硬币向上跳起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开始积极思考,希望能正确地解释这个物理现象,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带着对实验现象的浓厚兴趣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导入 篇12

笔者自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以来, 比较重视导入的设计和运用,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积累, 浅谈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即通过实物、图片、照片、简笔画、幻灯片、录音录像、VCD等手段导入教学。教育心里学家研究表明, 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 在教学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3 Section B时,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orange、apple、pen、pencil、eraser、ruler等实物, 把它们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提进教室, 让学生们猜猜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情绪高涨, 十分好奇想知道时, 便利用What is this in English ?趁机依次展现实物, 教授新知识:It is a/an。再如七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1, 教师在教授时可利用幻灯片边展示一些学生熟悉又喜爱的名人或明星边问:“Who is he/she ?”趁机利用图片教授big, small, long, short, wide等词描绘nose, head, hair, face, mouth, eye, ear等, 并同时引导学生利用“He/She has…”句式表达;也可直接请班级一些相貌比较有特征的同学到教室前让学生简单勾画他们的画像, 在选几幅特征突出的作品评点, 趁机导入教授的新知识。

二、情景导入法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均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 我们的任务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 经过自己的加工, 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 使他们置身交际或半交际的语言情景中, 为他们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 如在学习“Yes, I am.”“NO, I’m not.”时, 教师鼓励刚升入初中相互不太熟悉的同学间用“Are you …”问, 很自然地教授他们肯定用“Yes, I am.”回答, 否定用“ No, I’m not.”回答。在这种情景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Yes, I am.”“No, I’m not.”意思了。又如在教授Unit 2 topic 1“have /has”的否定句时, 可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先让某学生拿一把尺子, 然后问这位同学“Do you have a ruler?”这样学生会答:“Yes, I do.”这时老师接着补充:“ Yes, you have a ruler. ”再变换情景, 把学生尺子拿走, 再问:“Do you have a ruler?”学生答:“No, I don’t.”老师再利用情景补充:“No, you don’t have a ruler.”如此示范问答导入所要教授的新知识, 效果不错。

三、音乐诱导法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感, 同时还能振奋人的精神, 中学生喜欢唱歌是其心理要求和特点。英语教学利用音乐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和特征。将音乐带入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 而用音乐来导入新课, 更能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如在教授仁爱版七年级上册期初, 可多在课前1~2 分钟先播放字母歌, 让优美动听的歌曲诱导新生们认真地去学习掌握字母。

四、体态语气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地利用手势、姿势、神态等体态语言,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准确地教授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在教授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1 时, 在呈现upset, cruel, worried, disoppinted, un-happy等形容词与系表结构的句子时, 教师只需利用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 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 一听就懂, 一练就会,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再如在教授关于身体部位单词时, 老师可先把各部分名称编成顺口溜eye-eye-nose, ear-ear-mouth, hand-hand-face, 并边念边夸张地用手触摸自己或学生的eye, nose, ear, mouth, hand, face等部位。然后带着全体同学跟着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先慢后快, 重复练习几遍后。再组织同学竞赛“看谁说得最好, 动作最准”, 这样的体态语言导入, 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把教学推向高潮。

五、承前导入法

即承接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自然提出下文。

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Section 3 时, 教师可先给出一些提示词及事故图片, 让学生试着复述A Bike Accident,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ccident?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ride bikes? 采取这种承前导入法, 既很好地复习检验上节课内容, 又不只不觉地把学生引入到新的学习主题, 真是一举两得。

六、提问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提问导入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教授仁爱版九年级上Unit 3 Topic 3 Section C时, 当学生明白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存在差别时, 进一步提问他们之间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以此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章、探究问题, 从而很好掌握文章主干。

教无定法,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灵活加以运用。在平常教学中, 我们要避免表面的花俏和热闹而不顾及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 使导入这一“点睛之笔”确实地服务于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灵活恰当地设置新课的导入,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参考文献

[1]王艳红.“快快乐乐学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4期P34—36

上一篇:开采企业下一篇:血液净化患者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