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方法

2024-10-01

提问方法(共12篇)

提问方法 篇1

口头访问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掘新闻材料的活动,在采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采访是离不开口头访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口头访问就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讲求提问方法和提问艺术

1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访问中的一个大关口,是衡量记者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尺度,记者的提问是打开访问对象“话匣子”的“钥匙”。为此,记者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机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1.1正问法,就是从正面提问,即记者直截了当地说明采访的要求,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显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访问对象一般也有什么谈什么,知道多少就谈多少。这样会谈得干脆利索,使访问进行得迅速而顺利。对于领导干部,见了记者很大方、很健谈的人(如企业家、学者、演员、外宾等),记者已经熟悉的采访对象,或者限定时间的访问,记者招待会的提问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正问法。

1.2侧问法,就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漫谈的形式迂回一下,绕绕圈子,然后再逐步把话头引到正题上来。这种方法往往是从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事情问起,或者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问起,这些问题对方是肯定可以回答的或是感兴趣的。对于见了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或者见了记者有顾虑有意见而不愿意谈的人,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不知道怎样谈的人,都可以从侧面迂回,再抓住机会引上正题。

1.3诱问法,就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提问,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访问对象明确谈话的范围和内容,可以打开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对于心里有很多东西而只是由于谦虚不愿意谈,或者由于性格内向只会做不会说,或者想谈却不知道谈些什么的采访对象,可使用诱问法。例如,要报道某一先进人物,往往不是先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其周围的人,包括领导、同事、群众、家属等,了解到足够的材料以后,再访问报道对象本人。这样可以从先进人物的外围了解到大量情况,采访提问就能问到节骨眼上,记者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即使先进人物不愿谈,记者也容易让其开口,从而采访到有价值的材料。

2提问的艺术

一次成功的访问,记者不但要采用合适的提问方法,更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而艺术。

2.1要把大小问题结合起来提问:所谓大问题就是开放式问题,对方可以比较自由地回答,有回旋的余地。所谓小问题就是闭合式问题,它要求采访对象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由于问题提得很具体,针对性很强,对方不能不回答,因此小问题又称具体问题。在访问过程中,记者要把大小问题结合起来,多提具体问题,将一个总的问题或大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变成一串问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合起来反映出一个大的问题。

2.2要问得有分量,问到节骨眼上去: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概括力,可以激发对方的谈兴,启发对方的思考,从而引出对方更多的谈话。同时,提出的问题要问到最应该问的地方,问到要点要害上,从而可以得到关键性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从大量的材料中凝练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并确定好谈话的中心话题,然后按照事物的发展和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提问,一直到水到渠成,让对方把相关中心问题的材料“全盘托出”。

2.3要问得恰到好处,要能拔动受访者的心弦:就是说提问要有特点、有个性,要提出只有“这一位”采访对象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既符合对方的实际,又是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对记者来说,这样的问题也是最有新闻价值的。访问对象听到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有谈头,谈得痛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者和访问对象感情的融洽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般来说,访问对象最关心的问题、正在思考的问题、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或者感触很深的事情,都在其头脑中绷得特别紧,如果记者摸准以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这一类问题,就正好拔动到这根绷得最紧的弦,对方就会迅速产生一股抑制不住的感情冲动,情不自禁地倾吐肺腑之言。

3结语

总之,口头访问有着很深的学问,也有着很高的艺术。在提问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政治水平、业务水平、社会经验都融会到精心设计的问题中,根据不同的人、事、环境等,机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自己的提问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侃侃而谈交织在一起,采访到一手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素材,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提问方法 篇2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孔老夫子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孔子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二、针对问题,授之以渔

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二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三是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篇3

细细品味,学生的提问还流于形式,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得不够彻底,学生也不会提问。因此,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问,教师还得教会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重要的问题?怎样问才能问到关键?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紧扣课文题目发问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大部分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主旨,顺着题目提供给我们的线索,我们能把握文章的精髓。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提问。当然,训练的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林林总总,什么样的都有,但这与平时的课堂相比已经进步了,学生提问了说明学生已经参与了。有疑问是思考的标志。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问题顺利解决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例如,教《理想的风筝》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无需教师讲解,学生自会围绕文题中的“理想”和“风筝”提出问题:理想是什么?风筝和理想之间有关系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走进课文,很快找到联系两者的纽带——刘老师,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刘老师的理想。

二、紧扣重点字词发问

除了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入手。这种紧扣词句发问的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遍布语文老师的课堂。跟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品词析句,从文字的细节感悟。《爱如茉莉》这一课中的好词如同茉莉花一样散发着清香,如:“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品味词语能感悟到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情感。比如这个‘钻字,你能从这个字中感悟到什么?”这一问,避免了老师围绕这个词进行的反复无效的提问,同时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品悟到了“钻”字的形象直观,还学到了遣词造句的本领;既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提升了感受能力。

三、紧扣关键句子发问

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被称为关键句。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关键语句的慧眼。教《月光启蒙》时,在感受母亲为我哼唱的美妙时,我出示了文中的句子,连用两个比喻句把母亲的嗓音比作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样的句子使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但是好在哪里,学生却无从说起。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给母亲甜甜的嗓音作比喻,你会比作什么?如果学生说出类似的比喻,就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比;如果学生说出不同的比喻,则让他比较两者之间的同和异。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对母亲的深情。在这基础之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动情入情。

四、紧扣课文空白发问

经典的文章讲究留白,让人回味无穷。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遇到这样的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留白,弄清楚如此留白的原因。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中有彭德怀背过脸去的描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学生无需费力,很快就会想到伤心、难过、不舍等情感。但是教师不能就这样停下脚步,不求甚解。“如果把想象到的彭德怀的表情写出来不就能表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情感了吗?为什么作者不写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明白了留白也是一种需要,同时还学到了表达的技巧。

教师善问,学生才会善问。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精心钻研出来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够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的开放性的大问题,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的小问题;是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问题。教师挖掘有效问题,设置提问的情境,巧问问题,学生才敢问、会问。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如愿地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不是要么不问,要么乱问一气。学生会问了,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浅析 篇4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误区

(一)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比较随意, 往往是想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 提问也没有明确的目的, 导致初中生对提问并不重视。即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 缺乏层次性。而且, 语文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往往挑选语文优等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快速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但是, 这样就使优等生学习更好, 差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比如, 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词意境。但是,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词的翻译进行, 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无法真正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二) 课堂提问过多过杂, 没有逻辑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误区, 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所以设计了许多缺乏提问价值的问题, 使语文课堂变成了“提问的课堂”, 导致初中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有的语文教师提问的问题脱离实际, 没有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接二连三的提出问题, 造成初中生不能及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往往刚提出问题就挑选学生回答, 学生来不及思考。另外, 有一些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逻辑性, 把设计的问题一股脑地抛给学生, 使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无法衔接, 跳跃性过大, 给初中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困扰。

(三) 课堂提问后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在课堂提问过后, 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使课堂提问没有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 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很多语文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当学生回答问题以后, 就接着提问下一个学生, 至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也只用对或错评价, 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和学习技巧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本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都是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 失去了师生互动的乐趣,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改变。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内容, 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为他们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教学目标, 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 在课堂提问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提问时, 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学生自主回答或者分小组回答, 教师则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比如, 学习了王安石《伤仲永》以后, 我首先提出自主回答问题:方仲永的天资过人, 表现在哪里?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然后, 我还提出了互助探究式的问题: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片面课堂提问的弊端, 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二) 结合实际学情, 使课堂提问内容体现精练简洁

其实,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精炼、简洁的提问内容, 可以给初中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让初中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课堂之初我提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 也就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 你们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然后, 我选择学生到黑板上讲讲他们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一定被认同, 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理解有争议。对此,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不求意见的统一, 只求言之成理即可。接下来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我进行提问: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这个提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三) 对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师在提问以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针对语文教师忽略课堂评价的现象, 我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 教师不要立即给予批评, 而要鼓励他继续思考, 找到另一种答题的思路。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不骄不躁, 继续努力, 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要想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初中生的参与度。尤其在语文课堂提问时, 语文教师更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使语文课堂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摘要: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 鼓励初中生自主学习, 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内容, 确保初中生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在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 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需要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语文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方法 篇5

穿衣服总要先找到衣领,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好比找到了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中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意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变换角度设置疑问,拓展学生理解课文的空间

指导提问方法增强学习活力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方式;数学思维;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问、质疑,并能够科学地驾驭这些问题,诱使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实现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智能发展的双丰收。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能够开启数学学习的新征程,使学生达成“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的神奇境界。

一、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式提问

小学生的思维很感性,所以他们的模仿能力超乎意料的强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学会模仿式提问,使之成为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创新思维生成的基本力量。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模仿式提问中丰富积累,感悟认识,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具活力,充满灵动的魅力。

如,“3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个三角形,数一数,它是由几根小棒围成的?是几个3?再追问:看到老师给出的问题,你会提出一些问题考考大家吗?学生很自然地模仿教师的问题,提出:摆2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是几个3呢?摆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是几个3呢?摆4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是几个3呢……

有了老师提供的范例,学生会在模仿中找到感觉,也能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构造。从3+3=6,推理出3x2=6,编写出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因为模仿提问,学生很自然地梳理出2个3到9个3的结构图,能够联想到3的口诀中的其他8句口诀。也正因为模仿,学生的推理就显得简单、顺畅,口诀的编写也就变得轻松自在。

让学生学习模仿式提问,能够把学生自己学习中较少接触的、比较抽象的问题像模像样地模拟出来,并在同学的补充中不断获得完善。教师的示范性提问引领,会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智慧,更富有实效性。

二、指导学生尝试比较式提问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式提问,能够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比较,进而较容易地把握知识要点,理解知识的本质。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教学时,预设开放式教学,先组织学习回忆:请你根据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提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区别?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考考大家。学生会在比较后提出: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联系?用三个圆圈如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在这批问题解析后,再度引导学生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继续深思,不断追问:这三种图形的边是怎样变化的?角又是怎样变化的?计算周长和面积能用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深究三种图形背后的知识点,并在不断的追问中使三种图形的认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白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还能推理出周长、面积的计算方式。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在研究如何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诱使他们自觉地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比较,不仅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可靠的认知体系,促进四边形有关知识的科学建构。

三、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式提问

问题不是凭空捏造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解读课题,学会提出紧密联系课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课堂相关联的、与知识点有联系的问题,以此助推学习的深入,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力,实现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思维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一是,指导学生审阅课题,提出有助于学习的问题。一节课的课题是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现,是课堂学习的中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审读课题,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必要思考,产生积极的联想,尝试着提出问题,以触及课题的核心,使将要学习的内容、目的和重点都有所体现。当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时,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就会提高,探究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使数学更具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试炼场。

如,在“9加几”教学中,首先,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①在盒子中放人9朵小红花,盒子外再放2朵小红花;②演示左边有9个女生,右边还有4个女生;③前面放9本数学本,后面又放着6本练习本……④设问:看到这多的场景,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学生很快提出:小红花一共是几朵?女生一共有多少个?数学本的总数是多少本等。⑤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归纳这些算式是什么?继而诱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写算式和分析,再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的要点,使本节课的课题显现出来。⑥再次引导学生读课题,并指出:读完课题,你能设计出有关的加法问题吗?学生会根据前面探讨的经验,逐步提出关于9加3、9加5、9加7、9加8、9加9等系列问题,也使9加几的算式得以补充完整,帮助形成一种整体感。

二是,指导审视知识点,提出具有联想性的问题。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既有其前身今世,也有左右逢源的关联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联想,并指导学生提出联想性的问题,让相关的新知学习变得有根有据,自然顺畅。

如,在“人民币”教学时,当学生学习和认识以前使用的人民币面值只有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设计能支付不同的钱吗?比如,8角会有哪些组成方式呢?

学生提出了朦胧的问题,不仅能巩固人民币认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刺激他们的神经,就会不经意间地联想到:为什么没有3角、4角等这样钱币呢?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现在使用的钱中几乎没有2角、2元的了,是不是又进不了啊?简单的提问、好奇的念头会让学生的探究劲头更足,学习的关注度会提高,学习研究的实效性也会随之增强。也许这样坚持做下去,我们的教学就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诞生的摇篮。

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与路径 篇7

一、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一堂课是否有效,教师所提的问题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熟悉教材、深钻教材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关键问题的设计上,既要明确有序,又要难易适中,给学生以启发,这样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1. 在关键内容处进行有效提问。如教学诗歌,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诗眼进行提问,这样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在内容矛盾处进行有效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教师在文本内容的矛盾处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3. 在意味深长处进行有效提问。一篇精彩的文章,其中总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句子有意识地设计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在最佳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最佳时机的选择建立在教者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课堂生成的问题相机而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实践证明,问题前置了,学生准备不足,难以互动;问题后置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起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

5. 在关键追踪处进行有效提问。在追踪提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交流。当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静思,去质疑,去交流。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持续进行下去。

为此,语文教师应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形成适合学生品位的提问风格,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增加发散性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大部分问题都属于信息性问题。这类提问,答案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是唯一的,或是很明确的,这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而发散性提问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往往无法预料。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讲述了三个历史故事。其中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借此侮辱赵王,蔺相如怒逼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教师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导读问题 :(1) 在“渑池相会”中,蔺相如展现出了哪些形象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机智?(3)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勇敢?(4)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爱国?(5)怎样朗读这些语句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呢?乍一看,这些问题设计得合情合理,明确清晰,有梯度。客观地讲,若学生能解决上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算基本上读懂了故事。

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这样去提问,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渑池相会”时,教师可以丝毫不提上面的5个问题,而是精心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渑池相会”上,蔺相如和秦王是打了个平手,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肯定会活跃起来:学生有大声朗读的,有冥思苦想的,有在纸上不停写画的,有面红耳赤争辩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主体性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5个问题。因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了蔺相如,立体感知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所以答案也就不唯一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问,形成课堂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问”“会问”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思考价值的。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在教学人文性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自由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对于说理性文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哪些疑惑,或想说点什么?”刚开始尝试,能说的学生很少,且说的内容有限、面不广,但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渐渐地就由少数几个学生带动起一部分学生提问并思考。

让学生养成自觉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去思考,去实践。相信只要我们去做了,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丰富多彩。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且覆盖面要广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首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应该能解决。其次,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另外,教师应避免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少数优秀生身上,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以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在学生明白了阿联酋的环境、绿化的难度和人民如何进行绿化后,教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阿联酋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进行绿化,真是太浪费人力和财力了。你们觉得呢?”学生听后展开一番讨论,有的说:“阿联酋的环境实在恶劣,人们生活在那样的环境肯定不幸福,那还要那么多金钱干嘛?我觉得花人力和财力进行绿化是值得的。”有的说:“虽然在沙漠中进行绿化是要付出很多的,但阿联酋人民还是去做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生活在沙漠中是何等的难过!有了鲜花、小草、绿树,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丽。我觉得不惜代价改造环境是值得的。”还有的说:“绿化好处多,空气清新了,城市美丽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所以阿联酋人民进行绿化是值得的。”以上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课文,也深知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相信他们以后会更加爱护环境。这样的问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示范了“问题”,且拓展了课文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研究 篇8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问题深度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一些问题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研究,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和浅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太过浅显、直接,而有一些问题就太过于深奥,明显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回答,太深奥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他们没有能力去回答,这两种提问的深度都是有缺陷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消极的意义。

(二)提问的频率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些老师一节课中会有大量的提问,数量多质量却一般,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学生不愿意回答,有的老师一节课中只顾着讲课,很少提问问题,学生会有懈怠感,积极性下降,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提问方式都有消极的影响。

(三)老师对于解答问题的时机把握不理想

当前,很多初中老师对于问题解答的时机把握的并不好,一部分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思考以后给出答案,但是部分老师在学生没有思考完的时候已经给出答案,这就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对于课堂要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综合考虑,争取问题提问的合理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说,提问的问题首先必须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学生无法深入的探究,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钻牛角尖,整个课堂会缺少积极探索的氛围。对于一些确实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小问题,这样就能够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逐渐地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最终对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恰当性

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中隐含的意思,体会出作者借助课文去表达的核心思想,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核心语句或者段落,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些核心的语句或段落,合理地进行提问,那么对于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深入理解会有重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更好地把“文”与“道”有效结合起来。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准确地抓住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并进行研究,针对典型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尊重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初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各方面还处于成熟的一个过程,对于周边环境非常的敏感,他们渴望周边的人尊重他们,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在提问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和蔼可亲,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愿意和老师就课堂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对于课堂的问题,老师都要允许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老师要注意聆听,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对于学生观点中好的部分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观点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要和学生一起来找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观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不管他们回答的怎么样,都不要武断地去批评他们,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结论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门艺术,相关老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时机,争取通过课堂提问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初中是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在初中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提问来展开的,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所以,课堂提问的质量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文章首先将会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颜廷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6).

结合名篇谈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篇9

一、填空法

顾名思义, 就是把问题以试题中的填空形式出现, 这种提问法, 多是依据课本中的一些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体裁是什么?选自哪里?作者是谁?原名是什么?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这种问法一般要求学生看书后脱离课本回答, 所以阅读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 迅速抓住重点加以记忆、概括, 能训练学生看记写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取舍法

要求学生在二者或数者之中, 选取一个答案。常用于某些容易混淆弄错的地方, 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辨析。

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中的“修”字, “修”一作使完美或恢复完美讲, 二作建造讲, 三作长讲。本文“修茸”中的“修”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提问, 比直接问这个词怎么解释、这句话什么含义效果显得更好, 因为答案有了范围, 思考与回答均不致于偏离中心, 难点易于突破。

三、比较法

比较包括对比和类比, 既有不同点的比较, 也有相同点的比较。提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不同词语、不同句子、不同段落、不同篇章均可比较。

例如:《向沙漠进军》中的“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把“顽强”一词换成“坚强”行不行, 为什么?

这个例子是从词语方面来提问的。问法具体明确, 进行比较提问,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四、链条法

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最终达到表达的目的, 几个问题是统一的整体, 几个问题都解决了, 效果也就达到了。

例如:对《白扬礼赞》第七自然段可进行如下提问。

师:这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问修辞。

师:运用了几个反问句?

生:四个。

师:对, 但这几个问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第一个从肯定方面反问, 后三个从否定方面反问。

师:这样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使白扬树的象征意义步步深入。

师:请具体说说象征意义是怎样步步深入的?

生:第一句引起读者深思和联想, 第二句从白扬树精神的不平凡来开拓读者思路, 从树联想到到北方的农民, 使白扬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明朗。第三句启发读者从白扬树倔强挺立的品质联想到守卫家乡、坚持抗战的哨兵, 使这白扬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第四句联想进一步展开, 从白扬树的“紧密团结”“力争上游”联想中华儿女决心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样步步相联, 从整体到局部, 从形式到内容, 由浅入深, 逐步引异,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这一层也就剖析清楚了。

五、倒问法

把正常的问法倒过来。一般多是把答案讲出来, 让学生回答出问法来。这种形式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促进学生兴趣。

例如:“甜美、畅快入睡”这是哪个词的解释?“北京——祖国的心脏”多是比喻中的哪种形式?

这样提问, 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发散, 有利于思考方面的捕捉。

六、聚散法

这种形式有利于纵观全文提问, 可以从写法、取材、结构等方面发问, 最后把零散问题归结到中心问题上去, 为中心问题服务。

例如:讲读《普通劳动者》可进行如下提问。一找出景物描写部分, 二本文几处用了插叙, 三小李是怎样的形象, 四本文既有景物描写又运用了插叙, 还有年轻的小李, 这些对主人公林将军的塑造起什么作用。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 单用者有之综合者不乏, 所举沧海一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也会有更多新形式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 篇10

在教学中, 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问

众所周知,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研读文本, 吃透教材, 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如果设计的提问, 偏离了目标, 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课。“南辕北辙”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 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于是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 我就围绕这一目标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石榴的?”学生快速浏览后回答:“春天——夏天。”接着, 我问:“石榴的生长要经过哪几个阶段的生长过程呢?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 圈画出相关的词或句。”这样,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 读得格外专心, 既有利于把握住文章的脉络, 又为进一步品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谓事半功倍。

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问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他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 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 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 只有把握适当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得到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好的教学, 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不过于困难, 也不过于简单, 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 我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 只是模糊地知道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 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做了个拓展, 问道:“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此问题贴近孩子生活, 孩子说出了许多平日吃到的植物果实, 如:土豆、芋头等。如此,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又如, 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 经过两课时的讲解, 学生已能理解“为什么萧伯纳称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于是, 在课的最后, 我就适度拓展, 问:“生活中, 还有谁是你的老师?”学生们稍加思索, 立刻小手如林, 有说妈妈是我的老师, 她教会了我要爱家人;有说蚂蚁是我的老师, 它们教育我要团结;有说蜜蜂是我的老师, 它教育我要勤劳……答案精彩纷呈, 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

三、从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 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 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 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 我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第4题: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顿时, 班里一片沉寂, 许久没人敢应答。对此, 如果教师做过多讲解, 则成了空洞的说教, 达不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于是, 我把问题进一步细化, 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班级是一棵大树, 那么……;假如学校是一棵大树, 那么……;假如社会是一棵大树, 那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树叶的美, 更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再者, 教学《庐山的云雾》时, 抓住文中的“留白”——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庐山的云雾还会怎样“瞬息万变”, 请你也用文中的句式接着说。这样的问题,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数学提问方法之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是发展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因此,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甚至没有价值怎么办——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难点怎么办——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学生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这时老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要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质疑不全面,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怎么办——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如果学生的问题因为过多实在难以当堂解决,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四、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怎么办——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其说得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

五、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怎么办一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老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注意: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

在这方面,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观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加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小组间质疑解疑。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2)巩固练习。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学思考。“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4)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课堂检测。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书面作业。

(6)看书小结。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以上六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班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珍.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浙江:中学教研,2005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3]滕守尧.走进课题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 篇12

有效提问, 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有效提问是针对无效和低效提问而提出的, 主要包括三类:①其背后蕴涵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②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③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问题。

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 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只有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

例如, 在“Photoshop色彩调整”这节课中, 学习“如何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色调”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的: (1) 色阶图 (如图1) 中的直方图与图像色调有什么关系? 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图像? (2) 正常曝光图片的直方图是什么样的? (3) 三个游标各代表什么?如何移动才能产生想要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设置,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实际操作, 很快就学会了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的色彩。

2. 情境矛盾启发思索

启发性问题有两种常见的操作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课件或实例演示, 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后, 再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Flash图层”时, 先让学生操作动画实例“打印机 (如图2) ”, 观察“打印机”的源文件——时间轴结构图 (如图3) 和动画效果, 再向学生提问:①你是怎么理解“图层”的?②你觉得图层有什么作用? ③图层的四种状态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 这样, 提供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矛盾, 引发思索。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例如, 在Flash中学习如何复制图层时, 因为学生有复制文件或复制对象的经验,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先去尝试一下复制图层。学生操作不成功时, 教师趁机让学生思考: Flash中的图层是有时间轴的, 能不能直接执行“编辑—复制”的操作?如果复制成功了, 应该粘贴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如何复制图层。

3. 分层设置循序渐进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例如, 学习“利用蒙版合成图像”时,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渐变工具’的选项, 可以让图像的一边跟背景融合”。学生通过思考、实践, 掌握了设置渐变颜色为“黑—白”渐变的方法。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 如果想让图像的两边都与背景融合, 应该如何实现呢?学生又积极地思考并尝试起来, 有的说把“渐变工具”的渐变颜色设置为“黑—白—黑”渐变, 有的说先把原来的蒙版合并, 再增加一个蒙版, 把图像的另一边与背景融合。这样, 就会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并一一解决, 达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4. 问题综合巩固所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课时所限,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 忘了前面的”, 但前后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 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要考虑到综合性。例如, 在学生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后, 为了巩固所学, 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运用两种动画类型制作的综合作品,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两种动画类型的异同, 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恰当地选择使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1. 抛弃封闭式问题

教师必须抛弃封闭式提问。当我们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能”, 那我们就失去考查这个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回答“能”, 我们仍然必须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既然一个问题即可表述清晰,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呢?所以, 教师必须停止使用由“你知道”、“你能告诉我”或者“你不认为”等词开头的问题。

2. 动作词汇, 核心问题的必备

能表明认知操作的有效问题就是核心问题。表示认知操作的动作词汇有“回忆”、“观察”、“比较”等。如果你希望学生去观察, 可以这样提问:“关于 _________, 你观察或注意到什么?”如果你希望学生去回忆, 可以这样提问:“你想起来哪些有关_________的事?”

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 如果提问“引导层动画是什么”, 而学生告诉教师正确的定义, 那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显而易见, 还没有。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概念,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引导层动画实例, 从中找出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如果我们把初始问题改成“请告诉我引导层动画有什么特点”, 那么, 我们离教学目标的意图就更近一步。可是问题仍然没有包含明确的思维操作, 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如果把问题表述为“这个引导层动画实例, 你观察或注意到它有什么特点”, 便包括了动作词汇代表的思维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这项思维操作生成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回答。

3. 后续提问, 带出思考的美妙之处

后续提问通常出现在核心问题的一问一答之后,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馈,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后续问题有: (1) 重新聚焦问题。用来调整学生的答案, 使之符合核心问题的要求。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如果学生回答“图层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这时, 教师必须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 “是时间轴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而老师需要你回答的是图层的概念, 是观察了‘打印机’实例后, 你对图层的理解”。 (2) 解释性问题。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学生回答“图层像一张张透明的纸, 可以在上面绘画或写字等, 多个图层叠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或动画”。这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解释性问题“你描述一下图层与透明的纸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后, 就会把图层与透明的纸的相似点表述出来, 比如都是透明的、独立的、有序的, 学生对图层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 也明白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后续问题还有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问题等, 这些问题能带出学生思考的美妙之处, 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 思维更活跃, 操作更有效。

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所有的学生, 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回答得很好, 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 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教师主导, 启发思考

学生不会回答或者应答反向而行, 教师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加问题, 巧妙铺垫, 帮助其理顺思路;或者迂回设问, 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 得到启发再触及正题。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时, 教师提问:“观察一下, 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各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不会回答, 有些学生回答运动对象是飞机, 引导路径是曲线。这时,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 再说这些不是它们最主要的特点, 教师应该设置阶梯状的铺垫性问题, 如“运动层的动画类型是动作补间还是形状补间”、“运动补间动画要求运动对象是组合的还是分离的图形状态”、“大家再对比一下, 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铺垫性问题, 学生就会知道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是组合图形或元件, 而引导路径是分离的图形状态, 从而深刻地掌握了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要点。

3. 思考和补充时间不可少

问题提出后,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 如果较难的问题, 要留足集体讨论的时间。另外, 学生回答后, 也要留足补充时间, 应习惯追问:“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观点吗?”这样, 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全面, 回答更加完善。

4. 表述清晰, 多点鼓励

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 中心明确。问题中有引导学生回答的思维操作词语, 如“你‘回忆’或‘想起’它们有什么表现效果”或“如何区分这两种动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走近学生, 如果学生不自信、紧张, 或者在回答过程中说错或一时想不出来, 教师都应给学生积极的激励和启发, 消除学生的顾虑, 减轻心理压力, 让学生自然地摆脱困境。

5. 应对回答, 以促进思考为导向

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 教师除了要考虑其他学生的观点外, 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通过后续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这些问题探究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 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裁定或一味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 要继续倾听学生的回答, 通过一些后续提问去探究学生的见解, 去理解学生是如何形成错误想法的。例如,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图层的作用, 教师提问:“两个做不同运动的小球能不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有些学生坚持说可以并进行了尝试, 这时教师可进行后续提问:“一个小球向左运动, 一个小球向右运动, 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吗?”学生经过思考并尝试后, 发现一个图层是不能完成两个小球做不同运动的, 但两个小球做相同运动在一个图层还是能完成的。学生通过尝试去验证他们的观点, 发现无法成功, 再用自己的实际操作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对图层的特点和作用会理解得更深。

在为期两轮的行动研究中,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调查、访谈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 证明本研究中提出的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在后续提问的设计和教师的反馈方式等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 (著) , 宋玲 (译)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潘巧明.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 .

[4]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信息技术课, 2009 (5) .

[5]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 2004 (9) .

上一篇: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下一篇:特殊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