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训练

2024-07-28

家庭训练(通用11篇)

家庭训练 篇1

“儿童感觉综合失调”是指儿童对各种感官刺激信息在大脑中枢系统中不能进行和谐有效的组合, 造成整个身体不能协调运作而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 该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占学生总数的5%~10%[1], 能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困难及行为障碍, 对儿童正常心身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也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以及精神负担。近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 但均集中在医疗、学校或康复机构等的训练疗效, 对家庭训练巩固疗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因此, 该研究依据香港耀能协会感觉综合家居训练的方法[2], 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儿童进行感觉综合训练辅助家庭训练, 旨在探讨家庭训练巩固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 以达到减轻家长精神和经济负担, 更好地促进儿童心身健康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感觉综合训练的儿童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其中, 对照组男23名, 占76.67%, 年龄6~11岁, 平均年龄 (7.69±1.41) 岁, 重度感觉失调者 (93.33%) , 感统训练平均疗程 (21.30±7.62) d;干预组男22名, 占73.33%, 年龄6~10岁, 平均年龄 (7.72±1.15) 岁, 重度感觉失调者占86.67%, 感统训练平均疗程 (23.03±6.42) d。参加训练的儿童均符合感觉综合失调评定标准, 无神经系统、精神及严重的心、肺、肝和肾脏疾患的儿童, IQ>80。

1.2 训练方法

两组儿童均在该院感觉综合训练室进行为期1个疗程的集中训练, 由专业训练师负责训练, 方法采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开发的感觉综合训练方法, 项目包括滑板、滑梯、拍球、平衡木、跳绳、袋鼠跳、滚筒、独脚椅、趴地推球、瑞文推理及背数等视、听、记忆综合训练等。训练3~5次/周, 时间1~1.5 h/次。

干预组儿童在集中训练结束前1周, 医务人员向家长发放该院参考《感觉综合家居训练册》, 自行设计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3], 督促和指导家长及儿童按照指导卡的项目和内容, 于训练结束后回家继续巩固训练, 要求家庭训练频率为:1次/d或2~3次/周, 训练坚持30 min/次以上。同时医务人员坚持每周定期电话回访, 以解疑答惑的形式对家长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督促其遵医行为。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3.1 评估方法

家长根据儿童在训练中症状改善情况, 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随防3月, 随访6月填写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儿童感觉综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医生对照量表做综合评定并进行评估。

1.3.2 感觉综合效果评定

有效:感觉综合评定量表中至少有1项分数达到正常或得分提升幅度>5~10分, 或者评定结果至少减轻1个等级。无效:评定结果无变化或分数提高<5分者[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儿童年龄, 行为各因子不满足正态分布, 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训练结束时、3个月后, 随访两时间段两组训练疗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后随访, 干预组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对照组疗效有效率明显低于其训练结束时,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 ▲:对照组随访6个月与结束时比较, △:两组训练结束比, ▽:两组随访3月比, ☆:干预组组间比, ◇:对照组随访3月与6月比。

3 讨论

(1) 家庭辅助训练能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疗效, 从20世纪70年代起, 西方国家已开始普及了感觉综合训练, 而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感觉综合训练后, 众多学者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证实感觉综合训练治疗儿童感觉综合失调是确实有效的, 有效率达85%[5]。但研究均集中在医疗、学校或康复机构等的训练疗效, 对家庭训练文献报道较少。张挚[6]在研究中国感觉综合训练现状指出, 目前中国只着重对儿童本人和心理的训练, 忽视了父母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虽有报道称[7]家长参与及家庭训练能对提升训练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帮助, 但其研究是在集中训练配合家庭训练两者同时进行, 对训练疗程结束回家后继续辅以家庭训练, 将训练延续到家庭, 以家庭辅助训练来巩固感觉综合疗效问题未涉及。该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月, 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分别66.67%, 76.67%,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儿童在3个月内均可基本维持训练疗效;而远期效果, 随访6月发现, 对照组感觉综合训练疗效有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 训练结束后6个月其疗效有效率比训练结束时下降约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3, P<0.01) , 提示症状又出现反复, 可能与训练结束后未坚持家庭训练的因素有关[8]。同时, 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比较, 干预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94, P<0.05) , 并且干预组训练疗效在3个时间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2.P>0.05) , 说明其疗效可长时间保持稳定, 有效率保持在77%左右, 与高瑛瑛的研究[8]结果有效率达80%相符可见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能巩固感统训练的疗效, 提示, 家庭辅助训练可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效果, 而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 家庭辅助训练经济方便, 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家长乐于接受。家族训练以家庭生活用品为主要器械, 根据日常生活灵活实施。且家庭训练方便、灵活、多样化, 不需太多的器械, 既节省了家长的时间, 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又融洽了亲子关系, 使家长易于接受配合。同时, 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中的家庭训练的目的, 操作方法具体而明确, 可操作性强, 让家庭训练有章可循, 家长易于掌握, 并且通过定期电话回访进行解疑答惑加以督促, 这样家长和患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训练, 从而提高其遵医行为, 更好地巩固训练的效果。

总之,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康复心情是最迫切的, 也是最具有耐心的, 家长每天可利用空闲时间对孩子进行训练, 这样既不耽误小孩的上学时间也不影响家长的上班, 而且操作简单, 就地取材, 家长乐于接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辅助训练对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60名行感觉综合训练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名, 对照组按常规接受感觉综合集中训练, 干预组在接受常规集中训练结束后指导继续家庭训练干预。结果 两组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在近期 (随访3个月) 下降不明显 (P>0.05) , 两组儿童在近期均可基本维持训练疗效, 但远期疗效经随访6个月后显示, 对照组疗效比训练结束时有效率下降50% ( (χ2=10.33, P<0.01) , 干预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94, P<0.05) 。结论 在接受感觉综合集中训练后, 继续辅助家庭训练, 不仅能巩固感觉综合训练的长期效果, 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而且方法简单可行, 家长乐于接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家庭辅助训练,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疗效

参考文献

[1]高正春.儿童感觉综合失调的分析与研究, 医师进修杂志 (内科版) , 2004, 27 (10) :54-55.

[2]吴丽如, 冯春好.感觉综合家居训练册[M].香港:香港耀能协会, 2009:7.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26 (13) :77.

[4]刘晓莉.姜峰.王芳芳.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6) :670-671.

[5]杨霞, 叶蓉.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5.

[6]张挚, 李赫南, 崔宏.中国儿童感觉综合训练及其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4) :12-13.

[7]高瑛瑛, 王盈盈, 黄柏青, 等.儿童感觉综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7) :32-33.

[8]潘顺英, 朱晓华.感觉综合失调儿童疗效维持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 (12) :1068.

家庭训练 篇2

想想这样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怎样对儿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把他真正培养成一个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呢?我不得不下床,翻出那些一直尘封在书柜底下的家教书籍,开始了认认真真的学习。其实,这些家教书籍还是在妻子怀孕时买的,当时买书只是出于一种即将为人父母的兴奋,可买回来后就一直没看,我们只是凭着做父母的主观想法去教育孩子,直到看了这些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家庭教育有这么多学问,而过去我们是多么的失误。

我对着这些书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晚上。在快天亮的时候我做出一个决定:我要为儿子策划一场“家庭生存”训练,通过一定的劳动训练,培养他的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责任感。而且我觉得最近一个月妻子出差不在家,正是进行这场“家庭生存”训练的好机会,免得妻子在家心疼儿子,阻挠正常“训练”。

整个训练方案想好之后,我比往日提前两个小时叫醒了儿子,我没有像往日一样先帮他穿衣服,而是先和他讲道理:“儿子,从今天开始,爸爸教你自己穿衣服,洗脸,还要教你自己学着做饭、做家务,好不好?”可是,儿子死活不肯自己穿衣服。

“要是爸爸和妈妈都出差了你可怎么办?你就不吃饭、不穿衣服了吗?你长大了,考到外地去上大学也要我和妈妈每天到学校陪你,去帮你穿衣服、给你洗澡吗?”我假装生气地一把掀掉了儿子的小被,板起脸来反问道。

“长大了我自然就会穿衣服了,什么都自然会干了,现在我不是小孩子嘛,需要你和妈妈照顾我。妈妈刚出差走了一天,你就懒得照顾我,什么都让我自己干,妈妈回来后我一定向她告你的状。”儿子竟理直气壮地威胁起我这个“妻管严”。

“你自己的事情要开始自己学着做──这是妈妈临走前和我共同决定的。”我在消除儿子心中的“靠山”。

“那,那,我还太小,我学不会做家务,再说别的小朋友在家也什么都不干,为什么让我什么都干?”儿子有些吱唔,但还在找种种理由逃避“家庭生存”训练。

“你都9岁了,也不小了,在德国,6~10岁的小朋友要帮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在美国,1岁多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的。”我开始用昨晚从书上看到的例子说服儿子。

你说的全是外国小朋友,我是中国人,和他们不一样!”没想到儿子如此顽固地和我玩起了“舌战”。

“什么外国人、中国人,只要认真学习,都一样能学会,快起来!”我叭地一声照着儿子的屁股轻轻地抽了一下,“今天你要是不学着穿衣服,我就把你光着身子抱到学校的课堂上,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笑话你!”

见我动怒了,儿子不再狡辩了,一骨碌爬起来,呆呆地看着我。

“到底学不学穿衣服?不学我可真把你光着身子抱到学校去了。”我在吓唬着儿子。

儿子有些慌了神,一边不情愿地点着头,一边无奈地去拿自己的衣服。

我终于胜利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地教儿子穿脱了五次衣服,最后一次,儿子自己很整齐地穿好了衣服。

接下来我又教儿子洗脸、挤牙膏,刷牙、收拾书包,虽然儿子满脸的不情愿,但没办法,在我的软硬兼施的教育下,他还是很认真地学会了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我的好儿子今天早上表现得不错,想吃什么?”我不失时机地表扬着儿子,鼓励他自立的信心。

“想吃鸡蛋糕!”儿子脸上这时才露出了笑容。

“好,爸爸现在就教你用微波炉做鸡蛋糕,让你第一次尝尝自己亲手做的喷香的鸡蛋糕。”我顺着儿子的话题说道。

“啊!?”儿子一脸无奈地被我拉到了厨房。

我先给儿子演示,几分钟后,我从微波炉里端出了一碗金黄喷香的鸡蛋糕,儿子急忙拿起勺子冲上前来要吃,被我一下子拦住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快自己去做。”

儿子没办法,第一次扎起围裙做起了鸡蛋糕,我在一旁耐心地进行指导。十几分钟后,儿子终于从微波炉里端出了一碗金黄喷香的鸡蛋糕,那一刻,儿子惊喜得不得了,早餐上,我和儿子都兴奋地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鸡蛋糕,特别是儿子,竟然吃得一点都没剩。

诱教儿子自立

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我对儿子说:“儿子,咱们进行一次非常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家庭游戏好不好?”

“好啊,那是什么游戏?”儿子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游戏,但答应得很痛快。

“这个游戏叫‘家庭生存’训练,爸爸先在三周内教会你一切基本的家庭生活自理技能,然后在爸爸不再帮助你的情况下,让你自己完全独立地生活一周,怎么样?”我用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目光看着儿子。

“如果我同意,你要先答应带我去吃两次麦当劳。”儿子又开始和我讨价还价。

“好吧,只要你同意,而且认真参加训练,我可以带你去吃四次麦当劳!”我在激发儿子的积极性。

“好,我同意!”儿子十分兴奋地答应了。

从当天晚上开始,我正式对儿子进行“家庭生存”训练,我为儿子准备了一本“家庭生存训练指南”,里面用儿子认识的汉字和拼音共同写着做各项事情的方法和步骤,基本包括了儿子在家中独立生存所能涉及的全部生活内容。然后我开始按照“家庭生存训练指南”上的内容一项项教儿子掌握。在四顿麦当劳的“诱惑”下及我的不断鼓励下,儿子很耐心地学习着:铺被子、脱衣服、洗澡……

第一周训练过去了,儿子进步非常大,在闹钟的提示下,他基本上自己能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了;第二周里,儿子学会了用电饭煲做饭,用微波炉做鸡蛋糕,热牛奶、热馒头和面包及洗碗;在第三周里,我又教会了儿子自己洗澡,洗简单的衣物、收拾屋子和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严肃紧张的三周“家庭生存”训练过去了,儿子的进步和变化让我每天上班都乐得合不拢嘴。为了鼓励儿子进行以下一周完全独立的家庭生活,我带他去吃了一顿麦当劳,以资鼓励。其实经过前三周训练,儿子接下来的一周完全独立生活已不成问题。周一的`一大早,儿子比我起得还早,等我起来时,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竟然做好了早餐:用微波炉热好了牛奶和面包。而且还为我准备好了洗脸水、刷牙水并在牙刷上挤好了牙膏。

“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这些生活问题再也不用爸爸妈妈操心了,我们的儿子已经是一个真正自立的男子汉了,等妈妈回来了,我一定要好好表扬你。”我激动地抱起儿子。

“别忘了带我去吃麦当劳。”儿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捏着我的鼻子,撒娇地说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儿子每天几乎承包了全部家务,把屋子收拾得非常整齐,还不让我坐沙发上看电视,怕我把沙发弄乱了,于是我每天晚上只好坐在地板上看电视。讲究卫生的儿子又嫌弃起我的汗脚、鞋垫和袜子,每天晚上我一下班,便逼我去洗脚、洗袜子和鞋垫,儿子洗碗也特别积极,有时他先吃完饭,便上来抢下我还没吃完的饭碗拿去刷了,弄得我哭笑不得。总之,这一切都是好现象,我的心里很高兴。

“家庭生存”训练胜利结束

为期四周的“家庭生存”训练胜利结束了。出差一月的妻子也要回来了,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我和儿子保守着我们的“训练”秘密。妻子回来那天也是晚上,我去车站接她,儿子自告奋勇在家准备晚饭。等我和妻子进门时,发现儿子把屋子收拾得非常整洁,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透着亮光,儿子正扎着小围裙在厨房忙活着,妻子简直被眼前家中的一切弄得惊呆了,这时儿子扑到妻子的怀里,“妈妈,我能独立生活了,我已经为你烧好了洗澡水,你先去洗个澡,我去做饭,咱们晚饭是大米饭、鸡蛋糕。”儿子乖乖地说着。

“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妻子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回头看我。

“儿子已经能自立了,这是真的。”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妻子。

晚餐时,妻子一边听着我对“家庭生存”训练的讲述,一边品尝着儿子做的喷香的米饭和鸡蛋糕,她竟激动得哭了。

在“家庭游戏”中的感统训练 篇3

妈妈在白天陪伴宝宝的时候,可以带宝宝玩一些感统训练的小游戏,其实感统训练的游戏不光是感统失调的宝宝可以玩,没有感统失调问题的宝宝也可以玩。

爬行游戏

训练目的:吸引宝宝注意力,引导宝宝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训练要求:准备几种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宝宝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他往前爬行。

挠痒痒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训练要求:在宝宝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此游戏。

游戏方法:妈妈用手挠宝宝的头颈、胳肢窝、脚底等皮肤触觉敏感处,如果宝宝害怕,或抗拒,先对其全身肌肤轻轻地抚摩,等宝宝习惯以后再逐渐把时间延长。

刷子脱敏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家长用刷子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搬运工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对玩具的认知能力。

训练要求:玩具若干,装玩具的容器一个。

训练方法:将玩具摊放在平面上,妈妈走开一定距离。让宝宝拿一样玩具走到妈妈处交给妈妈,宝宝完成“任务”时,妈妈要给与表扬,要注意玩具翻倒或绳子缠绕时,妈妈要及时给与帮助,以免宝宝发生危险。

钻过小山洞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平衡等全方位感统。

训练要求:准备一个通透的麻袋,或用若干枕头支起一个长约两米的小山洞,逗引宝宝钻进去并且自主地爬出来。

“马路牙子”上练平衡

训练目的:练习宝宝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妈妈要紧盯着宝宝,离宝宝近些,以便宝宝摔倒时及时扶住。

游戏方法:散步时,妈妈和宝宝一起沿马路牙子走是不错的训练项目,宝宝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

洗澡游戏

训练目的:锻炼宝宝的触觉刺激

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拿纱布或软毛刷子轻轻触摸宝宝的身体,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适合晚间玩的小游戏

很多职业女性,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利用难得的睡前时光陪宝宝做一些训练游戏,便显得非常必要。

手偶游戏

训练目的:不仅仅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同时也对听觉,平衡能力、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游戏方法:妈妈手上戴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偶,一边唱宝宝最喜欢的儿歌或者讲故事,一边不断地舞动手偶,让宝宝的眼神随之游动,让手偶和宝宝进行交流;还可以把宝宝抱坐在腿上,给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伴随着儿歌,一起摇摆身体。

讲故事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集中精力听故事并辨别出差错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给宝宝讲熟悉的故事时,可以故意讲错一些地方,看宝宝是什么反应。当宝宝指出妈妈讲错了的时候,要及时拥抱或轻吻宝宝以示奖励。

辨别声音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辨别不同动物声音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或爸爸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妈妈自测宝宝是否“感统失调”

出现“感统失调”的宝宝,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前庭功能失调: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倒桌椅、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好动、爱做小动作,容易与人冲突,难与他人分享。有些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口头表达困难等。

视觉统合失调: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等。

听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

触觉统合失调: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爱哭、紧张、孤僻、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姿势不当,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动作协调能力差。

美国中产家庭如何训练孩子做家务 篇4

近日, 教育部联合多家部门, 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鼓励开展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课程, 学校还可安排劳动方面的家庭作业, 比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为这种重新重视劳动的倾向喝彩。但是在方法上, 我觉得这些教育, 不应该由学校负责。家长不配合, 学校布置什么作业都是枉然。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的责任, 应该落实到家长身上。

在美国, 为避免让孩子陷入美国现在比较普遍的“福利文化”———觉得什么都可以不劳而获, 从他人身上或是从社会获取, 家教良好的人家, 在这方面有严格训练。孩子需要在不同年龄段, 从事与年龄相称的家务。我就“你让孩子做家务吗?如何奖惩?”这个问题, 在Facebook上随机调查了一下我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 发现几乎所有家庭都有鼓励孩子做家务的办法。

Jon (社会学教授) :孩子必须在家完成打扫卫生, 将垃圾拿出等任务。如果没有完成, 我的办法是taking privileges away (具体意思下文解释) 。

Martha (小学老师) :我们每周让他们做家务, 并给一些零花钱。如果没有及时完成, 我会不让其玩游戏, 拿走其手机等。

Leah (小学图书馆员) :你得看什么方法对你的孩子管用。我的办法是告诉他们, 等他们完成了某某工作, 大家才可以去做他们喜欢的某些事, 如去游泳, 逛商店等, 这会激励他们的参与, 家长也开心。

Cherisse (心理学系教授) :我一般不为家务给零花钱, 通常给他们一个时间范围, 让其完成某件事, 如果不能完成, 则不让其参与下一个活动 (比如和朋友出去玩耍) 。我还会把家务清单明确地列出来, 并有时间规定, 比如是每周一次还是两周一次。

Fran (建筑师) :我妈妈过去给钱让我们收拾房子, 每个房间明码标价。她给的“工资”不错, 不过她也检查我们的工作质量。她有一个家务的账本, 我做了事会登记上去。等我要钱的时候, 我会从上面取。不过收拾我们自己的房间, 洗自己的衣服, 她是不付钱的。我们每周轮流一天做饭。

总结下来, 这些家庭让孩子做家务的方法包括:

一、物质奖励, 比如用家务换零花钱。这种做法极其有争议性, 有利有弊。有利的是, 你用物质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被你认可, 小孩可以借此形成不劳则无获的意识。另外, 小孩也需要一些零花钱, 家长卡得太紧, 会限制以后的财务管理能力。因此, 用家务换取零花钱的办法, 并非完全不可取, 关键还是看家长怎么引导。比如我上面说的一些朋友, 对孩子必须做的事情 (保持自己房间整洁) , 是不给零花钱的。而对一些特殊项目, 如洗窗户, 或是家里“公共场所”的清洁, 则与零花钱挂钩。另外, 如Fran说的那样, 要想借家务换零钱的办法来鼓励劳动意识, 最好不要让孩子要钱的时候才找你做家务, 而是设立一个账户, 形成一定的延缓效应, 这更有利于理财训练。

二、行为奖惩。有些家庭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关联, 借此鼓励小孩从事家务活动。比如Leah说的做完了家务才可以去逛商场、游泳, Cherisse说的完成了家务才可以和朋友去玩, 属于行为主义说的正向巩固。而Jon的做法是, 孩子不完成某事, 就take privileges away。何谓privilege?就是孩子享受的一些并非其权利的东西:吃喝住行这都是他们的权利, 是必须的, 而玩游戏、给他们手机, 则属于“优待” (privilege) 。孩子没有做什么事, 把这些优待拿走, 也是良好训练, 属于“反向巩固”, 同样可以雕塑孩子热爱劳动的行为。

三、内在激励。2015 年, 布朗大学的一份简报指出, 美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人, 回到家里感觉的压力和负担远超过工作场所, 家务的分担, 是很多成人的压力源, 也是很多矛盾的触发点。作者强调, 家长的侧重点, 应把家务劳动向着“照顾家人”的方向去引导, 而不仅仅视其为差事和负担。换言之, 让孩子做家务, 是让其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 也通过分担家人的家务, 关心、照顾他们。这是尽量利用孩子的人性优点来做事, 强化他们的内心激励。因此, 应该在孩子完成家务之后, 感谢、鼓励他们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关心和照料。千万不要吹毛求疵, 说这不好那不好, 这会形成一种精神惩罚, 让孩子认为不作为可能还简单一些。另外一种内在激励, 是尽量一家人一起完成家务, 甚至在做家务的时候打开音乐, 让其变成非常快乐的家庭活动。

现在孩子学习负担很重, 再让他们做家务, 会不会增加其负担呢?如果父母处理得当, 适当的劳动, 会让孩子紧张的大脑得到调剂, 做做家务出出汗, 身体得到锻炼, 是他们当下可以获益的。至于远期收益则更不胜枚举。

今年3 月, 《华尔街日报》上有文章指出, 让孩子做家务, 对于其学习、情感甚至职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家务劳动, 尤其是一些复杂家务, 比如烹饪, 可开发儿童的一些身体协调能力, 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意。家务也可以拉近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自理能力强、甚至能照顾他人的孩子, 成人之后人际关系会更为和谐, 职场上更受欢迎, 婚姻更幸福。这已经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家庭中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篇5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语言训练和学校教师进行的语言训练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听觉是非常重要的,听力损伤不仅妨碍听觉障碍者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切断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通常,听力正常的人生活在语言环境中,随时随地都在听,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这实际就是学习概念及语言的机会。正常儿童在入学时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词汇量,而且词汇的意义都能理解;而听觉障碍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多半是依靠视觉范围之内的就不知道了,这样他获得的经验是片面的,而且许多事物都见过,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因此,学习说话对孩子的学业及智力的发展有好处。

1、从培养聋儿理解性语言开始。

聋儿理解性语言掌握的多少、理解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他的表达能力。训练理解性语言一般与听觉训练紧密相关,就是要建立事物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使聋儿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

2、积累丰富的有声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聋儿只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声词汇,才能逐步进入自如表达的境地。在训练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概念,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概念才能正确地表达。

① 从叠词教起。“帽帽”、“袜袜”、“球球”都是叠词。正常儿童随着呀呀血雨之后,即出现叠词。聋儿的说话训练也应从叠词开始。

见什么、教什么、说什么。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其实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比如带孩子去田间除草时,可以教孩子说草、锄头、土壤等等,给发自洗澡时,可以教他肥皂、水、毛巾、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以及干净、脏等词。

③ 利用图片、实物、动作、直观地教聋儿说话。这是指导聋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利用多种感官帮助聋儿掌握词的概念。如颜色、形状、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生、熟、苦、辣、香、臭等之类的词,可以让孩子亲自去体会,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加深发自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教感情方面的一些词,如喜、怒、哀、乐、哭、笑、美、丑、好、坏之类的词要结合情景或孩子的心理感受来教。

⑤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形成抽象概念。如教聋儿把动物一类的图片放在一起,把水果一类的图片放在一起,并教孩子说动物、水果等词,使孩子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3、发展聋儿的有声语言。

① 扩展语言。扩展语言是由词扩展到句,由简单句扩展到复杂句子的一种方法,是发展聋儿语言的重要措施。其做法是由一个中心词开始,逐渐扩展成句。如“苹果棗大苹果棗明明吃大苹果”。

② 利用对话,发展孩子说法的能力。对话是聋儿有声语言交往的开始,也是训练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主动向孩子提问、交谈,也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提问。在交谈中,家长要做出良好的反应,不可做出厌烦的表情。

③ 看图说话和讲述故事。利用画面给孩子讲述简短的故事,让孩子复述故事内容,以培养孩子的复述和叙述能力。

家庭训练 篇6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家庭康复训练;患儿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32-01

小儿脑性瘫痪俗称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一个月内大脑未发育成熟,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各种基本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中大脑是病变的主要部位,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患儿身体忽然僵硬、头颈松软、发育迟缓、进食差等。小儿脑性瘫痪常导致患儿运动、姿势、语言、听觉障碍,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对于小儿脑性瘫痪,应及时给予康复治疗,我院采用家庭康复训练配合医院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75例脑性瘫痪患儿最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相关诊断确诊为脑性瘫痪,并排除继发性癫痫患儿。75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1±0.9岁;手足徐动型7例,迟缓型3例,痉挛型18例,混合型10例。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年龄2.0±0.8岁;手足徐动型6例,迟缓型3例,痉挛型19例,混合型9例。两组患儿家长均签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康复训练方法

1.2.1医院康复训练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确定患儿脑性瘫痪类型,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先采用物理物理治疗方法以缓解患儿肌张力程度,其次采用Bobath法改善患儿姿势异常症状,最后以Vojta法逐渐引导患儿正常运动。此外,对患儿进行相关功能训练,并给予患儿生物电、高压氧的支持治疗。患儿住院治疗1个月后即出院,1个月后再返回医院治疗,如此循环6个月后,住院治疗时间改为半个月,共持续治疗9个月。

1.2.2家庭康复训练

1.2.2.1发育运动训练

①翻身训练:患儿仰卧,家长将其双臂高举过头并较差,引导患儿左右翻身。②站立训练:家长双手放于患儿骨盆处,保持患儿站立,并引到患儿转圈。③坐立训练:让患儿两腿叉开,坐于滚柱体上,家长扶住髋部、腋下,缓慢向前移动。④行走训练:家长于患儿背后扶住其骨盆,引导患儿左右交叉行走。

1.2.2.2关节活动康复训练

家长采用被动牵拉手法以提高患儿肘、肩等关节的活动度,同时降低患儿肌张力程度。关节活动的平率为每天3次,每次向不同方向活动5次。在牵拉时一定要注意力度,避免力度太大导致患儿关节脱臼。

1.2.2.3生活活动训练

①手功能训练:引导患儿按开关、玩积木、双手互握、玩拍手游戏等,以提高患儿收的活动能力。②训练患儿穿衣服、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以上家庭康复训每天2~3次,每次约30min,其次,家长应每天带患儿户外运动1h,让患儿多接触生人和新鲜事物。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站、坐、行走等大运动能力,进食、穿衣、上厕所、语言等生活能力与年龄、运动发育规律相符。

有效:患儿大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障碍显著改善,基本与年龄、运动发育规律相符。

无效:9个月后,患儿运动能力、生活能力障碍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现象。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38例患儿中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37例患儿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9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61)。

3.讨论

引发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有许多,包括父母亲酗酒、吸烟,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胎儿早产或迟产,新生儿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中毒、营养不良等。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我国0~6岁儿童患脑性瘫痪的概率高达1.86%,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

由于脑性瘫痪常导致患儿运动、生活、姿势等功能障碍,应及时给予康复训练予以纠正,家庭是儿童的主要场所,家庭康复训练更能保证训练力度,长时间的训练使疾病改善更彻底,同时还可以减少患儿的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2.97%,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改善患儿大运动、生活能力的障碍症状,让患儿恢复健康,从而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文军,王立锁.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4):2743-2744.

[2]李红丽.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06):555-558.

[3]张煜华.家庭康复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05):624-625.

[4]宋文桐,李玲.小儿脑性瘫痪的家庭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328-329.

家庭训练 篇7

1 手功能家庭训练

1.1 准备活动

在患儿情绪稳定时, 从肩颈部到手掌、手指, 再反向反复多次轻捏摸抚皮肤肌肉, 同时配合屈伸、旋转上肢关节活动3 min~5 min, 使上肢特别是手部肌肉充分放松。

1.2 腕部运动

一般情况反复轻轻屈伸、旋转腕部即可。对紧握拳、屈腕者, 握住患儿手部再适当稍过度地握拳屈腕并保持1 min左右, 然后反向 (张开手指, 腕背屈) 保持1 min左右, 放松活动腕部, 或其他部位治疗活动, 3min~5min后重复1次。

1.3 拇指运动

主要针对拇指内收者, 在上述两项活动的基础上, 加强拇指根部的按摩, 同时让关节旋转活动, 重点是尽量背屈指掌关节并保持1 min~3 min.患儿处于卧位和坐位, 前臂伸直旋后, 固定手掌, 从大鱼际根部推至拇指尖, 反复多次, 以皮肤微红为度。对拇指的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分别进行拔伸、滑动、对掌、对指等活动。

1.4 穴位按压

合谷、八邪、十宣、大小鱼际、后溪, 每穴反复揉按50次, 按压30 s至1 min.

1.5 游戏训练

完成持续训练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诱发患儿的兴趣, 使用玩具进行游戏训练, 如:串珠、搭积木、捏橡皮泥等。精细运动训练如拇食指捏、三指捏, 手眼协调训练, 双手协调训练如手掌抓握玩具训练, 手部感知觉训练如:痛温觉训练、毛刷擦刷、闭眼摸物。

1.6 日常生活训练

针对大年龄儿童, 注重在生活中的训练, 如:穿衣、如厕、梳头。还应注意训练患儿的定向力、注意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1.7 矫形器的应用

为防止和改善手部畸形、挛缩, 维护手的功能, 可以配带适当的手部矫形器, 如功能性拇指矫形器等。

2 注意事项

(1) 向家长介绍手部与训练有关的穴位, 说明手功能的内容和具体训练方法; (2) 尽量争取患儿的主动配合, 参照患儿的兴趣与需要; (3) 合理设置家庭环境、生活用品的摆放位置; (4) 定期随访评定,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修订治疗处方, 更好地为家庭指导提供方案[4]; (5) 注意安全, 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琼.针灸治疗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0 (4) :71-72.

[2]关丽君, 杨虹.针刺治疗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11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 (3) :249.

[3]陆华宝.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 (一) :手技巧的发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4) :198-200.

家庭训练 篇8

一、家庭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一) 家长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持续性推动力量

自闭症儿童基本实现社会化是其教育康复的评判标准。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完善的, 它需要日积月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可能会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 他们是最了解自闭症儿童基本状况的人, 所以对教育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如何攻克自闭症儿童遭遇的情感障碍是其教育康复过程中的难点和焦点, 高强度和高密度的灌输和渗透是教育康复中重要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离不开情感氛围的熏陶和感知, 只有家庭环境才能提供这种长期有效的情感教育环境。

(三)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自闭症教育康复必需的环境和条件

训练机构营造的康复环境是短暂的、特殊的, 孩子走出训练机构之后, 家庭则需要承担起孩子康复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责任,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和认知问题都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解决。孩子们需要在环境中去适应、去学习、去感受、去成长。家庭环境有利于教育康复从机构训练走向自然生活, 可以说家庭是重要的转化环节, 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康复训练与研究

(一) 明确训练目标

促进个人生存能力的提升、发展自我照顾能力是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总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康复中, 可以将总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促进儿童正常发展, 在充分把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并有效激发其潜能。在实现促进发展目标的进程中, 需要有效地提升和矫正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使其能够渐渐地建立其正常行为。其次, 消除过分行为。自闭症儿童在正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或者自残、自伤、暴怒行为, 导致正常的发展和学习受到阻碍和干扰, 教育康复的目的是消除其在此方面的异常行为。再次, 消除固定僵化行为。自闭症儿童往往存在着思维僵化的倾向, 僵化的思维导致其日常生活和康复教育受到严重的阻碍, 所以康复教育中需要注重增长率策略的运用, 避免固定僵化行为的出现和影响。

(二) 注重训练重点

在自闭症儿童处于学前阶段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着重在吃饭、穿衣和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 并注重引导孩子学会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当自闭症儿童处于学龄期阶段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引导孩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其特殊能力。在自闭症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随着孩子的生理转变和身体发展开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并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在必要的时候家长要带领孩子进行岗前培训, 为其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工作。

(三) 把握训练内容

首先, 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 每个人独立行为的前提就是实现生活自理。所以, 家庭教育康复训练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自闭症儿童掌握自主饮食和穿衣、大小便自理和洗手、洗脸技能, 为其进一步的教育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 做好语言能力训练。家庭康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呼吸训练、口性训练和发音训练上, 循序渐渐地引导孩子学会说单词、说句子、交流和对答, 使自闭症儿童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再次, 实施认知训练。要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功能, 就必须在其听觉、嗅觉、视觉、颜色识别、形状识别和数学教学等方面着手努力, 使孩子在感知训练过程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最后, 进行交往训练。家庭康复教育中可以将重点放在训练孩子注意力、姿势性语言、表情动作管理和动作模仿上, 逐步提升孩子语言交往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渐渐敞开孩子心扉。另外, 进行行为问题的矫正。自闭症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诸多的问题, 比如, 乱发脾气、大声尖叫、自残自伤等等。这不仅会给周围人和他们自身带来困扰和伤害, 还会阻碍其康复速度和效果。所以, 有必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让自闭症儿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从而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此外, 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康复手段和训练方法应尽可能地与专业机构的教育康复手段和训练方法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强大的理论及实践支持体系的家庭教育康复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雪荣, 陈劲芳.孤独症诊疗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10:36-53.

家庭训练 篇9

关键词:脑卒中,针药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伴有运动功能和记忆、语言、心理等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6年起笔者采用针药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 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3例;年龄54~70岁, 平均 (62±8) 岁;病程10~30 d, 平均 (23.8±7.4) d。对照组男22例, 女14例;年龄53~69岁, 平均 (61±8) 岁;病程8~30 d, 平均 (24.8±7.6)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中医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性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2) 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首次脑梗死; (3) 病程<3个月; (4) 年龄<75岁; (5) 病情稳定, 意识清醒;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分。

排除标准: (1) 有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 (2)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衰竭、严重的糖尿病、肿瘤患者; (3)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观察指标:采用简化Fugl-Meyer指数 (FMA) , 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程度进行评估。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4]。

方法:对照组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和康复方案,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培训, 使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 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每隔10 d对患者进行评估, 及时更新康复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床上正确体位摆放、患肢关节的被动训练、床上运动、转移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言语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3次/d, 30 min/次, 30 d 1个疗程, 共计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加用: (1) 针刺, 采用头皮针抽提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法》, 取顶中线, 由前顶刺向百会, 取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 由前顶刺向悬厘。采用两根豪针接力刺法, 一次性毫针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 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感觉和吸针感, 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 每次提出1分许, 又缓插至原处。反复运针10次, 共计5 min, 半小时内运针数次, 间歇动留针2 h, 每隔30 min运针5遍, 留针期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每隔1 d治疗1次, 30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2) 中药治疗:基础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60 g, 当归尾15 g, 赤芍12 g, 地龙15 g, 川芎15 g, 红花9g, 桃仁9 g, 鸡血藤15 g, 丹参12 g。偏寒者, 加熟附子10 g;脾胃虚弱者, 可加党参12 g, 白术12 g;痰多者, 加制半夏10 g, 天竺黄10 g;言语不利者, 加石菖蒲12 g, 郁金12 g, 远志12 g。肢体麻痛甚者加全蝎3 g, 蜈蚣3 g。1剂/d, 水煎, 早晚各服1次, 30 d 1个疗程, 共计2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评分指数比较, 见表2。

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并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其病因病机在于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 或以劳累、房事等因, 遂导致风阳煽动, 心火暴盛, 风火相并, 气血上逆;或因饮酒饱食, 脾虚痰热内盛, 化火动风, 风阳挟痰上潜, 蒙蔽清窍, 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 阴阳之气逆乱而致。

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醒脑开窍作用。头皮针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相关的头皮区域, 使大脑病灶血流循环得到改善, 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现代研究证明, 针刺能促进和改善肢体的微循环, 提高新陈代谢, 并能激活神经细胞, 从而促进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5]。通过针刺, 可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 能有效地调节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脑细胞, 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 同时改善脑细胞的代谢, 对损伤的脑神经恢复起到促进作用[6]。头皮针抽提法源于汪机的《针灸问对》, 由抽添法演化而成, 头针抽提法较头针捻转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肢运动功能[7]。在留针的同时结合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 提高了患者针灸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的能量, 并使康复训练的作用得到了叠加[8]。头针长时间留针使刺激量进一步累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9]。

注:χ2=19.86, 两组比较P<0.01。

注:两组病例治疗前FMA及MBI评分比较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 组内P<0.01, 组间P<0.05。

补阳还五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由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而成。方中大剂量黄芪以求其大补元气, 推动血液运行为主药, 配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入肝, 活血化瘀;加入地龙通经活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Fan等通过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家兔肢体运动功能, 抑制脊髓再灌注家兔脊髓前角神经细胞的凋亡[10]。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补阳还五汤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还有抗脑缺血迟发型神经元坏死的作用[11]。

家庭训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纳入标准:①经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35分;③年龄18岁~60岁;④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⑤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沟通无明显障碍;⑥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由其本人或监护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韦氏智力测验IQ<70;②伴有严重躯体疾病;③伴有酒精或药物依赖;④已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类似的研究。将入组的95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中途拒绝继续参与退出1例、因躯体疾病要求转科治疗2例(两组各1例)。实际研究对象92例,每组46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5]:量表由12个条目构成,具体测评内容涉及受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始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0分代表该项功能缺乏,1分代表完成该项功能需要协助,2分代表该项功能尚存在但需监督完成,3分代表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4分代表该项功能始终能保持良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越好。SSPI适用于评价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5,6]。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7]:该量表是Epstein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过程取向理论编制的,共60个条目,包括6个分量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一个总的功能评定,共7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分表示很像我家,2分表示像我家,3分表示不像我家,4分表示完全不像我家,分值越低表示家庭功能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8~0.86,重测系数为0.66~0.76[8]。因其所测评的家庭功能内容范围与临床关系密切且信效度良好[9],现已普遍用于临床工作及研究,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10]。

1.2.2 测评方法

采用盲法评法由经过培训的测评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8h内对病人通过交谈和观察法进行一对一测评。测评共涉及2名测评者,进行统一培训且Kappa为0.84。

1.2.3 干预措施

两组病人在研究期间均维持原药物治疗方案基本不变,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含健康教育及个体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5周的团队技能训练,实施前将46例病人随机分至3个小组,每组1 5例~1 7例,每周1次。具体如下。

1.2.3. 1 实施前组织团队建设

由精神科主治医生、主管护师、护师、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主治医生主要负责指导治疗相关方面及观察临床疗效;主管护师担任本研究小组长,主要负责指导具体干预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监测临床疗效;护师(研究者)主要负责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总结。心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等。

1.2.3. 2 实施前准备

针对本组病人入组时始动性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状况,在组织团队的共同讨论下确定本研究的训练重点(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及具体5周实施训练计划,确定以语言沟通对话、生活技能训练、健康教育为活动主要内容。1.2.3.3实施计划第1周活动主要组织病人完成自我介绍,研究者介绍团体活动规则、要求等,借由护患互动、患患互动达到锻炼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第2周~第4周主要进行技能、角色训练,开展主要包括打招呼、问好,帮助他人,主动请求帮助等场景式训练,通过设定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病人始动性,帮助其缓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压力,体会来自同伴及医护群体的支持与鼓励,提升其有效陈述自身问题并寻求帮助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及生活技能的目的。第5周主要调动、组织病人进行自我评价(每人3min~5min),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训练的收获,以达到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的目的。

1.2.3. 4 实施方法

每次活动时间约100min,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第一部分:历时约70min,以小组活动方式开展,围绕互动、生活技能训练为活动主题。实施时首先进行热身活动,历时约10min,包括团体操、太极拳、头部穴位按摩等,目的是调动病人情绪,使之达到愉悦状态,从而确保病人更好地进入训练角色。热身活动后即可开展正式的小组团队活动,历时约60min。确定活动主题,由医护人员和病人共同制订群组活动的行动计划,明确群组管理目标,提出活动要求,团队小组活动结束后给病人布置训练后作业,在下次活动时由病人自述汇报。②第二阶段:历时约30min,以个别交流、针对性健康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依据病人实际所需为其提供康复室的工娱疗活动或聊天室“一对一”心理咨询。病人可与病区医生、护士进行单独交流、心理咨询或寻求指导。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本组活动总结,讨论活动开展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并确定下周的活动内容。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团队技能训练结合生活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与放松疗法,集诊疗、管理、群体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治疗为一体,通过精神科专科医护及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对住院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生活技能康复训练,整个实施过程以提升病人的生活技能、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及求助他人的能力为任务,最终以达到社会心理功能良好康复的目的[8]。本研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团队技能训练,每周每次干预训练主题各有侧重,动态变化,训练方式较以往简单,病人易于接受、依从性良好,临床疗效观测主题明确。针对病人阴性症状明显、始动性差、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差的现状,每次实施SST前通过10 min形式不一的放松疗法(团体操等),有效放松病人心情,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快地进入训练角色完成训练活动,依从性更高。通过团队护患、医患、患患互动,使病人逐渐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提升了人际交往的信心,增强了合作及团队意识,调动了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在无形中提升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力度。

本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团队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这也与张有星等[11,12]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针对性训练有效地补偿病人现有的身心及社会适应方面功能残损,促进了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病前社会角色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的实施同时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家庭功能,考虑与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功能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家庭的负担,从主客观两方面积极影响病人家庭功能的恢复有关。

目前国内相当大比重的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在医院内进行,医院不仅仅是急性期精神病病人治疗与护理的主要场所,还同时负担了大量慢性期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供需不平衡,这就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探寻成本低、覆盖面广、见效快的精神康复治疗模式是当今精神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本研究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病人身心康复,符合精神康复治疗护理的社会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团队技能训练,采用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两组病人进行干预前后社会及家庭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AD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SPI得分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技能训练能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促进病人康复,帮助病人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

家庭训练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2007年1月—12月间在我院儿童康复科诊治并能配随诊的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 共计169例。采用医疗指导—家庭康复训练模式进行治疗的为治疗组, 计58例, 其中1~3岁者31例, 3~6岁者27例;采用医疗机构康复训练的模式进行治疗的为对照1组, 计55例, 其中1~3岁者34例, 3~6岁者21例;未进行规范化干预的为对照2组, 计56例, 其中1~3岁者27例, 3~6岁者29例。3组小儿在性别、社会因素﹑母亲影响﹑喂养及护理方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脑瘫患儿的诊断及分型均参照《小儿脑性瘫痪》[2]。功能检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应用Peabody量表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3 实验方法

治疗组:医生、治疗师及特教老师以门诊指导的形式将治疗方法及训练内容教给家长, 直至学会为止, 家长照此训练, 在登记表上记录每日训练进程及出现的问题;作业治疗师亲赴其家, 对家中的必需设施及患儿的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改造, 尽量满足患儿生活需要;家长每个月携患儿到儿童康复科各相关治疗室进行门诊指导, 每3个月参加1次康复小组的评估会, 修改制订下一步康复目标及治疗方案。对照1组:收入院后由康复小组根据制定康复目标及治疗方案, 每天由治疗师亲自进行部分康复训练, 同时以留作业的形式要求家长参与家庭训练, 每个月参加1次康复小组的评估会, 修改制订下一步康复目标及治疗方案。对照2组:仅由门诊医生给予一定的口头指导及不定期的电话随访。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年后总运动商 (FMQ) 提高20~30分;有效:1年后总运动商 (FMQ) 提高10~20分;无效:1年后总运动商 (FMQ) 提高<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参与本项研究的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共169例, 经过1年的临床观察, 治疗组58例, 其中1~3岁者31例显效21例, 有效10例;3~6岁者27例, 显效8例, 有效19例;对照1组55例, 其中1~3岁者34例, 显效21例, 有效13例;3~6岁者21例, 显效11例, 有效10例;对照2组56例, 其中1~3岁者27例, 显效2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3~6岁者29例, 显效0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2.1 治疗组和对照1组疗效比较

将治疗组和对照1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见表1。

[n (%) ]

注:经χ2检验, χ2=0.58, P>0.05。

因此, 我们认为差异不显著 (P>0.05) , 即医疗指导—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和医疗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上无显著差异。

2.2 治疗组和对照2组疗效比较

将治疗组和对照2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见表2。

(n, %)

注:经χ2检验, χ2=38.222, P<0.005。

因此, 我们认为差异显著 (P<0.005) , 即医疗指导———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比不经治疗的儿童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上有显著差异。

2.3 治疗组内不同年龄段疗效比较

将治疗组内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见表3。

[n (%) ]

注:经χ2检验, χ2=8.569, P<0.05。

因此, 我们认为差异显著 (P<0.05) , 即在医疗指导—家庭康复训练模式中1~3岁组的治疗效果好于3~6岁组。

3 讨论

脑性瘫痪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 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重症黄疸是脑性瘫痪的3大主要致病因素, 国内发病率为1.8‰~4‰, 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3]。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脑瘫的康复训练有着近50年的经验, 我国开展脑瘫康复亦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主要以英国的Bobath训练方法为主, 还有Vojta、Doman、上田及智力训练、语言训练、ADL训练以及中医的推拿、针刺、理疗等多种方法。我国绝大多数康复机构采用医疗机构训练模式。机构训练模式有明显的优点, 如机构内集中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技能专家, 能在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机构内有齐全的设备供患儿使用;可减轻父母部分的劳动量。缺点是:每天接送患儿, 给家长带来诸多困难, 尤其是远距离接送, 费用高、责任大, 儿童的安全也受到影响;机构内的治疗相对于家长来说比较专业, 从心理上大大限制了家长直接参与教学和亲子关系的强化;进入机构训练, 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治疗费、伙食费等, 对困难家庭压力较大, 不适用于贫困地区、居住分散的农村及交通不便的地区。

为规避上述缺点, 我中心采用了医疗指导—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即家长通过在机构的观摩, 详细、直观地理解了孩子的治疗方法, 学会做孩子的治疗师,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时间;患儿在家庭环境中训练, 比较轻松, 可提前适应自己所处的独特环境;父母最了解孩子的优缺点, 密切的亲子关系及对自己孩子的期望, 使得他们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指导方法, 就会有效地训练孩子学习, 改变自己孩子那些不适当的行为;在家里进行训练,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且全体家庭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 患儿更能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疗效。

脑瘫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的后果, 提高患儿的运动、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最终回归社会, 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4], 医疗指导—家庭康复模式使广大患儿获得了治疗的机会, 并大大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是脑瘫康复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 可有效降低脑瘫儿童致残率, 减轻残疾儿童对社会和家长带来的巨大痛苦及经济负担,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该模式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3, 209, 221.

【家庭训练】推荐阅读:

家庭养蜂07-14

家庭参与07-15

家庭联网07-18

家庭结构05-14

家庭影响05-19

普通家庭05-28

农村家庭05-31

家庭急救06-17

家庭资本06-23

城区家庭06-25

上一篇:固体物含量下一篇:政府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