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策略

2024-10-22

质疑策略(精选12篇)

质疑策略 篇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对小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如果只凭教师讲解, 难以让学生有效理解数学内容, 进而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质疑能力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能够让学生自主寻找数学规律, 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挖掘自我探索的内驱力,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 完善其知识结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平台, 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而且能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 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心理特征进行准确的了解, 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端正自身的教学姿态, 鼓励学生质疑, 并耐心指导。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平台,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绝不能采取一讲到底、和盘托出的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要创设一些疑点、焦点、矛盾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获得新知。

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 当学习有余数的简便计算时, 余数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个教学重点,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总结余数的判定方法, 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余数缩小的原因。教学例题时, 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 便产生了疑问, 此时, 可让学生直接质疑: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②余数究竟是100, 还是1?③余数为什么是100, 而不是1?通过探索, 学生发现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 “商不变”而余数将发生变化。余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相同倍数, 因此余数也被缩小相同倍数, 要得出原来的余数, 必须把得到的余数再扩大缩小的倍数。

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质疑平台, 学生就能够产生较强的质疑, 从而更好地产生质疑问难的欲望。

二、情境创设, 激活学生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数学内容如果只凭借教师讲解, 学生难以有效理解, 因而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不利。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降低学生的压抑感, 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自觉产生质疑行为, 并提出各种猜想。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 或提出一些新颖的疑问, 将数学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情境, 制造认知冲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起学生的疑问, 让学生自主思考相关问题,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生活录像, 当学生看到屋顶、篮球架、自行车三角架吊车等常见的物体时, 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的某一部分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面对学生的问题, 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小棒, 让学生将其拼接成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 拉一拉、比一比, 看看又有什么疑问和发现。在将小棒拼成三角形后, 学生发现不会出现晃动现象, “这些物体某一部分做成三角形是因为它不会晃动吗?”这时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 提出稳定性概念, 并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 在课堂操作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并积极进行对比, 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情境创设的作用下, 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 这样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方法引导, 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学生有疑问, 却不知从何而来, 有的学生质疑不能“疑”到点子上,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系统性。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适当的点拨, 指点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 教给正确的提问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而进行有效的提问。

(一) 从课题中质疑

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一种比较直接、常见的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出示课题后, 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可以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其实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二) 根据例题的旁注进行提问

在数学课本中, 有些例子是用方框直接说明, 有的是在例题旁标出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例题下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在让学生自学时, 提示学生着重思考这个问题, 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点上提出问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又有怎样的联系?”等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围绕教学内容重点学习, 而且也能动脑筋思考问题。

(三) 针对解题过程进行质疑

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不懂的环节与问题要及时地向老师、同学提出。例如, 解题中, 某一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 它的根据是什么, 等等。

(四) 抓住教材中知识性的重要结论质疑

即引导学生不放过任何细节, 善于发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自己不懂的重要结论, 生疑、质疑。例如, 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 学生通过计算对比, 得出:“一个乘数不变, 另一个乘数乘几, 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大胆提问。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乘以0 可以吗?”“如果两个乘数都乘以几, 积会怎么变化呢?” “如果一个乘数乘以几, 一个乘数除以几, 积又会怎么变化呢?”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 大胆提问, 使知识不断深化。

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 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 从而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四、激励评价, 挖掘学生质疑的潜能

由于小学生心理承受力不强, 如果教师因学生质疑而责怪学生, 将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出现学生不敢再质疑的现象。由于小学生处于知识萌芽期, 在课堂中难免会提出一些缺乏一定依据和逻辑思维的问题, 此时教师不能直接予以否决, 而是应换位思考, 将问题进行转化, 然后再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内容, 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质疑心理和质疑行为。在学生质疑过程中, 教师需注重评价的合理性、公正性、激励性。对一些质疑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 尽量维护学生的质疑兴趣, 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质疑。长此以往, 就能够让学生树立质疑意识, 让学生有疑敢问, 有疑乐问,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课后反思, 发展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由于课堂时间较少,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后反思,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很多学生也许只是在课堂中具有一定的质疑心理和质疑行为, 但是一旦走出课堂, 由于缺乏一定的质疑氛围以及质疑引导, 学生的质疑心理不能较好地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维持学生的质疑心理。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解题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产生一定的质疑心理和质疑行为, 这样学生就能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课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并创新解题方法, 等等。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 选择适当的方法,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 精于质疑,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总之,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探索质疑, 就能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内驱力,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质疑策略 篇2

会务组织:华-晟-培-训

时间地点:2012年4月12-13日上海

4月17-18日北京

2012年4月19-20日

深圳 课程费用:2800元/人/2天(包括资料费、午餐及上下午茶点等)

课程对象:进出口企业总经理、物流、财务、进出口、报关、采购高级管理人员,基层业务人员等

课程背景

随着海关分类通关改革的不断推进,最近,在全国各关区有大量企业被海关以“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归类”、“进出口商品价格”、“进出口数量”申报不实为由等遭受海关质疑和处罚,其中不乏有超大型涉外企业,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通关、资金周转和出口退税,还对企业的信誉等造成严重影响。

“质疑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归类”、“质疑企业进出口商品价格申报”、“ 质疑企业进出口数量申报不实”这“海关三大质疑”,其实不仅是企业货物通过过程中难度大、违规风险比较高的几个关键点,对海关也同样具有挑战,现有的法律规范没有对申报不实的定义、构成、性质、要件等做出准确的界定,这也导致了在实践操作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关区、同一海关不同的职能部门甚至同一执法者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结果。

为帮助进出口企业解决纷繁复杂的申报不实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同时,介绍和指导企业如何利用商品归类技巧进行合法避税避证实用方法; 特举办此次培训班,通过讲授技巧、案例解析、解答疑难困惑。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如何避免“海关三大质疑”申报不实?

质疑一:质疑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归类,怎么办?

1、防控归类质疑。企业必须动态掌握的商品归类新政策和技巧

2、如何快速定位企业自身的商品归类风险以及进行风险测算?

3、运用WCO归类规定、他国归类决定,成功修正中国海关归类认定案例

4、如何应对商品归类作业引发的法律风险?

质疑二:质疑企业进出口商品价格申报,怎么办?

1、通关过程中受到海关审价质疑,必须先行想到的策略及应用?

2、如何合理规避供需双方之间的关联关系、特殊关系对海关审价的影响?

3、如何准确甄别“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计入完税价格?

4、海关质疑买方协助费用,如何办?

5、加工贸易货物(成品、料件、残次品、边角料等)内销海关审价的特点及节税&避险策略

6、加工贸易货物(成品、料件、残次品、边角料等)复出口价格该如何申报?

质疑三:海关质疑企业进出口数量申报不实,怎么办?

1、海关如何认定企业进出口数量申报不实?

2、进出口出现短溢装,后续有几种补救方式?怎么做才是安全、科学的?

3、加工贸易财务不平衡的必然性以及账务失衡后的补救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

第二部分:最新商品归类技巧与合法避税、避证

一、进出口商品归类操作技巧解析 重要提示:“各行业品名规范性申报”将成为海关下一个监管的重心和重点。目前部分企业正在试点中。1、2011年商品归类重点政策解析

2、现行海关商品归类磋商机制的缺陷性,如何确实有效的运用好商品归类磋商机制?

3、哪些是在进行商品归类过程中可采用的法律依据

4、欧美发达国家海关商品归类争议的解决途径及借鉴性

5、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的影响及如何规避

6、行业标准或约定与《协调制度注释》产生分歧该如何解决

7、海关对部分轻工产品的归类思路及其操作技巧解析

8、进出口机器零部件的归类思路及其操作技巧解析

9、海关对组合机器和多功能机组的归类思路及现行的操作方法

10、企业相关人员如何切实有效的运用商品归类便利通关、节约成本

二、进出口商品归类技巧与合法避税

1、如何申请优惠的暂定税率和商品编码

2、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海关的估价质疑

3、你会享受海关进出口商品预归类的规定吗

4、怎样利用海关对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合法避税

5、怎样利用“商品报验状态”与“商品归类技巧”合法避税

6、怎样利用“商品的专用性”与“商品的通用性”合法避税

7、怎样利用“专用零件”与“通用零件”合法避税

8、怎样利用“优惠原产地标准”与“非优惠原产地标准”合法避税

三、进出口商品归类技巧与合法避证

1、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手段。

2、许可证与许可证件及海关监管证件有什么不同吗

3、海关是怎样界定“机电产品”的。

4、许可证件的法律意义。

5、怎样利用“商品成分”规避贸易管制。

6、怎样利用“报验状态”合法避证。

7、怎样利用“加工深度”合法避证。

8、怎样利用海关行政裁定规避“无证到货”风险。

9、怎样利用申诉、复议、诉讼救济“无证到货”行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企业运作实战及如何有效利用海关特殊监管政策

一、海关特定监管区域述评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本质

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地区差异和操作实践

3、影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运行的其他部门政策和法规

4、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方向

5、企业如何运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保税区

1、保税区的性质和功能

2、有关保税区的海关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3、有关保税区的其他部门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4、企业应如何利用和应对保税区的相关政策

5、保税区政策对企业运营的利弊分析

6、保税区进出区货物的监管办法

7、离境退税的本质

8、保税区货物的进出口流程与环节

9、保税区的政策走向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出口加工区

1、出口加工区的性质与功能

2、有关出口加工区的海关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3、有关出口加工区的其他部门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4、企业应如何利用和应对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

5、出口加工区政策对企业运营的利弊分析

6、出口加工区货物的监管

7、出口加工区货物的进出口流程与环节

8、出口加工区的政策走向和发展趋势

9、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的优劣比较

四、保税物流园区

1、物流园区的性质与功能

2、物流园区内企业的特殊管理模式与海关最新园区规范

3、有关物流园区的海关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4、有关物流园区的国税政策和外管政策优势

5、物流园区的其他相关部门政策和地方政策优势

6、企业应如何利用和应对物流园区的相关政策

7、物流园区政策对企业运营的利弊分析

8、物流园区货物监管与园区企业管理

9、物流园区货物的进出口流程与环节

10、物流园区的政策走向和发展趋势

11、区港联动和区港联动对企业运营操作的影响

12、八港联动与跨区作业

13、物流园区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运营业务和利弊比较

14、物流园区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跨区作业操作流程

15、物流园区与离岸业务操作

16、物流园区与国际避税操作

五、保税物流中心A、B型

1、保税物流中心的性质与功能

2、有关保税物流中心的海关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3、有关保税物流中心的其他部门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措施

4、企业应如何利用和应对保税物流中心的相关政策

5、保税物流中心政策对企业运营的利弊分析

6、保税物流中心货物的监管

7、保税物流中心货物的进出口流程与环节

8、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走向和发展趋势

9、保税物流中心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劣比较

10、保税物流中心A型与B型的异同分析和企业的应对操作技巧

11、保税物流中心的跨区作业和应注意的问题 六、三大保税港区

1、三大保税港区

2、保税港区在政策与优惠措施上与保税物流园区的比较

3、保税港区的业务应如何操作

4、企业如何有效利用保税港区的各项政策

七、加工贸易海关监管

1、加工贸易海关监管的性质和功能

2、加工贸易海关监管的相应优惠政策和政策走向

3、加工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4、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利税比较分析

5、加工贸易转型

6、加工贸易流程分析

7、加工贸易的单耗规则和审核

8、加工贸易三帐平衡与海关加工贸易帐务管理

9、离岸操作中的加工贸易

八、深加工结转海关监管

1、深加工结转的性质

2、海关对深加工结转的规范管理和不同关区管理的差异

3、深加工结转的税收政策上的地方性差异和因此而导致的结转风险

4、深加工结转的流程与环节

5、深加工结转与合理避税

6、深加工结转与物流园区操作

7、离岸操作中的深加工结转

九、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

2、跨区作业整合与跨港联动

3、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试点运行

4、企业应如何应对特殊监管区域整合

十、保税物流中的离岸操作和国际避税操作

1、企业应如何将保税物流运营与国际避税、离岸操作相结合

2、离岸金融业务和税收业务

3、离岸操作与资产转移

4、离岸贸易的操作技巧

5、离岸贸易操作过程中的疑难处理和应避免的问题

6、离岸操作与保税物流(特别是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的有效结合

7、关联交易分析与规避企业运营中的关联交易

8、海外经营与国际避税筹划

9、如何应对国际反避税措施

10、国际避税策略和技巧

11、案例分析国际避税的不同手段

12、国际避税与保税物流的结合运用

十一、案例分析不同性质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优惠措施

1、进出口贸易公司如何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保税物流政策

2、国际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第四方供应链企业如何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保税物流政策

3、一般贸易生产企业如何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保税物流政策

4、加工贸易企业如何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保税物流政策

5、三资企业如何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保税物流政策

6、转厂业务中的保税物流的合理运用

7、企业如何将保税物流与海外业务进行有效结合讲师介绍

陈 硕 老师,双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MBA、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省外经贸厅贸易顾问,香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香港贸易促进会会员,《粤港中小企业贸易论坛》主讲人之一,曾任世界500强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进出口六部部长,中粮集团驻香港、加拿大商务主办,惠尔普(美)上海有限公司南区经理和运营总监、深圳某著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IBT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首席咨询师,东京丸一综合商社西北区市场总监、珠海威玛石油设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举行了600多场国际贸易专题讲座,为近百家企业做过专门内训或顾问服务,受到企业和学员的广泛好评,陈先生具有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典型的实战派讲师,20多年的外贸业务管理经验,特别在处理外贸业务疑难问题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技巧,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和极佳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国际贸易术语有极精确的理解,同时陈先生还将传授很多创造性、边缘性的操作手法与心得同大家交流和分享,每次都令学员意犹未尽,茅塞顿开。

深-圳-市-华-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培-训-费-用:提前报名优惠,如需住宿,会务组可统一预定,费用自理。报-名-咨-询:0755-86222415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的策略 篇3

一“放”,是指在学生还未学会质疑发问的基本方法,还未养成自主质疑的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师完全放开,让学生随便问。在阅读教学中,可就词、句、章的理解、文内文外、义理辞章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写作指导课上,可就拟题、构思和成文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障碍发问;在平时的综合训练课上,可就解题过程中思维梗阻时遇到的任何困难发问。鼓励学生大胆大胆再大胆,无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表示高兴和赞许,以进一步激发独立思考自主质疑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这是一个激发、涵养、扶助的过程,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不能怕学生说得差,更不能怕可能一时出现的考试成绩差。

二“收”,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对质疑的方向和范围作出必要的限制,从而避免泛问、滥问,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教《鸿门宴》一课时,在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的方法扫清文字障碍后,为了帮助他们顺利理清情节,全面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我就在这两点上对学生的质疑探究作了限制,划定了范围。结果,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基本上能够在指引的路上走,提出的问题大都体现了教学重难点:

1、曹无伤为什么做叛徒?

2、课文前半部分说刘邦不敌项羽,那为什么后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呢?

3、在我读到的其它作品里,项羽都是勇猛威武、刚毅果断的,为什么这一次却如此优柔寡断,错失诛杀刘邦的天赐良机?真是令人痛惜!(掌声如潮)

4、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更强?既然项羽不杀刘邦,刘邦为什么还要逃跑?

5、我也一直觉得项羽很雄壮很威武,读了这篇文章后又觉得他很窝囊。李清照还大发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这样的败将能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吗?简直是笨熊!(掌声又起)

6、樊哙为什么一进营帐就那么狂?如果惹恼了项羽,自己被杀倒是小事,连累了沛公咋办?

7、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是杀了刘邦,他是否就能够得到天下?即使他能够得到天下,他又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我怀疑。

8、我觉得司马迁是在故意丑化刘邦,是这样吗?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呢?

……

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备课时无法想到的,有些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可见,虽然给出了一定的限制,却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相反,学生思维的触角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文史互通,正反相生,像蚂蚁寻找食物时触须不停探寻一样,一步一步地抵达问题的深处,扩大了思维的空间,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彻底打开了,思维更丰富了,更活跃了,教师也从为设计出“精巧”的问题而点灯熬油、绞尽脑汁的“良苦用心”中解放出来了。

三“放”,是指在“收”之后,让那些思考更活跃更深刻的学生展露锋芒,挖掘并发挥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个性。同时,也用他们的新见或创见引导“众生”的思想走进更加广阔的空间,用他们的智慧之灯照亮“众生”一时昏暗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环节中,一个最见效的办法就是激励学生勇于在无疑处质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执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李明星同学问:“燕后出嫁时,赵太后依依不舍,但她不是握其‘手’抚其‘面’拥入‘怀’,而是‘持其踵为之泣’,这究竟为什么?”问题一出,惊呆四座,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久经考验的我在那一瞬间也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教室里一阵沉寂。片刻思考,一经讨论,同学们找到了症结,原来是生离死别的感情和那个时代特有的交通工具使然。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要求迅速在笔记本上描写“持其踵为之泣”的细节,渲染母女不舍的浓情,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思维河流的闸门再度打开,教室里一片欢声,课堂教学竟在不经意中达到了高潮。妙,妙不可言!这是李明星同学的妙问惹的“祸”,这是“收”之后又“放”的结果。

现在,很多老师备课时仍沉迷于设计精巧的问题,沉醉于对学生会如何如何回答的种种“预测”中,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质疑和探究,实质上不过是把过去的“讲”换成了“问”而已,主阵地还是被老师占领着,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这与充满崇高人文精神的“新教材”和强调自主探究、注重过程体验的“新课标”是相悖的;而且,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品质、人文素养等的汇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火把,使之放射出美丽的光焰,是教师的使命,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像洪老师那样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我们应勇敢地拿起它,用好它,更要发扬光大。

培养语文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 篇4

一、正面引导, 结合课文进行发散式质疑

心理学理论认为, “内驱力”是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 主要表现为探究欲望、成就欲望和交流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设置一些新异、有趣的问题, 引发争论, 启发思维, 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 设疑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要将这个疑问设在该节内容的重难点上, 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水平自然延伸, 从而启迪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鲸》一文时, 教师设疑:“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 那么“鲸”是属于鱼类吗?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

如果提问没有启发作用, 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其结果可能与“满堂灌”一样。因此, 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 在发散式质疑上注意集中式解疑。例如, 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 司马光用石头砸破了缸才救出了小朋友, 而那时, 他自己也是个孩子, 想到这办法, 了不起。据此,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同学们纷纷议论, 各抒己见。在这基础上, 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法与司马光的进行比较。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缸, 使水流出, 这个方法巧妙而且实用。这样, 既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发散式质疑的兴趣。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当学生齐读完课题后, 我提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们有的说:“谁借箭, 借多少?”有的说:“怎样借?”有的说:“有没有借到?”有的说:“借什么箭?”面对这么多疑问, 我就抓住契机, 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 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白, 如“怎样借?”这个问题提得好, 因为文章主要介绍借箭过程。同时一些关键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 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如学完课文后, 我针对学生没提出的问题这样设问:课题为何不用《草船骗箭》而用《草船借箭》?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进一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反向激活, 利用存在的内容假设式质疑

思维是一种隐性活动, 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通过科学的可控程序。传统教学法偏重于同向、单一的思维方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假设式质疑中, 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合理“假设”, 多层面、多角度地创设问题情境, 从反方向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个过程以教材为依托, 以激趣为起点, 以问题为导向, 以设疑、质疑、解疑为路径, 把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多种方法并用的主体思维过程。

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时, 课文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这三方面写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这部分描写表面看似乎和飞夺泸定桥没有关系, 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由此, 我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第五自然段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课文内容删去, 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 好不好?学生马上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讨论。这些假设, 大都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该倍加爱护, 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 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 和学生交换意见。采用“假设”的方法, 在生动活泼的思索中, 学生加深了理解。

假设式质疑的具体方法还有角色假设、换位假设、改变条件和原因的假设、从历史的偶然性中提出假设。与一般性提问相比, 假设式提问能够明确地提示思维活动的方向, 有助于优化思维方法, 有助于内化思维创新。

三、双主作用, 运用合作的方法探究式质疑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双主作用”效果的具体表现。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 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通过预习学生都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 却主要描写的是邱少云战友的心理活动。于是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写邱少云而是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遇到这种情况, 要用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教师适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解决问题。结果有的学生说“:这样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深切怀念。”有的说“:这样更体现了他‘严守纪律, 勇于献身’的精神。”

如果课堂只有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学生不能解决或者解释不清楚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得为学生释疑, 也就是教师点拔了。当学生提供的问题与教材无关, 甚至刁钻古怪, 教师一时难以解答时, 绝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粗暴的态度, 更不能把错误的东西随意地塞给学生, 可以留下悬念, 下回分解。

培养语文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培养语文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从发散到集中, 从求异到求同, 在动态生成中, 慢慢深化的认识过程。

摘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正面引导, 结合课文进行发散式质疑;反向激活, 利用存在的内容假设式质疑;双主作用, 运用合作的方法探究式质疑。

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篇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10月,我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会”上讲《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二、向教科书质疑。

“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和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呢?请看课例:

落花生这种植物对城里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对落花生有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我在学习课文前先问:“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

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起预习部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他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

这个学生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儿。”

“啊,书上有错误?”学生小声议论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不要看着我,我的脸上没错误,而是书上有错误,请认真读书。”我笑着再次提醒学生。

学生倒是都认真看书了,但脸上仍显得茫然。

“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我提示道。

学生轻轻地念着,突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然后又一个。好,五六名学生举起手,个个脸上显出兴奋的神采。

我叫了第一位举手的学生。“老师,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进地里去。”他试探着说。

“太棒了!”我由衷地称赞道。“花落了还能钻到地里去吗?”我问全体学生。

“不会,不会。”大家有的摇头,有的摆手。

“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是花上长出的?还是……”我因势利导,“请你们看看课文旁边的图画。”

通过看图,学生发现落花生的果实不是从根部长出的,也不是从花上长出的,而是从茎上长出来的。我看“火候”已到,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落花生全貌,用笔指着图说:“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端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我边解释边画简笔画。

“噢,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时,我面向大家:“书上也有错误,你们能迷信书本吗?”

“不能。”

“你们能迷信老师吗?”

学生一愣,旋即回答:“也不能。”

“对,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我一字一顿地说。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有时就像“圣旨”,小学生是惟命是从。面对学生的单纯天真,我们做教师的绝不能陶醉在“一言九鼎”的满足感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惟实”、“惟真”,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还是通过课例来说明吧。

例一: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得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我启发道。

“‘居然’。”学生找到了这个词。

“我想,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小脑筋动开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问这个词的意思,这是首先要搞懂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点评道。

“‘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我点拨道。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种花生。”

“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收获出乎意料。”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候它。”

“真聪明,体会得很好。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就成了: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我引申道。

到此,我小结:“怎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或其他句子),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用得是否恰当(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

例二:

10月,我应邀作示范课。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正在进行当中。我让苏州实小的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1分钟后4人小组窃窃地议论起来。

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2]下一页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这是通过表象深人诗歌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要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到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这些都是疑点,值得推敲。

《小学青年教师》/5/9

语文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策略 篇6

一、质疑:让学生善问会问

1.营造氛围,巧用鼓励,让学生善问。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这要求有利于放开学生的手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指导方法,由“扶”到“放”,让学生会问。

⑴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重点语句质疑。例如《桂花雨》一课,在找出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研讨这些问题,就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触及文本深层次的意蕴。

⑵引导学生从课文多重角度质疑。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父亲”质疑:父亲在绝望之后为何变得如此坚定?我们如何评价父亲?也可以着眼于儿子阿曼达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我”在废墟里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我”不仅自救,还积极求助别人,“我”的精神源泉来源于何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殊处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特殊处进行质疑,下面列举几种情况:①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处质疑。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刻意突出、强调的内容,在此处质疑,就可以开掘出作者所要着重表达的深意。 ②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质疑。课文的矛盾之处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吸引读者注意之处,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的难点便迎刃而解。看似矛盾,实则富有深意,探索蕴含在这对矛盾中的弦外之音,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③引导学生在言尽而意未尽之处质疑。优秀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之处,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

二、释疑:引导学生学会释疑

鼓励学生勇于释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训练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多元释疑方法,并科学运用多样化组织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释疑。

1.引导方法,让释疑多元高效。

教师应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总结释疑方法、积累经验,并付诸阅读实践,促使学生高效释疑。下面试列举几例:例如《最后一分钟》一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一句,对于质疑“百年的痛苦和欢乐”指什么?教师告诉学生用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释疑,结果问题迎刃而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释疑。在释疑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让语文贴近生活,在引导学生释疑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

2.组织方式,让释疑多样灵活。

释疑的组织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自主释疑、分组讨论释疑、师生合作释疑等。教师在组织释疑过程中,应根据问题选择恰当的组织方式。一般说来,难度不大的问题以学生自主释疑为主,可以从多重角度理解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宜采取分组讨论方式释疑,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应师生合作释疑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总之,学习是学生个体的活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表现、创造以及尝试成功的各种机会,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做真正有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 汉中市略阳县城关镇白石沟小学

质疑策略 篇7

一、提出要求、确立目标

“自学质疑”模块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而非自由、散漫、松懈的课堂学习模式。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出自学质疑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避免自学的盲目性。具体而言,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提出恰当的问题,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范围、层次给予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自主探究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质疑的良好习惯。

例如,“The United Kingdom”一课,教师首先提出学习要求,为学生指引自学和质疑的方向。结合课文内容,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学习要求:听,即通过听力练习了解课文大意,培养英语语感;读,即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段落大意、课文结构,了解文章中心思想;通过精读分析,掌握重点单词、词组、句子及语法知识;说,学会运用本课新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写,即学以致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单词、句子及语法知识。

二、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有了学习目标,就犹如有了前进的灯塔。接下来,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学会大胆提问。疑源自思,疑促其思。学生们有疑问,说明学生在思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学生自学英语时必然会面临许多疑惑和问题,这时教师不必直接授业解惑,而是蜻蜓点水般点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合理猜测。

课前的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畅所欲言,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联想。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已经积累了不少与“The United Kingdom”相关的知识。在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和阅读学习时,就会容易很多。另外,面对许多无法理解的生词、句子时,也可以基于已知信息进行大胆猜测,学会跳听、跳读,从而推测出课文大意。对于文中重点段落的语言表述,学生还可以大胆质疑,提出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样,教师通过“以问激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会提问和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讨论提升

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就会更显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探究活动中,要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合作和沟通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质疑、猜测和想法与同学交流,倾听别人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获取更正确的认识、拓展思路、释疑解惑。

激活农村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策略 篇8

一、创设学习氛围, 使学生有“疑”敢“问”

学生沉浸于快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 大胆提问。因此,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 在课堂上还应多激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提问, 哪怕只有一点点可取之处都应该给予回应。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时, 一位学生提问:“为什么说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这个问题其实只要读过课文, 答案不难发现。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先对学生敢于提问给予肯定, 随后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 接着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以便更好地了解钱学森。对于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推陈出新、不人云亦云的问题或见解, 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教学《船长》时, 一位同学提问:“既然船上六十人都得救了, 难道就多船长一个吗?他自己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逃生, 他为什么不离开呢?”学生的见解, 教师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该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疑”敢“问”。

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疑”乐“问”

学问学问, 既要学又要问, 只有敢于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质疑, 才会得到真正的学问。学生上课时若总是扮演被动的“观众”或“听众”角色, 就不会主动参与, 大胆质疑。教师应该沉下心, 主动去了解每位学生, 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主动与他们交谈。课堂上的提问应由浅入深, 创造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愿问问题, 敢问问题。如教授《鞋匠的儿子》一课时,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学, 然后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三个问题。刚开始学生的问题都很简单, 如林肯是谁?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继续研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再提出两个问题, 让学生有“疑”乐“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言传身教, 教给学生恰当的质疑方法

让学生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浅层次的, 也有深层次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分辨问题价值高低的能力, 在短时间内,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按价值的高低或内在先后次序梳理出来。

1.质疑预习提示。语文课本都有预习提示, 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预习中,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按预习要求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 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和获胜的信心。在预习课文时, 学生恰当的质疑能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为深入研读文本打下良好基础。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预习提示为:“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 霍金是怎么认为的?你对霍金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读了预习提示后, 很快在文中找出答案。答案找到了并不表示已经明白霍金这番话的含义,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霍金的这番话提出疑问。

2.质疑文本重点词句。在初读课文阶段, 要求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入手进行质疑。一位学生读完后提问:“著名大作家巴金为什么要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作为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质疑文题。推敲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 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文章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对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予以解决;对易于回答的问题, 可以请知道答案的同学帮助解决;对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解决的问题, 可将其逐一梳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4.质疑文中矛盾处。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 实则精彩的描写, 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 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学生提出问题“:本课明明是写青海高原一株柳, 可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家乡霸河的柳?这不是很矛盾吗?”教师启发学生动脑筋从作者写作目的来思考, 让学生的思考一步步走向深入。

5.质疑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草原》一文时, 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这草原的无限乐趣。难道骏马和大牛真的在回味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 结合文本, 反复朗读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 动静结合, 用诗般的文字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此外, 还可对文中插图、文中标点、文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核心内容,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质疑策略 篇9

一、创设情境, 激发质疑热情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想认识. 更多的学生对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感兴趣, 对有趣味性的事物感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质疑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1. 悬念式情境. 悬念式情境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 如, 在“数的整除特征”教学中, 设计一个悬念:学生随意说一个多位数, 老师都能很快地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3、5、9等数整除. 通过验证老师结论的正确, 学生必然产生疑问, 进而产生释疑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2.故事情境.故事情境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情境.在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中就有很多情境可以利用.如,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中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唐僧师徒分西瓜, 八戒吃了1/3, 悟空吃了剩下的1/2, 八戒认为悟空吃得多一些, 不公平.悟空说:“我们分到的一样多.”这是为什么?情境的出现, 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指导方法, 提高质疑能力

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提问, 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懂得“向谁质疑”“质疑什么”和“怎样质疑”. 要让学生明白, 质疑不是漫无边际的, 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向教材质疑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 向教材质疑并不是否定教材, 而不是让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 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问提炼出来, 并加以解决. 学会在事实的模糊处质疑, 在知识结构上质疑, 在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 如, 五年级上册的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 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不能用已学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 学生无法直接解决问题. 教材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计算的方法, 不善于质疑的老师和学生会借助以前的“不足一个方格的, 两个算一格”的知识进行计算. 而善于质疑的学生就会打出一个大大的? 这样处理它们的误差会很大.

2. 向老师和同学质疑

课堂是多元生成的教学活动.很多学生只知道教师说一就是一, 从来不问“为什么是一?为什么不是二?”这对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因此, 要教会学生善于向教师和同学质疑, 不轻易地认同他人的观点, 而是通过自己或小组的独立思考, 判断其价值, 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 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学生提出质疑“老师, 为什么一张纸的1/2是半张纸, 两张纸的1/2是一张纸, 四张纸的是1/2两张纸.同样是1/2, 纸的张数却不一样?”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让学生据理力争, 问题自己提出, 规律自己寻找, 结论自己总结.

3. 向常规和生活质疑

经常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富有挑战的问题, 在发现中质疑. 对常规揭发质疑、评价、拓展思路, 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式. 如画圆的方法, 可以先画一条射线, 以端点为圆心, 再从端点出发, 在射线中选取一条线段做半径进行画圆.

三、感受释疑, 体验质疑喜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起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 要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积极创造“多次追求成功”的条件, 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想方设法给他们表现才华、体现价值的机会, 树立“成功”感. 提出问题就需要把问题解决, 如果学生在尝试中一味的失败, 那么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在心灰意冷中失去探索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让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尤其是体验到问题解决时所带来的那一份成功.

例如, 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绳子.折出它的1/4, 折好后, 让小组之间比较长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大家折出的都是绳子的1/4, 为什么长短会不一样呢?”让学生去尝试解决, 最后得出:由于准备的绳子长短不一样, 单位“1”不相等, 所以它的1/4也不相同.在学习中, 从问题的提出, 到问题的解决,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热情.

总之,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再产生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只有培养学生质疑,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敢于挑战权威, 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才能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才能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06期.

质疑策略 篇10

一、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

语用策略, 指的是说话人为了能够实现预期交际的目的, 而有选择性地使用语言手段和技巧。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是采访记者在运用质疑性提问的时候, 为了能够充分实现采访的预期目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调控自己的语言手段和技巧。

策略并不是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主观产物, 而是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不约而同使用的一种措施和对策,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强化, 便形成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 这种策略是能够通过理论解释出来的。就一种特定的语言行为来说, 语用策略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 文章中所指出的语用策略, 是具备典型的、真实的语言功能策略。

那么什么是质疑呢?就是在交流过程中的双方, 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达出来的言语或观点产生质疑甚至批评的态度, 要求另一方及时给予更加合理的解释, 以便消除人们对言语之间的疑惑。质疑性提问, 也就是采访记者对被采访者表达出的观点提出否定的态度, 并且要求被采访者做出合理解释的一种提问方式。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 很多被采访者不愿意回答记者的质疑性提问, 这就难免会遇到针锋相对的局面出现, 但是就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讲, 这种质疑性提问的沟通方式效果会比传统的采访效果好很多, 也会让被采访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无论如何, 在观众的角度上来看, 为了寻找和挖掘到新闻事实的真相, 为了使观众不受到欺骗, 质疑性提问的采访方式还是被大多数人们认可的。

二、质疑性提问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采访记者的角度上来看, 如果运用质疑性提问的方式进行采访, 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采访记者具备自身的质疑思路, 对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方式和理解, 这样才能保证在提问的过程中思路清晰, 得到想要的问题答案, 准确判断被采访者表述观点的真实性。同时对采访记者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要求采访记者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 要在被采访者表述态度之后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回应, 如果不能跟上被采访者的思维和节奏, 就很容易打破采访语境, 使新闻采访的内容模糊不清, 使得采访效果大打折扣。

(一) 新闻采访中合作质疑的特点

采访者在质疑过程中对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质疑的效果。在此, 采访者质疑策略可分为明确既定利益和质疑过程交锋两部分。明确既定利益即采访者在实施采访之前, 首先明确此次采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以及怎样在质疑过程中减少自身损失。采访者如果采访目标不明确, 缺少对于受访者的了解, 就会在质疑过程中陷于被动地位, 很难完成采访目的。因此, 采访者要在采访前制订采访提纲, 明确采访目的, 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资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对受访者的心理做出大致的评判, 知己知彼。对于受访者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做一个大概的调查研究, 以期在受访过程中达到利益最大化。

(二) 质疑性提问策略的目的

运用质疑性提问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 获得更多的新闻材料, 但是如果采访记者一味地对被采访者进行否定, 很容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会被认为采访记者是另有目的、别有用心, 这将不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的微观策略分析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的微观策略是要将质疑提问渗入问题的内部, 是采访记者为了加强提问语气, 使语言表达能够更加具备说服力而采用的语用策略。主要体现的形式有模糊限制策略、借第三方提问策略、欲质先扬策略和指出被采访者言语前后一致性策略。

(一) 欲质先扬策略

在我们对别人表达的见解表示质疑或否定的时候, 为了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缓和交流气氛, 往往会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 就是先对谈话人表述的想法进行称赞, 然后再提出反对意见。在新闻采访中也是如此, 采访记者要对被采访者的观点先进行一定的肯定和赞扬, 再提出一定的质疑和反问, 这种赞美能够为后续的质疑性提问缓解语气和氛围, 能够充分保护被采访者的心理和面子, 也是采访记者依据自身的交流意图而选择交流调控的有效手段。

(二) 模糊限制策略

质疑性提问中, 采访记者不仅要保护被采访者的心理和面子, 还要保护自己的尊严, 运用模糊限制策略能够对原本清晰的质疑的态度进行有效调节, 能够缓和说话的语气, 更好地进行后续交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一般将模糊限制分为两个种类:第一类, 是变动类的模糊限制语, 例如或许、可能、似乎、也许、好像等;第二类, 是缓和类的模糊限制语, 例如感觉、认为、觉得、有人说、有网友认为等。

(三) 借第三方提问策略

采访记者在进行质疑性提问的时候, 一般都会使用到“有人说”、“有媒体指出”这一类间接缓和类的模糊限制策略, 这其实也是在借第三方来实行质疑性提问策略。借第三方间接表达采访记者的态度, 不是随便的借鉴, 是要有来源、有根据地引起话题, 这样能够使质疑性提问更具信服力, 也不会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

四、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的宏观策略分析

(一) 适切导入策略

就一段完整的新闻采访来说, 如果没有对采访时间进行特殊的限制, 采访记者不会在采访一开始就运用质疑性提问, 也不会提出与采访主题不相关的问题。适切导入指的是妥当且贴近的意思, 适切导入策略指的是在一段新闻采访开始之前, 采访记者基于本次采访的总体目的出发, 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质疑度高而且贴近新闻内容的问题进行导入式采访。

对适切导入策略的应用要求是要稳妥、适当和自然, 不要一开始提问就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 造成采访局面陷入僵局。在新闻采访中引用适切导入策略一定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 要有条理性的一步一步进行顺序提问。具体的导入内容要根据情况而定, 有的新闻采访可能只需要一个导入话题, 有的采访则需要多个, 这就要求采访记者要具备专业的采访能力和技巧, 能够在采访的过程中稳定局面, 进而掌握局面。适切导入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引入话题的相关程度, 如果引用得好, 就可以直接提出质疑性提问。

(二) 顺势求质策略

在质疑性提问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记者如果没有在多次质疑的情况下达到预期效果, 就要采取顺势求质策略, 要顺着被采访者的思路和观点进行提问, 在被采访者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寻到破绽, 从而找到质疑性提问的切入点, 顺势达到质疑性提问的效果。

(三) 追加性质疑提问策略

这种质疑性提问策略是采访记者在一次质疑未果的情况下, 进行二次质疑或多次质疑, 在质疑的过程中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疑问进行提问和追问。

(四) 其他质疑性提问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采访失败的情况, 有时因为被采访者不想表达观点或是其他原因, 往往不会对采访记者的提问作正面回答。这时就需要采访记者另辟蹊径, 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再运用质疑性提问方式转移到原来想要采访的新闻内容上来。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新闻采访既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学问,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形式, 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应该是采访记者具备的基本职业职责。我们要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 总结和完善质疑性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充分利用质疑性提问的功能和特点, 更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采访记者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大众的质疑性提问方式, 能够准确、有效地对采访内容和信息进行整理, 采访记者还要在第一时间内对被采访者所表述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辨析, 才能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牛丽红.采访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

[2]范艳军.编辑工作与受众注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3]杨芳芳.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成因及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篇11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质疑中寻找答案,并收获学习的快乐。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为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自主质疑,主动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一方面,在学习陌生知识时,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刚接触新知识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恰好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教师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并从此切入,把质疑作为一种兴趣加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是对于课文的重点性知识,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重点性知识展开质疑。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的知识,也会使小学生产生很多质疑,针对难点知识质疑能力的培养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有难度的知识质疑,由于小学生对语言知识、语法知识等掌握不牢固,导致他们对知识质疑。二是对于一些科技性的知识质疑,以及质疑文本中的图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該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如果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指责,同样也要给予肯定。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从中找答案,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

1.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学习中,就是要既学又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一旦疑问解决,便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善问,不要因为问题小,浅显而不敢去问,觉得不值得去问,更不要怕别人取笑而不敢去问,要鼓励学生多问。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论对错,不论有没有价值,都要鼓励表扬学生,肯定积极的一面。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教学,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先猜测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自然会质疑,如果是好事,为什么是糟糕透了呢?如果是坏事,为什么又精彩极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并且通过这种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有疑问就是发现了问题,也是发散思维想象的一个开端,学习必须要善于提问,小疑问则有小进步,大疑问则有大进步。在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达到一个深度和广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指导学生质疑。

1. 从课题上质疑

从课题上质疑就是看到题目,学生会有哪些问题,比如在学习《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这样就达到了指导学生去思考、质疑的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这个听众是谁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 从重点词关键句中质疑

比如在学习《鲸》时,课文主要是为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文中的一个关键句是“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这句话上找出问题,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结语

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才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开展质疑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逐渐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通过在学习中不断提问,在问中求学,在质疑和探究中发现和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质疑策略 篇12

1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

语用策略是说话人为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选择使用的言语技巧或手段。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指记者实施质疑性提问时, 为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而调控使用的言语技巧或手段。策略并不是人们大脑中的主观产物, 而是许多说话人不约同地使用同一种对策与措施, 这些对策与措施是经过大家一再使用而得到强化与固定了, 并由理论解释者抽象出来的。就某一特定言语行为而言, 语用策略应该是有限的。本研究选取实在的、典型的、功能明显独特的语用策略进行描写与解释。

2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

新闻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表现出种种技巧和手段, 它们是记者实施质疑性提问时, 为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而调控使用的语用策略。根据对语料事实的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常用策略是成系统的, 并且是有层级性的。本文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宏观策略三大类, 拟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解释, 以考察记者是如何巧妙地、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手段来突破常规限制以达到自身的语用目的。本文界定:

1) 微观策略是指具体到每个质疑性提问内部记者为加强或缓和话语之力所使用的语用策略;

2) 中观策略是指记者在实施质疑性提问时在提问形式上使用的语用策略;

3) 宏观策略是指在一段或一次完整的质疑性新闻采访中, 记者为实现总的采访目的、推进质疑性提问, 调控使用的整体性语用策略。

其中, 每一个层次又都表现为多种典型有效且功能独特的策略形式。下面结合一个实例, 具体解释一下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微观、中观和宏观语用策略。《南方人物周刊》上刊载的《方舟子:我是过渡人物》。人物周刊:把所有的权威都打倒, 这是你学术打假的目的?方舟子:我的目的不是把学术界的人全盘抹黑。中国学术腐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其泛滥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有句话是“不破不立”。就是必须把这些虚假的东西清除掉, 才能发展清新的学术之风。现在大家都知道学术界是很黑的, 我们的网站不过是揭示冰山一角。人物周刊:但你似乎总喜欢一棍子打死, 连同他之前实实在在的贡献。方舟子:学术地位越高的人, 更加不能宽容, 如果他在一件事情上弄虚作假, 那他以前的成果也应该被质疑。我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 我只陈述一件事实。事实上 (国内) 已经很宽容了, 在国外, 他们的学术生涯可能就要结束了。人物周刊:但也有人认为, 你的一些指责只是个人的情绪、恩怨、好恶, 是在学术之外。方舟子:“打假”不是我的职业, 我无官方的背景, 也无功种胜。我和他们无冤无仇, 纯粹是个人行为, 必然带着情绪。但是我不是乱说, 即便我用语很尖刻, 很不留情面, 但我并非语言霸权, 而是摆出事实依据。倒是批评我的人, 给我扣帽子, 但并没有指出我哪里错了。

记者此次采访的总目的是质疑并获取采访对象学术打假的真正动机, 采访中的3次记者提问都是质疑性提问。记者首问就直接质疑了采访对象学术打假的目的, 方舟子否认了记者的质疑, 并做出解释;记者认为其回答解释力不够, 因此记者进一步就此问题进行质疑, 既然是打假, 为什么要连同实实在在的贡献一起否定;记者则在前两次质疑性提问未果后, 借用第三方的否定性评述点明自己的质疑观点, 即学术打假是否是“个人的情绪、恩怨、好恶”等“学术之外”的因素使然。

记者的后两次质疑性提问是对记者所提问题的追加质疑。从宏观层次看, 记者使用了追加质疑策略。中观策略表现为质疑性提问在提问形式上的策略。记者的提问使用了疑问与否定性评述配合实施质疑性提问的策略;记者和记者使用了以“否定性评述”单独实施质疑性提问的策略。质疑性提问的微观策略是具体到每次质疑性提问内部记者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在该例中具体表现为记者模糊限制策略的使用和记者借第三方之口实施质疑性提问策略的使用。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常用策略是成系统的, 并且是有层级性的。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宏观策略3大类, 并将分别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玉凤, 方文礼.论礼貌原则的语用“风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71-73.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下一篇:河南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