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与写作

2024-08-11

科研方法与写作(精选7篇)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1

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是一个享受教育幸福和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其中渗透的是教师本人的情感、思想和灵魂, 它体现着一个教育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向往。而每一次收获一种心得与体会的时刻又标志着人格的提升和情操的升华。而教育科研论文选题是达成这一过程的重要前提。回首自己多年写作的心得, 偶尔成文, 与同仁们共勉。

一、生活观察———论文选题的扎实基点

教育教学生活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包含着论文选题的灵感和契机,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一双发现和捕捉的慧眼, 是否具有反思的头脑。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学生, 他们的甜酸苦辣与欢声笑语, 哪怕一句稚嫩的话语无不蕴含着诱发教育者思维动机的因子。所以, 富有智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人。他会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感觉生活中的每一种意义和价值, 会用自己激昂的心态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滴。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栏目。一天中午, 我一边做饭一边看着电视里主持人朱军与作曲家王立平的对话。王立平用一句十分简单的话高度概括了自己作为作曲家的愿望与梦想———有一首歌被记住是幸福。他用“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来形容自己对《红楼梦》的炽爱。倏然间, 一个问题闯进我的脑海———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 是否也可以用“有一节课被记住是幸福”来形容呢?教师上过的课是无数的, 匆匆地走进或者离开教室, 我们是否给学生留下了刻进他们记忆和灵魂的东西?爱因斯坦曾经这样给教育下定义:“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的课会给学生“剩下”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滑过我的脑海。顿时, 我放下手中的厨具, 拿起笔写下了一篇题目为《有一节课被记住是幸福》的教学心得, 发表于2012年第3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 。一天, 我发现班级里一个女学生行为表现十分异常, 在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之间进行了几次深刻的谈话, 了解了她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一篇题目为《呵护百花园中无名草》的教育心得已然形成, 发表于2012年第8期《新课程研究》。星期天回乡下父母家里修缮房屋, 儿子帮着我搬梯子, 劳作之中一则教育短文《送出你的梯子》产生了, 发表在2012年4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 。有人打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说灵感正如上帝, 他很忙, 不会光顾你第二次的。是的, 教育教学论文选题的灵感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只要你注意培养自己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细心观察其中的“蛛丝马迹”, 深刻思考其中的“细枝末节”, 灵感就会如期来到我们的身边。

二、教育思考———论文选题的有力支撑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道理, 我认为“教”而不“思”则容易使人步入“肤浅与世俗”的境地。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会反思的教师只能是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不可能有所创新和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现象的观察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与直观的理解, 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 而感性知识之所以能够升华为理性知识, 能够指导认知个体的实践活动, 还必须经历“顺应”过程, 自我完成认知的深化与升华, 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见解。曾经在QQ空间里阅读过题目是《心太软》的网络版歌词, 它是由20世纪曾经流行过的同名歌词改编而成的。“你总是心太软, 心太软, 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 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 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明知学生心里在怨你, 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 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读后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 顿觉眼前一亮, 歌里提到的课堂教学弊端不正存在于我的课堂之中吗?寥寥数语惊醒“梦中人”。于是, 一篇题目为《由一首“顺口溜”想起的》文章跃然纸上, 该文很快发表在2012年10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 。时下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思考的人很多, 而人们对高级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思考的较少, 于是我自己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访谈和思考, 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文章《唤醒他们心中的“蝴蝶”———对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很快地, 拙文发表于2012年1月A期《素质教育大参考》, 并被其他作者多次引用。思考, 尤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延伸与拓展, 它可以引导教师逐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固有理念的羁绊, 而一步一步地走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幸福和愉悦的神圣殿堂。

三、阅读感悟———论文选题的丰富源泉

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阅读是有效的途径,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与名师和专家进行间接交流和学习, 也是教师自我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专家和名师的思想具有启迪教师智慧和思维的作用, 他们往往站在理论的前沿, 或在较为深刻的实践层面上解读教育教学问题,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与见解里捕捉到比较鲜活的论文选题支点,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 从而诱发写作的灵感。笔者细读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篇题目为《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简单”》的读后感发表在2012年7-8月《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版) ;读短文《一个人的影响力》, 一篇题目为《做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读书笔记发表在2012年4月《思想理论教育》 (下) ;读星云大师教育爱徒的故事后, 一篇题目为《敲开心扉的智慧》心得发表在2012年10月《生活教育》;而阅读一篇关于企业老板善待工人的故事, 写就了题为《校长, 别吝啬你手中的“生活橄榄”》的管理心得, 发表在2012年9月《江西教育·管理版》。

四、课堂实践———论文选题的植根土壤

教师的课堂教学里充满着教育教学论文选题和写作的无数契机。认真审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都能捕捉到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灵感。讨论是时下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 而“伪谈论”又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我在审慎地思考之余, 《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四个不等式》和《探究·自由·拷问———学生课堂学习自由度的视角》分别发表在2011年4月和7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 。对比传统的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异同后, 《留住传统课堂教学的几多精彩》发表于2011年7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 。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了深度思考后,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细节处理偶得》发表于2010年9月《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重要载体。从上课铃声响起到下课, 乃至课外活动,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是教师思考的着眼点, 都包含着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五、课题研究———论文选题的必要路径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方面, 一线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笔者最早在2006年走进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当时笔者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 主持的《中学思想品德课话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为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近五年的时间里, 与课题组的同事们边教学边研究, 2011年, 课题顺利结题, 研究成果在我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进行推广。同时, 笔者的两篇题目分别为《话题教学, 让课堂“活”起来》和《给学生的观点插上飞翔的“翅膀”》课题研究论文也随着“面世”, 分别发表在2012年4月和9月的《基础教育研究》, 前者还获得徐州市教科所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其实, 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发现、研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过程, 其中的每一个研究环节都蕴含着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题眼”。

课题研究给笔者的教育教学论文选题与写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为什么?怎么办?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 一路走来, 身后就会撒下一串串跋涉的脚印。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2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从认识论看,科学本身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属于精神财富;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工艺设备和加工方法,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技术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物化。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3

1经验多,理论少

目前,大多数文章仍停留在对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某项具体工作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水平上。这类文章只限于铺叙事实、就事论事,发表个人感想和介绍局部经验,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开展教育研究的初期,这类文章对总结交流经验,启动和推动广大教师、干部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研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各方面工作在论文中都已大体涉及的今天,再普遍撰写和发表这类文章,不在理论方面进行提高就远远不够了。今后要更多地撰写和发表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少,其原因之一是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大。工作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当然也要深入地思考、分析,但总要容易一些,因为这是自己实践过的或熟悉的事情;而理论分析就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它需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参考相关理论著作,还要花大力气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2阐释多,导向少

很多论文基本上是属于对现行方针、政策、措施的解释和佐证:这类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方案的详细的阐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是,另一方面,有超前意识、有导向性的文章却凤毛麟角。撰写这类文章,要做一定的调查、试验,需要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是比较困难的,而它对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教改步伐又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撰写此类教育科研论文。

3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

不少论文就当前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存在的问题,能够做出详尽的罗列和归纳,对问题的由来、现状与危害也能做出一定的分析与论述,但对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理论思考却显不足。好比医生问诊后能说出症状和病因,但对治病却无“灵丹妙药”,开不出有效的药方,只是原则上提几点看法、意见与建议。这是研究不深人的表现。相反,好的论文就避免了上述的不足。从近几年一些获奖优秀论文中看,它们都是在大量调查和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不但有理论、有根据,而且科学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这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

4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大量论文中阐述问题、经验、解决方法等内容时,一般是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大多是定性分析,很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这表明,当前教育科研仍处于思辨为主的阶段,迟迟未能进入以实证为特征的科学实验阶段,离学科发展的最高阶段——微观机理的研究分析,尚有很长的距离。

5老题重做多,新颖创意少

一些人写论文是为了评定职称,带有某种“应付”的色彩,所以,选题一般是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所见所闻,作者花一段时间总结归纳出一篇文章了事,常常容易重复别人已谈过的观点、见解、主张,甚至材料。例如“教书育人”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教师重复写过,但很少有新意。老题重做并非不可以,但要有新角度或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有新思想、新知识,能把读者引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十戒

上面介绍了教育科研论文中的常见弊病,下面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教育科研论文的创造性、真实性、理论性与写作技巧,提出了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十戒”。

1戒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途径,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为发表的论文,总要有新意,有独创性,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

目前,有很多教育论文缺乏创造性,大量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人云亦云,在别人的观点和结论上打圈圈,没有个人创见,没有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不能反映出教育科研的新水平、新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作者不注意阅读文献资料,研究信息掌握得不足,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问题原来别人早已解决了;其二是有的论文作者只从个人爱好、兴趣出发,所写论文脱离教育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虽然论文中也许有某种独特的见解,但这种“创新”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发表价值。

2戒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

教育科研论文的论据必须准确、真实、典型、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实验结果必须能够再现,并能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这样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现在有的教育科研论文调查研究不够,资料不足,即事实论据不充分或不准确,任意夸大或缩小其作用,主观臆断,想当然;或为了得到某种结论,报喜不报忧,只选择那些对自己观点有用的实验数据,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谈看法,这样的论文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没有什么发表的价值。还有的作者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在论文前言和结论中就用“尚未报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进行自我评价;也有的在论文讨论中,对别人的观点、结论断章取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样做同样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也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3戒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

教育科研论文在于探讨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抽象、综合,上升为理论,实现认识的飞跃。因此教育科研论文不是材料的大量罗列和简单记载,而是有浓重理论色彩的再创造。科研论文与一般经验总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和理论分析。

目前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是教育类文章的主要通病,许多文章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作者写作时仅满足于平铺直叙,就事论事,认识只停留在一般的综合和概括水平上,不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得出理性结论,只能把论文写成经验总结、工作汇报、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

4戒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分明

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安排,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把各个论证部分严谨周密地组织起来,分清主次轻重,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在论文结构上常容易出现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是结构不完整、不平衡。有的文章缺少某一重要部分,如无头(绪论)、无尾(结论),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有的论文,开头没有说明课题的来源或研究目的、意义,也不交待实验的方法和手段,一上来就列举大量事实或数据,让读者觉得“没头没脑”?有的文章结尾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个人的观点和见解。有的论文该详细的不详细,该简略的却过于冗长,造成文章结构不平衡。

第二是结构松散,缺乏条理。有的文章内容上拼拼凑凑,论文层次既不遵循各部分内在逻辑顺序,也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写作时缺乏总体布局,信马由缰,因而出现前后不衔接、重复、矛盾等现象。

5戒标题空、大、旧、长

标题是论文的眼睛,有“指引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目前教育研究论文对标题下的功夫不够,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常出现的毛病有:

第一,标题空泛、模糊、不确切。一些论文标题模糊笼统,过于抽象,读者看完后不了解论文要论述什么,抓不住中心和要领。如“论学生的学习成绩”、“谈课程,教材、教法”等。

第二,标题太大。有的论文标题太大,涉及面过宽,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因为题目太大,论证时面面俱到,但对各方面的论述都不深不透,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新意。如“论教师的成长”,“谈教育与计算机科学”,这类题目都可以写一本专著,而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反映的内容。

第三,标题陈旧。别人已写过的题目,自己再写,老生常谈,若无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便很难写出新意。如“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这类论文一般与他人已写过的大同小异,重复现象严重,缺少新鲜感。

第四,标题太长,有的论文标题过长,甚至三四十个字,不仅哆唆,读起来费力,也不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如:“开展教学评估,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出现过长标题的原因是,作者缺乏深入概括、提炼的能力,没有抓住论文本质和重要特征。

6戒观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

有些文章对中心论点提炼不够,没有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抽象概括也不准确,形成观点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无。造成上述毛病的主要原因是:文章过多地叙述工作过程,对论据贪多求杂,对众多的材料缺乏认真的整理、消化,从而使中心论点不明显,淹没在冗长的阐述和繁杂的材料之中,造成论文重点不突出。

7戒论证不得力,缺少逻辑性

论证不得力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和充分的事例和数字的依据;另一类是材料很多,但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欠佳,缺少周密严谨的逻辑性。具体表现为:材料陈旧,缺乏新鲜感、吸引力;论据缺乏典型性、必要性;提出论点、罗列论据之后,不做深入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便用“由此可见”、“大量事实证明”等语句,以点代面,以小论据支撑大论点等等。

8戒绪论、结论写作不当

目前很多教育科研论文,绪论和结论写作不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论文的绪论洋洋洒洒,篇幅相当大,在写完实验过程、数据资料或是计算过程以后,就突然停笔,没有归纳和总结,也没有评价与建议,即看不出作者的见解和明确的结论。这样的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的文章,是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的。

9戒语言不精练,文字不规范

一篇优秀论文,不仅要内容好、观点新,语言也必须准确、流畅。目前比较常见的毛病有:用词不准确,标点不正确,语句不精练,语言含糊不清,语意费解等。

10戒图表不合要求

图表方面常见的毛病有:一是图表过多,安排不适当,二是图表不合规范,制作粗糙,给排版、印刷带来很大困难。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4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学, 或者说是一门艺术。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 应该说该课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或者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对于医学认识上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 人类由于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我们面对的是非常浩瀚的数据资料。比如, 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人的血压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测量同一个人的血压, 其结果可能都是不同的。诸如此类的医学数据, 我们在医学研究中会遇到很多, 如何从这样的信息中找出一种变化规律呢?统计学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工具和可能, 这就是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必然依据。医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 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和疾病治疗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当我们说研究在为什么提供理论依据的时候, 结论是否可信就显得异常关键。

2 学习及应用医学统计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关键是设计

统计工作的步骤有4步, 即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4个步骤中设计是关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某位研究者在收集到医学研究的资料后会说, 该资料如何进行统计分析, 应该采取何种假设检验方法。这就是对医学统计认识的误区之一, 认为统计数据的工作应该最后完成, 岂不知医学统计的工作是贯穿在整个研究工作中的, 在研究的开始统计工作即已开始, 而且研究的设计在整个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有人说设计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决定着科学研究的成败。尤其在医学研究中, 在掌握所研究课题的相关背景知识后, 科学、合理的设计会帮助我们节省研究费用和时间, 会提高研究的质量。对于医学科研设计, 主要有调查设计研究和实验研究2个方面。

2.2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问题

无论是调查设计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要考虑样本量的问题。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医学研究其研究主体往往是样本, 最终研究者会通过样本的数据来推断总体的状况, 这就涉及到样本能否代表总体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即样本的选择和样本量的问题。如果样本不能代表总体, 那对总体的推论就会让人质疑。笔者在读文献资料的时候, 看到许多研究都没有详细描述样本的选择, 即使描述了样本的选择方法, 也没有说明样本量选择的依据。尤其在一些中医药文献中, 样本量的选择无论对病例干预研究还是对动物实验研究都没有说明以什么依据确定样本量, 根据有关著作[1], 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抽样方法和研究目的应该应用公式计算样本量, 依据一定的容许误差,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要有足够的样本量才能减少统计学上所说的假阳性错误 (Ⅰ类错误) 或假阴性错误 (Ⅱ类错误) , 才能使我们假设检验的P<0.05更有说服力。

2.3 研究设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研究方法的科学选择可以更有效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同时好的设计方法能够大幅提高研究的质量。笔者在工作中经常见到临床研究者由于研究设计的缺陷, 使宝贵的资料信息没有充分反映。例如, 在临床研究中经常会看到研究者将一定数量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 研究者如果设计实验时对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实验因素进行配比, 采用配对或区组设计, 那么研究结果就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3 统计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医学研究后最终的数据统计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我们常说定量资料选择t检验和方差分析, 分类资料考虑卡方检验, 但是统计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资料类型, 而且应考虑设计类型和应用条件。经常会见到比如病理评分等类型资料, 由于研究者纳入的样本量比较少, 应该不服从正态分布, 不满足t检验或方差分析的条件, 但经常见到采用的是t检验或方差分析。有些资料虽然不服从正态分布, 但由于研究者纳入的样本量比较多, 可以考虑数据转化或者应用近似正态分布的统计检验方法, 但研究者使用了说服力比较弱的秩和检验, 造成数据信息的部分丢失。

4 统计结果的正确理解与解释

在数据最终分析、处理、完善前, 我们首先应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测, 数据的检测就是分析数据的分布状况和离群值选择、缺失值分析等的描述。在最终分析前还要考虑出现该问题造成的偏倚及用统计学方法对偏倚的控制。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然后经过数据的统计处理以后, 研究者往往会得到阳性或者阴性的结果, 有些研究者得到P值远小于0.05或远大于0.05会非常兴奋, 那么P值在医学统计学中到底有什么意义呢?P值是指在H0所规定的总体中随机抽样, 获得等于及大于 (或等于及小于) 现有样本统计量的概率。若P≤α (α为检验水准) , 表示在H0成立的条件下, 出现等于及大于 (或等于及小于) 现有统计量的概率是小概率, 按小概率事件原理现有样本信息不支持H0, 因而拒绝H0。若P>α时, 表示在H0成立的条件下, 出现等于及大于 (或等于及小于) 现有统计量的概率不是小概率, 现有样本信息还不足以拒绝H0。显然, 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与检验水准有直接关系。这里大家需注意, α=0.05这一检验水准只是医学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中习惯的水准, 其实α=0.03或α=0.06亦是小概率事件。假设检验的目的是帮助区分实际存在的差异与机会造成的差异;但它的结论具有概率性, 因此称一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不可能是机会造成的差异, 是错误的;尽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但仍可能发生。所以无论作出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 我们都面临着犯错误的风险。虽然P值远小于0.05或远大于0.05, 或者说研究者将检验水准定的非常小, 虽然犯Ⅰ型错误的机会减少了, 相对犯Ⅱ型错误的概率就会加大。统计学的结论往往是概率性的。如果我们得出阳性的结论, 可能会存在统计学上有差别, 但是在实际医学专业上没有意义。例如2组疗效差别甚小, 对于大样本, 小的差别也可能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因为这很难用机会来解释, 但我们并没有理由认为它在医学专业上也是重要的。如果我们得出的是阴性结论, 可能由于样本不够, 不能检验出差别。

摘要: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医学研究的成败取决于医学科研设计的好坏。医学科研设计是医学统计学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因此, 医学统计的合理选择及应用直接影响到医学研究及写作的质量。由于还没有接触科研课题, 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深刻体会到该课程的实用性、重要性, 对统计学的掌握也就没有真正到位, 这对以后的科学研究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影响。现就常见医学科研及写作中统计方法的正确选择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科研及写作,统计方法,选择及应用

参考文献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学习。 篇5

范县高码头镇丁大寺小学

史占龙

2012年11月1日

10月27日,我有幸在文体馆参加了由范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共同组织且为期一天的《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常运领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我感觉自己对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堪称收获颇丰,现将学习后的一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通过常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了解到了进行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我认识到教育科研不仅仅是教育家的事,更是我们普通教师的事。教师参加教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

二、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撰写学科论文。

常运领老师告诉我们,论文写作应抓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个选题上写深写透,这样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选题也就是选择课题,包括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在教育科研课题完成之后进行的,论文可以整个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论文也可以以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科研课题的选择制约着论文题目的选择,选定了科研课题,也就确定了论文的题目和大致内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确立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教学论文,这是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研究的教育课题。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教育理论问题。当然,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研究时有所侧重而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扬长避短;然后再逐渐向理论深度发展。一旦确定选题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查阅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关于教育论文,不论是选题立意、组织材料、遣词造句、谋篇构思,还是逻辑推理、层层论证、以理服人,写作过程本身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了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活动变成有形的文字表述,我们就需要反复地推敲,通过写作论证的过程,使自己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系统化。撰写学科论文,能促使我们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本次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创作有价值的学科论文:

1、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

2、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经常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获取写作资料的有效途径。

要通过反思教学实践去收集写作资料,必须做到:

首先,要勤于学习。平时要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便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其次,要勇于实践和探索。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往往是善于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

再次,要敏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日三省吾身。”都表明思考对于学习、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思考,不能把握理论的实质;实践不思考,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才会不断有所收益和创新。

最后,要善于记录。平时注意及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所得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而鲜活的素材,是教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6

关键词:科研绩效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权重

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应根据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边界划得更清楚,将某些之前难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再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在进行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时,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现象以及很多因素,而且,在进行评价时会遇到很多的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所以,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定量化处理,进而清楚地了解校园环境处于哪一质量等级。但是,这种综合评价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权重需要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确定,所以,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使其更加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通过这种方法不难进行定量表示,最终使评判结果达到更高的准确性,有助于推动高效合理的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模型。

1 选择并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是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关键,这必须以综合评价的目的为依据。对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不仅仅关注他们整体完成情况,更主要的是对他们完成质量与影响进行评价。基于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并复杂化,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异同性,结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现状,我们选择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交流、专利、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师科研完成率等六个方面作为一级评价指标以及19个二级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构成体系。所构成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指标权重求解

1.2.1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六个一级指标因子权重,在层次分析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求得指标权重。如果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来阐释,那么可以将这个值作为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运用公式S=(uij)p×p即可求得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S=(uij)p×p即:

通过R统计软件,我们可以得到λ■=6.00589 ,即判断矩阵S的最大特征根。我们可以根据公式 CI=■=■=0.001178 得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从而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RI=1.2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通过公式CR=■=■=0.00095<0.10 ,我们得到的是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为:

A=(0.202,0.156,0.165,0.202,0.109,0.166)

1.2.2 计算二级指标权重。和上面所讲的原理一样,计算二级指标权重时,首先借助层次分析方法,分别对各个二级指标构造其各自的判断矩阵,再在R统计软件的协助下,根据相关的公式求得最大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求的合理的权系数。

科研项目六个指标的权重,其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为:(0.183,0.128,0.210,0.174,0.199,0.106)

学术论文指标的权重:(0.213,0.321,0.285,0.181)

专利指标的权重: (0.217,0.285,0.246,0.252)

学术交流的评价指标的权重:(0.474,0.526)

学术著作指标的权重:(0.429,0.571)

2 科研绩效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2.1 科研绩效的加权平均模糊合成综合评价 根据加权平均M(·,?茌)模糊合成算子,将A与R组合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向量B。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一般会选择取大取小的算法,但是这种算法有一弊端,如果涉及大量因素,分到每一因素上的权重也就很小了。模糊合成运算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容易丢失很多的信息,最终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即模型失效。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我们选择了加权平均型的模糊合成算子。可由以下公式得到评价结果:

b■=■(a■·r■)=min1,■a■·r■,j=1,2,...,m

其中,用ai来表示第i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用bi 来表示隶属于第j 等级的隶属度,用rij来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等级的隶属度。

2.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将来源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各二级教学单位统计数据代入建立的模型中,计算各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向量。科研项目的归一化后的综合评价向量(0.150,0.459,0.312,0.079);学术论文的评价向量归一化得(0.084,0.226,0.499,0.197);教师科研完成率评价向量(0.035,0.370,0.511,0.084);专利评价向量归一化得(0.032,0.279,0.501,0.188);学术交流的评价向量归一化得(0.027,0.300,0.496,0.177);学术著作评价向量归一化得(0.020,0.231,0.457,0.292);综合评价向量归一化得(0.057,0.318,0.458,0.167)。

2.3 各二级教学单位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值计算 针对科研绩效评价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体系。我们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各二级教学单位划分自然科学群和社会科学群,然后根据二级指标分别对属于自然科学群和社会科学群的各二级教学单位进行一一对比,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测量等级:好、良好、一般和差。根据学院实际需要,我们将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四级量化,并依次赋值为80、70、60及50.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各二级教学单位在科研6个方面的和科研总体绩效综合评分值并进行排名。

3 结论

借助模糊数学来综合评价高校科研绩效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结果难分辨的情况出现。本文选择使用加权平均型进行评价,实际效果比较好。

在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过程中,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原则方法来分析结果,还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多指标进行排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权重的确定,现在不少还是由专家根据其经验得出的,涉及的主观因素比较多,最终使评判结果的准确性不高。本文在模糊综合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其优点是逻辑性较强、实用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好,能够准确地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与排序研究中得以应用,这种模型的建立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能够让高校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而提高高校整体水平,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博文,黄武.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四川: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05(03).

[2]郑德俊,高风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湖北: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7).

[3]候君,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系统设计[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8).

[4]谢峰,邹丽阳.普通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科研方法与写作 篇7

一、进退自由的团队更易获得认同

真实的科研需要发自内心的需求。科研先锋队需要在形式上保持灵活,对参加对象要保持进退的自由,以活动内容吸引教师。“您还在羡慕别人发表了那么多篇文章吗?您还在感叹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成长目标的迷茫吗?加入科研先锋队吧!也许您不知道辛苦写出来的稿子投到哪个杂志合适,也许您还在为网络下载文章感到不方便,科研先锋队可以帮助您!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适合每一位需要成长的教师……”

这段文字有点像电影上的外国征兵宣传,也有点像大学社团的招募广告。没错,这就是科研先锋队的报名宣传海报,它挂在学校的内网,想参加的教师只要在下面填上自己的个人信息跟帖就可以。没有资格审查,没有台阶要求,更没有名额限制。“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行政的强制命令反而会让科研成为一种负担,失去它本应有的魅力。教师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们。

二、身边的达人榜样更能激发自信

每年新一届科研先锋队成立的那一天,我们团队都会邀请学校的科研达人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达人们把自己发表的样刊搬到了会议室,看着那摞近半人高的报刊,现场惊叹声不绝于耳,视觉上的冲击引发的是精神上的震撼。听着身边的人讲述自己发表第一篇文章的经历,欣赏大量阅读所带来的广阔视野,聆听笔尖下的智慧让思维碎片成形的经过,不由得让人感叹“人是思想的芦苇”!一句“五年前,我和你们一样没发表过一篇文章。我做到的,你们也一样可以做到”让队员们热血澎湃。

有了这样的视觉和精神震撼,接下来自由提问的互动环节立刻热闹起来,“你用什么时间写作?”“你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怎么知道报刊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你能共享一下投稿的邮箱吗”……

原定四十分钟的会议时间远远不够,于是讨论从会上延伸到会后,从上班时间延伸到下班后,从办公室拓展到QQ群、微信圈。科研处干脆在内网开辟了一个专栏——“身边的科研达人”。栏目介绍上写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备课、上课、辅导、作息……他们看到的,我们也看到;他们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他们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做个用笔思考的有心人。读一读他们的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研究你的教学内容,观察你的教育对象,用笔记录下属于你和孩子们的幸福故事,启程了,目标就不会远……”

三、菜单定制式的培训更显效果

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每年要完成多少学时的培训,其实并不是教师们不思进取,而是因为所谓的培训对自己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成了负担。根据教师们的建议,先锋队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将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分主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以教育随笔为例,先后进行了例文解读、杂志栏目分析、写作点积累、我的教育故事、投稿的那些事等专题研讨。培训时,首先从优秀杂志上找来好的教育随笔让教师们审读解析。在深度阅读中队员们明白了一篇好的教育随笔一般都会有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有一段深入本质的思考分析,还会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方法。渐渐地,教师们发现这样的事例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文章自己也能写。

于是,每月一篇作业,按时发到指定邮箱,每个月写好后,请高手点评。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从写作点的选择到题目的拟定,内容的删减到文字的排版以及投稿方式到适合杂志的选择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因为所培训的内容是教师自己定制的,也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每次活动都没有人缺席,每次活动他们都听得格外认真。有时候有些队员的文章指导得不够详细,他们还会追到办公室进行请教。于是,每月一次的先锋队活动有了宗旨:“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

先锋队活动也有了保留节目:美文推荐、发表经验分享、问题交流、队员作品点评……为了让队员们尽快实现发表零突破,科研处专门搜集了各种教育杂志的征稿信息,征稿主题往往也代表着教育的当前热点,有很强的针对性。活动时老师们也乐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一年级孩子老打小报告怎么办?”“我们班有一个孩子每天都缠着我给家长打电话表扬他……”

往往一位教师的一个教育话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后,处理方式得到了丰富完善,不仅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技巧,文章也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完善。人们常说“从零到一的距离,通常会大于从一到一千的距离”,科研写作也是这样。一旦有第一篇作品发表,就会产生激励动力,很快会有第二篇和第三篇作品发表。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正向路径依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车辙问题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