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精选9篇)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1
一、研究背景及动机
近年来,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推进, 国家逐年加大对水利项目的投入。2014年我国水利投资总额4881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1627亿元, 较2013年增长11%;相较于2006年的794亿元, 增长了5倍多。在完成国家水利科研任务的同时, 如何又快又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收益, 已成为了一个日趋严峻的问题。
预算执行率低下对任何科研单位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不仅会导致国库资金被无效占用、闲置甚至挪用, 出现人员经费占用公用经费、基本支出占用项目经费等违规违纪问题, 而且科研单位面临下一年预算缩减等风险, 从而影响预算科研任务的完成。由于水利科研单位的项目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导致目前其预算执行差异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通过研究水利科研单位预算执行率的提高, 对该类型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水利科研机构预算执行的现状
水利科研机构是从事研究水利科学的基础理论, 及水利生产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单位。我国目前实行“预算两上两下”的财务体制, 但是由于财政法律不健全、部分水利项目经费支出手续繁杂以及各预算单位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导致部门预算执行效率低下。
按照支出类型, 财政经费的支出分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目前, 水利科研单位预算执行的关键问题是执行进度不理想, 科研经费执行与预算差异较大。虽然财政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分析, 基本支出由于使用起来相对灵活, 执行率还比较可观, 而项目支出由于明确规定了经费的支出科目类型, 导致经费执行进度缓慢。基本支出预算是按科研单位职工的“人头数”严格编制, 用于人员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包括发放人员工资、津贴奖金、行政及业务部门日常办公支出等, 一般都能达到100%的执行率。项目支出预算由不同的项目经费构成, 每一项支出用途都有明确的限制, 如会议费、差旅费、材料费、设备费等, 实际执行的时候必须按照预算的科目支出, 导致预算执行率低下。
三、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 预算单位配套制度不完善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推行,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不断提高, 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科研项目支出缺乏定额标准体系, 使得预算编制时没有规范的标准参考;缺乏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 导致项目申报完成、资金到位后, 无法完成项目的具体工作, 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 申报经费预算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理论上来说, 水利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的过程, 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 体现的是整个单位在未来长期目标下, 各项资金状况的预测。实际上, 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却仅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处“连夜奋战、闭门造车”, 不仅编制时间有限, 无法充分论证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而且缺少部门间的互相交流。
(三) 采购和验收手续导致支出滞后
“二下”预算每年3月至4月下达, 下达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采购任务才能启动。水利项目有很多是工程建设项目和仪器采购类项目, 前者大多金额大, 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程序, 包括立项、招标、监理, 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移交等, 每个环节都存在手续繁杂涉及运行调试等问题, 不仅要占用工作日等待审批, 而且审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导致工程建设项目支出出现延迟与滞后, 预算执行率低下;后者大多要申报政府采购, 还可能涉及批量采购和集中采购等手续, 如果采购的事项涉及进口环节, 还需向财政专员办报批, 待申请逐级批复后才能进行招标、签合同等事宜。
(四) 科研工作进展与经费执行进度不一致
部分项目需跨年来完成科研任务, 而预算申报或批复要求当年能执行完毕, 这就造成年末形成水利科研结余资金;部分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未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耽误了科研考察工作, 如野外工地实验或江河水取样等, 导致相应的差旅费和加工测试费等无法按时支出。
(五) 追加预算因素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一般工程量较大, 工作条件复杂, 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如遇突发自然灾害、启动特殊科研项目等, 水利科研单位会得到追加预算, 但由于追加的项目一般都具有突发性, 预算单位来不及策划经费的具体支出方式, 导致项目支出的延迟和滞后;尤其当11月份或者12月份获得大额追加预算时, 更是明显影响执行率。
四、提高预算执行率的对策
(一) 科学编制预算
水利科研单位应逐步建立起“战略规划、业务计划、预算管理、绩效评估”四位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以标准化流程为对象, 以关键业绩指标为重点;坚持“上下结合、分类编制、逐级汇总”的方法, 各预算单位应成立预算编制审核小组, 对年度预算编制审核共组进行安排部署, 结合实际深入分析, 准确测算, 科学编制。
(二) 深化预算执行制度改革, 创新预算执行思路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动态化的预算监督体系, 进一步优化水利科研经费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流程, 缩短采购周期, 保证资金拨付安全、高效。
(三) 将预算执行与绩效激励结合起来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要对各项目的经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监督检查、分级评价, 并将结果予以通报, 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实施问责的重要依据。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是将预算编制者的薪酬和预算执行情况挂钩。实践证明, 奖惩结合的方式, 具有双重激励的效果。在预算管理过程中, 为了引导预算编制者认真无误的做出预测方案, 预算的绩效激励模型应该是对正确预测者提供奖励, 同时对过分高估和低估预算水平的编制人员进行惩罚。Weitzman的真实导向型激励方案可以引导下级管理者提供关于预算水平的真实信息, Weitzman模型用公式表示:
当y≥y0时, B=B0+ (y0-yq) + (y-y0)
当y<y0时, B=B0+ (y0-yq) - (y0-y)
其中, B表示下级管理人员实际得到的报酬, B0是下级管理者的基本报酬, y0代表下级管理者提供的预算水平, yq代表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建议数, y代表实际完成情况。下级管理者公布的预算水平y0与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水平yq相比, 则可得到奖励 (y0-yq) , 这会激励下级管理部门制定较高的预算业务水平, 尽可能地接近或高于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水平;如果实际完成水平y高于管理者公布的预算水平y0, 则可得到奖励 (y-y0) 。这样, 将预算执行率与绩效评价及职工薪酬相结合, 不仅能使预算编制接近真实的支出情况, 减少虚编预算的可能, 又能使项目人员有动力合理安排经费支出, 提高预算执行率。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S].2014.
[2]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S].2007.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4]穆昱东.提高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率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 2013, (1) .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2
一、科研事业单位出纳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主要是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事业为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更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但要做好以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公共事业的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收支而已,从资金与资产的合理化利用来看,如何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拨付资金、项目经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充分使用,科研事业单位都有着与行政部门和企业不同的财务管理特点。出纳作用的发挥,对于做好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总的来说,要做好科研事业单位的出纳工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掌握并严格遵守国家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及相关要求
出纳工作涉及的“规矩”很多,因此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办理现金收付、银行结算业务时要分别按照国家现金管理规定和国家银行结算方法严格执行;严格遵循国家《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和财务管理规定对出纳及出纳工作提出的具体规定开展工作。通过认真学习、熟悉并掌握相关财经制度、法律法规才能提高自己的政策及业务水平,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抵制那些不合规的,又有哪些是该创新的,工作起来才会灵活机动,才能得心应手,才会减少工作失误,避免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具备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技能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首先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会计电算化,对一般会计事项具备独立处理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并且应了解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积累经验,掌握工作要领,通过经常参加与出纳工作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习和培训,如计算机运用、凭证填写、账簿记账甚至保险柜有效使用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技能。
3、具有必备的职业道德操守
国家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证服务质量和保守秘密这六个方面。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科研工作者,作为出纳,首先要热爱和重视本职工作,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服务意识,还要经得起钱欲物欲的考验,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必备的职业道德操守,遵循“精力集中、有条不紊、严谨细致、沉着冷静”的工作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出纳。
4、熟悉并严格遵守工作规范
货币资金核算、往来结算、工资核算等三方面的内容是出纳的主要日常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货币资金核算时办理好现金收付业务,按规定规范使用支票;每天认真登记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在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时认真细致,按规定金额存放现金,不做“背包”出纳;负责保管和使用好自己该管的印章,认真复核收付凭证。
二、出纳的职责权限及机构设置
出纳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收付、反映、监督、管理是其四个方面的主要职能。其中收付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包含现金的收付、往来款项的收付等日常业务工作;通过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详细记录与核算,又将单位经济信息完整、真实、系统地反映出来;出纳作为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一员也就相应具备了管理的职能,同时对单位各种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全程监督,发挥其监督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经制度,出纳人员具有办理现金收支业务、银行结算业务、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规定办理外汇出纳业务;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实行单位财务公章和法人章分管制度等等职责。出纳的权限,则是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规,维护财经制度,抵制不合法规的收支和弄虚作假行为,发挥出纳的“关卡”、“前哨”作用;参与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的权利,发挥“管家婆”的作用;出纳人员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记账工作,只要所记的账目不是收入、费用、债券和债务方面的账目就可以,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设置的出纳机构一般为计划财务科、财务处、资金往来结算中心等。没有对各单位会计、出纳机构与人员的设置做出硬性规定,只是要求根据《会计法》按需设定。作为科研事业单位则根据单位规模大小及货币资金管理的要求,结合出纳实际工作来设置出纳机构。实现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科研事业单位,还应按照财政部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一般具有独立法人,实行独立核算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都配备专职的会计,出纳工作可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来承担。财会人员配备的多少,是以业务需要为原则,业务量的多少来决定,避免徒具形式、人浮于事的现象。
三、出纳与会计之间的关系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3
水利科研单位作为我国水利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既是引领水利水电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又是国家战略部署改革政策落实的执行主体,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常态下,水利科研单位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在科技和制度上实现“双创新”。内部审计因其特有的组织地位和功能定位,需要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策略,帮助水利科研单位建立完善的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为建设世界水利水电科技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一、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了创新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同时,明确了加快科技创新的三大政策措施:深化科技改革、培育人才队伍、重视科技普及。在新精神的指导下,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水利科技事业发展。
1.推动政策落实、分析问题成因,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各项政策贯彻落实、能效发挥、机制改善、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情况,查找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水利科研单位长效机制的持续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解析政策、服务科研,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思维。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决策权和支配权。水利科研单位承担着国家各类水利水电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要求多样,内部审计应及时熟悉和把握相关政策规定,将各项新政用好、用活,工作思维从监督检查转变为咨询服务,同时运用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客观审慎地区别无意过失和明知故犯,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3.拓展视野、面向全局,提升内部审计功能定位。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应紧紧围绕水利科研发展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树立大局意识,提升功能定位,积极参与到单位治理层面和决策层面,为水利科研重大部署和重要事项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二、发展水利科研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也对水利科研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内部审计通过提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审计服务,以促进科研单位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决策部署以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更有效地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
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审计理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规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准则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但明确了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审计目标。
(二)构建水利科研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给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防控为重点、以增值为目标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建世界一流水利科研单位的必然要求。
1. 增值型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审计方法上,以风险为导向,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在审计职能上,从事后发现转变为全过程防控、从监督评价转变为咨询服务、从居高临下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审计功能上,提升自身在组织价值链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保障和咨询服务。
2. 增值型内部审计为水利科研单位保驾护航。
内部审计既了解组织整体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又接触一线科研人员和基层管理部门,熟悉各环节实际运转情况,易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有利于深层次剖析矛盾、挖掘隐患、消除障碍,为水利科研单位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水利科研单位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制约因素
水利科研单位一般为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既要从事基础研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活动,又要从事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收盈利的经营活动。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在监督评价经济活动真实合法、科研经费使用合规高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还存在现实局限性。
1.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定位方面。
内部审计与组织间的隶属关系及其在组织治理中的定位,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水平,进而影响着内部审计服务的侧重内容与内部审计结果和报告的利用效果。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且存在利益冲突,部门独立性和审计层级受限,难以发挥参与组织治理层面的增值功能。
2.内部审计资源方面。
审计资源,包括人员、系统软件、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等,是有效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资源支持和技术保证。现阶段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审计技术方法仍以现场查证为主,审计人员多来自财务和审计专业,缺少复合型人才。由于受到审计资源的限制,内部审计成本较高、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内部审计范围被制约。
3.内部审计方法方面。
水利科研单位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审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管理层直接安排确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应用有限,多是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实施账项导向审计,较少考虑控制环境的影响,使得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
4.审计结果运用方面。
4.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在于组织对其审计结果中所披露的问题得到解决、揭示的缺陷得到修复、提出的建议得到实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是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重要途径。审计部门定位不够高、审计资源不够充分、审计方法不够先进等因素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限制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实现。
四、水利科研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创新运用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要秉承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转型、开拓创新,运用增值型内部审计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活力和创造力,提升内部审计效果,增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一)夯实内部审计基础,提升内部审计层次水平
1. 明确隶属关系,提升内部审计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是其发挥增值作用的重要保障,是完成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成果的基础。因此,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组织最高管理者报告工作,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得到充分考虑。
2. 结合组织内外环境,搭建有效沟通渠道。
审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审计目标的确定及审计工作方法的选择,内部审计应搭建起有效的内外交流渠道,强化自身适应性。一方面,要善于沟通与协调,建立好与组织中其他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与上级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同行业其他部门等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形势、重大政策事项、相关法律法规等,敏锐而持续地关注与应对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审计策略,维护良好的审计环境。
3. 关注各方审计诉求,营造内部审计文化氛围。
内部审计应该站在组织利益的高度,识别关注各层级需求,特别是加强与一线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各方对内部审计服务的认可度,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氛围,使被审计单位尊重审计、信任审计、支持审计。
(二)强化战略导向,制定内部审计职业规划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对战略的设计、控制、实施和评价等,促使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加强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是从水利科研单位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顺应组织发展趋势,遵循内部审计的发展规律,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编制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职业规划,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理清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明确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和管理模式,改进审计执行过程中的措施和方式。在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改善水利科研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积极主动地开展监督与服务,稳步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探索建立能够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利科研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
(三)创新审计供给,服务水利科研发展主战场
1. 创新审计方式,抓准审计重点项目。
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应强化风险管理的要求,在熟知组织战略目标、经营状况、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全面覆盖水利科研单位的各级部门,找准切入点,确立审计目标和计划,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避免审计项目安排的随意性。水利科研内部审计要着力关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科技管理机制运行情况、预算和财务管理改革推进情况、主要部门领导履职尽责情况等关键问题,反映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障碍事项,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为促进水利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发挥实效。
2. 创新审计理念,提高审计结果实用性。
在抓准审计重点项目后,内部审计要提升审计成果层次,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重点关注和正确把握科技创新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分析和评价功过是非,鼓励和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成的标准和规定,应当认真研究、辩证分析,对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要给予支持。内部审计报告要适应各方面需求,做到定性科学、问题准确、责任清楚,为各部门提供可信、可用、可靠的审计结果。
3. 创新审计信息化平台,提升内部审计能力建设。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内部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信息化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目标实现与职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内部审计应加速先进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数字化审计方法,归集数据、分析数据、查找疑点、综合提炼,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注重从宏观层面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提高预判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感知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能力,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四)深化体制革新,完善内部审计管理运行机制
1. 推进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内部审计价值要通过审计成果来实现,水利科研单位应提高对内部审计成果的重视程度和利用深度,促使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彻底整改,加强后续跟踪审计力度,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督,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核实检查。通过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推进水利科研单位内部控制持续完善、业务流程持续优化、风险防控持续有效、科技改革持续发力。
2. 完善审计质量评估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及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的情况。水利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应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3. 建立审计项目考核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审计成果有效利用和审计质量全面提高,水利科研单位应建立审计项目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内部审计人员的薪级绩效和职务晋升挂钩,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创新活力。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目标合理性和前瞻性、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成本、项目的可持续性、审计成果被利用程度等,形成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管理和运行机制。
(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1. 内部审计人才培养。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涉及更多非传统领域,这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与综合能力都是重要考验。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第一,转变思维观念,树立全局意识,置身于水利科研发展大局中思考与处理问题,保持职业审慎性,坚守廉政道德底线;第二,提高专业素养,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深入分析原因和影响,从管理方式、决策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查找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与防范风险的方案,推动解决影响水利科研事业发展的难题;第三,优化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需求,学习网络技术、信息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新知识,采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
2. 内部审计团队建设。
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日趋复杂,建立多专业背景的审计团队,引进水利工程、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与能力优势。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可根据审计任务内容与自身能力水平,合理利用第三方专家,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保证审计活动按照计划有效实施。完善审计人员培养机制,建立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内部轮岗、绩效考核等机制,提升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李文新.企业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对策和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7).
刘德运.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一个框架[J].审计研究,2014(5).
李斌,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2).
毕秀玲,郭骏超.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构建--基于IIA“价值模型”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6(1).
郭艳萍.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实现途径--参与企业风险管理[J].审计月刊,2007(8).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4
(参考文本)
事业单位名称(以下简称甲方):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人: 联系方式:
离岗人员姓名(以下简称乙方): 性别: 身份证号: 家庭住址: 联系方式:
一、总则
[政策依据]1.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印发的《XX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实施办法(试行)》(XX号)规定精神,为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明确事业单位与离岗人员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事项,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协议。
[协议效力]2.本协议作为甲、乙双方所签订聘用合同的附件,对离岗创业创新期间,甲乙双方保留人事关系等事项以及聘用合同中所没有明确的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补充规定,具有聘用合同同等法律效力。
[协议备案]3.本协议签订后,按规定报送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二、人事关系处理
[协议期限]4.离岗期限:从 年 月 日起到 年 月 日止,共为 年。离岗时,乙方所聘岗位类别及等级分别为:、。
[续签协议]5.如需续签协议的,则乙方应在首次签订的协议期限届满前1个月,向甲方提出续签的书面申请,并按首次签订协议的程序,经甲方同意后可再次续签协议(最多续签一次)。[遇改革等情况时的双方责任]6.离岗期间,甲方遇有拟撤销、合并、转制等改革情况的,应书面通知(包括但不限于书面通知,如乙方确认收悉的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等,下同)乙方提前返回参与改革。乙方有义务在接到甲方书面通知后15个工作日内返回甲方参与改革。遇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甲方参与改革的,乙方应事先书面或邮件、短信、微信等形式报告甲方,并说明理由。在征得甲方同意后,乙方可推迟返回。否则,甲方可单方面与乙方解除聘用合同。
[职称评审]7.离岗期间,乙方取得的科技开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业绩,可作为其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等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乙方可比照甲方同类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
[考核]8.甲方应将乙方纳入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并将考核结果书面告知乙方。乙方应按甲方规定要求自觉参加考核,如实报告创业创新情况,并书面提交《考核登记表》。
三、工资及社会保险关系处理
[工资停发]9.协议签订生效后,乙方离开甲方的次月,甲方停发乙方的工资、补贴、奖金等收入待遇,乙方档案工资(按照
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标准)根据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调资政策进行调整。
[社会保险]10.乙方可按规定继续参加甲方社会保险,也可选择参加企业社会保险,但不得重复参保(工伤保险除外)。
[资金处理]如乙方选择参加甲方社会保险,则应在签订协议前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甲方仍按原渠道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职业年金等各项费用,其中个人缴纳部分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单位缴纳部分由甲、乙双方协商确定承担比例和费用支付办法: [缴费基数确定]11.甲方代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职业年金等各项费用的缴费基数,由甲方根据乙方离岗期间聘任的岗位及等级,比照甲方同类人员确定。
[工伤保险]12.离岗期间,乙方除按甲方参加工伤保险外,还可参加企业工伤保险。期间如发生工伤的,根据实际情况,由甲方或企业申请工伤认定。
四、返岗安排处理
[提前返回]13.离岗期未满要求返回的,乙方应提前3个月向甲方提出书面报告,甲方应予以接收,安排相应工作,并确定岗位等级和相关待遇,本协议同时解除。
[岗位聘任]14.乙方返回甲方后,首次聘任时,甲方按原聘专业技术岗位或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予以聘任。
五、解聘辞聘处理
[解聘辞聘]
15、离岗期满,乙方未按期返回,也未按本协议第5点规定提出续签申请的,甲方应在本协议届满后一个月内,书面通知乙方返回单位重新上岗,乙方仍未按时返岗的,从单位要求返岗之日起计算旷工,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甲方可以依法解除聘用合同,转移人事档案关系并告知乙方。
[依法解聘]16.甲、乙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应按有规定办理。甲方应积极做好其人事关系、社保关系接转,办理出具辞聘创业创新证明等手续。
六、其他约定
18、其他约定:
七、其他
19.离岗期间,因乙方违反法律法规、有关纪律规定等,甲方有权对乙方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20、本协议在履行期间,如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有抵触的,按法律法规执行。
21、对在履行本协议中发生的争议,甲、乙双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
22、本协议履行期间,如遇甲、乙双方聘用合同期届满的,则聘用合同顺延至协议期满终止日。
23、本协议正本一式伍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主管部门和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各一份,存乙方档案一份。
甲 方(单位盖章)
17、竞业限制约定:
方(签字):
签订日期: 月 代表人(签字):
乙
年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探讨 篇5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科研单位对科研业务的管理现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一些科研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制定了一些较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负责人制度,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由支配,财务部门只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从而造成了课题组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虽成立课题组,但课题负责人只有课题研究权利,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由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来审核处理,大大削弱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概算,是项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项目经费预算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另外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会发生变化,也存在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地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较多的科研单位中,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费用不能据实分摊,还有部分单位从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四)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五)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许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决算的现象。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它支出,使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六)阶段性审计不足
许多科研项目往往跨越几个会计年度,大多数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进行项目审计,中间很少有阶段性审计。科研单位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有较大差异,不能按项目节点使用经费,在项目临近结题时出现人为调节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有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首先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时必须要有财务部门参与。立项的预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验收时的项目决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计意见,实行财务一票否决制。项目预算的审定和项目决算的审计通不过的,项目不予立项或验收不通过,从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再次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考评和财务指标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对其项目的技术指标、论文数、专利成果数、人才培养情况等,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财务指标考评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将业务考核、财务考核的结果作为立项和来年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这样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最后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从政策方面向科研人员宣传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使科研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使他们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并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把关,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要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最后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科研工作的难以预见即不确定性,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允许项目预算在其明细指标上作出调整。
(三)强化科研成本核算
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正确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科研费用和生产费用的界限,根据项目情况据实分摊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发挥科研经费核算的服务保障职能。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区分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其次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
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的监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阶段性管理(年、季、月),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使用分析,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保障职能,在项目结题评审验收时,强化项目审计,并为项目编制全面财务审计报告,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6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界定
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第七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其中‘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和第八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属于研究费用, 列在当期损益中, 企业通常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中列支。因此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科研经费的支出是由“专项支出”科目核算的, 而这一科目是对已经立项课题或是已到账课题经费的支出进行核算的, 它也不对尚未立项课题的前期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
项目指南和项目经费管理等制度要求, 都是对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实施的管理, 因此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获得科研所需经费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争取科研项目立项, 因此为确保获得项目立项, 科研单位总是有一些尚未立项却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正是这些科研项目在为申请立项做着前期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科研的投入, 项目的申请和立项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预算制度下, 科研经费不是通过直接划拨, 而是通过科研单位申请竞争立项获得, 因此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存在是个事实,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界定“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范围和内容。所谓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是指为项目立项所做前期研究的投入, 包括前期研究所购置的仪器设备费, 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试验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咨询费、技术交流费等及其他一些直接用于科研项目前期研究的费用。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产生的原因
其一, 制度原因:竞争机制的引入。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首次正式提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 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 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 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这一政策的提出废止了科研项目经费按照计划分配的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引入竞争机制, 使项目申请立项和研究工作开始由项目组全面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是稀缺性资源, 能否申请到科研项目经费往往关乎一个科研单位发展, 甚至存亡。为了减少项目申请立项的风险, 科研单位往往在项目申请前就要完成项目进度30%的科研任务, 这部分前期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资金, 即科研前期费用就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的变迁中孕育而生。
其二, 现实原因:科研单位经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总体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因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2004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由1095.3亿元上升到2113.5亿元。即使是这样, 科研经费依然不能满足科研人员持续、稳定的科研需求。总体科研经费的不足以及项目立项竞争机制的不规范, 使得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捉襟见肘, 不得不尽量节省现有课题经费, 用以弥补经费不足年度维持正常科研所需, 为下一年度争取项目立项做准备。二是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经费总体不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 许多科研事业单位, 尤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依然存在着科研设备陈旧, 科研仪器不足, 实验用房破旧的现实。在竞争环境中, 科研基础条件越差, 越难以完成现有科研任务, 新项目申请立项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科研条件, 在项目申请前做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和项目前期投入, 用来加大自身在项目立项申请成功中的筹码。只有申请到项目并获得经费支持, 科研条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也才会有更大的机会争取更多的项目, 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科研前期投入就变得异常重要, 随之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也就产生了。
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会计核算
科研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 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通常都是从前期项目的结余经费中支出或者是从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 对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要求全部或部分上缴, 并且在公共财政理念和预算制度下, 非财政拨款收入数额很少, 因此面对巨大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支出, 仅依赖于从前期项目结余经费和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已不能满足, 故笔者在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以独立项目为核算单位的前提下, 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其他研究内容相类似的在研项目经费中支出。这里所说的“在研项目”是指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获得立项, 并且立项项目经费已经到账但尚未结题的研究项目。
第一, 当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发生时, 借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科目, 在二级科目“其他应收款”下设三级子科目, 三级子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贷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
第二,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申请立项, 并且项目经费能确切到账, 则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原在研项目经费中转出, 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 同时在新项目经费中, 借记“专款支出”, 专款支出的二级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收到项目经费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拨入专款”。
第三,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在未获得立项之前,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在支出的在研项目要结题, 或者在研项目本身经费不足时,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就要从中转出, 同时转入另一个在研项目经费中。如某科研事业单位有两个已获项目经费的在研项目A、B, 有一个尚未申请立项的科研前期费用C, C的研究内容与A、B项目研究内容相类似。C的支出开始一直在项目A经费中列支, A于200×年×月×日要结题, 因此C的支出要从A中全部转出, 同时转入在研项目B中, 一段时期后, C的研究立项并获得项目经费, 则C的全部前期费用从B中转出, 同时转入C自身获得的项目研究经费中。
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意义
一是更加符合投入——产出原则和收入——支出配比原则。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研创新的成功与科研的前期投入密不可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能够申请并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通常是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投入的研究, 是可以看到即将实现的科研成果, 或者是已经完成项目立项30%以上的研究才能获得立项。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实质是科研总体投入中的一部分, 这部分支出从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中列支显然是合理的, 在项目尚未获得立项前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暂时在在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最终并没有改变在研项目经费使用要求, 同时它又符合科研项目投入——产出原则和会计理论中收入——支出配比原则, 同时也更能客观公允的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二是有利于鼓励科研创新。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持续连贯的研究工作, 鉴于目前国家政府对于科研资助的形式采用竞争立项为主,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来源是保证科研工作持续连贯进行的关键, 而研究经费持续有效的供给又是鼓励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研究资金的充足与否更是科研创新成败的关键。将科研前期费用暂时从在研经费中支出, 等项目立项并项目经费到账后将前期科研经费一并从在研经费中转出, 同时转入立项项目经费中正是解决了科研前期经费来源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准确核算项目开支和编制项目预算, 同时便于项目顺利结题验收。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在立项项目经费中支出有利于准确编制项目预算, 确定项目支出。以目前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 大量支出的前期研究费用不包含在因前期研究而获得的项目立项经费支出中, 而真正能在项目经费中支出的只是立项后项目研究的支出, 这部分支出是项目研究中的部分支出而非全部支出, 这就使得项目预算支出与项目实际支出产生巨大差异, 编制准确的科研项目预算变得困难, 最终为项目结题验收制造障碍。
参考文献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篇7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
在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 对于科研经费大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以往的项目进行估计, 目前的状况是项目预算多有项目负责人根据历史经验来编制, 编制过程中缺乏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 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费管理流程来规范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认为经费属于自己争取过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课题组, 只要符合财务报销制度, 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使用。财务部门认为课题负责人可以对项目经费使用负责, 只要按照规定审核支出就可以了。科研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拨付项目经费到位, 就任务完成。没有一个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负责, 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与决算不否。
(二) 项目核算紊乱
不同的科研课题 (项目) 经费混用。部分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科研经费任意支配的事实在科研领域里,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 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而科研项目管理又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经费来源单位对自己主管的科研项目都制定办法, 各高等院校、科研所也制定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科研单位管理规定不协调和冲突, 造成了客观上纵容了科研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 科研经费到位和项目实施不同步
许多农业科研研究需从年初开始执行, 需要经过几个年度反复试验, 可是, 目前科研经费到下半年甚至到年底才能到位, 致使预算执行时间过短, 造成项目经费间互相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甚至导致有些项目当年不能按时开展工作, 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
(四) 实验材料管理混乱
大部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进、销、存”管理制度, 存在“以领代耗”现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 实验材料由课题人员自行购买, 在使用过程中, 自行领用, 不存在监督检查的过程。想用多少, 要用多少没有计划, 用了多少没有人监督。造成实验材料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等现象。
二、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 科研部门会同财务部门, 采取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 细化开支, 使每项开支合理、制度、规范。2006年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 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 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评审制度,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程序和内容越来越严谨、细化, 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要想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就必须要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有必要建立一套财务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 使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通过财务的全程参与, 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 改变以往科研经费管理粗放的现状, 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中设置专岗, 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 (专职或兼职) , 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 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 项目立项后应该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绩效考评, 如果没有按照立项合同规定达到预期结果, 或者经费预算执行存在较大误差, 应该在阶段性检查时由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申请人提出批评、停止经费使用或其它惩罚措施。这样可有效敦促项目申请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能够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和经费使用标准。另外, 如果在项目预算中有绩效支出费用, 当项目绩效考评达到规定标准时就进行相应奖励, 势必能更加有效鼓励科研人员自觉、主动、积极申请项目, 严格执行项目预算, 同时也能根除科研人员违纪违法的预算制度因素, 从而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更能体现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
(三) 财务管理部门对于科研耗用品采用进、销、存的管理办法, 物品应有专人管理, 原则上与仪器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 其对物品的计划、购置、保管、使用和回收都要负责, 做到验收严肃认真, 进出手续清楚, 台账记录健全, 定期核对检查, 经常保持账物相符。使用单位对物品应建立定期自查制度, 主管部门每半年抽查一次, 以确保账、物、消耗等相符。
(四) 调整科研方向, 促进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 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 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 并通过提职加薪等方式鼓励一些科研人员到基层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市场认可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 进一步调动研发积极性, 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科研经费是一个稀缺资源, 重视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 合法、有效的管理项目经费, 使有限的经费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 2006.
[2]江伟真.《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管理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13-12.
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预算,使用,决算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对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日益增加,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及其配套政策, 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如何贯彻落实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成为课题承担单位财务工作的又一重点。按照财政部、科技部提出的系列经费管理办法, 体现科学、规范、有效的使用科研经费, 使其达到业绩、成果最大化, 是专项经费管理的关键, 实质在于强化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中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结题决算三个环节中的管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过程中, 主体是科研人员, 忽视财务人员在预算申请中的重要地位, 预算编制主要由课题部门科研人员根据目标-任务进行概算, 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由于科研人员对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的相关规定缺乏了解, 测算过程中不能把握计量标准和成本计算方法, 仅凭经验和主观意识安排预算, 缺乏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一致的概念, 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过程中随意成分较多。
其次, 许多单位财务部门参与预算审核流于形式, 财务人员对课题内容没有深入的了解, 缺乏与科研部门之间的必要沟通, 难以掌握科研经费的实际需求, 无法测算科研活动所需的成本, 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不符, 差距较大的现象。
再次,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 成本确认、计量达不到精细化, 必然造成课题预算项目之间、子课题之间分配数额不合理, 不均衡, 导致有些预算项目在使用过程中经费不足, 有些预算项目经费过大, 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科学性, 预算与课题实际需求严重偏离, 给科研经费合法、合规、有效使用埋下隐患。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主观上认为课题经费不同于单位行政、事业经费, 对科研经费疏于管理, 甚至有的单位要求课题人员占用科研经费支付单位无法支付的费用, 或弥补单位经费不足。
其次, 科研经费在支付过程中, 由于财务人员对课题经费的来源、预算内容、课题完成时间等缺乏了解, 没有畅通有效的信息来源, 课题人员视课题经费为独立使用的“自有”资金, 各项支出完全由课题组把握, 财务人员在支付、报销过程中, 难以同课题活动的一致性相结合来判断其费用的合理性, 失去了财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再次, 有的课题经费长时间挂账未动用, 临近结题科研人员大量购置、报销各类票据, 突击花钱, 随意扩大、调整支出范围的事情屡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3、科研经费年度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课题完成周期一般为3-5年, 由于前期预算工作不到位, 缺乏细化的基础;加之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超范围不合规现象, 财务决算很难真实反映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表现在:
首先, 科研人员年度决算意识淡薄, 只重视结题, 缺乏配合财务部门决算的主动性, 财务部门年度决算仅是数据结转;许多事业单位课题管理没有年度考核计划和安排, 预算编制的年度计划是为了争取科研课题的需要, 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单位领导在主观意识上就没有建立科研课题业绩考核的理念, 导致年度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计划等业绩考核无法落到实处。
其次, 由于经费预算编制计划不准确, 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往往存在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不够用, 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预算额度超出实际需求, 因而存在支出项目混用现象;在票据报销过程中, 审核、审批不严谨, 费用支出不是真实反映科研课题的成本, 导致科研经费年度成本归集不准确, 财务决算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
再次, 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结题不进行决算的现象, 有的课题经费结余长期挂账, 造成科研经费闲置浪费, 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有的课题经费结余被挪用, 甚至存在违规违纪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二、强化科研经费三环节管理的措施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提出明确要求:“项目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文件规定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责任, 因此, 要强化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重要性和关键性的认识, 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内部环境保障。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环节管理措施。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项目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 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为此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 加强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的力度, 各单位要保证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全过程。财务人员要通过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科研课题的内容, 掌握课题各阶段及年度安排的各项经济交易与事项。
其次, 财务人员要与科研人员协作根据任务需要分年度按照直接费用明细项目进行数量和金额测算, 总课题单位要牵头组织各子课题承担单位进行预算编制, 一定要依据各单位、各部门实际需要分别进行测算, 自下而上再进行汇总, 使预算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再次,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测算依据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采购活动要符合政府采购程序和标准, 要注意数量、规格、价格上的一致性, 把握所需专用设备、实验材料与课题活动的相关性, 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 使科研经费达到精细化管理的预期目标, 预防浪费。
最后, 财务部门要协同科研人员根据科研经费预算制定出详细的年度经费使用计划, “计划的目的在于力争使今天事态的趋势在明天达到最佳化”。年度计划是完成经费预算的阶段性目标, 务必要与年度工作目标紧密结合, 按课题组分工责任到人。
2、科研经费使用环节中的管理措施。
预算执行率的高低, 一方面在于科研资金拨付是否到位,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费支出管理的控制过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控制应做到:
首先, 财务人员要熟悉和掌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 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求建立单独核算帐户, 对于横向科研经费也要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建立专款支出明细科目进行单独核算。
其次, 加强事中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 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并结合经费预算审核票据、报销费用;严格审批程序, 以达到对各项支出规范和有效的约束, 避免违法、违规、超范围、超标准的支出发生。
再次,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通过月报、季报、年报掌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 督促和平衡预算完成, 发现经费执行与预算差距较大的情况, 财务部门要及时通报科研项目负责人, 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计划, 保证预算执行进度。
3、科研经费决算环节的管理措施。
通过科研经费年度决算报表数据, 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课题完成情况, 财务管理状况, 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对跨年度课题, 可以根据年度计划, 分析科研经费拨付、科研经费支出完成情况, 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实施阶段性评价, 获得预算完成与课题进度紧密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为下一年度预算拨付、用款计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
对结题项目, 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验收准备。财务部门要将课题收入支出明细账、年度报表及分析报告等资料进行归集, 作为课题财务验收的基础材料;通过课题决算能充分反映出财务部门在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基础工作状况, 有利促进财务部门基础工作的完善。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保障
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是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依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相对滞后, 已不适应现阶段各项经费管理要求, 加之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科研项目经费划拨、使用不到位, 未按计划执行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缺陷和偏差要靠控制来弥补和纠正。科研项目完成周期在3-5年, 为保证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完成质量, 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 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 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使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 真正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
首先, 强化财务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力度, 明确科研人员协助财务人员编制科研项目 (课题) 预算书。
其次, 在管理办法中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程序, 进一步细化课题支出的明细范围, 采购要求, 资产管理等。
再次, 加强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 制定相应的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项目结束之后结余经费的财务处理时间以及预期用途。科研部门结题要及时通知财务, 待通过验收后, 对科研项目的各项支出进行归集、清理, 及时结转结余经费, 避免长期挂账。
最后, 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从课题完成进度、预算执行情况, 各项支出是否合规等方面, 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奖惩制度, 将间接费用中的奖励部分充分发挥作用;对违规使用经费行为要有明确处理办法, 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 加强对项目 (课题) 专项经费的预、决算管理, 必须按财政部要求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按照制度规范把握各个管理阶段的关键点, 增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效力, 防范和约束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国家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06, (5) :93~95
[2]、窦英.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7月 (下)
[3]、蓝海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年12月 (下)
[4]、苏玲媚.浅析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能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33期
[5]、[美]杜拉克原著苏伟伦编译.管理思想全书.九州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关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篇9
一、适应改革需要, 全面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方面做了重大改革和调整, 科研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单位在经费来源、运行机制和业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由单纯科研事业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化, 由于科研事业财务必须与科研事业的发展相适应, 所以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适用于现在的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例如, 某单位原来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完全没有经营活动。但由于本单位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能够自己搞研发、做项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 将这样的单位变成了靠自己创收为主的经营型事业单位。由于单位性质的改变,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就会出现如下问题:第一, 由于该单位有了经营收入, 所以必须缴纳各项税款, 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涉及这一问题。第二, 由于有了自己的创收收入, 该单位计提福利费可以从其利润中按比例计提一部分, 而原制度只要求按工资总额来计提。第三, 该单位可以计提招待费, 而原会计制度则不允许。第四, 该单位可以按照自己创收情况来给单位职工发放年终奖金, 而原会计制度只要求给职工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当然会计制度调整也不能盲目, 要在全面掌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 做到严谨准确, 不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综上所述, 财务制度改革要跟得上体制改革的步伐, 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更有竞争力, 促进其长足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 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有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 不清楚本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 本着能多申请一些财政拨款就多申请的态度, 不考虑财政资金的紧张, 往往上报一些假数据。特别在专项资金方面, 编报预算时上报好几个项目, 但没有几个有研究价值, 甚至对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进行研究, 最后造成一些单位项目资金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这也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有些单位在得到财政拨款后, 对资金运用要求不严格, 常常出现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把专项资金用于招待费、会议费、高档消费和弥补基本支出不足等。这样不仅不符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也没有使财政资金的作用有效发挥。要高质量地完成预算工作, 一要准确掌握包括单位性质、职能、业务范围、资产配置、人员状况等在内的一系列单位基本情况;二要明确单位发展方向及近期目标;三要精打细算, 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 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所以预算对于单位来说是血液、是命脉, 我们要严格对待, 不能出现丝毫的错误。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2006年国家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新的修改。但一部分财务人员掌握的还是以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于新制度仍不了解, 甚至有些财务人员法律知识还很不够。这就严重影响了业务的处理, 很有可能出现违反会计制度甚至违犯法律的行为。在具体工作中出现报销原始凭证不规范, 填制记账凭证不准确, 编制会计报表不准确, 会计报告不全, 不能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 使单位的财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第一, 财务人员要普及法律知识, 强化其法律意识, 这样才不会在原则问题上犯错误。第二, 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最新的财务政策, 以便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业务。第三, 进行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第四, 财务人员要解放思想, 跟得上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脚步, 灵活运用政策与制度, 真正做到合理理财、合理投资, 有效促进单位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四、合理处理往来账
目前, 事业单位往来款挂账现象比较严重, 往来账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而且有一部分已经成为呆账、坏账。主要表现是, 在采购金额较大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品时, 预付货款清算不及时或款已付但货未到的现象;另外, 个人借款现象严重, 借款后不及时还清。由于一些单位的性质改变, 有了经营收入, 对于一些正常的收入不及时计入收入, 而是先挂往来账, 从而少体现收入, 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要制定严谨的往来账管理制度。第一, 要及时处理账务, 不拖、不等、不靠。第二, 要严格控制个人借款。第三, 要对挂账资金的来源严格审查, 不能挂账的资金坚决不挂账。第四, 要对往来账进行定期清理, 不能把一些该处理能处理的账目放成呆账、坏账。往来账在单位的经济运行中往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合理地处理往来账是非常必要的。
五、严格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与报废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有些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后, 由于不清楚固定资产的概念而把一些固定资产错误地计入低值易耗品或办公费中, 这严重影响了单位资产总额的增加, 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有多大, 由于是财政拨款, 所以就存在想买就买的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对固定资产报废, 也没有固定年限的限制, 只要上级批准就可以。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 这种现象将会得到好转。改革后, 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上要自己花钱, 所以在购买、使用、报废固定资产时都会认真考虑, 做出慎重的决定。这就避免了一部分想买就买、随便报废的现象。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 事业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购买、使用与报废制度。在购买前首先要明确购买该项固定资产要做什么, 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如果买其他的 (更便宜的、不是最先进的) 是否在以后的使用中能够达到一样的效果。在使用中, 要爱护并定期维护。在报废时, 要对其使用年限、使用程度进行调查, 考虑该项固定资产是否真的没有使用价值、真的该报废了。同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控制固定资产的报废。对固定资产要进行定期清理和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 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推荐阅读:
水利科研单位12-10
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12-03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探讨07-18
水利事业单位06-02
科研单位08-13
科研单位06-29
科研型事业单位09-03
农业科研事业09-16
林业科研单位09-22
科研设计单位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