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2024-10-03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共12篇)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

有这么一群人,据说他们是上帝特别偏爱的苹果,上帝忍不住咬了一口。于是他们在人间便与众不同。明丽灿烂的阳光属于他们,春暖花开属于他们,然而他们却听不到寒风的呼啸,看不见花开的娇艳,触不到人间温暖的细语,他们仿佛是静美的秋叶,无声无息,只能用心去聆听。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一样有着美好的梦想,所以,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我应该伸出我们的双手,去了解他们、亲近他们。我们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分会与外语分会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这场活动,走进他们,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活动主题:“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

一、活动目标: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给小朋友带来短暂的快乐时光,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爱的欢呼声传到他们的耳畔,流入他们的心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给他们一片和我们一样的蓝天,让爱永驻他们心底。

二、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4日

三、活动地点:西宁市聋哑学校

四、活动人员: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政法分会与外语分会的志愿者们

活动流程:

(一)、准备阶段:

1、由院青协主要负责人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确定活动展开对象(参与小朋友的人数,活动的场地等)做好活动的细则安排。

2、召开青协会议,通知部长、干事此次活动,统计参与人数,安排人员分成小组,安排好每一个人的工作。

3、文艺部组织准备几个节目。

4、制作爱心小卡片,每一位青协的成员都要在卡片上写真心祝愿的话,赠与小朋友。

5、由组织部准备好道具与赠品(气球、卡片、透明的玻璃瓶一个、奖状、糖果、奖状)

(二)、前期阶段:

1、8:00准时在南苑彩砖广场集合点名。

2、8:30上车出发,以划分的小组为单位,分批去学校。3、9:00到达学校后在此点名,有秩序的进入学校。

4、去学校之前,派几个人先去学校安排事项,确保各项

活动该计划实施。

注意事项:

1、提前集合确保准时到达,点名未到时,可不再等待。

2、组织各项活动有队长带队负责。

3、要提前准备做好游戏道具,仔细检查。

(三)、活动阶段:

1、到达后,大家与小朋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每个人都带上纸、笔(可以与小朋友交流,教他们画几幅画)

2、大家按分的小组进行打扫卫生(打扫宿舍、院子、洗衣服、铺床单褥子)。

3、文艺部准备一两个节目,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在演出的时候大家分批,与小朋友坐在一起,再观看的同时,也可以交流感情。

4、演出结束后,每个队带上一部分小朋友开始进行玩游戏,同时将奖品准备好。

5、每个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6、向小朋友发放卡片,让他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愿望、或者梦想,赠与志愿者。

7、向小朋友赠送礼品

8、等我们即将离开时,负责人点名。

注意事项:

1、在与小朋友交流时,要有耐心、讲究方法,不要伤害到他们。

2、有些活动在游戏开始前,参与人员要提前到场地,在游戏开始前,游戏负责人应对小朋友进行耐心讲解,以及示范,在考虑到小朋友的特殊性讲解过程需要事先准备。

3、在游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小朋友的安全,要多鼓励他们,不能漏掉一个孩子,不能让他们倍感冷落。

4、每个青协成员都要准备一个本子,一支笔,可以用与必要时交流,也可留下联系方式。

5、着装时要朴素大方,女生尽量不要化妆、穿高跟鞋,男生不能奇装异服。

(四)、后期阶段:

1、主要负责人对活动进行总结。

2、每个成员都要通过这次活动,写出自己的感想。

3、网络实践部通过照片、宣传等形式,向全校宣传总结这次活动的成果。

(五)、具体游戏种类:

1、指手画脚:

游戏规则:志愿者与小朋友分别分成两队,一队6人,并

背向裁判,只有猜测的人可以面向裁判,由裁判将要猜测的词语写于纸片上进行游戏,分6组进行pk,获胜队将有奖品颁发。

2、踩气球:

游戏规则:在小朋友双脚脚上捆绑10个气球,互相进行气球踩踏,最后剩余气球最多者为获胜者,获胜者有三人并颁发奖品。

3、背气球:

游戏规则:由志愿者和小朋友组合,分为10组,将气球背到指定位置,先到者为赢家,并为赢家颁发奖品。(最佳组合奖)

(六)、活动经费预算:

气球:10元

糖果:20元

奖品:20元

卡片:50元

总计:60元

(七)、活动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给小朋友短暂的的时光,更希望通过志愿者的鼓励给他们带去理解和关怀,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爱的欢呼声传到他们的耳畔,流入他们心中,希望

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以及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以及梦想,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一个一片和我们一样的蓝天,愿爱能流入他们的世界,永驻孩子们的心间。

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政法分会、外语分会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一)特殊儿童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他们生理上或多或少都区别于一般正常儿童。由于他们先天的原因也好或者由于后天人为的原因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异于正常儿童。对于普通孩子非常轻松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比较困难。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要付出更多,要接受更多身体上的付出,即使这样,都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特殊儿童思想上的问题要比身体上的问题更突出。要先让每个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本身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特殊学校老师们最应该做的。只有通过爱让他们接受自己从而慢慢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也是接受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心灵最低处的小窗户打开,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拉近和我们的距离。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是好解决,还有的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关注,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关爱让他们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他们思想的眼界才会更宽广。

每个特殊学校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一般孩子脆弱的多,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种自卑感,特别是生理上的短缺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他们更容易失落、更容易敏感,更容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更容易放大这个社会的负面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们更不容易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弱化自己本来的正面的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予更多关爱的理由。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他们要付出的是一般学校普通学生几倍甚至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能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比较高了,老师们绝对不能以以看待普通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们。

二、怎么更大程度的给予他们爱

(一)需要数学老师真正走近学生。特殊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住校的模式,很少有特殊学校招收走读生,一方面减轻了这些学生家长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一个特殊学校里的学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最多的是帮助、鼓励和老师对他的爱。特别是,这些学生都比较信任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和他们接触的时间最久。首先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要求要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的对待这些孩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孩子,教育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当他们的守护者,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让他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有炎凉的看法,这样,才能让特他们主动的拥抱社会,才有可能在将来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老师们要自习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要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过一段时间行程汇总,做这样的分析能够从长时间跨度上分析了解学生,更好的把我学生,这样也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多从思想上下功夫。数学思想或者思维的建立,有利于他们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前章已经说明思想的把握对于这些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性。每一个数学老师要勇于做特殊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当他们因为失落在校园里某个角落发呆的时候,当他们因为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的时候,当他们因为别人的冷风热潮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些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是否已经察觉并采取了措施,我们是否用爱去化解了这些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有因为我们关心不够导致的。思想上的问题,无声无息,有时会很那觉察到,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起来还有些棘手。最有效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孩子们倾注足够的爱,从思想上一些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小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我们还要及时捕捉这些孩子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鼓励。老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而这些超长能力能否被发现,能否获得发展,能否给这些孩子以自信式的鼓励,关键看我们老师能否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只要爱达到了,他们的潜力一定能发挥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老师们也得重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带动他们的思想健康起来。比如,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培养自己慢慢坚强的品质。

三、后记

爱是教育最好的营养品,是所有阶段学生都应该得到的,这也是教育感化作用能够发挥的源泉,而对于特殊教育来说,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如果特殊教育老师们内心充满了大爱,那对于学生是万幸,对于老师们自己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力量来源。有爱才有方法,有爱才有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篇3

关键词:关爱;帮扶;优先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笔者认为,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关爱特殊儿童的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和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实施“1+1+1”结对帮扶特殊儿童制度

实行“1+1+1”结对帮扶制度:就是由一名好学生和一名教师共同帮扶一名困难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共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认真排查学生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上报名单,确定学生中互帮互助对象并且每位老师挂钩帮扶一名学生。特别是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特殊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三个优先”真情关爱

1.学习上优先辅导

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特殊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特殊儿童患病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对于智障的儿童,主要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级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真情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特殊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协调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效,特殊儿童一定能与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4

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小学 贺玲彩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听了武汉十一中的特级教师华林飞的《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的主题报告,从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智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报告的过程中,我听得格外仔细,希望通过这次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充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希望能够从华老师这里得到启发,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新时代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们把我们现在时代的人分为80后、90后之类,而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现在的学生与我们那个时代思想有着截然的不同。华老师在这里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作为德育副校长,为了能够让学生穿校服,做了一场关于服饰历史和国家兴亡的晨会报告,结果却被学生否定,一个理科班的学生,直接告诉这位副校长,“老师,你讲得都是文科类的,我们这些理科班的学生怎么可能知道?”华老师就虚心地问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直接说:“这个简单,你就说柯南和哈利波特都穿校服,不就行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我却在内心赞同孩子的说法,这两个人物正是生活在孩子们思想中的重要人物。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也属于年轻的90一代,所以,我才可以孩子们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他们在想什么,这是现在我所拥有的优势,也是今后应当不断保持的状态。为了让我们这些听报告的老师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认识,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几条建议。

一、学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教育回归生活 结合华老师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我想对于了解学生,回归生活,应该就是我刚才在上面的文字中所说到,要时刻和学生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促进心与心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二、学会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构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在是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了,需要我们在情景中去教育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周给学生们讲一个励志故事,因为我想通过这些故事来鼓励教育我班的学生,让他们在故事中得到成长,不过,我还需要学习华老师的体验教学思想,让学生们真正地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些道理。

三、学会关爱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们是老师,但是我们同样也是人,华老师认为我们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需要做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是否幸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学会互动技巧,互惠共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想我从中的体悟是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和他们共同地成长起来。

五、学会改变自己,不断调整心态,懂得宽容与忍耐

华老师列举了好几个自己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学生,他是如何转化他们的,从他故事中我感到华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忍耐,恰恰是这点,让一个个有问题的孩子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成就美好的未来。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务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我们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更多需要的关心和爱护。

六、学会励志,掌握有效励志方式,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

关于志向的思考,对于新带的班级,无论良莠,华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写周记,比如第一篇周记就是《我的梦想》。他还会每周给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来提升学生对志向的认识,督促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想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会让学生们真正成长起来。

七、掌握关爱技巧,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爱,不能是无方向的,盲目的,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比如处理一些学生矛盾,不能直接找他们谈话,而应该选择不同声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关系,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的,从中去感受关爱的快乐。

八、学会以善致善,尽量减少“反教育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的确不乏反教育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不应该直接告知学生某些缺点,也更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学生的问题,这样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对学生不好,而华老师的“对面的女孩或者男孩看过来”的方法,互相指出错误,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九、学会捕捉教育时机,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十、学会制度创新,变人治、法治为自治

关爱教育的困惑散文 篇5

“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这是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乌塔》一文中的作者——旅居德国的华人汪晓洁,与独身旅游欧洲的14岁小姑娘乌塔在罗马相遇的一段对白。

阅读至此,我感触颇深:为什么一名德国的小学生能自己挣钱独闯整个欧洲?为什么前些年报道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方的孩子却在自家的“后花园”败下阵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起来的,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多大关系呢?就此,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面教育方式入手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家庭是个“安乐窝”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与呵护已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为了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家长事事代劳,还唯恐呵护不佳,服侍不周:孩子一伸足,家长便蹲下为其纳履;孩子一张口,美味佳肴即上桌……使许多孩子失去劳动锻炼和手脑相长的机会,更别提培养孩子今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家庭-——就渐渐成了孩子成长的“安乐窝”和“避风港”。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桃花心木》一文中,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借种树喻育人”指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是指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而这些吃穿不愁,起居无忧,一帆风顺在“安乐窝”里成长的孩子,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遇到挫折时,他们的骨子里能有多少生存和竞争意识?有多少礼让与合作精神?又有多少能耐去担负起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和义务?

【二】校园是座“安全岛”

这些年来,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杜绝学生事故发生,教育部门单线行列均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每学期分发好几次《安全公约》或《告家长书》,在校园里头“安全”出现的频率最高。确保学生安全固然重要,但某些“安全”条文让人茫然,如要求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爬树、不游泳”等严格规范,忽视了火与电等危险物品使用方法的教育,体育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及遇险时应变能力与自救能力的培养等等。不可否认,当前正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教师课改任务十分繁重,学校经费又非常紧张,所有这些技能知识的教育培训全都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是难以承担的。但如果我们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譬如消防部门多进学校组织学生演练防火自救技能;交管部门与学校联手展开交通知识竞赛;社会各界能热情帮助学校完善体育设施等。如此,我们的校园就不再是围墙里的一处“孤岛”,我们的学生也不再是笼里的“小鸟”。

【三】社会是个“保护巢”

为保护未成年的安全,我们出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这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全社会只是“保护”,而不进行参与未成年安全教育,那这种保护,也只能说是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而不放飞天空进行翱翔训练,最终也会让他(她)们失却蓝天的灵性,如家鸡般遥遥望着一片蔚蓝,有翅膀而无法飞行的无奈……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保护未成年安全教育中来,那可就不一般。如上就曾提及让一部分部门的.参与,我们还可利用寒暑假期间,通过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组织,邀请一些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训练性自我保护活动,如此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长此以往,不仅能发挥未成年的特长,而且能使他们在日后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能取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如果说学校加强安全教育,是为了防范危险事故发生,那么缺乏自救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一味地把孩子揽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怀抱,那只是把不安全因素和发生危险的周期往后推移,到时候要救助他们恐怕也来不及了。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6

答: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也给了教师一份重任。做老师的有时候都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太有个性,太冷漠挑剔···

案 例:

结合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的学生在平时表现出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时常走神等情况。同学周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上课做小动作。于是我对他的平时举动特别关注,发现他上课与下课时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针对他的这些特点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地措施。例如: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抽空就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语文非常感兴趣时,就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语文学科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语文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案例分析:

宽容是教师思想境界的标尺,也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展示。对于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的人。从案例中我们知道这位学生由于自身的个性给教师出了许多难题,让老师颇感头痛。但是作为一位教师也要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即攀登这座已经布满荆棘的心灵之山,教师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适时的给予支持、给予热情、给予诚恳的帮助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目光,一句和蔼可亲的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涛。

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我又一次感到了激励和关爱的力量。我们是教育者,但是我们应该用教育家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对学生严加训斥。我们要更多的看到学生的优点、长处,“蹲下来”和学生促膝谈心,久之,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关爱和激励去唤醒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吧,相信他们都能成才!

天津市河头学校

梁强

关爱留守儿童,提升本土教育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寄住学校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 而是被留在家里, 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

调查统计, 本地的留守儿童处于0~14周岁, 留守儿童占到了在校学生数的65%。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崭新的教育课题。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道德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发现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以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及时沟通, 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多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不闻不问的寄住房东, 更有甚者, 周五回家面对的是紧锁的大门和冰锅冷灶的家庭。然而,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 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 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孩子们感到寂寞, 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 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 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祖父母的溺爱, 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 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忧郁彷徨、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 学习成绩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大多数是文盲,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 并取得中上游成绩的, 十个学生中难出一二个。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 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 性格缺陷

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孩子们的思想就像海绵, 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 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道德缺失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人生是0, 道德是1, 无论你有多少钱, 多少学识, 多大权势, 没有道德这个1, 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 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 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加强本土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育根本出发, 关注留守儿童, 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社会教育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学校宿管教育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 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家长亲情教育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4. 教师自身教育

老师们做什么, 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被学生模仿, 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 不仅是班主任, 各科老师也必须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关爱留守儿童, 用爱心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 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无愧于父母, 无愧于社会。

总之,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既牵涉到教育方面, 也关乎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 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问题, 在偏僻的农村教学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让教育关爱每一个生命 篇8

本次会议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白山市教育局协办、长白县教育局承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学会、各地市县教育局、教科所的相关领导、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的校长及教师代表出席。会议盛况空前,来自全省基础教育科研战线的38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关注“让教育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大会主题,交流分享吉林省学校(幼)生命与安全教育深化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探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成果推广。

会议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迟长伍副院长主持。吉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督学王青禄、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长张旺、吉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邹文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杜亚丽、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與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野川、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教授等出席了会议。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刘志光副县长、白山市教育局李善平副局长、长白县教育局丁希全局长到会并致辞。

来宾们首先听取了王青禄参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五年多来,吉林省教科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在吉林省已经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其研究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应用渐入佳境,在某些领域正走在全国的前列。正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公布之际召开这次会议,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随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发表了讲话,他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这项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项研究立足国内教育实际,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到了一个适合本省教育特点和教育战略发展的突破口。“十二五”期间,以生命安全为特色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推广,必将为开创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之路起到重要作用。

会议间,代表们还听取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王野川秘书长的专题报告和工作部署,了解了“十二五”中期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工作规划,以及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专项教材编写和修订、科学普及工作的设想及安排;分别听取了来自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教育局丁希全局长、马鹿沟镇中学韩立夏校长、马鹿沟镇小学纪德胜校长、马鹿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尹钟哲校长所做的生命教育工作的经验介绍,并现场观摩了这三所学校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常规教学及校园文化;聆听了国内著名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共同展示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观摩了分别由长春市朝阳区朝阳实验小学杨勇华老师和马鹿沟镇中学孙世英老师的生命教育研讨课;考察了长白县朝鲜族中学、长白县朝鲜族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会议中,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向长白县中小学生捐赠了6万余元码洋的优秀图书,为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关爱每一个生命”伸出援手,奉献爱心。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学校(幼)生命与安全教育深化研究”课题中期自检阶段,旨在更好地总结、提升吉林省“十二五”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会议通过工作部署、学习研讨、经验交流、观摩考察、科研培训等方式,搭建了吉林省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成果研讨与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了吉林省各实验区、基地校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生命与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了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及管理水平。与会代表们均表示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生命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坚定了做好生命教育的信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9

皋兰县九合中学

魏念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工持续地大量涌向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现象也就随之而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他们缺失亲情和家庭教育。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通过调查,笔者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下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只想着出门打工挣钱,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道德和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家长与孩子的不断互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了许多原本该由父母进行的监护转为由单亲或他人监护的代养问题。

据调查,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约30%占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留守儿童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留守儿童家长普遍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隔代教育”型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

3、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因此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认为自身能力有限而过分依赖学校,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再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一)家长方面

1、选择好代养人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使子女健康的成长。

2、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3、经常保持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和代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的关怀。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多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架起家长、学校之间畅通的桥梁。

2、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

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专门配备懂儿童心理的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诊断,并将每次心理诊断记录在案,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不良倾向就立刻进行疏导,同时还定期给孩子上些心理课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1、积极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农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无非就是想多赚钱,如果当地就可就业,他们就不会远离家乡和子女。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稀缺资源重返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2、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乡镇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乡镇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

关爱留守儿童 服务教育民生 篇10

近年来,南川区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民生民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教育民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一、南川区教育发展现状

南川区现有中小学106所,其中小学6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单设初级中学9所,完全高中5所(其中市级重点中学2所),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特殊教育中心1个。另有电大(进修校)1所,幼儿园87所(其中公办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校舍总面积102.6万余平方米。全区在校(园)生规模达97098人,现有在职教职工5800人。

(一)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新建、改造、扩建城乡学校70所,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新建、改造、扩建校舍38.4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1.4倍,新增校舍19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1.9倍,新增教育用地503亩,是“十五”期间的3.8倍。中小学塑胶运动场从无到有,投入5090万元新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2块。

(二)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

坚持德育为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区内“唱读讲传”系列活动,组织举办了多场爱国故事、经典诵读示范活动;组织举办了桃李芬芳、书香南川师生现场书法大赛;深入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管、督、导”一体化共向合力的督导运行机制。以中小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为抓手,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达标率、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综合素质合格率、体质健康合格率、中职学生就业率均达标准。2011年我区普通高考上线率为 89.8 %(全国高考上线率平均为72%),重点本科上线率为14.8%(全国重点本科上线率平均为10%)。

(三)学生资助体系有了新的发展

不断完善覆盖各类教育的资助体系,建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目前,我区已建立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积极推进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课题研究,不断营造社会捐资助学氛围。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每年投入资金1100万元惠及2.5万名学生;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和低保家庭学生学费减免政策,资助面达50%,每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惠及5200余名学生;在进一步做好中职涉农专业全免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免费中职教育,每年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惠及3900余名学生,中职资助全覆盖;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应贷尽贷,发放贷款1800余人次,贷款金额达1050余万元;加强社会捐助的统筹和管理,每年坚持开展“爱在南川〃爱心圆梦”、“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夏仕连基金会奖学金”等大型助学活动,每年社会捐助150余万元;把助学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感恩社会、传承爱心、报效祖国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启动“四把钥匙”,克服“大班额”突出问题,“解决子女就学难”

(一)“建”即加快城区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城区学校10所,投资9500万元,新征建设用地343亩,新建校舍81812平方米。新增学生容量5400人。城区部分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办学规模成倍增加。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改造、完善隆化职业中学老校区,建成南川中学分校,南川中学初中办学规模扩大1倍。

(二)“扶”即扶持薄弱学校的改造。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均衡发展。投入4049万元,改、扩建农村学校23所,新建校舍3.3万平方米,初步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3所;投入1152万元维修大有中学等27所学校校舍3.1万平方米;投入5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装备建设。

(三)“调”即加强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使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四)“限”即严格规范招生行为,限制新生班级人数。从2010年秋期起实现了起始年级无“大班额”的目标。

三、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培养、照顾好全区1.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

2010年,投入资金4521万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52个,维修校舍10.9万平方米,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2块。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6所。

(二)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计划

2010年,我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5 所,改、扩建民办幼儿园10所,全区幼儿园达89所,在园幼儿1.9万人,保教人员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3%。近期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将出台《南川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计划投入上千万元力争三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9所、城镇社区幼儿园6所,改扩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确保全区每个乡镇有1所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街道有2所公办社区幼儿园。

(三)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我区继续推广自创的“代理家长”、“寄宿之家”“还原教育”、“社区共育”等四种模式,在全区学校增设“亲情电话”100门、“视频聊天室”30间,为留守儿童亲情沟通搭建平台。着力实施好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项目,并在“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身体健康”等“4+1”的基础上,增加培养“艺术特长、劳动技能”等“X”项目,形成“4+1+X”的培养模式,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营造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六有”经验,即有固定的学习环境,有固定的生活条件,有固定的联系对象,有固定的心理疏导场所,有固定的家庭氛围营造的渠道,有固定的监护管护办法。保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有书可读,有饭可吃,有苦可诉,有娱可乐,有家可回”,得以健康、快乐成长。

(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共育计划

通过推行“代理家长”制、和“三进三同”相结合建立干部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发挥“五老”作用等措施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共育机制。截止目前,全区建有“重庆奥美传媒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心”1个,“渝电春苗之家留守儿童活动中心”2个,“博赛村级留守儿童活动中心”6个,以学校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活动室50间,以村(居委)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活动室100间,家庭教育校外辅导团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培训100场次。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等6000余人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做到了“应帮尽帮”。

(五)实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

从2010年9月起,我区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保证每个农村学生每周食用3个鸡蛋,全区近1.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受益。从2011年1月1日起,区财政预算资金630多万元用于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爱心午餐,各校通过维修食堂、增添设施等措施保障爱心午餐的提供。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区四大家领导均走进学校、走进村社、走进家庭看望、慰问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计划

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关爱;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这已经给社会带来许多隐患和问题。据统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人数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使进城农民工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却尚未能改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使这批人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等同的待遇和福利,于是,留守在农村的这批农民工的子女数量随之激增。继而产生了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将对我国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在我们的西部地区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更令人担忧。

二、關爱留守儿童

1.加强家校联系,共同管理。老师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与他们一道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天生的,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找到“根源”。所以,单单在学生身上下功夫,是难以产生效果的。只有帮助学生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高教育素质,提高责任心,改进教育方法,让留守学生的父母与孩子加强联系和沟通,改善留守学生与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关系,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让留守学生得到家庭的温暖,并让留守学生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切实解决孩子渴望亲情等心理及物质上的合理需求,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在学校和家庭这两方面同时下功夫,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治标治本”。

教师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方面,尤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留守学生的心灵大多受到过伤害,他们往往情感脆弱,抵触性强。教师应尽力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真情打动他们,而尽量避免训斥他们。在关心、理解、呵护留守学生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打拼挣钱的不易,让父母理解留守学生的同时,留守学生也要理解他们的父母。同时,让留守学生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2.关爱留守儿童,正确引导。关爱留守儿童就要对留守儿童负责,也要对家长负责,更要对教育负责。教师有责任引领留守儿童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关爱留守儿童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严格要求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留守儿童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

3.利用活动,多鼓励。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同时,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即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老师要因材施教,并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后,课余时间不但过得充实,而且还富有意义。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应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 “打字”比赛、留守孩子的生日p a r t y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 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 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 留守儿童”们变成了“ 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 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 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关爱,主要由他们的家长、政府和学校负责。而对于教师,呵护、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平安、健康的成长,就是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

三、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江鸿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决策探索.2006年(6).

[2]张文斌《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甘肃教育.2011年(9).

如何通过关爱教育转化学困生 篇12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同学,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学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通常这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一个班级, 无论这个班级的生源如何,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总会出现学困生, 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不过班与班之间的学困生的水平有所不同而已。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 这里有不少学困生。作为一名班主任, 多年来, 我通过对所在班级的学困生进行关爱教育, 不仅让他们学有所得, 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而且不少人还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要帮助和转化学困生, 首先就要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我与学生多方面的接触、了解, 并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 我认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跟不上

我发现许多学生本来很聪明却成为学困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 尤其是那些留守学童。他们的父母或忙于生计, 或缺少教育的耐心和方法, 使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 进而影响了学习, 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对学生的缺点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 甚至讽刺挖苦, 使学生心灵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从而导致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肯好好学习。

3. 学生过于贪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而过于贪玩就会影响学习。许多学困生的智力并不差, 就是因为自制力不强, 贪玩, 把学习抛在脑后而造成成绩差。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喜欢在网上玩游戏, 有的学生玩游戏时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从而影响了学习。

4. 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不会预习, 不能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复习等。另外, 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又缺乏必要的鼓励和指导, 使这些学生失去信心, 也影响了学习。

此外, 学生个人的一些偶然因素也是使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比如病假、事假过多, 事后又没能及时把知识补回, 造成知识“欠债”;学生对新的任课老师不适应, 造成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等等。

二、对学困生关爱教育的方法

在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后, 要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老师, 要从多方面进行关爱教育, 我的做法主要有:

1. 热心关爱学困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 也是教师的天职。如何关爱学困生呢?首先, 要热情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多数情况下, 学生一旦学习跟不上就会认为自己笨, 不聪明, “我不行”, 这是必须解决的思想问题。我告诉学生“我不行”这只是你的想法, 并不是事实, 只要努力刻苦, 或许你比别人学得更好, 以此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其次, 我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努力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 我也对其宽容和理解, 不讽刺, 不挖苦。一般学困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 从而容易造成不信任别人、隐藏心里秘密的现象。我走近他们, 以朋友方式去和他们交流, 让他们愿意把我当做倾诉对象, 从而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寻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

2.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困生光有关爱还不行, 还要想办法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 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内在的求知欲呢?我认为通过“激趣—乐学—会学”这个过程, 可以达到整体推进, 普遍提高的目的。

“激趣”, 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使之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乐学”, 就是对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乐于接受, 对学习产生一种喜悦感, 在一种和谐愉悦过程中学习。“会学”, 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掌握自学的能力, 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生的基本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学困生的学习方法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 就以我所任教的语文课程为例谈一下怎样激趣。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要想使学困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 要求老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所以我平时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突破学科界限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掌握其他学科的教学技能, 并恰当地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中去。其次, 我还重视新闻时事, 关注社会热点, 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生动的事例, 让学生的思想跟上时代的脉搏。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学习, 才能用自己丰富的知识, 灵活的教法影响学生、激发学生, 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2)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学困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 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有关。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简单的说教,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我对教法进行研究, 改革创新, 采用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力求使语文课教学生动艺术。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的不同特点, 或故布疑阵, 激发联想;或创设情境, 激情朗读;或分组竞赛, 激趣竞争……这样, 不仅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起来了,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也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适时给予积极评价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困生总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承认,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适时给予积极评价。对于他们的课堂表现或者作业, 只要做对了, 我就及时鼓励;即使做错了, 也要先肯定他能做了, 再指出他的错误所在。这样, 学生在教师积极评价的指引下, 就会产生“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同时, 学生对老师有信服感, 就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报以积极的态度, 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慢慢地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了。

通过“激趣”环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后, 就容易达到“乐学”, “乐学”了也就会认真钻研, 认真思考和分析, 最终达到“会学”, “会学”了离成功的喜悦也就不远了, 从而达到“激趣—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

三、对学困生教育中需要避免的错误

1. 偏爱

作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等因素而过分偏爱某些学生, 而冷落另外一些学生。要公平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不偏爱优生, 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学生对偏爱是既敏感又反感的, 所以我们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走出偏爱的误区, 把无私的爱分给每一个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困生对你产生信任和爱,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 挖苦

一般地说, 学困生对教师有一种胆怯的心理, 课堂上怕教师提问, 怕教师注视他, 课后担心教师找他。为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 温和的言语, 使他们感到教师可敬又可亲。心理学研究证明, 在教学民主、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下, 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才高, 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才能得到显著加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挖苦讽刺而伤害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导致这个学生因不喜欢这个教师而厌弃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经常“逗”他们说话, 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急躁情绪。这样他们才能专心致志地听讲, 因教师喜欢他, 学生会更爱听他的课, 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3. 冷漠

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状态。对“学困生”的教育, 需要老师用满腔的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动, 感受到老师那博大的师爱!教师如果对他们持冷漠的态度, 即使他们偶尔有了进步, 也视而不见, 或他们一旦做了违纪的事, 就马上以冷眼对之, 试问, 这样的老师还怎么能转化他们呢?面对一个冷漠的老师时间久了,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自信心也会一点点消失, 甚至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HSE体系的由来下一篇: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学习英语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