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业设计

2024-07-30

有效作业设计(共12篇)

有效作业设计 篇1

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是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知识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合理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数学成绩,更好地培养数学素养。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更多的是逼迫性学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多将趣味性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成绩。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当即演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起立;(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3)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起立。通过这三个问题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

二、设计对比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今天课堂学习除法,在做作业时就会认为解题时都是用除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对比性,将新旧知识进行不断地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教师就可以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体积,接下来再来一题是计算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这样通过两道题的解答,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最终形成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多拿出几套教学方案和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出不同的题目难易程度,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进而共同进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进行布置, 然后将分层后的作业都布置下去供学生进行参考,进行有选择地做作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来完成作业。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本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活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根据课本中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自己动手操作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写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经历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的定律和公式来设计,要注重课堂练习题和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寻找有价值的数学题型,找出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题目。设计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使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多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这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求三角形和正方形之和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直接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通过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题目的趣味性、对比性、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作业设计 篇2

李东

新的形势下,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高年级的孩子富有好奇心,喜欢探险,我们的作业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布置有创新形式的作业,通过这种形式开发潜能,提高孩子们的闪光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通过安排学生写相应的片段,或者按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观察事物,仿写文章,或者让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实现心灵的沟通。例如在学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同学们课下观察身边的景物,利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景物。当同学们把作业交上来后,带给我的是惊喜,他们写的很成功,他们的心情融入文字中,实现了和事物的对话。在学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篇充满爱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回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可以是心里话,可以是一些实际行动,可以是通过文章的形式实现。这样的作业,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挑战性,他们愿意尝试,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与家长的积极沟通。

知识源于生活,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布置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喜欢,乐于探究,才能更好的实现作业的有效性,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案例与反思

李东

在教完古诗两首后,我把作业的布置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师:学习完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打算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呢? 生1:我打算抄写这两首古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生2:我打算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说一说,并把其中蕴含的道理写下来。生3:我想根据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画一画。生4:我想收集这两位诗人其他的诗来吟诵。生5:我想收集整理其他说明一定道理的古诗。

生6:我想整理跟这两首古诗所说明的道理有关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比老师设计的还要精彩。那么,我们就按照1+X的方法,同学们在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份喜欢、力所能及的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人设计的、自己也感兴趣的作业。X的数量可以自由选择(多选不限)。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

分析和反思:

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作业,优秀的学生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损。当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完成不同治度、不同题的作业练习,他们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无奈和负重。当然,在学生设计自主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教给学生设计作业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所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作业要加以评析和表扬。这样的作业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面向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案例与反思

李东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训练组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让学生领略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完这个单元,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一幅幅绚丽我多彩的传统文化中。这正是我布置作业的有效契机。师:请同学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自己动手去寻找、去收集、去欣赏、去感悟。你打算如何办好这一份手抄报。

生1:为了办好手抄报,我要阅读有关的书刊、杂志或访问家长,收集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办得内容丰富。

生2:我打算利用我的美术、书法的技能,将刊头设计、排版插图跟内容融合一体。生3:我要出的小报主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小报中要有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以及灯笼的文化等民俗小知识。生4:我要出的手抄报的主题是传统节日习俗,像重阳节、七夕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内容可以是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等精彩之处。生5:我打算出以“有特色民居”为主题的手抄报,收集民居中的图片、各种民居的特点介绍,力求图文并茂,夺人眼球。师: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出一份最精彩的手抄报。

有效作业设计 篇3

课外作业设计合作能力“减负”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却仍然挡不住学生的书包不断变沉。近几年,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优化课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想产生“轻负担、高效益”的作业效应,教师就要下功夫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我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立足课内,联系课外,学科融合,体现应用,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

一、设计分层作业,促进个体发展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能力及知识掌握来分层设计作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把被动做作业变为主动选择作业去做,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感受。

例如,学习完圆的面积设计的作业

A.已知:r=5cms=(直接应用公式)

B.已知:用一根50.24米长的绳子围了一个圆圈,张伯伯在这个圆圈里种上了草,草的面积是多少?(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C.在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小菜地里画了一个最大的圆种西红柿,在它的周围种韭菜,种韭菜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A层次是巩固性作业为必做题,B层次作业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综合提高题为选做题,C层次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挑战自己。三个层次的作业相互联系,逐步深入。

二、设计综合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认识突破都是在多学科的交叉处取得的,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科目间进行综合而灵活的思考是教师的职责。课外作业采用数学实践、社会调查、单元知识整理、写数学日记、出数学小报等形式,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情境族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是沟通学生生活和数学知识的桥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既富有童趣又能引发思考的情境,将问题“预埋”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期末复习设计的一组情境族作业:

《庞家奎——背学生过河的好老师》的故事随着媒体的大力宣传,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再过无桥之河,也不再让老师用双腿做桥,爱心人士决定献爱心,为他们修一座桥。

1.两山之间有一条河,这条河阻挡了河两岸的学生和居民,给学习与生活收到了很大的不便。你能帮A(图上小黑点)村设计一座长度最短的桥么?

2.量一量,图上的这座桥长()厘米.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是2米,这座桥实际长多少米?

3.在这座桥的两旁修上栏杆,每隔1米修一根栏杆(桥的两端都有),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根栏杆?

4.修桥时,每一米长的造价是35850元,一根栏杆需要2350元,修这座桥一共需要多少元(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

5.读一读,再省略万位后的尾数。

6.我们来算一算,学校和周边的村民大约有248人,如果按每天每人通过两次,每天将会有多少人次通过?那一年大约会有多少人通过呢?

7.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组情境族作业以“庞家奎背学生过河”为背景,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作业设计集直线间的距离、作图、测量、计算、解决问题、读数、写感想(学科整合)、思想教育等为一体,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四、设计合作作业,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但只有教师设计了“合作性的作业”,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工、交流、互助、信任,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性的作业可分为家长合作型作业和学生互动型作业。

如在教低段时,采用家长合作型作业较多。低段学生年龄小,一些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如学完“位置”后,让学生与家长一块儿调查学校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在与家长共同绘制学校位置图中,“四基”及情感都得到发展。

在中高段,一些综合性、实践性、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如在学完统计后,我组织学生就我校“早晨上学时间定在7:40是否合适”进行讨论。我校门前是交通要道,学生们进行了“校門前车辆通行与学生过马路安全性”的调查与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组采用自愿组合与教师依据住的远近、能力强弱进行微调的原则,从他们自己设计调查表格、推选组长、分配任务,到各小组间统计的汇总及分析结论的产生,到最后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协作能力,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毛泽东)。课外作业是教师为学生选择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试题,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我都要亲自做一遍,亲身体验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确保量最少,效最高。

参考文献:

浅谈有效作业设计 篇4

一、创设情境性作业, 让学生感受乐趣

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地思考, 大胆地探索, 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 促进学习, 感受快乐。因此学生是否乐于作业, 对习题内容是否感兴趣,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作业设计是否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计量单位”一课, 我设计了一道填写单位名称的习题:今天是11 () 8 () 。早上7 () , 小兰从2 () 长的床上起来, 用了6 () 很快就刷完了牙、洗好了脸, 吃了大约200 () 的早饭。就背起2 () 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 () 以外的学校跑去。在路上碰上了身高120 () 体重55 () 的小胖子军军, 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 小兰一回到家, 马上拿出1 () 长的钢笔和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 动画片开始了, 看了大约半 () 。吃完晚饭, 复习了一会儿功课, 洗刷完毕后就上床睡觉了。我将设计的这道填空题名称改为“小兰的一天”, 这样就富有生趣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同时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也得到强化。

二、开展游戏性作业, 让学生体验快乐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 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 设计富有趣味的游戏作业,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也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养成的一种好办法。六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 我设计一个转盘游戏作业, 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先让每一个学生预测指针会停在哪一种颜色上, 为什么?然后通过多次操作合作旋转, 让学生观察, 判断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最后再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观察思考, 探究知识的奥秘和乐趣, 体验知识的魅力和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操作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品尝成功

(1) 调查性作业。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获得各时期社会必需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灵活地设计一些操作实践作业, 让学生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 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 把学生作业引向课外、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

(2) 研究性作业。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中求异与创新。我在教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布置“有趣的包装”课题型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再集体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3) 操作性作业。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直观阶段, 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在“三角形认识”课后, 提出问题:一根长50cm的绳子, 从任意两处剪断或折叠是不是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 并感悟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 提高了其探究能力。

四、布置互动性作业, 让学生增进情感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地选择适当的切入口, 采用互动协作原则, 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 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例如我在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后, 算一算自己家的面积,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独立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 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 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五、设计自主性作业, 让学生走向主动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 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因人而异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作业训练中尤其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要满足优秀者的探索求知欲望, 但也不能忽视后进者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也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人文关怀。

有效作业设计 篇5

一、提升作业趣味性,让作业更有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基本都是被迫学习,更多时候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教学时,应当不断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原因,这就导致学生对有趣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更多有趣的东西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数学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趣味性的作业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如咱们学生的出生日子的是质数的请起立?是合数的请起立?学生的学号最小合数的请起立?通过这些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通过提升作业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数学水平越来越高。

二、提升作业对比性,让作业更有效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比如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的除法学习时,学生在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时,学生都会认为教师肯定会一些关于除法类型的试题,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计算时,就会把教师的试题都已除法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应当将知识进行交替出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先布置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然后下一题在布置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两道试题让学生可以经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对比的作业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认识。

三、提升作业层次性,让作业更有效

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由于家庭原因和自身能力的不同,这就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一些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作业方案,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这样就可以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照顾到位。教师可以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的作业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作业分成基础好的,基础中的,基础差的三种方案,通过三种方案让学生可以不断提升作业的时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基础的巩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提升作业探究性,让作业更有效

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基础,来进行试题的探究和实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前进行作业问题的布置,如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教材的预习,然后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解决一些这些问题,在让学生亲自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材的讲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五、提升作业开放性,让作业更有效

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时效性的探究时,教师不可以完全按照书本中的定律和公式来进行设计,教师要注重课堂试题的开放性,通过不断加强试题的开发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试题来进行试题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多个题目,来进行试题的巩固,通过学生对试题的解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进行组成的,这时有的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得到梯形的面积;还有的学生直接把梯形的面积利用公式求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先把长方形的面积求出来,再减去少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通过这三种的解题方法,可以不断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束语:

初中物理有效作业的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作业; 调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9-001

一、目前初中学生物理作业现状的调查

1.“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每门科目的教师都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那么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就很多了,作业一多,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而且当布置的作业毫无吸引力又有一定难度时,就很少有学生有耐心和毅力去认真完成,多数学生会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随便做做、抄抄交差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做,任凭处置。

2.作业“无设计”现象突出

作业模式单一,内容一致,无层次性,让所有学生做相同的作业,这些局限于书本、拘泥于算练的作业,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的需要,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物理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家庭方面的教育奇缺

家长的文化水准一般,有的甚至很低,不少家庭父亲常年忙于生计在外奔波,母亲麻将扑克美容跳舞忙得不亦乐乎,这是许多家庭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我们的孩子要获得来自家庭方面的文化辅导几乎为零。通过调查发现,74%的学生在自己学习上有困难时没有人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所以作业情况较差,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有效的作业设计

1.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业形式与内容的趣味性与新鲜度。将枯燥、单调的知识融于一个个生动情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实践性

在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之前,笔者就布置了完成课本实验活动的任务。同学们兴致盎然,积极投入,反复实验,认真揣摩,实验出现的“离奇”现象,尤其“吹气球”实验的失败,更是激起了学生潜在的斗志,不断地交流、探讨,不时地向老师请教。第二天,笔者趁热打铁,又布置了用一只玻璃杯和两根吸管制作“口吹喷雾器”的实验活动,同学们的那种热情那种精神,无法遏制令人妒忌。没有经过老师在台上认真讲课学生在台下专心听讲的严肃课堂,同学们也轻轻松松节时高效地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动手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造就了战胜困难、经受挫折的思维品质。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鲜活得多,深刻得多。魏书生的教学是以“自学派”闻名的,其实我们亦能。

3.层次性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学生又是不同的个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应当有层次性。这为我们开展研究学生作业的层次性提供了依据。有层次的作业设置,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使其个性充分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并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4.开放性

4.1想象型作业。“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设计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神七”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可开展“假如失去重力,人类如何生活?”的讨论,或写一篇小论文。水在4℃时密度最大,可组织学生讨论“假如没有水的反常膨胀,结冰将会从何处开始?这会对人类的生活有何影响?”

4.2阅读型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可建议学生收集报刊、科普资料,或指导学生点击相应的网站查询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相互交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3实验型作业。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凸显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4户外型作业。通过考察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结合课程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组任选一个主题,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并写出实践报告。或者跟随家长外出旅游,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是学习物理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的方法,体验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作业是课程资源的动态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作业形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增进与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

[2]赵石屏.练习量有效练习重复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3

[3]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业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6

[4]束仁龙.略论初中生课外作业的配置原则, 池州师专学报,2001. 4

[5]杨 宁.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家庭作业, 课程教材教法,2004. 11

本文荣获2010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有效作业设计 篇7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具有情境性的作业设计,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认真主动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把数学作业融入到生活之中,从而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比如,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笔者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的作业题,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作业设计的大胆突破,使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笔者常在作业的设计中设置了一些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4人为一组,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不能爬上旗杆,也不能想办法把旗杆倒下,测量的工具有卷尺、标杆、镜子等。课后,学生们的兴趣表现得非常浓厚,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很好地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往往又需要教师来挖掘、来引导。教师的挖掘、引导,不仅表现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作业的设计上同样可以做得很好。

比如,在讲授“从问题到方程”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你能根据方程2x+3=10编一道应用题吗?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编题目,不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作业设计要注重层层递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练习,而不是给学生带来负担,增大压力,失去信心。因此,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做到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作业分层,作业经常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出现,来为学生减负。

比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已知函数y=mx2+6x+1(m是常数).

求证: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像都经过y轴上的一个定点。

问题1:若该函数是一元二次函数,写出m的取值范围。

问题2:若该函数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问题3:若该函数的图像与y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有效作业设计 篇8

一、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合理设计作业

(一) 趣味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其成为学生写作业的内驱力, 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地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图形后, 我首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基本图形设计房屋、交通工具、动物等, 其次让学生用“How many”来统计用了哪些图形, 各有多少。可想而知, 学生经过想象创造, 汇入了他们的童心、玩心编织出的作业,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 生活型作业

语言是通过生活来掌握的, 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新的语言知识更为容易。我们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作业,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了“Do you like?”和“What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后, 我请学生模仿小记者采访同学, 了解同学的爱好, 并在小组内完成统计表;在学了打电话的日常用语后, 我请学生回去后通过电话联系同学或教师, 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并邀请他们外出游玩。这些类型的作业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运用熟悉的语句在课后进行真实的交际, 既没有心理负担, 又不存在语言困难, 大大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 合作型作业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才, 更需要具有合作团队精神的人才。有经验表明, 二三个人的学习是很有效的。我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如学了Shopping以后, 我要求学生小组内合作表演一个小短剧。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学生确定内容, 有的负责道具, 有的做顾客, 有的是售货员, 大家分工合作, 齐心协力。他们的短剧表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每个小组都各尽其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学生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也发展了自身的合作交际能力。

(四) 个性化作业

教师交给学生一个主题, 对作业的形式、具体内容不作任何刻板规定, 由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根据内在要求、个性特点或小组共性来选择学习方法, 创造性地完成, 并能充分享受学习与发扬个性的乐趣。在个性作业中, 教师可提供主要句型或学生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如学了五B At the weekends这一单元以后, 我要求学生围绕weekends做介绍。有的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询问朋友的周末活动, 有的学生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及家人的周末活动, 有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在周末一天的行为。学生的作业精彩纷呈, 令人拍案叫绝。

(五) 自主型作业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在作业设计时, 我们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各尽其能。我们可以布置作业“超市”, 内设三类作业。A类为基础题, 紧扣书本内容,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有利于他们复习巩固新知;B类为发展题, 拓展书本内容,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C类为提高题, 延伸课外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其中A类题是必做的, 其余两类可以有选择地做, 量力而行。作业“超市”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充分展示了自主学习。

二、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 科学评价作业

(一) 合作评价

作业本上简单的“√”“×”只是单一地反映了学生作业的正确性, 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尤其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听、说、读的作业, 教师个人的评价很难准确地反映过程与结果。针对这一现象, 我采取了合作评价, 即学生自我评价, 家长辅助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一份作业经过三种层面的评价, 立体地肯定了学生的努力, 发现了不足之处, 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作业态度变端正了, 听说读写的作业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 评语评价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 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 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对于学生的进步我给出了如“You are wonderful!”“Well done!”等肯定的评语;如果作业中有不足之处, 我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还会鼓励他“Try your best”。这些人文性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关爱, 充满了希望,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喜报评价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还对作业有进步或作业完成的好的学生, 根据积分发一张小喜报。喜报内容为:××同学在第×周中作业有进步, 被评为“作业进步之星”;××同学在第×周中作业完成好, 被评为“最佳作业之星”。这一张张小喜报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 人人争取小喜报。这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也让家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 动态评价

除了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外, 教师还应进行一些竞赛评比, 定期评定, 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开展“金话筒”朗读比赛、“金耳朵”听力比赛、“好记星”背诵比赛、“小童星”对话表演等活动, 给每一个优胜者奖励一个海洋生物, 一月小结一次, 比比谁的鱼缸丰富。这样的评价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别人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欣赏自己、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尽显风采。

总之, 教师一定要本着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切实地负起责任, 合理地设计作业, 科学地评价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让英语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摘要:教孩子就是在做教育, 但是教育的本身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 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 才能实现其作用。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英语作业改革从当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 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英语作业的传统模式, 作业的总体创意和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就对作业的布置设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如何有效地设计数学作业 篇9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在小学生的眼里, 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二、作业设计要有实用性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 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 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 在学习完人教版第十二册“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 我让学习设计一个表格, 到当地信用社或邮政银行, 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设定一个情节, 给你们5000元, 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 计算一下, 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 参与热情高涨, 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三、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 获取信息, 创新知识,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 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 多多益善的原则, 认为学生做得越多, 记得越牢, 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 然而, 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 在作业布置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 效果好。

例如, 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 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 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 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 形状千姿百态, 但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 我知道, 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 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 我预留作业, 让他们进超市, 看看那些东西打折, 折扣是多少, 打完折后是多少, 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 他们自发组成小组, 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 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 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 有的自主思考, 有的同伴讨论, 有的询问调查……我想, 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 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四、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让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例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几鸡蛋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一袋食盐、几个苹果大概有多重, 还可让学生上市场先去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 再亲自动手称一称, 验证一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才有实际感受, 有助于他们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 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 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 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 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 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 “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 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 供有兴趣的, 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 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篇10

一、适量布置作业, 提高问题密度

在“减负”的背景下, 教师布置作业时, 首先要把握的就是“适量”原则, 这是从数量上对课后作业制定的硬性规定。那么, 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训练效果, 教师就要从作业内容上进行思考和处理。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提高作业的问题密度。

例如, 在“勾股定理”内容的课后作业中, 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1, 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 面积分别是S1、S2、S3,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随后, 我又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进行了些许变化:如图2, 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半圆, 面积分别是S1、S2、S3,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图3, 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 面积分别是S1、S2、S3,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接下来, 又继续将问题变化为:如图4, 在梯形ABCD中, AB∥DC, ∠BCD+∠CDA=90°, DC=2AB, 分别以AD、AB、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面积分别是S1、S2、S3,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图5 和图66, , 分分别别作作正正三三角角形形和和半半圆圆, , 结结果果又又会会如如何何??

提高问题密度的方式有很多, 上述示例中所采用的是将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变化的方式, 学生只需用一次阅读的题目时间, 就可以完成多次的思维转变并能逐层深入思考。很显然, 这种作业问题密度是相当大的, 对于课后作业有效性提升的推动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二、分层布置作业, 针对已有知识程度

我曾经针对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感受进行过详细调查, 其结果表明: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过的学生, 他们对于作业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分学生认为作业难度太低, 完成起来毫无压力;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解答无从下手, 总会因课后作业而头疼。这说明, 不同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个差异自然也就影响到了作业的完成效果。

例如, 在学完“二次函数”知识内容后, 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为山坡上的农作物浇水的自动喷灌设备所喷出的水流形状是一条抛物线。如图7,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B是喷头的位置, 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1.5 m, 喷水管与山坡的夹角∠AOB的大小为60°, 且水流达到的最高点C的坐标是 (2, 3.5) 。 (1) 求水流所形成的抛物线解析式; (2) 求山坡所在直线OA的解析式; (3) 求水流喷出后能够落在山坡上的最远距离OA。这三个问题的难度呈现出了递增的梯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几个问题的解答。

既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后作业中得到充分训练, 分层布置作业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环节, 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了。那么, 作业阶段的分层也可以视为这一教学思路的延续, 让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 选择不同难度档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往往能使作业训练的针对性更明确。

三、多样布置作业, 加入实践探索元素

以应用意识引领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新趋势。为此, 教师应当将这个特点在作业布置中予以体现。的确, 想要完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 就要在精通理论的基础上将之与实际生活相连通, 以理论带实践, 用实践促理论。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布置作业时, 适当地融入实践探究的元素, 让作业有质量, 让学习有效果。

例如, 在带领学生研究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后, 我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8, A、B两点被一个池塘隔开。 某小组学生为了测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两点连线之外选择了一个点C, 并分别联结AC和BC, 找出它们的中点M和N。 现测得MN长20 m, 则AB=2MN=40 m。在此思路基础上, 如图9, 以延长线的方式, 如何借助相似三角形知识得出AB的距离呢?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请在图10 中将方案画出来。这并不是一道单纯的理论问题, 学生不仅能从中发现实际生活的影子, 还可以对此进行实际操作, 大大提升了作业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不难发现, 在课后作业中加入实践探究元素的同时, 作业的多样性也被提升了。一方面, 多样化的作业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轻松且自由的思考平台, 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实践探究内容的加入, 使得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新鲜感大大增强, 完成和钻研课后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自主性的推动下, 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走向了一个更高阶段。

四、巧妙布置作业, 促进学习查漏补缺

关于课后作业的功能,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只认识到了作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作用, 却很少关注作业对学生所起到的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出现解答上的错误, 这些错误不仅是评判学生本次学习效果的参考, 更能有效展现出学生在知识理解过程中的漏洞。因此, 面对错误, 我们不应该畏惧或排斥, 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们甚至应该欢迎错误的出现, 以错误促发展, 推动数学学习不断走向完善, 这也是课后作业所发挥出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

例如, 在学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后, 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如图11, 点E在AB上, AC=AD。请你试着添加一个条件, 使得图中出现一对全等三角形, 并对之进行证明。在你所添加的这个条件之上, 图中一共可以出现多少对全等三角形?你是否能逐一进行证明呢?这道作业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看似只是基于一个图形进行的单一提问, 但其中却存在着多对全等三角形的构造、认定与证明的过程。可以说, 完成这道题, 也便实现了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全面巩固训练。当然,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地解答题目:有的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构造;有的学生在证明全等三角形时犯了难;有的学生则无法完全找到自己所构造图形中的所有全等三角形。这些问题的出现, 体现了学生对相应知识内容理解不充分、掌握不到位。开放性的问题模式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来实现对数学学习查漏补缺的目的, 我在布置作业时会着重关注其中的巧妙性。在很多情况下, 我会将一些易错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中尝试完成。错误出现了, 学生便会对相关知识内容特别关注, 也就自然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了。这时, 教师便可以借助修正错误的机会, 完成对重要知识内容的复习、总结和升华,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巧妙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形成了有效的教学配合。

总之, 我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始终坚持适量、分层、多样的原则, 成功地在作业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了作业有效性的提升。显然, 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单一、内容死板的课后作业, 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了, 教师必须从作业形式多样化与作业内容层次化等多个角度入手, 不断完善与创新, 让作业环节更轻松、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沈锦荣.浅谈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若干方法[J].新课程 (中学) , 2014 (2) .

试论作业的有效设计 篇1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号召下,作业材料更应体现其探索性、开放性、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关于作业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1. 设计作业前,首先要考虑学生负担是否合理,力求做到少而精,使学生的训练具有合理性,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 作业要有针对性。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考虑训练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要巩固哪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作业设计的形式

1. 自主性作业

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设计学习思路,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分为:

(1)量度自选: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在作业量方面,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选的方法。

(2)难度自选: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需兼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

2. 开放性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意识地在作业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要考虑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想象性作业。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布置作业: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皇帝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对骗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这样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归纳、收集性作业,重视积累。要求学生在网上及各种课外杂志切身生活环境中广泛寻找、积累有关资料,然后分组整理后交流。

(3)探究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根据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而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

如何设计有效的地理作业 篇12

关键词:地理作业,初中,有效性

一、什么样的地理作业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 地理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是, 种种原因导致有些教师对作业认识产生偏差, 认为作业做的越多就越能应付考试, 提高考试成绩。大多数教师搞“题海战术”, 无味的重复, 偏题、怪题层出不穷, 甚至有个别教师把“罚抄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学生叫苦叫累, 教师叫烦叫重。于是, 作业成了“令人头疼却必须做的辛苦差事”。因而, 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对“什么样的作业才有效、高效”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1. 作业, 只有在适当、适量和适时的时候才会有效。那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切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练习、作业, 那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练习和作业, 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巩固、强化和拓展的练习价值, 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的学习要求, 对作业进行预设, 分重点内容摘抄 ( 课本为主) 、图表分析 ( 填充图册为主) 拓展提高 ( 地理配套练习册为主) 三个部分, 紧跟教学进度, 精练试题, 由易到难, 分步完成, 学生感到作业量适中, 易完成, 准确率高, 有成就感。

2. 作业内容要有趣味性、开放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有效性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作业也一样, 只有学生在付出劳动的时候有了收获、有了提高、有了进步, 才能激发作业的兴趣。学生喜欢贴近生活、形式新颖、开放性的作业, 教师要把地理作业融入生活, 同时把题型设计得符合中学生兴趣特点, 以增添学生做作业的情趣, 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与解答, 提高他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习《西亚和北非》时, 我抓住学生对热点问题易关注的心里特点,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组阿拉伯人的生活图片或媒体视频, 然后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 你知道图片中人物的人种、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吗?

(2) 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 其服饰与所在地区的环境有何关系?

(3) 你知道西亚、北非地区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吗?

问题很贴近生活, 教学中, 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轻松愉快的获取新知识。

3. 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过去, 我们让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 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 所以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作业不能做, 也不喜欢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拿到作业以后, 自己不能做, 就干脆不做, 去抄。有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看到作业太简单了, 就没有兴趣做, 为了应付老师, 干脆还是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 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这就说明,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 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我在作业的设计中作了大胆的尝试, 按7∶2∶1的比例。所谓的7∶2∶1是这样分配的: “7”是基础题大家都要完成; “2”是针对重点、难点拓展拔高让地理成绩较好的同学, “1”是尝试链接中考题让激进的同学。通过地理作业选择权的变化, 激发了学生作业兴趣, 基础差的学生不用每天忙于抄作业, 基础好的学生做一些有难度、挑战性比较大的题目,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如何设计有效、高效的地理作业

作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切中要害, 难点问题要有变式训练, 组题要有梯度。错误率高要有纠错练习。因此, 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 发挥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 设计学生易感悟的预习型作业

传统的地理作业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其实,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通过留预习作业的形式, 也可以培养学生以教材、地图册、网络等为主要资料来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类作业应选取立意较新、情景新且紧扣重点的基础题, 让学生在预习课本, 了解考点知识结构及体系的过程中尝试训练, 找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所在。例如, 在学习《非洲》一课时, 让学生提前观看《人与自然》, 初步了解热带、稀树草原、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雨季旱季等知识点的链接。

2. 课堂和课后, 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基础型作业

在课堂上和课堂后, 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些与上课内容基本一致的作业, 作为巩固和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基础型的作业, 即是主要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本身掌握程度而设计, 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计, 是课堂教学的任务, 全体学生都应达标。

3. 课后, 针对“吃不饱”的学生设计拓展训练型作业

在课堂教学后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提升题, 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优等生“吃不饱”而设计的, 它可以成为自选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 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和掌握。但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讲解,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为今后的学习开阔思路。

4. 课堂和课后, 针对中考为学生设计的链接最新的中考综合型作业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走向社会, 多渠道、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 针对考后的反思纠错设计变式训练作业

平时的测试卷, 无论试题怎样好, 其考查的知识点都是非常有限的。若在讲评试卷时变换题支或题干, 不仅可以融合更多的知识点, 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评试卷教师再根据失分统计表中共性问题设计针对性的变式训练作业, 作为矫正补偿练习, 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作业中出现, 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地复习。此训练层次可浅可深, 可根据学生状况和时间适当选择深度、广度。在进行变式训练时要更强调“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

三、有效、高效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作业的量

学生学习时, 所有的学科都要学, 每个学科都要布置作业, 但地理作业量一定要适中, 不宜用“题海”来压得学生透不过气, 应将作业的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在时间上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数量上限定为两页。如果作业量过大, 学生花费时间多, 很容易疲劳, 就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所以教师就需要去先做题, 哪些题目值得做, 哪些题目学生做了有收获, 然后进行选择, 大胆取舍。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经历、体验中, 获得收获, 获得成长。

2. 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上一篇:合理排水量下一篇:自动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