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2024-05-17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共12篇)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篇1

就目前专门针对小学教学水平的调研中可以分析出, 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出现了身体素质较差的现象, 这主要由于小学生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出现亚健康状态。小学体育教学已经成成为了当前人们开始关注的焦点, 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加强健康培养, 成为了新课标的主要方向。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迫在眉睫, 但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 我们该如何解决, 如何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去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深思。创新式的体育教学开始逐步的发展, 并且也逐渐的解决了一些问题, 因此值得人们探讨深思, 新型教学方式的探讨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1 模式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中, 往往都是以户外运动为主, 这种教学的方法、水平以及测评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 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就需要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和发展, 令小学体育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模式老套。教学讲求的是与时俱进以及其创新。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还在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方式上都过于老套, 教师还是在使用满堂灌的方式, 这对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一种扼杀。此外, 由于教学方式仍旧较为单一, 只是注重户外运动, 而没有针对理论知识予以引导, 这种实践性教学的方式过于简单, 学生在这种陈旧的方式下没有心思学习, 也无法产生兴趣, 因此会影响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2) 教学水平及学习兴趣都比较低。老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以及重点, 主导整个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素质。但是有些学校在招收体育教师的时候, 没有对这些老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进行考察, 造成素质低、能力差的人员进入体育教学中, 导致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 严重制约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 综合评价体系的缺失。由于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具有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是保证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只有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才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共同进步。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体系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 因而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依照调查可以发现, 很多学校的都没有针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有些即便是建立了, 也不能够完全的按照标准执行, 或者体系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 必须要对评价体系予以加强, 以提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通过上述内容的叙述, 对现在体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必须以创新的思想予以改革。所谓的创新角度, 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兴趣以及创新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这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1) 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好的教学理念并加以转变, 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抓起,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是指导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当前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有关体育知识的学习都还需要体育老师加以指导, 可以说传授知识是小学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因而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会对学生接受、学习体育技能、知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水平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 其中首要条件便是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 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转变: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需要将进步意识融入到知识的传授中,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体育培训, 提高学生自身对于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 并通过交流, 吸取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 对新型教学方式进行讨论, 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最后, 则是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通过积极的反思, 对自身已经完成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 这是保证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2) 筹划教学准备工作。在教学中, 课前要进行筹划, 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这种教学筹划要从小学体育教育的基础做起, 从课堂开始筹划, 这也是做好高效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另外在教学中, 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做到小学体育课前筹划与实际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3) 创新体育合作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没有办法提高, 因此, 老师应该利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教学。首先, 通过考察,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多多走进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自主合作体育教学。其次, 对于老师应该多鼓励了解更多国家的经济文化等, 留意与教科书相关联的体育自主合作教学内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使得学生更深刻了解小学自主合作体育教学的意义。

(4) 建立创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体育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的, 目前这些教材可以分为音像教材、文字教材以及网上学习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比较重视文字教材的应用。这些文字教材在内容上比较陈旧, 知识含量很少,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另外音像教材往往内容不怎么充足, 音像教材知识质量不高。在网络学习中, 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要求很高, 学校本身的网络水平达不到要求, 所以构建完整的教材体系,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 结语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 必须要从基础予以创新。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适当的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从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 实现全面的教学创新,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令小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毅勃.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6) :68.

[2]谷士雷.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39) .

[3]仝建军.标志物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95-96.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篇2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提高质量 策略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要坚持健康向上的教学风格,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尤其如此。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内容之一,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优良教学环境激励。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教学班级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使许多的学生不安心学习,造成人心思离;相反,如果教学班级成为每一个人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学习场所,保持学生之间的群体人际关系的融洽,就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班级中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在课堂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地交流,达到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

(2)提升爱好进行兴趣激励。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在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感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就会很投入,从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为目的,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开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这时,如果体育课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气氛。而游戏是自由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全部身心融于其中,体验着自由、挑战、胜任带来的愉快,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完全不必要考虑练习失败被人耻笑的滋味和被老师训斥的狼狈;在游戏中学生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为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可以说,游戏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学生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方式。

(2)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萌发。游戏是一种自主、自由、能动、充满想象的主题性活动,游戏的这些品性正是创新意识、潜能得以滋生的土壤。古代的“蹴鞠游戏”就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游戏之中,学生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跨栏、武术等,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游戏,同样体育教学可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三、以提高教学质最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学的创新实践

实践证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驾驭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创新实践中,通过创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通过政治思想动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观摩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比和监督,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活动,形成一定的教学热点,促进竞争。

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形成高质量课程教研相彼长,特别要带动一批年轻的教学骨干,把教学探索与实践与学校体育学教学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奖励创新方面,行政手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必须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进行激励。通过召开专题研究会议,以教学讨论与辩论、教学实习观摩、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形成教学的创新支柱,为全面改善教学提供基础依据。

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唐素岚.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浅见.新课程学习[J],2011(2).

[2]严小鹏.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学参考[J],2008(12).

[3]江丽英.紧贴小学生实际,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新课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朱家峪小学)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篇4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大连市西岗区长江路小学、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中山区捷山小学、大连周水子小学、沙河口区抚顺街小学、沙河口区星海小学、望海小学、解放小学、青泥洼桥小学、中山区中心小学、桃源小学理工附小、软件园双语学校、黑石礁小学、海事大学附中、辽师附小这15所学校的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相关论文文献,总结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本文提供文献参考。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形式对大连市体育教学管理者、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策略与专家进行谈论。

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大连市西岗区长江路小学、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中山区捷山小学、大连周水子小学、沙河口区抚顺街小学、沙河口区星海小学、望海小学、解放小学、青泥洼桥小学、中山区中心小学、桃源小学理工附小、软件园双语学校、黑石礁小学、海事大学附中、辽师附小这15所学校的体育教师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98.7%。

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为论文提供有效的数据作为参考。

3 结果与分析

3 . 1 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

对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体育教学现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从表1 的调查结果来看, 教师对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并不是特别满意。其中有16.2% 的体育教师对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非常满意,有23.7%的教师满意,有52.7%的教师不满意,有7.4% 的教师非常不满意。

分析这组数据,虽然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小学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模式差距较大,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造成了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体育教学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3 . 2 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对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体育教学重视度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其中有17.6%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非常重视,有29.1% 的教师重视,有43.9% 的教师不重视,有9.5%的教师非常不重视。

分析这组数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的地位一直被认为是排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之后,这种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态度也影响了体育教师,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也不重视,认为体育教学只要学生不受伤,到室外进行简单的活动就可以了,体育教师将自己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德育管理方面,教师的态度对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3 . 3 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调查分析

对教师进行了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问卷,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23%的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是主要的问题,有18.9%的教师认为缺少体育资源是主要的问题,有27.7%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单一是主要的问题,有23.4%的教师认为师资力量弱是主要的问题。

分析表3的数据, 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的主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对体育教学相对忽视,这也是很多学校的普遍问题。缺少体育资源也是一些小学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小学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体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一些非重点的小学,体育教学设施相对陈旧,体育资源相对缺乏。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被教师认为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一些广播体操、自编健身操、体育趣味游戏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对这些项目不感兴趣,体育教学氛围不够热烈。师资力量弱,也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很多小学的教师都是专科、本科学历,缺少高学历的教师,小学体育教学科研水平相对较弱。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较低,教师普遍对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不满意。

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重要影响。

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比较多,其中领导不重视、缺少体育资源、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弱被认为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传统模式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为了全面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提高领导、教师、学生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将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来进行。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小学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建设,丰富体育的教学资源,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要拓展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将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体育教学的氛围。

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氛围和体育教学环境,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工作,在保持原有的教学优势和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引进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作好准备。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篇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一、集中归类法

集中识字的关键是归类,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中国汉字结构来看,有象形、会意、形近、形声等多种形式,细细研究,这些造字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归类识字法就是将不同的汉字按其内在规律进行分类教学的一种方法,归类识字最大的好处是不容易混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这样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范围,学生就更容易记住了。

1、形声字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字的意义,另一部分是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的基本意义,做到准确运用汉字。在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时,要认识的生字当中“杨、桐、枫、松、柏、杉、桂”等字都是形声字,这些形声字的声旁一般只做表音,左边的形旁是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2、象形字是比照实物形体模拟描画成字的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字都是具体形象的描写,如木与禾,天与夫,用和甩等。

3、会意识字即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的字。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字词的意义。

4、形近字即外形结构相近的字。如“鸟--乌、令--今、问--间”等。可以利用口诀来区分形近字,例如区分渴和喝: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嘴(口);区分推、堆、谁:有手才能推,有土是土堆,有言想问谁?利用形近字,可以区别字形的异同,从而减少错别字。

二、随文识字法

随文识字法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突显出来。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可以把字的音、形结合起来,再结合词句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与此同时,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当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就可以使学生在感知字的任何一个因素时,都可以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因素,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这种方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要识的生字,在反复朗读,反复理解的基础上认清字形,指导书写,然后再将字放回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字义,这样的识字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认后识,再变字形,使字的音、形、义分散学习,既减轻了学生识字的压力,又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识字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字理识字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结构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联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猫”字时,教师可先出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图当中认识反犬旁,然后借助字源认识“猫”,认识反犬旁。接着出示猪、狗、狐狸的图片和动物名称,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猜一猜它们为什么都有反犬旁?学生交流,最后老师点播:反犬旁的字大多与动物有关。

四、谜语识字法

用谜语的形式来识字,是因为谜语常常用押韵顺口的形式来描述某个汉字的特点,易读易懂,而且符合学生好奇、喜欢猜谜的特点,猜到了谜底又能使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如教“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这样,学生不但记清了“午”字的形和义,而且把它和牛字区别开来。再如教“鲁”字:“刀字头,田字脸,腰里横着一条线;压着日字成一姓,都说它是山东汉。”学生可以从前两句中掌握正确的字形,从后两句中了解它的字义,是姓,也是山东的简称。在教学看图识字“日”“月”“水”“火”时,为了激发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可编谜语:“又大又红一个圆,东升西落挂天边(日)”;“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无色又无味,无形也无状,生活不离它,江海湖泊藏(水)”;“夜晚红红亮亮,炒菜做饭真棒,一旦不受管束,消防队员紧张(火)。”当学生猜出谜语时,老师依次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板书“日”“月”“水”“火”四个字,拼读后讲清字形、笔顺,学生练写。通俗易懂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支配下,很自然地记住了生字的音、形,并为理解字义打下了基础。

五、儿歌识字法

读儿歌是低年级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儿歌或顺口溜,在教学中让他们反复诵读,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草”时,我教孩子们念“早上长青草,草、草、草”;学“坐”时念“两人土上坐,坐、坐、坐,坐下的坐”;教“看”时念“手放目(眼睛)上,火眼金晴看、看、看”(并做动作)等。由老师编,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创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在小学中推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已有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得到明显进步,综合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地指导。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语文教学要充分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联合,通过增强语文教学的张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情感教学

培养生活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生命经历,提高对自身感情与人格的培养意识。具体的教学项目可以开展“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以及“故事会”等。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运用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本软件使语文教学立体化、生动化,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型与实践性

设置研究性教学课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保证全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实践之中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

五、综合锻炼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运用“演讲比赛”“课堂辩论”“课堂问答”等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短文速写”“作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科学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主要评价内容应当包括学生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表达能力、书法水平、写作能力以及语文创新能力等。

总而言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应当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善于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齐晓东,李菲菲.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09(12):35-38.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研究 篇7

一、低效成因

1.学情不了解, 课前预设落空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前, 对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考虑不周到, 凭着经验或者想当然进行课前预设, 实际的课堂教学与预设的情况相差甚远。

2.难度不适宜, 学生操练不积极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和完成情况综合反映出来。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过易, 绝大部分学生不努力就能掌握, 难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练习层次僵化, 学习动力难提升

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体能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进步。一节课中, 学生固定在同一层次反复操练, 基本上实现了该层次的目标, 教师却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如此单调乏味的练习, 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4.缺乏有效指导, 学生进步不明显

教师能在课前预设学生的多种易犯错误, 同时也有相应的改进方法, 但学生共性化问题、个性化问题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出乎意料, 若方法不当, 会制约学生技能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中低效现象的解决对策

1.深入了解, 课前充分预设

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技术基础, 是教师课前预设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深入,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教师要有负责的态度, 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如, 认真落实体育课堂常规, 用心来备课、上课,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情, 为课前预设分层打好基础, 同时促使教师观念和思维改变。

(2) 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 必要时可做记录, 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已有的技术基础。根据他们的能力, 分层次找共性。课前预设提炼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 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实施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2.目标明确, 学生练习有目标

(1) 了解学情, 预设目标有梯度。在课堂教学前, 了解学生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与评估学生练习的情况,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预设;根据学生所呈现的层次差异, 制订各层适合的学习目标。

案例:在排球自垫球复习课时, 首先让学生集体体验一次连续自垫球的练习, 失误者停下来有目的地观察其他同学的垫球动作;然后回归到技术, 教师进一步强调垫球动作要领;紧跟着进行分层练习, 连续垫球达到20 次—在直径为3 米的圆圈内连续垫球达到20 次—在直径为3 米的圆圈内, 达到一定的高度连续垫球达到20 次。

通过自主没有限制垫球20 次—限场地垫球20 次—限场地有高度垫球20 次三个梯度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敢于去挑战下一个目标,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 分析教材, 各层目标适宜衔接。在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之前, 全面分析教材之间的衔接性, 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设置出具有适宜性的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如, 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 (技术+先备技术) 运球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可以衔接, 运球+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也可以衔接。学生在分层练习时, 可以按照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运用性练习三层来逐步提高。

3.方法多样, 指导学生效果显著

为了提高分层练习的效果, 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材中运动技术的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特长与爱好诸多要素中稍有改变, 固有的教学方法就要发生变化, 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众多的方法中提炼鲜活的方法。

4.动态分层,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态分层能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相互渗透, 使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相互支撑。如, 在篮球运球教学中,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层:能够走一步运一次或走、停结合的学生分为一组 (C层) ;能够跑动中运球、运球中可以变向的学生分为一组 (B层) ;能够做出跑动中运球—投篮或者运球—行进间上篮的学生分为一组 (A层) 。练习一段时间后, 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 做出必要的调整, 最终C层逐渐解体, B层、A层的队伍逐渐壮大。

面对当前分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期待各位教师认真领会分层教学的内涵, 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提高育人本领, 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能有进步,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 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篇8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的原则

何为激励教学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自身的素质水平,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激发、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激励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发掘问题的真谛, 通过自身的认与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而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励教学体现的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是一种特有艺术。 首先我们根据小学体育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探讨体育教学中激励时应遵循的原则。

1.激发性原则

激励一定要“激”在点子上, 即通过教师实施的有效手段让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开动脑筋、 思考问题, 找出问题的实质, 通过自身解决问题。 “激”的时候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语言, 但往往一针见血, “激”在点子上,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简明性原则

激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找出问题的要害, 与生活相近, 简单明了。 太过复杂的激励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并且激励不能过于频繁, 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一定要点到即止, 寻找最简便的途径。

3.及时性原则

激励一定要及时, 否则效果不佳。 当学生出现思路阻碍时, 老师要及时疏导。在学生产生沮丧的心情之前, “激”在学生出现问题的点上,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其思路连通。

4.准确性原则

激励一定要准确, 在激发性、简明性、及时性原则的铺垫下, 确保激励的准确性, 以有效地让学生学习体育,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课堂, 从而真正地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的方法

激励运用的巧妙是一种艺术, 对于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当一名体育教师掌握激励这门教学艺术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把体育课上得欢快,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融通式激励

这种激励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 从第一次见面, 学生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被满足后, 他们会喜欢上体育课, 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 这种融通式激励需要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分为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这种感情的交流可以很好地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

2.勉励式激励

这是教师包括体育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激励方式。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用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而非下达命令的口气, 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发掘学生的潜力, 让其努力完成这项任务。 如果教师用命令的口气一开始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弱化完成这项任务的动力。 如教师布置学生练习跳绳:“你们必须每天回家认真练习, 没有认真练习的同学, 跳不到规定的个数考试就是不及格! ”这种命令式的口气会让学生心里感到不舒服, 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练习, 无法体验到这项运动的乐趣, 没有乐趣的练习也无法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如果换成勉励式激励:“同学们回家认真练习, 跳不熟练没关系, 只要每次获得一点进步, 那么你会跳的越来越棒! 老师会再继续辅导你们。 ”这样的沟通会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没有心理负担, 自然也就乐意练习, 肯定会比前者获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3.参与式激励

体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参与进去表现出来。 小学生也不例外, 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上课的表现获得教师的关注与表扬。 因此我们要创造这样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 通过参与练习与游戏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花心思,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管理、决策的教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要求, 收集学生的建议。 像这种从实际出发, 贴近生活的教案, 学生会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4.期望式激励

无论是表现好的学生或者是表现差的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 期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和鼓励。 当遇到学生调皮捣蛋的时候,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放大他的优点, 给予表扬, 并提出新的期望, 愿其更上一层楼;有过失的地方, 不要抓住不放, 进行适度的讨论即可, 记住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激发其认知意识, 克服自身的缺点。

5.宽容式激励

小学生的很多现象可以形容为“童言无忌”。 课堂上, 学生调皮、教师生气在所难免, 当师生之间遇到矛盾时, 首先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其次, 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 用真情感化学生, 让其懂事明理。

6.影响式激励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对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课堂上教师散漫懈怠, 学生就不会听从这样的教师, 课堂纪律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品行端正、严于律己, 要求学生能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学生就会以这样的老师为榜样, 向其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的素质, 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素质高的老师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三、结语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方法,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关键、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和把握数学概念,当前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厌恶学习数学,他们认为数学课程难以学习与理解,以致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学生没有弄懂一些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进而难以有效地掌握有关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开展概念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与吸收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应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步地创建思维的表象,让学生在有效把握概念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去体会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脑、手、耳、眼等,对数学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然后让学生表达出来。为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时,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好,也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上课前准备一个长方体的小盒子,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多次地进行共同思考、分析、观察、计算等,这样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不难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即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长×高+长×宽+高×宽。如此一来,学生在认真观察、仔细思考、重复运算之后,获得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紧紧围绕概念建构网络知识体系

数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系统性非常强,可以说,在小学各个时期的教学中都会牵涉到一些知识,仅仅是教学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性。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一味地教授某个知识,而不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应当有效地串联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联系各种知识点,即紧紧围绕某个概念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如此能够引导学生串联分散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会牵涉到分数,在一开始是初步地认知分数,之后分别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计算,最后是分数的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但兼顾各个学段的内容,而且有效地串联这一系列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有关的概念和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全年级段的分数内容网络图。

三、从生活实际中渗透数学概念

小学生所认识的事物是由特殊至一般、由感性至理性、由具体至形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主导是形象思维,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在学生持续拓展知识面的影响下,学习的概念越来越多,从而逐步地由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然而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表象与形象建构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少的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事物当中抽象出来的。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方形前,学生都已经对线段、角、直线等有所接触,这奠定了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基础。在讲解长方形概念的时候,教师能够借助黑板面、课本面、桌面等要求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能够逐步地明确长方形的一些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一共有四条边,然后,学生会逐步地领悟长方形的概念是四个角都是直角和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四、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体现的本质特点即内涵,而概念体现的对象之和为外延。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与互相影响,只有有效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可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特点,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概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当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应当以此作为视角把握概念知识。例如,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内涵,而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都是其外延。再例如,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而组合成的图形就是角的内涵,而圆周角、直角、锐角、钝角等是角的外延。只有从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切实学习和理解概念知识,才可以把握住概念的本质特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是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明确概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再现,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把握概念知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只有如此才可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才可以大大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游戏运用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1. 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人需要和兴趣爱好是小

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小学生会主动的探索和追寻。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探索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产生巨大的积极性, 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影响他们对体育游戏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 体育游戏通过对小学生兴趣探索的习惯引导, 可以促使小学生养成探索追寻身边事物以及知识的学习习惯, 这种性格的养成对于小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体育游戏有利于小学生发育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娱乐身心。它对于促进小学生生长发育, 培养健美体态, 改善体质, 都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 正经历着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 大脑以及人体各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心理机能、生理机能以及心智水平还不够完善, 体育游戏虽然对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进行适宜选择和编排体育游戏, 并创设多种多样游戏内容, 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 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游戏大多需要激烈的争夺和对抗, 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 双方的目标是取得游戏的胜利, 在游戏过程中, 小学生会通过不断的胜利而建立起肯定自我的自信心理。竞争能鼓励强者, 鞭策弱者, 体育游戏因而能够培养小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 遇到困难和挫折, 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 学生会努力克服困难, 并塑造成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4. 体育游戏能启发小学生的智力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 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取得胜利和大家的肯定, 小学生们往往会全神贯注、绞尽脑汁, 这样对于小学生们的思维发展, 认识能力的提高, 反应能力的增强, 判断能力的锻炼,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体育游戏

1.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很多游戏来源于实践、改进于实践, 并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了合理的情景, 游戏规则, 游戏主题和目标, 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促使自己形成机智勇敢、诚实守纪、团结互助、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2.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注意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生命力。因此体育游戏的选择和创编要尽可能的赋予趣味、新奇。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才能够激起小学生参与的热情, 从而通过体育游戏而养成不断追求、探索、求知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丽琴.中小学生的游戏性刍议.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2 (12) .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48-01

一、动作诱导的方法

动作诱导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用最直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动作诱导更适用于掌握有一定技术难度且讲解复杂的学习方法。

1、示范动作的诱导

示范是对讲解内容的直观体现,教师通过示范,使学生能清楚地直观整个动作的过程,同时把整个动作展示给学生。示范结合讲解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对动作的概念、进行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理解,二者有彼此诱导,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这一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对示范动作的要求必须是准确、到位,并能给人以优美的感觉,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示范的位置和示范的次数。

2、相关动作的诱导

相关动作是指与所学动作在结构,用力顺序等方面较相似的动作,它的特点是难度小,易完成,是所学动作的过渡性练习。如投掷练习中的轻物投掷等。此阶段练习时教师应注意适当的练习次数,并能准确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同时不断提出要求,逐渐地提高难度,直到正确掌握动作为止。

3、分解动作模仿的诱导

分解动作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作进行的过程,以及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连接的过程,分解诱导,对于该技术动作有一定难度或学生协调性较差来说,是必须要应用的一种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同伴诱导的方法

同伴诱导可以使学生从同学的学习竞争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努力完成动作的欲望。它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等良好品质有促进作用。

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不一样,有快慢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即同伴间的诱导,这种诱导有利有弊,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要积极引导,同时要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对于动作较好的学生,要不断提出要求,增加难度,防止骄傲自满,并能发扬团队协作、友情帮助的精神,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

三、语言诱导的方法

语言诱导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语言诱导是将要学习的动作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形象概念的过程,并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在课的引入部分,如果能运用语言诱导来达到此目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开学初的室内引导课上,给学生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着重的针对几个重要内容,讲一些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如:讲到小排球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女排是如何风靡称霸世界排坛多年,取得"五连冠"的;以神奇的情节,有趣花絮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欣赏境界,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以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掌握动作时的诱导。动作概念的讲解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诱导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语言描述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练习跳横箱时,很多学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师一边要鼓励学生,一边要在技术上给以指导,给学生分析,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向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在,通过动作的完成,使学生从心理上消失了对跳横箱的恐惧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把动作做得更好。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使用语言诱导时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听懂。同时要做到新颖有趣,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则不感兴趣,只要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可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情况,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讲授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发展的作用时,采用世界足坛两位新老球王贝利与马拉多纳的球员生涯、现实生活情况对比,让学生走近明星,对明星品头论足,在评价明星的过程中,关注健康意识,追求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多元评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阅读顾名思义是看与朗读的结合, 在这两个基础层面上还要增加上理解与写作, 这样的阅读教育才可以说是全面的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因为课时时间、课堂状况等客观原因或是教案准备、教学习惯抑或是教学观念等主观原因使得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在诸多层面上的发展, 可能在短时期内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在考试成绩上也不会有什么缺陷,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发展。

阅读的基础就是能够将文章流畅地浏览下来进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阅读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先通读课文, 再归纳文章每一段的大意, 最后进行总结全文, 一篇文章基本上就算是学习完成了。这样是基本的方法, 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要让学生朗读课文,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专心于课文的学习。这里也会出现误区, 就是教师将朗读课文投入了过多的时间, 导致学生疲惫无法集中精力。过多的朗读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在初步的通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行划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之后教师进行整体的梳理和细节的讲解,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这样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本身的阅读技能有限, 即使朗读次数多却没有适当的阅读理解入门法, 也不会有多少的学习效果。

在阅读理解方面,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大多不是因为阅读的课本句子过多或文章过长, 而是课本中的一些词汇, 特别是关键词汇的含义如果学生不能够了解得清楚, 那么对于文章的理解就大打折扣了。比如说“纳闷”, 可能对于教师来说这个词可以清楚明白它的意思,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解释, 当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习情况来确定。拿“乡土”为例, 高年级的学生对其意义是可以充分理解的, 但一年级的学生就要详细讲解, “乡土”是指故乡的土地, 进而解释为什么用的是“乡土”而不是“乡水”, 因为我们的文化对土地的热爱和依赖,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还对文化的积淀很有益处, 并且促使学生触类旁通, 遇到相似的概念能够理解其内涵。再有的是在解释词语时, 不仅要将词语的规范定义呈现给学生, 还要用日常用语给予通俗的解读。在文本的解读中, 常常会涉及到“那一段/句子好? 这段/句子好在哪里?”之类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多是“某某段/句子好, 因为他表达了某某的内容”。在这样的解读中偏重于内容, 而忽视了文学的形式。教师应该再补充道, “这样的内容很好, 但是换成某某的方式写出来和这段/句话比起来, 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好呢?”这样让学生逐渐地明白文学的魅力不仅仅在内容上, 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作用。在阅读理解中, 也应该注意文本细读法的运用, 比如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亦或是形象的时候, 要着手于文本的细节, 落实到词汇的运用上。无论是诗词或者是小说、散文、新闻通讯, 都会有“词眼”作为全文点睛之笔, 把握这个词眼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并且让学生掌握文本的细读法, 让学生多文章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受上, 而是进一步入门到文学的学习。

在这里就涉及到阅读学习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写作的应用, 小学生是写作的基础时期。近年来, 应试教育下出现了千篇一律的作文, 甚至是模板作文, 并且在作文中为了常常编造事实为了赢取高分。这么做是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也背离了文学发展的初衷。小学生的经历是有限的, 所以在作文中所呈现的内容可能不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在此种情况下不能让他们编故事来写, 而是要在同样的内容上, 通过修辞的运用、词汇的运用、叙事方式的运用等写作技巧上和文学形式上努力创新。这些方法是有所依凭的, 比如说在学习的课文中, 常常有着可供参考的范例,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写作练习。比如说在学习古诗的时候, 可以预留课堂作业模仿古诗来自己创作诗歌, 或者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来写一篇叙事或状物的散文, 让学生汲取文章中的优点, 这样就使得阅读学习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上进一步地延伸拓展到写作上。

课本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僵化死板, 要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 适当地插入课堂讨论等环节。并且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课堂前让学生提出问题, 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文本解读会有着更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实况调整,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能够有效, 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阅读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因而阅读教学策略要进行调整,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使得阅读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发挥有效的影响。

上一篇:独创能力下一篇:过程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