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质量

2024-09-04

提问质量(精选11篇)

提问质量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技术活, 而课堂教学最重要一环———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活, 更是一项艺术活。运用得当, 不仅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殿堂, 形成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 使死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应用自如的工具。可以说, 要想让语文课堂成为实效课堂, 抓住课堂提问就成了必须重点把握的环节。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 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 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 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 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 领会写景的方法, 领会作者的抒情, 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 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 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 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答案, 能够很快地明白, 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 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 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 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 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 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 学生就可以对课文, 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1明显最简单, 学生只需阅读课文, 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 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 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 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 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 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 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 有“揣摩”之功才行, 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 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完成, 因而也就愿意完成,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 理解教材, 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 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 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 更准确地说, 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 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 也只有着重于语言, 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 这三个问题中, 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 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 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 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 教材的内容不同, 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 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来自文本, 突出文本, 关注语言文字, 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 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 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 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 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 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 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 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 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 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 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 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 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 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 怎样写景, 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 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 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 写作中不盲目, 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 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凑, 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 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 那么, 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 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 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就显得有些突兀, 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 西一句, 不让学生思维断层, 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 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 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 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 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 (色彩、动静等) 和修辞方法 (拟人等) 两个角度上, 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 乱找一气,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只有努力钻研, 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张翼翔)

提问质量 篇2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阅读与思维的关系,怎样设计提问才能促进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问题提在何处才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呢?我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我们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里目的性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提问就是要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等一看书便知、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有的认为,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按老师的思路来理解课文。因此,提出:为什么这样?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去猜,猜对了便达到目的。这种设问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能发展思维。我认为提问的目的应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导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十五个城的意思,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对比着设计这样两个问题:①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从课文中可以理解为:蔺相如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璧。我认为这个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理解课文。②如果换上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理解课文也深了。

有的同学说:“蔺相如不会往柱子上撞。因为他深知秦王很爱这块玉,他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所以才这样说的,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

有的说:“蔺相如会撞,因为他在离开赵国时,已做了牺牲的准备,如果秦王不守信用,他就会为了赵国的利益撞死在柱子上。”

还有的说:“这时蔺相如头脑中已有了两种准备。根据秦王的表现,他将决定撞或不撞。但他还是希望不撞,并争取这样做。说明他既有勇又有谋。”

从学生回答中便看出了效果。这种提问激发了学生兴趣,发展了想像,启发了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出学生是思之有理,言之有据的。

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我们还应找到恰当的提问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设问呢?我觉得应在学生思维处在十字路口徘徊时,设计提问起导向作用。在学生思维浮浅、思路狭窄时,设计提问起深化作用。在学生思维爬坡、困惑吃力时,设计提问起搭桥作用。

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是人民的音乐家,他创作《月光曲》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思维达不到这种高度。这就需要用提问的方法去点拨。在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从贝多芬走进茅屋到他飞奔回客店,从茅屋里几次传出钢琴声,弹了几支曲子?第一个欣赏到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是谁?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开拓思路。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理解了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及兄妹俩真挚的对话,他走进茅屋,不但满足了盲姑娘的要求,弹了盲姑娘想听的曲子,而且还即席创作了《月光曲》。世界上第一个欣赏到《月光曲》的是穷兄妹俩,他们不是在华丽的音乐堂,而是深夜在茅屋里听到的。想到这里,学生思维开拓了,感情激发上来了,于是我马上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他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还有的说:“他为劳动人民创作,创作劳动人民喜爱的曲谱,说明他是一个人民的音乐家。”

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发展。

二、课堂提问,设置情境,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想像力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去,诱发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是写作者赏花时的联想。作者站在满池的荷花前,处于物我统一的境地,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与花共舞,与虫共语。

学习这一段,需要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种成段的联想与想像对三年级学生来讲又是一种新的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联想与想像不是空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它要以实实在在的事物为依据。因此,学习这一段时提出的问题要小,要更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写在一块小黑板上:1.作者真的变成了一朵白荷花了吗?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2.是什么引起了他的联想?3.他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合理吗?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使学生知道,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一朵荷花,是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使他入了迷,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了。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呢?是作者闻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看到了柔和的花色,优美的花姿,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这时再伴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放一段录像,听一支荷花舞曲,就把学生带入到这美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再次产生美的想像。

三、设计问题,品味内容,深化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究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阅读感人事例,挖掘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起到点拨、开窍作用。

例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一个“冒”字很传神。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字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冒”字呢?换一个词行不行,比较一下哪个好?

这时学生找出可以换成“钻出来,长出来,伸出来”等几个词,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词都不好,长出来显得平平淡淡,伸出来,有些轻而一举,与前文讲到的不相符合,钻出来有些偷偷的意思,不能表现荷花的气质,通过比较,学生认为还是“冒”好,这不但说明了满池荷叶挨挨挤挤,不留空隙,荷花好不容易才露出头来,与客观实际相符,而且也表现了荷花那种旺盛的生命力与顽强向上的精神。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怎样抓住这个词,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呢?我是分四步来引导的。

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第二步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第三步再追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前文,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纷纷回答。

有的说:“盲姑娘非常想听贝多芬亲自弹琴,现在她真的听到了,她被贝多芬那种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有的说:“兄妹俩第一次听到了《月光曲》,他们完全进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境界之中,都入了迷。”

还有的说:“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再看书上的彩色插图,听着《月光曲》的录音,这时学生不仅了解了陶醉一词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体形象。不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陶醉时的感情。第四步,在讲完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应用陶醉一词造句。这时我并没有说谁能用陶醉一词造句,而是这样问: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除了被音乐陶醉了之外,人还可以被什么陶醉?这个问题是为了拓宽思路,扩大用词面。当学生把手举起来准备发言时,我说:“把你们想好的内容造一个句子,看谁想得广、用得准?”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再次举手,下面是三个学生的造句。

1.我站在北海的白塔上,看见四周绿树红墙,高大的树木,碧绿的湖水,荡漾的小舟,我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

2.儿童剧院的叔叔阿姨为我们演出精彩的节目,我们被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所陶醉。

3.六一儿童节那天,许多中央首长来到人民大会堂和小朋友一起观看节目,我陶醉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路开阔了,由理解到应用形成了一种能力。

以上就是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所做的教学研究,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我真心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我提出更宝贵的意见,共同解决好这个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环节。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注重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质量;知识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提问分为回顾旧课、教授新课和授课间的提问。二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逐步导入,激发兴趣

在每节课的开端,要讲究引入新课的设计,精心组织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新颖有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提问与本届新课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利用知死活的连续性而导入新课的讲授,既能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奠定基础,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期顺利地进入主动学习新课的进程。

2.讲中设疑,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鼓励没个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善于思考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机会,恰当布局,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波动其探求知识的心弦,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1.明确目标,定出典型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随意的,它是要求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将问题设在学生疑点之处,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薄弱环节,且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做到言简易明,切不可莫若两可。

2.难易适中,选准高度

所谓难易适当是指提问的难度应让学生感到高而可攀。问题过浅,学生不加思索就答出来,可能造成场面上的热烈,形式上的活跃,单不能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积极的思维;高难度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无助于思维发展,结果“启而不发”,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设计问题的难易还应因教学阶段制宜,总的趋势是难度不断升级,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步步上升。

3.巧妙构思,讲求趣味

问题的设置要巧妙,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切忌枯燥乏味。

4.因势利导,方法灵活

教材内容广泛,层次深浅不一,课堂提问区分不同情况,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各异的方法,千万不要方法单一,呆板提问。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清楚、明了,并且针对性强,容易造成紧张的气氛;一问众答的形式比较轻松自如,有利于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但把握不好,会出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现象,课堂纪律混乱;无论运用哪种形式,教师处于主动,学生被动的形式,教师掌握好适度,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望。

三、准确选择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要始终坚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宗旨。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善于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优、良、中、差各层次全面出击,使学生各有所获,努力开创“优等生乐学、中等生爱学、差等生愿学”的良好局面,切忌只限对少数“尖子生”的狭窄面提问。

1.复习旧知识,应重点提问差生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为理解新知识作准备,而且还在于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复习旧知识时,应让差生多发言,使他们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2.传授新知识,应重点提问主动要求回答的学生

一般来说,传授新知识时所提出的问题,都比复习旧知识的问题有难度。对于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说明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跟上了教师的讲授思路,因此,选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优化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气氛,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促进。

3.对于易错处,应重点提问中、差生

有些问题虽不太难,但易错。要在知识易错处设疑,让中等生或差生先来回答,这样能使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欣慰,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四、恰当处理学生的回答

1.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并面带笑容

提出问题后,再用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目光巡视班级同学,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从而唤起师生共同情感,激起共鸣,使学生由“亲其师,信其道”而到“乐其问”,从而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

2.适时点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党学生对知识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术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散”时,教师应对学生“开其意、达其辞”,效果最佳。另外,教师对学生回答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以满足其补偿心理。对积极回答、完整、有创意的应加大表扬;对完全打错的也要给予的鼓励,肯定回答问题的勇气,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错误的原因;对其一点也不回答的同学也要善意的提出希望和要求,帮助其从窘迫中解脱出来,绝不能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损伤自尊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只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就会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孙琳. 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敬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J].管理与决策.2005-27.

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阅读质量 篇4

一、问题的设计要新颖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做到“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出乎意料之外, 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如, 在教《画鸡蛋》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想知道画鸡蛋的这个人物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天天画鸡蛋?这样开篇, 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很快就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也为阅读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主动求知欲望。

二、问题设计要有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发学生的想象。如, 教学《鸬鹚》一课时, 我这样描绘:湖面上静极了。夕阳的余晖倒映在湖面上, 像撒下无数碎金碎银在长长的光带中闪烁着、跳跃着。一只小船轻轻地在湖面上行驶, 湖边已经炊烟四起, 这时正是晚归的时候。你除了听到竹筒点水的声音外, 还听到别的声音了吗?学生马上就能想到渔翁在轻轻地唱着歌。唱的是水乡人民喜获丰收的歌曲。这样做, 能使学生较好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想象中同老渔翁分享快乐。

三、设计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设计问题既不能超越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也不能一味顺应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如, 教学《田忌赛马》时, 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引导学生质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吗?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就会明白调换出场顺序也是徒劳的。通过这样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孙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一创新, 不仅要有胆识, 还要善于观察、分析。

四、设计问题要选择最佳的角度

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出发, 就能设计出各样的问题。比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如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桂林山水之美, 设问的角度应该是: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如果教学的目的重在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设问的角度则应是:作者是怎样表现桂林山水之美的?

设计问题的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 认真研究, 精益求精, 形成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 就能完成语文教学的训练思维, 提高阅读质量。

摘要:教师要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设计出精当的问题, 才能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思维台阶,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提高阅读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 篇5

一、为何问?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形成一种善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风气,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同步、高效和高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二、问什么?

课堂教学提问要问疑点,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问重点,在重点处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以问题促思考;问难点,在难点之处设问,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问反馈,突出依据;问结尾,画龙点睛。例如:学习映射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1)A—B=R,_厂:取倒数;(2)A=B=R,f:平方;(3)A=B=R,f:乘2加1;(4)A=z,B=R,f:取以10为底的对数;(5)A=N,B=z,f:取绝对值。提问:(1)哪些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2)判断是与不是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是什么?(3)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映射这一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反函数概念打下基础。

三、何时问?

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容易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课堂提问可分为新课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应用得及时能优化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另外,就每一个具体的提问,应首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才让学生回答。

四、怎样问?

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要直中有曲,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明暗相间,产生悬念,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实实虚虚,一张一弛,既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题。若让芝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将所得的全部果实继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后,所得芝麻的总重量将比太阳还重。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解答从略)。问题可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需要对知识的回忆,而且还要理解,因而也就必然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对于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思维不够严谨的学生要多提一些复杂的问题;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应提一些启发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适时地提一些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对差生不能提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优秀生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循序渐进。

化学课堂中如何增强提问的质量 篇6

那么, 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强提问的质量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意义过程, 而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提问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质量, 就必须要做到这样几点。

第一, 教师要切实理解提问的功能。

不少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简单的理解为检查学生知识的理解情况和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稍微进一步者认为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如果长此以往, 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提问题, 就不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 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使得课堂教学中思维启迪就会变得空洞无物。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 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钻研教材, 重新认识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提问的功能。

第二, 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尽可能取自生活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 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生活, 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着联系。做一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时, 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价值和化学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酯》时, 教师提出诸如“很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去腥提香, 你知道原因么?”之类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 参与意识更加浓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学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 所设计的问题, 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实际,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偏离教学重点和关键的“即兴问题”。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学生, 所以一切问题的起点和落脚点一定要对准学生,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积极的调动, 让学生的大脑的兴奋点尽量围绕问题,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将提问尽可能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 这样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困境, 并且在教师引导下, 经过有效地探究、思考、合作和讨论最终是能够解决的。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能驱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索。问题解决后, 学生最有成就感, 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

比如曾经笔者在听一名特级教师在讲授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 他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水为什么会由低往高处流, 动力是什么?②为什么开始要挤入少量的水, 目的是什么?③如果不用胶头滴管如何完成喷泉实验? ④思考一下引发喷泉实验的条件是什么?⑤根据你的思考, 你还能设计出利用其他的药品来引发喷泉实验吗?

这样问题的设计, 就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和类比, 学生就会尝试着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解题成功的快乐, 而且能让学生自觉地去领悟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第四,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集中的那个点去设计问题, 然后逐层推进, 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 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 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 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在一名新教师的汇报课时, 当时讲授的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应用”。这名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后。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沫冲出”, 老师却进行了如下提问: ①硫酸铝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②碳酸氢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③两种溶液混合后, 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到影响?④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怎样? 这样的提问, 显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 扰乱了学生的思维顺序, 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假如该教师抓住学生的对现象好奇的机会, 及时提出“使火熄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问题。我想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在课堂提问中, 也需要注意一些教学中的细节, 如果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问的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反而会大打折扣, 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注意如下细节:

第一, 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应该带有一定的思维性, 也就是说, 一个好的问题, 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 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而在许多实际的化学课上,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场面, 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总是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 一方面学生根本得不到思维上的训练, 另一方面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第二, 老师要学会倾听。有效提问的要求是所提的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 因此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唯一, 更不一定完美。所以当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设想不一致时, 老师要有倾听的耐心。当然, 学生回答完毕后, 老师还应该适度地做一些点评, 及时地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 老师要适当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 课堂中的提问, 很多学生回答是有一定的心理顾虑的, 顾虑回答是不是准确, 学生会不会笑话。所以老师在提问时, 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方式, 必要时可以适当提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化学。

加强带教提问, 提高教学质量 篇7

1 带教提问的作用

体温在临床带教中可促进护生与带教老师间的交流, 教师了解护生的知识程度, 以便因需施教, 激发护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兴趣;鼓励护生对临床护理问题的思考, 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本实习阶段护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因此, 对护生的提问是促进护生学习, 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 提问前的准备

2.1 老师自身的准备

①老师除具备提问的意识以外, 还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熟悉本科教学目标及各种疾病的有关理论;护生在本科实习的时间;对病房内现有病例的治疗、护理几所执行的护理操作等应全面了解。②设计精炼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 让护生强化掌握问题。例如: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病例的问题, 设计有临床表现 (测试原有的理论基础知识) ;咯血的观察与咯血量的判断 (理论联系实际) ;窒息的危险分析及最紧急的抢救措施 (口述并模拟演示) 。③将设计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 对于某些问题, 先查阅相关资料或向他人请教, 全面理解, 以便能对护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评价。

2.2 护生的准备

护生进病房时, 老师向护生讲明应实习目标及要求, 告诉护生, 提高的大概范围, 使护生在心理和理论方面有初步的准备, 以较快适应于配合提问教学方式。

3 确定提问的内容

3.1 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理论知识或技能方面设计问题并对护生提问。通过提问使护生回忆和巩固已学知识, 指导临床学习。例如:在呼吸内科病房实习, 提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吸氧的流量时, 对不正确的护生, 让其下班后复习有关内容并指明再次提问的时间, 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护生则继续深入提问如低流量、低浓度给氧的理由, 氧浓度过高的后果, 监测氧疗的效果等。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与回答及补充, 使护生对肺心病氧疗有了清晰的概念。曾经有护生值班时发现一患者家属正私调节加大氧流量, 便给与充分的解释, 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与好评。

3.2 有意识的将不同专科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例如:已完成内科实习, 现在外科病房实习的护生, 除对其提问消化性疾病的内科疗法外, 再提问外科治疗的方法, 是护士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3.3 提问临床中新业务, 新技术, 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知识面。例如: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 护生不熟悉, 老师可讲解现代学说人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是螺杆菌感染所致, 而该药正是抗幽门杆菌感染, 即所谓对症治疗, 又如新入院患者, 通过收集资料后, 提问护生此患者的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等, 在师生共同讨论过程中, 及护生分析, 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到锻炼与提高。

4 提问的注意事项

4.1 提问的方式与语言

提问应遵循交流的基本原则, 运用交流技巧。老师应吐词清楚, 音量适中, 表情亲切, 自然, 目光与护生相接处, 应用礼貌用语, 如“请问”我想提个问题, 你能告诉我等, 这也是吸引护生的注意力, 给其反应时间的方式。提问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流畅性, 使问题明了易懂。语言一般为护生所熟悉, 并惯用的语言, 最好用普通话。

4.2 提问的时机与场合

带教中提问, 并无固定的时间, 老师可结合临床护理工作, 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按计划对护生进行提问, 有些问题不在计划之外, 如特殊, 罕见的病例或操作, 老师应把握契机, 进行提问, 可促进护生的学习。

提问时, 应尽量避免患者或其他医护人员在场, 以免护生不能正确回答是伤害其自尊心降低实习热情与效果, 也可能让患者产生不安全与不信任感。对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提问, 均在操作前或操作完毕后提问。例如:对新患者入院护理的程序在患者入院, 老师带领护生按标准程序精神实施护理后提问。并对护生答案进行更正或补充, 护生对此技能有目的地去观察, 学习, 再次有患者入院时, 护生能娴熟地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 患者及其家属, 因得到热情优良的服务, 而对老师, 护生产生信赖感, 减轻了心理障碍, 护生亦从患者的感谢之中体会了工作的价值。

4.3 对护生答案的评价

对于所提问题, 不论其大小及难易程度, 均应获取护生的答案, 并给予评价,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 需较长时间去录求答案, 但一定要指明回答的时间, 对于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 不正确的答案给予更正, 并详细讲解与系统的总结, 使护生对该问题产生较深刻的认识。

5 效果与体会

5.1 与护生交流表明护生既不喜欢老师不讲不问, 也不欣赏老师凡事从头到尾, 都希望老师提问。提问能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对护生产生一定的压力, 促使业余时间看书学习。

本组50名护生的内科出版理论, 技能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81.5分和86分。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质量 篇8

一、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第一,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到了高中,由于课文的信息量大量增加,许多英语教师都要加快速度赶进度,无暇顾及课堂提问的质与量,导致课堂提问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交际的能力呢?教师亟待对自身课堂提问行为作些分析,对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加以研究。

二、英语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深究知识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主要如下:

1. 科学性原则。

提问的艺术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主动获取知识。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掌握提问科学性的原则是:贵曲忌直,浅中见深,稍有难度,但不超过学生的水平。过难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知识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又要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

2. 典型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教师应认真进行备课,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切忌过多、过简。过多,使学生疲于应付,始终处于过度紧张之中;过简,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会使学生造成错觉,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3. 启发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提问前,教师要循循善诱地交待说明,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使他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状态,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大胆发言。

4. 艺术性原则。

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少一些诸如“General Questions”、“Tag Questions”、“Optional Questions”等理解性提问,多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培养思维、想象力的提问,如“Essay Questions”。同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别;又不能忽视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样既使问题的难易搭配错落有致,又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5. 思想性原则。

外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三个面向”的需要,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思想性。

6. 兴趣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7. 双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8. 创造性原则。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善于思考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启发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在纷繁错综的语言现象里,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9. 灵活性原则。

课文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浅显,有的难度较大。课堂提问也要区分不同情况:一般性的问题,须让学生回答;难度问题较大的问题,提出后经学生思考,由教师回答,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1 0. 广泛性原则。

课堂学习是学生集体的活动,应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练能力、施展才干的机会。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原则上是先面对全班提问,再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的快慢,提出不同的问题,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处于主动状态,这样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学习稍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人人有练习的机会。决不能将课堂提问变成只对“尖子”提问,以致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1 1. 鼓励性原则。

当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结束时,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对回答困难者要及时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提问,应加以纠正和补充;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或回答完全错误时,应对他们进行安慰、鼓励,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帮助他们,切忌冷嘲热讽、恶语伤人,更决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压抑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更应该大加鼓励。

1 2. 适时性原则。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又有对新授知识的启发与引导。提问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提问质量 篇9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有很大差别,一是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是在一个非常开阔的操场上上课,而且有时在同一操场上有好几个班级同时上课,因此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二是在体育课上学生大部分时间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长时间练习后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用提问的方式贯穿整堂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当然提问要精心设计,否则会得不偿失,减弱课堂教学效果。

一、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体育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让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并注意用适当言语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看,如“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责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他们所解答的问题也应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采取判断型的“是什么”、描述型的“怎么样”和分析型的“为什么”,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

二、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行动的主体,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论证,争取获得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循循善诱,层层激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所谓“正确”或“标准”说法一致,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就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的答案全盘说出。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应听完后再给予评析,可能他的这种思想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此外,有些学生的回答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其中往往隐含着别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解法,教师如轻易否定或置若罔闻,就把创造之花、异想之苗窒息扼杀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所谓的“标准”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善于发现常规之外的东西,提倡求异思维。

三、优选问题,激发动机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底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跳一跳,摘桃子”。要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同时,问题的设置也应疏密相间,提问与练习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进行身体练习实践,不能破坏体育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动作。

四、抓住问题的难度性,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五、对有效设问策略的例举

案例描述:一堂体育实践课,课的内容为侧手翻,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将一个用纤维板制作的“人”,以侧手翻的动作让“他”翻到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直观的侧手翻的动作表象,接着教师自己做了几个侧手翻的动作,而后向学生提问:此“人”侧手翻的动作和老师的动作相比较谁的动作更漂亮?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纤维板人”的动作和教师的示范动作各有长处,“纤维板人”的动作优点在于手脚都是笔直的,尤其是手倒立大分腿的动作相当漂亮,空中的一个面完成得相当好,不足之处是没有弹性,不会屈伸;教师的动作刚好弥补了这些,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侧手翻的动作。

在教法上采用“先讲后练”、“先练后讲”,相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曾经用过,并为广大师生所接受,而我在案例中所描述的也属“先讲后练”,但不同的是讲并非教师讲,练也非学生练,而是通过“纸人”和教师一起练,用设问的方式,先让学生来讲,再由教师讲。区别比较的问题一提出,让学生比较,再加上教师的归纳总结,很容易将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这一环节具体化、生动化、兴趣化,将教师的阐述性讲解语言,经过比较,由学生口中讲出来,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更深一层次。

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启发;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37-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

回顾以往的教学工作有得有失,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层次不齐的瞬间万变的学情的驾驭。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一、悬念启发式的提问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进行内容,目的要求,精心设置问题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维能力,在章回体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了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以“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在语文《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学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有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着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为什么抓住人“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绘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在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如果还囿于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提出问题要能推动师生和谐互动

课堂中,教师都想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静中有动,动中又静。教师的单边活动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它犹如一条细带,双向交流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的课堂提问,它又是“兴奋剂”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少中学教师恰当设置提问的难度,还要求教师提问时要体现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态度,营造答问的气氛。千万不能把提问作惩罚,打击学生的“绝招”,当学生答不上来或者答错时讽刺挖苦,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记得有一名教师提问一学生时,被点学生答不上来,感到非常难为情。这位教师马上请她坐下,并走到她的身旁说:“对不起,老师不知道这个问题你不会答。”后来这个学生每堂课都积极回答问题。试想:如果采取讽刺挖苦讥笑的做法,不仅有损教师形象,而且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拒绝或“搞笑”作答,反而老师难堪,也堵塞了师生交流渠道。

三、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八仙过海”

教学中,常常有老师抱怨: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以后积极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回答,也总是那么几名成绩好的学生,令老师左右为难,其结果造成了成绩好的学生“自傲”、“自负”,成绩差的学生“自卑”甚至“自弃”,搞得师生关系不融洽。老师有苦难言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激共情,富有感,促其思。

七年级学生较天真,回答问题积极,但缺乏深度和广度,逻辑不强,教师应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个人当“主角”,对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尽量使其看课本后回答。八、九年级学生稳与成熟,心知口难开,特别是女生更害羞,教师应用“请”字,而要求作答的是尽量讲全面,深刻。也有“平等”的方式,以“朋友”的身份与其探讨,以理服人,以智启人。教师提问切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眼花缭乱,或借机卖弄,这种方式实际是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学生如坠云雾,造成学生反感,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先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课堂进程,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促进课堂教法与教学和谐发展,真正体现了课堂提问的“真实、巧精”的特点,同时需要教师平时多收集信息资料,注重整合,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尊重学生,善于创造情境,运用好提问艺术,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提问质量 篇11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 “三维目标”来设置, 思想政治课的 “三维目标”简单来说就是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一般情况下, 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认知目标即 “是什么”的内容, 没有提问的必要。有的课堂虽然看上去学生回答得很热烈, 但其中有很大部分不具备思考的价值, 这就等于浪费了时间, 影响了课堂效果。对没有必要提问的不提, 而对需要的内容所提问题要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来设计, 要富有启发性、思考性, 联系生活和时政热点, 通过学生回答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实现思想政治课的 “育人”功能, 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和要求。比如一位教师讲授 《迎接挑战, 励志未来》, 在引入时,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励志歌曲 《阳光总在风雨后》, 然后提问学生: “听了这首歌曲,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接着又引入了“当代女保尔———张海迪”的故事, 提问学生: “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 如何面对现实, 面对自己?”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激情和兴趣, 较好地引入新课, 又通过贴切的、有价值的提问, 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 “育人”功能。

2. 提问要自然、贴切, 不牵强

有些教师上课时试图烘托气氛, 搞“形式主义”, 即使很简单、容易的问题也要进行提问讨论, 这种方式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牵强附会, 为避 “满堂灌”之嫌疑而提问, 没有什么效果和意义。比如我们在听一位教师讲授 《人格尊严权》时, 他先对上课时的内容进行复习, 提了一个问题: “当我们遇到侵犯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时, 应该怎么办?” 他先请了一个学生回答, 这个提问还算自然, 但接下来, 他又让学生共同背诵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显得牵强附会, 没什么意义和效果。

因此, 教师应在课堂中通过情境事件设置问题, 使问题自然生成。比如刚才提到的教师讲授 《迎接挑战, 励志未来》中知识点 “爱岗、敬业”时, 就向学生提出了与 “爱岗、敬业”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个问题, 并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在这里, 如果教师不提这样的问题, 就显得思想品德课教师没有时政感, 没把握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3. 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 让学生有兴趣并主动地对课程进行探究, 自己提出问题。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九年级 《建设美丽中国, 防止雾霾天气》专题时, 先放歌曲 《北京, 北京》, 又出示了关于雾霾天气形势的一些幻灯片, 接着提问学生: “通过以上材料, 结合本专题内容, 你有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后, 提出了一些问题, 然后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梳理归纳, 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解决不了的, 教师再进行指导, 这样的形式效果很好。又比如一位教师讲授八年级 《人格尊严权》, 在进行总结时, 教师提问: “《水浒传》里梁山英雄各自的 ‘绰号’?” 然后引导个别学生提出了 “给别人起绰号是否正确”这个比较有深意的问题, 再由学生讨论辨析。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很流畅、得体, 教学效果也很好。

4. 在提问对象和提问后评价的设计上, 要把握 “学困生回答, 中等生补充, 优等生评判”的形式

“学困生回答, 中等生补充, 优等生评判”的提问形式, 考虑了层次性, 照顾了全体, 让学生产生信心, 从而激励其在以后积极发言, 提升了提问效果和质量。在提问后评价时, 对于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不能简单说 “错了”, 可以说 “他回答得还不够完善, 是因为……”或者 “他的问答很有见解, 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能再做进一步分析, 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 对于回答较好的, 也不能简单的一句“很好” “非常好”“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继续努力”等, 而要评价好在什么地方, 比如 “他回答得很精彩, 因为……”, 对于学生回答和评价不足的地方, 教师再指导、点拨, 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 也不要发火, 可以请其他同学来回答。

总之, 一个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善问、会问的艺术, 使思想品德课堂因提问而更精致、更精彩, 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有效。

摘要:提问既是一种手段, 又是一门艺术。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特点, 教师应设置有价值的提问, 恰当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并科学评价, 提高提问质量,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上一篇:广西宾阳下一篇:针对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