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精选8篇)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篇1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
----大刘庄中学
一、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将在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继续加大力度,扎实抓好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将本着科学的态度,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着力抓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改革完善教科研管理模式,讨论制定《大刘庄中学课堂评价试行方案》、《大刘庄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办法》。(2)紧密结合课程改革,推动薄弱课题组工作,并把语数英三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推向深入。(3)与时俱进,着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4)在学校领导的统筹下,协同探讨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结合。我们力图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学管理科学化,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开路铺桥。
二、把准方向,科学管理,深化研究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六注重”----可行性、前瞻性、群众性、实效性、过程性、动态性为基本思路,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大方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我们认为,推动教科研工作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且有科学有力的机制作保障;(2)教师有较高的积极性,并且有较强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3)课题研究必须增强它的现实性与效益性。学校领导历来都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我们也有推进教科研
工作的机制,但我们也应该承认目前的制度还必须进一步完善;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对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严重,原因在于对课题研究还存在误解,或认为自己不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或认为这是一项额外负担,或以自己太忙为借口来推诿。我们认为,我校课题研究注重“群众性”的思路,就是体现了“大家都能做,大家都要做”的内涵,每位教师都有能力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帮助寻求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途径。在常规备课中结合课题研究来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是额外负担。基于以上背景,本学期我们力图从机制建设、激发积极性和增强效益性等方面入手,推动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一)、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课题研究是与学校发展大计紧密相连的,但如果缺少相配套推动与激励机制,就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本学期我们把完善教研机制和建立科学的教研评价体系当作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主要有:(1)探讨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整合的途径,目标是:通过推动课题研究的全员性及教研任务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2)研究制定《大刘庄中学课堂评价试行方案》、《大刘庄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办法》,教科研工作的职责化与激励性刚柔相济,有助于提教师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我们力求把教师发展性评价作为探究的试点,寻求合理的能激发积极性的评价体系,让教师乐教、乐研、乐于进取。
(二)、点上深入,面上拓展
本学期我们将一方面致力于推进以往各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也将积极推动薄弱课题组的工作。主要目标是:(1)在上学期“一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6个校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围绕课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在质和量上都应有所提高。我们还将着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探讨计算机等媒体以及校园网络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增强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提高质量效益。(2)启动艺术、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等课题组研究工作,从学科角度拓宽素质教育的研究空间,从而不仅从面上,而且从点上把我校课题研究推向新的高度。(3)做好课题研究中期总结阶段工作,要做的工作包括:选荐部分教师参加市级教学比武,选送部分优秀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或论文参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让一部分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其次,我们将组织部分教师制作课件,参加全国性竞赛。
(三)、抓好常规,积极转轨
加强课题研究常规管理,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强化分层负责制职能,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序地开展,并积极与教务处协调,每月安排1~2次课题研究活动,并采取措施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确保每次研究活动都有确切的目标和内容,这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除了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还要负起使每一项计划落到实处的责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育在不断发展、不断变革,我们的理论水平、教育技术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惟有如此,我们才有跻身于教育改革行列的资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加强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是最佳选择。应该承认,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还不高,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就可能会落后于时代,就不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岗位,从而最终影响自身利益。因此,学校将努力从机制上为教师提供方便,引导教师应积极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寻求师生互动合作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依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题。不管课程如何改革,“民主、合作、发展”的思路是不会过时的。因此,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含金量,而且也为自己顺利向“课改”转轨搭一座浮桥,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及时、准确地把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提供给全体教师,全力为教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努力使它成为探讨教学改革的肥沃园地。
三、有效辐射,合理安排,依序落实
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同的系统显性上是相互独立的,隐性上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事物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事物之间不断碰撞与渗透擦出的火花。课题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释放,在互相辐射中发展壮大。本学期我们力求在学科系统内达到以下目标:(1)尝试总结
几种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做法。(2)总结出若干激发学生乐学、引导学生会学的途经。(3)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角色应如何正确定位。(4)从学科角度探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殊途同归的途径。
(5)学科教学应如何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6)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7)跨学科在教学中整合交融的可行性措施。(8)计算机媒体等的辅助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本学期,课题组成员应该围绕以上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总结,撰写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总结经验规律。同时,我们还力求让学科研究的成果产生辐射效应:(1)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与相互促进。(2)学科组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协同,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3)组织多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的尝试。(4)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怎样科学有序安排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应如何推进。课题组成员中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可围绕以上论题,进行论证尝试,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
本学期时间很紧,工作任务很重,各部门负责人必须抓紧抓实以下工作:
九月份:
1、各课题组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负责:课题组长)
2、着手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3筹建教学课题组。4,落实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工作。
十月份:
1、讨论拟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落实课题申报工作。
2、布置本学期教科研课题研究计划。
3、各课题组拟定并上交课题组
工作计划,新课题组上交开题报告及计划。
4、课题组布置落实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十一月份:
1、课题组活动,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落实开设研究课人选,讨论拟定课堂教学反馈内容。
2、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外出学习。
3、上交第一篇教学设计。
4、选送部分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参加”四结合”成果评选。
十二月份:
1、课题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与研究,布置下阶段主要研究任务。
2、安排开设研究课。
3、组织课堂教学反馈。落实上交第二篇教学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归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然而要让课业繁重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科研, 无疑是一厢情愿按着牛头喝水。如此科研, 何来“幸福”之感? 又因为课题空洞, 脱离实际, 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常常萌生劳而无获的后顾之忧, 研究的兴致与内驱力大减。这是课题研究现状的错位, 并不是课题本身的错。
穆罕默德说: “山不过来, 我们过去吧! ”教育科研对于广大教师而言, 不应该成为陌生的和强迫的,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外驱, 更是内需。因此, 让教育科研遵循的回归之路就是: “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科研, 成效即成果”。
一、课题研究归位
自下而上, 由困惑凝聚成问题, 由问题升华成课题。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
“问题课题化”的科研策略, 遵循“工作———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科研流程。从工作中发现困扰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去思考学习求解, 建立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开展实验研究, 将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有许许多多的司空见惯了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需要去研究,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尽量多地相信和尊重一个人。”中国有句老话, 叫做: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 教育科研是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理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特别要有兼容性和自由度。不必大而全、密而齐。少些责任令, 多些选择项; 少些步调一致, 多些闲庭信步。尤其要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学科特点和教学特色, 用“乐于的”“善于的”科研方式灵动地实现其发展愿景。对进入教育生涯成熟期的骨干教师, 特别是那些个性独特、思想独具的教师, 甚或可以“放任自流”。须知, 深刻的思考都是个性的、“散漫的”。教育无定律, 科研无样板, 中小学一线教育科研切忌追求所谓的政绩。
二、行动研究归位
穿上了一双不合适的鞋子, 即使它昂贵精美, 跑起路来也会令人十分痛苦。只有拥有一双合适自己奔跑的鞋子的人才会比别人跑得更快, 跑得更远。教育科研不应该成为那双不合脚的鞋子。用行动来检验, 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的真伪立辨。
教育科研最严重的不良导向是把“论文”等同于“科研成果”。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即便是最终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晶。然而现在许多论文却是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硬“写”出来的, “做”科研变成了“写”科研,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人云亦云、凌空蹈虚的理论分析。比如,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到现在还是一笔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糊涂账。研究了几十年, 文章写了一大堆, 却连语文的性质都没搞清。表面的喧嚣填补不了本质的空洞, 这样的语文教育科研是一堆科研泡沫!
何为行动研究, 宽泛地说, 一切带着思考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 就是行动研究的成果。行动研究重在过程, 重在践行和改进, 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 “做中研, 研中做”。
“课”与“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所。平凡缘于此, 创造也缘于此。如何在“课”中培养研究的品质。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 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事实上, 我们完全可以让备课成为“科研”, 成为学科研究。特级教师于漪———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她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科研方式。于漪先生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 绝非煽情之辞。更不是美丽的传说。先“无他”备课, 拿到教材, 先不要翻阅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 用自己的思考捋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感悟, 那是一种感觉, 也是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凭自己的直观感受备出一节纯自然的原生态课。再“有他”备课, 就是在“无他”备课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 去大量参阅相关资料, 让自己的课堂丰厚起来。最后反思性备课, 这就是在上过一节课以后, 不用别人评课, 自己就可以感觉到自己哪里讲得很到位, 哪里还需要重点指导, 哪里有明显的知识漏洞等等, 这时候, 我们要及时作修正性备课。于漪就是这样的备课成为了全国的名师。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有了这样的认识, 就不会视教案为苦差事, 抄教案来应付差事, 而会祛除浮躁, 在备课中悄悄成长起来, 让自己的课堂脱胎换骨。
先“无他”备课, 再“有他”备课, 最后反思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 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 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 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水乳交融, 相辅相成。绝不会产生排异或干扰。在备课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成果, 可以是静态的“学科论文”和动态的“学术教研”。
三、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到位
一般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标准, 主要是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指标。学术价值可分解为科学性、独创性和客观性三个指标; 实用价值可分解为方向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教育科研的作用仅仅这样评价, 依旧是囿于教科研成果的表层和局部功效的评价。教科研成果不仅仅在于研究的课题本身, 不仅仅在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而在于培养了教师的三种意识———问题意识, 思考意识, 发现意识。
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武术宗师李小龙的传奇故事。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 这是一种以锻炼提高武术功力为核心, 摒弃套路和固定招式练习的新型拳种。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武术宗师, 而不是一般的武师, 是因为他既练拳法, 又有自己的武学思想, 甚至融入了他所学到的哲学思想, 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武术理论体系。李小龙战胜众多的武林高手, 有赖于他把拳脚技击和武术功力结合。教科研工作与常规教学工作好比练功和练拳, 这两者应该是有效结合的, 只有这样, 才能积淀教学功底, 提升教学的功力, 达到一定的境界。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经验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2-02
质性研究一经被引入教育理论界就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现象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重要学术话语。加拿大学者康纳利(M.Connelly)及其学生D.简·克兰迪宁(J. Clandinin)的教育叙事研究和对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教育现象学研究都反对用客观科学的方式研究人类经验,他们强调人类经验的理解性特征,主张研究要对教育情境、经验(体验)、人际关系等进行描述,并对这些经验描述作出解释性的分析,因此两者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者把它们看做“差不多”而加以借用。事实上,现象学研究与叙事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笔者现将其总结如下:
1 理论背景不同【sup】[1]【/sup】
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源自欧洲大陆的现象学传统。现象学是胡塞尔在20世纪初始创立的一门“科学的”哲学(同时他也称其为“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的方法”)。现象学因其思想的深邃及方法的独特,吸引并影响了舍勒、海德格尔、莱维纳斯、梅洛一庞蒂、萨特、伽达默尔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而形成了20世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现象学运动。现象学不仅成就了现象学运动中以及受现象学影响的哲学家,而且其效应已远远跨越哲学界,给教育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及其所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现象学以一种强调事实、主张描述、关注意义的哲学取向,其走向“生活世界”思想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让教育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生活体验(世界)”,使得教育研究开始真正关注教育的实际发生领域,关注生活的意义。因此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自己睁开你的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然后从这里头得出最原本的东西。【sup】[2]【/sup】
康纳利的叙事研究来源主要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是美国的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哲学思想,大多强调行动、行为、实践的决定性意义,认为哲学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把确定的信念作为行动的出发点,把采取行动看做是生活的主要手段,把开拓、创新看做是基本的人生态度,把获得成效看做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杜威的经验连续性和互动性思想为康纳利的叙述探究提供了理论解释的基础。康纳利指出,“经验的连续性表明,当下的经验来自其他经验,而且导致将来的经验,因此,无论一个人处在连续体的哪一个点上-想象处在现在、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候-每一个点都有过去的经验基础,而且都通向经验性的未来”。【sup】[3]【/sup】
同时,叙事研究也大量吸取了现象学的理论精华,强调“回到事实本身”,主张描述所看到的事实,展现事物呈现的方式,面向教育实践,关注事实背后的意义并反思其教育价值。
2 “经验”的内涵不同
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都以“经验(experience)”、“自我经验”“体验”为逻辑起点,但他们的所指并不相同。因此,研究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现象学研究认为经验是“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经验”有具有确定的本质和主体间性特点。首先,生活经验具有确定的本质,我们可以在反省中清楚地识别这种“质”。【sup】[4]【/sup】现象学研究将日常生活中晦涩、模糊的体验变得清晰,通过现象学反思性地询问是什么构成了这一生活经验的本质,从而使我们再次返回“生活世界”时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生活,更加智慧地行动。现象学将生活经验的实质以轶闻趣事等现象学的写作方式表述出来,既提供体验的情境,同时又在描述中埋藏着经验的本质。其次,现象学相信,由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家族相似性”,以及生活体验具有主体间性特征。从而具有一种人类体验的共通性,使读者阅读时,充分激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与现象学文本的“对话”,获得对这种体验的反思性理解。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将生活体验的本质以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某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在反思中迅速重现并被占有,文本充分地激活了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育叙事研究认为经验就是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经历体验”,“经历体验”具有关联性和积累性。首先,个体故事不是个体在教育情境中分散的、消耗性的单纯活动,它们并不构成经验,而是关注活动本身的结果,以及研究对象是否有意识地实现这种结果,或者注意到了这种活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经验的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只有当我们把这种叙事看作是我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这种叙事就不再仅是主观意义上的产物。”“我们可以进而认为,这种经验品质因为其有着经验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而且在叙事编织过程中运用了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巧思妙想”。【sup】[5]【/sup】其次,体经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积累过程,是对教育情境中诸关系的不断认识、理解和感悟。教育叙事研究往往聚焦于理解个体过去的或者历史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是怎样对现在以及将来的经验发挥作用。【sup】[6]【/sup】教育叙事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指向对个体经验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一种体验形式”、“一种生活方式”。
3 研究路径不同
生活是一个意义的海洋。走近经验就要在生活意义的大海里发现并选择值得表达的东西。在如何选取生活意义的问题上,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叙事研究以“整体单元”的方式为我们提供“生活世界”,其文本采取一种详细的,丰富的、个人生活连续性的概念。强调事件的连续性。连续性对我们来说成为一种叙事建构,它开启了各种思想和可能性的大门。研究文本之中不要求进行专门的文献综述,重新讲述的故事要置于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的中心。
而现象学研究则采用“主题”的方式来表达意图,现象学的主题可以理解为经验的焦点、意义或要点。通过它们,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对现象进行描述。主题不同于研究中的概念或现象,是理解概念或现象的手段,为理解概念或现象提供了一种确定的表达方式。它描述概念或现象的一个内涵,是对概念或现象的某种程度上的还原,每个经验的主题都表达了这个概念或现象的某一方面。
我们可以用粽子作一个简单的比喻:【sup】[7]【/sup】叙事探究的文本就像我们要拿起一串粽子。为此,需要把一个个的粽子用一根根线绳串起来,从而把本来零散的粽子组成一个整体。与此不同的是,现象学研究则即只选取其中的一个粽子。为了把粽子的样子展示清楚,就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展示这个粽子。有时候,为了让你看清楚某一个方面的特征,研究者还需要借用其他方式或物体来展示,目的是让读者真正能够“看”清它的样子或本质特征。
4 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根据叙述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分析他人的叙事,这时的研究者是独立于叙事情景之外的,研究者通过对教师的观察、访谈等收集到相关的资料,通过与叙事者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对事情背后所隐含意义的阐释。另一种是分析自己的故事。这时的研究者与叙事者是同一个个体,研究者既是说故事的人,又是“故事”中的人。与现在所倡导的行动研究有相似之处。它追求的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丁刚教授认为,教师与学者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勉励,争取能一起把教育叙事提升到可以与经典叙事作品相媲美的境界。争论哪种叙事对教育叙事是毫无意义的。
而现象学研究是一种反省研究。虽然有时为了加深理解,需要以“做现象学”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但它的研究终究要和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现象学希望能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在日常的细节描述中,让读者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曾经有过的体验。因此,现象学希望通过审慎而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解释,引领读者去“看”某个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者本人不需要出现在文本中。现象学把对现象意义揭示的判断交给读者,读者可以发现所描述的体验是自己曾经拥有或可能会拥有的。
教育现象学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犹如两条“林中小路”,它们虽然标识不同,时而分开,时而汇合,厘清二者区别,才是通向教育研究本真世界的“必经之路”。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在教育研究中,人们不可能只选择其中一类方法,而绝对、断然拒绝另一类方法。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根据研究的教育问题在对象整体结构上所处的层面和问题性质、研究任务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作必要的修正。”【sup】[9]【/sup】唯有如此,我们对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的评析,才可能超越就研究方式论研究方式的狭隘视角,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层次上,深刻地体认和把握它,在个人化的、开放性的教育情境中,建构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精神生命互动。
参考文献
[1][7] 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事学研究与教育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研究和范美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2008(1).71,75
[2] 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3. 15
[3] Clandinin, D.J.&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2
[4] (加)范美南.生活體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5]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3).22
[6]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 2008.(5).37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篇4
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组成: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1、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中研究对象是教学设计;研究范畴是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方法是操作性。当然,课题名称的表述有时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高中化学实验课趣味性的研究》(张瑶)。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选择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一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教学设计的游离,解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全方位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解决如何创新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三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解决如何建构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样式。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即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把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因为拥有了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对该问题的研究就拥有了更清醒的了解,更明确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狭义地讲,联系即借鉴、吸收,借鉴其成功经验,吸收其理论精华;区别即创新,即课题近似或界于中的研究致力点的差异,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阐述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同理论假说(也有的课题研究方案直接写为理论假说),通过假设关系的复句,勾勒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是植根于教育教学真实土壤的“草根化”研究,在理论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在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这一块的撰写上,千万别硬扯,有就写,无则免。
5、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如我校《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中,用“迎合时代,有生命力;顺应需要,有潜在力;源于实践,有激活力;设计合理,有感召力”四个短句构成四个方面,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以《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为例,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教学实践反思”和“自我监控能力”。只有明确这两个概念,研究内容才能界定准确。采用分——总的方法,其对课题的界定为:
教学实践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通过提高参与者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途径。
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是指向青年教师,力图通过引导青年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以审视、分析为手段,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调节等能力的研究。
支撑性理论亦曰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再通俗一点讲,作文生活化、数学生活化研究需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生本教育”的研究需以发展心理学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教学设计的研究需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依据。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对课题研究达到理想的预设,它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性方面的;二是技术性方面的;三是实效性方面的。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三级目标的表述分别为: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认识性目标);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样式(技术性目标);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师生双赢。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从而产生课题大框架下的子课题群。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
注意,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8、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9、预期成果显示
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集、教学策划集、教师论文集、研究专著、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义。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篇5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专题会,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明确课题研究方法和结题鉴定办法,进一步深化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刚才丁校长介绍了齐鲁中学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值得很多单位学习。下面我讲三点内容:
一、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科研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最佳选择。
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在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科研的“升级换代”,实现学校的变革与进步。
要逐渐摒弃那种拼体力、靠汗水、高消耗、低效益的落后做法,就要向科学要效益,走科研兴校之路。就当前来看,我市还大量存在着只凭经验,不注意科学,只重投入,不讲效益的做法。教育要达到科学化,离不开教育科研。
只有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广大教师有意识地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新方法、新规律,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成就自己。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幸福指数。只凭时间加汗水来提高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折磨,而且没有发展后劲。
普通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有三大好处:一是能开阔眼界。教育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更加丰富的自我,一个更新、更广阔的教学天地。二是从事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靠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有待通过教育科研去发现,去掌握。从大的方面讲,发现和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靠科研。三是从事教育科研能收获科研成果。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和公开课等形式显示出来,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潜移默化的成果,比如个人素质的增强、胸怀的.拓展、学识的增长等等。
三、认真做好各级课题的开题、研究和结题鉴定工作
德州市教科所拟于元旦前后集中组织结题鉴定,市教科所要对全市教育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的课题,要督促各单位、课题主持人按照科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刚立项和尚未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督促与指导,保证各课题按时鉴定、结题。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各课题组按时做好结题准备、材料撰写、评审费交纳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对课题结题的责任感。课题结题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能否按照课题申报时的承诺,如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是每位课题主持人的责任。各有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切实改变“重立项轻结题”的倾向,督促课题主持人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今年新立项的课题,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和步骤,扎扎实实去研究,从撰写研究方案、到实施研究再到撰写研究报告,一步一步都要认真去做,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确保研究成效。要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主要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对课题中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对术语做出解释。
2、理论假设。简述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即由于A达成了B。
3、研究依据。根据选择的课题不同,可从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研究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包括育人目标和科研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从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说明选择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要根据课题特点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主要说明为了做好课题研究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通过该课题研究,研究者获得了哪些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具有推广价值的新的理论认识。
(二)操作性成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操作原则、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等。
(三)技术性成果。成果的呈现形式,如论文、专著、案例集等。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效果要和研究的目标相对应。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应写学生方面的效果;其次是科研方面的效果,包括干部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况及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如果在教育理论上有什么新探索,在实践操作上有什么创新的模式,也应该写在效果当中,要突出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这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通常是理论假设验证结果的表述。注意:文字要简练概括;下结论要谨慎,避免结论概括化程度过大,小样本或特殊样本得到的结论不能推论到总体上;切忌主观臆测,只交代结果,而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讨与推测。
(二)课题讨论。说明: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教育科研管理的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策略
一、前言
我国蓬勃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改革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发展环境和历史舞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时, 教育科研对教育政策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 教育科研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然而, 教育科研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作为教育科研主要生力军的高等院校, 如何提升教育科研管理的成效、提升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成为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确保教育科研管理成效的策略
1、激励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
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 高校教师有着生理、情感、尊严、成就、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要, 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此, 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在高校内部创造一种开放、安全可靠的学术环境, 通过给予每位教师提供个人发展适当而有效的学术权力发挥的舞台、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能够透过责任感、动机和灵感而取得创新和成功, 这样就不仅在待遇和薪酬等外部激励, 更是在思想意识等内部激励方面带动教师参与。只有这样, 才能积极影响广大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心理、情感、意志和毅力, 才能将教育科研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 才有可能迈向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所说的层次, 科学“研究不是带着功利、实用的目的去做的, 而是根植于对自然和人类最深层问题进行探究的激情与执著。因为学术研究不可能一夜之间冒出, 它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 在师资、图书馆、高素质学生等学术资源方面作精心的准备”。
2、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功能
高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按照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的观点来说, 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在高校教育科研中的组织功能主要应该体现为在教师对教育科研还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激发起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咨询, 及时传递国内外教育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报道, 召集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合作团队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整合与探讨。提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意识和作用。目前零散分化的教师教育科研应予以统整, 高校应整合校内各个单位的资源, 建立并参与教育社区, 统整教师教育科研事宜,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高校教师在师范院校不仅仅是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的科研显性成果达成的过程, 也是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其专业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发展过程。
3、加强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教研团队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切实保障。其一, 要重视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尤其要重视课题研究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强调通过团队领导、对新手的研究要求以及项目的有效沟通交流等办法探索教研队伍的有效建设与培养;也可实施“卓越人才”奖励计划, 拟定研究人员的培训政策。其二, 还要加强教研团队建设。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和引导目标相同的教师组成共同科研的团队, 既增加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同时又能够活跃科研的气氛和提高科研的质量。
4、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教育科研成果的管理并不仅仅是将研究成果、立项项目进行分类与汇总, 要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明确要求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要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在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与评价时, 要特别强调成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既要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又要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成果”。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发挥教育科研的功效。虽然不少高校在社科处工作计划中对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要求, 但并没有更详细的要求和手段。为此, 可借鉴香港等高校的做法, 设立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专项基金, 补偿科研人员和试验者正常工作的薪酬损失。也可采用SWOT分析法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内部优势 (strength) 、弱点 (weakness) 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因素进行分析, 并据此选择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发展战略的方法。
5、加大与校外中小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
无论是强化实践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还是要强化教育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 抑或促进教育科研的转化应用, 师范院校加大与校外中小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都是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此, 可以采纳UDS合作形式, 即组成由U大学 (University) , D地区 (District) 和S学校 (School) 三方构成的合作实践共同体。师范大学应通过开辟各种社会服务项目, 建立与中小学的广泛合作, 来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丰富自己的角色功能。“UDS”合作实践共同体可以合作共同体项目为依托, 以合作实践为平台, 以知识创生和转化为主要目标, 通过UDS的共同努力, 促进教育学知识的创生与实践转化。
6、加大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视
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展开研究和专业成长的依托, 能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正如斯腾毫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 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 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然而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有研究者做了经验总结:即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校本教研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相结合;二是校本教研活动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三是校本教研活动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相结合。
那么学校领导应该如何做呢?第一, 提高认识, 加强培训,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转念的转变;第二, 健全制度, 完善机制, 保障活动的开展。要使校本教研活动处处有章可循, 就必须健全有利于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规章制度。要做到时间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资料保障等, 如为教师订阅足量的专业报纸、杂志供其学习和交流。还比如聘请相关专家做专业的讲座等, 这就避免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出现专业引领缺乏, 针对性不够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华宝, 杨启光.对教育科研面临困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1 (06) .
[3]曾君.试析当前教育科研中的浮躁现象[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5) .
[4]Joanne M.Arhar, Mary Louise Holly, Wendy C.Kasten.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张俊珍等.芬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06) .
[6]曾天山.从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建设有质量的教育科研[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04) .
[7]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行动研究:提升校本教育科研活力 篇8
一、读书,让教师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通过读书可以让教师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学习教育大师的思想,接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熏陶,努力实践“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造就和培养学习型教师。通过读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思想,打造教师的精神生活,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两项读书活动:一是在学校教育沙龙会员中开展的共读活动。我们为每位沙龙会员购买一本同一教育专著,以同一进度一起阅读。同时在学校论坛上建立自己的读书专贴,每周根据读书进度列出读书问题,读书会员对照这些问题在读了后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进行交流互动。从2009年1月开始,我们已经完成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共读活动,在学校论坛上建立了114个共读专贴,出了806个读书问题,跟帖1910贴,积累近40万字的思考,浏览人数达23457人次。从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共读活动已深入到每个会员的心中,同时也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关注。二是在教师中开展了“细水长流读专著”活动,参与的老师自己选择一本书开展阅读,同时也在“学校论坛”上建立了自己读书专帖,每天或每周把自己的读书进度与读后感在专帖上发布。我们已经把读书活动作为自己的一日三餐,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
二、对话,让教师浸润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经常进行对话与交流,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俩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咱俩交换就是两种思想。对话与交流就是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教师智慧的火花,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彼岸,激发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为了搭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我校教育沙龙每学期开展一次沙龙研讨活动。我们全体沙龙会员在每次活动前,都能积极准备,精心组织自己的话题,做到既有自己的观点,又有自己的疑惑。在交流中我们既倾听同仁们的精彩发言,又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在交流互动中又能不断生成不同的观点并及时予以抛出,就这样,在民主、宽松、热烈的研讨氛围中我们享受着思想的沉淀,精神的洗礼。在这一次又一次学术交流中,我们有欢乐,我们为自己、为别人的精彩话语所欢乐;我们有感动,我们为从开始的迷惘到结束的感悟所感动,我们有鼓舞,我们为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有思想的提升所鼓舞。我们也为自己从一位蹒跚学步的幼儿到如今能独立行走的孩童而感到欣慰。我们已经初尝到秋的果实,体会到思想的飞跃。
三、课题,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
为了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科研模式,努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全力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为了让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老师能始终关注自己的课题,研究自己的课题,做到不懈怠、不放松,避免“开题热闹,过程空虚”的现象发生,我校实行了小课题定期研讨制度,要求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老师每月把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特别是成功的经验和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分学科定时间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一来,就势必“强迫”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关注自己所承担的小课题研究,始终让他们处于“琢磨的状态”。 为了加强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在教研组内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也可以是课题汇报课),并在教研组内进行研讨,借助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帮助自己不断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为了让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老师能及时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收获,同时也为老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累素材,我校规定每位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每月要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课题研究反思,并要求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学校论坛上建立自己的课题研究的专题帖,在专题帖中记录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对自己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的专帖上进行互动与交流,以寻求学校教师的积极帮助。为了加强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达与推广,我们从小课题论文提纲到撰写都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和修改。对于小课题研究论文中质量高,有推广价值的论文,我校帮助对外进行推荐。
四、反思,让教师促进自己的教育成长
反思提升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行动研究深化的关键。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行动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我校在教师中也积极推进“反思”这一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倡导这一具有群众性、田野性、草根性的科研方式,让教师反思教育改革的现状,反思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反思影响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反思各种问题的相互作用,在反思中不断发展。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每月一思,每月一评”教学反思随笔评比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通过日记、随笔、案例、反思等多种写作形式,对教育现象与教育对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研究品质,努力改进教学实践。并要求教师每月及时把自己撰写的教学反思随笔等上传到“学校论坛”上的“教学反思”专栏上,同时要求教师在网上进行互相学习、交流并互动,促进共同成长。学校教科室每月组织人员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进行认真评比,并公布在学校网站上。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不断审视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推荐阅读:
教育实验研究10-19
教育实地研究10-19
教育研究06-17
教育创新研究07-27
教育问题研究08-01
教育理念研究07-04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10-03
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06-21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