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4-08-16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1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字精炼,语言生动。在案例题作业中,学生应善于把握基本案情,抓住关键事实,理清法律关系,正确运用规则,严密分析,准确判断,并注意运用效率、公平和诚实信用的理念进行价值评断。地方电大的辅导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和讲评,公布优秀作业,组织学习经验交流。

4.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考核主要检测学生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规则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并附带评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水平。

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70%。

考试由辽宁电大统一出题,统一标准。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法的起源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基本特征

四、法的定义

第二节

法的规范、渊源、分类和历史类型

一、法的规范

二、法的渊源

三、法的分类

四、法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

二、法与政治

三、法与道德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 法的基本原理,要求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了解法的起源和历史类型、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五、社会主义法与客观规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我国主义法的制定权限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程序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部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一、法的实施的的概念和方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三、法的效力、法的解释和法的冲突

四、我国国社会主义法的遵守

五、违法和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了解法的产生、法与社会道德及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一、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三、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有效办法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概念及其与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三、法治治国的必要性

四、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其他内容加以了解。第四章 宪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二、宪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我国近代的宪政运动和宪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 第五节

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五、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第六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五、发挥知识分子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概念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八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五、国务院

六、中央军事委员会

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九节

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一、我国的国旗和国歌

二、我国的国徽

三、我国的首都 第十节宪法实施的保证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基本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宪法基本知识。要求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推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 行政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渊源

三、行政法的分类

四、行政法律关系及其特点 第二节

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一、行政机关

二、公务员制度 第三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程序、效力和名称 第四节

行政执法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二、行政许可

三、行政处罚

四、行政强制 第五节

行政司法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

二、行政复议制度 第六节

监督行政

一、监督行政的概念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三、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

五、司法监督

六、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节

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一、律师制度

二、公证制度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及各种行政行为的相关内容及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行政法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建成法治国家特别是全面履行入世后的各种承诺,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第六章

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渊源、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渊源

三、我国家民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二、公民(自然人)

三、法人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合伙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一、民事法律行为

二、代理

第四节

物权概说

一、物权和物权法的的概念

二、物权的分类

三、物权的效力

四、物权的变动

五、物权的民法保护 第五节

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二、国家财产所有权

三、集体财产所有权

四、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五、法人所有权

六、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七、共有关系

八、相邻关系 第六节

用益物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宅基地使用权

四、地役权 第七节

债权

一、债的概念

二、合同

三、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八节 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的概念

二、著作权

三、专利权

四、商标权 第九节

人身权

一、概述

二、人格权

三、身份权 第十节

婚姻家庭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渊源

二、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三、结婚

四、离婚

五、家庭关系

六、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节

财产继承权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二、继承的种类

三、继承的程序

四、无人继承的遗产

五、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 第十二节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四、侵权的民事责任

五、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十三节

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二、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三、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延长 第十四节

期日和期间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

二、期日和期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所有权内容;债和合同;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结婚条件,财产继承的方式及具体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掌握物权法中用益物权知识,了解人身权知识,明确民事责任的分类及承担责任的方式。

第七章商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公司法

一、概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破产法

一、概述

二、破产申请和破产案件的受理

三、破产管理人制度

四、债权人会议

五、破产和解与重整

六、破产宣告及其法律效力

七、破产财产的构成与破产清算 第四节

保险法

一、概说

二、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法的原则

三、人身保险合同

四、财产保险合同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种类及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和组织机构及破产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保险法的基本制度。第八章

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说

二、垄断协议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四、经营者集中

五、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六、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税法

一、税法概述

二、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节

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四、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

四、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税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同样为重点章,要求大家掌握相关内容。第九章 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第三节

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

三、犯罪客观方面

四、犯罪主体

五、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第五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的预备

三、犯罪的未遂和既遂

四、犯罪的中止 第六节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七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目的

第八节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一、我国刑罚的体系

二、主刑

三、附加刑

第九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一、量刑

二、累犯、自首和立功

三、数罪并罚

四、缓刑、减刑和假释

五、时效

第十节

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一、概述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六、侵犯财产罪

七、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八、危害国防利益罪

九、贪污贿赂罪

十、渎职罪

十一、军人违反职责罪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内容,即刑法的原则,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了解刑法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刑法分则的犯罪种类,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管辖

一、管辖的概念

二、职能管辖

三、审判管辖 第三节

回避 第四节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的种类

三、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第五节

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 笫六节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节

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

二、侦查

三、起诉

四、审判

五、执行

第八节

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及各自内容,管辖,证据,强制措施的有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论和任务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一、诉和诉权

二、诉的要素和种类

三、反诉

四、诉的合并和分离 第三节

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四节

诉讼参加人

一、当事人

二、共同诉讼人

三、第三人

四、诉讼代理人 第五节

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六节

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一、期间

二、送达

三、诉讼费用

第七节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一、财产保全

二、先予执行

第八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九节

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前的准备

三、开庭审理

四、审结期限

五、诉讼中止和终结

六、判决和裁定

第十节

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

一、简易程序

二、特别程序

第十一节

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

二、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二节

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

一、督促程序

二、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三节

执行程序

一、执行的主要内容

二、执行措施

三、执行的中止和终结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管辖,诉讼参加人,回避,证据,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执行程序的相关内容。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的有关内容。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受案范围和管辖

一、受案范围

二、管辖

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 第四节

证据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五节

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和判决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证据,行政诉讼程序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第十三章

国际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法概述

一、国际法的概念

二、国际法的渊源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

一、国际法主体概述

二、国家的要素和种类

三、国家领土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国家承认

六、国家继承

七、国家责任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个人

一、国籍

二、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三、难民

四、引渡和庇护

五、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四节

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的概念

二、联合国 第五节海洋法

一、海洋法的的概念

二、领海

三、毗连区

四、专属经济区

五、大陆架

六、公海

七、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八、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节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

一、空气空间

二、外层空间 第七节 条约法

一、条约的概念

二、条约的缔结

三、条约的效力及解释

四、条约的修改与废止 第八节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一、外交和外交的概念

二、外交机关

三、外交代表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

五、领事制度 第九节 战争法

一、战争与战争法的概念

二、战争状态

三、战时中立

四、战时人道主义保护

五、战争罪及其责任

教学重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上的主体及外交关系,海洋法,条约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要求大家对国际法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教学重点以外的内容加以了解。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私法概述

一、国际私法的的概念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三、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四、国际私法的渊源

五、国地私法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和类型

二、识别

三、连结点

四、准据法的确定 第三节 外国法的适用

一、反致和转致

二、公共秩序保留

三、法律规避

四、外国法内容的查明

第四节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

二、其他法律中的规定 第五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一、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三、送达、期间、财产扣押

四、司法协助

五、判决的相互委托承认与执行 第六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四、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五、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

六、中国的仲裁裁决异议制度

七、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教学重点:国际私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冲突规范及准据法的确定,外国法的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对本章中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国际商事仲裁等内容加以了解。第十五章 国际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概述

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范围

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货物买卖

二、国际技术转让

三、对外贸易管制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投资保护

二、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四节 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世界银行

三、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重点: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及性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其他内容加以了解。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2

Seminar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入的掌握教学内容,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1]。Seminar教学模式在17世纪的欧洲大学已经出现, 由于该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教师、学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互动, 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因此Seminar教学模式成为国外大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在本科教学阶段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Seminar教学模式有以下一些特点:1) 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3];2) 有利于促成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激发创见[4];3) 为参与者提供了相互激励的空间背景和相互竞争的学习机制[4];4) 有利于实现和强化团队合作研究[4]。目前Seminar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不但在研究生阶段而且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模式虽然在我国高校本科阶段教学中越来越多得到运用, 但在体育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很少见。

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即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较差。经验表明, 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重视技术课, 轻视理论课的特点。因此在以往的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由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育概论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层面上加深对体育的理解, 在体育专业理论课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宏观性和理论性较强, 并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该课,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运动实践经历往往难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 造成学习兴趣下降, 往往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为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有必要适当改变已有的单一教学模式, 笔者在沈阳体育学院2012-2013教学年度第二学期大学一年级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以提升教学效果。在尝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思路。

2 体育概论课程Seminar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1 对Seminar教学模式的作用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 体育概论课程在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年级开设, 绝大多数学生依然无法摆脱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对本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 上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混”学分, 缺乏深入探究和批判性学习的精神。由于在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中采用学生自愿的原则, 上述因素导致学生总体而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针对这种现象, 在本次改变体育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引入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 笔者采取改变原有的评分体系, 提高实践成绩比例的方法。对积极参加Seminar教学模式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实践成绩加分奖励, 以提升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在部分班级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该模式的意愿得到提高。

2.2 存在畏难心理

一方面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专业的大一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缺乏积极主动探求知识、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概论课程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 与体育专业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和运动实践经历相差较大, 这也会造成学生对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产生畏难心理。

为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 并能够使学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施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过程中, 笔者选择了体育概论课程中部分较为与大一学生知识基础和运动实践经历相匹配的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并以2-3名学生为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也可以培养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由于与他们的知识储备的匹配度相对较高, 学生参与该模式的积极性也较高, 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3 学生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合理

2012-2013教学年度第二学期笔者在沈阳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专业体育概论课程中部分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经过前期的准备和倡议, 这两个专业的部分学生自愿参加该次教学模式改革。虽然这些学生总体而言经过认真准备, 但大部分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一些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手段不尽合理的现象。问题出现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教学重点难以把握, 教学难点不易讲解透彻, 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 缺乏案例教学, 也缺乏与听课的学生之间的互动, 造成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上述一些在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中的典型性问题出现后, 笔者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参与的学生进行教学之前, 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具体对策如下:在辅导过程中使学生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尤其针对教学重点给出所需的参考文献, 使他们在讲授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 能够引用足够的案例把教学重点和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由于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 自然而然的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现象。充足的案例讲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降低参与者的紧张情绪。在辅导过程中还强调教学互动以及把听课学生分成小组, 并合理组织组间讨论等辅助性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使参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较好的把握教学进程。实践证明通过这些辅导, 大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性的学习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也为他们提高综合能力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2.4 教学过程中其他一些不规范行为

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大一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也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例如对多媒体的适当的运用。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教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包括沈阳体育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都具备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首选的教学工具。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也已经熟悉多媒体教学模式, 但学生在参与Seminar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过度依赖课件, 而忽视了合理利用板书等其他教学工具的利用。并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较多地展示在课件中, 容易造成听讲者注意力分散。第二, Seminar教学模式实践经验的缺乏也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情绪, 出现多余的表情或动作等,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在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采取课前辅导形式, 对参与学生制作的课件提出合理建议, 并鼓励学生积极备课,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消除参与学生的紧张情绪, 笔者在课堂准备部分安排一些相对较能活跃课堂氛围的组织形式, 使讲授者能够以较为放松的心态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形势下, 对体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 笔者针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引入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发现了该专业学生在Seminar教学模式中较多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思路, 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也表明, 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能力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能够成为体育专业包括大学一年级在内的各年级学生灵活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选项。

参考文献

[1]BiechE.Kurse und Seminare erfolgreich durchführen für Dummies[M].Weinheim:Wiley-VCH, 2008.

[2]刘兆伟, 陈紫天, 赵伟.引导自学研讨——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教与学[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4) :39-43.

[3]张晓华.Seminar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 (12) :40-42.

高职监理概论课程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监理概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职高专路桥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施工、监理等单位一线的现场技术或业务管理岗位群,定位于培养懂技术、会管理、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在系列课程中增加了监理概论专业课,以加强学生一体化工程管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路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监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

监理概论课程属于监理入门教育基础课程,主要立足于监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组织与基本方法等基本知识的阐述,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

高职监理概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中概念性内容的学习理解程度较好,可应用不足,同时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考察,高职监理概论课程存在以下的问题:(1)教的方面。该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在做好充足备课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简短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对相当一部分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或是以点带面,只是对重要的知识结构及体系做重点阐述和讲解。由此导致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记重点、接受教师传授的各个知识点。(2)学的方面。笔者通过分析以往该课程的考试试卷,发现部分记忆力强的学生基本上是把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完全照搬到试卷上,综述类题目本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监理行业的认识,但很少有学生进行论述,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不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出教学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监理员职业能力为主线,应对以监理工作工程过程为导向及监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体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特点的教学理念进行重构。

1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课堂与现场进行工学交替,先学习,再实践,再回课堂学习。课堂教学选择现场实际工程项目,学生课堂所学教学内容与现场实际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中将教、学、做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选择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工程项目监理过程即为教学过程,以监理过程中监理员和资料员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讲课)、学(自学)、论(讨论)、答(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真实工程项目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选择实際工程中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学生在课堂学习并在工程现场进行实操,并派出专业教师到工地进行辅导,根据施工现场技术要点,进行实地授课,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加体验性学习。

2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头脑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提问一回答一点评的互动过程,达到教学相长。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及网上查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独立完成作业。

4以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进工程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工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应用现代技术,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配有大量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照片、工程录像和工程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教师再辅以口头讲解和黑板书写,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可极大地提高课堂讲解的表现力,使教学过程更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适时地引入规范及教辅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补充新规范、新标准,并给学生展示部分工程监理文件与资料,如监理大纲、监理细则、施工监理合同以及工地会议记录、工程月报等资料,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四)课程考核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尽量与学生的后续培训及考证挂钩。在考试中,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IG GIO-2006)条文,将学生们在实习中碰到的、提出的典型问题转化为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为考核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知识拓展性。考试题目中可以有一定的开放式题目。考试题型应可结合历年监理培训员,甚至是监理工程师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题量要适中。

(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实际工程中,不可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极少数施工、监理人员对待工作不负责任,在施工活动中对签证认量把关不严、麻痹大意,甚至违法违纪,给建设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个问题也凸显了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课程教学。

总之,高职监理概论课程对活跃大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必定会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成为懂技术、会管理、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篇4

一、《艺术概论》课程作用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5、考评方式创新

《影视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代码:082205 课程名称:《影视广告概论》 课程介绍:

《影视广告概论》是广告学理论中最基本的课程。因此作为大一的影视广告专业的学生,《影视广告概论》应是其必修课程。换句话说《影视广告概论》是进入影视广告学理论的入门课程。在此课程中,将带领学生对广告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解决几个问题:广告的发展简史如何?广告作给谁看?广告想达到什么目的?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是什么?广告能否影响购买过程?消费者想要什么?什么是消费者购买的动机?影视广告的分类。影视广告的制作流程。媒体利用与传达效果。影视广告现状。中外影视广告比较。

通过基本的、浅显易懂的对影视广告的介绍,期望使学生们对影视广告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且建立正确的影视广告制作观念,以更好的进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将以大量广告实例为基础,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结合现实市场与理论相结合,介绍广告的大众传播、营销策略、消费心理、制作特性。以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枯燥而又富有趣味。授课对象:

影视广告专业本科、影视广告专业专升本 总学时:36学时 课程内容:

1、广告发展史略

 中外古代、近代广告发展状况  中国现代广告20年

2、广告整体战略及竞争优势

广告战略的形成没有一定的模式,只介绍一些常用训练模式供参考用。 由广告商品与品牌分析中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对广告商品进行优缺点分析,分析方法可利用SWOT法进行分析找出商品的优势点、弱势点、机会点、威胁点. 由顾客购买行为决策过程切入问题核心. 从商品特性及诉求方式中思考可行策略。

3、消费受众市场细分----------广告作给谁看?  广告目标市场在哪里?  怎样确立目标市场。

A:现有的市场分析 B:市场潜力分析

4、广告整体战略下的产品定义-----------广告制作的前提  被广告的商品:

A、销售重点所指出的商品价值是否真实? B、是否合乎大众的喜好? C、的确有价值吗? D、有无魅力? E、既无优点又无魅力.那么,诉求哪一点才能吸引购买。F、广告的商品能否长期销售?如果是短期的话,应从何时到何时。G、该商品是否主要产品?与广告主其他商品关系如何? H、该商品对创造公司之企业印象是否有直接关系? I、以消费者的角度,是否想要购买?

5、广告整体战略的具体表现----------广告表现形式  理性诉求:

A、商品提示型:B、示范型:C、推荐型及证明型:D、生活资料型:E、TPO型:  印象诉求:

A、企业广告型: B、象征型:C、气氛型:  感情诉求:

A、恐怖型: B、幽默型:C、人情味型:D、戏剧型:E、感化型: F、讽刺型:  问题意识的唤起:

A、否定型: B、挑战型:

6、广告创意与主题  广告的创意:

A、戏剧式.B、连续剧式.C、系列剧式.D、写意式.E、卡通式.F、叫卖式.G、综合式.H、其它. 创意思考法:

A、水平思考法: B、水平思考法与垂直思考法: C、水平思考法四原则: D、广告企划人员与水平思考法: E、动脑会议: F、动脑会议的方法与原则:  接近与诉求:  广告主题的发掘:

7、广告的制作-----------电视广告的制作  电视广告是集体创作:

A、电视广告目的:B、电视广告要素:  事前调查:

A、产品情况、B、同类产品情况、C、生产情况、D、销售目的、E、市场状况、F、广告预算、G、消费者调查、H、媒体状况、I、广告投放时间、J、广告表现方针  纵横联络电视广告和其他媒体广告:  表现技术会议: A、影像风格之定着: B、分镜头脚本的绘制。 具体拍摄阶段-------各部门协调  广告主之核对与承认:

A、与广告主研讨: B、最后的评估:

8、各类广告之技巧  各类媒体广告创作前后期技巧

9、广告到达受众之心理

 研究所广告的商品之市场调查统计资料:

A、其调查的购买阶层、地域的特性如何? C、研究广告商品之购买动机调查。

D、观察顾客态度,研究其心理,尝试广告的商品,成为顾客之一。 阻碍购买欲望的要素:

A、性别: B、年龄:C、能力:D、性格:E、经验:

F、兴趣和态度:G、对权威的感受不同:H、习惯:I、经济条件:J、季节或自然状况:K、社会风气:

10、广告媒体小析  各媒体的特性:  各媒体的社会性:  各广告的优势:  中国广告媒体现状:

11、影视广告现状

12、中外影视广告比较 实验与实习: 考试方式安排:

随堂作业形式,要求:

1、自选品牌

2、列出品牌原型情报

3、本广告的目的性

4、创意阐述

5、电视广告创意脚本一个

6、平面广告设计一幅

参考书目:

《现代广告通论》 《中外广告史》 《电波广告、平面广告》 《电视广告制作》 《广告学》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6

课程结构

第一章 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第二节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三节中国饮食的蓬勃发展时期第四节中国饮食的成熟定型时期第五节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

第二章 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

第一节 中国饮食科学思想: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形成、内容与具体表现形式、发展;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中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内容与运用;合理性与不足;现状与改革

第三节 中国饮食人物:中国饮食创造者;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与美食家

第三章 中国饮食的民俗与礼仪

第一节中国的日常食俗第二节中国的节日食俗第三节中国的人生礼俗第四节中国的社交礼俗

第四章 中国肴馔文化

第一节 中国肴馔的制作技艺:用料、刀工、调味、植树的技艺及特点

第二节 中国肴馔的美化:美食与美器的配合;美食与美名的配合;美食与美境的配合第三节 中国肴馔的历史构成: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民族菜;市肆菜

第四节 中国肴馔的风味流派:四川风味菜、山东风味菜、江苏风味菜;广东风味菜、北

京风味菜、上海风味菜

第五章 中国筵宴文化第一节中国筵宴的历史与名品:筵宴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名

品;第二节中国筵宴的艺术与技术:筵宴的相关环节与主要特征,艺术风格及

实现方法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茶的起源、发展、种类与名品;第二节中国饮茶艺术:饮茶方法、茶具、茶馆风情

第七章 中国酒文化第一节 中国酒的历史与名品:酒的起源、发展、种类与艺术;第二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刍议 篇7

一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实践

(一)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整体设计

一是以专题化的方式整合教材章节的内容, 把教材按章节划分成不同的专题。我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 将教材划分为十个专题。二是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内容。这样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做到人尽其才、各显所能。三是对上“概论”课程的班级进行小组编号、固定座位。这样便于教师在“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四是“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成绩考核。课程成绩=出勤 (10%) +课堂表现 (40%) +结业考试 (50%) 。 (1) 平时成绩50分 (包括考勤+上课表现+作业+实践课成绩) 。 (2) 期末考试50分 (采用五大题型来考核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

(二) “概论”课程具体教学内容 (见表1

(三) “概论”实践教学安排及开展

实践教学活动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同时又是整个课程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教学学时总量64课时 (高职高专64课时) , 把总学时分为理论和实践学时, 即课堂讲授54课时, 实践学时为10课时。通过进行社会调研、主题参观考察、撰写小论文、看课程相关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立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培养其崇高理想。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分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形势主要有课堂讨论、影视教育、辩论、案例教学、主题演讲、社会实践交流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校园调查活动、专题报告会、竞赛活动、网上交流、公益活动、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参观社会调研等 (见表2) 。

二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取得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题化教学, “概论”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给任课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立足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 有效克服了教材的逻辑性不佳、内容相对滞后等先天不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诸多教学手段, 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动态以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紧扣教学目标, 进行灵活多样地安排教学内容。第二,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和大容量的信息, 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多方位的视角中, 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由于专题式教学有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重点突出、详略有度的优点,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第三, “概论”专题式教学强调联系实际, 强调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进行此时此地的联系实际。有些实际问题可有机地融入相应的专题中解决, 有些较普遍和较突出的问题, 还可单列专题讲述,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理论思维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第四, 专题式教学内容精炼, 思维层次高, 跳跃性强, 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由于专题式教学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 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看似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被支解, 但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横向地归纳总结和纵向地推理探究, 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三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凸显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 在教学管理方面

在实施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教学管理始终贯穿于“概论”课程专题教学始末, 体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师不仅是讲授者, 而且也是辅助管理者。首先, 教师要保证每个专题内容的有序进行, 包括制定符合“概论”专题内容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明确每一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地点及考核方式。其次, 要确保实践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目标正确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 上实践课实践老师必须严格要求实践纪律, 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所收获。

(二) 在师资力量方面

我校地处西部边疆, 相对内地高职院校来说,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规模发展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我们社科部概论教研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 助教1人, 要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概论课程教学, 师资明显严重不足。

(三) 在实践条件方面

虽然“概论”课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教学内容中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讲授还不够及时和灵活, 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到位。其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太充分, 在教学方法上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还有些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 由于是高职院校, “概论”课程极少的实践教学经费甚至不能及时到位, 使得“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受到约束。“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介数量有限, 教学形式受到限制, 影响教学的实效性。第四, 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明显增大, 而专业课与实践结合得越来越密切, 其实用性使得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付出时间精力都远远超出“概论”课程。由此可见, 各专业课的改革给“概论”课程带来极大的挑战。

总之,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它丰富和改变了以往学生逃课、缺勤以及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讲, 它使师生的讲授和学习有“本” (即教材) 可依, 杜绝了在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讲, 又有利于“概论”课程学习的纵深开展。同时也应看到, 我们所试行的“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仅在试行之中, 其科学性、实效性如何, 尚待实践的验证, 我们恳请各位同仁为我们提出宝贵而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使我校的“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屠春风, 王占东, 赵后起.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2]蒙运芳.论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J].传承, 2008 (24) .

[3]刘志国.政治理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探索[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 2010.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 《大气科学概论》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大气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程,通过介绍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对专业课程中详细讨论的大气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初步的描述和解释,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大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大气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大气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靠多学科渗透和交叉发展起来的,不仅涉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还与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因此,这门课既可以作为大气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又可以作为环境科学、海洋科学、遥感科学及雷电科学等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师教好该课程,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对培养优秀大气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近两年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分析课程现状,探讨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强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材的选取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已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优势,联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撰写了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同时根据不同大气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结合其他课程如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大气探测学和大气化学等相关知识,给予一定的内容拓展,使得上课内容和后续专业课程有机联系。课程组按照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制作专业的PPT、Flash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课件要直接,形象生动,条理性强,并多插入图片以丰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搭建专门课程网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思考题、指导书、试题等实现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争取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学生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答疑。

该门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基础篇、探测篇、预报篇和应用篇。基础篇包括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力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包括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包括气旋和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和中国雨带、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气候变化;应用篇包括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进行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大气科学专业为32课时,其他相关专业为16课时。在讲授过程中重视课本知识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鼓励教师参加和关注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效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繁杂,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开讲之前,先以提要的形式对本章内容兴趣性引入,并将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告知学生。各章结束之后,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加强课堂知识的巩固。面对大气科学大量的知识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果各个知识点都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反而就会学得吃力,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出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学生课下可以自学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本门课的重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摒弃过去所有章节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分出层次,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针对一些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情况,采取设疑、课堂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阅读,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提供研究专题,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所选课程专题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材料,制作PPT,在课堂上将专题小组的研究成果讲演给其他同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随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内容及时介绍给学生。在不影响大纲要求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播放一些有关气象的电视录像片《龙卷风》、《北极光》等,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主体之一,师资梯队的建立是保证教学过程稳定和连续的基本条件。教学和教研活动以《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小组为单位统一安排、集中处理。课程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课程组长,指导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逐步形成一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结构分布合理、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科学研究及气象业务需求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武装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教师通过严谨的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对课本知识点的认识,加深理解,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业和考试是巩固教学内容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的形式加强巩固,考试的内容是平时作业所涉及内容中的重点。针对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文献阅读与小组讨论,完成读书报告一篇。改变过去一次性考试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理论课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作业占10%,讨论占10%,课程论文占10%;期末闭卷笔试占70%。依据《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期末考题共分为七类:填空、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名词解释、简述、论述、计算题,各类之间可重新组合。题库包含各类考题约400道,可以满足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的要求。通过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五、结语

《大气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该课程以传播大气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大气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基本框架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授课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海,郭品文,银燕,申双和编著.大气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2,(5).

上一篇:关于战胜自己的名言下一篇:戏曲进校园观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