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2024-07-15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精选9篇)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1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激励

教学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班级学生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学生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学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教学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激励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评价工作需要耐心。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学生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但是,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班级的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大多数时间里被动地听、抄、背,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在心理上存在着畏难情绪、惧怕、排斥,不愿意去积极的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活动,上课开小差,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落后面越来越大。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语言知识的积累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呢?

二、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1.学生主观原因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不努力,缺乏自信心,心理上存在着畏难情绪、惧怕、排斥。

2.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与技巧,没有遵循记忆规律--艾宾豪斯遗忘曲线。知识遗忘过多,造成积重难返。

3.有的教师要求太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4.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践以及研究

课堂教学的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问题,让学生愿学、愿想、愿做,能够拥有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最后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因素、男女差别、兴趣特点、品质因素等,采用的激励方法有如下几种。

1.积分制

学生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月考成绩占60%,还有10%的成绩取于学生是否提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终端显示,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开展学习竞赛。在学生中间、小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开展学习比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激励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英语课本剧比赛。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发挥搞笑的才能,加以改编,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这一形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改进教学方法,活化教材,活跃课堂。教学方法要富有变化,例如:每天上课前学唱一段英语歌曲,运用简笔画教学,英语游戏(电脑英语学习软件游戏)、表演、每天一个英语猜谜语游戏,最好准备一点小奖品。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给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图画、表格、关键词(key words),文章结构框架,等等。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自信心。

4.用(Daily report)值日汇报 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将课文浓缩,变换人称改写课文,扩写、续写课文,评选“最佳主持人”、“每周„民‟星”等。

5.适当安排一些机会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自动参与意识。要着重对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从思想和学习上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给予鼓励。

6.倡导“任务型”(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教学模式,通过pair work 和group work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鼓励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因材施教,帮助层次差异比较大的众多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从选定主题,明确分工,收集资料,讨论,到汇报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任务型”教学所具有的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功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全部的语言资源,把他们各自的语言知识运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个性化的教学激励方式:

一、物品激励。即在课堂上用一些实物进行激励。奖励一些小五角星,卡通小贴画、糖果、小玩具和一些常用文具等等。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中学低年级学生,具有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激励学生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与外部刺激物的特征相联系。对这些物品的感兴趣程度,对物品的爱好的持久性等,均有可能影响激励效果,精心选择,要富有变化。

二、言语激励。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适当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激励方式是平时教师用得最多,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见附1:表扬学生的常用英语)

三、行为激励。即老师用一些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与欣赏。或给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记入学期总分。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四、荣誉激励。即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上课表现进行一些质化或量化的发展性的评价。单词大王比赛,“进步之星”,英语书法比赛,歌曲、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连词(语)成文比赛,小组之间比赛,班级与班级之间比赛,等等。这种激励方式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成就感,从而在一定方面能够借助于荣誉感的刺激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向内部学习动力转化。

五、成效与反思

有效激励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科学的激励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做到“十六个了解”,即姓名含义,籍贯出生,生活习惯,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爱好兴趣,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心路历程,知音伙伴,成长规律,家庭情况,上学路径,社区环境,以及家长的思想和愿望。

其次要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教师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除了面对面的聊天和谈心,还要擅于利用多种现代媒体和渠道(例如:一线通、电子信箱、QQ、聊天室,短信、个人主页、网站、BBS栏等媒体),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善于捕捉契机,适时加以激励,其结果往往会“事半功倍”。不断反思,发现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还存在的问题,适时的加以调整,增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喜欢我们教师、喜欢我们的课堂教学、喜欢我们的班集体、喜欢我们的学校、国家和世界。

激励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潜心的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素,精心的准备。例如:寻找学生们一百个优点,准备一百句赞扬和欣赏的话语,有时,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支持的动作,一份微不足道的礼物,一个小小的游戏都会让学生感到鼓舞,激发起无穷的动力,胜过万语千言。

激励本身也是一种有限资源,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例如:有的教师不考虑客观情况,在学生还没有取得进步和成功时,就不合时宜的表扬。不仅没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为以后的后续激励,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过分频繁的激励,会削弱激励的作用,注意激励机制的层次性、差异性和连续性。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2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六条中.每一条都提到了“学生”两个字。这样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实际上也是在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1激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

2“以生为本”的课堂激励策略的探究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能精心选择有效激励策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的较有效果的几种课堂激励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2.1“需要”激励

“需要”是运用激励策略的出发点。需要,就是人和社会存在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反映。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受到某种引发和引导而产生的。因此人的活动实际上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周而复始的过程。“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外因激励”两个方面。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要。

因此,这种需要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比如当教师需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能力时,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把“外因激励”变为“自我激励”,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他们在求知、生活和自我实现上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1)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目标激励

从以往的教师备课来看,教师注重的是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教案上体现的是知识点的罗列。更有甚者,教案上以“师说”、“生答”的形式出生,连学生的回答都给出了,学生还有什么自主可谈。自新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教师注意到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果,于是在教案上有一定的改变,出现了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活动所占的篇幅还是很小,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基于此,我在备课上作了大胆尝试,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将教案改成了学案。

2)精彩的预设——悬念激励

精心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我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课中,用了一幅“地球呼喊SOS”的漫画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究竟怎么了?”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一课题时,我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手电筒、电子表、计算器和手机等没有电是不能工作的,哪它们工作所需的电是由什么东西提供的呢?”

学习原电池原理一课中,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水果(如苹果),在水果上插上两根细铁丝并连接上耳机听一听,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等等。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习求知的欲望,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

2.2情感激励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能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1)眼神激励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能表达多种情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眼神更能激励学生,为学生提神醒脑。当你发现学生正在开小差时,可以用稍带严厉的眼神提醒他;当你发现学生处于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激励他;当他遇上困难需要帮助时,你可以用关爱的眼神给他力量。总之,善于用好自己的眼神,将为你的课堂增色,将会激励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奋发向上。

2)语言激励

有时候,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语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说一句饱含情感成分的话语,如“你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你真棒!”之类的评语,就会一下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荡起振奋的波浪。教师的激励、期待像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使学生产生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氧气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是难溶于水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的人很多。

我让一位学生起来回答时,他说可以让氧气通入水中,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当时我的评价是“你的方法不太好”。这一堂课,这位学生一直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后来我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价有激励性,才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再有这种情形,我总是说:“你能想到这一种方法很好,但还有些不足的地方,你还能将这个方案再完善一些吗?”在这种激励、期盼的语句中,学生更加积极,更加投入学习。

2.3环境激励

学以致用是激励学生努力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于生活。因此给学生一些学以致用的环境,无疑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最佳途径。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我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收集一些空气质量日报。让学生关注到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形下,再来学习空气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空气的成分——影响空气成分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如何防治空气污染这一条主线。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昂,情绪高涨。在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我带了一个热水瓶到教室,让学生试着除去里面的水垢。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除去了水垢,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基本营养物质》这一单元时,我用一颗糖引入,让学生来找一找糖果中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自己投入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还没开始讲授新课,他们已经将这一单元通读了一遍。这种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环境教学,是我教学中的法宝。

2.4成功激励

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但越挫越勇的人毕竟不多,而更多的是一些遇难而退的人。在教学中,我们若采用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习题、试卷等来测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所谓的“差生”只会越来越多,也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试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三种:一是精心设计问题。我把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几个等级,提问时,有意将最简单的问题抛给学习最差的学生,让他们能迅速回答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将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有所成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挑战的快乐;二是精心选择作业。分层次的作业反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同程度地获得提高;三是随堂小测验的设计。小测验中分二三块: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

一类学生做基础题,另一类学生做基础题,也做中等题,还有一类学生三类题都要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生掌握程度的变化,不断调整学生所做的练习。这样的安排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我欣赏成功激励,我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进步。

课堂教学中的激励策略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求新的激励策略,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使用一些教学激励策略由此让很多学生爱上你的课堂而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策略,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激励 教学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有效地激励可以在人们心中产生正向的暗示作用,从而大大提高相关任务的完成效率。教师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而达到正向增强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目的。

一、示范效应激励,重视榜样作用

在初中英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各方面英语素质强于自己的他人产生崇拜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就需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发挥榜样的激励与示范效应。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 1《friend》这一单元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就“my best friend”为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英语作文。教师在交回的作业中选出一篇较为精彩的英语文章在课堂中通读,从而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相关的英语文章如下:My best friend is Jack.He was my neighbor since childhood,so we we play together every day.Jack is a brave boy and helped me a lot.I remember when he was young to appearance.I guarantee that we are a lifetime of brothers.(我最好的朋友是Jack。我们从小就是邻居,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玩耍。Jack是一个勇敢的男孩而且他帮助我很多,我到现在都可以记起他小时候的样子。我保证我们是一辈子的兄弟。)其他学生在欣赏完这篇英语文章之后均以此为模板不断磨练自身的英语写作技巧,从而达到提高班级整体水平的目的。

二、合作竞争激励,提倡小组合作

众所周知,合作互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旋律。教师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倡小组合作,从而提高竞争与激励的层次,最终达到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斗志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Unit 6《TV programmers》这一单元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首先将学生平均分为若干小组,并以“my favorite TV programmers”为主题进行小组间的英语情境对话比拼。其中一个小组情境对话剧本如下:

Tom:Hi Job.What TV programmers do you like to watch on the weekend?(嗨,Job。你在周末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Job:I like to watch NBA.(我喜欢看NBA。)

这个小组的成员在观看完其中小组的精彩英语情境对话之后受到激励,决定对自己小组的作品情节进行补充与优化:

Tom:Well,which team do you like best in NBA?(那么你最喜欢哪只NBA球队呢?)

Job:This is hard to say,because I like lots of teams.But I dont like CAVS,because Lebron James looks like a gorilla.(这个很难说,因为我喜欢好几只球队。但是我最讨厌骑士队,因为Lebron James长得像猩猩。)

小组内学生对自己情境对话作品进行修改,不仅完善了自身的英语口语功底,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激励教学的初衷。

三、心理暗示激励,设置奖励机制

正确的心理暗示激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所以教师在实际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奖励机制,从而使得学生为了荣誉而努力学习,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综合英语能力目的。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与词组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incentive system(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巩固与复习自身的英语词汇储备。同时教师还可以将“incentive system(奖励机制)”与“word spelling(单词拼写)”相结合,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拼写英语单词“volleyball排球”,如果学生拼写正确,教师就给予学生一朵小红花。最终比较学生小红花的总数,总数最多者即为本节英语课堂的“word star(词汇之星)”。相关英语单词词库如下,可供教师进行选择:after school放学后、come from来自、at/on weekends(at/on the weekend)在周末、of course(当然)、talk about(谈论……)、in front of(在……前面)、on the phone(用电话)、far away from(远离)、all the best(万事顺意)、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吃早饭、午饭、晚饭)等。

四、结语

教师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激励教学的作用,可以使用重视榜样力量、开展小组竞争以及建立奖励机制等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1]姜秦霞.用激励策略构建精彩初中英语课堂的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15(09).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4

有效教学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思想在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和方式,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引入有效教学理念,为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 者:宋海燕 范洁贞 伍秋英 SONG Hai-yan FAN Jie-zhen WU Qiu-ying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16(4)分类号:G807.04关键词:有效教学 公共体育课 策略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5

摘 要:信息化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与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有着形式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多方面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辅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升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化学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良[1]。其中,信息化教学还具备全面性、先进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其中全面性体现在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内容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让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一处环节都实现信息化;先进性则体现在信息化教学是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够将最先进最新的教学信息向学生进行展示;高效性则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能够明显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信息化在化学有效教学中的优势

1.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展现出文字、语言与静态图像,同时还能传送影像资料,将教学内容中的音与像进行有机结合,加强了信息的表达能力与教学直观感,让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顺畅,与此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有助于学习环境的优化

随着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下,得到了更高的重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在学习环境的优化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3.有助于教学信息量的扩充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通常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体,其知识内容有限,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视频、投影、PPT等多种信息技术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当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向现实生活进行延伸,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2]。比如,在讲解“基础营养物质”相关内容时,通过展开信息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影像视频去了解我们运动中的短跑主要依赖于糖的无氧代谢;游泳则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通过对糖的分解代谢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教学时间的节约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板书与演示实验中会浪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再加上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与讨论,教学时间则显得尤为紧张,通常会占据10-1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则有效缩短了板书与练习布置的时间,有助于实际教学时间的节约,进而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信息化在化学有效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便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有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究竟要如何激发学生化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化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向来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其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去提升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的开展措施又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化技术,梳理课堂教学流程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完整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对化学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梳理,使其更加清晰且具有条理。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由于融合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再加上板书与练习所耗费的时间,往往会让教学流程变得较为涣散[3]。倘若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则极易导致知识点的遗漏,进而难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利用信息技术,比如用PPT课件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放,将该节课的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对教学流程进行实时点评,从而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温,进而让思路更为清晰,知识点的掌握效果更佳。比如在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三种非金属单质氯、硫、氮,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而在课堂快要结束前,教师通过投影列出着三种非金属单质的对比图,将三者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相关用途进行比较,将整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流程用信息技术进行梳理,学生便可直观地、全面地、清晰地树立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点的理解。

2.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理论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感到非常乏味。比如在讲解“原子的结构”相关内容时,需要向学生讲述原子组成离子之间的关系,而教材主要是通过文字介绍与推理的方式去阐述离子间的关系,针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才能理解透彻。此时,教师便可利用信息技术,在讲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制作出有关于原子结构的自述动画短片,让原子成为短片的“主角”,使其自己“讲出”它的结构,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形象的动画,不仅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让原本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学生理解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将理论抽象的知识与思维变得更为具象生动,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失的。然而,有许多的实验(比如金属的腐蚀)受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向学生进行直观地展示,会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不够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现如今,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则会打破常规,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便可进行实验模拟展示,灵活加速或放慢化学反应的过程,让化学现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这对于学生化学学习?d趣与求知欲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3]。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化学实验本身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浓硫酸的加水稀释实验及其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演示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演示的话则十分危险,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相关实验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加强记忆与掌握,并且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危险

因素。

此外,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必不可少,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教师交代的操作注意事项毫不在意,因此在实际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将实验课题与需注意的安全事项投影到大屏幕中,全程警示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加轻松,提升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4.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案进行编制、对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以及对微课资源进行录制等等。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将制作好的微课等信息化资源上传至平台,让学生随时下载并进行在线学习,也可将其储存到移动数字设备中随时随地进行自学。此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还可进行在线反馈,通过问题的收集,教师可使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则进行集体讲解,针对个别学生的疑问,教师则进行单独点拨。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则针对性更强,课堂教学效率则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还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为教师留言,教师亦可进行实时回复,让“教”与“学”在课前课后都能够实时进行。

5.利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已然成为学生获取拓展知识的有效平台,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化学教学时,应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从中巩固旧知,探索新知,进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5]。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硬币的制作材料进行调查,并且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尝试着分析使用这些材料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在课后会积极通过网络去搜寻相关资料,部分学生甚至还会查询不同国家硬币的制作材料,通过纵向比较去分析材料?x取的原因,不但拓展了化学知识面,还培养了自己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手段有利于促进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够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对形式的盲目追求极有可能会导致教学本质的偏离,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板书,也不能发挥师生互动、思维启发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要正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所在,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 激励策略 学习态度 学习动力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角度,分析了影响外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提出了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然而,高职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师、生相互抱怨的情况。教师认为学生英语基础太差,无论付出多少,成绩提高不大。学生则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以学技术为主,至于学不学英语无关紧要,甚至还抱怨教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此,提出一些有关英语教学中使用激励策略的建议。

一、教师激励策略应用的理论依据

1、学习态度

心理学家d.brown认为态度像人类情感的所有方面一样,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发展,并fl受人类经验中情感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人的自我感觉,以及对别人和事物的感性认识。态度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学习者都能因积极的态度而受益,因消极的态度而受损。d.brown得出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结论是,消极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在外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2、学习动力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动力是激发人们去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力。著名学习动力研究者gardner曾用下列公式表述动力的成分:动力=努力十目标十态度。

按照传统的.观点,心理学家将学习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大类。内在动力理论认为,学习的愿望是内在动力之源,具有内在动力的人自由地从事他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学习完全出于自愿,而不指望报偿。外在动力理论则认为,具有外在动力的人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而是注重学习活动产生的某些功利后果,即得到某种报偿。研究者认为,学习动力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d.brown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学习者缺乏内在动力时,语言教师应怎样去给他们以外在动力。这就暗示了学习动力不仅仅是自发的而月是可以培养的。gardner,lambert等专家指出,态度和动力往往被归结一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成功与否共同产生影响。可见,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成败。

二、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学习态度、学习经历等。外部因素主要指教师、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教学管理体制及社会环境等。

1、内部因素

一是学习态度。态度包括这样几种成分:认识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心。高职学生对学习外语的目的认识不够,因而学习外语的信心不足;情感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有的学生因与教师关系相处不融洽而不喜欢该课程,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学习外语持消极态度。

二是学习经历。个人学习经历主要指个人过去的学习成功与否,它对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一个人过去的外语学习成绩很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那么他对自己充满信心,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强大的动力。当一个人过去的学习成绩较差,那他就会缺乏自信心,对外语产生厌恶情绪,无法激起学习外语的兴趣,学习动机大大减弱。总之,不同的学习经历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2、外部因素

一是教师。有研究表明,具有下列品质的教师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工作积极负责、乐于奉献;教学方法新颖,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信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强,课堂生动有趣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十分重要。

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当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不适合教学情况时,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就会减弱。当教师根据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增强。

只是学习环境。一方面指具体环境,即教室里的具体教学设备等。例如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等。另一方面指课堂学习氛围,或者说班风。一个班级具有优良的班风,学生之间既有竞争意识也有合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同学友好相处,关系和谐,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成功。

四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一些高职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实用技术,英语不是主要课程,再加上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之中学要宽松一些,学生心理无法形成压力,不能控制好自己,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最终导致外语学习失败。

五是社会环境。语言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语言同社会在好多方面都是密切相连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也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产生不同影响。如果这一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往多,需要外语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这一地区经济落后,很少同外国人打交道,学好外语也用不上,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无法保持很强的学习动力。

三、激励策略的应用

1、帮助学生确定和完成外语学习的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是激发语言学习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学习中,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这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外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并督促学生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发展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要接纳和关心学生,要注重与学生保持思想上的沟通,起到表率作用。师生之间不仅要保持宽松的学术关系,而目要建立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平等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3、创设良好的外语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至置身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明确,任务难易适度。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较低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过高,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要自然,注重语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外语,在交际过程中不要怕出错;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一白由度培养他们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环境更接近真实生活环境。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激励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篇7

关键词:激励策略,学习动机,学生态度

0 引言

Dorney (2001) 提出“动机是人们开始, 持续, 或投入做某事的意愿”。英语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喜好, 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 但多数研究侧重于探讨学习动机的分类及影响, 较少探究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本次调查探索了中美合作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学生眼中教师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对如何培养和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对象

西亚斯国际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大二学生共71名参加了本次调查。其中男生4名, 女生67, 分别来自于翻译专业两个自然班。参与者年龄从18到21岁。

1.2 测量工具

本问卷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围绕学生基本情况, 收集班级, 年龄, 性别及专业信息。第二部分采用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 (高、赵、程、周, 2003) 。第三部分采用教师激励策略量表 (Dorney&Guilloteaux, 2007) 。第四部分为自撰题目, 测量学生对课堂态度, 本部分共四道题, 如“这学期我的精读课很无聊。”第二、三、四部分均采用李克特六级量表形式, 1代表非常不同意, 6代表非常同意。其中教师激励策略量表原为英文编写, 经过回译策略确定其中文版本。

1.3 研究过程

问卷由一位教师在课后发放, 请学生自愿参与并当即收回。调查共发出问卷71, 收回有效问卷69份。随后研究者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 本次问卷使用量表信度良好。其中教师激励策略使用量表信 (Cronbach’s alpha) 为.931, 学生学习动机量表信度 (cronbach’s Alpha) 为.815.。学生对课堂态度量表信度达.69, 量表可信。

2.1 学习动机现状

2003年的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显示, 英语专业学习动机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兴趣、责任、情景、出国、媒介、发展、成绩。 (高、赵、程、周, 2003) 本次调查显示, 学习动机从强到弱依次为兴趣、发展、情景、成绩、责任、出国、媒介。个人发展因素和成绩因素显著提高。学生工具性动机较强。

2.2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

Dornyei and Guilloteaus (2008) 认为教师激励策略量表内含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参与形式、积极自我评价激发、及活动设计4个因子。对教师激励策略量表的30题分析显示, 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KMO=0.774, P<0.05;Bartlett’s球型检定效果显著) 。斜交旋转 (Direct Oblimin) 测试表明量表4个因子累积解释总变差的59.57%。然而这30道题目的因子负荷同Dornyei and Guilloteaus (2008) 使用的分类并不相同。关于教师言语激励的题目同学生参与形式混合在一起, 而针对学生工具型动机的题目独成一组。因此, 根据这30个题项的负荷, 重新归纳因子组合并命名。

因子1所有问题的共性在于学生面临着被他人评价的挑战。问题12, 17, 25涉及小组活动及团队竞争, 问题20问及个人表现机会。在小组活动, 团队竞争中, 学生在经历团队互评。个人表现时, 学生面临着全班的评价。问题26, 28, 31, 29紧紧围绕评价模式, 分别提及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三个方面。问题5、6、7、10旨在询问教师刺激融合性动机方法, 包括鼓励学生通英语文化, 社区接触, 并将内容联系日常生活。接触英语文化或将所学联系日常生活似乎于评价无关, 而这两个方式又恰恰是最好的检测自己学习效果的手段。只有在生活中, 甚至在同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化或人群的接触中, 学生才能最直接地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 知道自己的技能是否有用。因此, 因子1定名为学业竞争。这一因子的特点是学生的表现在被自己, 同伴, 教师, 或他人评价。

因子2是教师的话语亲和, 题项内容旨在询问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以及教师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其中问题3, 11, 12, 及4分别涉及总结、复习、教授学习方法、及告知教学活动目的。这四个题项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方法。问题30, 14也涉及了教师及同伴的参与, 但这同因子1中的问题29或31并不相同。问题31强调的是同学互评, 而14是要求互助, 淡化了评价的色彩, 肯定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问题29核心是教师肯定学生的成功, 如为成功而鼓掌。掌声是对结果的评价, 而30要求的是具体的赞扬, 要求教师发现并指出学生值得肯定之处, 而非注重学习结果。问题15直指学生学习自主性。问题16关于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特质在于没有标准答案, 降低了学生被评价的风险。所以, 这一项中所有的问题最核心的特质是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和学习的支撑。

因子3中题项关键词有“挑战性” (Q22) , “可见成果” (Q23) “有趣或新奇” (Q24) “物质奖励” (Q19) , 和“形成性评价” (Q27) 。相比于其他因子中包含的题项, “挑战”, “新奇”等因素明显给课堂活动增加了刺激感。相比于因子1中包含的小组活动形式, 因子2中的个人竞争, 双人活动, 对个人而言也更有挑战性, 而“形成性评价”又降低了学生对成果的关注, 更在乎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因此, 因子3可称为“游戏因素”。

因子4中各项, 学习目标 (Q2) , 学英语的好处 (9) 及英语的作用 (Q8) , 均同工具性动机直接相关, 强调学习英语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际性好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学业竞争、教师亲和、游戏性、及工具性这四个标签, 能更好解释他们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观察角度。Dornyei and Guilloteaus (2008) 设计激励策略量表的框架为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参与形式、积极自我评价激发、及活动设计四个方向。这四个方面是一名教师组织或观察课堂活动所关注的因素。然而学生并不那么在乎活动的参与形式, 或活动的设计特点。作为体验者, 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在于活动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教师是否反复强调学英语的好处, 是否平等对待学生。当前量表是让学生作为观察者来评价教师活动, 而非教师评价同行, 这30个题项出现新的组合方式合情合理。数据显示, 教师最常使用学业竞争手段来刺激学生学习, 其次依次为教师亲和、游戏性手段。最忽略工具性动机的刺激。

2.3 激励策略使用、学生态度、学生动机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 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同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正相关 (r=0.610, p<0.01) , 同学生学习动机正相关 (r=0.33, P<0.01) 。激励策略使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似乎不强。

在激励策略量表包含的四个因子中, 只有工具性刺激策略同学生动机显著相关 (r=.445.p<0.01) , 而教师亲和 (r=.233, p=.054) , 竞争性 (r=.220, p=.069) 及游戏性 (r=.176, p=.148) 均同学生动机无显著正相关。教师激励策略使用同学生兴趣 (r=.296, p<.05) , 责任 (r=.424, p<.05) , 及发展 (r=.258, p<.05) 有显著正相关, 而同成绩、情景、出国及媒介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

学业竞争策略同兴趣 (r=.241, p<.05) , 责任 (r=.343, p<.05) 及发展 (r=.245, p<.05) 显著正相关。教师亲和策略同兴趣 (r=.250, p<.05) 及责任 (r=.322, p<.05) 显著正相关。游戏性仅同责任有弱正相关关系 (r=.348, p<.05) 。工具性策略同兴趣 (r=.284, p<.05) 、责任 (r=.398, p<.05) 及发展 (r=.467, p<.05) 显著正相关。

2.4 学习动机同学生态度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 学习动机同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有显著弱相关 (r=0.32, p<0.01) 。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对学生的态度影响 (r=0.610, p<0.01) 大于学生原有学习动机对学生态度的影响 (r=0.32, p<0.01) 。

游戏因素是其中唯一同学习态度无显著相关的分项 (r=.195, p=.109) 。学生对课堂态度同竞争 (r=.696, p<0.01) , 话语亲和 (r=.548, p<0.01) , 以及工具型动机激励策略 (r=.327, p<.01) 显著相关。

3 结论与启示

3.1 学生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 本校学生较为注重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帮助程度, 工具性学习动机较强。他们更关注英语学习是否对他们的未来工作, 家庭有帮助, 却较少想到用英语作为媒介学习其他, 或学习英语以便出国。同其中几位同学的访谈中得知, 虽然中美合作院校是传说中的贵族学校, 但学校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来自普通家庭, 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出国。然而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工作或学习。学校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毕业生同在校师生接触, 促使在校师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及未来职业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梦想, 并鼓励他们追求梦想。

3.2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可积极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更多取决于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 而非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常有教师抱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上课不仔细听讲, 但数据显示学生课堂表现更多受教师的影响而非自身原有兴趣。学生上课缺乏注意力不应该是产生一个枯燥课堂的原因, 而是课堂枯燥导致的结果。教师应该学习并积极使用激励策略, 尽力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责任及发展动机, 对成绩、情景、出国及媒介项目无明显影响。在激励策略中, 工具性刺激策略同学生学习动机显著正相关。学生迫切希望每一个课堂活动都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一方面这反应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 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紧根目标设计每一环节。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每一课堂活动开始, 逐渐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从具体课堂组织上看, 学业竞争策略可积极影响兴趣, 责任及发展动机;教师亲和策略课积极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责任动机。课堂活动的游戏性仅同责任动机弱正相关, 同学生对课堂态度并无显著相关。工具性策略, 即明确教学目标, 解释活动目的, 对学生动机有最大影响。

教师最常用传统的学业竞争手段来刺激学生学习动机, 最忽略激发学生工具性动机。大学本科生有其特有的心理需求。虽然他们期待趣味性, 但最注重的是课堂效率。一堂热闹而无效率的课是不会被学生欢迎的。教学改革, 不是简单的采用新教法, 而是教师立足于教学目的, 对教学形式的创新。仅仅使用新的教学手法, 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目的, 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后有成就感。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每一项课堂活动开始, 逐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 提高其学习动机。除了促进学业竞争, 加强师生关系外,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创造梦想, 促使他们追逐梦想, 从而促使新动机诞生。

参考文献

[1]Dorynei 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 2001.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德育。而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在小学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主要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适度原则,进而使激励策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激励策略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对应的激励策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例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仍然在教室楼道里嬉戏打闹,这时教师进行德育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不分对错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激励,也不能惩罚过度,而是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及时原则

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坚持及时原则主要是强调激励策略的时机性,要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激励,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学生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全面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所以在德育中要坚持全面原则,激励策略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平时表现就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可以完成的更高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差,自律能力低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要因人而异,坚持全面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要由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所以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德育激励策略。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里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在小学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在德育中老师可以对不乱扔垃圾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或者是对主动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多种激励策略来进行德育。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只有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者将路边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者是在综合素质的考评中进行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激励策略;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

[2]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刘吉群.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政策[J].读天下,2016.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篇9

研 究 方 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 博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研究方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博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堂教学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研究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便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基本国策的原因之一。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时至今日,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实验的探究历程。为适应 21 世纪的发展要求,此次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较以往都有质的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等,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中学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仔细推敲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目标教学”的影子。不管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实都是对“目标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最有力的保障,它冲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作为行动指南,实现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见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然而,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负担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改变,甚至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可以说,在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等功利主义思想,再加上社会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择才标准,使得万众子弟一心一意地为过那根“独木桥”而劳苦终日;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认知度的影响,好多家长根本不从子女实际考虑,一味的想通过夜以继日的补课来成全孩子实现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很多学生成了死啃书本的机器人,何来兴趣特长的培养,健全人格更成了一句空话;三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很多学校管理层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随意增加课时,疯狂挤占课外时间补课,综合课和校本课成了摆设,广大一线教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明知故犯,所谓的“家校共建”也很大程度的被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请家教取代了。

然而,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总觉得所做的一切对于教学主体研究有失偏颇,过于注重制度和教师行为的研究与思考,过分依赖教学制度与规范,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后30%的学生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认知方面等领域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从近年来学生整体发展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意义的上升到“轻负高质,全面提高”的层面,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认为实施以“目标导学”为核心的轻负高质的教学实践研究,开展以“目标认知——激趣导学——阶段性目标检测和评价”的目标过程管理,是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的立足点就是落实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共同致力于“导学稿”的编制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构在“目标导学、课时训练、阶段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升在目标导学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由成长,不断在目标激励中取得进步,这才是本课题真正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创新教育的 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指责“少慢差费”,究其根本,是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也就是说,教师中还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二、概念界定

—— 目标导学

(一)内 涵

目标,target,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我国古代的“道”就是指目标,《尔雅》:“一达之谓道”,“道”就是“达”,头考虑走的地方,发展方向。这里的目标指教学目标体系。导学,这里指引导、指导、导控学习的意思,学习即成长。目标导学,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引导学习者的科学发展—— 齐健等《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概念辨析

目标导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方向性的东西。目标导学是实现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化,由研究教学目标向研究学习目标转化,目标导学不是创新,不是新名词,是目标教学的发展延伸。目标导学中的“导学”,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导”指教师的引导,“学”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活动展现给大家。

(二)外 延

在 21 世纪初的前十年,导学式教学法被作为一种模式,一线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对其理解趋于成熟,导学式教学在学科中应用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学案导学、目标导学、探究导学和建构主义导学。

● 我认为

目标导学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只有将它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才能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由学生和谐参与、互帮互助的新的教学策略,以“还学生以自主,还生命以本色”理念为基础,以“精讲高效,精炼互助”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 解、赏析、评价及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和谐对话的过程。

—— 策 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原意是指“计谋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一般意义上人们的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 熊坤茂《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教学策略

● 我认为:

教学是学校得到中心工作,提高教学途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从宏观上看,凡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活动都应该称之为教学(课程),所以学校有三类教学(课程):第一,学科教学(课程),即国家、地方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等;第二,校本课程,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学校开发并实施的课程;第三,参与体验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并有学生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升旗仪式、班队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应该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重点,并且贯穿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组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通过学习探索,采取有效的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有效提问

1、教师提问 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

2、有效提问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概念辨析

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 我认为

课堂教学中,问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问题逐步展开;问题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推动者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所以,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与语文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问题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的实现,达到简洁、省时、高效的目的,实现课堂问题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一)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进行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五、研究的目的

⒈ 科研目标

探索出“目标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及实施策略; ⒉ 育人目标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性意识、合作性意识及求异求同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⒊ 工作目标

学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目标导学”的教学特色。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梯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 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七、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反思法,根据课题的进展和实际需要还将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⒈ 行动反思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 分析 — 设计 — 行动 — 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改进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⒉ 文献资料法

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明确课题研究对象的内涵、外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明确课题操作的策略与方法)。⒊ 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⒋ 经验总结法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⒌ 调查研究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八、研究的原则 ⒈ 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探究方法、操作策略。

⒉ 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校教育事业出现的实际问题与差距为重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空对空研究。要做到既不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⒊ 双主性原则

所谓“双主性”即在课题中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型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在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指导(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⒋ 反馈调节的原则

反馈调节的原则即不仅科学地设计实施方案,还要在实施以后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反馈使大家看到成功,激励师生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设计与行为,争取不断的完善进步和更大的成功。

附: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4期

3、丁念金:《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郑晓龙:《“问”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

6、钱振刚:《谈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7、徐忠祥:《课堂提问的琐屑化现象透视》

8、李志刚:《课堂风暴》,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石九(我爱我家-争做文明小市民)征文下一篇:有理数的加法2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