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活动(共12篇)
提问活动 篇1
“提问”,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推进教学进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提问,具有显著的“促动”和“助推”功效,能够激发学习对象内在潜能,能够增强学习对象集中注意力,能够提升学习对象学习积极性,能够推进教学活动进程。初中生处在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虽然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积累和树立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但其学习能动性和探究积极性等方面,还没有有效树立,容易在学习活动进程中,出现与教学目标要求不“和谐”的表现。而提问活动,能够引发初中生的“情感”,提振初中生的“精神”,对推进教与学之间的活动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活动的开展。
一、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实际,提问内容要具有激励功效
提问的重要功效之一,就是增强学习对象的有意注意,提振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教师开展提问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引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参与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提问活动中,个别教师忽视提问情感激励功效的现象一定存在,采用单板、直白的提问方式,致使初中生情感受到压抑,能动特性受到抑制。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的具体实践进程中,对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准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丰富生动的提问内容、形式多样的提问形式,让提问成为培养初中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武器”,促发学生深入参与教学互动,深刻思考分析知识。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提问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初中生学习认知的特点以及学习情感发展的实际,充分放大提问所具有的激励功效,在设置现实生活事物直观画面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观察上述所展示的生活事物,你能不能找出这些事物的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吗?”问题,让初中生在引导性的提问内容和期待性的提问口气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内心产生能动探知分析的积极情感。又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课讲解中,教师向学生设置“一艘船只遭遇暴风袭击,发生海难,需要救援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这艘船的位置以及救援队的位置,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到达救援地点的时间吗?”的问题,谈话特点的提问活动,更具交流性、更具互动性,初中生在此提问环境中,学习情感自然得到激发。
二、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内容,提问活动要利于新知讲解
提问活动应该“有疑而问”、“有的放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无旳而问”。教师应认真研析并准确把握该节课教材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等方面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使所设置的提问内容能够帮助学习对象更好的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或解题要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实施中,应充分发挥提问在促进学生学习进程方面的积极功效,抓住教材知识点重点以及初中生认知掌握的难点等因素,合理设置提问内容,实时开展提问活动,让初中生在认知疑难处或解析疑惑处,借助于有的放矢的“一问”,获得深刻学习探知的“精髓”,提高认知新知和解析问题的素养。如“三角形的三边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师组织学生群体开展动手探究实践活动,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开展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初中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拼接三角形的条件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处在“朦胧”状态,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性质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请观察拼接成三角形的三个木棒,看看其中两个木棒连接在一起的长度与第三根木棒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动手操作,发现两个木棒连接的长度超过第三根长度。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是不是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拼接成三角形呢?”,初中生经过动手实践,发现有不能拼接成三角形的情况存在。教师提出“:除了两个木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之外,还要有什么条件呢?”,初中生再次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第二个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活动,将新知内容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认知和探究,对新知内容有了更进一层的认知和掌握,切实推进了新知讲解活动进程和效果。
三、紧扣课改能力培养要以,提问活动要注重指导点拨
提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习对象更好的学习探究。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当前各个阶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最为根本、最为现实的目标任务。提问活动,应成为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技能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形式,指引学生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开展探知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开展时,应渗透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思想,在初中生自主探知教材知识点内容、合作探析数学案例等实践活动中,结合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以及问题解答要求,针对学习探知进程中出现的“疑惑”、“卡壳”等现象,变“指”为“点”,将直接告知方法策略变为“提问”指引,引导初中生根据所提问题或要求,进行有序、深入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学习能力素养。
以上是本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提问手段,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做的简要论述,希望同仁结合教学经验,为有效“提问”提供科学指导和方法经验。
提问活动 篇2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在教学的各个实施阶段问题的提出起着不同作用,但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目地性。
1、在课文引入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的学习欲望。
2、在初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向。例如本课学习中,老师先问到了这首儿童诗共有几个小节,这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3、在细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体,实现文章的教学目标。此时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这样的提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紧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思考的有层次,有条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更快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老师紧扣学习重难点,提问:雷锋叔叔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由此引导学生自读学习课文。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了教学目标中通过具体事例体会人物的品质的教学目标。
4、在总结阶段,提问的目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总结性提问,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可以了解知识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例如通过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了你认为雷锋叔叔是个怎样的人?我们现在需要雷锋雷锋叔叔,他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参与。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一样,个性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同一个句子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遵循教育个性化的原则在教学中设计提问,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性的问题,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回答。这样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刘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雷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性大大增加,都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问要有创新延伸。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例如学习第二小节,在指导朗读过后,配以画面,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看到这样的小路你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雷锋叔叔冒着细雨背孩子回家的艰辛,体会其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想了很多的好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完全发散开来。
四、提问要注意时机和技巧。提问要难易适度。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问题应提得比学生的实际水平略高一些,这样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想让你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你该怎么办?
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良好的释疑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鼓励学生把他们的疑惑表述出来,倡导进行自主释疑解惑,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 篇3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环节、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个幼儿,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化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由此可见,提问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困惑
在我园早期阅读教学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给教师创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当前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们在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时,还存在诸多困惑:
(一)教师提问单向,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在早期阅读提问时常以教师为主体,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如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只须从孩子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预设性过强,欠缺随机性
幼儿的有意注意很短暂,他们会突然对阅读中某一非重点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对幼儿突发想法的应对中缺乏一定的机动性,不能跟随幼儿的兴趣和反应随机生成,无法有效地既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性问题,而只是匆匆忽略,慌乱解决,在随机提问的设计上欠缺巧妙的艺术性。
(三)提问时封闭式问题多于开放式问题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经常有“大家说对不对?”“你们一起来做小羊好不好?”等封闭式提问,这些提问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性回答,无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提问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个性、能力不了解,在较多提问中欠缺层次性:(1)缺乏难易层次。教师的提问在难易设置上层次不明显,有本末倒置现象,这无法使幼儿通过阅读活动培养秩序感与层次感,形成阅读概念。(2)忽略个体差异。提问的设计偏于“大众化”,只适合大多数幼儿而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提问”这一策略有效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教育效果呢?
我园在近几年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二、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一)优化预设提问的方式
幼儿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他们阅读行为的发展呈无意的跳跃状态,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阅读,也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早期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把握阅读的主旨,预设幼儿在活动中要获得的相关经验,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幼儿的能力水平,预设优化的提问结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发展。
1.猜想式提问。
一般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画面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会运用大书或PPT做载体,引导幼儿阅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一些因素(人或者是物),调动幼儿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如早期阅读活动《野猫的城市》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封面后提问:“看到封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小动物们在议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2.“结果前置”式提问。
阅读中的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猜测的。幼儿的思维是多维度的,对于问题的答案,通过相应的情景引导,他们能进行多角度、大胆地想象与猜测。
在早期阅读提问中运用“结果前置”提问策略,通过前置结果的提问,引导幼儿连接新旧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思索、归纳、整合,积极地想象与表达,启动幼儿的自主阅读与探究。如在阅读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在幼儿进入阅读状态之前。先出示最后一幅场景(小兔和兔妈妈非常深情地、开心地拥抱在一起),并进行提问:“你感觉图中小兔和兔妈妈感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它们这么亲热,这么开心?”又如在早期阅读活动《打不开的门》中,教师预设了结果前置式提问:“仆人的孩子在干什么?”“他推开门后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些提问都是从结果人手,引导幼儿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指向不同的角度,从而推动幼儿迫切从阅读中寻求答案的愿望,使早期阅读活动在主动状态中迅速启动。
3.双向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应是教师与幼儿双向地提出问题,单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不是真正的提问。牵强地提出引导幼儿质疑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提问。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借助于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孩子,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幼儿自主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并不是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师幼共同阅读,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自己发问,提出自己看不懂,觉得有阅读困难的图画,教师然后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发他们进行讨论、探索答案。
幼儿在相互启发、质疑、补充中,对故事的主要线索——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工作适不适合它,为什么?最后它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什么工作等问题,故事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有效结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所提问题要高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使幼儿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但又能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难度过大时,又可以借助封闭式问题为幼儿搭建支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在早期阅读活动《丑小鸭》中,故事情节发展到鸭妈妈即将孵出丑小鸭时,一般教师会问:“看是谁出来了?”“它长得怎么样?”“我们跟它问声好吧!”这些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但我设计的提问是:“请你说一句感动小鸭子的话,让他出壳吧。”这一提问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思考。有的幼儿说:“亲爱的小鸭,快出来吧,我们做好朋友。”有的幼儿说:“小鸭小鸭快快出来,蛋壳里黑乎乎的,你一定害怕了。”孩子们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丑小鸭出壳的情感。又如在诗歌《夏天是个绿娃娃》教学中,由于正值夏季,直接提问:“你从哪里知道夏天来了?”这样就有了很多开放性的答案,每个幼儿就从各自不同的体验中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因为我可以吃冰激凌了”;有的说:“太阳火辣辣的,热极了”;还有的说:“荷花开了,我们穿短衣短裤了”等等。这样既帮助幼儿理解了诗歌,又为幼儿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
在早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活动中,幼儿在感知活动环节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鳄鱼怕怕,牙医也怕怕呢?”一问题时,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体验不到两者间相互害怕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换了一个问题:“你们怕不怕鳄鱼,为什么怕”,很多幼儿回答“怕,因为它会咬人”。我再问“那医生是怕鳄鱼干什么?鳄鱼又是怕什么呢?”这样,提问降低难度后符合了幼儿的既有经验水平,既能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又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所以,在早期阅读提问中,只有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有效结合才能让幼儿学会自主阅读,促进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I生与发展性。
三、提问层层深入,注重个体差异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特点,设计适合并层层深入的问题,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运用开放的形式,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体验。如早期阅读活动《小老鼠过生日》中,教师先后提问:“这是谁的蛋糕?”“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会害怕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深入思索。既培养了幼儿思维逻辑性,又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另外,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知识经验准备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螃蟹,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鼓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幼儿积极探索,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幼儿会了解小螃蟹的外形,生活习性;对故事感兴趣的幼儿,会去读本查寻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比较胆小的幼儿,则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螃蟹。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阅读活动中呈现,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所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为孩子“量身定做”,无论是问题的难度、广度,还是提问时的口气、句式都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提升每个幼儿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四、充分运用随机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并不是全由教师预设的,这中间有根据幼儿反应生成的新内容,所以,在预设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随机性的教育机智,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I生问题。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父与子——难驯服的马》中,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马跑不了,父亲和儿子无可奈何地看着马”,这时幼儿对父与子会对马说些什么,干些什么产生了兴趣,许多幼儿开始议论:“父亲会拍马的屁股,让马快跑。”“儿子会大声地骂马”“父亲和儿子会用鞭子抽马”。
于是这时老师随机提问:“父亲和儿子训斥了马,可是马还是不跑,他们表情怎样,心情怎样?马又会怎样?”于是,幼儿开始仔细观察父与子的面部表情和马的表情,从而体验到这时父与子和马的不同情绪。这样的随机提问既促使幼儿积极探索,运用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又保证了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不偏离主题,在关注兴趣的同时又实现了目标。
总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幼儿一步步前行,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拔,问题之间衔接,重要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导”的作用。
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分析和思考 篇4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它和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听课, 教师在听课时会关注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 教师在评课时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评课时涉及的某些事实依据, 通常是授课教师精彩或出错的片段。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 要一个人观察并记录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对于听课教师而言, 印象较深的就是那些比较精彩的片段或者出错的片段。所以, 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 加强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是课堂观察的本质。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形式、内容、质量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提问, 对教师的教而言,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德加默) 。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以设计如下模式:课前准备、课堂观察、课后研讨。
课前观察的准备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 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课堂观察和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 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和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以提问为主的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本次观察对象为初三年级的一位工作6年的化学教师, 执教内容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们对整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从课堂提问的方式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 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化,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 课堂提问较好地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应有的价值。
从提问反馈的方式看, 教师课堂提问后, 让举手者回答和让未举手者回答占的比例都较大。这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全体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
从课堂调控的方式看, 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通过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学生回答的鼓励和称赞欠缺了一点, 造成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从课堂提问的数量看, 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 一堂课共有51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达1.13个问题之多。课堂中出现的“是不是”的是非问, “是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问等, 这些提问的随意和零碎, 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指向的规范造成的。对照新课标, 上课提什么问题, 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提问范围过宽过窄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从课堂提问的主体看, 教师提问多, 学生提问少。整节课57个问题, 其中教师提了51个问题, 可见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在班内18个学生, 其中有3个学生回答次数超过7次。课堂上学生也提出了6个问题, 但只是问问如何操作、如何表示之类没有任何思维深度的问题。
三、通过课堂观察记录的理性思考
1. 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般地,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块。如, 我们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节课,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教学块: (1) 引课 (屠狗洞) ;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 (5) 二氧化碳的用途;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据此, 可将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归到不同的教学块中, 每一教学块中的所有问题可称之为一个“问题块”。
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中的“问题块” (教学块) 所起的作用:问题块 (1) (引课———屠狗洞) , 问题块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 ,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化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即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块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问题块 (5) (二氧化碳的用途) , 对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问题块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问题块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 , 体现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落实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2. 问题块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频度和坡度。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各教学块所问问题数: (1) 引课4个;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0个;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12个;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3个; (5) 二氧化碳的用途3个;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10个。
从中不难看出, 高密度的提问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或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问题连授课教师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 本课中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提问明显偏多。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 未能精心设计“问题块”中的提问,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针对某一教学小主题, 可能只准备了第一问, 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 从而造成后面的提问缺乏针对性, 即没有设计合理的“问题块”。
观察到的提问中, 属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教师铺垫或提醒。那么, 涉及分析、综合的问题, 更需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 把一个问题块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 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 并能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加以串联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 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3. 课堂提问的思维层次要避免浅层次化。
关于学生应答方式的统计:集体回答12个;个别回答21个;讨论后汇报5个;自由答10个;无应答7个。
集体回答和无应答的占了大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于集体回答部分, 我们可以分析提问水平, 记忆性问题23个;推理性问题12个;创造性问题2个;批判、评价性问题4个。正因为课堂提问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问, 对于此类提问, 学生能较快地回答, 即集体回答。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考虑到设计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 对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教师会进行不断的提示。但需注意, 在不断的提示中容易使问题从高层次思维向低层次思维转变。比如问题块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 , 在不断的提示中, 最后变成了一问一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什么”。所以, 提示要适可而止, 切忌让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变成一问一答的填空式的提问, 填空式提问组织化程度高, 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 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四、以课堂观察为载体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
传统的教研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如教研内容离散化, 教研往往缺少主题研究, 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 呈现出“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如教学研究的粗放化, 诊断缺少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教师和教师的交流表达比较模糊, 流于表面问题。还有教研活动的范式化, 教师往往以经验性的评课套路和话语诠释课堂, 缺乏个性化的诠释思路。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引导 篇5
唐淑华 22团中心幼儿园
唐淑华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引导
22团中心幼儿园 唐淑华
摘要: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幼儿思考,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主题活动中 提问 引导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幼儿思考,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那么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和引导。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呢?要想寻求教师提问和引导的策略,我们首先要了解主题活动中教师提问和引导的过程和作用。
一般来说,在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中提问与引导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置问题情景。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幼儿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第二阶段:设置疑问。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幼儿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在要求幼儿回答。
第三阶段:诱发解疑。如果幼儿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幼儿作答。
第四阶段:评价与鼓励。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答案。包括:检查幼儿的答案,关注其他幼儿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幼儿回答的要求,对幼儿所答内容加以评价;依据幼儿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幼儿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幼儿的回答,就幼儿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把幼儿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上;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活动的进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水平,注意提问的目的性、启发性和科学性,把握好提问的“度”、“时机”、“对象”,充分发挥提问与引导的效能,讲究提问与引导的艺术,围绕着主题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提问的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问题提出的范围、深度程度、数量,问题应该是生成还是预设成的?对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去设计。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差异,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
1、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难易适度
我们在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就是教师设计的提问要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幼儿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幼儿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仅在表面上看似活跃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那么,如何正确的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的告诉我们:提问既不能让幼儿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幼儿唾手可得,而应让幼儿“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的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提问时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既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到了大班,幼儿有进行初步概括的可能性,逻辑思维正处于萌芽时期,过浅的提问会使幼儿感到乏味。相反,对过深的提问幼儿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出难度适当的、不同深浅度的提问,避免提问时出现过深或过浅的现象。在主题活动《地球生病了》这一节活动中,引导幼儿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知道地球生病的原因。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观赏美丽的家园,教师提问:前些天,我们小朋友已经一起讨论过关于地球和人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地球上美丽风景的电视片。你们刚才看了电视:感受到地球上哪些地方是很美的?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感受到地球的确是很美的,小朋友们发现: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的有些地方,却被我们有些人不适当的做法而遭到了破坏,所以地球和人一样,也会生病。
幼儿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说说地球上的很多地方生病了。教师介绍并分散贴图片,幼儿自由交流:原来汽车排放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最近几年,地球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空气中有许多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自己的家,唉,真难过呀!教师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地球的病好起来呢?幼儿分两组竞赛,说出一个方法,教师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露出美丽的地球。小朋友已经起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还有许多病,还有很多治病的办法大家不知道,请你们回去再看看新闻、报纸或问问爸爸妈妈,让大家把地球的病治好。
幼儿至始至终参与活动的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有了直观的材料,幼儿可以看到听到想到地球生病的场景,通过提问,回答问题从而产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爱护家园,不让地球妈妈哭泣。
2、有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幼儿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力的刺激,引起幼儿的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回答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以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壳”中教师首先通过故事《狐狸和乌龟》,播放“狐狸在追乌龟”的课件引导幼儿讨论;“乌龟会被狐狸吃掉吗?”幼儿随之发表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乌龟会被狐狸吃掉,因为它爬的太慢。”“我觉得不会被吃掉,乌龟很聪明。”“乌龟不会被吃掉,因为它可以缩进硬壳里。”教师设置悬念引出课题,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表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讨论兴趣。
3、有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幼儿的思维神经,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高幼儿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并非幼儿启而不发,而是由于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如在主题活动“认清安全标志”中,逐幅出示挂图,组织幼儿讨论:图有什么?他在干什么?这样做危险不危险?为什么?教师针对每幅图及时小结。组织幼儿继续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怎么办?教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并讲解遇到这样的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将几种安全标志的卡片装进口袋里,请一幼儿上来摸,摸到后说出这是什么标志,遇到这种标志应怎样做? 用此问题诱导幼儿深入思考,启发幼儿扩散性思维。
4、有针对性
幼儿在发展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孩子反映快些,有些孩子反映慢些。但不管怎样的孩子都有被认同的需要。当教师提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幼儿可直接回答时,应请班内发展水平相对低一些的幼儿来回答,如“这是什么地方,都有谁?”等问题;当教师提出比较复杂,幼儿需要经过思考才能找到答案时,应请这方面发展水平相对好的幼儿来回答,如:“公园里要不要公共规则?人们应遵守哪些规则?这里竖着几个小牌子,谁知道写的是什么?你发现游人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你自己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教师可先将其叫起,重复问问题;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提问时,尽量采用小组成员一起到前面回答的方式或请他在下面单独与教师、幼儿交流的方式。如果教师结合主题活动的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内容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抓住重点
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如故事、诗歌等教学,首先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就以主题活动“会说话的安全标志”为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标志过马路。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6、提问的内容要明确、贴切
活动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语言活动创编儿歌《动物的伞》,目的是让幼儿说出几种动物的伞,可以这么问:“什么是小兔的伞”、“什么是蚂蚁的伞”,还有“小鸡、小鸟、乌龟的伞是哪些”等。通过具体贴切的提问,使幼儿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维方向,回答起来比较有条理。
二、提问的方法
1、巧妙启发
一是创设问题的情景;二是要提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2、形式多样
如复习的内容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从而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鼓励多种答案、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兼容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活动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幼儿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幼儿积极思考。
4、循序渐进
提问要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
5、适度灵活
活动中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幼儿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把球投入篮”,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6、借助于言行举止
教师因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善意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幼儿以信心和力量。
7、积极评价
(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
(3)帮助有困难的幼儿(4)鼓励幼儿积极评价
提问活动 篇6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问又学,才是完整的学问。事实证明,幼儿只有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
一、奖章激励,你追我赶比一比
为了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我采取了奖章激励法。提出一个问题就奖励一朵小红花。这对于幼儿来说很诱人,孩子们争着提问,有的孩子要“跟问”,有人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来的?”就引出了“第一只鸟是从哪来的”,“第一匹马是哪来的”等等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不过,看着孩子那得意又渴望的样子,我也给他贴上一朵小红花,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向别人问问题,得自己先想一想,先思考研究一番。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最难忘的。孩子仅仅为了得到奖励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未经思考的,这达不到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目的。所以,应该着重表扬提出实际意义问题的幼儿。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发现新问题的途径多了,这类现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从本质上发挥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的支持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体经验,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每个孩子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必然会有比较突出的主题和思想。这也就形成了大多数人对某个作品的理解或者印象。因此,一旦你期望孩子的回答合你的意,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发现某个问题,那么你的提问就必然会带有一种“控制”的色彩。你会不遗余力地让孩子“发现”某个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孩子,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要建立在孩子的已有经验基础上。在讲解之前,需要了解一下孩子们对题目的预见,他们相关的经验。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主动地建构自己对题目的“独到”理解。孩子不是容器,即使是也有一定的容积。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情形:我们知道某个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就会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们能够发现所有这些问题,掌握所有的知识,注意所有的细节。这个时候,你关注的是“知识”。但是,从现在开始,不要试图让孩子听一遍,就发现我们所期望他们理解和认识到的全部信息,应该从孩子的理解水平出发,循序渐进,不断地引导他们思考,逐步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个时候,你关注的是“孩子”。只有注意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帮助孩子获得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孩子内在的发展。
三、发挥提问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意培养幼儿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发展幼儿的提问能力,对幼儿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幼儿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抓住孩子们的智慧火花,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激发他们敢问的内驱力。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幼儿的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幼儿提问的自信心。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抓住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幼儿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教学时要抓住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孩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幼儿的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习惯。
四、培养提问的技巧
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
观察提问。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幼儿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
联想提问。幼儿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幼儿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
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幼儿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体验式科学活动中提问策略的思考 篇7
一、趣味性提问———唤醒幼儿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中常出现观察活动较枯燥, 幼儿难以切身体验的情况。因此我常引导孩子做想象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被观察的事物, 并进行提问。如:在《追引起幼儿兴趣。我便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树, 活动中, 孩子们身披树叶, 扮演“常绿树”和“落叶树”, “落叶树”抖落身上的树叶, 然后高举双手做树枝, 我便问:“‘落叶树’, 你身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掉了啊?”“为了减少水分流失, 只好让叶宝宝先离开我, 到了明年春天, 我还会长出新的树叶的。”“‘常绿树’, 为什么别人的叶子落光了, 你的叶子还好好的呢?”“我的身体里储存了足够的水, 所以我们不要把叶子落掉呀!”有趣的想象体验加上趣味性的提问, 让孩子了解了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表情直接影响幼儿回答的兴趣和结果。教师富有语气的提问加上丰富的表情, 给幼儿声情并茂的感受, 更能吸引、唤起幼儿思考探究的欲望, 并积极地顺着教师的提问去做。
二、发散性提问———引领幼儿积极探索
发散性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 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 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班科学活动《老虎钳本领大》中, 幼儿带着“老虎钳的哪些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探索老虎钳的作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 幼儿了解了老虎钳的顶部可以拧钢丝, 中间可以剪东西, 头部可以剥电线皮等作用。这里的提问是开放性的, 没有确定答案, 但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猜测性提问———激发幼儿大胆想象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 孩子能利用已有的, 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 进行预期性的猜想。如科学体验活动《向下落的物体》中, 教师先让幼儿猜猜皮球和彩带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谁先落地, 然后通过自身探索找出答案。猜测性问题激起孩子的探索兴趣, 孩子们有了尝试的欲望, 并急于在尝试中验证。
四、层次性提问———让活动层层深入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从现在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设计问题时应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导入教学, 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逐步加深, 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 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 体现层次性原则。
五、追述性提问———验证中解决问题
传统科学活动中, 更多的是教师问幼儿答, 有时很沉闷, 缺乏活力。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 我们不妨多用一下追问, 教师的追问能激发和保持孩子之间的活力。如在观察《泥鳅吃什么》科学活动中, 孩子们有的说泥鳅吃饭粒;有的说吃鱼食;还有说泥鳅吃菜叶;“怎样才能知道泥鳅是喜欢吃饭粒、鱼食还是菜叶呢?”在我的追问下, 孩子们尝试在装有泥鳅的玻璃缸中分别放入三种食物, 然后看看哪条泥鳅吃了, 就知道泥鳅究竟吃什么了, 我接住孩子抛出的问题又用追问的方式进一步追述刚才的问题, 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六、延伸性提问———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好奇、好问、好想, 是幼儿的天性, 在组织体验式科学活动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 不要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 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 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科学活动《蔬菜是怎样喝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白菜是靠小细管来喝水的, 我设计了问题“还有哪些植物也是用小细管来喝水的呢?”让幼儿扩展想象, 开阔知识面,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延伸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 满足了幼儿好奇心的, 又增长了知识。
幼儿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8
一、幼儿教育课堂提问的遵守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引领一个人不断学习成长的一种内在状态。对于儿童来讲,学习兴趣必然是幼儿学习状态的最高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油然而生。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善于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并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育人资源,在步步深入中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有效问题,从而做到灵活运用生动的、艺术的、科学的、儿童化的语言去吸引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过程。
2.启发思维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该富含启发性,只有富含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神经元。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明确、生动,足以引起幼儿的有效注意,并能持续激发幼儿的思考力和探究欲,并能在探索过程中生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提问决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有效引领幼儿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迅速提升。
3.难易适度原则。
课堂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特别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最好设计成从易到难、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使得幼儿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一步步突破难点和重点,掌握规律,把握要领。在预设问题的时候,还需做到避免问题的答案过于简单化和过度复杂化。因为只有适度的提问,才容易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
二、幼儿教育课堂提问的建议措施
1.有效预设,做好提问准备。
有效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必经阶段。因此,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善于从儿童出发,在课前就能深入文本,从提问的目的以及问题的效度等因素入手设计有效问题。比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的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不少幼儿已掌握部分动物的名称和样貌,因此,为了能巧妙地导入新的课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小朋友们喜欢哪种动物?”幼儿争先恐后地告诉教师:“我喜欢猫、狗、猪、猴子、大象……”在这些动物名称中,有些名称是幼儿本来就熟悉的,而有些则是本节课程要学到的。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能自然将新知识导出,而教师也能顺势将该教学内容活泼有效地呈现出来进行教学。
2.抓住契机,做到适时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先抛出一定的问题,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在经过幼儿充分的探究讨论后,才会在汇报阶段指定某一幼儿进行回答。这种做法的意义就在于使所有幼儿都能够有机会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例如,我在“自我介绍”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了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并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这个男孩是谁?他来自哪里?”在幼儿好奇的状态下,引入幼儿上来说一说的环节:“图上的小男孩假设是你,你会怎么进行自我介绍呢?”我请一位幼儿上来进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李萌萌,我来自三元小区。”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在倾听、思考的同时,还多了思考问题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提问的时机对于提问的效果来说显得非常关键。
3.因材施问,注意提问对象。
“教学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提问对象的选择方面,要做到面向所有幼儿,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同时,灵活采取兼顾两头的原则,依照提问的难易程度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比如有这样一个幼儿,在各方面的表现跟同龄孩子比较起来都有较大的偏差。但他很喜欢绘画,每次上绘画课时,他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得异常兴奋,常常会随意说话,可一让他站起来回答提问时,他却又答不出来。我知道,这是典型的“有货倒不出”的例子,这个孩子有一定的绘画天赋,但口头表达能力却相对滞后。于是,为了给他更多的鼓励,在一次课后跟他来了个小约定:如果以后老师提问时,自己确实会的就坐正举手,老师就叫你回答。不会的时候就不举手。这样一来,我就利用他举手的机会向他提问,并及时表扬他,慢慢的这名幼儿举手的机会多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了。由此可见,教师提问,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懂得通过提问来保护和塑造每一个幼儿。
4.有效评价,注重鼓励表扬。
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幼儿答不出问题时,有不少教师并没有搭桥引导,而是请其他幼儿回答,或“恨铁不成钢”,对幼儿进行说教,语调带着责备,语言带有批评等。这样一来使得幼儿体验到失败的痛楚,因而情绪低落,扼杀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较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目前在幼儿园中逐渐普及的幼儿英语课为例,上课时不少英语教师所提问题通常用的是一般疑问句,这时幼儿只需回答“Yes”或“No”,这样的交流过于单一,且幼儿没什么收获。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一旦教学法触及到幼儿的意志和情绪领域,幼儿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幼儿心情愉快时学习,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更易接受信息。所以,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用信任的眼光对待幼儿;如果幼儿答不出来,教师要善于期待,注意铺路搭桥,尽量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幼儿答对了,教师更要不吝“你表现得很好!回答的真棒!某某同学真有勇气!真聪明”等激励的语言进行适时的表扬。
提问活动 篇9
一、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低认知层次问题引起的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如:回忆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判断正误的答案。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在《小兔找太阳》活动中当我出示被遮住小兔身体只剩尾巴的图片时,我问:“谁来了?”幼儿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下子猜出来是小兔子。我又通过追问让幼儿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还有谁的尾巴也像小兔一样短短的?”我的问题一提出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让幼儿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尾巴的相关经验。因此,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问题的数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在《小兔找太阳》中为了让幼儿了解小兔为什么找太阳,我利用了比较提问法、分类提问法、假设提问法和多角度提问法让幼儿回答“哪些东西是圆的?”幼儿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如:太阳、红绿灯、西瓜、铃鼓、气球、皮球、头、眼珠等等。我接着问“哪些东西是有红又圆的?”幼儿回答:气球、铃鼓、太阳、红灯等。我又层层追问:“哪些东西又红又是在天上的?”幼儿慢慢地将范围缩小:气球、太阳。最后孩子们共同寻找答案“哪些东西是在天上会发光的?”我们一下子知道了在天上会发光的是圆圆的、红红的太阳。这样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得到答案,体验他们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尾巴的相关经验。此环节中我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拓展联想,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三、突出重点,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未完善的答案。在《小兔找太阳》中为了拓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提出“小兔子为什么找太阳”幼儿通过以上活动中的知识明白了太阳很暖和、会让向朋友们长身体等等。此时我抓住幼儿的兴趣大胆提出问题“除了小兔子需要太阳,还有谁也需要太阳”,幼儿一下子说出了许多答案如小花、小草、小动物、老人、宝宝等等。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出示图片和幼儿一起补充答案,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了“太阳能、衣服被子、植物等”,从而让幼儿明白动物、植物、人类都离不开太阳。
四、教师应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在《小兔找太阳》活动中,有一名幼儿说“月亮是红色的”,答案一出就引来了其余幼儿的争议,他们纷纷说“月亮怎么是红色的”、“你胡说,月亮是白色的”“不对,月亮是蓝色的”等等。我又追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月亮是红色的”,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在汽车上看见过的”此时的我是孩子们对答案做出正确回答的唯一公证人,于是我用神秘的语气回答说:“月亮一般情况下是白色的,不过一年中也许有几天是红色的,正好被你看见了。”我一回答,孩子们一下子停止了争吵,而那一个孩子自信满满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同样,教师的回应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能。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真正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要不断探索与反思,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其发展的回应,真正地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地发展。
摘要: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教师应积极思考,逐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技巧。
提问活动 篇10
第一次尝试 (关注提问的对象与方式)
丁老师约请全组8名老师观摩她的中班综合活动《我的声音我作主》。在活动实施前, 商定第一次研究的主题是“提问的对象与方式”。根据这一主题, 进行人员的分工, 丁老师组织活动, 三位老师 (朱、吴、陆) 负责整个教学活动三个环节提问对象的跟踪记录, 三位老师 (李、赵、周) 进行提问方式的记录, 一位老师 (全) 负责组织研讨。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朱老师:课堂上老师总共提了20个问题, 个别提问42次, 面向集体的提问3次。
吴老师:个别提问中, 有2位幼儿回答了一次问题, 4位幼儿回答了两次问题, 5位幼儿回答了三次问题, 3位幼儿回答了四次问题, 1位幼儿回答了五次问题, 还有4位幼儿没有回答问题。
陆老师: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有4位幼儿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有1位幼儿站起来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就让他坐下了。
李老师:出现的20个问题, 其中属于有效提问的应该有16个。“老师长什么样子呀?”和“眼睛长在脸的什么地方?”问题的指向性不强。“没有大公鸡的时候早上是怎么起床的?”属于无效问题。“这两个鼓一样吗?”可以直接过渡到“你觉得哪个鼓会响一点?”
赵老师:对照丁老师的原始活动方案, 她的预设问题有10个, 意味着有10个问题是临时生成的。20个问题中跟踪提问有8个, 因果提问有3个, 发散提问有5个, 无意义提问和不恰当提问各有2个。丁老师的追问方式主要集中在跟踪追问和因果、发散追问三种方式。
(三) 改进建议
首先, 从提问的对象上来看, 教师提问的面可以再宽一些, 给每位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 从提问的方式上来看, 跟踪提问的比重过大, 逆向思维的提问缺乏。“耳朵有什么用?你平时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转换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了, 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考, 更深刻地体会到耳朵的重要价值。
第二次尝试 (关注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
在第一次研讨的基础上, 第二次小组研讨的主题我们定位于“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同样, 对人员进行了分工, 每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跟踪记录, 一位老师进行综合分析。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朱老师:你提问了17名幼儿, 每名幼儿回答次数是一至四次不等。总的来说, 提问的面相对加宽了一些。
陆老师:有几个问题设计还不是很合理, 比如说“你会表演什么儿歌?”换成“小宝宝会念好听的儿歌, 你会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呢?”不但可以突出“声音”这个主题, 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
李老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提问的频率以及在各个环节所占的比例吧, 这是我和赵老师统计出来的数据。
赵老师:这样一看, 就比较明了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第三环节, 所以用了53%的问题来引领幼儿。而导入环节只用了两个问题轻轻带过, 引导幼儿进入“声音”这个主题。第二环节渐渐放开, 引领幼儿感受不同的声音, 几个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 启发性较强。
全老师:在第三环节中有这两个问题:“画画写字的时候, 你有事问老师是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吃饭的时候, 有事要问, 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呢?”我觉得丁老师用了封闭选择性的问题, 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思维, 让幼儿只是从音量的大小这个角度来判断。如果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引导可能会更好, 比如“画画写字的时候, 你有事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声音问?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 应该怎么问呢?”这样表述会更好些。
第三次尝试 (关注提问的效果)
提问是否合理有效, 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有效性。这次我们决定从“提问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 并对约请组人员也进行了分工。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全老师:提问从效果上可以分为巩固复习、感知理解、运用阐发、探究思考、情感培养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丁老师:在第一环节中, 我基本上使用了巩固复习类的提问, 勾起幼儿对已知知识的回忆, 为后面活动的开展起了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的感知理解类问题的逐渐增多, 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大多是探究思考的, 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运用阐发和情感培养的也有所运用。
朱老师:我来说说我和周、陆两位老师一起合作记录和统计的结果:20个问题中, 4个属于巩固复习类, 7个属于感知理解类的, 4个属于运用阐发类, 3个属于探究思考类, 1个属于情感培养类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共同认为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赵老师:是的, 第三环节中“你还能发出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和第二环节中的“你能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有点雷同, 应该属于无效问题或者低效问题。最好能将问题加以递进, 如“你能把不好听的声音变成好听的声音吗?”既可以提升问题的难度, 将活动推向深入, 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后续思考。
提问活动 篇11
提问是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幼儿从已有的情景或经验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探究的良好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足,提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过于频繁,教师几乎每分钟就能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提问并不被幼儿所注意;提问随意性大,教师经常随意提问教案中没有提及的问题;提问普遍性低,教师大多选择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不举手的幼儿在活动中常常未被提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为例,研究如何提高中班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二、实践与研究
(一)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都要备课,在备课中会设置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要备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发展水平与需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让幼儿通过提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但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对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孩子,可提一些难度较高、灵活性较大、需要重新组合来寻求新答案的问题,比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中,教师问:“小羊、鸭子看到牛牛在跳芭蕾舞,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可提一些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需要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这类孩子要尤其重视,因为只有适合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农场里除了牛牛,还有谁呢?看看阿姨跳的是什么舞?”
(二)明确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教师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师幼互动中,我们要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帮助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使问题真正能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下面以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为例进行分析。
三、中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应有开放性和启发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促进幼儿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推动器。首先,教师的提问应是开放的,能给孩子留下思维的空间。教师应抓住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空间,促使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在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中,教师提出“如果是胖胖的牛,它能跳好芭蕾舞吗”“牛牛在学跳芭蕾舞的时候,谁看到啦”“如果你是牛牛,同伴在嘲笑你时,你还会再跳吗”等这类问题,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问题是发散性的,幼儿需换位思考、想象和猜测。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让幼儿边学边玩,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小羊是怎么告诉大家的?它是什么表情?”“阿姨的舞姿怎样?”这些问题可以让幼儿从动作、表情、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特征及背景,并从这些角度进行观察、讲述,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应有艺术性,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在语言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常通过一问一答的模式进行,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以简洁明了、切入目标和有重点为原则,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活动目标和内容、教育原则,有重点地提出问题。在提问时,应抓住每次和幼儿讨论问题的机会,进行师幼之间的互问,随机引导,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和探讨。如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自从小羊和鸭子将牛牛跳芭蕾舞的事告诉动物们以后,小动物们非常吃惊,大家议论纷纷。牛牛还会坚持下去吗?”这样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幼儿产生积极地讨论,从而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提问应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应来自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看看鸭子在干什么?它在学谁?会说什么呢?其他动物又是怎么说的呢?”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鼓励幼儿模仿小动物的神情、语调。对幼儿的表现教师给予相应的肯定,鼓励幼儿敢说、会说、愿意说。对能力弱的或是说得不太准确的孩子,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回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想法的表达。教师的回应,让幼儿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这会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提问也要积极地回应并鼓励,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经常思考和探究如何设疑、如何激发和鼓励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出好奇好问、思维活跃、具有自信心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提问活动 篇12
关键词:研究背景,提问策略
一、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研究的背景
(一) 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索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 从而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需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需要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逐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一条帮助提升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途径, 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 问答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习惯。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体现双边的一个互动效果,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不断提高他们说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提问, 据调查, 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多设计成问题的形式, 不断强化课堂提问效率。
(三)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习起源于思考, 思考来源于怀疑, 在怀疑提问中, 促进知识的掌握, 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一个总则。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建立的, 在问题中才能不断地前进,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动力, 将自己的思维智力开发出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 为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不断努力。
二、提问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课堂提问除了促进师生进行双边的活动外, 还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所以, 在创设课堂提问时, 教师应确定出教学的目标, 这样对学生具有启发、激趣的功能, 使问题更具有广广泛性、深度性。
(一) 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垆坶.乔伊斯指出:“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我们就给与了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要一味让学生丢弃所有活跃的思考, 一味地相信某种结论。”通过适时而有效的课堂提问, 往往能够体现出这种思想的内在本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所提出的问题, 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根据教学实际, 我们可以知道, 在课堂中通过提问, 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创设的问题很精致, 这样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促进他们积极进行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 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各种各样, 其性格、爱好也不同, 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在教学进程中, 我们的教学是成功, 还是失败, 往往取决于提出的问题。因此,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对教材要深入进行钻研, 在确定教材本质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以及其心理特点, 来决定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 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问题来提问学生, 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讨论, 在进行谈论中, 想方设法让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索、参与, 说出自己的意见、对信息进行交流。
(三) 用“提问”强化学生认知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提升, 对于所建构的知识进行客观解释。社会心理学中告知我们, 要不断使用这些已有的知识, 将以前的旧知识进行系统地融合, 进入新的理论知识当中, 从而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方法, 使得提问更加地合理化, 朝着知识的主要内容上靠。
(四) 用“提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应该多思考、多提问,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实际。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先由比较容易的问题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上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教师也要不断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升, 成绩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 最终找到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规律, 掌握语文知识, 实现自己能够自学的过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