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档案的公开

2024-07-02

诉讼档案的公开(精选10篇)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1

1 档案与诉讼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任何类型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供利用,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

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全国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 人们都希望通过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的方式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给大家一个公正结论, 这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通常讲的诉讼是指:谁主张, 谁举证。举证, 广泛的讲, 就是用证据为自己辩论或维权。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企业, 不管是否愿意, 不管处于主动或被动, 都可能被牵扯进诉讼中。而企业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源自日常社会活动中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原始记录, 它们既有时效性又有真实性, 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档案”。档案作用表现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涉及到劳动用工有异议的案子。“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又将企业的举证责任推向极限。在诉讼中, 企业只有提供有力的证据——翔实的档案, 才能在各种纠纷中据理力争, 稳操胜券, 不至于总是在败诉之后才想起档案的提供利用是多么重要。所以, 档案的提供利用在企业诉讼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案例分析

案件一:付某等五人因陈某在同盛大酒店西侧桥梁下开车淹死一事诉集团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原告诉求赔偿其各项费用共计49万余元。档案处提供的《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单》《工程质量等级认证书》证明了本案所涉的立交桥——《同煤专用线K4+950 12+12M框构》于2007-11-20经过铁路设计、施工、监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验收, 安全等全部项目均符合要求, 并且煤炭工业大同矿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也出具了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的认证书, 所以, 该桥的设计、施工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桥梁本身不存在任何瑕疵。虽然法院最终判决集团公司承担了部分责任, 但却是基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因考虑, 认为该桥没有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如果没有档案处提供该桥设计、施工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证据, 集团公司有可能被判承担全部责任。

案件二:农民轮换工包某诉集团公司某矿劳动争议一案, 原告诉求裁决支付其解除合同补偿金、赔偿金、三项保险金共计58 686元。由于档案处及时提供了包某于2001-05领取回乡生产补助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的花名册, 足以证明该矿在破产前已经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农民轮换工返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支付了其应享有的全部待遇。所以, 该案历经仲裁、一审、二审法律程序后, 均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案件三:现阶段, 就我们企业而言, 围绕土地、矿藏资源等的一系列档案, 特别是距今时间久远的有关征 (购) 地的原始文件 (或图纸) , 它们既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和企业有形资产最有力的证明, 同时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产权交易、土地和矿藏等各种纠纷案中, 它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一个企业的组建和产生肯定要有建设用地, 凡是具有长远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单位, 肯定都会涉及到土地征用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 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土地征用文件, 也就是土地征用档案。

土地征用档案包括土地登记、调查和确认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等文件, 以及核准下发的土地证、协议、买卖契约等。土地征用档案是企业在征购、租赁土地等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最重要的原始记录。而对煤矿这一类企业而言, 与周边的县、乡镇村民发生的土地纠纷案, 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早期档案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造成档案提供不得力或者干脆丢失, 最终使企业没有凭据, 有口难言, 只能接受败诉的现实。

案件四:近年来, 企业被动应诉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不收费、法院诉讼阶段仅收10元的低廉案件受理费的规定开始实施, 降低了劳动者诉讼企业的门槛, 使得这类案件数大幅攀升。但是, 企业劳动人事档案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促使企业在“举证责任倒置”诉讼证据规则的制约下, 因为劳动人事档案提供不得力, 使企业纷纷败诉, 也使得这类诉讼案件数呈井喷式上升的趋势。

在确认某劳动者在企业工龄的诉讼案中, 由于企业丢失了劳动者入职时填写的参加工作时间、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原始记录, 所以, 企业尽管明知该劳动者增加了在企业的工作时间, 但是, 司法部门最后还是按照劳动者自行改动后的工龄给予判决, 判决企业向劳动者支付数目可观的经济补偿。又比如因为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待遇、保险给付等过程中档案的缺失或不完整, 也常使企业难逃败诉的劫难。更严重的是, 如果企业有一个案件败诉, 那么, 类似的案件数量也会急剧上升, 情况愈演愈烈, 动辄几到几十人, 多则成百上千人, 将这种劳动争议案演变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事件, 很有可能会将企业置于死地, 从此一蹶不振。

3 总结

从以上四例案件中可以看出, 科学而系统地管理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档案的提供利用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提供翔实的证据 (各门类的档案) 才不会败诉, 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档案工作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作。所以, 作为企业的领导, 要把档案工作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 纳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上, 纳入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中, 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档案工作。同时, 我们要让企业的每位员工充分认识到档案原始记录性不可替代的凭证作用, 档案是真正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它会在企业的生产建设中产生具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2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科学管理,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是检察活动的记录,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必要条件。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是检察业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诉讼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利用,并为国家积累史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做好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是:

(一)负责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积极提供利用。

(二)对本机关各业务部门诉讼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进行本机关诉讼档案的鉴定和整理。

(四)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下级人民检察院定期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和同级地方政府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档案业务部门必须贯彻执行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二、档案工作机构

第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应设专门的档案工作机构。检察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检察院应设档案工作机构或专职档案人员。基层检察院应设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

各级检察院都应配备与档案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力量。档案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三、档案的接收

第八条 档案部门要组织好诉讼档案的归档工作。接收档案时,要逐卷点清。按照《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的要求,检查案卷质量,符合要求的方可接收,并履行交接手续。

四、档案的整理

第九条 诉讼档案应按--组织机构,或--问题(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控告申诉案卷)进行排列、保管,不得分散放置。

同一案件由于诉讼程序的改变或其他原因形成几个案号的案卷,应合并保管,增加分册号(近年申诉卷应并入早年申诉卷,复查卷应并入原卷),并在备考表上注明。并入或移出的案卷,应在案卷登记簿上注明并入或移出的卷号。编制案卷目录、姓名索引、档案卡片等检索工具。

五、档案的鉴定

第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定期对保管期限已满的诉讼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鉴定。鉴定工作应在办公厅(室)主任主持下,由有关业务部门和档案部门组成鉴定小组,逐卷审查,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如有需要延长保管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一条 对确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经主管检察长批准后销毁。销毁时应有监销人,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严禁将应销毁的档案卖给任何部门或个人。

销毁报告和销毁清册应立卷存档。

六、档案的保管和移交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设专门库房保管档案,购置必需的设备,不断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并根据需要与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档案库房必须坚固,并应有防盗、防火、防虫(鼠)、防潮、防尘、防高温等设施。库内严禁吸烟,库房周围严禁存放易燃品和爆炸物,保证档案的安全与完好无损。档案库房要保持整齐、清洁,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

第十三条 为便于查找,档案柜上应附有指引卡,标明存放档案的和案卷起止号码。

第十四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片等声像档案,应注明卷号、承办单位、制作人、制作时间,单独存放。

第十五条 要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清点,发现破损、虫蛀、褪色或字迹模糊等现象时,应及时修补、复制或进行其它技术处理。

第十六条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办好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各地人民检察院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领导体制改变,需要移交档案时,要办理交接事宜。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档案部门对收入移交出的诉讼档案要及时进行登记,并于每年年底对库存档案的数量、利用情况进行统计、报送上级检察院档案部门。

第十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进馆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期满后,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七、档案的借阅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建立诉讼档案的借阅制度,既要便利档案的借阅利用,又要保证档案的安全,防止失密。

第二十一条 承办部门因工作需要,可借阅本部门归档的诉讼档案。非承办部门因工作需要调阅诉讼档案,要有一定的批准手续。

第二十二条 对其他检察院和法院、公安机关调借本院诉讼档案,应根据正式函件,经本院有关领导人批准后,办理借出手续,并规定借阅时间,对其他单位原则上不借出。

第二十三条 外单位查阅本院档案,应有县、团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经本院有关领导人批准,方可查阅。

第二十四条 对外单位来函索要法律文书或其他证明材料,按有关规定摘抄寄送,或通知该单位派人阅卷。

第二十五条 对借阅的档案,严禁涂改、圈划、抽换、批注、污损和折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追查。

第二十六条 经批准抄录、复制、复印的档案材料,由档案部门核对无误后,加盖档案部门证明专用章,可与原本档案同效。

八、附则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实际需要,制定补充办法。

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工作利用,并为国家积累史料,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

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是国家重要专业文书的一部分,是人民检察院检察活动的真实纪录。它反映人民检察院在办案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情况,是检察机关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和进行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做好诉讼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加强科学管理。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的案卷分为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和控告申诉案卷。

二、收集材料

第四条 案件承办人员从受案开始,就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诉讼文书。结案后要及时整理,并检查诉讼文书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要求,如有遗漏或不符合要求的,应补齐和补正,如无法补齐,必须附说明材料。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中形成的下列文书材料必须归档:

(一)法律文书的正本或副本、签发稿及有关领导同志重要修改的文稿。

(二)有关具体案件的请示、批复(包括电报、电话记录、口头指示记录等)和讨论案件记录、阅卷笔录等内部活动材料。

(三)案件来源材料。

(四)证据材料。

(五)移交赃款赃物清单。

(六)移送档案材料收据。

第六条 应剔除的文书材料:

(一)重份文书材料(包括内容相同的信件)和未定稿的法律文书(特殊、重大案件除外)。

(二)与定罪量刑无关的材料,包括无保存价值的信件,户籍资料、被告家属的前科材料等。

(三)办案中借阅的人事档案和前科材料(应归还原单位)。

三、整理装订

第七条 卷内材料原则上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依次排列。

第八条 各种证据,可先按材料的名称、问题(如:同一罪行、同一笔帐目)等特征分类,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证据作用的大小,将主要证据排列在前,辅助证据排列在后。

第九条 讯问笔录,单一被告的案件按讯问被告人的时间顺序排列;共同犯罪案件应按各被告人在实施犯罪中的主次地位,分别依时间顺序排列。

第十条 材料多的共同犯罪案件,可分立总册和分册,属于综合性的材料列入总册,属于被告个人责任的材料列入分册。

第十一条 案卷应有卷皮、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卷内文书材料,除卷内目录、备考表外,应在右上角逐页编号。卷皮、卷内目录所填内容应与卷内材料相符,卷皮除目录号、卷号外,都应用字迹耐久的蓝黑或碳素墨水逐项准确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规范。

第十二条 案卷装订前要拆除金属物……对残缺破损、小于或大于卷面的材料和字迹偏左,装订后影响阅卷的材料,要进行修补,裱贴和折叠。

第十三条 案卷每册以不超过200页为宜,超过时可立分册。装订时,要求右齐、下齐、用线绳系牢。

第十四条 装订后,经检验合格,再正式加封。案卷归档后,如果又有应入卷或撤出的材料,需经档案部门同意,并在备考表中注明。

四、归档

第十五条 归档的诉讼文书必须按、程序、一案一号的原则,结案后,由案件承办单位整理立卷,于翌年第二季度移交档案部门。

案件承办单位要根据《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划出保管期限。

第十六条 归档时由立卷单位编制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一份留立卷单位备查,一份随卷交档案部门。移交时当面点清案卷,双方在移交凭证上签字。

五、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一律用毛笔或钢笔(使用蓝黑或碳素墨水)书写、签字。

第十八条 “案由”指卷内材料记载的,由检察机关认定的罪名。“处理结果”指卷内材料记载的,检察机关对本案的最后处理决定(经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件,应注明法院认定的罪名及处理结果)。

六、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制定补充办法,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实行,并报高检院备案。附:

一、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二、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三、控告申诉案卷排列顺序

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一、检察卷

1.起诉书

2.在审查起诉工作中检察机关新认定、补充或否定公安机关原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

3.向法院移送赃款、赃物的清单

4.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院对同案犯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文书。

二、检察内卷

(一)审查批捕:

1.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

2.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摘录)

3.参加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记录

4.讯问被告人提纲

5.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6.讯问被告人笔录

7.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

8.询问通知书

9.询问证人笔录

10.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1.审查逮捕人犯表

12.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3.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材料

14.提请逮捕人犯建议书

15.对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6.批准逮捕决定书

17.送达回证

18.公安机关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

19.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报告书

20.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21.批捕案件改变处理的说明、撤销逮捕决定书

22.上级检察院对备查案件审查后提出的意见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23.公安机关撤回提请批准逮捕书

24.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25.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26.报有关上级内部审批的涉外及其他人犯的材料

27.审查批捕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批捕中决定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先按以上1~15排列后,再按以下顺序继续排列:

1.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2.公安机关提请复议意见书

3.检察委员会研究复议案件记录

4.复议决定书

5.公安机关提请上级检察院复核意见书

6.上级检察院答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7.案件复议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二)审查起诉:

1.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或免予起诉意见书

2.向上级检察院报送起诉案件的报送案件意见书及有关的法律文书

3.向下级交办案件通知书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及主要证据摘录)

5.参加公安机关侦查、勘验、检查的记录

6.传唤被告或询问通知书

7.提押证

8.讯问被告人提纲、讯问笔录、被告人供词

9.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及调查、询问笔录

10.勘验、检查、鉴定的有关材料及复核记录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材料

13.延长办案期限审批表

14.案件审查终结报告

15.向公安机关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16.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7.移送起诉被告建议书及公安机关补充起诉意见书

18.起诉书

19.赃款、赃物和证物移送清单

20.送达回证

21.法院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

22.检察院补充侦查形成的材料(送法院部分要留复印或摘抄件)

23.撤回起诉决定书和其他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材料及重新制作的法律文书

24.法院开庭通知书

25.公诉词或公诉发言提纲

26.辩论提纲

27.出庭笔录

28.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答复的纠正情况

29.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

30.刑事判决、裁定书审查表

31.抗诉书、提请抗诉报告书、上诉书;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书

32.二审法院终审判决、裁定书

33.上级检察院撤销抗诉决定书

34.法庭执行死刑的通知

35.死刑临场监督笔录

36.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37.审查起诉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起诉中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的案件先按上面1~16排列后再继续排列:

1.免予起诉决定书或不起诉决定书

2.决定没收赃款赃物的文书和处理赃证物品的凭证

3.宣布笔录

4.送达回证

5.公安机关的提请复议意见书及被告人、被害人的申诉书

6.答复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书或通知被告人、被害人的复查决定书

7.公安机关向上级检察院提请复核意见书

8.上级检察院批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9.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后,又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有关材料及新作决定的法律文书

10.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三)二审案件(包括一审抗诉、上诉案件和上级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1.原起诉检察院的起诉书

2.一审判决书、裁定书

3.抗诉书或上诉书、提出抗诉检察院的提请抗诉报告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材料)

5.讯问被告提纲和讯问笔录

6.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7.询问通知书

8.询问证人提纲和询问笔录

9.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0.案件审查终结报告或向检察委员会的案情报告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撤回抗诉决定书

13.检察院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记录及参加预备庭记录

14.法院通知检察院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5.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6.抗诉词稿或出席二审法庭发言稿

17.辩论提纲

18.出庭笔录

19.二审判决书、裁定书

20.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的答复

21.对二审刑事判决、裁定书的审查表

22.审理二审案件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四)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捕案件备案材料:

1.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书

2.下级检察院上报备案的“审查逮捕人犯表”

3.备查案件审批表

4.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5.与下级检察院联系记录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五)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案件材料:

1.公安机关要求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和简要案情

2.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3.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4.公安机关要求第二次延长羁押期限的报告及决定材料。

(六)上级检察院对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和不批捕案件的复核材料:

1.公安机关提请复核意见书

2.承办人审查意见及重新调查的材料

3.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4.与下级检察院联系的记录

5.复核决定书和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七)上级检察院审批下级检察院请示案件形成的材料:

1.下级检察院的案件请示报告

2.审批中形成的材料

3.对下级检察院请示的批复。

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一、检察卷

(一)控告、检举材料。

(二)法律手续部分(用隔页纸分开):

1.立案决定书

2.申请、批准或驳回回避通知书

3.传讯通知书(回执)

4.拘传证

5.拘留人犯通知书(回执)、拘留证

6.决定逮捕通知书(回执)、逮捕证

7.对被拘留、逮捕人家属通知书

8.决定释放通知书(回执)

9.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决定书

10.撤销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通知书

11.保证书

12.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报告书;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13.决定停止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

14.查询、停止支付、解除停止支付个人储蓄存款通知书(回执)

15.搜查证、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证物袋物品清单、处理扣押物品清单

16.提押证

17.勘验、检查通知书

18.聘请书

19.询问通知书(回执)

20.没收决定书

21.起诉书、撤回起诉决定书、免于起诉决定书、撤销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撤销案件决定书。

(三)证据部分(用隔页纸分开):

22.最后一次综合讯问笔录(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23.讯问被告人笔录

24.被告人亲笔供词

25.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

26.物证、书证

27.勘验、检查笔录

28.鉴定结论

29.其他。

二、检察内卷

1.受理案件登记表

2.立案请示报告

3.立案决定书

4.侦查计划

5.逮捕人犯审批表及其他强制措施的请示报告

6.立案前被告供述及亲笔供词、调查笔录

7.检察卷中重要证据材料摘录

8.侦查终结报告

9.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0.有关案件的请示、汇报材料和有关领导、上级部门对案件的批示

11.起诉书、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撤销案件决定书、撤销免予起诉决定书(印件和签发稿)

12.检察建议书(签发稿)

13.来信来访材料(办案过程中的)。

作起诉、抗诉处理的案件先按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检察内卷1~13排列后,再参照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有关条文继续排列。

作免予起诉、不起诉、撤销案件决定的案件,先按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检察卷1~29排列后,再继续排列下列材料:

1.侦查终结报告

2.宣布笔录

3.决定释放通知书

4.没收决定书

5.被害人、被告人申诉书

6.复查决定书

7.送达回证。

控告申诉案卷排列顺序

1.检察长或上级机关交办案件的批示

2.来信来访登记表

3.控告申诉材料、来访接谈笔录

4.阅卷笔录

5.调查提纲

6.各种查证材料

7.讨论、汇报案件记录

8.调查结案报告

9.处理决定

10.其他应入卷的材料。

除上述案卷内容外,信访部门进行立案侦查和起诉、出庭公诉的刑事案件,其应入卷的材料,可分别参照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和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立卷。

关于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为便于各级人民检察院科学地鉴定诉讼档案的保管价值,确定诉讼档案保管期限,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作如下规定:

一、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保管时间为六十年)、短期(保管时间为二十年至三十年)三种。

二、确定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

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应根据案件性质、情节、刑期、社会影响、史料价值等因素确定。

1.凡属本院检察活动形成的,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划为永久保管。

2.凡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利用价值的,划为长期保管。

3.凡属在较短时间内有利用价值的,划为短期保管。

立卷或鉴定诉讼档案时,应根据以上原则,并参照下列保管期限表,确定每个案卷的保管期限。

三、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计算方法,应从结案后的下一年起算,对累犯、申诉、加减刑等案件先后形成的案卷,应从最后审理结案的下一年起算,并适用其中最长的保管期限。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示范诉讼之思考 篇3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示范诉讼;重复审理;适用条件

一、示范诉讼的一般理解

如果多个诉讼案件的事实和法律争议基本相同或相似,法院可从中选择一个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并将该案件的裁判结果作为处理其他案件的依据。显然,被选中的案件具有示范性,因此这种诉讼处理方式被称为示范诉讼。示范诉讼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制造”判例,确立某一法律适用的规则或对某一法条的理解进行权威性解释;二是从基本事实和法律争议相同的数个案件中选取一个样本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示范判决,而所有的当事人均要受到示范判决的约束。通常,我们对示范诉讼作第二种理解。

示范诉讼通常运用于大规模民事侵权领域①。事实上,行政案件也能适用示范诉讼,比如《德国行政法院法》中就有关于示范诉讼的规定②。

示范诉讼的特质表现为四个方面:①争议的性质相同或相似。即这些群体性纠纷均涉及相同的事实争议和法律问题,只是当事人有所区别;②程序启动的“灵活性”。示范诉讼既可以由当事人协商选定,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此外,有的国家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还需要通过法院审查方能启动示范诉讼;③示范案件的“典型性”。被选择的示范案件须能充分体现群体性纠纷中的共通问题;④示范裁判具有扩张效应。因为其他案件的争议在示范案件中已经得以审理,因此法院无需再次审理,而是将示范案件的裁判结果作为处理其余案件的依据。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法院的工作量,提升审判质效,还可以分解群体性纠纷,化解其余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示范诉讼是解决涉众型案件的捷径,其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将涉众型案件的争议浓缩在一个案件中,通过一个案件的审理解决共性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清楚的表明法院处理此类争议的立场,又能将众多矛盾解决于个案中,避免涉众型案件的不稳定风险,同时提升审判效率,还能防止矛盾裁判的产生。

二、理论上的可行性评析

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完全符合示范诉讼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讲,将示范诉讼制度引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应当可行。

第一,群体性纠纷的“同质性”在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得以充分体现。实践中,多名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申请公开同一政府信息的情形十分常见。在申请遭到拒绝时,多名申请人会共同或分别起诉至法院,形成多个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件。每一个案件都是在争议同一政府信息是否应该由被告向原告公开,可以说,这些案件的事实争议和法律问题“雷同”。

第二,无论是当事人协商选定还是法院依职权确定示范诉讼程序,在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中均不存在问题。对于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而言,申请公开同一政府信息的申请人之间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关联,因此在申请人之间达成示范诉讼契约的可能性很大。即使当事人之间出于各种考虑难以协商一致,法院也可以依职权确定。

第三,在众多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选择一件示范案件并非难事。如上所述,所有案件的争议均围绕同一政府信息,且被告也是同一个行政机关,被告在各个答复中阐述的拒绝公开理由和法律依据也完全相同,可以说,每一个案件都可以作为示范案件。

第四,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将示范案件的裁判结果用以约束其他案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由于各个案件的争议焦点都是针对同一项或多项政府信息,即被告是否应当向原告公开该信息,原告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争议的处理无关,因此示范裁判结果即为法院处理此类争议的“标准答案”,所有的案件当事人都只能得到这样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讲,示范裁判效力在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的扩张是一步到位的,这一点也与“诉的利益”理论相契合③。

三、相关案例评析

示范诉讼并未在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中得以确立,但这并不影响司法实践的尝试,相关的案例也已出現④。

比如,原建设部曾经制定并下发《城镇房屋拆迁管理规范化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其中规定,直辖市的城镇房屋拆迁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考核工作由建设部负责。2013年,包括胡某某在内的数十人共同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请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天津市城镇房屋拆迁管理规范化工作进行考核的相关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考核资料、考核表和考核结果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针对胡某某等人作出告知书,告知该信息不存在。胡某某等人不服,分别向法院起诉,均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诉告知书,并判令被告依法制作和搜集上述信息。在这些案件中,法院选择胡某某案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判决生效后,法院裁定驳回了其他人的起诉。

在上述系列案件中,胡某某等数十人向住建部申请公开同一政府信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予以答复。虽然答复的具体内容完全相同,结果也一致,但各个答复是针对不同的申请人作出的,法律地位彼此独立。原则上讲,每一个答复均构成一个独立的行政行为,围绕着各个答复的合法性审查,均可成立一个独立的行政诉讼案件。一个案件的裁判效力不能当然羁束其他案件。而且,其余案件的原告并未参与胡某某案的审理,也未能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用该案的判决去裁定驳回其他原告的起诉有违诉权保障原理。严格来讲,法院应当逐一对上述案件进行开庭审理,或是合并审理,然后针对每一个案件分别作出判决。但法院选择了胡某某案作为示范案件,只是对这一示范案件作出判决,其他的案件则一律裁驳,从而大大减少了审判工作量,这是一种典型的示范诉讼。

从案件实际效果而言,胡某某等数十人具有共同的利益,无论是起诉状中载明的诉讼理由,还是提交的证据均完全相同,胡某某案的审理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原告的诉求和具体诉讼意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逐一对胡某某案之外的其他案件进行审理不会涉及新的诉讼问题,只会耗费司法资源。因此,上述处理方式和裁判结果并无不妥之处。

四、适用条件与诉讼流程

1.适用条件

一是案件数量大。示范诉讼是法院为了减轻涉众型案件带来的压力而对诉讼进行的一种简化。因此,涉众型案件是适用示范诉讼程序的前提。至于案件数量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启动示范诉讼程序,这完全取决于立法者的态度以及司法资源的承载力。参考域外的立法例⑤,案件数量的下限应当为10件,即如果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数量超过10件,法院可以考虑启动示范诉讼程序审理案件。

二是各个案件均涉及同一政府信息,且被告答复的理由和结论相同。示范诉讼适用的条件是群体性纠纷的“同质性”,即各个案件的事实争议和法律问题基本相同或相似。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只有在众多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申请公开同样的政府信息,而被告又以同样的理由作出同样的答复时,各案件才会具有同质性,即事实争议和法律问题相同。具体而言,这种答复内容可以是涉案政府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或者是涉案信息是否存在,又或者是涉案政府信息是否属于《条例》规定的可公开政府信息范围。总之,各个答复的内容和结果应当是一致的。

2.诉讼流程

第一,示范诉讼的启动。一方面当事人可以经过协商后申请启动示范诉讼,另一方面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主动启动。如果当事人申请启动,各当事人需协商选择示范案件,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示范裁判效力的约束。为保证示范案件的质量或是防止协商过程中出现不公正现象,法院应对协商选定的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示范案件的最终选择。法院依职权决定适用示范诉讼程序的,应事前通知所有的案件当事人,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其中最为重要的事项就是示范案件的选择。总之,要充分听取意见,尊重大多数当事人的意愿,最大限度的保障其程序参与权。同时,法院还应就示范诉讼的程序、法律效力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向当事人作出详细说明,使当事人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从实践情况来看,有的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难以通过原告协商的方式来启动示范诉讼或是选定示范案件,因为其分别申请信息、分别起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巨量案件,以此来给行政机关施加外围压力,由此去解决其与该行政机关或是其他行政机关之间的利益纷争,以更快更好的实現个人利益,如获得更高额的补偿费或获得某项许可。因此,在涉众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法院依职权启动示范诉讼程序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示范案件的审理。选定示范案件后,法院要暂时中止其他案件的审理以及类似案件的受理,并及时开庭审理示范案件。法院应当组织其他案件的原告以及潜在的原告旁听案件的审理和宣判,或采取互联网、报纸或法院公告栏公告等方式将裁判结果公布。同时,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并扩大释法范围,向其他案件的当事人阐述法律问题以及法院的裁判理由,提升示范裁判的影响力。与一般诉讼案件一样,示范判决作出后,法院只需要向示范案件当事人送达,也只有示范诉讼当事人有权提起上诉。其他案件的原告不能针对示范判决提出异议,但可以向法院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可以对示范案件的当事人进行监督。

第三,其余案件的处理。一旦示范判决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就可以将其余案件恢复审理。法院可将示范裁判的结果告知其余案件的当事人,并进行相应的阐释,申明法院对于此类争议的立场,引导当事人根据示范裁判调整诉讼行为。如果法院已在示范案件中判决被告向原告公开政府信息,则可建议被告向其余原告公开同一政府信息,并建议原告撤回起诉。如果被告仍然拒绝公开信息,则可直接依据示范判决的结果判决被告公开信息。相反,如果法院在示范案件中支持被告的主张、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则可在其余案件的审理中,向原告释明示范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阐述具体的理由和依据,建议其撤回起诉。如果原告仍然坚持起诉,则可裁定驳回其起诉。

第四,加强对示范案件当事人,特别是原告的监督。由于示范裁判会羁束其余案件的审理结果,示范诉讼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将对其他案件原告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示范诉讼原告为了一己私利而与被告达成“默契”,消极诉讼,极有可能使法院作出不符合事实和法律的判决,从而损及其他案件原告的利益。因此,为了保障示范诉讼起到应有的作用,法院有必要对示范案件的原告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首先,法院应鼓励其他案件的原告对示范案件的原告进行监督,使其他案件的原告尽可能多的了解示范案件的审理情况,如安排其旁听案件审理或是见证证据交换。如认为示范案件的原告在诉讼中未能积极主张诉权,或是与被告私下妥协,其他案件的原告可向法院提出异议,法院应认真对待。其次,法院如果发现示范案件的原告消极诉讼甚至是申请撤诉,足以严重影响其他案件原告的利益时,法院可依职权更换示范案件。此外,法院在示范案件中应当强化全面审查的原则,以提升示范裁判的准确性。

注释:

①齐树洁,徐雁.群体诉讼的困境与出路:示范诉讼制度的建构——珠江绿洲饮用水纠纷民事赔偿案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9(1):22-26.

②《德国行政法院法》第93条之1第1项规定,如果以同一行政措施的合法性为诉讼标的争议超过20件,在事先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前提下,法院可以依职权择定其中一件或数件作为示范诉讼,而停止其他事件的诉讼。法院的中止裁决不可撤销,以保障示范诉讼程序的进行,减少群体诉讼中的利益冲突对程序进行的不利影响。第93条之1第2项对其余中止的诉讼事件,在示范判决确定后,程序应如何继续进行以及示范判决结果如何援引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③“如果对争议事件法院已提供诉讼救济或纵允许起诉亦无法达成原告目的,可认为原告缺乏客观诉之利益,法院则无需介入并加以审判”。见:翁岳生编.行政法[M]:下册.第2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428-1429.

④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3)一中行初字第1564号案件.

⑤《德国行政法院法》第93条之1第1项规定,如果以同一行政措施的合法性为诉讼标的争议超过20件,在事先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前提下,法院可以依职权择定其中一件或数件作为示范诉讼,而停止其他事件的诉讼。法院的中止裁决不可撤销,以保障示范诉讼程序的进行,减少群体诉讼中的利益冲突对程序进行的不利影响。第93条之1第2项对其余中止的诉讼事件,在示范判决确定后,程序应如何继续进行以及示范判决结果如何援引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作者简介: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4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行政判决方式,预防性权利救济,禁止判决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作为新型行政诉讼类型, 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在审理方式和举证责任分配上都不同于以往的行政诉讼,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能够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各级法院对新型政诉讼类型的审理, 在2011年7月颁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11条第1款规定中表示……政府信息尚未公开的, 应当判决行政机关不得公开”这是我国开放性行政诉讼判决体制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 确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禁止判决, 是我国行政改革中的一种突破。

一、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之内涵诠释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基本确定了我国行政诉讼判决方式坚持以“公开为常态, 不公开为例外”的诉讼。在对于我国行政诉讼判决方式, 学界人士大多数都提出应增设行政诉讼, 禁止判决, 维护行政诉讼判决的有效性, 避免时候的救济, 不能够及时的发挥诉讼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 应该采取适当的、合理的判决, 坚持事先的预防, 而不是一味的坚持确定违法行政行为确实确立后才进行针对此公权力行为而为的抵抗权再进行判决。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判决方式应该坚持依法治国, 以全面、效毫无漏洞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为基本的出发点。对于行政行为, 可以适当的形式实现救治防御, 采取防范性法律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在我国行政诉讼禁止判决研究和讨论中, 对于行政诉讼的禁止判决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防御性禁止判决, 第二是重复性禁止判决。防御性禁止判决主要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及时的阻止, 权利人针对行政机关的行为作出判断, 有针对性的对其合法权益下造成的违法行政行为, 请求法院进行预先的阻止和判决, 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

目前, 对于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的研究, 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申请人信息获取的保障。逐渐将权利人为保护其财产权、隐私权等权利归纳其中, 反对信息的公开, 注重隐私的保护。所以针对行政机关对权利人为保护其合法权益遭到公开处理, 造成危害的时候, 可以提出反对, 经由法院审理, 阻止信息的公开, 责令行政机关对信息的保护, 维护权利人为保护的财产权等合法权利, 行驶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禁止的判决。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存在的问题

(一) 禁止判决适用条件的不明确性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作为一个新型的行政诉讼类型, 在对行政诉讼审理上占有自己的优势, 弥补事后权利救济制度中的缺陷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 这种判决形式与传统的行政判决产生了摩擦, 对于禁止公开判决要根据实际情况, 考虑问题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适用的范围要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所以在判决中适用条件不明确, 判决间的关系模糊等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正当、有效的判决, 从而造成禁止判决存在必要性遭到质疑。

《信息公开案件规定》中对禁止判决的适用条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而且在实践操作中也会因为区域性的不同, 对《信息公开案件规定》的认识不同, 缺乏规范性的操作, 导致诉讼出现不同的结果。

第一, 对行政对象未明确的界定。

其二, 未界定侵害性质与违法程度。

其三, 未明确该判决在权力救济体系中的顺位。

(二) 禁止判决适用范围的宽泛性

政府信息在司法救济阶段之状态, 唯有已向申请人给付或尚未给付两种情形。如果政府信息尚未给付而权利人又反对信息公开时, 法院可以进行禁止信息公开判决。但是并不一定是指所有政府尚未给付的信息都是可以禁止信息公开的,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而且申请信息反公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案件, 信息公开与否需要作出一定思考才能给予准确的答案, 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味的进行信息反公开。在作成决定的时候, 可以同时执行权利人和政府信息给付也可以在制定的日期内确定信息公开与否。

针对以上的情况可以得出司法救济阶段尚未公开政府信息实质可以分为, 第一, 尚未作出公开决定信息公开;第二, 作出附生效期日的公开决定但是还没有到指定的日期。这两种类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信息公开是否决定。

对于已作出公开决定但尚未公开之信息, 虽然在广义或语意理解上亦属于尚未公开的信息, 但从行政行为运行角度分析, 此尚未公开之信息已由行政机关做成同意公开之决定, 只是尚未付诸执行, 法院未解决此公开决定之效力而径行以禁止公开之判决予以救济不具有合法性。因此, 《信息公开案件规定》第11条第1款之禁止判决适用范围尚需完善。

(三) 政府信息公开预防之诉的保守性

行政诉讼类型的不同需要采取的方法不同, 行政行为性质的不同, 对当事人的救济不同, 都会直接的影响行政的裁决。在我国传统的行政判决中, 都是有行政诉讼的内容直接的影响判决的形式。我国行政判决形式的发展还缺少成文性, 不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就导致当事人行政诉讼要求直接影响和制约法院救济的方式。

反信息公开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类型,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并且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的解释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行政诉讼法》第二条中规定, 无论是公民合适法人, 或者是其他的组织, 只要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其造成了伤害, 侵犯了其合法的权力。都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用“侵犯”宣示行政人员或者行政机关对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影响, 表明的是一种已经成为事实的现象。对于反信息公开诉讼还不够成熟, 相关部门的对于禁止判决的解释还具有片面性, 不能合理的解释法院作出此判决的正当性行为, 需要今后不断的完善和改变。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的可行性路径

(一) 明确禁止判决的适用条件

对判决条件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违法行政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够突显出禁止判决存在的必要性, 确定它的作用。在反信息公开诉讼禁止判决的适用条件中要明确的作出要求, 并且尽可能的做到规范, 严格的限制适用条件。为了能够有效的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明确禁止判决的使用条件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

第一, 确定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观存在性。

在反信息诉讼中, 当行政机关决定公开并且是在违法的条件下的时候, 法院要及时的否定或者是撤销这种行政行为, 实质上是撤销判决将行政关系回到了原始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 根据权利人的请求对行政法律的关系进行判断,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 确定信息是否应该公开。当公开决定不成熟的时候, 具体的行政行为也不会成在, 这就根本不需要法院对公开诉讼禁止判决的适用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需要禁止对象。但是反之, 由于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做成之前, 申请人的给付请求, 客观上确定了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只需要把行政行为具体的明确化和法定化,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对于法院禁止使用判决的对象无论是在行政行为完成或者是没有完成, 只需要确定行政法律的关系。禁止判决之对象具有复合型, 它是给付政府信息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也是由申请人给付请求而确立的法律关系。针对这种复合型情况, 法院在确定禁止判决的适用条件的时候, 要满足基本的要求, 首先确定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法律的客观关系, 要具有认证性和准确性, 权利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担负举证的责任。同时对于即将发生的必然性的行政行为, 权利人要有充分的证明, 使其符合标准。

第二, 即将作出的行为严重的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在传统的判决中一般都是针对已经完成的行政行为进行判决, 而这个时候损害已经造成, 成为了事实, 在判决的过程章强调的是最终的损害。而禁止判决, 则是及时的发现违反行为, 加以禁止。是对行政机关审判决定过程中的一种干预, 同时它也是对复议程序的可能的规避, 一般只有在重大的案件的时候, 才会考虑这种保护。

笔者认为, 违法行为的行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的扼杀, 避免造成损害, 是重大案件的要素之一, 一般在针对这种预防性的违法行为的时候, 法院应该给予更改的标准。如:很多学者认为的以“重大且明显”标准来衡量具体的行为。重大是说明造成的影响大, 明显是违法行为明显, 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和把握的。同时, 禁止判决只有在“对那些有现实威胁的行政行为, 如果等到行为做成后才提起撤销诉讼, 将难以对相对人权益进行救济的案件”才予以适用。

第三, 禁止判决具有补充性, 针对于其他方式不能满足原告的救济需求的情况下采取。

禁止判断虽然能保护权益人的合法利益,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干预了行政公权力的正常的使用, 所以一般在特殊的情况下, 运用其它的方法不能够阻止信息的公开, 满足不了权益人的救助要求的时候才采用禁止判决,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禁止判决是权利人救助的一个补充性的手段。

(二) 限定禁止判决的适用范围

限制禁止判决的使用范围主要针对已经做出公开觉得但是还未有正式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能够随便的改变, 对于禁止判决信息的审核要依据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而定。政府信息公开决定首先必须要有申请信息公开的具体的行政行为, 法院根据客观的事实决定信息是否公开。禁止判决不能够直接的判断出信息是否合法, 而是已经对行政信息合法程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 在无争议的情况下, 选择禁止判决的使用范围。对此解释可以从传统行政判决形式之履行判决得到印证:履行判决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责令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禁止判决成反向的一种判决方式。司法实践中, 履行判决仅适用于行政机关尚未明确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不作为违法, 即“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而对于行政机关明确拒绝不履行违法, 法院应当适用撤销并责令重作判决。

(三) 拓展预防之诉的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实质就是通过标准的设定, 将行政诉讼用具体的形态和格式进行定义, 使法院和当事人能够依照格式规范性的操作, 促使判决的统一性。禁止诉讼是在禁止判决的前提下, 确保诉讼的合法性。禁止诉讼作为预防性行政诉讼范畴, 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行政行为的发生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 保护合法利益。但是对于禁止诉讼, 业界人士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普遍定义为“在行政决定付出实际的之前, 阻止违法行政行为的实现”而个人比较认同的是学者谢志勇的此的界定, 认为“相对人在认为行政机关或者事实行为危害的自身的根本利益, 侵害到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时候, 相对人都可以通过法院提出诉讼, 确认法律关系、行政行为违法、事实行为违法等, 停止行政行为, 避免事实行为的实施, 防止行政行为的发生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即预防性行政诉讼最主要的价值是在于阻止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会带来损害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特别是针对政府信息给付领域, 从给付的角度而言, 原告请求法院责令被告禁止作出某种行政行为的诉讼, 即消极给付诉讼是作为一般给付诉讼之子类型而存在。消极给付诉讼分为两种形态:请求停止作为和请求不得作为。请求不得作为在我国台湾也被称为预防性不作为诉讼, 实际性质为给付诉讼, 根本上是为了保护人民权利为根本前提, 有效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禁止判决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在根本上还是以传统诉讼为主, 当行政行为实质对公民造成损失威胁到公民的合法权力的时候才提起诉讼, 是对事后的一种补救, 缺乏了预期性, 而对于反信息公开诉讼在实践发展中仍然受很多方面的制约, 笔者个人认为, 相关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或者是由于申请人申请公开信息, 但是在违法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的时候, 应该对信息公开进行禁止,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判决方式应该坚持依法治国, 以全面、效毫无漏洞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为基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诉讼法逐条释义[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118.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5

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以下简称“诉讼档案”)科学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诉讼档案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在依法办理案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诉讼文书材料。

第三条 诉讼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四条 诉讼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和同级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

-1-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档案工作机构统一管理诉讼档案,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配备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员从事诉讼档案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信息化技术人员。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保持档案队伍相对稳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档案工作人员离岗时,应当做好交接手续。

第七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档案部门(以下简称“档案部门”)管理诉讼档案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二)制定和完善诉讼档案各项规章制度;

(三)监督指导各部门诉讼档案的收集、整理;

(四)开展诉讼档案保管与鉴定、开发与提供利用;

(五)开展诉讼档案统计与研究工作;

(六)负责诉讼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上级人民检察院档案部门负责对下级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2- 第三章 收集与整理

第八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诉讼档案,以及由于人民检察院撤销、分立、合并等原因由本院接管的诉讼档案,均属于本院诉讼档案范围。

第九条 办案部门在案件办理完毕后,应当依据《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材料立卷归档细则》要求,及时整理归档。

第十条 档案部门应当严格审查归档质量。对符合要求的档案,应当履行交接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档案,应当退回办案部门重新整理。

第十一条 诉讼档案应当按照结案—保管期限—组织机构的方法进行排列,按照一卷一号的原则编制档号。档号结构为:诉讼档案代码(SS)—结案—保管期限代码(1为永久、2为60年、3为30年)—顺序号(一般为5位数)。如:2016年永久保管的第1号案卷档号表述为:SS-2016-1-00001。

第十二条 档案部门应当根据编制诉讼档案案卷目录。

第十三条 同一案件分别形成纸质、电子、音像、实物等不同载体档案的,应当按照载体性质归入相应的档案门类,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整理、编目、上架,并在案卷目录上相互注明参见号。

-3- 第四章 保管与利用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库房保管诉讼档案。库房面积要与现有档案数量及增量相适应。

档案库房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不宜设在建筑物顶层或者地下室。库房要保持恒温恒湿,适宜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每昼夜波动幅度变化温度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不得大于±5%。

第十五条 档案库房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及与档案无关物品。库房周边不得存放危害档案安全的物品。

第十六条 档案库房、阅览室、数字化处理室、办公室和机房等应当分开设置。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配置档案管理必需的装具和设施设备,以满足档案管理基本需要。

第十八条 诉讼档案应当排列有序、标识清晰,便于查找利用。

第十九条 纸质诉讼档案,应当进行数字化加工。电子诉讼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异质异地备份。

第二十条 档案部门应当定期对诉讼档案进行检查清点,确保不丢失,不损坏。对破损、虫蛀、褪色或者字迹模糊的档案,应当及时修补、托裱、复制或者进行其他技术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积极开发利用诉讼档案,-4- 充分发挥诉讼档案服务检察事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第二十二条 档案部门应当建立诉讼档案利用制度。根据利用主体和诉讼档案涉密程度,确定诉讼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序。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可以利用本院诉讼档案。

其他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以及公安、国家安全、纪检监察等机关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查阅、借阅诉讼档案的,应当持单位介绍信、工作证件到档案所在人民检察院档案部门或者办案部门提出申请。档案部门征得办案部门书面意见并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办理。

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等有关单位已有借阅规定的,按照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依据相关规定需要查阅、摘抄、复制诉讼档案的,律师可以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其他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可以持身份证明和委托书,向档案所在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案件管理部门通知办案部门根据情况到档案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对已有电子版本的诉讼档案,原则上不提供纸质原件,只提供复制件。复制件加盖档案证明专用章后,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六条 非本院工作人员利用诉讼档案的,原则上只提

-5- 供检察正卷相关内容。没有正卷的,可以按规定提供相关材料复制件。

第二十七条 档案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诉讼档案在线利用。积极开展诉讼档案著录、检索和编研工作,深入挖掘诉讼档案潜在价值。

第二十八条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诉讼档案利用制度,不得违反规定提供诉讼档案或者扩大利用范围。

第五章 鉴定与销毁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和档案部门应当依据《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准确鉴定诉讼档案保管期限。

第三十条 诉讼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定期分为60年和30年两种。

第三十一条 诉讼档案保管期限应当从结案后下一年起算。因涉及累犯、申诉、加(减)刑等先后形成的多本案卷,其保管期限应当从最后审理结案的下一年起算,并适用其中最长期限。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保管期限届满的诉讼档案进行鉴定工作。鉴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厅(室)负责人、相关业务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组成。

第三十三条 经鉴定仍有保存价值的诉讼档案,应当根据其 -6- 实际价值适当延长保管期限继续保存。

经鉴定确无继续保存价值的诉讼档案,应当清点核对,登记造册,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后送指定销毁机构,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全程监销。监销人员应当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报告和销毁清册应当存档,永久保存。

销毁前,应当将其中由人民检察院制作、能说明全案基本情况的结论性法律文书取出一份整理装订后,列入原案卷归档永久保存。

第六章 统计与移交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准确统计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填写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报表。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及时将统计报表报送上级人民检察院档案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撤销、分立或者合并时,应当将诉讼档案移交相关人民检察院,并办理移交手续。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诉讼档案。

-7-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最

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备案。

第三十八条 电子诉讼档案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和《关于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高检会〔2000〕3号)同时废止。

-8- 附件

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

序号 内容

一、刑事诉讼案卷

(一)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

1.移送起诉案件

重要的 一般的 2.撤销或者不起诉案件

3.初查不立案案件

(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

1.批准(决定)逮捕或者决定起诉案件 重要的一般的 2.不批准(不予)逮捕案件

重要的 一般的 3.决定不起诉案件

重要的保管期限永久60年

60年

30年

永久

60年

60年

30年

永久-9-

一般的60年

4.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批捕或者起诉后留存案件

30年

5.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案件

30年

6.对下级检察院不批准逮捕或者决定不起诉复议、复核案件

改变原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

维持原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

7.核准追诉案件

重要的一般的 8.不予核准追诉案件

9.没收违法所得案件

10.强制医疗案件

(三)刑事诉讼监督案件

1.通知(建议)立案或者撤案案件

重要的一般的 2.要求行政机关移送案件的案件

重要的 一般的 3.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报请延长羁押期限案件

4.提出抗诉案件

5.撤回抗诉案件

- 10-

60年

30年

永久

60年

30年

60年

60年

60年

30年

60年

30年

30年

永久

60年

6.提请抗诉案件

重要的永久

一般的60年

7.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死刑复核案件

永久

8.申请(提请)监督死刑复核案件

提出检察意见的永久

函转最高人民法院的 30年

审理后直接结案的 30年

9.刑事执行监督案件

(1)羁押必要性审查

30年

(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检察

30年

(3)临场监督执行死刑

60年

(4)财产刑执行监督

重要的 60年

一般的 30年

(5)纠正超期羁押

30年

(6)被监管人死亡与事故检察

构成犯罪,依法立案侦查

永久

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

60年

不构成犯罪,提出处理建议

60年

发出检察建议

30年

(7)办理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或者收监执行

-11-

重要的 60年

一般的30年

(四)未成年人检察案件

参照“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确定保管期限

(五)司法协助案件

二、控告申诉案卷

(一)受理的控告、申诉、举报案件

1.立案案件

重要的一般的 2.纠正违法行为或者提出检察建议案件

3.不受理或者不立案或者不支持申诉案件

4.举报失实案件

5.维持原决定案件

6.转本院其他部门处理或者移送其他单位案件

7.控告申诉终结决定案件

(二)申诉审查、复查案件

1.提出抗诉案件

2.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案件

3.纠正原决定案件

4.不予抗诉或者维持原决定案件

5.审查结案案件

- 12-

30年

60年

30年

60年

30年

30年

30年

30年

60年

永久

60年

60年

30年

30年

(三)刑事赔偿案件

60年

(四)赔偿监督案件

1.提出监督意见案件

60年

2.不提出监督意见或者不立案案件

30年

(五)司法救助案件

三、民事行政检察案卷

(一)提出抗诉或者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案件

(二)公益诉讼案件

(三)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出纠正违法通知案件

(四)提请抗诉案件

(五)终结审查案件

(六)不支持监督申请案件

(七)支持或者督促起诉案件

四、其他

(一)指定管辖案件

重要的 一般的(二)交办或者转办下级人民检察院处理案件

(三)下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上报的备案材料

1.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纠正案件

3.其他案件

60年

永久

永久

永久

60年

60年

30年

30年

60年

30年

30年

60年

60年

30年

13-

(四)上级人民检察院对疑难或者分歧案件的指导材料

60年

(五)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带回人民法院

案件材料(检察机关未形成材料)

30年

说明

本期限表中表述“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案件:

1.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 2.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犯罪的案件;

3.与本院同级及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 4.与本院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及各组成部门负责人以上干部犯罪的案件;

5.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社会知名人士犯罪的案件; 6.邪教组织、恐怖组织骨干分子犯罪的案件; 7.单位犯罪的案件;

8.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民族宗教人士犯罪的案件; 9.本辖区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10.其他具有长远查考利用价值的案件。

-14-

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材料立卷归档细则

(2016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材料(以下简称“诉讼文书材料”)立卷归档工作,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及《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诉讼文书材料,包括人民检察院在依法办理案件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书、证据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条 归档的诉讼文书材料,可以分别立卷为刑事诉讼类案卷、控告申诉类案卷、民事行政检察类案卷和其他类案卷。

第四条 诉讼文书材料,由案件承办人在案件办结的归档。归档时间最迟不超过下一年第二季度。

办案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本部门诉讼文书材料立卷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从受理案件开始收集有关诉讼文书材料,结案后及时整理,确保材料齐全、完整,符合归档要求。发现遗漏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补齐或者补正。

-15-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文书材料应当立卷归档:

(一)法律文书的正式件、签发稿(包括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法律文书的审批表)及领导同志重要修改稿;

(二)受理案件的相关文书;

(三)表明案件来源的立案线索、举报、控告、申诉材料,领导交办材料等;

(四)关于案件的请示、批复(包括电报、电话记录、口头指示记录等)和讨论案件记录、阅卷笔录等材料;

(五)证据材料(包括作为证据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六)处理结果;

(七)赃款赃物清单;

(八)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第七条

下列文书材料不应当立卷归档:

(一)与本案无关的材料;

(二)重份材料;

(三)未定稿的法律文书(特殊、重大案件除外);

(四)定罪量刑时援引法律及法规性文件;

(五)办案过程中借阅的人事档案和前科材料(应归还原单位);

(六)其他没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第八条 摘录、复制的材料应当注明来源、名称、日期、经 -16- 办人姓名等以备查考。

第九条 归档的纸质诉讼文书材料,应当采用字迹耐久的蓝黑、碳素、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书写和签发;电子诉讼文书材料,应当采用打印机打印。

第十条 卷内材料应当按照实际办案程序和文书材料形成时间、兼顾文书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则依次排列。

(一)证据材料可以先按照材料名称、问题特征分类,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二)单一犯罪嫌疑人案件的讯问笔录,按照讯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共同犯罪案件的讯问笔录,先按照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主次地位、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三)材料多的共同犯罪案卷,可以分立总卷和分卷。总卷存放综合性的材料,分卷存放犯罪嫌疑人个人材料。

第十一条 刑事诉讼案卷中的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案卷和民事行政检察案卷根据情况可以分立正卷和副卷。正卷主要存放诉讼过程中依法应当提供的法律文书、主要证据及其他材料;副卷主要存放其他法律文书、证据以及在办案过程中产生的请示、报告、讨论意见等内部材料。

第十二条 诉讼案卷应当配有卷皮、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并且工整、清晰、规范填写或者打印。

卷皮、卷内目录填写内容应当与卷内材料相符;卷内目录应当详细填写卷内每份材料名称或者事由。

-17- 第十三条 卷内材料除卷内目录、备考表外,均应当使用铅笔从“1”开始逐页编写页码。页码编写在有文字和图表材料正面的右上角、反面的左上角。

第十四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以案卷材料中标注的最高密级确定案卷的密级,并在卷皮右上角“密级专用章”处加盖密级印章或者打印相应的密级。

第十五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依据《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案件性质、情节、刑期、社会影响和史料价值等因素,填写案卷保管期限意见。档案部门审核后,加盖保管期限专用章予以确认。

第十六条 归档诉讼文书材料,一般以A4办公纸尺寸为标准。纸张残缺破损、过小或者过大以及字迹偏左、装订后影响阅卷的,应当进行修补、粘贴衬纸或者折叠等。附有金属物的应当剔除。

需要归档的信封,根据其大小粘贴衬纸或者折叠,邮票应当保留。

第十七条 卷内材料应当右齐下齐,一般使用蜡线“三孔双线”装订,确保整齐、美观、牢固。每本案卷一般不超过200页或者厚度不超过20毫米,超过时可以分卷装订。

第十八条 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应当保持其原样,并编制档号。

第十九条 需要封存的未成年人检察案卷,应当由办案部门 -18- 在卷皮密级专用章左侧加盖未检案卷封存印章。

第二十条 电子诉讼文书材料,应当打印纸质版本一同归档。两个版本在内容及描述上应当相互印证,保持一致。

第二十一条

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诉讼文书材料,有汉语译文的,应当一并归档。

第二十二条 诉讼档案不得擅自增减材料。确需增减的,案件承办人应当经过案件负责人审批,并征得档案部门同意后,在备考表中注明材料增减情况,并共同签字。

第二十三条 归档目录应当制作一式两份,一份留归档部门备查,一份交档案部门留存。移交时,档案部门应当清点案卷,符合归档质量要求的,予以接收,归档部门和档案部门同时在移交凭证上签字,办理交接手续。不符合归档质量要求的,应当退回归档部门重新整理。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细则,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高检会„2000‟3号)同时废止。

附件:诉讼案卷卷内主要材料排列顺序

-19- 附件

诉讼案卷卷内主要材料排列顺序

刑事诉讼案卷

一、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卷 正卷

(一)法律文书部分

1.提请批准直接受理书,批准直接受理决定书; 2.指定管辖决定书,交办案件决定书; 3.移送函; 4.立案决定书; 5.补充立案决定书;

6.申请批准或者驳回回避决定书; 7.回避复议决定书;

8.提讯、提解证,传唤证或者传唤通知书; 9.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 10.委托诉讼代理人、辩护人通知书;

11.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应当经过许可通知书;12.拘传证;

13.拘留决定书,拘留通知书(包括拘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 - 20-

相关材料); 14.拘留证;

15.逮捕决定书,逮捕通知书(包括逮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材料); 16.逮捕证; 17.决定释放通知书;

18.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决定书,被监视居住人、被取保候审人

义务告知书,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书; 19.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决定书; 20.保证书;

21.(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

通知书;

22.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 23.搜查证;

24.扣押决定书,查封/扣押财物、文件清单; 25.解除扣押决定书; 26.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 27.解除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

28.处理查封/扣押财物、文件决定书及清单;

29.退还、返还查封/扣押/调取财物、文件决定书及清单; 30.移送查封/扣押、冻结财物、文件决定书及清单; 31.处理扣押非赃证财物清单及依法转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21- 款物的回执;

32.查询、冻结、解除冻结犯罪嫌疑人金融财产通知书; 33.协助查询、协助冻结、解除冻结金融财产通知书; 34.协助查询、协助冻结、解除冻结债券、股票、基金份额通

知书;

35.随案移送的财物、文件清单; 36.询问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 37.调取证据通知书及清单;

38.聘请书(鉴定聘请书、鉴定委托书); 39.技术性鉴定材料;

40.授权委托书和律师申请会见的书面材料(侦查阶段、审查

起诉阶段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41.(不)许可会见犯罪嫌疑人决定书; 42.驳回申请决定书;

43.(不)批准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书; 44.移送审查(不)起诉意见书,撤销案件决定书; 45.送达回证;

4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证据部分

1.综合讯问笔录(最后一次);

2.讯问犯罪嫌疑人笔录(按时间顺序排列); 3.犯罪嫌疑人自首材料;

-22- 4.犯罪嫌疑人亲笔供词; 5.物证; 6.书证; 7.证人证言; 8.被害人陈述; 9.鉴定意见;

10.搜查、勘验、检查、辩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11.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12.出入境记录; 13.家庭财产信息; 14.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副卷

(一)法律手续部分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上级机关交办或者报案、控告、举报、自首或者其他案件

来源材料;

3.发现案件、破案经过材料; 4.线索审查报告;

5.提请初查报告(初查计划、安全防范预案、接触初查对象 审批表); 6.初查结论报告;

-23- 7.提请立案报告; 8.不立案通知书; 9.移送案件通知书; 10.提请补充立案报告; 11.立案请示报告; 12.立案决定书; 13.补充立案决定书; 14.侦查计划;

15.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16.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应当经过许可通知书; 17.(不)许可会见犯罪嫌疑人通知书;

18.有关强制措施的请示、报告、批复、决定等材料; 19.采取强制措施的法律文书(包括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 强制措施);

20.(不)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 21.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 22.重新计算羁押期限材料;

23.有关侦查措施的请示、报告、批复、决定等材料; 24.同步录音录像委托书; 25.委托检验文书,检验鉴定材料; 26.侦查终结前工作汇报及讨论记录; 27.人民监督员监督事项告知书;

-24- 28.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书; 29.征求律师意见表;

30.提请中止侦查报告,提请恢复侦查报告; 31.侦查终结报告; 32.讨论案件记录;

33.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34.报送、移送、交办案件材料; 35.移送审查(不)起诉意见书; 36.案件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告知书; 37.移送涉案财物清单; 38.退回补充侦查意见书; 39.补充侦查形成的材料; 40.撤销案件决定书; 41.提请复议书,复议决定书; 42.来信来访材料; 43.解除扣押通知书; 44.退还扣押财物、文件清单; 45.刑事判决书; 46.纠正违法通知书; 47.检察建议书; 48.个案预防材料;

49.涉案财物出、入库手续清单;

25- - 50.案件质量评查表; 51.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证据部分

1.讯(询)问笔录、亲笔供词、调查笔录; 2.检察卷中重要证据材料摘录; 3.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审查逮捕案卷

(一)审查逮捕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 3.阅卷笔录;

4.提讯、提解证,传唤证或者传唤通知书;

5.讯问犯罪嫌疑人提纲,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讯问

笔录;

6.听取犯罪嫌疑人意见书;

7.询问证人、被害人提纲、通知书,证人、被害人诉讼权利义

务告知书,询问笔录; 8.调取证据通知书及清单; 9.不予收集、调取证据决定书; 10.审查逮捕意见书; 11.讨论案件记录;

-26- 12.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3.(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14.(不)批准逮捕决定执行情况; 15.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 16.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 17.不批准逮捕理由说明书;

18.侦查机关变更逮捕措施情况审查表; 19.撤销逮捕决定书; 20.撤销逮捕理由说明书;

21.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书、通知书; 22.准予撤回决定书;

23.通报逮捕外国犯罪嫌疑人的函; 24.通报逮捕政协委员的函; 25.审查逮捕案件备案报告书; 26.适用监视居住建议书; 27.撤销强制措施决定书、通知书; 28.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建议书; 29.侦查机关撤回提请批准逮捕书; 30.准予撤回决定书; 31.纠正违法通知书;

32.侦查机关的回复和纠正整改情况; 33.案件质量评查表;

27-- 34.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案卷,参照以上材料排列顺序。

(二)对不批准逮捕决定进行复议、复核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3.侦查机关要求复议意见书;

4.提讯、提解证,传唤证或者传唤通知书; 5.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 6.讯问犯罪嫌疑人笔录;

7.询问证人、被害人的提纲、通知书,证人、被害人诉讼权利

义务告知书,询问笔录; 8.案件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9.讨论案件记录:

10.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1.复议决定书;

12.侦查机关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意见书;

13.检察长决定或者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

知书); 14.复核决定书; 15.案件质量评查表; 1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28-

下级人民检察院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审查逮捕的案卷,参照以上材料排列顺序。

(三)(不)核准追诉案卷 1.侦查机关报请核准追诉报告书;

2.下级检察院报请(不)核准追诉案件报告书; 3.报请(不)核准追诉案件意见书;

4.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5.省级院报请(不)核准追诉案件报告书; 6.高检院(不)核准追诉决定书; 7.案件质量评查表; 8.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三、审查起诉案卷

(一)起诉案卷 正卷 1.起诉书;

2.新认定、补充的证据材料; 3.证据目录,证人名单;

4.向人民法院移送赃款、赃物及其他物证清单;

5.人民检察院办理共同犯罪案件中,对同案犯已作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文书; 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29-

二审或者再审案卷参照以上材料排列顺序。

副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起诉意见书,移送起诉意见书,交(转)办案件材料; 3.换押证;

4.委托辩护人告知书/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5.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书/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6.审查起诉期限告知书,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通知书; 7.律师事务所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授权委托书及律师事务所

介绍信; 8.取保候审决定书; 9.保证人保证书;

10.律师申请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请求及检察机关的决定; 11.阅卷笔录;

12.参加侦查机关侦查、勘验、检查的记录; 13.提讯、提解证,传唤证或者传唤通知书;

14.讯问犯罪嫌疑人提纲,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讯

问笔录;

15.询问证人、被害人的提纲、通知书,证人、被害人诉讼权利

义务告知书,询问笔录; 16.听取辩护人意见情况;

-30- 17.询问鉴定人提纲、通知书、笔录; 18.听取意见笔录,和解协议书;

19.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勘验、检查、鉴定、复核记录)材料; 20.委托技术性证据审查书; 21.案件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22.讨论案件记录;

23.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24.补充移送起诉通知书; 25.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

26.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或者逮捕决定书(起诉阶段决定逮捕的); 27.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材料; 28.侦查机关起诉意见书;

29.重新计算期限或者延长审查起诉期限通知书; 30.起诉书; 31.送达回证; 32.量刑建议书; 33.换押证;

34.适用简易(速裁)程序建议书;

35.人民法院(不)同意适用简易(速裁)程序意见书; 36.适用简易(速裁)程序意见书;

34—36适用于简易、速裁程序案卷。37.庭前会议通知书及会议记录;

-31- 38.出庭通知书; 39.派员出庭通知书;

40.出庭预案(讯问或者询问提纲、举证质证提纲、答辩提纲、公诉意见书); 41.出庭笔录; 42.延期审理建议书;

43.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通知书; 44.恢复庭审建议书; 45.换押证;

46.刑事裁定书(中止审理); 47.撤回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 48.变更、追加起诉相关材料;

49.一审判决书、裁定书及对判决、裁定书审查表; 50.被害人提请抗诉申请书; 51.抗诉请求答复材料; 52.抗诉书;

53.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 54.侦查机关的回复和纠正整改情况; 55.二审法院终审判决书、裁定书; 56.处理查封/扣押财物、文件决定书; 57.涉案财物出、入库手续; 58.案件质量评查表;

-32- 59.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不起诉案卷

受理、审查的材料参照起诉案卷1—31的排列顺序,此外还应增加以下材料: 1.不起诉公开审查材料; 2.人民监督员监督事项告知书; 3.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书;

4.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5.人民监督员要求复议决定书;

6.下级人民检察院的请示及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批复; 7.不起诉决定书; 8.宣布笔录; 9.送达回证;

10.检察意见书及处理结果; 11.涉案财物出、入库手续; 12.案件质量评查表; 13.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三)对不起诉决定进行复议、复核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侦查机关要求复议意见书及被不起诉人、被害人的申诉书; 3.阅卷笔录;

4.讯问被不起诉人提纲、笔录;

-33- 5.询问证人提纲、通知书,证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询问笔录; 6.案件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7.讨论案件记录;

8.检察长决定或者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9.复议决定书;

10.侦查机关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意见书; 11.复核决定书;

12.不起诉复核理由说明书; 13.撤销不起诉决定书; 14.指定纠正决定书; 15.案件质量评查表; 1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10—14适用于复核案卷。

(四)没收违法所得案卷 正卷

参照起诉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没收违法所得申请书。

副卷

参照起诉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34- 1.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

2.要求说明不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理由通知书; 3.要求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通知书; 4.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决定书; 5.补充证据通知书;

6.没收违法所得申请书及送达回证; 7.终止审查决定书;

8.不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决定书; 9.刑事裁定书; 10.抗诉书。11.案件质量评查表; 12.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五)强制医疗案卷 正卷

参照起诉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强制医疗申请书。副卷

参照起诉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1.要求说明不启动强制医疗程序理由通知书;

-35- 2.要求启动强制医疗程序通知书; 3.强制医疗意见书;

4.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建议书;5.启动强制医疗程序决定书; 6.补充证据通知书;

7.强制医疗申请书及送达回证; 8.不提出强制医疗申请决定书; 9.复议决定书、复核决定书;

10.终止审查决定书(涉案精神病人死亡); 11.不公开审理建议书; 12.强制医疗决定书; 13.驳回强制医疗申请决定书; 14.纠正强制医疗案件不当决定意见书; 15.案件质量评查表; 1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六)(不)核准追诉案卷

参照审查逮捕案卷(不)核准追诉案卷排列顺序。

四、刑事诉讼监督案卷

(一)立案监督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要求立案申请材料;

-36- 3.行政执法机关未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材料、侦查机关不立案材料; 4.要求侦查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 5.侦查机关不立案理由说明书; 6.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7.讨论案件记录;

8.检察长决定或者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9.不立案理由审查意见通知书; 10.通知立案书;

11.建议侦查部门立案的函;

12.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检察意见函; 13.立案决定书; 14.送达情况记录; 15.案件质量评查表; 1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案卷、“两法”衔接案卷参照以上材料排列顺序。

(二)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批准(决定)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侦查机关要求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和简要案情; 3.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报告书; 4.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审批表;

-37- 5.上级人民检察院(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6.侦查机关要求第二次延长羁押期限的报告及决定材料; 7.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三)抗诉案卷 〈一〉二审程序抗诉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阅卷通知书; 3.上诉状; 4.刑事抗诉书; 5.一审判决书、裁定书; 6.阅卷笔录;

7.提讯、提解证,传唤证或者传唤通知书; 8.讯问被告人提纲、笔录;

9.询问证人、被害人提纲、通知书,证人、被害人诉讼权利义务

告知书,询问笔录; 10.听取辩护人意见情况; 11.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12.讨论案件记录;

13.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4.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的电话记录或者书面通知; 15.支持刑事抗诉意见书; 16.撤回抗诉决定书;

-38- 17.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8.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9.出庭方案(询问讯问提纲、举证质证提纲、答辩提纲、出庭

检察员意见书); 20.出庭笔录;

21.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及对判决、裁定书的审查表; 22.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审理违法意见书; 23.人民法院的答复; 24.涉案财物出、入库手续; 25.案件质量评查表; 2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审程序其他案卷参照二审程序抗诉案卷排列顺序。〈二〉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卷

1.接收案件通知书,受理案件登记表,案件材料移送清单; 2.提请抗诉报告书; 3.终审判决书、裁定书; 4.阅卷笔录;

5.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6.刑事抗诉书; 7.案件质量评查表; 8.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出庭材料参照二审程序抗诉案卷排列顺序。

-39-

(四)死刑复核检察案卷

1.最高人民法院移送、省级人民检察院报送、控告部门移交的 案件材料;

2.调阅省级院二审材料的函及相关材料;

3.调阅案卷函;

4.延长案件审查期限函;

5.调查笔录;

6.征求意见函及回复意见;

7.案件审查报告;

8.讨论案件记录;

9.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0.给最高人民法院的复函(检察意见书)、给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回函;

11.送达回证(退回案卷);

12.最高人民法院回函(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

13.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五)刑事执行检察案卷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案卷

1.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交办材料及登记审批表; 2.证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证据或者其他材料; 3.立案报告书、立案决定书; 4.调查核实身体健康状况材料;

-40- 5.听取办案机关、办案人员、看守所监管人员和派驻检察人员意

见笔录;

6.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意见的笔录; 7.公开审查材料;

8.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9.讨论案件记录;

10.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书、建议函;

12.有关单位的回复材料;

13.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书和释放证明; 14.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检察案卷 1.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受理案件登记表; 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书及相关法律文书; 3.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执行工作人员检察材料; 4.对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执行情况首次检察记录; 5.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权利义务告知书; 6.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谈话记录; 7.询问执行机关民警笔录或者工作记录; 8.指定监视居住执行后续检察情况表;

-41- 9.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10.讨论案件记录;

11.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2.纠正违法通知书; 13.检察建议书;

14.检察纠正违法情况登记表; 15.严重违法情况登记表; 16.执行单位整改情况; 17.案件质量评查表;18.其他需要入卷材料。〈三〉临场监督执行死刑案卷

1.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命令或者检察此法律文书记录; 2.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

3.临场监督执行死刑通知书或者相关电话记录;4.家属会见检察情况;

5.法院宣告时检察人员与死刑犯的谈话笔录; 6.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7.讨论案件记录;

8.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9.停止执行死刑建议书及回复; 10.撤销停止执行死刑建议通知书; 11.死亡确认书;

-42- 12.临场监督执行死刑笔录; 13.监督工作情况;

14.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及其回复; 15.被执行死刑罪犯的遗嘱、信札(复印件); 16.相关照片等工作材料; 17.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停止执行后再次执行的,需将1—3按顺序置于前次停止执行死刑裁定书之后。〈四〉财产刑执行监督案卷 1.控告、举报和申诉等材料; 2.涉及财产刑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 3.人民法院对财产刑立案执行的法律文书; 4.人民法院收缴财产、将罚没财产上缴国库的手续; 5.其他应当入卷的人民法院法律文书和手续; 6.询问笔录等证据材料; 7.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8.讨论案件记录;

9.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0.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 11.被监督单位的回复及纠正整改情况; 12.其他需要入卷材料。〈五〉纠正超期羁押案卷

-43- 1.控告、转交办函等线索材料;

2.人民检察院调取的认定案件超期羁押材料; 3.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4.羁押期限即将届满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 5.被监督单位回复及纠正整改情况;

6.在押人员情况检察台账,严重违法情况登记表; 7.上报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材料及后续办理情况; 8.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六〉被监管人死亡与事故检察案卷

1.重大事故登记表、被监管人死亡情况登记表; 2.事故调查形成的相关材料; 3.文证审查意见; 4.事故调查报告;

5.相关责任人处理情况及被追究刑事责任人立案决定书、起诉

书、判决书等相关文书; 6.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7.讨论案件记录;

8.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9.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 10.被监督单位回复及纠正整改情况; 11.复议、复核情况材料; 12.调查处理情况综合报告;

- 44-

13.其他需要入卷材料。〈七〉办理减刑、假释案卷

1.刑罚执行机关拟提请减刑、假释意见; 2.阅卷笔录; 3.调查核实材料;

4.列席刑罚执行机关审核拟提请减刑、假释会议(监狱减刑假释

评审委员会会议)笔录;

5.刑罚执行机关拟提请减刑、假释的公示名单; 6.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7.讨论案件记录;

1—7适用于减刑、假释提请监督案件。8.刑罚执行机关减刑、假释建议书; 9.对减刑、假释建议书的审查意见;

10.监狱提请减刑不当情况登记表、监狱提请假释情况登记表或

者看守所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登记表; 11.减刑提请检察意见书、假释提请检察意见书; 12.出庭通知书; 13.派员出席法庭通知书; 14.法庭调查提纲; 15.出庭意见书; 16.出庭笔录; 17.减刑、假释裁定书;

-45- 18.对减刑、假释裁定书的审查意见;

19.纠正不当减刑裁定意见书、纠正不当假释裁定意见书; 20.其他需要入卷材料。〈八〉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卷

1.刑罚执行机关拟提请暂予监外执行意见或者人民法院拟决定

暂予监外执行意见;

2.人民法院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前,向人民检察院征求意见的文书及有关材料;

3.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回复意见等有关材料;4.对罪犯的病情诊断、检查资料等材料; 5.社区矫正机构评估材料; 6.调查核实材料;

7.委托检察技术部门文证审查材料;

8.列席刑罚执行机关审核拟提请暂予监外执行会议笔录; 9.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10.讨论案件记录;

11.监狱呈报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登记表或者看守所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登记表; 12.暂予监外执行提请检察意见书; 13.出席人民法院听证、庭审材料; 14.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

15.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的审查意见;

-46- 16.纠正不当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意见书; 17.其他需要入卷材料。〈九〉收监执行检察案卷

1.社区服刑人员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和决定等法律文书; 2.刑罚执行机关提出的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等有关材料; 3.人民法院关于是否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书;

4.刑罚执行机关提出的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建议书

等有关材料;

5.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等有关材料;

6.决定或者批准机关的收监执行决定书等法律文书; 7.委托检察技术部门进行文证审查的函件文书,以及检察技术

部门的书面审查结论;

8.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书面意见、审查

意见书(审查报告)等有关材料; 9.其他需要入卷的材料。〈十〉办理控告申诉案卷 参照控告申诉案卷排列顺序。

五、未成年人检察案卷

(一)审查逮捕案卷

参照成年人审查逮捕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47- 1.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成年亲属、合适成年人到场通知书; 2.未成年人证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代表到场通知书; 3.听取辩护人意见材料; 4.听取律师意见材料; 5.社会调查报告; 6.侦查机关执行情况; 7.案件质量评查表; 8.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审查起诉案卷

参照成年人审查起诉案卷排列顺序,此外还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插入以下材料:

1.听取被害人、未成年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律师意见材料; 2.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听取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侦查机关意

见材料;

3.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

4.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工作委托函; 5.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意见书; 6.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 7.帮教材料; 8.案件质量评查表; 9.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六、司法协助案卷

-48-

(一)为境外有关司法执法机构办理的司法协助案卷 1.境外司法执法机构请求函或者国内有关单位转办函; 2.案件材料(可以附有关法律文书和中文译本); 3.交办通知或者转办函; 4.案件协查情况的报告或者复函; 5.对境外有关机构的回复函; 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向境外有关司法执法机构请求办理的司法协助案卷 1.省级人民检察院请示; 2.赴境外取证批复;

3.向境外司法执法机构提出司法协助请求书; 4.境外有关机构对协查请求的回复; 5.对国内有关部门的答复函;

6.赴境外取证的组团通知(任务批件、任务通知书); 7.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控告申诉案卷

一、控告、申诉、举报案卷

(一)受理控告、申诉、举报案卷 1.控告申诉举报登记表; 2.接谈笔录;

-49- 3.交办案件的批示、函; 4.控告申诉举报材料及证据; 5.交办、转办、首办移送函; 6.阅卷笔录; 7.调查提纲;

8.各种查证材料或者下级院结案报告; 9.讨论案件记录;

10.检委会会议研究意见(纪要及决定事项通知书); 11.审查结案报告; 12.案件审查结果的复函; 13.答复函(答复来信来访人员); 14.送达情况记录; 15.案件质量评查表; 16.其他需要入卷材料。

(二)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审查受理(立案)案卷 1.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登记表; 2.接谈笔录;

3.申请登记表、申请监督(控告申诉)材料收取清单及材料; 4.法院判决书、裁定书; 5.当事人身份证明; 6.证据材料;

7.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审查报告(审查意见书);

简论基层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利用 篇6

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诉讼档案的利用方面很积极,以大余县人民检察院为例,主要有四方面有利因素。一是领导重视,管理规范。大余县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诉讼档案管理工作,经常了解指导档案归档整理利用工作,建设了以办公室为主,其他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档案管理网络,把档案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不断完善诉讼档案利用机制,为诉讼档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大余县人民检察院坚持用制度管案管人管事,制定了以岗位责任制、档案归档、保管、保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档案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制度开展诉讼档案利用工作,并本着为检察业务工作服务的工作原则,在制度程序范围内简化诉讼档案利用流程,提高诉讼档案利用效率。三是设施齐全,信息化水平高。大余县人民检察院技侦大楼建设之初就专门为档案室建设作出了科学规划,严格按照“三室分开、集中管理”的原则设置了档案库房、整理、办公阅览室,并配备了密集架、避光窗帘、消毒柜、灭火器等诉讼档案保管、保护设备,同时配备了防磁柜、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档案专用服务器等设备,提升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并在3Hmis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上建立了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检察档案纸质与电子两套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能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四是干警档案利用与工作结合意识增强。随着对办案能力与办案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检察干警通过查借阅诉讼档案获得办案指导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为推动诉讼档案利用工作提供了动力。

但同时,诉讼档案的利用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少量诉讼档案长期滞留业务科室。按照《诉讼档案归档制度》规定,诉讼案卷应于结案后翌年6月底前向档案室移交归档。从近三年归档情况看,大部分案卷能够按期归档,但有少量案卷不仅超期,还须经档案员多次催要才予以归档,另一方面,诸如因案卷质量检查工作而借出的案卷不能及时归还,部分科室内勤不固定,整理归档案卷工作职责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从源头上阻碍了诉讼档案的利用。二是诉讼案卷归档编号录入系统不到位。诉讼档案归档编号须同一案件的侦查、批捕、起诉案卷归同一档案号,归同一档案盒,在诉讼档案未全面收集到位的情况下,造成仍有部分案卷处于待归档状态,影响归档编号录入检索系统工作,相应的也不同程度降低利用过程中的调卷效率。三是案卷检索方式单一,检索效率有待提高。大余县人民检察院现存档案近5000卷,其中仅对2000年后的诉讼档案进行了3Hmis系统录入,其余诉讼档案只能通过手工查阅的方式进行利用。四是诉讼档案利用方式单一。大余县人民检察院档案室主要向利用者提供诉讼档案的查阅、借阅等服务,利用的方式相对消极被动,虽然根据工作需要每年编制编研材料,但对档案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少,对诉讼档案的利用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五方面入手改进诉讼档案利用。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诉讼档案利用工作机制,具体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各环节制度以及明确岗位责任、奖惩措施等,并在工作中严格落实,用制度保障档案利用来源。结合检察实际,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诉讼档案利用制度,统一诉讼档案提供利用权责,提升诉讼档案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组织培训,提升业务水平。要切实加强诉讼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更新档案工作人员知识,提升档案工作人员(包括各部门内勤)工作专业技能,为诉讼档案利用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规范流程管理,提高利用效率。要进一步规范诉讼档案利用流程,简化利用手续,为档案利用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严格按照保密有关规定,提醒监督利用者在查借阅诉讼档案时,注意遵守保密规定,对借阅到期的诉讼案卷,及时催还。四是注重日常维护,保障基础设施。在配齐配全档案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应规范操作各项设备,定期维护,按要求更换防霉防潮药包,做好库存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五是更新利用理念,挖掘深层价值。针对越来越强烈的诉讼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要及时创造条件,开展历史旧存诉讼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推动诉讼档案利用方式多元化,特别是充分利用档案局域网系统,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3Hmis系统进行升级,和统一业务软件系统的运用结合起来,以更强大的支撑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诉讼档案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注重诉讼档案利用价值深入挖掘,适当组织开展诉讼档案编研工作,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7

1 什么是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领域之一, 同时也是环保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能够依法、准确、及时以及全面地将企业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的必要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公众的管理、公众的参与以及公众的服务, 防止出现由于政府关于环境的决策过于片面而出现制度失衡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是主导, 各家企业是问题的关键, NGO是问题的媒介, 而公众是这一问题的主力军。把环境信息问题放到公众的视野中, 既能够使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对企业进行约束, 还可以提升关于环境决策问题的公信力、民主化以及科学化进程[1]。

公益诉讼指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与国家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 这也是我国在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问题上的新起点。然而, 法人、公民或是其他的组织通过诉讼的方式对破坏环境的违法的各种行政行为提起关于环境公益的相关诉讼, 将由法院对其直接追究违法责任。这在我国的法学界中还是一个新的话题[2]。

2 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公民维权意识、环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关于环境纠纷的案例开始逐渐增多。我国的公民, 尤其是一部分环保组织都利用相关规定, 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 但是, 有关部门以各种原因推诿甚至拒绝对本地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 由此而引起的关于申请环境信息公开无果转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但是, 在国家的立法仍旧缺乏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司法领域在这一问题上的开创性的实践要比滞后的立法更有价值。

2.1 立法阻隔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对人民群众所应享有的环境信息的知情权进行的保护, 它是一种新的症行为, 并且具有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具体行政行为双重的特性, 同时, 她也不仅仅局限在对财产权以及人身权的保护上[3]。然而, 我国现在实行的《行政诉讼权》中所提到的合法权益只限于财产权以及人身权, 案件的受理范围被限定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上, 由于我国的宪法以及相关的法律并没有对公民在环境问题上的知情权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 也因为环境信息公开这一新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 法人、公民或是环境组织以信息知情权为由而提起的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诉讼通常都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2.2 公开申请的实体请求受到阻隔

经了解, 中华联合环保会诉修文县环保局关于公开环境信息的公益诉讼案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局[4]。但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却分别驳回了本案原告以及上诉人的相关请求。虽然其中存在上诉、起诉主体以及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等原因, 也包含申请材料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及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对不准确等原因, 然而由于相关法规中对于环境信息的请求权存在的限制性规定过多, 也由于这部分规定原则性过强, 并缺乏对于具体规定的解释, 致使行政机关可以由此提出各种理由来回绝案件申请人的请求[5]。

3 现阶段中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 目前环境公益诉讼仍然属于新的规定, 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我们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并且要在能够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 防止出现滥诉现象。但是, 环境问题是与所有人的生存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休戚相关的,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益以及长远的利益, 拥有合法的公益诉讼权是我国公众的情同期待。从另一方面上看, 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的确定对直接关系到社会中的各方力量以及公众是否能有效的参与到整个环境案件的过程中, 因此, 关于主体的界定问题也就成为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本法律, 要认识到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环境敏感期以及转型期共存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的风险高发期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处于升级期的严峻形势, 处理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公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新一轮挑战[6]。

4 结语

在我国, 环境的公诉公益是一项新的规定, 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并且要在能够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 防止出现滥诉现象。

摘要:目前, 在我国的法学界中, 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情况, 环境问题开始日益严重, 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 因此, 环境纠纷的数量也开始日益增多。现阶段, 我国的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仍旧存在着受案的立法阻隔以及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实体的请求会受到一定的阻隔等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环保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与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的有限开放, 将会为处于困顿中的环境公诉公益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现状考察

参考文献

[1]赵正群, 沈彩亚.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现状考察[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 (5) :32-38.

[2]杨尚东, 朱秀芸.环境信息公开与行政公益诉讼——由“启东事件”引发的思考[J].绿叶, 2012 (9) :57-63.

[3]龚峋, 赵京慰.“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第一案”探析[J].中国环境法治, 2011 (12) :109-115.

[4]郑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0.

[5]吴玉萍.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8

一、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对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意义

1.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内容趋于统一,形式更为规范。因各地不同的办案模式、文书制作习惯、案件装订规范等因素,一直以来,不同地区的检察机关诉讼文书存在差别。例如:有些地区要求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案件要注明案件来源、抓捕经过,并以独立的文书形式随卷移送。而有些地区却要求将上述文书统一归入审查结论报告或立案决定书中。类似这样“不起眼”的差异在各地大量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与管理上的混乱。而统一系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新的网上办案模式将不同部门的工作,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分为不同的办案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配套大量的文书模板。案件承办人在受理案件后,只需要按照列表中的文书类别,生成相应的文书模板,按模板的内容逐项填写即可。这样的操作系统既做到了案件受理流畅清楚,又保证了文书模式的完整统一。同时按照办案步骤逐步生成的文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纸质卷宗的装订顺序。这在完善文书格式、内容的同时,规范了卷宗的装订顺序,为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极大地促进了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和发展。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施前,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管理部门每年不仅要搜集、整理一年来的纸质诉讼档案,而且要对纸质诉讼档案进行逐页扫描,存入电子信息库。基于庞大的案件数量,检察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对诉讼卷宗的归档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一般来讲,一年的刑事卷宗要等到次年三四月份才能上交到档案管理部门,到六七月份,卷宗才能顺利归档完毕。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施后,随着案件承办人的逐步操作,相应的文书材料在案件办理时已经自动生成,搜集到的证据也因统一系统软件操作要求扫描入电子卷宗。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流程结束后,电子档案即整理完毕。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档案管理部门工作量的同时,也能保证诉讼卷宗,尤其是诉讼电子卷宗在案件侦结后及时归档,解决了以往诉讼卷宗归档的滞后性,极大地促进了诉讼档案的发展。

3.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便于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统一管理。近些年来,各省、市、区(县)检察机关十分重视诉讼档案的建设工作,诉讼档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基于庞大的诉讼档案数量,及案件归档的滞后性,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统一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往,对诉讼档案的管理,仅限于自查自纠及上级部门的抽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施以后,由于其系统自身的授权,上级部门可以随时调取下级检察机关诉讼电子档案,随时查看相关案件的诉讼情况、文书及证据,及时对诉讼档案内容、诉讼程序、证据效力等内容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无疑很好地促进了诉讼档案的统一管理。

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背景下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认识程度不足,对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不够重视。相对于传统办案方式,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开创了检察机关网上办案的新模式,其必然也一定会成为今后检察机关受理刑事案件,开展司法工作的主线。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与管理也必将依附统一系统而向前发展。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初期,一些检察干警还没有熟练掌握系统基本操作,继而导致部分应制作的文书因不会操作而缺失;与此同时,基于“图省事、免麻烦、上传越多,越容易出错”的心理,一些检察干警在进行系统操作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将搜集到的刑事证据完整扫描并归入电子卷,没有将相关案卡填写完整,没有将同步录音录像材料完全归档保存。这些“不能操作、不想录入、不愿归档”的行为,势必会造成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内容的缺失,势必不利于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建设和发展。

2.基于系统自身的原因,导致诉讼档案内容不全。现行的系统规定,超过50MB的超大文件不能上传到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予以保存。这是因为超大(大于50MB)的文件占用了有限的存储设备资源,降低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适用效率,影响了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导致部分服务器速度过慢,影响办案效率。虽然,禁止大于50MB的超大文件上传暂时缓解了服务器的运行负担,然而,这种禁止性的规定却不利于诉讼档案的发展。一方面,刑事案件,尤其是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要制作同步录音录像,有些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其询问、讯问笔录甚至长达七八个小时。而最终形成的录像文件,基本都会超过50MB。这样一来,部分的同步录音录像因上述禁止性规定而不能归入到诉讼电子卷宗,这无疑破坏了诉讼卷宗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电子证据,以佐证相关犯罪事实,例如:QQ聊天记录、现场录音、录像、光盘等,有些内容文件过大,也存在不能上传到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情况。这些可以直接佐证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若不能归入到诉讼电子档案,无疑直接影响了诉讼电子档案的发展。

3.亟须适应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人民检察院档案管理办法。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科学管理,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并以八个部分,二十七项条文对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随之出台的《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又对其作了补充及说明。以上两个办法很好地规范了全国检察机关的档案管理工作。然而,随着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全面实施,系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方面,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出现了新式的诉讼文书,例如:办案工作区申请表、主管领导审批手续、案件管理部门收案、送案通知书等,这些文书如何进行立卷归档,上述两个办法都没有涉及;另一方面,上述两个办法中,对文书具体内容如何撰写也鲜有规定。随着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推广,诉讼文书应如何制作,文书内容应怎样书写,需要统一的规范。

三、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下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检察干警重视程度。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检察系统案件办理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检察干警的培训工作。首先,对一线办案干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培训。既要保证干警在现有岗位上熟练进行本部门相关业务的系统操作,又要落实在跨部门案件移送时案件流转的有序衔接。其次,要对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等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避免出现因审批手续操作不当给后续案件办理带来不便的情况。最后,要加强技术部门专业人员的培训,强化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处理系统突发事件的能力,以确保其对本院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监管和维护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广大检察干警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重视程度,促进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建设和发展。检察干警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每一步操作,特别是法律文书的具体内容,都将作为诉讼电子档案予以保存。这些电子数据,也是上级检察部门浏览诉讼卷宗、查阅案卷材料、进行责任倒查的主要依据。因此,要加强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干警真正重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案件承办人在制作法律文书时,适用法律准确无误,论述犯罪构成条理清晰,填写案卡全面完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重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真正促进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建设和发展。

2.要加强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利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可以说是电子信息平台和检察机关日常业务的完美衔接。在提高检察系统办案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了诉讼档案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由于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面推行的时间较短,一些实践中出现的系统“硬伤”还需要技术人员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对系统硬件进行优化升级。增加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服务器内存的同时也要扩充硬盘容量,以便能够使较大附件顺利上传至系统。另一方面,要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操作进行升级。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硬件的性能提升优势,要采用性能更优、处理能力更强,运行更稳定、系统更安全的操作系统,以便更加流畅地进行系统操作;与此同时,要加强检察系统内网的专网维护,全面提升检察系统专网的信息传播速度。这样才能在扩大信息存储量的同时保证较大附件上传网络畅通无阻,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保证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全面、完整。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9

1.电子档案的特征。电子档案,即作为档案保存以备今后查考的归档电子文件。2001 年1 月施行的国家档案局推荐性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指出:电子文件是以数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同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具有设备依赖性、非直读性、信息与载体之间可分离、原始性难以认定等特征。由于电子文件没有固定的存储载体,而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输出,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来判断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电子文件也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其内容容易更改而不易察觉;电子文件签署技术远未成熟和普及,无法通过签署的印章来确保其原始性。这都使我们难以通过同于纸质档案相同的标准和方法对其“原始性”进行鉴别。

2.电子档案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凭证作用。档案学界一般认为,“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1]6。档案能在法律程序中发挥凭证作用正是基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这一本质属性确保档案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样,电子文件能否起到凭证作用,也取决于是否能够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进行认定。电子文件没有固定载体,不能以实在的物理形态直观呈现出来,甚至可能因传送、转换丧失原始格式,无法从形式上对电子文件原始性进行认定,因而只能从内容上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进行认定。如果一份电子文件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其内容确实是原始制作,此后也从未进行过更改,那么应当认定该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从而具有证据学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性。目前就电子文件的凭证属性还存有不少疑虑。电子文件形式的不固定性和制作、传递、处理的虚拟化使得人们难以区分原件和复制件。传统意义上的原件或原始性概念难以成立,内容的易变性更带来原始性认定的难题,而档案的凭证性依赖于对原始性的判定。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子文件具有虚拟性、数字信息难以长久存取、信息不稳定、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等特点,因而其安全性容易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2]17。

二、电子档案作为法律证据的法律规制

随着电子商务、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等涉及电子数据的案件逐年增多,电子数据作为一种证据形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立法中也都对电子数据证据做了明确规定。

1.国外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 年和2001 年分别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和《电子签名示范法》,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数据证据的一些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只有符合最佳证据规则、传闻规则、认证规则等证据规则规定的证据才能被采纳而进入诉讼程序,因此电子证据能否被采纳需要考虑电子数据证据与相应证据规则的关系。美国在《联邦证据规则》等制定法及相关判例中,对电子数据证据的传闻规则、最佳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鉴定机制、证据开示问题等都做了规定。由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自由心证制度允许法官采用任何有关的、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因而法官对于是否采纳某一电子数据证据享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电子数据证据立法,多在电子商务立法中做原则性规定,对电子数据证据的书面形式、取证规则等少数问题则在诉讼法或者证据法中做出规定。

2.我国关于电子数据证据的规定。早在1999 年,我国《合同法》第11 条即规定合同可以电子邮件、电文数据的方式订立。2004 年通过的电子签名法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明确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认证等问题,但由于其是关于电子签名的专门法律,适用面有限。2013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 条正式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将电子数据证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处理。2015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解释》第116 条对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证据进行了区分,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三、电子档案发挥证据作用的障碍

1.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法律定位难题。学术上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问题众说纷纭,目前关于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主要有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鉴定结论说、种类组合说、独立证据说等。在实务中更是因为定位不明带来适用上的困惑。电子数据证据因其复杂和特殊性,很难将其纳入现有证据体系加以适用。2013 年《民事诉讼法》修订虽明确了电子数据证据的独立证据类型法律地位,但同样基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于电子证据调查收集、质证、认证等问题难以在民事诉讼法中做出明确和统一的规定,因此,《民事诉讼法》仅对电子数据证据做了原则性规定,而将具体运用规则留待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这都阻碍了电子档案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凭证价值作用。

2.电子数据证据的调查取证问题。电子数据证据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通常存储在各种电子介质上,其本身难以为人们所直接认识,且容易篡改,这都给调查取证带来难度。在民事案件中,缺乏对计算机现场勘查、网络证据收集,电子数据扣押或者保全,取得的数据进行备份等法定程序的规定,当事人调查收集的电子数据证据经常难以得到法官的认可。实务多采用电子证据公证形式,但费用较高,且存在瑕疵公证情形,对其证明力也存在争议。

3.电子数据原件难题。电子数据的非直观性特性直接导致其难以适用纸质文件的“原件”标准。电子文件没有固定的存储介质,电子文件的使用、移交和存档中都可能给文件带来变化、损坏或丢失,难以确保原始性。这给民事诉讼的证据质证环节带来难题。民事诉讼质证环节的传统规则是提交原件、原物,电子数据的原始性则很难判断,电子签名法仅对于数据电文的原件要求做了规定,还有诸多电子数据证据缺乏关于出示原件、原物的举证规则。

四、电子档案发挥民事证据作用障碍的破解方法

1.通过技术措施确保电子档案原始性和真实性。(1)加密技术。通过在电子通信系统中采用“双密钥码”进行加密,每一个加密通信者在网络中拥有可以一个公开的加密密钥以及一个严格保密的解密密钥,发送者使用接收者的公开密钥发送文件,接收者使用只有自己知道的解密密钥打开,以此保护电子文档的原始和真实性。(2)电子签署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电子签名确认作者与该电子文件的法律关系,表明作者对电子文件的法定权力和责任。(3)防写措施。通过软件将电子文件设定为“只读”状态,从而有效防止电子文件被任意修改,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和真实性。(4)消息认证。常用的为利用分组密码进行消息认证,当计算结果与接收者所收到的认证字一致时,即可认定接收的电子文件内容与发出时相一致,电子文件的原始和真实性得以证明。

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确保其实现法律凭证作用。(1)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技术、职业道德各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和管理的严密性。同时,建立一套电子档案归档的审批制度,从严把关,从源头上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2)规范电子档案全过程的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和纸质档案的要求有很大区别,需要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制度建设。应及早建立电子档案从形成、传递、输出、保存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确保每一个环节有明晰的管理制度和周详的职责分配,避免因职责不清、制度不明、考虑不周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只有建立电子档案的收集、积累制度和严格的归档制度,才能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立健全认可电子文件法律证据价值的法律、法规。电子档案能够作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凭证属性作用,除了电子文件本身具有法律证据价值所要求的客观真实性等全部必要属性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立法条文对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价值进行认可。(1)针对我国电子档案的立法严重落后于电子档案的客观要求现状,加强电子档案的立法。目前在《档案法》及国家相关法规中对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技术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并没有明确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作用。应当通过档案立法,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2)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针对电子文件的实际情况修订有关法律,明确电子文件满足何种管理手段和程序,方能具备相应法律凭证作用;规定伪造档案、破坏档案原貌、拒不执行保持电子文件原始性管理手段和程序的行为应负的具体法律责任等等,通过上述法律措施,确保电子文件发挥凭证作用有法可依,并通过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充分保证电子文件实现法律凭证作用。(3)在现有《民事诉讼法》对电子证据的原则性规定上,进一步明确电子证据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操作规则。这就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探索不同种类电子文件法律证据调查收集、质证、认证问题,建立一套有关电子数据证据调查收集、质证、认证等方面的运用规则,以便于实践操作,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诉讼档案的公开 篇10

在高校诉讼案件中, 高校学生档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历史记录, 当其符合作为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特征时, 就可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然而, 这种司法实践的做法在法律上是否合理, 是否与法律精神、法律规范相符合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对高校学生档案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学生处分材料在诉讼中的证明力, 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的法律分析

1.高校学生档案及其属性。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 它全面而客观地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状况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过程, 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重要信息。它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人生履历, 也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1]。而在《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当中对档案的定义为“国家机构, 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2]。从中国法律对档案的定义可以看出, 法律意义上的档案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记录[3]。这种依据和记录都是组织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具有真实客观性。

2.高校学生档案在诉讼中作为证据的可采性。证据在我国法律意义上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反映和证明客观真实的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质证时, 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 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在诉讼程序当中, 控辩双方、原被告双方举出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经过法庭的质证以后就成为证据, 如果在高校诉讼案件当中, 控辩双方、原被告双方提出的材料是高校学生档案, 经过质证后被法院认可, 那么此时高校学生档案就成为证据。它的可采性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 具有了可采性, 才能够作为证据来使用。证据的可采性又叫做证据能力, 是指某个证据被允许在诉讼当中使用的资格, 通常认为一个证据只有满足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要求之后才能够在诉讼当中使用, 档案如果要作为证据来使用也必须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4]35, 即证据的“三性”。

(1) 证据的真实性, 是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 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表现形式和其记录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和理解。高校学生档案在诉讼当中作为证据必须满足真实性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 高校学生档案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表现形式上从最初的纸质文件形式变为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和胶片文件等形式, 现有的表现形式并不影响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的真实性, 因为不管是纸质、电子形式还是胶片形式, 都是可以转化成为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形式, 因此高校学生档案是符合作为证据的真实性要求的。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在内容上也是具有客观真实性的, 它全面而客观地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状况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过程, 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并非经过推理判断、假设、臆测等过程才得出的演绎结论。

(2) 证据的关联性, 是指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必须具有关联性, 即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 能够对案件事实的确定产生实际意义[5]108。例如2004 年, 海口市一起假冒海南医学院毕业生骗取《医师资格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政案件中, 市卫生局工作人员查看了海南医学院录取新生花名册和学生毕业分配名册后, 立辨真伪。海南医学院录取新生花名册和学生毕业分配名册就可以证明案件的事实, 就是具有关联性的,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3) 证据的合法性, 是指证据的形式、提供证据的主体和证据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也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形式合法是指作为证据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档案的形式。在中国的法律体系当中规定了七个类型的证据, 分别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而就高校学生档案来说, 它是记载历史真实的事实, 这种事实一般体现为文字, 也有少数为实物和电子形式, 但不论文字、实物还是电子形式都属于法律规定的几种形式。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来说提供证据的主体必须合法,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高校学生档案内容主要有十类, 每一类内容都是由内容产生的相关部门或个人提供, 并且经过严格审查, 它的形成是高校学生档案的制作和归档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依照法定程序来进行的, 否则所形成的材料既不属于高校学生档案也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其取得过程也必须合法。例如高校学生档案内容中的第六类:处分材料 (包括个人检查、调查报告、校级处分决定或免于、撤销处分的意见等) 的获得和确认, 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高校学生档案一般存放于学生档案专管部门, 是依照既定程序获得, 并且尽量要求为原件, 这样的高校学生档案在诉讼当中作为证据才更有证明力。

二、高校学生档案在诉讼中的证明力

在中国的法律当中,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在证明案件的事实方面起到的作用, 是运用证据来使他人相信或说服他人相信所主张的事实或者要认定的事实。“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层出不穷, 反映了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此类事件主要集中在学生处分问题上, 而这类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作出学生处分决定时对证据证明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是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的一方, 这些证据材料的来源根据《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高校学生档案内容中的第六类:处分材料 (包括个人检查、调查报告、校级处分决定或免于、撤销处分的意见等) 就应该包括作出学生处分决定的一系列支撑材料。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 必须是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处分的实施者必须进行判断、筛选, 作出正确的处分决定。

有关高校学生处分的行政诉讼案件, 其证据规则应当以高校处分证据规则为基础, 因此在作出学生处分时所收集和采用的证据在实体和程序上都应该严格按照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对各种证据进行审查和选择, 遵守证据规则。使作出学生处分所采用的证据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这对于今后如果就学生处分发生纠纷, 提交的证据就更有证明力。在学生处分程序上应当合法合理, 首先应搜集证据材料、出具调查报告、提交并审查处分的建议或决定, 然后在公布学生处分决定前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再到正式发布学生处分文件, 同时送达受处分学生签字确认并告知申诉权利, 每个步骤都不能减省, 而每一步都必须留存有效的证据并存入高校学生档案。

高校学生处分中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参与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拍照、录像、录音、复印等。学校在作出处分前, 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收集必要的证据, 以确保对学生作出处分行为的准确性, 使处分基于事实依据。在收集证据时, 应当注意使用一些方法将证据固定下来, 如在考试舞弊案中, 可将学生作弊的试卷保留, 并在上面注明原因, 由学生当场签字确认, 这是诉讼法中的书证, 可以用来作为学生考试违规的证据, 这对于学生作弊事实将起到非常重要的证明作用, 是高校学生处分的重要依据。

高校学生档案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 按照《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组卷, 其在诉讼当中证明力大于一般的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能否具有完全证明力在具体案件当中仍然需要法官根据案件情况来判断, 判断上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 档案证明的事实与案件的关系。比如有关学生处分的诉讼案件, 高校学生档案中有关学生处分的材料能够证明案件发生的主要事实, 那么此时高校学生档案就是直接证据, 可以直接作为案件裁决的依据;反之如果档案作为证据证明的事实不是案件的主要事实, 要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还需要其他证据, 那么此时档案就是间接证据。第二点, 高校学生档案本身由于存在的形式不同, 可能是文字, 也可能是视听资料, 还可以是胶片资料, 因此在案件当中就可能为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 这几种类型的证明力也是不同的, 但是相比于其他方式获得的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来说, 高校学生档案作为证据的证明力更强一些。

高校学生档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历史记录, 记载了学生在特定时间的活动。在高校行政诉讼案件中, 有可能成为直接证据也可能成为间接证据,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说, 证明力更强一些。因此做好日常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 增强法制意识, 及时收集、整理并保存好真实有效的学生档案, 既可以使之成为学生本人也可以成为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规避法律风险;当有纠纷发生时, 还原事件真相。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

[2]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2000.

[3]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4]俞亮, 张弛, 档案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规则[J], 档案管理, 2007 (3) .

上一篇:燃气发电站下一篇:无线传感器射频识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