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精选12篇)
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潜能的基本手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下面就自己在数学课堂实践中的初步探索,谈一些认识。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数学教学最终是以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用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时,引导学生从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几个方面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三异一同”。如给学生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用这些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可能有3种拼法,拼后要求学生找出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迅速说出每个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得到结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长与宽的差越大,周长越长,反之周长越短”。接着,出示填空题并给出答案,让学生先填空再观察比较结果后得出:“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紧接着再让学生思考:用12米长的栏杆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怎样围花坛里能种的花最多?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2
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10年5月10日讲座材料)
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管理、有效练习、有效策略六大方面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际逐一进行理解。
一、有效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想把学生教好,谁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成绩优异,谁都渴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你,只有十几分钟。”所以,若想成为学生欢迎、学校认可、家长满意的好教师,就必须进行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与学方式。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备课标和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忽略了备教与学的方式。我想这样的备课效率不会太高,教学也不可能有效。势必会导致备课、上课两层皮现象,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也是无效的。谈到备课,我们不得不提“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在整合资源、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等方面的确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完全依赖于集体备课,更不能将集体备课打印稿照抄照搬,而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备课可概括为:
1、备而能用。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要减少无效备课,使备课、上课浑然一体。
2、备而能教。通过有效备课,教师能实实在在地讲,能巧妙地讲,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3、备而能学。通过教师的有效备课,使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学的有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学习能力。
二、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指导的性质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起释疑、引路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必须做到五“适”。即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教师指导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恰恰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按照三维的说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下面结合有效指导,选取“有效讲授、有效提问”二种具体有效的指导行为,对其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一)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方法
(1)、清晰明了
<案例>以地理学科讲述新概念“半岛”为例。
步骤一:用一个清晰的描述此概念特征的定义作为开始:“一个半岛就是一片几乎完全四面环水的土地,它是通过一片狭窄的土地或者海峡而与大陆连接起来的。” 步骤二:提供关于此概念的例子,并将此概念与定义联系起来:“请看地图,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是一个典型的半岛。”
步骤三:提供反例或消极例子:“墨西哥不是一个半岛,它两面都与陆地相连。澳大利亚不是一个半岛,它完全被海水环绕。”
步骤四: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检查:“请说出格陵兰、阿尔卑斯、土耳其、南美哪个是半岛?并说出理由。”
从本例可以看出,清晰明了的讲授也必然是有条理性的,易于学生理解的。(2)、有吸引力
就是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老师的讲授上。
(3)、掌握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讲授变得轻松,更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难点内容时,故意稍做停顿或声音变化,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
(二)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的标准
(1)清晰。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即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或摸棱两可的提问。
(2)问题的价值。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与探究。(3)趣味性。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启发学生思维。
(4)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5)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广而且综合性强。
(6)、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引导,积极鼓励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有利于不失去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好的学风。
2、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发问:准确把握发问的时机,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不要再提出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问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概相同。
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启发:教师为不能顺利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回答问题。
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而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回答的机会,引领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3、有效提问十戒
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 二戒:提问专问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 三戒:以问带罚,为难学生; 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 五戒:摸棱两可,节外生枝; 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 七戒:不置可否,不给评价; 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 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 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三、有效互动
有效互动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有效互动理解。二是结合具体案例了解什么是无效互动。
1、有效互动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即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种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2、无效互动几种表现
<案例2>:一堂数学课,XX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一: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学生二:一组对边平行内错角相等;学生三:一组对边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之后,老师列出几个例题,让学生解答,最后抽调几个学生在黑板前演示。
这个案例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漏洞,但是,真正主动参与的学生不及三分之一,即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
<案例3>:这是一堂英语优质课,授课对象是刚升入七年级的新生。一开始便是值日生的值日报告,之后,教师创设情景,由学生上台进行情景对话的剧情表演,学生在表演水平和说的口语上让听课领导、教师赞不绝口。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情景对话,并利用准备好的教具,与学生个体,小组进行对话训练,之后便是学生4人小组训练,2人对话训练。
这堂课赢得与座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我们学生小学英语基础大家知道,那么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吗?事实上,这节课是经过多次演练而成的,这样的互动是很多,但更多的是表演性互动,而不是当时真实的互动。这种课在现在来说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在开展教学活动做课中。
四、有效管理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相互协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学校,是一无所作为、无发展的学校;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班级是一个乱班;管理混乱
或无规矩的课堂是一个乱课堂、无效的课堂。下面,结合案例探讨有效管理这一重要问题。
案例4:上课开始了,某教师走进教室,但教室里的学生仍在躁动,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并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学生还未完全安静下来,为了更好地利用课堂每一分钟,老师便立即开始按照预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授课了,从教师的讲授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此教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构思新颖,讲解清晰。然而,学生似乎对老师精彩的讲解并不在意。老师就在这样一种乱哄哄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用心、动脑听课的情况下结束了这节课。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付出的劳动和精力是很充分的,但教学的结果确实是低效或者无效的。这并不是因为该教师不具备足够的学科知识,也不是因为他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而是缺乏有效的对课堂管理的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必要的威信,再缺乏切实可行的班级行为准则,学生的课堂行为没有约束,放任自流,那么教师即使付出再多,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因此,我始终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有效练习
有效练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什么样的练习是有效练习,的确值得我们这些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状态的教师们反思。语文教师困惑不知该布置什么作业内容;英语老师困惑不知怎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科教师困惑为什么学生做过的练习还反复出错?事实上,学生更困惑:为什么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有的明
明会了可为什么还必须得写或练?针对这样现实,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明确有效练习的设计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课堂练习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1、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
2、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
3、必须难易适度;
4、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
5、必须具有促使学生进步的特性;
6、课堂作业量必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二)家庭作业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1、目的明确;
2、数量适当;
3、与课内教学相关;
4、有趣;
5、难度适中;
6、必做和选做相结合。
可见,数量适当、难度适中与有趣是课内外作业应该遵循的共同的原则,作业布置不应该很随意,更不能发张卷子应付了事。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层次,针对学生学习能力而主动地设计一些练习,效果肯定比就题论题要好很多。虽然我们不得不面对升学质量或效益的压力,但我们也必须要从盲目的“题海战”中摆脱出来,做到重质而不重量。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切实有效。如:
突出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小组合作或练习设计;趣味性练习设计;综合性练习设计;开放--活动性练习设计;差异性练习设计;自主性作业的创造性设计等。这样灵活的练习设计肯定会让学生有针对性、有兴趣,这样的练习肯定起到了练习的目的。练习是必要的,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如果不练习巩固,别说知新,就连“故”都可能是新的了。
六、有效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这告诉我们,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的,有效的教学策略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教学策略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有六种教学策略相对来讲更容易实现有效的教学。即: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在选择运用具体的策略之前,我们必须着重考虑教学目标、学科性质(如音乐课就不宜运用问题教学策略)、学生年龄(低年级学生就不宜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与教师个性四个因素。策略是否有效,取决于这种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减负增效”,我们既强调“因地制宜”,更强调“量体裁衣”,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而且要用心地进行长期实践,既要“慎思之”,更要“笃行之”,只有如此,才能积淀成相应的教学智慧。
一、问题教学策略
实施问题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反馈与评价小结等。
二、自主学习策略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主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或不敢放手给学生机会或空间,怕学生动起来而成了无法控制的乱课堂.大量研究证明,最后沉入一个人记忆深处的知识大多都是自主学习而非被动学习的。
三、情景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著名的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中“断机”就是创设了强烈的刺激情景,达到了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在教改中,更加鲜明的提倡创设情景教学,创设恰当的情景能有效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例如数学课认识元角分,我们教师在学生认识元分、角以及了解他们进率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超市买东西,结合课件,让学生通过购买东西建立元角分的概念,学会使用人民币。这就是情景教学策略。
四、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也是教师为使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在小组中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必须休戚相关,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不只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事实上,人的成长过程是在某种环境下与其他事物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所以,合作学习将是永恒的。
五、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核心观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以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当然,我们都认同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或利用形象、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大量研究证明,只有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持久、深刻,所以,教师是不能捧着教参与教案在课堂上照搬照抄的,学生也不能机械的死记硬背.六、探究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不仅让我想起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用这一桶水引出学生一池水。探索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主要目的是让大家轻松一下,引发各位的兴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一位重要的皇帝就是光绪帝了,但各位
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篇3
一、让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重视朗读。翻开教师们的备课笔记,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写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每个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也不说每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们从刚入学到六年级时间跨度之大、身心发展之快是不言而喻的,朗读技能也在快速提高,教学目标岂能一成不变?就朗读课文,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比较各年级则有较大不同:低年级重在“学习”,因此,我们在就某一课文设计朗读目标时,可细化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停顿符号,读通长句等;中年级则在读准、读通上可适当放手,引导学生们走入文本情境,读出文本情感;而高年级则强调“能用”,旨在让具有一定朗读技能、技巧的学生会心文本,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其实,除“朗读课文”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各项阶段目标在不同年级(或学段)都会重复出现,但有区别,必须逐步提高,有一种向上的趋势,也就是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二、让教学目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翻开许多教师的教案,教学目标几乎都是这么罗列的:第一、二条分别为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另外的条目则侧重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目标。如一位教师在《夜晚的实验》中第三条目标写道: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又如一位教师在《孔子游春》中第三条目标写道: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意。然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赏析、体味、领会,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夫与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我们不妨把上述两篇课文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作如下改动:
《夜晚的实验》一文:关注课文五处设问,感受清晰的实验经过,并在“步步为疑”中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孔子游春》一课:抓住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通过阅读探究,感受春意浓在孔子寓水于理的善施教化,浓在师生间浓浓的情意,从而领悟文本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让教学目标散发儿童烂漫的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末,不少教师设计了这样的
说话练习:我真想变成_______,给人们 _______。有學生说:“我真想变成一棵大树,给人们遮风挡雨。”“我真想变成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凉爽!”……大家不难发现,学生们的发言都有一个“积极”的指向——为别人付出。难道《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样生动有趣的诗歌,我们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乐于付出?这或许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有的尴尬——教师挖掘到了作者都未曾想到的“文本深度”。不知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想过,这样的高度是否适合天真可爱的二年级学生?其实,课文一开头就写道:“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然后作者展开奇妙的想象——变成雨滴、小鱼去感受夏日的清凉;变成蝴蝶、蝈蝈去感受夏天的快乐;变成星星、新月去感受夏夜的迷人;而变成荷叶实在快哉——在清凉的荷塘中,与小鱼、雨点嬉戏、唱歌的快乐……拥有了夏天的一切美好。因此,我们可设计如下目标:学生想象诗歌情境,通过朗读活化这一幅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在诗的语言中投入“夏日的怀抱”。
四、让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内在的需求
以上都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参及自己的经验、语文知识系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完全由教师统一设计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理解、深刻地体验呢?所以,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计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来确定学习目标。以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我们进行了对比:一个班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另一个班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典型事例的写作方法。
列举某一小组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苏叔阳是一个怎样的人?2. 文中有好几个“转”,分别应该怎么读?3. 作者为何要选择刘老师笑谈残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这三个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阅读苏叔阳的其他文章。
把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化、系统化,是站在“以文为本”的立场,有选择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是个体为了解决内需,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只要与苏叔阳及刘老师有关的内容他们都想去了解、去探索。当然,满足学生广泛的大信息量需求的自主学习目标,会显得无序,随心所欲,但这样的目标源自学生内在需求,能更好地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有效,走向美好。
有效的英语教学评价设计研究 篇4
(1) 重选拔功能, 轻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直以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 人们对英语教学任务都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把考试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收益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手段。于是, 学校把争取高分、追求排名和提高升学率作为评价的主攻目标, 更有甚者, 诸多学校还依据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座位, 或者将升学率与教师的奖金挂钩, 考试成为所有教育的指挥棒, 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也为争取高分服务。无疑, 为升学服务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英语作为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 在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 重学习结果的产出性, 轻学习过程的输入性
长久以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师在实施英语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较少采用形成性评价, 而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此将会导致在评价过程中仅仅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老师教学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对老师教学过程输入性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输入性的评价。另外, 教师一般采取考试的办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考查, 这样只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知识后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而不能了解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这也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
(3) 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轻学生能力的培养
纵观过去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教与学, 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英语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存在少、差、慢、费等问题。经过近10年的英语学习, 在生活和学习中依然很难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交谈和写作, 英语课程评价的片面性就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在考试之前,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常用的单词和短语, 突击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 但是在教学和考察的过程中, 确实对学生用英语表演、对话交流等口语能力的锻炼, 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是哑巴英语,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相比英语语言知识, 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学生要在不断积累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同样, 当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会有助于其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
(4) 重量评, 轻质评
一项有关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 81%的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标准是考试和分数。同时, 79%的教师认为:评价就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一般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和不同的评价需要, 其各有优越性与局限性。目前英语教学评价离不开定量评价, 尤其是各种考试和测验。因为它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被评者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 并且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数据整理与分析。然而, 定性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有些评价内容并不适合量化且没有必要进行量化, 倘若勉强对这些评价进行量化, 势必会失去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 相对而言, 定性评价更适应了英语课程的特点。
那么, 怎样的教学评价才称之为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准确的、有效的教学评价呢?
2有效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
(1) 多媒体网络与课堂相结合
信息科技和网络的发展, 为改善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英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媒体, 进行合理、科学的网络教学评价,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毫无疑问, 对课题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必要的环节, 但是这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全面的判断。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而且还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了解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情况, 以此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多媒体和课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各种英语学习困难。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自然、更轻松, 而被学生接受,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更加直观和客观地反映出来。
(2)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学评价的主体离不开教师或者教育主管部门, 但更重要的, 被评价人, 即学生, 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等随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评价,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英语学习情况,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鼓励学生建立合理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接受评价, 并且能够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评价。因此,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建立的目标为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在检验成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和提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之“从乐中学, 从学中乐”。
(3)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 而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目标。学生的分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日常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他们的学习过程却被忽略了。这样的评价过度强调学习结果和学科的知识体系,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忽视了人文性。因而, 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往往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相反, 这些不足之处可以由形成性评价弥补。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及时了解和监控, 以便及时地把一些出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 这样对帮助教师调整教学,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有利, 从而改进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4)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基于元智能理论, 我们得出:从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智力发展, 不仅要对其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 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等。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关注每一位学生, 帮助他们在发挥优势智力领域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弱势智力领域, 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也即:在评价英语教学时, 教师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智力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应该考虑到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和非智力因素, 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 教学评价不仅要判断学生听说读写、翻译等语言能力, 而且还要对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如态度、学习兴趣、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5) 机试与笔试相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浪潮的推进, 学校开始推广机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机考这种考试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阅读文章、观看视频、听音频, 可以敲键盘往电脑内输入信息, 选择题作为机考的题目形式, 试题都是随机分配给学生的, 这样可以保证两个相邻学生试题的题目不会一样, 可以减少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客观性。成绩会在学生提交试卷后出现在总控那里。但是, 英语考试如果仅采取机考的形式是不能考察学习的综合情况的, 像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如作文、翻译, 以标准化的形式进行考查是很难的, 所以笔试的考试形式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笔试这种考试形式不但可以在改答题卡过程中减轻老师的压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英语的真实水平, 这样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教学信息与指导。
综上所述, 本文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式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 以求达到一种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客观的英语教学模式, 以便实现对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晓英, 刘新文.英语教学评价初探[J].天水师院学报, 2003 (3) .
[2]阚维.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3]肖宜宁, 袁莹.高职英语教学实施动态学习评价的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3 (5) .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案例背景
1.使用教材: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有效获取信息
3.课时安排:3课时
4.教学环境:远志纯软件教学系统、安装office软件
5.课前准备:列出常用搜索引擎网站的网址
二、教学设计
1.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② 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 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
② 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关键字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下载文字、图片、文件等信息。
(2)教学难点
① 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
② 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③ 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3.内容分析
《有效获取信息》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4.学生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教学策略分析: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主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课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用春节旅游创设的课堂教学情景,并通过旅游情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其形成学习动机,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很好,导入很成功。
当学习问题呈现后,并不是由教师给出答案,而是放开学生,先让其凭自己现有的能力去解决。学生的思维被一再的调动,情绪时而轻松愉悦,时而紧张激烈。当部分学生有能力解决,或者部分解决问题后,再利用学生们争强好胜,喜欢受到表扬和羡慕的心理,让学生去做演示,让学生去教学生,这样做学生的关注程度会更高,比由教师讲授得到的效果好得多。从课堂情况看,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考察目前上网的实际情况,对全文搜索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特点,结合分类思想侧重培养了学生全文搜索的能力。但在关键字的提炼方面,有的学生产生了错觉,认为关键字越少越好,而忽略了对搜索结果准确性的要求。因此,下一步对搜索比赛中的题目还要再做调整和设计,争取能够达到在一个一个的题目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三最”标准在时间、速度和准确性上对关键字的要求。
在引出搜索比赛时,吸引学生对搜索题目高度重视。在最后总结比赛成绩时,鼓励学生间相互学习,培养竞争意识。对于礼物的处理,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以及与人分享的美德。这些教学中蕴含着的东西,相信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搜索奇兵软件的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于“网上搜索”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使用搜索引擎上面,而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搜索时学会更灵活的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当然,课堂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如:可加入对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引擎的介绍等等。
对于某些问题,发现一些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给与否定或者批评,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和别人的方法有什么差异,在实现结果上有什么差距。这样既不让学生感到没面子,灰心,也不会让他找不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是在比较以后,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讲出改正方案,这样还能够培养其在探索中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意。
还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并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着急或者打字速度方面的原因操作比较慢,所以比赛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再注意单独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尽量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但教学过程仍有小部分可以让学生试着总结的东西由教师代为指出了。下一步应该再放开一些,给学生更多自己发挥的空间。
总之,本课从教材内容本身来说,知识点相对较少,难度不是很大。但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学科,它以操作为基础,以能够灵活的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用熟练的操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方向。网络时代给学生传授网络知识更应如此。只有学生尽可能的灵活掌握,灵活应用,才能让网络尽可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生活。
初中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0-01
一、阅读教学目标对初中生的影响
阅读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修身养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其它人的一些经历,丰富自己的经验,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
阅读可以培养人的语感,也会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强弱和高低,与写作者的阅读量成正比。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认识自己,改变世界的过程,能增加中学生的受挫能力,减少心理上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生一旦喜欢上了阅读,对阅读感兴趣,就会爱上读书,觉得越读越想读,日积月累,就会获得大量的知识,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想到那种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何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文章做好调查,看学生喜欢读什么,还有喜欢怎么去读。最常见的调查方法就是问学生,可以直接问他喜欢什么,也可以问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他们能够从中想到什么,一旦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方式是最好的。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对阅读持有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的成绩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阅读教学目标的分类
1、阅读的时候是否发音
发音标准可以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三类,一般在背诵的时候使用,朗读时为了增加记忆,同时也可以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而默读则是在大脑里面形成一定的场景,不会发出声音,而中学生;老师一般要求他们朗读,这让他们也不会容易走神,也能便于反复记忆。视读则是快速浏览,一般就是看第一感觉,直接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里面形成自己的理解,整个过程也一般都不会发声。
2、阅读速度的快慢
阅读的速度一般分为快速阅读和慢速阅读两种,快速阅读是正常阅读速度的两三倍,但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就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下,记忆都不是很深,适合那些阅读量比较大的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记忆,只是为了找到某种他们需要的东西。而慢速阅读是基本上所有中小学都采用的方法,这种阅读方式记忆也比较深刻,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某些概念或获取某些重要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很多的人阅读速度慢并不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知识,而是由于自己不良的阅读习惯,有的喜欢,一边阅读,一边玩耍;或者是阅读的时候用笔或其它的东西在文章下面划,这会使读者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影响阅读,不仅速度慢,而且效果也差。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阅读的效率高低
一般阅读效率的高低可分为“速读、略读、精读、泛读,精读一般是用在学校和考试当中,为了更好的获取知识,准确的记忆;速读是一种获取自己想要信息的一种快速方法,只要找到关键词,就能找到自己所想找的信息,但记忆力不是很好;略读则是选择自己注重的或喜欢的地方进行阅读,侧重一方面;泛读的目的性不强,就是随随便便的看一下,可能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4、阅读的功能和作用
阅读的功能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专家认为,读者的动机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就不同,最常见的阅读为理解性阅读和记忆性阅读。由于阅读是以人为主体,所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复杂性,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在阅读学的研究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分类的单一性,也使他存在误区和盲点。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就是几句话就完成了的,其实,那是老师经过各种考核和打算制定出来的,凝聚了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也是我们这一学期的计划和目标,指导教学有序的展开。
阅读教学目标,看起来就是阅读一些文章那样那么简单,实际不是,老师还要花心血去制定阅读的目标,阅读的文章、时间那些。阅读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
英语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设计 篇7
一、如何评价教学中问题的效度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根本不关注“有效”,在进行问题预设的时候,并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也不关注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所提出的问题,要么特别简单,学生小手如林,要么难度很深,学生无法思考与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行走,无法从课堂上带走应该可以带走的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课堂沉闷、低效,学生讨厌课堂,他们的思维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直白,缺乏探究。有的课堂上教师常为提问而提问, 脱离学生实际,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有的问题过于直白,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学生往往无须思考便可回答。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满堂问”,学生疲于应付,难以静心思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肤浅无比。学生在整堂课都没有能够得到思维的锻炼,长此以往,思想自然浅薄。
(2)问题随意,缺乏梯度。许多课堂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只有大概教学思路,缺乏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意识。于是课堂上往往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现象。教师想到什么,问什么,结果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课堂随意性太大。同时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没有预设,问题之间相关性与连贯性不强,以致出现“问题零乱,关注学生不够,课堂生成不足”等诸多问题。
(3)缺少引导启发,排斥求异思维。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的时候,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具体或者不够完整的时候,教师只会越俎代庖,直接给学生补充完整,或者干脆请其他的学生帮忙,以为这样也属于以生为本。其实,仔细思考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免需要自问:课堂中,真情的激励和有效的启发哪去了?笔者以为,这样的提问是无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的。另外,教师虽然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但对标准答案还是情有独钟。有时学生的回答跟标准答案稍有不同,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学生回答,好像不跟标准答案一致就誓不罢休似的。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显得太死板。
(4)提问对象集中,回答面太小。在课堂提问中,通常情况下, 优等生得到的机会远远大于成绩中下生。虽然教师们都知道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叫到优等生。其中的原因很显然,当课堂上遇见学生很棘手的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寄希望于一些优秀的学生, 而这些优秀的学生一般都能在课堂上帮老师“化险为夷”。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在一定的时候会让这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难以回答,他们会因此紧张、焦虑,即便能在教师点名的时候站起来表达,但是,往往都会因紧张或者思考不够成熟,回答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时候与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样一来,不光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也在课堂教学中拖延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这样的课堂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少数优秀学生的素养成长空间,其他的学生则成了被课堂遗忘的角落,他们总是在跟着教师和优秀生走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成长空间。
三、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
(1)在课堂导入时关注有效提问。很多教师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期待运用有效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来。但是如何以提问导入,则是教师需要考究与打磨的事情。笔者以为: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简单的问题,以了解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再根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新知识密切关联的,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分析、运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在提问的过程中完成了层层深入、由易而难的知识与能力的牵引。
(2)在强化重点与难点时关注有效提问。每个单元都有重难点,而每节课就是用来处理这些重难点的,所以在教授的过程中, 需要强化和解决这些重难点知识。
①面向全班,先问再叫。我们上课的目的是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所以在问问题的时候,要照顾到班上每个同学的发展,不要让学生产生惰性,害怕思考,直接等着别人的答案。
②清晰明了,充分思考。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地备课,充分地备好问题,使问题清晰,并且先发问,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再叫学生回答。
③及时评价,反馈意见。对于正确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文眼——教学设计的有效抓手 篇8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凸显“了不起”
目标的确定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它决定教学的基本走向。《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本着三个维度交融和抓文眼的原则设定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品词析句中体验父子的“了不起”, 在感受父爱力量深广的同时, 领悟信守承诺、坚定信念的精神品格。2.领悟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写法, 并运用这种写法, 写儿子的“了不起”。目标紧靠文眼, 统领全文, 教学依目据标, 有序展开。
二、精心预设, 提纲契领———破解“了不起”
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 进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个性阅读”的理念, 往往提出“读你喜欢的段落”, “谈谈你为什么喜欢”的阅读要求, 然后让学生讲感受。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指向往往会偏离教学重点, 教师又因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独特体验”而让学生尽情发表见解, 这样, 课堂在一些非重点的枝节内容上绕了一大圈子, 才能切到重点上,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师要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发现和捕捉文眼, 设计能统领全文的富有张力的提问, 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快速指向文本的重点, 围绕重点进行自主探究, 独特体验, 从而提高效率。进入理解环节, 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父亲的表现与其他家长有什么不一样?他到底“了不起”在哪里?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理解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救儿子的伟大父爱和父子情深.用一个紧靠文眼的问题, 统领初读提示, 很快完成初步理解文本内容教学任务。用抓文眼的方法设计初读环节, 事半功倍.
三、含英咀华, 层层深入———体验“了不起”
对文本大意的把握, 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 这仅仅阅读教学的是第一层次。要发展学生的情感, 提高语文能力, 还必须从语言入手, 深度开掘富有表现力的精粹词句, 通过教师的引导, 透视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 深切感受、体验人物形象。 (1) 品词析句、丰厚语言。在体验父亲的动作时, 我在“挖”字上设计了这么几个层次的问题:别的家长选择绝望的离开而父亲选择了“挖”, 那是怎样的挖?父亲挖了多长的时间?你想象一下, 连续38个小时不停的用手挖, 那仅仅是靠体力可以支撑的吗?那又是怎样的挖?父亲挖的仅仅是儿子吗?他挖的还是什么?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父亲挖的是生命, 是爱, 是承诺, 是信念。一个平常不易被重视的“挖”字,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赋予其深厚的意蕴。引导学生体会外貌描写的内涵:满脸灰尘, 布满血丝的眼睛, 沾满血痕的破烂不堪的衣服……背后是痛苦, 更是希望;是极度的疲倦, 更是永不放弃的信念。 (2) 引导品读, 激活语言。在人物语言品味方面, 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好心人提醒绝望……父亲乞求的问:“你愿意帮助我吗?”消防队长提醒危险……父亲坚定的责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再一次提醒危险, 父亲愤怒的责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在我的引读下学生把父亲的三句话读得情深意切, 从父亲无助, 坚定, 和愤怒中感受到父亲的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形象。最后让学生深刻体会父爱是永不放弃的动作, 父爱是一次比一次坚定的语言, 父爱是灰尘的脸, 血丝的眼, 破烂沾血的衣服———特定情境下的外貌.品味语言, 从文眼入手, 取精集粹, 开掘内涵, 使学生的体验走向深入, 丰实理解环节。
四、领悟方法, 落实读写———迁移“了不起”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 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是不够的。如果说理解感悟内容是带学生走进文本,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那么领悟表达方式则是带学生走出文本, 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得到的东西只有在语言形式中整理、归纳、溶炼之后才能内化到心灵, 外显于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领会文本的语言形式, 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 习得的写法若没有及时凝结成文字, 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的淡化、消失, 捕捉体验和情感的积蓄点, 及时练笔, 能将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 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转化成语言的实践能力, 这是落实读写结合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办法。价值领悟环节提出了: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 我总结了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写法和特殊句式的运用, 并让学生模仿这种基本的写作方法, 用上述特殊的表达方式, 展开想象, 写一写儿子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的所说、所做、所想, 表现儿子的“了不起”。这时候的学生还沉浸在感动之中, 心中有感、脑中有法、笔下自然就有物。
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9
一、改变设计思想方法, 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方法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 产生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由“二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 由重视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发展, 切实改变把学生当容器,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透彻理解教材, 吃透学生, 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要根据学情, 依据标准, 科学设计,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设计思想;把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引导的重点, 以及怎样有效引导列为目标预设的重点, 切实改变单纯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主的设计思想。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科学实验表明, 新知识的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设计要调整思路, 科学处理教材,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设计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提供探究机会,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激活思维, 活化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 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你想用什么方法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从苏教版第九册数学教材书后选择一组梯形剪下来, 想想选择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经验, 所以学生不仅能顺利地作出选择, 而且也能很自然地认识到“梯形面积的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从而很快地发现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构建了新的数学模型,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学设计操作活动, 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操作, 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 而且可以让学生缩短与认识的对象间的距离, 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 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把圆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用底×高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再用长×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等腰三角形, 再用底×高÷2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把圆剪拼成等腰梯形, 再用 (上底+下底) ×高÷2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性, 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让学生明确操作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教具或学具的操作使用方法。第二, 要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 而不是指令性操作。教师对学生操作不事前作各种规定, 不过多强调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 本质上对学生探索学习的限制毫无价值。第三, 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及时抽象和概括, 以使操作不流于形式。第四, 操作以小组形式进行, 留足操作时间。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这种活动离不开情感的作用。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丝会意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因此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使师生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 使学生激起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 我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 设计了如下题目:张老师的手机是□36□612□□□□。你能根据以下提示把号码复原出来吗?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小的质数;第三个□里的数字最大的约数是7;第四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五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 又是偶数;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2, 又是8的倍数。学生个个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很快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接着, 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设计一道题目, 来考考老师。题目设计的要求是: (1) 不能直接将号码出示。 (2) 充分利用本单元已学的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问题, 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3) 问题表述要清楚, 题目设计要新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都在为自己家的号码精心设计好的问题, 都想通过自己有挑战性的问题来难倒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培养,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用创新的设计, 可以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情感氛围, 既能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满足学生对积极情感体验的要求, 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创新课堂模式, 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 决定学生的发展。以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主要环节的传统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实施新课程首先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愉快学习, 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准确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把解答学生疑问, 启迪学生智慧, 纠正学习偏差, 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核心任务。
有效设计英语教学中的活动模式 篇10
一、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活动激发模式一般为:教师创设情景提出活动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活动情况小结;学生了解活动情景—根据文本作好准备—活动—汇报活动收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表演、唱歌、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活动应该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 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 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表示颜色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设计“红灯停, 绿灯行, 黄灯等”的活动, 以复习和巩固单词red, yellow green。全班学生站起来扮演小司机, 根据教师所说的三种颜色做出停车、开车或等待的动作。做错的学生坐下, 经过多个回合后仍然站着的学生被评为合格的“小司机”。然后让这些小司机喊口令, 其余的学生继续做动作。这项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单词, 又能使他们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可见, 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使每项活动都具有目的性、趣味性、思想性, 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 要以语言知识作支撑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姿多彩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 我经常组织guessing、role play、chanting、playing game、telling story、makeing survey等不同类型的活动, 并力求使活动多而不乱。例如, 在教It’s too expensive一课时, 正值过完春节不久, 学生都有自己的新衣服。我让学生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如coat, sweater, jean, jacket) , 待新知识呈现之后, 组织了一个时装表演会。我指导每组学生设计本组的展示形式和介绍语, 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时装表演开始后, 学生们踏着模特步登场了, 伴着音乐, 他们一边摆造型一边用英语介绍, 如“Look at my new coat, it’s 20 yuan, it’s too cheap.But it’s nice.I like it very much.”, 我和其他同学在台下评论:It’s cheap/expensive/nice/smart....此时, 各小组展开了有趣的竞争,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高涨了。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但活动不能只图表面热闹, 而要以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技能, 获得了用英语做事情的成就感, 而且把对英语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喜爱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了。
三、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 要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有序、互动、可操作的生态课堂。一堂课不是无序活动的组合, 而是具有内在联系有序的活动的排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 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又要考虑活动的有序性。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 调控课堂节奏, 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 活动前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从而使活动便于操作。
四、活动要尽量真实, 体现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体现开放。”因此, 教师应该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得到发展。例如, 在教Ann’s dream一课时, 在讲完新课时我让学生用英语写了自己的梦想。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富有挑战性, 所以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的不同梦想及精彩的英文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开放的课堂中, 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种因素。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既学习了知识, 又能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但正是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我们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因素,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因此,每位教师在课前都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探寻之路,随着问题的逐渐展开本章的知识也就逐渐明朗,有利于学生归纳个部分知识点。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阳光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如“三角形的认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一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一一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方式设计要注重实效
对新课程下的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探究、体验、还是讲授,他们的特点明显,但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教学方式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教学设计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教学效果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有的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如三维目标的评价,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有的教师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速度及深度。有的教师评价自身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设计的评价表中既有学生自评,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各种各样的可操作性的评价都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总之,要想上好数学课,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舍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实践探讨[J].魅力中国,2010,(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12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教师贪图便利, 滥用网上课件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贪图方便, 滥用网上的课件, 没有经过考量和加工就直接用来上课,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找到形式、风格各异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件, 其中不乏具有精美的图文、声像等内容的课件。有效地借鉴他人制作课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师向他人学习的好方法。可是, 现实中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使用这些课件, 往往只是在上课之前把需要的课件从网上下载下来, 上课时直接使用, 并没有对课件进行深度加工, 丝毫不考虑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 没有结合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体系来确认课件是否与实际相符, 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是否与课件相匹配。这样缺乏思量的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例如, 有的教师在进行五年级《金蝉脱壳》的教学时, 他的教学思路本来是先理解“金蝉脱壳”这个成语的意思, 再思考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 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教师直接利用网上下载的课件, 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发现课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与他本人的设计不同, 那个课件是重在从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写金蝉脱壳, 以此来串联整个课件, 这严重影响了当时上课的教学质量。
2. 教师包讲, 课堂气氛沉闷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就像一个独角戏的演员, 自顾自地在讲, 把学生们都当作是自己的“忠实观众”, 形成一种“教师包讲, 学生只听不思考”的不良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收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 可以考到更好的分数, 很多教师不顾与学生的互动, 以教师主讲阅读知识点的方式来教学, 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考出不错的分数, 却不利于小学生长期的发展需要。这种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违背, 轻视了小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性, 没有注意到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也忽视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课堂中回响的都是教师无休止的提问和自答, 以及全班学生“大合唱”式的简单回答, 例如在教六年级《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 教师本想要学生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将人物的内在性格与特定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提出思考的问题 (你从哪些具体的环境描写中体会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没有真正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和寻找答案, 而是匆匆把答案讲出来, 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开动脑筋的机会。
3. 过分注重阅读数量, 轻视阅读质量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片面相信题海战术, 认为学生只要做得够多、练得够量, 那么阅读水平自然就会提高。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方面“费时多而收效少”的状况。另外, 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知识点的数量, 在课文讲授中“面面俱到”, 生怕教漏了却又考到, 可这样教却使得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是“蜻蜓点水”, 劳而少功。内容多、重点多、教学环节也多, 导致了学生听着烦, 教师教得累, 课堂效率低。同时, 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重视知识点, 强调阅读教学的内容, 却忽视了阅读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轻视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这也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时, 没有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难以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阅读教学的理念
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僵化模式, 更加负责、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 注重阅读教学应该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 使课堂呈现一种对话式和具有个性化的状态, 让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去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教学。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主体阅读的个性化需求, 创造一种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和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与实践, 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从而对阅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例如, 在教学《烟台的海》时, 教师想让学生凭借语言材料, 感悟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 体会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时就可以点拨学生从以下方面理解:烟台为什么会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烟台的海上景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既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或关键的句子, 具体感悟烟台海上独特的景观, 又要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 调动生活经验、观察积累等, 展开大胆想象, 构成相应的情景, 使自己身临其境, 切实而又深刻地感悟景观的独特。
2. 创设阅读情境和氛围,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就需要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和氛围,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其实, 小学语文在每个阶段的文本选取上都是别出心裁的, 文本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深意, 并且还具备着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课文教学时, 就要深入地对课文本身进行探究, 找出课文的情感韵味, 再根据阅读文本本身来进行特定的情境创设, 在创设的过程中可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利用语言与多媒体间的应用, 结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与心理特征, 深化课文阅读所带来的氛围, 让学生可以有效地融入教学情境中, 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 在教学《明天, 我们毕业》这篇课文时, 作者为了书写对校园、教师、同学的眷恋之情, 精心选用了一些加强语势的排比句:“一到这个时候, 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 有的学习电脑, 有的排练合唱, 有的外出写生, 有的制作标本……”这一句排列有序, 显示项目众多。尤其是歌颂教师的部分, “是您……是您……是您……”“在我们心目中, 您是……您是……您是……”这些语句气势充沛, 感情炽烈, 既有眷恋又有赞美。而此时教师则通过激趣和多媒体展示这两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以读为主线贯穿全文, 并以情感人, 让字里行间流动大家的满腔激情。这样声情并茂的方式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3. 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培养学生语感和语用能力
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增强他们对阅读本身的感悟能力和体验能力,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更偏重于对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那种理性而又充满情感的过程, 走出“重分析、轻感悟”的活动, 突出情感,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唯有不断地思考、实践, 不断在教学中改进, 才能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文章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创设阅读情境、注重语言积累等相关策略。
【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推荐阅读:
浅析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10-21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课堂互动设计及策略探讨07-07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11-12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10-05
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10-31
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08-07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08-21
中学英语的有效教学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