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共12篇)
有效提问 篇1
课堂提问,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方法, 同时还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手段。提问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技巧,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在课堂中用得最多, 又是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技巧、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一、无疑之处, 巧设疑问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事物的内容, 学生感到似乎无疑, 但并非真正无疑。在无疑中设疑导思,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吃透教材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教学有时会有与学生的理解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内容, 其实那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 在这些内容上巧妙地设置问题, 往往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处理解, 让学生走出课文的矛盾之处, 豁然开朗,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 向学生提问:天游峰的景色如此迷人, 为什么课文中写的是扫路人?扫路人我们每天都能看见, 如此平常的一个人, 有什么值得写的?扫路人每天一上一下扫一千八百多级轻轻松松, 而游客面对天游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望而却步?在这里设问, 通过扫路人和游人的鲜明对比, 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 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明白扫路人那种乐观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二、关键之处, 巧妙提问
课堂提问要善于抓住“关键之处”“重点之处”, 深刻领会教材中蕴涵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 在入木三分处设问,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 要时刻考虑这个问题使学生学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改变了学生的什么行为?形成了何种能力和品质?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学生思维行进中设置的“路标”, 即思维的引路人或导游。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时, 设计提问:从课前预习中了解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能说出将与相之间有什么矛盾, 是如何和好的。课文中描写了三个小故事, 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要写另外两个小故事?通过深入研究课题和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 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三、引发想象, 畅通思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训练阅读技术和教会阅读方法以及养成阅读习惯。对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时, 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设疑点拨, 是发展学生想象力, 使思路优化、畅通的好办法。
《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段话:阳光普照着大地, 泗水河边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 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教学这段时, 抓住这段对泗水河畔的春景和对大自然母亲的独特描写, 反复朗读, 设疑点拨, 以便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提问学生:大自然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 作者将大自然比做了母亲, 这是为什么?省略号省略了哪些美丽的风景?……这些问题, 直接引导着学生透过课文的描写, 把问题与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春天的美丽景色紧密联系起来思考, 这就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正确的思路畅通顺达, 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像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
四、拓宽思路, 多角度设疑
拓宽思路, 多角度设计问题就是要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设计提问的问题, 这种思维设计出的问题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关键还能积极诱发学生多思路、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课时, 紧紧抓住“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最后一句话, 诱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羊最后结果怎样?这样一问,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 有的说羊大声喊救命, 羊爸爸带领一群小羊与狼搏斗, 羊终于得救了。有的说小羊使出浑身的劲, 拼命地跑回家去……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掌握提问的技巧, 适时适度提问, 同时注意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就能使提问既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融会贯通, 又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提问 篇2
关键词:园本教研,角色分析
一、研讨活动中的角色分析(一)主持人的角色分析
在园本教研中,主持人的主持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园本教研的效果。主持人在整个园本教研活动中担负着对参研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对研讨中的观点给予欣赏、概括、总结和提升等任务。因此,主持人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较高水平的倾听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力、简洁的概括能力、较强的亲和力和协调能力等。笔者曾多次担任研讨活动的主持人,对主持人的角色有较为深刻的体验。
1.研讨活动的设计者。
设计一个研讨活动与设计一个教学活动一样,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研讨话题要从教师的教学中来,难度既适合教师的现有水平,又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话题往往是一场园本教研活动的起点和核心,根据研讨的内容提出适宜的话题,是主持好一场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前提。“让幼儿的学习有价值,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我们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的主要目标,“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入手,着眼于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水平,反思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我们园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围绕集体教学,我们先后开展过许多活动:研究具体课例的“一课三研”,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如:制订教学活动目标、关注教学细节等。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群体智慧,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水平,我们确定了本次的研讨话题为“有效提问”,这个话题是从教学中来,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从研讨的环节可以看出,整个研讨活动主要围绕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有效反馈的策略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主持人除了必须熟悉研讨的主题,了解参研教师的情况外,还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从而使研讨活动逐步地由浅入深,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研讨活动之前,我根据研讨的主题拟出了系列题目,提前要求教师准备,如:“请收集有关教学提问的理念名句,并把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小卡片上”“你认为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提问?”“举例说明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精心提问的?”等等。在了解教师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提问,有什么特点?”“平时你是如何精心设计提问的?请结合事例来说一说。”“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反馈?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的话,请谈谈你的做法。”“对本次教研活动,谈谈你的感受,可以说说收获,也可以谈谈困惑和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再针对每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看法,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2.研讨活动的引领者。
一场研讨的效果如何,最重要的是看教师的思维是否被激发,是否积极地思考问题。主持人要仔细倾听参研教师的发言,了解教师对问题是否理解了,观念是否正确,策略是否有效,在倾听中发现有价值的、值得大家一起学习的信息并进行强化、分享,在倾听中了解教师困惑、发现内在需要。当一个问题已讨论清楚,而且教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就对问题进行小结,随后便自然地转入下一个问题,每次的小结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整个研讨环环相扣,脉络清楚。
在研讨的第一环节中,在大家纷纷交流中外教育名句后,我就非常自然地从其中的两句名言导入:“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确实,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但是,也有一些不合理、不恰当的提问,它们非但发挥不了提问的作用,往往还会抑制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那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提问,有些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比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呢?怎样合理有效地回应孩子?等等。我直接把问题反抛给教师:你们平时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精心设计提问的?让参研的教师一起思考讨论,在讨论中互相激发灵感,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让大多数教师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研讨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通过反思发现的,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又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如在研讨活动中,有教师提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大胆质疑,积极提问”“在各领域活动中,提问和反馈的策略有什么变化”。这时,我把问题罗列后作为研讨活动后的作业,向大家提供有关材料、书籍,请教师们查找各种资料,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有了理论和实践作基础,再来做专题交流和研讨,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3.研讨活动的提升者。
我在研讨的现场根据讨论情况不断对参研教师关于核心问题所做的分析和回答进行总结、筛选和提炼,形成团体经验,并负责对核心问题做出澄清和解释,适时结束话题并自然地转入另一话题或结束研讨,根据研讨现场的情况收放自如,较好地调控研讨过程,充分体现了主持人的组织作用。在第二环节中,当两位教师分别举例讲述了自己在科学和语言活动中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后,我把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一种是递进式的:初问浅显,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另一种是渐退式: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或比较大的问题,以引起悬念或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并把两种方法归纳为循序渐进的一种提问策略。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对整个研讨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简要的总结,把教师达成共识的观点进行了提炼和提升,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
二、参研教师的角色分析(一)研讨信息的提供者
提供深入、全面的活动信息。在研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分析一个课例中的教师提问,弄清楚哪些提问是合理有效,哪些提问是存在问题需要调整的。执教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为其他参与研讨人员对活动的理解和判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执教教师介绍了其思考、设计的过程,使其他参研教师了解和把握了执教者的意图,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参研教师提前做好资料准备,比如收集的中外理念名句、平时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提问的事例等,都为研讨活动提供了第一手信息,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研讨活动的反思者
执教教师的反思带动了参研教师的反思,参研教师的反思又带动了执教教师的反思,整个研讨活动通过群体智慧的碰撞、激荡,使所有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在原有认识上实现了超越。在分析具体课例中的提问这一环节时,参研教师分成两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析了其合理有效的设计,同时对一些不恰当的提问进行了分析和调整,比如:有些提问的回答时间很短,有些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等。执教教师也针对自己的提问,结合其他教师的分析和调整谈了自己的反思,感受深刻。
(三)自身成长的受益者
研讨活动对参研教师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吸收研讨中的有益经验,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在研讨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解释探讨,对案例活动的深刻分析,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总结、吸纳对自己专业成长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反思能力。在活动进入尾声时,大家纷纷谈了对本次研讨活动的感受:平时对有效提问的认识比较零碎,通过研讨活动后,对有效提问和合理反馈的策略在理论层面有了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4
在刚刚结束的期考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一份问卷调查反应了一个现象:学生喜欢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有效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成效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问题诱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当然如果教师只是为了“问”而“问”,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就“有效提问”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紧扣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关键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堂课,乃至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设置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解决新情景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境。
1.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计出关键性问题,抓准提问的契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纠结”。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结扣”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邹忌分别对哪三种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共同词语是什么?三问收到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异同,为什么?……这些问题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设计,将课堂的内容贯穿起来,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从而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探究的欲望,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来统一一节课的设问,从而突出重点、盘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与课堂的教学效益。另外,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分寸,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如在教学“修辞手法应用”时,涉及到借喻与借代的辨析,在简单的理论阐述指明两者的区别之后,笔者启发道:你们常爱给同学、老师取绰号,其实,这之中就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借代和借喻。提问:“一个人长得矮胖,你们会叫他什么?一个人长得高瘦,你们又会叫他什么?一个人耳背,你们还会叫他什么?”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做出回答。笔者再问:“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明确:“辨析它们的关键就是相似。有相似点的如水缸、电线杆就是借喻,而不存在相似点的如聋子就是借代。”联系生活的实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样的课堂,平淡中出新奇,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二、分析问题的语言表达,制定提问计划
表达清晰的有效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让学生享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师让设计的问题成为对话的火种,让问题具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力量,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可能性,这样学生才能显得才思飞扬。对学生而言,课堂以提问方式展开的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
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范围过大,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回答也是无穷尽的。
例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怎样进行考虑?”这样的问题过于空泛,语言内涵过于丰富,设问形同虚设。
例3.“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这样的问题设问难度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提问往往使学生瞠目结舌,难以回答;或者张口即来,异口同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不仅难以将学生真正导入文章的情境,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有以下认识与建议:
开放式试题与复合类试题是近年中考常见的考试命题形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新课学习中不适宜利用这类试题,其问题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提问的效率。
对于过于开放的提问,一旦涉及复杂的概念、原理或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来代替抽象的问题;用一系列小问题来代替概括性问题;也可以在设置提问时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抓住问题的关键,预测学生的反应和能力。
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范围
同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调节问题的范围大小,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思维域值,将问题分为窄问题和宽问题,引导学生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从而使问题适合学生。如在《故乡》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提问“大家认为少年闰土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比较宽,学生难以回答,于是笔者从窄处重设问题。将大问题设成几个小问题: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雪地捕鸟”和“月下刺猹”这两个情节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分解问题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暗含思考方向,便于学生回答。因此,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可多用窄问题。在复习课中可适当用宽问题,增加思维宽度和深度。
设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问题,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思维层次。在提问中,教师应该将窄问题和宽问题同时考虑到。窄问题的好处在于有提示、有相对明确的方向,而宽(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问题则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力。
四、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参与情趣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要力求标新立异,顺应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应有差别、有梯度,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如果有些问题难度大且答案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提问:本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并为学生提供范例:“伯父和我一起读《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在回答时,笔者强调解答的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探究其余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时可借助旧知识,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以旧推新,顺利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在全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地指明思考的范围和方向;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插图或自己的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将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问 篇4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提问单调,重复性强
1.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面对理解力不同,性格迥异的学生,教师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提问模式,对答案的要求也过于追求标准化,不去领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易使学生思想受约束,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一些思想比较活跃有创新力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2. 追求快速教学.
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往往为追求效率而缩短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时间,经常几个问题同时提出,而且学生作答时教师往往因教学进度,上课时长等客观原因而缺乏一定的耐心,常常以自己的思路为中心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从而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直接换下一同学回答,此等现象层出不穷,循环下去会导致学生畏惧回答问题,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什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指在数学课堂现场教学时,教师应该依据备课内容,配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必答式,发散式,诱导或设问等提问方法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计划的教学目标.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提问、答问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自发而又独立的去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思考能力,答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及心灵上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才可以起到真正意义的引导作用,而使学生高效的进行学习呢?以下提出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规划性设问,细致规划所提出问题的基点
有趣又有深度的问题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提高,对于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有利的.故此,课前规划出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实现有效提问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2. 通过设计问题,攻克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谓知识点也就是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最难以掌握的,所以教师在提出设问时一定要重点针对这两点,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套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的设问,使得学生可以扎实地掌握以上两点.
(二)提问时机,准确抓住课堂上提问的时机
在现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依据课堂情况以及备案内容随时把握在课堂上的提问时机.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提问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通过一些随机提问巩固之前的知识点.课前的提问,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提出还未学习的知识的相关问题时,其起到的效果有时比课后提问要好,它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清楚自己所需掌握的知识重点,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
(三)连续提问,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连续提问就是一个问题之后还有一连串问题,是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提问,在课堂学习中,连续提问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所有的提问都要有目的性,要符合中庸之道,也一定要来源于必要的教学要求.从而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
结束语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技术.考验着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问的时机把握,也直接的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把握课堂上的每个细节,并且因材施教,深入地去研究课堂设问的具体环节,对于有效的教学有着很重大的意义.重视有效提问,就是重视课堂教育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从提问开始,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有效率,把问题越问越精,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莘莘学子埋下坚韧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张钱文.精心设疑,有效提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3(16):70.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5
正直中学程占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有效地提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贯彻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真正的审美情趣。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性提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的主动的学习结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强调有效性教学在于有效提问和教师的有效指点,从而让学生“运其才能,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深,纯然之功弥深”。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心理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抓住文眼提问何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文章的眼睛灵魂。即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俗语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文章的文眼往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窗户,也为文章的感情奠定基调。例如《爱莲说》的文眼就是“爱”字,它是全文总帽,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寄予作者对莲的喜爱和君子之风的敬慕追求之情。朱自清的《背影》中“最使我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思念感激父亲的基调。
在教学提问中抓住文眼提问也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身临其境。比如山东胶州四中周丰香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中抓住作者的五乐(时令宜人,高朋满座,环境幽美,活动高雅,天气晴朗)化简为易,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第二创设生活情境模式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缩影,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所以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问中应抓住它的生活来源情景,将它适当的还原到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同时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有限,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和乐于参与活动有独立性希望他人肯定自我和又依赖教师的特点。
宁波的袁湛江老师在教学《守财奴》时候就擅于设置生活情景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情境中来。首先他设置了学生能够想象的生活情景:话说在三百年前的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城镇,住着这样的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根据以上描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将回答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当鼓励,同时设悬:法国的巴尔扎克的判断确不一样。他说这是个苦难的家庭。为何苦难先留下个问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间的关系。
第三化难为易式提问,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认识理解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而这些引导和材料都必须遵循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复杂的不易把握的问题加以分解成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在引导下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教学中尽量避免提类似此类的问题—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当然这是重要问题,应该让学生理解,但是最好是将其分解成多个小而易的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解决。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学老舍的《猫》时就善于化难为简。他将传统的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复述作者三次养猫的特点及结局,作者对三次养猫情感有何不同,第一次心酸的原因,第二次愤然的原因,第三次不喜欢它却难过的原因,三次难过针对不同的对象,最后理解作者永不养猫的原因和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以有效提问构建有效课堂 篇6
【关键词】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深度;提问的广度;提问的明度
一、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古人曾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是提问的好时机。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深度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句名言,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有力地荡涤着传统教学观,给现代教学思想以深刻的启迪。只有处于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桃子,才是最好的。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那“桃子”无需帮助,孩子就能顺利“摘下”,问题就失去了价值;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必要的帮助就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最好的桃子也只能看看。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把握一定深度。在课堂中提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显然是浪费了宝贵的四十分钟,持之长久则让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的兴趣;而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六年级练习五中《秋天》这首小诗时,让学生读了两边后,我这样问“透过这枚红叶,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本以为学生会有许多精彩的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只说出“红色的秋天,枫叶红了;”金色的秋天,稻子黄了。”究其原因,是我讲述这首小诗时,高估了学生,只是让他们读了两边,在没有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表象前,就让他们来回答。我引导问:“在秋天的田野、公园、校园你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有的说:“五彩缤纷的秋天,稻子黄澄澄的,高粱黑红黑红的,青菜碧绿碧绿的。”有的说:“香喷喷的秋天,丹桂飘香,金菊吐芳……”可见,老师所提问题的深度恰倒好处,就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使课堂生机勃勃,反之则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苦。
三、拓宽课堂提问的广度
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常会出现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大多数学生变成了看客,不真正参与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外,老师们得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我的提问是否面对了大多数学生?在教《船长》一课时,我设计的整个大问题是“找出船长一共下了哪几道命令,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并练习朗读。”这三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深有浅,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大问题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主要的三条命令,细致的同学找到了第四条;大多数学生练习朗读了船长的命令;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命令,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则表现程度的差异。这样就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交流简单问题时,学生几乎都会举手,在交流较难的问题时,以优启中,以中带差,互相补充,通过辩论朗读等方法使课堂气氛热烈,也使整个课堂在在一个大问题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有表及里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哈尔威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伟大人格。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明度
在语文课堂中,有时候许多问题并不是真的学生不会,而是问题的指向不明,让学生无从答起,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在学习写人物这类文章时,老师提出“读这一段,抓住关键词谈谈你对人物的理解。”看起来这个问题是明确的,实际上许多学生还是不明白,你说的关键词是指什么?是找语言、动作还是神态的?或许是一起找?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根本不知从何找起,用什么方法去找。与其让学生猜,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请你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样指向明确,学生就容易操作,交流起来就不会东一鳞西一爪,杂乱无序。经常这样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总结方法,形成自己理解文章的方法,把老师的问题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切忌老师的问题散而多,学生的回答满天星,看似热闹,实质高耗低效,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设计有效提问 构建有效课堂 篇7
一、正确理解有效课堂的含义
在新课标下, 有效课堂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追求的“有效”就不是真正的有效。不要再认为教师讲的知识越多, 学生练的题目越多就越有效。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 关键看学生, 如果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活动, 并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实在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就认为这节课有效。具体就高中物理课而言, 如果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物理知识, 并在活动中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这样的物理课才有效。
如何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依据教学内容, 设计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措施
提问是课堂的灵魂, 提问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课堂提问不是随便问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一听就懂,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 学生无处下手, 最后由教师解答, 自然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提问的方法不科学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 迷失方向。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问导学, 形成学习主线
我们知道, 清晰的教学流程能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主线, 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正是通过问题设计呈现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顺序, 问题设计影响学生思维活动。下面以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为例加以说明。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学生已学习曲线运动的基本性质。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就是会利用直角坐标分解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在对“平抛运动”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同学拉平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教学提问。
问题1:什么是平抛运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可近似看做平抛运动?
问题2: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
问题3:如何求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问题4: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
问题5:如何求平抛运动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依照这样的提问, 不仅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 而且还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上问题, 有的学生自学就可以解决, 有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 有的通过教师提示, 班级讨论可以解决。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 可视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但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学”。
2.以问导疑, 激发思维火花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方向规律, 学生通过一次学习很难真正掌握。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不习惯用角度去表示矢量的方向,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们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平抛运动中我们如何表示速度和位移的方向?
问题2:同一时刻, 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是否相同? 这两个方向存在何种联系?
以上问题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通过归纳前面的知识可回答第一个问题, 但对第二个问题会存在疑问: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难道不同吗?如何比较同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呢?这种疑问会驱动学生开动脑筋寻找答案。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问导察, 提高实验观察能力
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 运动, 按理论分析可以把它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进一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教材安排“做一做”的演示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如何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问题2:如果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 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3: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力度, 两个小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改变高度和打击力度相当于改变平抛运动的什么物理量?
问题4: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
囿于视线的限制, 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真正看到小球落地, 但小球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到, 前提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做实验,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他们想知道:两个小球是不是同时落地?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是要经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的, 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高度决定运动时间”的结论就会由自由落体运动迁移到平抛运动, 从而实现物理方法的迁移。由此可见, 通过合理设问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以问导练,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为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深化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 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 不同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问题2: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 速度方向越接近哪个方向?
完成下列表格的运算, 并回答以上问题。
有效提问 篇8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近年来, 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 由于不明确提问的性质和要领, 提问不甚得法, 存在一些通病, 诸如提问过于简单、思维质量不高、指向目标不清等, 但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提问空泛、难度大, 学生启而不发。例如, 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 “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些问题过于空泛, 对学生只能是启而不发, 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 怎么会回答呢?这种提问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 兴趣降低。
2.提问缺乏新意, 千人一面。例如, 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呀?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 总是那几问, 千篇一律, 这种提问是抑制学生思维的信息, 学生十分厌烦。
3.提问缺乏思辨性, 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链。教师提问, 单独看是很有思维力度的问题, 却不能与其他问题连在一起发挥整体功能。这种提问浪费了有用资源, 使学生的整体理解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认为可尝试以下三种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要有文本意识, 以培养学生读中生疑的习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是文章内容要点、作者观点、表达技巧等, 其答案都隐藏在文本之中, 每一个问题设计都是针对具体的段落或全篇而设计的, 解答时一定要将题目回归到文本中来。所以说, 有文本意识的问题设计, 提问就不会空泛, 学生心里才有底。
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先后设计了以下四问, 引导学生走向文本:
(1) 文中哪些词句反映桃花源环境优美、繁荣兴旺?
(2) 从“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中可看出桃花源怎样的人际关系?
(3) 除上述描写外, 哪些句子证明桃花源人比“外人”幸福?
(4) 如果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很幸福, 会不会这样赞美桃源生活?反过来, 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又怎样?
四个问题, 以文解读, 由表及里, 由感性到理性,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 “变色龙是怎样一种动物?谁是文中的变色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由于这三问巧借课题, 问得精妙有趣, 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私下争论的同时, 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 找“答案”,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上课伊始, 利用课题自身的特殊性作为突破口, 巧妙地设问, 可以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的习惯。
2.提问要有生本意识, 以培养学生读中生思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 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不局限于书中的“答案”, 不照搬教师说的“标准”, 而是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
郑振铎老师教学《海燕》一文时, 在精读课文, 学生与文章有一定共鸣的基础上, 先对第一节中的景象描写作示范性点评, 得出“笔触细腻, 状物传情”的特点, 然后问学生:你觉得文中第二部分的描写是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除此以外, 是否有补充?请找出具体的描写加以点评。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纷纷点评起来, 角度、思路、内容各不相同, 许多富有创见的点评、精辟的见解让教师自叹不如。
再如, 笔者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设计了《我见到了发财的于勒叔叔》拓展题。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 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都展现在“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 当母亲要躲开于勒时, 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在课文结束后探讨:假如于勒是你的叔叔, 你会怎么办?为什么?借这两问,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见解, 并将自我的领悟融入作品, 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3.提问要有思辨意识, 以培养学生读中生智的精神。教师的问题要有思辨性, 激励师生之间展开多方对话。这里的“思辨”不是一般意义的辩论, 而是一个学生在读中对文本的思考理解过程。这里的“多方对话”是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身之间的不断对话, 从而撞击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笔者在教学课外文章《泪珠与珍珠》时, 设计了四个问题,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展开讨论研究:
(1) 老人回忆了哪些事, 这些事都与什么有关?
(2) 这些“泪”为什么而流,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3) 珍珠是珍贵的, 这些泪珠都是珍珠吗?为什么?
(4) 为什么作者青年时感受不到泪珠的深刻含义, 而老年时却理解得那么深刻?
四问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但必须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谈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学生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之下的审美创造, 同时这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教学《秋天》这一首诗时, 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有学生当场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因为他觉得“伐木声”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 用“飘”不合理, 飘动的东西一般是可以看见的。想想也很有理。而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回答, 他们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 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讨论结果学生心领神会, 一致觉得还是原文好。学生通过这样的品赏, 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9
目前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 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 浪费时间, 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 随意性大、随口一说,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粗效提问, 缺乏层次性,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 主体错位, 教师教得苦, 实效性不高, “个性缺失”问题太滥, 什么都要问, 学生学得苦, 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既要备教材, 又要研究学生, 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往往是有效的, 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 思想上受到教育, 情感上得到熏陶, 思维上受到启迪, 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 物理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 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 死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 只重视备教材, 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 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 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 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 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 备好两头课 (教材, 学生) , 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 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 共同挖掘教材, 以问题为契机, 精心设计, 释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 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 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举手, 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 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 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 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 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 循序渐进, 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难易适中。作为教师,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 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 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 既非伸手可得, 又非高不可攀, 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 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 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太高, 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 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 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 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 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 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 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 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虽然花样百出, 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 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 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 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 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质疑, 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有效提问 篇10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问 篇11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目标,具有针对性、梯度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明确、不合理,教学重点就自然偏离了教学方向,教师要传授什么,学生该学习什么,就会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再精妙,也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三维目标;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还表现为对象的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实际,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可以因人而设,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问内容要增加一点难度,让其自感不足,有一定的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简单些,必要时还给予引导和补充,以增强其信心。
在考虑到针对性的同时,还要顾及问题的梯度性,要根据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听”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张口就能回答出来,要让他们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时度,具有适时性、适度性
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选择提问时机要合适,即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时就是最佳提问时机,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从而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思维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益。一般说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既强化了旧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知识过渡或转折时提问,能将教材结构和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因为这往往是教学重、难点所在之处,教师可以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剖析难点;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侯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点燃他们探求知识的智慧火花;小结归纳时提问,能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到位、更深入;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问题要一直问下去?这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提问的频率。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绕弯子,过多过频的“满堂问”不利于问题意识的滋长,只能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由于提问的量太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因而不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这样也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三、课堂提问要激活思维,具有启发性、创造性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喻”就是启发诱导,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也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启发性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采用提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向知识海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题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更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取之不尽,思维也得到了充足发展。其实问题设计更要具有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民族自立之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造力,它就不可能发展,最终将落得被世界淘汰的命运,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如情境式问题、发散式问题、探究式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大胆探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
四、课堂提问要反馈意见,具有诊断性、激励性
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意见反馈,即有效的评价。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有效评价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回答问题正确的或者不够全面的同学,首先要充分肯定、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指出回答正确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种是否定性的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既要指出其错误之所在,还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有所启发,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有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篇12
一、学生提问表达要清晰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表达模式,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学生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 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明朗化,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一种契机。首先, 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要做到言传身教, 数学语言要规范。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形成, 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完整地提出问题, 力求准确。最后, 对能提出恰当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问”氛围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创设自由、宽松、安全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习者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学习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接受外部信息的速度就会很快。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提问”氛围。学生能不能提“问题”, 问题能不能准确地表露和发展,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提问氛围。
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有这样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怕, 学生担心自己说错了, 老师会批评;其次还是怕, 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没有意义, 老师不重视, 受到同学的嘲笑;最后是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学习, 思维没有启动, 根本就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活动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之间要呈现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 努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比如, 某位老师教学《面积》的公开课, 上课伊始进行了这样的设置:
师:今天很高兴能给三 (3) 班的小朋友们上课, 你们欢迎老师吗?
生:欢迎!
师:怎么表示你们欢迎老师呢?
全体学生鼓掌。 (这时学生心情是放松的, 减少了紧张感)
师:当我们用力鼓掌时手会感觉到痛, 但是每个人感到痛的范围不同, 为什么呢?
生:因为每个人的手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面积。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轻松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努力屏蔽自己的权威, 力求使自己“学生化”, 用和学生同样的心态、情绪、行为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引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高学生质疑与释疑的能力, 就必须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传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知识冲突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疑问, 并进入一种疑难情境, 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 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 便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场景: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根长13厘米的长方形纸条, 上面印有整厘米的刻度, 要求学生沿刻度任意剪成3段 (每段为整厘米数) , 记录好长度, 并动手将其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后, 有的学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有的不可以, 这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长的纸条剪成三段, 为什么他的可以围成三角形, 而我的不行呢?学生就会围绕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思考。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游戏, 使学习过程游戏化, 从“玩”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激发学生提问。
四、引导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提问要有价值, 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 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在显示。教师要避免学生误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一种时尚, 每一节课都得提问, 不提问就是学习不认真的表现。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变得形式化。
比如: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 教师出示:男生有20人, 女生有30人, () ?学生进行提问:
生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生3: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生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几分之几?
生5: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
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都是符合题意的, 相比而言生1和生2的提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就显得比较肤浅, 没有深度;生3的提问则比较适中;生4和生5的提问, 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则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