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实施

2024-10-06

提问实施(精选12篇)

提问实施 篇1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1)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2)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3)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 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 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 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0) .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4]李芳.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2003, (2) .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 (高中教师版) , 2003, (8) .

提问实施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却是空有其形。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便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不得不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⒋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⒌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申请结题。

八、组织机构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李俊芳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李俊芳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课堂提问是否得法,课堂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4)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老套,问题缺乏新意;(5)提问对象太盲目,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说“懂了”老师也不再深挖,导致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

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

4.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收集材料,整理归纳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收集、分析、对比,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八、课题研修人员保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焦晓丽

职责:负责提炼、确定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整理课题资料、搜集课题研修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等。

课题组成员:向银福、孙磊、黄钦、张建华.职责:负责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搜集课题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深入学习有效性提问的有关理论,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思路,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优化提问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提问;设计;优化策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观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仍存在着许多美中不足之处:重复低效的“满堂问”、非此即彼的“伪提问”、蜻蜓点水式的形式化提问……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与当前提倡的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格格不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下列做法不失为良策:

一、整合提炼,精选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提出“主问题”的概念,他认为:“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提炼,精选提问的切入点,紧扣课文的重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或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以两个“主问题”牵起整节课的教学,生出万般精彩!在揭示课题后,宁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在学生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了解后,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这里,宁老师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善于舍弃,在教学中抛出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这样的提问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引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阅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二、循序渐进,分解疑难点

大多教师都曾在课堂中遭遇这样的情形:先前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时,却出现了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此时,如若围绕此问题设计一组有层次的辅助“追问”,分解疑难点,适时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必将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最后一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钱梦龙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他设计了这样一组辅助性的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上述提问由易到难,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

三、举一反三,迁移发散点

课堂教学目的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通过对发散点的迁移拓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提问从而举一反三。通过提问,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维的深度,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打通听说读写的通道,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在教学小结环节抓住小说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这一句话进行迁移发散提问:“后来怎样了呢?”并让学生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情况,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他抓住结尾设计提问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因势利导,捕捉生成点

课堂教学可以预设,但永远无法预约,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睿智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把握这些动态资源的“生成点”设计并提出问题,因势利导,使这些看似瑕疵的“点”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她让学生自由提问,当一学生问“‘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句话中的‘万万是多少?”这一问题时,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而于老师却以高超的教学机智捕捉住动态生成资源,巧妙设计了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从而了解到“万万”相比较“亿”,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是通过汉字重叠的修辞,读起来不仅响亮,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说,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及时把握了这一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之处进行深入思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如能精选切入点进行整合提炼,循序渐进地分解疑难点,紧扣发散点举一反三,巧妙捕捉生成点因势利导从而设计出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提问,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J].中学语文教学, 1997(5).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

讯,2003(14).

[3]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下)[J].中学语文教

学,1997(6).

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明确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若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 必须把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作为前提。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同样道理,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推行的有效教学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如果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仅为一小部分学生服务, 实际参与课堂互动的只是一部分优秀学生, 这样的教学成功率与有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也是与当今推行的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让所有学生不断体验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艰辛与收获成功时的喜悦, 才能真正改变过去的客观被动的为主观积极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自然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前提, 因而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 走近他们已知的知识领域、知识储备和需要探求的未知领域、心理需求。客观地说, 就是对学生具体学情及心理状态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开个好头。

二、把握有效课堂提问的分寸

学习兴趣需要培养, 学习过程的疑问需要教师的激发、点拨和有效的指导, 而课堂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师生对话过程中的不断生成。教师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并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有个性地理解、评价文本, 课堂教学主阵地就会变成拥有无限魅力的舞台。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学的主导———教师把握好有效课堂提问的分寸。具体教学时可从是否注意有效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的角度入手。因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不同, 学习状况也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表现欲强, 求知欲也特别强, 这样的突出表现既会引起教师的习惯性关注, 又会在无形中伤害那些基础薄弱、平时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差生”。这时, 如何把握问题设计的分寸至关重要。问题设计太难, 课堂互动环节就会成为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华丽表演, 同时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观赏疲劳”, 久而久之,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厌倦感会不断增加, 从而课堂要实现提问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就会化为泡影。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差异设计出一套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组合题”, 问题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梯度。

在进行课堂有效提问时, 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 触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深度, 力求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同步协调进行。当然, 教案的设计也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课堂互动有时也会“节外生枝”。如在教学具体文本时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乐曲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 以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 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本来单调或有些枯燥的文本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显然, 只有教师具备了全面而综合的驾驭课堂能力, 才能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三、注重有效课堂提问的换位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矛盾, 问题设计的适宜程度制约着课堂的有序有效进行:教师上课行云流水, 学生听课自认为听得懂, 但检测时发现并不能准确作答。问题就出在, 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角度定位得不够准确, 设计问题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 即没有还原自己的思维。这样, 必然在课堂上会出现上面提及的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对教材有极深的理解把握外, 还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认识了解, 对学生的思维认识进行换位思考, 不能想当然, 不能把活生生的课堂变成搭建“空中楼阁”的基地。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 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思考, 积极回答, 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原本应该寓教于乐的课堂上也不会成为“一潭死水”, 了无生机;相反,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带有哗众取宠的意味, 让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变成简单的“游戏式问答”, 结果就只能是表面上课堂掌声雷动、轰轰烈烈, 其实质却是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游戏的玩偶。当然这样的教育过程也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从而使开展新课程下积极有效的素质教育只成为一句空口号。

四、关注有效课堂提问的科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 并在课后进行认真复习,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在提问过程中回答正确, 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深化;回答错误, 学生就能及时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 如果加上教师的及时指点纠正, 也能使正确的认知得以强化。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句回答, 包括每一个细节, 尽可能进行一对一的准确而到位的判断。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掌握情况, 程度如何, 教师应自己点评或让其他学生进行公开评价, 让科学评价成为实施有效课堂提问锦上添花的环节。

提问实施 篇5

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既是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是,同样是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甚至同样的一个课题,由于教师的不同,提问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提问的效果会陈设个很大的差异,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欠佳,而有的根本无效,还会产生“负效果”,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有效性呢?近几年,笔者就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实施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在幼儿数学活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数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需要情境,给问题创设一个良好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亲历感知中、认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给幼儿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基于求职的紧迫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识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例如:在进行大班幼儿数学等分教学活动中,老师创设了 “分点心”的问题情境,告诉幼儿:今天有许多客人要到我们班来做客,老师带来了许多点心,每一种点心都有12个,有蛋糕,有水果,有饼干,有糖果,每一次分的时候,要分一样多,教师问幼儿“如果把这些点心分别分给2个客人、3个客人、4个客人或6个客人,他们分别可以分到几个呢?”,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幼儿在进行等分操作活动中就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操作中发现,分给2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得到6个,分给3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4个;分给4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3个,分给6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12个,根据这一问题情境,使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又如:中班幼儿学习“1-6的序数”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先讲述故事《猴子邮递员》。由于情境中的猴子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讲到猴子忙碌送信这一幕时,我问小朋友:“要给房子编号?怎么编呢?编好后又如何送信?”,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是不是在每座房子前贴上动物标记?”有的说:“设立一个大信箱,分成许多小格,小动物自己取信。”可见,创设不同的问题故事能为幼儿学数学激发其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能促使幼儿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幼儿在有情、有境、有趣的环境中汲取数学知识的养分,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体验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争议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迁移情境。

策略二: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只是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时,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幼儿很难回答;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幼儿已有知识有联系时,对幼儿那么他对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最为有效,因为,这样的问题,幼儿通过学习就能回答。

清楚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时要从幼儿“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在大班“体积守恒”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一样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让幼儿判断其体积是否一样大。这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们看一看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事实上幼儿仅凭目测是难以回答的,他们只好瞎猜。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过程的,她出示两个玻璃缸后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吗?要想知道,请大家先看个小魔术。”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体积一样大),说:“咱们一起看一看这两个物体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教师用一个小瓶装满水,分别往圆柱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中倒水,幼儿边看老师倒水,边数所倒水地瓶数,结果发现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此时,教师又提问:“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这两个玻璃缸是不是一样大呢?”让幼儿重复以上的操作过程,得出结论。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再次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玻璃缸问:“要知道它们是否一样大,该怎么办?”由于有了之前的经验,幼儿知道了“形状不同地物体是有可能一样大的”地结论。由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幼儿的学习心理规律,对问题进行了恰当的控制,因此教学效果好。

可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一是要关注只是的本身,既要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很英勇,又要体现数学活动中的数学味;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任何时段内,不同的幼儿会有不一样的条件需求,教师应发挥问题的功能,最大限度西发挥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适度控制,即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进行控制,避免幼儿产生“受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策略三:提问要把握时机并给予幼儿适度的思考时间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幼儿思维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

这种星星之火。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可以帮助幼儿数学内容学习的理解,激励幼儿的参与,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能够把握好时机并在提问后给予适度的思考时间,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

如:数学活动《数数有多少》,目的是让大班幼儿学习数数的方法。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满满的四筐金桔,孩子们发出了“哇!那么多”的的喊声,我告诉幼儿,今天大家一起数金桔,看看每一框的金桔是多少。看到这些金桔,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还没等老师开口,有的幼儿就开始数了,由于他们太急于得到结果了,并没有过多考虑,蹲下就各自数开了。他们捡最大的往自己跟前拿,一边拿一边大声地数:1个,2个,3个````````,数着数着相互之间就有了干扰:楠楠数到7的时候,正涵一个劲说9,楠楠生气地说:“你小声点,我都数不了了。”涛涛着急地叫着曹洛菲:“等会儿,这几个我都数过了。你怎么还数啊?”曹洛菲说:“我不知道,我们的都混一起了。”

我见时机已到,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的时候了。于是我大声问孩子们:“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

幼儿在与物的接触和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有时侯甚至是表面的数学经验,并不能使幼儿感受到有关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孩子们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数数,当然会数不清金桔的总数量,要使幼儿建构一些初步的数概念,这时候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中我是这样问的:“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那怎样才能数得清楚呢?大家都想一想,谁有好办法把金桔给数清楚?”用这样的提问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操作,发现和明确问题,展示操作结果,最后概括并形成概念,案例中我运用有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最初的随意摆弄到有序操作,从不断失误到获得数学经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索,获取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度思考时间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引领幼儿活学活用的需要,也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化认知的需要。

可见,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这就是要与幼儿学习内容和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幼儿处于兴奋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时机:一是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幼儿自我评价的时候。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幼儿能对答如流,如果幼儿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幼儿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幼儿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幼儿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信息技术课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6

一、提问有术——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提问要注重选择性,杜绝无效提问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斟酌提什么样的问题,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还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关注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又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在备课阶段考虑。所提的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其中妙处。

2. 提问要注重启发性,在学生回答困难时要给予引导

“启发性”要求设计的问题能抓住重难点、切中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课内到课外的丰富联想。教师进行启发性提问,可以用一组问题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前后贯穿、纵横联系,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技能;可以用一连串问题将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要素、知识点等连成线,形成系统;可以由一个问题引出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技能方法的辐射式探究。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设计、科学而机智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3. 提问要注重时控性,要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比较少,很多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讲”这种模式上课。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赶课时,缩短甚至不给学生问题的思考时间,担心学生思考的时间超过自己讲解的时间,会浪费上课时间,往往迫不及待地将操作过程和答案信息公布于众。实践证明,这样传授的知识点及操作技巧完全是低效的。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思考的惰性,形成一种依赖性,使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4. 提问要注重时效性,要把握好提问火候

在课堂提问中,有意识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以最大程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乐”状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将学生思考的热情推向顶峰,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益。

5. 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对学生提问时不能“一刀切”,提问要有针对性,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教师在提问时能否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决定课堂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教师在一节课中应准备不同难度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通常有判断型问题(适用于后进生)、描述型问题(适用于一般学生)、分析型问题(适用于中等生)、创造型问题(适用于优秀生)。只有这样提问,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动力,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所收获。

二、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因此,要创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应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能因为鼓励学生提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误事、冷场、难堪)而不让学生提问,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

2. 教师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①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来源发现问题。如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从上机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②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运用“类推”提问,运用“列举”提问,运用“比较”提问,运用“替代”提问,运用“除了……还……”提问,运用“可能”提问,运用“想象”提问。

优化提问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篇7

一、整合提炼, 精选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提出“主问题”的概念, 他认为:“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 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 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 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提炼, 精选提问的切入点, 紧扣课文的重点, 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或提问, 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以两个“主问题”牵起整节课的教学, 生出万般精彩!在揭示课题后, 宁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 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在学生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了解后, 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这里, 宁老师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 善于舍弃, 在教学中抛出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这样的提问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 引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阅读, 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二、循序渐进, 分解疑难点

大多教师都曾在课堂中遭遇这样的情形:先前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时, 却出现了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此时, 如若围绕此问题设计一组有层次的辅助“追问”, 分解疑难点, 适时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开拓学生的思路,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 必将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深入阅读, 积极思考, 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最后一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钱梦龙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他设计了这样一组辅助性的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 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上述提问由易到难, 从“路”的基本义着眼, 引申出“路”的比喻义, 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 通过追问, 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

三、举一反三, 迁移发散点

课堂教学目的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还应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 通过对发散点的迁移拓展,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提问从而举一反三。通过提问, 拓宽思维的广度, 开掘思维的深度, 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打通听说读写的通道, 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 在教学小结环节抓住小说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这一句话进行迁移发散提问:“后来怎样了呢?”并让学生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情况, 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他抓住结尾设计提问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因势利导, 捕捉生成点

课堂教学可以预设, 但永远无法预约,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睿智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把握这些动态资源的“生成点”设计并提出问题, 因势利导, 使这些看似瑕疵的“点”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生长点, 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例如, 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 她让学生自由提问, 当一学生问“‘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句话中的‘万万’是多少?”这一问题时, 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 而于老师却以高超的教学机智捕捉住动态生成资源, 巧妙设计了提问,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从而了解到“万万”相比较“亿”, 虽然意思一样, 但却是通过汉字重叠的修辞, 读起来不仅响亮, 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说,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及时把握了这一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点”, 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之处进行深入思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 教师如能精选切入点进行整合提炼, 循序渐进地分解疑难点, 紧扣发散点举一反三, 巧妙捕捉生成点因势利导从而设计出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提问, 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上) [J].中学语文教学, 1997 (5) .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14) .

提问实施 篇8

一、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实际,提问内容要具有激励功效

提问的重要功效之一,就是增强学习对象的有意注意,提振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教师开展提问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引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参与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提问活动中,个别教师忽视提问情感激励功效的现象一定存在,采用单板、直白的提问方式,致使初中生情感受到压抑,能动特性受到抑制。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的具体实践进程中,对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准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丰富生动的提问内容、形式多样的提问形式,让提问成为培养初中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武器”,促发学生深入参与教学互动,深刻思考分析知识。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提问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初中生学习认知的特点以及学习情感发展的实际,充分放大提问所具有的激励功效,在设置现实生活事物直观画面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观察上述所展示的生活事物,你能不能找出这些事物的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吗?”问题,让初中生在引导性的提问内容和期待性的提问口气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内心产生能动探知分析的积极情感。又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课讲解中,教师向学生设置“一艘船只遭遇暴风袭击,发生海难,需要救援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这艘船的位置以及救援队的位置,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到达救援地点的时间吗?”的问题,谈话特点的提问活动,更具交流性、更具互动性,初中生在此提问环境中,学习情感自然得到激发。

二、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内容,提问活动要利于新知讲解

提问活动应该“有疑而问”、“有的放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无旳而问”。教师应认真研析并准确把握该节课教材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等方面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使所设置的提问内容能够帮助学习对象更好的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或解题要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实施中,应充分发挥提问在促进学生学习进程方面的积极功效,抓住教材知识点重点以及初中生认知掌握的难点等因素,合理设置提问内容,实时开展提问活动,让初中生在认知疑难处或解析疑惑处,借助于有的放矢的“一问”,获得深刻学习探知的“精髓”,提高认知新知和解析问题的素养。如“三角形的三边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师组织学生群体开展动手探究实践活动,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开展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初中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拼接三角形的条件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处在“朦胧”状态,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性质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请观察拼接成三角形的三个木棒,看看其中两个木棒连接在一起的长度与第三根木棒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动手操作,发现两个木棒连接的长度超过第三根长度。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是不是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拼接成三角形呢?”,初中生经过动手实践,发现有不能拼接成三角形的情况存在。教师提出“:除了两个木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之外,还要有什么条件呢?”,初中生再次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第二个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活动,将新知内容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认知和探究,对新知内容有了更进一层的认知和掌握,切实推进了新知讲解活动进程和效果。

三、紧扣课改能力培养要以,提问活动要注重指导点拨

提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习对象更好的学习探究。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当前各个阶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最为根本、最为现实的目标任务。提问活动,应成为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技能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形式,指引学生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开展探知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开展时,应渗透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思想,在初中生自主探知教材知识点内容、合作探析数学案例等实践活动中,结合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以及问题解答要求,针对学习探知进程中出现的“疑惑”、“卡壳”等现象,变“指”为“点”,将直接告知方法策略变为“提问”指引,引导初中生根据所提问题或要求,进行有序、深入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学习能力素养。

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实施策略 篇9

教师的课堂活动中包括提问这一部分内容,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老师最常用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教学的实际情况中,课堂提问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使得课堂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教学任务与课堂上的提问内容不统一。如:(1)Have youfinished your homework?(2)Do you like English?像上面这样的问题,与教学任务的关系不大,并且启发性不高,对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升并没有多大意义。一切有意义的问题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更需要通过有学习价值的问题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涵,所以在备课时,要对自己所设置的问题多加思考。

2.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诸多问题回答不够灵活。问题和讨论接二连三,过去课堂教学的填鸭灌输现象被貌似热闹的课堂提问所取代,但是实际上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此一来,课堂提问的问题深度不够,表面看起来十分和谐的课堂,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3.课堂提问多做“牵引”,少做“引导”。现在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对问题的答案采用引导式的方法得出,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耐心等待学生自主思考,而是直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暗示,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标准化设计好的路线上来,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仍属于被动接受。

二、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是有效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纠正偏差,进行有效提问,是每个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策略。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多种促进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

1.课堂提问应充满“激趣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也会调动起学习的热情。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问,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课堂上,学生的热情随着对学习兴趣的产生而不断增加。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材的使用也要灵活和创新,通过提问一些比较巧妙和有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电教等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情境,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器官都参加到记忆的训练中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2.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要恰当。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著有《智力起源》一书,书中提到:“人类对自己过于熟悉或者是过于不熟悉的东西都不会过多关注,因为过于熟悉的已经司空见惯,而过于不熟悉的则与自己‘图式’的事物差距太大。”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将课堂提问的问题重点放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标上来,并且还要对知识深度有一定的挖掘,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并乐于学习和研究。课堂提问必须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并且要根据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提问,是班级学生在自己主观思考后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不进行主观思考和预习的学生也无法回答出该类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既不是不经思考就可以得出的,也不是费力思考也无法得出的。。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十分困难,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无法用现有的知识去回答,那么其学习思路就会被阻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任课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一点难度,学生很容易回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也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提问机会要均等。在课堂上,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就是发言多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会经常被老师提问,而一些成绩一般或者发言较少的同学被提问的机会有限,长此以往,他们就失去了口语的训练机会,也就更不愿意发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平均对待的。使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对于发言较少的同学,我们通过提问的方法,将提出的问题让很多同学去回答,例如:根据座位顺序等,这样,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如此一来,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也能获得锻炼口语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句型“Would you mind”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老师,给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建议,让他们打扫教室卫生。于是很多学生纷纷发了言,造出了以下的句子:(1)Would you mindgetting some water?(2)Would you mind seeping the floor?(3)Would you mind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实施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提问,策略

一、提高教师认识, 实施有效提问

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程度, 制约着他在课堂上的提问行为, 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 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必须提高教师提问的意识、观念。只有教师善于提出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自己思考, 并且提出问题。当然也不能说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而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 提出有创新、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实施, 有赖于教师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提问。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有效提问。

二、结合学科特点, 进行有效提问

(1) 问题难易要适宜, 紧扣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设计问题要把握分寸, 既要让学生进行思考, 又不能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同时还要关注所有学生, 对于难易不同的问题选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作答,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自发地探究问题。例如, 有位地理教师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让学生看书, 并思考回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削弱作用”, 当学生回答了“有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后, 教师又进一步问学生“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 这种不顾深浅的追问, 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提问的难度要适度, 要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行。

(2) 问题要符合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 问题与问题之间也要有一定梯度,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这样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让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系统地设计问题。例如,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可以从整体上推进教学:

根据总体思路, 可以层层设问: (1) 如果地球不运动, 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怎样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环流形式能否保持? (2)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考虑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流出的大气能否到达极地?在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会发生什么变化? (逐渐引导学生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 (3) 若考虑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方会怎样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会发生怎样变化? (4) 所有因素都考虑, 地球运动, 地表不均匀这种模式是否存在?受海陆分布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会怎样?

(3)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 含糊不清。如“我国的环境怎样?我国的气候怎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因此, 对所提的问题应当精心设计, 不可随心所欲。

(4) 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采用一些手段使问题具有趣味性。可以以图设问, 教学中涉及地图的内容很多, 且地图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身边的事例设问,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一场降雨之后, 可以让学生分析降雨形成原因, 进而来分析水循环;以故事、典故设问, 如在讲第一节内容恒星、星云、星座等概念时, 可以引入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围绕促进学生发展, 进行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再由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从地理实验中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即使问题质量不高, 教师也要给予鼓励, 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幼稚, 就不予回答。

总之, 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彦容.关于地理课堂提问技巧的探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9) .

提问实施 篇11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提问    误区    实施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1]很明显,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提问做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这节课是否成功。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有效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课堂提问常见的几个误区

1.提问随意性,使学生处于“满堂问”轰炸的窘境中。

如今课堂教学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堂课达几十次之多,且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下,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思考?往往是在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于应付。

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就这样在一个个空洞乏味的问题中被扼杀了。

2.为答案而问,一个回答错了再请一位,直到学生回答正确为止。

当今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过多考虑标准答案,当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相符时,这个问题就结束了,而当学生的答案有出入时,教师会急于寻找下一位学生说出答案,直到得到标准答案为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致为了答案而回答,失去思考能力和空间。

3.提问内容空洞,拓展性、探究性、创造型问题比例太少。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听到有人哭,鲁提辖是怎样大发雷霆的?②听完哭泣后,鲁提辖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去干什么了?③鲁提辖打镇关西打了多少拳?打在镇关西的什么地方……此类问题内容空洞乏味,缺少思维拓展和延伸,90%以上的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

很多所谓的问题并不是“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你们不觉得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吗?”“难道说我们应该肯定他的这种行为吗?”这都是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假问题”,这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问题只会扼杀学生思考热情,限制思维拓展深度、广度,学生也会失去自己,迷失方向。

4.问题的设计只是为自己好教,不是为学生考虑。

这是一位教师上《珍爱生命》班会课时的情景:

导入时,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有关每年因交通安全而丧生的人数的材料。

教师问:“我国每年因为交通安全丧生的人数多不多啊?”

学生回答:“多!”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啊?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学生回答:“遵守交通安全。”

教师马上投影课题:“珍爱生命。”

我们的反思:教师上课时有时为了自己更好教、更“安全”、更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熟悉的范围之内,对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或者在出现多种答案的情况下,强加自己的主题。久之,多数学生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

二、实效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1.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即“趣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思考中。因此,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新颖有趣,用精妙的设问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陶渊明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内驱力。

2.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即“曲问”。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提问有利于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了解文章内涵。

3.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即“巧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问题切入点,做到巧问,选在知识重点和关键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做到“巧问”,可以拓寬学生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要有适度性,即“适问”。

课堂教学中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提问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提问过少,则缺乏必要启发,课堂效率不高。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对象,对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难度较高的知识提问时应面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5.课堂提问要有双向性,即“自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巧妙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发问是为了让学生发问,这样的效果远远比教师发问强很多,学生的自主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有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方法、过程、内容和途径,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一位学者曾经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的火把,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星星之火,只要我们用心点燃,必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6.

提问实施 篇12

一、提问环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注意问题设计的密度

提问的多寡既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 一味地“不问”或者“多问”都不科学,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 一定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密度. 第一, 上课前的提问, 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提问, 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 并且在思维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二, 课堂后半段的提问. 这个时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往往已经“亮相”了,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可以起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1].

2. 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认识, 由此可见, 思考在提问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利于学生思考的原则, 而这一原则的实现, 就要求教师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度, 过于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生思考, 而过难的问题又会给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阻碍, 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最为恰当的问题难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思维区域, 这样的难度才是最为恰当的. 在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的基础上的问题难度才能最大化的挖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保证提问的有效性[2].

3. 重视问题设计的梯度

思维活动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进行的, 提问环节本质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活动也要遵循思维活动的规律, 让问题呈现出梯度的特点, 让学生从较低的思维台阶一步步向上, 最终达到深化思维, 提高认识的目的.

例如, ( 1)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被拉伸时, 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 B) 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 C) 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 D) 用几个不同的弹簧, 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 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 2) 某学生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 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 把 ( L - L0) 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 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象中的 ()

解析: ( 1) 本实验中应以需要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 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砝码的数目, 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 来探索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 所以选 ( A) ( B) .

( 2) 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当不挂钩码时, 弹簧的伸长量x≠0, 所以选 ( C) .

答案: ( 1) ( A) ( B) ( 2) ( C)

二、课堂提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技巧

1. 先提问后点名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先叫出学生的名字, 然后再提问, 这样事先选定提问对象, 就会让其他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认真听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 如果教师先提出问题, 再点名回答,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视为教师可能提问的潜在对象, 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认真的思考问题.

2. 提问要具有随机性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喜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提问, 尤其是教师对学生不是很熟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按照点名册或者按照小组顺序进行提问, 这样的提问同样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降低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紧张度. 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注意随机性, 即使是按照点名册, 也不能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提问, 而是随机的发问,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都能够做到时刻准备被提问到的心理.

3. 提问要给足应答时间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 既然要思考, 肯定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却缺乏必要的耐心, 问题一提出立刻就请人作答, 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和整理答案的时间, 导致问题回答的质量较差, 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影响了应答学生的自信. 因此, 最为合理的做法是, 在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反应度留下足够的应答时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 这样看似会用掉较多的时间, 但实际上却是提高了提问的效率和效果.

提问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实施上都讲求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 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提问, 更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提问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努力做到用高质量的提问来带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诞生.

摘要:在物理课堂上, 有效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技巧, 每个教师都应当重视并掌握科学的提问设计和实施技能.在本文中, 笔者从提问环节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提问环节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提问设计,提问实施,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尹西会.运用课堂提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 2011 (5) :59.

上一篇:课外排球活动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