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方法

2024-07-23

科研课题方法(精选8篇)

科研课题方法 篇1

科研课题设计逻辑方法归纳

逻辑方法包括的类型有:、类比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作为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一般进一步认识个别的主要思维方法就是演绎;由个别认识一般的思维方法,就是归纳;而通过个别认识个别、或者通过一般认识一般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演绎、归纳和类比,都是科学认识中最为广泛应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法

1、概念:所谓归纳,是指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推理方法,即通过对一些个别的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的公式、原理和结论。

2、科学归纳法的五种形式:1 求同法2 存异法3 共用法4 共变法5 剩余法

3、简单枚举法的优点:在于用起来方便。缺点:在于归纳得不完全。

4、完全归纳法的优点:在于结论是可靠的。缺点:在于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

其中共用法是存异法和求同法的结合,共变法和剩余法是求同法和存异法的引申和补充。因此,最基本的方法是求同法和存异法。

演绎法

1演绎法同归纳法相反,是指从已知的某一些一般公理、原理、定理、法则、概念出发,从而推论出新结论的一种科研方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的局限:1 不在于发现,光靠演绎法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2 推理的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前提的制约。(四概念)3 孤立的演绎本身不能正确的反映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归纳方法不可靠,但能获得新知识,由归纳可上升到普遍命题,演绎推理可靠,但一般不能获得新知识,结论已蕴含在大前提中。

3演绎的作用: 1 可以把有关的科学知识合理的联系起来,想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2.是作出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3 是发展假说和理论的一个必要环节,能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4 对于人们进行各项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 对于反驳错误的理论学说也有重要作用。

4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演绎的条件:

1、前提必须真实

2、逻辑联系必须正确

科研课题方法 篇2

1 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建立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 因此, 教师不但是“教”者, 更是“学”者。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他们并不满足于教师只传授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好教师”的标准已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3]。固守着几本旧教材、靠着几套旧教案的教师是教不好学生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论、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才能够被现在的大学生所认可, 才能够不断自己的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常讲常新[4]。

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尝试着把真实的科研成果引进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课堂教学, 把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新知和体会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该文献资料的理解讲解出来,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由此, 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联系更加紧密, 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但新颖性不足的缺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2 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新模式的构建

在原有专业课学时本就不宽裕的情况下, 建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这就意味着

任课教师必须要压缩原有课程内容的授课学时, 为科研案例的课堂引入腾出授课时间。压缩授课学时, 并不表示要省略好多本应该讲授的内容, 而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在精通现用教材的基础上, 重新组织教材, 言简意赅地讲授教材内容。其次, 要求任课教师要注重自己平时科研工作的累积, 注意选取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科研案例。同时, 还要注重自己的授课方式, 注意科研的课堂引入及与课本知识的衔接。

2.1 精通和重组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 “以本为本”的处理教材的习惯既限制了教师的思想, 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5]。教学, 不仅仅是机械性地重复教材上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一个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 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教材上的内容好比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海洋, 而知识的核心则隐藏在大海的深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深埋在海底的真理浮出海面, 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潜入海底去发现[6]。传统的授课方式犹如将不识水性的学生强行摁入大海, 这不仅会使学生晕头转向, 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 要在短学时内将教材内容讲解清楚,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组织好教材。读教材和领会教材是一个将书变厚的过程, 而讲解教材则是一个将书变薄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为了授课内容的连贯, 同时也为了防止讲授内容的过多重复, 将教材相关的内容加以适当地调整。如, 在讲述第二章X射线衍射方法时, 考虑到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在原理上是类似的, 因此, 将课本第十章中倒易点阵的知识点穿插在第二章中讲述。这样调整, 既可以为后面章节的内容做了铺垫, 同时, 也防止讲解第十章时过多地重复X射线衍射方法的内容, 节省了授课时间。再比如, 电子探针通常作为一个附件安装在扫描电镜或者透射电镜上, 从而起到一机多能的功效。笔者在讲述第九章透射电镜及第十三章扫描电镜部分内容时, 直接将电子探针的功能以科研案例的形式直接给出。而当课程进行到第十五章时, 笔者只需要简要地介绍一下电子探针仪的构造即可。除此之外, 为了为科研案例的课堂讲解预留了宝贵的时间,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 精心准备授课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 既可以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大地压缩了学时。

2.2 选取和引入科研案例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是一门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 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科研案例的引入,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课堂所学在科研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以此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当然, 为了更好地构建与科研案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选取合适的科研案例、恰当地引入和讲解科研案例是重中之重。

我们都知道, 开始讲授一门新课程时,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任课教师往往要强调很多, 诸如, 这门课程在大学阶段有多么多么的重要……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 学生们是司空见惯、置若罔闻, 甚至心生厌倦。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前, 首先精心地选取一篇已见刊的科研小论文。上课时, PPT上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篇不熟悉的科研小论文。这时, 学生窃窃私语—教师不讲课要干吗啊?这时, 笔者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以为高校教师比较容易胜任, 其实不是这样的。原因在于现在的职称评审太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职称评审时, 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这样的科研小论文, 尤其是那些发表的期刊比较有影响力的科研小论文……”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现实, 笔者这样漫不经心地开始, 反倒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更关心这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时, 课堂上就传来了学生的小声嘀咕……一看到大家的胃口被吊起来了, 笔者就又漫不经心地说:“就我们材料类的专业而言, 咋样才能将科研论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很短的时间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本论文中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相关的内容, 并着重强调其在这篇科研小论文的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 这门课是我们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的。这样开篇, 学生们发现,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确实和自己未来的专业工作相关, 由此,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该课程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地削减了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

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开始, 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该课时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地位[7]。如果任课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感觉不到本专业课开设的必要。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精心准备绪论课该讲解的内容, 力求绪论课讲得比较精彩, 以此紧紧地抓住同学们的视觉神经。如, 在讲述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时, PPT上出现了伦琴妻子左手的照片。大家一看, 这不是和我们熟知的胸透片一样吗?借助这点相似, 笔者给同学们讲述了X射线的性质……正是由于X射线具有这样的性质, 因此, 在X射线发现之初, 人们对它的性质一无所知的时候, 已经开始了它的应用。借此, 我们就顺其自然地开始了X射线本质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把与该课程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贡献灌输进去。如, 最早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英国的布拉格父子和德国的物理学家Laue……我国的物理学家吴有训在此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时, 学生们都变得特别期待。因为他们特别想知道:Laue实验到底如何完美, 以至于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赞扬? Bragg父子的研究结果看似很简单, 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的突出贡献又在哪里?为什么吴老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整节课下来, 同学们变得聚精会神, 大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答案中度过这一节课……

这就是案例教学的魅力:恰当的科研案例、合理的授课方式, 能够紧紧地拴住学生的视觉神经, 同时也剔除了专业课带给大家的枯燥感, 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 新模式尝试应用的课堂效果

当然,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任何授课方式都有它的两面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率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实施了案例教学, 且指导学生亲自查阅了与该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让几名学生就自己对文献资料的理解进行了课堂讲解。为了检验“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 笔者回访了很多学生, 同学们对该次课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并且以匿名信的方式给笔者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接下来, 笔者剪切几段学生们的来信, 与大家共鉴 ( 如图1 所示) 。

通过学生们的意见反馈, 笔者发现, 案例教学还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当然, 由于这是第一次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改革, 此次课改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已将学生的来信装订策成册, 希望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能时刻鞭策着我, 始终伴随我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授课的始终。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其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学有所用的平台, 这两个方面在开展科研上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科研对教学的促进所用是间接的, 而科研对师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则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教师角色与研究者角色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以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科研是一个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学校受益三赢局面的成就点。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的鼓励下, 笔者及团队成员努力将真实的科研案例引入到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尝试着建立一种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授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鹏飞, 胡艳华, 赵鸽.“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 :18-20.

[2]胡艳华, 李鹏飞, 赵鸽.案例教学法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 2012, 1116:30-33.

[3]林群, 刘秀君, 仇计清.高校教师要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长之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2) :1-3.

[4]张扬, 易自力, 尹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教育管理, 2009 (8) :40-42.

[5]郝振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 :42-44.

[6]王东武.科研与教学互动并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2) :169-172.

科研课题方法 篇3

现象与反思

目前,吴江区所有学校的主课题都已经在大市级及其以上立项,绝大多数学校能够规范、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但也不乏只做表面文章的,课题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镀金式”课题。更多的是为了课题的立项,拿到某个级别的立项证书,很少有实质性的研究,缺乏思考与实践,更谈不上适切的科研方法。到了课题结题时,只能选择延迟结题或者不了了之。

2.“拿来式”课题。在课题申报的时候请上几个专家,帮助“揉捏”出某个课题,而这个课题跟学校平时的教学现状乃至办学层次都不太吻合。课题虽然立项了,但学校面对着基本上陌生的“舶来品”课题,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这样的课题研究充其量只是一张立项证书,几乎没有研究的意味,更不要谈方法与成果了。

3.“箩筐式”课题。有些学校觉得课题研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因此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包括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都往学校主课题这个箩筐里装。看上去课题研究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过程性资料也是“异彩纷呈”,其实这些材料跟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度,研究方法也只是申报书上的摆设。

4.“经验式”课题。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各个阶段的课题在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大多套用课题研究的老经验,先是课题论证,上几堂课,搞几次活动,写几篇论文,最后一个研究报告,再搞一本汇编。这样的研究缺少针对性,也谈不上研究个性,更缺乏课题研究的学术品位。

方法与对策

上述几种现象,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有关,也有不少学校想研究但不知道怎么研究,我们有必要进行教科研方法的普及与运用方面的指导,以进一步凸显课题研究的品位与价值。

1.科研方法的深度学习

一是科研方法论著的学习。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对于科研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不清楚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内涵与意义,更不清楚各种科研方法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了解和比较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适切性。目前,吴江区不少学校都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沙龙和每月研讨活动,通过阅读、聆听、研讨,教师在科研头脑风暴中逐步明晰了各种科研方法的特点及运用,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二是他人研究经验的借鉴。也许有的教师会觉得捧着枯燥乏味的教育科研理论书籍难以悟透,那么,身边的科研骨干就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妨借鉴他人运用科研方法的成功经验,开始甚至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模仿。如吴江区汾湖实验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叙事研究法运用非常出色,区教育局就组织全区小学教科、教务主任进行观摩,汾湖实验小学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将一个个鲜活的研究故事精彩呈现,阐述了在研究历程中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他们在记录与撰写叙事故事的同时,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次活动给参会者以很深的感触,现在,吴江区域内很多小学的教师都在运用叙事研究作为自己草根研究的主要方法,他们在科研的“自留地”上耕种得法,其乐无穷。

2.科研方法的适切选择

一是基于课题研究内容。在学校主课题研究中,科研方法的运用一般依据课题内容而定。如“合作学习理论与本土价值的研究”,势必要用到文献研究法,需要教师检索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理清本校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基础,分析国内外合作学习理论对本校的价值等等;再如“‘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实践研究”,要用到行动研究法,需要教师在构建“作后讲评”操作范式时,不断实践,发现问题,专业分析,行动改进,使得“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构建不断趋于完善。

二是找准自身研究特长。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中,有时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自身研究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教育科研方法。如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有的教师选择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法,并依据研究主题,进行跟踪性的观察、记录、反思、分析,有目的地进行对比思考,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进程。而有些教师则依据研究主题选择叙事研究,围绕研究点,记录教育、教学片断,通过不断撰写主题明确的教育故事,进行跟踪、对比与反思分析,观察并印证自己的课题研究。

三是借力区域科研优势。在进行学校主课题研究中,行动研究法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在我们吴江区,很多老师在研究进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课堂观察进行课题研究。因为课堂观察研究在吴江起步较早,区教科室还有省级此方面的重点课题,并设立了课堂观察研究的实验区,在各个学段成立了课堂观察协作组,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所以教师们对课堂观察较为熟悉,知道怎么操作,也比较认可。除了个人经常运用课堂观察法以外,有时还会借助学校教研组进行小团队的课堂观察,相互协作,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因此,区域科研优势是教育科研方法选择借力的重要来源。

3.科研方法的规范操作

一是方法科学。科研方法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程序,需要教师进行精当的操作,还应结合自己研究的进程选择适切的时机。例如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那么,发现和提出问题—筛选和归纳问题—研究分析问题—采取行动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行动的成败得失—提出改进办法,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规范,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的进程选择合适的时机,毕竟科研方法的运用不是走过场,是需要契合具体研究内容与进展的。

二是过程规范。课题研究重在过程,需要在研究进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反思、调整和改进。例如,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的进程中,教师首先要在既定研究主题背景下,有意识地选取含有核心问题与疑难情境的典型事件,而且自始至终必须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撰写的案例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样的案例研究呈现了整个研究的进程,符合我们吴江区域提出的学校主课题研究要“接地气”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真研究”。

4.科研成果的提炼推广

一是注重成果提炼。科研成果的提炼是学校主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首先科研成果需要提炼,经验总结法是最常用到的成果提炼方式,在经历实实在在的过程性研究之后,必有教育规律蕴含其中,需要教师拥有宽广的教育视野和丰厚的教育底蕴进行有价值的提炼;其次科研成果的总结往往要有一些新意,有新的切入点,呈现个性的风采,这就需要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会比较,发现其鲜明的个性与差异,真正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二是注重成果推广。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也是检验教科研成果的重要显性标志。我们要注重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用研究所得去指导区域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去解决新的教育难题。当然,在科研成果推广时,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时空的不同,对原来的成果进行新的探索,并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普适意义。

学校主课题研究需要注重科研方法的运用,需要在研究进程中不断地学习、适切选择、规范操作,重视对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在课题研究进程中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努力探求和总结教育规律。课题研究只有科学地运用科研方法,才能远离肤浅与形式,也才能真正凸显研究的学术品位和实践价值。

(盛伟华,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215200)

课题研究方法 篇4

1.观察法

研究高校课堂导入必须深入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研究:一是常规课堂导入;即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二是教研课课堂导入研究;即课题组组织教师观摩某位教师的教研课课堂导入。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选取典型的高效课堂导入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

3.实践反思法

初中文科高效课堂导入研究即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为研究对象,对高效课堂导入加以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组倡导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高效课堂导入环节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以往效率不高的导入环节,在反思中探寻高效课堂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方法 篇5

一.课题研究与论文的区别

课题是教科研机构或者学术部门立项进行探索和研究,往往需要阶段性成果,研究的案例和小论文等来共同支持。

普通论文是个人和单位依据个人或单位的探索,形成的没有任务指派的成果性文章。随意性很强。

论文可以是写作,但课题一定是研究:

举例:《构建节约型中职后勤的分析与对策》

如果是论文,提出论点:怎样建立节约型中职后勤1.后勤社会化服务.2.后勤的管理现代化。等。如果要做课题研究,首先要收集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之前后,用车成本的对比,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研究中得出社会化服务是节约型后勤的必由之路这一论点。

二.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1.课题申报:由申报人向课题组织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形式是课题申报表格的填写与上报(本过程我校的课题已全部完成)

2.开题:申报通过后,要组织开题工作,并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上报课题组织机构。(已全部完成)

3.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各研究小组要根据申报的课题研究内容,组织好前期的调查分析报告,并形成文字材料。这是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部分课题组正在进行)

4.中期检查:课题组织机构根据工作安排,会在中间组织检查,各课题研究小组要填写中期检查表,对课题进行的过程及状况全方位反映给课题组织机构。形式是中期检查表的填写。(学校6月底将组织全部研究课题的中期检查)

5.结题: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课题论文。并将研究资料与课题论文全部上交给课题组织部门,并填写结题报告。(12月1日为课题结题最后期限)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6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6、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7、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6)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三、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五、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

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六、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七、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八、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2.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等特征。

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3.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

4.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②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5.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形成假说

——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方法之我见 篇7

首先是意识问题,很多教师没有科研意识,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教书育人,至于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那不是我们决定的事。其次是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即使有科研意识,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些教育研究,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比较多的一线教师都缺乏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感觉自己无从下手。最后就是知行不一,即使有一部分教师有了意识、读了理论,但是在最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很多,让人气馁。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我个人在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过以下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处处留心,强化意识

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一线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具有“主人翁”意识,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现在全国各地大力倡导的“教师行动性研究”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多读学科前沿杂志,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多与同事商讨,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形成意识氛围。过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些教学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将之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产生某些思考。

二、多读多想,自学成才

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他们自身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很难专门辟出时间来深入学习某一理论。但所谓“功夫在平时”,学校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给自己“补养”。就我自身经验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直接阅读教育科研的理论专著是有比较大的困难的。我一开始就选择了某教授推荐的一本理论专著,他说这是国内现今最容易理解的一本专著了,可是我读来还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后来我就寻找了很多实际运用的案例,从案例中探究理论,效果非常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我们常常和自己的学生讲,自己却忽视了它。很多理论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我们没花时间、没动脑子去读、去思考。

三、知行结合,内化科研

“光说不练假把式”,有了意识,读了理论,接下来就要想如何实践了。关于这一点,我想结合我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生涯作稍微详细的阐述。

1.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教育科研听起来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其实不然。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什么普遍规律,而是寻找一些适用于我们所教导的这群学生的一些“特殊”规律。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以偏概全,总是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最后却又总是因为种种不可操作性使我们的努力“流产”。

2. 自我丰富,自给自足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要想做好一些工作,首先就得取得学生的支持。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独立倾向,他们的爱憎是有明显的社会倾向的。如何使他们爱我们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首先要爱他们。爱他们有两方面:一是我们“想”爱他们,二是我们“能”爱他们。第一点我就不多说了,第二点很重要,这个“能”字是双向的,是要我们花心思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到让你的英语课堂被学生喜爱甚至推崇。至于怎么做到,那就是小标题所说的——自我丰富,自给自足。

3. 注重积累,水滴石穿

我想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应该都有我这种感受:几乎每一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是怎么教都教不好的,或者说是怎么教都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的。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年甚至每天都在遭遇着。我观察过我周围的同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的,结果千篇一律:多抄写、多谈话、请家长。谈的也无非就是读不好英语会影响一生之类的话。可是效果如何呢?我想大家应该都有亲身体会,我就不多说了。我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学生的:我也与他们谈话,但不是谈英语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我只是随性地和他们闲聊;我也与家长沟通,但不是“请家长”,只是借助一些特定的时机与他们有目的地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会做记录,如观察记录、谈话记录、自我感受、分析比较。一个两个你不会在意,两三届学生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英语学不好的学生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点。当然,我所做的这些离科研还远,但是仅仅这些就已经让我获益良多了。

我国科研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8

关键词:科研绩效 科技管理 二次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估与发展越来越重要,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尤其要改革科研绩效评估方法,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

1 我国既有科研绩效评估方法综述

1.1 科研绩效评估的程序

①提出评估目的和要求。②明确评估主体。③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设计。④评估信息的采集。⑤综合分析与反馈。⑥编写评估报告。

1.2 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基本模式

科研绩效评估是一次有目的的活动,为了到达目标,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科研绩效评估有自己的评估程序。从评估程序上分析,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必然经过这么几个环节: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综合。本文把他们提出来定义为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基本模式。

1.3 科研绩效评估的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三大类,在我国一般把试验发展称为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主要为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估实质是对其产生的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进行评估。应用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以技术论文、技术专著和专利为主,但一般情况下,应用研究专利形式比论文形式更能体现其技术特征。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主要以商业价值为评估标准,即强调其实用性。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些研究很难明确地区分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因此其科研绩效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定量时应综合考虑。科研绩效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承担项目、发表论文、科技著作、获奖成果、获得专利、创造价值、培养人才等。

1.4 指标权集构造的常用方法

专家评定法,是将指标体系提供给专家,请专家对所有的指标给出权重值。收回专家意见表后,经统计取平均值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德尔斐法,这种方法使用反复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的权集系数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层次分析法,又称为多层次权重解析法、解析递阶过程(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它是采用一种多目标、多标准的两两比较方法对一评估指标系统列出其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和权重系数。

1.5 评估数据的预处理

阀值法。阀值也称临界值,是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特殊指标值,比如极大值、极小值、满意值、不允许值等。阀值法使用指标实际值与阀值相比以得到指标评估值的无量纲方法。标准化法。统计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多组不同无量纲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先将它们分别标准化,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而综合评估就是要将多组不同的数据进行综合,因而可以借助于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比重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它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1.6 评估数据的综合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中,选择的指标都是数量性的,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下一步将预处理过的评估指标数据进行综合。数据综合方法很多,其中两种常见的综合方法:加权算术平均值,加权几何平均值。

2 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构建

2.1 二次相对评估方法

为了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获得真实的反应各被评科技机构的主观努力情况的指标,我们应从被评科技机构的综合实力的动态变化中进行挖掘。在建立综合实力评估指标后,我们选择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方法,对当前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标我们称之为当前指数。当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指标体系以及同样的方法对科技机构以往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数反映了被评对象的客观基础条件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参考指数。设xj是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参考指数,yj是该被评科技机构的当前指数,其中xj∈E1,yj∈E1,我们称数组(xj,yj)为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指数状态。

将参考指数作为横坐标X,把当前指数作为纵坐标Y。假设有三个被评对象参加评估,他们的指数状态分别是A(X1,Y1),B(X2,Y2),C(X3,Y3),他们在平面坐标的位置如图1所示。评估对象B的参考指数介于评估对象A、C之间,即X1

我们可以在平面坐标上标出所有被评对象的指数状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可以得到指数状态可能集的前沿面。任何一个被评对象(X,Y)均介于某两个处于前沿面的被评对象之间(见图1),将该被评对象的当前指数Y在前沿面上的对应值记为Y′,Y与Y′的比值η可作为有效努力程度的一种度量。

2.2 引入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新模式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原模式里,第一是建立指标体系。为了能测评到科学的、公正的科研绩效,许多学者往往在建立指标体系上作研究,他们深入分析科技活动的规律及特点,各自提出自己建立的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做工作,仍然是沿用原评估模式的思路,仅仅是修整原模式,难以解决原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原理,把它引入到科研绩效评估中来,提出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基本想法是通过被评单位的综合实力的变化,运用二次相对评估方法测出科研绩效。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测出被评单位的科技综合实力,具体有四个步骤;第二阶段,二次相对评估。新模式如图2所示。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基于科研产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和基于行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这两种体系各有偏重的问题,进而达到了理性评估与非理性评估的统一。另外本文所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用它对科研单位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不但包含了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而且考虑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的科研效果,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运华,郭海娜.基于DEA的高校科研绩效交叉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

[2]姜彤彤.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科研效率评估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1).

[3]王恩旭,武春友.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管理学报,2011(3).

作者简介:王军(1968-),男,江苏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应用统计。

摘要:科研绩效评估是科技管理的基础,我国既有的科研绩效评估方法注重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评估,但科技发展重在创新,应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入二次相对评估方法,建立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用它对科研单位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不但包含了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而且考虑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的科研效果,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科研绩效 科技管理 二次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估与发展越来越重要,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尤其要改革科研绩效评估方法,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

1 我国既有科研绩效评估方法综述

1.1 科研绩效评估的程序

①提出评估目的和要求。②明确评估主体。③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设计。④评估信息的采集。⑤综合分析与反馈。⑥编写评估报告。

1.2 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基本模式

科研绩效评估是一次有目的的活动,为了到达目标,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科研绩效评估有自己的评估程序。从评估程序上分析,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必然经过这么几个环节: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综合。本文把他们提出来定义为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基本模式。

1.3 科研绩效评估的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三大类,在我国一般把试验发展称为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主要为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估实质是对其产生的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进行评估。应用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以技术论文、技术专著和专利为主,但一般情况下,应用研究专利形式比论文形式更能体现其技术特征。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主要以商业价值为评估标准,即强调其实用性。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些研究很难明确地区分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因此其科研绩效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定量时应综合考虑。科研绩效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承担项目、发表论文、科技著作、获奖成果、获得专利、创造价值、培养人才等。

1.4 指标权集构造的常用方法

专家评定法,是将指标体系提供给专家,请专家对所有的指标给出权重值。收回专家意见表后,经统计取平均值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德尔斐法,这种方法使用反复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的权集系数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层次分析法,又称为多层次权重解析法、解析递阶过程(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它是采用一种多目标、多标准的两两比较方法对一评估指标系统列出其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和权重系数。

1.5 评估数据的预处理

阀值法。阀值也称临界值,是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特殊指标值,比如极大值、极小值、满意值、不允许值等。阀值法使用指标实际值与阀值相比以得到指标评估值的无量纲方法。标准化法。统计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多组不同无量纲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先将它们分别标准化,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而综合评估就是要将多组不同的数据进行综合,因而可以借助于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比重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它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1.6 评估数据的综合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中,选择的指标都是数量性的,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下一步将预处理过的评估指标数据进行综合。数据综合方法很多,其中两种常见的综合方法:加权算术平均值,加权几何平均值。

2 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构建

2.1 二次相对评估方法

为了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获得真实的反应各被评科技机构的主观努力情况的指标,我们应从被评科技机构的综合实力的动态变化中进行挖掘。在建立综合实力评估指标后,我们选择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方法,对当前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标我们称之为当前指数。当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指标体系以及同样的方法对科技机构以往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数反映了被评对象的客观基础条件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参考指数。设xj是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参考指数,yj是该被评科技机构的当前指数,其中xj∈E1,yj∈E1,我们称数组(xj,yj)为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指数状态。

将参考指数作为横坐标X,把当前指数作为纵坐标Y。假设有三个被评对象参加评估,他们的指数状态分别是A(X1,Y1),B(X2,Y2),C(X3,Y3),他们在平面坐标的位置如图1所示。评估对象B的参考指数介于评估对象A、C之间,即X1

我们可以在平面坐标上标出所有被评对象的指数状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可以得到指数状态可能集的前沿面。任何一个被评对象(X,Y)均介于某两个处于前沿面的被评对象之间(见图1),将该被评对象的当前指数Y在前沿面上的对应值记为Y′,Y与Y′的比值η可作为有效努力程度的一种度量。

2.2 引入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新模式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原模式里,第一是建立指标体系。为了能测评到科学的、公正的科研绩效,许多学者往往在建立指标体系上作研究,他们深入分析科技活动的规律及特点,各自提出自己建立的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做工作,仍然是沿用原评估模式的思路,仅仅是修整原模式,难以解决原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原理,把它引入到科研绩效评估中来,提出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基本想法是通过被评单位的综合实力的变化,运用二次相对评估方法测出科研绩效。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测出被评单位的科技综合实力,具体有四个步骤;第二阶段,二次相对评估。新模式如图2所示。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基于科研产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和基于行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这两种体系各有偏重的问题,进而达到了理性评估与非理性评估的统一。另外本文所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用它对科研单位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不但包含了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而且考虑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的科研效果,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运华,郭海娜.基于DEA的高校科研绩效交叉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

[2]姜彤彤.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科研效率评估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1).

[3]王恩旭,武春友.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管理学报,2011(3).

作者简介:王军(1968-),男,江苏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应用统计。

摘要:科研绩效评估是科技管理的基础,我国既有的科研绩效评估方法注重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评估,但科技发展重在创新,应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入二次相对评估方法,建立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用它对科研单位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不但包含了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而且考虑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的科研效果,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科研绩效 科技管理 二次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估与发展越来越重要,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尤其要改革科研绩效评估方法,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

1 我国既有科研绩效评估方法综述

1.1 科研绩效评估的程序

①提出评估目的和要求。②明确评估主体。③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设计。④评估信息的采集。⑤综合分析与反馈。⑥编写评估报告。

1.2 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基本模式

科研绩效评估是一次有目的的活动,为了到达目标,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科研绩效评估有自己的评估程序。从评估程序上分析,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必然经过这么几个环节: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综合。本文把他们提出来定义为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基本模式。

1.3 科研绩效评估的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三大类,在我国一般把试验发展称为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主要为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估实质是对其产生的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进行评估。应用研究成果其绩效表现形式以技术论文、技术专著和专利为主,但一般情况下,应用研究专利形式比论文形式更能体现其技术特征。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主要以商业价值为评估标准,即强调其实用性。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些研究很难明确地区分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因此其科研绩效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定量时应综合考虑。科研绩效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承担项目、发表论文、科技著作、获奖成果、获得专利、创造价值、培养人才等。

1.4 指标权集构造的常用方法

专家评定法,是将指标体系提供给专家,请专家对所有的指标给出权重值。收回专家意见表后,经统计取平均值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德尔斐法,这种方法使用反复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的权集系数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层次分析法,又称为多层次权重解析法、解析递阶过程(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它是采用一种多目标、多标准的两两比较方法对一评估指标系统列出其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和权重系数。

1.5 评估数据的预处理

阀值法。阀值也称临界值,是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特殊指标值,比如极大值、极小值、满意值、不允许值等。阀值法使用指标实际值与阀值相比以得到指标评估值的无量纲方法。标准化法。统计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多组不同无量纲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先将它们分别标准化,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而综合评估就是要将多组不同的数据进行综合,因而可以借助于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比重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它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1.6 评估数据的综合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中,选择的指标都是数量性的,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下一步将预处理过的评估指标数据进行综合。数据综合方法很多,其中两种常见的综合方法:加权算术平均值,加权几何平均值。

2 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构建

2.1 二次相对评估方法

为了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获得真实的反应各被评科技机构的主观努力情况的指标,我们应从被评科技机构的综合实力的动态变化中进行挖掘。在建立综合实力评估指标后,我们选择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方法,对当前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标我们称之为当前指数。当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指标体系以及同样的方法对科技机构以往的状况进行测算,得到的指数反映了被评对象的客观基础条件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参考指数。设xj是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参考指数,yj是该被评科技机构的当前指数,其中xj∈E1,yj∈E1,我们称数组(xj,yj)为第j个被评科技机构的指数状态。

将参考指数作为横坐标X,把当前指数作为纵坐标Y。假设有三个被评对象参加评估,他们的指数状态分别是A(X1,Y1),B(X2,Y2),C(X3,Y3),他们在平面坐标的位置如图1所示。评估对象B的参考指数介于评估对象A、C之间,即X1

我们可以在平面坐标上标出所有被评对象的指数状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可以得到指数状态可能集的前沿面。任何一个被评对象(X,Y)均介于某两个处于前沿面的被评对象之间(见图1),将该被评对象的当前指数Y在前沿面上的对应值记为Y′,Y与Y′的比值η可作为有效努力程度的一种度量。

2.2 引入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新模式

在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原模式里,第一是建立指标体系。为了能测评到科学的、公正的科研绩效,许多学者往往在建立指标体系上作研究,他们深入分析科技活动的规律及特点,各自提出自己建立的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做工作,仍然是沿用原评估模式的思路,仅仅是修整原模式,难以解决原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二次相对评估方法的原理,把它引入到科研绩效评估中来,提出新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方法。基本想法是通过被评单位的综合实力的变化,运用二次相对评估方法测出科研绩效。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测出被评单位的科技综合实力,具体有四个步骤;第二阶段,二次相对评估。新模式如图2所示。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基于科研产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和基于行为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这两种体系各有偏重的问题,进而达到了理性评估与非理性评估的统一。另外本文所提出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估的新模式,用它对科研单位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不但包含了科技活动的结果即科技产出,而且考虑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的科研效果,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运华,郭海娜.基于DEA的高校科研绩效交叉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

[2]姜彤彤.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科研效率评估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1).

[3]王恩旭,武春友.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管理学报,2011(3).

上一篇:教育无烟日标语下一篇:以“汉字”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