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2024-07-14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共9篇)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1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内 容 提 要

语文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 质疑能力的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 质疑、联想质疑。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寻根究底,不要迷信 权威,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注意想象质疑,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表层质疑 深层质疑 联想质疑

竞争时代强烈呼唤创造型人才。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随着年龄、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地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喜欢思考,对许多未知的东西想弄个明白,对未知的领域想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生理发育期,自尊心的发展。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中学生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和解疑能力,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了《看云识天气》,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书写观察日记,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比较、准确分析,去推测、判断天气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

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一致,思想品德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由于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发展,他们对事物或问题的辨认、转换、引申、想象推理做出判断,引发种种大小不

一、深浅不等的质疑。这种心理反应表现一方面是希望更大更多的汲取到知识和获取经验,另一方面是强烈的表现欲望。尽管他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同;思想、情感有差异,它们还是非常喜欢得到表现,进行交流。这时候,作为语文教师,要组织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和探索,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可行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效是他们的学习反应,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示范、引导、激励、帮助。使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努力去析疑。质疑,表现了对现存的不满,表现了对新的追求,即对新的答案的追寻、探讨。这既是促使学生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又促使他们去发展、去创新。学生有了质疑能力。他们对学习就会感到兴奋、兴趣。在质疑到解疑的活动中感到无穷的乐趣,学习的辛劳都将因巨大的收获而全部化解,化为快乐。古今中外的学者是很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正道博士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我们要落实“三个面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善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中,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收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得知他们心中的疑问,进行教学调控。要了解、研究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知识拥有的基础,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研究学生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吸收,还是厌恶排斥,这些都直接应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学生需要的方面来,进行解惑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兴趣,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教学重点和要点中,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许多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原有的知识、技术、经验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质疑的兴趣也最浓;其收获的印象最深刻,效果最好;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

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和联想质疑。表层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具体的字、词、句、段、篇提出疑问。如《春》有这么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同学们仔细揣摩,结合语境去揭示:“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形态的丰富内容。蜜蜂在花下繁忙地来来往往,这个飞来,那个飞去,这个飞到这朵花,那个飞到那朵花;这个刚要停在花上,那个正在紧张采蜜,内涵要丰富得多。这个“闹”字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思路质疑。这是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的质疑。如在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质疑: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从而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深层质疑。即仔细地欣

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如《狼》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又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一方面是为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然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必定紧紧追赶屠夫。寥寥几笔,写出非常紧张的气氛。联想质疑。将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异同点。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征的掌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理解课文。联想质疑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同旧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记忆。质疑学习的这四个形式,既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特征。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思维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再生性思维相对而言。运用它解决问题时,不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一种结构,而是多样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寻找尽可能的解答方法和答案,使学生逐渐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上《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高山挡了路,是不是就只有愚公移山的办法?学生有的说愚公很愚,自己去挖山就很苦了,不要叫子孙吃这个苦头了。有的说绕山开道,有的说不如干脆搬家。有的说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只要人类不屈不挠。有一位学生说“可以打一条隧道穿山而过!”这些意见都正确。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打开了。由质疑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发展,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爱因斯坦也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学生产生了疑问,憋在心里,久而久之,思维的火花就会暗淡,甚至泯灭。学生产生疑问后,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需要教师点拔疏通;当学生提问偏离了教材时,需要教师的调整;当学生的认识浮于表面时,需要教师诱导引岐;当学生提的问题分散杂乱时,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充分讨论后,需要归纳总结。当学生提出独到的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权威。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选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正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如上《陈 涉世家》一文时,当讲到“陈涉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亦死„„’”一句是,一个学生认为课文有毛病,在“陈涉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这样一来,后面的话显然是这两个人说的,而事实上又不可能这样说话,所以说课文有毛病。我就请大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认为是标点的错误,应该在“曰”字之后只用冒号不用引号。因为这是陈涉吴广两个人的见解,并非是两个人说的话,应该把引号去掉。但这不是司马迁的错,而是后人的错,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个学生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要让学生会疑,就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讲《周处》这课时,有这么一句:“(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课文对“二陆”、“平原”、“清河”等均有注释,而且是对的,但对“正”的注释却让人不好理解。有个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正”字不是古今常用,因此不是“正好、恰好”的意思,而是“仅、只”的意思。我马上鼓励对此查找资料证实这个问题的正确。其实,这种用法在魏晋南北朝的古书中常见,《世说新语》中就有多例,如《文学》篇中的“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正得”即“仅得”。又《言语》篇:“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正自”即“只是”。又《术解》篇:“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正是”即“只是”。试想如果不允许学生对教材发表不同意见,那就有可能所教的教材中的失误,也作为正确的东西学习了。而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是非常有益的。这样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除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注意进行想象质疑,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确实像活化知识的酶。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对被理解对象进行想象,产生新的理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发现所描写的不仅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这种理解更为深刻。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发现不是草比牛羊高,风吹倒了草,牛羊就现出来,而是清风习习,绿草悠悠,牛羊肥壮,这种理解也就更为新颖。只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就会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指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语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属于“驱动型”的,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舒展才华的环境和氛围,也 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死海不死》的课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或网络上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并说说能否让死海真的不死。

表演也是有一种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是学习语文的好形式,容易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剧作家曹禺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表演课本剧是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书面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课本里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把它编成课本剧,组织表演,使其中的人物再现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很突出,我们把它改编了,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之中。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他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反复琢磨文中的每个情节。经过精心排练,把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使教学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也将更高。教师要知识广博,备课充分。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着重备问题,要预知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备在先。尽管如此,仍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就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地教学气氛,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思维极易活跃。教师以平等、民主地情状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中,能够很好的鼓动、激励学生去质疑、交流、探索和创造,使语文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钱梦龙先生1981年12月在金华市四中给初二(1)班上《故乡》时,就是以平等、民主的情状,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实录)

师: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写杨二嫂呢?谁的思维最敏捷。„„好,好几个女同学已经举手了。男同学呢?好,请你先说。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师: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大笑)这问题很高级。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生:说明农村萧条破产的情况很普遍。生: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很痛苦。师:你看,我们大家七凑八凑把一个很高级的问题解决了。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那就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的描写,如:卖家具的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讨论的课题是学生的质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是学生讨论中给予解决的。教师在群众进行了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中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有所突破。

总之,我们期盼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下,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福荣

《学生,让课堂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2、张隆溪、周振鹤、葛兆光

智术无涯[C] 天津:百花为恶意出版社,2002.第80页,81页

3、转摘自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

4、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3页.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北京

人教版

2002版

6、张志公

《语文教学教育论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版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2

一、激发兴趣, 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端正教学思想, 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 只要教师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 通过训练,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二、教给方法, 提高质疑水平

让学生质疑,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不着边际的滥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 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司马光砸缸》, 有学生认为司马光是很聪明, 但那么大的缸得用多大的石头呢?小孩子能拿动吗?还是快点喊来大人比较好。在教学《景阳冈》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色看看黑了, 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 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 明早再来理会。”有学生质疑, “为什么称老虎为大虫?”一般来说, 像这样简单的问题, 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最终明确:古代人所有的动物都叫虫, 无论天上飞的, 还是地上走的, 或者是水中游的。从词到句篇, 深入思考, 时时处处质疑, 进而努力解疑, 久而久之,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积极引导, 解决质疑问题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 要向学生说明。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后, 学生提问:“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这是我上课疏漏的问题, 于是我适时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联想, 并通过收集一些信息, 让他们畅所欲言, 最终共同明确, 诸葛亮的笑很有深意:他在笑曹操, 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 这是讽刺的笑;他在笑鲁肃, 笑他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友善的笑;他是在笑周瑜, 笑周瑜计策落空, 拿他没办法, 这是自信胜利的笑, 笑出了英雄的本色。从诸葛亮的笑中, 更能看出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质疑;兴趣

学问学问,学会如何提问。这样一句简单的解释却含义深刻,正如最简单的话语往往是最经典的。能够提出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能够提出价值深刻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根据理论完成的一次实验,但是提出新的问题,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千万不能保留,一定要大胆陈述出来,和老师一起共同探讨,最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际教学当中,作为教师,当然更要注意的是提供合适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

一、合适空间和时间的给予

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课堂的集中力容易分散,那么如何吸引学生的目光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让他们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针对某一小段提出不同的问题,不管是针对原因还是针对结果,总之就是要活跃他们的脑细胞。对于那些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更是要多多地提供机会。在班里轮流值日进行“每日提问和解答”,在准备考题的同时还要准备详尽的答案,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充当的是老师的角色,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有一定的水准,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还要迅速做出判断,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答案。经过一提一答,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不只是提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把课本上的知识复习了一遍,既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又能因为自己设置考题而喜笑颜开。书本上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做的,这样也便于学生把课堂转战到课下,随时随地地进行研究。这样不用老师刻意地安排时间和空间,学生会在课下随时探讨。

二、轻松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和别人是存在差异的。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距,要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殊,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能耻笑,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当然要求就要适当地严格,程度相当于蹦起来就能够得到,费费力气也能解决。只要认真地研究知识,认真地提出疑问,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言语上给予表扬和鼓励,毕竟能够提出问题,就是一次小小的创新。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提出问题,对于课堂上亟待解决的,就从老师的准备变成了学生的自主,这样的转变也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一旦学生冲破桎梏以及传统的理念,那就是一次思维的升华,提出问题便是探索的开始。

三、探索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的先锋官,可以带着学生本能地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深入的了解,会发现学生身上会有很多闪光点,以温暖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对老师全然放松,不再竖起戒备的翅膀,这时候教师就走入了他们的内心,这样会使得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当然思考方式也便极其符合学生,真正地探讨怎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兴趣。比如分组的方法,有的学生是很想当干部的,当上干部学习劲头就会很足,那么就满足他们,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让他们帮老师的忙,帮同学解决问题,也许当个小小英语组长,上课的时候就会精神抖擞。这样的竞争方法,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为了达到目的,学生大多数会选择预习课本,另外课下自己复习旧的知识。学习方式完全从根本上改变了,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完全不会感觉到枯燥。

参考文献:

[1]林璞.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0).

[2]梁丽红.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周刊,2014(09).

[3]陈杨.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周刊,2013(09).

[4]陈春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4

灵璧县渔沟中心学校 张雪

【摘要】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关键词】质疑 抓住时机 创设氛围 养成习惯 教给方法

【正文】

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

质疑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得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1]我们平时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

1、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再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

2、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对提出的极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或教师的讲解大胆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怕回答不好,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给他们创造机会,肯定他们的优点。比如说“你真棒,竟提出令我想不到的问题”“哟,老师真是对你刮目相看”“你真是了不起”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的快乐与自信,也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二、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迷信权威,迷信书本”造成了学生无条件的相信老师,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课堂上毫无生机。因此,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相互间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你们的意见正不正确,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即使不正确,你们都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提问、善提问、会提问”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学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又如在及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在读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时,不禁提出问题:凡卡的命运是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还要穿插凡卡那美好的回忆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这样,学生就在“习惯“中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扣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了吗?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讲到周总理生活简朴一环节时,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里的“好像”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特殊用意呢?,联系课文上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这一词中更能体现出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4、在教学后质疑。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看到结尾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到家中一起抚养,不禁提出问题:老师,桑娜一家那么穷,能养活这几个孩子吗?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大胆的想象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儿入手去质疑问难,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既清楚又不违背原意,什么样的质疑问难是有价值的,等等,最终使学生“会质疑问难”。

五、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不会结束,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有疑并释疑才会获得新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常质疑。但质疑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不少同学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累了,作业多了,就失去学习的兴趣,懒得动脑筋。要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要具有锲而不舍地精神,把这项工作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知疑”,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3]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第24页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2]、九州出版社

《人生哲理枕边书》第八章

作者:柯钧 [3]、《道德修养歌诗谣》之一百二十四 名人“恒”德

作者:姒传双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姓名:张雪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5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得体会

刘淑波

自从咱们学校提出这个主题教研,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我认为应该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大胆质疑,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加思索地接受知识的 “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 稚、古怪的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宽容,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要允许学生出错、争辩,而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对那些钻研课文,质疑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肯定,借此带动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二、引导点拨,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学会质疑,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要正确引导。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

1、可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青蛙写诗》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读完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提出这些问题:“我想知道青蛙在诗里会说些什么呢?”“青蛙写诗的时候都谁帮了它的忙?都做了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后,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易于突破了。

2、可针对课文“矛盾”处进行质疑。例如,《猴子捞月亮》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月亮没有掉到井里,猴子们为什么去捞月亮呢? 从而让学生明白遇事多动脑筋,勤思考,不要盲目做事,否则会做出傻事来的道理。

3、可针对学生“似懂非懂”处进行质疑。学生往往对问题的理解、层次比较浅,还没深究,就一瞥而过。尤其是对那些含义较深刻的语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似懂非懂。例如,《冬冬写字》一文中可提问: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是什么?冬冬最后写好字的原因是什么?

三、运用方法,积极解疑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

2、集合疑问,合作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再引导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自主解疑。

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篇6

太平镇穿山河学校覃业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点,才会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行探究,迸出知识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在预习新知中引疑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预习新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平衡中找出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激起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便主动。如:学生预习百分数的意义后,提出问题: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吗?

二在理解新知时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就是口欲言而未得之貌。理解新知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积极质疑问难。中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学生抓住疑点,提出含金量较高的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问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你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问:轴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等学习活动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成功等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质疑。有的学生不知怎样提问,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教给质疑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并善于质疑。

三在巩固练习中设疑

为了巩固所学过知识,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可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逆向思维、开放性强的习题,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像,多角度地找出灵活多样地新问题及解决方法。例如: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可问:根据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你可联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又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可出示此类习题,一个碗6元,一个压力锅138元,一个杯子4元,一双筷子3元。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妈妈有150元钱,她可以怎样购买这些物品?

四在实际应用中激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带入课堂进行交流探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例如:喜欢旅游吗?在旅途中你发现些什么数学问题?比如租车、租船、购买门票等。小明假期随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植物园,团中共41人其中39名儿童,门票价如下: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10以上)每人20元,小明就想:怎样购买合算呢?你还能发现什么?〔儿童少时购团体票合算,儿童多时购团体票不合算〕还有商品打折,降价等等。要求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语文的探究能力从质疑开始培养 篇7

1.初读质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刚刚接触到一篇新的课文, 应该在许多地方都会产生疑问。教师要教给小学生质疑的方法, 引导他们由课文的题目进行课文内容的猜测;引发他们对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产生兴趣;还有一些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如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 我让学生看了课题以后猜一猜课文会讲些什么。学生纷纷猜测:“课文是不是介绍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情况?”“也许会写第一个听诊器是用什么做成的。”我再让学生看这课题说说自己的疑问, 学生马上提出:“在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之前, 医生是怎么诊断病情的?”“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情况下发明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进行阅读, 针对性强, 兴趣盎然, 阅读的效率大大提高。

但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散乱, 这时, 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 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 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将鱼放掉?”“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鱼, 他后悔吗?”“爸爸这样做是不是很死板呀?”“为什么要用爸爸的话作为课题呢?”……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 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 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但是问题比较杂, 我就引导学生去研究最有价值的问题, 即:“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将鱼放掉?”“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鱼, 他后悔吗?”因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对问题的梳理, 学习目标更明确了, 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好的伏笔。

2.课中探究, 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 学生提出了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层的疑问:“为什么文中姥姥很多剪纸的内容都是关于牛和兔的?”这是一个关于文章中心的问题, 解决了它, 学生对剪纸中蕴涵的浓浓亲情就理解了。这时, 我抓住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剪纸中的“牛”是谁?“兔”是谁?姥姥最经典的一张以“牛和兔”为主题的剪纸, 包含着怎样的用意?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结论:剪纸中的“牛”是姥姥, “兔”是作者, 姥姥最经典的一张剪纸是“牛望兔”, 蕴含着姥姥对“我”的牵挂、想念、祝福、期盼, 希望“我”早日学成归来。这个例子中的质疑是对针对课文内容的, 有时在课文结构上也能够进行质疑研究。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 学生质疑:“为什么课文不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 而要将钱学森回国的情景放在第一段, 用倒叙的手法来写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十分有价值, 可以让学生明白倒叙的作用。于是我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排列, 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 运用的倒叙的手法写作可以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研究成果, 告诉他们这一写作方法还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 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课后联想,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些课文教授结束了, 但是学生还是余兴未了, 还会提出一些疑问, 此时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 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 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例如, 学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后, 学生问老师:“现在的听诊器和书上介绍的已经有所不同了, 听诊器经过了哪些发展?”学生提出了问题, 如果老师一手包办, 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无法得到提高的。于是我让学生回家通过查找资料, 询问医生等途径研究听诊器的发展历史, 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 对听诊器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收获远远高于书本。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抓住时机, 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让学生适时质疑,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 又发散思维, 探究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摘要:根据新课标理念, 把语文课堂真正回归学生,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势在必行。语文的探究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开始, 在初读课文时, 质疑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中探究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在课后拓展时, 质疑联想, 又能将语文引向生活。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策略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

质疑是学生的权利,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经过学生与老师的探讨,能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得学生尽管有问题,有疑问,但是根本没有时间去解决。本文结合初中语文知识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质疑现象

学生学习知识,总是会对书本知识产生质疑,学生的质疑现象分为很多种,有些学生确实是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如在看到语文书上的课文题目时,第一感觉是为什么是这个题目等。而有些学生则是故意为之,故意给老师捣乱,扰乱课堂秩序,这些学生自然就不会受到老师的欢迎。因为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分为两种类型,而老师会对这些学生的质疑现象产生混淆,所以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老师的质疑。在课程的学习上,质疑要分时间与地点,如果一节课程一直在对问题产生质疑,那么课程的进度就会被大大的延误。如何更有效率的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并能够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二、兴趣激发是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对书本知识有兴趣,喜欢去学习,那么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会十分的浓厚,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质疑,老师要肯定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语文知识的学习,因为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到现代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质疑,尤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十分的喜欢咬文嚼字,这些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

古文中如“牺牲”等有牲畜的意思,在现代文中就是指人死亡,所以学生对这一词语使用产生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牲畜代替,这就是古人的思维意识,牲畜就是牺牲品的意思,牺牲的本意就是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所以用牺牲代表牲畜,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十分的容易,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技巧,那样学生才能够正确的,灵活的去学习。老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的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赞扬该学生,同时老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不留后患。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怪罪于学生,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想象能力不是老师能左右的,所以应该建立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只有那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以及愿意去质疑,解决心中的疑问。

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与策略

1.阅读中感悟问题

初中语文课本有很多的文章,阅读一篇文章首先从题目入手,很多的学生看到题目就会产生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文章中探寻答案,当阅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也许就会从文章中找寻到答案,但是在读文章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首先就是熟读文章,从文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其次就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应该建立在相互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的每位成员提出的问题,大家共同去解决,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身上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最后,从阅读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老师与同学间的引导下,共同的去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其敢于创新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方法与技巧。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像数学知识那样有固定正确的答案,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老师要帮助学生从思维定式的局限中摆脱出来,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意识与想法,敢于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提问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拿一篇文章进行举例,在学习《背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第一想到的肯定有很多种场合,也许想到的不是亲情,而读完课本我们发现文章讲述的是爸爸对儿子的爱,用很细微的细节给学生们展现了一篇伟大的父爱。学习完文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谈一下对文章的看法等。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识,多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老师极有耐心的去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束语

质疑是学生的权利,质疑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组织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等,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学会辨别和思考,加强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原建琦. 新课改下学生质疑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 中学物理,2009年23期.

[2] 钱红艳. 培养质疑能力,开启智慧大门[J]. 文教资料,2011年12期.

[3] 周萍芳. 浅谈语文生态教学情境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1期.

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篇9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上一篇:成长带来的烦恼作文下一篇:数学国培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