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象情景体验

2024-05-17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精选6篇)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以下简称《指南》)指出,5~6岁幼儿应“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订游戏和活动规则”。建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现以大班社会活动“运动场的规则”为例 ,谈谈我对于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社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通过活动,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理解规则的意义,感受在运动场中运动的时候需要规则,尝试制订运动场的规则,让自己和同伴又安全又快乐地运动。

活动目标

1. 体验许多人在运动场共同运动时需要规则 ,体会规则的意义。

2. 能根据运动项目尝试合理地划分运动场地 ,制订相应的运动规则,并用符号记录规则。

3.积极参与运动规则的制订 ,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增添跳绳、跳圈等冬季运动项目 ,幼儿初步学习基本玩法。

2.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常规 , 知道要遵守规则。

材料准备:

1.运动器械 :跳绳、三轮小车、高跷、 跳圈各若干 ,记录纸、勾线笔、画板等。

2.表现幼儿在无规则运动时出现问题的图标 ,表示运动场规则的图标。

活动过程

1.幼儿自选运动器材,自由运动,体验规则的必要和重要。

2.讨论无规则运动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跟随幼儿的讨论出示相应的问题图标, 呈现幼儿发现的问题。组织幼儿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引导幼儿发现没有划分运动的场地和没有运动的规则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讨论如何根据现有的运动项目合理划分运动场地。

讨论:怎么解决“大家挤在一起、互相碰撞”的问题。

讨论结果:幼儿根据骑车、跳绳、高跷和跳圈四项运动的各自特点,划分出四块场地,在场地上安放运动项目的标志牌。

4.讨论制订各运动项目的规则 , 并将规则记录下来。

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运动项目制订其运动规则,并画出规则的示意图。

5. 集体观摩 、 交流 , 调整和完善各项目的运动规则。

幼儿相互观察四个运动区域的规则图标, 交流想法和建议。

6.幼儿按场地划分和制订的运动规则进行再次的运动,体验有规则运动的安全和快乐。

二、活动分析

(一)目标分析

活动目标的定位从幼儿学习特点和经验水平出发,彰显引导幼儿“体验、感受大家一起运动时是需要规则的,规则并不是束缚运动,而是方便运动,没有规则运动时就会有诸多的不方便”的要求,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展开:(1)借助大班幼儿生活中关于规则的经验,切实体会运动规则的意义;(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制订运动场的规则, 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现规则,提高对规则的认知水平。 (3)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说、敢说、愿意说,体验与同伴共同讨论、制订规则解决问题的快乐。

(二)过程分析

环节一:自由运动,我们真的会感到快乐吗

活动开始了, 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场地上的运动器械:跳绳、跳圈、小车和高跷。我指着场地对孩子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运动场,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孩子们立刻就兴奋起来,迅速散到场地上,毫无顾忌地玩了起来。开始场地上还是一片欢声笑语,可是两三分钟后,埋怨的声音就此起彼伏……

(分析 :《指南》中建议教师“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订规则,并自觉遵守”。在活动导入环节,直接让孩子们利用场地上的运动器材在没有任何规则限定的情况下自由运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切身体会没有规则造成的混乱与不方便, 引发后续环节的学习)

在幼儿的相互埋怨声中, 我请他们坐下交流刚才的运动情况。

韵哲:在玩跳圈的时候,我从这头跳,明明从另一头跳进来,我们差点撞起来。

乐乐:我在玩踩高跷的时候,跳绳的小朋友老是从我面前过,挡住我无法前进。

欣欣: 我骑小车的时候差点要撞到踩高跷的小朋友。

牛牛:我在跳绳的时候佳琪也在跳绳,我俩的绳子缠到一起了。

(分析:幼儿在自由运动时,由于缺乏运动规则 ,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时教师引发讨论和交流,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问题的成因)

环节二: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划分场地和制订规则

1. 教师借助问题图标小结运动时出现的问题 ,引发幼儿思考。

我一边出示相应的图标呈现幼儿的问题, 如“拥挤”“不同方向”“碰撞”等,一边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升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刚才跳绳的人是在哪里玩的? 那跳圈的人在哪里玩的? 踩高跷的呢……”幼儿:“噢,知道了,因为我们大家都挤在一起了,所以才会撞到别人。”

我肯定孩子们的发现, 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划分运动场地,大家分开来运动。”

(分析 :教师引领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教具的合理设计与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我用“拥挤”“争吵”“不同方向”等表现问题的图标,直观地呈现无规则运动时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幼儿明确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尝试合理地划分场地。

我说:划分场地是个好办法,怎么划分才合适呢?谁来试一试?

佳佳出场了,他快速地将小车摆在场地中间,说这是骑小车的场地。我问大家:“你们觉得佳佳安排骑小车的场地合适吗?”牛牛说:“不合适。”我说:“请你来安排骑小车的场地。”牛牛快速将小车调整为放在长方形场地上长的一条边, 我问:“你为什么将小车放到这里呢?”牛牛答:“这样骑车的路线比较长。”我一边用手比划一边问大家:“牛牛这样安排是因为骑小车需要一条什么样的路线? ”大家答:“很长的路线。”

孩子们根据划分骑小车场地的经验,很快将跳圈、踩高跷、跳绳都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分析: 我充分相信幼儿,让孩子们结合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自己划分场地,即使开始不合适也不着急,在一步一步的交流和讨论中, 启发他们思考怎样做更加合适,给了他们尝试错误的空间)

环节三:幼儿制订运动项目的规则

1.制订跳圈运动的规则。

我告诉幼儿“运动场上拥挤的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避免跳圈人的相互碰撞”。

明明:大家都从黄色圈开始跳。

我追问:这是个好办法,可是怎样让想玩跳圈的人都知道呢?

韵哲:画个箭头告诉大家。

我称赞:是的,箭头可以表示方向,有了箭头,来玩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跳圈的规则了。

2.制订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则。

我说:我们也要为骑小车、跳绳和踩高跷这三个项目制订运动规则。你们可以自选一个项目为它制订运动规则,把你制订的运动规则画在记录纸上。

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运动项目, 制订规则并绘画出相应的规则示意图,教师边观察边指导。

我说: 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将规则图示贴在运动项目旁,然后再看一看同伴的规则图示,你能看得懂他画的是什么规则吗?

幼儿相互观察运动场上的规则图示, 交流看法和意见。最后,我引导幼儿将不合理的图示进行调整和完善。

( 分析 :《指南》指出 :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幼儿尝试将自己制订的规则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这一要求,既满足了大班幼儿对于文字、符号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直观地呈现孩子的思考结果, 更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环节四:有了规则,才能真正地享受运动的快乐

当孩子们将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则都制订好后,我高兴地对孩子们说:“今天, 我们自己给运动项目划分了场地、制订了规则。现在我们按照自己定的规则再来玩一玩吧。”孩子们再次进入场地进行运动,这一次再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埋怨声,大家都很开心。

运动结束了,孩子们和我一同小结:刚才你们第二次玩的时候,玩得怎么样? (很开心)有没有出现第一次运动时的问题? (没有)说明当大家一起在运动场上运动时,需要什么? (规则)原来规则可以让我们运动得更安全、更快乐。

(分析 :“运动场的规则”的活动过程 ,主要是借助幼儿在无规则模式下运动时出现的问题, 引发幼儿思考规则的意义,使幼儿理解规则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幼儿在有规则的模式下进行运动,真正体会规则带给大家的方便,深入理解规则的意义,感受规则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感悟

社会活动“运动场的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幼儿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出许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运动规则。反思活动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教师在幼儿情境化体验式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规则的意义 。

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毫无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运动,看看在完全开放的运动中,孩子是否真的会感到“无规则”比“有规则”更加快乐。真实的情境和切身的体验,使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懂得规则与自己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相信幼儿,给他们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 无论是出现问题还是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始终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给予他们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即使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不急于纠正,而是借助追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 篇2

一、唱唱英文歌,烘托轻松气氛

要想营造出灵活、贴切的教学情景,多样化的切入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从知识的数量上来讲,教学压力并不算太大。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主要的教学任务在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在英语的思维路径之中有效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景创设方式,唱英文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这一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先为学生们放一段音频,内容是教材后Song time版块中的歌曲《Goodbye》,轻快的旋律马上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随后,教师将歌词展示出来,带着大家一起跟唱。在“Goodbye,my friends.”“Goodbye,see you next time.”等歌词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的轻松气氛,并从中初步探知出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即大致是围绕告别与朋友两个主题进行的。一首简单的英文歌,便顺利将学生带到了教学情景之中。

英文歌一唱出来,整个课堂上的气氛马上不一样了,学习的过程轻松、有趣了不少。选择一些内容与课堂教学相契合的歌曲,带领大家进行演唱,在唱歌的同时,英语知识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学生们的头脑中,相应的情景也会随之建立完成。如此一来,学生们也可以更顺利地融入课堂教学了。

二、演演情景剧,创设贴切语境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从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整个学习过程设计得活泼愉快一些。如此一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自然也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除了“唱”,还可以尝试“演”,同样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这一单元中,主要叙述了朋友们一起做水果沙拉的小故事。对此,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请他们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情景剧,每个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作为对话的内容,然后开始表演。学生们采用“Do you have any bananas?”“I have a mango and an orange.”“I don’t have any grapes.”等句子作为对白内容,表演过程非常流畅。且在整个情景剧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各种水果的思考上,很好地贴合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小学英语教材当中,存在着很多“演”的入口。仅从课文本身来看,大多数内容都包含有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便为情景剧的演绎提供了前提基础。教师可以从旁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向剧情的转化,由学生亲自表演。

三、玩玩小游戏,推进热情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营造好整个课堂的教学情景,教师还可以考虑将游戏引入到活动设计当中来。小学生们本就喜欢这种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热烈的情景也就自然形成了,这对于教学成果的推进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请告诉我这是哪儿”的游戏。教师要提前给学校中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地点拍照片,并挂在黑板上。游戏开始后,随机取下一张照片,并请学生用英语说出这是哪里,有什么特点。这个游戏的形式,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进行过程中使用刚刚学过的表达方式,如“This is our classroom,it is on the second floor.”“This is the computer room,it is on the third floor.There are two computer rooms in our school.”等。游戏进行的同时,也营造出了相应的教学情景,对表达练习的开展十分有利。

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玩游戏,是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实则不然。一方面,游戏的规模不需要过于宏大,只要能够将学生们的思维激活即可。另一方面,游戏并不是单纯地玩,而是为了学,游戏的过程带动了情景的形成,这个情景随之引领学生们高效地接受知识。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 篇3

一、景观意象的概念与内涵

环境通过信息刺激可在使用主体的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意象。环境意象是一种心理图象 (Mental Image) , 它是人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象, 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 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1]。从汉语构词上看, 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合成, 意为“蕴于内而形诸外”, 即意象是意蕴化的形象, 充盈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 与象征有密切关联, 既具有形象的客观性, 又蕴涵着不同文化群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解读[2]。

景观意象是观察主体与所处景观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主体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特定景观进行解读并将之与自己的身心需求相关联, 感受其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特征, 从中寻求愉悦体验;观察者的体验与感知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不同, 但最终将形成一个共同的心理意象, 即景观意象。景观意象来自于特定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 是观察者接收景观对象的形态结构 (Structure) 、个性特征 (Identity) 和意义 (Meaning) 等信息后进行主观理解的综合结果。

二、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

(一) 景观意象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特定的景观环境产生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受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其表现出来的区域性共同特性有别于其他地域, 景观意象的地域性特征既代表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 也强调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3]。这种带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景观, 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 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其显著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景观意象———旅游者获得愉悦体验的来源。

(二) 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的关系初探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4]。即旅游是一种经历和活动, 也就是某种特定的行为———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的特殊体验行为。

景观环境的旅游体验包含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与景观环境对之的行为支持关系;二是特定景观环境信息的提供与旅游者接受信息刺激产生相应体验反应的关系。两种关系相互交织而构成旅游环境体验的整体过程。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角度而言, 可理解为旅游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相应的景观环境中进行探索, 在对其所含的信息认知、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行为参与及评价的全过程, 其中包含着体验行为与意象认知交互作用 (图1) 。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景观环境中必须具有体现与周围事物可区别的个性特征和意义性, 即可用以提取的意象信息, 才能使旅游者易于由景观的原生意象产生引致意象 (Gunn, 1972) 并发展为复合意象 (Fakeye和Crompton, 1991) [5]。环境意象的信息特征决定了旅游体验的质量并将影响旅游者的最终评价。

异地性和暂时性决定了地域性显著差异对于旅游体验的魅力。从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角度来看, 地域性景观意象则成为重点工作目标, 具体在于运用原有的地域性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原生意象, 构建异质性空间, 以此引导旅游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的认知、理解与参与, 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三、基于地域性景观意象的旅游体验行为环境的构建

意象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地域性景观意象必须包括景物对象与旅游者以及景物与景物之间在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空间感知是景观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在描绘或认识, 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空间是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之间的物质媒介, 这使得景观意象的构成在空间规划与设计层面上具有了可操作性, 操作的目的是通过空间结构组织和行为组织, 将设计意象物化为景观原生意象, 进行旅游体验行为环境的构建, 促成引致意象和复合意象的生成并获得旅游者的认同与传播, 从而吸引更多体验行为。下以新疆福海县阿拉善温泉度假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进行具体阐述。

(一) 地域性景观意象的定位

意象定位所针对的是地域性景观的文化属性, 着重于对于地域性景观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阐释。意象的定位首先必须首先结合内外部环境, 对特定区域的景观意象要素及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其次, 发掘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态特征, 厘清其文脉及地脉关系;继而, 针对特定需求和资源, 确立标志性的地域文化主题, 以此作为构筑景观意象的核心。

阿拉善温泉度假区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域, 位于阿尔泰山脉卓尔特河谷中部。温泉被誉为“神泉”, 每年夏季很多哈萨克族牧民都会来到温泉沟南侧山顶的泉边搭设帐篷, 洗浴治病。度假区以温泉为核心, 经过对环境要素的分析和提炼, 将地热资源的利用、哈萨克族牧民对“神泉”的崇拜和洗浴文化传统的展示和传承作为意象定位的核心, 以此引导异质性的环境体验、提升景观旅游的精神层次。

(二) 意象感知的空间秩序

地域性景观的区位、空间的界限、结构、尺度、等级层次规律和区域分异等环境空间属性是旅游者感知并形成景观意象的基础。温泉度假区从结构上将分区模式与功能服务统筹布局, 进行层级分区, 逐步深化旅游体验。

首先, 通过总体空间秩序体现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的崇拜风俗。旅游者在换乘中心换乘慢速安静的区内交通工具, 沿经卓尔特河渐离尘嚣融入阿尔泰山林, 确保温泉核心区及森林深处的疗养中心的原生态风貌。其次, 核心区以空间结构的有机组织凸显温泉文化与民族交流特征。规划结构包括主、次轴线各一, 由四个景观分区汇集于入口广场, 为温泉游赏、民俗文化与洗浴体验及山林休闲的主要区域。再次, 充实温泉源头区域的具体内容, 深化体验层次。对原有环境肌理、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发掘, 组织源头观仰、石壁观礼、哈萨克族牧民毡帐区生活体验、高原山地温泉洗浴享受等特色景观序列 (图2) 。

层级分区的空间秩序将景观意象在空间载体中渐进展开, 使旅游者对地域景观由概览、领略继而深入解读, 逐步进入深层次的体验状态。

(三) 景观环境的意境升华

景观意境是空间在精神层次和审美深度方面的升华, 其核心是特定区域的文脉关系, 即在单纯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更注重处理空间和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 强调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协调, 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体验与视觉艺术、空间关系等等量齐观。具体可采用如下手法: (1) 对特定区域的地域特征进行提炼, 强调意象符号的提取和运用, 以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体现地域特征, 适时适地进行点题; (2) 在空间结构中融入能体现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的活动空间与内容; (3) 基于可视空间, 合理利用想象, 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传说等的运用来延展时空; (4) 融入时代感, 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性, 增加地域性景观的延续性和成长性。

意境构思的主旨在于空间异质性的创造, 即将地域性的文脉整理转化成可感知的空间元素, 使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 在空间载体中通过元素和景象表达出地域性景观应有的情调和境界。

1.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应用。地域性景观是人类文化的物化形式之一, 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文化要义, 符号的分析和提取及具体的空间和景物的运用, 是“有意味的形式”的代表。环境中的符号包括如下三种[6]: (1) 图像性符号 (icon) , 具有直观的表现能力, 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的, 其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形似的关系。如在温泉出水口设置标志雕饰石, 以跌落形式强化泉水的出水之势;下方的观水池周边为哈萨克民族崇拜的野禽之一天鹅群塑, 代表哈萨克民族的自然崇拜。 (2) 指示性符号 (index) , 是一种与其指示、表征对象有着某种直接关系或内在关系的符号。建 (构) 物上的民族性饰纹和毡帐所用的红、白、蓝色彩系列, 代表萨克民族的色彩及形式表达传统。 (3) 象征性符号 (symbol) , 其形式指涉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如题字石壁诗文的整理解读和汉语题字中与民族语言特点相呼应的局部图案化等, 其作用均是强化景观的民族文化性特点。

地域性符号是景观意象的基本载体, 既具有标识性, 又传递着地域性文化和风俗的信息, 是旅游者感受和判断景观环境的基础, 符号的提取与运用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性, 如功能、文化和历史意义等。只有如此, 旅游者才能从中解读出地域性景观更深层的地域与民族性内涵。

2.洗浴文化和民族交流———非图形象征意象。哈萨克牧民夏季洗浴搭建的临时毡帐区是温泉景观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为保存和更新这种富有活力的场景, 规划以原有环境肌理和蓬帐毡房形式为雏形, 采用非固定式毡帐依山体自然形态呈阶梯状分布, 以公共生活设施和交流平台为核心, 形成两个富有民族生活氛围的宿营组团。牧民所需毡帐统一制作与管理并优先领用, 旅游者则需预约和严格控制发放比例, 在洗浴活动中也首先尊重哈萨克族原住牧民的习惯, 以保证当地牧民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及旅游体验的原真性和生命力。此外, 观礼环线由观礼广场引导旅游者通往留有感恩题字的石壁, 通过温泉历史与传说的展示延展时空感, 加深对哈萨克族牧民自然山林崇拜和神泉感恩的体会。这些物质要素之外的信息元素———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社会文化内涵, 使景物由形式表皮的表达上升为非图形的象征意象, 增强了环境意象的意义性。

(四) 深度体验的慢速旅游模式引导

通过景观意象传递地域性信息特征, 引导旅游者经历身心交融的体验过程, 并推动以深度体验为目标的慢速旅游模式, 是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的主旨。一方面, 通过意象信息的渗透、空间的多层次构建以及体验内容的多样化作为引导手段;另一方面, 以服务设施规划系统化作为旅游服务的有效支撑, 完善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产品, 以延长逗留体验的时间。旅游者由景观符号和多层次的空间引导, 逐步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各种观礼、洗浴及民族交流活动更强化了行为体验的异质性;此外, 周边地带的观景活动如森林、牧场、淘金沟游览以及度假疗养等内容, 将进一步拓宽旅游者对区域特色了解的广度和加深其对地域性文化体验的深度, 并最终吸引其延长逗留时间或多次来访。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层次的提高, 以深度体验为目标的慢速旅游模式将成为出行旅游的主要模式, 地域性景观意象的构成及行为空间的构建是影响旅游体验层次和时间的关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在于景观物质要素的组织, 更在于民族和传统文化习俗的注入。正是这些因素体现了地域性景观意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促使旅游者在慢速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地域性景观的理解, 形成景观意象与愉悦体验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学刊, 2007, (6) :19-24.

[3]陈娟, 孙琪.浅谈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广东园林, 2008, (6) :21-23.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42-75.

[5]周永博, 沙润.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科学, 2010, (8) :84-94.

初中地理情景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4

一、情景体验教学的概念

所谓情景体验教学就是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一定的对象进行有目地的, 融入具体生动的情景, 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化的表现, 使学生能更加轻松容易的理解教材, 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此门学科的兴趣爱好。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 其中有些知识不免略显枯燥乏味, 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会使之丧失兴趣, 主动性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耐心, 循循善诱, 既不要下死定论, 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合适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养成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更好的理解地理主要的知识结构, 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

三、初中地理情景体验教学的优点

在新课改的今天, 随着情景体验教学的走入课堂,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课堂注入新力量,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同学们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提供一个独立发展的平台, 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地理情景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创建合适的教学场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同身受。

1. 利用视频, 音频, 图片的展示, 活跃课堂气氛。

用一种学生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了解。地理中涉及了大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果还是用旧的教学模式, 单纯的用文字去叙述的话, 学生很难提起兴趣, 也很难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视频或者图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也能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 对于知识有一个立体化的理解。

2. 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

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表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提出问题。

这部分环节需要教师提前设置问题, 引导同学们通过设置的一定问题进而引发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 对知识进行巩固, 同时汲取新的知识点, 加深记忆。

4. 教师总结。

总结这部分至关重要, 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 总结出课堂的重难点。想要同学们通过对情景体验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对所学内容能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部分就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利弊是同时存在的,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同学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 因地制宜。

5. 课后的巩固。

课堂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要想所学的知识扎实巩固少不了课后的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一定程度上的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加强。做好下一节上课的表演准备。这就很大程度的使课上和课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于提高学生在自学方面的能力,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有序和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案, 明确这是一种达到目的的途径, 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方式。

2. 对静止的材料做生动准确的诠释。由繁至简, 又由简到繁。贴近同学们的实际生活, 简单易懂。

3. 注意方式方法。重点在于注重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从未知到已知。从知道到了解再到理解直至掌握。

4. 注重创新。

全程由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同学们的干涉, 充分体现学习的自由自主性, 实验自己做, 问题自己思考, 结论自己得出。恰到好处的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自主发展的平台。

5. 注意可操作性。活学活用,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计划, 在活动中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合作互助。

6. 注意避免重视情景忽略知识的情况。

切记不可本末倒置, 避免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出现浮夸, 华而不实的场景。过分注重追求气氛而占用课堂时间做无用功。

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道, 只有使同学们在最大限度上感受到了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乐趣才能使学习的效率效果达到最佳期待值。初中地理情景体验教学这一策略, 正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气氛, 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改变最初的教学模式, 新方法新面貌带入课堂。为了达到效果, 教师必须把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完美有效地结合融入。在新课改不断推广且得到认可的今天, 初中地理的教学也同样受到了重视, 转变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教学是一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卫青.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年04期.

小学英语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探析 篇5

传统的英语教学延续了汉语的讲解——练习——朗读——背诵的教学模式,并加以英语特有的听磁带跟读朗读,加之对新词汇的陌生和对外来语言的排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就存在一定困难和学习进度缓慢,学生处在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学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天性,禁锢了教师传统思想的突破。在课堂中敢于突破传统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植入互动体验式教学,就会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还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合理运用

1.运用实物图片和生活实例在英语课堂进行情景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外来语言进行教学,学生的感知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运用体验式教学,把生活实例引入小学英语教学,把“语言来源于生活”再将语言还原到生活中去,让枯燥乏味的单词变的更加具象和生活化刺激学生的感知觉,让学生在实物、语言和情景之间建立相关联系,例如对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等单词记忆时教师可以带实物到课堂,可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蒙眼去摸并猜测是什么并说出来,或者把水果给学生切开比赛做成不同的水果拼盘并让学生品尝最喜欢的果品,同时学习相关颜色、味道等词汇。在交流中也要用英语去表达。或者形象逼真的图片,还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相关词汇挂图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课堂气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枯燥的单词也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2.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体验英语教学情境。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让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枯燥无味的英语教学营造出形象生动的教学和生活场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和还原课本描绘的异域风情的语言文化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语言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生动的听觉和形象的视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产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和牢固。还可以把教材的生活场景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老师和学生再分别模仿和体验剧情情景,或者让学生开动脑筋猜测生活场景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情景交流能力,让教学回归生活,通过拓展让生活情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3.运用肢体语言、音乐、游戏丰富英语课堂情景教学。中国人表达喜欢运用语言的魅力,而外国人表达却喜欢附加形象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表达和展示丰富的表情和幽默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认识更能加深理解。音乐是表达式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教授一些英文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记忆词汇比普通记忆会更加深刻和牢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连续发音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经常设置英语教材语境的游戏会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和融入到课堂中来,例如“英语单词接龙”和“猜字母组单词”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牢记单词避免枯燥乏味。

三、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1.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设置游戏、音乐、场景再现、多媒体教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为学生营造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学习形式掌握巩固知识积累学习信心。通过美妙动听的音乐、色彩夺目的画面、形象生动的情景故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模式,让学生对学习不再感觉枯燥和乏味,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学语境,体验愉快的学习环境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让学习变成快乐的生活方式。

3.深入体验社会角色增强社会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少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对社会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好奇而陌生,通过游戏创设体验式英语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学校、班级和家庭语境生活当中,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存在感,同时也无形中通过英语体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获得多元教学效果。

四、建议

师生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英语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体验教学环境中,合理运用已有教材和适时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适时拓展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更多的学得和习得语言的情景教学环境。英语教师也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思考,改进和深造学习为体验式教学积累经验,充分挖掘体验式教学的无限潜力。

摘要: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是新教改中提倡的最行之有效的教法之一,它符合小学生教学和心理特点,尤其是英语教材中的语境和更加契合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的模式,也符合英语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对互动体验式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探析,阐述多媒体教学、实物情景教学、肢体语言音乐和游戏教学在情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和其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景,教学,英语,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珊珊.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优化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8,01:133-134.

[2]吕天.“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9:36-39.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 篇6

一、关注环境变化, 思考人地的关系

环境中很多要素的变化是在缓慢进行着, 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但是局部明显的异常, 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我注重引导学生用心体验, 及时捕捉他们的反应, 顺势鼓励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发问, 思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中, 我将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爆发的雪灾冻雨重大气象灾害事件作为新课教学的课前引子, 以此实例说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次灾害影响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寒冷的体验是生活在广东的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的, 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异常不再是科学家的研究数据、书本上无关痛痒的知识了。“气候为什么这么反常?”“如果全球气候变暖, 应该是暖冬, 怎么反而这么冷?”“气候变化就只影响中国, 不影响其他地方吗?”“以后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有体验就有思考, 有思而问。我因势利导就用学生的问题去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以及在气候变化面前, 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延缓气候变化, 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使学生的思有所答。

从课后反馈看, 将环境变化事件作为实例引进课堂教学, 会起到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不断关注全球的环境变化, 思考环境变化产生的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会发现自然环境时刻在发展变化着, 人类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思考和探索, 成为形成观念的认知基础。

二、感受生活体验, 反省人类的行为

广东省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孩子享受着自然的恩泽, 没体会过缺水地区生活的困难, 但是在珠江口的特殊位置却使他们品味到咸潮的味道。2005年底至2006年初, 特大咸潮连连袭击珠三角地区, 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教学中, 我把这次咸潮“特大”的原因分析作为扩展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 什么情况下什么地区会有咸潮, 为什么这次咸潮“特大”, 哪些是自然原因, 哪些是人为原因。一环扣一环, 抽丝剥茧, 使学生认识到珠江流域的人们在获取资源, 主要是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 以及珠江无序挖沙, 对咸潮起到加剧的作用。

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将亲身体验到的感受和亲眼所见的事实联系起来, 在结果与原因之间架起桥梁, 有效地推动学生反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激发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获取资源, 才能既得到资源, 又不破坏环境。

三、认识客观规律, 辩证看待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实施时, 我选取一段介绍我国西北的景观视频, 以此为素材让学生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情况作比较, 了解两地的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如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区域差异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人们必须了解自然, 总结规律, 遵循自然的规律, 因地制宜从事生产和生活, 环境才能持续支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人类又不破坏环境, 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我以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变化作例证, 展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 地势低平, 河网密布, 土质黏重, 早期人类耕作困难, 雨季经常导致洪涝灾害, 洼地积水, 发展缓慢;后来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发展基塘农业, 这种生产方式克服了影响早期生产的不利因素, 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见, 珠三角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没大变化, 变的是人类的利用方式。学生认识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区域发展的某一阶段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但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和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 影响也会变化, 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地观。

四、分析利弊, 树立人类适度改造自然的观念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但体现在利用自然, 还体现在人们不断地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

人类有很多改造环境的工程, 给人类带来“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弊”。学生不禁发问:是不是改造自然就是好的、要不要改造、如何改造。在教学《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之后, 我利用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让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经过表达、交流、争论, 使学生的观念发生碰撞, 在讨论中刺激他们作深层的思考。人类在河流上建大坝是为了改造“水”这一自然要素, 可是, 一个要素的变化却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河流整个流域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给地理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还会出现新的不利因素, 像某些水生生物可能因为生活环境变化而减少, 河口出现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重等, 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一步一步使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看法清晰明朗起来, 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是难免的, 但不是说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变小了, 改造前要经过规划和充分的论证, 改造要适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体验情景, 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切入点, 使学生通过关注环境、体验生活, 运用地理规律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懂得借鉴成功的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将来的生产和生活中, 自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 适度改造自然, 促使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围绕教学中创设的各种情景体验, 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切入点, 使学生通过关注环境、体验生活, 运用地理规律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关键词:情景,体验,人类,环境,人地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设计意象情景体验】推荐阅读:

中国园林设计之意象10-17

意象组合07-20

意象世界10-14

空间意象10-17

认知意象10-20

意象系统05-15

月亮意象05-20

常用意象05-30

古典意象06-10

教师意象06-16

上一篇:水力建设下一篇:现代农业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