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写作

2024-08-28

意象与写作(精选7篇)

意象与写作 篇1

一、引言

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 在校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不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与本专业或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英语文章。作文中常常出现英文表达不准确、不地道的情况, 如中文式的英语句子结构较多、动词和介词搭配不当、介词用法出错、语篇结构不符合英语习惯等。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作文的交流效果, 降低了作文的有效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研究 (Langacker 1987;Lakoff&Johnson 1980;王寅2007:170-180) , 人们使用的句法结构及其语言形式的语义, 都与人们认知过程中运用的意象图式有很大关系。因此,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与学生没有充分掌握一定量的英语写作意象图式有关。换言之,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缺失和不完善有关。

王寅 (2007:187) 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社团的认知途径和方式存在差异, 即意象图式具有民族性, 因此英语和汉语的写作意象图式是有差异的。所以, 尽管在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非常强的认知能力, 对汉语的掌握已经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但是由于其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缺失和不完善, 使得他们不能够有效地写出文笔地道、交流性强、符合英语母语者行文习惯的英语语篇。

二、英语语言写作意象图式

Johnson将意象图式定义为一种反复出现的关于事物经验的动态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感知相互作用以及动觉次序获得的, 具有连贯性和结构性特点。意象图式的作用是充当无数经验、直觉以及在相关方面构成物体和事件图式的识别模式 (Johnson1987:28;胡壮麟2008:144-145) 。意象图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在人们形成概念和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写作也是一种认知思维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概念的形成和意义的产生也离不开意象图式。具体说来, 意象图式对语言写作起着重要的认知导向作用, 它关于事物经验的、反复出现的、连贯和结构的动态模式特征保证了语言形式对主观和客观世界描写范围的广泛性, 它的识别模式功能保证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目的性。本文将这种与语言写作认知思维活动紧密关联的意象图式称为语言写作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前概念图式结构, 来自身体的经验;二是人的感觉互动的不断操作, 通过空间和把握物体的身体运动 (胡壮麟2008:145) 。因此, 写作意象图式也具有这两个特点。所以, 英语写作意象图式一方面与英语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英语母语者身体的一切经验和体会有关;另一方面, 与英语母语者对主客观世界的感觉、意识、一些具有民族特性的概念、逻辑推理和认知结果有关。同时, 根据王寅 (2007:175) 的观点, 意象图式是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 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基于上述两点,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界定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的与英语语言文化密切关联的认知模式, 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比较适当的英语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 以促进学生正确地遣词造句, 写出文笔地道、交流性强、符合英语母语者行文习惯的英语语篇。

三、英语语言形式与英语写作意象图式

(一) 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些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正是基于此关系。例如, 建立“心理空间理论”, 揭示说话者构建各种心理模式成分之间关系的Fauconnier (1985, 1994) , 主张用语义概念来定义语法并提出“认知语法”的Langacker (1987, 1991) 、Croft和Cruse (2004) , 以及提出与经典范畴理论抗衡的原型范畴理论的Rosch (1973, 1974, 1975, 1978) 等等, 无一不是根据语言来研究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的。值得注意的是, 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工具功能层面,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视野里, 语言具备的认知功能已经受到重视。如Taylor (1989) 讨论了人们可运用语言将周围的世界范畴化。这也印证了维果茨斯 (1934) 谈到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时所说的话, “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 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与语言在认知层面上密切关系的揭示, 有助于意象图式构建的探索。

(二) 意象图式体现为语言形式

意象图式体现为语言形式, 这已经为许多认知语言学家讨论和论述过。王寅 (2007) 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意象图式对语义结构和句法构造形成的作用:意象图式本身不需要任何解释, 它本身就具有意义, 当被激活时, 就可与范畴或概念相对应, 意象结构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形成句法构造, 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是一个抽象的语义原则。当然, 这种体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更加复杂的概念。因为, 意象图式不仅建构我们的身体经验, 而且建构我们的非身体经验 (Croft&Cruse 2004:44) 。这种建构是意象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扩展, 形成的更多的范畴和概念, 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 (王寅2007:177) 。如英语中的at, 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 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 the station (处所) , at five o’clock (时间) , at war (状态) , aim at (方向) , at high speed (方式) 等 (赵艳芳2001:77) 。该例表明, 基于at的基本物理空间意象图式, 通过隐喻产生和表达了多种概念。换言之, at的基本物理空间意象图式通过隐喻体现为多种基于at的词汇短语形式。

一方面, 意象图式是一种人们认知事物的完形结构。面对一个客观事物, 人们自然会运用一些带有“观察角度”的图式进行认知, 这些“观察角度”是图式的固有特征 (赵艳芳2001:70) 。另一方面, 由于意象图式转换途径具有民族性 (即, 人类可能存在不完全相同的认知途径和方式) , 因此语义引申也具有民族性 (王寅2007:188) 。所以, 意象图式也可能体现为比较特殊和典型的语篇语言形式。就英语写作意象图式而言, 就一定存在着一些对应的具有英语语言特色的语篇语言形式。

(三) 语言形式对意象图式的构建作用

上面已经讨论了意象图式可以体现为词汇、句法和语篇形式。但是, 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认知过程需要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引导, 而大量的英语写作意象图式不可能由身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构建。那么, 能否通过适当的语言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呢?要回答这一问题, 就得回答语言形式能否影响认知思维的问题。该问题也就自然涉及语言对思维是否有影响的问题, 也就是沃尔夫语言相关性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相关性的研究已经表明, 语言形式至少在四个方面对人们的认知思维有影响:1) 语言创造某些认知上的偏向;2) 语言吸引我们注意现实的某些方面;3) 每种语言都能表达任何概念, 但在表达不同概念的难易程度上存在差异;4) 语言对于事物范畴化的方式影响认知过程 (高航2002) 。因此, 语言形式完全有可能帮助语言者建构意象图式。

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语言, 沃尔夫视其为一个由语言型式构成的系统。语言的型式可以具体体现为词汇、句子和语篇。语言型式具有显性和隐性特征, 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能够对经验进行切分, 它的模式化关系产生的意义就是思维1。沃尔夫认为, 由于语言范畴的存在, 语言至少可以被视为连续的七个层面, 每一层面都由明确观察到的一个型式级别构成。这七个层面由低到高排列为:物理、声学现象层面、生理-语音层面、音素层面、形态音素层面、形态层面、形式层面和其他层面 (Whorf 1956:248-249) 。从沃尔夫本人的研究中, 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启示:由于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因此适当的语言形式可以帮助语言者建立层级分明、内容完善的意象图式网络。身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意象图式, 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英语语言形式来帮助构建的。

下面我们运用赵艳芳 (2001:78-79) 关于“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推理的制约”的论述和例子来说明, 利用适当的英语语言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构建。

从运用语言形式构建意象图式的角度来看, 通过Tom has gone a long way toward changing his per-sonality.You have reached your midpoint of your flight training.I’ve got quite a way to go before I get my PhD.She’s just starting out to make her fortune.Jane was sidetracked in her search for self-understanding.Follow me, this is the path to genuine happiness.You’ll never achieve salvation unless you change your course.等句子 (赵艳芳2001:79) , 学生可以构建具有以下特点的路径意象图式:1) 从A点出发到B点必然经过中间的任何点;2) 路线本身并无方向, 但当人们沿着路行走时, 便有了方向;3) 行走需要一定的时间, 走得越长, 需要时间越多, 好像时间也有了线性空间 (赵艳芳2001:78-79) 。同时, 由于这些句子的生成是在路径图式的基础上对隐喻Purposes are physical goals的运用 (该隐喻提供的概念是, 将人们努力去达到的一定的目标看做是达到一定的目的地) (赵艳芳2001:79) , 因此, 学生会下意识地感知到, 该路径意象图式的内部结构还为大量的隐喻投射提供了基础, 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表述各种概念的英语表达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意象图式有基本和复杂两种。复杂意象图式在基本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构成。英语写作意象图式也具有基本和复杂之分, 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 许多意象图式可能是在一些基本意象图式基础上构成的复杂意象图式。

四、英语网络语料库对构建大学生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作用

构建大学生英语写作意象图式意味着在英语写作和教学过程中, 利用蕴涵有“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英语语言材料来激发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形成。但是, 一些疑问随之会产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呢?语言形式来源于何处?学生怎样接触和利用这些语言形式?

这些问题涉及的实质是:选取的语言形式应该最能够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并体现英语母语者的认知思维方式;选取的语言形式应该不受教材范围的约束, 保证语言形式内容的新颖和数量;选取语言形式的方式应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或者说除了课堂之外, 学生要有一个利用语言形式来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计算机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除了教师、教材和课堂外, 利用英语网络语料库来帮助大学生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不失为解决上述诸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我们知道, 语料库是由自然文本构成的资料库, 而网络语料库则是指对自然语言进行自动语音和手写体识别处理之后生成的语料库 (卫乃兴等2005) 。本文讨论的英语网络语料库可定义为利用因特网建立的英语语料库。

利用英语网络语料库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优点是: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和群体自主学习的不同要求, 能够提供数量众多、层次多样的意象图式, 能够提供尽可能新颖和全面的语料 (语言形式) 。就目前网络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 本文建议利用如下英语语料库来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上海交通大学语料库、香港理工大学虚拟语言中心的语料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CLEC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英语库Cobuild、美国国家语料库AN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等。

利用英语网络语料库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的方法非常简单明确, 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语言形式, 有目的地构建某一种意象图式, 以促进学生掌握英语母语者特有的认知方式。例如, 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来构建英语介词on的意象图式。键入英语介词on后, 就会随机出现含有on的50个句子或语篇。这些句子或语篇大都是非常符合英语民族表达习惯的例子。当然, 个别例句不太符合语法规范。不过, 从帮助学生构建意象图式的角度来看, 让他们利用语料库大量阅读和理解是有好处的。如阅读下列句子:

In this issue there is a sensible article on coffee, a list of new food products, and a report on school meals.One man who may have his eye on it is David Mellor, Secretary for National Heritage.以及After about a week to ten days the fry will be able to take newly-hatched brine shrimp and from here on the growth rate is very rapid.1

通过阅读,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英语介词on的“简单接触”和“位置稳定”的基本意象图式。可以见识到on在更多语境下的用法, 从而掌握更多关于on的意象图式, 学会许多与on有关的表达式。

再比如, 要构建容器意象图式, 就指导学生输入in, into, out of等介词, 学生对大量包含这些介词的英语句子和语篇进行阅读和理解后, 就会下意识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容器意象图式, 知道其具有“内部”、“边界”和“外部”等结构成分特征。在多次有目的地阅读、理解、甚至模仿英语语料库中随机出现的与in, into, out of等介词有关的短语、句子和语篇后, 学生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容器意象图式。自然, 学生也就能够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句子和语篇了。

前面谈到, 意象图式有基本和复杂两种, 复杂的意象图式在基本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构成。实质上复杂的意象图式就是意象图式的融合, 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概念操作过程。学生写出一篇英语作文的过程, 就是各种意象图式融合的过程。所以, 大学生要想写出交流效果好的英语作文, 当然还要掌握复杂的意象图式。对于复杂意象图式的构建, 仍然可以借助语言形式。只不过这时的语言形式要复杂一些。例如make one’s way涉及的复杂意象图式可能包括路径、容器、始源-路径-目的地等图式。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 输入make his way后可以随机获得He’ll make his way in the world all right.This time he was able to make his way up the side of the ditch without much difficulty.He had reached Blakemere, which was only two miles further on, when he pondered if he should take another direction and make his way to the river, but the thought that even this far out there’d be a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banks today, mostly youngsters, he guessed, swimming or playing the usual dangerous game of swiming out over the river on a rope attached to a tree branch, deterred him.等句子。学生阅读理解这些句子后, 可以下意识地获得关于make one’s way的复杂图式。自然, 学生也就能够较好地运用make one’s way写出许多地道的英语句子了。

从意象图式构建的完备性角度来看, 还可以利用英语网络语料库的优势, 输入一些非成语形式、非固定句型以及非固定搭配的各种语言形式, 以帮助构建复杂意象图式。如利用BNC, 输入when I was..., 就可以随机获得许多包含该短语的句子或语篇。下列句子是其中一例:

I mean I remember when I was at the New York Times and I wanted to use Cheltenham wide for a headline, Cheltenham bold well sort of bold wide, but it’s just called Cheltenham wide in the book, and because Cheltenham was always part of the New York Times library, whatever you call it, in the composing room.1

这些句子或语篇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尽可能多的when I was...所蕴涵的复杂意象图式。

五、结语

本文针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并尝试论证了两个观点:1) 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意象图式体现为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对意象图式具有积极的构建作用, 可以利用英语语言形式来帮助中国大学生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2) 英语网络语料库能够提供及时新颖的、数量巨大的、内容丰富的、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形式, 因此对构建大学生英语写作意象图式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利用英语语料库构建基本意象图式 (如容器、路径等) 以及由基本意象图式构成的复杂意象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讨论。希望本文的讨论和结论能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利用英语语料库构建英语写作意象图式, 并且有助于学生改正写作中出现的英文表达不准确、不地道、中文式的英语句子结构较多、动词和介词搭配不当、介词用法出错、语篇结构不符合英语习惯等问题。

意象与写作 篇2

一、意象积累的含义

众所周知, 意象是饱含着人物思想感情的物象, 通俗的理解就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物。如果把文采比作清清的渠水, 那意象就是源头的活水。积累这种“活水”对学生作文的文采有着深远的影响。意象积累即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将看到的文学意象做专门的整理, 以备作文之用 (注意, 积累的是意象, 而不是好的词语, 更不是优美的句子) 。当这些意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即在脑海里沉淀为作文的素材和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再造想象, 将它们组合成新的优美的文段, 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 润色我们的文章。

以一位同学的习作为例:天灰蒙蒙的, 零星下着小雨。她独自一人撑着一把有些破旧的油纸伞, 默默地静候在村口的丁香旁。一天, 两天……她固执地等待着。风轻轻地吹过, 让她在雨中等待的身影显得更加单薄……那年, 丁香开得正艳, 他随着那队耀眼的红色队伍离开了村里, 他说:“明年花开之时我就回……”一年, 两年……花开花落, 她还在那儿……十年, 二十年……她守在那颗丁香旁眺望着那通往村外的唯一道路, 用有些浑浊的双眼辨认着那久违的身影……四十年后, 她化成了那棵丁香, 守在村口……

在这段文字里, 《雨巷》里的“雨”“油纸伞”和“丁香”三个意象经过小作者的想象, 已经不见了原来的影子, 而成了新的审美对象, 给人的感受也颇多。

二、意象积累的途径及使用

(1) 教材是意象积累的第一大“活水”。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其中的意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且是学生最为熟悉, 最容易掌握的。例如:傍晚, 我独自漫步在这悠长的石板路上。空中挂着一轮满月, 给路上的一切披上了薄薄的轻纱, 晚风吹拂, 道路旁的白杨树婆娑起舞, 沙沙的树叶声像是外婆的轻语……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到处一片寂静, 唯有夏虫在不知疲倦的鸣叫, 仍不能打碎我心中的宁静, 徘徊在这充满回忆的石板路上, 一条满是外婆和我的脚印的石板路……突然, 又拂来一阵清风, 似外婆呼唤我的乳名。

在这段优美的文字里, “石板路”源自《雨巷》, “满月”“轻纱”源自《荷塘月色》, “白杨树婆娑起舞”源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夏虫”源自《再别康桥》, “乳名”源自《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 如果不是同门师兄弟, 又有几人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呢?

(2) 试卷是意象积累的第二大“活水”。如果问学生对高三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可能选择“试卷特别多”的人不会在少数。对于试卷要学会多元开掘, 不可只把它定位在试题上, 这种多元开掘的道路之一就是意象积累, 如试卷上的“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等板块, 都有不少的意象可供整理。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诗歌鉴赏是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销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以颈联和尾联为例, 我们可以提取下面几个意象:

“苍山”“烟”“残阳”“黄沙”“行客”。经过再造想象, 就变成这样的文字了:

一缕傍晚时分的烟云萦绕在残阳边, 远山苍翠, 近处黄沙古道, 行客步履匆匆……

(3) 生活是积累意象的第三大“活水”。生活中的意象其实早已存在于我们脑海中。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说是积累, 不如说是给学生一条思维轨迹, 让他们把脑海中的意象诉诸于笔端。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我们人所见过的每一样东西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不过有的留下的印记深, 我们能够“忆”出来;有的留下的记忆浅, 我们“忆”不出来。许多作文语言干瘪的学生其头脑中并不缺少意象, 而是缺一条让意象从头脑中传输出来的思维轨迹, 如果教师在写作时指导学生沿着一定的顺序思考 (如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 , 就可以得到新鲜活泼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意象。

例如:雨淅淅沥沥地从春天的云朵中飘落下来, 早起的燕子在刚刚吐出嫩芽的枝头呢呢喃喃, 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草的清香, 近处是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而远处的田野则是绿色的海洋, 我走在雨中泥泞的小路上, 又似小舟在绿波中荡漾……带着今天的第一份微笑, 我把春暖花开写进了薄如蝉翼的时光里。

三、意象积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意象积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采虽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但短期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写出优美的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综合能力, 也是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下面两点:

(1) 注意想象要合理。积累的意象是在想象的空间中变成优美的文段的, 属二次创作, 这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作文中稍有不慎, 就会出现失误。所以, 作文时要意象组合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2) 注意“化用”与“抄袭”的区别。对于别人的东西, 使用而不着痕迹, 谓之化用, 反之是抄袭。前者是教学中应该鼓励的, 是一种“学以致用”、一种学习智慧, 后者是我们所反对的。也正是这个原因, 意象积累绝不是要将别人的优美的话摘抄下来用在自己的作文上, 它也包含着创造的因素, 是作文构思过程的再造想象。

意象与写作 篇3

事实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1]p.119中国的意象理论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说, 要表达意思, 必须依靠象, 即“立象”。《庄子·外物篇》中提出了“意”和“言”之间的关系:“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庄子》注重“意”, 为了“得意”, 可借助于“言”, 而得到“意”之后, 便可以不顾“言”的方式。三国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也阐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并提出了“意”之重要性:“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在我国, 首次将意象这一术语用于文艺批评的则是南朝伟大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深刻地阐述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 作家在构思过程中, 按照和谐的声律来安排文辞, 正如有独创的工匠, 凭着想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到了唐代, 王昌龄将“意象”明确用于诗人构思中, 他说:“久用精思, 未契意象, 力疲智竭, 放安神思, 心偶照境, 率然而生, 曰生思。”明清时代的文学理论家把意象作为诗的审美特征, 如胡应麟《诗菽》中有“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强调“意”, “象”为“意”服务。

在西方, 意象最初是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觉和知觉上的经验, 并以此引起重现与回忆。意象派诗人深受柏格森等直观主义哲学思想和弗罗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 强调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瞬间感受和直接反映。意象派诗人艾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在刹那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直觉的产物, 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装饰来使用, 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不仅是一种思想, 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早期人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分, 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提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威廉·普法特认为“意象是揭示真理的一瞬, 而不是一连串事件或思想的构成体”。

通过上面的叙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意”与“象”这两个要素中, 中国古代诗人在追求“意”与“象”的和谐统一时, 更看重“意”, 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 在艺术构思中不是单纯地从“象”到“象”, 而是运用思想感情, 即“意”去选择、提炼、改造“象”, 并融进“象”中, 从而构成“意象”。而西方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直接反映。诗人们强调凭直觉认知, 表现客观世界, 可以追求直观的“象”给人的心灵造成的清晰的瞬间感觉, 而“意”是作为“象”表现出来并被感受到的, “意象”就是诗人直觉所见之“象”, 其中融汇着诗人的“意”。意象派诗人特别重视眼前物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更强调直观的“象”给诗人的心灵造成的感觉, 特别重视眼前之景, 注意意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目的是用客观、直接、明确的艺术形象, 把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全部暗示出来, 并借助一景一物, 在瞬间给读者以强烈的触动。由此可以看出, 意象派诗人更强调“象”。

就意象内部结构而言, 意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由于对审美和创作主体在该统一体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认识,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的内在构成部分各有偏重。除此之外,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实质的不同认识使意象在诗歌中所起作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背后有中国文化传统中深厚的哲学、文学、审美传统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具有不避主观色彩的特征, 常常是以物比德, 以山水比道, 以空山明月表现超越尘俗, 以长河落日表现胸怀宽广壮阔……自然山水、诗歌灵性、哲学思辨间是相互依赖的。这与中国诗歌表现的传统, 融情山水的民族审美特性有很大关系。自然景物的变化呈现出的种种意象经诗人的艺术提炼, 以景物变化蕴藏哲理, 创造出情景丰美、韵味深厚的意境, 进而走向思想的精纯。对于审美主体的读者而言, 虽可因情因景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 但结合诗人、历史、文化传统及诗中形象, 仍可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诗人写作时的艺术构想及诗中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然而, 意象派诗歌则是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 主张客观, 强调客观意象的统摄力和包容性。意象派认为意象在含义上可广泛延伸, 具有模糊性和无限的暗示性。意象派诗人们所创造出的意象正如代数中的符号a, b和x有着变化的意义。这种主张虽然可以使读者随意进行联想与想象, 但作者创作时瞬间的体验却只能固化在几个客观冷静的意象上, 读者无法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意象派诗人庞德著名的短诗《在地铁车站》为例: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2]

庞德试图通过呈现人群中的脸庞及湿树枝上的花瓣来传达他刹那间的审美体验。可这种体验仅限于瞬间的直观感受, 至于其深层意义上读者得到的也只是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冰冷坚硬的意象而已。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意象不仅本身蕴含丰富且成为诗人营造意境、表达情志的有力手段;在意象派诗歌中, 意象成为诗人直观感受的固化, 用以与维多利亚及乔治派的滥情诗歌相抗衡。

如上所述, 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虽都以使用鲜明的意象为特点, 但二者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同的。前者以表现主观思想为目的, 但同时, 也不排斥客观现实, 融情于景、以景载情, 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结合。而后者偏重客观现实, 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坚持对现实物象依样画葫芦, 将主观感情固化凝结在客观的意象中, 限制了作者与读者的想象活动空间。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 两者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他们共同经营的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歌中意象的实质和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而揭示出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

参考文献

[1]顾祖钊, 文学原理新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彼德·琼斯, 裘小龙译, 意象派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

[3]赵毅衡, 远游的诗神,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4]黄晋凯, 张秉真, 扬恒达, 象征主义·意象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张强, 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 载《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6]夏之放, 文学意象论,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

李白与凤凰意象 篇4

“意象”一词由来已久。最早标举“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是南朝刘勰。他的“意象”是指诗人心中之象。历代对意象的涵义界定多有分歧。本文的“意象”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物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即诗歌中的“意象”是经过诗人的感物或物感而形成的,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包含了诗人的感知和情感在内,“象”是“意”的载体。

“凤”作为一个文学意象,相比起其他风月山水花鸟,显得比较特殊。因为凤不是客观存在的鸟,而是神话传说中不死的神鸟,是鸟的神化形态,“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1)在昆仑神话中多有凤鸟的姿影。如《山海经·海内西经》记曰:“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昆仑神境的本质特性是“不死”,因而其神性事物都随着有了“不死”的特性。凤凰就是以不死神树的果实为食的不死之鸟。这使它成为百鸟之王,具有高贵的身份和品格。《说文解字》解释说:“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成为一种凝聚着一定社会意识的符号,人们倾注于其中的情感、观念和心理,使它获得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在“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2)《论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淮南子》:“凤之德,至德也。”在这些政论色彩较浓的古籍中,凤凰是吉祥和美、国运昌盛的象征,具有施政标准的内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这是凤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而《说文》中还强调它“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的自由翱翔过程。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不死神鸟——凤凰在人们的幻想中载托着美好的梦想,它是高贵自由的象征,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历代文人笔下的凤凰意象都是对此的继承和发扬。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的生平和家世一直颇具传奇色彩,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他出生于蜀中,有人说是西域的碎叶城,李白则自称是汉代李广的后代。其人“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似乎生得神采特异,非同常人,这是他自喻为凤的一个原因。李白从小受到特殊的教育。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赠张相镐》其二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曾向赵蕤学纵横术,又喜仗剑任侠。博学多才,集诸家于一身,自视甚高,胸襟抱负阔大高远,一生都执着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故常以凤凰自喻。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是李白的政治抱负。开元十八年(730)年春夏,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但“历抵卿相”仍无结果,徘徊魏阙之下而不得入其门,只得离开长安,漫游四方。

开元二十三(735)年,李白游并州,结交了郭季鹰。李白很敬慕他,写了《赠郭季鹰》,盛赞郭氏的高尚品质,慨叹身处盛世却无他们的禄位,而他们也“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邻。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在李白眼中,朝廷中的小人有如群鸡,他却是高贵的凤凰,不屑于跟他们并处争食。在这里,李白心目中的凤凰既源于上古神话,又取义于《楚辞》。在屈原的《涉江》中,“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朝堂兮”。屈原把独立不群的凤凰和屑小的燕雀乌鹊对举,以被疏远的凤凰自喻,以燕雀乌鹊喻占据朝堂的无才无德之臣。《怀沙》篇中以凤凰与鸡鹜的对比比喻朝廷中先臣与小人地位的颠倒。李白把鸡与凤并提是对《离骚》凤凰意象的继承。跟屈原一样,李白以凤喻己及郭氏,寄托卓立不群的高洁情怀,以鸡喻群小,表达他的不满和鄙视。“一击”二句又出于宋玉《对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兮负苍天乎窈冥之中。”(《艺文类聚》卷九十)在从政路上不如意,但在精神上是绝对自由的,李白以凤凰表达自己纵横八荒、上天入云自由驰骋的飞翔精神。但在整个开元时期,李白仍寻求着政治出路,一直梦想着君臣遇合,可是一切就如“瀛洲”般微茫难求。

到了天宝元年(742)秋,李白经他的好友元丹丘推荐给玉真公主,玉真又荐之于玄宗(3),才被召入朝。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优待有加,命他供奉翰林。起初,李白还以为这下可到了他美梦成真的时候了,可事实上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奉诏应制,侍从游宴,他又感到失望。同时,他也招人嫉妒,受人诽谤。经过一番徘徊,他决定请求“还山”。在辞京还山时,他又以诗与友告别: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以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

——《古风·四十》

感伤之际,远古的那只高贵神鸟又出现在李白眼前,凤凰只吃玉食,即使饿了,也不会去吃粟米之类,更不会降低身价与群鸡争夺区区一餐。于是,李白把自己幻化成现实中的一只凤凰,他不贪图那不合己意的虚职,不拿那以虚度光阴、浪费人才换来的俸禄,他看不惯朝中无才无德、靠拍马溜须往上爬的庸臣。凤凰的志向不在于温饱,李白的雄心不在于无功受禄,而是要建功立业。但现实没有给他用武之地,没有给他这只凤以梧桐琅玕,所以他选择了“还山”,像凤凰一样四处翱翔。“宁知鸾凤意,远托梧桐前”。(《赠饶阳司户燧》)鸾凤远飞是为了托身于梧桐之上,尽管海路漫漫,天寒地冻,独宿凄然。诗中李白借凤凰寄情抒怀,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及对自尊的维护。“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在极短的时间与极大的空间对比中,凤凰行动自如,无所拘羁正是李白对精神自由飞翔的追求的象征。凤凰已不单单是传说中的神鸟,而是渗透了李白对自我独立价值的意识的一个文学意象。

当初狂喜难抑,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万丈豪情二入长安的李白,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失望与痛苦的煎熬之后,终于伤心地辞京别阙了。此后,他游历了梁宋、齐鲁,南下越中,来到金陵、扬州等地。当他游览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名篇《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置酒》。后者曰: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

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

明君越曦轩,天老坐三台。

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

……

在凤凰台上陈酒设宴,触景生情,失意落魄之情又涌上李白心头。这个地方名为“凤凰台”,相传是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人们叫它们为凤凰。在山上建造一个台,就名之为“凤凰台”。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足以拨动李白心中那根敏感的弦。他因凤凰台而想到“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凤凰临世,担负着“荷义蹑正”、“应圣君”的重任。如今“凤凰去已久”则喻示着政坛的不景气,没有什么值得凤凰出现的了。“正当今日回”则是李白对凤凰归来的热切呼唤,他希望凤凰出现以“应昌明”、“明治乱”。在这神圣的凤鸟身上实际上是寄托了李白美好的政治理想,他盼望李唐王朝有一个贤明的皇帝,能够知人善任,使野无遗贤,能够励精图治,使国运昌盛。但玄宗皇帝已失去锐气,成了一个安乐天子。李白的理想随着凤凰一去悠悠。“豪士无所用”正是这种情况下深深的叹息。饮酒赏乐只是愤懑、失望之余的自我麻醉。关心国家兴衰的强烈责任感仍使他身在野而心在朝,受着痛苦的煎熬,

天宝十一年(752)秋,李白带着“沙漠收奇勋”的愿望来到幽州,幻想建功沙场。到了幽州之后却发现安禄山正在为叛乱做准备,形势非常不妙,而朝廷仍然一无所知。李白为此事而于天宝十二年早春第三次进入长安。(4)他想向朝廷传报危机信号,但在长安他看到的仍是歌舞升平的景象。皇帝昏庸,任用的仍是杨国忠一伙狐群狗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李白又四处碰壁,最后只好怀着“辞楚”、“避秦”的心情离开长安。天宝十三年秋,李白到了宣城,登山临水,寻幽探胜,但强烈的失落感仍萦绕在李白心头。《古风·其四》抒发政坛落魄、仙真难求、人生易老的感慨:“凤飞九千仞,五章备采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这恰是李白不幸的写照。他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带着事关国家安危的消息要上报朝廷,但无人理会;他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希望得到重用,但四处向他关起大门。凤凰衔书是李白报国热情的象征,他想像凤凰一样为国富民强而翔舞高飞,渴盼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所居未得邻”则是在追求政治理想失败后的慨叹。他像一只孤独而又骄傲的凤凰飞向西海,飞上昆仑,回到那没有世俗的名利之争的仙境。“吹萧舞彩凤,酌醴烩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拟古十五首·其五》)“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凤心忧然”。(《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他仿佛看到鸾凤与飘逸绝俗的仙人相伴,食琅玕之实,饮醴泉,栖梧桐,自由自在。他也想置身其中。这时,凤凰在李白心中已不再是“国有圣君,天下安宁”的象征,而是人身自由、精神自由的化身。他性格中不羁的一面在逆境中显现出来,产生了引身高飞、绝离尘嚣的念头,以保持自由与清高。“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仙人借彩凤,志在穷遐荒”。(《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藏起宝剑不再忧心世事,跨着彩凤驰骋于广袤的精神自由的天空,这是李白建功立业之外的生活理想,是他功业未遂、政治失意之后的遁世归宿。

李白凤凰意象的运用是他继承和发扬比兴言志传统的一个表现。李诗中大量描写高山大川、风花雪月、奇禽异兽、醇酒美人、神仙幻景等事物,就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以此来达到抒情的目的。他或借大鹏抒发凌云壮志,或借行路难形容仕途坎坷,或借旷男怨女之情表孤臣孽子之心,或以咏古讽今等等,正是在这些似乎远离社会、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事物中,李白寄寓着强烈的政治热情。凤凰意象也不例外。凤凰所具有的政治色彩暗示出李白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济苍生、安社稷的襟抱,寄托了他呼唤圣贤治世的社会理想。同时,凤凰高贵自由的品格又适于表现李白狂放不羁、卓立于世的个性,象征他那自由解放的个性精神。自由与入世和谐地统一于凤意象中,这不能不说是李白诗并庄屈于一心、和儒道而共治的特点的表现。

李白思想的复杂性是众所周知的,集儒、道、侠、纵横于一身。其自由精神可追溯到《庄子》的熏陶。在李白的诗文中,凤凰意象脱胎于《庄子》是很明显的。《庄子·秋水》中有“惠子相梁”一段文字,庄子用以自喻的鵷雏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是其峻洁的品格和高远的志向,二是其具有高度主观自觉性的运动能力,这是其自由的条件。《秋水》之疏曰:“鵷雏,鸾凤之属,亦言凤子也。”可见鵷雏与凤凰同类,在传说中具有相同的神性,因而凤凰也有了上述鵷雏的特性。鵷雏作为庄子思想的写照,负载着他及后人对自由的期盼和向往飞翔于人类辽阔的精神梦乡。李白的凤凰意象中自由的本质正是本此而来。但李白终其一生,贯穿始终的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至德二年(757),李白怀着救国之心参加了永王军幕。不料却在统治者的争权夺位斗争中以“附逆作乱”的罪名入狱,又被判“长流夜郎”。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后,遇赦放还的李白竟又幻想东山再起。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想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后因病半途而归。在他的绝命诗《临路歌》中仍以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在六十三年的人生道路上,李白实际上是在不停奔波、寻觅、追求、奋斗,正如孔子的“席不暇暖”,又如屈原的“上下求索”。要实现伟大的抱负,要建立不朽的功业,这是其复杂思想的主心骨。凤凰意象是透露他这种思想的一个窗口。上文所提到的历代典籍中凤凰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李诗中得到继承,成为李白入世情怀的一个载体。凤凰意象从上古神话开始,流传至今,“不死———自由———政治象征”的深层意蕴为几千年来的文人所吸收、发挥,各取所需,寄情表意。在李白诗中,它兼收并蓄儒道两家凤凰意象之内涵,反映出诗人复杂思想中入世与自由相统一的一个侧面,是一个心灵化的重要符号,具有悠远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林岗.符号.心理.文学.花城出版社.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罗宗强.李杜论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詹英编著.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5]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6]朱金城等.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8]雷庆翼.楚辞正解.学林出版社.

意象与写作 篇5

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向来重“神”轻“形”, 画家受儒、佛、道三家哲学影响尤其受道佛思想影响较深, 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尚清静、无为, 远离现实, 超脱尘世, 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重抽象意蕴美的表现, 视人与自然一体, 创作过程中达到物我一体, 最后以传神写意出之, 形似则退居次要地位。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女人体雕像, 追求感性和意味, 夸张拙朴的造型, 而突出了对女性生殖的崇拜。

“意象”说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艺术家们更强调情感、意志和内在的气质, 把“神似”放在第一位, 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顾恺之提出“传神论”,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苏轼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认为绘画应“达意畅神”。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更是作了精辟的概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 此乃真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采取“意象”的造型手法、“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成为中国艺术的真实观、审美观的最高境界。

写意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和审美体悟的物化, 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写意即为写“意象”、写“意境”。意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心灵体悟的意中之象, 因意生象, 以象达意, 是“心人于境, 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 甚至凭虚而构的。因此, 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 “人心营构之象”, 所以“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作者“窥意象而运斤”, 使意象定型于作品, 即成为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托物言志, 状物寄性, 借景抒情, 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理想。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 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 经过高度艺术加工, 达到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就叫做意境。”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 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画竹子表达“中直虚心”, 画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艺术被看作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不是单纯的再现视觉世界的真实, 而是超越了现实, 有着深邃的人文精神内涵。意境的构成, 要靠情的驱使, 画家在生活中只有对景物有了强烈的感情, 才会鼓起想象的羽翼, 只有胸有情思, 注情人景, 笔下才自有韵致, 才能创作出充满“意境”的作品。物象、意象、意境, 即郑燮《题画》所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 超越客观物象, 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在西方, 哲学对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力, 科学与绘画联系密切。古希腊的先哲们基本上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探索自然的本质, 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以真为美, 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色、形、光, 给人以强烈的感官真实, 促进具象写实艺术的形成。例如雕像维纳斯, 端庄、娴静, 面部表情、形体、动态和比例非常协调逼真和完美, 具有古希腊女性典型的特征。

古希腊很早就提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当时绘画、雕塑作品是以模仿写实为主的。苏格拉底说:“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术自然真实观重要形成时期, 人们在反神权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现实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研究在艺术领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使得西方艺 (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5页) 术追求接近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 达·芬奇说:“绘画所处理的就是自然的科学”、“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西欧画家认识到美感是从主观心灵的和谐与对象本身合乎比例相交融时产生出来的, 对于“写实逼真”的追求一直不衰, 在“写实”的前提下, 产生了大量能表现不同题材内容而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杰作, 作品都极力与现实接近, 反对超然与神圣的脱俗,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安格尔的“里维耶夫人肖像”等都是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典型。

西方写实的艺术以再现的对象为参照, 对客观物象理性的观察, 追求艺术真实的特质, 即合事实、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都相吻合。采用焦点透视, 要求作画对象不变、位置不变, 所处环境、光线不变, 作者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变, 以摹仿为主。讲究光影的韵律和色彩的和谐来构造画面, 光确定色彩。在绘画中, 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而且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 反映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显现出来的明暗、质感和空间感, 极力追求真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马萨乔提出的“以形体和色彩模仿自然”的观点便能很好说明这点。这些自然的、具象的表现是西方艺术摹真的创作源泉。

中国艺术奇玮诡谲, 有流转飞越的节奏感和含蓄、意境深远的韵味;西方艺术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由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的心灵震憾感。中西艺术各有特色和长处, 用沈括的评画语为“造理入神”, “皆臻妙理”,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来都是中西民族的共同的目标。“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 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 富有生命力的概念。这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对艺术家来说, 珍惜并继承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取长补短选择适合的艺术手段, 进一步提高艺术的修养和境界将更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邬红芳.中西传统绘画艺术比较研究[M].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1, (6) .

[2]张淮森.中西绘画审美建构浅析[M].殷都学刊, 1995.

[3]贺西林, 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侯柯芳.以形写神与以象写意——艺术真实的两个视角[M].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8. (4) .

“意象绘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篇6

一、课程形成的历程

第一阶段 (2005—2006) :写生·创造绘画课程的研究

2005年, 我们将研究聚焦于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素材的写生教学, 申报并立项了省级规划课题《幼儿园写生·创造绘画教学的研究》。可是, 从写生教学研究中发现, 幼儿缺乏把事物真实描绘下来的能力, 还存在单纯的技能训练倾向。于是, 基于幼儿的绘画能力和特点, 我们将写生教学改进为写意教学, 让幼儿在自由表现中奠定绘画技能。

第二阶段 (2006———2008) :“意象”绘画活动课程的研究

经过一个阶段的写意教学我们又发现, 写意教学能让幼儿在自由表现中奠定绘画技能, 但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想象、创造教学方法, 阻碍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于是拓展写意教学的内涵和方法, 研究出一套想象·创造教学方法, 并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学成效显著, 在省、市、区都举行了“意象绘画”研讨会, 得到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肯定, 编辑《幼儿园写意教学》、《幼儿园“意象”绘画教学》等教材正式出版。

第三阶段 (2009—2012) :“意象”绘画嫁接与各科教学的研究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意象绘画”在绘画素材上还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象, 还不能充分“让幼儿利用美术语言来说话”。为了给幼儿提供多元的表达渠道, 让孩子充分、真实地表达自我, 2009年又申报并立项了省级规划课题《幼儿园“意象”绘画与各科融合的研究》, 把“意象绘画”嫁接到语言、音乐、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教学, 形成了“嫁接式意象绘画活动”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架构与实施

《意象绘画》课程由“写意”活动、“意象绘画”活动、“嫁接式意象绘画”活动三部分组成, 其活动目标和教学流程都有所不同。

(一) 写意活动———在自由创造表现中奠定绘画技能

写意活动就是以“画以心”为原则, 鼓励幼儿不仅画“看到的”事物, 还可以画出“想到的”事物。即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 重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幼儿主观的情致。写意活动选取生活中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意素材, 如植物、动物、食物、用具、人物、服装等, 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 帮助幼儿树立“我”所看到的就能画下来的自信心,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直觉感受和主观情意进行任意表现物象, 贵在“神”似, 自由表达感受。

教学流程:个性观察———启发点拨———自主作画———多维评价

课例:《我心目中的太阳》 (中班)

首先提供太阳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太阳的结构特征, 并根据太阳的特点和功能启发幼儿的思维, 然后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情意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心中的太阳。肯定幼儿独特的创作, 尊重和保护幼儿的独创思维。

写意教学源于写生教学, 但尊重了幼儿的绘画能力和年龄特点, 把写生教学中将事物真实描画下来的要求, 降低为抓住事物的基本结构特征, 鼓励幼儿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取材的角度来表现事物, 体现幼儿的童真和天性。造型上强调的是“神”似, 避免了单纯的技能训练, 又给幼儿足够的创造性表现空间, 很好地实现了技能和创造之间的平衡, 也为写意教学在幼儿园中的实施找到了新方法。

(二) 意象绘画活动———全面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意象”绘画的核心是“想象与创造”, 让美术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 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我们总结、提炼了三种比较有效而典型的教学方法。

1. 借形想象法

“借形想象法”就是以自然物象或教材范画为写意对象, 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取舍物象主体, 可以是物象的整体, 或者是某一部分, 也可以是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点”, 然后进行写意绘画。再根据写意形象的“形”相似性特点, 转换各个角度进行任意创造作画, 形成一个奇特的形象来。

教学流程:个性观察———写意物象———启发想象———创造作画——互动评价

课例:《橘子》 (中班)

提供整个、半个、或者一瓣一瓣的橘子让幼儿观察, 了解各种形态橘子的整体、局部特征, 然后请幼儿选取喜欢的橘子描绘下来, 再转换各个方向进行创造作画, 画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画面。

借形想象法是基于写意教学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 通过根据事物特征进行写意绘画奠定幼儿的绘画技能, 引导幼儿转换各个角度进行想象作画, 便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因此, 它既避免了放任自流和临摹画现象, 又让幼儿习得技能的同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教学完全符合幼儿不定向图画的特点, 而且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开展教学, 选材极为方便。

2. 极限变形法

极限变形法是一种夸大变形的写意活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 把物体的整体形象或者某一部分加以大肆的夸大, 并任意地变形, 或者无限变小, 形成一个“点”, 引导启发想象, 然后根据变形的“形”大胆地进行创造作画, 表现幼儿的心绪和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流程:个性观察———变形想象———创造作画———互动评价

课例:《靴子》 (大班)

提供给幼儿一只靴子, 引导从“整体———局部”观察靴子的结构特征 (靴筒、靴面、靴底) , 然后, 靴子的靴面无限夸大并变形, 引导幼儿观察想象, 再把靴面无限夸大变形。或者无限变小, 形成一个“点” (如下图) 。在此基础上, 引导幼儿进行创造作画, 表达自己心中意欲和情感。

运用极限变形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表现需要, 任意变形物象的“形”进行自由的创造作画, 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以达到提供一种事物就能表达自我的效果, 让美术成为幼儿进行自由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3. 多物同构法

“多物同构法”是一种组合写意方法。为了增加组合物体的写意, 又避免机械拼凑的技能训练, 我们创设了一种游戏化的置换、错位写意的方法。即根据事物局部结构相似性的特点, 选取多种物体组合在主体上, 形成全新、奇特的画面, 在自由重组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流程:个性观察———启发想象———创造作画———互动评价

课例:《奇特的娃娃》 (大班)

提供小姑娘图片, 引导幼儿从“整体———局部”进行观察, 了解小姑娘的头像各部位特征。然后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思维, 与此同时, 根据“相似性”的原理, 请幼儿选取生活中的各种物象置换小姑娘的头像各部位, 形成奇特的画面来。

“多物同构”是根据生活中的事物相似性的特点, 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相似物体进行重新选择、分解、组合, 形成张冠李戴的奇特画面, 也是顺应幼儿超越常理和常规, 超越时空的思维特点, 实现了写意教学从单个物体向多个物体写意作画的进程。

(三) “嫁接式意象绘画”活动———借助多元表现通道自由表达自我

“嫁接式意象绘画”活动就是在美术活动和各领域活动之间寻找“契合点”, 然后有机地嫁接在一起活动, 以提供给幼儿多元情感意念的表现平台。

1.“嫁接语言式”意象绘画———利用“美术语言”大胆表现故事创想

本活动使幼儿能大胆地利用抽象、简化、高度概括的“符号”, 以文字排列式记录在语言活动中的感受和创想;以简化、概括的一张或几张抽象画来记录幼儿的故事创想;以具象的“美术语言”记录幼儿创想续编的故事情节;利用一张或几张绘本画面进行联想, 并用美术记录幼儿的创想,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嫁接社会式”意象绘画———利用“美术语言”大胆表现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本活动是让幼儿用美术形式来记录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 可附以简短的文字;教师根据社会性教育的需要来确定一个主题, 幼儿围绕主题结合自身经验发挥想象进行作画, 从中内化社会情感。

3.“嫁接科学式”意象绘画———利用“美术语言”大胆表现科学发现和幻想

本活动就是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然后能利用简化的、代表性的符号或者具象的“美术语言”记录自己的发现、成果、方法等;或者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进行科学幻想创造作画, 让美术成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记录工具”。

4.“嫁接音乐式”意象绘画———利用“美术语言”大胆表现音乐感受和联想

本活动是幼儿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 根据音乐节奏、旋律、意境等, 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或经验迁移, 然后用简化的符号、线条、色块表现出来;或者用具象的绘画形式描绘出想象中七彩斑斓的音乐故事, 体现绘画与音乐完美的结合。

三、课程的价值意蕴

“意象绘画”课程关注儿童的兴趣、想象、创造, 是从单一的美术到多元的美术, 从独立的艺术创想到整合其他领域教学的一个发展脉络体系的美术特色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周围的生活、儿童自己积累的经验, 儿童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绘画的素材。同时, 具有一套具体的想象、创造的方法策略, 让绘画不仅作为幼儿的一种艺术表达, 更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表露, 让孩子们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经历愉悦的创造性的学习的体验, 从而实现“给幼儿最适合的教育”的理念。

意象油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篇7

1. 意象艺术的涵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 许多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将意象作为其创作核心, 并以此实现艺术家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的表现。换言之, 意象是为了表达主观情况而存在的客观事物, 具体来讲, 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时, 对主体对象的理解、以及审美价值、审美认识等各方面融入客观创作的对象, 实现创作对象的再造, 然后借助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观的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是指意象。意象艺术是一个对主体对象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再造的过程, 其体现了艺术家审美价值观以及对审美意蕴的追求, 是艺术家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意象艺术具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以及情感性等特点, 其在中国文化创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意象油画

从字面意思来看, 意象油画有意象和油画两部分组成。为了充分了解意象油画, 就必须明确其性质。站在绘画类型的角度来看, 意象油画的本质就是油画, 所以其具备油画所具备的基本特点, 意象油画的创作也必须遵循油画创作的原理与方法。而相比于其他油画, 意象油画显然强调了“意象”二字, 因此可以说意象油画就是以意象为外延限定条件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

就创作观念而言, 意象油画旨在“物”与“心”的融合。站在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 意象油画更多的是强调对审美客体印象与感悟的提炼与综合。与西方本土油画相比, 中国的意象油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征融入到了油画创作中, 使作品本身的民族特点十分明显。可见, 虽然意象油画有着非常宽泛的边界, 但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旨在对中国人文化观念、精神内涵等方面的表现。

3. 中国意象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文化在中国各个艺术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包括文学、戏剧、绘画、书法等等。在绘画方面, 意象文化强调“计白当黑”“以少胜多”, 事物的描写可以被放大夸张甚至变形, 以意境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意象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经典的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不乏对意象艺术的表现, 展现了东方审美情趣的精髓, 而这一特点与中国意象油画中尤为突出。尽管油画起源于欧洲, 但自其引入中国也有着百余年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中国油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其中意象油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其不仅将传统油画创作的特点保留下来, 同时融入了中国写意精神, 进而使直觉情感的捕捉得以强化, 提高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自由性, 使其更具活力。可见中国意象文化对于意象油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4. 意象油画

意象油画的产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以西方本土语言为主的艺术创作中, 使作品表现了客观物象的同时实现了主观精神感受的表达。意象油画的特点十分鲜明,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以说是将意象与油画结合到一次, 更深层次的来讲就是融合了的东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 意象油画强调对审美客体直觉感悟的提炼, 实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造型原则,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化倾向都是十分明显的, 这与西方艺术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 这一特点带到油画创作中去使得中国油画艺术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毫无疑问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融合。油画源自西方, 其本身具有的艺术特征倾向于西方文化, 自油画流入中国已经有了近百余年的历史, 当代中国油画在审美取向以及表达方式已经基本具备了民族性与本土化特点。如今, 中国文化精神在许多中国油画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意象化倾向在许多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中国的意象油画并不只是一类简单的艺术形式, 它是油画传入中国后随着客观发展规律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意象油画是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质, 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绘画艺术, 并不是将中西绘画艺术进行简单的混合。中国的东方文化精神是意象油画的内在核心, 而在表现形式上其有着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在审美特征上意象油画与中国画与西方油画都有着一定的差别, 然而它又和二者的内在联系又十分密切。

就字面意思而言, 油画的意象可分为两个层面, 即意象表达与油画表达。也就是说, 意象油画按照绘画类型来分的话其本质是油画, 其具有所有油画所具有的特征与创作规律。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意象属于油画表达形式语言的一种, 意象的中国特色十分鲜明。

与注重写实的西方绘画艺术相比, 中国意象油画更多的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境界, 艺术家在意象油画创作中就突破了对创作对象的再现, 并将主观意识融入到作品当中, 实现对形象的抒写性再造以及画面形式的构建, 以此实现对意境的表现。文化内涵是区别中国意象油画与西方油画艺术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意象油画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作品更多是对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呈现。

意象油画并不只是利用油画颜料, 采用油画绘画手法而创作出来的中国画, 其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价值观的传承, 也是展现中国文化包容度的艺术作品。东方意境在意象油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东方文化影响艺术家的具体表现。它在绘画对象的形状与色彩的表现上显得非常自由与灵活, 更多是强调对绘画对象的体验与感悟的表达。

综上所述,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之下, 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 它将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下的中国本土艺术风貌充分的呈现出来, 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融入了中国意象美学观念, 强调意与形的融合, 通过意来实现对形的表达。

二、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历程

1. 西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形成

毫无疑问, 中西方文化艺术观有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开来, 形成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与鲜明的主客关系,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讲究人与自然相互融合, 强调“天人合一”“心物交融”。其次, 西方艺术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其侧重点为对创作对象的客观描绘, 即模仿, 而中国艺术理论是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写意与主观表现是其艺术创作的侧重点, 更多的是对主体人格力量的突出以及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再者, 就理论形态而言, 西方传统艺术理论是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 对逻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以个人主观意识与自我体验为出发点, 精神传递才是艺术创作中的重点, 要求通过“意”来表达“情”。

如今, 油画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历代油画艺术家的努力之下, 中国油画已经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特质, 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而意象油画的产生就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表现, 油画艺术家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油画创作中, 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艺术美感。可见西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形成已经初步实现, 然而在许多方面中国油画仍需要进行学习与创新, 中国油画的发展空间仍是非常大的, 现有的意象油画艺术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历代画家在意象油画方面的探索

自油画引入中国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得到了中国油画艺术的认可与重视。然而一开始这一西方的绘画艺术并没有完全被中国绘画艺术家接受, 更多的是对中西融合创作思想的尝试。以吴冠中的创作为例, 他认为艺术与生活、抽象与具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吴冠中的作品充分借鉴了中西绘画艺术的优点, 并将其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可见他的创作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与思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 必须承认我们在中国艺术的观念、内涵以及境界等方面的发掘与提升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有的油画家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 不愿意进行学术交流沟通, 在创作中仅仅凭借灵感和技术, 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思想与灵魂, 并且不注重当代人心灵与生存状况的联系, 因此自然就无法得到认可。

三、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

众所周知, 作品对表现语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风格, 而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方面显然有着明显的不同。油画作品也是如此, 不同的绘画语言决定了油画作品的风格。正是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 在实践中意象油画所呈现的语言魅力是非常独特的, 对意象的追求以及意象的画面形态是其精神的体现, 这就使得意象油画与其他风格的油画有着一定的差别。意象精神以及意象油画外观的构成是建立在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基础之上的, 意象油画是不能脱离形式语言而单独存在的。因此, 为了跟进一步的了解艺术作品, 使艺术表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得以掌握, 就必须针对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展开深入的研究。

1. 笔法

中国画的作画是将用笔方法与用墨方法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 丰富的笔墨形态在纸上得以呈现, 为观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其中用笔方法包括勾、擦、点、染等, 用墨方法包括干、湿、浓、淡等。笔墨形态干而毛就显得湿润滑滋, 重而浓显得深沉凝重、轻而淡显得清新淡雅。不同的用笔方法为观者带来的体验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并使画家的细小的心境变化得以表现出来。而这对于意象油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常来讲运笔是表现油画颜料的主要方法, 并且欣赏与表现受到笔触与肌理形态的影响也非常大。

尽管意象油画不是通过油画颜料来完成中国画, 然而它仍然会运用到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精神与技法语言, 一旦二者相背离, 那么意象油画的实质精神就无法得到体现。其实正是受到中国绘画笔法与技法语言的影响, 意象油画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造型

在中国画的造型观念中, 意象造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客观事物而言, 画家强调的是将客观事物的“象”与主体感受融合到仪器, 进而形成“意象”, 同时通过“意”来进行“情”的表达。在意象造型中, 取舍与夸张变形的手法十分重要。与其他油画相比, 意象油画并非简单的复制与模仿, 它将中国意象造型观念与意象造型的取舍与夸张变形的手法植入到造型中, 使造型更具意趣。意象油画的主观创造是建立在对自然对象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 进而实现抒情表意。

3. 色彩

中国传统绘画中, 谢赫的“随类赋彩”实现了对传统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其值得是画家在对画面色彩进行处理时, 仅对某类物象色彩的共性特征进行表现, 而忽略物象个别色彩的表现。中国画的色彩需要画家充分认识并掌握物象多样化特征的规律, 不管是事物还是认识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青绿”在中国绘画色彩体系中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的颜色, 而是指具有相似性的色彩。因此, 它就使自然的表象被突破, 使画家心理意志色彩凝结的表现, 其表现性质非常大, 画家发挥与表现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也更高, 实现了在自然中自身体验与情感的融入, 使“随意赋彩”得以充分的表现。而意象油画的色彩运用与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基于西方油画色彩特点, 强调对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借鉴与学习, 使时空色彩的限制被打破, 根据实际需求来实现运用合理的色彩, 例如主题、意境、情感以及色彩形式美感等。

4. 造境

以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 其运用了留白的手法, 营造出寒意萧条的氛围, 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境。不管是思想观念、题材内容或是结构形式方面, 造境都是为了表达对诗意的追求, 其手段强调虚实结合, “计白当黑”, 通过留白来达到反衬的作用。中国意象油画对造境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结合构思立意, 对意象进行自由组合, 突出画面的诗意与境界。在意象油画中, 中国画中的诗化语言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 其强调构思立意的和谐与优美, 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语言加以运用, 使西方绘画焦点透视与真实时空的束缚得以消除。同时, 在造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画面中各个要素对人产生的视觉美感, 包括色彩、笔墨、形体等。总而言之, 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 意象油画与其他油画艺术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意象油画的本质还是油画, 因此在表现语言方面意象油画具有西方油画艺术的基本特点, 但是其个性鲜明, 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创作思维方式与审美追求的影响,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成为了意象油画的侧重点, 而不是对三维空间创构的追求, 其作品创作主要以感觉为主, 通过“意”来表达“情”, 其语言体系在具有一般油画艺术的特点的同时, 又有着多样性与多变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意象油画由于其特有的特点使其与其他油画艺术有着很大差别。意象油画在西方油画创作的基础之上, 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创作手法,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也是其能够立足于油画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对意象油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在实践中提高对意象油画的认识与理解, 加强意象艺术在意象油画中的运用, 提升画面的形式美感, 表达出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

摘要:本文阐述了意象艺术与意象油画的涵义, 介绍了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 并针对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展开探讨与分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意象艺术,油画,发展历程,语言特征,思考

参考文献

[1]邵建波.漫谈意象油画的意境之美[J].宿州学院学报, 2010.25 (4) :87-89.

[2]成君.意象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和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 (6) :34-34.

[3]陶晶.油画语境中意象的思考——有感于《完美季节》油画系列[J].美术观察, 2008 (8) :82-83.

[4]代世帆.新时期我国意象油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艺术科技, 2014 (4) :153-153.

【意象与写作】推荐阅读:

意象组合07-20

意象系统05-15

月亮意象05-20

常用意象05-30

古典意象06-10

教师意象06-16

意象表现06-28

意象体会07-10

象征意象07-22

意象理论07-31

上一篇:网络舆情监测下一篇:石油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