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2024-08-17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共8篇)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1

一位家长说: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 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案例简况: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问: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我们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0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0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0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0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2

1中医教育的特点

1.1传统中医教育的特点

“师传”和“家传” 是古代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直到近代, 也始终在医学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古代的中医一般是医药不分家的, 他们需要亲自种植、炮制药材, 所以对药材很熟悉。在接收徒弟时都要经过十分精心的挑选, 要求徒弟聪慧、勤奋、诚信, 并且有良好的品德。这些徒弟必须经历认药抓药、学习经典、抄写处方、临床实习四个阶段, 从学习药材的炮制、识别等技术, 同时背诵经典的医学教材, 到跟从自己的老师接诊, 了解老师处方用药的特点, 从而学习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再到在老师的掌握、控制之下尝试独立地为患者进行诊治,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9~10年的时间, 最后才能毕业出师, 得以自立门户。传统的中医教育虽然有扎实的基本功, 但也存在如专业理论不够系统、完善等局限性。

1.2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 国家建立了中医研究院和一批研究所, 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和一批中医药学校, 由过去以师承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包括高、中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及师承培养的多种教育模式, 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 (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相关知识) , 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望闻问切等基本内容, 以及西医学中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的相关知识。然后, 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见习、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形成系统全面的医学理念。现代中医教育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 通过融入西医的内容, 丰富了知识面。但培养人才的时间太过仓促, 填鸭式的教育必然导致了基本功的匮乏。

2目前中医院校对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 是我们中国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但就目前中医的教育来看, 矛盾仍然存在。经过十年余的中医临床教学, 笔者发现目前中医教育存在如下几个明显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医学院校从专业课程设置到课时安排体现的都是大而全的理念, 导致了现在的学生西医学不通、中医学不精的恶果。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而后又迅速“蒸发”。

2.2临床实践经验不足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数中医院校都是重基础、轻临床, 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方式, 导致现在的中医教学中学生的临床实践明显不足。

2.3中医理论的创新不足

现行的课程体系多以横向知识为主, 学生学业负担较重, 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现代科学等相关课程及选修课, 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3目前中医教育方法改革的探索

综上论述, 中医教育的特点与目前中医教育存在的一些明显的问题,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目前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继承先人中医经验方面的不足。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这就迫使我们去考虑如何采用最合理的教育方式使新时代的中医师能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 需要我们广大从事中医教育的学者去思考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3.1精研中医经典著作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 是中医教育的一贯传统。中医四大经典、古代中医文献以及古代哲学也见证了历代名医的成长。因此, 中医药学校应积极宣扬学习金典课程的重要性, 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方剂学》、《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医学文化精髓, 建立以中医经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学习中医, 深入经典, 吸收古人的智慧成果, 发展中医理论, 也为更好的中医临床服务做好铺垫。

3.2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医学体系, 历代名医的成长也都离不开实践, 他们都具有优秀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临床实践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医药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才能保证对高等中医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多途径、多手段构建临床训练体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 即可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临床实习, 及时巩固、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 大大提高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悟性”。

3.3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在现代中医教育中, 也应该科学地减弱老师的主导作用,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习惯性地去思考, 并且往深度去思考, 然后带着自学成果参与课堂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3.4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必然会受其它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再者, 中医本身是文化性与科技性的融合, 例如, 繁体字、阅读古文、了解古代文史常识等。要想真正深入认识与了解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内涵, 对古代医书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就必须对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一总体上的把握, 这是学中医最起码的要求。

3.5加强英语学习

让中医走向世界是所有国人为之努力的梦想。然而, 中医要走向世界, 语言很关键。纵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医院校, 其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学生大都不能用英语准确自如地表述。因此, 培养出一批精通英语的中医专业人才, 对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无疑将大有俾益。

3.6加强中医科技情报信息课程的教学

在知识经济化的今天, 中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 加强中医科技情报信息课程的设置。只有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 才能密切关注其它国家对中医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我所用, 才能使我国的中医研究得以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总之, 中医教育要遵循中医传统教育规律, 从有利于中医自身“继承、发展、创新”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去考虑, 使学生具备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扎实的临床技能, 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 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摘要:中医药是祖国文化的瑰宝。结合中医临床教学经验, 分析中医教育的特点, 以及中医教育传承中存在的利与弊, 并对新时期的中医教育方式提出一些思路, 希望能与广大中医工作者共同探讨, 为推动中医教育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医教育,教育模式,中医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海波, 李斌, 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10 (7) :2183-2184.

[2]庄琴.顾继昌.中医教育的古往今来[N].中国中医药报, 2008-07-14.

[3]梁润英.刘晓峰.薛敏.中医教育方法的探索——引入中西医比较中医思维学课程[J].中医教育, 2007, 1 (8) :26.

民间声乐传承与现代声乐教育发展 篇3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势的压力被迫采纳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以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发展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因此有专家称其为“异质文化”,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1]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是唯一值得学习的。”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于各大院校。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游离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张震涛在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坐在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公尺谱)。”“20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专业音乐学院、二级音乐院(系)培养出大量的学子,他们毕业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言而喻。“西学东渐”的影响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并由此构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主流。而在广大的农村,在那些“未经学校音乐教育系统训练过的农民乐师”那里,在大量民间的文艺演出团体中,依然秉持着、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我国民间声乐的文化意义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口传”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和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里。”[2]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音无定高,时无定值”,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总之,民间音乐传承是民众自发的自我传承,由于缺少自主意识,这种自发性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了“失语”的境地。但是,由于这种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传承与学校统一教学模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相比更加有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各种流派的保存。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具有民族意义,在这一点上,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建国后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民间音乐,“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为新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民间音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后17年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1/2;另一重要媒体——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的音乐;还有全国性的民间汇演,也通过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最初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文革”停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和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喜好,不分彼此。

四、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随后的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家长会家长收获与感想 篇4

在今天的家长会上,黄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你们在学校的趣事。开学初期你们还没有进入状态,经过这些天的调整,你们现在已经你追我赶,共同进步了!还展示了你们的作业、读书笔记、作文,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我们没有发现的进步。作业不仅完成的及时,而且字也更漂亮了;你们坚持的读书笔记,不但发现收集整理了好词美句,而且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思索和观点。你们也很容易写出400字以上的作文了。展示的优秀作文,不但词语丰富,语言优美,而且观察的角度独特,观点新颖,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这些进步说明:你们平时的付出和努力还有坚持,并没有白费。这些进步,尽管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平时没有发现或者看不出来,但经过日积月累,效果显著。我不禁感叹时间就是的眼睛,你们平时每点每滴进步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黄教师还重点强调了,你们现在已是五年级学生了,是大小学生了。并向我们家长展示了五年级的大小学生应有的水准和特点。你们成长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都更有主见了,“小秘密”也更多了。比如:如何面对个别同学因进步而受到老师公开表扬?从开始的妒忌和排斥,到现在的相互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还有个别同学逃避作业,每日的读书笔记,弄虚作假,偷工减料。

爸爸也想起了五年级的自己,因为成长也不断遇到新问题和困惑,成长的道路上哪有一路平趟,一帆风顺的?你们现在见识比我们那时更广,面对的问题和想法也更多。但你们的兄弟姐妹比我们少,就算有个弟弟,也是年龄相差较大,你的世界他不懂,可以倾诉交流的人少。可你们已经做得比我们那时要好,你们更会发现新问题,处理新问题。尽管有时犯错,处理不好,甚至还挨了我们不知情的批评。但你会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爸爸尽管也在不停学习,但也不保证自己的眼光是正确的,不能保证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你们只有靠你们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来强大自己。尤其实践最重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挽起袖子加油干。只要学习一定会出问题,会犯错。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对待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何发掘自己的优点,发挥特长,在优点上精益求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都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谁也不能替你完成!

爸爸,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你提供,但有点体会可供你参考,就是一定要诚实,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可以骗得了父母,也可以骗得了老师,甚至可以骗得了你自己,但你一定骗不了时间,更骗不了你的对手!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5

幼儿园家长助教心得感想范文篇一

1月15日有幸受邀参加了新区幼儿园小六班的家长助教活动,想到初次跟这么多小朋友们互动,还真一点头绪都没有。说到“互动”,那就得使小朋友们对活动感兴趣,那什么活动能激起小朋友的兴趣呢?我想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小朋友都非常熟悉的,那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争先恐后地表现出自己对该事物的了解从而获得成就感;二是对小朋友来说比较新奇的,那就容易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

在经过一番网络搜索之后,发现央视儿童栏目“智慧树”中的“我爱变魔术”环节比较容易唤起小朋友的兴致从而使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所以,我也就依葫芦画瓢,现学现卖。在短短二十来分钟的时间里,大部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有的小朋友甚至还发现了我表演过程中的破绽,哈哈!惭愧惭愧!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不知道小朋友回家后有没有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呢?“乌拉乌拉Q~”

最后,感谢幼儿园领导和老师能给我们家长这样与孩子互动的机会,同时感谢老师和小朋友们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

幼儿园家长助教心得感想范文篇二

很有幸在12月9日这天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家长助教活动。其实在刚开始施老师希望我参加时,我心里还是挺犹豫的,虽然说以前也站过讲台,但是对于小班刚踏入学校的孩子,心里还是不怎么有底。考虑了一下后,为了给孩子做一个勇敢的榜样,也就答应了。

短短的一节课下来,觉得小三班的孩子棒极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这个活动,而且都是争先恐后的。小小的孩子,我觉得他们纪律性都挺强的,这个和老师平时的教育是肯定分不开的。在此,也对老师说声,你们辛苦了。

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这个方面,家长和老师相比,家长总是显的很被动。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老师身上。其实家庭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上担任着同样的责任,家长应该是老师的合作伙伴,应该能配合参加学校的活动。因为在家长的心里,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随着你孩子的心情和想法来,总想着孩子能听从自己的摆布,服从自己的命令,那样就是一个乖宝宝。可是对于幼儿园来说,他们的目的和家长一样,但是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很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老师对于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比家长了解的多。

参加助教活动,能够促进家园的紧密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能看到孩子在家里看不到的一面,从而认识,也许自己目前的教育方式某些方面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活动对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比较大的帮助。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株需要爱的幼苗,为了这一株株幼苗的健康成长,各位家长,让我们和学校一起努力吧。

幼儿园家长助教心得感想范文篇三

为了更好的拉近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同时开阔幼儿的眼界,扩宽幼儿的思维,使家长成为幼儿园的协作者、支持者、教育者,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更为平等更为广泛的教育互动,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我班又一次进行了 “家长助教” 活动,这次我们邀请了潘丰朗小朋友的妈妈作为本次助教家长,在整个活动中潘丰朗的妈妈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了一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活动课程《种子的旅行》,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在家长的充分准备下,活动有序完成了。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丰富了对稀有植物的了解,而且了解到了大自然中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开阔了视野,深得小朋友们的喜欢。

家长刚接到这个任务时还有点紧张,怕自己上不好,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指导、协助、鼓励着,家长也能提前一个多星期就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并不时地与我们老师联系询问如何给幼儿园孩子上课的一些小常识,不断地修改授课内容,看着家长的认真劲,真让我们感动。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情感,也让家长真实的了解到了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可谓一举两得。

幼儿园家长助教心得感想范文篇四

如今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之外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做好家园工作,不断扩展幼儿园家园工作新思路。我园已开展了一系列家长助教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一道风景。

本学期我们小二班也开展了一次家长助教活动。本次活动是有我们宇祺妈妈精心准备的 “创意手工”。活动前,我和宇祺妈妈进行沟通,说我们需要一次家长助教活动,宇祺妈妈二话没说就马上答应了,还说可以体验一下我们幼儿教师,真是让我感动。本来是让宇祺妈妈教孩子们折玫瑰花(教室里的玫瑰花是我们的宇祺妈妈折的),可是宇祺妈妈回家后仔细想想,这个对于我们小班来说太难了,于是她在网上找了一种既简单又美观的折花方法,第二天就带来幼儿园和我们商量,我们觉得这个折花的方法较好,于是就决定用这种方法来教孩子。晚上她又回家认真地“备课”和“试教”(在家先教宇祺这种折花的方法,看看孩子是不是感兴趣)。第三天宇祺妈妈就在我们班开展了她的“创意手工”,在活动中,孩子们不断地笑着拍起小手,不断地说着“阿姨真厉害!阿姨的手真灵巧!”,看来他们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这里要谢谢宇祺妈妈精心为我们的孩子准备这样的活动!

家长走进课堂,拉近了老师,孩子,家长心灵的距离。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家长助教”是一种非常好的家园共育方式,家长有热情而且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他们是我们老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幼儿园的学习经验。如果说孩子是一只小鸟,而家园教育的合力,则如同鸟儿飞翔时必不可少的一对翅膀,同上下,同方向,才能使鸟儿飞的更高,更远。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走进我们的班级,为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精彩!

幼儿园家长助教心得感想范文篇五

2013年10月12日,黄老师邀请我到幼儿园当助教,体验幼儿园的生活。

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跟很多可爱的小朋友一起度过美妙的时光。紧张的是怕课上不好让小朋友们失望。思来想去,觉得唱歌跳舞讲故事还是老师们在行,我就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点心课吧!

我带好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蛋糕机走进教室,小朋友们井然有序的自己去搬凳子按号码坐好.我先做了自我介绍,给小朋友们点名,大家都很配合。接着我们做了“小白上楼梯”和“五只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来锻炼孩子们手指的灵活性。然后,我们的点心课就开始了!小朋友们对生活物品还是很认识的面粉,白糖,鸡蛋,牛奶他们都能一一数来。当我把和好的面糊倒进蛋糕机里,在等待五分钟时间里,佳成和熊亭雅上台表演了节目《小老鼠》 我给他们奖励了小星星。我和小朋友都很开心!

蛋糕做好了以后,小朋友们没有上来争抢,而是安静的坐在椅子上面等候,我按座位顺序给小朋友分蛋糕,他们已经学会了排队,礼貌待人,从长远看这是在培养小朋友们自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方面。这次助教活动让我感受到,幼教工作重要又辛苦,老师不仅要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当,还要对每个孩子做到细微观察,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习惯。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来幼儿园参加助教,不但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的特点,还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希望所以的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向所有的老师说声:你们辛苦了!


猜你感兴趣:

1.幼教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2.幼儿园管理学习心得

3.在幼儿园实习心得

4.学前教育实习心得

5.幼儿园安全管理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6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党员干部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例五篇【二】

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来成长,从中他们就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快乐。

维持一个好的家风,需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相携共进,这时双方都需要意识到的,缺一不可。我结婚16年,生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十五岁,上初三,小儿子也有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六年里,我们夫妻俩相处得很好,做到彼此都多关心对方的变化,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讲些好听的话语;少抱怨、少指责、少误会,我们在孩子面前从不吵架、从不指责,让我们两个儿子都会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因有我们俩的榜样,两个儿子都懂得互敬互爱。别的家长都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打打闹闹的。依我的小孩来说,我很少很少他们这样,从小就懂得相互忍让。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如果邻居阿姨给点吃的其中一个,(就弟弟来说吧,他会问“”阿姨,可不可以再多给一个车,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换回哥哥,也会这样说的。现在哥哥已经读初三了,在校同学给他点好吃的,他也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星期五晚回来。他兄弟俩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家虽然不时常有老人在这,可每周孩子回来,第一时间就叫他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的情况、吃饭没有、身体情况怎样,老人俩听到孙子的声音,总是乐融融的。其实,在我身边也会经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就是有时下雨,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或放学,在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然后对我儿子说:“儿子,来吧!妈妈抱你”儿子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立刻站起来说:“不用了,妈妈你坐吧。你会晕车”我坐下后,坚决地说:“来吧,妈妈就想抱抱你。”这样,孩子就觉得妈妈特别的亲切。妈妈孝敬老人,妈妈爱护孩子,孩子心疼妈妈,这不就是尊老爱幼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体现尊老爱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尊老爱幼的美德。

说到勤俭节约,从小我就教育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节约,也不能乱花钱。我两个儿子在石龙坑小学读了六年,说句实话,他们很少很少在校门口买零食吃。有些人会想,他口袋没钱,有钱你看他会不会买。我相信我两个孩子就算有钱在口袋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好习惯。我记得有一次,小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校门口捡到了一块钱。他紧紧地把一块钱塞到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今天你不用干活都有一块钱赚。”我问他:“为什么?”他就很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捡到了一块钱呀!”我就顺口一说:“那你为什么不去买东西吃呀?”他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妈妈,您不是从小就教我们要节约用钱,不能乱花钱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孩子,你真棒。还记得妈妈说的话。”

我大儿子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校尊师重友,在家尊老爱幼。回想他初一到初三这几年里,除了每月给他300元的伙食费,几乎什么零用钱他都不要,你怎么塞给他,他都不要。这也因为平时生活中夫妻俩点点滴滴的行为下影响出来的好习惯吧。

父母不但每天都要教育孩子怎样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怎样去勤奋、去节约,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懂得包容、懂得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领悟到人生的乐趣。

党员干部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例五篇【三】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现在的党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如今,以“两学一座”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应该意识到正家风的重要性,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时时刻刻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试金石,廉洁自律,做新时代的先锋队。牢固树立家风,将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通过对“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的学习,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求真务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站得出来,把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党员干部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例五篇【四】

家风是什么?或许在如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风似乎都会觉得是老一辈人甚至是古代严厉讲求的内容,殊不知,一个人的成人成才与家风有着息息相关。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不是高精尖的哲学,也不是让人无法靠近,它更是一种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人生迷茫和困苦时为你指明光明道路的希望之光。作为新一代年轻人:

一是要拥有家风的意识。理解家风是什么含义?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是高大上,不是高精尖,哪怕是你孝敬父母,哪怕是你真诚和坦率,都是家风的体现,作为90后,很多都已为人父母,自己良好家风的体现,更是为下一代埋下了良好的道德种子。

二是要坚持家风的正气,家风是一个家族风貌的综合体现,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充满正能量的家风,思想不会被邪恶所迷惑,不会让行为越轨,正气是靠家庭中每个人的正气,是靠每个人的坚持。

三是要做好家风的传承。家风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扬和传承,也许我们每个家庭不一定会有专门的家风“秘笈”,但是一代一代的去教导,一代代的发扬,就会让每一代人都在良好的家风中受益、家风是一本书,也不是一本书。靠的是生活中的思考,靠的是生活中的不断总结,良好的家风定会成为人生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

党员干部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例五篇【五】

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叫《虎妈猫爸》,讲的是教育孩子引发的家庭纷争。对待孩子,“虎妈”采取高压手段,“猫爸”则是百般顺从。分歧不仅在年轻父母之间,老一辈也各执己见,各有招式,爷爷奶奶是极度溺爱,外公则不惜动用暴力手段来管教。

这个家庭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太混乱了,一家人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结果家庭不能和谐相处,闹得鸡飞狗跳,甚至不断制造出家庭悲剧。这种现象,现在也不是孤例。很多家庭教育孩子,也是爷爷奶奶老一套,爸爸妈妈用新招,有的使用土办法,有的采取洋模式。家庭价值观不同,家风也就模糊混沌,家风不好,不止影响孩子前途,大人也难有幸福。

再往大处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不好了,社会风尚又怎么可能清纯醇厚;家庭矛盾多了,自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人说,孩子是中国的最大公约数,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就得找到时代价值的公约数。

从古至今,家风和国运,也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家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现在,各地也都在倡导“最美家风”,寻找“最美家庭”,就是因为,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家风关系社会风尚,影响国家治理。

古代有很多经典都涉及家庭教育的内容,人们众所周知的《弟子规》、《礼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就记载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细节,有很多家训警句,现在依然可以作为人生应秉持的原则。去年,我市武隆的杨兴明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中宣部、全国妇联还将杨兴明老人树为“全国教子有方先进典型”,就是因为这个家庭传承一百多年历史的《黄氏家训》,教育了黄家一代又一代子孙,形成良好的家风,值得更多家庭学习。

家风是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在今天需要进行传承。对待传统文化,有个常识判断,就是不能全盘照搬,盲目拿来,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要求,围绕家风,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伦理,又要积极将时代先进的价值元素植入进来,来为每个家庭提供可以依循的教育价值观,形成新家风。

这种教育价值观所要凝聚的,也就是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既要有传统家风崇尚的礼仪、仁爱、勤劳、朴素等等基本品格,又绝不能缺少现在国家倡导的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也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明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时代价值,形成新家风,家庭教育才不会出现那种价值混乱的现象。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7

一、民族音乐启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

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 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情表达, 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愿望, 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 由于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 所以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中华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撑, 激励着国人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坚强前行, 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育中, 向中小学生讲解和传授民族音乐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宣扬的过程, 也是让小学生对它认知的过程。例如, 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 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 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 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 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 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 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 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 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

此外, 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 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 小学音乐课中, 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 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 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 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 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 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

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 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 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 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 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 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在演奏时, 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 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 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 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 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 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 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 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 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 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 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 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 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 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 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 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 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 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如今,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 小学生需要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各大高校和美体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众多社会学者也呼吁社会要给民族音乐更大的支持和发展。但是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 所以, 发展民族音乐,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应从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做起。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小学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 这对于传播民族精神、弘扬名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罗仕艺, 沈秋鸿, 刘念.小学音乐教学是本土音乐教育的关键——以重庆接龙打击乐为例[J].电影评介, 2010, (04) .

《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 篇8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传统武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5-0111-04

Abstract:Under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Wushu constrained by many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alistic plight has a pessimistic prosp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explore the objective laws of Wushu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humanity of Wushu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strategy and develop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update Wushu concept. We ne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lso, it is inevitable that we repositi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optimiz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traditional Wushu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raditional Wushu;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1 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传统武术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消失

传统武术的产生、发展深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农耕经济形式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基础,因此,生长环境的变异是当前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社会变迁,最为显著的表现便是人文环境的遗失与重整,而武术成长所需要的恰恰是已经遗失的环境氛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民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外来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民工潮的高涨改变了乡村原有的人口结构,传统武术赖以生发的文化生态环境被颠覆。伴随着老一辈武术家人的逝去、新一代传统武术后继乏人而出现人亡艺绝等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界“挖掘、整理”活动中已经触目惊心,当下的情形是,传统武术一直遭受到国内竞技武术一花独秀和外来武技的双重挤压,始终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更加说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亟待重视。

1.2 现代人认知意识的变化

传统武术发展自近代以降就是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迎接来自西方体育的挑战,进学校、实行竞技化、著书立说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武术得以继续发挥其在国民体质、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特殊功用。然而,历史的发展必将淘洗掉一部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传统武术也不例外,不在少数的传统拳种的发展呈现出弱化、衰微、消失的态势,一些传统拳种的习练群体有老龄化、后继乏人等传承危机。即便是发展较好的传统拳种,其传承主体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深受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价值观等的深刻影响。现在有目共睹的是,所谓的武术“现代化”几乎就要将真正的武术完全葬送。“套路化”“高难美新”“拳击加腿”“花拳绣腿”等批评不绝于耳,由认知偏差最终导致的大众认知偏差,武术在世界人的心中彻底模糊了。传统武术需要与时俱进,但决不意味着走时尚、赶时髦,仅仅去迎合娱乐化的需要。人们可以从娱乐中、审美中感受武术的真谛,但不能为了娱乐去阉割武术、异化武术[1]。

1.3 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日趋边缘化

相比较与近代武术馆社林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传统武术在新中国的发展理路可谓一波三折。尽管武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启动,然而,学校的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在“唯技击论”的批判声中,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武术与文化的分离,体操化的趋势越演越烈,而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武术技击本质的有意淡化,极大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中小学武术没能成为武术的根基而成了竞技武术的选拔基地,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和高难度的动作更是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望洋兴叹而无能为力。在每况愈下的形势下,现在的学生甚至普遍缺乏对于武术项目的了解和认识,武术并没有走进大多数中小学的课堂。国家武术研究院曾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校竟然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2]。即便是这样的惨淡现实,传统武术在武术课中的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计。

2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理念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产,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这种认识可以说同样适合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学独有的学科视角决定它会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对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探究提供更为理想的人文社会背景、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更为丰富的学理内涵。教育学把传统武术未来如何放在教育大背景下进行动态研究,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引入教育人类学视角,可以更好地为传统武术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基于教育人类学视角,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应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2.1 彰显武术教育的人文性

人是一切宇宙符号的创造者,也是一切符号的接收者,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无不是在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下进行,刘魁立先生指出:“从根本意义上说,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4]”从人的角度来讲,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人所扮演的角色,会随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会随着社会需求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每个人会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改变他们对待事物的价值追求和世界观,在人一生发展历程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判断所面临的万物动态,判断什么是重要的、合适的以及令人满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武术的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是人与文化的传承,脱离人与文化传承的武术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脱离人与文化,而人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是传播知识与技能、传递人文价值观念的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促进人的社会化。

2.2 强化文化战略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坚实后盾,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丧失自信,那么这个民族就会从本意上丧失自我,乃至从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消失。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一种独特形式,可以让每一位习练者都从中体会和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尊重人伦、主张和平、匡扶正义、尊师重道之精神。可以说,武术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处处体现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审美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

时至今日,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一种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跆拳道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北京的一家跆拳道馆打出了“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5]。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是否会走向不归路,令人担忧。长此下去,我们丢弃的不仅是我们的“国粹”,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2.3 重视武术生态环境的保护

土地是农民之根,五千年的文明是传统武术之根。武术的生态环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武术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6],“北人善马、南人善舟”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性文化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影响的重要性。随着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武术传承与延续的路向必然受到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能过于脱离其生存之地,否则会变成徒有虚名的“空中楼阁”,如果我们不能保留传统武术赖以传承的生态机制,武术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积极联合相关力量,开发武术资源,为传统武术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传统武术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是当下背景对传统武术进行主动、积极保护的有效方法,这种保护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生存方式与空间的文化实践活动之中。传统武术流派繁多、拳种各异,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汲取成功经验,走出一条或立足乡间、或融入学校、或走向市场的特色之路。

3 教育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教育体系,使传统武术教育大众化

教育,是一切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最佳的理想途径,任何文化想要更好地发扬光大,都脱离不了教育系统。一直以来,包括传统武术发展在内的教育研究,其目的都是试图通过教育系统使大众认同“精英文化”,使“精英文化”附体到大众,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大众文化氛围,实现“精英文化”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从而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想使中国传统武术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在国内就应贯穿一条清晰的传统武术文化大众教育的主线,其主要途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生活指导、政府直接干预等,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同时,也应表现出阶段性和渐进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教育逐步加深,使之相匹配的基础性教育渗透到各个阶段当中,实现“无形教育”。需要指明的是,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育,需要政府做出强制性安排,不能让学生选择,因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竞争没有识别力。美国1994年颁布的《社会研究课程标准》提出10个主题轴,以文化,时间、连续和变迁,人、地方和环境,个人发展和认同,个人、团体和制度,权利、权威和管理,生产、分配和消费,科学、技术和社会,全球联系,公民的理想和实践10个主题轴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10个交汇整合的主题,由浅入深,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并高度整合[7]。

为使传统武术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我们应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传统武术项目,让传统武术的精华实实在在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体育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大力开展传统武术运动,提高学生广泛的参与意识;另外,在学校运动会中逐渐增加传统武术运动项目,扩大传统武术在新时期人们潜意识中的影响,实现渗透化教育。

为使传统武术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加强对现实情况的把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对老一辈武术家思想上进行“和平演变”。传统武术特有的风格、特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生存发展方式之下孕育而生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今天,只有使老一辈武术家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使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转变成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大众教育,才能使传统武术的价值发挥得更好。

3.2 提倡“以人为本”的传统武术人才教育观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人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现代型、知识型的传统武术人才很是匮乏,为使传统武术更好地发展,培养传统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集传统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人才。因此,应把传统武术纳入完整正规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国家要不断地挖掘整理传统武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规范、提纯、推广传统武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挥其在现代化大环境下应有的作用,为传统武术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传统武术拳师、武术工作者的扶持、指导、教育等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增进信息交流,积极引导传统武术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才能培育出传统武术所需的文武兼备的人才,为传统武术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3.3 重新定位传统武术的教学认知目标

一提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很自然地想到继承丰厚的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使没有接触过武术的人们觉得高不可攀。刚接触传统武术时,人们往往会怀着敬畏的心理,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发现与想象的差之甚远,甚至截然相反,反而使学习者远离了传统武术。为此,要重新定位传统武术教学认知目标,要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不是初学者的主要任务,将传统武术的教学作为一项健心健体的传统武术项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传统武术的健身效果上,旨在为创造传统武术健身热,营造传统武术健身场所,其次才是文化层面的传承。在培养人才目标方面,把传统武术教学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大众普及,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武术知识,基本会欣赏传统武术。至于那些对传统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继续求师访友,进行传统武术的学习。只有认清传统武术传承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步步为营,为传统武术的兴盛做出铺垫。

3.4 规范教育主体,突出传统武术地域性特点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拳派众多,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武术的拳种流派就如同中国的茶叶、花卉、菜肴的品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都有一个“品位”问题[8]。要想做到传统武术全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并非易事,在推广武术教育时必须注意规范传统武术教育的主体,其实武术文化教育的主体也就是人的教育,其次是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注意文化的地域差异和风格多样化的特点。

在实施武术教育全面推广的今日,并非只能把国家统一制定的武术教材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唯一蓝本,而应根据中国地域性武术文化风格特点,进行地域性武术教材编制。在教材内容编制上以地方性武术知名拳种代表性拳式为素材,在把一些知名拳师对某些拳式的独到见解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并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国家要制订出统一的指导性教材或者教材标准,各地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特色编制出本地的教材,如广东、福建可以编写南拳,山东半岛地区可以编写螳螂拳,河南登封地区以少林拳为主,西北以翻子、劈挂为主等等[9]。采用武术教学教材双轨制,无论从国家层面上武术统一教学,还是地方性武术特色教学,都要做到统筹兼顾,使传统武术更好地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便利。

3.5 遵循教育规律,优化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根据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性、脆弱性、长期性的传承特征,在各级学校体育武术教学中,应发挥学校教育长期性、稳定性的优势,建立起与学校教育相吻合的传统武术教学体系。武术课程的设置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不能过于分散。据资料显示,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为了节约资源,规定一年级所选修的课程,二年级不能再选修,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课,这对具有长期性特征的传统武术课程的开展十分不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武术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的特点,传统武术教育不能忽视。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应遵守“发展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之理念,秉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传统武术

教师的主动性,采用导师制教学方式,并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社团组织的功能,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获得长期的学习机会,并以此推动产生“马太效应”。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策略,就是学校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利用教师寒暑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拳术考察调研。这样不仅利于拳种的挖掘整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而且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此外也可以定期将民间拳师请到学院进行技术交流与切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武术教学应突出地域性、规范性特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建立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方法。只有制定有针对性的考试制度,紧紧围绕传统武术长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来优化传统武术的教学模式,才能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得以体现。

4 结语

传统武术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身处当下强势文化的汪洋,民众对传统武术的认同意识日趋衰微,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国人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对传统武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熏陶、社会舆论引导、学校教育教化等手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武术的价值的自尊和自重意识。

[HJ2mm] 参考文献:

[1]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63-65.

[2]《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4.

[4]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1):3-7.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6]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87-90.

[7]刘晓东.文化渗透:美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2004(5):45-48.

[8]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01.

上一篇: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