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档案

2024-10-20

档案馆档案(精选12篇)

档案馆档案 篇1

近年来,国内有关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持续升温,但对二者核心内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同学者与单位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二者的核心内涵来看,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间的区别较为显著,但二者也有一定的交集,因此需从比对“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核心内涵入手,探讨二者间的共同点与差异,从而明确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思路。

一、智能档案馆的核心内涵

当前,国内对于智能档案馆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档案建筑智能说,认为智能档案馆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与档案馆建筑、场所的有机结合[1],其范围主要包括与档案馆楼宇和场所相关的控制自动化、灭火自动化、保安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以及通讯自动化等五个方面;第二种是档案资源智能说,认为智能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的提升,主张通过对各类数字资源(如档案馆网站、档案馆管理系统、档案馆数字化馆藏等)的建设与组织来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智能化[2];第三种是档案服务智能说,认为智能档案馆的本质是对档案服务的优化,各类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仅是智能档案馆的工作手段[3,4]。

在实际工作中,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智能档案馆建设在近几年逐渐增多,折射出实践领域对“智能档案馆的几种理解。1、认为智能档案馆就是智能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持有这一观点的主要是从事档案信息系统开发的商业机构,他们以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人工智能概念统领“智能档案馆”的基本内涵;2、认为智能档案馆是以档案馆硬件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为主,实现档案馆全息化管理。例如,浙江省绍兴档案馆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与智能管理平台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广东省城建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档案馆全方位的智能管理[6]等;3、认为智能档案馆是一种囊括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在内的大概念。在强调管理自动化的同时,提出同信息资源相结合的智能化管理策略。这一方面的代表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他们将二维码、射频技术以及智能化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相结合,对实体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又利用自行开发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对基于馆藏资源的档案信息开展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从前文的介绍可以总结出当前国内对于智能档案馆理解的几点核心认识:(1)认为建设智能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以用户体验提升为核心诉求;(2)将营造安全、高科技的档案保管环境视为智能档案馆建设的重点,将信息组织与描述以及基于传感器的各类自动化手段视为智能档案馆的技术核心;(3)认为档案馆的实体是智能档案馆的基本边界,而虚拟形态或称电子形态的智能化内容则是智能档案馆在网络时代的有效体现。笔者认为,智能档案馆的核心内涵是“面向用户体验最优需要,以档案馆信息资源有序化与档案馆装备自动化为基础,实现档案馆实体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档案信息组织和服务。”

二、数字档案馆的核心内涵

同样作为数字时代技术发展与理念革新的产物,国内关于数字档案馆概念与内涵的讨论已经较为成熟。根据学者王芳的总结,目前国内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讨论已经形成了“偏技术论”、“偏管理论”和“偏资源论”三类主流观点[7]。这些观点尽管存在差异,但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1)普遍认为数字档案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对由电子文件快速增长而带来的管理挑战;(2)倾向于认为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先进的信息存储和数字化手段是数字档案馆成功的基础;(3)倾向于认为数字档案馆应当是一个网络化存取的、便于使用的信息系统或信息空间[8]。因此,可以认为国内对于数字档案馆核心内涵的基本理解为“面向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需要,以馆藏信息资源编码化与数字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基础,实现虚拟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档案信息存储与利用。”

三、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

1、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共同点

(1)共同的基本使命——保存人类的社会记忆

作为保存人类社会记忆的机构,保障各类馆藏档案信息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是档案馆的基本使命。这一使命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也不会因为软硬件技术的革新而弱化。无论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与侧重点如何表达,二者仍然是保存人类社会记忆的重要基地,科学保管与用户服务仍然是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最主要的职能,二者今后的发展也将仍然符合我国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趋势,并且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更为突出。

(2)共同的实现基础———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

对于数字档案馆来说,只有经过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才能进行数字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才能为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提供有效保障。而对于智能档案馆来说,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同样是其建设的基础。单纯建筑智能化以及技术装备智能化意义上的智能档案馆,展现出的只是建筑行业及自动化工程的科技成果,没有体现出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只有将智能化建设的焦点置于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智能档案馆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由此成为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共同的实现基础。

2、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差异

(1)建设需求与目标的差异

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提出来源于数字时代下人们对档案馆职能角色的期许。智能档案馆体现出的是人们对“便于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数字档案馆主要关注数字档案和电子文件的保管与利用。需求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建设目标的区别,面向用户的需求决定了智能档案馆的建设目标势必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注重用户体验最优。这些用户不仅包括社会各界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也同时包括档案馆内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与可靠,并将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与便于外来用户使用成为智能档案馆的主要目标[9]。相比较而言,数字档案馆应对电子文件等管理风险的需求,决定了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势必为保障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有效与可靠,而基于网络存取、虚拟化服务的数字档案利用,则是在上述基础之上的提升。

(2)核心技术的差异

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区别也比较显著。支撑数字档案馆的核心技术基本以各类软件技术为主,以硬件技术为辅,并围绕着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展开。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保管与信息利用三个环节中涉及到的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组织自动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生成空间虚拟化[10]等内容。而智能档案馆则以硬件技术为主、以软件技术为辅,以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前期组织与档案馆装备的自动化为核心技术。在馆藏信息资源的组织方面,针对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的信息表示和分类。在装备自动化方面,智能档案馆依托各类传感器实现保管环境自动监测、馆藏定位与跟踪以及信息远程利用技术等[11]。

(3)实现形式的差异

目前国内数字档案馆的实现方式主要以虚拟形态、数字形态为主,当前数字档案馆所依托档案馆(局)后台数据库、办公OA系统、内外网站服务以及各类网络化的存取接口,基本都以虚拟形式呈现,而智能档案馆的实现形式则更多的表现于实体档案馆上,档案信息资源前期的信息描述与组织,为后期档案信息资源对应实体的物理定位做准备,智能档案馆的保管装具、库房及建筑智能化,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实体档案自动化传递与呈交等,都基本是以硬件形态实现。

四、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融合促进

从近年来智能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互用可以看出,智能档案馆同数字档案馆间的关系正随着技术的交叉和融合而愈发紧密。而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智能档案馆同数字档案馆的融合必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档案馆与智能档案馆相互融合,并结合本馆实际发展思路的模式,将成为今后各级档案馆升级建设的主流。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系统的复杂性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势必还会显著提升未来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我们必须将档案资源进一步数字化、智能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利用需要。对此,智能档案馆应当同数字档案馆充分融合,建设全方位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新型档案馆,不仅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稳妥保管和存储,还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效集成与利用,并同时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智能化和档案馆设施装备智能化。在信息资源智能化方面,利用数字档案馆现有信息资源,积极应用智能档案馆各类先进信息组织手段,如信息自组织技术、二维码技术与RFID技术等,完善信息资源建设;而在装备智能化方面,利用数字档案馆的IT技术,将信息系统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等相结合,便于档案信息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杰,屠跃明.智能档案馆:提升档案馆职能的实现能力[J].档案与建设,2009(11):8-9.

[2]朱治军.人工智能在智能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J].档案时空,2010(2):13-15.

[3]高东方.浅谈智能化档案馆建设[J].档案时空,2003(10):28-29.

[4]王茹熠.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馆提供智能服务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8(12).14-15.

[5]严青云,.RFID技术:档案实体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绍兴市档案馆应用实例[J].浙江档案,2011(11).

[6]作者不详.我馆开展智能档案馆建设专题调研[EB/OL].(2012-05-23)[2012-08-07]http://www.gzuda.gov.cn/news/view.asp?id=XW201205231441102205&fdID=CL200302191411286645.

[7]王芳.数字档案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8]肖秋会,杨青.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辨析[J].档案学研究,2009(2):61-64.

[9]Hong J.C.,Hwang M.Y.,Hsu H.F.,Wong W.T.,Chen M.Y.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a study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age of the Taiwan digital archives system[J].Computers&Education,2011,(57):2086-2094.

[10]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中技术革命进程的动态审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330—334.

[11]NASA.Optimizing Performanc In Intelligent Archives[EB/OL].(2003-02-23)[2012-08-07]http://disc.sci.gsfc.nasa.gov/intelligent_archive/presentations/OptimizingPerformance.pdf.

档案馆档案 篇2

昆明市档案馆盘龙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

6月3日至4日,国家档案局组织考评组对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工作进行评审.来自国家档案局和吉林、河南、江苏等地档案部门的评审员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现场询问和审核自评材料等方式,对两个档案馆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测评,考评组一致认定,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云南省档案局局长黄凤平、副局长龙岗,昆明市人大副主任杨丽、副市长阮凤斌、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市政府秘书长赵学锋、盘龙区委书记刘玉明、盘龙区代区长吴涛、副区长梁出席授牌仪式.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向两家单位颁发了国家一级档案馆牌匾和证书.授牌仪式由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王雁宾副司长主持.

作 者:苏晓霞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刊 名:云南档案英文刊名:YUNNAN ARCHIVES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档案鉴定 篇3

一、档案数字化鉴定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档案馆并不等同于馆藏档案数字化,然而后者却是前者建设中兼具基础性和重要性的工作。首先,从目前我国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构成来看,由形成机关直接归档移交的电子档案仅仅占所有数字档案中极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中的数字档案主要还是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化档案构成。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服务活动主要是针对上述数字档案展开的。其次,在数字环境下档案鉴定工作遇到了许多传统环境下不曾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数字档案的利用和服务具有一对多、批量性、传播速度快、共享性等特点,如何在提供数字化档案利用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著作权?如何通过做好鉴定工作来有效规避数字档案利用可能给档案馆带来的法律风险?最后,档案鉴定从来都是档案管理活动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这种地位和特性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增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档案工作的一些环节可能弱化了,甚至某些环节为计算机管理所替代,而档案鉴定则不然。其较强的专业性和不可取代性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水准,可以说数字档案鉴定使得档案工作在信息时代更好地体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得档案工作者将更显“英雄本色”。

一方面是档案数字化鉴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目前我国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数量庞大且质量“鱼龙混杂”,考虑到档案馆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以及公众利用档案的特点,数字化全部档案不仅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那么挑选什么样的档案数字化?哪些档案应当优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鉴定已经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瓶颈。

二、档案数字化鉴定的实践进展

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遵循两种不同模式:第一种是数字档案馆建设齐头并进、大而全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的综合性档案馆。在该模式中数字化策略基本采取馆藏逐步(部分)数字化,没有对全部馆藏档案进行系统的鉴定和筛选以确认数字化对象及其优先级,实际上这种数字化策略并不适用于我国大多数综合性档案馆。我国大多数城市可以投入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极其有限,同时考虑到用户需求的不平衡性,馆藏档案不经系统鉴定就数字化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也是不符合效益原则的。所以说,这种实践实际上并没有总结出一套可供大多数档案馆参考和借鉴的档案数字化鉴定成果(包括宏观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操作标准)。

第二种模式就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分步骤、有选择地建设、小而精的数字档案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一般中小城市的综合性档案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但是可以认为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数字档案馆形式)。目前长春市档案馆申请的国家档案局项目《馆藏档案鉴定、筛选、数字化后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法律效力的应用研究》(已结项)和《档案数字化策略研究》就是对上述模式的有益探索。其中在档案数字化鉴定方面为其他档案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如细化的档案保管期限及数字化对象参考表,档案先鉴定后数字化和直接全部数字化的经济、机会成本系统评估、比较研究,确立和完善档案鉴定的一系列原则、内容、标准等。然而由于项目仍在进行之中,现有的项目成果并没有完全形成一整套可供借鉴的数字化鉴定工作最终成果,同时存在着鉴定仍然受某些传统鉴定理论束缚、个案实践(经验)气息较浓重、某些鉴定理论有待抽象和深化等问题。

三、档案数字化鉴定的理论研究现状

与近几年来数字档案馆成为档案界研究热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档案学者对档案数字化鉴定似乎关注不多。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近5年有关数字档案馆的文章进行粗略搜索,其中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文章近百篇,而档案数字化鉴定的文章(以内容为准)仅有4篇,这4篇主要是从策略、目的、原则等宏观层面对档案数字化鉴定进行研究。

既然档案数字化鉴定如此之重要,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却“熟视无睹”呢?现实的研究中又为什么会出现“亟需理论指导却得不到回应”的现象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与上文所述档案馆数字化鉴定实践严重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鉴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实践的滞后导致了理论研究缺乏素材。其次,这种现象恐怕与近年来档案界研究数字档案馆问题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几年来专业期刊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论文,研究宏观、总体的较多,研究微观、具体的较少;研究务虚的较多,务实的较少;研究其他专业问题(技术、法律)较多,本专业问题较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许多没有研究优势的问题过于关注,而需要研究且具有研究优势的专业问题却被忽视了。正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积淀,其结果往往是丢了自己的地,也没有种好别人的田。档案数字化鉴定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因此,关注档案数字化鉴定实践,总结档案数字化鉴定实践,结合传统档案鉴定理论成果形成新环境下档案数字化鉴定理论及可供档案馆借鉴的档案数字化鉴定细化标准,不仅是理论研究对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回应,同时也是理论研究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四、档案数字化鉴定的关键是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处理好档案数字化鉴定与传统鉴定的关系。一方面,在档案数字化鉴定中档案传统鉴定的一些原则、标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在数字档案馆的新环境、新观念、新手段下,档案鉴定的内容、标准和原则必然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固守传统的档案鉴定技能和理论显然行不通。比如,传统档案价值鉴定内容是否需要拓展?针对一些知识产权不明确而具有社会利用需求的档案鉴定如何操作?根据现有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是否可以确定哪些档案应数字化?如果不能,如何制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档案数字化鉴定标准?有鉴于此,档案工作者需要将利用传统档案鉴定理论合理之处与充分考虑数字化档案的特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继承与创新并举。

其次,档案数字化鉴定应当处理好档案利用与保管的关系。从目前国际实践来看,档案数字化的目标不外乎两个——提供便捷利用服务和有效保存档案,然而在不同的数字化项目中侧重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一个档案数字化项目都必须明确自己最根本的目标是利用还是保存,然后根据目标确定数字化策略,制定数字化的具体实施步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档案馆数字化目标应当以“利用为主,保存为辅”,即数字化档案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因此应当选择那些使用频繁、对用户使用价值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同时出于保存目的也可将少数珍贵或者受损档案数字化,但这应该被看作例外。如果说档案数字化鉴定与传统档案鉴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最大的莫过于前者更加凸现利用功能,而后者则是保存和利用并举。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用者需求是普遍、一般的需求,并不包括个别、特殊的要求。由于档案实现数字化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决定了其考虑能够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只能是普遍的和一般的。

再次,档案数字化鉴定中应当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档案数字化投入的成本一般来说比较清晰,而利用取得的效益一般比较难计算。在此,我们暂且将数字档案的利用频率看作衡量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档案馆是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可以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必须有效地采取成本控制和核算的策略,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尤其是对一般城市的综合性档案馆,不应该千篇一律地追求“大而全”的档案数字化策略,而应当走档案数字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对数字化档案的数量应当从严控制,对全部馆藏、各类馆藏数字化数量应当有一个最高的比例限制,这样可以防止传统档案鉴定中“从宽处理”的思维惯性,同时也避免了数字化鉴定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提高单位数字化档案的效益。

最后,档案数字化鉴定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笔者认为,数字化鉴定工作的成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档案馆立足于自身状况(资金、馆藏、利用率等)的档案数字化鉴定实践,通过实践形成一系列可操作、较科学的鉴定实践指南,包括鉴定的方法、程序、细化档案数字化鉴定分类统计表等。二是理论对不同档案馆的经验进行校正和抽象化,形成数字化鉴定的整套理论,使数字化鉴定不再是各个档案馆的“各行其是”,不再是档案馆自己的经验体系。简言之,数字化鉴定应当在取得实践成果的同时力求理论上创新和突破。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成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尽管档案数字化鉴定只能说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诸多环节中的一个,但其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成败却举足轻重。为此,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要关注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而作为档案数字化鉴定主体的档案馆更加应当明确档案数字化是档案馆的“瘦身”而非“增肥”计划,这里的“瘦身”不仅仅指档案馆在档案数字化中不应该不加鉴定就全面(部分)数字化,控制数字化档案的数量这一“量”上含义,更有通过“瘦身”这一契机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树立档案馆全新形象“质”上的含义,而事实上档案馆亲民、高效的形象完全可以始于档案数字化的“瘦身”计划。

参考文献:

1、章燕华:《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问题和难点研究的误区》,《北京档案》2004年第10期。

2、刘东斌:《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难题》,《档案管理》2003年第4期。

3、马长林:《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探讨》,《上海档案》2003年第3期。

论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 篇4

1 档案馆发展概述

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中国档案事业进入新的时期, 传统的档案馆一般是将收集整理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料分类存放于不同的档案库房, 以供人们查阅浏览。由于纸质档案原件的唯一性和纸张的易损坏性, 传统档案馆对档案库房的要求也比较高, 并且纸质档案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 纸质档案的积累也会对传统档案馆库房造成一定的压力。

迫于传统档案馆面临的困境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具有现实的意义。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馆藏得到数字化和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的档案馆群体, 在提倡政务信息公开和向整个社会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今日, 它实质上应该是一个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有序处理和存储电子文件、档案以及其他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跨库共享的、也包括“文件中心系统”于其中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 这也是档案馆从实体跨向虚拟飞跃性的一步。

2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比较之优势

2.1 存储上占用空间小、成本更低。

传统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主要是纸质档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个领域形成的文件数量激增, 档案信息总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导致各大库房“库满为患”的局面。另外纸张的长期保存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空气温度、湿度的不适宜都可能造成纸质文件的损坏, 因而对库房的建造资金投入比较高。而数字档案馆的存储介质以电磁介质为主, 一般是指光盘、硬盘和软盘。这些档案信息载体, 不仅集数字、文字、图像和影像于一体, 而且有着惊人的存储能力。据了解, 目前个人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已达到160 GB (千兆字节) 以上;一张普通的光盘可存储3.4亿字节, 而一张高密度光盘的存储量更为巨大[1]。与传统档案馆的纸张存储相比, 数字档案馆的电磁介质存储的成本大大降低, 存储的信息量却更大, 占用空间更小。

2.2 信息采集方式上更加便捷性和多样性

传统档案馆的档案大部分是通过接收及少量的征集和购买而来的, 获取方式比较单一, 渠道也比较狭隘, 这会造成很多有价值的档案文献流失而给社会带来损失。而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获取采用多渠道、多载体相结合的方式, 让全球范围内为我所需的最新信息不断地进入本馆的信息系统, 增加其馆藏量。世界各个角落的文献资料只需动动手指就可轻松获取, 避免了人工收集方式的繁杂和高工作量。

2.3 操作上速度更快、效率和准确率更高

传统档案馆对某个档案进行查询时, 一般是按照分类人工查找, 效率非常低, 而且还容易出错。而数字档案馆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轻松查找到所寻找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出错率。

2.4 服务上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

收藏档案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广大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 所以档案馆的服务质量很重要。从服务方式上比较, 传统档案馆的主要服务方式有阅览、外借、展览与陈列、制发档案副本、制发档案证明、档案目录信息、档案咨询以及建立现行文件中心等服务[2]。数字档案馆是从传统档案馆发展而来, 其信息服务的方式和传统档案馆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比如, 档案咨询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和档案阅览服务等。但又因为其特定的属性, 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信息服务方式, 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一些分类定制、推送技术、动态网技术等方式, 它会随着利用者新的需求的出现而作相应的调整, 甚至利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传统用户的概念接近于传统档案馆的用户, 是采用网络使用以前的传统的利用方式进行档案利用的用户, 主要指到馆用户, 也包括虽未到馆但要求档案馆提供定题服务等档案信息服务的用户。网络用户是指档案馆在线用户, 它是基于“虚拟档案馆”提出的概念, 档案馆的网络化势必会使其服务对象更加的广泛。

3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比较之劣势

与传统档案馆相比, 数字档案馆有许多优势, 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或脆弱性的一面。

3.1 内容真实性难以确定

由于电子档案易被编辑修改, 所以其内容的真实很难得到保证, 无疑这不符合档案的凭证特性, 也正因为如此, 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这对于档案管理者或档案利用者来说, 都是个遗憾, 这也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了折扣。

3.2 安全性难以控制

数字档案馆的运行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而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疼的难题, 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其安全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的泛滥、计算机黑客入侵、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人为蓄意破坏等, 这些都可能给整个数字档案馆的运行造成巨大的威胁[3]。

4 未来档案馆的发展趋势展望

信息化已经是未来各项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档案工作也不例外。数字档案馆的种种优势决定了其在将来档案事业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档案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事业将愈来愈红火。

然而, 也有人这样认为:随着科技信息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档案馆在将来必定会取代传统档案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数字档案馆并不是重建一个存放数字化档案的档案馆, 而是以原有的档案馆为基础进行拓展, 和传统档案馆是共生共存的关系[4]。只有在完善传统档案馆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数字档案馆, 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将二者融会贯通才是档案事业的持久发展策略。

5 结语

经过上述的比较分析, 可以清晰的看到, 虽然数字档案馆从经济上、获得方式上、操作上以及服务上都优于传统档案馆, 但数字档案馆并未完全具备传统档案馆的功能, 也不能代替传统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具有共生性。在今后, 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并存发展将成为档案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勇.传统档案馆与数字馆的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4 (6) :48-51.

[2]郭燕辉.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比较[J].兰台世界, 2009 (7) :22-2 3.

[3]王主玉.浅谈数字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的特性[J].科教文汇, 2011 (3) :206-2 0 8.

区县档案馆档案展览形式探索 篇5

档案展览是档案收藏部门按照一定的主题,以展出档案原件或其复制品的方式,系统地揭示和介绍档案馆(室)藏中有关档案的内容与成分的一种具体服务方式。它涉及到策划、选题、编排、制作、宣传以及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档案馆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开发利用工作,是提升档案馆自身形象和地位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工作先进的档案馆,档案展览几乎成为和档案查阅利用、编研出版成鼎足之势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主渠道之一。但对区县档案馆而言,由于馆藏档案的数量有限,档案时间跨度短,不容易提取出能支撑一个大展览的内容;再加上资金短缺、场地狭小等原因,要举办一场上档次、有品味的档案展览难度相当大,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但档案展览既然是一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区县档案馆就不可能置之不用,只是应该努力去探索一种适合其自身发展条件的展览形式。笔者以为,区县档案馆只要在选题、制作、展览场地等方面多下功夫,仍然可以克服困难办出独具特色、魅力,吸引观众的档案展览来。

首先,选题要紧贴现实,创意策划

要想所办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具有魅力,必须要有“档案”味,具有历史厚重感,而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就区县档案馆而言,务必根据馆藏档案数量有限、时间跨度短等实际情况,匠心独运,力争选取那些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读性的单一而精

练的题材,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并且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紧扣转瞬即逝的民众需求和社会热点,对展览的主题思想进行创意性的策划。如此这般,档案展览即可做到特色鲜明,具有份量和看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可配合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选定馆藏档案中有关本地抗战内容的材料进行策划,这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其次,选材以馆藏为主,征集为辅

档案展览是以场地为平台、以展品为依托,首先从视觉上感染、打动观众的艺术,个性鲜明、丰富多彩是对参展材料的基本要求。由于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多数不足40年),馆藏档案起始时期不远(解放前档案甚少),加上严肃的党政文书档案占多数,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选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档案,还需放宽眼光,辅之以对外征集。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区县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借举办展览之东风,特别是承办党委、政府下达的重大档案展览任务时,由于有“尚方宝剑”在手,开展征集工作则比平时顺利得多。更何况经过整合后的参展材料不仅能使一时的展览受益,而且能转化为自己的馆藏而使档案馆今后的工作长期受益,这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第三,展板宜小型轻便,制作精美

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无力也不宜制作大型而固定的展板,只宜制作有固定支撑结构、可独立立放于地面的小型展架,展架上再固定可随时更换内容的展板,这样既可以节约

经费又方便移动且可随时更换展出内容。在制作展板内容时,为确保档案安全及便于展览过程的管理,既不需展出档案原件,也不需展出档案复制件,只需对所选用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再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编排后,即可送到广告公司进行“喷绘”或“写真”,再固定于展架表面即可。整个展板设计、制作可与广告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协作,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色彩鲜艳,精美大方,以增强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四,展览形式宜灵活,不宜固定

一般说来,档案馆可根据任务和场地以及观众对象确定展览形式。既可作固定形式的传统展览,也可作流动形式的巡回展览;既可在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出,也可到各单位办公地点、工厂、学校、车站、商场、会场、居民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展出;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广为转载。在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区县档案馆,还可在因特网上开辟网站,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档案展览。如此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形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功效。

第五,管理可精简粗放,以节约成本

区县档案局、馆合一的体制使得人手历来偏少,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要保证局(馆)所有工作的正常运转,一般是一人身兼数职,不到万不得已,工作人员不能轻易离岗。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前期准备环节(如选题、选材、制作展板等),可就在馆内进行(除派人外出征集材料之外),工作人员可兼顾本职工作;而展板外出展览期间,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又如何确保本职工作和展览业务两不误?笔者以为,由于展板内容无档案原件或复制件,不涉及档案安全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展览过程的管理难度,平时展览最多派两人布置和收放展板,展览中最多留一人值守管理,甚至无人值守,托付展场附近人员代为照看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碍,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保证局(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达到了精简高效的目的。

按上述思路举办展览,所花费用应该在区县档案馆可承受范围内。由于档案展览属公益事业和文化性质,与商业展览不同,可与场地所有单位协商,无须花钱租展区,其直接费用就只有展板的设计和制作费用。一般而言,一个1米宽、1.5米高的不锈钢展架的费用在300至400元之间,4个展架只需1500元左右,而且以后还可重复使用;一平方米的“喷绘”或“写真”的单价为20元左右,一个1×1.5米的展板只需30元,4个板只需120元;加上外出征集档案资料的交通、差旅、复制、收购等费用,平均一次展览的费用可控制在500至1000元以内。用最多1000元的有价展板去换取无价的档案馆知名度和档案透明度,应该是物有所值的。况且档案馆还可与展览内容相关单位进行协商,共同承担一定的费用,还可进一步减少成本。

总之,举办小而精的档案展览是新形势下区县档案馆的最佳选择,是档案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档案本是来自于“民”,档案展览面向社会公众,是档案用之于民、回报社会的一种积极做法,是档案馆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它在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现实服务产生积

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档案工作的透明度,激活了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因此,档案展览方兴未艾,将会越办越好。作者简介:余涛,重庆市涪陵区档案局干部,馆员。

档案执法检查对档案馆关注度分析 篇6

从表1中,可以大致看出各年度文献分布的不均匀性。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档案馆在档案执法检查中被关注的程度,将表1转换成图1。

·图1显示了各年度档案执法检查与档案馆相关文献数量值在全部199篇文献中所占比重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线。从图1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档案执法检查文献中,提及档案馆并给予关注始于《档案法》颁布实施的1988年。

从《档案法》颁布实施到1996年修改,有4年的全部有关档案执法检查的文献中百分之百提及档案馆;有2年没有相关文献;有3年有关档案执法检查的文献中提及档案馆的占43%;这一阶段,有关档案执法检查的文献中平均有80%提及档案馆。

在1997年到2006年区间内,涉及档案馆的文献数量占有关档案执法检查的文献的比例,多数年份处在40%~60%的区间,有3个年份在20%~40%的区间,只有1个年份在60%~80%的区间,平均有48%提及档案馆。较1988年至1996年区间低了30%多。

在2007年到2012年区间内,涉及档案馆的文献数量占有关档案执法检查的文献的比例,前3年,处在40%~60%的区间,后3年,处在0~40%的区间,平均只有34%提及档案馆。较1997年至2012年区间,低了约15%,较1988年至1996年区间,则低了近50%多。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在档案执法检查工作中对档案馆的关注度,《档案法》颁布之初最高,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递减,特别是从1996年《档案法》修改之后。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1996年后,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局馆分设”体制改为“局馆合一”体制,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检查“对象”,变成了具有档案执法检查权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档案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检查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区县档案馆档案展览形式探索 篇7

第一, 选题要紧贴现实, 创意策划

要想使档案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具有魅力, 必须要有“档案”味, 具有历史厚重感, 而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就区县档案馆而言, 务必根据馆藏档案数量有限、时间跨度短等实际情况, 匠心独运, 力争选取那些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读性的单一而精练的题材, 切忌贪大求全, 面面俱到;并且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紧扣转瞬即逝的民众需求和社会热点, 对展览的主题思想进行创意性的策划。这样, 档案展览才能做到特色鲜明, 有份量、有看点, 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可配合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 选定馆藏档案中有关本地抗战内容的材料进行策划, 这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 选材以馆藏为主, 征集为辅

档案展览是以场地为平台、以展品为依托、力求从视觉上感染、打动观众的宣传艺术, 个性鲜明、丰富多彩是对参展材料的基本要求。由于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普遍不长 (多数不足40年) , 馆藏档案起始时期不远 (解放前档案甚少) , 加上党政文书档案占多数, 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选材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档案, 还需放宽眼光, 辅之以对外征集。众所周知, 在通常情况下, 区县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借举办展览之东风, 特别是承办党委、政府下达的重大档案展览任务时, 由于有“尚方宝剑”在手, 开展征集工作则比平时顺利得多。同时, 经过对参展材料的提炼整合不仅为档案展览提供了基本素材, 而且还提升了馆藏档案的专题性和有序性, 促进了馆藏档案的深度开发, 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转化为自己的馆藏而使档案馆今后的工作长期受益, 这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第三, 展板宜小型轻便, 制作精美

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 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 无力也不宜制作大型而固定的展板, 只宜制作有固定支撑结构、可独立立放于地面的小型展架, 展架上再固定可随时更换内容的展板, 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方便移动且可随时更换展出内容。在制作展板内容时, 为确保档案安全及便于展览过程的管理, 既不需展出档案原件, 也不需展出档案复制件, 只需对所选用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 再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编排后, 即可送到广告公司进行“喷绘”或“写真”, 再固定于展架表面即可。整个展板设计、制作可与广告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协作, 力求简洁明快, 重点突出, 色彩鲜艳, 精美大方, 以增强视觉效果,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四, 展览形式宜灵活, 不宜固定

一般说来, 档案馆可根据任务和场地以及观众对象确定展览形式。既可作固定形式的传统展览, 也可作流动形式的巡回展览;既可在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出, 也可到各单位办公地点、工厂、学校、车站、商场、会场、居民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展出;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广为转载。在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区县档案馆, 还可在因特网上开辟网站, 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档案展览。如此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形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功效。

第五, 管理可精简粗放, 以节约成本

区县档案局、馆合一的体制使得人手历来偏少, 多则十几人, 少则几人。要保证局 (馆) 所有工作的正常运转, 一般是一人身兼数职, 不到万不得已, 工作人员不能轻易离岗。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前期准备环节 (如选题、选材、制作展板等) , 可就在馆内进行 (除派人外出征集材料之外) , 工作人员可兼顾本职工作;而展板外出展览期间, 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 又如何确保本职工作和展览业务两不误?笔者以为, 由于展板内容无档案原件或复制件, 不涉及档案安全问题, 这就大大降低了展览过程的管理难度, 平时展览最多派两人布置和收放展板, 展览中最多留一人值守管理, 甚至无人值守, 托付展场附近人员代为照看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保证局 (馆) 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 达到了精简高效的目的。

按上述思路举办展览, 所花费用应该在区县档案馆可承受范围内。由于档案展览属公益事业和文化性质, 与商业展览不同, 可与场地所有单位协商, 无须花钱租展区, 其直接费用就只有展板的设计和制作费用。一般而言, 一个1米宽、1.5米高的不锈钢展架的费用在300至400元之间, 4个展架只需1500元左右, 而且以后还可重复使用;一平方米的“喷绘”或“写真”的单价为20元左右, 一个1×1.5米的展板只需30元, 4个板只需120元;加上外出征集档案资料的交通、差旅、复制、收购等费用, 平均一次展览的费用可控制在500至1000元以内。用最多1000元的有价展板去换取无价的档案馆知名度和档案透明度, 应该是物有所值的。况且档案馆还可与展览内容相关单位进行协商, 共同承担一定的费用, 还可进一步减少成本。

浅谈县级档案馆档案鉴定工作 篇8

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部门以正确的观点、方法充分认识档案的价值, 区别并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它是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及时正确地对馆藏档案进行甄别鉴定, 有利于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服务,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 提高认识。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档案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采用典型调查、发展预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典型调查即选一些鉴定工作做得好的和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单位, 就其鉴定工作对档案的收集、管理、提供利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例宣传。发展预测即通过对档案未来形成的数量、载体种类、管理及用户需求变化之间可能产生矛盾的分析, 展望档案价值鉴定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县级档案馆要从鉴定工作是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搞好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把鉴定工作作为一项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 抓紧抓好, 抓出实效。

2. 摆正位置。

应把鉴定工作作为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核心环节来抓。档案鉴定的过程可以说是调查馆藏档案状况的过程, 是摸清家底的一种好方式、好途径。通过档案鉴定可以全面了解馆藏档案的情况, 发现问题, 并及时对虫蛀、霉变、破损、字迹褪变、扩散模糊等受损档案采取修复、抢救等措施;对丢失的档案积极地进行查找、追回。通过鉴定能知道馆藏门类缺什么, 我们应该补充什么, 从而使馆藏结构更趋完善合理。因此, 县级档案馆要切实把档案鉴定工作作为档案管理的核心环节, 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鉴定工作制度, 并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 使档案鉴定工作能够稳定、持续、长久地开展。同时, 鉴定工作可以和档案开放审查、文件录入、文件扫描同步进行, 这样可以在录入和扫描前将没有价值的档案剔除, 既鉴定了档案, 又节约了录入扫描阶段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 大大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 促进档案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3. 设立机构。

由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鉴定工作, 既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 又有利于提高档案馆对外服务的质量。由于档案鉴定工作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使得县级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数量剧增, 增加了耗费和无效劳动, 制约了档案效益的产出, 成为一种低效益的工作。鉴定机构设立后, 主要是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统计、制定鉴定计划;对虽未到期但实践证明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鉴定意见, 保证县级档案馆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 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情况下使得可查档案范围扩大, 既满足了百姓的需要, 也提高了服务质量, 使低效益工作局面得到改善。

4. 建章立制。

要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档案种类繁多, 形式各异, 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业务档案、声像档案或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等。档案鉴定标准的制定, 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 县级档案馆单独研究的难度非常之大, 国家与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人力, 深入调查研究, 树立典型, 总结经验, 制定适应档案鉴定工作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档案馆要结合鉴定工作实际, 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符合法规规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 使鉴定工作从组织领导到销毁档案都有明确的规定, 以增强鉴定工作的科学性。

5. 严把入口。

馆藏档案质量的高低, 关键取决于“入口”的问题。为了解决和缓解档案数量的增长同收集、管理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确保进馆档案的质量, 应对不同价值的档案进馆量进行控制, 明确规定收藏比例。随着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资源建设步伐的加快, 档案馆馆藏量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建议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要明确档案进馆和不应该进馆的界限。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接收前的检查环节上, 更应当注重档案的内在质量。并坚持做到四不接收, 即不属于接收范围的档案坚决不接收, 没有经过鉴定的档案坚决不接收, 缺少检索工具的档案坚决不接收, 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档案坚决不接收, 把“糟粕”拒之“馆”外, 使馆藏档案“货真价实”, 切实提高进馆档案的含金量。

6. 疏通出口。

鉴定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保存有价值的档案, 如果对没有任何价值的档案仍然不敢销毁、不作销毁, 其结果必定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也就失去了档案鉴定的意义。因此, 档案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 打破禁锢, 坚持标准, 从严要求, 要全面、正确、合理认识并处理好档案“质”与“量”、“存”与“毁”之间的辩证关系, 明确鉴定“销毁与不应该销毁的档案”、“进馆与不应该进馆的档案”。通过鉴定, 不应该继续保存的档案, 应该及时进行销毁, 领导要敢于在决定档案命运的工作中胆大心细, 认真负责, 积极组织专家仔细审查销毁清册, 在审查中该留的一定要留, 不该留的坚决不留, 做到有进有出, 形成良性循环, 使鉴定工作善始善终, 不留后遗症。档案销毁要建立清册, 健全审查批准制度, 切实做到不误销一份档案。只有及时按规定销毁不应该继续保存的档案, 才能避免重复鉴定, 巩固鉴定工作成果, 使有限的管理资源合理地用以保护最重要的档案。

7. 强化队伍。

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思考 篇9

1. 目前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载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数字档案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 这种数字化的档案主要被记载在相应的载体上, 比如光盘和磁带等。这些载体相较于纸质载体来说, 更加容易受到侵蚀和损害, 其即使在理想化的环境中进行保存, 寿命依然不长。而且数字档案信息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缺失的情况, 这样就无法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1.2 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是档案利用者对于数字档案的主要要求。而数字档案的存储信息相较于传统档案来说要更多, 其中包括各个方面的信息内容, 这些数字档案信息在经过详细的整理后, 就能够对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就目前我国档案馆的数字档案信息来说, 相关人员在收集和整理数字档案信息的时候, 并没有严格的对信息进行筛选, 在工作上也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 收集的信息并不全面, 没有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校对和核验, 使得数字档案信息并不具备较强的可靠性, 而且没有及时的进行存储, 使得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性下降。

1.3 保存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在对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进行保存的时候, 通常都需要借用到一些软件和硬件, 虽然档案馆类型有所不同, 但是软硬件的要求却相同。然而, 我国很多的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只能够针对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保存处理, 而且很多的数字档案信息保存载体上也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应用的寿命相对较短, 这就使得软件和硬件的应用存在问题。同时, 就以保存形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将传统的档案信息保存形式转化为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形式的过程中, 所应用的存储技术载体相对复杂, 转化的过程也相对繁琐, 而且转化速度相对较慢, 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也相对较高。

2. 应对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问题的措施

2.1 存储载体。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对于载体的要求相对较高, 要想使得数字档案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 就需要合理的采取合理的措施, 尽可能的提高载体的稳定性, 使得载体的寿命可以延长至10 年以上, 并且很多的研究学者开始针对数字档案信息载体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缩微胶片, 其信息保存的寿命可以达到300 年之久, 是目前档案馆最为青睐的一种载体。而美国还研发出一种具有更高密度的保存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应用粒子来对信息进行存储记录到相应的材料上, 数字档案信息在光盘上被设定为只读, 而且这种技术具有极大的容量, 但是成本费用却只需要传统光盘的50%,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型而高效的保存技术将会不断的出现, 从而使得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能够得到更为理想化的存储。

2.2 迁移技术。目前, 部分档案馆中开始利用反向兼容技术进行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这种技术的应用, 对于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所谓的方向兼容就是合理的利用新的软件来代替老就的系统, 进行数据的读取, 在数据读取的过程中, 并不需要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简化了数据应用存储的步骤, 有效的防止了信息丢失情况的出现。

虽然反向兼容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来说, 反向兼容智能够对兼容到前两代的功能, 但是软件以及硬件的升级换代最长时间为一年半, 而在经过了多年之后, 较早的一些数字档案信息就无法利用现今的软硬件进行读取, 而迁移技术的应用, 则能够很好的弥补反向兼容技术应用上的不足。档案馆在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保存的过程中, 会有着诸多的选择项, 其可以保存原始记录的复件, 也可以保存相应的功能, 同时可对一些不需要的细节进行过滤。这样有选择性的存储, 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的质量, 也可以使得档案信息利用人员能够更快更方便的找到相关的数字档案信息, 并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使得数字档案信息与原始的档案信息之间没有较大的差距。

2.3 转换技术。要想使档案馆大规模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工作变得切实可行,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有更快、更低廉和效果更好的转换技术。转换技术的提高可以解决混合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保存与利用的问题, 使档案馆将某些格式的数字档案信息存储在稳定性好的载体上, 然后再按需要转换成数字格式以便于分析和再利用。

结语

总之, 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就不但需要各级各类档案馆千方百计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而且需要档案馆自身去积极行动, 在吸取借鉴传统保存中存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期能够有效的保障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使得保存技术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 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嘉莉.浅论档案载体的变化及其保存方法[J].科技视界, 2014 (11) .

[2]陈嘉莉.浅论信息化时代档案的存贮问题[J].科技信息, 2013 (07) .

论档案馆现行档案的全宗排放 篇10

关键词:档案馆,全宗排放,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档案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社会各界对档案需求的不断扩大, 以及档案工作者存储意识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现行档案被移交进各级各类档案馆。那么, 给接收的档案进行全宗划分以及全宗划分后对现行档案进行排放, 在档案馆管理工作中就尤为重要了。因为这将影响着整个档案馆工作效率的高低, 表现着档案馆基础工作的好坏, 体现着档案馆管理工作水平。

1 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排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 对于全宗如何排放, 可以说是普遍地令各级各类档案馆头疼的问题。许多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的排列, 都是按照传统的做法, 即凭经验在每一个全宗之后预留出位置, 为以后接收档案而用。这一做法, 在馆藏数量较少的时期曾经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随着现行档案的不断移交进馆, 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 它也就产生了某些弊端,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进馆档案全宗的无序状态, 导致全宗排放工作的被动性。

(2) 每个全宗后所预留位置的不科学, 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库房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上这些问题, 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被动与混乱:档案的经常性搬动, 增加了对档案的磨损, 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而且也会打乱某些全宗的顺序, 破坏了原有的系统, 这对于还没有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档案馆, 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被动, 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机构改革的实施, 近几年将是档案接收进馆的高潮, 许多档案要分批进馆, 预留位置一旦不科学, 将会使档案管理工作整日围着“预留位置”转, 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使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被动局面。

2 如何做好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的排放

2.1 要正确理解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全宗理论”问题

“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不可分散性”对于收集工作来讲是绝对的, 这就是要切实保证“一个机关的全部档案”, “应统一向一个档案馆移交”, “进馆档案应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分散。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全宗理论原则, 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 即将收集工作中的“全宗不可分散性”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全宗管理原则”完全等同起来, 认为一个全宗档案的排放是不可分割的, 必须集中排列到一起。其实这一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任何事物和理论都要辩证地来看, 在档案工作中贯彻全宗理论时也要避免犯“绝对主义”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 以全宗理论为大前提, 但可以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而做相应的变动。所以, 在档案管理中全宗档案的不可分散性只是一个相对的不可分散, 也就是说, 一个全宗的档案可以按目录或时期分别存放, 而并不强求必须集中存放在一起。

2.2 对需要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对立档单位的调查研究, 是做好全宗科学排放的重要前提。因此,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从本馆的性质综合性或专门性和职责范围出发, 调查研究本馆应接收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能、任务及其形成档案的内容、种类、价值, 以及现存档案的数量、整理、保管等情况, 科学地确定应移交档案的单位并编制出进馆全宗名册, 以便统筹安排进馆档案的范围、时间和数量, 为全宗的科学排放奠定基础。具体地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对立档单位中符合进馆年限准备移交进馆的档案进行调查研究。对这部分档案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因为掌握了这部分档案的基本情况, 就可以迅速结合馆藏现状制定出接收方案, 做好准备工作,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 对未到进馆年限的档案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这部分档案整理的原基础、鉴定的方法和质量、档案的数量与成分、需要进馆的档案有多少,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为这部分档案顺利移交进馆创造良好条件。

(3) 在前两项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对立档单位未来形成档案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预测, 并做好规划。要对立档单位的业务状况进行分析, 从而预测其未来档案形成的数量以及分类标准等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3 立足本馆, 对馆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做好全宗排放工作, 首先要掌握现有馆藏档案的保管状况, 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调查分析档案全宗的来源。这项工作旨在确定哪些是撤销单位的全宗, 哪些是现行单位的全宗, 通过以上两个确定, 就可以明确哪些全宗是“活”的, 哪些全宗是“死”的, 从而为以后的全宗调整及预留位置的确定奠定基础。比如, 为了确保某一全宗在排列上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某些数量较少的“死”全宗抽出去, 单独排列存放。

(2) 调查“活”全宗内档案的分类。通过这项工作可以确定全宗内目录的数量及状况, 以便在收集指导时给出档号, 在必要时可减少重复性劳动。比如, 当预留位置不足时, 可以考虑将新进馆档案顺接原有目录号顺序给新的目录号, 然后将这部分档案排列于其它存放地点。

(3) 调查档案全宗的保管状况。这项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 了解目前馆藏的库房条件:包括库房装具数量、长度、库房面积及其它保管条件等, 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比如设备的增添、面积的扩建等, 为全宗科学排放做好“硬件”规划。

(4) 根据调查研究取得的数据, 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 为待进馆档案合理预留位置, 并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所做的规划, 但同时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

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就如何做好档案馆全宗科学合理的排放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以便于管理为出发点, 在确定进馆档案范围、数量的情况下, 结合库房、装具容量, 把所有全宗的档案分时期存放, 使整个馆藏档案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集中的以所有全宗为组成单位的不同时期档案构成的管理体系, 也就是说, 把所有全宗中相同时期的档案仍以全宗为单位集中存放。比如, 可以将全部现行档案以某一年为一个时间界限, 对这以前的档案, 进行科学规划, 为这一时期待进馆档案预留出位置, 并且这一时期全宗的排放尽可能在预留的范围内变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全宗排放在现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而且在这一年以前的待进馆档案全部接收完毕后, 这一时期的档案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管理个体。对这一年以后至某一个年限的档案, 则可以按原来的全宗顺序号重新进行集中存放, 对待进馆档案重新做好规划,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系统。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所有全宗的排放可不必强求按由小到大的全宗号顺序排列, 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可使排列无序状态而不利于管理的问题迎刃而解。

此外, 加强业务指导与收集两个工作环节的联系, 对于做好全宗科学排放也是至关重要的。收集与指导部门应共同制定相应的规定与标准, 在统一的原则下, 对立档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 借以提高组卷与初步鉴定的质量, 做好归档与进馆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 把现行单位的档案形成数量、内容等情况, 提供给档案馆的保管部门, 为做好全宗排放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档案工作领域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对此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探索, 为档案工作及理论的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依法开放档案 发挥档案作用 篇11

充分了解档案馆藏,依法做好档案开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做好档案开放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熟悉馆藏,包括档案的数量、质量及构成情况。北京几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大量关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档案资料,是我们服务首都稳定发展的巨大信息资源。各级档案馆必须充分认识到开放档案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性,对馆藏开放内容做好鉴定、划分工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做好档案开放工作,使档案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民生。

积极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工作。档案开放后,需要让社会各界知晓。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介,积极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一是要加强宣传的针对性。我们要根据档案开放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宣传对象。如对研究者宣传档案研究方面的内容,对广大市民宣传有关民生方面的内容。二是要增强利用效果的宣传。也就是说,要让广大市民意识到档案是能切切实实产生社会效益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有利于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从而吸引他们利用档案。

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开放档案的作用。开放档案仅仅是服务社会的一个方面,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非常重要。一方面,为了发挥开放档案的最佳社会效益,对来馆查阅开放档案的,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设施,使利用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另一方面,要通过展览、编辑出版史料等形式,积极做好开放档案的编研、开发工作。北京市档案馆这次开放的档案,时间跨度涉及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1906年至1978年期间)。除了少量清代刑事案件审理卷宗外,部分为民国时期北平市各警察局分局实施警务工作的材料、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历史上第一次土地调查的报告、中国佃租制度等材料,还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期间的开放档案,主要涵盖北京市经济、市政、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妇女、环保等方面发展的档案,其中有职工家庭生活收支状况调查、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人口土地调查表、自然灾害灾情统计表、北京市工业企业概况、电车公司发展、私营汽车运输业管理及北京市的代表参加国际人类环保会议等材料。档案馆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编研、开发利用工作,为首都市民查阅相关档案内容提供方便。

档案馆档案 篇12

关键词: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光盘档案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 纸质档案曾经一度占据着档案研究的舞台。但是,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光盘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相继出现, 大大拓展了档案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这些档案载体的记录方式具有特殊性, 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研究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研究要求。因此, 比较研究上述三种新型载体档案的特点、寿命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档案保护工作, 使档案信息长久保存下去, 显得很有必要。

1. 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基本概述

缩微胶片档案的形成采用的是缩微技术。缩微技术是一种利用摄影的方法, 利用感光技术, 通过化学物物质的反应变化, 经过冲洗加工, 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原始文件缩小记录在感光胶片上, 形成缩微胶片档案, 最后利用检索、显示、复制等手段提供利用, 并对缩微胶片档案进行妥善处理的技术方法。

磁性载体档案的形成采用的是磁记录技术。磁记录是利用磁质材料为媒介记录、贮存和传递声图信息的, 包括音频、视频、图文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强磁材料将转变为电信号的声音、数字或图像等信息输入 (写入) 、记录、存储到磁记录介质中, 需要时又将这些信息从记录介质中输出 (读出) 为电信号, 再转变为原来输入的声音、图像或数字信息。

光盘档案的形成采用的是光盘技术。光盘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项激光信息存储新技术, 它是多种新技术发展的综合成果。它利用激光技术在特制的盘片 (玻璃、塑料等) 上形成凹槽, 并将信息转化成二进制的数据预铸在盘片表面, 通过激光扫描, 利用凹槽处与平面处反射光的光程差, 加以识别二进制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读的信息。采用光盘技术生成的档案称为光盘档案。

2. 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特点比较

2.1 共同点

首先, 三种档案的载体, 较其之前档案载体的信息存储容量都有显著提高。比如:缩微胶片与其之前的纸张相比, 一本1000页16开的书, 用6张缩微平片就可以容纳, 装在一个信封中就可以邮寄, 十分方便。磁性档案载体的出现对档案信息的存储容量进行大幅扩容, 一张软磁盘可以承载的档案信息等同于几百张缩微胶片所存储的信息。当前, 光盘的档案信息存储容量最大, 一张普通的700MB的D-R的光盘可存贮的信息相当于480张3.5英寸软磁盘存贮的信息量。

其次, 阅读的依赖性。无论是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还是光盘档案, 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进行阅读的, 尤其是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 其信息与载体是分离的, 因此, 必须借助于专门的阅读设备如:缩微胶片阅读器、计算机、放音机等才能够顺利读取。

再次, 三种档案的载体都会面临技术的过时。缩微技术已出现一百多年, 成熟可靠, 但是面对新技术的冲击, 尤其是近几年光盘技术的出现, 还是淡出了档案保存载体的舞台, 现在多数的档案馆 (室) 保存的缩微胶片档案只是在缩微技术盛行时遗留下来的, 大多数单位已经不再采用缩微技术。而磁性载体因其不稳定性, 也很快被光盘技术所取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的存储载体定会出现, 以光盘存储档案的方法届时也会被取代。

2.2 不同点

首先, 档案信息存储寿命不同。缩微胶片档案的存储寿命经过证明最为长久。据美国KODAK公司1997年初技术报告公布的测试数据, 缩微胶片的保存期限为1000年。虽然笔者对此期限并不十分肯定, 但其寿命长久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涤纶片的预期寿命可在500年以上,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近百年。由于磁性材料极易受环境的影响, 电脑磁盘存储数据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外界因素如震动、冲击、撞击、摔落、电源故障以及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甚至闪电都会造成磁盘上数据的损失, 也是造成其寿命不会长久的原因。光盘档案的寿命介于磁性档案载体与缩微胶片档案之间, 美国国家媒体实验室等权威机构在理想情况下测得光盘的寿命最多200年, 但是绝对理想的档案保存环境是很难存在的, 从现实来看, 一般光盘档案的寿命只有5年。

其次, 档案信息存储类型不同。缩微胶片只能够存储静态的档案信息, 如文字、图片等, 磁性载体档案、光盘档案的信息类型丰富多样, 可以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频信息甚至视频信息。

再次, 档案信息的凭证作用不同。缩微模拟影像保真度高, 信息一旦记录便难以改动、删除, 因此,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在内都认可缩微胶片档案的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而磁性载体档案信息、光盘档案信息的易受损性, 使其法律凭证作用不能得到肯定, 这也是近年来法律界、档案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光盘存储的档案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正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局《关于数字图像与光盘数据贮存系统的报告》中所说:“联邦法院更愿意接受机构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原件作为证据”。

最后, 检索效率不同。缩微胶片档案的读取依靠缩微阅读器, 只能单张查找, 不具备快速检索的功能, 而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通过计算机检索, 甚至通过远程传输, 可以达到快速检索档案信息的目的, 并且查全率、查准率较高。

3. 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寿命影响因素比较

3.1 共同点

对于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来说, 温湿度是其共同面临的大敌。如缩微胶片中的明胶易吸水膨胀, 降低感光胶片乳剂层的机械强度, 也会降低银盐胶片上影像的清晰程度;录音带、录像带在潮湿的环境下, 带基容易变形, 磁粉粘度发生变化, 出现信号失真的现象;温湿度也会影响光盘染料层的性能以及各层之间的粘合度, 造成染料层与透明层的脱落。同时, 不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为霉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利环境, 使得磁性载体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和光盘档案生霉, 严重时造成档案信息的全部消失。此外, 机械损伤也是三种档案寿命的共同影响因素。因为三种档案的载体材料主要是化学合成材料和磁性材料, 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生机械磨损。

3.2 不同点

三种档案的载体, 有的是化学合成材料, 有的是磁性材料。对于缩微胶片档案, 其显影、定影过程中使用了化学药品, 如果显影、定影过程结束之后没有及时清洗掉剩余的药液, 将会对缩微胶片档案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磁性载体档案, 应该注意防磁, 外磁场的影响会使档案信息在记录层内磁化, 产生新的磁迹, 干扰或减弱原信息磁迹的重现, 使原有的剩磁感应减弱、紊乱甚至消失, 致使信息无法识别, 影响磁记录档案信息的利用;而光盘档案由于依赖于计算机读取信息, 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

4. 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保护对策比较

4.1 相同点

首先, 高度重视环境的温湿度影响。上文已经提到, 温湿度对任何载体的档案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生成霉菌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档案保存的温湿度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就会给霉菌的生成创造条件。无论是低温、中温, 还是高温微生物, 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处于休眠状态, 代谢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但仍能存活, 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可以迅速的繁殖生长。因此, 在保管工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上生长的霉菌多属于中温性的, 最适温度为25℃-37℃, 如果把温度控制在20℃以下, 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 则可以有效的抑制霉菌的繁殖。

其次, 做好防尘工作。灰尘是固体颗粒状物质, 多带有棱角, 落在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或是光盘档案上, 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造成档案的机械磨损, 影响档案信息的读取。此外, 灰尘中含有酸性化学物质, 当其粘附在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或是光盘档案上时, 会直接危害胶片的乳剂层、磁性载体档案的带基和光盘档案的记录层。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要扎实做好防尘工作。

再次, 要求注意防光。光线尤其是紫外光对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都有较大的影响。光盘中的染料易见光分解, 造成档案信息的毁坏;光线不仅能以热的形式加剧磁性载体档案中磁分子的热运动, 来改变原磁化状态、软化磁层或加快带基的形变, 而且光线中的紫外线能强烈老化底基、粘结剂等高分子制成材料, 造成档案信息的损毁;缩微胶片中的明胶受到光线照射时, 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使得胶片产生粘连现象。因此, 要求做好档案的防光工作。

最后, 需要防止机械磨损。由于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易被划伤、磨损, 会影响档案信息的读取, 所以, 防止机械磨损也是对它们进行保护的一个共同点。

4.2 不同点

由于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形成原理不同, 使得在对其保护工作中也会有一些差异。

首先, 由于磁性载体档案利用了铁磁材料在撤去外磁场后能保留一部分剩余磁性的特点, 在对磁性载体档案的保护中应该注意防磁工作。而这一点是缩微胶片档案和光盘档案防护工作不需要的。

其次, 由于光盘档案和磁性载体档案保存寿命短, 需要对其进行定期复制以延长其寿命, 而缩微胶片档案的保存寿命较长, 上百年甚至几百年, 所以不需要进行定期复制。

再次, 由于缩微胶片档案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感光原理而形成的, 因此在对其保护中必须注意残留化学物质的不利影响, 比如作为定影液的硫代硫酸纳, 会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 生成硫和亚硫酸, 影响缩微胶片档案的寿命。而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形成采用计算机技术, 没有化学成分的参加, 在保护中不用考虑化学成分对其形成的影响。

最后, 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易受病毒的影响, 一旦感染病毒, 其信息将会遭到破坏。缩微胶片档案不依赖于计算机读取, 因此不会受到病毒的影响。这也是缩微胶片档案较之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的优越性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缩微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与光盘档案的特点、寿命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进行分析比较得知:这三种档案的保护条件较为复杂, 应该引起各档案馆 (室) 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对其相似的管理方法进行经验总结, 针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有区别的保护。有条件的单位, 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实验研究, 提出更加完善的保护对策, 最大限度的延长这些档案的寿命。

参考文献

[1]杨道玲.数字存储媒体选择策略[J].湖北档案, 2004, (11) .

[2]郭莉珠等.CD-R光盘预期寿命探析[J].档案学通讯, 2002, (4) .

[3]周耀林.法国档案文件数字化实践[J].北京档案, 2002, (4) .

[4]从缩微和光盘的技术特性看复合管理系统的采用[J].北京档案, 1999, (3) .

上一篇:抓住四条主线论文下一篇:教学在反思中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