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2024-07-26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通用8篇)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1

小学体育课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而小时候正规系统的训练,就需要从体育课开始。抓好中、小学体育教育,也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中国在未来实现“保持”体育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农村的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农村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村级小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其他课程不大一致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体育工作可以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家长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性认识中,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因此不支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正意义便成了“升学”教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便决定了“成龙,成凤”与否,强烈的升学愿望促使众多苦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虽然这也是国家对人才选拔的正确方针,但对体育来说,却形成了观念的误区。而且,以“体力劳动”替代“体育锻炼”已在诸多的农村父母心中形成了定势。他们认为,体育无非是身体运动,而农村的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念书以外,其余的时间大多在劳动中度过,在家长们的心中,平时的体力劳动则完全可以代替体育运动。因此,如何处理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如何处理升学与全面发展的矛盾,如何贯彻党的方针,强化农村体育工作的地位,转变人们的观念,端正人们的认识,便成了影响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小学,专职教师可以说了了无几,即使配备了专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即使很有天赋的孩子,没有一位具备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老师去培养,去发掘,而靠自己盲目地去练,或在错误的指导下去练,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而且还有可能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培养了诸多的体育师资。但是,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过于落后,都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导致农村的体育教师极其缺乏,体育教师队伍的短缺,给本就难以开展的农村体育教育雪上加霜。而那些对体育充满渴望的乡村孩子们,在朝气蓬勃的时代没有正确的体育引导,最终即使成长,也只能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无力的弱书生。

三、场地器材匮乏

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虽然一部分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很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在很多村级小学已“荡然无存”。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没有场地、器材设施,农村小学生大多只能在户外拍拍球,踢踢毽子,捉迷藏等。在这种现状下,再有水平的体育老师,面对校无场地,无器材的情况也只能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体育毕竟是通过运动来体现的,光有满腹的理念,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怎能增强学生体质,又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呢?

四、备课缺少成效

备课作为上课的依据,真的被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教学了吗?答

案是否定的,受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影响及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备课只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又成了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备课簿每学期都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年何月何日了结?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2

一、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不足的分析

小学体育在开始并不被重视,发展也较为缓慢。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的体育教学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反而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的不足主要有从三方面来阐述:(1)作为决定教学质量核心的教师,他们对决定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这样使学生不能自主愉快地融入体育课堂中,也就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2)作为体育学习接受者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这时也是他们学习体育的关键期。但是他们好动、贪玩的特点使他们不主动甚至逃避体育学习;(3)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外在因素—教学环境和氛围,大部分小学学校都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丰富多样的体育设备。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

1.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好“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好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中的男孩子,对于身体强健的老师会心存崇拜,更加乐于接受他们的学习任务,进步也会十分快。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合理新颖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做游戏的方式或竞争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像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游戏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或者小组比赛,如,篮球等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最后,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对提升教师素质是必需的。长久下去,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素质有较大帮助。

2.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学生潜力

为了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学生作为学习的接受者,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而不是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不断单调地重复教学。并且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很差,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理念是背道相驰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一些学生的体育潜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一些学生一方面可能有缺点,但是别的方面或许很擅长。只有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对学生潜力的挖掘。 笔者所教学的新疆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寄宿制中心小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很活泼、好动,这时笔者就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应变能力。

3.营造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只有在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导位置上走下来时,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气氛无论是对师生的关系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爆发。笔者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建议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我放弃了以前惯用的强制要求的严格态度,选择戴上了红领巾,用与学生身份平等的少先队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上都担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因此,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同时锻炼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进步。

4.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接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独立精神都有重大作用。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才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当然,这样的收获也是十分丰厚的。例如,从与学生交流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员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对一些体育来源、作用或体育与生活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评等环节,逐渐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加具体透彻的认识。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十分有帮助的、重要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重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使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潜能,并通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调整,就会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十分轻松愉快,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非凡的学习体验和更快、更有价值的学习收获。

摘要:作为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体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帮助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灵素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模式,完善小学体育学习的各项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在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下,我国的社会现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国民的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对于孩子也不再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体能是使学生有健康体魄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就被社会各界报以希望,期待孩子们生理和心理上都能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得到锻炼和提升。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也积极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完善。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不足的分析

小学体育在开始并不被重视,发展也较为缓慢。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的体育教学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反而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的不足主要有从三方面来阐述:(1)作为决定教学质量核心的教师,他们对决定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这样使学生不能自主愉快地融入体育课堂中,也就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2)作为体育学习接受者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这时也是他们学习体育的关键期。但是他们好动、贪玩的特点使他们不主动甚至逃避体育学习;(3)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外在因素—教学环境和氛围,大部分小学学校都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丰富多样的体育设备。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

1.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好“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好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中的男孩子,对于身体强健的老师会心存崇拜,更加乐于接受他们的学习任务,进步也会十分快。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合理新颖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做游戏的方式或竞争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像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游戏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或者小组比赛,如,篮球等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最后,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对提升教师素质是必需的。长久下去,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素质有较大帮助。

2.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学生潜力

为了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学生作为学习的接受者,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而不是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不断单调地重复教学。并且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很差,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理念是背道相驰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一些学生的体育潜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一些学生一方面可能有缺点,但是别的方面或许很擅长。只有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对学生潜力的挖掘。笔者所教学的新疆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寄宿制中心小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很活泼、好动,这时笔者就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应变能力。

3.营造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只有在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导位置上走下来时,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气氛无论是对师生的关系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爆发。笔者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建议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我放弃了以前惯用的强制要求的严格态度,选择戴上了红领巾,用与学生身份平等的少先队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上都担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因此,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同时锻炼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进步。

4.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接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独立精神都有重大作用。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才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当然,这样的收获也是十分丰厚的。例如,从与学生交流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员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对一些体育来源、作用或体育与生活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评等环节,逐渐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加具体透彻的认识。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十分有帮助的、重要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重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使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潜能,并通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调整,就会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十分轻松愉快,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非凡的学习体验和更快、更有价值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吴云.游戏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2(04).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4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阳光体育小学体育教学浅析 篇5

一、快乐体育的优势与不足

1.快乐体育理念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了开心、轻松。其次,为实现快乐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设了一些小学生喜爱的项目,充实了体育教学教材。再次,快乐体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技术,创新了体育教学思想。最后,快乐体育促进了师生情感互动交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2.改革意味着变更和突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快乐体育在实施中,同样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快乐体育对学生训练量的要求明显减少,为凸显趣味性,淡化了对体育力量和强度的要求。因此,虽然达到“快乐”的效果,却使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标准。第二,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由小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训练步骤,这就为体育教师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指导带来了困难。因为小学生思维能力与身体机能发育毕竟有限,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必然忽视了体育课堂的秩序和目标。第三,快乐体育教学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有的体育教师将快乐体育片面解释为教学方法、形式或者手段、措施。部分师生对快乐体育认识不足,不能在教学中遵循体育学科训练规律和教学规律。第四,快乐体育是对沉闷枯燥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挑战和革新,但是,长期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理解,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在体育教育方面,阳光体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生理和心理,而快乐体育的理念与实施,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锻炼中去。只有将阳光体育与快乐体育有机统一,才能实现阳光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教学策略

“阳光体育”提倡让每个学校都开展校园锻炼,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青少年学生走到操场、自然、阳光下,自觉热爱和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1.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1)生动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场地、学生队形、组织手段等灵活安排,体现多变性和新鲜感,为学生设置新颖别致、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的教学氛围。做热身运动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多种活泼的自由运动姿势与形式,可以小组练习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编排舞蹈或动作,师生互相学习与模仿,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2)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在传授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耐心地讲解、示范和纠错中,为学生传授规范的训练动作,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以及师生、生生的热烈交流中,轻松掌握体育动作要领。同时,教师应该安排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例如,在前滚翻训练中,教师精讲示范后,可以安排学生自练、互练、小组竞赛练习等。教师在此过程中,精当点拨,同时,对不同梯度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任务,实现整体的提高。2.将艺术引入体育课堂。

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主要是在操场进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场地进行艺术性加工,引入音乐、舞蹈等艺术,让智育、美育与体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将录音机带入操场,配合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播放不同形式的音乐。如,导入时,播放《体育进行曲》,让学生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整理队形和走步;动作训练时,播放儿童音乐;快下课时,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课堂训练和运动的愉悦感,在美妙的音乐中,缓解疲劳,形成对体育的良好印象和心理,实现快乐体育的目标。

3.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教师应该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育入手,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小学生虽处于个性尚未形成时期,但个性的差异性已经显露,尤其在体育课堂上,小学生因为性格、爱好、身体素质、生活体验不同,因此,课堂表现和潜质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和学生真诚、耐心、平等地互动交流,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与兴趣充分展现的平台,真正地打造阳光体育教学。

4.游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就是开展有效的课堂游戏。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体育锻炼游戏,满足小学生好奇、好胜、求异心理。例如,可以在投掷训练过程中,设计成“敌我双方”的攻击游戏。将学生划分为几组,分为“敌我双方”,将垒球作为“炮弹”,设置模拟的攻击目标,让学生对准“敌人”进行“射击”训练,体育教师在旁边进行要领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在战斗情境中,兴致勃勃、斗志昂扬,争先恐后地进行练习,提高了投掷能力。

三、总结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6

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随着体育教学课改的深入,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来自于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也来自中国带有区域特征且发展不平衡的文化。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运城市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的现状,对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作为教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运城市的人民路小学、运城中学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运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之一,但现实教学中内容的缺乏和内容选取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已成为新课程开发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瓶颈。

学校体育教育长期对民间体育项目的轻视使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从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大多是清一色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以体操、田径、球类运动等现代西方体育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民族民间体育在运城市中小学开展的意义

1.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民族民间体育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是一种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它是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民俗文化活动,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作用。

2.素质教育的实施

应试教育却是“根基稳重”,在应试教育面前,那些非高考和非中考的或者说是在学校、家长看来,不影响孩子前途的学科是必须做出“让步”或者说是“牺牲”的,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音、体、美课程了。

3.学生对民间体育项目的态度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与他们生活经验相符的,趣味性较强的民间体育项目。分析得知民间体育项目对中小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关键是要争取的引导他们将这种兴趣转变为参加民间体育项目学习的动机,使其自身真正了解民间体育的内涵,从而发自内心的接受这一事物。

4.学生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经验对民间体育项目进课堂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如果学生在其家庭中接受过民间体育项目的教育与熏陶,在体育课教学中对民间体育项目会表现出高出其他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学练过程中会较其他的同学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更早的形成技巧。

(三)运城市中小学校开展民间体育的对策

1.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状态,是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逐渐打破“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思想教育”的传统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格局。

2.结合当地民间体育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运城市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各地区的民间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应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并广泛开展,其中社火是当地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虽然国家新课标中对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明确被提了出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关注度不足,政策及资金投入欠缺。学校对民间体育项目重视程度不够高,基本没有正规教材,基本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

(二)建议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阳光体育,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简称为“阳光体育”。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通过教育部对学生体育健康监测报告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大幅度上升,学生肥胖人数在增加,中小学生的耐力以及身体素质普遍较低,肺活量较小,如果不及时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会影响到国家未来人口的健康水平,不利于我国人口发展。而“阳光体育”活动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观念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学习体育的快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以一种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1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 1 相关领导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中小学体育课程所处的地位非常尴尬。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只是一味的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正如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校领导人员谈及体育课程时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是做起来却不够到位,忙起来时又可以不要。许多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程度不足。中小学校一些体育场地以及设施不健全,这样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场地,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中小学体育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很多学校不能够按照有关规定来进行体育教学,使得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1 . 2 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差异较大

“阳光体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许多体育教师并非专业体育出身,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体育锻炼技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做他们身体健康的引导者和体育学习的咨询者,为中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缺乏对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 . 3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性质认识不足

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注重教学形式,但是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性质,忽略了体育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教师淡化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没有将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知识充分体现出来。还有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准备部分(慢跑、做操),基本部分(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再讲解、再示范、再练习),结束部分(集合、小结、下课)。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学习体育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最终不利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1 . 4 中小学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师较少,教学班级过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有时体育教师不仅要肩负各个班级的体育教学,还要从事其他教学任务,从而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不利于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无法让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新课程的研究,进而影响到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无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体育教学场地,不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育学习器材,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2 “阳光体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它能够为改革提供更多的“土壤”,增强中小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中小学在进行体育改革时要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健康思想,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2 . 1 改革要保证学生适当的运动负荷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时需要遵循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进行,保证学生适当的运动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健康水平,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促进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质量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对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教学方向,了解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状况,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也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保证学生的运动量。但是自由选择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体育和学习体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文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体育教学时还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的运动更加科学,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体育锻炼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2 . 2 转变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中小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该要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出更加民主丰富的课堂形式,从而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体育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自身体育教学的看法,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身对体育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阳光体育”运动来观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在体育课堂上尽量满足他们的体育学习要求,树立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种体验式的课堂形式,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地方,降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

2 . 3 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能够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以及体育课程的改革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将不利于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影响到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体育教师他们不仅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设计者和组织者,这就对教师提出比较高的素质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体育知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提高对新课标体育教学的认识,转变原有的体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2 . 4 要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育资金投入

许多中小学由于领导人员对体育教学认识不足,在对该门课程的资金投入上相对较少,没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和教学工具,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资金投入,为学生创建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也要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树立“健康第一”意识。

3 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融入社区体育 发展途径

一、社区体育元素的教学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与我国社区体育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同一性。例如,舞龙、舞狮、龙舟、武术、太极拳、木兰剑、放风筝等体育项目都是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是深受群众的欢迎并广为流传的社区体育活动。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能够适应社会体育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的窘迫境况。以民族传统体育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学校传统体育教学中融入社区体育元素也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1.社区体育元素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建国后,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伟大号召的鼓舞下,全民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的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社区活动中自行发起的群体性身体练习活动,具有健身性、趣味性、自主性、公众性等特点,能丰富人们日常生活,也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教学资源。

2.社区体育活动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是依据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安排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体育活动项目,如田径、球类、体操等。在具体教学中又可根据自身综合能力和现实资源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技术风格和文化体系,进而打造特色名牌[1]。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运动素质、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运动技巧,掌握运动技能,此外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终生体育的形成更让社区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3.社区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内容,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社区体育共同发展必然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向。社区体育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都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社区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可以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增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往功能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竞技功能,帮助中小学体育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学校体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生活性,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二、在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中融入社区体育元素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按照课程标准来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受学科性的限制,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项目很少,主要是田径和球类。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融入社区体育的途径很多,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照搬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主要的融入途径是借鉴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形式、全面健身的活动形式和与时俱进的活动内容。

1.融入社区体育的灵活管理形式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吸收社区体育元素。在管理形式上,学校可以融入社区体育宽松的管理形式和自愿的组织形式。中小学体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活动锻炼实现的,在管理上一直是由学校教学部门和体育老师去管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实行封闭式的教学管理,从课程内容安排到课堂教学过程,从课时分配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一般都由教学职能部门统一负责。社区的体育管理是松散的自愿参与和竞技式的组委会形式,机构都是由多部门参与的共同管理,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包括政府主管领导、相关部门公务人员、社区干部、街道居委会干事、社区群众积极分子以及社区民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工作性。中小学体育管理对组织一些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和开展集中性的锻炼活动,可以借鉴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学校的体育管理者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可以包括社会团体、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社团、学生干部以及在校学生。实现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可以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要素,不断改善管理者、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方略。

2.融入社区体育全面健身的活动项目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学校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一定的规定性和约束性。社区体育是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是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活动,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以社会效益、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健身价值为多元目标。挖掘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寻找互动平台的构建要素,优化组合,为“阳光体育工程”和“全面健身计划”服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基于学校体育全面推进,其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可或缺,学校特有的优势条件就是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教师、课程内容、学生社团、场馆器材、健身路径等,其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社区体育的受众群体更广泛,意义更深远,其政府政策、人才资源和资金渠道是社区体育特有的优势条件。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可以互补互利,方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搭建互动平台,可以从学习交流、健身互动、体育竞赛和表现活动等方面着手,提高效益,体现价值。

社区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每个民族的体育活动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蒙古族的摔跤、赛马,汉族的太极拳、健身操等。无论是哪个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健身性。目前,舞龙、舞狮、龙舟、武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放风筝等体育项目在社区中比较流行,这些以健身为目标的活动形式,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都可以加以借鉴和融入。

3.融入社区体育的时代性活动内容

社区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学校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由于教学的需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中,应该吸收社区体育鲜明的时代性,不断融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项目。例如,北京地区部分中小学将珍珠球、踢毽、滚铁环等列入教学并组织比赛;宁夏地区中小学将方棋、木球等项目列入教学;甘肃藏区的部分中小学开展了藏式摔跤、锅庄舞等项目;湖北宣恩实验中学将板鞋竞速、抖空竹等项目作为校本教材引入体育课堂;东北地区部分朝鲜族中学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跳板、民族舞、荡秋千等引入课堂。这些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教学效果良好。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学校中得到了初步开展。

中小学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要建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的长效建设机制,就必须以“成本—利益”研究为前提,即以创造社会效益、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健身价值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共享,优化互动发展要素的组合,实现二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锋.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功能及实施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2] 魏昆仑,孙永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 吴之清.论民族体育的宗教渊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

[4] 俞琳.民族体育融入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3(6).

上一篇: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下一篇:留置胃管的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