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

2024-09-03

家庭发展(精选12篇)

家庭发展 篇1

家庭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无论在原始社会、古代社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说, 家庭是最初级的社会群体, 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以婚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在一起的, 也是社会有机运行的重要机制。对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而言, 家国同构是其基本特点, 在这个层面上, 家庭文化的构建是中国文化构建的一部分, 也是极其被重视的。孟子说“人有恒言, 皆曰,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在《大学》第一章就有这么一套理论:“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文人君子的终极目标, 而终极目标的达成首先就要做到修身、齐家, 可见齐家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是宗法制的社会,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以小见大, 从一个基本家庭的组织管理结构的构建上, 几乎可以看到整个社会。而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所有活动, 都是家庭运转机制的组成部分, 由此以家庭为视角透视人性,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以, 倘若离开了对家庭生活的描写, 小说人物形象的描摹也是空洞而不完整的。

一、以明代为界限的家庭小说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伦理化特征对创作人的强大影响, 加之早期小说发展史上“讲史”、“演义”为小说叙述的主流形态, 这就对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的出现制造了束缚。所以在明以前,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还没有出现, 这一时期, 有关家庭环境的描写极少, 有的也只是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而略着笔墨, 是作为点缀而存在的, 不是小说的描述重点, 是为烘托人物的需要而存在的, 但就是如此, 出现的人物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上也远远不及明清家庭小说。

明清时期, 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与衰亡, 封建主义的束缚人类个性发展的伦理纲常开始渐渐的失去它强大的钳制威力, 人们迫切需要自我的解放, 挣脱束缚。市民阶层的壮大, 也使得要求去除程朱理学, 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启蒙主义的兴起, 撼动了封建伦理纲常对平民百姓的统治,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所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极大一部分表现在家庭中。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在明以后以及清代, 出现了以大量家庭日常生活为描摹对象的章回体家庭小说。

二、明清完整家庭小说的流变

明清家庭小说在情节结构上,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家庭复兴式, 一类是家庭败落式。家庭兴衰题材的小说, 是指以“人际关系结构、生活时间和空间结构、生活手段和经济环境结构、文化意识和社会关系结构”这五大关系结构作为分析点, 全面而彻底的剖析一个家庭组织运转结构。通过对特定时代, 特定背景下的典型性家庭的荣辱兴衰, 更能深入揭示时代的社会风貌。纵观明清小说史, “真正艺术而完整地从家庭结构、家庭形态、家庭伦理、家庭演变等方面描写家庭环境”的作品, 只有六部:《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蜃楼志》。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全面再现了当时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当时环境下的典型性家庭, 它的出现还开启了后世中国家庭伦理式世态人情小说的道路。以《金瓶梅》为起点, 明清时期产生了以《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为代表的长篇以家庭或家族为背景线索的小说系列。其中, 《醒世姻缘传》就是以几个家庭几经荒诞的故事, 描绘了封建伦理制度下一夫多妻制对人性摧残的弊端, 揭示了家庭或家族内部因家产分配不均, 造成的家庭矛盾和宗族纠纷, 进而说明明代中叶家庭伦理道德实际上对家庭所产生的分裂破坏的作用。完全有悖于封建统治者在制定伦理道德纲常的初衷。也违背了统治着妄想以扼杀人性的伦理统治操控百姓的愿望。清前期家庭小说的代表作《林兰香》描写了以燕梦卿为代表的知识女性的感情生活、精神痛苦和人生悲剧, 它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也是站在了小说历史转折点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应为它的出现是家庭小说由“俗”向“雅”的起始点。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转折点。《歧路灯》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写有关封建社会下的教育问题, 其作者李绿园以淑世之心描述了世家子弟谭绍闻从误入歧途到迷途知返的经历, 提出了封建社会的教育问题, 包括家庭教育在内,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家族的兴衰, 更是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生死存亡问题。《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五部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是在描写家庭生活的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 意图折射出封建社会种种问题这一点上完全是循着《金瓶梅》的线索展开描写的, 这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整体性艺术表现方面是有着延续性和传承性的。

这五部小说虽然在创作特点上各有不同, 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阶段性的特点, 通过比较,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朝中后期, 作品为《金瓶梅》, 特点是前半部详写家庭繁荣昌盛的盛况, 后半部描写家庭衰败的满目凄凉, 前后对比让人感慨无限。第二个阶段包括明清之际和清前期, 作品有《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两部。共同特点是对于家庭的发迹史轻描淡写着墨不多, 但在对家族有升转衰的过程上着重的描写, 使整部著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凉和凄凉气氛, 作者发出的也是无限追昔往日荣耀以及今不如昔的无限感慨。第三个阶段是清中期作品有《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三部, 特点是详写家庭逐步有盛极一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在结局处又稍稍复兴, 寄寓了向往能回到往日兴盛的殷切期望, 以及抒发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和改良社会的某种理想。如18世纪中叶, 我国出现了一部以描写封建大家庭乃至整个封建制度为线索的百科全书式作品《红楼梦》。如依曹雪芹原意, 此书的结局应该是贾家财散人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让贾家又起死回生, 重沐皇恩, 兰桂齐芳, 仿佛回到了之前的盛况。在结尾处都被作者赋予浓重的理想色彩。

三、以悲剧性主题为共同特性

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 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 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 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 家庭成员妄图力挽狂澜可仍然有着螳臂当车的悲剧性质, 作者在描写封建家庭的没落不仅仅在于描述个体的悲剧性, 更在意在悲剧的结局中内涵着一种隐喻, 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是文化精神的反映, 明清时期的家庭小说几乎彻头彻尾被浓烈的悲剧氛围所萦绕着。明清时期重要的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都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性色调, 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暴露假、恶、丑, 并展现其灭亡过程, 本应属喜剧范畴, 但因其暴露出来的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罪恶, 故可称之为‘恶行悲剧’”, 据此否定《金瓶梅》含有悲剧精神, 认为“它丝毫谈不上什么悲剧意识, 更不必说具有悲剧精神”,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 “悲剧不仅表现生活的肯定, 并且也表现生活的否定”。事实上“《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它从王公贵族的酒肉生活中,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空虚, 从对性的描写中, 反应出人性的扭曲, 整部书都充斥这金钱、情欲的淫乱的罪恶气息, 更让我们感受到的当时社会的物欲横流。

在《金瓶梅》写的是性与欲, 但在性与欲的下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批判精神。“底蕴着一种悲剧精神或曰一种对生命的悲哀”。《红楼梦》则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 鲁迅先生在阅读《红楼梦》时, 把这部书的称定为“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并认为“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种悲剧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红楼梦》中, 悲剧的气息更是弥漫扩散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家庭为线索的长篇小说中, 其悲剧主题可以具体地分为“个体生命之悲剧和家庭、社会悲剧, 其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包括人物命运的悲剧, 爱情婚恋悲剧, 人生道路悲剧。”

总而言之, 明清时期的长篇家庭小说是把个体、家庭、社会的悲剧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小说集中展示了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末落和衰败, 这其实就是明清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末世景象的缩影和概括, 家族的衰败就是国家社会走向末路的预兆, 这部仅仅是家庭的悲剧, 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大悲剧。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 整理出明清时期以家庭完整发展史为题材的六部小说, 通过对比研究, 揭示六部小说之间的相互继承与借鉴关系, 并且总结出他们共同的悲剧性主题。

关键词:家庭,封建社会,兴衰悲剧

家庭发展 篇2

一是加强宣传指导。县、乡两级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动员,让农民了解家庭农场发展潜力,积极鼓励一定规模和生产水平的种养大户,特别是50亩以上的、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种养大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符合条件的,鼓励其办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有限公司营业执照。

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土地使用权向家庭农场流转。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了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三是积极强化人才培养。我县将家庭农场人才培养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首批人选,通过开展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及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家庭农场人员素质,不断开拓眼界,增强生产经营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场主。

高要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篇3

母鹅养殖是蚬岗镇的特色农业。该镇2011年成立了强兴养鹅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咨询、信息交流和拓展产品市场等服务,当地的母鹅养殖逐渐从过去的散养为主,转变成规模化养殖。养鹅户李强生经营的养鹅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过去养殖大约三千只发展到现在养殖一万多只母鹅,淘汰了过去人手孵化鹅苗的方法,使用了全信息电脑控制孵化机,孵化鹅苗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大提高。养鹅场采用自然养殖和反季节饲养于一体的饲养模式,全年都能为市场提供优质的鹅苗。

除了母鹅养殖业外,蚬岗镇的特色品牌蔬菜也倍受瞩目。蚬岗镇彭贵塱蔬菜基地连片种植优质瓜豆,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因无公害化和优质生态倍受欢迎。该镇种植户李树华在彭贵塱蔬菜基地共承包11.5亩土地种植木瓜,用于发展“家庭农场”。他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采用大棚技术避免低温造成损失,并运用绿色种植技术和先进喷灌技术,使木瓜的成活率、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减少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为“家庭农场”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要市通过发展这种合作社形式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定期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并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地解决以前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有助于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家庭农场”的形成,使生产与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成为该市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

家庭发展 篇4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启示,家庭教育

一、家庭学校的定义

“家庭学校”或“在家上学” (Homeschooling) 一般是指学龄子女在家庭学习的一种学校模式, 即学龄儿童不在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而是在自己家中接受符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1]目前对“家庭学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界定, 因为它的理念不完全统一, 具体实践方式也多种多样。与其说这是个概念问题, 不如说是个法律问题。因为美国各州法律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形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

二、世界上先进的家庭学校———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

从17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 美国殖民定居和西部拓荒初期, 由于经济不发达, 教育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大多数父母在家里自己向孩子传递知识和技能, 家庭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责任。19世纪后期,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 创立了其独特的地方教育管理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这一时期, 多数家长自愿或被迫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家庭学校的角色在这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到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美国北部的许多家长开始质疑公立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具有竞争力, 家庭学校又重新引起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国各州相继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地位和培养人的作用, 家庭学校才不断合法化。到了90年代中期, 家长们还建立起了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团体, 如全国性的组织美国家庭学校权益保护协会 (the Home Schoo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HSLDA) 、犹他州的“在家上学”协会 (Utah Home Education Association) 等, 为家长提供交流机会,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学校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并不断发展壮大。

家庭学校在美国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 2001年7月发布的数据, 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48.9%) ;宗教原因 (38.4%) ;避免学校恶劣的环境 (25.4%) ;家庭原因 (16.8%)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道德 (15.l%) ;反对学校的教学内容 (12.1%) 等。其他原因还包括学校的学习对孩子不具有挑战性, 学校存在其他问题;孩子的特殊需要等。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

1. 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 公立学校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确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 这种教学方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最好的私立学校的师生比例通常为1:16, 公立学校的师生比为l:20或l:22。老师是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而每个家庭通常只有l—2个孩子, 最多的师生比也不会超过l:7。[2]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使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育, 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个性化教育, 家庭学校的发展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一种天然的环境。

2. 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家庭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时间的浪费现象, 提高了学习效率。家庭学校将学习放到了更大的环境中, 可以让儿童“时时都在学习”, 却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同时可以省掉公立学校的孩子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和学校间的上下学路上所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 用以进行家庭学校教育的安排。另据RUDER研究发现, 有40%的4年级的公立学校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3小时, 但是相应年级的家庭学校学生相应的比例是1.6%。[3]

3. 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 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 每天只接触作为教师的父母。同正规学校相比, 家庭学校的孩子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的时间, 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不同年龄、种族、信仰和生活水平的人。家庭学校中的儿童除了每天在家3-4.5小时的教学指导外, 更多的时间用来参与家庭外的不同活动, 如田野比赛计划、运动比赛、兼职雇佣、社区服务等合作性集体活动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 每个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的活动平均为5.2项。这样, 儿童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4. 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在学校, 一个老师同时和几十个学生互动, 只有少数学生能和老师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而在家庭学校中, 通常一位家长面对1—3个孩子, 互动频繁, 家长可以充分发挥亲子关系的情感力量在教育中的作用, 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在性格发展或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时, 及时加以指导、启发, 提高教学效率, 为发展儿童良好的人格提供保证。

除以上几点突出的优势外, 家庭学校教育的优点还包括:尊重社会成员的教育选择权, 保证学生的自由学习权, 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大量地减少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有利于推动家校合作, 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四、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给我国教育的启示

1. 重视儿童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特别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根据他们的个体需要对其进行培育。这点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在我国,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对学生进行的是统一性的培养, 因而忽略儿童的个体差异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其中,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又是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精神。而只有高度看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改革才可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2. 建立灵活的课程与学制。

传统的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传授知识, 刻板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上, 而不顾社会的需要。而现代课程体系的目的则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家庭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可以按照教学需求, 广采博取、任意整合各类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具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因此, 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 而且要关注社会的需要, 开设一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更要加强校园图书馆与网络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 拓宽学生的视野。

3. 使家长提高对教育的认识, 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

在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中,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全权负责。我国公立学校体系的建立几乎等于使学校代替了父母的角色, 学校里的教师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很多家长对于教育过程参与不多, 与孩子的交流也做得远远不够。此外, 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够主动, 形式有限, 使得教育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密切配合。因此, 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提高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 使其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来。

4.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 从小学到中学, 合作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而且缺少学校间的联系。在时间上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围绕学期初、学期末等大的时段进行, 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就学校而言, 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 校、级、班各层面上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 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

家校合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 应设立国家—市—学区—学校—班级等五级家校

WENJIAOZILIAO

合作体系;制定各级组织开展家校合作的实施措施, 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合作计划, 建立检查、监督、指导制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使从幼儿园到中学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五、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1. 法律上的支持。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家庭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允许家长和学生根据规定的条件选择在家学习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任务,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学历相互衔接。建立家庭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制度, 当家庭学校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应该到普通学习继续学习时, 应允许其参加相应考试, 根据其学识水平进入相应时段的学校, 继续完成基础教育任务。

2. 管理机构上的支持。

在教育行政机构中, 增设家庭学校的专门管理部门, 负责家庭学校的申报、审批、组织及管理工作。建立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组成的、有权威的家庭学校教育评审督导组织, 对家庭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控和指导。组织家长及志愿者成立例如“家庭学校联合会”等组织, 加强家庭学校中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团结力量, 保护“在家上学”群体的基本权利。

3. 社会上的支持。

建立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实际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家庭学校的课程计划、教材、教育模式参考、教学设备供应与服务、教育的评估与考试服务、学生社会活动与实践场所的支持等。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服务机构, 收集整理家庭教育下完成基础教育任务, 发展成才的个案, 总结家庭学校教育的经验, 为教育行政领导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并为“在家上学”提供理论、方法等咨询服务。[4]

六、结语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成功开展及其显著的优势提示我们,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 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形式。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种教育形式是不够的。我们要认识到家庭学校教育也许暗示着教育多元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为我们发展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能照搬照抄, 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 进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学校教育体系, 为我国教育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甄丽娜, 岳慧兰.美国学龄儿童“在家上学”现象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7) :28-30.

[2]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231.

[3]尚超.美国“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5) :54-58.

英语作文:家庭与个人发展 篇5

家庭对我们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从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我们往往会开朗,乐观。如果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幸的家庭,我们可能痛苦和悲观的成长。如果我们不爱我们的家,我们可能无法学会去爱别人。

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到温暖,帮助,安慰和力量。它也应该是欢笑的来源,有良好的.手段来减轻紧张和压力,我们都面临着每一天。一个家庭应该是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自信,这是对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心理健康。

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家庭农场;金融支持;资金;保险

中图分类号: F323.9;F3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493-04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适度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为劳动对象,从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并以本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农村经济实体[1]。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既具有家庭经营的优势,又具备了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特点,更加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13年开始,我国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快速发展,对土地、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这诸多要素中,资金具有引导其他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也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宿迁市宿城区30家家庭农场的金融需求及其特点、满足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来促进金融支持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1宿迁市宿城区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2014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家庭农场,凸显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宿迁市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非常重视家庭农场的发展。宿迁市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意见》,宿迁市宿城区于2013年底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总体思路及发展重点。宿迁市宿城区家庭农场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末,宿迁市宿城区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达542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为139家,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农业部门认定的种植类家庭农场家数虽没有养殖类家庭农场家数多,但其注册家数非常多,注册率高达

56.90%;养殖类家庭农场占比在58.70%,但其注册率仅为570%,注册率偏低。种植型家庭农场包括粮食类、蔬菜类、园艺种植、林木等类型;养殖型家庭农场主要包括家畜、家禽及水产等类型。家庭农场的注册类型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4种组织类型,其中以个体工商户占绝对主导地位。

2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典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宿迁市宿城区已注册的30家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金融需求及满足情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家庭农场1家,独资企业形式的家庭农场2家,其余27家均为个体工商户形式的家庭农场。具体包括17家种植型家庭农场、11家养殖型家庭农场、2家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信息管理情况、资金需求与来源、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风险、农业保险管理等主要方面。

2.1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2.1.1农场主的基本情况30位家庭农场主男性比例高达90%,只有3位女性,比例为10%。注册农场主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多数注册男性,实际大多数是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农场主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为6人,占20%;41~50岁的为16人,占比53.3%;50岁以上的8人,占比26.7%,可见家庭农场主以中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为高等的7人,占23.3%,中等的14人,占46.7%,初等的9人,占30%(表2)。

表2家庭农场主的基本特征

特征数农场主年龄(岁)受教育年限(年)最大值6016最小值326均值46.39.7方差45.614.3

在所调查的30位家庭农场主中,从其前期经历来看,务农的9人,占30%,做生意的10人,占比33.3%,从事土建的7人,占比23.3%,另外教师1人,村党支部书记2人,农业技术员1人。由此可见,前期做生意及从事土建的转为家庭农场主的较多,尤其在养殖类家庭农场主中比例更高,这与养殖类家庭农场前期投资较大有很大关系。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前期投资如土地租金、高效农业大棚、现代化圈舍建设以及其他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这部分投资主要靠家庭农场主前期的积累。做生意及从事土建的这部分农场主前期积累了大量资金,为投资家庭农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2.1.2管理情况在管理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及独资企业形式的家庭农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有利于经营成本及效益的核算,也便于从外部获得融资。个体工商户形式的家庭农场在管理方面,大部分家庭农场主一人负责农场的各项决策。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独裁式”的管理方式将无法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快速发展,甚至阻碍农场的发展[2]。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及管理制度,只是粗放的流水账,不利于具体核算成本及收益,不利于外界了解其运营及财务情况,也不利于获得外部融资。

2.1.3土地基本情况宿迁市宿城区在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采取了租赁为主导的形式,大多数是以村集体为发包单位与家庭农场主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还有以屠园乡为代表的采取村-乡镇联合推动土地流转的方式,先由村组织做好农民土地流转的协调工作,再由乡镇统筹分配给愿意租入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对确实想种地又不想申请家庭农场的农民,在不影响土地整体流转的前提下,在边角地区为其重新划分耕地,既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又推动了土地的高效连片流转。

从土地流转租期来看,租期绝大多数为10~15年。从土地租金来看,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以667 m2计,2010年土地租金大约为700元,2011年大约为750元,2012年大约为800元,2013年以800元、850元为主,2014年有的地方则高达900元,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的租金达1 000元。租金大都采取了浮动的方式,有的约定每隔3年或5年上浮3%~10%不等,有的约定参考粮食收购价浮动,租金按双方约定的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乘以当年的粮食收购价来确定。从租金的支付时间来看,普遍采取了先付租金后种地的做法。

调查中发现,有些家庭农场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时候,没有明确土地的具体用途,由于种植苗木、花卉等经济类农作物的收益要高于粮食类作物的收益,多数在土地租入后从事苗木、花卉、养殖等非粮化经营,导致粮食类耕种面积有所减少。并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土地硬化、土壤质量有所下降等现象。

2.2家庭农场的信息管理情况

目前,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已初步建立了家庭农场的信息管理档案,记录了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信息。但在调查中发现,存在着一些虽已基本符合家庭农场的条件但尚未注册的农户家庭,同时还存在一些虽已注册为家庭农场,但因亏损、拆迁等多种原因导致其经营中断或改变了原来的经营类别等现象,并没有在农业主管部门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由于没有完善的家庭农场信息管理系统,不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家庭农场的全面情况,从而影响了贷款的审核及发放。

2.3资金需求与来源情况

2.3.1资金需求情况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并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大幅提高。有些想扩大生产规模的家庭农场主,其资金需求量有的高达上百万元。种植型家庭农场的资金主要用于土地租金、农机购置、农药和化肥等农用物资购买、雇工工资等方面;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资金主要用于现代化的圈舍建设、幼崽购买、饲料购买、土地租金、雇工工资及防疫费用等方面;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资金主要用于土地租金、幼崽购买、饲料购买和雇工工资等方面。家庭农场对资金的需求期限长短不一,比如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其资金周转期较短,资金需求期限较短;苗木、果木类家庭农场其资金周转期较长,资金需求期限则长达3~5年;现代化养殖型家庭农场其圈舍建设、幼崽购置等前期投资较大,并且资金回笼期较长,资金需求期限也较长。

2.3.2资金来源情况在所调查的30家家庭农场中,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投入,其次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少部分来源于赊销和财政补贴,所占比重较低。17家种植型家庭农场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家庭前期积累、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均为主要来源。11家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资金来源中家庭前期积累占主导地位,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偏少(表3、图1、图2)。2家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资金来源完全靠家庭前期积累,没有其他资金来源。

表3家庭农场资金的主要来源

资金来源频次(家)比例(%)家庭投入(前期积累)30100.00银行贷款1653.30民间借贷930.00赊销413.30财政补贴1240.00

家庭农场的资金来源情况与家庭农场主的前期经历有很大关系。所调查的家庭农场主前期经历较为多元化,一部分长期务农,其前期积累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有借贷资金需求;一部分从基建、土建、做生意等其他行业转为从事农业经营,其前期

资金积累较多,为现代化养殖、设施高效农业及大规模粮食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障,对借贷资金需求较少。

从资金来源额度看,个别家庭农场的前期积累高达500万元,少部分达300万元左右,以几十万元的居多,前期积累差距较大;银行贷款整体上额度不高,少数额度为60万元,最少的仅为5万元;民间借贷资金额度也不高,最高的为60万元,最少的仅为5万元(表4)。

表4家庭农场主资金额度基本特征

资金来源最大值(万元)最小值(万元)均值(万元)前期积累50010100.73银行贷款60516.83民间借贷6056.50

2.4借贷资金情况

在所调查的30家家庭农场中,16家有银行贷款,9家存在民间借贷,借贷资金对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1银行贷款情况从贷款发放额度看,10万元及以下的有7家,占比约为43.88%;30万元的有1家,40万元的有1家,50万元的有4家,60万元的有3家。贷款发放额度偏低,与部分农场主希望获得的贷款额度有一定差距,银行对发放家庭农场贷款较为谨慎。

从贷款银行看,主要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达到了13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目标定位、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其他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了家庭农场贷款的发放,但所占比例较低,资金更多投向了非农业贷款。

从贷款期限看,绝大多数以1年为主,达到了14家,1家贷款期限为9个月,1家贷款期限为3年。1年的贷款期限比较适宜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但对于苗木、果木、养殖类家庭农场而言显得偏短,因为这些家庭农场资金周转期较长,一般为3~5年,希望贷款期限能长一些。

从贷款利率看,均比贷款基准利率有所上浮,上浮幅度在20%~100%不等,具体的贷款发放利率与担保方式有关。表5中的利率为名义利率,由于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还会留风险保证金,使借款人真正使用的贷款额度要低一些。并且还有一些担保费、手续费、登记费、资产评估费、公证费等,导致实际利率还要更高一些,加重了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

贷款种类基本上无信用贷款,全部为担保贷款。担保贷款中保证贷款占据了主导地位,抵押贷款相对较少,这与家庭农场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有关,家庭农场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机具等未能成为银行所认可的有效抵押物。目前的抵押物主要以房产为主,两证齐全的房产抵押利率低些,并比较容易获得贷款,两证不全的房产估值较低,贷款核定额度较低,利率偏高。保证人主要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果是农户联保贷款,则贷款额度偏低、利率偏高。担保方式既有抵押又有保证人的贷款利率约为8%左右,只有保证人的贷款利率在11%左右。

表5家庭农场银行贷款情况

家庭农场额度

(万元)贷款银行期限利率

(%)担保方式抵押保证人农场一60东吴村镇银行1年11√农场二50民丰银行1年9√√农场三30建设银行1年7√农场四10民丰银行1年11√农场五50民丰银行1年8√√农场六10民丰银行1年12√农场七5民丰银行1年11√农场八10民丰银行1年10√农场九60东吴村镇银行1年11√农场十50民丰银行1年9√√农场十一60江苏银行9个月8~9√农场十二10苏州银行1年7~9√√农场十三40民丰银行3年12√√农场十四5民丰银行1年11√农场十五50民丰银行1年12√农场十六5民丰银行1年11√

2.4.2民间借贷情况民间借贷相对银行贷款而言,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优点,在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不少家庭农场主选择了民间借贷。在所调查的30家庭农场中9家存在民间借贷,借贷额度为5万元的有3家,15万元的有2家,20万元的有2家,50万元、60万元的各1家。民间借贷运作不够规范,有些只有1张借条作为借贷凭证,有些连借条也没有,存在一定的纠纷隐患。有些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无息借贷,有些是私人间的放贷,利率偏高,大多为15%,有些达到了20%,推高了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表6)。但如果家庭农场遭遇风险面临损失时,就会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表6家庭农场民间借贷情况

家庭农场金额(万元)利率(%)农场一5无息农场二6015农场三2020农场四2015~20农场五1515~20农场六5无息农场七1515农场八5015农场九515

2.5家庭农场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家庭农场面临的风险较大,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养殖风险及市场风险。种植型家庭农场面临的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较为突出。粮食类、经济作物类农作物生长受天气影响都较大,比如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均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严重时会造成大幅度减产。由于粮食有统一的国家收购价,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类农作物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有时低至保本价以下,导致家庭农场主遭受较大的损失。

养殖型家庭农场面临的养殖风险及市场风险较突出。养殖类农场主最怕养殖期间出现疾病、疫情等风险,比如猪流感、禽流感让养殖农户损失惨重。养殖类家庭农场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同样十分突出。其中以生猪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自2013年以来,饲料成本居高不下,而生猪行情一直低迷,导致不少散户放弃了养猪。

2.6农业保险情况

目前,粮食类家庭农场基本上都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自然风险,但存在补偿程度偏低的问题,使家庭农场主的实际损失仅得到了部分补偿。目前粮食类农作物主要依据物化成本确定保险金额,667 m2的保额为500~600元,没有涵盖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所确定的保险金额较低,导致赔付率较低。养猪类家庭农场大都购买了母猪、育肥猪保险,其他养殖型家庭农场购买的农业保险偏少,一部分农场主曾购买了保险,后因赔偿较低等原因,导致农场主不愿再购买保险。水产类保险产品较为缺乏,目前新增了一些水产养殖类农业保险,但尚未普遍推广。并且,普遍存在保险理赔时间较长等问题,使得风险并没有通过保险得到有效转移。

3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通过金融支持来推动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3-4],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提升家庭农场主综合能力,增强家庭农场自身实力

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主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家庭农场能否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较高的家庭农场主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更易于接受新产品、运用农业新技术,更易于获得及时的市场信息,并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化的销售手段,使得家庭农场的整体经营效益较好,也有利于获得金融支持。因此,相关农业部门可组织家庭农场主参加培训,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行技术、管理、政策、销售等全方位的培训与交流,以提升家庭农场主的综合能力,从而带动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为获得金融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实现家庭农场主综合能力的提升、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及金融支持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比如完善工商登记、土地、农业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推动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家庭农场自身实力。

3.2完善家庭农场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

为了更好地规范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对家庭农场实行动态管理,对已注册的家庭农场要定期考察其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一些停止经营的家庭农场要及时注销。家庭农场经营类别发生改变的要及时加以变更登记。把家庭农场的实时动态情况,比如家庭农场主的个人信息及信用状况、家庭农场的经营类别、规模、经营效益、资金需求情况、参加农业保险情况等相关信息纳入家庭农场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政银企三方信息共享,为打造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3.3加快涉农金融业务创新,优化信贷产品

目前,家庭农场获得银行大额度、低利率贷款的主要瓶颈是缺乏有效抵押物。因此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款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产品,根据家庭农场的规模及效益情况,设定差别化的贷款额度。根据家庭农场经营类别的不同,资金周转期限的不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比如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短期贷款即可满足,而苗木、果木类及现代化养殖类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期限较长,更适宜3~5年的贷款。在利率上,尽量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略微浮动。

3.4引导规范民间借贷有序发展

民间借贷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由于其所具有的灵活性、便捷性,在满足家庭农场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在政策层面引导规范民间借贷有序发展,保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引导民间借贷在形式上更为规范,减少纠纷隐患,以更好地支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3.5大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

农业保险在有效分散和转移家庭农场所面临的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还存着保险金额偏低、赔付率较低、保险产品偏少、理赔时间较长等问题,影响到了家庭农场主参保的积极性。因此应大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保险金额,使保险金额不仅涵盖物化成本,还要涵盖一定的租金成本及人力成本,从而提高保障程度;一方面,增加农业保险产品类型,扩大保障范围,并大力宣传、推广新增的农业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效率,缩短理赔时间。设立家庭农场快速理赔通道以及引入保险公估等措施,简化投保、理赔手续,破解查勘定损困境[5]。同时,针对一些大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巨额损失,积极推动农业巨灾保险及再保险的发展。从而提高家庭农场主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积极作用。

3.6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发挥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适度增加面向家庭农场的各项财政补贴;提高财政贴息幅度,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同时,把各项财政补贴公开化,以提高财政支持的透明度,让家庭农场主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清楚有哪些农业财政补贴,也有利于各界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农业部. 农经发〔2014〕1号: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Z].

[2]倪坤晓,沈月琴. 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83-1586.

[3]刘惠芳,王青. 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448-450.

[4]曹庆穗. 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464-466.

发展家庭林场的思路 篇7

1.1 家庭林场的概念

家庭林场是在林业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家庭为基本的经营单位进行林业产品生产的一种经营方式, 是我国林改后重点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林场都是具有一定规模, 实行科学化管理的林业产品生产。家庭林场也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 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建设管理的一种产业化经营。发展家庭林场以来, 林业产业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各种果树场、速生林场、苗木场等丰富了家庭林场的形式, 使林业生产方式有了多样化趋势。同时, 经济增长点也发生了转变, 可以说家庭林场是当前我国林改后林业生产经营的最有力经营模式。

1.2 家庭林场与林业专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在林业产业结构中, 除了家庭林场, 还有林业专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 但是后2类经营方式与家庭林场还是存在显著的不同的。家庭林场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林业商品生产的, 劳力主要是家庭成员为主的一种小型化的经营方式, 基本不需要额外的雇佣工人。林业专业大户的经营规模比家庭林场大, 需要长期依靠雇佣工人进行林业商品的生产和林场的管理。林业专业合作社则是由来自不同家庭的林农自发联合形成的一种组织化经营方式, 分散的林农联合起来, 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和经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很好, 很多的林业专业大户也都加入了合作社, 但这与家庭林场还是存在明显的不同的。

1.3 家庭林场的特点

1.3.1 林业生产商品化

家庭林场的经营方式促进了林业商品化的发展。在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 但是林改后的家庭林场带有典型的经营性质, 家庭林场更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 因此, 经营中强调林业产品的商品化, 强调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林业商品。

1.3.2 生产经营集约化

林改后的现代家庭林场是一种经营方式。各地的家庭林场也都注重自身的现代化管理和经营。家庭林场的经营专业性较强, 管理者虽是家庭成员但是管理方式也是十分科学和有效的, 在有些地区的家庭林场中甚至有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同时富有特色的林场还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获得品牌效应, 林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1.3.3 产业转型规模化

林业改革后, 家庭林场利用林地流转创新手段实现了新型的经营发展。在市场的促进下, 家庭林场的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 家庭林场的经营内容也有了多样化趋势。在整个产业系统中家庭林场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进行转型, 例如由生产转为服务。现代家庭林场的经营对技术的应用、机械化生产以及降低成本、绿色生产都有自己的方法。在技术和管理的促进下, 家庭林场生产率有了更快、更大的提高, 林场产品的多元化也丰富了林产品市场。

1.3.4 经营模式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活跃性特征对家庭林场的经营模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和市场的促进下, 家庭林场出现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包括单个家庭经营、多家联合经营、成立独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等。当前, 我国各地都在鼓励家庭林场适度的集中经营, 建立起林业产品一体化服务的体系化经营, 从而向产业升级和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林产品方向发展。

1.3.5 市场竞争力强

市场经济环境下, 家庭林场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尤其是专业林业合作社的领导下, 一些地方的家庭林场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走向了国际市场。家庭林场近年来升级发展快, 竞争力也有了大幅的提高。

2 家庭林场在实现林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2.1 推动林产品的市场的发展

现代家庭林场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范畴, 尤其是林改后的家庭林场生产的产品逐渐流向市场后经济利益的获得, 促使着家庭林场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在技术的促进下, 产品种类的逐渐丰富, 将为林产品市场提供更多种类、更高品质的服务, 对推动林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促进林业社会化体系建设

林改后, 家庭林场自主经营, 生产出的林产品逐渐流向市场。林业市场的形成使得林业生产者逐渐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家庭林场经营者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提高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林业经营逐渐走向专业化。家庭林场在实现专业化生产时, 需要从社会获得各种服务, 也是在这一需求下, 林区的剩余劳力、非林区的各类专业服务人员加入到林业社会化体系中, 使得林业社会化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2.3 加速林业产业一体化进程

在林业社会化体系建立后, 林业生产与为之服务的工、产、供、销等整个林业产业过程都伴随着利益的交织, 各个环节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就促使着林业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只有形成产业一体化, 才能更好地保护家庭林场的利益, 才能保护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才能推动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2.4 为合作社和股份制打下基础

林改后发展起来的家庭林场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是具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特性的新型经营模式, 也是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创新, 突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些限制, 为林业生产向现代股份制发展承担着过渡功能。

3 发展家庭林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家庭林场发展速度快,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形成了丰富的林产品经营体系。家庭林场经营在市场和政府的调节和引导下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 家庭林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也正在做出贡献。

家庭林场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包括林业税费高、林权证权利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家庭林场融资难、林场的防火和防虫技术难和任务重以及家庭经营中对一些绿化类苗木缺乏认识等。

4 发展家庭林场的政策保障与帮扶政策

发展家庭林场以及整个林业产业完善都与政策的保障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随着林改的进行, 国家林业部门和国务院都对林业改革制定了相关的意见。国家政策上的倾向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引和促进。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林业方面的扶持政策, 在2014年的一号文件中有38项涉及林业, 包括林地流转、登记确权、财政补助、林业征费等。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在鼓励和支持林业发展, 在保障着家庭林场的发展。

对家庭林场的帮扶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 包括项目的帮扶、技术上的服务、指导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加强品牌的建立与宣传、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等。帮扶政策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 才能真正起到对家庭林场的帮扶作用。

5 发展家庭林场要注意的问题

要把好质量关, 家庭林场要根据所在区域和环境选择有利的林产品进行生产, 并在技术上、管理上以及人员素质上不断提高, 从而确保林产品的高品质;要在立法上对家庭林场予以保护, 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家庭林场的发展;家庭林场要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上, 发展多种经营, 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健全林业产业服务体系, 为家庭林场提供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 并将这种服务贯穿到家庭林场的各个环节;从林地流转方面加强管理, 为家庭林场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为家庭林场扩大规模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

6 发展家庭林场的几点建议

建立和完善家庭林场的登记管理制度, 加强对家庭林场的科学规划。家庭林场的建立、发展以及林产品的选择都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并选择合适的规模并有计划的控制和扩大规模。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对林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政府对家庭林场的发展除了要在政策上加强扶持, 还要在家庭林场的发展中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 保障林产品的质量, 为家庭林场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家庭林场的法律保障制度。加强对林区土地的流转的立法和宣传, 使家庭林场经营者认识到契约的重要性, 为家庭林场建立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权利保障。

7 总结

林改后家庭林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家庭林场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 同时对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家庭林场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家庭林场发展中需要给予政策保障和帮扶, 还要从多方面为家庭林场发展提供服务。

摘要:随着林业改革的开启和深入, 发展家庭林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全国各地区均有家庭林场的尝试,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以看出家庭林场是适应林改的一种林业发展方式。在国有林场时期, 分散分布的林区给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国有林场在质量上也难以有效提高。这些问题在家庭林场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以家庭为单位管理农场, 不但强化了责任, 也会加大投入力度, 林业质量提高快, 效果显著。笔者在本文中对林改后发展家庭林场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家庭林场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家庭林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邹继昌, 后林改时代发展家庭林场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3 (10) :39-42.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初探 篇8

1 家庭农场的数量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共有家庭农场2149家, 最早出现的家庭农场位于北海合浦市, 于2009年4月30日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可见, 广西的家庭农场的萌芽较早, 经过了6年多的发展, 由最初的4家家庭农场, 发展到了2014年底的2149家 (见表1)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从表1可以看出, 在2013年之前, 广西家庭农场仅有30家;2013年至今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2013年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增加了1096家, 2014年增加了1023家。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政策的强烈刺激,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提到发展家庭农场, 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三次提及发展家庭农场, 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广西地方政府对发展家庭农场的支持, 包括广西自治区工商局针对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三放宽”政策、广西农业厅专门设置家庭农场的扶持项目、各地区政府对认定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国家各类支农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优先安排承担农业项目等。其次广西家庭农场发展有较好基础, 2013年以前广西各地市已培养大量的种养大户, 但发展起来的种养大户由于没有市场主体资格, 无法获得财政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借着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这些种养大户纷纷转型成为家庭农场。

2 家庭农场的产业类别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由表2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有种植型家庭农场995家, 占比46.30%;养殖型家庭农场709家, 占比32.99%;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有445家, 占比20.71%。在种植型家庭农场中, 从事粮食种植的有358家, 占养殖型家庭农场总数的35.98%;养殖型家庭农场中, 有428家家庭农场从事畜牧业养殖, 占比60.37%, 281家从事渔业养殖, 占比39.63%。

3 家庭农场的规模

从广西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规模来看, 截至2014年底广西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为13272.5hm2, 其中耕地面积为9735.3hm2, 草地面积217.27hm2, 水面668hm2, 其他2651.93hm2,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拥有6.16hm2。由于不同经营项目的家庭农场对土地的需求不同, 仅从土地面积考察家庭农场的规模是不全面的, 因此本文从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角度来考察广西家庭农场的规模 (见表3)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本文将年销售农产品总值在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小型家庭农场, 10~5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中型家庭农场, 50~10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大型家庭农场, 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定义为特大型家庭农场。由表3可知, 广西目前家庭农场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 而大型家庭农场的数量较少。并且, 从数据上看广西各地市农场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并不成正比 (见图1) 。

由图1可知, 贵港市家庭农场的数量虽然遥遥领先, 但是家庭农场的销售农产品收入却排位较后, 说明规模偏小, 发展质量不高。桂林市家庭农场的平均注册资本最高, 说明虽然桂林市家庭农场数量不多, 但是发展的质量很高。由此可见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4 家庭农场的分布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都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 其数量和规模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 (见表4) 。

由表4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贵港市的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达到了680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31.64%, ;其次是钦州市家庭农场有269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2.52%;南宁排在第三, 有215家家庭农场,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0.00%。

由于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本文继续考察了贵港市家庭农场的分布状况, 如表5所示。

由表3~5可知, 截至2014年底, 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密集的是桂平市, 有259户家庭农场;其次是平南县共有184户家庭农场, 排在第三位的是港北区, 有122家家庭农场, 即使是贵港市家庭农场最少的覃塘区也有39家家庭农场, 高于崇左市和贺州市。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截止到2015年2月。

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家庭农场分布的统计, 笔者发现许多地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区域较为集中, 且有明显的特色经营项目。

5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5.1经营项目逐渐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西家庭农场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不断增加, 经营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2009年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主要是鸡和猪的养殖, 2010年增加了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和淡水鱼养殖家庭农场, 2011年广西家庭农场中出现了花卉种植和番石榴种植的家庭农场, 2012年出现了中草药种植和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到了2013、2014年广西家庭农场的蔬菜、中草药、林木、水果和园艺作物种植以及养殖的品种迅速增多。其中, 种植的品种较多, 种植蔬菜的包括番茄、茄子、辣椒、香瓜、苦瓜、丝瓜、叶菜、玉米、红薯、板栗、香芋、雪藕等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包括百香果、葡萄、提子、火龙果、贡柑、香蕉、菠萝、芒果、甘蔗、柑桔、杨梅、柚子、山楂、龙眼、荔枝、西瓜、莲雾、青枣、油桃、罗汉果、猕猴桃等;中草药种植包括葛根、金银花、野菊花、霸王花、牛大力、巴戟、灵芝等;林木种植方面主要是速生桉树和油松;养殖方面包括鸡、鸭、鹅、生猪、牛、米谷黑猪、白鸽、兔、山羊、蚕、淡水鱼、田螺、龟类等的养殖。

5.2 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使用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 并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经营。例如, 位于港北区大圩镇新建村的新农家庭农场种植了30hm2水稻,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位于广西北流市的大伦宝旺家庭农场从事肉牛养殖, 建立了标准化的肉牛养殖场, 所调查的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也都是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标准建立猪舍进行生产, 其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

5.3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较好

2014年全年广西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产值为58130.78万元, 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4834.48万元,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经营净收益为15.50万元, 而2013年广西农户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为5734.29元, 即使按每户5口人来计算, 广西农户每户家庭经营收入为28671.45元, 远低于家庭农场的收入水平。可见, 广西家庭农场主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农户经营收入。

家庭农场在自身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 还带动周边的农民收入增加, 农忙时临时雇佣周边农民到家庭农场打工, 并且与周边农民建立合作社, 利用技术、经验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势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可见家庭农场的经营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4土地流转形式较为规范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形式都较为规范。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大多和农户或者村集体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合同中限定了流入土地方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土地的位置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具体情况, 并对土地流转的期限、土地流转的价格及其调整作了详细的规定, 明确了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违约和纠纷的处理办法等。规范的土地流转形式能够保证家庭农场的土地相对稳定, 家庭农场主敢于在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 为广西家庭农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对广西家庭农场的数量、产业类别、规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了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有利于全面了解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家庭农场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广西

参考文献

[1]商洋.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5.

[2]朱海涛.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2.

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 篇9

1 成本小, 效益高

6.67 hm2农田一般只需4~5个劳动力, 一般农户一个家庭就可以满足, 一家人经营6.67 hm2土地, 不需要详细的财务管理, 不需要专业的非生产人员。自已解决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 使用效率最高, 可以避免因劳动力涨价造成的效益下降问题。即使一家不足4名劳动力, 也只是在大忙季节需要几名帮工且很容易找到, 甚至从亲朋好友中就可以调剂, 或者普通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就可以满足需要。一个家庭种6.67 hm2农田, 年平均效益在9000~15000元/hm2, 加上副业收入, 年家庭收入大约在10万元, 可以确保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2 风险小, 产量高

6.67 hm2规模, 只需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得很好, 一家人共同管理, 责任心很强, 产量会明显高于大型农场, 没有特殊自然灾害不会造成大减产, 即使一季欠收, 损失也不会太大, 完全有能力自行恢复生产。发展6.67 hm2家庭农场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应用, 主动流入土地的都是富有经验的种田能手, 是专业农民, 以种植业为主业, 善于学习运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 还能传播新技术。达到6.67 hm2规模, 产品批量大, 可以注册品牌, 便于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指导和服务。6.67 hm2种植规模能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质量不下降及国家粮食安全,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土地流转难度小

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流出方、流入方都有后顾之忧, 流转面积太大、涉及农户太多, 往往需要政府介入, 最终导致地价抬高, 社会矛盾多, 流转难度大。前几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虽然理论上行得通, 但是实际上由于农民合作意识较差, 运转效果很不理想, 联户经营也存在同样问题, 家庭农场最有生命力。家庭农场不需要太大的规模, 也不需要繁杂的组成程序。农民家族、宗族观念较强, 不管是已进城的农民还是农村留守农民, 都愿意把土地交给自己的亲属。5~10户的农田总面积基本可达6.67 hm2, 往往在一个家族内就可实现6.67 hm2的规模, 涉及户数少, 流转难度小, 信任程度高, 流转手续简单方便, 地价也较低, 流入方、流出方的农户后顾之忧少, 容易实现土地快速流转, 也很容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

4 生态效益高

6.67 hm2规模, 年产农业废弃物总量50 t左右, 转化利用途径多, 效益高。如果全部用来堆肥, 只需100 m3的水塘即可, 可以节约50 t有机肥, 节省成本1.5万元左右。6.67 hm2规模只需666.67 m2晒场, 100 m2仓库, 一般农户家庭都具备条件, 基本不需增加投入。6.67 hm2规模生命力强, 可以办理营业执照, 完成质量认证, 做成品牌农业。6.67 hm2规模培养的多是以本土大户为主, 人熟, 地熟, 有长远眼光, 有长期计划, 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可持续发展。6.67 hm2规模不影响家庭副业, 可以同时搞养殖、加工, 种植经济作物, 让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减少排放, 让农业劳动力在农闲时节有所创收。规模过小, 农业废弃物总量少, 不值得投入。规模太大, 废弃物太多, 处理不便。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可以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压缩到最小。

5 便于政府管理

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可以确保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强, 社会管理难度小,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对6.67 hm2家庭农场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农业机械, 其次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种植6.67 hm2农田需增加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农业机械, 至少配备1台收割机、拖拉机, 1台机械耕种6.67 hm2地, 作业能力可能有剩余, 在完成自家土地作业的情况下可以为周边农户服务, 增加收益。农业机械投入是政府支持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多个6.67 hm2大户可以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集团优势, 掌握话语权, 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

6 结语

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应当注意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按照稀缺资源最高报偿原则, 充分让有限的土地多产出, 把农业的主要目标放在产量上, 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要把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 而不是向投机者流转。可以把大型农机补贴资金与流转6.67 hm2土地挂钩, 推动土地流转, 从而加快城镇化步伐, 解放劳动力。对土地流转的各种鼓励政策应当以6.67 hm2左右为起点, 不要一味求大。对于33.33 hm2以上大户, 应当实施资格准入制度, 增加粮食单产指标, 产量应不低于当地县前3年平均产量, 产量过低的不但应当取消政策扶持, 还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很多种植大户由于规模过大, 过度依赖于政策扶持, 有的成为政府的负担, 必要时可以以6.67 hm2为一个单位进行分解。6.67 hm2种植成功, 即可在6.67 hm2基础上积累了经验, 家庭农场会主动积极地发展成13.33、66.67、666.67 hm2。

摘要:发展6.67 hm2左右规模的家庭农场, 与小规模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相比, 具有成本小、风险小、土地流转难度小、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产量高等特点, 便于政府管理, 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合适的“度”、最适合的经营方式。因此, 政府应当在农机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进行探讨, 以期促进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

关键词:规模农庭农场,优势,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2) :69-72.

[2]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0.

[3]黎东升, 曾令香, 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6-9.

浅析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篇10

在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中, 主要以单个分散的家庭为主体进行经营, 土地规模相对较小, 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较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为深化我国农村改革,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需要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当前我国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明显的界定, 但一般情况我们所说的家庭农场主要是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家庭的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结合现代经营理念, 进行农业集约、规模、商品化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截止2014年, 我国家庭农场中符合统计标准的有87.7万个。

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2.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首先, 做好土地的确权工作是完善土地制度的基本前提, 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 按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前提, 保障土地向家庭农场合理有效的流转, 促进土地正常有序流转。颁布相关法律规范, 强有力的提供保障, 将土地的经营权长期有效地赋予农场主, 明确家庭农场主与土地的承包关系, 解除后顾之忧, 保障家庭农场能够真正掌握生产和经营的权利, 以此扩展土地生产规模, 促进土地向技术、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家庭农场转移, 提升家庭农场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2 增强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我国当前家庭农场主主要以农民为主, 平均接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经营管理理论知识, 更多的凭借经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和前提, 培育懂生产懂经营的职业新农民, 有目标性的提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等, 促进生产、管理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升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的建设。一方面, 积极探索和建立人才体系的建设, 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制度化, 尤其是针对种养大户或专业大户重点培养, 定期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升综合素养, 增加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 加强和院校合作, 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 建立人才实习基地, 加强人才储备,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吸引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参与, 发展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 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

2.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的生产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 我国需要尽快建设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在家庭农场生产、加工、销售、信贷、咨询等环节的提供服务, 极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帮助,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扩展生产资料市场, 增加基层供应服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的完善, 增加农场的科技含量;及时更新信息资源, 更新市场供求信息;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在收购、储运、销售等环节为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具体服务, 发挥实际效果。

2.4 增强财政信贷支持力度。

政府强化财政补贴的力度, 确定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以促进其发展。在税收政策上, 针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税费的减免, 尤其需要增加对生产大宗农产品的家庭农场税收的减免, 减少家庭农场的税收压力, 以税收的优惠来促其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一些更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允许家庭农场通过订单质押、农机抵押等多重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民间企业为家庭农场进行担保, 缓解家庭农场的资金压力, 扩展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 避免因资金运转困难而导致的经营不善。政府应该统筹城乡发展, 真正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创造条件, 为家庭农场的经营提出便利条件, 减少交易成本。

2.5 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有较多的行政命令和干预, 甚至少数地方为了完成上级计划, 强制开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 极大的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应该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尊重农户的个人意愿, 不侵犯农户的基本权利。按照法律程序有序引导土地流转, 因地制宜, 避免“一刀切”, 积极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政府更多发货引导的作用, 强化农民自主意识, 形成良好的宽松的社会氛围

2.6 统一和完善家庭农场认定的标准。

如今我国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界限模糊, 在规模、资产、劳动力、农机数、条件等各个当面没有具体量化的准则, 导致家庭农场和传统经营主体没有体现出差别, 没有体现出效率方面的优势。此外, 家庭农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 家庭农场在抵押、融资等各个方面带来一些列困难。因此, 我国需要立足于家庭农场发展状况, 明确认定基本标准, 量化细则, 明确准入原则和退出机制, 以此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运作效率。

2.7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随时互联网的触角不断深入农业, 互联网平台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同时也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一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销售等, 促进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扩展渠道。另一方面, 及时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 获取国家政策法规, 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 且避免生产和经营与国家政策相互矛盾;了解和学习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 增加科技含量;了解农业市场信息, 及时更新农产品供求信息, 包括生产资料、流通信息等, 及时做出计划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01:4-7.

家庭应该留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篇11

当今的社会,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使家长的心情越来越紧迫,因此对孩子的关注和安排也越来越细致。其实,反过来想,正因为升学就业的形势严峻,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高分,还要求他们具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就像鸟儿飞翔需要两只翅膀一样。根据我对所带的近两百名学生情况的了解,初中阶段的家庭给学生提供的课外发展空间并不够。因此,家长应当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使两只翅膀都丰满起来。

留给他们思索的空间

学校各科的作业都比较重,学生做完了这科做那科,又要按时交作业,因此,学生在学校用于思索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他们回到家后,家长应当不要急于再安排其他作业,留给学生回味和思索一天的课业及活动的时间。他们需要思索一整天的活动,包括老师讲的一些知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思索的过程,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对我所带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一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从早上6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中间除吃饭的时间,其他时间都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安排中度过,很少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因此,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我们才能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如果我们有意留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他们不仅消化了知识,而且可以思索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留给孩子健康活动的空间

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主要是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他们活动的范围也十分有限,操场竟然是他们的天堂,但在我们像他们那样大时,大自然才是天堂。这些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只局限于书本;对花草的认识,来源于花盆;而对粮食作物的认识简直是空白;至于自然界的花草虫鸟,除农村来的学生外,生长在城里的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简直是天方夜谈。城区的天空限制了孩子心胸的发展,城区的天地限制了孩子视野的开阔,城区的空气污浊着孩子的心身健康。想办法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这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不见山,就不能理解雄奇巍峨;不见水,就不能理解映绕如带;不见花草树木,就不能理解生命的蓬勃朝气。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只有到自然中去,才会体验出生命的美好,才懂得珍爱生命,才能培养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假期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也是今后社会最需要最重视的社会实践能力之一。

留给孩子动手的空间

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未来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于他们将来的生存、求职或者取得成就的大小都有极大的关系。在我们国家有时文凭只是求职的敲门砖,而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可能是谋生和发展的重要能力。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好时机。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校并没有多少动手的机会,于是家庭就是最理想的场地。我教的学生里面,有些学生有不错的绘画才能,他们的画曾获过省市级奖,但后来学校组织几次绘画展,他们都没参加,问他们的原因,回答是没有时间画。我鼓励他们,他们说家长不让画,怕耽误学习。

本来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能在学生时代表现出来,那说明他这方面的才能是比较突出的,也许将来他的成就也就在这方面。但是我们却把它修剪掉了,实在是可惜呀。

留给孩子交友的空间

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洁、最具有生命力的健康的友谊,即便到老了,都会让人回味无穷。家长应当留给他们交友的空间。学习的朋友,同共进步;活动的朋友,快乐成长;贫穷的朋友,认识人生。交友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完善思想感情的过程。青少年时代如果郁郁寡欢,那这个人的感情将是残缺不全的。初中学生交友出现障碍,心理也会随着出现障碍。我现在带的一个学生,小学时表现很优秀,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量大,交友很少,到初中第二学期即出现心理障碍,自我封闭,自卑而不能自拔。后来通过改变环境,引导交友,现在心理有较大改善。因此,家长不但要给予孩子交友的空间,也要教给孩子选择朋友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男学生交友大多在外活动,女学生交友多在家中活动,因此家长给予一定空间的同时,必须掌握所交之友怎么样,绝不能放任自流。可以调查清楚交友情况之后和对方家长联系,共同关注其成长。家长杜绝或放任孩子交友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自由飞翔需要两只强健的翅膀,家庭应当给孩子一些空间,使他们成长一双强健的翅膀,让他们在未来的天空能够自由地飞翔。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三中。电邮:jtszwgq@163.com)

家庭发展 篇12

一、家庭旅馆的类型划分

依据家庭旅馆发展依托的旅游资源的差别,现将家庭旅馆分为几类:

类型一:依托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型家庭旅馆。家庭旅馆依托主体农园和农庄旅游资源生存,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旅游体验等功能,如四川的农家乐。

类型二:依托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型家庭旅馆。该种类型的的家庭旅馆依托民俗旅游资源发展起来,该种旅游资源承载了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旅游吸引物,家庭旅馆既作为旅游者的休息场所也作为一个旅游吸引要素存在,如北京的民俗村。

类型三:旅游城市依托型家庭旅馆。该种类型的家庭旅馆依托旅游城市良好的位置和充足的客源,向来城市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住宿,它们一般会实行低成本经营模式,与城市内其他类型的酒店进行竞争。

类型四: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依托型家庭旅馆。庄园是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家庭旅馆依托该种农业化的庄园而建,其功能和布局与庄园的主题协调,该类庄园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类型五:相对垄断性旅游资源依托型家庭旅馆。该种类型的家庭旅馆依托相对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生,比如日照,它的相对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清澈的大海、金色原生态的沙滩,游客的地域范围不像北京民俗村一样客源大多数来自北京,也不像四川的农家乐一样,客源主要来自本地区,而是一个相对大的区域性的概念,日照家庭旅馆的客源主要是省外的客源,是跨地区的,是一个区域的范围。

二、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旅馆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国的实际,参照刘德谦对“农家乐”的发展周期的划分,中国家庭旅馆的发展分为萌芽形成期(1981-1992)、推广发展期(1992-2005)、规范成型期(2005-)、成熟稳定期(未来)。虽然中国家庭旅馆的形成与发展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的时期各个因素的作用力大小是不同的,而且起主导作用的动力因素是有限的,笔者认为推动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内在与外在两种驱动力,即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社会人文三种因素,其中需求因素是内在动力,产业政策与社会人文因素是外部动力。

(一)推动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需求因素是指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产生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本目的地的家庭旅馆对来本地区旅游的旅游者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因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了家庭旅馆的市场需求。需求因素是推动家庭旅馆发展的“看不见的手”,是推动中国家庭旅馆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经营家庭旅馆的个体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没有可观的市场需求就没有转化为利润的动力。因此市场需求是决定家庭旅馆兴衰、发展规模、类型等等一切的指南针,虽然在家庭旅馆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需求会对家庭旅馆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中国,家庭旅馆的市场需求是随着特定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而衍生的,上述几种类型的家庭旅馆,它们都不能只是依靠家庭旅馆就能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它们是伴随着特定的旅游吸引物而产生的。

在萌芽形成期(1981-1992),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小,因此家庭旅馆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小,利润很少,服务上以提供简单的住宿为主。推广发展期(1992-2004),随着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旅游住宿市场的“蓝海”逐步形成,一方面,城市的星级酒店因其高昂的价格为需要更周到服务的目标市场提供服务,而对价格弹性比较大的市场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经济性酒店的“不经济”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吸引着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因此,家庭旅馆因其便宜的价格、简单而干净的设施、近邻风景区的优越位置、不同主题特色的风格对“蓝海市场”的消费者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家庭旅馆的规模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在规范成型期(2004-),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消费者对家庭旅馆的风格、档次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而不像推广发展期那样主要以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市场为主。因此,在市场的指引下,家庭旅馆的数量和规模在空前发展的同时,呈现出风格多样的局面。

(二)推动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第一,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中国家庭旅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因。其是指由民族特征、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形成的对家庭旅馆发展起作用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贫穷落后的地区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家庭旅馆的发展初期,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他们看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而是对家庭旅馆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态度,此时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家庭旅馆发展的外部阻力。比如,日照渔家民俗旅游起于1999年,最初大多数农民怀着观望和疑惑的态度,只在王家皂村发展了6户家庭旅馆作为试点。等到家庭旅馆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规范成型期、成熟期,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家庭旅馆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此时社会人文环境对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影响不再是发展初期“有”和“无”的关系,而是决定经营价值观方向的问题,比如日照家庭旅馆的个体私营主从最初的“一次博弈”利润至上的经营观,发展到客户至上的“长远博弈”服务价值观,社会人文因素在里面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第二,扶持家庭旅馆发展的产业政策是中国家庭旅馆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日本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力地证明了产业政策对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中国的旅游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在家庭旅馆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在家庭旅馆的发展初期尤其明显,中国家庭旅馆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雷同风格的大规模发展到高度细分市场的多样化经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在萌芽形成期(1981-1992),政府通过优惠的政策扶持少数的家庭旅馆率先进行试点,从客源、设备、土地等方面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在推广发展期(1992-2005),尝到甜头的百姓在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家庭旅馆;在规范成型期(2005-),政府在注重家庭旅馆量的发展的同时,针对家庭旅馆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经营管理不规范、产品单一同时缺乏特色、卫生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等等。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对家庭旅馆的发展进行质的改造,如对家庭旅馆进行星级评定、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对旅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措施,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家庭旅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日照家庭旅馆的案例研究

(一)日照家庭旅馆的发展周期

日照家庭旅馆的发展是在当地发展民俗旅游、渔家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阶段和成都发展“农家乐”所经历的阶段大致相同,根据日照的实际情况,将它的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萌芽形成期(1999—2000)、推广发展期(2000—2005)、规范成型期(2005--)、成熟稳定期(未来)。日照渔家民俗旅游起始于1999年,最初大多数农民怀着观望和疑惑的态度,在王家皂村发展了6户家庭旅馆作为试点,2000年试点成功后,该村家庭旅馆发展到40多家。到2005年底,沿海的16个渔村,1500余户都搞起了民俗旅游,床位达5万余张,占到了日照市旅游接待能力的半壁江山。根据资料显示,日照的家庭旅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还存在着经营不规范、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日照政府2005年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家庭旅馆的发展。据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可以判断,日照的家庭旅馆和渔家乐的发展正处于“规范成型期”。

(二)日照家庭旅馆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1. 日照海滨游的市场需求规模是日照家庭旅馆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日照的家庭旅馆的市场需求是随着日照海滨旅游热的兴起发展起来的,家庭旅馆的生存依附于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由于1999年日照的海滨旅游才刚刚起步,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日照家庭旅馆的客源较少、利润较低。因此,在1999年的萌芽期,较小的市场需求限制了日照家庭旅馆的规模;进入2000年,随着政府加大城市海滨游的市场营销,并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推销,日照家庭旅馆的发展也随着城市海滨游的繁荣而进入推广发展期;到2005年底,日照的家庭旅馆的绝对数量相当大,根据日照市旅游局的统计,日照沿海的16个渔村,1500余户经营家庭旅馆的床位达到五万余张。从区域分布来看,与其他地方的家庭旅馆相比,日照市家庭旅馆的规模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从2005年,日照市旅游局针对日照家庭旅馆出现的问题和市场需求的逐渐多样化,开始对家庭旅馆进行规范改造。

2. 社会人文因素是日照家庭旅馆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之一。

日照家庭旅馆的私营业主原来主要是以农业和渔业为生,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在1999年初期,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了家庭旅馆的发展;进入2000年家庭旅馆的扩展发展期后,在利益的诱使下,各个村子家庭旅馆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比较突出,相互压低价格,致使家庭旅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束缚;2005年,政府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对农民进行教育,灌输“!!!!!!!!!长远博!!!弈”的!!思想!,农!民的!!纯朴利!!益观也正逐渐向成熟的商业观转变,良好的思维模式推进了家庭旅馆的规范和发展。

3. 家庭旅馆的产业政策是日照家庭旅馆发展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

在家庭旅馆发展的初期、推广期,日照旅游局通过税收、土地、客源等政策扶持家庭旅馆的开办。此外,在推广发展期,日照市旅游局每年都会参加各种旅游博览会和在不同的地方开展旅游推介会——推销日照,比如2005年日照就在上海和南京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旅游推介活动,在2006年夏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进入规范成型期,日照市实行星级评定标准的模式,在全国家庭旅馆规模最大的日照制定并实行此类标准,推动了日照家庭旅馆质的转变。可以说,家庭旅馆的产业政策推动了日照家庭旅馆的诞生,并且决定着日照家庭旅馆的发展方向。

总之,家庭旅馆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住宿业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大多数家庭旅馆位于农村,因此它的良性发展对于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对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正确的把握中国家庭旅馆形成的动力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和出台积极的产业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褚蓓.对家庭旅馆经营可行性的分析,旅游学刊[J].2002,(5).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3]吕宛青.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及管理模式研究,思想战线[J].2007,(2).

上一篇:科研型事业单位下一篇:初中化学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