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惯与写作

2024-07-10

语言习惯与写作(精选4篇)

语言习惯与写作 篇1

小学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笔者经过多年探索发现,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训练, 而训练需要方法, 需要激趣。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本体性知识, 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学生则更容易因为写作有方、写作轻松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板块中出现过两次“写实验”的要求, 第一次是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有趣的一次实验”, 第二次是六年级下册的“习作4”。在高年级教材中两次提出关于实验的写作, 看起来要求都是写“一次有趣的实验”———第一次是老师做的实验, 第二次是自己做的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 貌似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第二次实验更强调个人感受、个人想法, 也就是要把个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放大。

苏教版教材的多篇课文中有关于实验的内容, 如《鲁班与橹板》《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人类的老师》《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学会合作》。如何用好教材中的例子, 引导学生写好习作, 并在方法指导、阶梯训练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呢?

一、习得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 就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原生价值, 而要充分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以《天火之谜》为例, 现就文本“风筝捉天电实验”部分的内容展开解读:

“1752年7月的一天, 天空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描写了“风筝实验”的时间和天气环境。作者选取这一时间, 是因为这个时间比较具有历史意义, 值得一写。不是“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的天气, 富兰克林是不会出去做这个实验的, 这是实验需要的条件之一。但“雷电交加”的日子, 我们一般是不愿意出门的, 可见富兰克林大胆实验, 勇于实验, 知险而上。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 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用“放”写出了实验步骤, 清晰明了, 不需要过多的修饰。

“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 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攥住丝带”是做实验的步骤。“攥住”用得很准确, 简洁清晰。其余的词句是补充说明风筝的特殊性的。一般的风筝不是这样的, 抓住其特别之处展开描述, 也交代了风筝的特殊作用。

“风筝越飞越高, 远远望去, 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 颠簸着, 摇晃着。”———描绘的是实验现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实验过程中细微的变化, 可见富兰克林的观察非常细致。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现了实验过程中细微的、特别的实验现象, 生动形象。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是富兰克林的判断, 是富兰克林的内心想法。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与“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相呼应。

“这时, 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 ‘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这是写实验的步骤, “靠近”一词清晰地描绘了实验是怎么做的, 不需要多加修饰。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这是本次实验的结果, 用富兰克林的语言传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 这段文字, 到底给学生们呈现了哪些关于写实验的技巧?这就是: (1) 叙写实验材料时选择其特殊之处, 也就是抓住特点描写事物。 (2) 叙写实验步骤的词句要精准、科学, 尤其是要选择恰当的动词清晰描绘。这是科学实验本身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决定的。描写实验现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使文章带有趣味性。 (3) 穿插描绘人物的心情、感受、语言等, 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 按照“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的顺序来叙写实验过程。

在《夜晚的实验》中, 作者描绘了四次小实验, 这四次小实验构成了完整的、成功的夜晚的实验。对于上述四点描写实验的技巧, 该文作者运用了前三条。但是作者写实验没有按照一般的顺序, 而是把“实验时”和“实验后”前置, 再补充描写斯帕拉捷“实验前”的想法和“实验后”的猜测, 以此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也顺畅地过渡到下一次实验。显然, 这是对常规的一种超越, 蕴含了更高层次的写作技巧。

二、有效有趣地展开阶梯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要依据教材展开阶梯式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帮助学生学会表达, 在螺旋上升的反复训练中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首先, 要帮助学生厘清写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注意点。

写“实验前”, 一般可以写实验的天气、时间、地点、心情、准备的材料等。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 其地点在比萨斜塔上, 有其特殊性;“风筝实验”必须要在电闪雷鸣的日子里;“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特殊才需要去描写。学生们一般在实验前准备好了实验材料, 是会细细观察, 写清其特别之处的。

写“实验时”, 主要是写清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至于实验者的语言、神态以及观察者的心情等是实验过程以外的内容, 但也需要关注, 因为它们可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写“实验后”, 可以写实验的结果、实验原理、得到的启发、产生的想法等。

当然, 到了六年级, 学生要能从《夜晚的实验》中得到启发, 改变文章常规的结构, 以达成一定的表达效果。

2.其次, 要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以便于学生观察实践。唯有在反复实践中, 学生才能学会方法, 习得能力, 养成习惯。

一是实验要小型多样, 如“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乒乓球热胀冷缩”“塑料直尺摩擦生热、起电”“放孔明灯”“纸杯烧不坏”“剪莫比乌斯圈”等等。实验的周期如果太长, 不便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不明显的, 不利于学生有所发现;实验原理太复杂的, 小学生理解不了……因此, 要选择小型实验。

二是实验要艺术地展现。科学课上的实验, 小学生大部分是明白其所以然的, 所以教材编者两次都强调“科学课上的实验”。可是, 语文教师如果走进科学课堂, 就会发现, 要拍摄一个实验全程比较简单, 但要写作就不那么容易了。语文教师要“做好加减”, 一切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出发。如, 放大实验操作时的动作展现;放慢实验现象的变化节奏;尽可能地去掉一些繁琐的周边附带条件和环境等的影响。或者选取一些便于操作、危险隐患少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实践中体验。

三是把握好训练梯度, 循序渐进。训练需要一个过程, 要讲究方法、讲究实效, 不能指望一次指导就能让学生突飞猛进。我们恰恰需要管建刚老师那样的“训练意识”。如, “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实验可分为三步:鸡蛋沉睡杯底;加盐, 鸡蛋悬浮水杯中央;再加盐, 鸡蛋漂浮到水面。这个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掌握分层分段写清实验过程的方法。相对而言, “剪莫比乌斯圈”这个小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剪圈, 可以引导学生写清观察实验时内心的感受、想法等。摩擦实验便于全体学生一起操作, 可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用文学化的手段描绘实验。

教师唯有用心开掘, 把实验带进课堂, 借助多次反复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发现、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等一系列写作习惯, 学生们才能真正达到浑然忘我的表达境界———留心科学课上的实验, 积累写作素材, 不吐不快。

语言习惯与写作 篇2

本文语言风格:

1、生动、准确的词语:

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

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同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这个典故以反面证明了作者的生死观。

本文写作特色: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叙事分两层:

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但“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理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

统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所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也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⑴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快神怡。

⑵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⑶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语言习惯与写作 篇3

一、让学生会阅读,养成读书好习惯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阅读好比是砖头,写作好比是房子,只有砖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建起房子。让孩子大量阅读语文课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深刻揭示了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篇课文,不论是精读文章还是略读文章,都有必要让孩子仔细品读。如既要让孩子深刻体悟《匆匆》一文中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也要让孩子懂得要珍惜时光;既要让孩子畅游《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也要学习鲁滨逊面对残酷现实,战胜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

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让阅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读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文章的题材是什么,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写得好,好在哪里。如《背影》中要学习作者如何从一个人的外貌、神态等方面描写老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凡卡》一文中学习如何从小凡卡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迫切希望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还要让孩子掌握浏览、速读、精读等读书方法,对篇幅长短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长篇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应首先选择速读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选择精读体会不同时期的人物心理状态;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应选择咬文嚼字式的精读方法,认真体会古文中每一个字的含义。通过以上方法,孩子在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大量阅读后,就会爱上读书,逐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生脑海中储存了大量的素材,心中充满了各种情感,就会为接下来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写文章

仿写,是练习写作的基本方法,就像练字先从临摹开始一样,先从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开始,仿照作者大家们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如何表述一件事情;按时间顺序或是按方位顺序或是按倒序的方法等。这样的训练还包括续写、仿写、扩写和读后感等。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学生了解了北方春节的热闹非凡和特色习俗,便让学生根据作者描写春节的方方面面,自己写一写“中秋节”“儿童节”“端午节”等各种节日,这不仅让孩子学会了知识、方法的迁移,也让孩子从一个节日扩展延伸到中国的其他节日,乃至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等,从地区的节日差别到国家的节日差别。这样,孩子既了解了节日特点,也学会了如何去表述节日。

2.展开想象

展开想象,可以说是继仿写之后写作的第二个阶段。当学生学会了描写方法,头脑存储了一定的语言词汇量后,可以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在无限的想象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插上遨游天穹的翅膀,在原有的写作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让一潭水,让一眼泉活起来;让一棵树,让一株草和自己对话,我想这样的小学生一定会爱上写作,通过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如,有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去操场捡宝石啦,那的宝石真多啊!大大小小的数不清,我的两只小手都拿不過来了,各种颜色真像彩虹,有红色的鸡蛋宝石,有黄色的芒果宝石,有紫色的葡萄宝石……小孩子的思想是天真的,其实它们就是体育课上在我们农村学校的石子操场和小伙伴一起捡的石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3.多练笔

“常常做不怕千难万阻;日日行不怕千山万水。”当掌握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又能够展开想象力的时候,更应该勤练笔,只有不断练习写作,从练习写一句话,到练习写一段话,到练习写一篇精悍的短文,到一篇小说,才能从开始的不会写、不想写、无话可说到后来的主动写、积极写、随时随处写。每篇课文学完后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个小练笔,针对这篇课文可以写写自己的读后感或想和文章里面的人物对话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写。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一名男生写道:小女孩小女孩你别怕,我的妈妈今天给我买了暖手宝,放学以后,我坐上公交车到北京,然后坐地铁到机场,飞到你那里,给你送上暖手宝,还带着我的棉鞋,送到你的手里,我们一起坐着飞机来到我家,妈妈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炖鸡肉、清蒸鱼,我们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饭,妹妹也把她的房间收拾干净了,你们两个一起睡在新洗过的床单上一边讲故事一边睡觉。这样的爱心,这样的温暖画面,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老师,这样的文章是充满情感的文章。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情感,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受益匪浅。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教师一定要阅读和写作两手抓,让两者相互促进,不能厚此薄彼,只有这样,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才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语言习惯与写作 篇4

应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架设起“阅读”与“写作”桥梁

应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架设起“阅读”与“写作”桥梁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中小(邮编:366200) 项如雄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情感的沉淀与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金”。要使阅读得到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一) 因势利导,让学生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内容应不拘一格,可以是简单的语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断,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启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享受,从而不断丰厚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让作文根植于沃土,得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如,在学了课文《丑小鸭》后,学生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了一遍又一遍。借助学生的阅读热情,我引导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在课外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等。孩子们的心被童话占据了,他们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曲折命运时喜时悲。课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自己喜欢的情节,讨厌或喜欢的人物高谈阔论,谈论得津津乐道。正当学生意犹未尽时,上课铃响了。于是,我便因势利导,适时地给学生一张纸,让他们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地进入了老师创设的写作“圈套”,一篇篇充满生气的读书体会跃然纸上。课外阅读让学生发现了美,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在老师恰当地引导与点拨下,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阅读与写作和谐发展的桥梁。 (二)运用积累,展开想象,串词成文。 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如一次在交流“日积月累”本时,我发现“迫不及待、“无可奈何”“饥饿””这些词的摘录率极高。心想:如果学生能把这些词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会有多么兴奋。于是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写作题目:用上“迫不及待”“无可奈何”“饥饿”等词语,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结果,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其中一位学生写了《庄稼的保护神》,故事大意讲的是:秋天的一个晚上,黑猫警长在粮仓外面站岗。一只饥饿的小老鼠看见这一堆堆小山似的粮食,迫不及待地朝着粮仓跑去,想偷粮食吃。可是黑猫警长十分警惕,小老鼠还没靠近就被发现了。第二次小老鼠带着鱼和酒想来迷惑黑猫警长,结果又没成功。最后,小老鼠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了。 想象让学生的思绪飞扬,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展现在我们眼前。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又使情节变得具体、生动,像给文章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增添了许多生趣。 (三)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即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主张多一些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 1.倡导“日记”,引导自由表达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真实地将它表达出来。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角度地观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敏锐的感觉,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通过日记、写生记录本等形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己做过的、玩过的、经历过的,长期观察过的、精心研究过的、猛然感悟到的,还有与上述情况联系在一起的真实感悟、真实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从写日记中享受到无限乐趣。在一次次自由表达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3. 相互启发,合作作文 合作作文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广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为主要目的,采用多方合作的、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一种作文方法。既谓“合作”,当然,合作成员间的配合、协调是合作作文的精髓。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难以构架一篇好文章,所以说“积累”是“合作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字词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作文”,有效地改善了学生阅读面窄小,思维不开阔,生活阅历不丰富等问题;改善了学生写作文思枯竭、笔不随心等现象。以一个四人合作小组写“郊游”为例:老师带学生到田野游玩后,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写一篇作文,第一次必须有组里写作水平最逊色的成员执笔纂写。结果,第一位学生写道: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小朋友们拉着小手来到一片美丽的田野里,我看到了路边的小花小草,还有小鸟在天上飞。我们还爬山坡,捉蝴蝶,玩得开心极了!” 其他几个成员读了以后,觉得写得太简单了!我就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具体?写生动?小组里的人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于是,就请另一位学生执笔修改,其余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口述。还要求学生修改时,恰当地运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好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努力,文章变得精彩纷呈了。 “今天下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小朋友们拉着小手唱着动听的歌儿,兴致勃勃地来到一片美丽的田野里。路边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它穿着一身绿色的衣裳,一阵春风吹来,身子轻轻地摇动,好像在点头欢迎我们呢!五颜六色的野花开得美丽极了!还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香味。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在翩翩起舞。我和几个小伙伴追着蝴蝶跑过东,跑过西,在田野里快乐地奔跑。玩累了,老师让我们在一片空地上围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圆圈,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讲故事,可热闹啦!不一会儿,老师说要集合回学校了。我们看着绿油油的田野,看着美丽的大自然,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学校。” 最后,再请第一位学生把修改好的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到作文本上。这样的合作作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帮助。 由上述案例可见,合作写作策略其实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群体优化”效应,使每个参与者的思维在交流的气氛与互相启发影响下进入最佳状态:多个“臭皮匠”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了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共享空间;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作文有了深度也有了新意。

上一篇:高速公路通行费下一篇:网络计算机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