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17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9篇)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我有幸参加了梅江区中小学首届名师班的培训,心里特别高兴,因为可以和全区一百名“名教师”一起学习、交流、研讨。培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培训阶段;第二阶段是自主学习、团体学习、系统思考阶段;第三阶段是实践、观摩、交流、拓展活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考核评估与成果交流展示阶段。每一阶段的学习我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这

一年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它不仅拓宽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郭柏春教授说:“教师是所有职业当中层次最高、风险最高也是具有最高典范性的职业,教师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学养还是修养,性格还是状态(心理)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具有深、广、远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神对教学过程和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精神还对社会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作用.........”等等。从中领悟到,教师的职业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具影响力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经过这次培训,我开始真正理解了育人的含义。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在这方面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位。

都说“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性,而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在创新的摇篮里”。可是怎样做才算有创新呢?苑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在这方面的深深地思考。“创新包含了很广的意思。选(来源:好范文 http:///)择没有人做过或没有人在做的课题是创新,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做别人做过的课题也是创新;选择别人做过却未能解决或者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自己新发现的问题或用于新的领域也是创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理论研究中提出新论点、新发现或新的见解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方法也是创新。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是需要不断更新、积累和总结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勤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升华,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新方法,也是“创新”啊。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我认为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正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要更懂得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王金道教授《心灵的艺术》专题讲座,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经过培训,我认为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跟自己对职业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懂得享受教育工作的过程,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觉得这样才能更容易拥有健康而积极的心态。在生活和教学工作中善于自我调适,给自己一个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来记录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 或某个教学环节进行的精彩讲解和学生学习的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和形式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同行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既有别于传统教学,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特别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在众多的教学资源形式中, 微课以“短、小、精、悍”特性迎合了数字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心理[2]。

二、为什么要在高职医学教育中运用微课

1. 高职医学教学的现状。

医学学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知识点抽象, 教材文字描述冗长。加之近年来,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 生源多元化, 学生的基础下移, 质量下滑。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 理解力欠佳, 又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 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在的学生需求。针对这样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现状,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必要。

2. 开发高职医学教育微课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 当今教育的形式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合目前的高职教育。特别是对于医学专业而言, 直观的教学最能体现医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生动和大信息量的要求, 它可变抽象为具体, 使枯燥的文字描述的变为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 易于理解。同时, 国内外大量的运用微课来教学的实例也证明微课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效率,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批量的高质量的技能型的人才的重任, 所以我们高职教师更应该对微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 开发出有着高职特色的微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高职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的素质[3]。随着微课在国内教育领域迅速升温, 从目前国内外的“微课”资源建设情况和应用进展来看, 将微课引入高职教学将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三、怎样制作适合高职医学教育的微课

高职教育应遵循职业岗位需求,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设计工作任务、细化学习情境。因此微课开发过程则同样要参照此要求, 且每个工作任务更加细化、更加具体。好的微课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微课的内容设计。

高职教学的“微课”建设, 重在体现高职教育中行动导向的核心思想。首要从岗位需求入手, 分析职业岗位能力, 优化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任务。对授课内容进行解构, 将“微课”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视频, 按照情境分析、任务引入、计划并实施、总结并反思的行动导向体系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师要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 视频的画面、内容的设计。

2. 微课的内容呈现。

微课的呈现应打破单纯的图像、照片、素材的优化, 而更注意内容的编排形式, 比如可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 采用插叙, 倒叙;或故事引入;或电脑游戏模式, 或手机游戏方式, 甚至微信拆礼盒等方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开拓思路, 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录制的过程中, 要注意教师声音的清晰度好和感染力强, 体态语言丰富, 教学内容清晰完整, 录制环境安静, 从而保证整体教学效果。如在体态语言方面, 录制教师的体态不能过于拘谨或过于懒散;动画、视频、教师的操作演示等都可提前录制然后用于微课, 让它更好的配合教学。此外, 微课中添加字幕整体效果比没有字幕或者字幕少的视听效果要好[2]。总之, 从整体编排的构思, 教学环节的合理创新设计, 以及教学中所需的素材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师录制过程中表情动作、语音语速语调的设计, 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精美的设计, 真正符合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和特色, 才能让它的优势最大化, 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3. 微课的配套资源。

在微课平台中, 需要体现“微”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延展性, 应当设计配套教学辅助资源, 包括一些微设计、微课件、微互动、微练习与微反馈[4]。为了保证微课资源具有充分活力, 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 并对教学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微课必须在一定的教学资源平台中, 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4]。因而, 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 需要经过管理人员审核、审批后, 上传到教学资源平台。

小结

在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推动下, 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 高职医学教育领域的“微课”建设必将在未来获得快速发展。但专业教师在信息化技术上的经验不足, 导致“微课”建设过程面临很多困难及阻力。这需要由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共同建立优良的微课课程开发团队, 从而使“微课”背景下的高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成功。

摘要:本文从高职医学教学的现状出发, 简要说明了高职医学教学中使用微课的必要性及微课在高职医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微课

参考文献

[1]顾理琴.浅谈对微课的认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年12月 (下) .

[2]韩瑜.浅谈微课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4年5月 (下) .

[3]万镭.浅析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J].电子制作, 2015年4月18网络优先出版.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九股树小学 闫翠萍

作为一个农村教学点的老师,平时能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实在太少。我常常独自观看教学光碟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名师的教学实录,每当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感受他们的教育智慧。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实实在在的听名师讲课,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边近一点点。今年11月15日我有幸通过名师大篷车活动聆听了洋县南街小学张蓝老师的《生命、生命》、《钓鱼的启示》;汉中中山街小学周娜老师的《燕子专列》;城固县集灵小学李杰老师的《纸船和风筝》等四节语文课。这四节课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我还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她们对学生那自然地、发自内心的爱;感受到了她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她们对教材的解读之透、钻研之深;也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语文功底。近几年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多么重要,我本着学习

提高的目的,参加了本次的《名师大篷车》培训。张蓝老师所执教的是《生命、生命》,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香瓜子不屈向上的精神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以此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生命》这课的教学方法在平常中凸显了特色。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对当时情境的描绘,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设计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地以新的问题聚合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张蓝老师主要让学生体会飞蛾在作者手中如何挣扎,香瓜子在困境中如何茁壮成长,激发孩子们大胆想象,通过学生自我描述来体现生命的不屈。特别是在学生对生命的力量有了初步感悟之后,老师巧妙地对文章的作者杏林子作了详细的介绍(生平、经历、成就、感悟),这一环节既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又是学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生命。

整堂课注重朗读感悟,注重了一个“情”字。窦桂梅说:语文就是一门煽情的学科,要想打动别人就要先打动自己。这堂课上,张蓝老师对文本、对作者,对学生都充满感情,准确的表述,温柔的话语,和蔼的引导,恰如其分的提示,一切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让学生在愉快,自主的情境中有独特感悟。自然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总之,本课教学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基础知识教学自然流畅,不

留痕迹。二是思想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张蓝老师基本功过硬,且教态大方,教学环节深入浅出,重难点处理到位,教学效果回味无穷,让孩子们和听课教师觉得意犹未尽。在本次活动之后,我对比反思,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如下打算: 1.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自身基本功,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学习的多了,了解的多了,上课需要时就会信手拈来,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提升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

3.热爱学生,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这些懵懂儿童,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们往往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只是我们见得多了,把简单的问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想多了。

4.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不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 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让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

回顾这一天的学习之旅,令人震撼,令人反思。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当好一名小学老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正如我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感悟一样:上天赐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善待它,要让它不屈的成长,让他绚丽的绽放,不管身处何地,面对何种困境。

名师培训学习汇报 篇4

鼎屏小学:甘平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坐在这里和各位分享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4月10号至12号,我和任丽老师有幸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与成果展示培训会,这次培训会时间安排得非常紧,我们听了秦德林、李秀伟、钟志农和胡艳芝4位名师的讲座,他们的思想、言论一次次撞击着我的灵魂,让我有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中途没有休息的时间,但我们觉得累并幸福着。

今天,我就谈谈听了秦德林老师《如何成为名师》讲座的一点感受吧!秦德林: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特级教师,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任教小学语文、中学政治、中师与大学教育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南通市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小学教师生命发展研究”等,近几年先后应邀在省内外作专题演讲300多场。

秦德林老师告诫我们,走名师之路首先要明白三点:奉献在先,坚定不移;积淀在前,坚持不懈;核心在做,坚忍不拔。而成为名师,自身必备三要素:素质、机遇、勤奋,而勤奋是最关键的一环。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名师呢?从三方面入手:那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古人云:“立德者,方能立人;立人者,方能立功!立德立人立功者,方有真言立!”而立德、立功、立言即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名师之路的必然选择。对于教师来说,三者更是缺一不可,因为不仅自己要做还要教人做;而且次序不能颠倒,因为,做人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做事是教师的立职之本,做学问是教师的立岗之本。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

教师做人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坚守规范的人,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做一个致力创新的人,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对于这四点要求,我认为做一个善于合作和心态平和的人最为重要。我们教师不是一个单独的群体,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同事,更有学生家长,我们只有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才能事半功倍,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而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就更有必要了,我们经常感叹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老得很快、病多,就是因为我们心态不好,性子急。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调整心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真正去做“得失不计人常乐,宠辱不惊心自平”的人。

忠厚做人,实在做事,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教师做事就要勤勤恳恳,要求善、求美、求真,要全身心地投入,力求做出成绩。我们可以每日三问:该做的事有没有做?能够做好的事有没有做好?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有没有做得更好?

想要成为名师,除了会做人,会做事,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会做学问。怎么做学问呢?简单的说,就是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敏于反思,乐于写作。“我们总是很忙,我们总是很累,哪有时间思考,哪有时间写作?”我们就是这样不断为自己找借口,于是与名师失之交臂,与成功一步之遥。于永正老师说:“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师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家来。”那么,我们可以写什么呢?教师写作就是把自己在学习、实践、反思中的体会、感悟、心得等等记录下来,就是把你自己的感性经验加以抽象概括而后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就是把你自己的教学历练和情感通过适当的形式反映出来。秦德林老师认为,能够把体会、感悟、心得和经验用文字的形式留下来,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使命和光荣职责。教师写作的意义不仅如此,它还能修养人生,提升道德;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超越现实,面向未来;成就事业,发展自我。所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名师团送培”连云港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尽管培训只有三天,但大师们的睿智与真诚的引领,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听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教授《走出工具理性的班级文化》的理论引领讲座,我对班级文化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温馨、整洁的教室环境,美丽的.板报或是图书角等等,更应该是在班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无形的力量。李教授把班级文化形象地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手”,在下意识里支配着班级中人的思想觉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如果我们把在班级中能看得见的文化称之为“硬环境”,那么存在于班级的“那只无形的手”就是“软环境”了。作为班主任,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班级“软环境”的建设。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我们应该谨记:学生在班级中,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生活着学习”。班级文化就是在“生活的学习”中完成了自己的雏形,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支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以,有什么样的班级文化,班级中的人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有怎样的班级中的人。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作为班主任个人是不能任意左右学生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让老师们头痛的“差班”。一提到“差班”,我们马上会想到很多的词语:学风差、纪律差……这样的“差班”是如何产生的?责任是在建班之初的班主任,还是怪后来接班的老师?每个人都各有说辞,当然最后受害的就只有那“差班”的一群“差孩子”了,只怪他们自己不争气了。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我省中学语文界, 王延学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经历似乎带一点儿“传奇”色彩。其学历并不高, 起点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 他由农村中学到县一中, 再调入兰州女子中专, 以出色的业绩在人才密集的省会城市兰州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 此一奇也。

他没有任何行政职务, 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 却被授予许多学术头衔, 如: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金城名师, 甘肃省特级教师, 甘肃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质量评价专家, 甘肃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专家等等, 此二奇也。

他自从走上中学语文教师岗位以来, 在省内外各种语文报刊发表文章1600 余篇, 主编、参编《古典诗歌鉴赏》《中外小说选读》《经典影片欣赏》《中考完全解读》《高考攻略》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百余本, 出版《阅读新方案》《名师教你写作文》《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等专著多本。近年涉足随笔写作, 出版有散文集《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等。这些丰硕成果在我省教育界可谓出类拔萃, 在省中语界堪称独占鳌头, 此三奇也。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成功的背后总伴随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延学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六个字:勤奋、刻苦、用功。从25 年前至今, 他几乎每天都要阅读, 书籍是他最好的伙伴;他每周都要写一篇文章, 有时甚至两三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长期坚持不懈, 才能做出惊人的成绩。笔者几年前曾与王老师合作共事, 从他身上, 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的力量。他虽刚步入知天命之年, 却已是白首皤然, 形体瘦弱, 颇似一位垂暮老者, 知情人都说这是其多年苦学力文所致。笔者有感于其人其事, 曾吟诗以赞之曰:“青灯黄卷膏移晷, 树蕙滋兰暑易寒。老圃躬耕贫且乐, 繁枝硕果满青山。”

创建学习型工作团队

兰州市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3 年11 月。工作室由领衔名师、核心成员、特邀嘉宾、学术顾问组成。根据成员构成状况, 工作室确定了课堂教学研究、初一新教材研究、中考命题研究、读写结合研究、高中选修课研究、课题研究、送教下乡、校本教材开发等八项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王延学老师认为, 教学研究必须源于实践, 唯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并寓于反思之中, 才能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犹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所提出的要对实践反思、要在实践中反思、要为实践反思。

工作室成立后, 王老师致力于把一个人的力量转换成团队的力量, 用团队去影响周边, 使更多的人参与和受益, 使教学研究更有实践性和穿透力, 使它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成长的一个园地。

名师工作室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理念有:

1. 所有成员都应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力, 都想继续学习;2. 学习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中共享;4. 把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组织的发展、组织的价值实现相结合。几乎所有的名师工作室都对成员提出了要学习的要求, 如规定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 听取专家讲座, 写读书笔记等, 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必要手段。但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能停留于此, 它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机制和策略。

一是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吸取专业营养。作为一名特级教师, 王延学老师努力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教育思想等呈现给自己工作室的成员。让大家在学习、分析、总结、提升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而工作室又是一个开放的团队, 金城名师、语文界的精英、全国的教育专家, 都是工作室的宝贵资源, 实现了名师引领下的专业成长。

二是课例研修。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点, 王老师不时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展开行为干预, 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 让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让基层教师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是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策略的理性认识。提倡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阅读经典、反思总结、网络互动和课题研究等, 为工作室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效的资源。

王老师认为, 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首先是一个读书人。唯有多读书, 才能博古通今, 进而引领学生走进魅力多姿的语文天地, 不断点燃灵感的火花。把读书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 用读书指导实践, 用实践深化读书, 并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 使读书、写作、实践、思考成为一种需要, 一种习惯, 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 那么, 教师的精神生活就会充实起来, 职业智慧就会增长起来, 教育生命就会精彩起来。

平时, 王老师注重积累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而后写成有感而发的文章。每参加完一项活动, 他都会写出一篇有份量的学习随笔。2015 年4 月, 参加完“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 他写了篇《江南春天的约会》, 分“学术的聚会”、“听葛水平讲故事”、“结识两位青年教师”、“认识黄厚江”等四部分;2015 年10 月, 参加完嘉峪关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 他写了篇八千多字的学习笔记, 字里行间中浸透着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研究的老教师的炽热情怀。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 王老师以自己的好学、高效影响工作室的成员。在他的引领下, 工作室成员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书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后, 工作室成员———兰州市三十一中的张雪莲老师在学习心得中总结出自己的四大收获:其一, 作文教学要以认知规律为基本依据;其二, 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指导学生写作;其三, 教会学生“入格”的同时, 鼓励学生“出格”;作文教学要“术”与“道”相结合。

参加完嘉峪关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后, 陈芳老师在其《秋意正浓时》的学习心得中, 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第一, 语文课应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不能上哪儿算哪儿;第二, 语文课堂应该紧扣文本, 做到收放自如, 并且还要挖掘一些语文的东西;第三,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因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对学习语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 语文教师要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合理地取舍教材;第五, 语文课堂还是有一点朗朗的读书声和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声音比较好。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能力, 工作室还不定期地请相关专家到学校作讲座。近两年来, 王延学工作室先后请甘肃省课程教材中心王磊老师到兰州女子中专作校本教材开发指导, 请兰州市教科所课题室姜竹青主任到兰州十中作课题研究指导讲座, 请兰州市教科所课题室孙志刚老师到兰州女子中专作课题申报的培训。这一系列的培训, 不但工作室成员受益, 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收获颇多。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成长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认识了课堂教学, 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教学, 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王延学老师一再强调:工作室成员首先应该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 是最有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的人。这就需要自己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与不可或缺的实践经验, 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深厚的学养。唯其如此, 指导教育教研, 教师们才信服;即使讲座,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类似空谈的讲座, 而是“讲做”, 即既讲又做。唯其如此, 才能赢得教师的尊重, 才会有说服力, 工作室的工作才会有成效。

王延学老师和他的工作室成员一直关注教学实际问题, 致力于破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学中重难点的重要性, 为此有的学校还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排查”出教学中每个阶段的重难点, 这样教学的时候就会重点突出。王老师认为, 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研究出如何有效地突破这些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同时不能加重师生负担, 要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不能整节课让学生坐着不动, 更不能让教师一讲到底, 即使讲得非常好, 也是不允许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灵气调动起来, 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快乐指数大幅度提升。

依据这一教学理念, 张雪莲老师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中, 以“问题教学法”为载体, 巧妙地将朗诵教学贯穿其中, 并伴有适时的学生点评,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 让课堂更富语文味, 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此课的教学片断实录, 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刊载。

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 教育家最初只是一个普通老师, 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 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自己也获得发展, 最终成为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是教育家的摇篮。

王延学老师和他工作室团队, 根植于学校, 立足于本职, 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雪莲老师经过多方查阅资料、调查论证, 申请立项了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王延学老师认为, 合作学习是以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短时、高效、愉快为基本品质的教学组织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 课题组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农村高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学习更有自主性, 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015 年9 月, 这一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并被评为“优秀”。

为解决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这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高贤山老师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利用网络‘教学空间’进行‘初中阶段中国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校际协同设计的实践研究”。该课题旨在通过与对口的教育协作校合作, 开展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 探索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和课改理念指导下, 利用网络空间, 形成校际之间甚至更大范围的协同教学, 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更大范围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消除校际差异, 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在西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团队的指导下, 在城关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 全体课题组成员不懈努力,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项目学习渐入佳境, 逐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1. 课堂的改变。传统的古典诗歌阅读赏析教学由原来的“内容少、进度慢、课时费、效果差”逐渐向“范围广、形式活、探究深、效果好”转变。2. 学生的改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体现;3. 教师的改变。角色从主讲向主导转变, 从原来的课堂中的权威变为合作者中的首席;在行动上, 从大包大揽式的保姆变为后台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解放了传统课堂中包办一切的繁重压力;在能力方面,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项目设计方面、信息技术提升、反思总结和提炼等深度的教学研究方面。2015 年9 月, 这一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与此同时, 陈芳老师参与的兰州市规划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的高效性研究”, 2015 年12 月通过鉴定。王延学老师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兰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效性研究”正在研究之中。

“兰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旨在对兰州市60 个名师工作室近年来的活动作出梳理, 总结、提炼卓有成效的活动形式, 从而切实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为更多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其研究价值, 微观而言, 能给全市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和作用发挥提供参考, 也能为全市进一步有效发挥这一团队形式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供参考, 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宏观而言, 其研究作为一种探索, 也将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积累经验, 为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提供借鉴。有关该课题的研究内容, 王老师归纳为三点:1. 探索名师工作室建设机制;2. 梳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内容;3. 探索改进工作室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王老师认为, 对于一名教师, 教学研究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 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教学研究的自觉意识, 都应该把教学研究作为常态的生活方式, 小到一节课、一个反思、一次批改学生作文等, 都可以将其视为“微课题”研究, 并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在日常教学中, 与学生互动中, 与同行交流中, 问题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关键是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要善于捕捉和提炼。许多教师往往找不到需要研究的问题, 还有许多教师看不起小问题, 觉得问题太小体现不出研究的学术价值。其实, 问题小并不等于价值小, 小问题同样可以做出大成绩。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研究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善于学习的教师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研究能力。每个人的研究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加以弥补和提升。

采访中, 王老师告诉笔者, 他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争取每一个课题研究都能取得切实的成果。在参与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校园文学与新课标写作研究”时, 他编写了一套作文指导书《名师教你写作文》 (上、中、下三册) , 64.4 万字, 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接下来, 他又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重点规划课题“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 在此同时他又完成了散文集 《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之后, 他还参与了“女生与女性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编写了《女性文学读本》, 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即便是个人课题, 他也认真对待, 他申报的“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个人小课题, 结题时佐证材料是一本《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在培训教师中彰显影响力

构建新的教研文化, 提高办学思想, 让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 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金城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对领衔名师的职责与任务做了这样的规定:“积极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开发与专题教学任务, 每年举办2 次以上的专题讲座。”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两年来, 王老师应邀作了五场不同内容的讲座。

不论是学术报告还是讲座, 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宣讲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在王老师看来, 语文教学是一项育人工程。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对学生的心灵、精神、人格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与生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教授读书方法和学习规律,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 不仅仅是“教教材”,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与内化生成。

2014 年7 月19 日, 应榆中县教育局邀请, 王延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王延学围绕青年教师的精神成长, 给榆中县500 名青年教师作了题为“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的专题讲座。讲座名称取自王老师出版的新书名, 讲座从头到尾紧扣“欢喜”。主体部分以“欢喜从何而来”设问, 分“来自有味的阅读”、“来自美丽的思考”、“来自及时的书写”、“来自努力后的收获”四层展开, 王老师以大量鲜活的事实作为支撑, 真实而有说服力地向参加培训的500 名青年教师阐述了阅读、思考、写作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为增强讲座吸引力, 提升讲座品位, 王老师在讲座的中间和结尾穿插了特意为这次讲座量身定做的配乐朗读《和女儿在一起的暑假》《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 (由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朗诵艺术家临溪朗读) 。讲座的每一部分, 王老师都现身说法, 举出具体的案例, 这大大缩短了名师与青年教师的距离。王老师的讲座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切合培训对象的特点, 内容很有针对性, 环节设计有新意, 既给听讲的老师们带来内心的欢喜, 也给大家思想的启迪。

2015 年5 月31 日, 金城名师王延学与《创新作文》初中刊主编彭治旗应邀出席静宁“师生读书工程”之主编、名师进校园活动首场报告会, 王延学老师给静宁县中学语文教师作了《教育日志, 你写了吗》的专题讲座。

王老师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提出了写教育日志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 这位仅活了52 岁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何以会奇迹般地写出40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约1200 篇儿童小故事?除了他对教育事业满腔热情的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他一生都在思考, 都在记录。其中, 写教育日记就是他一生极重要的一个习惯。在《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王老师结合自身写作经历, 向在场老师分享了他写作教育日志的心得, 那便是写读书心得、写课后反思、写听课收获、写教研文章、写见闻感受、写心灵鸡汤、写旅途笔记、写亲情世界等。由于讲座内容针对性强, 切合教师需求, 所以对听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日志起到了切实的引导作用。

2015 年10 月17 日, 应嘉峪关市教育局邀请, 王延学名师工作室和卢卫东名师工作室参加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 王老师作了《我的命题研究之路》的专题报告。王老师认为: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学评价不应是教学的“指挥棒”, 而应是教学的“服务器”。他从测试理论的研究、测试命题的思考、测试形式的探索三个方面介绍了其在学业水平测试方面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坦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团队出力量, 也出智慧, 更出品质。当大家都有了团队意识时, 优秀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在兰州市众多的名师工作室里, 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团队, 主要成员也都来自普通中学。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团队, 两年来以饱满的激情、勤奋的努力、不懈的探索活跃在语文教学的前沿阵地上, 在教学、科研和培训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名师团培训心得体会 篇7

2012年10月26日—28日,我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2012年中小学班主任名师团送培到我县的培训。首先表达一位普通班主任对各位专家精彩讲座的由衷感谢,其次感谢教育局领导给了我们一次提升自己工作内涵的学习机会,最后感谢在场的所有和我一样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同仁们!

让我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作交流发言,我感到很荣幸。说实话,和台下的同仁们相比,我算不上一个特别优秀的班主任,但是我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坚守了12年,并发自肺腑地热爱班主任工作。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话,一直让我感同身受——做教师而不做班主任,是教师的一大遗憾。我想,教师干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其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核心的职责使命恰恰是育人。

短短的两天半的培训,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学到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从***教授的讲座中,我首次领悟“班主任也是一种专业”,深刻体会到“衡量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内在尺度,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从***博士的讲座中,我了解到柔性管理的概念,认识到“文化可以反哺,道德也可以反哺”。从***教授的讲座中,我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轻品格,重学习”,以及“完美的教育,应该是教和育的整合……”

这些精彩的讲座,让我对班主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教师,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

二、班主任工作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尊重和爱护学生。

**老师和**老师的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以及***老师的精彩报告,让我明白了做班主任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责骂学生。诚然,我们做老师的,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打着“为学生好”的大旗,以“爱”的名义,随意而毫无顾忌地伤害、甚至践踏学生的自尊,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们是为了他们好”。我想,尊重爱护学生的心灵,也许才是真的为学生好。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有没有真正用心关爱学生,学生的心里是清清楚楚的。

**中学的**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老师,我想在座的一定也有很多老师喜欢她的文章。她的一篇散文《每一*会开花》,写一个听力有问题的学生在班里总是被忽视,甚至他的成绩都不计入班级总分。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在全省手工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丁老师在文章最后说:“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也不敢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正如每一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就很能给我们启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蹲下身子,欣赏你们的学生摇曳生长:一朵花是一个世界,一朵花是一份美丽,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班主任才能更好地育人。

南师大**老师讲:5+2<0。我以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我们造成班主任工作格外辛苦的一部分原因吧。5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学生两天的校外生活,一线教师应该对此看法感慨良深。我们很多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孩子放假回家后,给他们吃点好吃的,带着他们玩一玩,就是对孩子好。对于孩子的品格教育、养成教育并不重视,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学习努力程度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衡量他是否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老师指出,“优秀的家庭教育,是每天和孩子抱一抱,每天和孩子聊一聊”。我们不对我们的家长做任何的评价,我们几乎无力左右家长对孩子的关门教育,但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包括班主任的工作,也许可以影响到家庭教育。正如**博士所说的那样:“文化可以反哺,道德也可以反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容置疑地影响到家庭。试想,如果家校完美合一,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不成人、不成材吗?

四、学校的系统支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听了专家团的讲座,联系我们第四中学的德育工作,我觉得班主任工作要做好,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支持。过去的几年,我们学校几乎没有人愿意做班主任。这两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给我们的办学以清晰而理性定位,倡导“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坚持“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班主任工作因此全面复苏,张力和活力甚至辐射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以礼仪教育为抓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紧随礼仪教育的步伐,还开展了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巩固上述两项教育的基础上,同学关系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相继跟进。因为学校深知,没有言行素养,就没有学习素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了,成绩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今天的绝大部分四中学生,言行谦逊,礼貌待人,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并普遍令家长和社会刮目相看,正是学校办学定位的理性体现。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四中的班主任,正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上。

除此以外,我们学校提倡“人人都做教育者,人人都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大力注入全员育人的理念,哪怕你是食堂工人,哪怕你是门岗师傅,哪怕你是校医,人人都必须无一例外地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去。

最后,我想引用专家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与其“忍受”,“承受”班主任工作,不如“享受”班主任工作,让我们大家都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吧!

名师新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平果五小教育集团新安分校

廖羚伊

2016年10月12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参加了在广西区体育馆举办的“名师新课堂”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培训内容主要分三部分:阅读、写作、古诗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但我通过这次认真地培训和自己努力地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深度唤醒了自己的教育的责任感,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消除了个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整个培训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听到了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姜树华的《秋天》、百色市小语文学科带头人莫华的《秋天》、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学武凤霞的《莫高窟》、浙江省特级教师罗树庚的《撕纸游戏》、“长辫子老师”郭雪萍的创意写作课、来宾市兴宾区教研室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覃豪的《示儿》、苏州市名师陈娟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子阳的《江雪》和《示儿》。置身于名师的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名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我要向他们学的地方还有很多。专家们教学的思路明晰,幽默的语言,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武凤霞和“长辫子老师”郭雪萍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专家们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姜树华老师让学生改编名家作品,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长辫子老师”郭雪萍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三、创意写作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平时进行作文教学时,我总是感觉很吃力,很枯燥。没有素材和学生讲,学生写起来也感觉无话可写。长辫子老师以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帮助孩子们学会观察,抓住特点、发挥想象、要有选择、有所侧重、按照顺序、由表及里去写作,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人不禁感叹:“这 真是一个有魔法的课堂!“长辫子老师”告诉我们,作文可以“仿”“听”“画”“种”“养”“剪”“比”“玩”“合作”“尝试”......报告会上,长辫子郭老师思路非常清晰地讲解了孩子为什么怕写作文,老师为什么怕改作文,如何让孩子不再害怕写习作、爱上写习作,在讲解这些的时候,长辫子郭老师非常详细、清晰、生动的展开讲述,并且以生动的生活、教学实例来给大家真实的习作感受,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描写生活,表达情感,展开想象写出孩子眼中的世界,解放孩子们的思想,还孩子们自由驰骋的天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孩子们看绘本,学习写一句话,画一张图。在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中激发兴趣,动动手做一做,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兴趣中不再不想写作文,不再不敢写作文,再也不怕写作文。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写稳坐,长辫子郭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学路程向我们展示了只有热爱阅读、学会阅读、教会孩子真正走近书本,积累语言文字学会个性表达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听了长辫子老师的课,应该说,值得学的东西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可是因为时间和自身水平的问题,真正理解消化的只是一小部分,能够吸收并化为己用的更是山之一隅。可不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了,随时间的浸润和自身的提高,我们也将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能力,尽量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文,至少让多数孩子不讨厌写作文吧!总之,在这次学习培训中,使我深切感受到各位专家、教授的敬业精神。是他们精心的准备、认真的传授,使我在短短2天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本次培训对我来说,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 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升华,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还让我看到了不同城市之间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也使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信心。

虽然培训暂告段落,但反思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停止。理论指导行动,目标牵引过程,学习灵活了我们的头脑,活泼了我们的思想,给了我们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最后,我真心感谢学校领导,让我们获得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探索创新,把自己获取的新理念、新方法,一个一个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教育信仰彰显了教育者的价值实践和价值追求, 是教育者专业自觉的一种无形建构。每一个名师的专业成长, 不仅体现在自身专业成长自我突破的不断追求和超越上, 更体现在对专业发展目标的自我建构上。

1.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名师们不仅有明确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并且具备超越一般教师的角色意识。他们始终对自己保持一种高度的专业自觉, 能自我调控专业发展的方式及方向, 以达到心仪的专业发展水平。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 信仰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的一种尊崇。首先要信仰“爱”, 要做到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教师的“自爱”, 对学生的“关爱”三爱合一。也正是这种爱, 引领名师们建构出充满人性的教育文化, 展示出了独特的教育魅力。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 名师总能以理性的思维、宽容的态度走出自己所遭遇到的教育困境, 而新手教师却很难做到, 因而他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历练。

李吉林老师刚踏上教师岗位, 总是绞尽脑汁尽量把课上得活泼有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在这个过程中, 她同时也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正是基于她从小就有当好老师的人生追求, 她才有如此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她曾说:“作为语文老师, 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 还要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让他们懂得爱祖国, 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正是几十年来追求这样一种完美的教育境界, 在遭遇文革十年浩劫后, 李老师都没有裹足不前, 而是破浪前行, 终于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就是教育信仰给她带来的不竭动力。

2.明晰的专业发展目标。

目标导引发展, 名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名师本身的自我专业定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把自己的专业追求定位于做一个“好教师”, 而且这个目标在随着他阅历的增加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初期, 他就确立了自己做“好教师”的目标:每次上完公开课, 都能听到同行的赞扬。几年教师岗位的历练, 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认为好教师还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 (1) 爱学生, 真心诚意地爱学生; (2) 上好课, 力求每一堂课都精彩; (3) 有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随着教学视野的开阔, 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育理念的更新, 孙双金不再满足于现状, 他把成为著名特级教师作为自己更高远的追求目标。他朝着自己的定位, 不断努力, 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 成为小学教育界新生代特级教师的杰出代表。

孙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明晰的专业发展目标, 才能开启不断求索的专业发展之路。

二、教育实践———专业发展目标的执着行走

目标需要付诸实践, 才能走出“坐而论道”的泥淖, 而不少科班出身的、底蕴深厚的教师, 往往由于缺乏磨剑十年的意志, 面壁十年的耐心, 以及找寻人生最大“麦穗”的敬业精神, 只能“泯然众人矣”。但是, 不少名师却能“板凳甘坐十年冷”, 修得“正果”。

1.积淀深厚的理论素养。

名师和普通教师相比, 专业知识更加系统、精确和有深度, 他们能在某个教育领域内出类拔萃, 无疑, 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成功的基石。

名师们大都来自教学一线, 平时也有着繁重的工作, 教育实践过程中, 也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曾暴露出自身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缺陷。但是, 他们并未因缺乏理论而止步不前, 而是开始其不懈追求的学习历程。他们通过“啃”理论书籍, 与同事探讨, 利用会议研讨、交流等机会向专家学等途径,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例如, 于永正老师从教以来, 曾大量阅读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教育名家的著作。“创新、发展必须植根于借鉴、学习的沃土之中, ‘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于老师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年订阅各种报刊, 坚持每天阅读, 并在精彩处必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由此可见, 名师要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 要让自己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就要给自己加装一个“发动引擎”, 而这引擎就是教学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行为, 方向更明确, 方式更科学, 效果更明显, 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才会有更快的速度。

2.建构丰富的实践知识。

没有课堂教学实践就没有名师。尽管每个名师成功的具体途径各异, 但他们总能通过教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形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在教学实践的舞台上, 名师常常锤炼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获得学生、社会、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真正成为“大师”。如果一个教师空有教学思想和理念, 至多是一个在理论型的、学者型的教师, 但不能算是一个名师。名师, 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更要能将实践和理论实现无缝对接, 上得课堂, 做得研究, 写得文章。李吉林、窦桂梅等名师, 就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厚教学功底的典范。

3.开展扎实的课题研究。

课堂是教学研究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研究是课堂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教”“研”相长, 已成为不少老师的共识。而名师们更是深谙此道, 他们依托自身深厚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研究课题, 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再认识, 并使之反哺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建构“诗意语文”理论的王崧舟, 开创诗化语文先河的周益民、倡导简约语文的薛法根……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 试问他们又怎么能拥有如此累累硕果?

三、反思调控———专业成长过程的自我完善

反思性实践与学习是名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名师们就是因为能不满足于已有经验, 主动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完善自我, 适应新的环境, 战胜所有的困难, 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创造中, 突破其教育人生的瓶颈, 从而获得成功。

同时,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重建,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通过这些反思, 教师将能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视自己的发展空间, 获得更真实的自我更新。积极地涵育生命情态, 觉醒生命意识, 教师自身的观念及思维方式才能不断更新, 从而完成“凤凰涅槃”的自我提升。

管建刚老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 就是通过自我反省, 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此来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并写下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等多本教育著作。在实践中, 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炼教育思想, 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 这正是他长期进行反思调控教学实践的结果。

名师成功个案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名师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不同作用, 成功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信仰, 真正做到了自主建构目标, 并且付诸实践, 不断反思调控,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鲜明地体现了自我导向学习的特征。由此可见, 青年教师要在专业上快速成长, 需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这样才能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加坚实。

摘要:名师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阶段, 是许多普通教师成长的典范和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大量名师成长经历的解读和研究, 我们发现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具有自主性、内在性等近似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一些鲜明特征。名师的专业成长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现重点从自我导向学习这个角度, 探寻名师专业成长的“奥秘”, 从而帮助其他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探寻发展路径, 明确职业规划, 获取专业成长的力量。

上一篇:抢救危重病人制度下一篇:《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家长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