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事业单位(共12篇)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研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逐步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地变革。作为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科研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且来源广泛,这需要科研单位扭转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满足科研单位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科研单位对科研业务的管理现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一些科研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制定了一些较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负责人制度,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由支配,财务部门只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从而造成了课题组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虽成立课题组,但课题负责人只有课题研究权利,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由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来审核处理,大大削弱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概算,是项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项目经费预算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另外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会发生变化,也存在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地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较多的科研单位中,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费用不能据实分摊,还有部分单位从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四)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五)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许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决算的现象。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它支出,使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六)阶段性审计不足
许多科研项目往往跨越几个会计年度,大多数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进行项目审计,中间很少有阶段性审计。科研单位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有较大差异,不能按项目节点使用经费,在项目临近结题时出现人为调节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有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首先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时必须要有财务部门参与。立项的预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验收时的项目决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计意见,实行财务一票否决制。项目预算的审定和项目决算的审计通不过的,项目不予立项或验收不通过,从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再次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考评和财务指标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对其项目的技术指标、论文数、专利成果数、人才培养情况等,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财务指标考评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将业务考核、财务考核的结果作为立项和来年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这样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最后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从政策方面向科研人员宣传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使科研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使他们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并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把关,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要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最后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科研工作的难以预见即不确定性,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允许项目预算在其明细指标上作出调整。
(三)强化科研成本核算
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正确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科研费用和生产费用的界限,根据项目情况据实分摊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发挥科研经费核算的服务保障职能。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区分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其次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
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的监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阶段性管理(年、季、月),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使用分析,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保障职能,在项目结题评审验收时,强化项目审计,并为项目编制全面财务审计报告,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严格预算管理,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创建财务管理新方法,才能取得新成效。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2
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本文首先论述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然后研究了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模式,希望能够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0 引 言
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于此,科研单位应该采取科学的对策不断提升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水平,从而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位应该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自身价值,然后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质量。
1 科研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工作的价值
在我国科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原有观念中,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主要根据工作人员的绩效现状进行相应考核,并及时获得所需数据。绩效考核管理人员应该结合获取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确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工作是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来,针对不同级别的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考核管理方式,唯一不变的是绩效考核工作的中心内容。科研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应该根据绩效考核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相应考核准则,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能力考核,并选择科学的考核模式,对工作人员采取科学的奖惩措施。为了保障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落实,单位应该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完善对策,并创建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系统,从根本上发挥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价值。
2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的相关问题
2.1 人事体制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人事体制问题直接关系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科研事业单位如果过于重视业务工作的落实,忽视人事体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会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科研事业单位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工作,但是考核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人事体制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2 绩效考核内容不具体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内容较为表面化,且考核标准也不统一,无法从根本上完成绩效考核工作。科研事业单位的量化标准较为粗糙,绩效考核系统不完善,且系统内容不具体,绩效考核的操作实践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考核标准不科学,无法真正体现出绩效考核的价值。
2.3 考核等级较少且耗时长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依然存在考核等级较少且耗时较长的问题,特别是在职称考核过程中,耗时较长且考核范围较大,职称升级慢,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2.4 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不协调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不协调,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参与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的真实性有待提升,不能达到绩效考核工作的真实目的,无法让考核人员深入了解工作人员的收入状况及工作状况,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与绩效考核工作之间的差异,给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造成了负面影响。
2.5 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容易造成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落实难的问题,落实绩效考核需要科学指标的大力支持,只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才能及时完成考核工作。然而,科研事业单位在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指标不合理的问题,考核标准太过简单,定量考核工作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定性考核得到了过多关注。特别是在单位管理人员、领导人员的考核过程中,定性考核占比较重。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级别,优秀、合格以及不合格,加之绩效考核标准不具体,无法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自身价值。科研事业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考核工作不能随意比较,由于绩效考核过程缺乏相关资料支持,考核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出现了差异,考核内容也不够具体明确,不利于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
2.6 缺少科学的激励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落实效果不理想,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后续工作也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缺少科学的激励制度,就会制约绩效考核工作的长远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考核结果与奖惩工作之间不够协调会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得到了一定关注,但是关注力度不够,影响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绩效考核工作的真正落实,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离不开全面的研究分析,需要结合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实际上,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在落实过程中,考核结果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关联性并不紧密,单独把绩效考核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该拉近员工绩效考核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提升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 3 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目的
科研单位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直接关系我国政府科技研究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确定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调整与落实直接关系绩效考核工作能否顺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提升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质量,科学分配好薪资报酬,进一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活动组织能力,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潜能,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质量,最终增加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效益。
3.2 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等级
只有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等级才能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考核等级应该结合不同岗位、不同类型进行确定,从根本上提升绩效考核管理的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升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工作力度,从根本上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
3.3 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的范围及考核权重
确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标准的范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落实,从多元化角度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不仅要提升绩效考核水平、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内容及工作。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的合同内容,结合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制定绩效考核范围。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将考核技术放在考核工作中心,然后结合相关工作及业务现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准则,并选择分类考核模式,进一步确定绩效考核内容,积极参考相关资料,从而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水平。
3.4 进一步确定科研事业单位各岗位、各职称的目标任务
进一步确定好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任务能够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结合不同岗位的工作差异进一步制定被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还要进一步确定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的考核状况。
3.5 落实好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细化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非常关键,单位应该以量化考核为中心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结合定性考核工作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适当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尤其在制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相关影响因素,落实好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
3.6 确定绩效考核主体、方法和流程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与主体是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落实的关键,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被考核人员得到了足够关注,考核方法是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应根据绩效考核工作的需求制订相应考核方案。在某个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定量考核包括很多方面的考核内容,包括科研项目考核、经费考核等,结合相关考核标准对其进行相应评分。定性考核工作主要是针对科研工作、战略目标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需要所有評估人员共同参与评分才能确定。按照科研工作的自身特征进行分类,科研绩效考核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高技术研究团队,一种是定向基础研究团队,还有一种是国防科研团队。基于此,参与考核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工作特征选择合适的考核模式。
3.7 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根据我国绩效考核工作的最终结果,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及时调整工作人员的职位,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自身作用,以此来落实薪酬、培训、奖励等工作,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工作标准记录好考核结果。
4 结 语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还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合理性,值得相关单位进行重点研究。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探讨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研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11
Abstrac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our country we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Suggestions on enhancing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put forward, i.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and has offered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problems ; suggestions
农业科研院所是中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1]。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加大,农业科研院所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研究项目和经费总量显著增加。科研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贯穿于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2],如何通过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的获批和成果的取得,并最终实现服务农业生产,是当前科研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管理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性科学技术,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知识,又要熟悉专业科学,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3]。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来自非管理专业,管理方面知识相对缺乏。管理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管理和专业知识,也无暇对单位发展规划与实现进行思考,未能真正发挥管理者的应有作用[1]。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足,很少或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也影响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在当前的体制下农业科研单位比较重视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科研管理人员在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因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了管理人才的流失,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管理队伍的稳定。
1.2 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尚须完善
科研管理制度是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措施[4]。近年来,农业科研院所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初步建立了现代院所制度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①针对档案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规章缺乏或者比较简单,在执行上可操作性不强;②部分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没有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③科研和管理工作人员激励评价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未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④制度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没有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执行,同时工作中有些领导为了追求工作效率,忽视了制度规定的必要程序,从而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5]。
1.3 科研档案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档案管理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科研档案的管理直接体现一个单位的科研管理水平[6]。当前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有:①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并且落实不到位,导致档案管理不系统、不规范;②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从事档案管理人手短缺,有的单位甚至无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只能由科研管理人员兼任;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资料的归档意识不强、有的出于科研或者保密的需要甚至拒不归档,影响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③档案管理手段与条件落后。科研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归档的资料种类和数量繁多,给档案检索和查阅造成困难,目前,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影响了档案的高质量管理和有效利用;④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有待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知识[7];加之单位未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学习机会,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⑤档案利用率低。农业科研院所在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收集,轻利用”的现象,导致档案的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2 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培养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的目的在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策划、组织、监测和控制,并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到项目管理活动中,最终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使科研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2]。人才是科研管理的第一要素,构建一支服务意识强、具备良好协作能力、知识结构全面、同时还具备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的科研管理队伍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nlc202309011813
2.1.1 增强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的最基本职责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这是一切科研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8]。科研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服务热情周到。首先,要更新服务观念,以科研工作为中心,积极争取和营造优良工作环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由一般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9]。
2.1.2 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上级部门与科技人员之间上传下达的桥梁,是科研人员之间协作的纽带。科研管理人员应协助领导管理科研和服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及时掌握并向科研人员通报各类项目申报和管理相关信息。认真领悟各类科技政策导向和文件,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为领导及时做出准确决定提供参考意见,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科研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2.1.3 拓展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科研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熟悉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和产业导向,熟悉地方科技发展重点,学习科研项目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规章制度,为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做好参谋,并有效管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
2.1.4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农业科研院所取得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而科研的创新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加强创新制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及时更新对科研活动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其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科研管理现代化[1]。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化的建议,使领导的智慧和意图得以延伸、扩展和升华,从而进一步完善领导的决策[10]。
2.1.5 增强学习意识
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同时,还要深入到科研第一线,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良好掌握单位最新科研进展。在日常工作中要细心观察、学习领导和同事们良好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遇到难题及时探讨和请教,不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身业务能力。通过轮岗锻炼、参与科研项目等途径来全面了解科研状况,熟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11]。
2.2 加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2.2.1 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加速建立“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研究所管理制度体系[5]。根据科研、开发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根据单位发展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档案管理、对外科技服务项目管理、学风建设等科研延伸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体系[12]。针对从事科研、管理、开发等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科学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创造力。
2.2.2 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在制定制度时要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增强制度的科学性。要制定简单可行的执行程序,简化操作流程,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及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科研活动的需要对相应制度进行修订,增强制度的时效性。加大督查督办力度,严格按制度来实施和管理科研工作,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制度的执行工作,建立制度的权威性。
2.2.3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奖励机制,充分肯定科研管理人员的贡献,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科研管理队伍,推动农业科研院所各项工作整体向前发展[1]。首先,要在物质上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能让管理能力强的优秀科研管理人员安心工作。其次,从制度上向管理人员倾斜,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与其工作业绩、管理水平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挂钩,从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2.3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
2.3.1 完善和落实档管理制度
①认真贯彻《档案法》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结合农业科研档案的特点和单位实际,制定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增加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②强化落实,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特点,从科研档案形成的关键环节入手,落实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三纳入”、“四同步”,即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全过程,做到与项目“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落实”,使档案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6];③建立保障机制,真正从经费、库房、设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档案管理提供充足的条件支撑。
2.3.2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档案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强化全员档案管理意识。①大力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贯彻《档案法》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及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②领导重视,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③管理人员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督促科研人员上交档案并及时归档整理;④强化科研人员的建档、归档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增强对科技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2.3.3 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
①改变工作方式。使科研档案由事后收集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档案管理工作新理念,将科研档案的形成与归档纳入科研活动的管理中去,确保归档文件的真实、完整、可靠;②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科研档案的电子化,建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科研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③要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通过对现有档案进行加工、整理、简化、分类、综合,提高档案质量和利用率;④在做好保密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拓宽档案利用服务渠道。利用网络手段在单位内部提供档案的检索、查询和利用服务,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nlc202309011813
2.3.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①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增强其责任感和保密意识;②要通过加强学习,使管理人员具备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业务水平;③农业科研单位要有计划地对科研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逐步增强其业务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档案队伍。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科研管理工作也要不断改进、创新。这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不断变化的科研管理工作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以人为本,加强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视,狠抓薄弱环节,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使之成为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张开春,陈梅香,等. 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32-34.
[2] 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8-60.
[3] 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 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 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4] 罗劲梅,周 晶,马 帅. 浅谈科研院所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2014(19):42-43.
[5] 左 旭.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一流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5):46-49.
[6] 梅盈洁,邱俊荣,刘 军,等.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2):14-17.
[7] 吴桂荣,林淑芳,翟 季,等. 浅析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问题与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65-67.
[8] 尹俊梅. 做一个合格的科研秘书[J].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学报,1995(1):33-34.
[9] 鲍 勇,夏文胜,赵宏远. 农业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07(2):24-25.
[10] 苏 颖,姜赛玉,李启云.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秘书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 农业科技管理,2009(6):90-92.
[11] 朱述钧,刘红锦. 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探讨[J]. 现代农业科学,2008(9):117-118.
[12] 赵跃华. 高校科管理制度制度制度比较研究及导向思考[J]. 科研管理研究,2010(1):30-33.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4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界定
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第七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其中‘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和第八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属于研究费用, 列在当期损益中, 企业通常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中列支。因此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科研经费的支出是由“专项支出”科目核算的, 而这一科目是对已经立项课题或是已到账课题经费的支出进行核算的, 它也不对尚未立项课题的前期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
项目指南和项目经费管理等制度要求, 都是对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实施的管理, 因此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获得科研所需经费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争取科研项目立项, 因此为确保获得项目立项, 科研单位总是有一些尚未立项却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正是这些科研项目在为申请立项做着前期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科研的投入, 项目的申请和立项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预算制度下, 科研经费不是通过直接划拨, 而是通过科研单位申请竞争立项获得, 因此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存在是个事实,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界定“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范围和内容。所谓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是指为项目立项所做前期研究的投入, 包括前期研究所购置的仪器设备费, 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试验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咨询费、技术交流费等及其他一些直接用于科研项目前期研究的费用。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产生的原因
其一, 制度原因:竞争机制的引入。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首次正式提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 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 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 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这一政策的提出废止了科研项目经费按照计划分配的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引入竞争机制, 使项目申请立项和研究工作开始由项目组全面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是稀缺性资源, 能否申请到科研项目经费往往关乎一个科研单位发展, 甚至存亡。为了减少项目申请立项的风险, 科研单位往往在项目申请前就要完成项目进度30%的科研任务, 这部分前期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资金, 即科研前期费用就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的变迁中孕育而生。
其二, 现实原因:科研单位经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总体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因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2004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由1095.3亿元上升到2113.5亿元。即使是这样, 科研经费依然不能满足科研人员持续、稳定的科研需求。总体科研经费的不足以及项目立项竞争机制的不规范, 使得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捉襟见肘, 不得不尽量节省现有课题经费, 用以弥补经费不足年度维持正常科研所需, 为下一年度争取项目立项做准备。二是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经费总体不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 许多科研事业单位, 尤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依然存在着科研设备陈旧, 科研仪器不足, 实验用房破旧的现实。在竞争环境中, 科研基础条件越差, 越难以完成现有科研任务, 新项目申请立项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科研条件, 在项目申请前做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和项目前期投入, 用来加大自身在项目立项申请成功中的筹码。只有申请到项目并获得经费支持, 科研条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也才会有更大的机会争取更多的项目, 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科研前期投入就变得异常重要, 随之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也就产生了。
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会计核算
科研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 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通常都是从前期项目的结余经费中支出或者是从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 对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要求全部或部分上缴, 并且在公共财政理念和预算制度下, 非财政拨款收入数额很少, 因此面对巨大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支出, 仅依赖于从前期项目结余经费和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已不能满足, 故笔者在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以独立项目为核算单位的前提下, 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其他研究内容相类似的在研项目经费中支出。这里所说的“在研项目”是指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获得立项, 并且立项项目经费已经到账但尚未结题的研究项目。
第一, 当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发生时, 借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科目, 在二级科目“其他应收款”下设三级子科目, 三级子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贷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
第二,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申请立项, 并且项目经费能确切到账, 则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原在研项目经费中转出, 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 同时在新项目经费中, 借记“专款支出”, 专款支出的二级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收到项目经费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拨入专款”。
第三,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在未获得立项之前,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在支出的在研项目要结题, 或者在研项目本身经费不足时,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就要从中转出, 同时转入另一个在研项目经费中。如某科研事业单位有两个已获项目经费的在研项目A、B, 有一个尚未申请立项的科研前期费用C, C的研究内容与A、B项目研究内容相类似。C的支出开始一直在项目A经费中列支, A于200×年×月×日要结题, 因此C的支出要从A中全部转出, 同时转入在研项目B中, 一段时期后, C的研究立项并获得项目经费, 则C的全部前期费用从B中转出, 同时转入C自身获得的项目研究经费中。
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意义
一是更加符合投入——产出原则和收入——支出配比原则。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研创新的成功与科研的前期投入密不可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能够申请并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通常是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投入的研究, 是可以看到即将实现的科研成果, 或者是已经完成项目立项30%以上的研究才能获得立项。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实质是科研总体投入中的一部分, 这部分支出从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中列支显然是合理的, 在项目尚未获得立项前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暂时在在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最终并没有改变在研项目经费使用要求, 同时它又符合科研项目投入——产出原则和会计理论中收入——支出配比原则, 同时也更能客观公允的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二是有利于鼓励科研创新。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持续连贯的研究工作, 鉴于目前国家政府对于科研资助的形式采用竞争立项为主,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来源是保证科研工作持续连贯进行的关键, 而研究经费持续有效的供给又是鼓励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研究资金的充足与否更是科研创新成败的关键。将科研前期费用暂时从在研经费中支出, 等项目立项并项目经费到账后将前期科研经费一并从在研经费中转出, 同时转入立项项目经费中正是解决了科研前期经费来源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准确核算项目开支和编制项目预算, 同时便于项目顺利结题验收。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在立项项目经费中支出有利于准确编制项目预算, 确定项目支出。以目前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 大量支出的前期研究费用不包含在因前期研究而获得的项目立项经费支出中, 而真正能在项目经费中支出的只是立项后项目研究的支出, 这部分支出是项目研究中的部分支出而非全部支出, 这就使得项目预算支出与项目实际支出产生巨大差异, 编制准确的科研项目预算变得困难, 最终为项目结题验收制造障碍。
参考文献
科研单位年终总结 篇5
一、纵向科研项目层次、数量、经费均有增长,主持承担国防军工项目实现突破
1、 科研处共组织申报各类计划项目723项,获准立项170余项,比上一年250项和97项同比增长189.2%和75.3%
2、 获准立项的重点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计划项目21项,总装备部、国防863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计划项目10项
二、加强应用研究,服务经济建设,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经费达新高
1、 组织全校科技力量,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
三、重视科技成果验收鉴定,授权专利数量增加
1、207月以来共组织申请鉴定、验收科技成果27项,组织申报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省部级22项,地市级16项。
2、 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省部级1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3、共组织申请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共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得授权专利的数量比上一年增加10项。
四、构筑基地,加强建设,激励发挥团队作用
1、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机构设置、领导班子配备及资源整合工作;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率先启动了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五、积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年在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长的带领下,组织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先后到全国近20个大型企业和骨干研究院所参观学习、座谈交流、寻求合作,与若干企业和研究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学校更广泛地寻求科技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六、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科研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工作敬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接待教师热情、耐心,服务意识强。能各负其责抓分管工作,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领导班子能坚持每周一次处务会制度,做到处务公开,集体决策,严格执行规范的招待、用车制度和文件阅签办理制度。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政策不够系统和完善。
2、现有的科研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工作对内计划性不强,对外市场适应性较弱。专职队伍有所削弱,资源分散,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缺乏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3、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拔尖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竞争力。
4、经费投入不足与投入效益不高的矛盾并存。一方面学校经费投入有限,而另一方面投入发挥效益不高,成效不显著。部分科研基地运行管理尚不规范,机制不建全,人员不到位,没能很好发挥科研基地的功能和研发平台的作用,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名义、轻内涵”的现象。
5、领导班子深入院系调查研究不够,应重视和加强对学校科研发展的战略研究,需要在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投入机制等方面多动脑筋,狠下功夫。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6
关键词:军工科研;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单位内部制定全员参与、全面控制、全过程管理以及全方位监控的管理策略,有利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业务部门协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能起到绩效管理与有效控制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不力、考评缺位等问题,从而造成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强化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指在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中,按照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管理目标等,对科研管理、经济活动、财务管理、投融资活动等进行的全面计划,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了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等内容。
《礼记中庸》一书中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指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无准备的盲目行动,即使是忙忙碌碌也将一事无成。因此,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战略管理水平。全面预算作为连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业务与战略的纽带,全面预算的实施可以更好的从整体上控制各项经济业务,保证单位战略的稳定性和可计量性。确保单位资金的按规范有计划的使用,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战略,实现战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降低成本支出。通过调查分析不同资源在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状况,并可以按照单位全局发展需求对资源按照慎重、权衡、合理的原则进行配置因而可以确保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采取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让管理层清楚的了解到单位的收入、支出状况,进而结合成本分析,以成本支出控制为重点完善预算计划编制,达到增收节支目的。
三是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和有效控制风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强化了单位内部的资金收支管理,可以督促各部门按预算计划开展经济活动, 实现每一项资金支出有据可查,有效地避免各种违规收支的行为。通过对全面预算结果进行可行分析,预测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出风险防范预案,降低运行的整体风险。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是一个全程性的预算,其涵盖的内容全面,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将全面预算当成预算的工具,就无法实现全面预算全面系统的设计带来的意义。一部分事业单位对全面预算的实施简单,没有根据单位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可执行的预算管理实施模式。在执行中一部分审批非常随意,没有保证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对预算和实践出现的差异也没有充分重视,监督流于形式,自然就难以实现全面预算的要求,更无法获得全面预算的好处。
(二)对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不合理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所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充分调动单位各部门编制预算的积极性。同时,预算编制人员的意识淡薄,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编制本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三)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许多单位不注重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按照等距离进行预算调整,不能有效发挥预算的控制职能,使得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四)轻视全面预算的业绩评估和激励功能
有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认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不同的三个方面内容,编制全面预算往往未充分重视相对应的绩效考核,也没有严格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激励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单位应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在预算制定与执行中发挥全员的作用,每个人都要有意识的做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者,单位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计划、预算、考核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改进预算编制的范围和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应涉及到单位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预算不仅要包括财务预算,还要包括资本预算和业务预算;在方法上一般采用零基预算,采用“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通过各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 把业务计划和资源进行有效配比,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效能。
(三)预算指标应细化到各职能、业务部门
预算指标的确定应由各部门协调合作,分析、调整,从而达到一致的指标,使得预算指标能真正能够反映出单位的实际情况,起到预测、监督、考核的作用。
(四)预算工作的开展应尽早进行并做到及时调整
预算应在上一年度的年中或年末开始,年底前完成。预算的制定完成后,要在执行中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市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使预算更加符合单位的发展战略。
(五)强化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预算的执行差异
根据预算责任主体的不同,将预算管理责任进行层层的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岗位和个人。在预算控制过程中重点是加强支出预算的控制,杜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扩大支出范围及标准、无预算或者是超预算支出、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以及套取预算资金、虚列支出的行为。还应该加强对全面预算计划的执行进行分析,定期对预算执行计划与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找到预算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预算支出项目和经费支出标准控制等进行改进以提高全面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有利于保证预算方案顺利实施,实现全面预算的闭环管理。科学的奖惩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考评的结果决定着奖惩方案的制度,考评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奖惩制度的有效性。在考评中要注重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充分发挥出绩效考评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考评执行中,既要维护绩效考评的一贯性和严肃性,也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员工的使命责任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徐相明. 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的难点和重点, 商业经济,2014,9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7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
在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 对于科研经费大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以往的项目进行估计, 目前的状况是项目预算多有项目负责人根据历史经验来编制, 编制过程中缺乏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 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费管理流程来规范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认为经费属于自己争取过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课题组, 只要符合财务报销制度, 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使用。财务部门认为课题负责人可以对项目经费使用负责, 只要按照规定审核支出就可以了。科研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拨付项目经费到位, 就任务完成。没有一个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负责, 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与决算不否。
(二) 项目核算紊乱
不同的科研课题 (项目) 经费混用。部分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科研经费任意支配的事实在科研领域里,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 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而科研项目管理又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经费来源单位对自己主管的科研项目都制定办法, 各高等院校、科研所也制定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科研单位管理规定不协调和冲突, 造成了客观上纵容了科研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 科研经费到位和项目实施不同步
许多农业科研研究需从年初开始执行, 需要经过几个年度反复试验, 可是, 目前科研经费到下半年甚至到年底才能到位, 致使预算执行时间过短, 造成项目经费间互相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甚至导致有些项目当年不能按时开展工作, 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
(四) 实验材料管理混乱
大部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进、销、存”管理制度, 存在“以领代耗”现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 实验材料由课题人员自行购买, 在使用过程中, 自行领用, 不存在监督检查的过程。想用多少, 要用多少没有计划, 用了多少没有人监督。造成实验材料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等现象。
二、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 科研部门会同财务部门, 采取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 细化开支, 使每项开支合理、制度、规范。2006年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 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 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评审制度,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程序和内容越来越严谨、细化, 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要想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就必须要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有必要建立一套财务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 使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通过财务的全程参与, 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 改变以往科研经费管理粗放的现状, 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中设置专岗, 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 (专职或兼职) , 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 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 项目立项后应该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绩效考评, 如果没有按照立项合同规定达到预期结果, 或者经费预算执行存在较大误差, 应该在阶段性检查时由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申请人提出批评、停止经费使用或其它惩罚措施。这样可有效敦促项目申请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能够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和经费使用标准。另外, 如果在项目预算中有绩效支出费用, 当项目绩效考评达到规定标准时就进行相应奖励, 势必能更加有效鼓励科研人员自觉、主动、积极申请项目, 严格执行项目预算, 同时也能根除科研人员违纪违法的预算制度因素, 从而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更能体现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
(三) 财务管理部门对于科研耗用品采用进、销、存的管理办法, 物品应有专人管理, 原则上与仪器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 其对物品的计划、购置、保管、使用和回收都要负责, 做到验收严肃认真, 进出手续清楚, 台账记录健全, 定期核对检查, 经常保持账物相符。使用单位对物品应建立定期自查制度, 主管部门每半年抽查一次, 以确保账、物、消耗等相符。
(四) 调整科研方向, 促进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 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 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 并通过提职加薪等方式鼓励一些科研人员到基层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市场认可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 进一步调动研发积极性, 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科研经费是一个稀缺资源, 重视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 合法、有效的管理项目经费, 使有限的经费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 2006.
[2]江伟真.《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管理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13-12.
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预算,使用,决算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对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日益增加,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及其配套政策, 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如何贯彻落实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成为课题承担单位财务工作的又一重点。按照财政部、科技部提出的系列经费管理办法, 体现科学、规范、有效的使用科研经费, 使其达到业绩、成果最大化, 是专项经费管理的关键, 实质在于强化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中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结题决算三个环节中的管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过程中, 主体是科研人员, 忽视财务人员在预算申请中的重要地位, 预算编制主要由课题部门科研人员根据目标-任务进行概算, 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由于科研人员对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的相关规定缺乏了解, 测算过程中不能把握计量标准和成本计算方法, 仅凭经验和主观意识安排预算, 缺乏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一致的概念, 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过程中随意成分较多。
其次, 许多单位财务部门参与预算审核流于形式, 财务人员对课题内容没有深入的了解, 缺乏与科研部门之间的必要沟通, 难以掌握科研经费的实际需求, 无法测算科研活动所需的成本, 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不符, 差距较大的现象。
再次,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 成本确认、计量达不到精细化, 必然造成课题预算项目之间、子课题之间分配数额不合理, 不均衡, 导致有些预算项目在使用过程中经费不足, 有些预算项目经费过大, 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科学性, 预算与课题实际需求严重偏离, 给科研经费合法、合规、有效使用埋下隐患。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主观上认为课题经费不同于单位行政、事业经费, 对科研经费疏于管理, 甚至有的单位要求课题人员占用科研经费支付单位无法支付的费用, 或弥补单位经费不足。
其次, 科研经费在支付过程中, 由于财务人员对课题经费的来源、预算内容、课题完成时间等缺乏了解, 没有畅通有效的信息来源, 课题人员视课题经费为独立使用的“自有”资金, 各项支出完全由课题组把握, 财务人员在支付、报销过程中, 难以同课题活动的一致性相结合来判断其费用的合理性, 失去了财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再次, 有的课题经费长时间挂账未动用, 临近结题科研人员大量购置、报销各类票据, 突击花钱, 随意扩大、调整支出范围的事情屡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3、科研经费年度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课题完成周期一般为3-5年, 由于前期预算工作不到位, 缺乏细化的基础;加之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超范围不合规现象, 财务决算很难真实反映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表现在:
首先, 科研人员年度决算意识淡薄, 只重视结题, 缺乏配合财务部门决算的主动性, 财务部门年度决算仅是数据结转;许多事业单位课题管理没有年度考核计划和安排, 预算编制的年度计划是为了争取科研课题的需要, 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单位领导在主观意识上就没有建立科研课题业绩考核的理念, 导致年度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计划等业绩考核无法落到实处。
其次, 由于经费预算编制计划不准确, 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往往存在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不够用, 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预算额度超出实际需求, 因而存在支出项目混用现象;在票据报销过程中, 审核、审批不严谨, 费用支出不是真实反映科研课题的成本, 导致科研经费年度成本归集不准确, 财务决算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
再次, 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结题不进行决算的现象, 有的课题经费结余长期挂账, 造成科研经费闲置浪费, 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有的课题经费结余被挪用, 甚至存在违规违纪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二、强化科研经费三环节管理的措施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提出明确要求:“项目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文件规定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责任, 因此, 要强化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重要性和关键性的认识, 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内部环境保障。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环节管理措施。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项目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 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为此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 加强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的力度, 各单位要保证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全过程。财务人员要通过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科研课题的内容, 掌握课题各阶段及年度安排的各项经济交易与事项。
其次, 财务人员要与科研人员协作根据任务需要分年度按照直接费用明细项目进行数量和金额测算, 总课题单位要牵头组织各子课题承担单位进行预算编制, 一定要依据各单位、各部门实际需要分别进行测算, 自下而上再进行汇总, 使预算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再次,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测算依据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采购活动要符合政府采购程序和标准, 要注意数量、规格、价格上的一致性, 把握所需专用设备、实验材料与课题活动的相关性, 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 使科研经费达到精细化管理的预期目标, 预防浪费。
最后, 财务部门要协同科研人员根据科研经费预算制定出详细的年度经费使用计划, “计划的目的在于力争使今天事态的趋势在明天达到最佳化”。年度计划是完成经费预算的阶段性目标, 务必要与年度工作目标紧密结合, 按课题组分工责任到人。
2、科研经费使用环节中的管理措施。
预算执行率的高低, 一方面在于科研资金拨付是否到位,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费支出管理的控制过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控制应做到:
首先, 财务人员要熟悉和掌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 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求建立单独核算帐户, 对于横向科研经费也要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建立专款支出明细科目进行单独核算。
其次, 加强事中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 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并结合经费预算审核票据、报销费用;严格审批程序, 以达到对各项支出规范和有效的约束, 避免违法、违规、超范围、超标准的支出发生。
再次,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通过月报、季报、年报掌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 督促和平衡预算完成, 发现经费执行与预算差距较大的情况, 财务部门要及时通报科研项目负责人, 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计划, 保证预算执行进度。
3、科研经费决算环节的管理措施。
通过科研经费年度决算报表数据, 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课题完成情况, 财务管理状况, 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对跨年度课题, 可以根据年度计划, 分析科研经费拨付、科研经费支出完成情况, 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实施阶段性评价, 获得预算完成与课题进度紧密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为下一年度预算拨付、用款计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
对结题项目, 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验收准备。财务部门要将课题收入支出明细账、年度报表及分析报告等资料进行归集, 作为课题财务验收的基础材料;通过课题决算能充分反映出财务部门在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基础工作状况, 有利促进财务部门基础工作的完善。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保障
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是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依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相对滞后, 已不适应现阶段各项经费管理要求, 加之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科研项目经费划拨、使用不到位, 未按计划执行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缺陷和偏差要靠控制来弥补和纠正。科研项目完成周期在3-5年, 为保证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完成质量, 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 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 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使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 真正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
首先, 强化财务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力度, 明确科研人员协助财务人员编制科研项目 (课题) 预算书。
其次, 在管理办法中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程序, 进一步细化课题支出的明细范围, 采购要求, 资产管理等。
再次, 加强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 制定相应的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项目结束之后结余经费的财务处理时间以及预期用途。科研部门结题要及时通知财务, 待通过验收后, 对科研项目的各项支出进行归集、清理, 及时结转结余经费, 避免长期挂账。
最后, 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从课题完成进度、预算执行情况, 各项支出是否合规等方面, 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奖惩制度, 将间接费用中的奖励部分充分发挥作用;对违规使用经费行为要有明确处理办法, 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 加强对项目 (课题) 专项经费的预、决算管理, 必须按财政部要求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按照制度规范把握各个管理阶段的关键点, 增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效力, 防范和约束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国家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06, (5) :93~95
[2]、窦英.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7月 (下)
[3]、蓝海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年12月 (下)
[4]、苏玲媚.浅析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能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33期
[5]、[美]杜拉克原著苏伟伦编译.管理思想全书.九州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9
关键词:职工薪酬,盈余管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
2012年12月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政部令第72号)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会[2012]22号) 颁布之后,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重要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根据修订后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结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2013年12月7日财政部修订并颁布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防[2013]381号) (以下简称新制度) 。新制度从会计要素和体例上来看, 基本与原制度相当, 但是其实际核算科目和管理要求与原制度相比又存在较大的变化。本文就央企下属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对其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思考。
一、新旧制度比较
新制度下“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 包括工资、奖金、津补贴、职工福利费、职工社会保险费、住房改革支出等。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工字[1997]384号) (以下简称旧制度) 下“应付工资”科目仅仅核算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新制度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补贴与旧制度“应付工资”科目反映的内容一致。职工福利费据实开支是一个新的制度安排, 改变了旧制度下“应付福利费”先提后用的要求, 主要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开支事项。职工住房改革支出包括职工住房公积金、职工住房补贴、提租补贴等, 但旧制度并没有统一的负债类一级科目予以归集, 而是使用“专用基金———住房基金”这一权益类科目核算。职工社会保险费具体包括职工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等, 旧制度下则是在“其他应付款”中归集。
值得注意的是, 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不仅按照新制度编制军工事业报表, 还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企业财务报表, 不难看出, 新制度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趋同的, 旨在完整、准确地反映单位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但是, 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 仍然存在核算范围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还新扩充了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故而, 新制度在职工薪酬的确认上还需要更加体现成本补偿原则, 这样才有助于完善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
二、实际业务中的问题
在实务中, 企业会计准则非常明确地规定应付职工薪酬结转至相关成本费用或资产中, 而新制度则是在相关成本费用、资产、专用基金各二级科目之间零散的描述。基金制核算模式是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预算体系的延伸和组成部分看待, 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发展的法人实体看待。即会计处理是计入当期损益或分期计入损益还是直接减少基金 (权益) , 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利用其操纵盈余的风险。具体而言, 除了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会计核算范围比较明确, 一般不存在异议外, 工资、奖金、津补贴、职工福利费、住房改革支出等, 新制度并没有对其系统的配套实施细则进行详细规范, 不便于明确地指导会计处理业务, 这无疑给单位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一) 负债与权益的问题
1. 期初余额。
应付职工薪酬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应付福利费, 无论是新制度还是旧制度, 其核算与企业会计准则最显著的不同是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对于非财政补助结余可以按照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显然, 职工福利基金计提属于结余分配范畴, 对应于企业会计中的提取盈余公积。所以, 在旧制度下, 职工福利基金除了计提业务外, 几乎不存在日常开支的业务发生。各项福利开支均是在“应付福利费”科目下核算, 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而新制度则规定, 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 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而职工福利基金则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支出。那么, 在启用新制度之初, “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何去何从自然成为了关键。
第一种做法,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直接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的二级科目应付福利费的余额,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里继续使用, 直至用完为止, 再在工资总额的14%限额内据实列支。这种做法使得会计处理得以具备延续性和一致性, 并且较旧制度而言显著地增加当期利润, 甚至根据余额的大小能显著影响以后若干期间的损益。
第二种做法, 将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余额全部转入权益类科目专用基金的二级科目职工福利基金中。这种做法会使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发生较大变化, 对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衡量当期的偿债能力并做出合理决策造成一定干扰。但是, 对于单位本身, 在利润预算指标能够完成、对E-VA影响较小的前提下, 其转换期的偿债能力较大提高将有助于当期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在实际操作中, 第二种做法还可以根据盈余管理的需要确定是年初转换还是年末转换。究其本质, 选择年末转换余额能够得到上述两种做法的叠加效应, 既在转换当期增加了相当于当年工资总额14%的利润总额又享受到了转换之前多年累积负债余额转增权益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好处。
2. 后续计量。
值得注意的是, 截至2013年底巨大的应付福利费余额说明,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每年实际支付的福利费用远远达不到工资总额的14%, 实质上虚增了相关成本费用。新制度规定, “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是符合收入成本匹配原则的。但是, 新制度规定单位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归集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 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职工福利基金则用于开支单位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或补助、集体福利待遇等, 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可由职工福利基金开支的其他支出。负债类科目和权益类科目的划分规定过于笼统, “集体”与“个人”的区分界限模糊。
在实务中, 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存在两种极端的可能。要么由于利润预算目标完成难度大, 而把职工福利费全部在“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中核算, 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新制度的规定。内审人员必然会核查出来, 要求其调账。要么为了利润预算执行准确性, 需要“隐藏”部分利润, 便把职工福利费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这种做法虽不完全符合新制度的规定, 但对于此类降低利润的盈余操作, 内审人员不会重点关注。
而更多的会计人员则是凭借职业判断区分何为“集体”何为“个人”。其实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倾向于谨慎地判断除了制度里明确提到的“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或补助”, 即食堂、班车、幼儿园等支出以外, 其他一律为“个人”福利。但是随着集体福利设施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推进, 又有多少单位还存在自办的食堂、班车、幼儿园?承包出去食堂的餐费和租赁班车的费用是否可以划分为“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或补助”?新制度中的“集体福利待遇”到底是指哪些内容?现实情况是即使再怎么谨慎判断“集体”与“个人”, 仍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负债与权益区分不清, 势必影响报表信息可理解性, 增加了经营成果反映的不确定性。
(二) 工资与福利的问题
由于工资无论何种制度规定, 均是计入相关成本费用或者资产, 直接影响当期或资产存续期的损益。那么, 如何划分工资和福利, 便涉及到这一盈余管理链条的头一环节。
按照国家统计局政法司1990年第一号令,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而《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9]242号) 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防暑降温费、探亲假路费、职工困难补助、福利部门人工费用等。大部分单位在对上述开支核算时, 均可以做到准确区分工资与福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几类“福利”容易混淆。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需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 需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此外, 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有着严格的工资总额预算控制, 工资总额执行是否超预算直接影响着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而在旧制度下“其他应付款”科目常常“隐藏”着一些本属于工资总额的内容。比如, 有单位在“其他应付款”下“职工教育费”科目中核算职工攻读学位的奖励。即使按照新准则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很可能该单位工资总额仍然缺失这一“奖励”部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情况, 是因为新制度终止了计提福利费, 但是并没有终止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费。所以, 工资总额归集的不完整, 极其容易给盈余操作创造机会。
(三) 住房改革支出的问题
在旧制度下, 与住房改革支出相关的一切业务均是在专用基金———住房基金中核算, 包括住房改革支出财政拨款的收支, 单位宿舍出租收入, 拨款以外的单位资助缴存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而新制度就国库集中支付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基本上重新建立了一套财政资金管理核算的体系, 使得财政资金的核算在日常核算过程中显现出来。新制度规定住房改革支出财政拨款的收支, 纳入“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损益类科目进行核算, 但是并没有专门篇章规范其他相关业务。在此情况下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自然便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思路。例如, 存在两种极端的业务处理方法。如果单位需要“隐藏”利润, 便完全舍弃住房基金科目, 与单位所属房屋相关的收入计入“其他收入”, 与单位所属房屋相关的支出计入费用, 拨款以外的单位资助缴存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通过“应付职工薪酬———住房改革支出”核算, 计入相关成本费用。即全部业务均通过损益类科目核算, 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如果单位需要“维持”利润, 除了住房改革支出财政拨款的收支改变会计处理外, 其他均照旧。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单位是选择影响当期损益还是直接减少权益, 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是, 笔者认为即使存在盈余管理的需要, 其会计处理既要符合新制度对住房改革支出财政拨款收支的明确要求, 还必须将拨款以外的单位资助缴存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通过“应付职工薪酬———住房改革支出”核算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以保证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的完整性。
(四) 职工医疗支出的问题
与旧制度下的住房基金不同的是, 大多数单位“专用基金———医疗基金”是一个没有余额、缺乏来源、赤字运转、年底一次性结转的科目。新制度关于医疗基金也没有任何详细规范, 这说明该科目并不适用于反映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是选择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医疗支出”核算影响当期损益, 还是选择通过“专用基金———医疗基金”核算直接减少权益, 仍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思考及建议
(一) 推进《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解释的出台
对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详细规范的业务, 会计人员依靠职业判断选择处理, 其随意性无法控制。财政部应当广泛收集新制度执行后的第一个年度报表审计意见, 针对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权衡、“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困惑、影响当期损益还是直接减少基金等问题出台解释办法, 明确地指导实际业务操作。同样, 各军工集团应积极展开内部审计, 对同类问题归纳分析, 统一制定会计处理原则, 以保证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理解性。
(二) 优化工资总额策划
虽然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有着严格的工资总额预算控制, 但是这不能成为四处“隐藏”工资的理由。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具备天然的高科技企业的属性, 应当充分挖掘优惠政策, 充分享受高科技企业的政策红利。比如, 《关于中央企业计提技术奖酬金和业余设计奖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资分配[2006]243号) , 中央企业计提的技术奖酬金 (“四技”收入) 和业余设计奖并没有规定必须计入工资总额。各地方政府同样发布了类似激励政策, 比如,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若干规定的通知》 (渝府发[2012]116号) 规定, 企业实施分红激励所需支出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但不计入工资总额基数, 不作为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及补充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的计提依据。
(三) 加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学习
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包含大量的科研院所, 而这些科研院所在2015—2016年会迎来蓄势已久的转企高峰。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 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通信网络等等产业重点突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大量优质资产将受惠于此。这些优质资产势必会进入军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里, 提高军工资产的证券化率。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再到上市公司, 这自然造成会计准则适用性的重大调整。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 而应当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展开对比学习研究, 为单位今后的各项财务战略决策包括盈余管理需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雷.央企下属科研事业单位执行新准则对业绩考核的影响[J].财会月刊, 2013, (7) :18-19.
关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篇10
一、适应改革需要, 全面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方面做了重大改革和调整, 科研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单位在经费来源、运行机制和业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由单纯科研事业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化, 由于科研事业财务必须与科研事业的发展相适应, 所以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适用于现在的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例如, 某单位原来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完全没有经营活动。但由于本单位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能够自己搞研发、做项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 将这样的单位变成了靠自己创收为主的经营型事业单位。由于单位性质的改变,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就会出现如下问题:第一, 由于该单位有了经营收入, 所以必须缴纳各项税款, 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涉及这一问题。第二, 由于有了自己的创收收入, 该单位计提福利费可以从其利润中按比例计提一部分, 而原制度只要求按工资总额来计提。第三, 该单位可以计提招待费, 而原会计制度则不允许。第四, 该单位可以按照自己创收情况来给单位职工发放年终奖金, 而原会计制度只要求给职工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当然会计制度调整也不能盲目, 要在全面掌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 做到严谨准确, 不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综上所述, 财务制度改革要跟得上体制改革的步伐, 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更有竞争力, 促进其长足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 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有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 不清楚本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 本着能多申请一些财政拨款就多申请的态度, 不考虑财政资金的紧张, 往往上报一些假数据。特别在专项资金方面, 编报预算时上报好几个项目, 但没有几个有研究价值, 甚至对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进行研究, 最后造成一些单位项目资金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这也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有些单位在得到财政拨款后, 对资金运用要求不严格, 常常出现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把专项资金用于招待费、会议费、高档消费和弥补基本支出不足等。这样不仅不符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也没有使财政资金的作用有效发挥。要高质量地完成预算工作, 一要准确掌握包括单位性质、职能、业务范围、资产配置、人员状况等在内的一系列单位基本情况;二要明确单位发展方向及近期目标;三要精打细算, 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 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所以预算对于单位来说是血液、是命脉, 我们要严格对待, 不能出现丝毫的错误。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2006年国家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新的修改。但一部分财务人员掌握的还是以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于新制度仍不了解, 甚至有些财务人员法律知识还很不够。这就严重影响了业务的处理, 很有可能出现违反会计制度甚至违犯法律的行为。在具体工作中出现报销原始凭证不规范, 填制记账凭证不准确, 编制会计报表不准确, 会计报告不全, 不能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 使单位的财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第一, 财务人员要普及法律知识, 强化其法律意识, 这样才不会在原则问题上犯错误。第二, 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最新的财务政策, 以便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业务。第三, 进行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第四, 财务人员要解放思想, 跟得上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脚步, 灵活运用政策与制度, 真正做到合理理财、合理投资, 有效促进单位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四、合理处理往来账
目前, 事业单位往来款挂账现象比较严重, 往来账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而且有一部分已经成为呆账、坏账。主要表现是, 在采购金额较大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品时, 预付货款清算不及时或款已付但货未到的现象;另外, 个人借款现象严重, 借款后不及时还清。由于一些单位的性质改变, 有了经营收入, 对于一些正常的收入不及时计入收入, 而是先挂往来账, 从而少体现收入, 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要制定严谨的往来账管理制度。第一, 要及时处理账务, 不拖、不等、不靠。第二, 要严格控制个人借款。第三, 要对挂账资金的来源严格审查, 不能挂账的资金坚决不挂账。第四, 要对往来账进行定期清理, 不能把一些该处理能处理的账目放成呆账、坏账。往来账在单位的经济运行中往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合理地处理往来账是非常必要的。
五、严格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与报废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有些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后, 由于不清楚固定资产的概念而把一些固定资产错误地计入低值易耗品或办公费中, 这严重影响了单位资产总额的增加, 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有多大, 由于是财政拨款, 所以就存在想买就买的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对固定资产报废, 也没有固定年限的限制, 只要上级批准就可以。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 这种现象将会得到好转。改革后, 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上要自己花钱, 所以在购买、使用、报废固定资产时都会认真考虑, 做出慎重的决定。这就避免了一部分想买就买、随便报废的现象。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 事业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购买、使用与报废制度。在购买前首先要明确购买该项固定资产要做什么, 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如果买其他的 (更便宜的、不是最先进的) 是否在以后的使用中能够达到一样的效果。在使用中, 要爱护并定期维护。在报废时, 要对其使用年限、使用程度进行调查, 考虑该项固定资产是否真的没有使用价值、真的该报废了。同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控制固定资产的报废。对固定资产要进行定期清理和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 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科研型事业单位 篇11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困境;解决对策;近年来,国家对科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科研也延伸到了事业单位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事业单位中,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工作的结题。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科研绩效,从深层次来说,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的飞跃发展。
1.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1.1各部门合作的失调
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主要按照部门职能来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合同管理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下拨及日常收支核算,课题负责人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然而,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问题。一,管理部门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财政知识,他们只注重科研项经费的争取而往往忽视了经费的合理利用。二,财务部门过分夸大了课题负责人的职权,将预算经费以及所有进入单位的经费全部教给课题组负责,而他们只管按照规定来审核支出,下拨经费即可。但是他们不知由于缺乏对项目的了解和科研人员的沟通,造成的结果是对经费管理和监督的失调。两者之间的脱节,使得科研经费在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1.2科研经费预、决算不合理
在科研中,科研人员主管项目申报,经费预算等工作,他们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主管意识来进行预测,潜意识里只想争取更大的利益,更有甚者,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争取科研经费,故意夸大项目的经费预算,从而造成财政部门分配经费的不公平,造成各个项目之间经费的失衡,要么经费浪费,要么经费不足。而财政部门由于与科研部门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其内部控制和监督的不到位。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更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中期及后期管理工作,从而无法得到确切的科研项目信息资料,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策划,从而致使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其中也包括科研部门并没有完善的资料以及提供确切的数据信息),财务部门对预算编排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不仅如此,在经费决算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科研人员忽视了决算的重要性,只重在把握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另一方,财务部门由于没有有效地跟进科研项目的进展,无法对决算做出正确的评判。更重要的是,事业单位的领导只重视科研的成功与影响力,其财务意识相对淡薄。这一系列原因造成经费决算的不严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的浪费。
1.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它是连接各部门的纽带,使得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共同进步。我国虽然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有一系列的法规,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可行的科研经费预算、核算和管理制度。在科研立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暗箱操作”,经常出现走后门、拉关系等不公平的现象,更有甚者,忽视了科研的影响力,而只是看重科研人员的名声和威望,严重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优秀科研项目无法问世的遗憾。对于这些问题,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一直悬而未决。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大多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负责人拥有支配经费权利,但是由于制度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部分课题负责人随意滥支乱用现象,造成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预算、决算的不合理也正是由于缺乏监督管理而造成的。
2.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2.1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力度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只有人员素质的提高,才会形成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加强科研知识的训练,拥有认真工作的态度,能提出有价值的科研项目,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同时,在科研立项中,一定要秉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切勿乱用经费,以公充私,造成经费的浪费。在经费的使用问题上,一定要切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合理使用。同时也要加强财务部门人员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科研项目的开展中,密切跟进科研进程,进行有效的财务分配。这也是解决科研预算失衡的有效办法之一。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合作。在科研过程中,项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应加强团队合作,两者共同参与科研的进展,既可以解决科研部门“一枝独秀”的现象,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制定预算编制计划,形成更加严谨的决算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浪费的问题。
2.2提高预、决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001年12月20日,我国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对科研经费预算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指出“经费管理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这充分显示了预算的重要性。但是预算的失误现象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没有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这就要求在预算时,必须形成一套标准并且合适的预算体制。这就必须要求经费预算必须打破科研人员根据经历来制定预算的方式,根除立项的“模糊预算、虚假预算和对策预算”,将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执行度作为重点予以规范和监督。加强对经费预算的细致管理和编制,并进行全程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界定和执行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最大程度的维护预算的权威。从而形成一套标准的预算决算体系,保证预、决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系统工程,相反它极其细致和复杂。因此,它需要一个监督机构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从科研立项到结题决算,必须严格审核科研人员的能力,确保科研项目的价值性。监督财务部门进行公平公正的经费分配,并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监督个部门严格遵守规范的预算编排体制,不得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就科研项目工作,可以开展奖惩措施。例如,滥用经费者和违反单位规定者进行相应程度的惩罚,而举报违反规定者则进行一定的奖励。至此形成多部门联动监管规范流程,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从而完善科研经费有效监管机制,堵塞监管漏洞,保障科研经费的良好运行和使用。
科研经费的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生死存亡,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只有拥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进而被提上日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进行科研申报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在科研项目方面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要想使得科研项目顺利结题,那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形状来看,事业单位在管理科研经费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这是不可忽视而亟需解决的。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正视这些缺陷,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得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达到质的飞跃,并提高我国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服务。(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克平:基于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3(18)
[2]张俊芳: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11(4)
如何管理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 篇12
一、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特点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主要指的是各种运用于支持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探索工作而产生的支出费用,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中,一般包括来自国家政府拨款,相关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基金会等层面的赞助或者合作资金。而在第三方委托或者报告申请成功筛选后,再具体要求分配或者专项拨款科研经费,主要利用于特定科学与技术领域上未知问题的解决与探索,从而不断解放我国生产力与人类认知能力。用科技去改善人类生活,有理论去丰富人类头脑。
近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同度已经越来越高,而国家政府层面对于科研事业的经费支持也在日益增加。相对来说,科研经费在投入上,所占到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GDP比重属于该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重视程度的参考指标,同时也属于该国家或者地区在发展未来上道路的体现。而根据2014年1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在科研的经费支出上,已经占有GDP的1.98%,与欧盟国家相比,我国还高出0.01%,由此也可以显示出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层面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上,主要构设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并赋予其组织项目课题创立与结算权责,从而便于把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为整个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汇总与统计工作,使科研成果及时得到汇总体现。另外,还构设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赋予成立课题组、对项目进行申报、组织科研活动以及安排经费管理等。其中,在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其在日常工作上一般负责经费的预算、监督执行以及核算等,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控制与管理,使得财预验收科学合理。而在合同签订、审核以及采购管理等工作上,则要求其他部门加强合作,提高信息共享与共同负责。
二、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一)不断完善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上,可以从各级与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上开始梳理。在满足各个项目归口部门日常经费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课题项目的性质,然后结合部门的自身要求,对自身科研项目经费在管理层面的制度与实施细则进行制定,并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要求进行更改完善。然后对科研课题组、财务部门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等进行科研权责细分,在单位内部构建各负其责、互相制约以及协同合作的工作体系。而在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的制定上,主要包括:各部门与各层级的经费管理责任,审批权限,管理流程,入账流程,资料证明,票据证明,经费报销范围与标准以及项目验收与结题结账流程等等,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避免相关问题与漏洞的出现。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提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层面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具体课题组中,建议设立专职岗位,从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的同时,使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全程监督跟踪与管理。
而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在新形势下,要把管理与服务工作前移,在单位内部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有效宣传,深化内部人员的认识力度。与此同时,财务部门还要做好与项目申请人的协助工作,及时为相关项目申请提供预算信息与数据参考。在满足科研项目特点与经费需求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申请流程,科学合理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报告。与此同时,还要协调课题组,做好各子项目经费支出计划比例的控制。例如,人员费、公用经费以及设备购置费等等。
(三)提高事前预测对会计核算的推进作用
在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上,一个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办法是确保科研项目成果与价值的重要前提。因此,事后核算属于整个项目经费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由于部分科研项目在前期费用的归集工作上,较为容易出现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再加上费用分摊工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不充分的问题。因此,也就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把管理角色向前移,通过事前预测强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控制力度。而在科研项目进行申报与决策工作前,一定要提高全面参与和引导的作用,为科研项目在预算计划层面的编制工作、执行工作、调整工作、跟踪工作以及评估工作等环节提供参考。另外,还要加强与科研业务人与管理人员的合作力度,制定出最优化的项目经费管理方案,进而降低事后会计核算工作的滞后性。
(四)提高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
1、强化各支出业务的审核力度
财务部门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确保全面掌握各类科研项目信息,准确合理的审核各项经费支出业务,以实现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和标准合法合规。在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与预算不符的经费,项目负责人应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调整经费预算并说明原因,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财务部门对预算调整后方可使用。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问题,建立定期报告制度,通过月报、季报、年报掌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督促预算执行进度,发现经费执行与预算差距较大的情况,财务部门要及时通报科研项目负责人,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计划,保证预算执行进度。
2、提高信息化技术利用
财务部门在经费管理上,要不断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体制的发展要求,对经费预算实现精细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现今的经费管理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引进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模板网络系统,从而协助项目课题组的负责人与财务部门更好的管理到经费使用,强化经费的规范化利用,维护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合格性以及规范性。
(五)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
在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体系中,主要要求提高对六个环节的考评力度。一是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具体执行情况;二是经费核算工作的规范性;三是预算执行工作的规范性;四是对于项目自筹经费,是否具体到位;五是固定资产的利用与管理情况;六是项目中期验收与结题决算工作时,是否规范化等。同时,对于绩效考评还要引进奖惩政策,从而真正发挥出绩效评估体系的作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利用的合理性与良性循环,为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取得项目价值做出坚实的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特点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要求与内容作出一些浅陋的管理办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由于本人知识体系与本文篇幅有限,在相关问题的论述上还有所缺陷,因此相关专家学者提高此方面的探讨力度,为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付宁.我国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
[2]郭宁珍.浅议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J].青海科技,2010
[3]杨明静,张强.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