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

2024-08-25

文化导入(精选11篇)

文化导入 篇1

文化与语言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完善的文化导入有利于增进应用语言能力的提升。日语包括了日本所有的民族特征,这门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共同体,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将日语学习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达到学习日语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日语的阶段,不但需要细致的讲解与日语相关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认知文化能力,从而达到文化的认知和语言教学妥善开展的目的。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所体现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有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力,语言不单是形成文化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表达语言内容和创造语言的动力。因此让各民族语言与自身的文化特征相融合,可以构成有特点的语言类别。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语言,由于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中都有相对特定的文化类型,因此不同国家的成员在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定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来应用适当的语言。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日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日本文化也同样贯穿在构成和发展的整个阶段。那么在学习日语时必然要导入日本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更为系统的学习日语。

二、日语教学中导入日语文化的基本途径

想要将日本所具备的社会文化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的渗透,教师需要充分地掌握中国与日本两国语言的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将日本的社会文化信息提供给日语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日语表达出正确的含义,同时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协助学生避免应用中国的社会文化形式来阐述日本文化,要力求让学生拥有应用跨国文化的能力。此外,可以利用以下几种途径,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无论用哪一种导入途径,在导入内容方面都需要和学习的内容相关联,还要顾及到学生在之后的职业需求,按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日语学习成效的目的。

1. 在课下开展各种活动

在日语课堂以外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日语短剧、日语演讲、日语讲座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日本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

2. 使用原版化教材

学生刚刚接触日语这一学科时,教师在选用日语教材方面,要对原版化教材加以青睐。因为在一些日本原版教材内容中,会包含很多的日本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在对话练习中都会与日本文化相关。所以对于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是为之后逐渐导入社会文化做铺垫,并且教师对照原版化教材后,也能够准确的传授和讲解日本文化知识,是有目的性的进行日本文化知识的传达。例如,在日本聊天之前都会寒暄几句,今日はとても寒いです(今天很冷)、最近はどう(最近怎么样)等。这些类似的问候语,凸显了日本人礼貌、尊重对方的思想特点。

3. 日语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日语运用能力

教师在日语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正确的语言形式,通过对日语语言的恰当运用,鼓励学生在学习日语的阶段,不单要具备中国与日本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修养,还需要具备两国文化背景的分辨能力,以此避免对日语和汉语的混乱应用。此外,要及时的纠正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用词、表情、语调和语言等方面加以提醒和更正。在对日本知识文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导入交际文化的力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文化感知。

三、结束语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在教学日语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中国与日本在文化上的不同,与此同时应该透彻的研究和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日语的教学若想要获得成效,日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日语,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协助学生掌握日本的典型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可以让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日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扩展和丰富日本的相应文化知识,从而加快对日语的学习,实现提升学生跨国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燕、黄冰.从中日文化差异探析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科技信息,2013.12(9)

[2]董青.跨文化沟通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8)

[3]田少郁、高斯雯.基础日语教学中分阶段进行文化导入方法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

[4]王素娟.论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现代企业教育,2013.13(5)

[5]王纪芹、孟祥梅.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

英语教学要注重文化导入 篇2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文化导入的内容做必要的取舍,遵照的主要是以下三项原则:

1.阶段性原则。文化知识的导入不能随意而行,必须依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要导入的文化内容的深浅逐步扩展其范围。在入门阶段,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词汇知识。

2.适度性原则。文化知识的导入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教师应该精选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数量,力争做到深浅适度,详略得当。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所导入的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

3.实用性原则。文化知识的导入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所以导入文化内容应与教材内容一致,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缺乏在交际活动中不一定会造成误会,而对交际文化缺乏了解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交流障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单词与相应的中文具有不同含义,甚至同一单词也出现不同含义。

2.注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是指除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有着显著的地位。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系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避免学习和交际时的误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

3.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难的文化点加以补充。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知识文化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艺、科技、人物、作品、民俗等,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宗教传统。

三、文化导入的途径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而课堂毕竟还有其他目标要实现,不可能都用来进行文化导入,因此合理利用课堂展开文化导入变得至关重要。

1.充分准备重要词汇的相关资料。词汇教学在教学中是重要的一環。大多数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在教学中都可以通过讲解和练习学会。然而有少部分英语单词的含义及所指与中文不同,此时教师就需要提早进行文化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旁白或者比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示这些单词的含义,补充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2.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要求给学生更多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与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变得举足轻重。例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更多地模仿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习惯,这样客观上为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式创设了机会。

3.把握对话环境,适时导入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会话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她涉及到各种场所的对话。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4.解析语篇,介绍文化背景。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而其中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的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眼。

5.创造条件,文化实践。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用,教师应努力创造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来帮助学生,从而提高其对英语运用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去浏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有目的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小品等活动来充实语言教学。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有效的文化导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更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导入 篇3

如何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 根植于行业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与行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 同时也造就了它的职业化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职校园是学生步入社会起飞的“跑道”, 如何让学生尽早地了解、感悟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的文化特点, 增强文化认同感, 这一点不仅是学校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也应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要追求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 更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而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追求与行业文化有机交融, 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 可以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有利于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目前, 高职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要提高内涵发展,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用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应将行业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形成既有行业文化精髓, 又有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3. 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迁移。

不同的校园文化锻造出不同的学生品格和不同类型的人才, 高职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岗位需求, 决定着其校园文化必须主动适应行业文化, 而融合行业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包含有一定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耳濡目染感受职业 (或行业) 文化, 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素质要求, 初步培养较好的职业素质, 为高职生把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迁移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文化的过程, 是两种文化交融、互动的过程。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的交互影响, 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人文气质, 而且兼备职业素养, 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的经历与经验反过来又对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内涵的完善与升华, 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动力和丰富的养分。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需要制度建设的保证, 也要求各项措施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学校特色建设与行业和谐发展为基点, 建设“植根于行业, 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1. 理念先行, 追求先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是一个积累、完善、定型、深化的发展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首先应从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 提练核心思想, 然后结合学校特点、融入行业特色, 形成体系完整, 规范、系统的校园文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先进传统文化, 提出了既代表学校办学思想, 又具有行业文化特征的“路魂”与“海量”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目前, “路魂”与“海量”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并追求的价值理念。

笔者以为,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应围绕师生针对本行业所认同的使命、宗旨、愿景、目标、精神和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具有精神价值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出台融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先进的理念指引下, 着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共生。

2. 机制保障,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在寻求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 应运用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 使两种文化互为耦合。在建设动力机制方面应着重进行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建设。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精神需求, 高等学校作为人文精神的汇聚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提高教职员工社会地位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 反思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通过动力机制的建设, 鼓励学校教职员工把个体发展与学校、行业的发展和谐协调。

在建设保障机制方面, 应建立保障行业、校园文化对接建设的组织机构, 并在全校构筑工作网络;在宏观上对实施文化建设各个阶段实行物质及财力的支持;重点抓好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推动两支队伍建设, 利用高校资源, 整合校内的研究力量, 发挥院校理论研究和人力资源的优势, 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作为文化建设的智力保障。

在建设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检验与评估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机制。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3. 平台设置, 运用好文化建设的载体。

设置宣传平台、实践平台、服务平台, 促进行业文化嫁接校园文化的平台。构筑宣传平台要整合行业与校园的资源, 利用纸质、网络、电台、宣传栏等行业与校园的传媒, 刊载信息、典型人物、事例, 用行业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重构良好精神家园、育人环境。

构筑实践平台是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如:融合行业中企业与学校的“实习顶岗”制度, “亦教亦工, 亦工亦教”的职工与教师互通制度等, 让参与其中的人相互学习, 互相感染, 实现文化融通。此外, 还包括行业文化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 如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健康愉快、生动活泼的行业与校园共融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

构筑服务平台是指共建共享行业资源、咨询服务, 跟进行业发展步伐, 为行业解决理论与技术的问题, 在技术开发与转让中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 达到共赢;贴近行业, 为干部职工、师生员工自身发展提供服务, 如行业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订单”培养人才, 学校为行业开办培训班和利用实训资源开展职业鉴定等, 在行业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培训功能和技术开发功能。

服务平台是培养师生、职工的行业团队意识, 增强行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直接获取行业知识、提高适应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设, 不仅充分发挥了行业和学校各自的实际功能, 同时无形中也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对接、融通、整合提供了机遇。

行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充足的养料, 是高职院校特色之源, 同时, 高职校园文化又为行业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是行业文化辐射之区。融合二者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行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 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使行业发展更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1.

[2]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大学英语中文化导入浅析 篇4

大学英语中文化导入浅析

论述了文化内容的导入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探讨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怎样通过文化的导入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使其语言能力更有效地转变为交际能力.参6.

作 者:陶曙教 TAO Shu-jiao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与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年,卷(期):200713(2)分类号:G04关键词: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探讨

文化导入 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文明长河的国家,先人们的遗泽绘出了如此特别而不可替代的文明景观,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将抢救和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遗脉视为第一要务。

然而在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难道单单的靠传统博物馆作宣传手段?现如今年轻人已将KTV、电影院之类的娱乐场所逐渐取代博物馆等汲取历史信息与文化底蕴的场所,可以说从思想上就已经丢了这念头,何来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更难谈喜爱与保护一说。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应要与时俱进。时下动画市场日趋广大,是否可以考虑将数字动画技术导入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从关注身边的历史及文化做起,走上一条有根可循、有据可依之路。

文化遗产是一条让族人追忆历史云河的命脉,凝聚着几千年中华儿女的泪水与汗水,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气节。若能把其纳入数字动画的视野,在人们喜爱的数字动画里注入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这一血液,亦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统得以延续。

二、走马楼简牍博物馆及走马楼文化相关介绍

相传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的骑马。

走马楼简牍博物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的中心。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长沙市走马楼地下古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总共出土了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十万余枚,超过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其内容涉及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从出土资料来看,三国时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新旧交替、推陈出新的重要角色,处在纸张发明后,简牍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阶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发掘出一座汉代古井,为东汉前期官方简牍档案埋藏地。

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走马楼简牍文化在数字动画技术中的应用

我们生长在这片拥有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土地上,这片土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其中,简牍文化也是一朵静待人们发掘的华丽奇葩。

文化传承的重担多以高等院校为载体,那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其输送的人才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新”人,应该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强、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开阔的思维,更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文化遗产更是需要广大的高材生、动画人对其延续与传承,亟需获得更多关注及呵护。

作为动画人,如何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实践?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是将动画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绪等用文字脚本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动画制作的必备基础工作,故事中所表现的人物、场景调度必须严格依照剧本来运动,对其注入情感,才能使一个动画丰满、有血有肉。我们想将走马楼简牍文化融入其中,在进行剧本创作之前,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统一去参观了长沙走马楼简牍博物馆,寻思着找到一个切入点,经过商榷后决定,选用征收赋税这个角度来体现简牍的功能。剧本以三国孙吴两个简牍为主角,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思绪回溯到当时的年代,以简牍为第一人称,简牍眼睛看到的一切便是当时发生的一切,不仅可以借简牍的“眼”表现当时的建筑特征、人们服饰特点等,使得这些历史痕迹更加直观。

(二)角色设定

角色设定是动画技术的一项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一个好的角色不仅仅在动画中起重要的作用,更能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好动画的周边对经济拉动效应很大,曾有人说过,周边卖得不好的动画就算是一部失败的动画,足以见得人设之关键。我们通过前期工作了解到:三国的服饰和汉朝一样,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单衣、短衣、裙。关于走马楼孙吴简牍动画人设设计也是反复斟酌、不断更新,直到最后确定出这套古典与潮流相融合、亦不失美感,融入几何造型思维且极具特色的人设。两个主角简牍被打造成一个精明能干、一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在视觉上形成一定反差,在剧情上起到不同的推动作用;在农民的选定上,通过服饰纹样色彩搭配来表现时代特色,新式具有时代特色的帅气男农、温婉女农的形象;小孩两大冲天麻花辫以显童贞童趣;狗具有中华田园犬的影子;官吏方面根据不同的职位而设定了相应的形象。我们仅希望这样能被广大的群体接受喜爱,以推动对简牍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三)场景设计

所谓场景设计便是为数字人物运动搭建的舞台,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作用,是情感表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走马楼简牍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也不能将文化遗产孤立的展现对待,还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中展现,重塑历史情境,让观众更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我们花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寻找关于三国时期的建筑特色、赋税制度的由来以及收税时的场地等。当时平民建筑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小的住宅,房屋大多数采用木架结构,建筑多以土坯与木质材料搭建。在了解三国时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还设计了如何将其动态地融入场景设定,以及镜头运动和特效的融合,既能启发观众汲取传统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民族艺术的养分,也能使那些独特的造物艺术得到观众的青睐和重视,让大家从心里接受简牍文化。

结语

重塑走马楼孙吴简牍文化之动画表现既有利于表现保护湘楚文化遗产的理念,又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又能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对文化遗产求知的乐趣。

数字动画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视听觉交流性,是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容易为广大受众接受,尤其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广泛的传播性和通俗性的是动画技术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运用动画传承文化,可以带给公众丰富、生动、形象的多样性体验,以满足平民艺术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处于传播弱势的传统文化,有利于走马楼简牍文化的传播。

俄语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 篇6

1 俄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进入交际中, 就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理解和表达是跨文化交际关键问题。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 同样, 俄语教学也不能脱离俄罗斯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道而驰。俄语教学中, 把语言与文化相融合, 这已经成为俄语教学工作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俄语教学不是只解决词形变化问题, 不能只学会按词类释义掌握词汇, 不是停留在掌握俄语句子结构上, 它需要扩展出语言本身的范围, 深入到语言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去, 这样学生才完全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到实践中, 达到交际目的, 这个原则是建立在70年代诞生于前苏联的一门新兴学科——语言国情学的基础之上的, 前苏联学者Е.М.B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语言与文化》即《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书中指出:“语言国情学是对外俄语教学的一个方面, 它通过语言的载蓄功能 (кумулятивнаяфункЦия) , 向教学对象介绍苏联当代生活典型形象以保障教学的实际性。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进行思想教育, 其教学方法具有语言教学的基本功能, 即在传授语言的过程中用俄语讲解国情。同时语言又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 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俄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俄语交际应用能力, 而交际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交流, 语言背景知识是交际获取的基础。

2 俄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四点原则

2.1 阶段渐进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与文化也是如此。初期阶段的文化导入应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俄汉文化的差异, 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从而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俄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俄汉词语、成语含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使学生熟悉俄汉语义的差别并深入理解俄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语言交际。

2.2 实用实践原则

实用实践原则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连, 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使学生认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抽象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产生良好的效果。

2.3 适合时代原则

所谓适合时代, 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实用性和阶段性原则外, 还应考虑到该文化目的代表性问题, 属于主流时代文化性, 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也极其复杂。同时还应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的关系, 重点应放在共时文化上, 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 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 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与时俱进, 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教师应成为课外文化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2.4 系统规划原则

文化导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教师在教授语言过程中, 遇到一些文化现象便顺便一提, 对文化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也无具体统一要求。因此在制定新的《大学俄语教学课程要求》时, 是否应针对俄语教学的文化导入问题增加部分内容, 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要求达到的水平等。这样教师在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便有纲可依, 从而避免文化导入过程中盲目和混乱现象。

3 俄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五种方法

3.1 注解法

这是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俄语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即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释。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讲解, 缺点是无系统性。比如在《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第一册第十一课的课文注释 (Поясненияктексту) 中, 分别介绍了чёРнАяpeчкa (黑溪) Летнийсад (夏园) 、крейсер《ABpopa》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和6eлыеночи (白夜) 等文化内容, 如果学习该课文之前对有关内容做完整的介绍, 对教师讲解课文及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帮助的。

3.2 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前苏联或独联体文化习俗、词语典故、文学名著、历史事件等,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讲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化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可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3.3 实践法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 如听、说、读等学习和了解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包括看电影和教学录像以及阅读文学作品等。俄苏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对俄苏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 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当然阅读原文的文学名著难度很大, 研究者建议学生可以翻阅中文译文来补充这一部分的内容。

3.4 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俄汉两个民族文化上异同, 体现了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国情知识的传授必须立足于俄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异同的对比。通过俄汉两种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次上, 而是向纵向方向发展。作为记录人类历史, 表达人类生活的思想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 俄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喜欢使用赞语 (комплимент) .说恭维话, 如夸奖妇女的发型、衣着打扮等, 对这些夸奖俄罗斯妇女通常会说:“Спасибо!” (谢谢!) , 而中国妇女就会非常客气地说“不漂亮”。再比如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您去哪儿?” (Кудавыидёте?”) 而俄罗斯人会认为你干涉人家私事, 很不礼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一贯提倡“笑迎天下客”、“微笑服务”, 而俄罗斯人不习惯对陌生人展露笑容, 他们不苟言笑并非不友好, 而是受其传统的交际文化及历史的影响, 认为微笑会分散注意力, 工作时应该思想集中、态度严肃。在与亲朋好友交往时则绽放笑容。

3.5 历史引入法

通过介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好地理解句子。阅读俄语文章要有一定和语言知识, 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 文化背景知识必不可少。比如在纪念普希金 (A.C.Пушкин) 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 向学生介绍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的生平及其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 (《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 , 并介绍对作家少年时代有影响的圣彼得堡附近的普希金城 (Пушкино) 即沙俄时期的皇村 (Царскоесело) ;并使学生了解作家辉煌灿烂而短暂的一生, 学生们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热情, 而且对俄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也感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到, 要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除了语言能力、语言因素外, 还有必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在俄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除了是“语音专家和语言寄存器”之外, 还应该是俄罗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 充分利用这种文化因素, 向学生讲解语言, 并努力发掘其文化内涵。如果把语言和文化分离, “语言就只是一个空壳”。语音、语法、词汇这些纯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客体信息, 剔除语言内的文化内容, 离开了语言的文化背景, 语言内在的信息难以生存, 即使语言规范, 也未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说, 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知识学习。俄语教学融入文化导入会使学习者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2]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日语教育中的文化导入 篇7

语言学家帕尔默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 (AnIntroduction toModernLinguistics) 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 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 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 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二.日语和日本文化

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与其民族和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日语不仅要努力学习日语的音韵、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 同时还要熟悉了解日本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地道的日语。以下就以日本的社会文化为例, 来了解日语和日本文化。

日本的岛国农耕文化、集团主义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和以心传心的文化构成了日本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岛国农耕文化是日本文化之根,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精髓, 以和为贵是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 以心传心是日本人相互交流的最佳形式。尤其以日本的“和”文化, 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日本人见面首先要寒暄一番, 例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 (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遇到前几天见过面的人第一句便是「先日は失礼いたしました」。意思是说自己是个粗心人, 不知何时或许对你有失礼之处, 请多多原谅。说这些寒暄语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共同的话题, 协调谈话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气氛。在交谈中为了在感情方面始终和对方保持一致, 只要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 就尽量迁就对方的观点, 尽量不与对方发生争论或发生正面冲突。例如听日本人讲话会发现日本人在句末喜欢使用「…だね」「…ですね」。这里的「ねえ」大多表示要求对方予以确认。而听话者在听对方讲话的过程中不断边点头边说「そうですね」 (是的) 、「なるほど」 (的确) 、「やはり」 (果然) 、「どもっとも」 (当然) 、「さすがに」 (到底是) 等表示对对方的话的赞同。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首先说一句「はい」, 表示接受或理解对方的观点, 然后再用十分含蓄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轻易地直接使用「いいえ」表示不同意。

三.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方法

所谓的文化导入, 是指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 使大学语言教学融入到社会文化之中, 实现外语教学的最佳目的。为了达到日语教学的最佳目的, 在日语教育中导入日本文化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东亚文化圈, 自古以来就处于“同文同种”的关系, 但是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大。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构造, 表达意识以及人生观、自然观, 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所以中国人学习日语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 必然会产生异文化间的干扰, 这种干扰无处不在。因此, 要想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日语, 必须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首先要提高日语教师自身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日本文化知识的储备;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应遵循实用性、选择性和阶段性的原则;最后在对策方面, 可以采取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读解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举办文化讲座、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

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篇8

一、日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语学习已经逐渐将自身的功能性拓宽,交际功能代替社会功能成为学生学习日语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能够理解日语的实际含义,像一个真正的日本人一样说出最正宗的日语,成为了培养日语人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普遍会被日语的发音以及与中文有着相似之处的外表吸引过来,十分认真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被消耗殆尽,好奇心逐渐消失,再加上学习内容越来越有难度,使得学生逐渐的对日语学习产生排斥,不能坚持持续性的学习。

(二)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日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学生往往对这样枯燥无味的知识十分反感,更别提主动去对日语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下来,学生在日语学习上的收获甚微。就笔者观察,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不积极,即便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课,但是在课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拿出时间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温习,仍然不能熟练的进行使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才可以对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极大的浪费了课堂的资源。

(三)口语能力弱

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更加多维度的交流,所以,在日语学习中,能够开口讲标准而流利的日语,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许多学生的答题能力很好,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口语,就力不从心了,发音不标准的问题比比皆是,这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开口讲日语,当教师领读的时候,学生还会跟着进行练习,但是一旦教师让某一名学生单独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十分紧张,磕磕巴巴,很久才读好一个句子。

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语,其目的在于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促使着学生进行日语的学习。从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进行日语学习的原动力,要想学好日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日语本身有着“越学越难”的特质,在刚刚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日语似乎十分简单,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不是十分困难。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日语学习开始越来越困难,着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的乐趣会逐渐被枯燥乏味多取代,这个时候,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日语学习持久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日本文化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本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真正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强,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门语言、使用好这门语言。虽然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但是,其文化本质有着不小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日语的含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之中自如的使用日语,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之中更加准确的使用日语进行会话。在教师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的时候,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与课堂上的日语知识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来说,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十分相似,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虽然中日两国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究其根本,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微笑,中国人微笑表达的含义就是友好和喜爱,而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就有很多个层面,有可能的赞同,也有可能是反对,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使用日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日本的文化背景,学生逐渐的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也就增强了文化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将整体的日语素质提升了上来。

三、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成为现如今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若是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正式上课之间,做好准备工作,将课堂所需要的课件和视频等进行细致的编辑,以起到一个理想的文化导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观看,并且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生动的讲解和介绍。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日本动漫入手,在课堂上挑选合适的日本动漫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中体会日本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日语经典电影和日文歌曲,并且鼓励学生阅读日文原著,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氛围。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艺术文化形式,其不仅具有着沟通功能和表达功能,更具有着艺术功能。所以,在日语的教学上,教师也应当从语言的内在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语言本质和内涵的方式进行日语学习的研究,找到日语学习的规律,从而使日语学习更加的容易。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学生的这一特质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比较的方式,将学生的印象加深,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日语学习,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文化。教师可以单独将日本文化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进行讲解,比如说日语中的汉字、日本的服装以及风俗习惯、日本的建筑等等,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关于日本建筑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渊源的资料和图片,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动起来的图片不断的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中国和日本的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学生更加熟悉的中国文化,更加巧妙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日本建筑的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日本文化的课堂导入。

(三)利用联想记忆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日语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难,知识体系的庞大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将日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英语语法知识相混淆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当使用联想记忆法进行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日本经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之中逐渐的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将相关的语法知识牢记在了心里,学习起日语来,也更加的轻松和容易。

四、结论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上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日语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学习的效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沟通能力极强的,综合素质高的日语人才。

摘要:文化的导入对外语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寻了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日本文化导入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导入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浅谈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篇9

一门语言和地区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语言同样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所有的语言里都包含着当地民众或者是民族的心理表现特点、思考方式以及实践能力。就像日本著名语言研究者森田良行曾经提出:语言是当地社会文化的主要产物, 脱离了文化思考的角度再对语言进行思考就没有办法了解真正的语言。

2. 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关键性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始终给学生在完成把听讲、解说、阅读、书写以及翻译作为基本能力的培训, 来培训学生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然而, 在全面文化之间的沟通过程中, 若是只能够掌握语言能力, 却不能认识不同地区文化中存在的差别, 就不能够实现语言上的交流。宿久高曾经指出由于中国高等院校中的日语教学的迅速发展, 对优秀人才要求的转变需要日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培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 怎么样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引进日本当地文化, 就是怎么样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把日本当地的发展史、文学知识、社会风俗、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加强学生对日本当地文化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

2.1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的差别。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交流发展史时间久远, 导致了大部分人都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同一种文化, 都有非常相同的文化特点, 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 因为两个国家之间在地势发展环境、社会文化状态、宗教文化、当地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限制, 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在表面上表现的似乎比较相似, 实际上习性是非常有差别的。

例如说, 同样是在受到他人的赞扬的时候, 中国人民会从实际的说“还行吧”、“谢谢你的表扬”等相似的话。但是如果是日本人的话, 他们会说“其实我并没有做的这么好”、“我还需要更加努力”。中国人觉得谦虚严谨是民族美德, 而且也认为足够的了解自身的价值、持续进展同样是大志的体现。然而日本人就算是有了成绩, 也不会高调的突出表现自己, 会表现的非常低调。这就是由于受到了地区上“和”观念以及企业主义思想的作用, 日本人觉得自身是依靠团体存在的, 而且随时都有来自他人的关心, 因此, 在获得成绩的时候要把别人架在自身上面, 尽量规避给别人留下表现自我、过度骄傲的形象。日本人在平常的生活中非常在乎别人的内心感受, 规避着会由于自己话语的不恰当而伤害了别人的可能, 保证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低调的语言表达是日语的关键特征。日本人在断别事情、表达态度的时候, 非常少用直接的词语进行表达, 偏向于“可能”等模糊的语言。日本人由于要在自身和对方之间保留一定的回转空间, 所以减少从正面进行回答。但是中国人偏向的是直接的词语进行直率的回答, 如果不能够充分的理解日本当地的文化, 根据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去了解日本人的表达方式的话, 就会产生一些的误会。

2.2 汉语和日语之间寻在自身的体系。即使在久远的发展史中, 日语在汉语的语言中吸收了许多的词语、文字等语言主要因素, 但是这两个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特点等多个方面依然产生了许多的差别。根据体系划分方面来看, 汉语是属于汉藏语言体系的, 日语和哪种语言有共同的来源在文化研究中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一些研究人员觉得日语是阿尔泰语言体系, 和朝鲜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语言的形式特征就是词语的构架上来看, 汉语是孤立式语言, 而日语是黏着式语言, 主要的特征就是有语法方面的意义的额外内容根据次序和虚拟词语等方式进行表达。根据语言顺序上的划分上显示, 日语是主语——宾语——动词形式的语言, 而汉语是主语——动词——宾语形式的语言。除此之外, 日语中还有着很多的特征, 比如是显著的敬语语言体系、适应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表达、词语来源的复杂性、大量使用了外来语言、十分普遍的省略语言现象、充足的低调语言表达方式等。日语的表达特征对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内容, 部分学生也会由于难以克服这些难处放弃学习。

3. 日语教育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在讲述词语的文化内容方面, 在不相同的语言或者是文化之中, 同样的事物可以导致不相同的联想, 就是语言有不相同的文化内容或者是文化影响。中国语言和日本语言中产生了大部分相同的指代意义但是不同的伴随意义。例如对于猫头鹰的印象上, 中国人认为那是不吉利的, 但是在日本人看来, 随处都是猫头鹰, 雕像、水壶、牙签盒、胸针等,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猫头鹰这个词语的发音在日语中可以写成“福老”, 代表了长寿有福气的老人, 除此之外还有“福笼”, 是把福气放在笼子里放在身边。而且发现语言表达的文化内容日语中有很多特别的语言表达, 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阐述和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文化产生背景,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日本文化的阐述,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内容、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日本当地的文化。

总结

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的文化导入是重要的工作, 是对把语言学习、文化学习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日语教学的高要求。和日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老师的工作水平以及文化观念的提升、文化导入长期指标的设计有关系, 并且相关教学方案的实行都有关系。合理的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尤为重要。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日语方面的教育的迅速发展, 对于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的转变需要教学模式的革新。培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 怎么样在日语语言的教育过程中引进日本地区自身文化, 就是说怎么样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把日本自身的发展史、文学知识、社会风气、地区民俗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增加学生对日本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水平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言文化,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许艳.解析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9:189-190.

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 教学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同时,文化又借助语言这个载体,传播和记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不仅可以促进语言教学,也可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指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英语所属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内容

1.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授

我们要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和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构建适用于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新内容,与学生发展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学习内容,丰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资源储备。文化导入的相关内容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东西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不会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造成理解文章的困难和误解。

2.词汇教学的文化内涵传授

词语、词组、习语、谚语等是每个民族语言、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该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只注重形式,知道其表面的意思,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不能真正理解语言背景涉及到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比如finished一词有两个自相矛盾的意思:完成的和失败的。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翻译:Are you finished with that drill?你的那个练习做完了吗?This financial crisis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policy is finished.这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败了。又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而在西方dragon则是罪恶、邪恶的代名词,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

3.课外阅读的文化传授

文化的学习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课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外国文化,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 包括英美概况、圣经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及文艺作品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及措施

1.课堂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直接输入文化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把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运用到课堂上,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课堂气氛,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8 Birth of Bright Ideas 课文讲述的是灵感产生的问题,课文内容比较抽象,但运用了列举、对比等说明手法,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中提到了Rene Descartes,阐明了他的著名理论Cogito,ergosum---I think, therefore I exist.(我思故我在)教师在解释这个理论时可以以小视屏的形式,直接导入笛卡尔的一生, 他的理论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句格言可以作为到达某种知识的第一步论证。

2.中西文化比较

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结构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在英语中是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骡子)。因此,不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引起歧义,造成误解。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9单元Premarital Agreements一课中谈到了婚前协议的内容和婚前协议签订的注意事项。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婚前协议在西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中国结婚前就商议离婚后财产的分配问题的现象还不多。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理解婚前协议的实质:Romantic love has no bearing on this process, say these lawyers, who consider prenups to be business agreements.(婚前协议是一个商业协议,浪漫的爱情与此过程无关)。教师还可以由此让学生讨论婚姻中最重要的因素,并分组来进行讨论,写出演讲讨论的提纲,甚至还可以分组来辩论婚姻的真谛。

3.设计学生参与环节,加强文化实践。

该方法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两种文化的特征,分析他们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感受,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文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文化演讲、唱经典英文歌曲、背诵英语谚语、英语短剧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丰富课堂的教学环节。学生进行这些环节时能自然而然地寻找合理有效的文化信息并加以发挥,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1单元 Love Without Limitations,课文讲述的是吉米和他兄弟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学生要明白Jimmys Life is a misery because he was born with brain damage; meanwhile, he is lucky because h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round all through his life.(吉米的生活因为他出生时大脑受伤是悲惨的,但也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他的深爱而又是幸运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布置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了英语短剧,学生们不仅熟悉掌握了课文的篇章,而且也获得了完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怀。

4.利用多媒体、校园网和移动手机网络等教学手段。

通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用图形、图像、动画、音乐等各种信息刺激学生感官,把学生置入了一个国际语境之中,突破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等固有的传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外国文化的情境,创造出外国文化的环境,达到英语学习的直观性、时尚性和全新性。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把导入文化的行为作为每一课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以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相信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真正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实现跨文化交际。

文化导入 篇11

在当今社会, 通俗文化逐渐成为受众面最广的文化形态, 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杰姆逊认为,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文化”的涵义、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 现今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相应的文化形态为后现代主义文化, 它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社会紧密相连, 无所不包, 整体文化品格已趋于通俗化和大众化。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体就是通俗文化。[1]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英奇的观点, 通俗文化不仅包括通俗文学、音乐、舞蹈等文艺体裁, 影视、无线电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马戏、交通工具等也被纳入其中。[2]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导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对特定词汇、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交际场景的导入, 而以通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导入还很少见。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可利用不同类型的美国通俗文化因素进行导入, 比如影视文化、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体育文化以及时尚文化等, [3]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双丰收的目的, 这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空间和研究价值, 而且在学生的文化拓展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值得思考。

二、美国通俗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 外国文化模式——美国影视文化的导入

外国文化模式 (the foreign-cultural approach) 是以一种文化和一个具体的地域为基础, 进行的一种单一文化的教学。[4]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程中, 教师可利用“视”的环节, 结合教学主题, 有选择性的播放美国影视剧的视频片段, 从而进行影视文化的导入。比如, 通过播放由不同电影公司 (如20世纪福克斯影业、环球影业、派拉蒙、华纳兄弟及迪士尼等) 出品的影片片头片段, 教师可介绍诸多电影公司的背景, 使学生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播放不同级别的电影片段, 教师可介绍美国电影的分级制 (G级、PG级、PG-13级、R级及NC-17级) , 从而使学生在业余时间选择影片观看时, 更能恰当地结合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也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影片 (如英雄崇拜、西部、自由主义、社会伦理及科幻等) 来揭示美国各个层面的社会现实,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

美剧的视频片段同样是进行文化导入很好的素材,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美国的主要电视台 (如CBS、NBC、ABC及其他常见电视台) 、美剧的播出模式 (周播与间歇期交替进行) 及“季” (season) 与“集” (episode) 等基本概念、艾美奖与金球奖等主要电视奖项。如今,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美国影视剧的主要受众, 对美国影视文化的了解将使他们在面对海量网络影视资源时, 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从而辅助英语语言的学习。

(二) 跨文化模式——美国通俗小说的导入

跨文化模式 (the intercultural approach) 强调将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关系纳入教学内容, 主张进行文化比较, 起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作用。[5]文学作品分析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 中国很多英语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来进行的。[6]因此, 教师可在跨文化教学模式下, 进行中美通俗小说的比较。比如, 美国西部冒险小说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 美国西部小说中常出现单个或数个男主人公, 克服重重障碍和危险, 完成某种具有道德意义的重要使命, [7]这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有很大相似之处;再如, 中美两国当代恐怖小说的比较, 美国恐怖小说起源于英国的哥特式小说, 作品中常见鬼魂、活尸、吸血鬼等超自然的恐怖力量来制造恐怖效应, [8]如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 而中国的恐怖小说常是以悬疑惊悚的气氛营造恐怖氛围, 结局常是开放式的, 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较大, 如蔡骏的系列作品。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点, 采取安排课下阅读与课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多文化模式——美国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的导入

多文化模式 (the multicultural approach) 强调文化多元化的现象, 即同一社会和国家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群体, 通过教学, 使学习者了解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特点。[9]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多元文化现象在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美国当今的流行音乐融合了欧洲、亚洲、拉美等音乐元素, 风格各异, 极具通俗性和娱乐性;美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 但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乒乓球、跆拳道、击剑等外国传统项目也逐渐兴起;美国的时尚产业被认为是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纽约时装周的舞台上包容了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大师的杰作, 著名的时尚杂志更是在全球各主要城市设立分社, 向世界人民展示世界的时尚。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下分组活动, 搜集文字、图片、视频、访谈及问卷等材料, 再在课上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学术氛围。

三、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拓展

(一) 学习者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在传统的外语文化教学中, 学习者接收到的常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经典文学作品等所谓的“精英文化”, 但美国当今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娱乐社会, 仅提供原有的文化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通俗文化”的介入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缺失, 使学习者了解到, 当今美国社会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除“精英文化”外, 还有受众面更广的多种文化因素, 正如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消失, 人们刻意地强调“精英”与“通俗”的区别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被誉为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于2015年9月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奥巴马总统亲自为他颁奖并致辞, 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今文化主体的大背景下, 美国当代文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得以彰显。学习者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社会现实, 以此达到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从而辅助外语学习。

(二) 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健全

对于理工科学习者来说, 了解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类知识,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同时还能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 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 有将来去美国高校继续深造的打算, 尤其是来自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学习者, 对美国文化的熟悉无疑会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于文科学习者来说, 在自身最熟悉的专业领域之外, 了解到丰富的多种文化,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以中文专业的学习者为例, 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主要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为主, 除了阅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 学习者也逐渐注意到了美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价值, 而通俗小说的题材涉猎广泛、内容包罗万象, 常涉及到包括当今影视、音乐、体育、时尚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 对通俗文化的了解, 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对小说文本和社会现象进行剖析, 而且能够使自身的思维更具开放性和批判性。

(三) 学习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文学目标, 初级目标) ;二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人文目标, 高级目标) 。[10]在2015年9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国宴, 美方出席宴会的嘉宾除白宫高官外, 还包括美国芭蕾舞剧院首席舞者、NBA达拉斯小牛队、CBS新闻节目主播、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著名歌手、演员、导演等, 可以说, 美国通俗文化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云集于此, 为中美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美国通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学习者的文化交流能力得以提升, 具备了成为跨文化外语人才的潜质。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不断发展, 这种潜质将会在各个层面得以展现, 比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计算机、化学化工、航天工程等技术合作以及语言学、文学、高等教育联合培养等诸多领域。

综上所述, 任何文化形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文化自身的发展是开放的、包容的、动态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现象, 更不应该把文化只局限于所谓的“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属于大众的, 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学界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升温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样, 在外语文化教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 辅助语言学习的文化内容也应该随着当代社会文化主体的变化而适当改变, 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元素, 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国通俗文化的导入,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能够在学生的文化拓展层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杰姆逊 (著) , 唐小兵 (译)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托马斯·英奇 (著) , 施咸荣 (译) .美国通俗文化简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8.

[3]刘英昕, 李敏.美国通俗文化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4][5][6][9][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民营企业的人才之痛下一篇:青年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