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设计单位

2024-09-25

科研设计单位(共12篇)

科研设计单位 篇1

知识产权战略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较多关注的课题。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公布以来, 这一课题更是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 国内对科研单位专利战略课题研究相对较少, 在广东省的科研单位中, 专利战略基本上属于新的课题。本文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要性着手, 介绍国内少数成功实施专利战略的科研单位的经验, 分析广东省科研单位专利战略问题的现状, 探讨科研单位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途径, 从而达到实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1 科研单位专利战略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专利战略是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资源, 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长远性和总体性谋划。国家专利战略以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资源为手段, 以解决专利发展全局性、制度性和长远性问题为重点, 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的关键, 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单位是创新源头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孕育地。科研单位专利战略就是运用专利制度, 推进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提升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和活力, 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保护、转化和运用, 完善科研单位与社会发展需要衔接的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

科研单位专利战略的制定必须纳入学科发展战略中去。就是说, 科研单位应当结合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客观分析国内外竞争和区域等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科研实力、组织、人力和设备等内部因素, 确定与自身科研发展方向、研究特色和优势相适应, 能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总体专利战略目标。然后, 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各领域专利竞争的优劣, 确立各学科的知识产权战略, 从而打造专利优势领域。

但是, 专利战略与一般管理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并不仅仅止于一项两项具体的管理制度。既然冠以“战略”之名, 则其意在全局, 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也就是说, 专利战略应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研究如何将专利制度的运用与科研单位的整体发展及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通过专利制度最大限度地培育和提高科研单位创新能力, 并实现创新成果与社会需要的衔接。

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使科研单位必须也必然会加强对国内外专利战略情况的跟踪研究。在此过程中, 科研单位将分析各领域专利竞争的优劣, 确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专利战略, 把其纳入到自身整体发展战略当中, 促使自身跻身国内外创新潮头, 产出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符合市场迫切需要的科技成果。因此, 启动专利战略研究, 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 很可能就是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过程。

总而言之, 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是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和活力提升及加强的基本保证, 是科研单位的生命线。然而, 对于国内和广东省绝大部分科研单位而言, 专利战略是一个新生事物, 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与做法可资借鉴, 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条件与措施。因此, 开展科研单位专利战略的研究, 在制订与实施专利战略方面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已成为国内绝大部分科研单位目前的迫切任务。对广东科研单位而言, 尤为如此。

2 国内科研单位实施专利战略取得成功的先进案例

事实上, 国内也有一些科研单位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1998年开始, 大连化物所就开始重视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来指导知识产权工作, 围绕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转化三个环节开展工作, 其中特别注重将专利的产生与对研究所重要发展领域的知识跟踪和学科战略布局相结合。专利战略实施使该所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跃进一大步, 一系列成果和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例如, 通过专利战略研究, 该所确定将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MTO技术作为发展方向。技术研制过程中, 从催化剂制备到催化反应过程, 再到工业试验, 共申请了37项专利, 进行了全面的专利覆盖。该所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万吨级MTO技术工业化中试, 使该项目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合作成功实现专利实施和工业化运行的一个范例。国外某著名公司曾多次想把MTO技术打入中国市场, 但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原因很简单, 大连化物所的MTO技术已逐渐形成了技术优势或者说是技术壁垒。大连化物所类似于MTO技术那样形成战略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态势的, 还有干气制乙苯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干法脱硫技术、农药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等一系列专利。

大连化物所的经验关键在于不但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 而且将知识产权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使其与研究所甚至全国整体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与研究所生命攸关的战略工作进行部署。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办公室, 配备了高素质管理人员, 形成专业的专利研究和管理团队, 强化知识产权的研究和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激励机制, 将专利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例如, 设立课题立项时的查新制度, 保证所产生技术的新颖性, 为专利的形成奠定基础;发表论文前要先申请专利, 将专利作为项目结题时考核的标准;职工离所、学生毕业时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为专利保护提供了保障;对在专利申请、授权和实施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多种形式奖励, 有力地激发研究人员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热情。

(2) 在研究所信息中心设立了前沿学科信息组, 专门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信息跟踪和战略讨论, 为该所的前沿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信息组在对13 000多篇专利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规模制氢、移动制氢和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专利基础数据库, 完成《氢能制备与应用专利战略研究》报告, 针对技术及知识产权的关注要点, 提供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此报告对该所的氢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在研究过程中信息组还了解到了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利技术情况, 针对集中申请氢能的一些重要技术专利的世界六大著名公司, 如埃克森美孚和空气产品公司、三菱集团和通用汽车集团等, 进行了战略分析和专利分析。事实证明, 专利信息的战略研究有助于科研院所找准自身发展方向, 也有助于课题组准确地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科研课题。

(3) 形成了一套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知识产权转化战略策划。第一层面, 针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基础知识产权战略, 重点在于评估知识产权的科学价值和商业化价值及其获取价值的机会。第二层面针对重大科技问题和其延伸的科技问题, 重点在于知识产权的战略布局和集群调整, 在开展国内外团队的合作研究时进一步提出基础知识产权或新增知识产权的要求。第三层面针对工程中心或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单元, 通过开展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 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新增知识产权并实施技术转化, 策划重点在于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确定知识产权权利与权益分配, 同时实施技术转化交易。第四层面针对研究所自主基础知识产权和新增知识产权以无形资产方式作价入股, 包括设立高技术剥离企业、实现技术转化和商业化独立运营等。此层面重点在于寻找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 开展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和股权监管。

大连化物所逐渐形成的知识产权战略不但使该所的基础研究初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的力度。“十五”期间, 该研究所累计签订“四技”合同约400份, 与国内外企业横向合作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合同金额已经达到2.83亿元, 其中, 2005年与2004年相比, 国内合作收入增长了49%, 国际合作收入增长了61%。

3 省内科研单位专利战略工作的成功实践

广东省是我国专利大省, 尽管科研单位的专利战略工作相对滞后, 但也有少数单位在这一领域积累了比较宝贵的经验。下面我们通过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实践来分析广东省专利战略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逐渐明确专利战略在科技活动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地位, 在实施专利战略时, 以专利技术为核心, 通过科技成果的优化整合而形成系统的工艺路线, 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效果。该所将专利战略分解为专利的创造、专利的运用、专利的保护和专利的管理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 该所自国家实施专利法以来, 一直注重专利的创造工作, 将主要原创性成果以专利的形式固定下来。截止2007年底, 该所已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0余项, 其中获得授权的300余项, 目前拥有的有效专利达150余项。这样, 该所的绝大部分技术都形成了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主的技术体系, 通过核心专利实现了以点带面对整个技术系统的有效保护;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 特别是在与企业的谈判合作过程中, 增加了该所技术的价值, 同时又可以有效避免因科研人员流动引起的专利技术流失, 使得科研单位有效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

其次, 该所以专利技术的运用为核心, 通过技术整合和优化, 形成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通过整合, 可以将一些零星分散的技术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切实发挥这些零星技术的效益。该所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地实现一大批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利用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泡沫塑料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 事先就将已有的三个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进行整合, 形成了项目的核心技术;同时, 还将核心技术与一系列现有的技术进行结合和优化, 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这样, 这一技术体系不仅将核心专利技术与非专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而且将各个分散的零星技术点也有效整合起来。结果, 该所通过与江苏一家企业的合作, 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建成了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泡沫塑料的生产线。这一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充分体现了专利运用的成功之处。

再次,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 该所在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同时, 也切实保护各方的利益, 保证各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如在云南一水电站有关化学灌浆材料的招标过程中, 该所就利用了自身所拥有的有关化学灌浆材料的核心专利, 对其他涉嫌侵权的有关投标单位提出了正告, 最终击败多个竞争对手顺利入围, 从而也保护了招标方的利益。

第四, 该所建立了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 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首先该所在科技成果的产出过程中就进行有效的专利规划, 做到有的放矢, 以形成较为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随后, 又以核心专利为基础不断更新边缘专利, 以有效降低专利的维护费用、降低成本。此外, 该所还根据不同的专利技术选择不同的转化方式, 比如分别采取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让的方式等, 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优化。目前, 该所通过对专利的有效管理,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实现专利技术的外部转化和内部消化并举。

广州化学所的实践说明, 只要从战略高度来看问题, 广东省内科研单位的专利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4 我省科研单位专利战略工作的实践及差距

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的专利大省, 但要成为创新强省, 成为国内外创新的源头, 依然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创新的滞后原因很多, 科研单位在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方面滞后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广东省科研单位开展专利工作的实践来看, 虽然许多单位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单位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1) 未形成系统的专利战略。从全省范围看, 未完全将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对待, 针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工作的专利战略工作尚未展开, 绝大多数科研单位尚未将专利战略与本所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尚未形成在专利战略方面完整的规划与布局, 未形成整体性的突破力量, 使全省科研单位以及科研单位内部各学科分支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

(2) 在专利信息利用方面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未建立科研工作的信息跟踪和战略讨论机制, 未将专利信息利用与学科发展布局联系起来。

(3) 专利人才缺乏, 没有形成专门的专利工作团队, 也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单位实际相结合的专利人才培养模式。结果, 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无从谈起, 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工作长期落后。

(4) 专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专利申请存在随意性, 未用制度来规范专利的申请;专利工作的激励机制的缺失造成知识产权工作停滞不前;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或者转让过程缺乏保障, 工作随意化的后果是成果转让的无序开展。

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对落后, 尤其是科研单位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的严重滞后, 已在全省科研工作和省内科研单位发展中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首先, 一般来说, 省内科研单位产出的科研成果中缺乏全球范围内的原创性重大成果;相对于京沪等先进地区, 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也相形见拙。这一状况与省内知识产权战略工作严重滞后恐怕关系至深。若干科研单位依然处于闭门造车状态, 科研工作缺乏战略目标, 长期从事非原创性的重复性工作。这一现象固然与省内领导部门在某些程度上忽视基础研究工作有关, 但其直接原因则是因为这些科研单位未将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 惰于通过专利战略研究和分析为自身找准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勇于进行原创性探索。从非战略层面看, 省内许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基本的专利工作制度, 知识产权工作滞后, 对单位科技成果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许多单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很低, 而科研成果和科技专利的转化率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对此, 我们对广东省专利战略工作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 广东省有关科技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加强对专利战略研究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投入, 适时提出全省完整的专利战略或者知识产权战略, 指导全省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2) 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基础上, 结合省内科研单位的学科和区位优势, 为广东省的科研工作把脉, 找准一到几个学科发展方向, 加大投入, 进行有世界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探索, 争取有所突破。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专利大省, 有能力、有条件也有义务做到这一点。

(3) 广东省内科研单位应当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 奋起直追, 像大连化物所等先进单位一样, 启动并逐渐加强专利战略研究工作, 为自身找准学科发展方向, 力争科研工作和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均有跨越式的发展。当然, 广东省有关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指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4) 在广东省内各科研单位建立和健全专利管理制度。运用制度来保证专利工作, 让科研活动适时最大限度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 让科技专利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利申请时, 应发挥知识产权专业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摒弃随意性, 用制度来规范专利的申请;健全有关专利工作的激励机制, 鼓励专利的创造、保护和实施或转让;在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或者转让过程中要建立保障制度, 保证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 保证专利持有方和实施方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郑千里, 张巧玲[N].北京:科技时报, 2006-09-08.

科研设计单位 篇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荣县二佛岩治理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通过邀标比选,自贡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泸州市一三五岩土公司承担该设计任务。

1、设计依据:

主要依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评审通过的《荣县二佛岩危岩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报告》、《荣县二佛岩危岩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荣县二佛岩危岩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以及确定的投资概算。

2、设计工作情况

针对危岩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危岩体破坏形式、危岩失稳的危害对象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等特点,采用如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锚固:对受外倾卸荷裂隙控制的巴壳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及稳定性差和危害性大的危岩,采用锚杆进行锚固,将危岩体锚固于较深部的稳定岩体中。

(2)支撑:对坡体下部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凹岩腔”,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支撑。

(3)危石清除及裂隙封闭:对于危险程度高、规模小的危岩和坡面的松散岩土体,采用一次性清除的办法进行排危;对各危岩体产生的卸荷裂隙,用M7.5水泥砂浆进行封闭处理,防止地下水渗入危岩体中。

(4)嵌补(衬砌):对边坡岩体中形成的危岩、小型岩腔采用浆砌片(块)石进行嵌补、衬砌的方法进行治理。

(5)拦石墙:对下部坡度较平缓且有一定宽度的地表平台的危岩段,在危岩体坠落范围外修建浆砌条(片)石拦石墙。

(6)种植防护林:在危岩体下方,地形较陡且距危害对象有一定距离的斜坡上,种植适量的乔木和灌木,形成防护林,有效防止危岩落石、掉块等对居民的危害。

自贡市及荣县国土资源局在成都邀请省地质灾害研究会、铁二院、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施工图设计报告进行了评审,评审结论合格。

3、后期服务

我单位积极参加了本工程的设计技术交底、图纸会审、隐蔽验收等后续服务。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了如下的设计变更;⑴11号危岩体内壁有大量的石刻佛龛,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将此处原设计的浆砌块石嵌补变更为钢筋混凝土柱支撑;⑵拦石墙原设计基础持力层为基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基岩埋深较大,按原设计要求做持力层不经济,故变更为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140KPa的地层做持力层;⑶经过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和市国土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坡顶截水沟现场踏勘和反复论证验算,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原设计坡顶截水沟汇水面积较小,大部分山上的积水均流向危岩体相反的一侧斜坡,截水效果不明显且工程投资较大,因此变更为取消坡顶截水沟。

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均派有相关技术人员参与了地基验槽、基础验收、竣工预验收等工作。同时,与工程建设各方密切配合,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职责签署了相应的质量文件。

我公司认为本工程防治措施与设计文件相符,质量合格。

四川省泸州市一三五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每生准备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老师的手掌面与你们手掌面比较,哪一个面大?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下面做一个摸物体面积的测试。如果说对了,我们为他鼓鼓掌。(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个长方体的几个侧面。)

(2)老师把摸的这个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平面图形)

(3)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4)在你的纸上面画一个面积比较小的平面图形,用彩色笔把面积表示出来。再画一个比刚才面积更小的图形与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比较大小,形成认知策略

1.现在老师给你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观察下面的图形,把学过的图形名称都说出来,并说出其大小。)

刚才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的?(板书:观察)

2.出示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平面图形。你能比较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请拿出1、2号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重叠)

3.刚才大家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很容易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呢?请拿出3、4号图形(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和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小组讨论选用什么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而且都认为用正方形能比较准确、方便地测量出面积大小。

4.数下面图形的小方格,说出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针对“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设置了重重障碍,并不断地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从而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四、认识面积单位,理清关系

1.导入面积单位。

(1)老师这儿有两个图形,数一数,一个有9个方格,一个有4个方格,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制造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规定统一面积单位的原因。】

(3)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2.教学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操场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操场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操场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五、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样子,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什么样子,分别用动作表示出来。

(2)老师随意说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想想它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并用动作表示。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探讨 篇4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科研单位对科研业务的管理现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一些科研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制定了一些较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负责人制度,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由支配,财务部门只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从而造成了课题组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虽成立课题组,但课题负责人只有课题研究权利,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由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来审核处理,大大削弱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概算,是项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项目经费预算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另外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会发生变化,也存在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地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较多的科研单位中,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费用不能据实分摊,还有部分单位从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四)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五)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许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决算的现象。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它支出,使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六)阶段性审计不足

许多科研项目往往跨越几个会计年度,大多数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进行项目审计,中间很少有阶段性审计。科研单位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有较大差异,不能按项目节点使用经费,在项目临近结题时出现人为调节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有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首先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时必须要有财务部门参与。立项的预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验收时的项目决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计意见,实行财务一票否决制。项目预算的审定和项目决算的审计通不过的,项目不予立项或验收不通过,从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再次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考评和财务指标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对其项目的技术指标、论文数、专利成果数、人才培养情况等,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财务指标考评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将业务考核、财务考核的结果作为立项和来年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这样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最后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从政策方面向科研人员宣传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使科研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使他们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并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把关,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要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最后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科研工作的难以预见即不确定性,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允许项目预算在其明细指标上作出调整。

(三)强化科研成本核算

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正确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科研费用和生产费用的界限,根据项目情况据实分摊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发挥科研经费核算的服务保障职能。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区分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其次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

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的监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阶段性管理(年、季、月),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使用分析,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保障职能,在项目结题评审验收时,强化项目审计,并为项目编制全面财务审计报告,

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初探 篇5

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初探

经费管理是对经费所投入目标的预算、分配、使用和实际物化效果进行调节的.动态过程.科研经费若想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合理的经费管理.文章从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明确资产所有权归属,规范支出项目、加强执行监督,做好结题工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作 者:智海燕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P451 关键词:科研经费   使用管理   加强规范  

科研设计单位 篇6

“承担行政职能的,回归行政机构序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同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改革要整体推进,就需顶层设计,这份《意见》有助于把各个部委的工作整合在一起,避免走弯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意见》推进整体改革模式评价颇高。

顶层探索

“很难用国外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理论看待中国事业单位,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現象。”提及事业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认为其绝对具有中国特色。

据统计,中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多万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提供医疗、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是政府和民众对事业单位最高的期待。但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没有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正因为如此,同国企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样,改革事业单位的呼声一直强烈。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意见》出台前事业单位改革大都支离破碎,有单兵突进的味道。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主任洪都就曾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许多年,但都是支离破碎,缺乏顶层设计。“人事制度改革如此,事业单位社会化同样如此。”

正如《意见》指出:“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洪都指出《意见》的特点之一就是“顶层设计,突破了原来各个地方自行搞改革的格局,把整个改革高度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决策”。

“如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只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和增加收入,结果还是‘花钱养人、养机构’,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提高,公益事业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汪玉凯说。

自去年3月以来,国务院颁布了37号文,出台了包括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10个子文件,均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文件。

政府市场要分开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利用所占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而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这类事业单位回归行政机构后容易出现三大“尴尬”:可能突破机构限额,与大部门体制方向相违;可能突破人员编制限制,与精简效能原则不符;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继而形成改革阻力。

《意见》指出,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汪玉凯说。

按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此举可看作是行政归行政,市场归市场。”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估计,除20%的事业单位会纳入行政序列和变为企业外,其余80%以上的事业单位将会留下来继续提供公共服务,它们分布于医疗、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和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宋世明指出。在《指导意见》中,对80%这一部分事业单位加以细分,其中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细划为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拨款;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则划入公益二类,由财政差额拨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业单位全国性摸底结束,下一步改革需聚合力量整体推进,《指导意见》此时面世,“表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要冲击行政职能剥离、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以及一些单位去‘事业’身份等难点。”

走出“两头热,中间冷”

然而,专家们担心这次仍会如同以前一样,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过程中,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一头热是,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提倡和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一头热是基层,社会民众期待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中间冷”指的是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自身。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不明白改革后的工作要求、福利待遇和前途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其中关键因素。” 譬如人们普遍认为“养老双轨制”即是导致“中间冷”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个人和单位共缴保险费,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不需缴保险费,且退休后待遇比前者高很多,2008年初,当国务院一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即遭抗议。

“事业单位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限模糊。”竹立家指出。

汪玉凯还提到,在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剩下80%的事业单位分两类,但100多万个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分为两类实属不易。

实际上,因现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紧密联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部门都偏向于将所属事业单位划入全额拨款的一类,在此现实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是难题。

为减少改革阻力,转制工作可给予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有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费用继续拨付,包括离退休待遇和基本养老金等。

“封闭状态下改革仅仅是政府部门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如果被改革者不能参与,那他不仅没有动力,反而会有阻力。要想被改革者支持参与配合改革,最好的方法就是吸纳他们的意见,至少让他们参与到程序中来。”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看来,加强法治和扩大人们参与或许才是走出“两头热、中间冷”现象的关键。

“另外,无论是改革过程的推进还是改革成果的保障,都离不开法治。这些改革涉及机构、人员及公共利益等重大事项,必须要有法治保障。因此出台一部事业单位改革法确属必需。”马怀德说。(摘编自:《时代周报》)

科研设计单位 篇7

一、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即一方面选择体现集团化战略、经营方针的基本指标, 以明确导向;另一方面加大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短板”指标的权重, 以明确管控重点。二是可比性原则。统一测算, 统一评价标准, 客观公正地评判各科研事业单位战略地位、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三是互补性原则。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设置体现互补性, 对个别指标缺陷的弥补体现互补性。四是个性化原则。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设定特性指标进行考评。

二、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目标

以EVA、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为主线, 以财务决算为基础,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标, 引导科研事业单位支撑兵器工业集团战略, 为科研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三、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涉及的信息来源

科研事业单位三年财务决算数据、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科技领军人才统计数据、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等信息。

四、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适用对象

本体系适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科研事业单位。

五、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定内容

本体系按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战略关联度三个维度对各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和评判。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板块主要功能是从科研事业单位自身角度, 侧重于横向比较, 显示科研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和管理短板;战略关联度板块主要功能是从集团公司角度, 体现各科研事业单位在集团战略实施中的地位。

1. 资源配置效率方面。

主要以EVA、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主线, 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等。其中: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指标, 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投入产出水平及盈利质量状况;资产运营效率分析与评价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流动资产运行状态和效率, 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

2. 风险控制状况方面。

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对外投资情况、现金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财务指标, 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财务风险。

3. 战略关联度方面。

主要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形成科技成果为依据, 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以科研收入占集团公司总体比重为主要体现, 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对集团公司总体战略的支撑程度。

六、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选用指标

本体系共选用了18项指标, 其中基本指标8项, 修正指标10项。在18项指标中:11项指标与工业企业评价体系通用, 7项指标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设置。

七、基本指标设定思路及考核点

1. 净资产EVA率。

是指EVA与净资产 (假设净资产为正) 的比率, 是从投资人角度, 反映科研事业单位净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EVA率为正, 表明科研事业单位净资产收益水平高于投资者收益的期望值, 该指标越高, 表明科研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运用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EVA率为负, 表明科研事业单位净资产收益水平不能满足投资人从资金时间价值及机会成本等方面期望, 科研事业单位在盈利能力、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差距。

2. 增加值占平均总资产比重。

从新增价值角度精准反映了科研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的运营质量、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较通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 用增加值替代营业收入净额。主要考虑:对单位而言, 资产利用效率更能体现所投入资源对新增价值的贡献, 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规模。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从集团战略角度讲, 单纯使用EVA指标, 易产生少计人工成本、少提折旧、不注重核心竞争力投资与培养等短期行为, 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可帮助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指标间的互补体现对EVA缺陷的修正。

4.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揭示结构风险, 是评价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整体情况较好, 但考虑到整体指标体系设计和边界控制因素, 我们仍然将其纳入进来。

5.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科研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 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提示现金断流风险。

八、个性指标设定思路及考核点

1. 长期股权投资占净资产比率。

选取该指标主要揭示科研事业单位投资风险。从科研事业单位整体情况分析, 投资业务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短板”;考虑到由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 科研事业单位支持财务公司等内部金融机构资金集中运作, 所以增加投资收益率指标加以修正, 体现科研事业单位支持集团化运作资金的效果。

2. 科技产出占集团公司科技产出比重。

科技创新能力由科技支撑要素、科技投入要素、科技产出要素等部分组成。为全面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支撑要素方面, 我们选取了科技带头人 (以下简称“科带”) 以上人数和当年基本建设资金统计指标;科技投入要素方面我们选取了科研收入 (减财补) 财务指标;科技产出要素方面我们选取了获奖、授权专利、科技著作和论文统计指标。

科技产出是科研事业单位创新能力的产物, 它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如何把科技产出量化并引入到评价体系中是这次体系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 选取能够较易取得的科技成果统计指标, 通过细化分为四类一级指标:获奖、授权专利、发表著作、发表论文, 所占权重分别为50%、20%、20%、10%。每类一级指标根据实际获取的统计数据情况再进行分解, 形成二级指标若干个, 然后确定二级指标的基础分值进行反复测算, 最终形成相关方案。

3.“科带”以上人数占集团公司“科带”以上人数比重。

人才资源是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 投资人才最有效益、最有持续回报。引入本指标揭示科研事业单位科技领军人才拥有的数量在集团公司所处的位置, 体现该单位在集团公司人才战略中的地位。

4. 科研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

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科研收入是科研事业单位最重要的收入指标, 主要指本单位从各种渠道实际筹集到的用于科研的各种经费。通过计算科研收入三年平均增长情况, 反映近一段时期内科研事业单位构建的研发平台, 未来带给科研事业单位规模投入的趋势。

5. 人均科研收入。

人均科研收入是科研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指标, 表明科研事业单位人均占有的科研投入资源, 更注重从效率方面反映科研单位创新能力。

6. 当年基本建设资金占集团公司基本建设资金比重。

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有助于科研事业单位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取代、改造落后的技术和设备, 是科研事业单位保证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单位科技支撑的必要手段。本指标能够体现本单位为保障持续研发能力争取的硬件环境支撑。

九、标准值选取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标准值划档的确定, 参照各项指标的实际分布情况, 划档比例确定为优秀10%、良好15%、平均50%、较低15%、较差10%, 每档标准值按照上述比例分布测算确定。

十、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计分模型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 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 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修正指标的计分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 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 分别计算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战略关联度三大板的综合修正系数, 再据此计算出修正后的分数。

参考文献

科研单位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8

关键词:科研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

0引言

科研单位质量管理系统是科研单位用于质量管理与工作规范的一套软件系统,它有助于按要求规范质量操作,并按质量管理要求规范产品或服务,是提升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固化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机制,提高质量管理效率的信息化工具。科研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是单位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工作,使用对象是涉及本单位质量工作的执行人员、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

科研单位质量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质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管理、科研任务策划、科研项目管理、其它工作过程管理、资源管理、测量分析和改进管理、文件管理、模板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管理等。通过该系统能够进行科研项目的网上管理和评审、质量资料审批和管理、在线资源管理和其它工作过程管理等。系统需求来源主要是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体设计应结合实际工作和办公环境完成。

1系统设计

1.1设计理念

(1)基于GJB9001B的PDCA持续改进机制。 如图1所示,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持续改进机制[1]模式简述如下:P———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执行,即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调整:采取措施, 持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系统设计时,以基于GJB9001B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为基本需求,展开业务过程功能梳理及产品化, 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模型持续改进机制融入到质量管理系统业务逻辑中,以实现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的系统固化。

(2)基于 “知”、“控”、“管”、“谋”的信息控制理论。如图2所示,通过对关键业务数据及管理目标数据的采集, 实现质量工作状况“可知”;通过对质量管理核心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梳理、固化,进而实现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优化,并实现质量过程管理“可控”;通过对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目标分解、达成率统计与监控,以及重大质量问题的整改监控管理等,实现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可管”;通过对质量目标的量化,为管理层决策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持,实现质量管理“可谋”[2]。

(3)基于高效管理的“认识”问题。为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在质量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合先进管理模型及标准分析方法,实现隐性质量问题的显性化、可视化,帮助管理人员快速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为管理人员高效决策提供支撑[4]。

(4)原型迭代。为更准确地体现质量管理系统需求, 更高效地进行系统设计,项目组搭建质量管理系统原型, 辅助系统设计,利用页面线框描述方法,将系统主要功能和人机交互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经过对原型的多次迭代修改,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方案。

1.2系统技术架构

质量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思想,项目组在此基础上,对功能模块结构及模块内部组件的结构划分进行规定。系统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1)展现层。 采用JSP(Java Server Page)、HTML、 JavaScript、CSS等技术实现。其中,JSP是服务器端动态视图技术,负责生成浏览器,能够解析、展现HTML; SiteMesh是JSP的一种应用框架,方便识别不同请求标记,从而匹配不同视图布局和资源,满足客户端的各种展示需求;JavaScript是一种浏览器解析执行的动态脚本,用于视图展示的精细控制;jQuery在各类流行的JavaScript封装框架中是最为轻量的,有利于视图的快速展现。

(2)应用层。主要采用Spring MVC框架,能有效处理和转发页面请求,并根据上下文调用后端业务服务。 Spring MVC分离了控制器、模型对象、分派器以及处理程序对象的角色,拥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3)服务层。服务层主要是一些独立的适用于大多数系统的通用功能模块,是开发技术积累的成果,这些模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熟与稳定,为应用程序提供丰富、便捷的实现方式,具有流程引擎、消息引擎、异常机制、 权限控制、文件存储等基础功能,使系统成熟度高、稳定性强。

(4)数据层。在基础环境支撑下,提供数据库和数据访问控制,并配置Java应用服务器软件WebLogic或tom- cat作为JavaEE访问数据的中间件。

1.3系统功能架构

按照4层结构设计思想,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图4所示。

系统功能架构包括:1平台支撑。作为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支撑部分,提供系统登录、角色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模板管理等基础信息和支撑功能;2资源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基础,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设施环境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和体系文件管理等功能;3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部分, 按照PDCA持续改进机制进行设计,包括科研任务策划、 科研项目管理、评审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功能;4决策管理。根据权限,为各级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消息通知、 审签通知、质量体系管理(包括质量目标管理、内部评审、 管理评审)、进展情况监控、质量状态监督等功能,为决策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1.4设计重点与难点

(1)权限设置。系统设计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 用角色充当用户获取权限中介,一个用户可以充当多个角色,一个角色拥有一定数量的权限。用户使用系统时,可以使用全部角色权限登录,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登录[3]。

系统权限以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和字段权限进行控制。功能权限指能做什么,数据权限指能看到哪个范围内的数据,字段权限指能看到哪些信息。通过这3类权限控制,可以实现比较精准的用户授权。

(2)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和关联。为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并避免重复,在信息重用和相关信息引入等功能的分析和设计中,提出相似信息关联和导入功能,设计多种树状结构和级联关系。

(3)多视角多维度的质量信息应用。可满足用户少、 角色多、多角度记录、多侧面汇总统计的需求,实现各功能模块根据角色、数据规则展现不同信息、同一模块多人应用等功能。

(4)质量信息统计和数据计算。质量信息统计和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的依据,也是进行内部评审、管理评审、评价质量目标的基本数据依据。系统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设计基础信息,收集计算模型,能快速准确地提供相关数据[5]。

(5)各类信息监控和记录。历史信息和研制状态、阶段成果变化是过程监督的重点,本系统对软件类项目的配置管理、硬件类项目的技术状态监督、软科学和标准类项目的文档管理都提供了重要阶段和主要变更的监督记录手段,可实现随时在线监督。

2验证与实现

2.1开发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1标准化要求:技术体系与和设计标准需遵循单位和上级规定的标准要求;2编码要求:采用Java EE技术和Oracle 11g数据库,开发B/S模式的网络系统;3运行要求:硬件方面,采用主流商用计算机;软件方面,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 2008和Oracle 11g Server,客户机采用Windows 7/XP、Oracle 11g Client和Office2003/2007/2010。

2.2系统实现

系统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后,展开质量管理系统的研制。依据使用需求,开发个性化的首页面。首先完成系统管理、模板和工作流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科研任务策划、 科研项目管理等支撑性功能和重要模块,之后研制完成资源管理、其它工作过程管理、文件管理、测量分析和改进管理等。

系统提供与上级科研管理系统以及与Office的接口, 实现系统中部分信息和文件的导入导出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如图5所示。

在系统首页提供定制个性化视图的功能,以提醒的方式,显示与当前登录用户有关的项目管理、其它工作管理、 资源管理等信息:1质量体系管理[6]。包括质量中长期目标的制定和审批,内部审核的发起、实施和拟制内部审核报告、管理评审实施等;2科研任务策划。为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和策划工作明确任务方向,上报后勤科研目录、 申报科研项目、科研计划下达、监控科研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和管理科研任务变更;3科研项目管理。对软科学论证研究、硬件研制类、软件开发类、技术标准制定类科研项目的研制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的程序引导和质量监督管理, 收录各阶段项目研制资料和质量信息;4其它工作过程管理。包含编辑出版、文印与轻印刷、音像保障服务等。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模板文件并提供审签功能;5测量分析和改进。对质量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跟踪,还包括顾客满意度测量、不合格品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预防和改进措施等相关功能;6文件管理。 对外来文件、技术类文件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管理;7模板和工作流管理。对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文档模板、工作表单模板及工作流程进行管理;8资源管理。对人员、环境、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模板文件;9系统管理。为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如人员、角色、组织机构等信息。系统管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其它功能模块直接或间接地由该模块提供的信息控制。

3结语

地勘单位薪酬设计思路探究 篇9

一、内部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006年7月, 机关事业单位再次进行了工资改革,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此举旨在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但是, 笔者认为, 这套工资改革方案不是对于每个行业、每个单位都适用, 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地勘事业单位而言, 这套工资制度就不利于调动管理层、经营者、技术英才等一些关键性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分析其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不适合地勘单位发展的需要。

1. 职务和岗位的概念混淆。

职务和岗位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这两个概念表达的基本是同一个意义。岗位依据的是行政职务、技术职务、技术等级, 用职务代替了岗位。

2. 体现行政责任的岗位报酬太低。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向技术职务岗位的倾斜程度远远大于向行政岗位的倾斜程度, 而在地勘单位一个科级建制的分队, 人数多的在100人以上, 少的也十几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最多也超不过二三十人。

3. 难以打破技术职务聘任的终身制。

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 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经聘任后, 其岗位工资就会有较大幅度地增长。由于当前地勘单位技术职务聘任存在着实质意义上的终身制, 一经聘任就很难解聘, 这又形成新的“大锅饭”局面。

4. 工资制度与单位总体经济效益脱节。

一般来说, 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应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 但工资的调整是按国家政策执行, 当单位经济效益差时, 不能按标准支付员工的工资, 导致了员工情绪上的不满和工作中的懈怠。当单位经济效益较好时, 受工资标准的限制, 不允许多发给员工工资作为奖励, 因此也就不能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原则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激励, 充分调动大多数员工特别是经营者、管理者、业务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单位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1. 强化效益优先, 坚持按劳取酬、多劳多得。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我们必须坚持, 但是这里所强调的“劳”是“有用的劳动”, 是能从效益体现出来的劳动, 劳而无效的劳动是不能参与分配的, 只有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才能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

2. 坚持岗位责任、目标业绩与利益分配相结合。

淡化职称、资历, 强化责任大小、业绩多少的区别;加大岗位、业绩在工资构成中的比例, 岗位责任和业绩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3. 坚持向科研岗位、经营岗位倾斜。

坚持向科研岗位、经营岗位倾斜, 体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异。为了调动作为地勘单位工作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在利益分配上应适当向他们倾斜。

4. 充分考虑单位的总体经济情况。

坚持员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因此, 制定工资标准时, 要充分考虑单位的总体经济情况。

5. 改革要以稳定、和谐为前提。

坚持稳定, 充分考虑到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和思想的承受力。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 充分激励地勘单位的骨干力量, 在具体操作中, 坚持让专业技术骨干、重要经营管理者等关键岗位的员工满意, 让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

三、几种劳动分配制度分析

1. 年薪分配制度。

年薪分配制度旨在薪金与领导干部年度目标业绩挂钩, 完成目标就兑现年薪, 完不成目标就扣罚年薪, 它适用于大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 并不适用于在全体员工中推广。

2. 宽带薪酬。

宽带薪酬是一种新型的薪酬管理模式。所谓宽带薪酬, 就是根据岗位测评将原来十几个或更多的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 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 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薪酬管理系统。与传统的薪酬设计方法相比, 这种新型的设计体系, 使得员工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虽然职位相同, 但在同一个薪酬级别上, 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 或者个人业绩的提升等原因, 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

3. 岗位效益工资分配制度。

岗位效益工资首先体现的是岗位责任 (这里的岗位是指员工实际工作的岗位, 不是“档案工资”中指的职务、技术职务、技术等级岗位) , 旨在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

四、岗位效益工资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是由身份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三部分构成。

1. 身份工资。

身份工资由学历津贴、技术职务津贴、年功能津贴组成, 它的设定旨在考虑员工知识层次、技术资历、经验贡献, 有利于保证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以及为单位效力多年的老员工的利益, 更是保证单位和谐、稳定的基础。身份工资在工资中起到的是保健作用, 因此它占的分量不宜过大, 占工资总额的20%为宜。

2. 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设定得合理与否, 关系到工资制度改革的成败, 因此, 必须慎重, 严格按岗位责任大小、重要程度、繁简程度等因素确定。为了把握准确, 需要进行必要的岗位测评, 以测评的分值划分等级, 进而给定不同的工资标准。

3. 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是保障员工按月正常支付工资之外的额外报酬, 它是根据经济效益确定的, 是随经济效益浮动的一个变量。具体分配时要突出员工的业绩贡献, 并体现劳动状态和岗位责任的大小, 拉大分配的差距,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五、设计岗位效益工资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岗位效益工资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单位的经济实力。岗位工资标准制定高了, 单位经济利益跟不上, 导致该工资制度难以正常运行;岗位工资标准制定低了, 岗位之间差别不大, 难以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其次, 把握住内部分配政策的改革时机。当经济实力难以正常支付员工的岗位身份工资时, 不宜改革, 否则改革的结果可能是大部分员工工资水平降低, 少部分员工工资水平增高, 这就会遭到多数员工的反对, 难以保持队伍的稳定。第三, 建立工资底线。第四, 保留员工的档案工资。按国家政策调整的工资虽说不再执行, 但要如实填表装入本人档案, 以备员工调动、退休等使用, 以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六、结束语

众所周知, 薪酬变革会涉及每个人的利益, 而且这种变革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操作不慎就会引发始料不及的后果。通过宣传, 使员工认识到, 改革有利于单位的发展, 也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利益, 从而正确认识改革的目的, 得到处于改革弱势、对改革有偏见的学历层次较低, 经营、技术能力差的老员工的认可和接受, 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主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颜爱民著.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科研设计单位 篇10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界定

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第七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其中‘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和第八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属于研究费用, 列在当期损益中, 企业通常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中列支。因此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科研经费的支出是由“专项支出”科目核算的, 而这一科目是对已经立项课题或是已到账课题经费的支出进行核算的, 它也不对尚未立项课题的前期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

项目指南和项目经费管理等制度要求, 都是对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实施的管理, 因此也不存在“科研项目前期费用”这种提法。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获得科研所需经费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争取科研项目立项, 因此为确保获得项目立项, 科研单位总是有一些尚未立项却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正是这些科研项目在为申请立项做着前期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科研的投入, 项目的申请和立项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预算制度下, 科研经费不是通过直接划拨, 而是通过科研单位申请竞争立项获得, 因此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存在是个事实,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界定“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范围和内容。所谓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是指为项目立项所做前期研究的投入, 包括前期研究所购置的仪器设备费, 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试验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咨询费、技术交流费等及其他一些直接用于科研项目前期研究的费用。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产生的原因

其一, 制度原因:竞争机制的引入。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首次正式提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 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 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 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这一政策的提出废止了科研项目经费按照计划分配的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引入竞争机制, 使项目申请立项和研究工作开始由项目组全面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是稀缺性资源, 能否申请到科研项目经费往往关乎一个科研单位发展, 甚至存亡。为了减少项目申请立项的风险, 科研单位往往在项目申请前就要完成项目进度30%的科研任务, 这部分前期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资金, 即科研前期费用就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的变迁中孕育而生。

其二, 现实原因:科研单位经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总体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因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2004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由1095.3亿元上升到2113.5亿元。即使是这样, 科研经费依然不能满足科研人员持续、稳定的科研需求。总体科研经费的不足以及项目立项竞争机制的不规范, 使得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捉襟见肘, 不得不尽量节省现有课题经费, 用以弥补经费不足年度维持正常科研所需, 为下一年度争取项目立项做准备。二是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经费总体不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 许多科研事业单位, 尤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依然存在着科研设备陈旧, 科研仪器不足, 实验用房破旧的现实。在竞争环境中, 科研基础条件越差, 越难以完成现有科研任务, 新项目申请立项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科研条件, 在项目申请前做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和项目前期投入, 用来加大自身在项目立项申请成功中的筹码。只有申请到项目并获得经费支持, 科研条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也才会有更大的机会争取更多的项目, 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科研前期投入就变得异常重要, 随之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也就产生了。

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会计核算

科研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 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通常都是从前期项目的结余经费中支出或者是从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 对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要求全部或部分上缴, 并且在公共财政理念和预算制度下, 非财政拨款收入数额很少, 因此面对巨大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支出, 仅依赖于从前期项目结余经费和非财政拨款收入中支出已不能满足, 故笔者在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以独立项目为核算单位的前提下, 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其他研究内容相类似的在研项目经费中支出。这里所说的“在研项目”是指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获得立项, 并且立项项目经费已经到账但尚未结题的研究项目。

第一, 当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发生时, 借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科目, 在二级科目“其他应收款”下设三级子科目, 三级子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贷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

第二,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申请立项, 并且项目经费能确切到账, 则将科研项目前期费用从原在研项目经费中转出, 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记“专款支出——其他应收款”, 同时在新项目经费中, 借记“专款支出”, 专款支出的二级科目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的科目相吻合。收到项目经费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拨入专款”。

第三, 如果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做的研究项目在未获得立项之前,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所在支出的在研项目要结题, 或者在研项目本身经费不足时, 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就要从中转出, 同时转入另一个在研项目经费中。如某科研事业单位有两个已获项目经费的在研项目A、B, 有一个尚未申请立项的科研前期费用C, C的研究内容与A、B项目研究内容相类似。C的支出开始一直在项目A经费中列支, A于200×年×月×日要结题, 因此C的支出要从A中全部转出, 同时转入在研项目B中, 一段时期后, C的研究立项并获得项目经费, 则C的全部前期费用从B中转出, 同时转入C自身获得的项目研究经费中。

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前期费用的意义

一是更加符合投入——产出原则和收入——支出配比原则。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研创新的成功与科研的前期投入密不可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能够申请并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通常是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投入的研究, 是可以看到即将实现的科研成果, 或者是已经完成项目立项30%以上的研究才能获得立项。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实质是科研总体投入中的一部分, 这部分支出从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中列支显然是合理的, 在项目尚未获得立项前发生的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暂时在在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最终并没有改变在研项目经费使用要求, 同时它又符合科研项目投入——产出原则和会计理论中收入——支出配比原则, 同时也更能客观公允的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二是有利于鼓励科研创新。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持续连贯的研究工作, 鉴于目前国家政府对于科研资助的形式采用竞争立项为主,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科研项目前期费用来源是保证科研工作持续连贯进行的关键, 而研究经费持续有效的供给又是鼓励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研究资金的充足与否更是科研创新成败的关键。将科研前期费用暂时从在研经费中支出, 等项目立项并项目经费到账后将前期科研经费一并从在研经费中转出, 同时转入立项项目经费中正是解决了科研前期经费来源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准确核算项目开支和编制项目预算, 同时便于项目顺利结题验收。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在立项项目经费中支出有利于准确编制项目预算, 确定项目支出。以目前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 大量支出的前期研究费用不包含在因前期研究而获得的项目立项经费支出中, 而真正能在项目经费中支出的只是立项后项目研究的支出, 这部分支出是项目研究中的部分支出而非全部支出, 这就使得项目预算支出与项目实际支出产生巨大差异, 编制准确的科研项目预算变得困难, 最终为项目结题验收制造障碍。

参考文献

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篇11

随着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新《预算法》在2015年全面实施,我国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预算法》在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公开等方面进行了巨大改革,充分体现了本轮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并为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引领方向。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全方面的总体预算,是一定时间内单位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如果没有信息化、系统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将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营决策的制定也缺乏客观依据,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将受到很大影响。加强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推进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预算管理体系中参与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发任务,经费涉及财政拨款、项目经费、科研服务收入等多类资金收支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新《预算法》下,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支出都应纳入预算,要求进行规范、公开、透明管理,随之带来了从预算编制 、执行、公开等问题,因此,进行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坚决执行全口径预算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科研事业单位要确立全口径预算在预算管理中不容置疑的地位,彻底取消预算外资金。新《预算法》中所指的收入是全口径的,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补助收入,各类以前预算外收入也应列入预算管理,其中包括科研服务经营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利息收入,各类各级财政拨付的科研、专项资金、各类结转结余资金也要纳入预算管理,与之相配比的支出也应全口径预算。同时,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的理念,预算再也不能只考虑当年数据,还要兼顾延续期数据。这有利于本级预算审批部门全面汇总,掌握全部的收支情况,便于从宏观层面统筹安排,使得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全面完整。同时将所有的收支均置于监督范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位小金库滋生的土壤,实现“把权利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2 科研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规范有效执行

预算与执行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前后衔接的,是全面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为执行提供合理合法依据,是全面预算体系的基础;规范、有效地执行是预算编制的最终目的。科研事业单位预算在编制完成并经过批准后进入执行阶段,这时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监管机制来为预算执行保驾护航。

2.1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

新《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通过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所有单位资金均积累在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单位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预算资金的收支,每笔支出都必须列支于预算指标的控制数内,财政部门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可以按照监控规则,对预算下达、指标审核、资金拨付、现金提取等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异常预警、对比分析,随时监控基层单位资金动态,掌握各项预算的实际支出情况,实现全透明监控,从而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高效、有序执行,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

2.2 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落实,确保科研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科研事业单位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落实,以政府采购法为依据,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以政府采购系统为平台,避免暗箱操作,既得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又可大幅度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采购预算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3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要实行预算全口径公开

新《预算法》规定:“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预算、决算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未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批的预算调整和不按预算执行的行为都将是违法行为,这就要求单位预决算的编制要更加科学严谨。

科研事业单位要做到全口径公开,按照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分别公示,有利于更全面理解预算是怎样实现的,两种方式不能偏废。按照功能支出分类公开到款项,能明确反映单位职能活动,让公众知道预算支出是用到科研哪些细分行业上去的;按经济分类科目的公开,明确反映预算支出按经济属性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让公众充分了解具体用于支付科研人员工资、购买科研设备、购买科研材料等各项用途支出的详细数据。同时,对科研事业单位预算中的重中之重——项目预算,不仅要公开专项资金名称、设立的政策依据、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安排规模、项目承担单位、资金分配情况、项目阶段执行目标、专项支出执行情况,还要全面推行项目绩效目标考评机制,将专项资金的使用全面细化,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预算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职工个人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组织预算收入及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人人都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即要求单位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全面预算工作组织领导与运行体制,并对全面预算的编制、审查、执行、分析、调整、考核、评价、公开程序加以规范,建立流程化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资金的科学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收稿日期:2016-09-09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0~7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1.涂色比赛, 感知面积。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上面涂色比赛, 你会选哪张?为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选面积小的那张)

2.揭示课题, 确立目标。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关键词“面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我想知道面积有哪些单位?

生3:我想知道怎样测量文具盒的面积?

生4:我想知道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究吧!

3.充分感知, 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表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表面?具体摸一摸你认识的物体表面给大家看看。 (学生摸手掌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钢笔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书包的表面……)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摸得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物体的表面。老师告诉你,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表面积, 比如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这一些 (出示课件, 演示数学课本封面并慢慢地抽象出长方形) , 现在你能摸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那就在空中摸一摸吧!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在空中比画, 教师纠正:要用手掌比画, 而不能用一个手指指着比画。)

师: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后, 再涂色显示各图形面积。)

师:那么, 这些图形的面积又在哪呢?为什么?

生:这些图形没有面积, 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3) 概括面积含义。师:对, 线段或者曲线必须围成封闭图形才会有面积。那什么是面积呢?小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自主测量, 寻求统一

1.逐一比较, 感知方法。

师:请打开学具袋, 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 (5) 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兴奋地喊出来)

师:你们为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对,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法我们就叫“目测法”!

师:请你用目测法比一比, 剩下的图形几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我觉得 (1) 号和 (4) 号明显比 (3) 号和 (2) 号大, 但我不能确定 (1) 号和 (4) 号的面积谁大?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按照你的思路, 比一比 (1) 号和 (4) 号谁大? (学生纷纷动手比较 (1) 号和 (4) 号图形)

师:谁来汇报比后的结论?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把 (1) 号和 (4) 号的一条边对齐比, (4) 号的面积比 (1) 号的面积大一点点。

师: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 真方便!我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叫“重叠法”。那 (2) 号和 (3) 号又是谁的面积大呢?请用重叠法比比看。 (学生自主比较后着急了)

生1:老师, 比较不出谁大谁小, 你看, 怎么办?

生2:可以把多余的面积剪下来比一比看。

师:按你的想法试试。 (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 运用重叠法还是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实践操作, 深度体验。

师:除了重叠法, 可不可以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得出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呢?

生1:可用尺子测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 除了用尺子测量工具, 能不能用很多个小长方形作为测量工具铺一铺来测量呢?

生: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说出橡皮、纽扣、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手掌、文具盒等测量工具。)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 在这些测量工具中,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好?

生1:文具盒, 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文具盒。 (学生现场测试发现纸面没有文具盒面大)

生2:我觉得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比较小的图形测比较合适。

生3:我觉得三角形不合适, 因为三角形形状很多, 究竟用哪种三角形测量合适呢?

生4:以等边三角形为标准。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 各组的信封里只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请你用信封里的测量工具测一测 (2) 号和 (3) 号图形里有几个这样的测量面积?判断它们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动手测量后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下图:)

生1:我们组用的是长方形测量, 都铺了6个长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测量, 我们发现 (2) 号和 (3) 号都摆了12个正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3:我们组用圆形测量, 都各放了12个圆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3.对比思考, 揭示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 同学们都知道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相等就好。唉, 老师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4个大组 (2) 号和 (3) 号的面积都测量了相等, 但是, 有的是铺6个长方形, 有的是铺12个正方形或者圆形, 而有的才铺4个三角形就知道相等了。是不是各个大组铺的图形的数量越多, 面积就越大呢?

生:不是, 一样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 (2) 号和 (3) 号两个图形的面积放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中去测量,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同样大的“小石子”“小树叶”“各种种子如:玉米、蚕豆”等来测量, 那测得的数值情况就更多了。但是, 同样的面积, 要使数值也相等,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1:我认为要统一成同一种东西来测量才对。

生2:我觉得要统一成小正方形测量最合适。

师:对, 要想使各个国家和你们各个大组 (2) 号和 (3) 号图形面积数值测量的大小相等, 就必须要规定、统一成同一种图形来测量才能实现。那么, 统一成哪一种图形来测量更好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用小正方形测量刚好铺满, 圆形和三角形测量时出现中间有空隙的地方。中间有空隙, 测量的面积就不准确。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说得太好了!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正因为在测量某一面积时各取所需, 大小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国际上是怎样统一“面积单位”的?国际上通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正方形来统一测量标准, 你们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不知道)

三、猜想验证, 建立模型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国际上是怎样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学生基本上说不出来)

2.自学验证。

师:请自读课本,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并且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

生:我知道: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厘米, 面积: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 能找到国际上统一规定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 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食指指甲的面积、1个小楷格的面积、蚕豆的面积、小纽扣的面积、学具盒里骰子的一个面…… (建立面积1平方厘米的数学模型阶段)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哪些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手里的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是国际上统一测量的另外一种工具:它把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平方分米。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分米, 面积:1平方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讲桌上粉笔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2:1袋牛奶一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3:教室里的开关盒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什么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的规定。 (出示1平方米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米, 面积:1平方米。)

师:猜一猜, 1平方米可以站下多少个同学? (老师用米尺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当场站一站, 可以站16个小同学, 学生们发出惊讶声。)

师:闭眼想一想1平方米, 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我们教室地板的一大格 (水磨石) 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餐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我家的茶几桌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四、学以致用, 运用模型

1.填空。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小红的衣服纽扣面积大约是1 ( ) 。

(2) 一所学校的操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 ) 。

(3) 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 ) 。

2.估测。

师:刚才的填空,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并且知道了国际上是怎样规定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你能估测一下, 下列物体的表面需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需要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才能铺满?

(1) 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 ( ) 。

(2) 橡皮的一个面大约 ( ) 。

(3) 课桌的桌面大约 ( ) 。

五、回顾反思, 拓展实践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小马虎也有收获。请看 (播放视频和文字) :

一天, 三年级 (1) 班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放学后, 小马虎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马虎说:“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 一不小心, 一粒石子把我弟弟的那颗约1平方分米大的挡门牙磕掉了。顿时, 我弟弟号啕大哭, 妈妈立即掏出4平方米的手帕, 捂住弟弟的嘴巴, 拉着弟弟就冲向1000平方厘米的大道, 往医院跑去……”

师:小马虎写的这段话有错误吗?如果有, 请在答题卡上把错误的面积单位画上横线, 并在横线下面改正过来。 (学生做得很开心, 汇报交流后小结。)

师:我们在选面积单位时, 一定要运用我们学过的物品面积的模型为参照作比对。否则, 就会闹出像小马虎一样的笑话。那么, 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物品作参照标准呢?

生1:选择平方厘米时, 我会想到用“指甲的面积”或“挡门牙”去估测。

生2:选择平方分米时, 我会想到用“我的面部”或“双手手掌”去估测。

上一篇:新疆无公害蔬菜下一篇:企业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