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实验室

2024-10-18

科研型实验室(通用12篇)

科研型实验室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科研型研究生的医学实验教育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并通过调查了解我校科研型研究生对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真实需求,进一步阐明虚拟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及在医学高等院校建立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医学实验教育,科研型研究生教育

1 医学实验教育的现状

(1)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课改的进行,提倡减少上课时间以学生能动性学习为主,各门课的课时数都在减少,然而,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实验课的课时同样相应的减少,那么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减少的实验课的内容得不到学习,或者内容不减但匆匆了事学得不精。

(2)医学实验涉及的内容大都难于理解,比较抽象,例如ELISA、PCR等现代医学常用技术,学生都是从微观水平理解其原理以进行分析,而学生在实验课中操作及观察结果则是宏观水平,即使得到实验结果,却不能深刻体会其反应原理,对于实验意义、适用范围的理解更是不充分。

(3)现有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用有限的课时匆匆讲完所学的很多内容,上实验课时也是老师先讲解实验步骤,自己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自己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

(4)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尤其是有些实验可能学生本身会很有兴趣,希望亲自感受而学校却并未开展的,这无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会起到消极作用。

(5)实验课的资源紧张:无论在哪门实验课中同学们经常会被要求分组,从而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而且有时好不容易可以共同做一次复杂实验,还因为资源紧张而被要求做教学实验,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实验的理解。

(6)医学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开展技术实验的落后:理论课上学生经常会了解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充分学习常用的实验技术,可是在实验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过时淘汰的机器,甚至有的机器自己并没有上手调试的机会而仅仅是看,这样就会更加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自身产生懒惰、依赖心理。

2 科研型研究生的需求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科研型研究生对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通过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其应用范围,然后通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确定自己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2)学生应该有独立动手的机会,可以体验实验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即使出错也会找到原因进行纠正,这样才会不断的强化、深刻理解、从而可以应用自如。(3)无论是常规还是较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不需要观察过程的实验可以忽略其过程而较快的观察结果,省时省力。

3 虚拟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

3.1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的定义

虚拟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由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和用于运行虚拟实验的网络结构等构成的实验室。其核心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虚拟实验的开展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3.2 虚拟实验室的优点

(1)多感知性:虚拟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人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运用虚拟模拟技术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3)现实性: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验,尽量创造其真实性,可以充分估计到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若未按要求放置,其可模拟出试管破坏,试剂损失的情景以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基本问题。

(4)开放性:实验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虚拟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这成为他们预习与复习实验的好帮手。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有效时数,提高了实验效率,对实现实验内容的远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虚拟实验室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优越性,但其也有自身的弊端。例如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难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缺乏实物感,不能预期突发状况;长期处于理想环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累经验同样产生影响;对于那些需要观察实验过程的实验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尽管如此,这些不足还是可以通过经常进入真正的实验室,切身感受实验过程而弥补。

4 结束语

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实验的发展,虚拟实验室是一项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与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虚拟实验快速、方便、简洁,比较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实验的过程,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可以操作实验,为科研型研究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实验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接触现有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建设医学虚拟实验室符合当前高校的发展方向,将为实验教学开辟新天地,应该被各高校广泛应用,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王志荣,黄一虹.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2]陈源红,唐华英等.谈谈建设医学免疫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3]聂滨,曾照芳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医学实验室的构建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

[4]周建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2010.

[5]韩莹,高兴亚等.生理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与应用.医学教育,2005.

科研型实验室 篇2

大一第一学期选修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觉得这真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首先,参观不同的实验室让我们在新生阶段就更了解清华,了解到许多我并不知道的实验室和系馆;其次,对实验室的参观让我们对科研有了较清晰的概念,知道科研应该做些什么;再者,跨学科的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无意识培养我们的跨学科探究能力。

简单讲讲我所参观的实验室。印象最深刻当属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验室,作为一个理科生,到那时才知道原来经管也是可以有实验室的,当然和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不同,无领导小组艺术给我的启发也蛮大,科学的探究与发现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常思考,多观察有助于自身综合探究水平的提高。有机发光二级管超薄平板材料和石墨烯从两种材料,不同角度上讲解它们在显示屏,尤其是可折叠显示屏上的应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则向我们总体介绍了高分子的发展状况以及用途,是我们对高分子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密码,而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像我们兄的介绍了密码的相关知识,树立我们的信息学观念……8次课各有千秋,内容丰富又有趣。

科研型实验室 篇3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特别是在实验室开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2]。广西医科大学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氛围,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向学生最大限度的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室开放旨在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要求各级教学部门要充分重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在指导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引入实验教学。

二、医学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形式

实验室开放工作贯彻“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或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对学生开放。

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2.科研型开放实验

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

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或学生自行拟定或指导教师指定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方向和条件,由教师指导开展实验、发明、制作、论文等的实验活动。

三、医学实验室开放的管理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组织和实施。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与实验室工作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实验室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的作用。各实验室本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精神,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

1.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报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年5月底和11月底进行。每个实验室都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实验,并填写《广西医科大学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申报表》,由各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开放项目进行审核。评审通过的开放性实验项目,汇总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核准,于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公布。

2.被录取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填写《广西医科大学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预约表》,预先向实验室报名登记,确定实验时间、地点,按时参加实验。因特殊原因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参加实验,要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另约时间补做;对无故缺席实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参加开放实验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3.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要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论文或实物等实验结果。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态度等进行评定,确定成绩,在学期结束前报二级学院汇总再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4.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定期对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各实验室的考核和审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效

实施医学实验室开放的这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2011年第一批实验室开放项目公布,全校有120多项申请,最后53项获得立项(学校资助2500元/项),按照每项5位学生计算,总计有600多人加入申请,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热情非常高。(2)创新教学成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3)教师的指导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开放实验室,选题来源广范围大,而不再是教科书上不变的内容,新鲜的选题和实验开放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教师的指导能力,只有不断充电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4)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过去,除了实验教学,实验室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大型仪器使用率也较低。现在开放了实验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都被激发了,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练手的学生也多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语

通过医学实验室的开放,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措施[4,5]。但是,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实验药品的浪费现象和仪器的破损率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要如何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服务队伍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作难度也上升,但工作量要如何考核;开放实验的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总之,实验室开放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金长顺,许化溪.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01,2(2):76-76

[2]刘红敏,齐丽.医学院校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及其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71-1871

[3]冉新泽,徐辉,粟永萍,郑怀恩,高京生,程天民.防原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6-58

[4]刘萍,马剑峰,徐红岩,杨贵忠,刘杰,高建新,王菊英,王姿颖.开放式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2-64

科研型实验室 篇4

北京消防针对辖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实际情况, 结合其火灾特点, 强化对相关场所的调研演练, 全面熟悉单位建筑消防安全环境, 掌握危险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 提高力量调派等级和初战指挥层次, 切实做好灭火救援战斗准备。

联合教育、科研系统主管单位, 组织对辖区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具备实验室操作性质的场所单位开展摸排, 进一步掌握此类单位数量、实验危险介质种类等基本情况, 以及单位对具有火灾危险的实验室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联合公安内保、文保等部门进一步督促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确定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 实名制确定每个科研楼实验室的消防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 组织、抽调专业力量对单位内部实验室开展消防安全自查, 建立健全单位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大对辖区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防安全检查力度, 对实验室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区域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未保持畅通, 未按规定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 在科研楼实验室内违规吸烟、使用明火等动态消防隐患或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处理, 并函告、通知其上级主管部门落实责任, 督促、指导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

科研型实验室 篇5

概论课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汤彬老师在课上所提及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这一课程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协调之难,老师们也为我们能够获得这一参观全校性实验室的珍贵机会付出了很多心力,我们怎么能够浪费这一难得的机会?

我是第一次选《实验室科研探究》,之前也曾多次被学长学姐以及同学安利这门课,一方面这门课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了解老师们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门课的时间较为自由灵活,对于专业课繁重时间比较紧张的大三学生更加合适。作为一名大三学生,说实话,选《实验室科研探究(1)》实在是太晚了。如果能够在大一选的话,就可以更早地了解这些有趣的实验室,并且投入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三上的专业课虽然任务比较重,但是至少能够凑够8个课时。听完概论课后,我对这门课也是,“野心勃勃”,希望我能从本学期的《实验室科研探究》中了解我感兴趣的领域。但是作为一名大三的本科生,只剩一年时间确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我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我专业以及兴趣的实验室进行参观了解。并且现如今,很少有单纯的某一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工科而言,炙手可热的科研领域基本上都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交叉领域,对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参观以及科研领域了解,将有利于我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和思考。

科研型实验室 篇6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化学专业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中所包括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技能。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各专业的基础实验中往往采用各自授课、分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的方法,缺乏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在理工科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大课堂,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 实现单一教学模式向复合教学模式转变

以分析化学为例,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侧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实验教学只局限于对现有理论的验证,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分析化学的学科应用造成障碍和误解。同样,有机化学教学也面临相似的问题,传统的有机合成实验往往只是单一地去进行某些有机物的合成及反应过程,而对于合成产物的结构鉴定、产物的应用范围和产物的性能并没有进一步了解,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连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和目的印象不深刻,这对大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和从业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为了改变这种由单一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学无可用,学无目的等情况,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单元训练至综合性训练,由成熟的组合式技能训练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的方式,使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和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以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通过选取有机化合剂的合成反应实验来制备某一化合物,比如:有机显色剂等,将制备的有机显色剂进行表征、鉴定;通过将制备的显色剂应用于分析化学中的光度分析,让学生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加强两大学科间的联系,实现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的融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又能够明确实验的目的。

2 采用实验教学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兼具典型性综合性准确性和新颖性。分析化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不同样品中的分析方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够针对某一组分或元素进行实验和分析,建立一套完成的分析实验方案。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也需要有的放矢,根据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质来设计实验和产物结构。因此,可以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明确实验目的,又可以用实践结果检验学习效果。由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过程中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创新的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就业和工作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 建立化学实验结果的检验和反馈机制

通过实验的数据处理和提交实验报告,可以使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还可以从数据中反映学生对有机合成和化学分析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化学学科中,很多理论知识是互通的,彼此间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印证,这就要求学生在综合性实验中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和分析,及时根据实验结构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有机化学实验的合成方法和路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是目前化学实践教学中薄弱的地方,而在实践中却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明晰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实用性的关系,必要时可以邀请从事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讲授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将有机实验产品直接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用于具体样品的分析检测来检验实验结果,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两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应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初步科技创新等目的,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合格、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1 4507)

参考文献

[1] 何可群.分析化学发展历程与高等学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浅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90—195.

[2] 吴玲,胡宗球.新时期化学课程教学观的转变—从化学教学大纲到化学课程标准看教学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135.

[3] 蒋福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72—74.

[4] 白慧云,宋建荣.分析化学在药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80—481.

[5] 唐建设,项丽.环境分析化学教学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5.

[6] 丁原红,唐孝炎.加强工科分析化学的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177—178.

[7] 王益林,陆建平.农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36—337.

[8] 白研,毋福海,陈红红,陈漫霞.医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4):462—463.

[9] 傅延勋,杨伟华,瞿其曙,徐铜文.对理科化工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与改革构想[J].大学化学,2004.19(1):30—32.

[10] 杨琼,张来新,张卫星.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与学生能力培养[J].化工时刊,2010.24(6):76—77.

[11] 张建丽,魏媛,韩冰.工科院校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调查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05—107.

[12] 周凯.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2.5:49—50.

科研型实验室 篇7

从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来看, 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因此, 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平台的投资效益, 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 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接下来从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的目标激励角度, 来分析其激励体制问题。

二、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业绩目标特征

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属于知识团队的范畴, 这种知识员工的工作团队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进行协作劳动的绩效组织, 它具有以下特征:

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的目的和目标不同于课题的目的和成果。共同的有意义的目的能确定群体的基调和方向。团队都是用在工作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目的来确定方向、干劲和决心的。这个目标即属于这个群体, 也属于每个个人。这样的目标既可以激发自豪感, 也能激发责任心。优秀的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应该把他们的目标当作需要不断培养和关爱的产物, 团队的成员应该定期重新探讨这个目标, 以明确行动的方向, 澄清行动的意义。

由于高校课题研究的内容一般是具有创造性的、独特的, 从而使得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存在较高的模糊性和粗略性。然而, 明确的目标是一个高效团队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只有明确的并具有指导性的目标, 才能团结团队内的所有成员并协调其活动。因此, 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善目标的模糊性, 不断调整和明确团队目标, 实现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效结合。

三、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中目标的权威性

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成员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 他们通过形成有意义的目的和有吸引力的目标, 并达成共同的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努力行为的驱动力不是来自于强制性的措施, 而是来自于对团队的认同感, 是对共同目标达成的一致认识。

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凝聚力的核心。它体现了工作的意义, 预示着组织的未来, 并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的理想和信念应该通过组织目标来激励并与之融为一体, 团队或者组织应该制订清晰的目标, 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因此在进行目标激励时, 应把团队的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高激励水平的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是在团队目标、成员个人发展上达成一致, 形成一种心理上或其他形式的契约。这种心理契约, 是指契约各方能够相互感知、自觉遵守, 但不一定明确表达的、不被其他人所共享的心理协定。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忠诚度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必须通过缔结知识团队的心理契约才能形成。缔结知识团队心理契约, 可以使得团队目标有意义。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时代不同团体权威和权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 对于科研创新团队来说, 清晰明确的目标比什么都重要。目标是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动力。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成功取决于目标以及参与过程的明确程度。

四、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中如何进行目标激励

在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中, 应如何促使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将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从而取得成果, 真正实现目标激励的作用呢?结合上文研究, 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 应该尽量让每个团队成员充分了解团队的宗旨和目标, 团队成员在充分了解团队的宗旨和目标的基础上, 考虑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是否一致, 自己的期望值多高, 自己是否具有强烈的行为动机, 内在奖酬是否吸引自己, 工作报酬是否具有公平型, 在对这些因素肯定的前提下, 团队成员就会将团队目标视为个人的奋斗目标, 从而实现团队的最终目标。

其次, 在明确团队任务后, 要将团队目标进行分解, 形成具体的任务, 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并不断进行沟通交流, 让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目标的达成, 宗旨的实现和良好愿景的形成, 是每一个团队成员专著于自身工作的结果, 是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所有成员的工作都要围绕目标和自己承担的任务进行。

再次, 要注重过程沟通。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团队当前的运行状况, 并要求成员进行自我检查, 纠正目标与宗旨的差别, 在没有时刻监督的情况下, 让目标发挥其权威性。

此外, 要尽量减少那些限制团队目标实现的客观因素。比如要保证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能够保证目标的实现, , 组织应对团队有适当的授权、应为团队实现目标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等。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科研型实验室 篇8

以理工类科研型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信息管理工作为例,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IT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无纸化。目前高校各院系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分为项目立项、成果统计等工作,为了配合学校科研处主管部门的工作,通常要提供科研信息文档以及各类复印件,由于缺乏科研信息管理类网站,通常是翻遍办公室、档案室里各类文件,这些往往都是重复工作,而且,在翻阅取出和复印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文件的丢失和混乱。为了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整合科研工作流程,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的有关科研信息,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设一种适合院系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设计思想

2.1 用户管理

2.1.1 用户分类与权限管理

通常用户分为4类:系统管理员、部门科研秘书、教师和研究生。权限分配为:系统管理员>部门科研秘书>教师>研究生。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和不同的管理权限,设计独立的管理或者操作页面,以区分和提高系统安全性。

设计用户注册功能,新注册用户所提交的注册信息需要经过系统管理员的审核确认、权限确认后,才能成功申请成为用户。

教师用户和研究生用户可以相互关联,即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研究生用户所提交的信息需要经其导师或系统管理员审核以后才能发布在网上。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最高,在需要时,可以协助用户解决相关问题。

2.1.2 信息添加、审核、修改与删除

教师用户和研究生用户可以通过本系统提交其所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获得的科研方面的奖励等信息。研究生用户所提交的信息需要其导师或系统管理员审核才能发布,教师用户提交的信息需要通过系统管理员的审核才能发布。

同时,用户可以添加新闻,如项目验收与鉴定会议、学术活动、颁奖活动、学术动态等各类新闻报道。所有新闻经审核修改后发布。

2.1.3 简历系统

自动产生用户的个人简历。目前各院系的教师队伍简介,大多数都是静态的网页,更新困难,更新周期长,不能及时准确地展现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而且没有统一的简介格式和规范。本系统是结合用户个人信息和相关科研成果数据库,经过查询由系统自动产生个人简历,其简历内容以独立网页形式保存。在师资队伍介绍页面,点击教师姓名链接,可以查询相应教师的个人简历,同时提供该教师个人简历网页的网址,方便用户在实际需要时发布个人简历网页。

同时,该系统可以方便研究生用户建立自己的个人简历网页,在需要时,展现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

2.2 公告邮件

公告邮件系统是自动邮件系统,由系统管理员发布的公告、通知、动态等内容,通过本系统可以自动发给用户设定的邮箱,同时显示在本系统中。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等也可以通过本系统发送邮件。

此公告邮件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提交的最新成果,自动以公告形式发送给每一位用户。目前,大多数高校各个院系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流,甚至院系内部,不同科研所,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此功能能够及时发布各位老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及时通报喜讯。同时在院系之间或院系内部,形成良好的科研竞赛环境。

2.3 新闻系统

新闻系统分为图片新闻、推荐新闻、通知公告等内容管理,包括新闻分类、相关新闻、新闻添加、修改、审核、删除等管理。用户可以管理其发布的新闻。一般情况下,各科研所所举行的项目验收与鉴定会、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都要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此新闻系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4 科研信息管理

2.4.1 信息管理分类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分为论文信息管理、专利信息管理、获奖信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成果鉴定信息管理、专著信息管理、学术交流信息管理、专家库信息管理等。

论文信息、专利信息、获奖信息、项目信息、鉴定信息、专著信息以及学术交流信息管理,是根据学校科研处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工作的需要设计的。用户可以随时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上传相应的PDF文档、扫描文件等。系统管理员或者科研秘书可根据年度科研成果统计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导出Excel或Word报表,同时下载相关附件。同时,用户根据自己科研工作的需要,向其他用户发送索取邮件,经对方同意后,可以下载所需附件材料。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专家库信息管理是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方便用户而设计的。系统管理员可以登记各专业及行业的共享专家信息库,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专家信息库,还可以推荐为共享专家信息库,共享专家库的查询页面只显示专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单位、省份、邮箱等,隐藏联系电话、身份证等隐私信息。用户若需要查询联系电话等隐私信息时,需要向系统管理员或推荐者用户发送索取邮件,经过当事人审核后授权查询。

2.4.2 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设计如下:

(1)信息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2)附件上传功能

包括论文PDF上传、论文首页PDF的上传、专利申请书及授权书扫描文件、获奖证书扫描文件、项目批文及协议书扫描文件、成果鉴定书扫描文件、专著封面及权利声明扫描文件、学术交流活动相片、专家相片等。

(3)信息共享授权功能

普通显示页面只包含基本信息,涉及到相关附件,不可以下载,只有当注册用户向相关作者或项目负责人发起索取请求,同时经其同意批准后才能授权下载。

(4)报表系统

将用户查询的结果导出为Excel、Word、PDF以及html网页等报表。本系统提供多种报表模板,用户还可以自定义报表模板。此报表系统操作简单,形式灵活,界面友好。

2.4.3 成果统计与核算

该部分自动根据学校科研成果统计核算办法,依据项目、经费、成果、获奖、学术活动等基础数据核算出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任意时间段的科研工作量,从而和津贴、考核以及职位评审挂钩,为日后量化考核提供了基础。

2.4.4 经费管理

教师用户如果承担项目,就可以利用本系统管理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经费管理中预设经费使用计划,随时记录支出项目类型、金额、余额等明细信息。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的余额,批示每一笔财务业务,从而避免用款混乱、超计划支出等现象。

3 程序设计

3.1 开发环境及技术

本系统采用ASP技术框架和Access网络数据库,程序在IIS服务器端运行,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及安全性。采用CSS+DIV进行网页界面进行优化和美化,把网页样式设计与网页内容分离,以加强对搜索引擎的友好性,提高页面浏览速度,使网页界面易于维护和改版。同时系统设计采用模板方式,界面的修改完全不影响处理程序的运行流程。

ASP技术核心是将VBscript或Javascript编写的脚本嵌入到HTML文档之中,并以特殊的标记“<%”和“%>”来表示,形成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环境。利用ASP可生成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各种灵活高效动态网页功能,包括与数据库的交互。ASP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请求ASP主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VBscript),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X Data Objects)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返回用户端显示。

3.2 系统功能

3.3 用户注册与登录

院系老师或研究生可以在登录页面点击“注册”进入注册登记页面,提交详细信息包括邮箱、电话、身份证号码等必填信息,经过系统管理员审核确认后,注册的用户名才得以生效。

ASP提供了多种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系统采用窗体验证的安全机制,通过要求用户在web窗体中输入凭据(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用户身份。当用户第一次试图访问被保护资源时,ASP就会把用户重定向到登录页面,如果登录成功,ASP就会以cookie的形式,发给用户一个验证凭证,并把用户重定向到最初请求的页面。同时登录系统具有自动登录功能,类似Gmail邮箱的登录方式,当用户登录过系统后,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的IP,下次打开系统时,不用提示用户登录,但如果IP有变化,再次登录系统时,就会再次重定向到登录页面,要求用户登录。

3.4 用户关联

用户登录后,可以查询其他用户,可以邀请其他用户加入群组,如同一课题组、同一研究所、同一院系,研究生可以与教授建立师生关联,即导师和研究生的关联。也可以经系统管理员操作分配群组。

4 结语

阐述了理工类重点实验室科研信息管理网站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采用基于ASP的Web数据库编程技术,建立起适合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网络化、自动化办公平台。同时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实验室的有关科研信息,服务于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从而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摘要:根据目前重点实验室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采用ASP技术和Access网络数据库,开发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实现了科研信息管理的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系统的开发对减少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重复工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信息管理,ASP技术,理工类,重点实验室,管理网站

参考文献

[1]李禹生,刘兵,等.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石志国.ASP动态网站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友军,黄蜀江,胡大权.实验室网络设计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81-86.

[4]王强,李战春,刘晓春.网络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65-68.

[5]陈红雨,陈星,殷立明.基于Internet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教学管理网站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94-197.

科研院所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 篇9

第一,管理内容封闭、管理手段落后、设备开放程度不高。科研院所仪器设备分散管理,多限于本实验室使用,随着研究基地、实验室地域化办公地点的发展,要更多的依靠信息化、网络等技术,整合平台资源、设备资源,从而建立有效的配置和共享服务,避免出现仪器设备管理手段落后、开放程度不高的局面。

第二,制度不明、账目不清。许多研究所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没有系统地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及时随着研究所发展扩张和新购置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变化而及时更新;更有甚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成立多年的研究所没有定期对各项仪器设备进行盘点、核对,使得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台帐形同虚设,帐物不符、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等现象频出,研究所到底有哪些设备资产、分布在哪些实验室、各实验室占有资产总额是多少都无法给出准确详细的答案。

第三,实验室设备基础管理环节薄弱,设备机时得不到有效利用。具体表现在:科研人员不能实时了解研究所仪器设备和平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能力有限。研究院所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专业性强、数量多,管理人员没有得到相关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先进管理理念,设备信息的统计准确度不高;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新购的仪器设备功能不能完全掌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针对以上科研院所在仪器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我新成立的病原所的发展(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病原所”)是国家为加强传染病防防控体系,对传染病科研布局进行调整后于2003年12月批准新建的唯一专门从事传染病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单位,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卫生部直属科研院所中编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在06-08年3年专项修购项目中,购置了国际一流的研究设备。至此,已经初步建立或完善了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小RNA研究、结构生物学、形态学、免疫学、实验动物和传染病应急支撑等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增强了我国一流院所传染病防控应急支撑以及技术开发等任务的能力,同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应急设备资源的布局及调配、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建立以仪器设备信息服务共享的动态管理平台[1],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为合理利用设备资源,加强设备的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做好动态管理[2]。

一、问题解决手段

1. 建立管理信息平台

通过查询专业文献资料、咨询专家、收集资源仪器设备信息、整合设备资源、分析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使用特征,搭建管理系统平台,提出初步方案。

(1)构建仪器设备的管理系统框架

实现研究所仪器设备基础管理相关信息、研究所仪器设备管理架构、预约管理功能。系统在优化预约流程、强化预约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仪器使用相关信息的网络查询和统计,提高开放仪器设备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3](见图1)。

(2)采用技术的特点:

采用三层架构来实现,系统平台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及客户端三大部分。

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搭建三层架构:以Web服务器为中心,采用三层架构来实现。它建立在分布式技术的基础上,将业务处理从客户程序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也称为中间服务器),从而将应用系统分为界面、业务和数据三个功能层次。客户端只需要通过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一系列业务操作和查询。可以方便地将业务处理扩充到Web应用中,而无需安装或者升级客户端(见图2)。

(3)主要功能模块

(1)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添加、修改、删除用户,用户权限控制;

用户信息管理:可对用户信息进行确认,授予注册者合法的预约权限。在必要时还可修改、删除用户信息。

(2)设备管理

实验仪器设备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功能。

设备信息管理:可录入新设备。针对每台设备的特点可添加、修改个性化的预约说明。可删除陈旧设备。可对设备维修信息进行记录,方便管理人员掌握仪器设备的整体情况。可对设备使用耗材信息进行记录,方便管理人员掌握仪器运行成本。

(3)预约管理

预约发布管理:可设定设备预约开放时段,可取消或删除设备的网上预约功能。

实验仪器设备预约管理功能,通过图表形式去表现设备的空闲和占用时段。用户通过在网上直接点击可预定的时间方格完成预定工作,也可以点击已被预定的时间方格查看预定信息。

预约登记:用户登录后可预约设备机时,预约提交期望的时间段,非常方便地完成预约登记;用户可在系统设定的时间段内取消预约。

预约历史记录查询:用户登录可以查看用户本人的预约历史记录和设备历史使用记录。

(4)使用管理

设备预订管理:系统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可对用户提交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订单进行审批与调配,以便安排一些重要且紧急的实验。

设备退订管理:系统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可在管理界面进行预约信息退订管理,在特殊情况下删除预约。

(5)收费管理

(1)收费标准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

(2)收费管理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

(3)仪器设备使用收费标准可以通过网站查询。

(6)查询统计

a.可以对仪器设备信息、预约情况进行本地和互联网查询。按实验室名称、仪器设备名称、时间段等查询仪器设备的当前状态。用户登录即可查询设备预约情况。翻页即可一目了然每台设备的预约状况;或按日历表查询期望日期的预约状况。

b.统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等,统计结果以柱状图或饼状图显示。

(7)短信

短信系统:系统可自动发送短信提醒相关人员,方便不能及时上网人员,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

(8)帮助

有独立运行帮助系统,有紧跟具体模块的在线帮助,更有智能化帮助信息(系统自动根据鼠标所处的位置给出相应的帮助信息),全方位的提供帮助信息。

(4)特点分析

(1)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实验室规范化设备资源,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

(2)网上查询方便快捷,系统通过所内网络直接与Internet连接。用户可在网上查看预订的情况,方便、快捷、自主、灵活地进行实验预约;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实验室设备资源。

(3)图表形式显示实验室设备的空闲和使用时段,一目了然,充分利用设备资源(见图3)。

2. 强化制度建设

(1)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办法》、卫生部《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仪器设备基础管理细则。

(2)针对所内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1)成果产出。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已有功能,积极开展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快出、多出高新技术成果和论文。

(2)人才培养。利用仪器设备的有关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出更多掌握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功能、基本操作及分析方法的科技人员。

(3)技术开发。充分、合理利用仪器设备的现有功能,开发新功能、新(测试)方法。

(4)日常管理。积极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使仪器设备使用运行在最佳状态。

(3)考核奖励和惩罚

对于完好率、出成果、出人才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仪器设备保管人所里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专管服务和管理差的托管部门和个人,所里将予以批评、惩罚(惩罚办法另行规定),仪器设备将另行托管;

仪器设备的使用执行许可权制度,未经培训、未经授权和许可、不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损坏仪器设备的,或因渎职造成严重损失的,视具体情况追究个人及课题组的责任,并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3. 着重人才培养

在实验室设备管理环节中着重培养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内外部培训和开展多种竞技方式,鼓励人员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二、问题解决效果

通过对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制度、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所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管理方法,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体现了专业实验室设备为科研服务发展提供保障的宗旨[4]。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的仪器信息帐目录入服务器数据库,每购置一台新的仪器设备,相关信息将会自动转入系统平台,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方便仪器信息的查询,及时保存数据和信息更新。实现了条形码盘点手段,定期盘点资产,清点明细,杜绝固定资产帐中的呆账坏账。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管理、人工管理落后的局面。各课题组、实验室可以通过终端直接查询本课题组的固定资产占有量和金额。

2.针对设备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量大、贬值和增值共存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将大型的、贵重设备仪器分配到人,实行专业管理。只有经过培训并合格的专业设备保管人才能对设备进行操作,防止设备操作不当引起损失,降低维修维护成本。

3.根据我所的设备管理的模式,确保在资源平台整合情况下应对设备、实验突发应急状况的管理,包括制定设备仪器使用的应急预案制定、执行管理预警体系的建立和相关的保障措施的建立。确定在突发传染病发生情况下,检测仪器设备的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流程。这种管理模式通过最高权限的管理员来实现,优先预约安排设备的应急使用,此时同时段的预约自动取消,并通知原来的预约人改约其他时段。

4.强化平台建设,整合资源,让更多的兄弟单位研究院所了解我们的一流设备资源,对外提供服务。加入教育系统、科技系统等单位组织的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用户,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产生使用分析报表,为统计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率效能提供依据,方便进行绩效考核。

三、结束语

本课题借助于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资源整合、专家评判以及试用验证等手段,集合本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动态管理平台,建立以整合设备资源、提高设备效率为核心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网络查询、网上预约、网络处理、实时通讯等功能,实时掌握从设备配置、使用状态、维修维护记录、到保管人员、升级处理等信息,从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信息不畅、时效性差、准确度不高的缺点,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实现仪器设备资源跨地域的网络化共享应用,形成强大的仪器设备资源装备库,充分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完整率[5]。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作为新建单位,其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本研究具有先天优势和组织保障[6]。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拥有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维护、网络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多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全所人员的高素质、仪器设备以及网络等硬件条件保证了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苟旭.基于网络的基础实验预约管理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0-91

[2]邵科峰.设备共享环境下的作业调度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刘瀛弢.网络时代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4]薛澜.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2003,4

[5]姚铭.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1):125-127

科研型实验室 篇10

1.1 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

产品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为产品创新需求, 前期需求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决定了后续研发能否顺利和成功。

1.1.1 需求产生

需求产生方式包括以下几类:第一, 自上而下的需求:通过落实来自监管要求、高管层指示、前瞻性研究、与行业先进客户、高校、外部机构等开展跨界合作创新而产生的需求。第二, 各类市场调查分析、专题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需求: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客户经营模式、运作方式、需求偏好及市场发展趋势变化, 从中发现产品创新机会, 提出创新需求。第三, 同业产品比较的横向需求:开展同业信息调查及收集, 通过体验、比较及分析同业产品的差异性、优劣势, 提出的产品需求。

1.1.2 需求筛选

需求筛选的目的是对需求进行分类, 去除表述不清晰、无效、不规范或可行性较低的产品需求, 筛选出可行性较高和具有转化价值的产品需求, 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成功机会较大、价值较高的产品需求上。在实际的工作中, 可借助“专家内部打分”和“创新光谱”等方法对产品需求 (或创意) 进行筛选。

1.1.2. 1 专家内部打分

专家内部打分是由相关专家从客户视角、业务发展、风险收益等方面对需求进行评估, 通过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 对需求进行筛选。

1.1.2. 2 创新光谱

创新光谱是从创新性 (蓝, 依次1分、2分、4分) 、独特性 (红, 依次1分、2分、3分) 、影响力 (绿, 依次1分、2分、3分) 等3个维度对产品创意进行初步评价, 根据得分由低到高的原则, 将产品创意分为改进型、战略型、突破型。评分方法:将3个维度的评分相加得到创意光谱得分。总分1~3分属于改进型创意, 3~7分属于战略型创意, 7~10分则为突破型创意。

1.1.3 需求集成

需求集成是针对内部筛选的优秀产品需求 (或创意) , 通过归类、查分、合并等手段, 进一步丰富、提炼、完善和转换成客户简明易懂的产品概念, 为产品创新研发确定选题范围。在需求集成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和流程形成产品概念:需求识别、需求讲解、需求研讨、需求确认、产品概念提炼、产品概念遴选、产品概念形成、产品概念外部测评、产品概念完善。

1.1.4 客户需求调查

客户需求调查是在产品概念外部测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客户关于产品功能、价格、购买意愿等进行调查, 帮助实验室人员准确认知客户群体和客户内心真实需求、做出业务预测和定价政策、完善产品概念。主要步骤包括:第一, 实验室人员结合调查需求进行判断, 决定本次客户需求调查是委托专业公司还是自主开展。第二, 实验室人员确定客户需求调查研究工作方案。第三, 实验室人员按照工作方案实施客户需求调查研究, 形成研究报告。

1.1.5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是在了解同业相同或类似产品特点和市场反映的基础上, 帮助实验室人员在产品的客户选择、功能确定、产品定价等方面提供借鉴。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确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内容。第二, 选定同业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或产品。第三, 设计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工作方案。第四, 实施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第五, 拟写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报告。

1.1.6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为了帮助实验室人员系统的分析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营销环境、实施条件、经营成本和投资基础, 预测产品销售量、市场容量, 测算产品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 推进项目所需的人员、财务、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和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等。

1.2 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

1.2.1 产品原型介绍

原型是指系统生命期开始阶段建立的 (可以是非信息化系统) 原始形态或可运行的最小化模型。产品原型应尽可能模拟最终产品, 模拟交互设计, 尽可能在体验上和最终产品保持一致。

1.2.2 产品原型初步需求

根据产品概念提出原型设计和展示的初步需求,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明确产品原型功能。第二, 确定原型的表现形式。

1.2.3 产品原型细化需求

根据产品原型初步需求进行需求的细化, 明确原型的基本功能和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细化原型功能模块。第二, 细化原型IT需求。第三, 细化原型开发费用明细。

1.2.4 产品原型功能分析

通过对原型功能结构分析, 确定交互事件、场景和行为组成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产品概念模型分析。第二, 构建功能结构图。第三, 交互流程分析。

1.2.5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是指选择适合的技术实现方式, 进行原型迭代开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概要设计。第二, 设计要点说明。第三, 信息架构和原型设计。

1.2.6 产品原型展示

最后通过对原型迭代测试不断的完善原型, 形成最终原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详细设计说明。第二, 设计和逻辑说明。第三, 原型测试。第四, 设计维护 (研发跟踪和设计维护) 。

1.2.7 产品原型客户体验

原型完成后可招募目标客户进行客户体验测试, 测试产品卖点、功能可用性和接受程度及其他需要客户评判或感受的事项。

1.2.8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指的是完成产品原型开发后, 通过客户测试和内部研讨, 及时收集客户对原型提出的改进意见, 并对原型不断迭代优化改进, 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决策依据。

1.3 产品设计与IT开发

1.3.1 确定项目目标

实验室人员依据前期工作成果, 提炼并明确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由客户需求转化来的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量化要求。项目只有达到了目标要求, 才能使客户满意, 项目才算成功。在项目不同阶段逐步明确项目目标基础值、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值, 并在项目各个阶段不断追踪,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1.3.2 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实验室人员要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阐明项目背景、目标、交付件、交付日、主要/次要指标、范围、产品描述、项目计划、项目组人员配置, 全面启动项目工作, 并就可能影响项目的关键因素与有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初步沟通和判断。

1.3.3 产品创新风险评估

实验室人员可以使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FMEA) 来评估项目研发面临的风险。通过对每一项风险, 从风险发生影响力、风险发生概率、发现风险可能性3个角度进行评分, 对风险重要性进行排序, 提出降低风险的针对性措施。

1.3.4 产品设计与开发

实验室人员根据前期制定的产品研发工作方案, 结合客户需求调查、同业产品竞争性分析等工作成果, 开展产品方案设计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产品总体设计、产品流程设计、产品运行设计、产品人员设计、产品技术设计及产品风险分析评估等。

1.3.5 产品立项

实验室人员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1.3.6 产品原型匹配度验证

实验室人员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 可基于前期的产品原型, 审核IT阶段性研发成果, 与前期原型进行匹配度比较, 形成差异分析报告, 以此提高后续IT研发成果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

1.4 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

1.4.1 产品面市准备

在产品面市前, 需开展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制定内部沟通计划、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员工销售服务计划等。

1.4.2 先行先试

实验室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二级分支行开展新产品试点, 提出试点计划, 如:试点对象、试点目标、试点时间、试点内容、试点支持、试点风控、试点评估、试点监控、试点预算等内容。试点结束后, 参与试点的二级分支行要及时将试点情况总结反馈实验室人员。

1.4.3 发布推广

按照前期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执行内部沟通、员工培训、产品发布、系统切换、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工作。

1.5 迭代升级

1.5.1 面市推广后的需求收集与研究

新产品全面推广上线后, 实验室人员结合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 不断进行跟踪, 开展客户走访和客户需求收集与调查, 充分了解市场和客户反响, 发现产品在功能、客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开展同业产品优劣势比对分析、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等工作, 形成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等交付件。

1.5.2 产品原型体验与优化

实验室人员基于已面市产品的模拟体验环境, 邀请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对产品的功能、流程、用户界面、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体验, 收集客户对原型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人员以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和原型改进建议为基础, 形成产品原型改进优化需求, 联合业务部门、IT部门、外部客户共同开展原型优化改进工作, 确保产品原型的适用性、前瞻性、可移植性。

1.5.3 产品改进设计与IT开发

实验室人员基于优化改进后的产品原型, 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并与业务牵头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 编写业务需求, 配合开展IT系统开发, 保持原型及生产系统的一致性。

1.5.4 产品迭代升级与发布推广

经迭代优化改进后的产品, 实验室人员可参与新产品的推广, 提供场地、人员, 用于新产品的展示发布、人员培训及营销支持等。

2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意义及适用范围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5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涵盖了产品创新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产品设计与IT开发、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迭代升级5个阶段的全流程工作内容, 提高了产品研发的规范性, 侧重于产品创新实际工作内容、实用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重点突出了原型设计、客户体验、迭代升级等产品创新实验特色内容, 淡化创新活动中涉及的角色职责、审议与审批等管理环节, 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性。具体适用范围如下:一是为各产品创新实验室战略性产品创新研发和日常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二是为产品创新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科研人员产品创新工作提供技术方法与工具。四是为任何参与产品创新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习、借鉴, 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问题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金福, 李正锋.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6, (04) :624-628.

[2]万幼清, 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4) :88-91.

[3]沈必扬, 王晓明.基于吸纳能力、技术机遇和知识溢出的企业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04) :126-129.

[4]Tseng M M, Jiao J.Customizability Analysis in 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Aided Design, 2004, (08) :745-757.

[5]杨育, 郭波, 尹胜.客户协同创新的内涵、概念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8, (05) :944-950.

[6]梁学栋, 戈鹏, 杨育.基于依赖约束的产品设计功能属性匹配选择[J].中国机械工程, 2011, (02) :227-231.

[7]宋李俊, 杨育, 杨洁.产品协同设计中的任务排序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8, (07) :798-803.

科研型实验室 篇11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教学 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28-01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2]。江苏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单晶和多晶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纳米压痕仪、电化学工作站和液-质联用仪等。近年来,盡管中心在我校实验室建设、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存在实验教学体系陈旧和科研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在我校实验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建立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必修环节。我校中心目前开设的所有实验教学内容都附属于理论教学,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完全脱节,系统性和时效性差。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中心应结合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各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中心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3~4]。这就要求必须摆脱理论课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彻底分离,不再按各专业划分实验课程,而是由中心的实验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师相互协调后统一制定实验内容,编写全新的实验教材。通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块,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逐步分离,并形成中心独立完善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2 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手段。笔者认为,中心可尝试将部分教师实际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5]。

由我校中心承担的《材料表征设备与方法》课程是一门涵盖焊接、材料、成型和化学等专业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共包括8个设计性实验。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方向,结合中心现有条件,设计并选择相应的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与导师及测试中心人员共同讨论后制定整体实验方案,并由相关实验室安排时间完成实验。两年来,明显感觉到研究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基本掌握了材料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服务

目前,在中心开展的所有实验教学都是通过传统的板书形式进行的,教学条件较差。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大大缩短学生的实验预习时间,减轻实验课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中心应保证各实验室信息面向全校师生的畅通,可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放到学校局域网上,包括每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冲充分了解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根据需要在网上预约实验。

4 开展大型仪器培训与专题讲座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需要测试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并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由于中心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测试任务,尤其是毕业设计期间会出现大量学生排队预约测试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相关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定期的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培训合格后可自己上机操作,这样既减轻了中心实验教师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测试的目的性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为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心根据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定期聘请理论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让师生了解在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开展讲座的专家提供了大量处理和分析数据、谱图的方法,这必将提高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5 结语

实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拓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受益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高等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峰,彭同江.分析测试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6(4):279-280.

[2]汤云晖,王波,李耳.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与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7):129-130.

[3]叶发青,林丹,李艳霞,等.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52-153.

[4]陶文宏,王英姿,杨中喜,等.关于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182.

科研型实验室 篇12

高校大学生科研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技能,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驾驭整个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法的运用,独立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与空间。同时,一些高校已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中,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立题、课题设计、部分实验准备工作、实验实施、资料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和发表以及向不同学科的教师请教等一系列科研训练,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协调公关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2]

近几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工作,强化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已经完成各专业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的制订,并通过基地建设、制度创新等措施,系统化、全程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形成。学校在系统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以开展技能竞赛、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立项、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为抓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教务处对2007年学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30篇,比05年的7篇和06年的5篇增加了4~6倍。其中,核心期刊1篇,三级期刊29篇;19篇来源于校级学生科研项目,4篇来源于实验室开放项目,1篇来源于毕业设计(论文),6篇来源于参与教师科研。创造了我校大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的新纪录。

学校专门出台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学生作者可以申请专业奖学金和实践创新学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大学生科研的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

我校对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管理正在逐步步入正轨,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实验教学以及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和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对实验场所及实验人员的需求压力也在增大,随之而来的实验室的管理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实验者不仅只是本学院学生、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实验试剂来源、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保持等。因此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实验室管理监控更加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实验室能否随时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能否真正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能否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如何既保证大学生科研活动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又能保证实验室管理有条不紊,安全有效,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建立一套大学生科研实验室管理模式

注重制度建设,实行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管理过程实施的依据和行为规范。生命科学学院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制定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大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包括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玻璃仪器损坏丢失赔偿办法等)、《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等。对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作出统一规定和要求。另外,各室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也分别制定了本室的制度。发现违章和事故隐患及时纠正处理。对各实验室、人员、各种仪器、器皿、药品、耗材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使实验室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对强化实验室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平时上实验课时,老师已经强调过实验室规则,但有的学生未引起足够重视。再者,学生实验教学一直有老师指导,问题也会及时提醒,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大多数时候老师不在,需要独立操作,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强化学习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对规章制度有一个深刻认识。

实现仪器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和资源共享

第一,在各种仪器使用前,由实验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所用仪器的结构、性能、各部件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直到学生会熟练操作为止,使用前后都要作规范登记。这样即使老师周末或晚上不在学校指导,也能随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仪器损坏也能责任到人。对所有的设备建立了使用、维护档案,贵重和精密仪器则单独建档,制作了专门的仪器操作规程和使用维护记录,方便管理和操作,提高了仪器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对本室没有的仪器、设备,由指导老师协调到其他实验室借用,不主张在不同实验室之间搬动仪器。[3,4]

第二,实验试剂由学生自己购买,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的常规实验项目,实验经费实行整块划拨,没有能力为大学生科研项目提供试剂,而学校对能够立项的大学生科研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因此实验所需试剂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设备和耗材可以由实验室提供,这样也方便管理。

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

学生凭借“实验室项目申请单”进入相应的实验室,由实验员老师和同学签订《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协议》,同时管理规程上墙公布。每次科研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仔细检查。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必须有人守候;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切断电源、水源和火源,关好门窗,并对仪器设备使用状况详细登记。科研仪器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同学不得私自拆装,自我维修。要立即停止操作,由老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不要在实验室任何地方乱扔火源性(如烟头)物品,线路定期检查、整修,易燃、易爆、有毒药品保管和使用严格规范。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打扫实验室卫生,保持实验台和地板的干净整洁。同时,实验时用过的玻璃仪器也要及时刷洗干净。如果学生项目组成员不能履行协议,实验室有权终止其使用实验室。[4,5]

实验时间的安排及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排出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时间。利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接待申请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预约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验室人员协商具体开放时间。如根据学生申请的时间来合理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研究与实践。

由于大学生科研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随着大量学生进入实验室,也给实验室管理增加了难度,工作量急剧增加,负担加重。为了不过多增加实验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同时又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实验室,我们可以采取师生共管实验室的办法,聘请本科生为实验室管理员,学院与他们签订合同,这样既减轻了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又给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保证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这种教师主管、学生协管的管理方式,既解决了实验室值班人员不足的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工作时间外,每天实验室都有专门的值班人员。

结束语

为大学生科研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形成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做好大学生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给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6,7]

大学生科研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杂。如何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高效合理地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地研究探索。只有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实验室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学校为实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目标在教学工作中的创举。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科研训练的指导工作,推动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杰, 郑波.大学生科技开发活动的特征、现状和实施管理探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2]郭恩棉, 王鑫, 黄伟丽, 王承明.浅谈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问题与管理[J].时代人物, 2007 (12) .

[3]肖思文.新时期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问题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1) .

[4]蔡晚拴.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5]李如兰, 戴四发.浅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 (6) .

[6]周合兵, 祝凤荣, 孙峰.规范开放实验室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上一篇:主体质疑能力下一篇:创业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