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性

2024-08-08

设计有效性(精选12篇)

设计有效性 篇1

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是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知识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合理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数学成绩,更好地培养数学素养。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更多的是逼迫性学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多将趣味性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成绩。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当即演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起立;(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3)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起立。通过这三个问题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

二、设计对比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今天课堂学习除法,在做作业时就会认为解题时都是用除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对比性,将新旧知识进行不断地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教师就可以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体积,接下来再来一题是计算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这样通过两道题的解答,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最终形成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多拿出几套教学方案和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出不同的题目难易程度,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进而共同进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进行布置, 然后将分层后的作业都布置下去供学生进行参考,进行有选择地做作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来完成作业。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本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活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根据课本中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自己动手操作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写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经历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的定律和公式来设计,要注重课堂练习题和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寻找有价值的数学题型,找出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题目。设计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使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多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这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求三角形和正方形之和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直接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通过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题目的趣味性、对比性、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有效性 篇2

有效性的设计数学作业

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数学作业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业的布置对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有一定的意义。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却很少理会,这样的过程所强调的只是教师主体评价和导向作用,忽略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作业当作是“应尽义务”,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作业的发展功能消失殆尽。

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要求在数学学习中,把数学作业当作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数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控制的调节,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1.作业形式的多样化;2.作业目标的综合化;3.作业内容的生活化;4.作业发展的时代化。使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得以有效的提高,作业的多样化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业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总之,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教学情境设计有效性初探 篇3

【关键词】情境设计;重要性;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刚刚从教几年的年轻教师,在面对新一代的学生时,笔者常常有这样的疑惑:究竟是老师在教学生还是学生在教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新一代学生,他们是有着较广知识面、较强资料搜索能力和丰富情感体会能力的孩子。在教学实践中,我慢慢体会到他们在课堂的“闪光”对于我教学体验的充实和帮助。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师生参与的“情境”教学是否真的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的“情境设计”才是能够让学生和老师都共同参与并得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设计呢?

文章不是影视作品,没有音,没有影,没有渲染,而且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其时间和空间的界定是学生的年龄阅历没办法逾越的障碍。学生是没办法简单地只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得到和作者一样甚至超越作者的体会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那如何找到作者的思路,又如何体会作者的心境呢?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就在于情境的设计。下面,笔者将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身在几种课型中所进行的情境设计实验以及所收获的经验财富。

一、音乐情境中的现代诗歌教学

在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虽然现代诗歌已经摆脱了音乐的依附,但把音乐引进诗歌的课堂,却能够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效果。新一代的学生,他们接触现代诗歌的时间不多,很少有机会能够近距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余光中的《乡愁》一课中,我在课前准备时间里给学生放了一首悠远绵长的小提琴曲,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音乐一直到示范朗读结束后才停下,学生受到了情绪上的感染。上课过程中,用一首节奏舒缓,低沉音调的钢琴曲作为解读诗歌时的背景乐,加上我的解读渲染,学生的体会变得异彩纷呈。他们在回答关于“乡愁”的具体表现时,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跳跃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以自己真实的体会来迁移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一直保持着情绪上的契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为课程的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原本抽象的文字可以生动而蕴含情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理解感知可视化、模拟想象可导化、认知延伸自主化。

二、评书情境中的文言小说教学

文言小说,因为本身就是接近于古代民间口头传说的语言表达风格,所以在文言小说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评书这种艺术形式, “以活动促发展”。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过程中,我以评书语言开场。学生在课堂上延续了评书形式来说解故事情节,并且用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和“三拳”等重点难点时,学生还能利用“说书人”的身份,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情绪,达到积极互动的效果。课堂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沿着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向去发展,学生既获得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价值。

三、申诉辩论情境中的议论文教学

在文体的解读方面,我们经常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就是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培养。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议论文的魅力就是要“以理服人”,须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这些要素都和法庭辩论很相近。

因为有了这样的探索发现,所以在教授议论文的时候,我就采用了申诉辩论情境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议论文“一切为了论点服务”的基本技能,积极寻找论据,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会开始找出意见相左方的薄弱点进行反驳。他们渐渐不满足于只是正面立论,有时还会采用驳论。有意识的情境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同时对他们表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很大收效。例如《吴汉何尝杀妻》一课,我就创设了申诉辩论的情境。通过各个“律师”为吴汉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有力辩护。这样的申诉情境激发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和自主研究精神,“大语文”的概念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而是在实践中给予我很多的思考了。

除了以上的情境有效性探究实践之外,我还尝试在新闻教学中创设“摄像造景”的情境设计。在剧本教学中,我采用“话剧表演”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话剧的魅力所在,等等。多种多样的情境设计让我和学生同样乐于去感受语文教与学的美。

四、小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了找到让学生对语文价值有更彻底地体悟这个“源”,我“开凿”了情境设计这道渠。

当然,本文里的教学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有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揣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为只有实现“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篇4

课堂练习既能巩固新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帮助教师反馈到学生的信息。虽然课后习题很多,辅助性的练习册也不少,但是各种资料上的题目是大量重复的。面对繁多的习题,教师仍需有的放矢地作出选择,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既要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简单地说,要使练习有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课堂练习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题目本身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判断中:①负数没有绝对值,②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③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假如学生恰好将一个正确的命题和一个错误的命题判断反了.那么所选择的答案依然是正确的,这就不利于教师及时查找学生的错误原因。这样的练习题就不具有科学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将这道题改为填空题:下列判断中:①负数没有绝对值,②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③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这样就能准确地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利于教学。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对某一个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题,增加练习的层次感,供学生选择。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趣味性和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如果能设置一些有趣的练习题,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例如,在初三中考复习到三角形时,有这么一道题:用一条直线将一个三角形面积两等份。我将它改编为:从前有一个地主有一块三角形的土地,要平均分给他的两个儿子,要求分界线是直的,怎么办?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因此有了兴趣,当然问题不难解决。接着我又问:如果地主有三个儿子呢?不一会学生就有了答案。我继续问:如果地主有四个儿子呢?这下就更热闹了,学生经过讨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相信,这个知识点他们会牢牢记住的。

四、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适量、适度

适量、适度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但是,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太繁,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完成,也没有能力去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违背了上级的文件精神,更重要的是打消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做,就迫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去抄袭,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因而会适得其反。重视课堂效率,向45分要质量。因此,课堂练习老师要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其设计的内容应注意做到少而精,注重针对性、综合性和有效性,避免复杂繁多,枯燥无味,让学生可以定时定量地完成,保证课堂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拓展和变式

课堂练习除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讲完有理数的减法后,依次给出了如下三道题:(1)若|a|=3.则a=();(2)若|a|=3,|b|=4,则a-b=();(3)若|a|=3,|h|=4,且a

教学设计有效性评课 篇5

本课是教龄3年的王老师执教的2年级班会课。整个课堂流畅、生动,教学环节之间紧凑连贯。并且这是一个系列的班会课,经过第一阶段的的实施,孩子们也是做足了准备,虽然课堂上呈现的几分钟,却是老师和孩子们平时习惯和能力的体现。能够看出王老师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也是有序开展,特别注重学生的评价。

什么是有效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日常教育形式,使它发挥集体的德育力量,激励学生个体在班会主题活动中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有效的主题班会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衡量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成功与否,除了要看这个主题班会活动是不是生动有趣,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尤其要看这个主题班会活动对本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德熏陶的有效性。下面我就主要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来谈谈这堂课的体会。

一、选题恰当,符合年段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序整理”,本堂课主要在解决在家以及在校整理书包的习惯问题。对于2年级的孩子来说,有要整理的意识,但是对于如何整理更高效却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选取这样一个贴近孩子生活,并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主题是非常适切的。老师也能够从学校同学们的表现发现问题指导孩子去探索,寻找解决办法。

二、形式多样,有效设计

一堂好的班会课要有“教育性、针对性、创新性”。前两点王老师还是处理得不错的。能够针对学生理书包的这一具体问题开展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丰富多样的形式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理解问题。课堂上多样的形式除了常规的看和说,还能够靠听来提取信息,靠做来实践体验等等。本节课中就利用了情景剧的视频来抛出在校生活中对于整理书包的不同意见。同时也提升学生遇到人家的提议改如何处理。可能老师担心2年级小朋友的临场发挥,所以选择了提前拍摄。既然事先准备的,那还是要再精细一点,从服装、道具以及周围环境的还原。学生的表现力可以更足一点,再夸张一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及时反馈,针对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师生在35分钟内的呈现有限,所以我们没能看到家长在整个主题班会课中的参与和评价。在校的时候有小排挡以及小苹果的结对以及奖励机制,可以说学生们都完成得不错。特别是一个月后的班级小明星的走秀和颁奖,可以说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这是本堂课中我最欣赏的部分,很有创新也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但是其实在课一开始的家长录音的烦恼却始终没有解决。也许孩子们不是不会整理,也不是不知道整理的方法,可能就是比较懒,或者没人监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启发和引导。这个问题才是最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的东西自己理。或者学生知道要自己理,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实行,如作业太慢,家长主动代劳等等。这里可以适当展开讨论和思考。家长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如能在本堂课中也融合进来,会令整节课更完整。

高一物理作业设计有效性探讨 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作业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64-01

0

物理作业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教学的基本常规备课、上课等环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物理教师的共识,但是对于设计有效性的作业这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设计是否有效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物理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改进作业设计,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物理作业设计适当增加开放性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倡导科学探究活动。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可以让学生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如“自行车上的物理问题”、“如何测玩具手枪的子弹初速度”等探究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关注周围的生活,如游乐场中的物理,工地上的物理,超市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密切,结合本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所形成的有关见解。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我校的生源较差,为数不少的学生作业做得慢、做得不好,甚至抄袭,表面看来只是学生的顽劣个性所致,但实际上这牵涉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坏的学习习惯。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直接影响到其各项能力的发展,以致丧失学习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教师应该关注那些作业只完成了一部分的学生。他们多数是不会做暂时空在那里的,如果此时得到的是教师的责备,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为了避免再次受批评而去将作业抄袭完成上交。实际,学生只完成一部分作业,已经给教师一个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此信息纠正教学方向。教师应该在班上大力表扬这样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作业,向教师展示自己真正的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不交作业的学生。我做的第一步是放学后留下这些学生,重新布置简单的作业给他们,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开始实施时,作业的要求相当降低,只要字迹清楚,作业本清洁,能够写出与正确答案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就算过关。随着时间推移,要求再逐步提高。

三、尝试多种作业的批改方式,让学生掌握评价标准,促进有效反馈

传统的批改方式目前还是占据主流位置,批改和分析要准确,使学生找到造成差错的原因,避免重犯类似的差错。

1. 作业的评语

我发现,“很好”、“有进步”、“继续努力”……这些评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质。可是,这样的评语如果出现的频率过于频繁,学生也会无视它的存在,对于作业结果不大关心。

教师对作业精批细改后,除了表扬学生的优点与进步,更应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简短文字,提示学生,点拨到位,才能让学生略有所悟。

2.面对面批改

在学校里我们发现,为什么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得好,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埋头苦干,反而学得不好?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学习方法没有好坏之别,但有适合与否之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起来如风行水上。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对于作业的面对面批改可以使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有目的地给予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概念理解或解题方法上的障碍。

3.小组长批改

作业的面对面批改很难长时间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轮流选择其中一个担任小老师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老师进行面批面改,帮助他们理解本次作业的目的,知道批改标准,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由小老师对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当面批改。

这种批改作业方式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物理作业的评价标准。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单元测试中的计算题部分,学生的得分率大大提高。

四、实践反思

综上所述,提高作业有效性,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而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获得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的认知过程。高效地参与作业,能使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学会总结知识、归纳规律。有效教学除了关注课堂上的教,更应该注重课后学生的学。不论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应该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提高兴趣上。因为,如果学生不肯学或不会学,那么不管教师花多少精力与体力也枉然。通过提高作业有效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习惯也有了很大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王福强.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业设计,读与写杂志,2009(5).

[2]刘秀珍.浅谈素质教育下高中物理作业设计,科技信息,2009(7).

[3]李友兴.基于教学目标的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设计,物理教师,2009(10).

[4]崔泽颖.新课程下高中物理作业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5).

如何保证设计评审有效性 篇7

随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不断显露,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开发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设计评审质量,直接决定了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水平。以往常见的设计评审,很多专家事先不了解项目具体情况和当期评审重点,或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评审活动变成了到现场听“科普会”。因为评审专家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使设计者感觉评审活动只是向专家们汇报工作情况,非但对其工作无实质性帮助,反而占用其宝贵的项目资源而心生抵触情绪。最后评审会变成了形式上的工作任务,背离了其作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有效方法的初始目的。

二、推行设计评审之前工作方法介绍

笔者所在的团队,从2007年开始,从最早的模仿开始做产品开发,对产品开发各阶段必须经历的流程无系统概念,各项工作均根据团队成员的历史经验推进。设计工作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主要是设计者自审、直属上司根据经验审核,再报请高一级管理者批准。设计本身隐含的问题往往要等到产品做出来才能发现,修改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项目交付周期一拖再拖。

三、设计评审实施案 A

2009年中,笔者和所在的团队成员一起,对如何实施设计评审进行了策划。基于当时的认知,我们主要是根据经验对对设计评审的过程进行了识别,如表1所示。

实施结果:

(一)被评审文件的初始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分析原因是当时公司尚未制定设计标准和各类检查表,故不同项目的自审和准入审核实施无统一标准,完全由设计师本人及其直接上司根据各自工作经验把关。

(二)评审会开成了“科普会”

由于项目进度紧迫的原因,部分评审通知发出的时候,评审资料包尚未最终完成,故评审专家有时只是收到了评审通知和不完整的项目资料,所以不少评审专家实际上是到评审现场来熟悉项目的。

(三)评审会输出质量较差

由于事前没有专门的流程引导,很多来自不同部门的专家对评审流程理解程度不一致,导致很多专家未进行有效预评审、无书面反馈意见,在评审会现场凭记忆或经验口头向设计者发问,由设计者答疑;或频频出现细节问题长时间的讨论、澄清,评审会一度开得远超预定时间;甚至大量评审不得不最后都提请最高决策者拍板定论。

最后,由于评审会实际上未给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使设计者感觉评审活动只是向专家们汇报工作情况,非但对其工作无实质性帮助,反而占用其宝贵的项目资源而心生抵触情绪。最后评审会变成了形式上的工作任务,背离了其作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有效方法的初始目的。

四、设计评审实施案 B

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司聘请外部咨询机构驻场辅导,笔者和研发、质量等关联人员重新回顾并优化评审工作方法。

结合过往失败的经验,团队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到设计评审的目的:一是评审工作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从而发现缺陷;二是对是否具备展开下一步工作的条件进行判断;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纠正缺陷的方法或建议。

根据做事讲方法、做事讲保障的基本原则,笔者和全体团队成员对如何展开有效评审进行了系统策划:对设计评审全程进行了步骤识别,对各步骤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了预测,并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表2所示(见第29页)。

自2011年1月至今的实施结果概括如下:

(一)流程可控

由于对设计评审全程进行了有效的步骤识别,并固化成为流程,通过培训和前期引导的方式,使所有的评审参与者都有了一致的认识,确保了不同设计团队不同专家团队工作方法的一致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效率。

(二)风险预先识别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通过对每个步骤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了预测,并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了评审活动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能如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三)应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设计大量表单作为应用工具,有效提醒以防止工作疏漏,确保了评审整体工作和每个细节都能形成闭环。

五、结论

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8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探讨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设计 篇9

进行课改的几年来, 课堂看起来轰轰烈烈, 教学设计非常严谨、滴水不漏, 似乎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际上都是走过场的多。而课堂上部分老师为了避免过多讲解, 于是出现了无休止的无为的问, 这些问题往往设计得过细, 过窄, 缺乏思维价值。教师多采用“一问一答”的短、平、快方式, 看似严密、滴水不漏, 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也不例外, 我在教学时, 常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都很详细, 可以说是设好了圈套让学生往里钻,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认为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目标不明确, 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零碎不系统, 逻辑性不强, 节奏松散, 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 无视学生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即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过于深僻, 学生不能逾越;问题过于肤浅, 学生索然无味。

(三) 用语不妥、意思不明。教师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 反之, 不但不利于思维和理解, 反而容易误入歧途。

(四) 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想象余地。提问之后, 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兴奋高潮, 便强加答案, 无异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五) 简单平淡、机械重复,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看似应答气氛热烈, 实则无益于学生、无益于教学。

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 连续进行, 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 让课堂波澜迭起, 抑扬有致。怎样设计出高效的课堂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 从而获得知识。反之, 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 “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 “当”指的是得当, 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 还要富于思考, 即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作用;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 紧扣主题, 以点带面, 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 做到适时适度, 灵活多样。

(二) 热情鼓励, 提供线索, 启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能力还是思维水平, 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时, 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 苦于无法表达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三) 捕捉信息, 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创设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 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主动探求知识, 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找到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创设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在矛盾、疑惑、惊讶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 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智力背景, 亦情景,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 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 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 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 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四) 积极评价, 观点明确,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的, 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加以理解, 挖掘知识, 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 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 突出重点, 巧克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寻找多种解题途径, 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 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导善控, 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 还应适当点拨, 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 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 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必须严格把关, 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 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明确观点, 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 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 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五)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 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 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做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 注意倾听, 纠正补充, 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 犹如阳光一样, 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 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提升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篇10

一、练习设计要突出针对性

课堂练习应该是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面对课堂练习时应该能结合当堂所学内容找到突破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才能让课堂练习起到应有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安排课堂练习,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重点准备,用练习反衬出学生的认知盲区,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下图(图略)是学校篮球队队员的身高统计图,你能根据这个统计图计算出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吗?在统计图中,8名学生的身高都清晰地显示出来,其中3名学生的身高是158厘米,2名学生的身高是156厘米,另外的几个身高分别是163厘米、155厘米和160厘米。针对这样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是用求和再除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直接确定158厘米为基准,然后将一些多出的部分移到少的部分去,这样在拼拼凑凑中找到了答案;还有的学生将150厘米放在一边,将数据简化成5、6、6、8、8、8、10、13来计算,算出平均数后再加上150。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发现在这样的练习情境中用第二种方法是最便捷的,而且一目了然,所以我跟他们一起重点关注了这个“移多补少”的方法。其次,学生是认可第三种方案的,通过对比第一种方法,学生发现在具体问题中,先加再除的方法可以灵活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问题的难度,降低计算的繁杂程度,提升计算的成功率。

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有效的促动。首先,因为直观图示的出现,学生借助这样的问题可以很自然地发现“移多补少”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个领域。其次,因为数据的特殊性,学生会由此发现一条计算“捷径”,将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以及数据的处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针对性练习宛如一种催化剂,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融合,增强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善。

二、练习设计要富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完成个性化的知识内化,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强练习的层次性,让学生在练习中逐级上升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五2班有男生18人,女生20人,________?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然后以男生女生各组一队的方式来相互提问。我先请一些学困生回答问题,果然他们如我所料提出了“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在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基础上,我继续请双方代表来提问,结果出现了“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甚至还有“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总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也顺利完成了这样的练习。再后来,我“逼迫”学生继续提问,学生想到了“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和“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所找的单位“1”是准确的,在听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后,我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是针对问题做了简单的引导,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起来。

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学生是全员参与的,由于问题的难度是逐渐上升的,所以学生的认识也一步步向前推进。在解决几个层次不同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要是求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就可以运用除法来解决,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哪个量是被除数,哪个量是除数。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就抓住了问题的数学本质,对于这一类问题建立了足够深入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要注重发散性

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加强练习的发散性,让学生经过不同的思维渠道达到同样的效果,在这样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再来比较不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领悟程度,这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是有益的。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盒饼干有10块,将它们平均分给5名同学,每块饼干是这盒饼干的几分之几?每名同学分得这盒饼干的几分之几?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角度显然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从具体的量入手来考虑,将10块饼干平均分给5名同学,每人应该分得两块,这两块饼干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呢?他们自然得出了十分之二这个答案。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数的意义入手的,将10块饼干平均分给5名同学,应该先将这些饼干平均分成5份,每人分得这样的1份,这个分数自然是五分之一。在听取了两种不同意见之后,学生认为这两种想法都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最后的答案不一致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通过画图再次回顾了找到答案的过程,最后发现其实两者是统一的,只不过在第一种想法中,找两块饼干是十块饼干的几分之几时是平均分成10份的,所以分母是10,分子是2;如果将两块饼干当成1份,那么分母就是5,分子就是1,得出的答案与第二种方法是一致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还衍生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深入探究,从而挖掘出数学现象背后的根源。当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证实了十分之二就是五分之一的时候,他们对分数的意义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知识结构也进一步系统化。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自己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了问题本身的内驱力,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

总之,课堂练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阵地之一,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我们要从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取最适切的材料,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强化练习的数学内涵,这样才能守住“有效”这个底线,让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英语创意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英语 创意作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37

传统的英语作业形式单一,新颖性不足;作业布置较为随意、缺乏针对性;内容封闭僵化、时代性不强;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创意十足、富有情趣的课后作业,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巧设绘画创作小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喜欢涂涂、画画。在英语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涂涂或者画画类的创意作业,将英语学习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联想,鼓励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个性化作品,从而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设绘画创作小作业,变词汇学习为绘画小作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教学“ball game”这一英语词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的实物图片,利用彩笔给其绘上色彩,并配上简单的介绍语,制作成英语单词卡。如篮球(basketball):Look!This is a basketball.I like this basketball.Its very cool.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绘画创作者,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巧设创意小作业,展示学生个性风采

在英语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巧妙设计创意小作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学苏教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绘制去公园的路线图,并设计有关问题,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从而深化学生对路线、方向的词汇及句型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创编类作业,激活学生的思维

当前的许多英语教材中,或多或少地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小故事和儿歌。小故事和儿歌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深受学生的青睐。在英语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英语小故事和儿歌,引导学生模仿小故事创编简单的故事,模仿儿歌创编歌词,快乐说唱,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苏教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2 《At a party》时,笔者先编写了这样一首儿歌:Sing, sing, I can sing. Run, run, he can run. Dance, dance, they can dance.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同样的节奏、其他动词形式或人称来替换这首儿歌的歌词。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改编儿歌:Singing, singing, I like singing. Running, running, he likes running. Dancing, dancing, they like dancing.

四、有效布置表演类作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英语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提供相关的场景和话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情景对话,展开情景演绎和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并将其演绎出来,丰富体验,爱上英语。例如,教学Unit 3《 Asking the way》后,笔者要求学生围绕“问路、指路”这一话题,自主设计情景对话,并进行情景演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A:Excuse me. Im afraid I got lost.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B: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这样的情景演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表演能力。

总之,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特点,巧设创意作业,提升作业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调查 篇12

首先, 目标的恰当定位。所谓“目标的恰当定位”, 就是说设计的作业有利于教材的延伸, 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既保持一定的张力, 又为学生意义达成提供拐棍。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现在就以字词作业设计为例作以下说明:

从调查情况分析, 学校通过教学研究及集体备课等活动, 能够让所有任教教师把握本年段课程目标。因此, 起码在字词方面的设计定位准确, 保证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 梯度的合理分布。这是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上进行的考查。我们将教师所有作业按照内容归为积累、运用、提升三个类别。下面, 我们以五、六年级作业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表格中所列仅为部分班级状况。年段不同, 各梯度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在19个班级中, 一、二年级课堂练习设计为田字格。除此之外的13个班级中基本达成这一分布格局的11个, 占比85%。

上一篇:职高英语的词汇教学下一篇:网络通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