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2024-08-21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精选13篇)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1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目前的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已经面临表达方面的困难,写字基本上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抒发自己心情的唯一方式。所以对于他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用心。本文将从特殊学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研究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培养方法。

一、特殊学校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进行特殊教育的时候,核心就是保护学生的权利,发挥他们的潜能。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很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才能真正明白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对哪些知识点存在误区。而在学校之中,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智力障碍、多动、自闭或者患有唐氏综合征,所以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难度大。比如患有自闭症的学生,一般不会轻易打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即使想和他们进行沟通,也往往不会得到回应。除此之外,很多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的情绪,不太容易对教师倾诉。

2.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都是从与周围人的交往中逐渐培养能力的。可能很多人不会写字,但只要会说话,那么这个人就有一定的语文写作能力。但是智障、多动、自闭或者患有唐氏综合征儿童缺少的就是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进行阅读和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也很难进行学习。

3.不能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阅读和写作虽然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其中内在有着很深的联系。“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就是对两者关系的最好的阐述。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之中,却很少有教师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阅读课讲阅读方面的知识,写作课讲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样割裂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阅读量,特殊学校的学生本身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素材的机会又比较少,就很容易出现写作内容虚假、不够真实的问题。

二、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的探究

1.通过阅读促进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通过实际生活了解他人是比较难的。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或者观察他人的方式积累日常生活的经验。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他写作的时候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人如实地反映出来。包括大仲马也是经常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才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如此栩栩如生。而特殊学校的学生接触的社会是无声的,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言语进行分析,在写作的时候也就会面临较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对人物写作能力的培养。课文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十分经典的,对每个人物的塑造也是很得体的。虽然特殊学校的学生本身能接触到的人物比较有限,在进行沟通的时候限制也比较多,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让自己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通过对书中人物的理解,来分析如何进行人物的写作。

2.通过阅读促进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积累写作素材的难度比较大。比如说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其作者刘慈欣本身就是核电站的工程师,物理知识也很丰富,才能基于他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先进科技创作出《三体》。但对于特殊学校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掌握的知识比较有限,出门游历的机会也比较少,达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能力也就显得十分薄弱。而通过阅读可以改变这一情况。以《拉萨的天空》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深度讲解课文中关于风景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语文的张力十分强,有时候只有短短几个字,就能让学生感觉到作者心中的感受。尤其是一些专门从事风景写作的作者,他们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教师只要多加讲解,完全可以达到经由文字呈现丰富画面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进行词汇的扩充和积累。

3.通过写作掌握了解阅读文章内涵的方法。阅读一篇文章最难的地方,就是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分析。即使只是描写风景的文章,作者也总会抒发一些自己的感受。比如写柳树的文章,通常可能会表达离别之情。而描写莲花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能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并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太能准确地分析出作者本身是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而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对这项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上写作课的时候,不只是教师进行分析,还让每一名学生上台,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相互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写作氛围的营造。在现代的教育之中,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常见。而在阅读课中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进行感受。尤其是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图片的冲击性更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比如说《雾凇》这篇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能体现雾凇之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琼枝玉树”这种词汇,只靠教师进行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而加入图片则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他们在理解和沟通上的难度比较大,即使是对他们很熟悉的老师,也常常会面临沟通上的困难。尤其是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生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并不是之前的基础教学就足够了。越是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越是不能故步自封。对于语文而言,学习的就是沟通和表达自己感情、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一?w化教学,能有效克服目前重阅读轻写作的情况,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

作者简介: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2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

在小学中高年级段的教学活动中,写作与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板块,并且两者间的相关性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已有研究中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段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本文以下针对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写作的一体化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影响下,小学阶段教材内容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文本教学空间日益增大,对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进而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阅读量也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中高年级段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不注重日常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对阅读素材的提炼,导致在写作过程中力不从心,常常感到言之无物,写作内容比较虚假,所选择切入点较大且空,一些学生甚至对写作,阅读产生了畏惧心理。

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关系不密切,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没有提起笔来阅读的习惯,没有在阅读中适时进行批注或评价,针对教师所要求的阅读笔记也没有有效落实,教师也缺乏安全科学的引导;另一方面,写作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动手意识不佳,因此往往难以下笔,写作积极性长期偏低,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阅读写作一体化关系分析

首先,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基础。阅读是语文应用的吸收与前提,写作则是语文应用的外在表达,两者相互促进,具有相辅相成的重要关联性。小学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实质上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课本阅读以及课外读本阅读这两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文本储量,积累大量的名言警句以及成语俗语,拓展情感体验,从而使自身在写作时能够更具艺术性,做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其次,写作能够促进阅读的深化。通过对阅读的深化能够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形成深度且密切的合作交流,从而丰富思想情感上的体验,以更准确的把握作品基调。同时,在阅读影响写作,写作影响阅读的循环过程中,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与彻底,以阅读与写作的反复循环,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提高思维水平,并以写作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应用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与具体,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阅读不畅对写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问题,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问题。以下即针对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有效阅读促进写作素材的积累

如在《拉萨的天空》一文教学,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文本中描写情景优美且艺术性丰富的段落,然后作为教学的重点向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达到经由文字呈现丰富画面的效果。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外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类文章,将其作为优质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价值的写作经验,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阅读到这些优美的,动人的语句时能够纪录并摘抄下来,除了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的用词得到积累与拓展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事与铺陈的方法,对写作技巧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以现代化技术挖掘阅读资源促进写作环境的营造

当前教育教学体系中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不断频繁与密切,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来快速发展的趋势。从加强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角度上来说,不断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小学中高年级段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具有交互式以及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备受教学活动双方主体的喜爱与青睐,但教学活动必需注意不得过多的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受到影响。

以四年级教材中的《雾凇》为例,本文重点描写的是吉林雾凇的自然美景以及形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雾凇美景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带着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文本中所出现的“琼枝玉树”“模糊”“弥漫”“缀满”“蒸腾”“笼罩”“凝结”以及“洁白晶莹”等词汇,在学生观看图片的同时示范朗读着重刻画景色的句子,让学生视听结合,形成更好的感悟,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写作中善于迁移应用这些刻画景色的优美词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以阅读评价促进写作技巧的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后评价的契机,并通过撰写读后感或评价的方式实现对写作能力的锻炼,起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的。在小学中高年级段中,读后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读后感写作训练,能够为学生的写作锻炼提供契机,同时也可以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及时的检验与提高。

以四年级教材中的《诚实与信任》一文教学为例,文本中有一段内容所描述的是作者与小红车主人打电话的过程,这一段对话没有任何的提示语,是指导学生掌握撰写对话方法的重要教材之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熟读本章节内容,并为学生布置撰写读后感的任务,但不应过多的限制学生写作的观点与角度,而是让学生通过自选论述视角的方式仿写对话,也可以突破场景的限制,将对话的发生场景扩展至日常生活中,并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对话情景中各种标点符号的方法,体现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直观性与高效性特点。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中高年级段教学活动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发展,能够为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以均衡发展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并在各种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将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关系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以克服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段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重阅读轻写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继红,赵亮.关于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分析[J].都市家教,2015,(02):145.

[2]袁作舟.小学语文的“阅读——写作”教学案例探讨[J].成功,2013,(16):55.

[3]邵喜成.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关系的处理[J].读写算,2014,(15):367.

[4]施佩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小学语文“从阅读导向写作”的作文教学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2,(04):9.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 阅读写作 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小学生学习群体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在做好教学引导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自由的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能及写作能力,使其达到语文基本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及成因

在现阶段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语文在教学资源、学习路径上趋于丰富多样,理应带动小学生语文写作技能的提高。但纵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其语文基础写作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在写作中较常出现内容雷同、感情生硬等问题;更有甚者,小学生对语文写作抱有厌烦及敷衍的态度。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互相割裂,读写结合程度不深是主要诱因。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教师没有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引导,导致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记录阅读笔记的习惯,小学生阅读学习没有与写作学习形成良性互动。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将阅读与写作加以连结,小学生通常面临动笔困难、下笔无物等问题。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时,应注重将两者加以衔接,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小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词汇量,在写作中融入其阅读心得,从而在阅读写作的互相补充中,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探究

要使小学生语文写作感情自然充沛,需要采用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使小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接触并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最终达到语言表达及语言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阅读中获取写作资源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摒弃原有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而要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语文阅读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信息先行进行理解,教师对其中的阅读理解难点及精彩段落进行讲解及提示。如此既能激发起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又能使其在阅读情境中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为其后续写作提供相关资源。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全文,然后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其阅读感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识记其中的汉字词汇,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借助阅读文本与作者达成不同程度的情感交流。在学生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二次诵读,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达到文字与心灵深层沟通,在诵读中感知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及深邃思想;与此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为后续语文写作做好铺垫。

(二)在语文阅读中寻找读写结合点,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够积淀充分的阅读经验和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对语文写作的特点及要求有初步了解,能够认识到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此时,作为教师而言,应善抓时机,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同时进行笔记及批注的标记记录,以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及动机。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课文翻到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何会由风筝发出既回忆又悲哀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找出表达作者“回忆”及“悲哀”的段落或句子,使学生从中揣摩作者较为复杂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由风筝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经历,初步具备了写作动机及欲望。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作有关风筝的文章,学生在阅读《风筝》过程中积淀的心得及情感会得以有效运用,从而可增强学生的语文写作情感色彩。

(三)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提供保障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的阅读及写作做好必要的信息保障,以深化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控制好实用频率,避免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中,作者有这样的表述:“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这句话显示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征,但小学生在面积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将篮球场的面积图与秦兵马俑的俑坑图进行比对,可以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便于其后续写作在体积及比喻表述上更加准确。

三、结语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阅读策略的有效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试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例如:我们在读一篇文章前,让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大胆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是对文章预测阅读策略的运用。通过对这个策略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加强词句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是由一些精美的语句组成的,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及词句的理解来增强阅读能力。对字句的深入理解可以说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并且还可以通过一些精练的词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词语的应用,以便准确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文章的词句加以理解,对一些具有特点的描绘手法进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在写作方面对一些精美词句的运用。

三、增加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5

十里中心学校通过同步阅读扩大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当前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

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现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令人满意。

低年级阅读的开展是建立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之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十分强调语言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上,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会写800-1000个。在阅读目标上,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上无法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很难让低年级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总量。

(二)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品味低的现状亟待改变

当前,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少、品质低,课外用于有效阅读时间少的现状,严重制约着低年级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品味的改善。2008年12月21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今天孩子们手上的课外书已经名不符实了。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但现在孩子们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这说明课内知识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成为其主要压力。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没时间阅读课外书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就提出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

智育的重要手段。新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也曾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运用具有安徽特色的同步阅读,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

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在满足儿童阅读量的基础上,实现课内外

阅读的互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

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充

学生的知识面,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另一方面,加强课外阅读的专项策略研究和指导,不仅能扩大低

年级学生的课外识字量,增加阅读量,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改变学生阅读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1、相关理论学习: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开展课题研究。

如:新课程理论、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语言学、语文教育学、阅读

学概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等等。

2、整体构建低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起点,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突破口,扩大学生

识字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同步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将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在学校开设的课外阅读课上,教师开展带有地方特色的不同

形式的专题阅读活动,如:“小英雄”主题读书会、成语故事会、经

典诵读、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以及读书心得交流会等等。另外,还可以

引导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和寓言,诵读儿歌和歌谣,以写绘的形式在师生间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力图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变

革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特点:通过课程资源研究,使语文教科书资源

和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使阅读的时空和读书的策略更加拓

展和多样;为低年级段教师优化、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

供新的实践思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课例研究法等。

五、课题进度安排

六、课题组研究单位、成员及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杨吉根

副组长:程卫明、曹忠、张彬、方龙喜

成员:宋巧巧、徐冬丽、邵惠群、许润华、甘玲蓉、方阳春

2、课题研究成员单位:

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五里小学、茅岭小学、3、课题组分工:

程卫明、曹忠负责课题规划、人员培训、专题指导等工作。张彬、方龙喜负责课题活动调研、协调、进度督促等工作;徐冬丽负责课题

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书、阶段性总

结及结题报告书。各课题组成员承担子课题研究情况如下:

(1)通过同步阅读,构建低年级段阅读目标体系策略研究方龙喜

(2)通过诵读经典拓展同步阅读、扩大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宋巧巧

(3)通过写绘方式丰富同步阅读内涵、扩大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

徐冬丽

(4)通过课外同步阅读指导扩大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邵惠群

(5)通过课堂《同步阅读》指导扩大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许润华

(6)通过同步阅读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个案追踪研究甘玲蓉、方阳春

十里中心学校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6

一、注重课内外的结合,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水浒故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可以通过细致分析、引导, 让学生认识杨志的蛮横、粗暴、急功近利, 引导学生分析智取生辰纲的“智”在哪里?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绰号:杨志—青面兽, 晁盖—托塔天王, 吴用—智多星。向学生介绍水浒中更多精彩:杨志卖刀、野猪林、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武松打虎……使学生知道, 阅读有更多的精彩, 更多的乐趣等待我们去探寻,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指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四大古典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很多学生读书只会读出热闹,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门道。

第一步, 要读出梗概, 从总体上读出主旨。如读《三国演义》, 应了解故事的大体背景, 知道“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作者所秉持的“汉为正统”的思想, 了解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步, 了解书中精彩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当阳桥张飞喝退曹操十万雄兵”“三顾茅庐”“隆中对”“空城计”等;

第三步, 要读出兴趣, 读出“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但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他为什么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带着问题使自己获得更多收获。

三、读出道理, 在读书中陶冶情操, 使自己得到升华

很多中学生都喜欢读金庸的武侠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金庸武侠中的学问, 在作品所蕴含的知识中读出兴趣, 悟出人生哲理。如《天龙八部》书中的人物虚竹木讷、敦厚, 好像有些傻里傻气的, 最后是武功出神入化, 成为逍遥派掌门, 并做了西夏国的驸马;一心不想学武功, 不想当皇帝的段誉却武功堪称天下第一, 并做了大理国皇帝;慕容复一心想做皇帝最终一无所获成了疯子;丁春秋一心要做逍遥派掌门却成为逍遥派的叛徒, 贻笑天下。让学生明白, 执著、锲而不舍会终有所得, 从小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带着一颗善心出发定会收获善果, 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让学生知道上帝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从小养成有计划的做事的良好习惯。

四、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对学生自读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自读的实践。而自读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读品质的优劣。因此,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达到提高学生自读品质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自读的认识, 激发学生自读的自觉性。作为教师, 一定不能忽视自读品质的培养和完善, 要坚持参加读书活动, 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运用教师个人修养去感染教育学生。

指导学生学会怎么读和读什么。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让学生明白自读的特点, 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一种有益活动, 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引导学生领悟自读的方法, 重点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文体知识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综合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重养成习惯, 形成良好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设疑——质疑”的力度, 激活学生的解疑潜能, 经常性推荐作品让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为提高自读效果, 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读书心得, 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总之, 作为语文教学, 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让学生从广阔的阅读中汲取营养,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瑢, 殷国芳.试设独立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82 (6) .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策略

写作训练作为提升语文综合水平的基础,往往依靠着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不仅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成效,而且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良好的铺垫,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确保写作训练的实效性,进而通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的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阅读后安排学生进行即兴的练笔,让学生自由发挥,参考阅读段落中比较优美的句子,将其变成自己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小学生在阅读课上能够得到视野的开阔,通过对一些优美语句的欣赏来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品鉴能力,进而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并且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此外,语文阅读还能够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将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让阅读的范文作为小学生写作的范本,深度挖掘阅读范文中的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激發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尤其面对很多小学生阅读面窄、畏惧写作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安排写作训练,并保证设计内容合理,降低习作难度,通过设置有益于增强写作兴趣的题目以及必要的引导提示,从内心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进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采茶女的情境、野花在山野上遍布各地……此时,老师知道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早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2、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习作方法。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结合上下文章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3、在读中渗透,在读中加强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一个“读”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能够适度地拓展一下教材的内容,这也是为了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拓宽的过程中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服务。

4、巧用文本知识,确立写作目标。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一个过程,最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式。当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告诉学生们在课本上寻找一些优秀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再让学生们记住、模仿、扩句或者是缩句等相应的写作练习,这种方法能够适当的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完成课堂训练的目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学生们基本上就会被语文课本内的内容束缚住,学生们就没有了创新能力,失去了孩子们想象的天性,进而变得非常教条化,就只会按照课本的句子来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的知识内容要灵活运用,对于写作目标要明确,使学生们都能够了解写作的方向。另外,有些教材中,编辑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将一些儿歌穿插进去,进而使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们在体会到阅读带来的韵律和节奏感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又如:《画家乡》是以快乐生活为主题的课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该内容, 能够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中,这样向学生发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呢?”“有哪位小朋友能够为我们当导游,到讲台上向我们叙说自己的家乡呢?”通过这一方式,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在培养舞台意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5、紧扣范文加强仿写,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写作的技能。阅读中所学的语言和写法,必须通过表达的训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经常练笔,每课有练,每堂有练,口练与笔练相结合,既练文笔又练表达。为此,阅读教学要加强仿写。仿写包括仿句和仿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时,必须选好仿写的重点,设计好每课仿写的练题。由于学生刚从阅读中学到写法,自然胸有成竹,也能够写好。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而是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的强化,其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

总之,我们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写作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展开更多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空洞,写作水平低下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才能让阅读为写作插上腾飞之翼,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环.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下),2015 (1)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8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而伴随人的一生,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指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建构起来。具体说来,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从初一到初三年级,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加速阶段;从高一到高三年级,是阅读能力成型的巩固阶段。这里我们就初中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奥地利学者理查德.巴姆伯尔杰认为,语文阅读能力由三个方面组合而成:一是准确和快速地认读;二是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词、句、段、篇;三是对阅读材料进行评价和判断。浙江王松泉教授认为,语文阅读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和借鉴能力,并将这四种能力建构起语文阅读能力的梯度结构。其实上面这两种所谓的阅读能力的体系,都是对阅读能力所作的静态的、绝对的描述,并无广泛的涵盖力,即如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认读就是阅读能力的全部,而对于高三学生、大学生来说,认读的能力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另一个角度说,“评赏能力”只相对于文学作品或亚文学作品有意义,并非阅读所有的文字材料都需要,即如一般的应用文、药品或生活用品的说明书等,都不需要进入这个阅读能力的层次。因此我们认为,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其培养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对不同的阅读材料,也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初中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其语文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上,如果再提高一点要求,则应体现在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的高比率上。

我们所说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一、对作品语言形式的理解,即懂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也就是前面两家所说的认读能力;

二、对作品语言形式之上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像“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语言形式并无障碍,但其中的“骨气”以及句前所加的“我们”这个修饰语,就不是仅仅认得字就能理解其内涵的;

三、对作品的美学价值、道德价值的哲学层面的理解,这是对阅读材料的高级理解的层次,前面两家都将其归入评赏能力,其实这仍是理解的范畴。基于这种对“理解”的认识,就不难看出我们将理解能力作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核心能力的理由了。

初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达到上述的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而保持理解程度的高比率,就应当视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提高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诵读。

这是学生感知语言形式,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达到粗通文意的最佳途径。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每一位学生接龙读、戏剧作品表演读、诗歌作品高声朗诵、抒情散文在音乐伴奏下朗读,等等,有些作品,如诗歌,其本身就有极强的音乐性,朗读本身就是作品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一种进入审美境界的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作品所规定的氛围和情境,有利于对作品的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加强讨论。

这是学生领略作品深文大义的有效方法。理解文意有多重角度,这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作品有多维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多重意义,甚至于提出许多连文学评论家都不能一一品评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求同存异,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得最充分的理解。

这种讨论式的阅读理解的方法,远远胜过教师依照教参进行讲解,或在教参的框架结构下的课堂讨论。打破教参束缚的课堂讨论,既可以达到对作品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从而臻于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

三、加强审美认识和价值认识。

低层次的理解只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始终只在字、词、句、章的低级理解中徘徊,则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文学美的欣赏境界,则能增强学生阅读的情趣,从审美的满足感中获得阅读的动力,同时也能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作品的内涵。即如朱自清散文《春》的教学,就可以调动一切手段(图片、朗诵录音、切合文意的民乐等)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审美的境界,在品赏精美的语言,想象优美的形象,体味作者美好的感情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

四、加强略读课文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略读课文以默读的方式认知作品的语言形式,并加强阅读速度的管理,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来读完相当数量的材料,统计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汉字数量,并逐步提高其阅读的速度,加大单位时间的阅读量。而自读课文的内容理解,可以通过提问进行检测,亦可以通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自读课文可以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自读课文的教学追求量的增加,兼顾阅读品质的检测;而精读课文的教学则侧重追求质的深入,兼顾阅读速度的提高。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阅读速度的档案,定期检查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情况,从而调整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五、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如果单纯地认为语文阅读能力只与语言文字有关,那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丝毫不了解。因为语文阅读能力中固然包含语言文字的认读问题,但是要想真正理解阅读材料,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这样才能从语言材料中读取其负载的思想。课外自读以其材料的广泛性而给学生认识社会、提高思想认识能力以助力,是辅助课内精读达到较高程度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做剪报。报纸以其材料丰富广博而成为剪贴的首选。我们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做五篇剪报,每篇一千字左右,涉及文学、经济、军事、法律、体育、文艺等各个方面,有时布置专题剪报,如亲情世界、人生百味、环保关注、新科技动态等,每做一篇必须认真阅读,并写两百字左右的评论、感想,每周交流一次剪报的内容和心得体会。这样每月可读两万字左右的各种材料,一学期可增加十万字的阅读量,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学生也并不觉得负担重,相反感到兴趣盎然,收益匪浅。

2.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规定的初中十本课外文学名著。文学教育重熏陶,应努力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阅读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阅读的材料具有深刻的认识,并能指出课外读物的精粹之处,带领学生到文学宝库中寻宝。常用的方法是开设一些讲座,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作一些局部的欣赏而又不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我领略的空间,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读完一种名著之后,再组织一次准备充分的读书报告会,交流各人所寻到的宝藏,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以刺激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名著阅读活动中。这样每学期至少又能增加学生十万字左右的阅读量,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3.指导学生对非语言材料的“阅读”。如前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得益于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以“大语文观”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认识活动。像一些优秀的影视节目、电视新闻、广播节目、社会见闻、风景名胜、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等,都应当作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这些积累也许在当时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长远地看,这种积累必定会间接地为阅读服务,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因,也是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阅读材料的数量保证——每学期应保证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课文十万字,剪报十万字,课外读物十万字);其二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即理解要达到三个层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材料的深刻含义,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其三是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程度的高比率——即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读完相对较多有材料,并获得较准确深入的理解。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篇9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父母是成为孩子的导师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孩子进入到小学学校的时候,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更高的一个要求,其实就是形成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中发掘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一些带有吸引力的阅读,带着表演的朗读,这样在孩子学习的那个过程中更能使他们牢牢记住。

以唱歌的方式进行,还有一定的时间内举行不同的主题的表演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产生兴趣,在实践中,尤其是课堂学习上,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文章的阅读中应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孩子从阅读短文的方式入手,最终能够达到理解短文的效果,这样不仅提升了其对学习的认知度还培养了其热爱阅读的兴趣。具体而言,可如下方法进行。

(一)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朗朗悦耳中引导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读书的习惯。正如平常所说的,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还要自己学会读书。所以,语文老师的自身本质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学习和提高其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真实的体会文章的思想,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学生共享。

(二)从阅读中开拓孩子阅读的习惯,发散阅读思维

众所周知,小学生并非对每一个课文都非常的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实际上来看,这样的孩子并非他们不喜欢学习,而是其兴趣没有被重视,所以才会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向。就因为这样,我们不应该快速的去否定,要懂得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从中,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对其学习的兴趣和自由发散的空间给与了一定的灵活性。

二、选择书籍下功夫

(一)让孩子遇到自己合适的书

通常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好齐心也是很强的,还有各个方面都处于比较灵活的状态,这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想发也会慢慢产生不同。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这不同的好奇心与渴望,相对而言,中年级的学生更对科学类书籍感兴趣,他们宁愿想象用书上的只是来实现自己穿越宇宙的想法;然而低年级就缺更倾向于对童话或者想象丰富的世界感兴趣。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都应该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喜欢的书籍。

(二)适当鼓励,引导学生阅读独立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沟通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也包括老师与老师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在隔阂上少一些,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小孩子们对相对的思想有一个连续的发挥。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话尽管是在大人看来毫无逻辑的他们依然能够进行丰富的表达。所以,在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这样的思维,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去想想文章背后的东西,对于不合理或者不合逻辑的思维进行及时的纠正,不断提升学生理解文章并能自主的思考文章的能力。

三、授之以渔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给予学生学习的能力,并非单纯的灌输科学知识或者阅读量。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家长应该同教师配合,主动引导孩子去思考怎么学习,而并非学到了哪些内容。例如: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思考,通过利用课外阅读,让孩子们能慢慢体会到阅读的吸引力,逐渐产生对语文的兴趣,知道语文能表达的各种美,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文字的形象生动。因此,老师们就要学会用方法去教学生们如火如何的把握一些东西,如根据文章写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的一些变化来去感受;文章里的修辞手法,经典的语句,用心去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长期这样的锻炼,会不经意的使学生在阅读上形成一个科学的阅读思维。这样一来,使得学生能够不断的加深学习方法的理解,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次含义。

四、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思维

语文是一个时间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固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探析 篇10

在初中阶段,对于语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够通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语文老师的作用是讲解较难的长句、生词,理清文章思路,回答学生的疑问,最终达到赏析的教学目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读懂”才能“理解”,之后才能“消化”,“消化”过后方能“思考”,然后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获取所谓的阅读知识,对于篇章结构、文章主题一知半解,最终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

初中语文的写作不是随便写一篇日记、流水账或者是抒发感想的文章而已。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给出特定的题目并且有字数和时间限制情况下,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并展开想象,在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或者说,二者可谓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真正学会阅读并将其升华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基于这一点,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来说,最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一体化教学,真正做到让阅读和写作能够相互渗透。

一、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就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部都参与进来。在这一点上要抑制学生的偏向。有些学生喜欢读文章而懒得动笔去写,另外一些学生不喜欢阅读而单纯喜欢用笔去抒发情感。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对此,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对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创造和改进。在这个方面,发散思维是很重要的。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看待事物的视角可能比较单一,对此,老师一定要逐步引导和鼓励学生践行,而不要轻易斥责和否定。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使一体化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融入阅读和写作的快乐之中。

二、积累素材

想使阅读和写作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就要先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点。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必定有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文章中有一段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或者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非常新颖,或者文章的结尾引人深思等等。对于这些具有优点的文章,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背诵、多记忆,还可以采用摘抄本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冰心女士写的《小橘灯》,胡适先生写的《我的母亲》,这些名人名篇中有很多东西都发人深省,很多意象值都得深思。另外,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摘抄一些比较精彩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此练习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词汇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通过借鉴名家名篇,能使学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三、内容一体

在这一点上,老师需要在备课方面下工夫。老师所预留的课下写作作业必须与课堂所讲知识相互联系,既不能让学生盲目的阅读,也不能盲目布置作业。相互联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用理论联系实际,再通过实际来验证理论,这无疑是最好的阅读教学方法。

举例来说,如果课上所学的文章是一首题为《游子吟》的古诗,主要讲述和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等待讲解和赏析完毕,老师可以相应地布置写作文的作业,题目可以定为《我的母亲》。通过课上的讲解,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歌颂母爱的方法,即通过微小的一举一动来发觉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在课下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母亲,完成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为仿写。课本上的文章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例子,让学生在例子当中学习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手法,然后将之用于实践,就会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课上的阅读教学和课下的写作任务密切相关,让阅读向写作方面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共同提高

阅读理解的重点是要领会作者的写作精神,做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例如,《思乡》这篇文章,虽然作者看似只是在描绘家乡的风景,但是作者的情感早已寓于其中。通过对熟悉的家乡风景的描写,作者表达出一种隐晦但无法释怀的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再如,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背影》,作者用了近乎详尽的笔墨去还原父亲为了儿子翻过站台的栅栏去买橘子的情景,这只是一件简单而稀松平常的小事,但作者却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就是想表达一种对于父亲的眷恋,因为他突然发现父亲已经这样老了,年华逝去,但对于这些,他先前居然没有发现。在这样的时刻,朱自清先生必定是湿了眼眶的,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段落的。要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对此,单纯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需要的是结合鲜活的实际的例子,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看似平淡的描述下所隐藏的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正是写作所必需的一方面。通过对课本文章中作者情感的深度剖析,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渗透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除了情感,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于篇章结构的讲解。一篇文章的写作要分清主次、分清重点,不能一手抓,那样只能写成流水账。学生要学会对写作部分进行详尽的安排,在下笔之前先构思文章的大致结构、篇章大意,不要急于求成,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感情饱满,文章的架构才能合理,中心才能突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这两方面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从这点来说,这两部分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在语文教学中,要对课文中好的写作手法及时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来剖析文章,找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点,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方面的同时提高。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而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

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步骤。但现在的形势来看,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和课本,这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否可以学好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小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只顾讲知识点,而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不认真听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和老师一起学习。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九寨沟》 一文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在课前让同学讲述一下自己去九寨沟游玩的经历,在这一基础上再与课本中的描写相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书读得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自然不成问题。教材阅读量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的课文以外,每天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所读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现在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不仅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在感官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枯燥的文字知识通过增加画面和声音等效果,变成一篇栩栩如生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再通过讲解这些课外文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让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放弃传统模式上的教学手段,将课文用声音和画面等形式集合到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与詹天佑有关的影像资料以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兴趣,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浅谈小学语文句子写作培养 篇12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基础性语言知识的培养过程,它从最基本的汉语拼音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一篇较完整的文章的写作。

而我们要完成这样一个最终的写作目标,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就需要我们从一个‘字’的认识、到一个‘词’的了解、再到一个‘句’的表达,再落实到‘段’的逐步积累,才能最终较好完成这个写作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句’的表达应该算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先写出了好的“句子”,才能扩展到写作之中。但“句子”的写作对大多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处于从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到将它们完整的进行组合,进而进行另外意义的表达,可以说它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试金石,只有创作出了表意清楚的、好的、有新意的句子,才能在写作之中游刃有余的进行发挥。但在平时的“句子”写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没有新意’等不足之处,尤其是有些学生在运用比喻句时从开始学习到小学六年级结束,在他的写作中每次都是同一个“太阳像一个火球挂在天空”,针对于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读

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方法。从我们已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开始它就伴随着我们,可以说它贯穿于所有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故而也就自然成了我们进行“句子”写作的敲门砖。我们在培养学生写“句子”写作之时,应该把‘读’放在首要位置,不需要急于求成。先多为学生准备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最简便的“句子”,或者就近展示已学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一读再读,通过对“句子”的反复读,在脑海里形成对“句子”强烈的记忆,使学生张口就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

二、忆

所谓‘忆’就是组织学生对读过的“句子”进行回忆。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能够展示其记忆的环境,让他们把自己读过的“句子”从脑袋里拿出来,向同伴进行展示。如,深秋的树叶,学生们自然会想到相关的“秋天,树叶随风飘落;树叶在空中飞舞……”。此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吸收,更

是让他们进一步的对“句子”进行收集、记忆。

三、解析

“句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特点,而其不同写作手法又有具体的一些要求,这就要我们进行分析。认知不同写作手法下的“句子”的特点,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在对它们具体的了解中,我们可以采取相对应展示的方法,讲解为什么它可以称为那一种“句子”,如展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其的基本特点,即把一种事物看作另一种事物,而且它们之间在某些地方看起来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一般用‘像、似、仿佛’等作为其明显特征。在这样的解析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的让学生认识了“句子”,也在它们心里对不同写作方法的“句子”在心里形成了概念。

四、仿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认读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进行最初步的“句子”写作,那就是仿写。在这一阶段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换’,即给一个已成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其中‘名词、动词、时间、地点、环境’等的替换变成自己的“句子”。可以要求学生从只换一个词开始写起逐步发展到多个词,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应及时的予以评价、肯定,找出学生换过后好的“句子”,让学生收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写的兴趣。

五、观察,创新

只是仿别人的,即使写再好也不能算是好的“句子”。只有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才是算完成了对“句子”的掌握。这就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生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发现别人没有认识到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把他们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脑海里展示到纸上,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自我创作,积极组织展示平台张贴,增强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篇13

近年来,作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活跃的课题。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阅读心理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 有关“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在此本文采用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阅读过程中元认知的体现与作用

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能力进行调节和监控的更高一级的能力。对阅读这种具体的认知能力来说,元认知的职能是选择更适合当前阅读任务的技能和策略,并对这些技能和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控,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阅读的进程元认知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心态的调整

情绪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保持良好的阅读态度和阅读兴趣,创造一种积极 的认知气氛才能顺利地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控阅读心态,始终保持对阅读任务的积极态度,同时能够自我创设适合阅读客体的情景,这种调整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

2.阅读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朗读、默读、标记重点、做批注、摘录等。这些阅读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阅读客体的性质、阅读目的的变化来进行,同时也与阅读主体的习惯、喜好有关。在阅读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随着阅读进程的深入随时进行调整,可以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3.阅读思路的调整

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要求有不同的阅读思路,在阅读中阅读思路的调整也是保证阅读顺利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阅读思路的调整主要指根据不同文体的作品调整注意的指向。例如阅读小说的思路大致为情节——人物——主题。散文的阅读思路为线索——层次——结构——中心。这种调整也是元认知在阅读中的体现。

4.利用原有知识,主动建构,理解新知识

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是阅读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阅读中借鉴已有的方法和知识,利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揭示新的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会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元认知在阅读过程中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对阅读什么、如何阅读、何时阅读、阅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能否产生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元认知有助于提高人在阅读中的思维品质,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的阅读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形成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阅读经验自发地获得。二是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在无形中习得。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地形成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借鉴元认知能力的专门训练方法,使之与我们的阅读教学相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教学中比较可行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阅读的元认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丰富学生的关于阅读的元认知的知识。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2)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响阅读过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

(3)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制定阅读计划

(4)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调节

(5)让学生了解自我反馈的方法

这包括让学生了解如何检查自我掌握程度、正确评价自己的理解水平、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

以上谈的这些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学生只有有所了解,在阅读中才会有意识地使用,达到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自我反审的目的。

2.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有效的理解监控模式并训练学生依据模式阅读。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阅读思路的展示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作为一种模式来向学生展示一定的适当的活动的,教师需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外化,展现在阅读过程中有效的理解监控的模式,使学生在被动的观察中认识阅读过程中理解监控的全过程,把它作为自己阅读的一个基本模式。例如小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小说的思路: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背景资料的不断充实,对人物、主题的理解会有不断补充、修正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把这理解、监控、调整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也就让学生了解了如何阅读小说。

教师展示的模式只是学习阅读的开端。教师应把所提供的模式在学生的阅读中及时加以训练、反馈,使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达到的水平,逐步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一直到学生活动变得与老师的活动模式相似为止。

3.针对个体问题进行指导。

前面所谈的两点都是从学生的整体训练的角度而言的,由于阅读是一项个人体验性很强的活动,所以阅读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反应,对阅读中出现的个体问题及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采用诊断治疗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影响自己阅读效果的因素时,找出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诗歌阅读中一部分同学很难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无法把语言在头脑中还原为图象。这时就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具体方法,训练学生丰富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提高阅读诗歌的水平。这种个体的指导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4.引导学生反思,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并且把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习得的知识往往比较牢固,而且知识迁移比较容易。因此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当天的或某一阶段的阅读活动及时进行回顾,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另外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的意识,逐渐自觉地进行阅读中的自我监控。

上面所谈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的元认知能力的一些培养途径。随着心理学元认知研究的发展,我们还应不断地把心理学中元认知的培养方法与我们汉语文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上一篇:中国梦,强国梦下一篇:校外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