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质疑能力

2024-10-18

主体质疑能力(精选9篇)

主体质疑能力 篇1

所谓主体质疑能力, 就是让学生自已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比较、综合、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一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把培养主体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语) 主体质疑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同时主体质疑所要求的不惟师、不惟书、不依常规的原则, 也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渴望独立的心理特征, 因此可以说, 主体质疑能力的培养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 也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让学生尝试质疑

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中,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误区, 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 以为是人们所熟知的, 教材中的每个事实, 每个结论具有无可批驳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为此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师质疑。目的在于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终结, 在许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学习时, 只要认真阅读、积极国民教育, 就可以发现许多疑问。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最大心理障碍, 一是紧张, 二是自卑。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必须消除学生的这两在障碍, 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 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 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 不惟书、只惟实”, 敢于大胆质疑的学风。实践证明, 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 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 “我能问”, “我善问”的信念。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善于质疑

在重教轻学, 重知轻能, 重结果轻过程, 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我们课题组所研究“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质疑方面, 具有较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动 (练) 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四、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作为创造性的能力要求, 学生的获得一定要求一个内化的过程,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归纳质疑的方式和方法, 还要用课堂上讨论过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课题组教师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方法归纳如下:

1. 比较生疑。

例如, 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 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 郑和都超过哥伦布, 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

2. 见问生疑。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 它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含量, 应该用此法质疑。如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 假设性生疑。

例如, ”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 中国近现代历史又会怎样呢?”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4. 矛盾中生疑。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后, 已认识到蒋介石对中国红军、中国革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但“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 中共决定和平解决呢?”这种由新旧知识矛盾所产生的问题, 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及时解决主体问题, 让学生积极质疑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反之, 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解答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参考书、工具书来解决问题, 可以在学生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 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等。但在解答问题时, 决不要以给出学生惟一正确答案为目的, 教师应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 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惟一的, 也可能是可选择的, 应多几个参考答案, 少几个标准答案。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 就忘记了;我看见, 就领会了;我做过的, 就理解了。”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才能真正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实施“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中,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在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吧!

摘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质疑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是时代发展对初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达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储备, 最终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质疑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温溶雪.现代启发式教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 .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 (1) .

主体质疑能力 篇2

丁亚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现以“圆的周长”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同学可以去和老师交朋友,待会儿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 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

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起来问他们认识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五、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

主体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债券市场,信用评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经过不断创新, 品种持续增加, 市场逐渐规范, 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基础, 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而债券市场若要健康发展, 则需要发债人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但仅通过发债人自身的信息披露难以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其信息完全性、公正性与简明性的要求。信用评级制度如果能做到独立、公正、客观, 就能有效地解决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成问题, 会极大地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对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可以揭示债务发行人的信用风险, 防范并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协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还可以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对发债人而言信用评级可为其降低融资成本, 高等级的信用可以帮助企业较方便地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得到投资者的信任, 能够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对监管当局来说, 高质量的信用评级还可以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为债券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现实情况是, 在2012年经济增速放缓和债券市场频发信用风险背景下, 共有186家企业主体评级发生变动, 其中175家评级上调, 仅有11家评级被下调, 几乎出现一边倒行情。有市场人士认为此结果与宏观经济走势并不相符。中债资信更是指出, 发债主体信用级别目前已经整体呈虚高态势, 级别分布不合理。所以, 有必要研究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 并对其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现状

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整体发展仍较滞后。目前, 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导致信用评级结果遭受投资者及业内人士的质疑,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评级机构本身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起步较晚, 各方面都不太成熟, 从政策、资金及技术方面来看独立性不强, 绝大多数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 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某级政府机构或属于事业单位, 在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受到行政干预较多, 缺乏客观独立性。

2、缺乏准入和淘汰机制

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缺乏准入和淘汰机制, 市场门槛较低评级机构过多容易使评级机构为了招揽生意往往根据发行人的意愿对公司债进行信用评级, 从而导致评级机构本身的诚信、专业性和独立性遭到质疑。

3、对信用评级的后续等级调整还处于真空状态

由于政府对企业发债资格实施严格的行政审批, 这样就使得信用评级结果的服务对象变成了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并且, 在我国发行债券的企业几乎全部为大型优质企业。因此, 企业只是把信用评级作为发行计划的一个程序而已, 评级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为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 使信用评级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揭示公司债的风险特征。企业更不会重视随后的信用评级, 也不会根据实际经营状况等的变化对发行以后的债券信用等级进行调整, 很大程度影响了信用评级制度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作用。

4、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弊端

债券评级市场本身供过于求, 并且是由作为买方的发行人和承销商来选择评级机构并支付相关评级费用, 在这种状况下评级机构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得根据发行人的意愿对公司债进行信用评级。

在前文所述的案例中, 2012年我国信用债主体等级变动186家其中等级上调175家, 占等级变动的94%。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债券市场频发信用风险背景下, 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却有了整体性的上调究其原因就是发行人付费模式带来的弊端。评级行业存在的以高评级招揽顾客、以级定价、评级虚高等现象都与付费模式不无关系。

总之, 我国债券评级市场的诸多不合理现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只要我们理顺了体制就能改善目前的状况。

二、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体系

国外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一般都很严格、客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债主体的信用价值

国外债券市场都是以发行人的财力状况作为信用评级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综合评价发行人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此外发行人的治理结构、债券发行条款、政府支持态度等各方面也被纳入考虑范畴;将所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评级机构才能确定该债券的信用等级。

2、及时调整债券信用评级结果

与国内不同的是, 债券在获得评级之后, 评级机构还会密切关注与发行人、受评债券有关的信息, 如发行人外部经营环境、内部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等, 如果出现危险信号, 评级机构将及时调整债券的信用级别。

3、评级机构重视自身的独立性

成熟市场中评级机构对自身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在人员或资金方面, 他们尽力不与政府和金融当局, 以及与自己存在利害关系的各方 (比如发行人、承销商、投资者等) 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这里引入一个很好的案例来诠释国外信用评级市场的成熟和完善。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8月5日晚,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从此次标普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以看出, 其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在评价信用对象的整个体系中并没有把政府作为特殊对象而给予高度评价, 虽然对美国政府的名誉和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从实际效果来说,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标普的评级起到了督促政府更好的履行削减债务目标的作用。

三、关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信用评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应当抓住机遇, 发展和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促进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在此根据前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提出几个相应的关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议:

1、尽快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促管理, 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管方式等具体内容, 为信用评级机构的依法经营和有序竞争, 以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2、要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建立有关的职业行业准则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通过实施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制度, 完善评级机构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 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的检查和督导等措施, 促使其有效、及时和真实地提供所评级资产的真实信息, 防止个别机构的诚信危机导致整个信用评级业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

3、要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 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应当从规范其收入来源、制定评级收费统一标准、建立评级人员回避制度、评级职业守则的监督机制、风险赔偿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 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例如, 可以尝试评级机构不再由债券发行人选择指派, 而是由债券的债权人或者潜在的债权人通过某种机制选举产生, 切断发行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链条;如果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的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而使投资者产生损失, 应由信用评级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以将严重违反职业准则的评级机构逐出评级市场。同时应当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跟踪评级机制建设, 建立定期、不定期跟踪评级制度, 及时揭示债券风险, 分析风险变化的原因, 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

四、结语

随着债券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放开, 未来十年我国可能迎来一个债券的发行高峰。鉴于我国信用评级存在着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问题, 使得我国信用评级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评级结果真实有效性上大打折扣。只有从制度及法律层面进行完善, 才能使信用评级的结果真正做到能为投资者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及时有效的信息, 市场和产品的风险才有可能被充分揭示, 才能发挥其真实作用, 才能与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应娟、张益新著, 《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 上海金融, 2006, (6)

[2]马红霞、严红波、陈革著, 《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孙泽蕤著, 《公司债券价格与信用风险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0

[4]闫屹著,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制度因素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12.07

[5]安义宽著, 《如何认识与理解中国企业债券市场》, 财贸经济, 2002.4

[6]Myers, S.C.and N.S.Majluf, 1984,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e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 187-221

[7]楚建会著,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规制研究》[J], 征信, 2011,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讲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了水。讲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乌鸦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础上,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节,学生惊喜地发现乌鸦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心里画了一个大问号:它是怎样办到的呢?学生急不可耐地阅读了课文的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时,有同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挡着,水只能向上移动,水位就升高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悬念中解决了,学生们对这只聪明的乌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些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在讨论“笑个不停”在句中意思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真奇怪,大家看林林表演滑滑梯,笑个不停。他们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啦?”这个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并没有被我制止。我意识到这正是孩子主动探求、积极学习的一种体现,处理不当就会扼杀孩子这种可贵的学习精神。于是,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笑个不停”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经过讨论,马上有人举手说:“这是看表演呀,看表演时大家笑个不停,看完表演他们当然要回家的。”回答得多好!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烈。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松树的尾巴》时,我刻意地教学生如何提问。第二节我示范提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通过什么事写松鼠尾巴的用处的?(2)松鼠妈妈为什么只对小松鼠说:“笤帚就在你身上啊”,说完就出去了呢?(3)为什么在写小松鼠找笤帚时用上“找遍全身”、“最后发现”这些词语?然后,让他们自学第3、4节,试着提问。聪明的学生有了提问的例子,便举一反三,也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次松鼠妈妈要把小松鼠尾巴的用处直接告诉它?(2)松树妈妈对小松鼠说:“乖乖,盖上你的被子!”这次,为什么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呢?(3)能否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改成“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披在身上”?有了这些指导,学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讨论,展开讨论。

(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词意,读几遍课文。而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有的学生惰性作怪。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至五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二)、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

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和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

如在教学《拾贝壳》一课时,为了体会词语运用的正确性,我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们区别“拾”与“捡”的词意。通过两个动作的演示,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清晰了。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课题为什么用‘拾贝壳’,而不用‘捡贝壳’?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内容,但学生一问,到引起我的重视。我知道,词句的训练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在理解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去进行。因此,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拾”与“捡”的真正含义。明白“拾贝壳”表明看见一个就捡一个,而“捡贝壳”则表示在许多贝壳中有所选择地捡。孩子们到海边一定是来拾贝壳的。若是如文中所说“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捡自己特别喜欢的带回家。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思索,帮助我们吃透教材,那就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我还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还有的属于对题目、语句、标点等进行质疑。通过讲评,让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读思质疑、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上气象员》一课,我板书了课题,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气象员?”学生答:“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就叫气象员。”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是海上气象员?为什么说它是海上气象员?这位海上气象员是怎样预报天气情况的?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聪明的华佗》第四节中,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学讨论提出许多问题,华佗为什么要两只手各拿一把嫩草?华佗为什么拿着青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通过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说:“华佗采鲜嫩的青草是因为鲜嫩的草是羊最爱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会再打架了,这样就把羊分开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两只手各拿一把青草是因为在他面前有两只羊,这样一只羊吃一只手上的草,另一只羊吃另一只手上的草就不会打架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拿着青草在羊面前晃动是因为能引起羊的注意,也就不会打架了。”随后,我进一步把质疑问难引向深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华佗在羊面前晃动青草仅仅是引起羊的注意吗?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越发觉得华佗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生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学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解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美丽的大公鸡》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美丽而骄傲的大公鸡四处与别人比美,最后受到教育改正了缺点的故事。鉴于故事前后大公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断定二年级的学生会对这只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学完课文后,我别有用心地设疑“你喜欢这只大公鸡吗?”果然,他们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只大公鸡究竟可不可爱?”这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帮助学生明白这只公鸡是很骄傲,但它能勇敢地改正缺点,成了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是值得大家喜爱的。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我发现学生既兴发问中有质量的问题更多,上课时,我允许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讲话,提出他们的疑问。能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有时学生会打断你津津有味的讲课而插入一些在你看来根本是莫名其妙,不值得提的问题。每当这时,我只能耐着性子提醒自己,学生是在开动脑筋,否则他们不会有异议,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为培养学生质疑的好品质,我的确牺牲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课上的质疑,我一般由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学生解释得不正确,我给予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我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请学生允许老师查找资料或思考后再回答他们的疑问。决不能为了维护面子向学生错误地作解释,课后,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主体质疑能力 篇5

一、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是质疑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动笔, 以发现者的姿态去创新与思考,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获得且掌握知识以及迈向成功的愉悦。

(一) 设置问题情境是养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设置问题情境, 就是围绕教学目标编制若干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解答中达到目的。如, 《圆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演示: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正方形、椭圆, 有的轴不在中心) 你会选择哪种车轮的自行车?学生议论纷纷, 此时师不必说, 明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脑子里产生: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圆形轮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这种问题情境会促进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思索,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

(二) 质疑氛围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点。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提前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前准备资料, 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为学生质疑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告诉学生不能只听教师一席之谈, 要有自己的想法, 要勇于提出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 要对提问的学生加以表扬,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悉心讲解, 保护好学生的质疑心理。

例如, 我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 上课之前, 我先拿出时钟和风车在学生面前演示, 使学生对旋转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时钟和风车的共同特点, 通过学生不断提问———分析———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旋转、旋转角以及旋转中心的定义。待学生理解、接受这些基本知识后, 我又问学生:“当你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后,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同学吗?”这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在学生提问题的同时, 教师要加以鼓励、引导, 使学生提的问题能提到关键的知识点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 提升质疑水平

新课程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规律, 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 利用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高课堂效力。

(一) 创设探究式问题, 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P (3a-2, 2a+3)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 求a的值。同学们就想到列方程:3a-2=2a+3求得a=5, 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另一位同学列方程: (3a-2) + (2a+3) =0求得a=0.2。这道题有两种情况, 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除了相等之外, 还可以是互为相反数。同学们如果考虑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就不会把认为容易的题目做错了。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 教师没有到此为止, 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a=5或a=0.2, 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 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 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 这种问题来自学生, 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 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样的开放性试题,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问题具有不同的解答思路, 甚至具有不同的答案。开放性问题的引入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思维机会。遇到开放性试题时, 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给学生留出时间,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的几点来进行尝试和训练。

(三) 淡化标准答案, 鼓励多向思维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 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 思维越单一, 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 在课堂上启发学生,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 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 (2)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3) 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4) 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5) 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6) 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

三、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质疑能力

如果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 有效训练学生借助图形直观, 数形结合, 训练学生进行对比、类比、联想, 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驱动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在几何教学中, 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 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 在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 可通过三种图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 很快可找到他们的区别与联系。除此之外, 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是学习之本, 学生有了疑问, 学习就会有动力。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成红霞, 《倡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华章》, 2010

[2]冯先杰, 《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研究》, 2005

主体质疑能力 篇6

一、在自学时质疑

1. 针对课题质疑

数学课的一个课题往往包含多个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每个课题又都包含很多问题, 但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就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在预习时, 我要求学生先不阅读文本的内容, 而是对着课题想一想:该课题可能包含哪些内容?自己对哪些内容还不熟悉, 还存在哪些问题?

例如, 在预习中学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时, 就有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文本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五个问题就是本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但掌握了针对问题质疑的方法, 而且提高了审题能力。

2. 针对概念质疑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 对概念的质疑, 有利于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时,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呢?在‘不同的平面内’也有不相交的直线吗?通过画图、交流, 学生明确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又如在教学“平方根”时, 当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作a的平方根。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启发:类比一下, 你还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出: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立方根。也有的学生在想:一个数的四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四次方根?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n次方根。

对概念的质疑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轻松地了解了以后才要学习的知识。

3. 针对例题质疑

例题是新知识的载体,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例题教学进行的。因此例题是构建数学课本的骨架, 要想引导学生自学例题, 独立获取知识, 就必须指导学生向例题问个为什么。通常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 并进行自我提问:本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课本是怎样解答的?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将例题与习题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例题与例题相比, 有什么新问题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常常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为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而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有这样一个例题: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而组织了一次义演, 共售出1 000张票, 每张成人票8元, 每张学生票5元, 共筹得票款6 950元。问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售出了多少张?课本上给出的分析是:成人票数+学生票数=1 000张, 成人票款+学生票款=6 950元, 课本从设票数和票款两个方面引领学生列方程。在学生根据提示列完方程之后,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在票价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1 000张票都售出的话, 最多可获得多少元?最少可获得多少元? (2) 能不能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经过一番探究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了答案, 还学会了用方程 (组) 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消元思想, 并在解答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法则质疑

法则一般是指计算的操作程序或要点。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照搬法则、会计算就行, 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迷信法则已十全十美, 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要逐句问:“如果不这样, 可以吗?”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时, 当得出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然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后, 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如果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第二个多项式, 再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不可以吗?能不能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一项, 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二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二项, 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这时,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地要回答这一问题, 有的学生还举了例子, 用实践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学生的质疑让他们尝到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甜头;学生的质疑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5. 针对定理质疑

定理是需要经过证明、推理之后而得出的正确的命题。在学习定理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定理、会应用该定理进行证明, 还要引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正确的, 有什么方法能够推导出这一命题。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学生就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时, 我加以引导:“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的用测量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有的用做辅助线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的质疑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 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上对同学或老师的问题质疑

在课堂上当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时, 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看问题是概念性的还是法则性的, 是例题的还是定理的, 然后再根据实际进行发散型或追问型质疑,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一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一学生追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哪些判定方法?另一学生追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习题进行质疑

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 要始终对课本保持质疑。古人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质疑: (1) 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 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 由题目的条件能不能得出其他的结论? (3) 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 这个命题还正确吗? (4) 把这个特殊的条件一般化, 结论还能成立吗?

例如, 九年级上册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的例2的原题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在理解了本题解法的基础上, 有学生总结出———底角是15°的等腰三角形,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在思考之后提出: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不是15°呢?通过探究、思考、交流, 得出了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15°或75°的结论。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还得到了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为a。进而又总结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或15°时, 腰上的高都等于腰长的一半。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后,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运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7

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性”, 即强调质疑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质疑和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质疑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质疑,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就得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制约学生产生质疑的因素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固执保守, 更不爱提出问题, 这是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那么, 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疑问并提出质疑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1. 好奇心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高尔基认为“惊奇是认识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没见过或新鲜的事物, 他们就会本能地探索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等, 并有意识地将事物规律进行整合然后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如果他们不能认知事物规律并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时, 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矛盾和质疑, 这样就形成了好奇心。

2. 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产生质疑的土壤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高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就达不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就会导致个人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他们的行动和心灵受到了禁锢, 就不会表现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具有高度民主的、和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气氛, 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认知冲突是学生质疑的触发器

认知冲突是指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感受到的事件的对立性矛盾。在课堂教学中, 认知冲突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当理论与事实不相符时, 就发生了认知冲突, 即产生了质疑。另一种是认知空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 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 也就产生了质疑。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 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没有产生质疑的动因, 二是敢不敢质疑, 三是会不会质疑。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应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 然后再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和质疑方法的指导。本人在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

(1) 在教学过程中, 可用科学家的名言, 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如爱因斯坦的“大胆质疑通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之中, 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 从而激起对问题的质疑。

(2) 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盲从权威,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获得的信息。凡事多角度思考, 刻苦钻研。

2. 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

在物理教学中,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拥有高度的心理自由, 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和见解。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 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对于好问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 不嘲笑、不讽刺, 要对其耐心指导, 让他们在提出问题前先思考、质疑, 以便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不善于质疑的学生, 一旦他们产生质疑后提出了问题, 首先要肯定其勇气, 然后帮助其分析、解决, 再鼓励其以后提出更多的问题;对提出与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 应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然后共同分析, 帮助他们弄清问题。

3. 为学生创设产生质疑的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设启发性的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导学生产生质疑, 从而提出问题。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实验现象, 或让学生阅读资料, 形成认知冲突, 产生质疑, 从而提出问题。

总之, 质疑和提出问题能力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培养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 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产生质疑的动机, 营造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氛围, 创设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情境, 指导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最终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初探 篇8

1. 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使学生会 问善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敢问不难,会问善问则不容易。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例如,学生在自学“穷人”时提出:①穷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②穷人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苦?③为什么说“桑娜”和渔夫都很善良?④西蒙的丈夫到哪里去了?等等这些问题, 有的提得有价值,值得探究,有的则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认识到,提问题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会问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提问的方法,找出规律。如何对课题进行提问、对不懂词句进行提问、对语法运用进行提问、对句式运用的特点进行提问、对时代背景进行提问、对修辞手法的运 用进行提问、对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进行提问、对写作方法进行提问,等等。教师一定要用例句及剖析方法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建温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 敢问爱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善于用微笑、鼓励性的语言,注重感情沟通,放下架子,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亲切交谈的亲情气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消除质疑心理障碍,激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和情怀带到课堂上来。由于学生的智慧差异,所提出的问题可能幼稚可笑,可能或对或错,教师不仅要用和悦的态度去倾听、去接受, 而且还要对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并且引导其他学生也要正确对待,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浅显的问题, 可以个别点悟;对普遍性的难题,要组织学生集体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争论辩解中求得发展。当学生有问题说不出的时候, 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东西。平时要向学生渗透:能提有价值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 是最爱动脑的孩子。对提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奖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提出问题的快乐,解除疑点的自豪感。

3. 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简单说来,思维想象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图像,重新进行加工而实现的思维过程,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从未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形象的想象。在《飞夺泸定桥》一课中,学生从文字上了解到了, 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急,战士们是如何争分夺秒,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的。但是,他们没有过这种经历,所以通过文字和相关的影视画面,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这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就是在优美的图画中和作品里,通过图形和作品让学生们创造想象。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们一起找了几幅壮丽秀美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 都像给天边的绿毯绣上了美丽的图画; 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彩笔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绿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嘚嘚的马蹄声,哞哞的牛叫声。针对此情此景,马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在草原上骑上战马, 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是多美呀!让学生创造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恒心是达到目的的通道,毅力是完成事业的捷径。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而应积极引导,鼓励、点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打破课堂上学生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用“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激励学生,定能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摘要:小学生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时期,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他们这一特殊性,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提出质疑,因为,疑问是获得知识的首要前提。有疑问才有思考,有质疑才能有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利用特点引导,让其观察力、联想力及运用力得到提高。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篇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问题不够重视或不予解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从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思想、方法较为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教给学生,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别教师甚至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难倒自己,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喜欢质疑的学生避而远之。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衰退,质疑能力大大降低,常常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很差,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的。

二、提高质疑能力的途径

1. 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通过知识间、方法间的比较进行质疑。通过比较鉴别,诱发思索,寻找异同,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时要进行比较质疑:其相同之处是两边都和圆相交,其不同点是顶点位置不同。学生通过释疑,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知识的升华。

2. 顺向质疑。

顺向质疑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此方法是一种正向思维活动的激发,是常见的一种质疑方法。

3. 逆向质疑。

学生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去质疑问难,从而对所认识的事物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 想象质疑。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5. 变序质疑。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变“由因导果”为“由果寻因”,把事物某些紧要的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6. 抓词质疑。

教师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词语设置疑问,便于理解概念或规律。

三、营造良好气氛的策略

营造质疑的气氛,扭转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以和谐民主地探究知识作为师生情感的铺垫,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对质疑气氛的体现应侧重于以下几个主面的落实:

1. 鼓励尊重学生的质疑。

首先,教师要注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绝不能以权威的形象出现,而应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在知识海洋中探索,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地释放,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投以信任尊重的目光,并用“问得好”、“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一定在积极动脑”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鼓励。对于那些不得要领的提问,教师也不要粗暴打断和否定,而要肯定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丰富其知识的宝库。

2. 把握方向,提高质量。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创新性和独特性。

四、质疑的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化,教师必须以质疑为主线,灵活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准确把握时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思维过程的创造能力。

1. 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思维结果,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兴趣的培养主靠外部刺激,难以从学生自身来激发。把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相结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例如,你现在站着的地方是“已有知识”的草坪,树上的桃子是你“将要学到的知识”,而桃子生长的地方,你站着是摘不到的,为了缩短或填充这个空间,只有产生不同的疑问,采取不同的措施,在“质”中生智,才能筑起台阶,达到“摘桃子”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最近发展区是质疑的要素,质疑是落实最近发展区的台阶”。

2. 利用质疑促进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处于满足、自得、合理之感时,其思维就会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充分利用质疑,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想法,思维体系出现“分叉点”,这样就会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建立。

3. 注重质疑的成效。

上一篇:社区治安下一篇:科研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