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文化(共12篇)
求“真”文化 篇1
笔者在上学期去听一堂乡土地理课, 发现了中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舍近求远。也就是说, 学生对家乡的人文地理以及自然风景名胜了解甚少, 而对黄山、九寨沟, 远则巴黎、悉尼、纽约等知识反而知之甚多。这种反差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情境1】温州市区房价3万/平米, 内蒙古3千/平米, 你长大后会选择生活在哪里?
A生:我喜欢住在温州。我们出生在南方的人长期住在内蒙古会难以适应。因为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源短缺, 冬季寒冷, 经常出现沙尘暴, 饮食与南方差异很大等;而家乡温州气候温和, 适合居住, 吸引周边山区的人集聚城内, 这就是房价高的原因。
【情境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了解到温州是个好地方 (出示温州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 , 请你具体说说温州好在哪里?
A生:温度适中, 全年不冷不热;雨水充沛, 今年前段时间雨水偏少, 台风雨补给了;交通海陆空便利, 地势平缓, 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福地。
B生:从来没有发生地震。
【情境3】据有关资料显示, 温州城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名人荟萃, 名胜风景多。那么你知道古代的温州有哪些历史名人?温州地区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景区?
生:历史名人有刘基、张璁、王十朋等;著名的景区有雁荡山、梅雨潭等。
师:“女儿绿文化”指的是什么?
从上述三个情境中, 前两个情境学生回答比较顺当, 是因为地理教材中学过此类知识, 学生春游也到过这些地方。而第三个情境是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对乡土历史的认识, 显得有点难度。由此可知, 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依赖感, 凸显视觉文化的美感, 忽视文化的质感。暴露出的癖好就是存在一味追求远地的名文化, 忽视身边的近 (本土) 文化。由此, 笔者认为, 加强学生重视乡土历史知识学习迫在眉睫。
一、在名人中寻找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今年上半年, 仙岩风景区举行了“女儿绿文化”活动、“张璁文化”, 下半年举行刘基诞辰900年的“刘基文化”等。这些人物虽然在初中语文、初中历史中没有出现, 但在学生所在的家乡, 是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要用地理、历史资源为教学服务, 而有效的教学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仙岩因朱自清而闻名, 文成因刘基而闻名, 龙湾因张璁而闻名。这些文化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活动的开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如2009年龙湾举行了“以张璁史实与龙湾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探究龙湾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张璁”是龙湾永强人, 因他曾官至内阁首辅, 人都尊称他为张阁老, 一提张阁老, 温州人几乎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温州市区的几处文物与张璁有关。如“三牌坊”。2011年4月,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三届绿文化节“三环杯女儿绿”活动在仙岩梅雨潭景区内的曲水流觞广场举行。梅雨潭的“绿”, 是朱自清先生三次到此, 在他的笔下将腐朽化为神奇。《绿》这篇散文成了不朽的作品。2011年, 中国明史学会参与主办的“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 (温州) 刘基文化高峰讲坛”, 于7月14日在温州市举办。研讨会参会者除国内学者外, 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先生认为, 当代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与刘伯温一脉相承。开展这样的学术, 除了更多地感受历史文化的传承, 还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拓宽历史文化的发展[1]。上述历史名人文化节的举办, 让学生知道温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还有苏步青、谷超豪等名人, 数不胜数。学生是这种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理当了解,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反映。许多优秀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地举办名人文化节的时间里, 带领学生参与活动。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加速价值观内化的过程[2]。
二、在故土中寻找优势, 提升学生浓厚的家乡感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以社会的、道德的、人性的意义来衡量自己的行动, 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温州人多地少, 导致房价高。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浙江省常住人口最大的城市是温州, 有912.21万人, 杭州、宁波分列二、三位, 分别为870.04万、760.57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是舟山, 为112.13万人。温州物价指数如此高, 而人口又最多,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数据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温州的经济发展, 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的涌现分不开, 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加深了对文化温州、历史温州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的建设联系起来, 培养了学生为建设家乡的明天而奋斗的志向。古代教育家提出“择邻而处”、“居必择乡”的教育原则, 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习得。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家乡、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在反刍中体验文化, 构建学生知识的使命感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体验家乡文化。有些学生明明家住在这些文化区域附近, 习以为常, 却不太关心;而住在市区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活动, 有明确的任务, 学生格外重视。正如上述学生只知道北雁荡山, 而不知还有东南西中四处“雁荡山”。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连家乡的风景名胜都没有去过, 像浙江人没有到过西湖, 山东人没有登过泰山, 四川人没有游过九寨沟, 山西人没有看过云冈石窟等等, 这样的例子往往不胜枚举, 问及他们其中缘由, 最多的回答往往是:“近处的风景是容易忽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 日久怎能不产生情愫?若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乃至风土人情一无所知, 岂不会有“坐井观天”之虞?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是因为他们“身在此山中”。提倡学生“反刍文化”, 就是要回过头了解过去的家乡, 目的就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通过联想、想象、感知所内含的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发展求异思维。
新课程重视过程、方法的教育, 而现实中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量”较多, 但“质”不高, 主要是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 知识的应用能力低。斯宾塞认为, 教育必须为“完满的生活”服务[3]。因此, 教学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 才会抛弃舍近求远的浮躁学风, 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会帮助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贤林.温州晚报, 2011-07-14 (3) .
[2]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曹宝龙.学习与迁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求“真”文化 篇2
务实
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
一、立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当地学校德育工作以当地教育局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意见为指导,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以“改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校园”活动为切入点,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强化一个理念——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上海复旦长新中学戴校长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不合格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合格是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因此,各学校在工作中强化了“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理念,确立了“不重视德育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德育工作抓不出实效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观念。
2、围绕一个中心
——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
为贯彻浙教工委[2003]32号精神,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遂昌县制定了以“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的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征集“课堂教学如何渗透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论文,开展了对全县中小学学生道德品质问卷调查,以及百名“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各校结合实际确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子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学生搜集诚信小故事,编成小故事小册子;诚信小卫士签名活动,并将道德教育试点工作延伸村一级;开展了“3211”活动(寻找中国人三件了不起的事,寻找遂昌人二件了不起的事,发现学校一件了不起的事,自己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3、注重一个方式——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⑴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以“迈好人生第一步”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人生、珍惜学习、珍惜生活;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办得有声有色;⑶行为规范教育和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达标班的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各校十分重视学困生转化工作,采取了师生全员结对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生结对制度。⑷心理健康教育。实行持证上岗,评定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⑸德育课题研究。2003年,遂昌县基层学校申报德育课题56项,有两项被省教科规办立项为省级。⑹法制教育。各校进一步深化“带法回家”活动,利用法制课和公民课,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各校的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遂昌中学定时组织学生收看《今日说法》。县职业中专确定每年的四月、十月为法制教育活动月,取得了较好成绩。⑺对外宣传。在教育网设立了“学校德育专题”链接;在刊物上开辟“德育视角”专栏;学校设立了德育工作信息报道员。
4、抓住一个突破点——德育创新
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意识不断地提高,各校都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一是德育新增天地。如利用早操前几分钟,开展《让我们告诉你——xxxx》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德育十分钟”、“成功教育”理念带回家、“‘诚信’小银行”等。二是重视德育生活体验。如:组织学生参加“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万名学生签名活动,“劝赌小队”与社区居委会联手活动、“白马少年在行动”、“住校生自理能力大比武”、“技能大比武”等。
二、积极支持和推进高中学生党建工作
本着“积极培养、打好基础、坚持标准、慎重发展、搞好衔接”的工作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在高中学生中发展了
871名党员,培养了7634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建工作已从少数市重点中学扩展到区县重点中学、一般完中、中专和技术学校。去年,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也发展了3名优秀聋哑学生党员。高中学生党建工作朝着积极、健康、规范、有序、深入的方向发展。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形成共识。高中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党的基本路线是否一百年不动摇的战略部署,各区县教育局党委将高中生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各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总体规划,统一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丰富培养途径,使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校采取总分结合,上下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了书记亲自抓,党员校长负责抓,党员教师具体抓,团委、教导处配合抓,年级组长、班主任协助抓的局面。
2、及早选苗,形成机制。在青年学生中播下红色种子,做到“早播种、优选苗、重催化”,启发、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早日了解党、热爱党、追随党。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学校党组织的共识。许多学校的党组织从高一年级起就把学生中的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委员、班干部以及政治上要求进步、品学兼优的团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章学习小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学校党组织制定计划、建立制度、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成立讲师团、组织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党章学习小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
3、积极培养,加强教育。各校注意了党的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与学校整个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相衔接,并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教育做出系统安排。如高一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学习党的性质、任务、指导思想、组织原则、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员义务和权利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党的历史和一些基本知识。高二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指导学生选读马列、毛泽东有关著作、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纲要,帮助其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高三年级主要进行党性教育,通过社会考察、社会实践、采访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等,使他们经受锻炼,树立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起来,从而把热爱党的情感上升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信念的追求,懂得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并立志为此献身,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对祖国建设的责任,增强时代使命感,把个人志愿同党的需要结合起来,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4、坚持标准,慎重发展。高中学生是青年的初始阶段,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在党组织深入的培养和教育的基础上,各校以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保证质量为前提,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发展党员,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又注意时代特征。
5、做好衔接,跟踪反馈。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普遍重视了高中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衔接。对高中阶段尚未具备入党条件的或年龄等原因不能在高中阶段入党的学生,按照市教卫党委组织处与高招办联合发出的通知精神,把高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放入学生的高考档案,使新单位党组织能对他们继续进行培养、教育,且培养、教育时间可连续计算。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一直能受到组织的关心,政治上的进步不会停顿。从组织上来说,发展工作连贯起来了,中学生的播种、选苗、育秧工作没有白做,大学里也不必重起炉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步伐可以大大提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大学一、二年级就能发展学生党员。避免了以往三、四年级再发展党员的状况。如上海交大数学系一位学生因在中学阶段年龄未达入党条件,由于中学、大学衔接工作做的好,进校才两个月,就被发展入了党。近年来,中学培养和发展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受高校的欢迎,一些学生党员到了大学后绝大多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开创办学新境界
办好一所学校,取决于很多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则无疑是校长、书记正确的、高效的管理行为。校长、书记的管理行为是学校实施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保证,既受制于其经验背景(人生阅历、治校经历、对各种矛盾和复杂关系的驾驭能力等),又受制于其文化背景(文化感悟力、科学洞察力、哲学思辩力等)。经验管理,是建立在校长、书记个人的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呈现零碎、不成系统,高成本、不经济,个人色彩浓厚,缺乏普适性、开放性、承继性,解近忧、不能应对远虑,缺乏开创性。经验管理最致命的缺陷是,它只是解决管理中已出现的问题,是“救火”;而科学管理凭借其严密科学的办学方案,前瞻性地对问题采取了措施,是
“防火墙”。作为新时期的校长、书记,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跟踪、追随管理科学前进的步伐,实现从经验管理这一低级阶段到科学管理这一高级阶段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上海市从“解放”、“解套”、“解扣”三个环节上加强校长、书记的管理行为,开创了办学的新境界。
一是“解放”,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认识上、心理上、实践上的障碍。树立办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防止科学管理狭义化和庸俗化。片面强调经验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地位,是实现管理方式转变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二是“解套”,就是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找到实现这一转变的捷径。科学管理并不拒绝经验,尤其是那些缘于伟大改革实践的经验,其本身亦属于科学管理的范畴。通过
过滤、嫁接、抽象、点化、整合五种行动策略,运用系统思想,对办学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梳理、综合,形成层次丰富、触角广泛、特色鲜明的管理方略。
三是“解扣”。就是要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在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践行科学管理的理念。通过坚持依法办学、坚持规划先行、坚持效益为核心、坚持创新实践,从而实现“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变传统模块化管理为现代以实验项目为核心的项目拉动式管理,变外科手术式管理为可持续发展式管理,变发展的政策推动型为内涵发展、政策推动互动发展型”办学思路。学校管理必须跳出经验看经验,只有超越经验,用科学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办学实践,才能开创办学的新境界。
四、文化立校
文化育人
我们考察中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当地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有其个性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内容、师生状况、学习和生活方式、教风学风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先生曾提出:“学生面临构建三个世界的任务,即知识的世界、社会生活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当地学校从四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一些学校翻修了学校体育场,建成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自筹资金,在校园内绿化,堆假山制作小品,使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入到校园每个角落。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人文风景画中。
2、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校园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上海幸福小学在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制度的科学性、客观性、人文性,考虑到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制定了四大块三十六条规章制度,3、优化学校行为文化环境。⑴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开展“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系列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新”已成为很多教师共同的特点。(2)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学校以行规教育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行规教育系列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假日雏鹰活动等,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校外主要是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学生家庭,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又从细微之处着眼,力求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上的新突破。如:“五个一”工程(见到老师一声好、捡到地上一张纸、扶起倒下一辆车、节约学校一滴水、节省学校一度电),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注意富有导向性的思想价值文化的设计,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以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学校主要通过团队组织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如:征文演讲活动、清明扫墓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掘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各组室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去,促进学生良好美德思想的形成。
五、“建峰填谷”,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强调的是学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校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夯实规划内容。专家组深入学校访谈、听课,审议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区教育局组织22位资深校长、科研人员和大学的教授、博士组成了专家组,分两组对每个学校用2个工作日的时间,针对办学理念、师资建设、德育、学科教学、后勤保障等进行了访谈、座谈,查阅学校各种资料,进行大面积的听课,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审议规划,在办学目标、教学管理、师资建设、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掘地三尺”调研帮助学校发现了深层次的问题,提升了学校三年规划的质量。学校根据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认真修改完成规划。
2、点面结合,全面启动,在理顺学校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搭建发展平台,创设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教育局通过充实学校领导班子、探索初高中衔接、进入质量监控体系等方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确保所有初中学校都能够纳入“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范围,切实地把加强初中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建立学校工作月报制度;专家随访、指导,建立高校的科研基地,配备科研副校长或科研顾问;组织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和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审。
3、围绕“四个建设”展开内涵发展,引领教育的均衡化。目前,徐汇区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教育的内涵发展促使基础教育不断地优质化,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在12所重点加强的学校中,凡是进步显著、变化较大的学校,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好。学校领导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团结合作,作风民主,就一定能够得到师生员工的支持,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改变学校的面貌。要探索的方面是:在实施校长负责制时,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使学校的领导班子始终积极进取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有些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教师年轻,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般认为,教师在从教5年之后,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原期,特点是在专业方面不再有新的进展,教学能力难以取得突破,甚至工作的热情也在消退之中。这个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地走出高原期,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三是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制度对教学工作有组织、保障的作用,教学制度要对教学的主要环节(备课、授课;预习、复习等)、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等)和方法手段(教法、学法等)进行有机组合与规定。要形成的成果是:如何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融入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把诸如因材施教、及时反馈、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等思想体现在教学制度之中。
四是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特色需要特色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把特色项目融入办学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努力的方向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各种成功的思想、经验和方法,同时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进而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六、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主导方面
一所学校要生存和发展,要成为一所名校,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都与师资队伍有密切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的专业思想建设、职业道德和职业特点、教师成长的阶段划分与内容、教师培养的方式、教师个体的性格特点与发展模式、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等诸多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抓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华东五市当地教育局鼓励学校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在工作中,教育局坚持两个基本做法:一是组织协调,形成合力。把教育局各科室、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中教科、德育室、教研室、科研室、师训部、督导室的同志一起成立加强初中建设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各有任务,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目标锁定为如何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继续发挥专家组的作用,组织专家组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
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加强初中建设的主攻方向,进一步落实“聚精会神抓教学,满腔热情建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作为实施“人才战略”,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表现。工作中处理好四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学校三年规划的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规划是全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攻方向,两者不可偏废。
第二,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处理好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和学校操作性模式的关系。教育局把发展教师的学科专业基本功作为突破口,是考虑到面上所有学校而提出的底线,在具体实施中,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尤其注意形成自己学校的操作性的模式,形成3-5种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徐汇区已经与上海师大合作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区”,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取得一些突破。
第三,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处理好长期持久的心理准备和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的关系,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明显的进展。
第四,对于学校发展的预期,处理好学校的发展性指标与整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的关系。一方面切合实际地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以整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为参照,力求有高起点,有新思路,有大发展。
求“真”文化 篇3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经20年坚守、演进,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在注重“用文化引领”、努力“以行动影响”、立志“求问题解决”中不断迈入应有境界。其过程所紧扣的核心要素及关键环节为:
(一)积极倡导“文化立校”
1.准确理解三个概念。第一,“做好方寸之中的蕴才‘真文化”,是本校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中既传统又现实的主题。第二,相对于社会,学校是方寸之地;相对于人生,小学六年期是方寸之时。求“真”,是核心,是路径;蕴“才”,是标杆,是目的。第三,求“真”蕴“才”,是对教育本源的追溯,对教育规律的顺应,对教育生态的回归,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具体指向于对培育带有“高雅(不庸俗)、本真(不虚浮)、大气(不狭隘)”校本烙印的苑小师生团队的珍视与负责。
2.系统演绎三项科目。第一,做好“真切”的物质文化。按需规划,争取支持。以师生合力,持续营造、守护全校的处处美景。凡应剔除的,尽快剔除;应整修的,尽快整修;应更新的,尽快更新;应充实的,尽快充实……务求让目之所及的物质文化能使师生真正感到赏心悦目、美意丛生。第二,做好“真诚”的精神文化。信守以人文本、讲究人文关怀。凭师生、家校的相互尊重与配合,用心构建和谐有加的人际关系和达观向上的群体风貌。凡该涵育的,继续涵育;该培植的,继续培植;该修炼的,继续修炼;该提升的,继续提升……务求让身心有感的精神文化能使师生真正体验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第三,做好“真性”的制度文化。坚持“把要求演绎成更好的制度,让制度内化为更多的自觉,靠自觉构建出更真的文化”。举全员之力,同推制度更具规范、规范更有人性、人性更显人文。凡须传承的,不断传承;须调整的,不断调整;须健全的,不断健全;须完善的,不断完善……务求让通情达理的制度文化能使师生真正品悟循章得法、神恬气顺。
(二)坚定贯彻“专业治教”
1.具体认知三个元素。第一,注重学习、研究,不断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位。多读好书,多写感言;多作反思,多求突破……凭此学以致用,好好拥有合乎要求的造血功能和教学自觉,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第二,注重实验、操练,不断增强各自的课改意识和执教能力。带着课题,以学定教;结合课例,优教导学……凭此过硬功夫,好好体现所教学科的固有特质和鲜明风格,做有专业实力的教师。第三,注重透析、评估,不断优化各自的从教过程和实际成效。根据要求,严以律己;对照标准,用心践行……凭此拾级向上,好好印证教学工作的低耗高效和准则法门,做有专业精、气、神的教师。
2.努力实践三项要务。第一,“专业治教”,重在敬畏课程、落实课标。自觉满足教学“七认真”及校本化的“六心自律·六力自励”等要求,努力实现各自专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即能使自身所教不断做到“人有一技之长,我有独门绝活;人求‘水落石出,我求‘水涨船高”。第二,“专业治教”,贵在吃透教材、尊重学生。即能以不断累积的教学心得和经验、教学水平和才能,坚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并激发起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兴趣及自信,以货真价实的业绩充分显示自身从教的意义和价值。第三,“专业治教”,必须甘于“作茧自缚”,善于“破壳而出”,成于“化蝶飞舞”。即能靠日常教学中的刻苦、勤奋加持之以恒,在自己有可能存在的教学“怪圈”或教学“雾霾”中尽快找到有效的通道和出路,去更好地构建目标、掌控内容、演绎过程、实施多元评价、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继而尽享自身教学的得心应手,并赢得公众广泛而持久的赞誉。
(三)全面保障“人文育人”
1.时刻站稳三个基点。第一,深切理解家长的心愿和期待。坚持以“敬业爱岗、诚信友善”等为师之道,关切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认真遵守校方的规矩和纪律。坚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觉作为,促成每位学生在种种正能量的激励、熏陶下每天进步一点点。第三,经久展示自身的德性和才华。坚持以“立己达人、美美与共”的优秀业绩,保障每位学生发展得更加主动、活泼、扎实、健康,更有潜质和后劲。
2.始终把持三项指标。第一,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各自的育人意识及表现必须以“爱”为前提,并靠行动投注到位。不管学生将来如何,都能使他们依然记得:有位父母般的老师曾经让他感受过许多温暖。第二,不断修炼自身优雅。比如:面对学生,会时常露出微笑;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和长处,能马上为之竖起大拇指……包括平时能走上前帮学生戴正红领巾,会弯下腰捡掉地上的一张小纸……以此必须而又无需经意的一切,随时为学生释放出种种可以师法、效仿的健康心态和高尚人格,力求让自己更好地成为学生心仪的审美对象及精神偶像。第三,不断接受成效检验。育人情况的分类分层满意率检测及专题考核、综合评估、结果兑现等,必须以学生“言行显高雅、做人显本真、求学显大气”的事实长进情况及公众的意见反馈作为关键依据。由此所及的各项工作,包括平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大量第一手育人个案、故事和“作品”的生成、采集、汇总、鉴定等工作都得日进有功。
针对以上要素及环节的具体方法为:第一,对整体价值进行定性描述。注重以人文的理念,借助各种质性手段及前后对比方式得出客观结论。第二,对重点工作组织专项考核。更多采用“问题解决方式”评价策略,针对关键的阻碍因素,以相关现象是否得到克服、有关不足是否得以弥补作为重要的考核及评价指标。第三,对具体事项实施量化推进。凭借必要、合理的量化措施,促使坚守、追寻的文化价值能在物质层面上令人注目、精神层面上耐人寻味、整体层面上引人入胜。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endprint
伴随着过程的坚守与演进,本校基本厘清了“文化、文明、人文”的相关定义及联系,较好促成了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方式与状态、动机与效果、条件与潜能等各组关系的和谐平衡,并从中构成逻辑,找到恰当表达,又经自在转换实现了应有价值。
“求真、蕴才”的文化脉络初步形成。全校师资水平及育人业绩不断增进。整个管理层的人文理念及实际作为日趋到位。注重以文化立场审视现实、坚持以文化方式推进办学的多方共识及合力显著达成。因注重“方寸之中、求真蕴才”,坚持“以学定教、优教导学”,全体教师都能“不只顾冷冰冰的‘分,更关切活生生的‘人”。历年在编教师中,累计已有27人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副高),其中1人被评聘为正高级教师;3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46人被评为吴中区或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1位行政骨干被调任吴中区教育系统小学一把手校长、幼儿园一把手园长,以及局基教科科长、副局长等。全体学生普遍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健康活泼,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文化素养、学习潜能等总体情况得到公认。学校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现代学校联盟首批加盟学校,累计获苏州市级及以上综合荣誉60余项次。全员信奉并秉持“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始终将“以人文的学校、人文的教师,共同实施人文的教育”办学主题及“方寸之中、求真蕴才”文化价值的追寻工作,着力聚焦于“做真人——诚实、勤奋、坚持;求真学——互动、探究、释疑;成真才——高雅、本真、大气”三大、九组核心指标上,并随之构建运作体系,不断产出系统实绩。“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优质公平”等办学文化价值所应展示的现场实景均可成为其有效佐证。有精、气、神,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的相关现场及作出的辐射、示范在业界广泛留有口碑、引起反响、赢得尊重。
三、效果与反思
以上所有,仅为阶段性成效。只要办学不止,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就一刻也不能偏向,一刻也不能停歇。既已尝到“方寸之中、求真蕴才”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的甜头,就得依循原有轨迹、保障持续前行。期间必须切记:同样的食材,用高压锅蒸、用紫砂锅炖,所做出的味道不可能没有区别。如何冷静有序、积极有效进一步推行此工作,有待于本校深入探索。已取得的进展及绩效,既是前阶段行动的实证,也是下阶段运作的基础和牵引。本校理应注重传承、不断创新,立志将“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尽可能做好整体、做向极致,而绝不能以“本末倒置、表里不一”的投机、截胡去逗己一乐、博人一笑。
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不可能挑战既有建制,但可提出改善的方向,包括切实解决师资配备的结构性矛盾、严控生均班容量不再突破规定上限等。若能在这些方面如愿以偿,方寸之地的“苑小”定会有更多心思,方寸之时的教师定会有更多精力去求好真、蕴好才。
(高本大,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00)
求“真”文化 篇4
一、科技文化的“求真”
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提出了新的科技理论, 从而极大的影响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甚至颠覆人们的行为习惯。因此, “求真”不仅是科学技术本身内含的理性, 也是科技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观核心。
(一) 科技文化“求真”的历史性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及其结果, 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把握中。欧洲文艺复兴前后, 科学经过与宗教长期而艰巨的斗争, 最终取得了胜利, 逐步形成了敢于坚持和探索真理、重视实验观测、提倡理性等科学观念。然而历史上总有一些大肆攻击、歪曲科学的造神运动, 以及学术不端事件和各种相关领域的弊案, 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的同时, 更是提醒了科技工作相关者要重视“求真”。
(二) 科技文化“求真”的必要性
古今中外, 从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到传播和使用等, 每个过程都有科技“失真”的隐患和现实事例, 而能影响科技文化中“求真”这一核心追求的原因又很复杂。
意识形态对它的干扰。现代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 基本上是服从于各自民族、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利益追求与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研究机构背后的推动力已不能归为纯粹的寻求真理的兴趣, 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推动力方面承担着重要分量”, [4]这样就无法做到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尊重, 也不能保证科技科技文化的“求真”。
媒介传播也会影响科技文化的“求真”。我国针对科技传播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而媒介的传播依然是借助于其背后的人, 有些科技传播着缺乏专业素养, 或会依据不同标准来划定或修改传播内容, 或为出于其它考虑发表未经核实的信息, 这就无法保证科技传播中“求真”的顺利实现。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表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和时效性, 这也会影响科技文化的“求真”, 所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
除上述外还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科技文化“求真”, 而科技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大, 人们对“求真”的要求就越来越迫切。
二、科技文化的“求善”
科学技术活动及其成果对国家与民族的综合实力具有提升作用, 但如果科技相关工作者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具有震撼性的破坏力。
(一) 中国社会对科技文化“求善”的冷漠
西方学界在解答对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该不该有善的考量时, 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即从“真”、“善”统一到“真”、“善”两分, 再到承认“真”而无法回避“善”。而中国的情况是, 自“五四”一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入科学, 使中国的社会研究领受了科学化的洗礼后, “与之相伴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文化体制却瓦解了;并且在此之后, 对科学罔顾了‘善’的再反省一直没有到来”。[5]
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马尔库塞所认为科学技术先验地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的性质, 也不同于后来被我们误用的“价值中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败坏。从中国学者近些年来热衷于讨论“价值中立”的话题可见, “价值中立问题在中国并不纯然是一个学术问题, 但是它又确实无形中致使学术领域对‘善’这个价值问题的继续冷漠”。[6]
(二) 科技文化“求善”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末, 愈来愈发达的通讯技术迅速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人们可以借助于它广泛快捷地进行科技传播、宣传道德楷模和伦理准则、普及科技教育等,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随之而来的借助现代通讯技术进行的偷拍、窃听、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所以科技文化的“求善”是必要的, 应当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设置必要的栅栏、限定合理的权限, 不能任其肆意发展。
总结的来说,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创新的发展史, 其中走在前头起引领作用的就是技术工具与科学理论知识, 它们层出不穷的创新过程与成果直接促使社会上诞生了相应的科技观念、科技制度和科学精神, 进而形成相应的科技文化。而科学技术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后者同样也在不断作用于前者。所以我们所要建设的科技文化, 其本身不仅应合乎道德、体现出“善”的价值, 它还需要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善”的指引和控制, 使人们通过能力上的自由支撑主体精神上的自由。
三、科技文化是“求真”与“求善”的辩证统一
爱因斯坦曾忠告从事科技工作的青年人,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 那么, 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确实, 近现代的人们深刻的感受到科技不断改变社会、推进社会, 但它在方便人们的同时, 也使得人们更为焦虑敏感等。这是因为科技文化中一味的“求真”偏离了“善”的轨道, 然而“真”和“善”本该是科学的两种属性, 二者并不相悖。
我们应明白, 科技文化的“求真”与“求善”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不能指望用科学技术去解决人文社会问题, 但也不能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完全归结于科技本身。科技文化中, 一方面“求善”以“求真”为依托, “善”引导着“真”在“善”的方向延伸、促进, 科技为文化奠基, 需要科技工作相关者不断发展和改进科学技术, 客观准确的传播科技知识,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使技术与人性的一致性增加;另一方面, “求真”以“求善”为归宿, “真”的价值在“善”的范围内实现, 文化为科技导向, 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社会的组织管理、运作关系及机制上发展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 把人置于受关心、受爱护的地位,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 [1]“而我国的科技文化还相对匮乏”。[2]科技文化中有“求真”、“求善”两大范畴, 应辩证看待二者, 认识到它们并非绝对对立,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文化,求真,求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文兴吾, 何翼扬.论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 2012 (1) :135-142.
[2]杨怀中, 裴志刚.科技文化: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97-301.
[3]杨怀中.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及当代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2) :92-96.
[4]程宏燕, 杨怀中.科技文化三元素科技理性、人文特质与创新因子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409-413.
求“真”文化 篇5
众所周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信用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而信用记录也成为当今社会金融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和共同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和借款情况将直接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自动产生出当事人的信用记录,成为借款人和共同借款人的“第二身份证”。
1、信用记录的内容
个人信用记录是借款人和共同借款人的“信用档案”,全面、客观地记录您的信用活动,如偿还贷款本息、信用卡透支额的情况等,这些信息告诉银行、雇主、房东和保险公司等这些与您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构“您是谁”。个人信用记录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名称及号码、出生日期、地址、工作单位等;
●当前借款信息,包括当前共有几笔借款、持有几张信用卡、借款金额和信用卡账户额度是多少、余额多少、还款额等;
●借款历史信息,主要是过去借款和还款的情况,包括过去是否按时还款、是否拖欠、是否有信用卡被止付的情况等;
●特殊信息,主要是破产纪录、与个人经济生活相关的法院判决等信息;
●信用报告查询信息,包括哪些机构因何原因于何时进行过查询。
2、信用记录的用处?
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大事情,离不开信用记录。例如买房、买车、找工作,办信用卡、租房、买保险等,银行、雇主、房东和保险公司都公提出“我能看您的信用报告吗?”所以,良好的信用记录对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
●节省时间。银行需要了解的很多信息都在您的信用报告里了,所以就不用再花那么多时间去调查、核实您在借款申请表上填报信息的真实性了。因此,第一个好处就是给您节省时间,帮您更快速地获得借款。
●借款便利。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果您的信用报告反映您是一个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肯定喜欢您,不但能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贷服务,还可能在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
●信用提醒。如果信用报告中记载您曾经借钱不还,银行在考虑是否给您提供贷款时必然要慎重对待。银行极有可能让您提供抵押、担保,或降低贷款额度,或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拒绝给您贷款。如果信用报告中反映您已经借了很多钱,银行也会很慎重,担心您负债过多难以承担,可能会拒绝再给您提供贷款。由此提醒您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
●公平信贷。征信对您还有一大好处是,帮助您获得更公平的信贷机会。征信中心提供给银行的是您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让事实说话”,减少了信贷员的主观感受、个人情绪等因素对您贷款、信用卡申请结果的影响,让您得到更公平的信贷机会。
3、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
我们知道,如果信用记录不好,会大大减少您得到银行贷款的机会,并提高您借款的成本。再进一步讲,也会影响您提高生活质量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所以,发达国家通常流传着这样的话:“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
●建立个人信用记录。方法就是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例如可以向银行申请信用卡或申请贷款。这里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是不借钱不等于信用就好,不借钱意味着没有信用记录。没有信用记录,银行失去了一个判断您信用风险的便捷方法。
●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一旦建立了信用记录,就要按时还本付息,拖欠和借款不还都会如实反映在信用记录
中,对个人信用形成不良影响。
●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由于一些无法避免的错误,例如输入错误等,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差错是难免的。因此,应当定期查询和认真检查自己的信用记录中的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信息,避免使自己受到不利影响。
4、典型案例
自己的信用记录只有自己能做主,每一个人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信用,远离不良记录。
●不还助学贷款法院缺席宣判返还本息
2002年12月23日,就读于某大学的张同学,通过申请与银行签订了5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用于支付其就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签约当日,银行即向张同学发放了贷款。但张同学一直未还本付息,遂酿成欠款纠纷,银行将其诉诸法院。2007年4月30日,城关区法院对张同学进行了缺席宣判,判令其立即返还所拖欠的助学贷款本息共6010.97元。
●不良信用记录的危害
小王上大学的时候,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当时以为是毕业一年后还款。待到一年后去还款的时候,银行告之应该是毕业之后就还款,小王已经有十二个月的逾期还款,当时小王也没当回事,把本金、利息、罚息一次性全部都还完了,到学校顺利领取了质押了一年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半年时间过去了,小王更改银行的信用卡信息,两天后,银行服务人员告诉小王,要把他的信用卡给停了,原因是他有不良信用记录。一问才知道,是由于助学贷款逾期还贷惹的祸。小王很担心,因为打算在今年年底之前买房子,害怕到时候影响房贷。于是小王就又去了相关银行寻问,人家告诉小王,从按期还款七年后才能自动消除不良信用记录,房贷在这期间肯定有影响。天呀,那岂不是小王买房的时间又要向后推迟六年多,只好自己承受吧!●小心不良信用记录“绊”你一跤
小李正和女友筹备着买房子、结婚,但是,等到他们好不容易选中了房子,签订了协议,向银行申请房贷时,却因小李有不良信用记录而遭到拒绝。原因是小李以前有一笔向银行办理的助学贷款,他以为助学贷款是国家给予的经济补助,不需要还的,所以至今逾期已久没有偿还。同样,小张曾经上大学期间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后也逾期未还。没想到他的个人信用记录也因此有了一个污点,当他自己去其它银行申请信用卡时,却被银行给“卡”住办不了。
他们,都被个人信用记录“绊”了一跤!
据银行方面说,现在大多数有收入的自然人都有了自己的信用档案。千万不要以为个人信用档案仅应用于金融系统,只要自己不与银行发生“关系”,就随它去吧。信息化时代,个人信用信息正被越来越多的部门应用,成了一张不断编织扩展的网,一点一点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罗进去。
当今,社会对公民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很多公民个人还没意识到个人信用档案对自己的重要性,一不小心就给自己的信用档案抹黑的人还是大有人在。许多人会说“我不是不还,就是„„”,“就是”后面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没有哪个理由能够清洗掉数据库中你的一屁股烂账和处处打着的信用污点。银行理财专家的善意提醒:“这些非恶意的不良信用记录虽然不至于完全影响你的信用形象,但是银行对你的信任度就会打折扣,你的贷款审批要麻烦得多,而且贷款利率可能比别人要高。”对此我们可要引起重视,小心维护好自己的信用形象。
求真 求善 求美 篇6
一、 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真
1. 求真就是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
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自由想象。如在欣赏轻音乐《春野》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仿佛到了什么地方?让学生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自由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此时,笔者并没有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我仿佛听到了鸟儿美妙的歌声”、“我仿佛来到清新的大森林里,这片天然的氧吧,呼吸到了春的气息”、“清晨,我推开窗,微风轻拂我刚苏醒的脸,我深吸一口青草的芳香,此刻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时,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在学生心中都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说教,因为这些话语就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真的感受。他们完全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目睹异常美丽的风光,感受乐曲唯美的风格。
2. 求真就是还音乐于生活
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在音乐中进行迁移、升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欣赏曲《摇篮曲》时,听完歌曲,让孩子说说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有的孩子说像妈妈哄我入睡的感觉,有的孩子回忆起在平时生活中妈妈如何疼爱自己的情景。接着笔者又问孩子们,这首曲子是欢快还是舒缓的?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舒缓。然后,笔者让孩子再次欣赏时,跟着音乐做动作。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自然做起了哄宝宝入睡的动作,并轻轻摇晃着。
活动中,孩子们随着舒缓的摇篮曲旋律,回忆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在回忆和讲述日常生活点滴的同时,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母爱,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次音乐活动笔者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
二、 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善
1. 善待孩子们的音乐能力的差异
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各项音乐能力发展的不等性,有的学生可能擅长音乐表现,有的擅长演唱,而有的学生擅长乐器演奏等等,正所谓“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差异,在思想、意识及行动上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让每位学生都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如笔者在教学《鸟儿多美丽》一课时,安排了综合表演环节,第一遍让班级的“朗诵小高手”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歌词,第二遍安排了班级的“竖笛小能手”吹奏歌曲旋律,让一部分学生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再挑选班级里的“小黄莺”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在这样的设计环节中,笔者让学生扬长,发挥他们的优势,突出他们的个性,做到了分工细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教师要善待每位孩子音乐能力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对策,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是实践音乐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2. 善待孩子们个性思维的火花
音乐是情感艺术,相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及理解,孩子不同于大人,他们好奇好问,富有想象,思维常会超出大人想象的常规。在教学歌曲《土拨鼠》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连贯的歌声,唱出怜爱和亲切的情感。有的学生质疑问:“老师,这位流浪者,背井离乡,带着土拨鼠四海漂泊,相依为命,很是可怜,为什么不用忧伤的声音去唱呢?”还有学生质疑问:“老师,我觉得这位流浪者虽然带着土拨鼠到处流浪,但他并不消沉,我反而觉得他很乐观,应该用热情开朗情绪表现歌曲。”当时笔者并不否定这些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听歌,朗诵歌词,并讨论歌曲旋律可以分为几句,哪一部分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情绪,最后集体得出结论:流浪者虽和土拨鼠四处漂泊,相依为命,但他依旧乐观,积极向上。第一部分旋律平稳,感情较平静,略带忧伤,演唱时声音要悠长柔和连贯。第二部分情绪显得激动,力度稍强些,表现他乐观向上的情感,而最后高潮音则用较弱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唱出怜爱之情。这样统一了要求,又保持了个性。课堂上,老师应以宽容欣赏的态度,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善待孩子个性思维的火花。
三、 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美
1. 追求音乐表现的瞬间美丽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每个孩子都会有表现美的欲望,是否能够表现出来,就看教师能否激发他们表现的兴趣,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中喜爱音乐,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美。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由于它具有傣族歌曲特点,所以在学会歌曲之后,笔者先请班上舞蹈队的学生表演傣族舞蹈《孔雀舞》,那舒展的舞姿、颤动的身韵,调动了其他同学想跳舞的兴趣,有的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此时,我抓住时机,激发他们:“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小孔雀呢?”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想”,于是我教给他们一些孔雀舞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孩子们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跳起来。
2. 挖掘音乐内涵的独特魅力
音乐是一门飞扬着思想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一首首歌曲都是词曲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歌曲,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歌曲中审美因素,将其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等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唱《故乡的月亮》一课时,笔者对歌曲的人文内涵进行细腻而独特的挖掘,指导学生采用重点词句分析法,捕捉歌词的思乡之情,体验不同的节奏型所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演唱。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了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音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情感养育的摇篮。点染“人文色彩”的音乐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追寻“真善美”的音乐课堂才是“人文课堂”。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小学 225107)
求“真”文化 篇7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古代, 经过历代的扬弃与充实, 由我们的先辈代代传承下来,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 它的精髓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观念、习俗, 乃至某些审美趣味,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和信仰模式。“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 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1]文化发端于人为使自己包括个体与群体在内更臻于完善所做的努力, 发端于人对真、善、美即知识、理性、感情执着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的“价值取向”、“信仰模式”、“求真”、“尚善”、“尚美”的体现, 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精神力量。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 获取真知 (知识) 不仅是个体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且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 人们都在追求真知。”[2]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对真理的理解就是“道”和“理”。老子以道为自然的法则, 荀子则尝言物之理, 韩非子吸收了这两种观点, 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 万物之所稽也。理者, 成物之文也。物有理, 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万物各异理, 而道尽稽万物之理。”[3]这里所说的道和理, 都是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的法则, 也就是指客观真理。后来, 继承先秦这一真理的意义, 并且加以应用或发挥的是王充的“事莫名与有效, 论莫定于有证”, 方以智的“藏知于物”、“知至而以知还物”, 戴东原的“不谬之谓得理, 疑谬之谓失理”。[4]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真理, 简单地说就是“行”的真理, 或道德实践的真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 获取真知是与先辈们求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玄奘“宁可西进而死, 绝不东归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与先辈们对“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孔子的“知天命”、孟子“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和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时”;[5]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认为“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两宋时期,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认为儒者“因明至城, 因城至明, 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6]天人合一问题, 就其理论实质而言, 就是我们先辈们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 是我们先辈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 追求事实的求真精神还表现在中国史家们以秉笔直书为荣, 曲笔为耻, 为了直书, 不避强御, 不畏风险, 甚至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高风亮节和事实求是精神。
2 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精神的关系
科学是一种现代文化,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同时, 科学又是传统文化的发展, 把科学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形成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它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是求真求实, 其基本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7]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它是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 (真知) 的求真精神延续与发展。“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体现, 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科学文化的精神, 二是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 突出地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基本规律, 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而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 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谐美好人类社会的构建。其中的科学精神, 指的就是求真、唯实地探索真理的精神”。[8]
3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个民族要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要在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积极竞争, 二要在全民族中倡导科学精神, 我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就更需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1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 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 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 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9]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能力, 科学意识、科学品质。
3.1.1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 它是科学素质的核心。一是学习、获取已有科学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已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主要有实验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 即创新能力。这一能力是具有更高要求的综合能力, 它是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已形成了各种能力后,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能力。所以, 科学能力就是要求我们一要有获取有效地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所要求的。
3.1.2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个人有无科学精神, 首先得看是否有科学意识。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用科学的态度指导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10]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意识, 为培养科学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1.3 提升大学生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因为, 这些品质起着增强学习过程中驱动力的作用, 又对人们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作用, 所以, 我们把这些品质称为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精神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 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谦虚谨慎和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品质使人们的科学素质更加完整, 也使人们科学精神的培养更具有可行性。
3.2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青年时代, 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 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 是人类思维创新活动的最好年龄。这时期不但思维敏捷, 精力旺盛, 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 又最少包袱, 敢想敢干, 再加上其它的有利条件, 因此出现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相对容易。为此, 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技创造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设备、资金、场所, 让学生主动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学校还应该发现和挖掘有小创造小发明才能的学生, 对他们所提出的切实可行并有现实意义的发明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及支持, 并组织专家、教授给予指导, 为学生提供一个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的舞台;学校应制定奖励制度, 专门对做出创造发明的学生进行奖励,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3.3 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宝贵的财富, 有着大学生应有的骄傲。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厚的家庭里, 缺乏奋斗精神, 知难而退, 遇挫而废、贪图享乐, 追求个性。为此, 要解决大多数大学生的这些问题,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首先要给大学生介绍大量的科学家创造的发明故事, 使大学生从中领悟每一个真理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艰苦勤劳动的基础上, 进而以科学家们为榜样, 在心中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且用这种精神去支撑自己的科学创新活动;其次实施挫折教育, 让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的大学生坚强起来, 不怕失败, 不怕别人嘲讽, 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对有创造发明成果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支持他们进行再创造活动。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 不能冷落, 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鼓励他们在失败面前站起来, 失败多少次, 就爬起来多少次, 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一如既往地追求真理, 走向成功。
3.4 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 一个校园内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否浓厚, 其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此, 首先, 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积极支持大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 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 不应冷嘲热讽, 要给予安慰、鼓励和信心。其次, 学校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学科学的团体活动, 举办科技节、科普讲座、科学知识竞赛、科学知识辩论赛、科技周、科技月等多种科学文化活动, 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使其受到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的陶冶, 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再现它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此,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学习其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 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岱平、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徐辉.传统文化的价值去向——追求真善美[J].中华文化论.1996.
[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4]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 (6) .
[5]陈佳洱.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J].北京科技报:2005年01月05日.
[6]陈至立.深刻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在“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求“真”文化 篇8
学知于掌握真理
多年来, 有人认为党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联系不密切, 因而不宜对教学管理工作干预过多。然而, 宣传思想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不可分割, 不能置身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意见》明确,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这项工作对接班人的培养起着政治引领和目标把关作用, 对引领和激励师生通过知识传承掌握真理, 以及养成学生学知求真的素质等均至关重要。为做好工作, 高校应配套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师生员工也要自觉响应相关精神, 并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真理, 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师者于知识传承, 根本在于通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真理。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真理, 需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构成作保障。否则, 就可能因所学知识的组合无序或相对单一而学无所成。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 不仅包括专门知识技能, 更包括掌握真理。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书育人, 离不开教师、学生和介质的三者互动。所谓“介质”, 泛指师生用于传承的知识。其指向绝非独门绝技或东拼西凑的东西, 而是由自然而社会、由实践而理论、由东方而西方、由基础而专业的知识立方体。这个立方体以“金字塔”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基座, 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养成过程为框架组合而成。众所周知, 世间任一事物均非孤立、无序或静态的方式存在, 也离不开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联关系。现实中, 师生于知识传承, 既要掌握组成知识的客观规律, 也要掌握真理。否则, 就可能因对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而至形成认识的缺憾。因而, 知识传承的目的应系于掌握真理, 以免人才培养过程无序。基于这点, 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正是这一立方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或栖身世外。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高校办学既应放眼世界, 亦应立足中国。师生间的知识传承亦应以此为重, 既要体现中西合璧, 也要突出“中国特色”, 更要以服务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本。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 就在于先辈们能够立足本土内化人类的聪明智慧。新中国成立后, 无论是前17年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 还是改革开放后学习欧美的办学模式, 其成功之处均在能奠基于传承中华优秀知识文化, 同时汲取他国的先进文化以丰富和升华我国的知识传承。这包括:内容上注重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方法上注重知识传承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 从而做到使学生于学知中既懂得所学意义, 又养成掌握真理的习惯。
创新于追求真理
知识传承离不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 理论创新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师孔子提倡“游学”, 并以身作则;今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目的均在于使学生懂得所学为所用, 在于有利学生检验和发展真理。在高校, 师生既不能止步知识传承, 也不宜摆脱理论创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理论创新的成果当属唯一性科研成果, 它迸发于知识传承所产生的思想火花, 成就于对客观规律的反复认识, 呈现于追求真理的研究过程。近年, 有人喜用“钱学森之问”秀“创新”, 或是方法的以旧换新, 或是概念的别出心裁, 这就难免失之偏颇, 不利育人。钱学森先生说:“改造客观世界, 就必须运用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所积累的知识, 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目前暂分为10大部门”, 并且“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 所有知识都在于此”。他认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跨度越大, 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这就“促使我们突破障碍, 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 完成创新”。可见, 师生求解“钱学森之问”不能忽略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理论创新的关联性, 这是完成创新的原则。正如《意见》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一样, 师生在实践理论创新时务必要坚持追求真理, 切忌标新立异。这样才可能收获实效。
“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高校实践“止于至善”, 需要师生追求真理的态度。这一态度应体现于育人过程, 即:在育人方向方面, 明确国家、高校和学科专业等三级培养目标;在教学理念方面, 确立知识传承、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的三者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 依据教学优先的原则匹配人力资源, 建立党政合理分工协作的育才管理体制, 形成生源合理分流和遴选机制, 科学调整教学工作量, 合理配给学科专业及其教学工作发展的支持条件;在学籍管理方面, 优化学科专业学习过程, 发挥知识学习、素质养成以及辅修、转专业、二专业选修、跨专业选学、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和就业等信息管理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 按照由全面而具体、由基础而专业、由理论而实践、由教学而养成等设置课内外教学管理的立体育人方案;在教学规划方面, 扬弃“学时制”, 发挥“学分制”及“选修课制”等全时空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效益;在知识传承方面, 协调知识的全面、系统稳固组合, 建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外育人方面, 构建“书院制”学生业余生活学习及综合服务的育人环境和软硬件条件, 等等。所有这些工作均应协调配合, 使师生携手追求真理于实践理论创新。
师生追求真理的过程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为保证这一基础的有效性, 高校一般应按学科专业的设置和组合课程分类 (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 。但无论哪类课程, 师者都应谙熟相关课程间的关联, 以利教学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和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并为其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铺垫基础。为此, 高校师生员工宜做到科学构建知识传承的教学、控制和服务机制, 以利综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让学生养成自觉实践理论创新、追求真理的习惯。
师生求知于掌握真理, 意在遵循客观规律从事实践;师生创新于追求真理, 意在发现客观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在高校, 无论是知识传承, 还是理论创新, 师生都应沿着掌握和追求真理的目标前行, 不能随心所欲, 我行我素。多年来, 有人盲目倡导“学术自由独立”, 因而放弃教书育人的原则, 在组织推进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重形式和表象, 轻内容及实质, 忘却了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和追求真理的本义。当今世界, 无论是在研究型、教学型, 还是在职业技术型高校, 以追求真理为本, 实践理论创新就不能忽视服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需求;不能简单地以技能或兴趣培养为由, 贬低系统的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作用;不能因慕课 (MOOCs) 、微课和翻转课等手段新颖, 就试图以此替代人才培养的应有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 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三者密不可分。“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是“实事求是”的行动, “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的原则。三者互动才可能使理论创新切实落到实处, 使师生始终逐鹿于追求真理的路上。与师生掌握真理的要求一致, 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亦应贯穿于师生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全过程。尽管专职宣传思想工作者不便具体承担这些工作, 但是, 师生携手实践追求真理, 且自觉于“学知”“创新”过程中具体落实《意见》的要求, 也能很好地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精神。
求是于学知、创新
《意见》要求, 落实宣传思想工作就应“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高校育人过程中, 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是师生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 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潜在动力源。因为, 办好世界一流大学, 方式是通过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实践认识、发现和掌握、追求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质内容。
子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无论古今中外, 国家都需要高校培养真正能够掌握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这也是党所以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意。如今, 党和国家期待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师者就应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认识观, 完成知识传承以掌握真理, 实施理论创新以追求真理。
师者育人既需“教书育人”, 又需“养成育人”。师者育人的责任, 不仅包括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 也包括养成优良的德行品质, 并且师者育人不能只满足“伯乐相马”, 而忘记“为人师表”。因为, 师者德行恰恰是学生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的要件。在现实中, 有人以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由, 逆反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甚至用以干预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怠于学业、自由散漫和无政府行为的管控工作, 或以口舌鞭笞, 或以弄权阻拦。结果, 直接受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业, 以致贻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是要激励师者以“为德育人”, 律己及人, 把育人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去做, 而不是任学生随心所欲, 自由散漫。为此, 既应规范师者, 自觉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本, 以“立德树人”为义, 以“德行示范”为行;亦应制约学生, 自觉做到以“以德成才”为本, 以“德行为师”为义, 以“以德自律”为行。同时, 高校应具体要求师生:不仅在社会行为方面以社会公德自律, 且在教学行为方面以育人道德相约。这样, 才可能真正使师生做到以求是为学业品质和实践方式培养优质人才。
守正求真出特色 篇9
一、突出一种价值观念:让“文化自觉”成为学校的精神追求
学校文化本质上讲是教师文化。完善教师的人格, 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实现教师对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默契与自觉, 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换句话说就是,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 首先是以学校精神为核心。我们的做法如下。
1.引领教师深悟教育内涵———教育是“静”的事业、“慢”的艺术、“做”的哲学。
教育不能看谁变得快, 而要看谁守得住。当社会陷入于喧闹, 应该沉静;社会空气被一些杂质污染, 应该洁净;社会变得浮躁, 应该有定力。
教育是实现自觉的过程,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要学会期待和等待,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实践出真知,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 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需要积极探索、激情投入、大胆实践。
2.引领教师追求人格高尚。
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 对学生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我们认为, 教师可以不是干部, 可以不是党员, 可以不是劳模, 但是教师的人格一定要求高尚。我们坚持文化立校, 制度先行, 健全并严肃各种规章制度, 让制度成为自觉, 让自觉成为习惯, 让习惯成为传统, 让传统成为文化。
3.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评价有社会性、行政性和实质性的属性。作为教育工作者, 心里既要有百姓观———孩子放在学校放心、家长易于与学校沟通、孩子上了一个好大学, 又要有行政观———追求高考成绩、关注社会的反响、看重平行学校的比较, 更要有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 应该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充满人格尊严与生命活力的教育, 符合教育规律与课堂效率的教育, 现实发展与终身发展结合的教育。教育就是做学生愿意做, 也应该做的事;教育就是做学生不愿意做, 但必须做的事;教育就是做学生还没有做, 而以后一定要做的事。
二、坚持一种工作理念:让“研究状态”成为工作的常规方式
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让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实现教师的“想发展”;为教师创造适应发展的环境氛围, 实现教师的“能发展”;使教师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教师的“会发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正是抓好队伍建设,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坚持特色建设研究。
多年来, 我校坚持不懈地强化“自我发展教育”的特色建设, 促进学生“自尊、自律、自主、自理”能力的提高。我们深入认识“自我发展教育”的目标内涵: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 养成自我发展的习惯,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培育自我发展的品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科课程, 发挥“必修课程”的主导性;规范系列教育, 增强“活动课程”的多样性;彰显研究优势, 突出“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努力突出“自我发展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德育管理中, 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彰显学生“主动”精神。
2.坚持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学生主体性确立和发挥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 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借助各种教研平台, 扩大开放办学, 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教学水平。
3.坚持教学模式研究。
我校围绕构建“多元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构建“自然和谐、互动生成、开放可持续”的多元生态课堂, 已有9 个学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目前, 我校正在向“特色学科”建设的方面发展。
4.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我校已经有20 个“十二五”市级课题立项, 形成了“科科有课题, 人人在参与”的科研氛围。我们将落实好区教育局“全面总结‘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 组织开展‘十三五’课题研究申报工作”的工作要求,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将“研究状态”工作的理念引向深入, 不断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强化一种目标追求:让“现代意识”成为教育的永恒思考
大港一中建校30 多年来, “培养什么样的人、依靠谁来育人, 怎样育人”始终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也从三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和求索, 探寻现代学校的灵魂归依。
1.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定位。
要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责任、国际视野”作为教育的着力点, 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现代意识, 树立未来理想。这也是我校不断努力的方向。
2.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不断完善和修订办学章程, 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依法办学, 依法治校,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方案, 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必然途径。
3.整体构建学生自主的教育体系。“选择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选择未来”。通过精选的、充满时代气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
4.提升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潮流, 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作用从提高工作效率向育人方式变革转变;从提高教学质量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从课程的实施向课程的开发转变。
习作:在表达中求真 篇10
一、给“机会”
孩子们观察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后, 总是乐于与人交流, 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在瞬间思维下能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能让别人了解, 这对提高表达能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举措。因此, 我每天开设了二十分钟的“谈天说地”课, 培养学生们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 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多少次, 学生们兴奋地诉说他们的“世界”:
“老师, 我的黄豆发芽了, 胖乎乎像个小逗号。”“我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猫的眼睛白天总是眯成一条缝, 晚上却又圆又亮……”“我把一块石头扔在水中, 它嗤嗤地响着, 还冒着热气……”
此外, 我还让学生参与拟题与评价。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定的基础上, 由学生讨论决定观察的范围、内容, 然后指导学生的自主拟题、自主行文, 特别重视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的作文写好后, 还有自读、自批、自改的过程, 互读、互改的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发现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而且调动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给“钥匙”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再三强调说话训练的自然性和日常生活性, 反对过早地动用语法和修辞来限制学生口语的发展。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也指出, 在说话训练上首先要集中让儿童说连贯的、有条理的、合逻辑的话。即训练他们的语流、语脉、语理, 不能只注意他们语言的完整性。让儿童在极其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进行科学的说话训练, 谈论日常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话, 发展连贯的语言, 丰富学生的词语。
三、给“自由”
1. 给写作内容的自由。
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 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无论谈话或写文章, 最要紧的是拿出自己的真实东西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 总是定好题目, 安好框架。由于有些事物学生没有接触过, 他们只是痛苦地编着, 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缺乏信心。由于受作文命题的限制, 学生往往需要应付基础训练上的作文命题, 违心地述说着苍白无力的话语, 真正精彩纷呈的生活却被埋没了。我尝试不出题目, 不定框框, 鼓励学生用心诉说, 于是学生的笔下处处闪耀着生活的光彩。从调查的结果看, 学生愿意写、乐于写, 习作中流露出的“孩子气”“童稚语”随处可见。广大教师认为, 自主命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吐环境, 做到了“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2. 给表达形式的自由。
学生之所以会说假话空话,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事先给学生定好了框架, 学生没有表达形式上的自由。综观小学习作教学, 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 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 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 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 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 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为了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教师要淡化文体, 提倡自由表达, 开辟更多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作文样式和内容, 使他们容易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提倡不拘一格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习作练习, 让他们真正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这不仅仅为了作文, 更是为了学生生命的自主发展。
3. 给表情达意的自由。
作文本来是表情达意的, 而真情是金。作文教学理应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 理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内容的教育。但这种引导或教育不等于可以代言人的口吻向学生发出话语指令, 不能因此简化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的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 不能满足于把信仰与精神追求的娇艳花蕾接在虚伪之上……否则, 作文教学只不过是无思想交流、无心智地对抗、无真情投注的话语游戏!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 我没有照本宣科, 强迫学生非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不可, 而是让他们自由表达。结果, 出现了“老实说, 我根本不喜欢春天, 因为雨爷爷太贪玩了, 一到人间就耍个没完没了, 白白的墙壁被他弄哭了, 路面被他泼上了‘润滑油’, 害得我们不得不穿上笨重的雨鞋, 时不时要提防摔个‘大马趴’……”这样的真情习作。
不求真相求欢乐 篇11
70年代上海人,女,金牛座,资深小职员。在《上海壹周》开设专栏“放大镜”(以前叫“八号店铺”),《外滩画报》上开设专栏“外国人”。始终是资深小职员。合著作品《梦的1/4旅行》、《不拆》。
一夕圣诞可永恒
圣诞节是一个好节。
很多节日都设置了隐形门槛,比如植树节要是没树可种,就算是虚度了,情人节要是没有情人,就想报复社会。这些节日看似慷慨地面向社会,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可以享受其中乐趣,不觉得上当受骗吗?但圣诞节不一样,整个世界都布置好了等着你,街上有圣诞树,电台里放着《铃儿响叮当》,不管是单身还是身处异乡,都可以凑合着过下去。当然,要忽略这一切都是为了骗你消费这个事实。
当我还是个学生,圣诞节无非是同学朋友抓到机会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但当我开始上班,它意味着冬天里的一大安慰。快过去的一年里老板一直挑战你的耐心,一年中你有数度想抛弃他,让他在办公室里自生自灭。平日里同事也很难沟通,明明都是中国人,还要写给你英文邮件,并且居心叵测地抄送给诸位老板。
可是邻近圣诞,气氛像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黄油一样软化了。
公司门口布置了圣诞树,每天早晨你一从电梯里走出来,它和前台小姑娘一起迎接你。这是一棵塑料树,装饰着一闪一闪的彩色灯和金色银色的小球,顶端还站着一颗五角星之类的东西,廉价得不得了。可是你知道它预示着一些真正的好事情。它是一棵信号树,预示着马上要到手的年终奖,从圣诞到元旦再到春节三个相邻的假期,以及老板即将消失。
是的,外国老板纷纷归国,他们要回西方世界去同家人团聚,去吃圣诞大餐,过真正属于他们的圣诞节。他们将一去多天,直到新年以后归来,再给他们写邮件,也只会得到一封自动回复的信:“我不管了!”此时办公室好像一个轻松的殖民地,殖民者顷刻之间全部撤回了家乡。
你和同事会在午餐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吃完饭会一起顺路去百货公司,参与一下年终促销活动,你们在一起免不了讲一些大老板的坏话,会谈论关于度假的话题,还要一起计算接踵而来的新年假期。你开始发现,虚伪的同事其实也有真诚的侧面(像钻石切割面一样小而闪光)。她虽然在公司很难搞,但在家中却是温柔小白兔;他做事粗糙常要同事帮忙擦屁股,但是野外生存能力极强……你在他们身上发现了闪光点,同事不再是那些你经常暗自对他们翻白眼的生物,他们似乎也是个和你一样会跑会跳会哭会笑的人。
在圣诞夜那天的下午,你假装忙了一会,就挂上电话,关上电脑,拿起包和大衣,你跟身边所有的同事说再见,他们都祝你今晚愉快,你便感觉真的有点愉快,你心情不错,走出大厦,一通过门口那道玻璃门,立刻就站在了寒冷大街上。
呼吸一口凉气,看看广场前搭起了多姿多彩的巨型圣诞树,它们夸大了圣诞的喜庆气氛,同时也让你感到安心。但你富有经验,心里很清楚,一夕快乐不能永恒,但是过节的这一刻谁还去想未来?
你半推半就,随波逐流,不是回家吃饺子看晚会,而是加入了圣诞狂欢的队伍,大吃大喝,聚友纵乐,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年的尾声。
早有预言,未来交际圈里最受欢迎就是学术小王子和学术小公主,那些圣诞符号正被国人逐渐接受(比如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现在补一节圣诞节冷知识还为时不晚,可以在聚会上跟朋友们吹一吹,长久以来你深藏功与名,现在是时候让朋友们见识一下你头脑性感的力量了!
果壳博士馒头老妖:[圣诞冷知识]
1.圣诞树源起“树木崇拜”
大家只知道,公元被定义为耶稣基督诞生的元年,但实际上直到公元七百多年,才有了第一棵圣诞树,所以圣诞节和耶稣基督的关系可想而知。
当时巴伐利亚(今天德国的一部分)的居民普遍信仰常绿树。每年冬至,居民们都要到一棵大橡树下虔诚献祭,祈求雷神托尔(Thor,就是《复仇者联盟》里扔锤子那个)庇佑。后来,传教士圣卜尼法斯来到这里,劝说居民们改奉罗马天主教。为了彻底证明雷神不存在,他做了一件很猛的事情:拿斧头把大橡树给砍了……又在原地竖起了一棵杉树,并认为那才是神圣的象征。
2.圣诞树最早是棵“美食树”
早期的圣诞树,和今天一样有许多装饰,但鼻祖们可不玩儿虚的,最早的圣诞树上挂的可都是真家伙:苹果、枣子、坚果、硬糖……不过随着孩子们对这些食物的兴趣逐年减淡,演变至今,各种裹着闪粉的塑料小红球就上了树,破罐子破摔,人们索性将显得热闹的圣诞元素小摆件,都挂上了圣诞树。
3.枝条花环能抵抗黑魔法
还有的地方喜欢用常绿植物,比如冬青树、槲寄生的枝条编成花环来装饰圣诞树,这据说起源于一种传说:这些植物有抵抗巫师们的黑魔法的神奇效果。尽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科学不够昌明的时代也并不奇怪。
4.早期圣诞树上放蜡烛
另外,早期的圣诞树上常常用很多小蜡烛放在枝条上照明,好是很好看,却非常不安全,常有不小心点着树枝的事情发生,那就真是“火树银花”了,这一点也被安徒生写进了童话《枞树》之中。多亏了电灯的发明,今天的我们才能悠然自得地欣赏圣诞树上那五彩缤纷的灯光。
5.白胡子圣诞老人是谁?
是什么启发了世人在圣诞节互赠礼物?是那个驾着9匹驯鹿拖着大雪橇,给全世界好孩子们悄悄送礼物的白胡子红衣服我们称作圣诞老人的胖老头,但这个形象实际上是在1880年左右才在纽约的画家笔下诞生,并一直沿用至今。
6.圣尼古拉斯送嫁妆放进长袜子
当然,即便圣诞老公公忙中出错,忘记给好孩子们捎去礼物,父母们也会替他来完成这个工作:把礼物放在长袜子里。长袜子的习俗来自一个传说:某户人家有3个贫穷的纺织女子,因为没有嫁妆难以出嫁而哀叹不已,被路过的圣诞老人听到了。当天亮时分,三个女孩惊讶地发现,自己挂在窗外的长袜子里居然都被放入了一块金币,喜极而泣的女子们迅速将这个喜讯传开,这才有了圣诞节里那么多期待礼物的小朋友们。
7.北美防空司令部追踪圣诞老人行迹
史记求真:《左传》的贡献 篇12
1《左传》:“史记求真”的新典型
在此有必要对成为千古美谈的两个“史记求真”典型做进一步分析。齐太史兄弟不惜牺牲生命而直书“崔杼弑其君”事件是个“本然之真”“应然之真”一致的事件。崔杼虽未直接手刃齐庄公, 但他是主谋与组织者, 亲自组织并指挥别人杀死了庄公。齐太史兄弟只要不怕被权贵崔杼杀头而如实直书即可。晋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的事件则不同。晋灵公是赵盾的族人赵穿所杀, 而且当时赵盾逃亡在外, 既未参与谋划, 更不知情。董狐之所以坚持记录为“赵盾弑其君”, 他认为, 根据周礼规定, 赵盾应负弑君之责。也就是说, 董狐如此记述, 不是按照事件的“本然之真”, 而是追求事件的“应然之真”。由以上分析可见, 有些史实是“本然”与“应然”、“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一致的, 有些史实则不一致。因此, 先秦史官史家在记述史实时就出现了或求“本然之真”、或求“应然之真”的两种典型。
《左传》则是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古今学者都认为《左传》的贡献在于对《春秋》有“备事”“足史”之功。这是就显而易见的事实得出的结论, 无疑是对的。但是, 却低估了《左传》的贡献与价值。如果跳出经学藩篱, 摆脱《春秋》是“经”而《左传》是“传”的成见, 从史学角度看, 则《春秋》与《左传》 (也名《左氏春秋》, 表明是左氏所编纂的、与鲁史《春秋》同类的史书, 区别只在于一是官修一是私纂) 在史学发展史上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就“史记求真”而言, 《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 《左传》则是追求“本然之真”典型。
《左传》打破传统的史官记史的一些陈规, 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一些条件, 在记述史实时, 重视真实记述史实的“本然”状况、重视求“本然之真”。例如《左传》记述“赵盾弑君”事件时, 从晋灵公如何残暴说起, 然后讲赵盾如何劝谏, 如何劝谏无效, 灵公如何派人暗杀赵盾而未成, 赵穿如何愤而杀灵公, 最后讲述史官如何坚持记为“赵盾弑其君”。总之, 《左传》面对史实的“本然”与“应然”、“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不一致时, 首先按史实的“本然”、“本然之真”加以记述, 表现出重视史实“本然”、求“本然之真”倾向与特点。因此《左传》成为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
《左传》这种典型是一种新典型。《左传》与之前产生的《春秋》这种典型不同。已有研究者指出, 《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它在记录史实时, 追求史实的“应然”与“应然之真”。例如, 《春秋》把“赵盾弑君”事件记录为“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与董狐所记基本相同, 只增加了国名与君名。又如, “吴、楚之君自称王, 而《春秋》贬之曰‘子’”, 在一些诸侯已自升为“王”时, 《春秋》仍按他们最初的爵位来记录。再如《春秋》所记“天王狩于河阳”事件的“本然”情形是:公元前632年霸主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温, 而且召唤周襄王到会。因为当时周王室式微, 所以霸主晋文公竟敢召唤周襄王参与盟会, 周襄王也只好应召到会。但按照“周礼”规定, 周王是君, 晋侯是臣, 臣不能召君 (“应然”) 。因此, 《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 重视求“应然之真”。总之, 当《春秋》面对史实的“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不一致时, 一律舍弃史实的“本然”与“本然之真”而追求“应然之真”。因为《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 所以《左传》作为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 便成为一种新典型。
2 新典型的重要意义
《左传》这种新典型的产生, 意义重大。这里仅就促进“史记求真”进一步发展略述两点于下。
1) 启示人们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左传》已有既重“本然之真”又关照“应然之真”的苗头。例如, 在记述“赵盾弑君”事件时, 不但详述事件的“本然”情形, 而且记述了史官为何坚持把责任归于赵盾而记为“赵盾弑其君”。在记述了“天王狩于河阳”的“本然”情形后, 引用了孔子“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的话, 说明《春秋》之所以记录为“天王狩于河阳”, 是按照事件的“应然之真”记述的。可惜《左传》中只有极个别的此类现象, 所以《左传》没能成为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典型。要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 需要与《春秋》“相待而成”。
虽然《左传》没能成为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典型, 但是, 当《左传》继《春秋》而面世以后, 求“应然之真”的典型与求“本然之真”的典型便同世并立, 相映生辉, 昭示人们, 当追求史实之真时, 应该对“应然之真”与“本然之真”兼顾并重, 不能重此轻彼, 取此舍彼。
因此, 后人既肯定《春秋》与《左传》的重要贡献, 又对其偏颇与缺陷提出批评。对于《春秋》, 人们既肯定和表扬其贡献, 又对它只重视史实的“应然”、只求“应然之真”而舍弃“本然”、“本然之真”提出批评。认为《春秋》流于偏颇, 容易导致“本然”信息的流失 (如无《左传》、《史记》等后起史籍对客观真实状况的记载, 后人将无法了解事件的本然状况和原委) 、史记之真的缺失, 甚至于走向“史记求真”的反面。例如, 后世学者批评说, “曲笔”是《春秋》的一大特点, 违背了“直笔”、“直书”、求“真”的“义例”与原则, 甚至认为《春秋》“说谎”、“造假”, 违背了史家基本之德。对于《左传》, 人们既肯定和表扬其贡献, 也对它流于另一偏提出批评。例如, 有的批评说:“《左氏》虽曰备事, 而其间有不得其事之实。观其每述一事, 必究其事之所由, 深于情伪, 熟于事故, 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是非, 习于时世之所趋, 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有的批评说:虽“事迹莫详于《左传》”, 但对圣人 (指孔子) 的“笔削之意”却“无甚发明”。 (朱彝尊《经义考》第169卷引罗舜钦语)
2) 促进人们探索如何把“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有机统一起来, 并探索出相应的史实记述方式, 推动史记求真的发展。受《左传》影响, 后人对如何处理“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关系、如何使两者有机统一以及相应史实记述方式等进行了探索。因此, 成为史记求真发展史上第三个典型的《史记》, 已可较好地处理“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关系, 并探索出相应的史实记述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兴爱.春秋史记求真探论[J].当代学术论坛, 2009 (3) .
【求“真”文化】推荐阅读:
让求真文化润泽10-0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地产文化与文化地产06-25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08-08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