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提问(共9篇)
质疑提问 篇1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实践探索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发现和提出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二是组建提出和发现问题学习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就内容来说,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提出问题,对“数学公式”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法”提出问题,对问题解决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出问题。就范围来说,鼓励学生间相互提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从同桌间相互提出问题开始,发展到在小组内提出问题,逐步扩展到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
定期开展提出和发现问题学习小组活动,从指导学生自编习题开始,循序渐进,定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展出并解析,小组成员交流并分享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和探究经历中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得到一定的激发,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摘自《数学教学研究》/刘希栋文
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质疑习惯 篇2
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习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當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朱鹮飞回来了》,学生质疑:"为什么朱鹮会这么少呢?""朱鹮消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使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 篇3
关键词:质疑性提问,电视新闻采,被采访者
我们都知道, 电视新闻中能够制作一篇好的新闻题材与工作中的前期搜集资料与准备及后期的经编细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对于电视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部分———电视新闻采访的结果能不能顺利进行与新闻播报的质量性密切相关, 大多数的电视新闻采访都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进行的, 那么, 采访者的采访技巧也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提问这门学问贯穿着电视新闻采访的主线, 成为关键。质疑性提问是一种具有质疑特点的提问方法, 因为质疑性提问往往语言比较犀利, 有些质疑性问题会使被采访者没有面子,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被采访者提出质疑性提问时采用一定的谈话方法。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对于质疑性提问的定义
目前, 质疑性提问并不是很受媒体的重视, 一些小有名气的学者们就目前社会发展趋势看也难以在质疑性提问这一问题研究上难以取得突破性的结果。随着对于从外国采访经验的认识和学习, 虽然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 但质疑性提问已经渐渐的在逐步潜移默化中形成。
什么是质疑?即是在交流的两方中, 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或者一个表现群体的言论提出批评、否定等的态度, 使另一方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消除大家的疑惑的一种疑问。质疑性提问也就是记者对被采访者的言论等的观点提出否定和批评的态度, 并要求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进一步作答来使这种疑问消除的提问方式。对于电视新闻采访中, 质疑性提问是一种具备质疑功能的提问方式。那么在很多的电视新闻采访中, 有些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采访者提出的质疑问题, 难以回避的会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出现针锋相对的局面, 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 这种的沟通方式从效果上看要比普通的采访要好, 有时, 这种方法可能会使被采访者没有话语权, 但是无论如何,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为了寻找一个事实, 使观众不受到欺骗, 这种采访方式被大多数认同。
二、质疑性提问中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采访者角度来说, 一旦利用质疑性提问采访, 一定要求采访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思路去质疑, 对于所质疑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 在问题的分析上思路清晰, 质疑问题明确, 之后才能准确的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取问题的真伪。其次, 还要要求采访者头脑灵活, 反应灵敏, 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第一时间跟着做出反应, 否则, 跟不上被采访者的话语, 语境和话题待过去以后再回来提出质疑就会使电视新闻采访出现模糊、不清晰的结果, 降低了采访的效率。最后, 对于质疑性提问的采访采访者的目的是获取事情的真相, 如果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者并没有隐瞒事情的真相, 而采访者还一味的咬定质疑不但会使采访的过程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 也会使观众产生厌恶情绪, 人们会认为采访者不是为了真正获取真相而是另有目的, 自我炒作的嫌疑。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应用技巧
1、为了使观众获取真相、将质疑作为一种手段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把质疑作为一种提问手段, 将过程全面的展现在观众视野中, 从而解决了人们的疑惑。那么质疑性提问中, 我们应从事情的主体出发, 有道理的质疑, 使质疑合理化, 要让被采访者知道这种质疑不是故意刁难对方而是为了获取真相, 使采访更加全面进行。采访者对于事件的控制上永远不能直接代替事情的真相, 但能够最大限度的去朝着事情的真相方向靠近。所谓的质疑即就是探究真相的方向, 那么带有质疑向的提问采访中, 想要一团和气那是不可能的, 有质疑才能探究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但采访者也不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采访中一团和气是不行的, 有些问题必须采访者去激发采访过程的气氛, 才能找出真相, 但是, 质疑也是有一定的底线, 要保证不能激怒被采访对象。
2、没必要质疑的问题不能盲目质疑
对于质疑性提问对于好的采访者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方式采访者为了使事件更加真实, 不欺瞒观众, 利用质疑性提问能够立竿见影的完成采访内容。采用质疑式采访, 出于避免被嘉宾欺骗, 力求获得事实真相。然后还有一些采访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 有时候针对被采访者的事实明知没有疑问, 还一味的去质疑, 使这样的采访过程没有质量, 不但造成被采访者的心理负担, 还使观众产生了反感, 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 质疑也要有一定依据, 只有采访者掌握了一定的根据才能对被采访者进行质疑, 将他引向问题的根源。
因此,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采访这一其他采访方式不能与之相比的特点慢慢的正在逐步发展, 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 它可能会成为所有电视新闻采访的最终目标。把质疑作为一种途径和交流的手段, 使采访获得真实、有质量的新闻内容。
参考文献
[1]侯福玉.[J].科技传播, 2010, (23) .
质疑提问 篇4
一、教师两次备课与导学案结合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预设提问
首先进行第一次备课,分析教材。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有删节,课后练习补充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预设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中看出他们什么性格特点?给我们什么反思?
然后分析学情。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次接触到小说,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前几篇课文中就已经对小说的要素、结构等特点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小说内容、情节发展都能自学感知,但是对小说人物、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因此本课采用“先学后教”模式,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自学质疑,第二课时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引领点拨,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人物和主题,领会作者的艺术构思。
(二)教师初步解读,形成导学案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先学后教”正是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展开的教学模式,它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问题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能太细,应该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开放性的、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要留下空间让学生提问。所以笔者初步设计第一课时完成以下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小说情节,筛选关键信息并能整合归纳,理清小说线索。(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获得对人物、小说主题的初步理解,完成学习案,并提出质疑。
1.自学完成学案: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主要情节。
(2)谈谈你对人物、小说主题的初步认识。
(3)提出质疑,一个问题以上。
(4)给老师上课提出建议。
2.小组交流,解决简单疑问。(难解决的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3.整理导学案,批改归类。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导学案中的分析和质疑让笔者感到欣喜。有30人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有13人对小说主要内容有完整概括;有11人对故事情节有正确清晰地梳理;另外还有6位同学提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有2位同学提出“永不变更的话反复出现2次,有何意义”;有3位同学提出建议“介绍当时背景”……
二、预设提问与学生质疑有机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力求点燃思维火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归类和删选,以此为根据,开始了第二次备课。当然学生的提问要尽量多的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只是串联和点拨。
有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这正是我预设的主要大问题,因此这可以成为前半节课探讨的主要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心情的变化,笔者在此处设计提问:“从哪句话看出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神态变化?揣摩一下他(她)当时有怎样的心情,会怎么想?”
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只看到父母可鄙的一面,有30位同学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这时教师就要加进对文本的解读,适当做发散引导。教师可进行发散性的提问:“你们对菲利普夫妇只有憎恶吗?还有其他情感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可以更多元化。紧接着引导提问:“难道社会真的是世态炎凉吗?小说中有温情吗?”从而引出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和反思。
三、课堂解惑流程设计与学情反馈结合
第二课时笔者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免去了很多课堂上不必要讲的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条理的由浅入深地引导解决。结合学情反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回忆导入:请同学回忆小说讲了什么故事?同时展现出能够完整概括出答案的13人的姓名及其相应内容,11人的姓名和对情节的梳理。同时结合情节解决6位学生提问的“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这一问题”。
2.整体感知:出示7位学生的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继而给出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并归类,理清于勒的命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
设计意图:“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是本课的主线,以这个大问题引出对人物的性格分析和主题分析,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预设提问刚好吻合,应该把提问的学生名单展示出来,以此激励其大胆质疑。
3.品读人物,本环节是结合学生给老师的建议:分析人物描写、分角色朗读。结合于勒一富一贫的前后变化,探究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背后的心理,品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34-38段,再评析。同时解决2位学生提到的“永不变更的话”的意义,并做朗读分析“竟”字的作用。
4.主题探究:
(1)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就真的只有自私,可鄙之处吗?你对他们还有什么看法?结合文中语句来谈。
(2)社会真的如此冷漠吗?你从小说中读到了哪些人间温情?
(3)让学生从悲观无奈中走出来,认识小说人物“我”的形象,从而理解作者莫泊桑的创作意图。
5.归纳提升
(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小说中领悟到什么?联想到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读自己的感悟: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爱心和同情……
四、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有效结合的方法归纳
1.将学生提问作为课堂主问题,教师设计小问题引导点拨。例如上一案例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教师就可以拿此作课堂主问题,设置从称呼入手的学法指导,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人物性格。
2.将学生提问作为导入,激发兴趣。例如6位学生提问“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3.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同学讨论的话题。例如:讨论有30人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
美国保罗哈尔默斯有句名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去做、去问、再去做。”学习的主体永远都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先学后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质疑提问 篇5
对于一篇生动即时的新闻报道来说,前期的准备以及后期的撰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新闻质量取决于现场新闻采访的过程。通常,新闻采访需要靠现场记者与现场新闻目击者的交流沟通来实现。而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需要考验新闻记者是否对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在提问技巧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就是质疑性提问。质疑性提问主要是一种既能够表达出质疑,又具有提问作用的采访手段。但是在新闻采访中,采用质疑性提问有时会影响到被采访者的面子,会使其在通过传播媒介这种方式中产生避讳和抗拒。所以,新闻采访中应用到的质疑性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一、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的定义
语用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的人为了能够实现预期的交流目的,而有选择性地使用语言的手段和技巧。所以延伸到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就是 :采访记者在运用质疑性提问的时候,在采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提问语言手段和交流技巧来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来达到新闻采访的预期目的。
所谓质疑性提问,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向采访对象传递新闻记者的某些批评、否定、怀疑、责难的态度,从而来获取采访对象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来得到更加有效、有利的新闻消息。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对受访对象或者所代表的受访群体表达出的主观观点和言论,提出质疑性或否定性的一种提问方式。在现今主流的新闻学术观念里,质疑性提问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尚未形成大体的概论,它的发展均来源于对国外采访经验的学习和国内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总结。所以说,这门学问目前还没有达到理论高度,还仅仅是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在现今的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很多被采访者因为主观上的原因不愿意真实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而采访记者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得不保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追问到底,这样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谈话两方针锋相对的情况。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相对于传统的采访方式,质疑性疑问的采访效果要更加理想,对于被采访者来说也有个更多的尊重,使被采访者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不管怎么样,以新闻观众的角度为出发点,质疑性提问的沟通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可,不仅能够探寻到真实的新闻事件,不欺骗观众,而且更加尊重被采访者的话语权。
二、质疑性提问语用在新闻采访中的策略
1、把质疑性提问作为手段。
在采访过程中,切勿先入为主,这是新闻采访的大忌。把质疑性提问作为新闻采访的手段,把整个采访过程真实的想观众展现出来,使观众的疑问得到解决,及时地了解到真实的新闻真相。运用质疑性提问语,能够采用排除法解决新闻正反两方面存在疑问。这里要注意的是采用质疑性提问语时,一定要以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合情合理的质疑,避免可以刁难,更不能与事实产生出入和偏离。当质疑的关键点都解决了,新闻观点也就出来了。新闻记者可能不一定永远抓住新闻的第一现场,记录、观察到事件发展的全程,但是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新闻采访记者的质疑,说的不是语言气势上的优势,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质疑对于记者来说,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需要采访者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如果对方觉得记者的提问很尖锐或是很不好回答,他就会从心理上和语言上对采访产生回避,所透露出的消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降低。
2、因人而异的进行质疑性提问。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采用质疑性提问方式一定要注意采访的对象。例如对于一些崇高、无私的新闻事件及人物时,质疑性提问不会受到观众的接受和认可。而对于一些为崇高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质疑,一定能够收到观众的欢迎。所以在采访之前,采访记者要明确采访对象的性质,采访一些正面人物和高端人物,质疑不能过分。可以对一些具有很大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质疑,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3、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
有效的质疑性提问是一种很实用的采访风格。采用质疑式采访,可以避免被采访对象欺骗,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事实真相。这种风格的形成需要新闻记者在不断的工作中积累经验。若新闻记者不能自如地使用该方式,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质疑而质疑的过于生硬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新闻本身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只有在掌握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确信这个质疑能把被采访者引向深入的时候,才能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学问。提问式表达是新闻采访的最基础形式,采访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就是善于提问和敢于提问。我们要通过每次实际采访的过程,对质疑性语句的使用技巧和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和积累,使质疑性疑问提问的特点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新闻采访任务能够更好地完成。另外,新闻采访记者也要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采访经验和教训,对于不同的新闻和人物的采访,都能够选择出适当、合理的质疑性提问方式,提高对采访任务的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对被采访者所表述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准确的辨析,才能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有效性。这还需要我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分析,不断积累、创新,为新闻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极受大众关注的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中所应用的许多方式和手段也成为了一门新的艺术形式。本文针对在新闻采访中所运用到的质疑性提问作简要介绍,归纳和总结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技巧,对应用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 篇6
一、质疑性提问中采访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
新闻采访中使用质疑性提问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王志的主持风格主要就是质疑性, 通过质疑向观众展示事情的真相, 而凡事都应该把握一个度,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应用质疑式提问的。对此笔者认为,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人员应该具有信息甄别能力。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采访人员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对被采访人员的回答适时提出自己的质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人为地刻意制造事端或是制造紧张的气氛, 如果被采访者没有隐瞒, 采访人员却咄咄逼人, 那么不仅会对被采访者的情绪造成影响, 而且还会导致观众的反感。
2.采访人员需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员的精神和注意力应该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跟上被采访者的思维, 同时还能够对其回答做出及时反应, 如果采访人员不能跟上被采访者的思维, 那么整个采访将会变得一团糟。
3.采访人员还要具备独立思想。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员应该对被采访者的回答有自我判断能力, 不能完全按照被采访者的思维走, 才能得到最为真实、有效的信息。
二、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一) 将质疑作为一种手段
质疑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态度, 在新闻采访中需要将这两个点结合起来, 并将经历的过程展示给观众, 从而达到为观众解惑的目的。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注意不能先入为主, 自己之前听到的或是看到的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 在采访中应该将之前自己私人的想法和心态摈除在外, 对采访对象的回答要仔细甄别, 对于违背常识的问题及时给予质疑, 并且质疑要合情合理, 不存在刁难或是博取话题。采访人员要深度挖掘和发现真相, 而不是替代真相。质疑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真实的立场, 而不是说通过高声的质疑、尖锐的语言以及强势的态度去压倒被采访人员。
(二) 质疑提问应该因人而异
质疑是为了寻求事件的真相, 但是质疑也需要分对象, 有些代表着正义、崇高和无私的人群, 如果对其过分质疑, 观众是不能接受的, 甚至会认为采访人员在故意制造事端或是博取收视率, 从而引起一些负面效果, 但是对于一个伪高端、群众争议比较大的人群可以使用质疑式提问, 观众易于接受。
(三) 为了需要而质疑
采用质疑式的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采访者的欺骗行为, 从而获得更为直接的真相, 但是质疑式提问技巧和表达方式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出来的经验, 有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为了质疑而质疑的情况, 故意制造紧张的气氛, 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采访人员只有在掌握了充足的资料并且确定能够将被采访者引入这个局里面, 才能将自己的疑问提出,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应用。新闻采访工作中, 对于采访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采访人员如何利用合适的提问技巧和采访手段将事件的真相展示给观众, 是每个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是一种高效的采访手段, 具备其独特的优势, 在采访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分清时间、地点、人物, 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 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 加强技巧性提问的重要性, 并针对目前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提出加强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史建国.浅析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2, (11) :179.
[2]臧祥冬.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J].华章, 2013, (1) :329.
[3]罗健.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浅谈[J].中国科技纵横, 2014, (14) :262-262, 264.
[4]张燕.探究质疑性提问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新闻采访工作[J].青春岁月, 2013, (12) :142.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语用 篇7
1质疑性新闻采访及其相关定义
所谓质疑性提问, 其目的是向采访对象传递记者批评、否定、怀疑、责难的态度, 以获取采访对象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以消除疑义, 是记者对受访对象或者所代表的群体、组织做出的已有观点和言论, 提出否定性的评论或质疑的一种提问方式。在主流新闻教学观念里, 质疑性提问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尚未形成气候, 它的实际发展来源于对国外采访经验的学习和国内新闻工作者的实践, 目前还没有达到理论高度, 只是处于逐步形成阶段。
质, 在古汉语中有质问疑问之意。疑, 有不信、怀疑之意。质疑有否定的意味, 使用的时候很可能会对被采访者造成面子上的伤害, 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使用这一方式时要慎之又慎。
2质疑性提问的优缺点
质疑式采访是一柄双刃剑, 优缺点兼有, 并且都是显而易见。其缺点是在采访工作中提出质疑性问题危险系数较高, 使用不当的话, 很容易因损害受访者的自尊而将其激怒并招致对方的责难, 使采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其优点也是突出的, 它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结合的产物, 具有便于深入探讨问题主题、直击事实真相以及满足观众观赏性和追求表演艺术需求的优势。
3质疑性提问的运用方法和策略
要想使采访获得圆满的结果, 在使用质疑方法时更应注意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也要注意采访场合和采访对象, 做到因地制宜, 切忌一概而论、一刀切。
(1) 要求使用者有自己的提问及思考思路, 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条理清晰, 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才能够在第一时间甄辨提问者给出问题答案的真伪。
(2) 记者要明白使用质疑性提问和采访的最终目的, 切不可盲目进行毫无意义的质疑。使用此方法是为了追寻事实真相, 切忌为了炒作而过度追问, 过度质疑, 咄咄逼人, 这样不仅会使被采访者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和对抗心理,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使观众产生厌恶的感觉, 采访者要在被采访者没有隐瞒事实真相、对问题的回答不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的时候, 就适可而止。
(3) 使用这种方式还要求运用者有一颗机敏的头脑, 能够准确地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 能在第一时间对被采访人给出的答案做出反应, 并能大体把握采访的走向,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话题和语境过去以后才想起去质疑性提问的尴尬局面, 避免新闻采访出现模糊不清的结果, 提高采访效率。
关于质疑性提问的使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随机应变, 可以使用主动切入、另辟蹊径、顺势引入提问和追问等方法。
(1) 对于主动切入法的使用, 要求使用者能够实时洞悉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以及现场气氛的变化, 并据此主动切入、提出问题, 以达到采访目标和采访欲求。比如, 在被采访者心情比较平静或愉悦的情况下, 提问者可顺势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发问, 但是当被采访者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 采访者就应根据现场氛围适时适当地设置疑点再发问。
(2) 在采访者主动切入首问未果的情况下, 可以运用追问法, 对所提问题进一步追问, 从深度和广度上分别展开。运用此方法, 要求使用者知识面要广, 可以旁征博引, 从相关实例中寻找与此问题的相关性并据此进行类比和追问。在使用过程中, 还应注意避免敏感话题或对受访人旁敲侧击, 切忌主观压倒式和命令式的口吻。
在采访者有明确的采访目的但是还未达到采访目标的时候, 使用另辟蹊径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辟蹊径法, 是以最终采访目标为纲, 从其他方面进行质疑性提问, 这样可以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只就单一路线死抓不放, 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从不同方面展开采访, 也可以使采访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3) 当记者在另辟蹊径从各个方面质疑提问无果而事实真相并非受访人所给出的答案的情况下, 采访者不妨用用顺势引入法。此种方法是采访者先顺着受访者的思路进行多番质疑性提问, 在来来回回的提问与问答中找出对方的言语破绽并借此打开僵局进行更进一步的剖析, 以还原事实的真相。
结语
我们了解到, 质疑性提问便于直击问题真相, 具有便于寻求问题结果的不可替代、不可比拟优势,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高危性的缺点, 使用不当则伤人伤己。本文介绍了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策略和实用方法, 但是知易行难, 在具体使用质疑性提问过程中要求使用者要能够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时时调整, 不可拘泥一格、生搬硬套。还应注意, 质疑性提问只是一种采访方式, 目的是寻求真相, 不要为了质疑而质疑, 质疑的时候要注意分寸, 要顾及受访者的感受和当时气氛, 切忌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这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侯福玉.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 2010, 23:6.
[2]史建国.浅析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2:179.
质疑提问 篇8
1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
语用策略是说话人为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选择使用的言语技巧或手段。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指记者实施质疑性提问时, 为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而调控使用的言语技巧或手段。策略并不是人们大脑中的主观产物, 而是许多说话人不约同地使用同一种对策与措施, 这些对策与措施是经过大家一再使用而得到强化与固定了, 并由理论解释者抽象出来的。就某一特定言语行为而言, 语用策略应该是有限的。本研究选取实在的、典型的、功能明显独特的语用策略进行描写与解释。
2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
新闻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表现出种种技巧和手段, 它们是记者实施质疑性提问时, 为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而调控使用的语用策略。根据对语料事实的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常用策略是成系统的, 并且是有层级性的。本文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宏观策略三大类, 拟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解释, 以考察记者是如何巧妙地、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手段来突破常规限制以达到自身的语用目的。本文界定:
1) 微观策略是指具体到每个质疑性提问内部记者为加强或缓和话语之力所使用的语用策略;
2) 中观策略是指记者在实施质疑性提问时在提问形式上使用的语用策略;
3) 宏观策略是指在一段或一次完整的质疑性新闻采访中, 记者为实现总的采访目的、推进质疑性提问, 调控使用的整体性语用策略。
其中, 每一个层次又都表现为多种典型有效且功能独特的策略形式。下面结合一个实例, 具体解释一下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微观、中观和宏观语用策略。《南方人物周刊》上刊载的《方舟子:我是过渡人物》。人物周刊:把所有的权威都打倒, 这是你学术打假的目的?方舟子:我的目的不是把学术界的人全盘抹黑。中国学术腐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其泛滥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有句话是“不破不立”。就是必须把这些虚假的东西清除掉, 才能发展清新的学术之风。现在大家都知道学术界是很黑的, 我们的网站不过是揭示冰山一角。人物周刊:但你似乎总喜欢一棍子打死, 连同他之前实实在在的贡献。方舟子:学术地位越高的人, 更加不能宽容, 如果他在一件事情上弄虚作假, 那他以前的成果也应该被质疑。我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 我只陈述一件事实。事实上 (国内) 已经很宽容了, 在国外, 他们的学术生涯可能就要结束了。人物周刊:但也有人认为, 你的一些指责只是个人的情绪、恩怨、好恶, 是在学术之外。方舟子:“打假”不是我的职业, 我无官方的背景, 也无功种胜。我和他们无冤无仇, 纯粹是个人行为, 必然带着情绪。但是我不是乱说, 即便我用语很尖刻, 很不留情面, 但我并非语言霸权, 而是摆出事实依据。倒是批评我的人, 给我扣帽子, 但并没有指出我哪里错了。
记者此次采访的总目的是质疑并获取采访对象学术打假的真正动机, 采访中的3次记者提问都是质疑性提问。记者首问就直接质疑了采访对象学术打假的目的, 方舟子否认了记者的质疑, 并做出解释;记者认为其回答解释力不够, 因此记者进一步就此问题进行质疑, 既然是打假, 为什么要连同实实在在的贡献一起否定;记者则在前两次质疑性提问未果后, 借用第三方的否定性评述点明自己的质疑观点, 即学术打假是否是“个人的情绪、恩怨、好恶”等“学术之外”的因素使然。
记者的后两次质疑性提问是对记者所提问题的追加质疑。从宏观层次看, 记者使用了追加质疑策略。中观策略表现为质疑性提问在提问形式上的策略。记者的提问使用了疑问与否定性评述配合实施质疑性提问的策略;记者和记者使用了以“否定性评述”单独实施质疑性提问的策略。质疑性提问的微观策略是具体到每次质疑性提问内部记者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在该例中具体表现为记者模糊限制策略的使用和记者借第三方之口实施质疑性提问策略的使用。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常用策略是成系统的, 并且是有层级性的。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宏观策略3大类, 并将分别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玉凤, 方文礼.论礼貌原则的语用“风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71-73.
质疑提问 篇9
一、教会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敢对老师和课本提出质疑。学生的习惯思维和求同思维在漫长的教学过程逐渐形成。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提问, 也不知道问什么内容。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被禁锢、被束缚。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科学为主的探索性的学科, 生物教学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灌输学生质疑的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为习惯。针对同一问题, 大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们大胆的质疑、不要迷恋各种权威。同时教师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中改变那种“不质疑, 只遵循”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锲而不舍地追求。学生学习, 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用疑问的眼光来对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生物现象, 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提问, 老师要及时的做出解答和评价。让学生明白,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的多。通过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肯定, 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生物科学研究和探索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里面, 人们通过想象、假设、逻辑实证等多种方式来追求真理、认识世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和探究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 积极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问题一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产生问题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一般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动画、一段影视、音乐或朗读等等。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 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 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1. 教授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 还要教授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只有学生们掌握了如何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 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 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越是神秘的东西, 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 微观世界是神秘的, 如草履虫的觅食过程、基因、DNA内部结构, 我们可以利用录像、动画模拟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生物有了兴趣, 就会留心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到了能提出问题的火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奇而生疑, 由疑而生问。
2. 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不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的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生物课上, 学生首先要阅读的是教材, 尤其是知识链接、资源库,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并思考后才能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 或阅读习惯存在严重的问题, 丢失了学习中重要的环节。在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时, “学困生”的表现, 他们要么走神, 要么在看书上的插图或看无关的内容, 有的甚至连看哪一页都不知道。与此相反, 大多数优秀学生的书上, 做了各种各样的标记、问题。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会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交流, 提高问题的表达能力。老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多动手, 多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 探索交流, 去思考,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提问题、再由学生来解决问题, 然后请全班同学参加评议。把讲台让给学生, 这样得出的概念和结论学生印象更深。学生在组织交流、讨论、评价活动中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终上所述, 本文只是针对这门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以及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三方面阐述了生物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还需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志文.新课标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考试周刊, 2008.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