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练习设计

2024-10-01

语文有效练习设计(通用11篇)

语文有效练习设计 篇1

当今的语文课堂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 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但却很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课堂时间过多地用在分析课文的字、词、句上。事实上, 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将写的训练贯穿其中, 这样既可以强化语言运用, 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机会, 又进行了综合训练, 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有效的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及乐趣。

一、基础性练习设计

基础性练习是指对学生加强写生字、抄写词语、默写课文的训练,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识字教学,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范写, 还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教低年级语文时, 就非常重视抄写课文 (不一定全抄) 这一做法, 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课文的行文格式抄写, 连标点也不得马虎。这样做能使学生逐渐懂得写作文时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对写作文很有帮助。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情境性的书面语言练习题, 如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很多都是课堂上的重点, 教师可以边讲读边让学生及时完成练习。如, 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的生字“盏”时, 我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汉字变魔术”的游戏 (给部件加偏旁成新字, 再组词) , 并马上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中写一写。在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后, 学生掌握了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 我让学生在作业本中完成“填一填”的前半部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 () , () 、 () 、 () 、 () 是天然的指南针。这样不仅让学生会说, 还能写, 扎扎实实地加强了学生写的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书声琅琅, 同时还需要动手练习、动笔积累。听说读写并举的语文课堂才会“动”“静”相宜, 充满和谐的情韵。

二、差异化练习设计

在练习设计时,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赋予练习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 适应学情, 以学定练。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出多梯级的练习,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 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 获得自我发展, 使学生的练习由被动变主动, 提高练习的兴趣和效率。

如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后, 我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

(1) 基本题

(1) 摘录课文中的多音字、生僻的词, 多读几遍。

(2) 根据课文内容, 请你来为小林的充气雨衣作个介绍。

(3) 请把小林是怎样发明充气雨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周围的小伙伴听。

(2) 自选题 (选做一题)

(1) 小林是个生活的有心人, 你是否也留意过有些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说说。

(2) 在你的生活中, 像“充气雨衣”这样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用品还有吗?请你简单介绍一下。

(3)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不便之处, 可以怎样改进?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写“生活金点子”。

这一练习是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而设定的, 因而练习的针对性强, 效率自然就高了。同时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性, 练习设计的基本题和自选题分级, 使作业成为一张可以随意组合的“菜单”。这样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关注。

三、趣味性练习设计

“百学趣当先”, 我们的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既增长知识, 又发展智能。

“趣”首先要体现在内容上。作业应从学生中来, 贴近生活, 语言儿童化, 尽量做到丰富多彩。除书上的内容外, 还可以选择课外的内容。“趣”还要体现在形式上, 可以设计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趣”也要体现在结论上。针对以往只求一解的模式, 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个性, 尽量允许有多元的答案,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 不盲目求同。如学习生字时, 让学生各自想办法去记忆生字。一个个因形相加、生动有趣的生字“故事”就这样出炉了:

串———两颗牛肉粒用一根竹签穿起来。

游———妈妈带着头上有帽子的儿子小方去海边游泳。

非———墙上靠着两把梯子;像铁轨;像公园里的长椅……

春———三个小朋友在太阳底下做游戏。

星———今天是我的生日。

……

在这种环境里, 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 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加深了。在自我探索的同时, 也埋下了快乐学习的种子。

四、综合性练习设计

综合性练习是指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 或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而进行的练习。它培养的是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 还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练习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 包含多种知识, 对学科之间的整合有很好的作用。

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让学生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以一个主题的形式编一份小报。在日记练习中, 鼓励画上插画。在拼音教学中, 鼓励孩子每人制作一张拼音卡片。在节日到来之际, 为亲朋好友唱一首歌, 说一句祝福的话, 制作一张贺卡。给同偏旁的字做成连续图案, 经常翻认。给同类型的词汇做成书签, 说成语讲故事……

这样打破了作业设计仅局限于书本的单调做法, 给作业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 使作业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既有趣又刺激。

其实这样的做法还有很多形式。如学完一首古诗后, 可设计“用你最喜欢的形式来书写这首诗”。从学生上交的作业看, 我们惊喜地发现它已不再是单一的语文作业, 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 一幅幅美观的书法作品。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对这项作业的喜爱, 同时也为展现学生个性、为教师发现学生潜能提供了机会。再如, 教学人教版二上《北京亮起来了》之后, 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的《北京》一课来介绍北京。要求用普通话,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 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文。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进行编排整理, 以此达到了训练思维、培养个性的目的。

教学是智慧的结晶。我们提倡有效练习, 其中最核心的“一招”便是赋予练习变化性、多样性、有效性, 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练习犹如磁石一样把学生深深吸引, 从而快乐地去完成作业。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练习的有效指导 篇2

一、为文章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是阅读的第一步。在阅读之前首先要搞清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还是新闻稿,如果是记叙文关键要抓住“5W1H”,“5W”就是who,when,where,what,why,分别代指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为什么发生这件事;“1H"就是how,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了这个框架,才能算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虽然在记叙文中这几个要素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初中语文老师在指导阅读练习时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这几个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关键要抓住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如果是议论文则主要抓住议论文的论点、论证以及论据等等。只有给文章准确定位,学生才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阅读。

二、方法灵活多变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譬如默读法、朗读法、精读法以及速读法等等。如果只是想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可以采用默读法;如果想有感情地朗读,纠正阅读过程中的读音以及句读,那么可以采用朗读法;如果想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内涵、写作特点以及思想情感等内容,那么必须采用精读法,认真揣摩每一句话、每一段话的含义,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逐一理解。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那么可以采用速读法。总之,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选择适用的阅读方法。

三、遵循“三部曲”原则

只有遵循阅读的三部曲原则:“读出情、品出味、习得法”,一篇文章你才没有白读。

1读出情

阅读的第一要务是读,读的着重点在于“读出情”。无论怎样,一篇课文都有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深入把握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最好能与作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在阅读《刑场上的婚礼》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段举行婚礼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设想一段关于刑场的场景,在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刑场是宣告生命的结束,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的诞生”,本来两者是不相容的,但是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他们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殿堂。分析到这里,老师变得义愤填膺,充满感情地读到“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了情感的火花,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2品出味

“品出味”即品味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的特点何在,语言怎样生动、怎样优美、怎样富有特点……譬如在阅读《柳叶儿》这篇文章时,针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握文章中所描写的“苦”与“乐”,让学生边读边记录下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片段,理解他们的作用,师生交流,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此外,文中的许多词语也运用得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替换法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

3习得法

“习得法”是指对作者的所用的写作方法做到了解和掌握,譬如记叙文的“5W1H”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说明文的顺序是什么,议论文论证方法等等,这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在已有的阅读的基础上,借鉴和参考别人有效的方法,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走出文章

走出文章是初中语文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有时候单凭学生掌握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为阅读做好准备。譬如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学习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语文课堂阅读中存在的缺陷,老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确保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语文有效练习设计 篇3

一、以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中体现趣味性, 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彰显“趣味”, 使学生一看到练习就有一种做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可以设计“为小朋找门牌号”的趣味性练习。即:小朋接到了小青打来的邀请自己到他家附近的书店去买书的电话, 小青说那个书店的门牌号是206。然而令小朋想不到的是小青居住小区附近店铺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设法为小朋找到小青所说的那家书店。这种将计算题融合在游戏中的演算活动一改以往计算呆板的现象, 学生演算兴趣盎然, 运算方法运用得法, 计算能力有效提升。

再比如学习完《认识物体》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物体:一位学生上台摸黑袋里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快速、准确地说出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并说出分辨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体现课堂教学后续延伸活动的练习既感到新颖, 又很喜欢去完成。

二、以练习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教师要切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 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梯度, 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对不同梯度与层次的练习, 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设计:

一是“套餐”型的层次性练习。这种层次性练习, 教师可以把练习的形式设计为:模仿性的基础练习——提高性的变式练习——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例如, 可以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的练习:

例一:

(1) 有10棵青菜, 平均分给2只兔子, 每只兔子有几棵?

(2) 有6名学生, 每3人分为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例二:

(1) 大卫和他的4个同学折千纸鹤, 一共折了20只, 平均每人折了几只?

(2) 把3个荔枝和5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例三:

18名同学去公园观赏植物需要租车, 大车可以坐9人, 小车可以坐6人, 他们可以怎样租车?

学生根据当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这些练习题, 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二是“多味”型的层次性练习。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 教师要设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练习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教学乘法之后, 向学生提供新华书店的价目表: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籍名和价格信息设计提问, 并进行解答。这样“多味”的、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 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三、以练习的生活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运用于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设计练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丰富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假如我们全班48人去参观上海世博会, 门票每人50元, 56人以上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你认为如何买门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之间不同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购买门票方案:一是全班48人不足56人, 不能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买48张共花50×48=2400元;二是因为56张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就买56张, 需要花50×56×70%=1960元, 比第一种方法少花440元;三是买56张花去1960元, 然后把多余的8张按原价转卖给其他游客, 得到了400元, 那么买48张门票实际只花了1560元。教师在设计这一练习中还融合了“打折”等知识, 很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四、以练习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完成数学练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积极实践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的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 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学生探索性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请你用心观察飞机、风筝、燕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 你发现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同样的例子?在“比例尺”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校的宣传画廊制作一个平面图, 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以练习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可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条件明确, 答案唯一是传统练习设计的显著特点, 这种练习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变化, 形成了思维定势, 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发展,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 无论是遴选练习内容, 还是呈现练习形式, 都要凸显开放性, 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有深邃思考的空间。例如:设计练习题“我们班有60人, 想去公园划船游玩。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 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一条小船需要3元, 租一条大船需要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这种练习题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提问方式和解答策略, ①全部租小船60÷4=15 (条) ②全部租大船60÷6=10 (条) ③租 (大船+小船) 60÷ (4+6) =10 (条) ……

语文有效练习设计 篇4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透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那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提高练习有效性呢?

一、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点

所谓教学点,是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它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就把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随手拈来,直接就当作了这一课的教学点。其实这样做,是不恰当的。虽然教学点是在教学目标基础上提炼的,但它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那如何确定教学点呢?其实它是师出有名,有依有据的。我们的依据从何而来呢?主要是依“四书”——《课程标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参、教材。教学点一旦确定,就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点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紧扣教学点从而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除了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还可以增设其它的形式,如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1、画一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多彩的画面感兴趣。在练习中如果设计一些让他们随手随手画上几笔的练习,同学们一定非常乐意。在学了课文《忆江南》后,让同学们反复地感情朗读古诗,在朗读中尽情地领略江南美丽的风光,随后设计了一组练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江南美丽的风景并拿起你手中的彩笔,画一画江南美丽的风景。”顿时学生们兴趣大发,欣然提笔,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流动的江水”好一幅江南美景图通过学生的想象跃然纸上。

2、演一演。儿童生性活泼好动,表演就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运用表演,就会使课堂变得愉快、活跃,学生的兴趣将会更浓。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我是什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分角色表演,特别是学生带上精美的头饰表演,再加上学生的稚气,把“水、云、雨、雹、雪”演得形象生动。学生们们们兴趣盎然,这样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使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和语言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练习,肯定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下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有(),还有()。2.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有(),还有()。3.(),有(),有(),还有()。

这样的作业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练习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可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就是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性目标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注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如在教《乌鸦喝水》、《小白免搬西瓜》、《称象》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又如,《忆铁人》中有“哦?……咳!”一句,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硬性要求多,自主选择少 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少有教师,在课堂练习作业的设计上体现分层性。如,抄写生字新词一项,教师几乎都让学生抄写完所有要求识记的生字,而很少会有教师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抄。课堂练习的作业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以抄写、说话写话、完成填空、做配套作业为主。因此,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小,兴趣也不浓厚。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上学生应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自己选择的,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好。分层作业需要教师十分用心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并运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依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的作法。因此,分层作业使教师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而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要有语言训练环节的介入和支持。正确认识语言训练,遵循教学原则,在课堂中设计好最优化最合理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语言的发散点,立足文本,让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语言训练,能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学习生长点。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设计语言表达拓展题作为课堂练习:“多么痛苦的三十六小时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声声泪,句句情:“父亲没吃没喝,体力不支,憔悴不堪。”“灰尘满天,石块太重,父亲伤痕累累。”“余震不断,在废墟里的父亲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表达,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不顾一切的拳拳爱子之心。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目标性和明确性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可见,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之作用有多么重要。课堂练习题的设计目标要明确,要突出教学重难点。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课堂上的练习时间不可能长,因此课内应设计一些简短的题目,达到让学生能复习所教的内容,并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位方老师在执教《画风》这一课时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一句话“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通过让学生现场表演吹风车,到课文中“找风”,要求学生用“是风,风把()吹得()”的句式说话,达到了课堂说话训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想象、构思,以写话的方式把文本中的“空白”补充出来。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笔者还有一位同事在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在与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孔君平看了杨氏之子的表现,他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交流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都夸奖杨氏之子聪明。这样既达到了训练学生想象写话能力的目的,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 层次性,就是指语言训练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语言表达从正确、规范到形象、生动;开放性是指允许学生的语言表达多样化,不能强求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一个班级学生不只一两个,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就不可能统一,设计课堂练习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有(),还有()。2.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有(),还有()。3.(),有(),有(),还有()。

这样的作业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作业设计要注重发散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因此,多维性的练习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针对同一种词义,写出不同的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

为了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曾经有位老师教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课文另拟几个题目。结果,学生们列出了《作家与少年》、《二十九年前的回忆》、《(一张画像)引发的故事》、《叶老帮我改作文》、《可敬的叶老》等题目。尽管有些题目不够恰当,但毕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因为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可照搬,无固定模式可遵循,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如,在学习《乌鸦喝水》、《小白免搬西瓜》、《称象》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又如,《忆铁人》中有“哦?……咳!”一句,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火烧云》一课,当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多”时,抓住课文中“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让学生帮作者说出来。

总之,基于有效语言训练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品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课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应努力加强改革。以上所述,仅仅是我对于课堂练习的粗浅认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思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作业。让课堂练习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 参考文献 】

1.谢利民 郑百伟主编《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豫川《浅谈语文作业的认识和应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练习的指向对象为学生,学生是练习的受用者,练习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可从学生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课堂练习应当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的练习形成应该形成一个训练的梯度,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的训练序列。如写作相关练习是低年级说话写话,中高年级习作。

有效的课堂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内容与数量应凸显精致。任何练习的设计,需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练习的设计应该反映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服从教学重点。另外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时可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双基”的落实和个性发展,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首先要围绕课标要求和教师用书,制定出适当而明确、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课时目标;而后再深思熟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逐步靠拢目标,最终达到目标。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时,将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想象、看图等感受蝴蝶谷的美丽迷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是教师设计的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的课堂作业。它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具有激情、启迪、发现、尝试、巩固、熟练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化、优化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练习,学生不仅要参与,而且要主动参与。因此,必须重视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练习的形式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散文诗、散文等可来一回“诗文配画”练习,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还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三五成群,自由组合说说、演演、评评。这样的练习,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因此,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变“苦练”为“乐练”,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出击”,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梯度练习,实现训练的全效

一个教学班几十人,要求统一但程度又不齐。若以大多数中等生为准设计练习,置优差两头而不顾,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完不成,优等生受束缚,这是因为同一练习不大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就不能使全体学生受益。因此,练习须精心考虑因材施练。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实现真正的全效。

我们曾运用了“梯次练习”的方法,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文题《我喜欢的电视剧中的一个人物》,指导重点是选材。在师生共同总结出三选的步骤基础上(先选电视剧;再选剧中人;最后选人中典型事),以某一电视剧为例引路,然后按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组,同时分别拟自己的三选提纲。甲组(优):按三选列提纲。不得再选此剧,要独立另选电视剧。乙组(中):按三选列提纲。可以选此剧。但要独立另选剧中人物。丙组(差):按三选列提纲。可以选此剧,也可以选此剧人物,但要另选典型事。在这个过程中,优等生创作,中等生独作,差生仿作,各自从自己的起点向着同一目标迈进。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通过分层次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

四、创新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

让课堂练习设计更有效 篇5

一、明确目的,抓重难点

练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

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由于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出题中单位“1”的量,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和分散难点,可以设计找“标准量”的专项练习:

1. 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2. 看了的页数占未看的;

3. 男同学人数的相当于女同学人数;

4. 一桶油用去;

5. 实际销售的件数比计划多;

……

二、突出层次,体现深度

练习的设计应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考虑多次反馈、适当延伸。而学生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反复过程。因此,练习需有层次性、延伸性。

如:在教学探索求“中位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 有序:(1)81 52 46 37 30 24 11;(2)1 8 12 17 21 25 29 34 48

2. 无序:6 11 5 13 18

3. 偶数个:30 22 18 11

4. 请你编出一道找中位数的题目。

这样的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了对比,突出了层次,拓展了思路,充分为教学服务,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培养思维,适当开放

练习有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训练技能,而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把知识数学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练习进一步深化、拓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如: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六”时,有这样的练习设计:

(要求:看卡片口算,全体同学用手势表示结果)

15-6= 10-6= 11-6=

12-6= 14-6= 13-6=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算式进行适当的排列,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不单只学会计算,更学会寻找规律,积累方法。

四、融合生活,强调应用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练习的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数学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一体化。

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让学生小组合作选取合适的工具:报纸、米尺、软尺等表示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所以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有的用4根米尺就围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也有的用几张报纸,借助米尺或软尺拼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

五、关注实践,加强操作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不失为一种最直观感悟的练习方法。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类似于“把三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难倒不少空间想象能力偏弱的孩子。因此,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纯思维想象,稍后再安排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这样问题就在体验中便能迎刃而解,且深刻理解。

六、重视形式,提升趣味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同样的练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截然不同。如利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小竞赛等等这些充满趣味性、竞争性的方式,既能激发练习兴趣,又能提升练习效果。

如:在教学“百分数(一)”的巩固练习时,就用上了这样一个机智的游戏:老师先让学生写10个百分数,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学生愕然。这时老师说:“同学们,我们做个游戏,你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的意义来说一句话,其余的同学算一算他写出了几个百分数。”学生顿时盎然生趣。有的学生说:“我已经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说:“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说:“我还剩50%没完成。”有的学生说:“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了。”……寓学于乐的练习方式总能提高练习的有效度。

设计有效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关注练习的准备性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 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学习新知识前, 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 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 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 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 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 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 再稍加点拨、诱发, 便会水到渠成了。

二、关注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的针对性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 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 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在学习小数乘法时, 我设计了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 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结果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 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1.21×26=3146 0.121×2.6=3146 12.1×2.6=3146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小数看作整数, 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在积的末尾从右边起数出几位小数, 点上小数点。

三、关注练习的趣味性

在练习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新颖多变的练习, 如填空、选择、改错、编题等, 练习的方法一般有口答、笔练、板演、操作、游戏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 我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 猜出后, 拨个电话给老师。 () 最大的一位数,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 一位数中最大的素数, () 8的最小倍数, ()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 最小的素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学生根据这些条件, 猜出号码拨出去, 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 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 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 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 “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

四、关注练习的生活性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从而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 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 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 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 (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 。因此, 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的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自身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

五、关注习题练习的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 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 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 识记效果可提高18%, 第三次重复学习, 识记效果可提高7%。由此可见, 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 要想精练, 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 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 管一类, 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 方法的全面掌握, 智力能力的有效提高, 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及以少胜多的目的。

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策略 篇7

策略一:设计基础性练习, 落实学习目标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如何, 应该是练习设计的重点。设计时应该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难度要适宜, 要关注全体学生, 即让一些“潜力生”也能积极参与, 只不过方法层次低一些;而对于一些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在练习中进行高水平发挥, 或思维简洁, 或方法策略独特, 或能对原有材料做新的拓展。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 让全体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右图) , 汇报各种方案后并没有就此停住, 而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方案所涂苹果的个数, 从而渗透了把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的数量就越少。为让优等生“吃得更饱”, 笔者再追问:你能不能再想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 然后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一时的茫然换来了学生意外的收获:原来单位“1”平均分后的每一份的数量可以不是整数的, 真可谓一箭双雕。

策略二:设计对比性练习, 加深知识理解

对比性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 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 引导学生抓联系, 辨差异, 巩固知识, 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深入反思,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发展学生思维。对比性练习在老教材中大量出现, 尤其是应用题对比, 但随着新教材解决问题编排新特点, 对比性练习明显减少, 甚至难得一见, 以至不少教师也逐渐生疏。“新课程教材书本配套练习较少, 需要教师自行重组和补充, 使设计对比性练习成为可能”。

如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之后, 笔者出示了以下练习题:

在学生口算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并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 被除数变大 (或变小) , 商也跟着变大 (或变小) ”就可以了, 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 (或缩小) 几倍, 商也随着扩大 (或缩小) 几倍”。还有一部分学生说出了“除数不变, 被除数后面有1个0, 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 商后面也就有2个0, 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 商后面也有几个0。”此时笔者并没有及时表态, 而是在练习题旁边添了一组练习:30÷6=、300÷6=, 学生口算了之后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题不仅可以丰富练习内容, 制造认知冲突, 避免不恰当的推而广之, 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规律的本质。

其实, 教学生学会主动对比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 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策略三:设计分层性练习, 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的练习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往往“一刀切”, 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 差的学生吃不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 提倡以人为本, 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此, 在练习设计时,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和尝试成功的机会。在练习的提供上, 可以为学生提供“套餐”,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减少统一性, 增加选择性与弹性。具体做法是:将练习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层, 中等的可选B层, 稍差的选A层。在此基础上, 有兴趣地去做更高一层次的练习。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层次的要求:找到一种答案即可 (可借助操作学具) ;

B层次的要求:找出你认为的几种答案, 能画出草图;

C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 从中发现规律。

三个层次的要求逐步递进, 不断提高, 其中A层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 每个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思考都能够完成;B层练习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 不强求一致, 而是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完成;C层练习是针对极少部分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的, 让这一小部分学生“吃得更饱”。此练习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考虑选择不同的层次, 允许学生选择, 当然也可以依次完成。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 不催促学生, 不追求解题数量, 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策略四:设计探索性练习, 渗透思想方法

教师所选择和设计的练习, 要能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反映了对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刻意拔高数学思考的目标要求, 则往往是舍本逐末, 欲速则不达。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连乘问题”时, 在学生解决了常规练习后, 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

(1) 在同学们吃中餐的时候, 老师在教室门口拍到这样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 (课件出示浪费粮食的图片) 。

(2) 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每人每天浪费多少粮食, 有的学生说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学生等等。这时笔者出示一些自己收集的信息,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 然后进行解答。

(3) 已经收集了下列信息, 要解决这个问题, 你认为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

A.共有6个年级

B.共有40个班级

C.每个班级每天大约浪费3千克粮食

D.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就餐

接着又出示购买钢笔的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 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 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 共有40个班级, 每个班级有2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 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 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 每支6元。

让你选择, 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以上两道练习题, 信息呈现都比较纷杂, 这就迫使学生必须静下心来, 认真思考, 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组合, 理清信息间的相互联系, 正确判断和选择有效的信息, 从而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只有认真钻研练习题, 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价值, 挖掘练习题的潜力, 在用好、用活练习题上动脑筋、想办法、摒弃“题海战术”的干扰, 提高练习题的使用效益, 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数学教学实效。

摘要: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精心设计练习 有效达成目标 篇8

一、练习的设计注意及时、针对新知

在教学完例1后,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没有让学生去做例1后面的练一练,因为例1是倍比关系的替换,而练一练是差比关系的替换。如果让学生直接做练一练,我觉得思维的跳跃性较大,学生解题难度较大。我针对了例1的新授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了与例1相似的倍比关系的替换练习:“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6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6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完成效果较好。这样的练习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新授内容得到了及时地巩固。而我以前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教学完例1后,就直接让学生做后面的练一练,学生解题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是练习的设计不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二、练习的形式简化过程、突出重点

这一课时的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如果所有的练习都让学生完整地解答出来,时间显然不够。为了既不减少练习的容量,让学生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节约时间,我在教学完倍比关系和差比关系设计的练习,以及全课的练习和拓展的练习,都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解题的主要思路。例如,在教学完差比关系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同样是达能饼干,包装也有不同。2个同样的大袋和5个同样的小袋里一共装有75片达能饼干。每个大袋比小袋多装20片,每个大袋和小袋各装多少片饼干?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把( )个( )袋替换成( )个( )袋,那么装饼干的总块数就比原来( )(填“多”或“少”)( )块,也就是( )个( )袋,可以装饼干( )块。如果把( )个( )袋替换成( )个( )袋,那么装饼干的总块数就比原来( )(填“多”或“少”)( )块,也就是( )个( )袋,可以装饼干( )块。

这样就简化了解题的过程,节省了解题时间,但仍然强化了解题思路,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练习的内容源于生活、联系旧知

练习的内容源于生活,不仅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面理解题目的意思,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而且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创设情景中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替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完例1后,我设计一段达能饼干的广告,引出了一道练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而且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的内容还可以尽可能地与旧知相联系。本课在全课练习时,出示本册书第4页例2: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问学生,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答吗?怎样替换?让学生感受到以前学过的用方程解答的一些题目也可以用替换的方法解答,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练习的训练体现层次、适当拓展。

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灵活运用的发展顺序去安排。有序地设计多层次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结合,在练习中自然地形成“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有目的、有坡度、有层次的多样化训练题目,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同时,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巩固。本课在全课练习时,我先针对倍比和差比关系设计两道基本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两种替换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要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补充什么条件?用30元买了2支钢笔和4支圆珠笔,() 圆珠笔和钢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可以把()支()笔替换成()支()笔,那么30元相当于买了( )支( )笔。如果把()支()笔替换成()支()笔,那么用的总钱数就比原来()(填“多”或“少”)()元,也就是()支()笔的总钱数是()元。让学生自主补充条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替换,既巩固了新授内容,又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地设计练习,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而练习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一定要相辅相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高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练习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

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篇9

一、结合情境设计练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些作业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生活情境。比如: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可设计出手指头来“凑十”的游戏(一生边说边做:我出3,另一生边对边做:我出7),组织孩子们尽情地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从而进一步理解如何进位。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二、习题的内容要有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如学完《分类、认识物体》后,我们布置学生去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形状的玩具、用具、积木、实物等,再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智慧去组装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模型。就这样,孩子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拆一拆”等趣味性的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又形成了多种能力,激活了创新思维。题型上,可以是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如在学完《分类》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比一比,谁的课桌抽屉最整齐,谁的书包理得最有条理?并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再次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也会拍手叫好,同时又让孩子拥有成功的体验,坚定了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通过这样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四、习题要有质量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五、习题要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育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我在教学《公平性》一课时,克服任务观念,放手让学生们在小组里运用扑克牌、骺子、转盘等实物充分实践,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每一道习题我都让学生运用生活器具和量杯、量筒进行实验,在估一估、倒一倒、看一看、测一测、想一想等环节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表面上看,似乎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实际上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兴趣更加浓厚。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所日思梦想的吗?

总之,习题设计的艺术可谓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和挖掘更新、更多的科学方法来设计习题,要正确地理解习题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多样性的习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摘要: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小学数学卷) .海南出版社.

[2][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语文有效练习设计 篇10

【关键词】练习设计 针对性 层次性 多样化 开放性

一、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理解知识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设计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练习是: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一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πr2求出面积;(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 =π( )2求出面积;(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 =π( )2求出面积。又如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后,针对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一难点,可以在题目中出一些多余条件,让学生先找到图形相应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课堂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

二、设计层次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既要基于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秀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倒数的认识》的新课练习中,可分解成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依据倒数的意义去求整数、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思考1和0的倒数;第三层次,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第四个层次,做游戏“找朋友”,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多层次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探索多样化的练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练习的形式可有:(1)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2)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3)整理卡片,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采用多种形式记口诀,让学生又快又好地熟记口诀,特别是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有效练习抢答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组织学生交流记口诀的方法协助记忆,加深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练习的多样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克服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促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四、探索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广度

开放性练习设计主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出发,打破封闭性练习限制,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除了设置必要的基本练习外,还要定准练习难度,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开放性练习:

(一)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如:出示5种类型图书价格表。问:根据以上信息,笑笑用20元能买哪三本书?此题根据以上信息,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条件开放,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复杂性,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处理信息能力。

(二)设计问题开放的练习。如:车展中心第一天成交量是65辆,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能提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辆?两天成交量一共是多少辆?”等问题。通过问题开放练习,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设计结论开放的练习。有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组合、重建。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既求同又求异,并能寻求最佳结果。

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 篇11

一、课堂练习的结构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具有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笔者认为,数学课堂练习应由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构成。

基础练习的形式与例题相伴随,难度与例题相当,旨在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练习的形式可以适当加以变换,难度适当提高,主要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练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难度再次提高,主要让学生综合新旧知识,整合新旧经验,开拓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知识,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课堂练习可以设计为:

1. 基础练习

(1)今年小芳有12岁,她妈妈有36岁。写出小芳和妈妈年龄的比,然后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一头水牛重0.75吨,一头毛驴重0.25吨。写出这头水牛和这头毛驴体重的比,然后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直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就能进行解答, 既可以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 又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产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练习

(1)今年小芳有12岁、妈妈比小芳大24岁。写出小芳和妈妈年龄的比,然后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课桌高90厘米,椅子高米。写出课桌和椅子高度的比,然后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做这样的练习,他们一方面需要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先求出未知的条件———妈妈的年龄”、“长度单位的换算———同一单位”,综合分析后才能解答。既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

3. 拓展练习

从小明家到百货超市,爸爸步行要8分钟,小明步行要10分钟。写出爸爸和小明步行速度的比,然后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把比的相关知识和分数与除法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重建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从时间的角度转换到速度的角度,在综合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升华。

二、课堂练习的内容要有代表性

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的时间,却要教学多个知识点,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及时、全面、有效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应用。要按质按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教师课前设计好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才会全面、优化、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落到实处。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课堂练习可以设计为:

用竖式计算 (1) 0.2×3; (2) 0.7×6; (3) 1.2×4; (4) 2.3×5; (5) 3.5×8; (6) 2.05×6。六道题代表了小数乘整数的六种类型,教师设计这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测反馈学生本节课学习“小数乘整数”各种情况的效果,训练强化他们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例题呈现的情况,像8和12、15和20,每组数中的两个数有公有质因数,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乘积;第二类是像4和5、5和7,每组数中的两个数都成互质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第三类是像4和8、6和12,每组数中的成两个数都成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两个数中的的较小数。教师课前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考虑到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要设计安排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堂练习时,三种类型都得到及时、全面、有效的训练和巩固,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更加熟练地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学生做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会使他们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技能掌握得更加熟练,同时记忆得更加深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练习的素材要有现实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课堂练习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因此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素材,给他们提供生动有趣的数学练习机会。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购物为素材的课堂练习:

(1)小丽去买一块5角钱的橡皮擦和一把6角钱的尺子,她一共要付()钱。

(2)小明买一瓶3元4角的可乐,他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

(3)妈妈去买一包16元钱的糖和一把5元钱的面条,她带了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做了这些联系现实的课堂练习,一是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初步知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购物问题,还训练了他们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方法,又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购物问题,感受到人民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练习。

(1)路边的电线杆上(如右图),工人叔叔为什么要安上那根斜撑杆?

(2)教室里的一把椅子摇晃了,怎样修理?为什么?

(3)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

学生解答了这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会加深他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记忆,又能激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还能训练他们联想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再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练习。

(1)你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六一班同学喜欢踢毽子的有6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3)如果六一班有40人,喜欢跳绳的同学比喜欢踢毽子的多多少人?

这一练习题以学生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素材,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一定会很感兴趣,他们通过观察这一简单典型的扇形统计图,会对“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还会使他们感受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也有“统计”这一数学知识。

上一篇:实时图像显示系统下一篇:好氧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