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2024-07-16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精选6篇)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1

作为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来源广泛性、形成条件性、载体多样性、记录原始性的特点,档案是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基础,它产生和服务于“四位一体”建设,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内部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要素资源制约破解、柯桥人口集聚、经济结构优化、企业解困、民营企业监管、新型城镇发展、社会稳定维护、机关行风效能建设等,要破解这些难题,就要从最根本的抓起,从最容易的抓起,从最关键的抓起。那么,抓什么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最容易、最关键的呢?那就是档案。档案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无形的纲领,一个没有档案资源整合的社会好比一台没有组装过的机器,精密度最高的零部件没有得到整体协调和配合使用,机器就会出现故障,得不到正常运转。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决定各社会管理部门承担相应职能,履行规定义务,由此产生了各种门类、各个领域的业务档案,被各职能部门单独保管。如何使独立行使职能的各个部门实现整体联动,相互制衡,这就需要档案。通过档案资源整合,使职能部门实体独立,资源共享,从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基础问题是要解决人们历来对档案的认识误区。

档案,在许多人眼里,无非就是几张“过气”的纸,没有多少价值,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档案工作,也被理解为一项不起眼的工作,可有可无的工作,养养老享享清福的工作。正是因为档案的“千疮百孔”,使这个社会信息资源缺乏,许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材料得不到全面、及时地掌握,这种失误不但给今天的我们制造了难题,而且给明天的子孙们留下了遗憾。所以,档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归宿,档案工作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利用档案破解难题,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利用县数字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成熟的网上档案管理模式,对各类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社会诚信监管网。各个职能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即时产生的业务材料即时归档,转化为规定格式的电子数字档案,与绍兴县数字档案馆数据对接。建立两个体系:由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统计局、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工商局、民营企业等单位档案资源构成的经济运行监管体系;建立由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社保局、县民政局、县国土局、县建管局、县公安局等单位档案资源构成的社会和谐诚信体系。对不同对象授予不同权限,严格做好保密措施,实现档案资源的安全共享。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进行阐述。

一、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分析

1、档案来源的广泛性突显服务的权威性。

档案来源于各种领域、各个部门、各个阶段、各个项目,它无时无刻、何时何地都在产生。从档案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文书档案、业务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声像档案等,由此可见档案来源面广、量大。我县之前开展的政务信息报送和政府信息公开也只是文书档案里的一块内容。根据《档案法》规定,县机关各部门、镇(街道)、企事业等单位档案按规定移交县综合档案馆,我县档案馆已保存有277个立档单位的自成立起形成的各类档案。同时《档案法》还规定,县档案局作为全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履行对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指导、监督职责,进行执法检查,有违反《档案法》规定予以行政处分。县档案局(馆)的档案资源优势和档案管理职能突显了档案服务的权威性。

2、档案形成的条件性决定服务的专业性。

档案来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但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被作为档案保存,档案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已经处理完毕,②具有保存价值,③经过系统整理。档案形成的过程决定了材料的唯一性、系统性、全面性,电子档案的形成需把纸质档案按规定格式进行输入转换为数字档案,具有格式固定、内容具体的特点,方便查阅、统计。纸质档案的形成需把各种门类的档案按不同方法进行整理,系统编目,制作查询工具,具有真实原始、分门别类的特点。目前,县档案馆采取网上查档与上门查档相结合,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利用,使两者优势互补,档案管理成熟的利用体制决定了服务的专业性。

3、档案载体的多样性呈现服务的灵活性。

档案存在的形态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档案,还有新型的声像档案、光盘档案以及随着网络信息化而产生的电子档案。通过文字表述、图片描述、声像叙述等多种形式丰富、生动、具体地记录实践活动。县档案馆的职能是收集全县范围内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类材料,囊括的范围非常广,建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供社会利用,网上档案资源的开通使不同对象按照不同权限,分享到不同密级的档案信息,呈现了服务的灵活性。

4、档案记录的原始性体现服务的真实性。

虚假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偏面的认识也会误导正确的理解,档案记录的原始性是任何编研材料、调研文章等不能具有的,它区别于其它资料,具有法律效力。档案这种原始记录的凭证、依据作用,使获得的信息可靠、有效,体现了服务的真实性。

档案服务的权威性、专业性、灵活性和真实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能为破解难题建立一张真实、全面、及时、有效的基础数据网,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掌握第一手资料。倘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棵大树的话,那档案就是这棵树的根,倘若其它行政措施是一种形的话,那档案就是质。

二、当前档案工作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剖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健全,“档案”这个历来为封建皇朝服务,建国后也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的工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人民当家作主势必要求档案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由此改变档案为少数人掌握和服务的历史,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惠及最普通老百姓。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档案工作,割掉了计划经济的尾巴,又缺少了必要的保障措施,正使档案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半瘫痪状态。

⑴传统档案观念根深蒂固,档案工作发展受阻。

档案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些人就认为,档案工作有与没有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无非就是几张纸头理理,往往档案部门在资金争取、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会比较困难。目前,全县19个镇(街道)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的只有2个,其余17个均为文书兼职,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有14人,只有3人在45周岁以下。在机关单位中有种传统理念是:档案工作是退居二线、即将退休人员的过渡工作。试想,作为社会资源的主要产生部门——各级行政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如何能通过一人多岗的兼职形式来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又如何能在退休前的“相对照顾”中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创业创新?然而,我县的重点民营企业至少配备有1名以上的专职档案员来管理企业内部形成的档案,如宝业集团有专职档案员5人,光宇集团有专职档案员4人,精功集团有专职档案员5人,工作汇报《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企业单位尚知舍得花钱,配备人员要管好档案来服务企业发展,我们有些机关单位为何还用陈旧观念来看待档案?要知道,机关单位产生的大部分档案是县档案馆长期保存并作为后人研究历史的依据,是绍兴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全县老百姓个人权益的证明,没有做好行政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威及的不仅仅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还威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执政基础。

⑵档案功能被弱化,档案资源分散保存成隐患。

当前,利用档案获得经济效益和解决矛盾的比比皆是,由于档案丢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信访问题的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村两委三年一次的换届中,藏匿和销毁档案成为某些落选人员的泄愤工具,给村事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麻烦。最近,我县又发生了某职能部门批复的单位成立文件的“集体丢失”事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绍兴县档案馆是我县唯一的综合性档案馆,保管、利用、开发全县各单位产生的档案资源,但是这些档案的产生和接收至少存在十年以上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各单位产生、形成的档案在本单位至少保存十年以上,才接收进县档案馆,其中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业务档案。这种传统的档案多头管理模型造成了档案信息的阻塞和档案资源的浪费,非但不能使档案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还不排除在档案分散保管的十余年时间里,在材料收集、鉴定、整理的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档案行政监管力不从心。

档案工作的基础作用十分明显,而档案部门又之所以会是“无钱无权无人罩”的弱势部门,主要还是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档案本身的效益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档案效益的发挥不会在形成之时,而是要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现,带有一种条件性、不确定性,有些档案看似无用,今后可能会是唯一的依据,有些看似有用也并非一定会用到。

2、档案优势随着市场经济来临而荡然无存时,档案工作的坐失良机,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一致。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保密”二字始终是档案人心上紧扣的一根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档案好比是我党的咽喉,被敌人窃取了档案意味着目标的暴露,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破坏分子和国内阶级斗争双重压力下,必须把档案放在首要地位,巩固我党政权。从70年代前案卷封面上印着的“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阶级斗争”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来临,是我国经济体制上的一次“大地震”,震醒了全国人民的创业激情,震醒了机关政府的职能转变,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而档案工作还是延续着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型,面向机关单位,管理文书档案,使馆藏档案结构单一,大量丰富生动的业务档案散失馆外,逐渐使馆藏资源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利用深居闺楼,不向大众开放,逐渐使档案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使档案失去了以往的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一致。

3、档案本身的保密开放两把双刃箭,导致它既不能堂而皇之地走向大众,又不能固步自封地原地踏步,有别与其它工作能大胆阔斧、立竿见影,这也是束缚档案工作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4、档案责任的不可追诉性也致使档案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档案法》规定,对篡改、藏匿、销毁档案的要追求相关责任等,这些是在材料变成档案后,所能采取的措施,但对在档案形成之前,也就是某些重要材料没有整理成为档案,该如何追诉责任?就如1977年我县海塘围垦遭强台风袭击,30多名围垦人员牺牲,我们只有在马鞍镇档案里找到部分牺牲人员的依据,而其余牺牲人员因无法在档案中找到,而无查考依据。又如我县某镇1964年-1984年20年婚姻档案,在接收进县档案馆前就已经缺失,这些发生在二三十年前的事情,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这个档案是在经办人手中丢失的,还是在保管人手中丢失的呢?

由于综上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与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使档案逐渐被社会理解成为“附带品”,在财力和体制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使档案行政监管难度加大,正在迈向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做好档案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务支持:适用的档案库房、规范的档案装具、合格的档案案卷、必要的人员配备,这些基础性装备需要财力支持的,并且随着每年档案量的增加都会产生新的支出。做好档案还必须要有相配套的体制来督促,目前,我县档案工作没有列入对县机关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考核,也没有列入对镇(街道)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档案管理状况根据各系统的要求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把档案工作列入系统内部相关考核的县机关部门,如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文广局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的,局本级及下属单位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另一类是档案工作没有与任何考核挂钩的县机关部门、镇(街道),仅凭自我约束放任管理,责任性强的做得好一点,责任性不强的做得不好也没有关系,特别是文书调动频繁的单位和新成立的单位,档案管理尤为紊乱。

三、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把好“源头”关。

要充分发挥县档案局的行政监管力度,加强对全县各级各部门档案业务的监督、指导,培养一支责任性强、业务精通的档案员队伍,要进一步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把档案工作纳入相关考核之中,保障必要经费发展档案事业。要抓住机会,利用时机宣传档案工作,加快档案转型升级。

(1)要不断加强对档案员的档案业务培训。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档案员业务操作水平,指导开展好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把好档案形成第一关,把材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符合要求。

(2)要不断加大对各单位的档案执法力度。要依法对各个领域的档案执法检查,规范执法行为,严肃执法纪律,严格执法程序,推动档案法制建设。

(3)要不断争取提高档案员待遇和地位。有作为才有地位,要不断努力工作,取得档案新业绩,换得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的重新认识,落实特殊行业补贴享受政策,逐渐改变目前档案工作的弱势地位。

2、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把好“采集”关。

要加快档案形成周转速度,实现即时产生的档案资源的适时归档,要求业务人员在材料办理完毕后,在收集齐全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整理,在规定期限内移交档案室,由档案室统一编码进行后续加工。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档案管理软件平台,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形成,形式不同,内容相同。县档案局要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磋商,在电子档案的业务规范上达成共识,有利于提供内容详尽、及时有效的档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对电子档案业务规范进行指导,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权限控制,防止档案泄密。由此改变千百年来档案只能独家拥有的历史,避免材料滞后归档、档案滞后管理带来的困扰,充分发挥档案的监督、服务作用。

3、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把好“入口”关。

要采取措施整合全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产生的档案资源,把分散在全县各个单位的档案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要解决目前有些单位存在的危难情绪和忧患情绪,生怕资源共享后造成泄密,担心业务权威优势被削弱,恐怕一些不想人知的事情被曝光,无形增加许多思想负担,这是许多业务部门和企业单位共存的思想问题,其实正是有些部门个别人员的处事不公、办事拖拉造成社会负面影响,正是有些企业单位某些信息的不及时掌控、弄虚造假等造成企业监管滞后和税收流失。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对整个社会相当于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监督网,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公正依法办事,建立和推广阳光政务,促进企业单位诚信纳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各个部门产生的许多民生档案如县国土局土地权证档案,县教育局的学历档案,县拆迁办的拆迁档案,县房管处的房产档案等,经济档案如县发改局的项目档案,县财税局的税收档案,县工商局的工商档案,银行系统的存贷款档案等,实现这些资源的整合,将会实现档案工作的成功转型,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4、建立网上档案监管机制,把好“维护”关。

利用绍兴县数字档案馆网络载体,把收集进馆的电子档案分门别类,制作规定格式上传至网络系统,严格做好网上档案的防盗措施,依申请对不同对象授予不同权限,做好档案资源的保密和开放工作。建立定期资源报送制度,与相关考核办法挂钩,与档案执法检查结合,督促各单位及时按规定移交电子档案,贴近中心,贴近民生,当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乐谱的“指挥官”。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2

中职学校是国家在地方设立的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输送人才的地方, 学校的各项管理理应与时俱进, 跟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些年来, 多级领导和专业部门十分重视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制定各项档案管理规范, 并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基础建设和业务建设, 促进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快速发展。从总的情况来看是好的, 但是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被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 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 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当中, 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以上重要性在中职学校, 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中认识不足, 不少领导存在着重教轻档的现象。在档案管理上存在“为保管而保管, 重保管轻利用”和“等, 靠, 要”的思想以及“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传统做法。另外, 不少长期从事档案管理的档案人员对手工管理模式很顺手, 对新事物认识不足, 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有的同志文化水平低, 对现代化技术不熟悉, 对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知识了解少, 没能力掌握, 安于现状, 这些是制约学校档案信息建设的内在因素。

2. 对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 只是保管材料负责给利用档案者提供材料即可。在经费投入方面, 相对其他工作而言, 投入的资金非常少, 导致档案部门不具备档案保管和管理的最基本条件, 更谈不上购置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好多单位至今还没计算机等必要的信息处理设备。

3. 馆藏档案载体形式单一, 内容有待于丰富

积累档案信息, 增加档案信息存储量, 建立种类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优化的档案体系, 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条件。目前学校归档的档案载体多以纸质档案为主, 一些新型的档案信息载体, 如磁带、光盘、电子文件、微缩胶片等很少涉及, 各学校的档案收集范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突出表现为许多有价值的应归档的文件不愿意移交, 从而造成档案的大量流失。另外反映本校特色和优势的科技档案、人物档案较少,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4. 档案的理论和管理方式有待于改变

过去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模式都是基于纸质载体, 认为电子文件不如纸质档案能永久保存, 而且缺乏凭证作用, 计算机网络不够安全, 不能保密等;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 计算机网络与电子文件就很难与档案工作结伴而行。实际上计算机网络与电子文件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 这绝不会取决于档案工作者意愿。作为网络的使用者、电子文件的形成者和保管者都有责任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也有责任采取诸如防火墙、密码技术、电子印章等先进信息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5. 档案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的效用有待于提高

目前, 不少学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部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 而且是辅助作用, 不是针对具体的档案信息。这种形式编目须依靠手工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常常须先手工做好著录或填写好手工目录后, 再往计算机中录入, 编目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排版和打印出“臻于完美”的案卷目录, 以便展示或手工查阅。档案基础工作做不好, 就无法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 档案部门输入的多为案卷级标题, 案卷题名只是表明承载档案信息载体所在物理位置的标志, 无法反映出其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内容, 利用者还须工作人员调阅档案实体, 才能得到信息, 从而使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无本质区别。目前多数学校此项工作多处于起步阶段。

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鉴于以上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积极改进的态度, 将不利变有利, 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

1. 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创新性档案工作, 如果档案工作人员只习惯于传统式手工管理模式, 而不肯更新管理观念, 即使单位建立了网络, 购买了新的软件系统, 也不能将系统应用起来, 致使资源浪费。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 改进管理模式, 学习新的科技知识, 提高业务素养和技术技能, 尽快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数据库建立、档案检索与应用之中, 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的运作方式与形态可以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2. 优化馆藏, 加强档案基础建设

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等基础工作是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学校档案部门对档案的接受范围, 档案的门类、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 使档案的收集、归档走向规范化, 防止档案流失。不断充实和完善档案的收集渠道与馆藏结构, 新型档案载体和纸质档案一起, 实现各种档案载体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建立门类齐全、数量充实、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库, 为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3. 采取培训、提高和引进等多种手段解决档案信息技术人才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基础设施是条件, 人力资源是关键, 人才是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者, 更是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大多数档案专业人员, 还不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素质。因此, 领导应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配备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负责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 给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其次, 立足于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 培养从业人员的现代化信息素质、现代化信息意识、信息管理能力。再次, 应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定, 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另外, 还需上级档案部门的栽培, 上级档案部门应定期举办档案信息知识培训班, 并建立强化学习制度, 规定各单位落实人员参加学习, 为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保障档案现代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为网上档案的开放利用创造条件

(1) 将馆藏目录数字化, 在做好新进电子文件的目录接受工作的前提下, 做好馆藏档案的回溯建库工作, 建成馆藏目录案卷级、文件级多层次的查询系统。 (2) 提供有针对性的需求服务, 对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 如学校历年来下方的红头文件、有关毕业证、学位证的信息可通过扫描、录入等形式转化成数字化信息, 建立各类全文数据库, 通过网络化服务, 极大地提高服务效率, 满足各职能部门的利用要求及社会需求。 (3) 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 对其中的档案信息加以整理, 形成相应数据库。 (4) 建立高效的网上档案管理系统, 提供在线网上查询, 可增加对用户使用档案的权限设置功能, 在保证档案安全的前提下, 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足不出户, 也能方便快捷地利用本部门或相关部门的馆藏信息, 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完整、准确、方便的政策和数据参考, 使档案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中心。

5. 切实保障对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档案现代信息化建设需要必要的资金, 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服务器管理、数据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等多项技术内容, 及购买软件, 也要购买其他必须的服务设备。中职学校要尽力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 给档案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6. 发掘档案的文化功能, 提高学校档案信息利用效率

利用丰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档案资料, 通过提供原件或复印件向社会传播学校文化丰富有特色的馆藏, 用现代化的手段加以开发, 应配置计算机检索, 给利用者提供网上检索机会。在编研上下工夫, 在熟悉馆藏, 研究需求的前提下, 选取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 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如学校基本情况汇编、干部任免、机构变动等反映学校特色的专题档案汇编, 形成数据库, 并使其网上展示, 拓展档案文化教育的时空界限, 为利用者提供快捷服务, 同时为学校发展规划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3

【关键词】 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服务

人事档案工作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王朝都有人事工作,对文武职官的任免、品级、爵禄、薪傣、考察、升贬、奖惩等,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规定,并有着详略不等的记载及评议总结。人事档案可以定义为:人事档案就是组织、人事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并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人事材料。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提别是信息时代带给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先进化的档案馆正逐步走进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人事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人事档案的现代化建设

(一)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要求把原先的纸质型档案转换成电子型档案,也就是将人事档案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通过电子手段建立个人信息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准确、完备的人事信息数据库,通过办公自

动化网络系统,方便、快捷地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人员基本情况、建立及综合信息,使“无纸化办公、无纸档案”与“纸质档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作用。這可以避免由于纸质人事档案内容上的信息不充分、形式上的非公共性与易作假性导致的人为破坏和磨损破坏,缓解目前人事档案所存在的制度困难。因此,人事档案电子化意义在于采集真实、管理规范、节约成本、减少风险、建构社会信用系统。

(二)人事档案信息标准化。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整合人才信息资源,而整合的手段就是通过系统软件支持,实现在线统计、查询、利用等功能。因此,为达到整合、共享人才信息资源的目标,除了要求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全国各个管理机构及利用者外,还要求各机构统一计算机等设备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形成、存储、交换的标准化,便于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早日实现与世界接轨的愿望。

(三)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人事档案网络化是人事档案电子化之后,在不违背档案保密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行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异地共享。网络化应与人事档案的保密特性相结合,对具有档案保管权利的部门设置权限,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调阅查看跨

地区、跨省市的相关人事档案,而没有权限的单位则不能自行调阅。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事档案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通过现代化手段为人事档案管理和我国人才政策、人才战略的制定提供周到的服务。

二、人事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

展望未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景象,将看不到包罗万象的档案袋,代之以各种编码、数据库等电脑数据资料。用人单位如果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内容,或各种考试机构提供的资格证书、考试资料等,都可凭一定手续被授权上网查找,这样得到的信息既准确,又快捷。这种灵活方便的新办法更适应新形势,是未来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人事档案的信息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记录人的品行、道德、性格特征的人事档案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事档案作为当事人个人经历和德才能绩情况的客观记录,理应对其公开、透明,如果过分强调人事档案的保密性,会使社会上对人事档案抱有神秘感,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拥有个人信息权,也就是有权利知晓自己的档案内容状况和保管状况。个人信息权的客体是个人信息资料,既包括能直接识别本人的个人信息资料,如:肖像、姓名、身份证,又包括与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识别本人的间接信息资料,如:职业、收入、学历等;同时,既包括为个人熟知的个人信息资料,又包括不为信息本人所知悉的个人信息资料,如:人事档案中的个人的评价或评议材料、银行信用记录等。在如今政务公开的时代背景下,人事档案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增加人事档案透明度的方法,既能确保人事档案的安全,维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又能解决社会所关心的人事档案造假的问题,增强社会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信任度。

(二)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和谐社会也是信用社会,人事档案体系本身也是一种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参与构建统一、权威、可靠、新型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也是和谐社会人事档案管理公共服务理念题中应有之意。

要强化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事档案记载的速度要跟上人员流转的速度,集的内容要力争全面、准确、科学、适用。应当树立的是主动服务的思想观念,积极扩大归档范围、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编研开发工作,建立“各层次优秀人才信息库”,将所掌握的人事档案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主动为领导和用人单位参考利用提供服务。人事档案室的服务性,是人事档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入新的世纪,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使我们的生活被信息包围,“快”、“精”、“准”地获取信息,已成为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事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动地接受查阅和提供凭证的层次上,那么人事档案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过去“重藏轻用”和过分注重保密的态度影响了人事档案的作用发挥,造成服务对象太狭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事档案的要求。我们应该转变这种思想观念,淡化凭证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可以提供利用的,应主动积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为人事决策提供全面准确而且有一定深度的服务项目,为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10月

[2]王法雄:《人事档案管理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3]王英玮:《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月

作者简介:陈静,女,(1970-),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4

1. 管理功能。

高校档案馆的管理功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 是档案馆诸多功能中的首要功能, 主要体现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功能;接受学校领导、上级机关部门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坚决按照《档案法》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一些规章制度办事, 依法管档、依法用档;同时负责对本校产生档案材料的部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严格按档案馆要求对下属二级档案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宣传档案整理的规格要求和树立依法管档、依法用档的观念;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担负着维护档案安全和开展档案循环利用过程各个方面的职责, 全力保障档案高校快捷的利用。

2. 历史存续功能。

高校档案馆馆藏的丰富档案资源记载了本校的校情和校史, 记录了高校师生教与学过程的原生态信息, 记载着学校学科的形成、发展、完善的全过程以及发展历程。每一份档案都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成就与沧桑历史, 它们承载着过去、展望着未来, 是对高校历史文明的肯定, 对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存史”的作用, 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借鉴的关键知识资源。高校档案馆既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缩影同时又在传承着高校历史文化, 在保管高校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统一性、完整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学术研究功能。

高校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源都是翔实的档案材料, 是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它们在研究本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甚至当地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自从高校档案馆建立以来, 档案资源的利用者中绝大多数为高校研究工作者, 档案馆可以为他们提供学术研究、学术活动所必需的档案信息, 对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前期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研究党史校史的科研人员可借鉴馆藏有关档案资源来修史编志, 建筑工程师可以利用馆藏的基建档案来研究高校百年建筑物的构造以及准确的建设年代。同时, 社会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高校档案馆的资源, 来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这说明, 高校档案馆的研究功能已经得到初步的认同。

4. 信息服务功能。

档案信息服务已是现阶段高校档案馆必须承担的功能, 同时也是新时期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所必须开发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档案资源的直接应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服务利用和档案资源的加工整合利用。高校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源可以成为本校师生、管理者、研究人员直接查阅的工具资料, 可以通过高校档案网站将经过扫描、电子录入等方式转化为档案信息的资源提供利用, 同时还可以利用档案编研成果来了解本校的发展历程、组织沿革以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以馆藏的档案信息资料为依托向用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信息服务已经是各个高校档案馆实现价值的一种策略。

5. 档案编研功能。

编研功能是档案馆区别于图书馆、博物馆的一项最基本功能,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列入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档案编研充分依托本校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的校庆、新校建设、校史校馆建设等活动开展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开发、深加工, 使更多的档案编研成果面世, 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档案利用需求。高校档案馆的编研功能不是对资料的凑凑拼拼而是沿着其历史联系以某一主线为基础充分依靠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出的研究成果, 所以档案馆的编研功能不但是档案馆服务高校的最基本工作而且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 传承人类历史文明、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工作。

二、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拓展的必要性

1. 高校档案馆服务职能转变的需要。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机构服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面向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开展服务。社会化性质日趋加强的高校档案馆应该满足广大在校师生、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需求, 其服务对象将由服务管理部门扩大到广大社会公众;服务范围将由封闭的秘密服务转向开放性服务;服务模式将由机械化服务转变为高效率、高速度的信息化服务。档案馆职能的转变, 客观上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 而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又会加快档案馆服务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变的脚步。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拓展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 是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 也是体现高校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性质, 更好实现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

2.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是指高校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方式和组织制度, 包括高校档案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等。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 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经过了从无到有、由分散到分管、由分管到集中的档案管理体制。一个个综合档案室扩大为档案馆, 一批批教师档案从人事处走向了档案馆, 大量学生档案从学生处、研究生院不约而同地涌向档案馆, 档案馆逐渐成立了党史校史研究室、博物馆, 档案馆由原来的仅仅服务于管理行政部门、领导决策者逐渐扩大为研究人员、广大师生甚至社会大众, 其服务功能逐渐拓展为文化休闲场所、档案编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因此, 无不说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每一步变革发展都深深地冲击着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变化, 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是高校档案馆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

3. 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高校档案馆的资源共享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高校领导部门、管理者和师生是档案资源的主要生产者, 档案馆储藏了大部分的档案信息资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高校无论是档案利用率还是档案馆的开放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只有一少部分档案信息是公开被利用的。高校档案馆长期以来处于半封闭阶段, 大量的有效档案资源“搁浅”在档案馆中, 还达不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广大公众很难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借着信息化程度加快的“东风”, 拥有雄厚信息资源的高校档案馆应当将馆藏档案资源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力,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拓展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 可以有效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流通, 减少资源的浪费, 满足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历史资料的延伸而且是历史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它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4. 高校档案馆改变自身形象的需要。

笔者曾经咨询过身边的朋友、同学“你们知不知道承德医学院档案馆 (室) 在哪里?有没有去过档案馆?有没有想过去档案馆查阅资料……”这些问题。然而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否定的。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同样都是集信息资源为一身的高校文献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何人们的认识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就其原因无外乎用户档案意识薄弱、管理体制限制、档案馆的开放程度低、服务意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长年累月, 档案馆就被冠以“神秘衙门”的称号。我国的很多高校档案馆现在仍旧处于被冷落的状态,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仍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仍旧是停留在在校管理者、领导者、老师、学生, 还没有全方面地扩大到社会个体, 公民没有平等地利用档案权利。信息化知识爆炸时代, 档案馆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如果档案馆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现阶段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 档案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陈迹”、“故纸堆”了。只有改变了档案馆“门庭冷落”的自身形象, 满足更多利用者的需求, 实现档案可用, 用得到位, 才能使档案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拓展取得的成就

1. 服务理念有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近十年来, “知识管理”在各个领域的提出, 高校档案人员也在逐步地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档案馆的服务模式中去。“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要求高校档案馆改变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利用,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的有效价值。这就要求档案馆的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从机械服务转向智能化服务、从标准化服务转向为个性化服务, 服务理念从以档案馆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 提供知识服务。

2. 档案开放程度逐渐加大。

档案的开放与利用问题是档案学界和档案工作者始终在关心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 档案界已经将高校档案馆档案的开放利用提高到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高度,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科技的应用, 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档案的开放程度也在进一步地加深。随着档案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 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拓展有了进一步的依托和保障。

3. 信息化服务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 同时紧跟着中共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决策, 我国高校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服务功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目前而言, 全国高校档案馆实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努力构建数字档案馆, 全面、全方位地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建立互联网, 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逐步形成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日益显著。

参考文献

[1]徐蔚.论高校档案的社会化与社会服务功能[J].北京档案, 2010 (1) .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服务职能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实现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目标所必经的一个过程, 它也是新时期国家向城市化发展的初步阶段。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一城乡居民, 兼顾工、农业生产, 不同层级政府通盘筹划城乡发展, 对城乡发展的不同实际合并研究, 并进行适当的制度和政策改革, 从而达到城乡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信息互通、环境保护、公共福利事业发展都能同步进行的、崭新的一体化局面。发展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改变我国现在城市与乡村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政策与机遇;让乡村居民可以与城镇居民共同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和国家发展带来的实惠。

但是城乡一体化在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 政府部门能不能做好公民大众的“服务者”将决定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慢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质量。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已不适应于现代政府管理的发展, 新型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普遍认同的角色定位。因此, 要发展城乡一体化就离不开建设服务型政府, 离不开不同层级政府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各项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在我看来作为“服务者”的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 做好城乡一体化各项工作过程中要想做的好, 做的得到人民赞赏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 其职能是最能为群众直接感受到的, 政府行使经济职能会影响百姓的收入;行使政治职能会关乎群众权利;行使服务职能则是最能温暖人民内心。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平稳过渡的首要工作。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明确政企分开的任务, 将那些该由市场进行操作的的事项交给市场去办;将那些该由政府出面管理的事务做好管理工作, 制定制度来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公共事业的管理则要明确职责, 能由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操作与管理的就放权于他们,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此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职责就是执行上级决策、监管市场运行、加强社会管理、确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政府内部区各部门重新定义职责, 减弱政府以往的以宏观调控为主的职能, 通过制定政策、规章等加强社会管理。

建设规范的服务型政府, 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创造优质的城乡一体化环境的关键步骤。建设规范性的服务型政府首先还是要做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在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后, 政府就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是合法且合理的, 政府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必须是符合我国宪法与法律, 而且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是高效稳定的。建设规范性的服务型政府就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和完善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和制度。要公开审批事项与审批结果, 加强对审批过程的监督, 明确审批职责, 建立审批追责制。明确政府内部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 以市场经济来规范政府行政许可行为, 把现在看重审批的政府管理过程向简化和规范的审批过程转变, 从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快速且稳妥的通过城乡一体化向城市化迈进。

二、深化政府组织结构改革, 建立适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做好政府职能变革的过程中要同时做好政府组织结构的改革工作, 因为好的组织结构会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依托。一旦不改变, 那么职能的转变就没有坚固的保障, 最终政府的职能改革也不能切实落实。因此, 在组织结构变革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根据城乡统筹的具体需要, 从实际出发, 具体的整合政府部门的组织机构, 整合职能部门, 按照需求优化配置, 针对不同层级政府要明确不同职责,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够兼顾城乡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一种“一个职能部门只行使一项职责、只进行符合其职责的工作”的指导原则, 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可采取拆分、合并、重组等办法, 成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如可将涉及城乡一体化具体工作的规划、农业、交通、林业等部门进行拆并, 设立新的职能部门。部门整合并非易事, 因此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确保改革工作稳定施行。我们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 先对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社会保障的等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职能部门着手, 形成一个教育文化水平相当、医疗卫生公平、水陆交通畅通、农业生产销售便利、保障覆盖全体的新的大规模的统筹城乡的局面。

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 以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理念, 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一个适合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探索一种简政放权的新途径,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体制改革。高一级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放权与扩权”的原则, 把自己手中的管理市级经济的职能、权限最大限度的下放给低级别的政府, 由他们代替自己行使经济管理的职能, 高一级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指导管理低一级的政府部门的权力行使情况;并且, 低一级的政府部门应严格依照“责权统一”的规定, 深入增强责任意识, 依据审批-负责制的原则, 积极承担起与自身所掌握的管理权力相应的责任, 依法行使权力, 灵活运用上级制定的政策, 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社会, 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 :1-5.

[2]郭晓冬, 黄建军.当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转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2) :24-27.

论档案服务“四位一体”建设的功能和措施 篇6

一、完善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原因

(一) 完善党的执政地位

档案信息服务的高质量, 可以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且我国在进行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档案信息, 通过档案信息的管理, 可以使我党的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通过互相监督的方式, 合理运用法律的武器和舆论方面的监督, 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实现权力的合理使用, 这样既可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 也实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通过完善档案信息的服务质量, 可以提出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主要运用契约经济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人们的自主性提高, 市场经济环境下, 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然要通过档案的管理来解决。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人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档案意识也在完善, 档案信息服务应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通过真实的档案信息, 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 完善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公平和公正历来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只有实现了公平和公正, 和谐社会才能真正的实现。档案信息是人们的真实信息的记载, 通过有效的档案服务, 可以促进公平和公正的实现, 合理的对档案的信息进行运用, 各行各业都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

(四) 维护社会长期的稳定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社会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档案信息服务可以缓解社会转型期人们之间的矛盾, 可以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理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档案信息的服务可以解决多样性的纷争, 公民通过档案的信息服务, 可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政府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分析, 可以体察民情, 能够与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措施

(一) 明确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

要促进社会的和谐, 要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 如今, 档案信息服务的整体情况还是有待提高的, 档案服务的效率有待提高, 而且各类技术不能充分运用, 导致了档案信息服务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这些问题都会增加档案信息服务的成本。所以, 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 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 与时俱进, 完善服务的能力, 确保档案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完善档案服务, 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 合理运用各类资源, 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

我国的人口众多, 而且不同的区域间差异很大, 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方法, 应该确保档案信息得到充分的运用, 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的环节中, 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 并且采用合理的方式。

(三) 强化人才培训

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 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部门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深化, 并且让他们在档案信息服务中及时地发现问题, 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档案信息服务环境

首先要对经济环境进行完善, 一个国家要实现和谐社会, 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实现和谐, 而经济是基础, 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可以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 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 应该分析档案信息服务的理念和方法是否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在进行档案信息的服务中, 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环境,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该熟练地操作电脑, 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四、结语

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通过档案记载的, 档案具有真实性, 人们可以通过档案信息回顾历史, 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 档案是对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人们通过档案信息可以了解发展的概况, 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对不足之处的改正, 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 档案信息的管理相当重要, 应该建立科学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立娟.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档案信息服务[J].办公室业务, 2016 (03) :78.

上一篇:学Silverlight 2系列(12):数据与通信之WebClient下一篇:北京科技博物馆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