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2024-10-12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精选8篇)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篇1

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思维成果的一种特殊创造性精神能活动,也就是说写作是把思维、语言、表达联结在一起的一种脑力活动。

就写作活动来看,写作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不单纯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包含着作者的体验;是一种反应活动,但又不单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还包含着作者的创造;是一种创作活动,是作者心智活动的独特硕果。

写作的内容: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掌握规律

第一章 写作准备 第一节 提高素质

一、素质的含义与意义

素质指的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发展的条件。人的素质是指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固的生理、心理特征。其次,要广泛阅读,扩大阅历。写作需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知识储备越多,阅历越丰富,写起文章来越得心应手。

第三,要勤于内省,严于律己。要注意吸收众家之长,反思自己在写作中的见解、思想认识、写作技巧上的缺点与不足,勇于改正错误,切实提高写作技能。

第二节 培养能力

素质是写作的基础,提高素质中的知识水平是写作的基本条件。知识是从事写作活动的先决条件,而能力则是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写作任务,使语言物化文字过程的实际技能。

一、写作能力包含的技能

写作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稳定性)

一、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二、人的素质是可以稳固在一定的水平上的。

人的素质发展水平:个体拥有的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潜在能动作用的量度。

二、素质的内容

写作人才素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智能结构方面的素质,二是非智能方面的素质。

(一)智能结构(知识 技能 能力)知识的获得途径:学历 经历 阅历 学历:在学校受教育所得的资历。

经历:一个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其间的种种经历和遭遇。

阅历:不仅包括了书本上获得知识,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研究他人的得失,还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上各种人的了解,以及个人深入现实的亲身体验。

(二)非智能结构(人的 思想政治品德 兴趣 动机 意志 的一种组合)导向者 参与者 协调者

1.思想政治品德对写作的导向作用

三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

二、政治观念、信念和态度;

三、人格品质和道德水平(1)思想素质

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体事物的理性认识。思想有正确、错误之分,有先进落后之分,有美好与丑恶之分。(2)政治素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为它服务

政治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人政治信念及其对自己责任、使命的认识与实践的程度。(3)道德品质素质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质是指人的品性、品格和个性。

道德品质素质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与倾向。2.兴趣、动机、意志对写作的协同作用

兴趣: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人的意识中的一种人格化的指向活动,一方面反映着主体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工作的特殊喜爱和偏好;另一方面主体表现为轻松愉快地完成某项工作而自愿付出自己的精力。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原因,常以愿望、兴、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意志指的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它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三、提高素质的途径:

首先,要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不管是何种文体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深度、广度和力度。

(一)感知能力(目的性、审美性)感知,即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二)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也是个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抽象思维是指以“抽象”的手段来阐明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类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运用逻辑推演来揭示对象本质与规律,所以又叫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形象思维是以“具象”为手段,亦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而概括地反映客观世界。它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又叫艺术思维。它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用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思维的最小单位是形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它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但在理性认识上采取了不同方式:一是抽象显质,一是具象显质,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形象思维的特征:首先,形象思维始终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其次,想象是形象思维最显著的特点。第三,艺术概括和艺术虚构是形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

灵感思维是指在写作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极其高涨时因受有关事物的偶然启发,细想顿悟,心胸豁然开朗而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性思维活动,所以又叫顿悟思维。(迁跃性)

直觉思维是指以感知体验的形式,达到对某一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整体认识与把握的思维过程。科学直觉的终点抛弃了直观对象与具体形态将具体的东西完全转化为抽象的概念,而艺术直觉的终点不仅不放弃直观对象的具体形态,而且充分显示了直观对象的全部丰富性、多样性和内在的深层意蕴。艺术直觉的特征:整体性: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

独创性:艺术直觉的发生,总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

模糊性:艺术直觉所做的审美判断,是以感性形态直接而不自觉地进行的,因而这种审美判断必然是模糊而朦胧的,不具有科学、理想判断的明晰性。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

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一种认识的上升运动,也是认识的质变过程,二者都是越过逻辑推理过程刹那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领悟。

根本区别:

一、直觉是显意识,来去是有踪的;灵感是潜意识,来去是无踪的。

二、直觉指的是对直觉对象的直接认识与判断;灵感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中,突然领悟到对另一事物的理解。

三、直觉的产生必须要有外来刺激,灵感的产生不需要外来的刺激,它是作家长期实践,偶然得之的结果。

(三)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表情达意的能力。1.认字蓄词炼句是表达的基础

2.掌握五种表达方式,提高语感能力

写作活动中,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基本表达方式。(1)记叙

记叙是对人物行为活动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场景的述说和交代的一种表达方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的方法:

顺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记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和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记叙。

插叙:在记叙主要事件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插叙完了,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进行叙述,就叫插叙。记叙的类型:

从详略上:概括记叙(浓缩而简约)具体记叙(细致而详尽)

(五)说明

说明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做科学介绍和解说。说明的要求:

一、明确说明的目的,把握读者对象的不同要求。

二、要熟悉被说明的事物,防止片面性的解说。

三、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和实践生活,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又从抽象思维到社会实践,这就是人们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事物的辩证途径,也是培养能力的途径。

按线索分:合叙(将各方面情况加以综合进行记叙)分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实进行分别、平列的记叙,即两朵花开,各表一枝)

记叙的特点:记叙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在于陈述过程。记叙的要求: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生动引人(2)描写

描写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表达对象的特征、状态做具体的描绘与刻画。描写的类型:按对象: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按方法:细描白描按角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具体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的描写。(作用: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性;造成特定的情景,深化主题)

细描: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对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进行精雕细刻。

白描:用简练而质朴的笔墨,勾勒出描写对象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传达出其内在精神。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而具体描绘,亦即正面展示的方法,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从侧面烘托出所要表现的人物或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又叫间接描写。描写的要求:目的明确、突出特点、具体真切

(三)抒情

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对缩写的人物和事件的深切感受,用浓烈的感情将其倾诉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的方法: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里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间接抒情:作者在写人记事绘晶状物时,将人事景物所唤起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记叙中抒情 描写中抒情 议论中抒情)

抒情的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感而发、抒情要具体生动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看法。议论的要素: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论题:指作者在文章中论述的中心问题。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所持态度。(总论点、分论点)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与方法。

一、对论证的要求:论证要深入 论证要全面 论证要严密

二、论证的逻辑与方法:(方法:证明与反驳)

证明: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又叫立论。

反驳: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又叫驳论。反驳常见的论证方法(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等)

(一)多观察、多实践,培养感知能力

(二)多思索、善分析、巧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三)多写多练,培养表达能力

第三节掌握规律

一、写作规律理论研究的回顾

二、写作的基本规律

(一)客体主体化

(二)主体客体化

(三)主客体文字化

三、掌握写作规律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反映方式

(二)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性质与特点,运用合乎文体的语言

(三)要对写作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与总结

第二章写作过程

具体过程: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 概括:采集——构思——表达

采集:对生活的感知阶段 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即文章的材料问题。(感知外界事物,搜集有关材料,引发写作动机,明确写作目的)

构思:包括立意和谋篇两个重要环节,解决“言之有理”和“言之有序”的问题。也就是文章的主题与结构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作者按照写作目的与要求,充分调动想象与思维能力,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初步形成文章的主题,构思文章的布局,孕育文章的雏形。表述:包括用语和修改两个环节。解决“言之有文”的问题。作者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头脑中构思的结果具体地呈现出来,使构思阶段形成的文章蓝图,外化为独立于作者头脑之外的书面语言形态。写作训练的方法:

自由训练:不限内容,不拘形式,只要是自己发现的新鲜事物,自己感受到的独特情思,长则几百字,短则两三句,都可以随手记录下来。

系统训练: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随意性。二是要扬长短补短,避免千篇一律。

三是应当循序渐进,相当完整,避免零敲碎打,顾此失彼。四是应当长期坚持,经常执笔,避免一曝十寒,半途而废。

第一节采集

一、采集材料的意义

采集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和选取写作材料的活动。

材料是指作者为了写作的需要而从生活中摄取以及写进文章中的一系列生活现象和理论依据。它包括各类文章写作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

题材是指作者从大量素材中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写进作品中的材料,它是构成一部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人物 情节 环境)

资料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的材料,它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以及图片音像材料。采集材料的意义:1.确保言之有物2.触发写作冲动3.促进主题形成4.疏通写作障碍

二、采集材料的要求:

(一)光采博取

(二)定向积累

三、采集材料的途径:观察、调查、阅读

(一)标题和主题的关系

标题不等于主题,但它和主题关系极为密切。1.直接揭示文章主题2.形象地暗示主题

3.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4.概括文章内容和写作规范,点出主题赖以产生的基础。5.借题发挥,正题反写,从反面指点文章主题。

(二)标题参与提炼主题

(三)拟制标题的要求:贴切 简明 醒目

第三节谋篇

(一)观察

观察,是人们运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活动。观察的方法:定点观察、移位观察、比较观察

观察的要求:1..要全面 2.要精细 3.要抓特征 4.多思勤记

(二)调查

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研究而获取材料的方法。调查的方法:(1)开调查会(2)个别放问(3)现场查访(4)问卷调查 调查的要求:(1)选好调查对象(2)抓住事物本质(3)坚持实事求是

(三)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智能活动,也是采集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的方法:(1)博专结合(2)精粗兼用(3)快慢相济阅读的要求:(1)要有计划(2)要有疑问(3)要有笔记

第二节立意

一、立意的含义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

主题,就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

(一)主题是材料的统帅主题的要求:正确 集中 深刻

(二)材料是主题的支柱材料的要求:真实 典型 新颖

三、主题的形成(一)从生活经验中萌芽

(二)从调查研究中产生

(三)“意在笔先”

四、主题的提炼

主题的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出“最佳主题”的过程。

(一)归纳概括法

归纳概括,就是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二)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是使文章主题深刻直达本质的重要方法。

(三)纵横联系法

纵横联系法,就是不就事论事,而把写作对象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背景中,通过古往今来、上下左右的联系对比来探求其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方法。

(四)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与习惯思维相反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要使文章立意新颖,主要有两条途 径:一是材料要新,二是角度要新。

五、主题与标题

一、谋篇的含义

谋篇,就是谋划文章的结构,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组织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整体。

二、理清思路

思路,就是作者思维过程的路线,是作者从构思成文的写作全过程的思想轨迹。

(一)思路和结构的关系

1.思路是思维活动的路线,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它的活动范围是在头脑中,是内在的“路”; 结构是文章形成的路线,是固定在文字上的,是外在的“路”。2.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结构是作者思路的表现。

3.文章结构反映思路的结果,是思路的外化形式。思路清晰,表达才可能清楚;思路严密,结构才可能严谨。

文章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者的思路:

首先,理清思路必须遵循结构基本原则,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其次,各类文体均有其自身大体的形式规范,尤其是实用文体,其结构形式比较固定,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模式来理清思路。

(二)理清思路的要求1.讲求事物顺序 2.搞好材料梳理 3.注意逻辑关系 4.编制写作提纲

三、选定体裁

体裁,是文章的整体外部表现形式及存在形式。

(一)根据材料特点来选择体裁

一般来说,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真实性、形象性、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选择与之相应的体裁。

(二)根据写作意图来选择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性质作用也是不同的。选择体裁时,必须考虑各类文体的性质作用和自己的写作意图。

(三)根据作者专长来选择体裁

写作是一种个性很强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素质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题材的选择也应遵循充分发挥作者优势条件的原则,以便使精神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重视开篇

(一)定好基调

基调,就是贯穿全文的情感倾向和语言色调

第一,要考虑文章的全局第二,要考虑文章的体裁

(二)选好视点

视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着眼点,运笔行文的着力点。选择试点的原则:视点要小 视点要近视点要新

(三)写好开头开头对全文有着控制、引导和领起的作用。

五、谋划结构

(一)关于“起、承、转、合”

起,就是文章的开端;承,就是承接开头加以发挥;转,就是换一个角度去叙述,或换一种方式去论证;合,就是说明事件的结构,指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二)结构的主要环节

文章的结构有内外之分。内部结构是指文章材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线索的贯穿;外部结构是指文章外在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层次的组合。1.线索要清楚(单线 复线)

线索,就是贯穿在文章中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它是把全部内容材料串联起来的链条,是把文章各部分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的纽带。设置线索的方式:(1)以物为线索(2)以事为线索(3)以理为线索即改动文章的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包括六个方面: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根据写作的经验,修改词句,锤炼语言,概括起来,是删、增、理、换四个字。1.删就是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或语段。

2.增就是适当地加字、词、句,使内容有所扩展。3.理就是调整词的次序,使语言通顺,表意准确。

4.换就是换个词,换个句子,使原来的语句更合理、更准确、更有力。

应用文体

一、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理(公务、私事)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应用文的特点:实用性、规范性、时限性

2.组合要有序:符合生活规律和认识规律

(1)以时间进程为序(2)以空间转换为序(3)以时空交错为序(4)以材料性质为序

(三)结构的常用技法 1.抑扬法 2.张弛法 3.断续法 4.婉曲法

第四节用语

用语,就是对语言进行精心的选择与运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人把思想称为“内语言”,它具有开阔性、生动性、流动性、朦胧性的特点。

二、用语的基本要求: 准确 简明 生动 朴实

三、用语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乎语法和逻辑

(二)符合文体特点

语体,是指语言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述型、描写型、议论型、说明型、实用型五种基本类型。

(三)风格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语言风格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

四、用语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思维训练

(二)精心辨析词句

(三)善于学习借鉴 1.向群众学习语言2.向名家名篇学习语言 3.在实践中摸索学习

第五节修改

一、修改的含义

修改,指的是修改文章的错误观点,使之尽善尽美。

广义的修改指从构思到定稿前对文章的修正,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二、修改的重要意义

首先,修改是为了更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

第二,从文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来看,修改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文章复杂的产生过程来看,也必须重视修改。

三、修改的步骤、范围和方法

(一)修正观点

主题思想与观点不确切的、片面的、模糊的、肤浅的,要进行修改,是文章能正确、鲜明地反映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增删材料

指的是文章材料的改变。

(三)调整结构应用文写作的原则:1.明确读者对象 2.熟悉政策业务 3.理论联系实际

二、应用文写作是渗透与文理科领域中的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学科)。

三、甲骨文系古人为占卜而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以甲骨文组成的章句称为(卜辞)。卜辞记录了商代王室中当时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卜辞是我国最早的记录性应用文的原始状态或萌芽状态,稍后的钟鼎文是铸刻在殷周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多是歌功颂德,可视为我国赞颂体应用文的最早(雏形)。

四、《尚书》是我国最早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五、春秋战国之时,诸侯纷争,(文体)不一。

六、日常应用文按适用范围可划分为:书表类、信电类、礼仪类、契据类、告启类、笔记类。

七、应用文的特点:1.内容表达具体明确。2.具有固定或惯用的文面格式。3.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特定的读者对象。4。具有语言的准确性、纪实性、简明性和规范性。

八、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意义:1.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需要2.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3.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需要

九、日常应用文:使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和进行(社会交往)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一种应用文体。

十、日常应用文的特点:1.严格的惯用格式2.特殊的语言要求3.固定的习惯用语4.适应环境的变化

十一、日常应用文分为:条据类、书信类、告启类、公关礼仪类、笔记记录类

事务文书

事务文书:指公务活动中专为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文书。

事务文书的种类:计划总结、调查研究、规章制度、会议材料、信息简报、记录凭证

事务文书的特点:1.辅助性。事务文书不是法定的行政公文,它因事而制,没有法定的权威性,但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目的、沟通住处情况、协调规范行动等方向,对行政公文有着必要的辅助作用。2.灵活性。事务文书时机关最常用的一种公务文书,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灵活方便。

3.指导性。事务文书虽不像行政公文那样具有严肃的权威性和典型的指挥性,却是为了加强管理、处理公务而制发的,必须遵循并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仍然有一定的政策性和指导性。第一节 计划

计划是对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预先拟定目的、任务、要求、实施方法和步骤的一种文书。作为公务事务文书,它必须是一种书面化的文字材料。计划的特点:科学的预见性 明确的目的性 实践的可行性 灵活的调整性 计划的写作:计划一般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第二节 总结

一、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实践活动进行回顾、检查和评价,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认识,以明确今后方向的一种事务文书。

二、总结的特点:行文的报告性 内容的客观性 主观的自觉性 认识的理论性

三、总结的种类:综合性总结 专题性总结

四、总结的写作(怎样才能写好总结):

1.要写好总结,必须充分掌握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供经验教训。

2.写作态度实事求是,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忽略缺点。

3.写作时要从理性出发,把对工作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本质上认识到工作的成败得失,以达到总结的目的。第三节 简报

一、简报就是简要情况的报道,是机关、团体、单位沟通情况、交流信息所使用的,具有新闻性质的事物文书。

二、简报的特点:简要(文字简明扼要)真实(承载的信息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虚假和差错)新颖(内容、选材要新)快捷(及时迅速)

三、简报有独特的报头

应用文书

三、行政公文的作用:1.统一思想 2.组织领导 3.强制约束 4.依据凭借 5.联系沟通 第四节 通知

一、通知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向特定的受文对象告知有关事项的晓谕性公文。通知的特点:1.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2.文体功用的晓谕性 3.办理事项的时间性 通知的作用:1.知照作用 2.布置工作作用 3.指示作用

二、通知的分类:1.一般性工作通知 2.指示性通知 3.批转性通知 4.会议通知 第五节 通报

一、通报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公文。通报的特点:知照性 针对性 政策性

二、通报的分类:表彰性通报 批评性通报 情况通报 专题通报

通报与通知的区别:通知与通报虽然同属于告知性、指导性的下行文件,都具有告知下级机关某种信息第一节 经济合同

一、经济合同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企业或个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

二、经济合同中的“法人”,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成立的或经过国家有关机关登记、批准的社会组织,有独立支配和依法经营管理财产的权利和偿还债务义务,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在法院或调解仲裁机关起诉应诉。简言之,法人就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三、签订经济合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合法性原则 2.坚持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 3.坚持经济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起诉状

一、起诉状是民事案件的原告人或法定代理人,为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就有关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纠纷,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时所制作使用的一种法律文书,也称为“民事诉状”。

二、起诉状的内容和结构

1.首部 2.请求事项 3.事实与理由 4.结尾 5.附项 第三节 答辩状

一、在诉讼活动中,被告人、被上诉人或申诉人针对原告人、上诉人或申诉人的诉状、上诉状或申诉状的内容,而作出的对诉讼答复和辩护的书状,就叫答辩状。

二、分类:

案件性质: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诉讼程序:一审程序中的答辩状 二审程序中的被上诉答辩状

三、答辩状的内容和结构:1.首部 2.答辩理由和答辩意见 3.结尾

行政公文

文书,是各种文字材料的总称,凡是记录信息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只要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即可形成文书,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两大类。

公务文书,就是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文字材料,也包括内部使用的非正式的文字或其他材料。公文,也称文件,是法定的作者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并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行政公文:广义指一切公务文书;狭义特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规定的党政机关使用的公务文书,即通常所说的公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行政机关公文分为12类13种:(命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一、公文的分类:

上行文:有直接上下级组织关系的下级向上级的行文。平行文:同级或相互没有隶属关系的机关部门间的行文。下行文:与上行文相反,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文。

按秘密等级或阅读范围: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普通件、公布件 按公文的来源:自制公文 外来公文

二、行政公文的特征:1.政策性与权威性 2.工具性与实用性 3.程式性与时效性 或要求执行某事项、任务。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一)内容性质有所不同。通知的内容,可以对某一事项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也可以知识一般的事务性的工作部署;而通报要告知的内容往往是对下级的工作带有指导意义的事项,或者要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时才使用。

(二)写法上也有所不同。写通知只要把告知的事项叙说清楚即可;而通报则需叙议结合,以叙为主,辅以精当的分析议论,以强调告知事项的重要性,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三、撰写通报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通报内容的典型性 2.要注意事情的准确性 3.要讲求行文的时效性 第六节 报告与请示

一、报告时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或要求的一种陈述性上行公文。

请示是下级机关或业务部门提请上级机关答复疑问、审核或批准某项请求时使用的呈请性上行公文,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

二、报告的种类: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建议报告、回复报告

三、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报告是陈述性的呈报公文,目的是让上级了解情况,沟通联系;请示则是呈请性的公文,目的是让上级给予批复回答。其次,承办方式不同。报告多为“阅知”,未必有回答;请示的承办方式只能是“批复”,且必须有批复。再次,内容含量不同。报告可以是综合性的一文多事,也可以是专题性的一文一事;请示必须是一文一事。

最后,行文时间不同。报告即可在事先行文,也可在事中、事后行文;请示必须事先行文,不能先斩后奏。

第七节 函

一、函是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种公文。

二、函的种类:根据行文的主从关系,可分为去函和复函。去函,亦称发函,是主动发文的,包括商洽函、询问函、告知函、请批函;复函则是被动发文的。第八节 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是一种择要反映会议精神,记录和传达会议情况与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它必然是会议的产物。它适用于各级机关的各类会议,既可作上行文,也可作平行文和下行文。

二、会议纪要的写作:会议纪要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三、会议纪要的写作注意问题:

首先,明确会议意图,提炼会议主题,以便准确、全面、突出地反映会议主要精神和基本情况。其次,要客观事实,不能走样,绝对不能有主观性因素。再次,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则要记录。

最后,要注意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能让受文者把握其内在联系,更好地发挥起作用。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篇2

1 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般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培养的学生, 主要以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新闻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备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并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文化宣传及教学科研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实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将来毕业后并不直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会抱着一定程度的无足轻重的思想。所以, 在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就相对较少,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新闻写作的基础地位和实践应用意义。

2)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都比较认同新闻写作实践和经验, 会有效推动、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且认为自己的写作功底都也不差, 所以会有一种急急忙忙去实践, 而忽视新闻写作理论学习的倾向, 例如很多学生既对不同的新闻类型都觉得还比较了解, 但真要从理论上检查掌握情况或从实际作品中都可看出, 对不同新闻类型的本质特点把握的并不到位, 所以在分析具体的新闻作品时, 则会对新闻类型、结构、背景材料的运用等理论概念认识不清。在实践中仅凭感觉与过去的文学创作经验, 往往不能写出符合媒体特点的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质特点即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新闻作品要求简明扼要, 表达要客观明了, 尤其忌讳“文学化”的新闻作品。可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看到的学生作品, 发现总会在新闻语言关前纷纷落马,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像新闻”的新闻稿:例如习惯于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议论和抒情, 习惯于堆砌修饰, 不必要的增加形容词, 习惯于介入缺乏事实依据的概括因素介入, 新闻事实的严谨程度要求即使是亲眼看到的, 都要去再次核实习惯于写作语言的拖沓等等究其根本, 还在于学生在新闻写作学习中没有绷紧“新闻理论”学习这根弦, 没有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实践作风, 去培养新闻思维方式, 而是把中学作文教学培养中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进行了简单惯性使用。

3) 从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新闻敏感性差, 新闻写作能力较弱。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中, 很多学生存在着缺乏新闻敏感性、新闻采集主动性差的问题, 所以往往会“采”不到点上, “采”的准备程度与努力程度不够, “采”不到好新闻。即使他们确定了采访对象, 也会遇到诸多做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例如怎样设计采访目的与采访方案, 提问的角度及设置的问题, 恰当的文本选择与结构安排等等。总之, 学生们的新闻作品反映出他们的采访视角非常欠缺新意, 反映的问题简单肤浅、流于表面, 没有努力去触摸到人物的灵魂、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与影响, 缺乏“新闻味道”, 甚至极个别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味同嚼蜡。

2 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2.1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学习新闻写作课程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新闻写作课程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对紧接着的实践和实习生活, 均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写作技能, 不只是在直接进入新闻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才会需要, 反之则束之高阁。实际上,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 如果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去从事文化宣传或教学科研工作, 同样会遇到新闻宣传与报道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公司企业、党政机关, 还是高校或科研机构, 每天也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成就, 去互相宣传交流和了解学习。如果现在不去认真刻苦的学习新闻写作等相关理论知识, 提高新闻写作技能, 这种情况也许就会成为将来工作的拦路虎或绊脚石。

2.2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着手改进与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 严肃强调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在新闻写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谓理论来自实践, 反过来又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如果是只知新闻写作之技巧, 而不知其理论要义, 新闻实践的效果就会降低,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 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写作理论是“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在新闻学、写作学两个学科交融的结晶[1]”。即新闻写作理论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各类新闻文体类型及其本质特点等三部分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学生只有在认真掌握了这三部分理论以后, 才能达到有效的新闻写作实践。

第三, 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首先要从基本概念和技法的掌握入手。做为教师, 让学生真正掌握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容易。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统称为新闻的“五个W”。这是最简单的陈述, 又是最难把握的问题。看一眼就会的内容, 到了自己手里却写不好, 抓不了要害。很多学生进入媒体而被认为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可以这样说, 把“五个W”真正理解与掌握了,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关才算过了。其次,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新闻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 固然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 但在写作方式的基本共性问题上是一致的, 即包括新闻的叙述、描绘、议论这三项基本写作技法的掌握。一般来说, 这三项基本功过关了, 就可以基本满足新闻文体的写作需要了。在这里要尤其强调一点, 即对新闻技法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神,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通过不断动笔的刻苦训练, 才能练就新闻写作的不俗本领。

2.3 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曾表述过这样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 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2]”。今天, 新闻教育界正在致力于探索新闻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抓好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 有着不容忽视的关键性意义。如上所述, 理论学习要用来指导实践, 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必修下功夫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 建立新闻实习基地。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获得实际锻炼、发挥个人才能必不可少的空间和舞台。如果没有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学生是无法凭空进入记者的角色来培养新闻敏感的, 也无从确切知道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新闻式的思维方式也不容易真正形成, 新闻学习的热情无法有效和持续的点燃, 那么新闻写作的目的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这个时候,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课程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高等院校自身面临的经费等具体情况不同, 可以把实习基地的数量、大小、位置等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如可联系校外主流媒体建立实习基地, 也可依托校园内的一切新闻宣传部门或社团, 例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记者团、学生会宣传部门等等, 变成实习的小舞台, 一样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锻炼成长。

第二, 探索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目的在于养成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注意实践训练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课堂点评、课外训练等等;在教学交流上, 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以期获得教学资源的共享;保持与新闻界的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 以达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教的境界。可以把编辑、记者请到学校作报告、开讲座, 为学生们讲述生动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从而加深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的理解与认识。要知道新闻界在关注什么、做什么、实施了哪些改革, 这反过来对教学也是一个参考和促进, 总而言之, 要将课堂与社会、新闻界联系起来。

第三, 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实习, 要加强实践训练的次数。学生们的新闻写作实习, 应该和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相适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 进行不同阶段的实践, 为了保证实践效果, 需要加强新闻实践训练的次数。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实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 即充分利用各门课程包括新闻写作的课程实习充分利用假期实习, 以及做好临近毕业的大实习, 增加实训时间和次数, 来保证实践学习的效果。

第四, 认真总结实践学习的经验和成果, 争取发表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要养成对各阶段实践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的习惯, 并形成总结文字。通过学生自己回顾, 可以看到实践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从而积累宝贵的理性经验。同时, 可以开展专门的实习成果研讨报告会, 共同激励, 共同进步, 收到互相学教的良好效果。在总结学习的基础上, 要尽量帮助或督促学生公开发表作品,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大有裨益,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勤于实践和精于实践的精神。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写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 加强新闻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通过种种措施的改进, 对于扭转新闻写作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率情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培养, “既不要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成为新闻经验贫乏的`空头理论家', 也不要把自己降低到无理论厚度而只懂肤浅技术操作的`新闻技工'[3]”。总之, 通过对新闻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把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培养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摘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在新闻写作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反映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本门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 在实践学习中新闻写作能力较弱。要想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再次重申学习新闻写作课程的意义, 加强学习新闻写作理论知识, 并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出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新闻写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巧艳.新闻写作教学应重视基础理论的阐述[J].新闻采编, 2006 (4) .

[2]王卫明, 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J].今传媒, 2008 (7) .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

一、摒弃陈旧观念 ,改革教学课程

我们国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写作类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一体两翼”的运作规程,鲜有改动。所谓的“一体两翼”,其中的“一体”就是指写作基础理论;“两翼”则是针对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而言。

传统的写作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一般性文章的写作过程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而来的,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我们所遵循的“一体两翼”写作教育模式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表现在“一体”完全不能和“两翼”合拍。譬如,基础理论中关于“想象与联想”部分,与当前的应用文章的写作就不合拍;再如“构思”部分,创意型写作与规范型写作要求截然不同, 前者必须“奇思妙想”、打破常规、脱离旧思维 ;而后者则要求“循规蹈矩”、“不逾规矩”;往往出现了基础理论这“一体” 根本无法同时与文体写作的“两翼”齐飞的现象出现。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首先从写作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 厘清各类文体写作的性质 、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文体写作的标准、角度和方法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创意型写作和规范型写作两大类型。所谓创意型写作,其特点就是想象大胆新奇, 立意出人意料;其目标就是让受众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春晚每年都要发掘新潮的“流行语”,其意义就在增加节目的关注度。规范型写作 就是对法定 的规范文章的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的范畴;规范型写作的教学重点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文体的掌握没有要求, 因为任何规范体式的形成 ,都源自严谨的逻辑思维。

二、树立“大视野观” ,开辟多样化课堂

传统观念中的写作课,被限定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只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这是有失偏颇的。

“大视野观”认为,应当将写作教学上升到独立的课程,放在课堂 、校园 、社会这个大范围中进行,达到拓展写作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因为课堂、校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舞台”,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都和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必要的历练和提升。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将写作意识贯穿于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在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时也要将写作因素渗透其中,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所谓“学而时习之”,此之谓也。另外,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三、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创新写作训练模式

作为最基础性的写作类课程,其本身就极具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即便是传统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写作实践与训练也是特别重视的。

但我们知道,写作,特别是汉语言专学生业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是不可能一撮而就的,特别是现在学生们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先天“缺乏”,要靠课堂理论的听讲及课后的有限练习就要达到熟练运用古汉语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但是,在新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学生,虽然对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但对互联网的运用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的优势,这样后者就可以弥补前者的缺陷。因此,在硬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写作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手段;同时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网络写作平台的有效利用,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学生尝试写作的新型平台。

首先,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具有的独特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与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而且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自由而无限制的虚拟空间,它在信息传递途径上,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容量上都是自由的,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学生的写作能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 网络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模糊了信息发布者和受众的关系,也就是说网上写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转变,地位都是平等的,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只能由老师批改,学生自己则很少获得相互间的评判 、交流的状况;网络平台无疑与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相吻合,这对于有着强烈个性化色彩和互动性要求的青年学生而言,这种互动平台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四、制定“四学年制”教学计划 ,完善长效机制

针对写作类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并结合到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传播性质,特别是现在学生对于接受互联网络知识的先天性优势这几个特点综合来看,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的革新势在必行:即通过写作类课程力度的加大, 采取“课堂写作教学和课外写作实践”双管齐下的方针,达到快速、有效提升汉语言专业人才写作质量的目的;具体办法就是将写作教学训练与课外实践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

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理论并夯实学生文字功底,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第二学年为写作技能掌握阶段,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写作要求及不同文体的特征、风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体学习与写作训练; 第三学年为提高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写作技巧以及文字驾驭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第四学年为写作应用检验阶段,主要 是通过学生应用文体与畢业论文的写作对其写作综合能力进行检测。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写作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写作能力的需求出发,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旨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特别是汉语言文学的写作的教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汉语言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4

姓名: CNrencai

性别: 女

政治面貌:党员

专业:汉语言文学

籍贯:四川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期望地区:四川、成都

期望职位:中学语文教师

薪资待遇:面议

教育经历

― 西南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社会实践经历

.07―2011.09 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支教活动,担任初中语文教师。

.02―2013.06 在重庆**中学高二语文组实习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2013.07―2013.08 在西南大学**暑期培训中心**教学点担任语文教师

校园相关经历

2010―2011 西南大学文学院宣传部干事,同时担任文学院礼仪队队员。

2011―2012 西南大学校党委学生艺术团办公室副主任

2012―2013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宣传委员

综合技能

公共英语四级 已过

全国计算机二级 合格

熟悉各种办公软件

大学期间期获奖情况

1.获得两次西南大学三等奖学金

2.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三等奖

3.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二等奖

4.文学院三笔字大赛毛笔组钢笔组一等奖,粉笔组二等奖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篇5

您好!

首先对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所学专业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现得知贵单位招聘,特在此自我推荐。

经过长期努力拼搏,今天我怀着满腔热血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

在大学期间,我以做一名新世纪的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我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所学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80分以上,除了专业课学习外,我还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人才要求,考取了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方面,我在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翻译、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现在正向更高目标努力。同时我自学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

此外,我还积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今年八、九月份教育实习中,我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这将使我受益终生。诚然,我不具备最高的学历,但我有达到最高学力的好学勤奋与务实,“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渴望学成之后的大手施展,更急盼有伯乐的赏识与信任。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回报您对我的选择,用我的青春与才智为贵单位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面临择业,我对社会和自己都充满信心,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社会有所贡献。我真诚地希望能融入贵单位奋发进取的激流中去。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 篇6

商务代表人才简历

求职意向
求职意向:商务代表 文员 经理助理 求职地点:广州 深圳 东莞
求职时间:-4-24 可到职时间:一周内
工作经验:一年以上 工资要求: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基本资料
姓 名: 性 别:女

 

汉语言文学个人简历写作 篇7

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不必多提, 只说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去学院餐厅吃饭, 对面坐过来一位长者, 英国人, 已经90岁, 一口流利的汉语, 说自己1947年曾在北平工作, 后来在剑桥东亚系做了汉学家;酒会上偶遇学院的酒保, 这个人在学院貌似只负责管理藏酒, 但其本人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社长, 也算是学术界的江湖人物。随便一顿日常午餐, 可以听到德国战后的历史, 可以了解意大利中世纪的宗教, 可以搞清楚助听器是怎样发明的, 可以讨论法国戏剧、美国电影、埃及政局及日本法律。

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已经不太准确, 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一定是你的老师。

语言能力决定发展潜力

在所有这些人中, 有一位作家是我非常敬重的。他本人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文学写作和加勒比研究, 除教学以外主要以写作为业。和他接触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去植物园散步, 他可以边走边告诉我们路边的植物叫什么名字, 有什么气味或者怎样辨别。每次提到某个信息说之后发邮件, 他都一定会拿出本子记下来, 回家后立刻就发。跟他随便闲聊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使用语言的时候是多么不准确——我发现自己经常用“这个”“那个”来指代事物, 描述东西的位置就说“这边”或“那边”, 描述距离就用“不远”或者“比较远”。而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让我解释清楚到底是哪个, 到底在哪边, 到底有多远。

然后我注意到, 他在描述东西的时候都会说得非常准确, 很少用代词, 很少有歧义。甚至在蛋糕店里看到不知道名字的蛋糕都会问清楚它叫什么, 怎样拼写。想想自己有时候见到不认识的词都懒得查一下, 有时候说不清楚事情就干脆放弃不讲, 有时候觉得没必要什么东西都知道名字, 反正当面一比划或者用手一指别人就能明白了。但现在想来, 自己写作不能很快提高, 词汇量不见增长, 这真的是没办法怪别人。之前学英语到处找方法找技巧, 殊不知捷径就在于这种日常的积累和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

这些道理貌似一直都懂, 也一直觉得自己已经算是一个肯下工夫的人, 但只有亲身遇到了这样一位作家才看到了什么叫下工夫, 才明白了什么叫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后来, 写一段文字拿给他点评, 本来以为已经写得很清楚的地方居然也被找出很多歧义。之前往往会抱怨说为什么我写得已经这么清楚了别人还是不明白, 但那次被挑出问题之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者意识”。

从国内读研开始, 已经不知道写了多少论文, 练学术写作的时候已经不知听了多少遍要有“读者意识”, 要从读者的角度看自己有没有写清楚。但其实只有在真的被人从每个词每句话中挑出问题的时候, 你才会特别具体地明白到底什么是“读者意识”。

这样的学习经历是我之前没有过的, 平时即便有人说你写得不清楚, 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告诉你为什么不清楚, 哪里不清楚, 怎样才能更清楚。能给出这样精准的反馈, 需要的不只是耐心, 更重要的是足够强的表达力和解释力。

我记得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准备选英语专业, 一些人提出质疑, 说英语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 干吗要把它当专业呢?虽然我当时自己有明确的方向, 但却无力解释, 后来也常常见到有人郁闷, 觉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人都会说英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优势可言。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英语的确是工具, 但恰恰是这个工具, 如果你掌握得好, 那它可以给你打开很多很多大门, 通向很多不同的世界。如果掌握得不好, 就没有办法准确地表达自己, 表达不出来就不能让别人领会你的意思, 就没有办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英语世界使用英语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使用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上去貌似人人都会说中文, 人人都会写汉字, 但是事实上, 会用中文上街问路还是作公共演讲, 会用汉字聊QQ还是写文章, 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纽约时报中文版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 叫《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曾在美国许多知名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 他在文中提到说:“在每个学期我都充满希望又十分恐惧, 如果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 我将没什么可教, 而每个学期我都一再发现, 他们还是不会写作。他们能够组合起一串串术语, 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语般的句子结构。他们能够围绕碰巧得到的主题和意识形态概念四散转移, 而仅仅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绩。但说到清晰、简洁的写作, 毫无障碍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描述身边的世界——做不到。”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 这件看来简单的事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可以不夸张地说, 在现代社会里, 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很早之前就有老师告诉我们说, 辩才一定是人才。不是说人人都要当作家或以文字工作为业, 但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 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这是在现代社会立足所必需的一个能力。

写作不仅仅可以怡情

拿写作来说, 写作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感。去年在学院结识了一位来自澳门的访问学者, 她在大学任教的同时是当地报纸的专栏作家。看到她近半年发在报纸上的都是她在剑桥的亲身感悟。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也有看到, 我也有经历, 但是看到她亲笔写出那些经历,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彼此保存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也为他人贡献出了很多好的故事和想法。

对于作者本人来讲, 写作会让人变得更精确, 更注重细节, 更刨根问底, 更真切地关注他人。写作可以把私人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 可以把会流走的过去变成凝固不变的历史。即便是非公共场合的写作, 比如日常的邮件, 如果能写得漂亮, 也会让人很欣赏很感动。所有这些文字其实都不是浮于生活表面的薄薄的一层纸。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可以不夸张地说, 文字即是人的思想, 是生活本身。

难怪克林肯博格在文章结尾时说:“写作, 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 何时获得——都知道, 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

回到选专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实用”话题,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用以怡情的艺术活动。正相反, 写作以及口头表达, 是每一个人日常都会用到的一项技能。有调查表明, 事业的发展、收入的多少与人的词汇量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或者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对等的认可, 这种事情的原因有很多, 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从教育的角度看, 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读写能力, 因为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存在于语言之中, 即便是口头传授的经验, 其内容本身也会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 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书写历史的人是如何叙述的, 而叙述即是语言的表达。那些影响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人, 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等,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 引导大家通过某一个视角看世界。可以说, 语言的作用不可低估, 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可能说, 我不想当领导, 但事实是, 对于语言的使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者意识”也并非只是关于作家和普通读者的关系。在广义上看, 我们表达任何信息, 接收信息的对方都是我们的“读者”, 无论你的读者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

在学院遇到的那位作家告诉我说, “读者意识”其实讲的就是怎样获得读者的信任;如果你的表达中很多地方都很模糊、有歧义, 那么对方接收不到你想表达的真实意思, 可能就会不再信任你, 从而放弃阅读。这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完全适用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就像作者和读者的信任一样, 如果表达不准确、不合适、不得体, 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直接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但退一步想想, 你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可能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也相信这一点。但同时, 通过跟这位作家的接触, 我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有时候看到一句话会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想说却说不出来的。

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 一个能够准确掌握大量词汇的人, 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这样的能力, 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 掌握很多的主动权。而所有这些, 如果不是在剑桥目睹了一位作家的日常言行, 我不可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 文字于我来说可能至多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 我也可能仍旧会沾沾自喜于自己已经算是过关的论文写作技巧。

我2011年秋天开始在剑桥读书, 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年。每当别人问到我在这边学到了什么, 我总是先想起身边接触到的人以及这些人在不经意间展示出来的经验和学识。

很多人相信真正的教育是靠师长的言传身教, 这一点我在剑桥体会很深。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前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项教育项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教育存在理念不清,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切实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研究探索,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

(1)发展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作为发展基石,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性管理体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人才支撑。其次,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陈旧的管理模式。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利益驱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备受学生的追捧,选择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高度重视,各跨国公司对员工英语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对汉语言水平并没有要求,大部分人未在汉语言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工作更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此之外,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上的地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我们应抓住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的契机,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开阔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向国际。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

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

在漢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

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

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总结: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2]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5:21-22.

[3]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66-67.

上一篇:全国十佳班组下一篇:奇妙的声音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