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研方法概论

2024-09-11

体育科研方法概论(精选8篇)

体育科研方法概论 篇1

1.体育方法概述

 方法的构成

o 目的性要素 o 活动性要素 o 工具性要素 o 对象性要素  方法的特征

o 方法的主体性 o 方法的合规律性 o 方法的中介性 o 方法的工具性 o 方法的多样性  方法的分类

o 一般方法 o 特殊方法 o 个别方法  体育方法的概念

o 实现体育目标而采取的途径、程序

o 分为体育教学、运动养育、锻炼以及养护的方法  体育方法的特征

o 作用对象的特殊性 o 作用途径的实践性 o 实践结果的直观性 o 作用对象的区别性

2.选择体育方法的依据

 体育目的  参与主体  体育条件 3.体育的具体方法

 体育锻炼

o 内涵

 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现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自由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o 特点

 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 锻炼效果的持续性  评价指标的多样性 o 基本原则

 自觉主动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全面锻炼  具体针对

o 体育锻炼法的选择和作用

 儿童

 青少年学生  中老年人

 体育教学

o 概念

 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的统一的活动,是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教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

o 原则

 健康第一  因材施教  身心协调发展  知识技能并重  终身体育能力 o 方法(了解) 运动训练

o 概念

体育科研方法概论 篇2

如何保持动态肢体符号文化的传承优势, 克服易失对文化传承的消极影响, 经过剖析会清晰地发现产生作用的关键是促进人人习练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无论人体活动处于何种状态, 在传承中都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只有附加了理性因素才能称其为文化传承, 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文化传承的责任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因为有机构成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华民族体育已经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 特别是西方民族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历经了盲目的模仿、痛苦的失忆过程, 现在正面临着卓绝的文化反弹。此刻,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行为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文化反弹和传承。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可知, “责任”的含义有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柏格森认为“职责, 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 首先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约束。”[1]这个观点朴实且具体, 无论是来自何方的约束, 都毕竟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如果我们认同责任是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 以及对自己一切行为所承受的后果[2]。那么, 在人类摆脱生物属性向社会性发展过程中, 通过理性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责任, 人们开始承负了不同的负担,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 承担了各种义务。推论而知, 文化责任是个体、群体、民族或国家对特定事物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约束、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行为的思维后的品质。同时, 在文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26000 从实践层面将社会责任定义为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 为其决策、活动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3]。这是一种在文化责任驱动下, 实施文化责任的可操作的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文化责任是社会责任的意识前提, 社会责任运行体系是实施文化责任的具体措施。

责任由责任认知、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等结构要素[4], 通过自我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途径, 表现出的负责态度、投入程度、制度建设、风俗习惯、质量意识、风险承担、义务、职责、评价等责任状态。无论是何种责任状态, 责任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延续性、广泛性和规范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中, 社会成员的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 最终融合、凝结为民族文化责任。

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中不仅要树立文化责任意识, 还要相应地构建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运行机制, 通过这种有机体系, 使社会及社会成员明确各自不同责任, 以求唤起各方责任意识和行为, 通过合理的社会责任运行体系, 完成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反弹的时代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

1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历经沧桑, 汲取中华文明精华, 不断融合升华, 凝结出独具风采的东方民族特色, 是人类文化和文明重要成果。进入21 世纪, 受到来自于异质文化的影响, 以及自身发展停滞的影响,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境遇。然而, 强大的文化内涵, 雄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体育始终涌动着反弹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责任在于传承与发展。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城市化责任。

源自于乡村的中华民族体育活动有许多的内容和形式已经不适合于城市文化, 难以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占据必要的地位, 因而失去了固有的优势。由于城市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大多集中于此, 为了能使中华民族体育持续发展, 应将中华民族体育进行城市化改造, 使之尽快演进成城市文化。在这方面, 早已城市化的部分中华民族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主要得益于项目本身的城市化。因此, 这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时尚化责任。

社会时尚是决定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过分恪守传统的中华民族体育存在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 因而失去了民众的基础。由于社会时尚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多与时代时尚相吻合, 深深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为此,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对其内容、结构、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时尚化的改造, 博得民众青睐, 使之成为民众生活方式中值得追求的部分。这种时尚化改造和演绎责任的完成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大众化责任。

大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没有大众的基础, 文化难以广泛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更多局限于民族地区, 局限于少数民族, 局限于少数人群, 限制了自身的广泛发展空间。对此, 应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机构成, 演绎构成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术、摔跤、风筝、龙舟、秋千等, 这些项目的一个共性特征是赢得中华民族大众的喜爱, 克服了地域屏障的制约。只有中华民族体育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有所发展, 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用具、玩具或器具, 得到社会的认可, 达到人人习练的局面, 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 大众传承是前提, 是良性发展的基础。

2群体意识与行为责任

意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 产生改造现实的高级思维活动, 它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心理状态。当一个群体聚合了不同个体的意识后, 产生响应的群体意识, 群体的行为便会出现特定倾向。虽然中华民族们已经具备了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但是在强势文化全球化的制约和影响下,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群体意识。同时, 行为是人类在意识作用下的外显活动, 是实现意识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必须唤起民众这个群体的责任意识, 激发起务实的义务行为, 才能完成发展民族文化的任务。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意识培养。

文化存在于各种载体之中, 其中中华民族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这种容文化要素于人体活动之中的文化载体具有恒古性, 能够有效地保存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张记录中华民族体育的视频光盘虽然可以保存民族体育的生动内容, 但是如果无人继承, 它仅仅是一种记录格式。而且这种媒介不具备恒古性, 甚至不如一块石头。只有运用人体记录文化, 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一个群体充分认识到这种价值, 以及中华民族体育所面临窘境的严重性后, 必然会焕发起群体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视。因此,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意识。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行为规范。

如同人们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一样, 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下, 不同群体的行为大相径庭。导致这种行为规范差异的根本一是社会强控制, 二种是文化软控制。在中华民族体育行为规范中, 至今尚无强控制的内容, 因此目前更多的依托于文化软控制, 即社会舆论、文化习惯、民风民俗等形式来促使和规范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在这方面, 中国拥有良好的传统, 需要社会进一步重视和推崇中国固有的师承关系,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尚传统、珍视文化、善待民俗等社会氛围, 以顾炎武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为文化约束, 发挥虽水犹钢的中华民族文化软控制的作用, 规范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的群体行为。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责任激励。

激励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 唤起群体珍惜民族文化的良心。康德认为良心等同于责任感。康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良心是对外在权威内化的一种结果, 当“外在权威的法律与制度可以说已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 这时就会感到他们现在不是对外在的东西负责, 而是对内在的东西负责———自己良心负责。”[5]建立在积极意义基础上的外在权威, 会引发产生巴特勒强调的良心如同人行仁仗义的社会效应。从这个层面上讲, 我们欲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决然不能仅仅依赖于文化软控制手段, 必须配套能够作为外在权威的法律、伦理和价值的社会强控制体系, 并有效地内化之, 软硬兼施以求激励群体责任, 保持和增加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人口数量。

责任意识是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的重要内驱力, 只有这种内在动力得到调动和激励, 并长期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 民众对本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行为才能逐步规范。

3国家制度与质量责任

各个民族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都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记录和符号。如武术是东方对冷兵器的回忆或回味, 足球是西方对战争的再现或重温。人类运用人体活动对自身文明进行思考, 逐渐使其成为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效记忆载体, 成为文化的思考工具, 成为国家的象征。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决然不仅仅是个体或群体的责任, 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政策法规的健全。

体育文化很特殊, 能够流传下来的多是反映战争或搏杀等非文明的肢体活动, 这可能与人类难以泯灭的攻击性本能有一定关系。如何将其传承和发展是当今人类思考的重点问题。试想, 如果人类持续膨胀这种攻击性, 彰显这种变形后所谓升华的体育活动, 人类的价值趋向必然趋向于好战、美其名曰为尚武, 其结果是文明会遭受制约, 社会的组织性被打破, 杀戮将永随人类。再过几百年后人类是否会发明一种回味核战争的体育活动, 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流传下来的传统未必都是有价值的, 由此, 国家的文化选择与甄别责任重大。特别是要健全对直接与人类杀戮相关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政策选择、法规引导和制度甄别体系。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社会各行业责任联动。

一项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行业的通力协作, 单一的社会团体和组织难以完成伟大的文化传承重任,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变革。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结构的构建和文明时尚的推崇需要社会整体行动。某些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各行业的不协同, 比如新闻媒体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报道频率远远高于中华民族体育的播出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更不用说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方面, 中华民族体育的课程比例少得可怜,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对此, 应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建设基础上, 必须尽快加强全社会各行业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认定, 建立易于联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其基础是人的利益分享。有了必要的行政、组织管理责任督促和检查制度, 尤其建立起能够激发个体利益认可机制, 文化传承的质量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欲达到制度的强制性与民众的自觉性相一致,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总是摇摆于自由的感性和约束的理性之间, 在思维、外力作用下人才会逐步趋向于理性, 如苏格拉底所言人毕竟是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新加坡国民文明行为就是在漫长的强制教育中逐步形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质量检查也需要必要的强制性。通过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监督和评估制度建设, 帮助民众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价值和利益所在。

4民族义务与风险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 从宏观上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 从中观上讲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就微观而言是某项具体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分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关乎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是时代所赋予当代人不容推卸的民族义务。如果面对异质文化大范围的覆盖和中西文化全方位的易位而无动于衷, 将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断裂的风险。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责任认定。

民族责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群体基础上被广泛认同和遵行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的综合品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这个民族拥有产生和强化民族责任意识的同质文化、历史、信仰等一系列基本元素, 其中被各个少数民族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体育集中、鲜活地融汇这些元素, 是促进形成民族责任的主要认同标志。当一个民族将某种社会活动作为文化认同标志时, 可以很好地发挥民族意识凝聚的作用。例如具有兼容地域性和通约性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标志之一的武术, 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是感召全球华人民族意识的灯塔。这种能够使民众产生民族向心力的基本归属感、文化利益分享, 以及与政府的亲近感[6]的标志, 同样是民族责任认定的基础。尽可能多的树立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文化认同标志群, 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形象, 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目标有机构成, 成为文化传承的重点, 民族责任便油然而生。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激发。

当一个民族在与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 倍感本土文化失落危机后, 自然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产生强大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感, 这种动力在责任的驱使下, 在民族凝聚力驱动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非法律的自觉义务行为。在高度交融的全球文化背景下, 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均有义务凝练本民族的优秀民族体育项目, 使之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 使之成为适应广泛的文化内容和形态。各个民族有义务有效组织传承人更广泛地传播民族体育项目, 防止出现技术封锁。各个民族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民族体育文化, 提高社会的认同率。民族地区的学校有义务纳入民族体育课程资源, 通过学校广泛地传播民族文化。总之,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包罗万象, 而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核心在于完成文化责任使命的义务。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风险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必须看到在强大的异质文化笼罩中, 欲从边缘化状态中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地位和影响困难重重。恰恰如此, 更需要建立防止民族文化泯没的风险责任意识, 使民众知晓个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 明了人人参与、人人习练是避免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消失和自毁的唯一途径。当然, 适当的风险能唤起民族凝聚力, 适度的风险可以拯救一种文化。同时要充分理解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 是文化, 而不是政治。”[7]重视中华民族体育这项文化的传承, 其责任不仅仅是传承民族体育项目, 更重要在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5传承的文化责任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载体, 中华民族体育的状态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文化责任不容忽视。亨廷顿分析世界格局, 指出目前的文化冲突就是几个文化圈的较量, 你不占领这个文化高地, 别人就会统治它。西方竞技体育已经占据了制高点, 这是文化较量的具体体现。面对冲突中的挑战, 汤因比认为一个文明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她是否在不断自毁。遏制自毁的应战方法就是自尊、自信和自强。避免自毁、实现自立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民族文化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

文化是人类最为珍贵的能力之一, 概括地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体育就是在人类不断对人自身的各种本能的肢体活动转化、升华过程中, 逐步被文化熏陶趋向于文明的结果。当然, 体育又存在着人的自然化趋势, 顽强地抵抗着不被人化, 使人类保持固有的身体素质和原始本能。但是, 可以看到恰恰是这种固有的、原始的素质和本能中存在着需要转化和升华的成分, 比如体育中的野蛮、残酷和血腥, 就需要文而化之。因此, 体育格外需要文化的作用力, 通过不断地文化, 使之更加文明。中华民族体育更是如此, 改变边缘化现状的根本是文化。由此, 文化责任十分重大。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效益。

通过文化作用后的体育可以充分的改变粗糙、落后、单一的结构, 使之变得精细、先进和庞复, 使之适应范围增大和作用深度增强, 有利于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增殖。比如以搏杀技术见长的武术通过文化后, 已成为民众健身、鉴美、交流的手段, 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社会生存空间。这是中华民族体育通过文化作用后的文化效益体现。通过对中华民族体育的深入文化熏陶, 可以使各个利益参与方更多地得到文化实惠, 对各个少数民族而言则是进一步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因此也会具有更雄厚的文化积淀。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义务。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 具备了自身体系, 形成一定特色之后, 便有机构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这种事物恰好吻合国家崇尚的价值体系, 比如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那么这种同构文化自然会得到国家和民族的极力推崇。“所有民族的文化都存在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 文化是从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 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8]中华民族体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 并通过有形、具体、生动的感性文化保持民族理性价值的惯性, 激发、振奋民族精神, 维护本民族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是关乎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义务。

6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在形而上的文化责任意识引导下, 通过合理、务实、形而下的社会运行机制落实文化责任, 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体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工具化。由于文化责任相对而言更多是抽象的态度、意识、价值等内容, 这类抽象的内容不宜在实践中操作,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心、义利、守德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任务的落实。因此, 首先要明确正心致良知、良知格责任[9], 此乃担责之基的逻辑, 将其内容进行工具化转换, 与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过程的尊重传人、尊重传统项目、尊重传统文化等具体工作相结合, 使之成为人们易于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内容, 实现文化工具化, 促使文化责任深入人心。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组织化。依赖组织, 依托组织、依靠社会运行机制, 才能将文化责任落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备高度的组织依赖性[10], 大凡是组织的活动内容, 大众们便会产生高度的依从、服从。在现代社会组织多元且分散, 但更与民众利益相融、相通, 这更能发挥组织的作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应该具体分布到各级各类组织之中, 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的内容, 成为民众明确的责任行为目标。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机制构建。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传承是其中一项具体内容, 关系文化传承效果的核心是文化责任, 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体系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 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 酝酿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通过各级各类组织的具体实施, 将上述分析的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组织和机构, 以及民众的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全面的统筹, 形成融文化责任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体育的文化传承才能够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责任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集大成体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体系是文化责任实施的社会基础, 是聚全社会之力的社会保障。有机体系、合理运行, 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依托之本, 文化责任为纲, 纲举中华民族体育必张。

摘要:体育是人的自然化, 文化则进行自然的人化, 两者看似矛盾, 实则体育借文化消弭自身的非文明、非组织。故而两者有机结合, 体育成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构成特质。体育生动、有效地传承文化, 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并不断增值。然而,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着重大的传承问题, 如何保证具有活化石性质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有效传承, 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社会文化问题。通过分析, 传承效果的关键在于文化责任, 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相关责任和行为。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的思路, 可以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如此,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文化责任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706.

[2]沈国祯.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 :54.

[3]李伟阳, 肖红军.ISO26000的逻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76.

[4]谭小红, 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学研究, 2005 (4) :991.

[5][德]埃里希·弗洛姆.寻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186.

[6]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73.

[7][美]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3.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84.

[9]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4.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概论 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 美学特征 审美形态 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98X(2011)03(b)-0157-02

体育舞蹈是流动的时空艺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审美属性。舞蹈属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在视觉上包括了占有空间的各种美的艺术;在听觉上占有时间性的音乐和文学。如果说情感是舞蹈的核心,那么舞蹈是审美情感的载体,体育舞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现代体育舞蹈融体育和艺术为一体的一项运动,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和阐述体育舞蹈与美学的关系,挖掘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在体育舞蹈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体育舞蹈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能为今后体育舞蹈的理论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1 体育舞蹈的分类和美学内容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运动项目,亦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舞蹈是一种特色文化,它产生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发展过程中,体育舞蹈经历了原始舞蹈、民间舞、公众舞、社交舞、宫廷舞和国际标准舞等阶段。按照技术风格和结构为划分依据,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舞种。其中摩登舞含有维也纳华尔兹、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而拉丁舞则包括了恰恰、伦巴、牛仔、桑巴和斗牛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舞曲、舞步及风格方面是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套路。

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美的内容。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健美操、花样游泳、武术等。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在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通过体育舞蹈锻炼,体育舞蹈能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在体态上更加刚健优美,而在动作更加刚柔相济。这些美的东西,满足体育舞蹈者实现美的需求,也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客体。同时,团体舞在伴以相应的音乐背景下,造型优美典雅,协调配合,队形多样变化,构成一幅幅婀娜多姿的动态画面。

2 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2.1 节奏感和韵律性

体育舞蹈表的节奏感,是指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而韵律性则是指舞蹈以在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线,构成艺术形象整体的美感。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手段。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长短、上下起伏的旋律形成的旋律线。韵有赋于情和动随韵意两个主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育舞蹈的动作组合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脱离体育舞蹈形象角色性格,再高超的体育舞蹈技巧也不会真正拨动人们的心弦。

2.2 过程性和流动性

关于体育舞蹈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体育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通过时间流动,体育舞蹈在反映人类生活和表现人们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多彩。

2.3 抒情性和表演性

体育舞蹈的抒情性是指舞蹈艺术再现写实,能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和体验;而体育舞蹈的表演性则是以抒情的艺术形象,通过体育舞蹈者的发挥与其创作来呈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来最终完成。它主要通过男女舞伴姿态、配合和造型来表达,使舞蹈具有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3 体育舞蹈的审美形态

3.1 体育舞蹈的体形美

体育舞蹈体形美是指身体外形的匀称与协调。体育舞蹈选手首要是匀称与协调,匀称美和协调美是舞蹈运动员的基础美。尤其是女选手,更具有其特有的曲线美。体育舞蹈姿势美是指动作的端正与舒展,因素主要有坐、行、走、立等。优美的坐姿是指头、挺胸、直腰、收腹。而优美的走姿是保持身体正直,挺胸直腰,微收小腹的姿态。因此,优美的姿态和潇洒的动作能给人以健美的印象。而体育舞蹈肉体美是指通过肌肉和骨髓的发达所表现的美。肉体美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目标之一,通过舞蹈训练,使脂肪适中,使人体肉体美表现出筋骨美、肤色美、弹性美及柔软美。同时,通过训练可使骨骼肌发达,使肌肉更富有弹性,各关节更柔软。正如著名诗人雅科天斯基称颂,结实的肌肉和古铜色的皮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除此之外,体育舞蹈精神美是指舞蹈选手外形美与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主要包括活力美和能力美。

3.2 体育舞蹈的身体美

体育舞蹈身体美的主要内容指选手表面形态的美,其次人体包括骨髂、肌肉、毛发等,并涉及音容笑貌、服装饰物等与表现身体美有关的其他方面。其中,形体美主要指身体表面令人悦目的形状和优美的姿态,它在身体美的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舞蹈中的健康之美主要表现在运动着的人体形态上。经常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对身体美的比例均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体型即人类身体结构的类型,主要决定于骨骼的组成与肌肉的状态和机能。体育舞蹈选手体型应综合考虑脂肪堆积、肌肉发育、背脊形态、胸廓与腹部的形状等特征。因此,体型的改善是体育舞蹈美学的长远任务。第三,身体的比例几乎都是由骨骼的形成状况所决定的。人体的骨骼左右基本对称,呈现出平衡的形式美。在完成体育舞蹈各类动作,都要无意识地调节重心,控制身体平衡。如拉丁舞中强调身体垂直,重心踩实等。第四,发达而富有弹性的肌肉是构成身体曲线美的基础。身体形态美与肌肉的均衡丰满关系密切,如胸大肌发达使胸廓丰隆、腹肌发达使肚腹扁平、女性肌肉线条更有助于曲线美等。

3.3 体育舞蹈的运动美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修饰并赋予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人体动作。体育舞蹈动作各具特色,风格迥异。比如,华尔兹流畅潇洒,探戈刚劲顿挫,快步舞欢快激扬,华尔兹回旋舒展等。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动作的不同功体现体育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功能不同,如有表现性动作,有再现性动作;第二,通过动作的不同风格来展示体育舞蹈的形式美;第三,通过动作的质量来体现体育舞蹈的线性美。

体育舞蹈运动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表现能力、塑造健美的形体,舞蹈竞赛规则要求运动员在舞台上,通过灯光、音乐等配合进行人体表演与展示。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具有独特的运动美。其中,体育舞蹈技巧美是指技术的巧妙美,是构成舞蹈运动运动美的一个要素。巧妙的技术,能够感受到作为技巧的美及技术的要素美。体育舞蹈运动技巧美主要包括有变化美、和谐美、韵律美、造型美和准确美等。其次,动作美。舞蹈艺术的美是在动作流中展现的人体的姿态节律的美,如造型美、技巧美及情绪美等。没有动作美就不可能有人体美。人体美和动作美是紧紧密相关的。舞蹈运动动作美主要包括有刚健美、用力美、紧张美、放松美、优雅美、轻快美、速度美等。再次,体育舞蹈表现美是指在运动流程中能够看到的空间美。表现美括有姿势美、结构美、精神美等。体育舞蹈通过空间形式中的构图美、舞蹈画面、选手及音乐流动等几方面来展示其表现美。

3.4 体育舞蹈的结构美

舞蹈结构是指用动作语汇编成独立的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的组合要贯穿着音乐的结构,要有连贯性,使舞蹈选手肢体语言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其中,体育舞蹈连接美是指两个动作或两个以上动作之间的连接流畅圆滑。体育舞蹈中连接美贯穿始终,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其次,编排美能突出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又将多样化的动作与音乐舞蹈巧妙地组合起来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美感。编排成套动作参加比赛是重要的评分内容之一。因此,教练和选手要像创作艺术品一样,不断创造出体育舞蹈审美效果最好的成套动作。再次,技术美。

体育舞蹈技术美必须符合力学原理和生理解剖条件。把最合理、最优美、最高规格的动作做出来就是技术美的重要表现。

3.5 体育舞蹈的服饰美和音乐美

体育舞蹈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育舞蹈选手服饰的规定性强化了它的审美价值,服装设计讲究线条与比例,雍容与华贵。如在摩登舞比赛中,男选手身着燕尾服,女选手身着晚礼服,以表现文雅端庄、稳重矜持的造型风格。体育舞蹈通常借助色彩来表达舞者的情感。如华尔兹、恰恰等节奏欢快激烈的舞蹈中,男女舞伴的服饰多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色彩不同,给人诱发的联想不同。因此体育舞蹈选手服饰要注重色彩的丰富。

体育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它在音调的高低、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感情色彩总是把人们带劲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使体育舞蹈更为动人。体育舞蹈的音乐美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不同的舞曲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使人具有多种感知体验。体育舞蹈的音乐具有个性化特征,如快步舞的轻快与灵巧、伦巴舞的缠绵与抒情、斗牛舞的雄壮与激昂,等等。这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6 体育舞蹈的行动美

行动美是体育舞蹈选手的另一美学基础,舞蹈运动员活动中,具有道德、情感、意志、理性等多种行动美的表达。道德美是指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美。其中,体育舞蹈道德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间及舞伴间的友爱、责任及礼仪等。意志美是指通过自己的意志,是意志活动所体现的美有推进力的美和忍耐力的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的坚毅美、积极美。情感美是指通过丰富的情感所捕捉到的情趣美与进行创造活动的创造美。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的庄严美、端正美、雄壮美、自由美等。体育舞蹈理性美是指通过科学的判断所体现出来的美。主要表现为追求力与理解力的美。体育舞蹈理性的美主要体现在安定美、计划美、追求美和结构美。

参考文献

[1]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2]韦佳.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体育概论要点总结 篇4

一.填空总结

1.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体育概念,功能,目的,过程,手段,科学,文化,体制,发展趋势。

2.体育的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3.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延伸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4.我国体育目的的特点:主观性,预见性,概括性。我国体育目标的特点:具体性,明晰性,系统性。5.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直观性,层次性。6.体育过程的要素:体育参与者,体育指导者,体育媒介。7.体育媒介从内容上看:体育内容,体育材料,体育设施与器材。8.体育过程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恢复养护发展阶段。9.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身心协调发展原则,同化优势原则,适量运动负荷原则。

10.体育过程控制的类型:按时间分类可以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按活动的主客体分类为自我控制,他人控制,社会控制90-11.体育过程的类型:体育教育过程;竞技运动过程,健身休闲过程。12.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粗略的掌握动作技能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定型阶段。

13.竞技运动过程的内容:选材,教学,训练,竞赛,恢复和评价。14.竞技运动过程的特点:目标的专一性;内容的专一性;负荷的超越性;过程的个体性;过程的连续性;过程的适应性;过程的综合性。15.健身休闲过程的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个性化原则。

16.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一般都是由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频率,身体运动力量,身体运动节奏。

17.体育运动技术的基础结构: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18.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标准: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力量性,经济性和弹性。

19.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历史性和发展性,国际性和民族性,地域性。

20.体育科学的三位视角:生物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21.奥林匹克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象征性,艺术性,多元性,划一性。

22.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奥林匹克委员会。23.体育体制的构成:机构,职能,制度。24.体育体制的特点: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二.简答

1.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2.体育的功能:就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3.体育的健身功能及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健身)A.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B.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C.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D.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E.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A.教导基本生活能力;B.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C.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D.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4.体育的经济功能的主要表现:A.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B.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C.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的政治功能:A.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B.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C.呈现安定那个祥和的社会环境。

5.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A.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B.体育自身的特点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C.人的体育需要。6.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7.我国的体育目标:A.增强体质,增进健康;B.丰富社会文化生活;C.提高运动技术水平;D.提高国民素质。

8.我国体育途径的划分:按区域分包括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按形式划分包括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体育游戏;按时间划分包括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按目的划分包括竞技类,休闲娱乐类,保健康复类和健身健美类。

9.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A.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B.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C.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D.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E.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0.体育过程:是指通过身体运动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11.体育媒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参与者与体育指导者相互作用的内容与形式的总称。

12.体育过程控制的内容:是由体育管理人员在体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活动的走向进行测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体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13.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A.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B.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C.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D.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E.促进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14.体育手段的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目的而借助的载体,媒介及其各种活动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体育目的的系统行为和操作技术。15.身体运动的含义:是运动者为达到体育目的,按照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体育的法则,要求而进行的有意识的主动地各种运动动作的总称。

16.体育核心手段的分类(身体运动的分类):

按照人体基本活动形式来分,可将身体运动分为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爬。爬越和平衡等。按照人体运动部位来分,可以分为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背运动和全身运动。

按照生物力学运动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平动,转动和鞭打。按照身体供能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分,可将身体运动分为内收运动,外展运动,旋内运动和旋外运动。

17.体育运动技术的内容: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体育运动技术。

18.体育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A.运动学特征包括空间特征(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时间特征(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频率);时间空间特征(身体运动速度)。B.动力学特征(身体运动力量); C.综合型特征(身体运动节奏)。

19.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A.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B.起源于军事防卫实践,是军事防卫技能核武器的转移;C.起源于日常生活技能;D.起源于娱乐或其他文化活动;E.起源于模仿动物的动作。20.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论述)

第一,体育游戏在促进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第二,体育游戏通过各种身体运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第三,体育游戏还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第四,由于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它能提高游戏者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他们活泼,愉快,开朗的个性和团队精神以及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心理品质。

21.体育科学的概念: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22.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

A.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B.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的完善;C.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23.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概况:(1)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6);(2)停滞阶段(1966-1976);(3)恢复与发展阶段。

24.体育科学体系的概念: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和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25.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意义?

(1)明确各学科之间的性质及各学科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2)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制定我国体育科学的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科研的选题计划和研究方向;(3)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26.体育文化的概念:体育文化是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27.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育。

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强调以人为中心,与宗教的关系密切,以个人为社会本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28.如何理解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论述)

(1)继承是文化发展的不可违背的规律。都是在过去文化的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继承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2)创新也是体育文化发展过程固有的特征性,体育文化的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发展与体育文化的创新密切相关。(3)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是继承与创新和谐统一的过程,对于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目的在于是体育文化进入现代化。

29.体育体制的概念: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30.体育体制的作用:

第一,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和指挥;第二,划分管理体育事业权限;第三,体育体制是部门分工协作的基础;第四,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

31.体育体制的特点:

第一,体育体制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第二,体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体育体制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32.论述体育体制的类型及优缺点。(论述)

一,社会组织指导型。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实施不受外界干扰的管理,体现高度的民主。缺点: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二,政府和社会组织结合型。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便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缺点: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三,政府主导型。优点: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缺点:容易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

33.谈谈你对“举国体制”的认识?(论述)

34.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特点?(论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第一,体育由政府主办并主管,政府几乎形式全部管理职权;第二,经费依靠财政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第三,人员列入国家编制;第四,业务脱离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体育具体事务的管理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限制和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体育在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第三,完全依赖国家拨款容易造成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体育产业则显现了蓬勃生机。第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一管理体育体制导致体育资源的垄断,使得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35.我国体育改革的趋势?

第一,转变政府管理体育事业的职能;第二,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与体育社团的独立;第三,职业体育将逐步市场化;第四,大众体育将得到迅速发展。

36.体育的发展趋势?(论述)

(一)从人的角度看体育的发展趋势:第一,体育在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新世纪将呈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生活的新的体育观;第三,生活方式的巨变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第四,关注情商,以人文关怀推进体育改革和发展。第五,体育运动将更加有效地促进人的现代化。

(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第一,休闲体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老年人体育方兴未艾;第三,体育终身化趋势日益明显;第四,融入全球化势必促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37.体育队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现代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第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第三,体育运动有助于激发现代人强烈的进取精神,强化现代人的竞争意识;第四,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38.当前,老年体育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第一,老龄体育人口扩大化,其体育活动趋于综合化;第二老年人体育生活化越来越普及,使终身体育成为可能;第三,老年体育活动方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娱乐化;第四,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管理和科研趋向科学化和娱乐化。

39.举国体制的定义: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的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是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制等。40.体育概论学科发展的演变:

(1)引进与移植阶段(2)探索与总结阶段(3)挫折与停顿阶段(4)发展与丰富阶段

41.现代体育的发展(五个趋势):(1)体育进一步国际化(2)体育进一步社会化(3)体育更加科学化(4)体育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5)体育终身化

42.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1)教育和培养功能(2)聚合凝结功能(3)调节和引导社会生活功能(4)传授和传播文化功能(5)吸收融合先进文化功能(6)创新更新文化功能

43.简述体育过程与健身过程的联系与区别?(论述)

体育科研方法概论 篇5

1、怎样处理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目标)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

① 要找准体育事业内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参照标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客观参照标准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内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水平,与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体一致。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客观参照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能力,来考虑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人、才、物等方面的投入都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加大。但是,不应该在投入的渠道和数量上造成人为的矛盾。③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应该由国家和社会举办,以国家举办为主。群众体育应该采取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共同举办,以社会和个人举办为主的方式,大力提倡和促进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要加强对群众体育特别是社会以及个人举办体育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2、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① 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对大城市经济产生的综合效应。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经济的“无形资产”,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② 举办国际体育大赛对大城市文化产生的综合效应

——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增强市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的形成 ——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 3、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体育如何影响生活化?影响体育生活的因素)

① 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② 主观意识的影响——包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 ③ 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实力 ④ 学校体育的影响——体育教育的成败

⑤ 生活环境的影响——地理空间、小区环境、附近地域

⑥ 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小区的体育组织、宣传、体育指导员、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⑧ 个人余暇时间的影响 ⑨ 社会和工作压力的影响 ⑩ 其他因素 4、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人文奥运就是通过奥运会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就是通过奥运会实现人类文化现象的广泛传播,促进各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各国围绕人文精神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人人参与,展现全体人民的健康体魄和良好风貌。

5、提倡“人文奥运”的原因。即“人文危机”。

①兴奋剂造成的危机 ②腐败造成的危机 ③体育暴力危机 ④政治左右体育 ⑤商业控制体育 ⑥社会舆论掺和体育 ⑦过渡职业化的危害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作用。

① 奥运会提供了宣传展示文化的舞台,扩大了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办奥运,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 ——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的本质

② 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改革中国的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形象 ——加快中国经济强盛的发展进程

——中华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大放异彩

——高扬“人文奥运”理念的旗帜,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③ 奥运会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以祥和美好的形象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顾虑 ——确保奥运会期间的安全

——以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奥运会战略的实施 ——避免奥运过分的商业化

——杜绝奥运会期间丑闻的出现 ——保护奥林匹克相关的知识产权

7、我国体育工作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① 一切要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制定体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体育的各项工作,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评价标准。

② 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

③ 体育工作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以促进认得全民发展为根本目标,必须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8、和谐体育的特征。

① 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② 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 ③ 可持续发展 ④ 以人为本

9、和谐体育的目标体系。

① 体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和谐。

② 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体育在促进以及培养人的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③ 国内外体育关系的和谐——体育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的和谐,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④ 体育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和谐。

10、影响和谐体育构建的不和谐因素: ① 社会问题导致的不和谐 ——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城市问题,公平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② 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问题),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③ 体育各子系统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竞技体育方面:

——重视国家队的训练,而相对忽略基层 ——锦标主义理想过于浓厚

——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伦理道德的缺失的关系 ——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夏季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金牌的获得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的关系 ——奥运会与全运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群众体育方面:

——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发展的不协调 ——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体育人口数量与全国人口数的比例不容乐观

——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机制不健全 ——群众整体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意识低下

学校体育方面: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实际受重视的程度与应该受重视的程度不相符合 ——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现有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均不够

——学生喜欢体育与不喜欢上体育课之间的矛盾 ——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重视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和学校体育之间的矛盾 ④ 体育管理机制与法规制度的不和谐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失当 ——国家负担过重,管的太多

11、和谐体育的构建途径。① 构建和谐社会

② 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体育文化的需要

③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营造和谐的体育环境

④ 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多方培养体育组织,建立有机体育结构 ⑤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体育法规建设

12、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① 身心两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的和谐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

②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娱乐、表演和欣赏需要 ③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运动理念,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④ 培养准则意识,促进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⑤ 维护社会稳定

⑥ 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⑦ 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减少社会对抗,降低社会犯罪率 ⑧ 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

13、中国体育发展协调好几个关系? ① 体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②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③ 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 ④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⑤ 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之间的关系 ⑥ 奥运项目与非奥会项目之间的关系 ⑦ 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之间的关系 ⑧ 健康人和残疾人体育之间的关系 ⑨ 体育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构建和谐体育的的促进作用

第一 对我国体育的整体影响 促进体育观念的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和谐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深化体育功能的认识,丰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2 引导政府和社会增加对体育的投资力度 3 促进体育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加大我国体育的影响力:促进我国与国际体育界的交流,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推动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第二 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促进竞技体育快速发展 整合我国以奥运为导向的竞技体育方向 3 促进非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发展 第三 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1 更新公众的体育观念 2 增强公众对体育的关注 3 丰富群众体育的形式 4 为群众体育提供人力资源 5 促进我国弱势群体体育的发展 第四 对学校体育的发展 推动我国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2 为青年学生提供奥运经历 3 奥运明星的教育作用 第五 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对体育产业的直接影响:刺激体育需求,拓展体育市场,改善体育产业结构,创设体育产业品牌,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对体育产业的间接影响:更新体育机制;强化体育市场开放度:获得优惠政策;改善体育家的观念。

第六 对体育与环境关系的影响 1 建立“绿色奥运”的影响 确立“绿色体育”的实践模式 第七 对体育运作机制的影响 1 促进组织机构改革 2 促进运作机制革新 3 加速体育法制化进程

15,2008年奥运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 导致对体育的错误认识

1强化体育的工具性

2加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 3产生“奥运疲劳”,累及体育

第二 增加奥运后体育组织管理的难度 1体育管理范围窄化

2增加体育运作机制转换的难度 第三 加剧体育系统的失衡状态 1加剧子系统的不平衡

2加剧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 第四 对体育产业带来新的挑战 1奥运场馆的后奥运时期利用

2国内企业压力激增

第五 重视奥运经济效益,忽视奥运人文效应。第六 追求奥运金牌增长,漠视奥运精神跌落。第七 偏重发展竞技体育,轻视体育全面发展。

16,怎样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的体育实践?

第一 树立大体育观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一体化 第二 树立和谐发展的体育观

——树立好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处理好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的关系

——处理好奥运会项目与分奥运会项目的关系 ——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三 实现体育运动资源配置逐步从政府转向市场。第四 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五 完善体育法,依法治体 第六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第七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八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7,体育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经济全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基础

2科学技术是体育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3体育全球化是以奥运会的发展和推动力为主体

4体育全球化是以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主,存在着西方化的倾向。

5体育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因素,国际体育组织,文化传播。

18,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怎么发展?

1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现实出发确定民族体育的内涵

3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两重性应建立正确认识 4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统一

5坚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多元一体化

第三章

1,军国民体育

所谓军国民体育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国民教育,主要是在“尊君”“爱国”的口号下,借口培养军国民而用专制主义和沙文主义毒害青少年和国民,并强制其接受军事训练,以培养对外侵略的士卒和对内镇压人民的打手。

从我国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最早发生来看,它是由一批留日学生直接从日本引进的。1902年,留日学生蔡锷、蒋百里、铁生、飞生等人,先后在《新民丛报》、《江苏》、《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文章,宣传军国民体育思想。

军国民体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

背景:一方面是源于外来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特别是一大批留日学生的影响,另一面也与洋务运动后人们逐渐形成的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有关。

危害: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材。一方面损害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是严重破坏了学生体育声誉,三是由于国家规定高中以上学生以兵操为主要教材,使得深受青少年欢迎的西方体育被排斥在学校体育之外。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形成于美国的一种体育思想,又称“新体育”学说。它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观,并以美国杜威的尚武实用主义学说为其主要理论依据。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张教育和体育要尊重和顺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求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倡导“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反对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所代表的非理性的、人为的和器械化的军事体操。认为,体育是促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近代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20世纪初体育教育领域的革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人在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研究的开展,由此产生了“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自然主义体育强调体育运动要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与特征,从而促进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等体育教学学科的发展。

3,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1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最早确立与留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建设主要是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2在近代中国留学生影响下引起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双轨制”。

3近代中国留学生对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影响还表现在1922年后中国学校体育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1922年后随着留学欧美学生对中国教育影响的增大,中国的学校体育开始发生变化。

4,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1军国民思想是影响清末明初学校体育的重要思潮

2实用主义体育思潮在20年代后开始影响中国学校体育思想 3自然体育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逐步影响中国学校体育

5,西方体育能够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接受的原因

1西方体育具有进步性、科学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瑞典的体操还是德国的体操,或者是欧美的田径与球类运动,都与自然科学如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等密切相关,并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基础。

2西方体育都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活动规则体系,这无论是在运动竞赛工作的组织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运动活动中都表现出它有一定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

3西方体育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这特别表现在球类和游戏项目中。

6,“土洋体育之争”

土洋体育之争实际是当时一场关于只走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西洋体育发展道路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起因是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在100米和200米预赛种即被淘汰的消息传来,引起许多关心中国体育的人士纷纷发表主张,要进行体育改革。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主张“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同时遭到曾留学西方的体育学者如吴蕴瑞等人的强烈的反对和批判。

7,二战后职业体育高速发展的特点

1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二战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核心 2职业体育主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进行

3体育文化传统在职业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电视媒体在推动体育职业化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5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也给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8,乒乓外交

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由于中美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友好接触,促进中美两国运动员互访,由于乒乓球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最后促成中美建交。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

9,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成就(拓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取得的成绩?)

1改造了旧体育,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社会主义性质

2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民族体质得到根本改善 3运动训练形成体系,竞技体育进入世界前列 4体育科学研究从无到有,科教兴体日益显著

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走向了世界。

6体育场馆设施逐步齐全增多,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打破了封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扩大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 8体育新闻出版形成了网络

9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体育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10,新中国体育的历史经验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实行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 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坚持民族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11,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教训

1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

2忽“左”忽“右”的形而上学

——表现在处理体育与政治方面的失误,如体育与政治完全划等号; ——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具体工作的形式主义,如“突击锻炼”,万人做操,万人渡江。3粗放发展的资源浪费

——竞技体育人海战术

——低水平重复导致财力浪费 ——体育场馆闲置导致物力浪费

12,邹春兰事件

1、悲剧产生的原因:

1)举国体制一直把成绩与金牌看得高于一切,把为国争光作为最高竞技体育运动的追求目标,把运动员看成是实现强国强种的工具,缺乏对运动员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忽视运动员现存的自我价值和可能的生活需要。

2)运动员的救助机制、培养机制、竞技运动不够人性化等。许多运动员被选入体校或运动队后,由于训练而荒废了文化课,文化素质缺乏,使得他们在退役后无所适从,很难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3)随着市场经济体育的建立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4)违反义务教育法

2、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退役运动员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青少年尖子投身体育的热情,“风险规避意识”走教育之路

2)就业前景的暗淡已经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不利于运动员专心致志训练,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3)大量退役的运动员挤占了运动队的编制,影响了队伍的良性循环,不利于优秀运动队的建设

3、安置措施

1)继续依靠政府安置的主渠道,有效保障运动员安置工作持续稳定 2)大力畅通“退役—教育—就业”安置的新渠道 ——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绿色通道,提供就业体制保障 ——增设高等教育满足不同层次运动员文化教育需要 ——根据运动员职业特点,走共同培养的新路子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建立入学激励机制 ——采用“学分互认”,走共同培养的新路线。3)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退役运动员走市场化道路

13,艾冬梅事件(教练员打运动员,吞吃运动员钱财)

1太看重金牌,太过于信任教练员,教练员担负着训练、家长、政治辅导员等多重身份,一人说了算。

2运动队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3传统文化下培养的依附性人格 4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

5把运动员当成金牌的工具,对运动员缺乏人性的关怀 美国体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美国的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美国管理体育的是社会体育组织,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在美国体育活动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一个是业余体育组织,包括美国奥委会,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以及健康、体育、娱乐和舞蹈联盟。另一个是职业体育组织,包括职业体育联盟和所属的职业运动队。

2、3、运动队的培养和人才输送采用“学院式”的模式。

运动竞赛的组织。业余体育竞赛由业余体育协会负责组织,如美国全国性大学生体育组织,每年都举行18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职业比赛由于商业性很浓,除了职业体育联盟外,还有一些中介和商业公司参与。美国体育能够维持“霸主”地位的主要因素 1)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美国经济体育霸主地位的形成 2)3)4)西方文化精神为美国竞技体育造就了肥沃深厚的土壤。

黑人在体育方面的先天优势和美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致使美国具有丰富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

运动员培养走学院式发展道路和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承上启下,保证了美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5)6)发达的职业体育使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 科学化训练为美国竞技体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 1)体育运动总体水平较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逐渐丰富,人们的体育意2)识不断增强,逐步达到体育运动水平较高的历史阶段。

群众体育由于公民个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呈独立性体育消费为主逐步转向个人投资健康、娱乐的消费性体育消费为主,自觉参与和关注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成为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历史阶段

3)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由少部分运动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发展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比较全面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体育的激烈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历史阶段

4)5)6)7)8)我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体育,夏季与冬季项目,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等发展不平衡,经过努力,逐步发展成为相对平衡的历史阶段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以及其他各类体育发展不太协调。通过有先有后,有重点,有节奏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和全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通过不断的深化体育改革和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的历史阶段

以经验和行政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体育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为以科学技术型和社会型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为主的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阶段

以依靠行政手段为主管理体育事业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经济等手段管理体育事业为主的历史阶段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1)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奥运赛场金牌争夺更加激烈。

——各国更加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包裹,强化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从战略高度发展和调整项目布局;优化训练方式,通过举办国际大赛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的体育人才流动

——竞技水平和质量提高,奥运奖牌分布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参加的国家增多,夺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增多,美、俄、德三强仍具优势,但获金牌比例减少

2)

新的项目不断增加,为奥运赛场奖牌争夺带来更多的契机

——新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奥运项目仍将不断增加

3)比赛更加频繁多样,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参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比赛的观念、形式、赛制和种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频繁的赛事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4)

科技含量不断加大,成为运动场外的竞争焦点。

——体育科技朝着集约化和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层次上发掘科研潜力,强化训练基地的科技服务能力,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解决问题,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开放。

——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多方位提高训练水平和人体运动能力。5)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商业化运作对竞技体育产生变革性影响。

——竞技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形成的主要相关产业:项目产业、竞赛产业、其他衍生产业

——体育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动力;给比赛带来直接影响(器械、服装、规则);导致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兴奋剂、执法偏袒、受贿、假球、改变规则)

18,经济对体育的影响和作用 1)经济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加快发展间接推动体育发展 3)经济体制对体育体制的制约作用

19,体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

1)体育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2)国民身心健康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3)举办大型体育活动营造经济环境

20,政治对体育的作用和影响

1)政治决定体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3)制定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编制规划,规范体育机制

体育对政治的能动作用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满足全民体育消费。确保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第四章

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体育、农民体育是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和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没有全民健身,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然而,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存在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体育落后等问题。因此,国家需要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作出合理部署

现实意义:

1)提高农民的体制和健康水平

2)3)4)从政治上看,可以保障农民群体享有基本的参与体育的权利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民之间的关系,废除陋规恶习,激发农民的上进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社会有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形成积极向上、善于拼搏、遵纪守法、公平竞争、互相学习、5)6)7)8)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 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农村是体育人才库 有利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农民中包含有大量的民间传统体育,如武术、划船、舞龙舞狮等

中学生享有的体育权利 1)接受体育课教育的权利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的权利 3)4)5)6)7)参加体格健康检查的权利

使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权利 要求配备合格的体育老师的权利 公平对待和公正评价的权利 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

大众体育中,体育运动的参加者享有的体育权利 1)利用公共体育设施的权利 2)参加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公共体育活动、竞赛的权利 3)4)5)6)7)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享有的体育权利 1)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权利 2)公平竞争的权利 3)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 4)获得物质帮助和奖励的权利 5)6)受教育的权利

接受就业指导和帮助的权利 要求公平对待的权利

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辅导的权利 自发组织和成立体育社团的权利 获得国家物资帮助的权利

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权利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从无到有:颁发了《体育法》、《全民健身发展纲要》、《竞技体育发展纲要》 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科技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体育科技为奥运服务的效果显著增强 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新闻出版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出版了大批的体育方面的图书 2)体育新闻报道、出版形成体系 基础理论建设进一步发展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第五章

神圣休战

古希腊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在当时古希腊民族是以城邦为单位的分散小国。伊利斯王和斯巴达王在公元前884年达成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集会的协议,并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在举行奥运会期间,交战双方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运会。停战时间开始规定为一个月,后延至3个月。停战期间,凡是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受到神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休战条约》在当时起到了熄灭战火的保障作用,奠定了把奥运会作为和平,友谊象征的基础,他保证了古奥运会如期举行,不因战争而终短,这对保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

奥运会的社会文化价值

①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推出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形态和模式 1)这种文化形态和模式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世界性 2)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艺术性、表演性、观赏性以及艺术感染力 3)这种文化具有简洁性、直观性和展示性 4)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健康性

5)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垂范作用 6)这种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②为全球过程中的世界发出了一种“和平与发展”的声音

1)和平对奥运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3)4)国家奥委会成立之时,就是把和平作为他自身的追求。他虽然不能阻止战争,但他倡导和呼吁“神圣休战”

现代奥运的创世人从一开始就奉行“淡化政治色彩”的原则,表明了奥运创始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奥运全球化本身就是一项倡导和平的伟大实践

③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推出了一套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 1)他公开倡导“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不能以大欺小”的“费厄泼赖”(fairp lay)精神

2)他为国家社会建立了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制度,并极力推动这种制度的权威性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④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增强了融合意识 1)2)3)奥运提出了“重在参与”的理念

奥运的实践者们把这种理念付诸实施,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具体行动 当今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文化的“软权力”的价值和作用

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提供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交流 1)奥运的“淡化政治色彩”可以促使国家关系意识形态樊篱的拆除,使不同文化交流、2)磨合、融通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致奥运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使新文化的交流面和交流量不断扩大,并使人们对人类共需的文化进行取舍和选择,而这势必通过文化认同及其对世界文化整合推动奥运的全球化进程,使奥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4)5)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媒体迅速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体系谋面的机会增多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类在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冷战”时期,政治和军事雄踞国际政治的中央,而“冷战”后,和平与发展世界潮流的深化使政治和军事高压的合法性备受挑战 奥运会文化在全球化的推行过程中,中国体育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1)奥运文化包括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层次上讲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奥运会文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2)奥运代表了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平、友谊、团结、相互理解和公平竞赛,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奥运通过奥运理想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和发展。奥运理想是奥林匹克的思想内涵 中国正在积极实践着奥运的理想,在新中国50余年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为奥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3届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成功的申办了2008奥运会,正在兑现对世界的神圣承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奥运事务,严格按照奥林匹克宪章办事。

挑战: 1)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一方面要以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去了解和吸收奥运中包括世界各国先进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性,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传统体育时间和价值的变化,由此引发的现代体育的新变化,如国家性和业余性体育界限的逐步消失和模糊,国际性职业体育,商业体育的不断扩张。国外的体育用品对本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冲击,高水平运动人才如教练和运动员的流失,国家对体育的控制力减弱等。

3)4)5)6)7)过度的功利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对外来文化的敌视、排斥 高科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兴奋剂

怎样对待奥运的西方文化主题和东方文化的边缘现象

奥林匹克发展带来的规模庞大的挑战

奥运会规模扩大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交通、住宿等问题 3)奥林匹克运动会所面临的问题 1)利用奥运会达到政治目的 2)民族情绪的增长和种族歧视 3)4)5)6)7)8)9)奥运会项目设置以及举办地点的选择

商业界由于偏重奥运会的商业广告作用而对奥运会产生兴趣,或者是奥运会的商业化问题

奥运会的职业化问题 兴奋剂问题

在竞技体育及奥运会中的粗野和暴力行为 国际奥运会与国际奥运中的民主化

为调整国际关系,增进友谊,增进人民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利用奥运理想以及奥运会

第五章 社会体育

1、社区体育的特点

(1)组织形式基层化——主要组织形式有街道体协、社会问题委员会、居民体育活动小组和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

(2)活动点的成员——参与主体以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3)活动点的规模——大多比较小。

(4)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比较松散。

(5)活动点时间——活动时间1-2小时居多。早晨和傍晚,以早晨为更多。

(6)活动内容非竞技化,文体一体化——由于受体育锻炼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主要以气功、健美操、交谊舞、武术等为主。

(7)活动场地以非正规化为主——以就近的公园、街道为主。离居住地500米以内为多。非体育场地、设施、街道、马路边。

(8)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

(9)活动目的——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年轻人: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调节情绪,娱乐身心,增进交流。

(10)活动点面临的问题——缺乏活动场地和健身技术指导。

2、我国社区体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不足,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规划不合理。

(2)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科学的健身指导。

(3)体育锻炼参加者的结构不合理——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参加较少,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4)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有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5)社区体育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6)社区居民体育竞赛交流机会少。

(7)社区体育分为不浓厚,居民锻炼得热情难以长久维持。(8)社区体育与社区建设分离。(9)社区体育资源缺乏组合。

3、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1)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以政府导向为主,部门、单位以及各类人群、项目协会都来参与社区服务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2)社区体育服务的硬件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需要的场地设施和具有小区自然特色的设施网络体系。

(3)社区体育服务的指导人员保障体系——以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先导的社区体育多元化体育人才服务体系。

(4)社区体育服务的活动内容保障体系——适应不同类型小区、不同人群需要的、亲民、便民、利民的生态化体育活动体系。

(5)社区体育服务的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建立具有强化正确健身观念和意识功能的社区体育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

4、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1)生活方式是对社会健康的制约

(2)参与者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3)体育场地设施制约社会体育的发展(4)(5)(6)

5、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1)统一规划,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做好城镇体育工作,使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4)发展农村体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关心和重视老年人体育工作。(6)关心和重视妇女体育工作。

(7)加快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8)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6、新时期中国家庭的基本特点

(1)核心家庭的规模较少

(2)与独生子女同时到来的是人口老龄化

(3)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抚养、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娇宠、溺爱现象日益严重,已养成孩子个性太强、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等不良倾向。

7、家庭体育的功能

(1)增强家庭凝聚力,改善关系,增进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2)健身功能(3)教育功能(4)休闲娱乐功能

8、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收入水平(2)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意识

(3)家庭规模和结构

(4)学校体育教育的程度

(5)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开展水平(6)受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7)家庭的和睦与稳定(8)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

9、开展家庭体育的意义

(1)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改善家庭关系(3)为妇女参加锻炼提供了机会

(4)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5)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6)有利于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

10、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1)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

(2)具有构筑和谐精神家园的价值

(3)增进健康的功能和价值,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4)文化修养和生活再创造的功能(5)改善人际关系和激发社会火星的功能(6)促进个体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11、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具有普遍性、具有公众教育职能。

(1)影响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

(2)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3)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4)为体育树立形象

(5)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6)使体育运动对社会的注意力增强

(7)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媒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12、网络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影响

网络的特点:散播性、虚拟性、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内容信息的丰富性、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功利性。

有利影响:

(1)利用网络知识学习体育,提高学习体育的自学能力。

(2)了解国内外体育竞赛的动态,学到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并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3)了解体育明星的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4)接收世界各地的新的体育项目,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5)可以同体育专家和明星交流。(6)(7)(8)(9)(10)

有害影响:沉迷于网络,减少锻炼时间,有害健康

13、提高群众体育的发展和规模质量(此题长度长,自行适当删减)1.增强了国民体质健康,提高全民族素质.1)

明确了政府对公民体质和健康负有责任,政府为公民体质健康做必要的财政支出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2)

加紧宣传《全民健康纲要》,增强居民健康意识,组织开展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整理和推广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进社区”。重视推广现代时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3)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

4)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开展各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之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等活动形式。

5)

不断加强职工体育,积极开展简便易行,健身效果好的工间操活动。努力做好职工体育工作,在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和机关恢复和推广工间操,恢复和举办职工运动会,组织好职工的各项体育活动。

6)

关主特殊人群的健康,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发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为其开展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倡导老年人经常参加锻炼,举办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加强企业体育设施的规范化建设

1)

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规定,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明确新建社区在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责任,并制定严格的监督规划措施。使用彩票公益金建设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原有体育设施的健身功能,开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新场所。体育设施建设要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各地应当根据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公共体育需求等,要增加政府投入,通过财政、社会集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鼓励兴办健康产业,加大体育锻炼力度。促进多主体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激发全社会对体育群众场地设施的积极性。税务部门对体育场所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

3)制定全国性政策,推出鼓励学校等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占城市总额的大部分。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扩大全民健身空间,增加体育人口幅度,避免体育资源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资源共享,共建文明”、“抓好落实,惠及社会”为指导方针,将学校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服务对象向外延伸。让市民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获得高尚的娱乐、健体、健身享受,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3.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建设力度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事业的人才资源。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交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经营性健身体育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4.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1)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调整各级政府体育事业费与基金建设费的分配格局,增加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体育的范围。调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格局,保证大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村屯建立村级体育广场,将健身设施建立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和鼓励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乡镇文化体育活动站,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健身活动设施。

2)继续开展以全民健身组织在乡镇,健身活动阵地在村屯的农村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紧密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体育设施和农民体育活动实施,认真研究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惠及9亿农民的体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为广大农民谋福利。

3)积极开展 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以“体育三下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农村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要摸索出建立一种以城带乡、以城帮乡、协调发展。建立量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持续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建设。

14.、当前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势

1.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确定重点实施对象,推动体育人口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努力满足国名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4.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基层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强化社会体育的专业化管理,政府进行精兵简政,强化宏观管理职能 5.倡导国民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6.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服务 7.积极支持大众体育的志愿者服务

15、日本大众体育开展现状

1.提出“终身体育”的同时,提倡“终身体育锻炼”,以保证人在一生中能在健康身体条件下度过

2.对东方传统健身方法的重新认识

3.日本竞技体育的衰落和大众体育兴起

4.大众体育与成为当前日本体育科研的主攻方向 5.大众体育扩大了体育市场

16、改革开放30年我国群众体育取得哪些历史成就

1.人民群众的体制得到普遍增强

2.把全民健身写入《体育法》,并制定了全民健身发展规划

3.不同年龄层次、城乡之间的群众体育得到普遍开展,尤其是社区的老年和青年体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 5.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六章

1、学校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存在的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一小时锻炼得不到保证。2)、“温室型”体育课抬头。

3)、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当前课改的理解存在偏差。4)、体育课编排存在问题。5)、学校运动会规模减小。6)、学校运动队规模减小。

7)、学校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8)、学校体育课被占用。9)、“两操”开展不正常。

2、阳光体育运动的含义、目的和意义 含义:

2006年12月23日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陈致力等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同时宣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2004年4月9日,李长春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启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50年,幸福一辈子,掀起体育热潮。目的和意义:

1、青少年素质教育,体育有责。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增强全民族体质的重大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表达了党和人民对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密切关注,也充分反映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3、未来属于青少年,青少年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

4、积极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这句话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通过新闻媒体,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人才观,育子观,健康观,并向家长发放通俗易懂的学生体质健康手册或体育健康“通知卡”,争取广大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3、体育教育中怎样开展素质教育

1)、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3)、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能得到发展。4)、发展学生的个性。5)、教学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6)、深化考试改革,适当淡化考试的作用。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突破与问题 主要突破: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体质教育论”到“健康第一”。

2、课程目标从“目的任务”到“教学目标”,从一维生物观到三维体育观。

3、体育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择从竞技运动项目到体育文化观。

4、从单一体育教学模式到多模式体育教学。

5、从“师道尊严”到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6、体育教学方法从“教法”到“学法”。

7、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

8、学校体育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

9、从体育达标到健康达标

问题与困惑:

1、学校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面产生的作用不明显。

2、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异。

3、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5、决策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三张皮”粘不到一起,理论研究贡献不明显。

6、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考什么,教什么和练什么“应试现象”出现。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2)、学校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和改善。

3)、包括课程改革和大课间活动改革在内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4)、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5)、体育课、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6)、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第十章

一、举国体制的基本构成框架和内容

1、体育行政

2、运动竞赛

3、运动训练

4、财政支持

5、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6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

7、运动训练基地体系

8、奖励激励体系

9、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10、反兴奋剂体系

11、运动员保障体系

12、对外联络体系

13、政策法规宣传

二、我国举国体制存在的问题

1、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2、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体机制有待完善。

3、市场作用发挥不够,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待完善。

4、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尚需完善。

5、公益目标与职业化市场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三、我国举国体制的主要措施

1、国家利益至上,承认利益主题多元化。

2、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举国体制运行效率。

3、增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合力。

4、大力推进在运动机制和技术层面上的创新。

5、积极探索竞技体育的规律和特点。

6、重视发挥竞技体育科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7、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和筹资机制。

8、加强优势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加快体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进程

1、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制度

坚持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的作用。

2、研究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职能。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3、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一步完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协会的职责和权利。

4、加强各级国家队的建设。不断完善国家队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5、改革完善各级国家队的训练体制,建立以国家队为龙头,集中与分散的训练体制。

6、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竞争体制。建立奥运会战略为目标,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竞赛服务体系。

7、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体教结合”的模式,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五、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总体现状

1、竞技体制活力不够,需要深化改革。表现: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以及全运会,奥运会之间的利益没有完全理顺,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尚需完善,公益目标与职业化市场目标之间的矛盾。

2、运动员培养,输送途径和交流制度以及退休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运动员文化教育缺乏,成材率低,退休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优秀教练员人才相对缺乏,优秀教练员缺失。

4、竞技体育内外发展不和谐。

(1)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保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都有能较大的发展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

(2)处理好夏季奥运项目与冬季奥运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保障夏季奥运项目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冬季奥运项目的投资力度,促进冬季奥运项目的发展。(3)处理好夏季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4)处理好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

六、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问题:

1、后备人才减少,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2、培养效率差,后备人才输送率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流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原因:

1、体制问题

2、资金问题

3、项目的普及问题

4、社会保障问题

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1、运动管理主题的多元化

业余训练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独家办向社会办、学校办、企业办、个人办转化,这是我国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2、训练体系的科学化

3、管理形式的协会化(职业化)。

八、我国体育体制转型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

1、奥运会金牌价值的结算和评判——理性地看待奥运会金牌的价值问题

奥运会竞争是非充分的竞争,奥运会竞争不是完全的竞争,奥运会的竞争是对等的竞争。

2、如何看待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大厦的举措

要高度重视运动员成绩的成本核算和个人与集体的报偿。

要保护职业体育市场中民间投资者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如何大好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扎实基础

政府部门要保障群众体育的经费收入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要誊出精力关照群众体育 职业体育俱乐部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4、如何实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转型

取消全运会金牌总分排名 大力强化单位锦标赛的地位 扶持高效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

补充:

一、改革开放30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

1、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金牌零的突破----第二集团----第一集团----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

2、体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体育职业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足球、篮球、拍球、乒乓球等。

4、“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体制进一步完善。

5、奋斗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得到不断发扬广大

6、造就了一只队伍。

二、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发展趋势

1、从国家投入为主体转向国家与社会投入并存、社会投入为主体。

2、从三级训练体制转向多元、多级训练体制。

3、从体教分离体制转向提交结合体制。

4、从传统学校、试点校为主转向俱乐部系统化训练体制。

5、从过早专项化训练体制转向以基础训练为主的科学化早起训练体制。

6、从混合型训练体制转向分层次多样化竞赛体制。

7、从以单纯照顾转向照顾与提高相结合的文化学习和升学体制。

三、奥运会还不能全面接纳职业竞技体育的原因

1、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将影响奥运会的健康发展。

2、奥运会全面接纳职业运动员参赛将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3、奥运会全面推进职业化和商业化也会激化新的矛盾和冲突。

4、多数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反对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立场难以改变。

5、开展职业竞技运动的国家尚不普及。

体育科研方法概论 篇6

论文作业

——中国体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这门课。一开始,我感觉这门课可能会很无聊,因为谈到人文社会学,我就想到了一堆难懂的大道理,但是,当我听了老师讲的第一节课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被课程所涉及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和大家探讨了体育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讲了很多在国内或国外的亲身的经历。从老师的讲解中,我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国体育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当前和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因此我受到的感触很大,所以我决定以《中国体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完成我关于本门课的论文作业。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通往幸福的大道,休闲给精英社会中的人们以发展智力、探求灵魂和寻找生命中真正快乐的机会。

在21世纪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上升的今天,体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更可以有效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充实国民的文化生活。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和一种财富基石。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我们从中有所收获,也要有所反思。

一、辉煌的古代中国体育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诞生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中国古代体育是与中国社会历代传统文化同步发展的,无论是其形式、技法均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流露出先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丰富多彩的中华体育文化,是支撑世界体育文化辉煌殿堂的重要支柱。从生产实践、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体育项目,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体育以增强自身体格体能、娱乐为主的体育精神,虽然有些项目在历经朝代更迭后消失了,但它们对我国及世界体育的诸多项目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实战经验,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的体格体能、娱乐”。的确,这种目的正是体育的精髓所在。然而,现在中国的普通大众,在一提起体育的时候,就会想到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场面,因为这是现代体育向大家努力灌输的概念。殊不知,我们的祖先从实践中创造出的体育,是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的活动以及为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自我训练。正是由于他们对体育持有的正确的态度,他们才会真正地从体育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娱乐,并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灵感,不断地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体育项目。

可以说,几千年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积淀,加之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国体育。

二、落后的近代中国体育

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中国饱受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处于持续近百年的动荡不安之中。社会的动荡极大地冲击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许多人流离失所,失去生活依靠,更就无从谈起进行体育活动了。相反,在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文化理念。由此,中国体育发展与西方体育发展逐渐拉开了距离。

然而,从客观上来讲,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许多西方的体育项目通过教会及民间人士传入到中国。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整体环境下,这些体育项目都没有取得什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体育发展陷入了低谷并不断地后退,被西方国家赶超并不断拉大距离。于是,中国人民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国家才重新大力地发展体育事业,中国才得以一步步地摆脱国民的衰弱,逐步走向强盛。

三、崛起的新中国体育

新中国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国家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新中国诞生后,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体育事业同样如此。国家领导人正确地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体育,提高中国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于是,在1951年的时候,国家颁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并在此后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直至今日,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八套成人广播体操。成人广播体操的历史就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正是由于广播体操,中国在建国之后短短数年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

除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中国还致力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体育取得空前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了短短6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在许多优势项目上继续保持了霸主的地位,并在一些新的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渐渐可以以一个体育大国的身份傲然屹立于世界。

四、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转变

一、局限性

尽管中国的体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在体育理念的发展以及全民体育的发展上,我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中国发展的不平衡。

很多年以来,中国整体的体育发展侧重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全民健身上没有下足够的功夫。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越来越多,中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中国人不断地打破世界纪录。因此,不仅是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竞技体育,就连很多的新闻媒体也做了过多夸张的宣传。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种做法是很片面的。

一方面,普通的中国大众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大家片面地认为,中国只要在奥运会上多拿金牌,就说明中国的体育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大家的注意力就全投向了中国少数职业运动员的发展,很少关心自身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也片面地鼓励运动员争拿好成绩,于是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对很多普通民众起到了误导作用。

总之,尽管发展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民族自尊心的提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只有做到合理平衡,统筹兼顾才是最好的。

(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民众利用体育设施的意识发展不平衡。

在中国,体育场馆不仅是举行体育运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征之一。因此,很多大中城市都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体育场馆。同时,由于近年来,中国很多城市相继举办很多地区及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于是国家也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建设了很多富有特色且造价昂贵的体育场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场馆在经历了刚建成的辉煌之后就很快被人淡忘了。在平时,很少有人会去光顾这些场馆,而这些场馆每天却在花费很多的钱进行运行和维护。其实,我们这些年来仅仅是重视了物质发展,并没有花同样多的功夫设法提高民众的体育休闲意识,没有很好地引导群众利用好周围的物质条件。于是,有了今天的这种现象,大批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无人问津,但是生活在周围的群众却感觉没有地方可以健身。

(三)、社会体育运动风气没有形成,民众没有正确的体育休闲意识。

对于中国人而言,好像只有到操场上跑两圈,或是到健身房去才叫运动。而且,大家总是在抱怨,工作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去运动。但是,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体验愉悦的感觉就够了。所以,跑两圈或是到健身房健身是体育运动,散散步,做做游戏也可以是体育运动。此外,我们说没有时间运动,其实应该说是我们不懂得利用时间。比如说,在周末时,少外出做一些没用的逛街、看电影,少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就有了休闲运动的时间了。

(四)、体育教育模式的僵化。

如今,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要想升学,要想上好的学校,就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达到一定的标准。于是,只要是学生,上体育课时就是在练跑步、投掷、跳远等考试项目,也正因此,很多的学生都惧怕体育课,一听到跑步等就打哆嗦。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规定的制定者的教育主管部门,单纯地认为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做所谓的体育运动并强迫他们“达标”,就达到了锻炼他们身体,增强他们体魄的目的。但是,事实是学生们疲于应付体育考试,感到身心俱疲,很快就失去了对所谓“体育运动”的兴趣。我想,这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反而会阻碍他们做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妨碍他们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二、发展改革

正如老师所说,对比中外体育发展的状况以及民众体育锻炼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近年来的体育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了少部分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层面上,而广大的中国民众的体育运动发展则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决策者决策上的片面,也有普通民众认识上的错误。因此,想要改变目前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创造中国体育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变,力求创新发展,以人为本。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改变,应该着重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我们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合理引导中国体育的发展从竞技体育发展过渡到全民健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及偏运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的运动意识,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改变民众的运动意识,我们必须改变以下几点:

1、改变社会大众对于奥运冠军的不合理认识,引导民众合理看待竞技体育的发展。

2、改变媒体的不合理报道,杜绝对于体育报道的大肆渲染与夸张。

3、政府部门树立正确的体育发展观念,杜绝片面追求发展竞技体育,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引导,大力发展全民健身。

此外,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但是仅仅是学习了表面的东西。而且,由于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完全照搬西方的体育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我们。

因此,在进行体育改革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体育理念,但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突破西方体育的传统观念,拓展自由的思想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

2、关注西方体育带来的很多的新的发展因素和发展热点。只有紧跟世界体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同时,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教育对于一体个人的体育运动观念的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体育教育观要适当地进行改变,体育教育不是为了达标,应该兼顾其娱乐的属性,提高学生们的运动兴趣。

五、总结

软件测试概论和方法 篇7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软件产品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与人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软件产品的质量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项关键活动, 它是通过对软件需求、软件设计和软件编码等进行静态和动态审查, 尽可能发现软件中潜伏的问题。大量的统计表明, 软件测试工作量往往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40%以上, 在极端情况下, 甚至可能高达软件工程其他步骤成本总和的2~4倍。目前, 随着软件规模不断扩大, 软件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软件测试的难度也在进一步提高。

2 软件测试发展及背景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 (软件工程建立前) , 为表明程序正确而进行测试。1972年, 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举行了首届软件测试正式会议。1975年, John Good Enough和Susan Gerhart在IEEE上发表了《测试数据选择的原理》的文章, 软件测试被确定为一种研究方向。1983年, Bill Hetzel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中认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 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到了2002年, Rick和St ef a n在《系统的软件测试》一书中对软件测试做了进一步定义:测试是为了度量和提高被测软件的质量, 对测试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整个生命过程。

软件无处不在, 然而软件是人编的, 所以不够完美, 以下是几个臭名昭著的软件测试案例:

⊙迪士尼的狮子王 (1994~1995) 软件在少数系统中能正常工作, 但在大众使用的常见系统中不行。后来证实, 迪士尼公司没有对市场上投入实用的各种PC机型进行正确的测试。

⊙美国航天局火星极地登陆 (1999) 项目使用前有经过测试, 两个测试小组双方独立工作都很好, 但从未走在一起。

⊙千年虫, (大约1974年) 估计世界各地更换或升级该系统程序解决原有2000年错误的费用已经超过数亿美元。

3 软件测试概述

软件测试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它是帮助识别开发完成 (中间或最终的版本) 的计算机软件 (整体或部分) 的正确度 (correctness) 、完全度 (completeness) 和质量 (quality) 的软件过程, 是SQA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的重要子域。

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用来确认一个程序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开发之前所提出的一些要求。软件测试的目的, 一是确认软件的质量, 一方面是确认软件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 (Do the r ight thing) , 另一方面是确认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 (Do it right) ;二是提供信息, 比如提供给开发人员或程序经理的反馈信息, 为风险评估所准备的信息;三是软件测试不仅是在测试软件产品的本身, 而且还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如果一个软件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 这说明此软件开发过程很可能是有缺陷的。

测试要以查找错误为中心, 而不是为了演示软件的正确功能。但是仅凭字面意思理解这一观点可能会产生误导, 认为发现错误是软件测试的惟一目的, 查找不出错误的测试就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并非如此。首先,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要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分布特征, 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所采用的软件缺陷, 以便改进。同时, 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法, 改善测试的有效性。其次,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 完整的测试是评定测试质量的一种方法。

4 软件测试方法分类

4.1 常用分类

(1) 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软件的角度, 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2) 从测试是否针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算法的角度来看, 可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4.2 黑盒测试

它是把被测软件看作是一个黑盒子, 我们不去关心盒子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子, 只关心软件的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黑盒测试方法是在程序接口上进行测试, 主要是为了发现以下错误:

⊙是否有不正确或遗漏了的功能?

⊙在接口上, 输入能否正确地接受?能否输出正确的结果?

⊙是否有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信息 (例如数据文件) 访问错误?

⊙性能上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是否有初始化或终止性错误?

用黑盒测试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必须在所有可能的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中确定测试数据, 来检查程序是否都能产生正确的输出, 但这是不可能的。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有等价划分法、边界值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

4.3 白盒测试

它是把盒子盖打开, 去研究里面的源代码和程序结构。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 它是知道产品内部工作过程, 可通过测试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 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 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有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而不顾它的功能。使用被测单元内部如何工作的信息, 允许测试人员对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及有关信息来设计和选择测试用例, 对程序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基于一个应用代码的内部逻辑知识, 测试是基于覆盖全部代码、分支、路径、条件。

(1) 白盒测试的主要方法

基本路径测试:使用程序设计的控制结构导出测试用例。

逻辑驱动测试:测试覆盖率, 以程序内在逻辑结构为基础的测试。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 (也称为分支覆盖) 、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测试、路径测试六种类型。

(2) 白盒测试的主要目的

保证一个模块中的所有独立路径至少被执行一次, 对所有的逻辑值均需要测试真、假两个分支, 在上下边界及可操作范围内运行所有循环, 检查内部数据结构以确保其有效性。

在开发阶段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产品的生产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业标准。软件产品也是同样, 没有标准可依自然谈不上质量的好坏。所有关心软件开发质量的组织、单位, 都要定义或了解软件的质量标准、模型。其好处是保证公司产品的可维护性、可靠性以及可移植性等;在测试阶段与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一样, 测试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准则, 来指导、度量、评价软件测试过程的质量。

为控制测试的有效性以及完成程度, 必须定义准则和策略, 以判断何时结束测试阶段。准则必须是客观的, 可量化的元素, 而不能是经验或感觉。

据应用的准则和项目相关的约束, 项目领导可以定义使用的度量方法和要达到的覆盖率。每个测试的测试覆盖信息和累计信息, 用图形方式显示覆盖比率, 并根据测试运行情况实时更新, 随时显示新的测试所反映的测试覆盖情况。允许所有的测试运行依据其有效性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减少不适用于非回归测试的测试过程。

4.4 静态测试

它是指不实际运行被测软件, 而只是静态的检查程序代码、界面或文档中可能存在错误的过程。包括代码测试、界面测试和文档测试三个方面。代码测试主要测试代码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界面测试主要测试软件的实际界面与需求中的说明是否相符;文档测试主要测试用户手册和需求说明是否符合用户的实际要求。

4.5 动态测试

它是指实际运行被测程序, 输入相应的测试数据, 检查实际输出结果和预期结果是否相符的过程。所以, 我们判断一个测试属于动态还是静态测试, 惟一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运行程序。

5 结束语

从软件测试和软件可靠性理论入手, 对现有的软件测试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意识到测试并非是想像的简单运行软件、验证软件功能正确性, 而是通过系统的软件测试方法, 从软件各方面进行验证和确认。目的是尽可能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 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降低软件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James A.Whittaker.实用软件测试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Ron Patton.软件测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张克东等.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自动化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概论 篇8

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近数10亿例,其中约有170万名15岁以下儿童因为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腹泻而死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都占有较大比例。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人体中主要存在于皮肤、粘膜,特别是鼻咽部,30%~80%的人群为该病原菌的携带者,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的几率较大。在美国,每年超过18.5万人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其中约1750人住院,每年损失约15亿美元;在欧盟,1993~1998年报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共926起,占食源性疾病的4.5%。日本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32.5%的食品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据美国CDC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发生率更高,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问题。近年来,我国每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居第4位。鉴于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认识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摆在食品安全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不只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而是对全部致病菌的检测,怎样快速地完成检测,这是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中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食品安全工作者不停努力的方向。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国内90%实验室还是使用GB 4789.10-2010,其时间长,操作繁琐,需要48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适合大批量检测及快速检测。现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1.纸片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用纸片、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观察微生物在测试片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采用快速测试片检测具有显著的优点:可测定少量检品,不需要配制试剂,不需要大量的玻璃器皿,操作简便迅速;易于消毒保存,便于运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除纸片外无其他任何废液废物,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可以在取样时同时接种,结果更能反映当时样本中真实细菌数,防止延长接种时间时细菌繁殖造成的污染。

技术优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繁琐的操作。

技术缺点:用时间比较长,无法准确定性及计数。

此方法现在应用于快速检测领域,美国3M公司Petrifilm为载体的测试片应用最为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Petrifilm测试片上覆盖了一层薄膜,当样品粘液过多时会出现菌落的扩散和融合,影响计数;Petrifilm测试片面积较小,当菌量大于250cfu时,准确计数较困难;待测样品中含有的某些有机物可能使显色减缓。使目视效果下降,导致计数偏低。

2.免疫学方法

各种免疫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的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检测中,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抗原,也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抗体,两种方法均能判断机体的感染状况。目前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主要进行了肠毒素的测定,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为主,有胶体金方法,也有用亲和素一生物素乳胶凝集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免疫学方法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抗原抗体技术分析:抗原抗体技术是免疫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全菌免疫筛选抗体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目前市场有的大多都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类进行免疫得到的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有12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A、B、c的抗体。毒素抗体优势在于敏感度高,易于检查,缺点毒素种类多,检测其中几种不具有普遍性。毒素分离工艺复杂,要得到纯毒素成本比较高。

(2)免疫学方法技术分析:上述免疫学技术应用最多的是酶联免疫技术和胶体金侧向层析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检测,由于一次可以检测多个样本,此技术多用于体外诊断,目前也广泛用于食品安全。胶体金技术由于操作简单,检测适度快等优势,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基于免疫学方法的技术主要分为:酶联免疫技术、胶体金侧向层析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沉淀技术、乳胶凝集技术、免疫磁珠技术。

3.分子生物学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肠毒素、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体克综合重量毒素I等。而这些致病因子基因的鉴定(包括耐药性相关基因、毒素基因、酶基因及多种特异性鉴别基因)使得分子生物学检测成为近年来应用于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技术主要分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测序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检测技术的未来,从DNA、RNA角度深度检测。但是由于检测方法复杂,需要仪器设备及专业人员操作,对实验室环境有要求,检测成本高等因素,目前该技术没有广泛应用。

针对市场上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大批量的检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好的产品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快速检测。首先要求检测速度快,目前的方法大部分需要培养,至少24~48小时,不利于现场检测,48小时以上商家才能拿到检测结果,才能进行市场销售,熟食就没有了新鲜度可言,所以检测速度成了菌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不够,一般市场没有相应的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上述需要仪器设备的检测方法完全行不通。熟食和冷藏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很少,在10个以内,为快速检测增加了难度。而且人员素质低,专业人员比例少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可能进行如分子生物学检测之类的实验,检测成本问题也不可忽视,百姓不希望在买菜的同时附加上一大笔检测费用。

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提高检测速度,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增殖的环境和条件,在增菌液中进行扩增,使菌数达到胶体金的检测下限,用胶体金方法检测,此方法检测时间为4~10个小时(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扩增时间为4~10小时,检测时间为3分钟),操作简单,不用任何实验室仪器设备,检测试剂盒价格低廉,比较适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初筛。

检测胶体金试剂卡分两种,一种是检测金葡菌肠毒素ABC,另一种选取特异性菌壁蛋白,用基因工程方法合成抗原,对鼠进行免疫制出两株单克隆抗体,用双抗夹心法制成胶体金检测卡,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检测率为96%。特异性实验证明与副溶血弧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小川型、0139型及569B型等菌无交叉反应;假阳性率在5%以下、假阴性率在1%以下;同一批次的试纸条10次重复试验结果一致。

检测方法:将待检测食品取10g食物样品在10%NaCl溶液中涮洗5次,加入增菌液增菌(配合37℃手持小仪器使用可缩短增菌时间),加入菌裂解液摇匀,取3滴点板。结果判断如下图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食品安全的隐患,检测依然重要。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是食品安全工作者的责任。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开发出更好的金葡菌快速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

上一篇:我的霸道小弟小学作文下一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