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侧(精选7篇)
单、双侧 篇1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actures, OVCFs) 逐年增加,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Balloon kypho-plasty, BKP) 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脊柱微创技术, 治疗OVC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效果优于保守治疗[1]。现行的BKP标准技术是通过两侧椎弓根外或椎弓根入路, 建立双侧穿刺通道, 进入椎体置入2枚球囊。然而采用进口球囊双侧置入2枚球囊手术价格较为昂贵, 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笔者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 国产单球囊撑开复位的技术在随访的28例患者中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a) 腰背部疼痛病程小于1个月且VAS疼痛评分大于7分;b) 单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随访时间大于1年。排除标准:a) 转移瘤、骨髓瘤等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b) 随访资料不全者;c) 根据体格检查与腰椎X线片、MRI表现, 合并有骨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者。入组28例中, 男12例, 女16例;年龄60~80岁, 平均68岁。损伤原因:行走不稳摔倒15例, 车祸伤13例。患者均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术前CT检查示椎体后壁完整, 体检及胸腰椎MRI检查排除陈旧性骨折。腰椎骨折15例, 胸椎骨折13例;术前均未发现脊髓及神经根受损表现。
1.2 手术方法
一次性椎体成形成套器械包括螺旋加压装置球囊穿刺针等, 造影剂, 骨水泥。C型臂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俯卧位, 前胸部两侧和骼嵴下垫软枕使腹部悬空。对于较新鲜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可调整手术台使腰部处于过伸位, 以利于体位复位。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 使其正位显示患椎上下终板呈一线影, 同时双侧椎弓根影与棘突等距, 然后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正位上位于椎弓根影外上缘, 即左侧两点钟、右侧十点钟位置。通过双侧椎弓根插入椎体内, 透视下确认进针位置及在椎体内深度, 远端到达椎体中央。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球囊经套管置入椎体的中央, 用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 注意观察并记录球囊注射器的压力数值, 加压至45 psi (1 psi=6.894 8 kPa) 时取出内芯, 以利于球囊在椎体内扩张。考虑到单个球囊需要双侧使用, 为避免术中球囊破裂, 扩张压力的最大值一般控制在230 psi左右, 最大不超过250 psi, 透视下见椎体随球囊扩张而恢复高度。若球囊达到椎体上下缘或后缘, 停止加压, 抽出造影剂并撤出球囊。将调配好的骨水泥注入骨水泥推杆, 待骨水泥处于拉丝期后期或团状期早期经工作套管缓慢推入椎体, 透视监测至充填满意, 即将超出椎体范围时停止注入骨水泥, 依续拔出套管, 缝合切口, 贴创口贴。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炎补液、对症处理。术后第1天即可搀扶下床负重活动。适时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 使用鲑鱼降钙素50 IU/d肌注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5 d待腰痛缓解后可予出院, 出院后口服阿仑麟酸钠70 mg每周1次, 同时补充钙剂。
1.4 疗效评价
评价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 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椎体后凸Cobb角度以及行动能力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 (±s) 表示, 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术前、术后结果行配对t检验, P<0.01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为40~62min, 平均 (45±14) min。每个椎体平均灌注骨水泥为3.0~7.0 mL, 平均 (5.8±2.0) mL。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 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肺栓塞、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全部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好转, 术后VAS评分降低, 椎体前柱高度恢复, Cobb角明显矫正, 行动能力明显改善, 与术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典型病例见图1。
典型病例为一69岁女性患者, 摔倒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 X线、CT及MRI均提示L1椎体压缩性骨折,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5。
3 讨论
OVCFs的传统治疗包括卧床休息, 镇痛药物的应用, 支具和物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对肌肉力量和骨骼质量均产生负面影响, 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2,3]。BKP治疗OVCFs可即刻止痛、稳定骨折椎体, 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并且具有骨水泥渗漏率低和一定的椎体高度恢复作用, 但一般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4]。虽然国内外多有报道单侧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相当[5,6], 但从生物力学方面考虑[7], 要达到相同的效果需要手术中骨水泥分布到穿刺侧的对侧, 术中操作难度大, 椎弓根内侧皮质刺破可能性大大增加, 造成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风险大。因此, 本研究所入组病例均采用双侧穿刺, 同时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笔者在双侧穿刺后采用单个球囊分次扩张, 既能取得双球囊扩张所期达到的塌陷椎体终板整体复位的效果, 避免骨折塌陷的椎体在术后出现两侧不对称或倾斜[8], 又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疼痛的减轻、椎体高度及刚度的恢复或增加、重建脊柱正常序列是评价BKP效果的常用指标。至于注射多少量的骨水泥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定论, 笔者的意见是根据球囊扩张时的造影剂容量决定, 即约等于造影剂的注射量。由于入组病例均为受伤不超过1个月的患者, MRI可见明显新鲜骨折表现, 故术中球囊扩张一般均能达到单侧3.0mL左右。足量的骨水泥可使椎体内骨水泥与骨质界面充分接触, 并渗透至骨折裂隙, 不至于产生空隙使骨水泥松动, 避免形成蛋壳样椎体, 为早期活动行走提供稳定性, 防止远期椎体再塌陷骨折。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存在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9]伤后几周再手术可以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一旦决定手术就该尽早手术。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经BKP多年临床应用实践发现, 伤后早期手术可以更好恢复椎体高度, 改善后凸畸形, 恢复椎体稳定性, 只要掌握前述手术技巧, 就可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椎体后凸成形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结, 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手术只改变了病椎的形态, 其他椎体仍有再骨折的可能, 术后系统治疗骨质疏松症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双侧椎弓根入路单个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畸形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满意。且手术费用更加经济, 利于推广, 但本研究样本数较少, 随访时间也较短, 要明确远期效果还需继续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Wardlaw D, Cummings SR, Van Meirhaeghe J,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lloon kyphoplasty compared with non-surgical care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FRE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 2009, 373 (9668) :1016-1024.
[2]Kado DM, Browner WS, Palermo L, et al.Vertebral fractures and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a prospective stud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9, 159 (11) :1215-1220.
[3]Lindsay R, Silverman SL, Cooper C, et al.Risk of new vertebral fracture in the year following a fracture[J].Jama, 2001, 285 (3) :320-323.
[4]Ledlie JT, Renfro MB.Kyphoplasty treatment of vertebral fractures:2-year outcomes show sustained benefits[J].Spine, 2006, 31 (1) :57-64.
[5]杨炎, 王根林, 杨惠林, 等.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6) :480-484.
[6]Steinmann J, Tingey CT, Cruz G, 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unipedicular versus bipedicular kyphoplasty[J].Spine, 2005, 30 (2) :201-205.
[7]陈柏龄, 谢登辉, 黎艺强, 等.单侧PKP骨水泥注射过中线分布对压缩性骨折椎体两侧刚度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2) :118-121.
[8]杨惠林, 陈亮, 陆俭, 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3 (5) :262-265.
[9]Hulme PA, Krebs J, Ferguson SJ, et al.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69 clinical studies[J].Spine, 2006, 31 (17) :1983-2001.
单、双侧 篇2
关键词: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腰椎间盘突出
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方法都要将椎旁肌肉向两侧剥离,长久下来容易引起患者腰背部肌肉萎缩,导致腰背疼痛[1]。TLIF微创手术相比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相比可以不切断关键夹肉的附着点,控制最小的肌肉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2]。TLIF手术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改良版,减少了对神经损伤的风险,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青睐[3,4]。但理论界仍对使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较大争议,为了确定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的临床疗效,更好地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本院分别采用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59.13±12.4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9例,女15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62.31±13.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微创TLIF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微创TLIF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如下。(1)患者全身麻醉,术前采用C型臂X线机在患者体表定位上下椎弓根,定位后在皮肤上做标记;(2)沿椎弓根体表位置进行纵形切口,显露多裂肌和最长肌后,置入扩张套筒撑开适当距离,置入微创通道,显露突关节和椎板;(3)透视下将预备固定侧的椎弓根螺钉钉道用骨蜡封堵备用,切除椎间盘、处理椎间隙后置入合适大小的松质骨和椎间融合器;(4)将合适长度和直径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拧入预备的钉道内,安装连接棒加压固定完成单侧椎弓根固定,在对侧切口后置入微创通道进行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完成双侧椎弓根固定;(5)冲洗伤口,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略少于对照组患者,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得到不断发展,相比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相比TLIF微创手术可以不切断关键夹肉的附着点,控制最小的肌肉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5]。TLIF手术是PLIF手术的改良版减少了对神经损伤的风险,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青睐。但理论界仍对使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较大争议,单侧内固定是否能达到双侧固定的稳定性和融合确保性成为争议焦点。
为了确定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的临床疗效,本院分别采用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研究成果如下。根据本院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略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椎弓根固定的腰侧解剖结构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损伤范围,达到与双侧固定一样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研究结果而言,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手术效果相似,可以达到同样的临床效果。另外,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住院费用较双侧固定而言,显著降低,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TLIF术的临床疗效相似,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单侧固定的手术方法,但在手术长期疗效方面,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超,吴继彬,赵猛,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620-623.
[2]罗志平,饶海群,黄大江,等.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3):2681-2685.
[3]姜建元,马昕,吕飞舟,等.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4):1100-1103.
[4]庞润明,刘晓帅.TLIF手术联合单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93-1094.
单、双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7例96个椎体,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
1.2 手术方法
术前30 min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取患者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病椎并标记。0.5%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左侧为10点钟位置,右侧为2点钟位置)。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针,穿刺针与矢状面成10°~15°角、与压缩椎体的终板平行插入正位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穿刺过程中利用侧位透视确保穿刺针位于椎弓根内。当穿刺针在正位透视上达到或越过椎体中线、侧位达椎体前1/3处时停止穿刺。将含造影剂的骨水泥调和至适当黏度,用骨水泥套管加压注入椎体内,利用侧位透视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充盈和扩散情况,如果发生骨水泥渗漏,立即停止注射。当骨水泥充盈达到椎体后缘时停止注射。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7 m L。于骨水泥凝固前将穿刺针旋转数圈拔出,无菌敷料覆盖针孔。术后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卧床1 d后下床行走。术后3 d常规行X线片检查。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个椎体单侧或双侧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通过术后X线片评价有无骨水泥渗漏。根据手术前后脊柱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椎体前缘及中部高度,以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椎体的平均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评分(SF-36简表),评估患者疼痛是否缓解及生活质量有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各项指标行组内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骨水泥渗漏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27~46 min,平均36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 m L,平均3.8 m 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48~89 min,平均69 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 m L,平均5.9 m 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 3,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无明显变化(见表3)。
3 讨论
3.1 单、双侧PVP止痛效果的比较
PVP自2002年以来开始应用于国内临床[1],作为一种新兴的脊柱微创技术,因其能迅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所致的疼痛,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PVP治疗OVCF的止痛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骨水泥聚合反应产生的热效使椎体内部及其周围的末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2];骨水泥单体对椎体神经组织的毒性作用[3];骨水泥结构性充填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使椎体的支撑力增强,控制椎体的进一步压缩,从而有效缓解微小骨折引起的疼痛[3]。Carrino等[4]认为疼痛的缓解与注入骨水泥的量无明显相关性,李林东等[5]提出单侧PVP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单侧穿刺骨水泥用量较双侧穿刺少,但单、双侧穿刺均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的疼痛,随访1年时与术后第3天无明显差异,显示PVP止痛效果强且持久。可见穿刺途径及骨水泥用量的差异不是影响止痛效果的相关因素。
3.2单、双侧PVP的生物力学比较
经典的PVP技术推荐经双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注入,双侧穿刺使填充材料在椎体内对称分布,从而保证椎体的稳定性。Liebschner等[6]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认为松质骨内最佳的骨水泥分布要通过双侧穿刺获得。对此结论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意见:Tohmeh等[7]在新鲜尸体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研究显示,单、双侧注入均可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强度。Dean等[8]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证实,单侧注入骨水泥亦可以有效恢复椎体的抗压力,且注射剂量与椎体强度无明显相关性。Kaufmann[9]主张在PVP中通过单侧椎弓根注入骨水泥,透视显示骨水泥分布不均匀者再行双侧椎弓根入路。
张亮等[10]研究表明,两种PVP术式均能显著提高椎体最大抗压强度,且恢复椎体极限刚度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中单、双侧PVP虽然骨水泥用量有显著差异,但均能有效维持椎体的生物学强度,且在1年的随访中椎体平均高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关于恢复椎体生物力学强度所需要的骨水泥量,目前仍不清楚,只能根据经验和具体情况而定。国内孟纯阳等[11]通过对53例87个椎体的研究,认为多数患者均只需行单侧穿刺,仅部分低位腰椎病变的患者需双侧穿刺,骨水泥注射量2.0~8.0 m L,平均3.3 m L/椎体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且渗漏率低,临床安全有效。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单侧穿刺3.8 m L,双侧穿刺5.9 m L即可有效恢复椎体的强度。选择单侧术式时,关键在于进针点尽量偏外、内倾角尽量大,以侧位透视进针至椎体前中1/3、正位透视位于椎体正中最佳,可以确保骨水泥能弥散到对侧,骨折椎体得到最有效的强化。
3.3单、双侧PVP骨水泥渗漏的比较
骨水泥渗漏是PVP最常见的并发症[12],国外文献报道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多在19%~65%[13]。既往研究表明骨水泥的注射量与疗效不成正比,但与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14,15,16]。Ryu等[17]报道骨水泥的渗漏主要与骨水泥的注入量有关,建议骨水泥的注入量不要超过5 m L。本研究显示,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止痛效果、维持椎体生物力学强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双侧穿刺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单侧穿刺。单入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和术者接受辐射时间,减少创伤,这对高龄患者非常重要[18]。所以我们推荐在手术时,为减少骨水泥渗漏应尽量行单侧穿刺、注入小剂量的骨水泥,应使骨水泥越过椎体中线分布均匀,以保证远期效果,否则需双侧穿刺。
综上所述,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摘要:目的 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27~46 min,平均36 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 mL,平均3.8 m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48~89 min,平均69 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 mL,平均5.9 m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单、双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30~55岁, 平均40.5岁。均为单节段病变, 其中L3~45例, L4~535例, L5S120例。所有病例均行腰椎X线六位片、MRI、椎间盘造影及造影后CT检查。病例选择均符合以下标准:a) 顽固性下腰痛伴或不伴下肢疼痛6个月以上, 经保守治疗无效;b) 腰椎MRI示单节段椎间盘T2加权像低信号, 但无明显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c) 椎间盘造影显示单节段椎间盘退变, 且疼痛诱发试验阳性;d) 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腰椎肿瘤、畸形、感染、腰椎不稳及滑脱;e) 既往无腰椎手术史。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 患者俯卧于可透视的手术台上, 在前后位 (AP位) 应用C型臂X线机定位对应病变椎节及椎弓根中心, 在皮肤上画出椎弓根的体表投影。取后正中线作长约3.0~4.0 cm直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 潜行分离皮下, 经多裂肌外侧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 钝性分离, 触及关节突关节, 逐级安放扩张管。建立手术视野, 用电刀清除椎板及关节突上附着的软组织, 定位并预置椎弓根钉通道, 骨蜡封堵, 从椎后小关节外侧缘向内侧缘咬除上、下关节突及下方的黄韧带, 暴露神经根管, 如术中发现神经根张力较高可咬除部分下椎板以达到彻底减压。暴露并摘除病变椎间盘髓核、用不同型号的椎间盘绞刀及刮刀清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 直至上下椎体的骨性终板。将椎间融合器试模逐级伸入椎间隙并恢复椎间隙高度, 将减压的自体骨修剪成小颗粒植入椎间隙, 再将填满自体骨粒的单枚cage斜形植入椎间隙中。单侧组在一侧完成上述操作并安放同侧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即可;双侧组在完成上述操作后于同一切口植入同侧及对侧椎弓根钉棒, C型臂X线机透视内固定及Cage位置良好, 冲洗手术切口, 彻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术后第2天开始床上腰背肌功能锻炼, 卧床3~5 d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 3个月内避免过度弯腰及扭伤, 避免剧烈运动。
1.4 疗效评价
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损伤、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医疗费用进行总结分析。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按照改良的Mac Nab[3]法评价临床效果, 优:症状、体征消失, 恢复正常活动;良:偶有疼痛, 可恢复工作;可:症状有改善, 但仍有疼痛;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不能坚持工作。于术后3、6、1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及腰椎CT以观察融合间隙是否融合及内固定物位置情况。融合情况按照以下标准判断[4], 融合: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通过, 在动态位摄片上, 节段间相对活动小于4 mm;可能融合:融合节段间未见有连续骨小梁通过, 但在动态位摄片上, 节段间相对活动小于4 mm;不融合:融合节段间有明显的间隙, 动态位摄片上, 节段间的活动大于4 mm。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记录,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出血A组平均120 m L, B组平均250 m L;手术时间A组平均85.5 min, B组平均120 min;治疗费用A组平均2.0万元, B组平均3.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并发症A组1例硬脊膜撕裂, B组2例, 术中立即给予修补, 明胶海绵填塞;同时B组有2例非减压侧螺钉损伤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术后A组有1例患者腰痛无好转, 复查CT和MRI均未见异常, 经3个月对症处理后腰痛减轻。术后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8~36个月, 平均25.3个月, 60例患者中融合57例, 其中A组30例。融合率93.7%;B组27例, 融合率96.4%, 可能融合3例。两组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等情况。术前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末次随访时同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临床疗效评定A组优28例, 良1例, 可3例, 优良率90.06%;B组优23例, 良2例, 可1例, 差2例, 优良率93.2%。两组间VAS评分、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1970年, Crock[5]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 认为椎间盘源性腰痛 (discogenic low backpain, DLBP) 是由腰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致, 以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迄今为止,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认为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致病机制是力学和化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研究发现, 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责任椎间盘内神经纤维分布位置及密度出现异常, 神经纤维侵入纤维环内部甚至髓核及伤害感受器密度增加, 构成了其痛觉传导的解剖基础。
临床上由于往往只有主观症状, 缺乏客观体征, 诊断困难。X线片、MRI对于诊断椎间盘内紊乱无特异性, 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基础。对于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的手术方法以缓解患者的腰痛和腿痛等症状, 然而, 由于其对脊柱后柱骨-韧带复合体结构的破坏, 降低了融合区域的血液供应, 降低了融合率;术中对腰背肌长时间牵拉造成的肌肉损伤, 导致肌肉去神经支配和萎缩, 使部分患者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 影响手术效果[6];而且坚强的内固定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Mc Afee等[7]认为由于脊柱内固定过分坚强, 遮挡融合区域的应力而导致骨质疏松和移植物吸收, 因而提出适当的应力作用有益于植骨融合。
多裂肌是躯干肌的重要肌群, 对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多裂肌与邻近肌肉之间本身存在分裂面, 如果通过这些潜在间隙进行钝性分离, 则可减少对骶棘肌的损伤。椎间盘源性腰痛为椎间盘本身病变而导致, 不伴有明确的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 无需打开椎管, 无需神经减压。TLIF具有单侧入路不干扰椎管内硬膜而达到椎间融合的优点, 对此类患者只需由一侧置入1枚Cage, 采用单侧固定就可恢复其高度, 达到并恢复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手术节段的融合。Kabins等[8]于1992年首先报道对L4~5行单节段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取得成功的临床应用, 并证明单侧和双侧内固定在L4~5单节段融合率相同。Suk等[9]对单侧和双侧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进行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 认为融合率及并发症无差异, 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方面, 单边固定明显优于双边固定,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国内周跃等[10]应用内窥镜下X-Tube行腰椎单边及双边固定, 结果表明, 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 单侧固定能获得与双侧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术生物力学测试显示, 其强度高于或等同于完整组, 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本组60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在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 单侧TLIF与双侧TLIF在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费用方面, 单侧TLIF明显优于双侧TLIF。而且, 由于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 相关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本研究双侧组中有2例对侧螺钉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 而单侧内固定组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 表明双侧内固定因使用椎弓根螺钉数目增多而使与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明显增多。双侧内固定组患者中的手术并发症为7.1%, 与Fritzell等[11]报道的结果相似。
本研究提示, Quadrant系统辅助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TLIF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保留减压对侧椎旁肌肉、软组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 维持脊柱稳定性, 增加了融合后的刚度, 单侧手术比双侧手术明显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和感染的概率, 术后功能恢复及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住院费用和时间明显减少,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疗效确切, 而且能取得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样的手术疗效, 是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治疗的较好方法。
尽管单侧固定TLIF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中显示了初步的优越性, 但要使手术获得满意疗效, 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 适应证的选择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当合并单侧或双侧峡部裂、腰椎不稳时, 单侧Mi TLIF难以提供有效的节段稳定性, 不宜选用;b) 为确保单侧Mi TLIF的稳定, 术前、术中都应使用C型臂X线机对病变节段准确定位, 确保一次置钉成功, 减少多次反复调整钉道所致的内固定强度降低;c) 单侧固定常规配合椎间cage植入, 以保证应力分担;d) 为减少cage对终板的切割下沉, 绞刀切除髓核、软骨时全程应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操作, 以尽量保留软骨下骨, 减轻椎弓根钉的负担;e) 植入cage时应保护好出口神经根以避免挫伤, 同时应注意内侧的硬脊膜保护。本组1例L4~5节段手术后出现术侧股四头肌乏力以及1例硬脊膜损伤, 都是在植入cage时造成的。f) 手术顺序上, 先准备椎弓根钉道以骨蜡封堵, 再处理椎间隙植入cage, 最后安装内固定, 以免顺序倒置使cage植入困难或因解剖结构破坏后椎弓根定位困难;g) 由于从椎间孔进入有时出血致暴露困难, 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用双极电凝止血, 清理椎间盘, 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由于本研究仅限于单间隙, 且样本量较少, 随访时间短, 其长期效果以及在多节段间盘源性腰痛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应用微创经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 将60例经临床检查和椎间盘造影确诊的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均在Quadrant系统辅助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TLIF手术。A组32例, 行单侧钉棒内固定单枚Cage融合;B组28例, 行双侧钉棒内固定单枚Cage融合。60例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3055岁, 平均40.5岁;L34节段5例, L45节段35例, L5S1节段20例。于术后3个月、6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损伤、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医疗费用并进行总结分析。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出血A组平均120mL, B组平均250 mL;手术时间A组平均85.5 min, B组平均120 min;治疗费用A组平均2.0万元, B组平均3.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A组1例硬脊膜撕裂, B组2例, 同时B组有2例非减压侧螺钉损伤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随访836个月, 平均25.3个月, 术前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末次随访时同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植骨融合率A组93.7%, B组96.4%。临床疗效评定A组优28例, 良1例, 可3例, 优良率90.06%;B组优23例, 良2例, 可1例, 差2例, 优良率93.2%。两组间VAS评分、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单侧和双侧T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单侧TLIF手术创伤小, 时间短, 出血少, 并发症低, 安全有效, 费用更低, 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椎间盘源性腰痛
参考文献
[1]谭俊铭, 叶晓健, 贾连顺, 等.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5) :397-399.
[2]林振宗, 赵慧毅, 陈辉东, 等.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2) :88-90.
[3]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1, 53 (5) :891-903.
[4]楚戈, 卡哈尔艾肯木, 何祖胜.单、双侧后外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随机对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35) :6540-6545.
[5]Crock HV.Internal disc disruption.A challenge to disc prolapse fifty years on[J].Spine, 1986, 11 (6) :650-653.
[6]蔡明, 郦志文, 何腾峰, 等.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植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6) :520-521.
[7]McAfee PC, Farey ID, Suttterlin CE, et al.The effect ofspinal implant rigidity on vertebral bone densitometry:a canine model[J].Spine, 1991, 16 (6 Suppl) :190-197.
[8]Kabins MB, Weinstein JN, Spratt KF, et al.Isolated L4一5 Fusions using the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system:unilateralvel bilateral[J].J Spinal Disord Tech, 1992, 5 (1) :39-49.
[9]Suk KS, Lee HM, Kim NH, et al.Unilateral versus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lumbar spinal fusion[J].Spine, 2000, 25 (14) :1843-1847.
[10]周跃, 王健, 初同伟, 等.内窥镜下经X-tube单侧和双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9) :654-658.
单、双侧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 经检查, 所有患者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62.5±5.8) 岁, 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1.6±6.7) 岁, 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患者保持仰卧位, 实施硬膜外麻醉, 注入2%利多卡因3 m L作为试验量, 5 min后追加2%利多卡因15 m L[2]。手术切口以膝关节正中部位为宜, 对膝关节进行常规置换, 在术后置换处置负压引流球, 便于将伤口内血液引流。术后为防止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应滴注低分子肝素;为预防感染发生, 应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取膝部正中切口, 将髌骨外翻, 在手术中为保持患者软组织状况良好, 临床医生应采用指压试验法作为参考标准, 在软组织内外侧及运动状况测试正常后置入胫骨假体、假体衬垫, 用生理盐水冲洗, 最后对创面逐层缝合[3]。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评定标准[4]疗效判定: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明显恢复, 生活能力大为改善, 为显效;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有所恢复, 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为好转;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无好转或发生恶化, 生活能力无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总分为100分,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80分为满意, 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人数×100%。
VAS和Lysholm评分:VAS为疼痛评分, Lysholm为术后随访关节功能恢复评分, VAS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Lysholm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1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显效28例, 有效10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6.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45例, 满意4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非常满意35例, 满意3例, 不满意12例, 总满意度为76.00%, 2组疗效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术后随访VAS和Lysholm评分对比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3.5±2.1) 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 (5.8±5.2) 分,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60, P<0.05) ;观察组Lysholm评分为 (45.3±15.3) 分, 对照组Lysholm评分为 (31.5±3.5) 分, 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64, P<0.05) 。
3讨论
引发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原因众多, 一般是由创伤、过度劳累以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的, 多数膝关节炎患者初期症状较轻, 若不接受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其主要症状有膝部酸痛、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弹响等[5]。膝关节僵硬、发冷也是膝关节炎的症状之一, 以僵硬为主, 劳累、受凉或轻微创伤而加剧, 严重者会发生活动受限。常规治疗方法通常以药物为主, 硫酸氨基葡萄糖是人体关节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可刺激软骨细胞产生具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糖蛋白, 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性关节炎。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抗炎、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等作用, 对膝骨性关节炎有一定临床效果, 但由于该药物起效慢, 通常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6]。
临床上还可以采用关节镜来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 关节镜是一种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直径5 mm左右的棒状光学器械, 其最初主要应用于膝关节, 后相继应用于髋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关节镜手术与常规治疗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 手术切口小, 患者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小, 患者在手术后还可适当进行锻炼, 不会影响到关节周围肌肉结构[7]。关节镜可以用于关节腔内各种病变的检查, 还能进行病理检查, 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与评估。临床上在为患者实施关节镜手术后, 应加强术后管理, 手术结束后, 医务人员应将患者送入麻醉复苏进行复苏, 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征兆, 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深呼吸, 告诉患者手术已经获得成功, 并与病房医务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术后, 医务人员应该正确指导患者适量用药, 防止伤口发炎, 患者用药期间, 医务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严密观察, 注意病情的变化, 在患者服药以后, 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预后情况、药物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准确了解,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在近代人工髋关节成功应用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 其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 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手术结束后, 临床医生应鼓励患者在手术引流管拔除后即下床活动, 一般在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 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相结合。第1天屈曲30°~40°, 以后每天CPM机上锻炼增加10°, 直到屈曲120°。
此外, 还应该为患者定期开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知识学习培训, 让患者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培训时间每日1 h左右。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到药物治疗、疾病预防、饮食护理等方面, 培训结束后, 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填写健康教育手册, 便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 医务人员还应该采取一定的宣传手段, 让患者对疾病有深层次的了解。当患者出院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用药进行嘱咐, 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定期检测, 以防异常情况发生, 如果患者有异常情况出现, 必须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医务人员应该多加嘱咐, 加强患者对复诊检查重要性的认识[8]。
本研究中, 分别给予对照组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对比结果发现, 对照组总效率为76.00%, 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00%;对照组疗效满意度为76.00%, 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3.5±2.1) 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 (5.8±5.2) 分,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ysholm评分为 (45.3±15.3) 分, 对照组Lysholm评分为 (31.5±3.5) 分, 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疗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术后疼痛评分 (VAS) 低于对照组, 膝关节功能评分 (Lysholm) 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可起到重要作用,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徐飞, 吕永明, 宋莺春.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6 (24) :6959-6960.
[2]李耀章, 张巧凤, 高东, 等.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32 (1) :24-26.
[3]李伟, 张世权, 刘安庆, 等.双侧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17 (8) :1011-1013.
[4]叶川, 刘日光, 汤晋, 等.膝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38 (35) :5583-5588.
[5]谢士成, 隋金颇, 胡如印.23例双侧同期人工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8 (22) :7-9.
[6]李小鑫.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5, 30 (6) :1144-1146.
[7]李祖涛, 徐江波, 徐万龙, 等.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不同手术方案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28 (11) :861-864.
单、双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 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9∶16, 年龄62~76岁不等, 平均 (71.2±2.5) 岁, 病程10~100 d不等, 平均 (25.2±2.5) d;对照组:男女比例9∶16, 年龄63~77岁不等, 平均 (71.6±2.6) 岁, 病程10~100 d不等, 平均 (25.2±2.5) d。
1.2 一般方法
为明显患者骨折部位及病理情况, 术前为全部患者行MRI、X射线、CT以及全身核素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具体手术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
仰卧位, 垫高骼骨部及上胸部, 全麻或局部麻醉, 选择病变椎体横突根部上缘旁4~7 cm处作为穿刺点, 点状切开穿刺点皮肤, 进针 (与椎矢状面呈45°) , 插导管并置入球囊式椎体成型器, 缓慢注入造影剂, 扩张球囊, 后复位椎体, 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 术毕, 手术全工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2.2 实验组
仰卧位, 垫高骼骨部及上胸部, 全麻或局部麻醉, 选择病变椎体横突根部上缘作为穿刺点, 点状切口椎体两侧皮肤, 进针 (与椎矢状面呈30°) , 推针, 保证其到达椎体的前中1/3处, 后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1.3 疗效评定
统计两组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比较VAS评分、术后48 h伤椎高度及并发症发生率[1]。
1.4 统计方法
借助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相关资料,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以[n (%)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住院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骨水泥灌注量、住院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实验组手术时间为 (29.63±5.63) 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VAS评分及伤椎高度比较
比较术前VAS评分、术后伤椎高度,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实验组术后VAS评分为 (26.3±1.32) 分,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未见并发症病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0.0%, 对照组2个椎体骨水泥渗漏入椎间隙, 2个椎体前缘及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χ2=5.627) 。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为老年常见病, 是老年腰痛的重要原因, 早治疗, 可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生存质量, 延长寿命。
大量研究证实[2,3], 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 (29.63±5.63) min、术后VAS评分为 (26.3±1.32) 分,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 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证实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V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灌注剂较稀少, 需加压才能顺利完成, 该手术方法虽然能改善骨质患者疼痛症状, 但不能将患者伤椎恢复至正常水平, 椎弓根入路PKP使用的骨水泥较为黏稠, 骨水泥注入压力较低, 渗透的可能性较小, 临床安全性较高。
椎弓旁入路穿刺分为双侧和单侧, 单侧治疗能摆脱椎弓生理结构的限制, 获取准确的穿刺角度及穿刺位置, 效果较为理想, 大量研究证实[4,5,6], 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 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且单侧治疗在手术时间上短于双侧治疗, 但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均具有优越性 (P<0.05) , 认为与入选病例较少相关。
综上所述, 为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 不但能加固伤椎, 还能恢复伤椎高度, 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价值高,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双侧入路PKP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分别应用单侧、双侧入路PKP治疗, 比较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佳,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 (29.63±5.63) min、术后VAS评分为 (26.3±1.32) 分,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 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双侧入路PKP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各级医院应用。
关键词:双侧入路,PKP,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比较
参考文献
[1]易小波, 高迪.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8 (7) :586-588.
[2]李大刚, 苏培基, 陈敢峰, 等.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行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3 (43) :8104-8107.
[3]陈建常, 梁景灏, 马在松.PKP和PVP单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8 (8) :692-695.
[4]冯晶, 郑启新, 肖少雄, 等.单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11 (10) :26-29.
[5]冯杰, 戴维享, 王栋, 等.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8 (34) :60-64.
单、双侧 篇7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临床一种常见关节疾病, 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 具有致病机制复杂与易复发等特点, 临床非手术医治疗效不佳, 多采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3]。该研究针对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已选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最佳治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时采用的不同方案分成对照组 (38例) 和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 年龄50~77岁, 平均 (53.20±3.05) 岁, 住院时间1~28 d, 平均 (14.50±5.65) d;观察组男女比例27:25, 年龄40~73岁, 平均 (53.22±3.06) 岁, 住院时间1~30 d, 平均 (14.52±5.66) 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 采用持续性硬膜外或者全麻方式, 且备好止血带, 选择患者膝关节的正中部位作为手术切口, 予以常规性置换, 手术后负压引流, 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且进行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以膝部正中作为切口, 切开髌骨内侧的关节囊, 外翻髌骨, 完全去除骨赘与炎症反应骨膜等病变位置;手术期间确保软组织处于良好状态, 保持平衡, 以指压实验为参考标准, 于假体置入前对软组织两侧、力线和运动状况进行检测, 若正常, 则将假体衬垫、髁假体与股骨假体置入, 借助生理盐水冲洗, 负压引流, 缝合创面, 且于一侧手术完成后继续。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膝关节 (随访半年) 和并发症情况, 包括深静脉血栓、切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参照膝关节评分系统 (HSS) 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包含疼痛、肌力、屈曲畸形等, 满分100分, 得分和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成正比[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 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优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1.92%, 和对照组5.2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χ2=0.064 6) ,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 伴随病程进展, 给家庭与社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临床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5,6]。为寻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治疗方法, 该研究对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和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膝关节、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治疗后 (86.68±6.30) 分比对照组 (78.50±4.25) 分优, 表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可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进行一次性的手术治疗, 不仅可降低多次手术风险发生概率, 而且避免因采取单侧膝关节置换术造成患者机体骨折恢复不一等问题发生;且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次数较单侧置换术少, 患者手术后疼痛时间与康复期短, 可迅速恢复患者肌力, 从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7,8]。此外, 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患者双下肢能够同时进行康复锻炼, 减少内外翻、关节疼痛等对术侧造成的影响, 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为进一步探讨两组治疗安全性, 该研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率1.92%和对照组5.26%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 且均低于10.00%, 和林治平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相似, 总并发症率为12.00%, 进一步验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9]。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体温变化与总引流量情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性均较高, 并发症少, 但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更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漆升, 李晓虎, 吴新勤, 等.体外冲击波联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2) :120-122.
[2]马洪良, 彭军, 陈懿.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 (12) :2321-2329.
[3]王大民, 邵楠, 肖克明.全髋关节置换对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3) :355-357.
[4]龚俊华, 王怀举, 宋德明, 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1) :87-88.
[5]王伟, 陆兴, 康志刚, 等.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7) :1606-1608.
[6]张董喆.玻璃酸钠结合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8) :2994-2995.
[7]骆雷锋, 耿秋丽, 卞春喜, 等.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5) :59-61.
[8]叶川, 刘日光, 汤晋, 等.膝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5) :5583-5588.
【单、双侧】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