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

2024-05-17

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共12篇)

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问题不够重视或不予解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从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思想、方法较为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教给学生,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别教师甚至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难倒自己,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喜欢质疑的学生避而远之。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衰退,质疑能力大大降低,常常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很差,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的。

二、提高质疑能力的途径

1. 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通过知识间、方法间的比较进行质疑。通过比较鉴别,诱发思索,寻找异同,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时要进行比较质疑:其相同之处是两边都和圆相交,其不同点是顶点位置不同。学生通过释疑,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知识的升华。

2. 顺向质疑。

顺向质疑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此方法是一种正向思维活动的激发,是常见的一种质疑方法。

3. 逆向质疑。

学生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去质疑问难,从而对所认识的事物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 想象质疑。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5. 变序质疑。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变“由因导果”为“由果寻因”,把事物某些紧要的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6. 抓词质疑。

教师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词语设置疑问,便于理解概念或规律。

三、营造良好气氛的策略

营造质疑的气氛,扭转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以和谐民主地探究知识作为师生情感的铺垫,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对质疑气氛的体现应侧重于以下几个主面的落实:

1. 鼓励尊重学生的质疑。

首先,教师要注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绝不能以权威的形象出现,而应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在知识海洋中探索,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地释放,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投以信任尊重的目光,并用“问得好”、“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一定在积极动脑”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鼓励。对于那些不得要领的提问,教师也不要粗暴打断和否定,而要肯定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丰富其知识的宝库。

2. 把握方向,提高质量。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创新性和独特性。

四、质疑的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化,教师必须以质疑为主线,灵活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准确把握时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思维过程的创造能力。

1. 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思维结果,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兴趣的培养主靠外部刺激,难以从学生自身来激发。把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相结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例如,你现在站着的地方是“已有知识”的草坪,树上的桃子是你“将要学到的知识”,而桃子生长的地方,你站着是摘不到的,为了缩短或填充这个空间,只有产生不同的疑问,采取不同的措施,在“质”中生智,才能筑起台阶,达到“摘桃子”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最近发展区是质疑的要素,质疑是落实最近发展区的台阶”。

2. 利用质疑促进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处于满足、自得、合理之感时,其思维就会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充分利用质疑,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想法,思维体系出现“分叉点”,这样就会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建立。

3. 注重质疑的成效。

“善质、会质、乐质”这是学生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运用质疑的教学实践中,要侧重思维过程,更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着”,体会成功的喜悦。比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有梯度,逐渐深入,以基础铺垫,以提纲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浓缩学习内容,把分散零乱的“点”记忆变成“线”的记忆,将问题的要点构成网络,从而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以达举一反三之目的。还应注意设疑尽量新、雅,联系学生实际,尽量减少可能引起的思维障碍,从客观上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灵活。

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 篇2

张露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机械学习,满足于课本结论。对结论的必然性和来龙去脉却不求甚解,喜欢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导致了消极学习后果的出现,同时也使得学生好奇、探究、创新的内在动力减退。有鉴于此,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必须提倡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是: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对立→转化→统一中,学生体现以下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巩固→应用或:旧知→新知→巩固→应用。针对这一认识规律,强调应设疑、激疑、质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会数学。就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创造良好质疑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首先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 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语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营造一种良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其次尊重学生思维。尊重给学生带来“心理自由”,能激起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出现的错误,坚持做到耐心听取,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欠缺的问题应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完善。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师不相信学生完全可能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更不相信学生会质疑。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因而讲得又多又碎,练得既繁冗又重复。不给学生思维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不给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实际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抓住思维的深化点,设置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一上课就让学生计算三道计算题,以算得又对又快者取胜。这三道题分别是:(1)300÷15(没有余数),(2)48÷15(可除尽),(3)605÷33(除不尽)。学生在计算前两题时很顺利,当做到第(3)题时有些学生出现了思

维障碍,有的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他们就停止了计算。这道题要不要继续除下去?此时教师给予引导,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质疑胆量和兴趣,却往往提不出质疑或者提出的疑问很散,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贴边。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些普遍的提问技巧,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不但善于质疑,而且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能反映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是比例?和比一样吗?它有哪些部分?比例有什么性质?怎样才能知道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等。接下去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地开始探索新知。

2.抓住字词质疑。数学概念、性质、结论中的关键字词恰好是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质疑,追根问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抓住旁注质疑。教材以文字叙述、方框示意、符号指向等形式出现很多旁注,包含着算理、思路、说明和规律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旁注质疑。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阅读课本,针对276+95=276+100○□=□中的虚线框图质疑: 现在算式和原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和原来一样吗?要得到原来的结果怎么办?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4.抓住新旧知识点衔接处质疑。教学中要抓住教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质疑。

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质疑;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即无处不可生疑, 无时不可生疑。

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 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四、引导学生共同释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共同释疑,才能发挥质疑的应有作用,才能起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学生提出了疑问,就要得到解决,而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且不可“包办”,应逐步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会用相应的方法去解决。经过引导,学生就能逐步学会释疑。同时在释疑中,不要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释疑,自主求知。我认为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 没有质疑, 就没有探索, 就没有思维, 就没有创新。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斌.敢问能问善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01: 40:41

[2] 黄满雄.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胜利石油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

(2)63:79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初探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或是认为学生太小,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认为即使提出了问题也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原定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是怕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会令自己手足无措,总而言之就是不让学生提问。这种缺乏民主思想的教学,完全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无益于教学双方的协调统一。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此,教师应切实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尽快确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质疑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筛选出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答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防止两种极端现象:一是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图形式。学生质疑后,教师“虚晃一枪”抛开学生的问题,仍按照自己预设的问题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慢慢地对质疑失去兴趣,甚至丧失信心。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表面上看似乎尊重学生,实质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导”,教学效果也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因此,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灵活调控、分清主次、优化组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以适时解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二、指引思维方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一般在初读课文时,往往能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零碎敲打,或深浅不一。追根溯源是学生的提问缺乏一个“聚焦点”。因此,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抓住课文要点提问的能力。第一,扣住文章的题目引导疑问。一般来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抓住文章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梅花魂》等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学生经过思考旋即生疑:小稻秧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她又是怎样脱险的呢?“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这种围绕课题产生的疑惑,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结果,是向教材内涵深层开掘的开端。第二,抓住重点语句引导质疑。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就可以从“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着”这句重点句中针对重点词“焦急”和“耐心”提出:“焦急”和“耐心”本是矛盾,这里为什么这样说?在这里,教师根据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对矛盾处质疑,更能深入理解课文。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既然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把它杀掉?

另外,还可以从文章大意、表达方法,甚至标点符号等方面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佳的提问点找到了,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基本方法。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从提问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看,一般都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方面去发问。从提问的时机来看,按照学课文的流程,预习时找难点,揭题时想要点,读文时扣重点,学文后思疑点。从提问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解词析句使用标点方面的;(2)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3)作者遣词造句运用的写作方面的;(4)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方面的。学生会问了,就会使教学中的这种开放性、流动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更为畅通和活跃,课堂上的有效信息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并进一步将之引向深入。

三、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质疑的实际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质疑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是其要素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自己的质疑过程呢?

1.要注意呈现质疑的方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呈现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示范。具体操作时,可以由教师示范,也可以由学生示范。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边让学生质疑边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并打上几个问号,或简单写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几个字。别小看这几个符号,笔者认为,这便是师生的具体示范,质疑方法的有效呈现。

2.要让学生领悟质疑的方法

方法的获得要有特定的条件,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质疑的方法。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悟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就是评价反馈。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归并,归纳、提炼出精要的问题。

3.要注意质疑的迁移运用

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质疑的自由,把质疑渗透到课文前,课中、课后可以质疑,学词、学句、学段也可以质疑……真正把阅读教学转变为学生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4

一、善疑巧问,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为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 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内驱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 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 质疑重难点, 巧问出新意

“问题是接生婆, 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 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 通过问题探究, 解决矛盾获得长进, 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 向学生奉送真理, 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 寻求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认识.如, 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 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 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 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 (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 提砝码时, 细线断开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 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 此时,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质疑无疑处, 平淡见神奇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殊关联, 是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质疑无疑处, 一石击起千层浪,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激励学生思维, 撞开学生的创新意识阀, 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例如, 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 质疑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 “无中生有”, 不畏权威, 突破定势, 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实现思维的创新.

3. 质疑跨学科, 专中有综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综合, 综合能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本质及世界的本来面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但现用教材往往是分化有余、综合不足, 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综合意识,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做到“约中有博”、“分中有合”.物理、化学、生物都属自然科学, 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生物上讲人眼的构造、视觉的形成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显微镜的应用等, 都必须以物理中几何光学为基础, 而光合作用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质疑教学中增强综合意识, 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调动各学科相关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由是创造的温床.“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开放的课堂, 广阔的天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应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计好的, 封闭的、有计划的兑现过程.开放课堂,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式多样, 法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不会提问的学生, 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语) , 学生不仅要学“答”, 而且要学“问”, 一堂课的成功, 既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 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 特别是提出了多少高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我常采取阅读指导、自疑教材 (材料) 的方法,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如, 在讲单摆周期公式时, 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 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 从天上到地下深井, 从单一场到几种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 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可以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时时都可质疑, 处处皆能设问, 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驰骋.对学生提问的幼稚或怪诞, 切不可冷眼讥笑, 教师作为学生自疑的帮助者, 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 篇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6

一、利用教材,设置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易错处,关键处。教师应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如教《社戏》一文,可提出:“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归航时偷的罗汉豆好吃吗?”学生争论后明确戏并不好看,豆也普通。再提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细读课文,问题深挖:“我真正喜欢、难忘的是什么呢?”问题一步步纵深,学生轻松明白作者难忘的是童年自由、美好的生活,难忘的是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通过教师这番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指点了门径。经常这样,学生逐步领悟到怎样通过思维抓要害,发现疑难,解决问题。

第二,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中,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文章过分浅显易懂,学生顺利地读完一篇课文,根本不注意,也不觉得哪些地方存在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出其不意,引起他们思考的兴趣,使学生思维往深处开掘。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对于诗中的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读时,容易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根本不会发现什么可疑之处。教师应抓住句中的“即、忽”二字来质疑,要求学生理解这两句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跟随教师一起参与求知过程,学生懂得学习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动脑,善于揣摩词、句的深意。

第三,看似矛盾处质疑。这就是指引学生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课文,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教《孔乙己》一文,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疑问,“大约”是什么意思?“的确”是什么意思?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在这里设疑,激起学生思维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第四、抓住分歧质疑。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争辩,各抒己见,陈述矛盾,揭露弊病。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争论,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所以老师抓住易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地方质疑,必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提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大家争论不休,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通过争论,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要盲目相信老师的讲解、参考书的答案,要独立思考,敢于向教师提出疑问,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精神”。我们要学生明白,发现一个疑点比接受若干个知识点更有价值。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最主要就是调动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质疑有质量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热情的表扬,提高质疑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水平不高,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词语、句子的学生,也要耐心的指教,千万不要不耐烦,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在课堂中提出傻里傻气的问题,甚至和课文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要火冒三丈,大声呵斥,可以巧妙地转换话题。只要我们不断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就既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又使课堂探求气氛浓郁,学生思维能力获得质的飞跃。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过早地下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寻找答案,再由教师作结论。如《谈骨气》一文,有学生提出:“尽管有事例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是如汪精卫、张国焘等,他们有的是可耻叛徒,有的是民族败类,他们不也是中国人吗?”对此,老师可给予提问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让同学们明白,“这里的中国人”是就整体而言,没有骨气的中国人毕竟是极少数,极少数是不能代表整体上的中国人。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以多种方式设置疑问,在课堂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只要持之以恒,必定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质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创新能力,重要性,技巧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出质疑是创新人才的标志, 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过程的萌芽。质疑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冲突, 引起认知上的矛盾,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索, 质疑又是创新的源泉, 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尝试,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创设质疑情景, 培养学生的质疑敏感性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斯认为:“问题情景是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 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 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可见, 创设问题情景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 通过创设“质疑情景”可以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看见一个个成熟的苹果落到地上, 此情此境, “为什么苹果都一个个落到地上呢?”的疑问产生了。由此他潜心研究, 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为什么牛顿面对苹果下落会产生那样的疑问?这是因为他对质疑有一种敏感性。面对情景总要问个为什么?因此, 教师要经常性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质疑的敏感性。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用 (1) 通过物理实验或多媒体展现物理现象; (2) 呈现理论所揭示的事例或事实; (3) 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 (4) 由旧知识的拓展引起新问题; (5) 通过日常理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 (6) 提出猜测并加以检验等方式来创设质疑情景。例如:一个揭示大气压强的演示实验是很生动的, 取出废弃的易拉罐装上少量的水, 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片刻直至沸腾, 随后迅速倒置在事先准备好的一直装有水的玻璃器皿中, 瞬间“咔嚓”一声, 易拉罐被压瘪了, 声型俱全, 教师随即提问:“易拉罐为什么变瘪了呢?”答:“易拉罐内外压强不平衡所致”。又问“是不是谁的压强所致呢?”, 再做实验, 这次易拉罐的水未经加热,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排除水的压强导致易拉罐变瘪的可能。这个罐外压强从何而来呢?水深能引起压强, 地面上空有三四千米厚的大气同一受到地球的引力, 空气能不能产生压强?这样从水压引入了大气压强, 从而达到导疑导思导创的目的。

二、十分注重质疑的引导和示范, 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古人云:“有思才有疑, 能思才能疑, 思得深才想得远。”然而限于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的局限, 他们能提出问题实属不易, 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更是难得。因此, 教师应作出示范, 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认真观察, 重视实验, 勤于思考, 不盲从书本、教师和权威, 敢于超越常规, 敢于猜测想象, 敢于怀疑, 敢于对同一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在《光的色彩和颜色》时, 我让学生说说太阳光的是什么颜色, 不出我的意料, 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白色”, 而我却告诉学生“其实不然”, 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勾起来了, 很想知道“太阳光不是白色会是什么颜色呢?”这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当学生用三棱镜对着太阳光时, 立即惊奇的叫了起来:“原来是七色彩光呀, 真漂亮!”学生在经过了亲身实践过程之后, 有所发现, 又在教室创设的矛盾情景中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教师这样的设计, 是学生对研究的物体和现象不断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 层层深入, 以使问题得到延伸和深化, 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三、合理安排质疑时间和程序, 提高学生质疑的稳定性

由于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对问题做出深层次的探究和多向判断, 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 尽可能作出完善的富有创新性的答复, 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然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如果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 老师总担心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 笔者认为老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钻研教材大纲, 合理地处理好教材, 做到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2) 有清晰的思路。一切教学活动要以中心内容民展开, 引入贴切, 教学层次分明, 过程流畅, 过渡自然。 (3) 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清楚, 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可能碰到的问题要了如指掌, 对此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切合实际的问题设计。 (4) 有严谨的课堂结构, 做到知识“前铺后继”一环扣一环。 (5)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尤其是现代教育手段, 增大深度容量。为了科学地把握学生质疑的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情, 思考的动作、体态、手势等作出判断, 可以通过“观”、“闻”、“问”等方式来确定。

为了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设置问题要向全班同学发出, 这就要求老师除了要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外, 还应该注意质疑程序。笔者总是先由自己或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说:“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听, 对还是不对?准确还是不准确?准备评判或补充。”如此质疑没有指到名的同学也会专心地听, 认真的思考, 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 有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就有可能不专心听也不认真思考, 这样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培养了认真思考的习惯, 当然不可能达到教育面向全体, 质疑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物理教学.

[2]王存宽于淑儿《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物理教育.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篇8

一、数学质疑能力现状

( 一) 教师方面

一是老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校老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堂无非是教给学生一些确定的结论性的公式定理, 因此很少会启发性的和学生一起探讨公式的来源, 忽略了数学思维的渗透, 忽略了对于质疑能力的培养。还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 当学生质疑时, 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 使得学生不敢质疑, 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在实践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 数学教学基本上就是老师将总结的规律、归纳好的解题技巧全部塞给学生, 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长久以来便丧失了质疑的精神。

( 二) 学生方面

一是学生在质疑过程当中存在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在出现疑问时, 害怕因为自己问的问题太过于简单而遭到同学以及老师的嘲讽, 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无疑都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学生根本就不想问。

二是学生质疑能力不足。在长久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丧失了自主分析的能力, 也丧失了质疑的能力, 很多学生根本无疑可问, 不知道该问什么, 也不知道该怎么问。还有的学生虽然提问了, 但是问题的思维含量很低, 也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欠缺。

( 三) 其他方面的压力

社会竞争激烈, 使得社会各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首先, 在我国, 中考、高考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 因此, 考分几乎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而这些标准无疑抛弃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其次,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长从小就对学生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从小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 数学奥数班, 心算班, 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学生一遍遍做着相似的题目, 重复单一的题目也让他们丧失了质疑的能力。

二、培养策略

( 一) 营造勇于质疑的氛围

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 加强自我质疑。很多教师往往是害怕学生质疑的, 他们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 从而使自己丧失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性。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提问不仅仅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也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多同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教学中, 老师应善于质疑, 从而引导学生质疑。

二是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能敢于提出质疑, 当质疑发生时, 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并且一起和学生完成思维探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充分建立起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从情感上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认可, 让学生勇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意识。

( 二)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养成质疑习惯

质疑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程引进、课程教学以及课后的评价中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充分的引导, 培养其质疑精神。

一是围绕新的课题进行质疑。在课题的引进过程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 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例如在学习如何计算圆的面积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出计算的方法, 然后再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 引导学生质疑, 也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质疑, 也在无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是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质疑。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采取诱误的方法进行质疑。例如故意将常见的错误解法写出来, 让学生思考错解的问题出在哪里, 是违背了哪条性质定理, 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也使得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 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三是课后进行质疑。课后提问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可以补充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而使教学内容不完整的弊端。通过课后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疑问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总结, 还可以开拓学生质疑的途径。教师利用开展课后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产生质疑和解决质疑的平台。

( 三) 传授质疑的方法

很多学生长久以来不会质疑, 不知道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因此对于质疑方法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质疑方法的把握关键是要学会找疑点, 和从哪里去找疑点。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技巧结论处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从正面或反面进行提问, 例如一个概念是怎样表述的, 可否删掉或增加一些词, 以及如何理解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比较杂多, 老师一起和学生讨论那些问题问的好, 那些问题问的不着边际, 注重引导, 从而使学生学会质疑。

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要建立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使得学生勇于质疑, 形成质疑的好习惯, 充分发挥质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继梅.内向的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 2012, (09) :66-67.

[2]韩丽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3) :145-145.

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 篇9

一、营造质疑思辩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平等权利。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 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 敢于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要注意不能指责学生所提问题的浅显, 即使是用批评的语言也要注意把握分寸, 这种宽容的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热情,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不断强化学生质疑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乐趣。

二、创设认知需要情境, 诱发学生质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内容中, 通过各种活动, 诱发学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欲望, 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 从而诱发其探究的意识, 激活探究的思维。

1. 创设认知矛盾情境

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 如果用常规的知识或概念去思考一些新问题, 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教师要利用一些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适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 在探索中产生障碍, 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从而进行积极地思考, 认真地探索。例如, 我在讲过分式方程概念及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后, 请学生做一道题, 解方程1x-5=10x2-25, 根据例题的做法, 得出下面的做法: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x+5) · (x-5) 得x+5=10, 解得x=5。当得知x=5不是原方程的解的时候, 不少同学都很不服气:“我的解法没有错!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得到整式方程, 然后算出x=5。”这时, 我耐心地引导他们把解代入原方程检验, 发现将x=5代入原分式方程, 分母x-5和x2-25的值都为0, 相应的分式无意义。因此x=5虽是整式方程x+5=10的解, 但不是原分式方程1x-5=10x2-25的解。实际上, 这个分式方程无解。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加深了对分式方程解的理解, 激起了他们追求准确的解题过程的情感。

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结构过程, 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用固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一方面通过同化将新知识纳入个体知识, 另一方面, 还会发现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异的、相反的、相饽的信息。例如, 在教学“不等式性质”时, 我让学生从类比等式性质中得到:不等式两边加 (或减) 同一个数 (或式子) , 不等式依然成立。可是不等式两边乘 (或除以) 一个不为0的数时, 发现有时候不等式依然成立, 有时候却不成立了。“怎么办?”“如何归纳不等式的性质呢?”学生产生认识新知的心理冲动, 由此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实现自我教育目标。

三、进行科学指导, 教会学生质疑

1. 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点上质疑

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 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 在知识结构上质疑, 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 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例如, 在学完解方程后, 做有理数运算式, 部分学生也用“去分母”, 在得知结果错误以后, 来反问我:“老师, 这么做怎么就错了呢?我不是把式子乘以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把分数转化成了整数, 使得运算简便了吗?”于是我引导他们回忆“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他们恍然大悟, 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只有等式才可以去分母, 一个式子乘以最小公倍数后就整体扩大了。

2. 引导学生科学地质疑

学生想问、敢问、好问, 更应该会问、善问。首先, 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学习过程的困惑处, 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寻找疑点, 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等去寻找。其次, 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 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 不着边际,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对此, 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 问得有思考价值。

四、给予积极评价, 保证持久质疑

为了让学生保持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 还创造性地使用“星级奖励法”, 即全班9个学习小组中, 凡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给予加一个星, 提两个问题加两颗星, 以此类推, 每60颗星就可以升级为一个月亮, 每60个月亮可以升级为一个太阳, 每周评比, 对获得级别高的小组进行重奖, 这样大家课堂提问的动力就来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多思善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班里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不提问题是什么原因呢?我在班里进行了问卷调查,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说错被别人讥笑而不敢质疑;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问题问,而这部分学生恰恰在学习上有困难。可见这部分学生无疑可问,实际上是没有动脑思考,不知道问什么。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疑问的产生是和深思相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尖锐,相反,不思则无疑。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质疑,就像没有水和氧的生命一样,不可能有勃勃生机,而且迟早会枯竭死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多思善问的习惯。

一、营造民主、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就必须改变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在课堂教学中,我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及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加以表扬。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不清楚的可以及时提问,有不同的想法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仔细聆听,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每人准备一本质疑本,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上课交流,以形成好问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设疑,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学习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想办法用几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量得一个已知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的面积,通过讨论、操作,学生知道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进而体会到在长方形纸片上每行摆四个小正方形,可以摆三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我又让学生量了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深刻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个数。至此,我没有急于引导学生推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是设疑怎样得到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会想到用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但有些学生质疑如果要得到比教室更大的面积,用单位面积量不但十分麻烦而且实际操作有困难。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茅塞顿开,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轻轻松松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教师设疑,学生自己质疑,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善于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是前提,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我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白怎样提问。在教学二年级“多位数减法”时,学生都会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算理,不明白的同学也不会问。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疑问,让学生回答。慢慢地学生就会质疑了。如教学完“507-348=?”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都默默无语,有疑问的学生也不问。我率先示范,问:“百位退一,为什么在十位当作十?个位不够减,十位数字为0,为什么不直接从百位退一?”有疑惑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回答豁然开朗,听了老师的提问,知道以后该怎样提问题了。譬如在教完例题“500-185=?”的简便算法,过程如下:185+15=200, 500-200=300, 300+15=315”时,学生纷纷质疑:“15是哪来的?”,“185已加了15,为什么300还要加15?”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看到由原来的几个学生质疑增加到三十多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要埋怨学生不会质疑,关键是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非容易。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质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就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质疑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否也可以利用转化法得到,再用学具操作得到结论。又如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我引导学生对概念的重点处质疑,“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通过师生的热烈讨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其次,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进行质疑。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根据法则,学生都会做题,但并非都懂算理,不懂的也不知如何问,我设计如下提问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为什么分数乘分数,分母变了?”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鼓励学生说有独到见解的话,说错了没关系,说不完整的,让学生自己补充。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的情况,我不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马上予以订正,而是仔细倾听,让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在关键时刻教师要扶学生一把,引领他们上一个台阶。我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的策略,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问,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逐步达到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疑问是学习的钥匙,读书的起点,也是增长智慧的阶梯。质疑问难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的起点。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让质疑问难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元卿, 徐建华.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专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12-08, (第六版) .

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11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2.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3.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3.1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3.2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漲,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4.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2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疑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而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决不批评,而是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让他树立自信;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也应相机诱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和自己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疑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双方都有处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主动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处理好“放”与“收”、“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爱疑,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情境。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先出示第七自然段中的一句话:“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兴致盎然,众说纷纭: (1) 这句话是谁说的? (2) “简朴”是什么意思? (3)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又是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呢? (4)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正是因为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思路,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质疑的浓厚兴趣。

三、巧妙点拨,使学生会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会向老师提出疑问,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巧妙点拨和指导,使学生逐步达到会疑的境界。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有促进深入思考的探究性问题,有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也有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一开始,学生开始只能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挑山工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写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

上一篇:孤东油田下一篇:混凝土质量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