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论文

2024-07-29

课程教学论论文(共8篇)

课程教学论论文 篇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从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等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形式: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由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注意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等之间的关系;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为基本对象,有目标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二)本章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与流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二是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属于学校。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条件和能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开发校本课程。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参加校外实践,了解学生所见习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情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2课时)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专门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和内容(课程)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教学认识论是我们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人类教学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两种基本形态;理论指导、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总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优化教学即使教学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可以从质量、效率和过程等不同角度来评判,优化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任务而做出的规定和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激励、标准三大功能;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功能,教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教学促进个人发展这一中介才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第八章 教学模式(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在当代,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综合的大趋势;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既需要学习掌握好基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关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本章安排课堂讨论(2课时):如何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代,国内外均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第十章 教学手段(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手段有多种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它是社会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给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5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因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而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局限性则促成了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围绕着教学的集体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而展开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整体丰富和多样综合;班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型和结构,同时又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等一系列工作。

本章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章节的学习,安排讨论:(1课时)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内容;掌握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反思我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

(二)参考资料

1.《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学论》田慧生、李如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下)[美]布鲁巴克,5.《课程与教材》(上册)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3~88 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沈玉顺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kjjf.chinajournal.net.cn

2.《基础教育课程》/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ppt:jcjk.chinajournal.net.cn

3.《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jxzx.chinajournal.net.cn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昆明/云南省教科院 /hppt:kcjx.chinajournal.net.cn

5.《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浙江教育学院 /hppt:jxyx.chinajournal.net.cn 6.《小学教学研究》/江西/ /hppt:xxjy.chinajournal.net.cn 7.《小学教学设计》/江西/ /hppt:xxjx.chinajournal.net.cn 网上资源: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政策法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程教学论论文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英语

英语教学在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加强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课程是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 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 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 老师便成了工匠, 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 所以教学计划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立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这就是为什么教学设计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我的英语教学中, 我会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是新课中, 都先设计自己的教学, 在这一个单元中, 重要的英语语法是什么、句子是什么、单词是什么……知道了每一个重点后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开始设计我的教学, 怎么的讲法、怎样的例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又好又牢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我会设计好我的英语教学, 在这一篇英语课文中, 我需要的一切教学语言、教学工具等。老师要明白, 教学设计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 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 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在我的英语教学设计中, 我觉得有几点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计划和开发以及传递与评价的系统化, 同时老师也要明白教学目的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教学目的用课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其实, 在老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教学设计中, 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老师只有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教学目标, 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因素。教学目标的叙写, 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老师要思考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 老师就要以这个作为自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教学设计要具有明显的教学方向, 这也是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教具的依据, 也为老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是老师也要明白, 有些教学目标是不能测量学习结果的, 也需要加以重视。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目标所未曾提示的其他任务, 未曾预料的教学活动也可能引出更有价值的结果。就像老师的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是指学习上、成绩上的影响, 也有性格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影响。老师的教学目的, 需要有一个分析的过程, 就是把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或者课时计划上的教学目标, 变成一系列具体的特定行为目标, 要化整为零, 把笼统变为具体, 把总目标划为分目标, 再把目标划分成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目的。老师要对教材中的每个局部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理出分明的序列并尽力使之量化。

在教学中, 我相信如果能妥善地处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 一定会让教师自身的教学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甄德山.实用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论英语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英语

英语教学在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课程是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老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所以教学计划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这就是为什么教学设计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会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是新课中,都先设计自己的教学,在这一个单元中,重要的英语语法是什么、句子是什么、单词是什么……知道了每一个重点后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开始设计我的教学,怎么的讲法、怎样的例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又好又牢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我会设计好我的英语教学,在这一篇英语课文中,我需要的一切教学语言、教学工具等。老师要明白,教学设计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在我的英语教学设计中,我觉得有几点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计划和开发以及传递与评价的系统化,同时老师也要明白教学目的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教学目的用课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其实,在老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教学设计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因素。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老师要思考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老师就要以这个作为自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教学设计要具有明显的教学方向,这也是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教具的依据,也为老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是老师也要明白,有些教学目标是不能测量学习结果的,也需要加以重视。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目标所未曾提示的其他任务,未曾预料的教学活动也可能引出更有价值的结果。就像老师的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指学习上、成绩上的影响,也有性格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影响。老师的教学目的,需要有一个分析的过程,就是把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或者课时计划上的教学目标,变成一系列具体的特定行为目标,要化整为零,把笼统变为具体,把总目标划为分目标,再把目标划分成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目的。老师要对教材中的每个局部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理出分明的序列并尽力使之量化。

在教学中,我相信如果能妥善地处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一定会让教师自身的教学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甄德山.实用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第六中学)

语文课程教学论 篇4

——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互结合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4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放语文课程,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外拓展 结合

【正文】

《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

(一)课外扩展的定义

开放性课堂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和谐的、轻松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易于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拓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各学科的课程负担过大,极大地压缩了课外语文阅读的拓展;初中生却因为自身和老师指导不利,很少甚至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1)加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科指导。(2)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3)结合实际,合理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4)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课堂,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三)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1)巧用错误,归谬引申(2)借助质疑,顺藤摸瓜(3)直面发难,润物无声

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才能自发、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拓展应有的品性

在一节课中,抓准时机的好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过多、泛化的拓展却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要有效,实在,就要遵循语文课自身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⑤这些话语强调的都是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尤其是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随机性,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情节,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教师应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自主诵读、感悟、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性评价。“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⑥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如在《我若为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就在课件中引进了《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皇帝、皇后、皇子等画面,这可好,一下子就使课堂炸开了锅,那些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他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拓展当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卖点”。笔者听过一堂《赤壁怀古》的公开课,该教师介绍苏轼时从三苏名震京师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被贬黄州,从得罪当权、得罪皇帝的诗篇讲到皇帝的爱才不杀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比较形象还从周瑜的年少有为带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万人迷的风流形象。这样的课让学生爱听,但由于教师课外知识讲的过多,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研读的指导就相应减少了,导致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重点没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我与地坛》中大介绍史铁生与某国际体育明星的友谊、在《荷塘月色》中来段即兴的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必“每课必拓”,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结语】

课程与教学论 篇5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的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本书中泰罗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简答)

1、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及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简答)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者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

五,泰勒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六,“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基于主要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

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2、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七,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机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八,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九,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 篇6

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泰勒模式属于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传统模式、经典模式。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 model)就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学科专家的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的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的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 2.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的,而学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只能是少数的。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1)教育和社会哲学

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目标,把那些与所持哲学观相一致的目标确认为重要的目标,而剔除那些相反的或无关的目标。

(2)学习心理学

教育目标即学习的结果,泰勒认为,除非这些目标与学习的内部条件是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的筛选,在最低层次上,就是区别那些可能达到的目标与不能达到的目标;在较高层次上,就是把那些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另外,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对年级安排、获得特定类型目标所需要的条件都是有意义的。3.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过程,演示推铅球的动作等。而“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在于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因此,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生的变化”。

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泰勒指出,这种陈述的问题在于,“它们没有具体指明,面对这些要素,希望学生做些什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发生了所希望的变化”。因此,“陈述教育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种目标固然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变化,但由于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和概括,要有效地达到地不大可能的。“因而,我们必须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运用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2)二维图表陈述法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维图表: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具有实践可能)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使学生获得满足)(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力所能及)(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多种经验→同一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在规划具体工作时有广泛的创造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学校都有可能开发指向同样的教育目标的广泛的教育经验。因此,“不必为了保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在课程中提供有限的、指令性的学习经验”。(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同一经验→多个目标)这既是选择学习经验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泰勒所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课程规律。这条规律所产生的效果包括两方面。从积极方面看,能过同样的学习经验达到几种所期望的目标,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经验应当同时达到几种理想的目标。从消极方面看,则意味着为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引起其它不良结果,这是课程工作者需要警惕的。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2)有助于获得信息;(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除了上述三条主要标准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原则,而确立组织原则的基础是正确认识“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之间的关系。“逻辑组织”反映学科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心理组织”体现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②广域课程(broad fields)。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课程。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④未加分化的课程。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经验课程,把整个教学计划视为一个整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课程。(2)中间层次:①按序列组织的学程,如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社会科学Ⅲ;②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如四年级的中国历史,五年级的世界历史。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但较少考虑其联系和关系,合起来并不构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学科。(3)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4.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即采用分科课程、广域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即考虑学习经验组织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即采用课、课题还是单元的方式。(4)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这是课程的最终实现状态。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次以上的评估。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变化是否发生。※泰勒的贡献:用评价代替了测验。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一是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小结: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与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五)泰勒原理的意义

泰勒原理问世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复变函数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篇7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复变函数论》这门课现行使用的教材有许多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例如:复数的概念、复数的表示方法、复数的四则运算等),对于这些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补讲一些在中学数学中实际应用的内容,例如利用复数理论证明几何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所必备的关于复变函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对所学知识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教材中还有些内容与数学分析相近(例如:极限、连续、导数和级数等),教师应通过类比数学分析讲复数理论、复变函数的微积分理论、删去多值函数和支点等一些复杂问题,增加绪论内容,结合数学史阐述清楚复变函数论的形成过程、研究的对象、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在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这门学科现在科研的前沿,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较好的认识和学好的思想准备。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利用类比方法教学。

复变函数就是自变量为复数的函数,复变函数论在众多的数学分支中属于函数论,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在某种意义下可导的复变函数———解析函数。我们在《复变函数》教材中讨论的是单复变函数的理论,因此《复变函数》是《数学分析》中一元实变函数的推广又称为复分析。《复变函数》作为《数学分析》在复数域的延拓,在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二者都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利用类比方法教学。

所谓类比法,是指通过对两个对象类似之处的比较,由以往获得的知识引出新的猜测的方法。人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就是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类比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复变函数论的许多概念和定理(例如:函数及其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与数学分析中的概念和定理相类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首先抓住这些概念或定理进行新、旧之间的比较。

1. 极限概念的类比

实分析和复分析都是用极限的方法去研究函数的分析性质。极限概念是实分析和复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掌握好极限的概念是学好复变函数论的基础。学生应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极限概念的有关内容,利用实分析与复分析的相似及相异点,紧紧抓住实一元函数和实二元函数的极限概念进行对比。教师在对比中讲述,学生在对比中思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变函数极限的概念,形式上和数学分析中一元函数极限的概念相同,即limf (x)=A或(x→x0, x∈D);limf (z)=A或f (z)→A (Z→Z0, z∈G)。给出定义以后,我们可根据实数函数极限的性质引导学生猜测出复变函数极限的一些性质,再去验证,通过类比使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获取新知识,然后指出它们的本质不同之处。在复变函数极限概念中,Z→Z0时关于路径的要求比x→x0时关于路径的要求苛刻得多,前者Z→Z0要求z在复平面上沿任何方向或任何曲线趋向于z0,而x只能沿实数轴从x0左右两边趋于,可见Z→Z0与x→x0趋近的方式是有差别的。

再与实二元函数极限定义类比。一个复数z=x+iy本质上由一对有序实数(x, y)唯一确定,即z=x+iy圳R2空间的有序实数对(x, y),而有序实数对(x, y)圳坐标平面上的点p (x, y),因此复数z=x+iy圳坐标平面上的点p (x, y)。这样学生会将复数z、R2中的有序实数对(x, y)、坐标平面上的点p (x, y)视为同义语,把复数集、平面点集、二维空间R2的子集看成一回事。

由z圮(x, y),复变函数f (z)可看成关于x和y的函数,其极限定义可与实二元函数的极限定义比较,而实二元函数又是在多元微分学中讲过,学生较为熟悉,这样进行比较,可加深学生对复变函数极限念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复变函数的极限定义与实二元函数极限定义相似成分较之实一元函数要多一些,似乎完全相似,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一个复变函数确定两个实二元函数,复变函数的极限存在与否取决于两个实二元函数极限的存在与否。两个实二元函数的极限都存在才称复变函数的极限存在。

2. 导数概念的类比

在微分学中,对一元函数的导数是这样定义的:设函数y=f (x)在点x0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包括x0点),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时,相应的,函数有增量,Δy=f (x0+Δx)-f (x0),当Δx→0时,比值的极限存在,称此极限为函数y=(x)在x0处的导数,记为f′(x0)。复变函数的导数定义为:设函数w=f (z)在区域D内有定义,给自变量z∈D以增量Δz=Δx+iΔy,相应的,函数有增量Δw=f (z+Δz)-f (z),如果当Δz以任何方式趋近于零时,比值的极限存在,称此极限为函数f (z)在点z的导数,记为f′(z)。在讲解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顺利接受新知识打开了大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举出实例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单连域、多连域的概念:一个区域B,如果在其中任作一条简单闭曲线,而曲线的内部总属于B,就称为单连域。一个区域如果不是单连域就称为多连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单连域好比一张完整无缺的报纸,而多连域则好比是这张报纸被剪了若干个洞。这样,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授内容特点介绍一些数学史。数学理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让人很感兴趣的历史,从中可以再现数学大师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他们是如何探索真理的,从而启发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复变函数》作为《数学分析》在复数域的延拓,在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二者都紧密相关。学生经过《数学分析》的完整学习,方可具备相当扎实的函数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依据自主探索学习的基本理论,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在复变函数教学中教师可适合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例如,“复数”这节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复平面上的点集”的内容与数学分析中平面点集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再讲这些内容,既浪费时间,学生听起来也不会感兴趣。如果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他们会更集中精力去钻研,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逐渐消化、理解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将知识不断地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综合变成自己可以运用自如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章节的小结、习题课等形式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路径和方向去思考,多角度多方向去观察,尽量探索出多种解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复变函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开发过程,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兴趣化,以及教学器材的现代化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每一个问题,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把握好接受性的原则下,对疑难问题不回避,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理论联系实际、求实严谨的学风。其次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一些不正确思想和做法,要及时指出,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功课上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学习上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复变函数的教学质量就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复变函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3.

[2]姜淑珍.关于复变函数论教学方法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3]姜涛.改革高师数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1) .

营销口才课程情境教学论 篇8

【关键词】营销口才 情境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16-02

口才是一种语言,脱离了一定的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营销口才课程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关的情境。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本文分析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情境化和职业化两方面探讨营销口才课程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源于英文“Situational approach”,又称口语情境法。其教学思想的发展经历时代的变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先驱孔子到西方教育史上希腊的苏格拉底,法国的卢梭以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都对情境教学法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比是创立情境法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和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曾经在他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有对情境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如孔子主张“相机教学”,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景,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则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的效果毋庸置疑。它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矛盾。

二、营销口才课程教学情境化

营销口才是一门职业技能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根据工作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来设置情境组织教学。因此,情境教学中情境环节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将营销口才课程情境教学的创新点归纳如下。

(一)充分考虑所设计的情境内涵的可解读性。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手里拿一张京剧脸谱的图片以此导入话题。学生有谈及绘画的,也有谈及创意的。其实这位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畅谈京剧,但因为他创设的情境内涵未能使学生领会到,所以导致教学双方产生歧义。后来改成出示京剧的视频或是放一段京剧,教学效果好很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地考虑自己所设计的情境内涵的可解读性。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适宜的、有效的语言情境,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来考虑何种情境才是最适宜的。而最佳情境的获得得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真积累和努力尝试。

(二)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由于营销口才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收集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口语交际资源,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例如,商务谈判课中,可以先让学生观摩精彩的谈判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训。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即分为买方和卖方,并安排各方的代表就某一商品的交易进行谈判,要求谈判结果必须是“赢—赢式”,即达到“谈判双方都是赢家”的目标。其余的人作为听众,可以给自己的一方传纸条,出谋划策。这样,人人都参加这项活动,都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学生了解了这项复杂的活动。

三、营销口才课程教学职业化

进行口语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的水平,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应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对接,有意识地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口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助力。在教学中将专业与情境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行业口才表达要求,增加口才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前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职业情景模拟训练。作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营销口才课,课堂上可以设置与营销专业相关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假定的情景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习的技巧进行模拟求职应聘、职场交际口才、管理口才、推销口才、柜台口才等,这是工作前的预备练习,也是对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运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营销口才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教学为主,采用循序渐进的三步实践体系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实现。下文以第十章“柜台口才”为例,通过教学实例来对营销口才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任务驱动。开始学习前,首先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结合这一具体任务,讲解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具体如下:先导入一段多媒体资料以引出新课,内容可以是登录相关网站的一些“在线教程”,也可以是用自拍的DVD播放资料,如商场的导购影视片等。让学生通过声、形、像真切感受柜台销售职业的工作氛围。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拓展专业认知的体验中对柜台口才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幽默流畅、通(下转第146页)(上接第116页)俗易懂的特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第二步,资料搜集。经过与合作企业的共同讨论、研究,及本课程教学组人员的资料收集,整编了本课程各教学环节与销售行业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及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应用于教学。通过活生生的实际案例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理解柜台销售导购原理并掌握与顾客沟通、交流的具体方法。

第三步,仿真模拟。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说服能力。采用“商场柜台销售”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推销员、顾客,按照要求进行演练,在演练中掌握各种技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商场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向顾客介绍商品时机把握得当,介绍有新意,能够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回答顾客的询问和异议迅速恰当;能够把握时机,及时促成交易。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实践为中心,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氛围。此法通过团队的力量和同伴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精神培养。

以上是笔者在营销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仁们广泛交流,从而能够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口才,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苏扬.卡耐基成功之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99)

【作者简介】关 秋,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下一篇:智能交通灯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