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精选8篇)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绍文乡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专题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挖掘农业专业合作社潜力,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更大限度发挥农机作业效率,实现粮食单产总产突破性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绍文乡党委政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发挥合作社效应。2008年绍文乡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在齐心村成立,由农民以土地入股,一亩地为一个股,按股分红与按劳取酬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此后,各种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合作社已成为绍文乡最具鲜明特点的农业经济组织。目前,绍文乡建立农业专业合作总社1个,下设品控部、物资部、销售部和9个合作分社。分社下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高粱生产合作社。
为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绍文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绍文乡在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的情况下,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确定了以“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生产工作思路。并多次组织全乡党政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考察了克山、海伦、肇东等地的专业合作社,通过看、听、问,增强大家对合作社的感性 1
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干部对采取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思想认识。考察结束后,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播宣讲、入户宣传、培训讲座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宣传引导工作,与农民算经济帐,用效益吸引;讲典型事例,靠事实推动,绍文乡认真总结宣传了齐心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经验,2009年齐心村规模经营7,321亩,亩产达550公斤,比普通农田亩增产100公斤,亩增收100元,入社农户年底分红300元,人均增收30元。农民依靠合作社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合作社参与和认知程度正逐步提高,今年国丰屯1.6万亩土地全部吸收入社,实现整屯推进。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政策宣传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向社会尤其是向广大农民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广宣传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目前,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达到7.1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31.8%。
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
合作社内部完善的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合作社章程规范了会员、会员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为合作社运营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绍文乡成立的合作社实现了:在组建方式上。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是经济核算主体,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在利益分配上,每亩土地保底分红300元,合作社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后的其余部分实行再次分红。在经营要求上,合作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六统一”要求进行管理。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种肥购买均由农业技术专家推荐。
种子全部进行等离子照射处理,增强抗病能力,激活种子活性。国丰合作社经营的玉米采用通透密植技术种植,亩增加株数1000多株,有效提高单产,在农药使用、病虫草害防治上,完全按照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经营地块达到田成方,地机耕,保水源,路相通,林成网“五位一体”,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总体设计要求。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绍文乡成立由党委书记、政府乡长为组长,农业副乡长、科技副乡长为副组长,农业中心和各村支部书记、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总社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下设的9个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组织,负责现场指导生产。并且成立了三个组。一是现场推进组。由农业副乡长和村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施工现场协调、调度指挥。二是科技指导组。由科技副乡长协调上级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包括良种选用、配方施肥、田间管理。三是材料综合组。由办公室负责,对合作社运作各阶段、各环节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下步工作有序合理推进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运行机制,保障合作社发展。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根据责任到人的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建立责任奖惩制度。二是建立检查督办机制。对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督办。三是建立设备设施承包机制。合作社的机电井、农机具、设备设施等全部承包到人,产权归合作社所有,并与承包人签订使用合同,明确管理内容,管护职责等。四是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一切本着让利
于民,农民增收的原则,各部门通力配合,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是争取项目支持,资金打捆使用,扶持合作社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积极筹集资金,扶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群众“筹”,在争得全体入社社员同意的情况下,将社员粮食直补资金为启动资金,国丰合作社筹集资金35万元,春光合作社筹集11.5万元;财政“挤”,在乡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7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了部分地块排水工程建设;向上“争”,在经省、市、县扶贫办同意后,县扶贫办将自助资金30万元,投入到国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做为启动资金。县农业开发办提供价值100万元的配套机械。
四是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合作社经营地块。按照县委、县政府“水利全支持,农机全倾斜,良种全补贴,保险全纳入,科技全配套,道路全贯通”扶植政策,县直各部门全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县农委为合作社经营地块实行种子全额补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派专家对合作社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县水务局为2个合作社打井44眼,其中国丰合作社打井36眼,配套喷灌设备4套。县农机局争取在齐心村组建一个1000万元标准的现代化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到位后,两个合作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将进一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进程。
绍文乡根据各村实际,采取因村而异,因村制宜的灵活举措,在全乡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社总社,下设分设,在乡村合作社建设上是一次不小的跨越,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还会面对很多挑战,但我们坚
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通力协作,绍文乡以合作社为载体,以规模经营为依托,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必将迎来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2
一、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模式
1. 以集体所有制形式组建
合作社发起人是企业, 企业投资占自筹资金50%以上。股份由财政扶持资金、企业投资、农民投资和以地顶资构成。如鹤矿农牧公司、绥滨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2. 以农机大户入股形式组建
合作社发起人是种粮大户、农机大户, 大户投资占自筹资金50%以上。股份由财政扶持资金、大户投资和农民以地顶资构成。如东山区的红卫、萝北县的勤俭、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坚持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合作社, 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由分社组织统一经营, 采取“七统一”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大型机车的作用;二是联合收割机采取租赁方式, 单车核算、自负盈亏。各合作社规章制度已全部建立, 合作社都已成立成员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经营机构也比较健全, 管理制度正逐步完善, 各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都能半年召开一次, 各合作社能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审计制度, 建立固定资产和股东台账, 运营情况基本正常。
2. 拓展服务市场, 增加合作社经营收入
不断增加服务项目,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做大做强合作社。在项目区内采取土地租赁、实物抵租等形式开展规模生产, 全市已组建的7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共作业14700公顷, 其中整地8900公顷, 收获5800公顷。实现总收入733万元, 其中整地356万元, 收获377万元。实现纯利润为374.4万元, 其中整地142.4万元, 收获232万元。
3. 强化基础设施, 提高厂库棚的标准
制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统一了建设标准。农机场库棚选址于交通便利、距离作业区远近适中地点。科学制定建设方案, 由专业单位设计图纸, 推行工程招标制和监理制。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现场督查, 协调服务, 跟踪指导, 解决问题。利用废弃地、废弃晒场、旧厂院、停办的村小学、原村部大院及原合作社等非基本农田建设基础设施, 减少了资金支出。
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现有的通村公路、桥涵和机耕道路设计标准低、道路窄, 大机械无法正常通行, 影响大机械作用的发挥, 标准化大地块规划比较难。
2.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程度与农机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现行土地承包政策下,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比较强, 不愿意交出自己的承包田给合作社经营, 行政干预虽有一定效果, 但大面积推行土地流转还有很多困难。虽然近几年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但仍有部分乡村相对滞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不利于大型农机标准化作业。
3. 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
合作社的管理和驾驶操作人员, 大多数是村屯干部、农机大户及本村社员,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认识不清,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指挥现代农机化生产。虽然农机驾驶人员参加了市县 (区) 举办的技术培训班, 但实际操作经营欠缺, 部分农机驾驶员素质较低, 驾驶操作技能不高, 影响先进大型机械效能的发挥。
4.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 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政策。由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规模较大, 场库棚建设和生产流动资金缺口大, 影响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
四、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1. 对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广泛宣传
让农民了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推进农机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载体,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2. 抓好典型示范和推广工作
组织农民和乡村干部进行学习, 互相交流, 增加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信心。
3. 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搞好新机具使用、新技术应用的培训,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运行和发展。
4. 建议市政府出台鼓励扶持政策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政府;运行机制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7-01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内部运行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农业合作社内部运行体制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合作社运行的效率,如产权不清、利益分配不明晰、财务管理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等都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尤其是在分配方式上的分配不均容易引发纠纷,如我国农业合作社要求按照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有的合作社一再强调按股分红,甚至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设立利润返还这一必要性细节,矛盾重重。近几年,常常有农业合作社分配不均而诉诸法律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此外,我国农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问题上也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很多农业合作社根本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往往都是由内部人员兼任,更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符合本合作社的财务规章制度,而是参考企业财务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财务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再加上财务人员素质低下,一旦遭遇财务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二)农业合作社缺乏政府支持。
政府的支持对农业合作社起着十分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合作社宣传不到位,很多现行合作社往往以协会型居多,并且缺乏政府的扶持。有的地方受国家“三农”政策的影响,象征性的扶持几个代表性的点,对于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还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农民个人的事情,政府不应参与其中,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度本地农业合作社采取放任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农业合作社功能效用的发挥。我们不禁发问:缺乏政府引导与支持的农业合作社究竟能走多远?
(三)合作社筹集资金受到限制。
农业合作社与其他盈利性企业一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然而,在实际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成为合作社难以维系的一大难题,合作社筹集资金受到限制,这主要源于:
1.股金集资受限。就农业合作组织而言,往往实行资本报酬有限制原则,社员的权利与个人劳动息息相关,而一个最低限度的股金已经确保了完全的社员权力,在此情况下,股金集资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旧体制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农业合作社依然保持着只向本社员范围集资的习惯,而在经济社会有了巨变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了,进一步扩大集资范围,将集资范畴扩大到社员以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合作社股金波动较大。由于农业合作社实行自愿政策,退出、加入自由,社员加入时,往往带来部分股金,而一旦有社員退出,往往意味着带走部分股金,合作社股金一直处于变动中,稳定性较差。
4.发展模式的限制。一些省市地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就意味着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合作社是由龙头企业组织起来的,因此,农业合作社往往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密切,甚至沦为龙头企业的寄生虫,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中央政府的惠农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一)加强合作社宣传,深化农民认识。
受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化运动的影响,很多人们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认识还停留在“归大堆”的思想状态下,很多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不够了解,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合作经济的积极性。为此,应充分利用农村村报、村公开信息栏、传单宣传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农业合作社的宣传,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开展农业合作社的好处,深化人们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认识,积极鼓励思想先进的农民加入到农业合作社中来。
(二)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
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农业合作社规范化要求的必经之路,现代农业合作社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责任,并严格按照制度制定,促进合作社的规范运行。为此,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完善农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宗旨是让每一位社员当家作主。(2)完善合作社内部章程,依章办事。各个农业合作社应建立规范合理的内部章程,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办法等等,按照规章制度制约合作社行为。(3)优化决策管理方式。除了延续以往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机制外,还可适当增加“一股一票”的新的决策管理方式。
(三)农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股份合作社。
股份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服务内容单一、运转能力有限、资金周转困难、惠及面狭窄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十分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引入股份制成分,将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股份合作社,吸收更多的外来资金,扩大农业合作社的筹资渠道,资金充裕了,农业合作社才有可能发展壮大起来。股份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在分配上实行按交易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对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社内部则按实际交易额返还利润。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现代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型农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不仅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而且要从减免税费等方面进行政策性支持,鼓励农业合作社做大做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2]《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障碍研究》[J]; 冯道杰; 农业经济;2006年01期。
[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成因及对策》[J]; 刘凤姣; 商业研究; 2007年06期。
[4]《对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冷思考》[J]; 赵翠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1期。
发展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机械化 篇4
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各地农机部门顺应形势,因势利导,积极指导组建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0年末,浦北县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9个,注册资金750万元,固定资产918万元,入社210人,机具291台,合作社机耕作业面积 2012k㎡,机插面积530k㎡,机收面积800k㎡,作业总收入625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浦北县目前组建的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行不够规范、服务功能不强,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当前要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大好形势,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区农机化工作部署,按照区农机局《关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工作要求,抓住当前农机发展的有利时机,采取加强领导、政策扶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示范带动等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服务。
《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机 1
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机部门要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把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调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安全监理、信息服务等力量,形成合力,狠抓落实。主动帮助合作社在工商登记、财政支持、信贷服务、税收减免、土地租赁、用电用油等方面解决困难和问题,研究并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范畴,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制造和提供有利条件。
二、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发展环境。
要加强对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农机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缺乏机具设备和运作资金,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协调和帮助。今年五月自治区农机局出台《关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申请购置国家补贴农机具不受数量限制,优先补贴,实行多购多补”,各级财政对农机合作社购买农机具还可以实行累加补贴。这是广西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好政策。要采取制定更多的比如财政资金扶持和农村科研推广项目支持等扶持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引导合作社以农业为本,多种经营,向更多更广的服务领域延伸,使
其路子更宽一些,步子更坚实、更大一些,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健康轨道。
三、坚持规范建设,健全完善制度。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合作社,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在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自治区农机局要求的“五有”(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规范化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实力,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行。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原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按照合作社章程指导业务工作。同时制订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财务制度和作业标准等,使合作社在技术标准、作业质量、经营秩序、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形成一套规范管理、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四、激活投资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做到鼓励引进工商资本和扩大粮农参加的有机结合。按照多元投入、合作兴社、激活潜力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善主体结构,提高造血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允许和鼓励社员带机具带土地入股。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社制,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
自筹、银行贷款、集体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努力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利空间。既要鼓励合作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又要鼓励合作社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横向联系,实行异地合作,实现跨区域作业,努力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延长农机服务产业链。三是努力打造服务品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土地流转速度有所加快,土地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有一定实力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其开展专业的农机服务,业主考虑该组织的实力、服务质量的同时,也相当重视其服务品牌。服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具特色的品牌,也是生命力所在。注重品牌发展和文化建设,按照“叫得响、拉得出、能战斗、有活力”的要求,不断健全机制,改善服务,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
五、加强典型宣传,积极示范带动。
要努力创造条件,按照自治区农机局的工作要求,每个县培育发展1—2个制度健全、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宣传推广《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等规范,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指导、服务。不断创新发展条件,及时总结先进典型,示范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浦北县努力创建小江镇元贵和泉水镇泉辉两家示范农机合作社。农机部门扶持一定的启动资金,解决办
公场所,建立管理制度,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支持,厂家赠送机具设备。今年四月八日在小江镇元贵农机合作社召开全市农机化春耕生产现场会,合作社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高性能插秧机现场进行机耕和机插示范表演,演示效果良好。全县今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35台,合作社占25台。通过加强典型的宣传、细致耐心的服务、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在动力,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必将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5
**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中部,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农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达到2269亿元,农民纯收入的绝对值与增长幅度在浙江省均站前列,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影响
**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得益于经营体制的创新,即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是2000年建立的,仅仅四年时间,现已发展到了312家,入社社员达4万多户,带动的农户超过20万户,基本覆盖了瓜果、蔬菜、畜禽、茶叶等20多个主导产业和产品。2002年,合作社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2003年攀升到16亿元,2004年销售额又将在2003年基础上成倍翻番。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畜禽、海产、药材、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著名横为中心的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以泽国新河为主的6万亩果庶产业带,以坞根温桥为主的800万羽草鸡产业带等,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调整为58:42;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各个产业的购销大户、加工大户、技术专业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养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来,**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129个,获全国绿色食品认证12家,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5家,省无公害基地认证23家。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市农户人均纯收入2004年预计为5350元,增幅在7%以上,所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社员在**屡见不鲜。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协会,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为什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搞得如此红火?对农民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其成功经验是:
1、按股份合作制运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农户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曾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现在股份制又轻车熟路地嫁接到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来。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按形势的发展作了调整和创新。过去,合作社负责人持股较多,一般占到50%以上,现在,**市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单个社员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股金总额的20%。限制“一股独大”,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块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如:临海市上盘镇5.5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温岭的8万亩大棚西瓜产业带,6万亩果蔗产业带,2.5万亩优质果品产业等等,调查报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全部经县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格,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证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为打造合作社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高档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一批如:“玉麟”“旗海”“翼龙”等知名品种。
3、依托营销种植大户,滚大专业合作“雪球”。**的农民合作社都是依托当地的营销大户或者种植大户牵头组建承办起来的。在组建时就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与按需生产的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使合作社在建设之初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实行联合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弱势地位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户喜爱,因此,随着入社农户的增多,合作社规模效益显赫,“雪球”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社,一是因为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为了扶持、规范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也将各地支持扶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之中,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健康发展。
三、修水应该如何学习**经验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
修水与**相比,优势多,劣势少,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我县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劳力资源丰富,也有很多的有名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1116”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药材、茶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县有蚕桑10万亩,茶叶、药材数万亩。不少乡镇还有自己的特产,如溪口的板栗、西港的化红、全丰的密枣、黄港的茶菇、黄坳的西瓜、四都的桃梨、三都的柑桔等,但是,为何这些产品都没能给农民带来大的经济效益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县这些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产品质量与开发能力较差,特色不够突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我们的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仍属薄弱环节。修水如何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打开“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支持。首先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户自愿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县人民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自已为主体,自愿参加、入退自由、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各级政府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成功经验,形成舆论氛围,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积极组织引导,从经济发展要求,认真转变职能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出发去做好工作,可引导种养销售大户领办合力。总之,要做到“参与不干涉、引导不强迫”。开放“绿色”通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总之,要从修水实际出发,首先搞好试点,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培育出一批成功的样板,然后再以点带面扩展到各个产业。
2、围绕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大户。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组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结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蚕桑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可以首先从蚕桑入手,依托蚕桑种养大户,建立蚕桑合作社。一方面可将千家万户的蚕桑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种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已;另一方面可扩大丝类深加工和丝棉加工规模,并以其为龙头,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千家万户蚕农”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我县蚕桑业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避免因蚕丝价格低迷而造成大面积的弃桑、毁桑现象的发生,可真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使我县蚕桑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我县还可就粮油产品深加工、中药材尤其是花椒系列开发、无公害茶生产及精加工、规模化种草养畜、葛系列生态食品等优势特色,依托产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
3、探索合理机制,扶持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们运行机制优不优。目前,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形成上有“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协会+公司(龙头产业)+农户”等形式。我们首先应到有成功经验的地方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其次应该从本县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户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在管理上,可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再就是龙头企业也应加强机制建设,一要有科学经营的管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二要有好的用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要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6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农民增收途径,创新农业经济运行体制,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省农业已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徘徊波动阶段,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除粮食价格由国家宏观调控保护收购以外,其余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去年,棉价、果价大跌,棉农、果农血本无归。食用油价格下滑后,可能导致今年油菜籽价格降到三年前水平。今年四月以来,农民交售的生猪价格跌到4.5元/斤以下,低的土杂猪只有3.9元。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劳务经济开始萎缩。过去几年,农民打工收入持续增长,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但从2008年末,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率先受到冲击,大量农民被迫返乡,劳务经济开始萎缩。据统计部门统计,今年全省外出务工农民比上年减少138万人,减少12%;工资收入下降20%。按此计算,预计今年全省打工收入减少100亿元以上,打工收入占农民增收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可以武断的说,湖北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农民与加工、流通企业只是个买卖关系。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在宜昌市,今年市场猪肉价格并没有大的变动,在消费者花同样钱买去年同数量猪肉时,养猪户出售的猪价下降了30%,生猪生产亏本,而生猪加工、销售者是永赚不赊。宜昌万发永红专业合作社是生猪销售的“大龙头”,一年销售生猪40万头左右。他们对生猪的定价以终端市场价为基准,合作社调运生猪每斤有0.8元左右的差价,生猪贩子每头肥猪赚20元,以此决定在农民那里收购生猪的价格。就是说,农民销售的生猪价格与市场终端的差价始终保持在1元左右,价格波动也只能波动到生产者,生猪一道贩子、二道贩子也是永赚不赊,吃亏的总是农民。
5、生产过程环环脱节,农业生产者处于被宰地位。农业生产过程环节诸多,种植业从购种到收获、变现,要经过耕整、施肥、播栽、防治病虫、化学除草、机收机脱、运输交售等上十个环节。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越来越需要社会组织服务,每项服务都是要收费的,而收费标准的底线是提供服务的企业或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利润,并不考虑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益。去年,农作物种子价格上涨20%,化肥平均价格上涨30%,仔猪价格由每头200元上升到600—800元,机械耕整每亩收费100元,机收机插每亩收费80元。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农民基本没有话语权,农民是分散的,而提供服务的企业是有组织的,甚至可以上上下下搞价格同盟,这就必然造成农民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接受“服务”,处于被动甚至被宰的地位难以改变。
6、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六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去年底,我们有幸考察了谷城县魏家山畜禽生态养殖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当地养鸡大户蒋群林、陈晓林、汪洪军在总结分散养殖单打独拼的种种弊端后,于2005年自发组建了蛋鸡养殖协会,2007年7月正式规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178名农民组成,其中64人出资入股参与蛋鸡生产经营。2007年114个养鸡户在获得出售收益的同时,合作社靠鸡苗,饲料供应,鸡蛋销售等环节共获利219.38万元,扣除由社员代表大会议定的应提公积金、公益金外,多出的131.63万元分红返利。其中60%,即78.98万元按养鸡社员购买鸡苗、饲料、鸡蛋出售的数量分给养鸡社员,平均每个获返利4436元;40%即52.65万元按股分红,分配给64户出资社员。养鸡户蒋群林返利17385元,出资人陈全军分红28432元,确保了蛋鸡生产者和出资股东的利益。2007年,养鸡户平均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比全镇人均平均收入高出1300多元。
这个合作社成立后,较好地解决了蛋鸡生产、供销中出现的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既得到了鸡蛋生产各环节的服务需要,又使蛋鸡养殖户获得了生产全过程的合理利润,的确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较好模式。一是统一购进鸡苗、饲料。统一采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销售的价格自然也比较低,不仅可以使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从合作社获得的利润中得到返还。二是统一技术培训。由合作社邀请国内外知名养鸡专家授课,使养殖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114名养殖户,连续几年鸡雏育成率常年不低于99%,比一般养殖场高出5-10个百分点;每只鸡一个产蛋周期产蛋335枚,比一般养殖户提高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可增收800万元。三是统一品牌包装。出售的鸡蛋统一商品条码标识,“魏家山”生态鸡蛋商标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四是统一销售。合作社先后与广州、长沙、南阳、武汉、十堰等地签订长期销售协议,价格由合作社与市场谈判确定,养殖户的产品销得出,多增收。五是 2 合作社统一对鸡粪进行有效利用。2007年合作社生物肥加工厂利用鸡粪生产颗粒有机肥5000吨,预计2010年达到2万吨的规模,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这个合作社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家庭包产承包责任制的潜能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相同产业的分散户组织起来,一起合作经营,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启示二:合作社内部实行“几统一”的自我服务,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链条有效连接起来,才能为农民增收增添新的门路,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启示三:产品统一加工销售,不仅可以增强农民与市场的话语权,有效的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能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化解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冲突,让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合理利润。
启示之四: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同,所需要的技术要素相同,便于“分”与“统”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启示之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组织其他人员自愿组织合作,并在技术、资金、信息、销售、加工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和经营,可以促进从事这一产业的农民长期稳定经营,有利于发展一批当地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分工分业,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5000家,但真正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合作组织少,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比例低。农民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五多五少”,即松散联结的协会多,紧密联结的协会少;产中服务的多,产加销系列服务的少;无序生产临时合作的多,规范运作形成规模的少;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多,政府引导持续发展的少;粗放经营的多,标准化控制的少。改变这种现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市、县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各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质)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认真执行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税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等政策。
我国农业合作社的构建与发展探析 篇7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讨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因其有利于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市场机制和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之间的基本矛盾,所以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重视。
可以说,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形式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不失为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诸多问题的一种主要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1978年以来,国家曾多次调高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农业生产,提高供给量,最终稳定食品价格。但是由于农产品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上游产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势必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各种工业品价格的上涨,继而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由此又会进一步拉大工农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加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致使农民的相对收入不升反降;与此同时,涌入城市的打工者在“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担保”、《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护下,收入稳步提高,使得农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未因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而提高,最终,农产品供给量的短缺不仅会使食品价格升高,而且会使农业生产陷入更深层次的恶性循环。与单纯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相比,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合程度,创造规模效益,减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变以往农业生产中整个价值链相互割裂的现象,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得以延长——这就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获利机会和实际收益,真正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从而间接地为稳定食品的供应量和价格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由于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成为了可能(一些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农产品品种的选定、生产流程都制订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甚至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的种类、剂量、次数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自然也有了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积极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而农民是风险厌恶者。以往农产品从生产到最后进入市场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单个农户由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把握整个市场的变动,即使看到赚钱的项目,也不敢贸然进入;加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根本没有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规模、资金和技术条件,结果农民既无法分享市场的机会和利益,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的风险,农民增收自然成了挥之不去的难题。而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在不改变联产承包制这一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的农户通过各种契约形式有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通过横向的规模化和纵向的一体化修复农民和市场之间本应具有的内在联系,使价格传导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则通过将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引入整个农产品价值链的后续环节,使其能够分享到第二乃至第三产业的利润,同时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改善农村的资源配置,发挥各地农村的比较优势
从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农户都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传统、个人的偏好和其所能识别的行情来选择农业生产,这种过于分散的生产经营安排极易在各地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产品组合及雷同的生产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后,农民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可以通过契约由组织统一运作,于是,在结合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对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了重新选择之后,等量的生产要素就实现了优化组合,不仅农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获得集约式的发展,而且各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也得以凸显。
二、农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选择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集体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因而很难找到一条“普适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尤其在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问题上,即便是已经考虑到了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上的特点,以及农民的素质和产业化意识,我们也需看到: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初始构建,还是未来发展,都应当经历一个循序渐进、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的自我发展过程。如果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压力抑或良好的愿望硬要以一整套设计好的外在制度去人为地构建或改造各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那么,由于“所涉及的计划与刻有制度发展的历史烙印的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契合”,那些单纯靠政府设计或推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反而可能会因长期无法实现动态的均衡而最终夭折。所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构建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理应是一个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农民自己在收集信息、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之上不断寻找新的组织方案、行动规则,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
(一)关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单个农户如果选择与那些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营销的企业建立以购销合同或协议为典型形式的契约式的纵向合作,那么,由于农业生产所固有的“看天吃饭”的天生弱质性,以及市场行情在调节农产品生产时的滞后性和其所引发的农业生产的波动性的广泛存在,各类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就为未来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埋下了伏笔——这不仅会威胁到长期纵向合作所要求的稳定的契约关系,而且还极易使农户在与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营销的企业的强弱对比、权能差距中丧失应有的利益。如果为了消除价值链上某些环节间的博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农民选择把一些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营销的企业“内部化”,即实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那么,缺乏企业经营、市场交易经验的农民立刻就要面对降低组织成本及控制成本对其意识、经验、能力和素质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显然,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刚刚起步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而言,这种“合并式”的产业化发展方式目前并不适宜。
(二)关于农户的横向联合与合作
无论是选择松散的“合同式”的组织形式(农户之间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联合起来,共享信息和供销渠道,并提升谈判能力),还是选择较紧密的“股份合作式”的组织形式(农民自愿以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联合,既可以将资本、土地的收益权、技能及其他生产资料折算成股份,也可以是一种劳动的合作),都将使得合作组织内农民的劳动分工、农村和农业经济能够遵循着“发挥比较优势”的规律自发演进,同时迅速提升农民的谈判地位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组生产要素来逐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复杂过程,既然“规模经济和密度经济并不必然要求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它们也可以通过科斯(1937)早就指出的契约形式来实现”,那么,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整体状态及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的较强的地缘文化来看,首先引导和鼓励农户间的横向联合——发展农业合作社,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现实的选择。
1、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办、自愿结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运行机制不仅顺应了我国浓厚的地缘文化,而且对于不确定性非常高的农业生产,也易于形成各种既正式又灵活的契约内容——这将有助于较快地形成产业化组织演进过程中的均衡。
2、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了起来,使其在尚不具备纵向一体化所需的资金和管理能力的初级发展阶段,当面对市场或那些从事农产品购销的龙头企业时,也能获取相当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同时大大降低原来单个农户寻找客户、签约、履约的交易成本,最终增加农民的收入。
3、当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渐趋成熟,内部分工逐渐深化,组织经验日趋丰富时,自然会向纵深扩张,从而也就为其合理地、渐进式地扩大横向和纵向边界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农业合作社构建和发展中的一些制度性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实际上是构筑国家(土地的最终所有者)、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和农户(土地的经营权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关系的一种产权制度。一方面,产权制度的安排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着不可低估的紧密联系,因此,产权制度的设计理应以向人们提供较大的内在化的激励为目的;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显然不应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制度体系发生冲突。由此,如何使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我国现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框架下能够更好地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契合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现阶段应着力探析的重要内容。
(一)对土地使用权的界定不清和保护不足使农业合作社缺乏构建和发展的基础
自1978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确立以来,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实际上已经为土地的市场化改革初步奠定了体制基础。但是,由于使用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涵,仅凭模糊的,即各项权能未经清楚界定和划分的使用权概念,是很难激励农民长期地、持续地向农业生产注入其发展所需的热情和各种生产要素的。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土地使用权的理解和应用仍然停留在“债权”的层面上:农户在独自经营获得了收益,并已缴纳了国家应享有的地租之后,自己则享有剩余收入;承包人既不享有土地的流转权,也不具有土地的抵押权。于是,在这种认识和实际操作下,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是基于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的,且具有债权性质,承包人自然会质疑其使用权能否长期拥有(现实中由于缺乏对土地使用权的有效保护,农户的承包经营权被轻易剥夺的情况也确实屡见不鲜)。所以,在无法获得预期收益保障的情况下,农户便不敢加大对土地和其他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力度,此时,即使农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也会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社无论是在创办之初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筹集一定的资金投入营运,而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目前依然比较贫穷(改变这种状态也正是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衷),倘若合作社的部分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性资产,那么,由于缺少可用来抵押的其他资产,所需资金的短缺可能就会成为制约合作社创立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目前覆盖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网络尚未完全建成,土地依然是农民生存的根基。对于农业合作社所持有的全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赋予其完全的抵押权,那么,倘若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抵押权被“过度”使用,则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失控的状况,就势必会危及到农民的基本生活,从而影响到农村稳定的大局。所以,目前农民所应享有的、建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的抵押权的范围和程度,如:被用作抵押性资产的土地数量在合作社土地总保有量中所占的比重等,就成为了我们在鼓励农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谨慎确定的一个要素。
(二)对土地流转的不当限制削弱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土地使用权概念的澄清使土地得以“资本化”,从而奠定了农业合作社构建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农民需随自身情况的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要求同样会影响到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并进而影响农民向合作社投资的积极性以及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潜能。比如,如果完全限制了土地的流转权,那么对于老社员的长期投资和贡献,就会缺乏一个能够反映随入社时间而不断增长的剩余索取权的市场价格。这时,对于一个刚刚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新农户而言,由于缺乏这样一个能反映资产增值效应的参考价格,其将拥有与现有社员(其已经为合作社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相同的剩余索取权,从而引发合作社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对现有社员收益率的一种稀释。如果老社员在一开始就能预料到这种现象,其对合作社的投资动力就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再比如,当已入社的农户的现实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时(如已在城市定居、已从事其他产业),该合作社成员将趋向于改变其在合作社内的投资方式与投资数量。然而在土地流转权完全缺失的情况下,该成员的投资可能根本无法退出或调整,即由土地流转权的缺失导致了投资的退出和调整机制的缺失。最终,虽然该成员的资产被迫留在了合作社内,但由于与合作社内其他资产持有人的目标值相比,该成员的目标值已出现了偏移,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反而会降低。此外,对土地流转权的不当限制还会直接限制合作社成员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风险偏好不断调整其在合作社中的投资组合,合作社成员之间、合作社成员与非合作社成员之间将无法根据对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同偏好灵活地进行资产的交换——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业合作社未来发展中资源的重新配置与调整,妨碍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允许成员根据优势和偏好对其资产组合不断调整,可以使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更加趋于一致),还会导致农户在向合作社投资时因考虑到未来的种种可能而“顾虑重重”,从而削弱其投资的“魄力”和积极性。
四、以制度的逐步完善推动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农民所享有的土地使用权的具体内容
众所周知,保护财产权利和契约权利的制度对于投资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土地使用权的实现形式除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之外,还有抵押权、收益权等多种形式。因此,在不改变现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明确赋予农民更丰富的使用权内容,更好地促进农业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
1、使用者收益权。收益权即可伴所有权而生,也可以由使用权衍生出来,土地使用者的收益权主要表现为土地使用者在通过承包或以有偿方式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只要其收益的取得方式与承包规定相符,则其应完全具有获得收益和再处置的权利。使用者收益权的确立使得农户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具备资源形态外又“收获”了资产形态,模糊的土地使用权概念也转化成了可以量化的权利。由于真正实现了土地的股本化,农户在创办或加入合作社时,其权利将更容易获得确认,同时也为合作社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经济基础。
2、土地流转权。2005年10月11日,我国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土地在已具备保障职能的情况下,其财富职能也得以凸现。只要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的性质不变,对于农业合作社的成员而言,其所获得的土地流转权不仅为其在今后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变化和偏好去调整在合作社内的投资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目标的一致性;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合作社成员原始投资的现值、投资随入社年份的积累而增值的效应,都能在土地使用权实际发生流转时的交易价格中获得体现。由于减少了对内部可能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及退出、调整机制缺乏的担心,合作社成员在向合作社投资时将会更加积极、大胆——这对于农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部分抵押权。结合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在当前农业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保障功能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不影响合作社内农民的基本生活、不危及农村稳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及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最终确定农民所能享有的、建立在土地使用权基础上的抵押权的范围和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农业合作社利用该项抵押权所进行的筹资和投资活动,我们也必须全程指导和跟踪,随时把握此项融资的风险可控程度,力求避免因农业合作社经营风险失控而危及农民生存的情况的出现。
(二)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切实的保护
要想使农民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长期投资的眼光和信心,对土地使用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农民就“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及是否继续向农业合作社投资”做出决策时,必然会反复权衡其即将投入合作社的资产在未来可能形成的净收入流,由于合作社的存续时间是影响该收入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又会对合作社组织的稳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考虑到农业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一般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因此,土地使用权的受保护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民对合作社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合作社的横向和纵向边界将不断扩张。此时,农业生产及其他相关经营所需的专用性资产的缺乏会愈加成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这就使得合作社将不得不在这些专用性资产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一而资产的专用性越强,投资人愈看重组织契约的稳定,以期获得这些专用性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如前所述,土地使用权的受保护程度是直接影响合作社组织存续时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缺少了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真正保护,合作社便会缺乏动力去就各种专用性资产的购置做出战略性的决策,而这种投资的短视必然会使得合作社丧失长远发展的基础。
由此,无论是从农民的生存保障来说,还是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来说,对于农户目前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我们必须给予其严格的保护和足够长的期限。
(三)灵活运用多种信贷工具,为农业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为了使农业合作社获得充分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在信贷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由于在合作社内,农户之间信息的分享程度较高,利益的相关性也较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开设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实践经验,在对合作社的信贷政策上将“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相结合,以金融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杨瑞龙校.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邵彦敏.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经济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夷陵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发展 篇8
一、实行以奖代补,着力培育示范
2008年以来,夷陵区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和四化同步为导向,按照公开透明、绩效优先、竞争分配的原则,每年安排合作组织专项扶持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示范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示范创建、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及精品园建设。2013年专门出台奖补政策,对获得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示范合作社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通过扶持发展,全区有60%以上的合作社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办加工实体171个,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及无公害产地认证数52个,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27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两个。晓曦红牌柑橘、萧氏名茶、邓村绿茶等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中国著名品牌”、“湖北名牌产品”及“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百余项。
二、实施项目倾斜,增强发展实力
近年来,夷陵区政府投资5亿多元,实施农业建设、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不断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实力。晓曦红柑橘合作社率先承接农业建设项目,加强基地、加工、品牌及交易市场建设,用两年的时间建成宜昌市柑橘生态产业园区,柑橘基地成为全国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高山云雾茶叶合作社积极争取农业、国土、水利、发改、林业、交通等项目,改造茶园4800多亩。山里来蔬菜合作社通过设施大棚蔬菜项目,建成450亩示范基地,成为宜昌市唯一一家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
三、金融创新试点,破解融资难题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夷陵区在“合作组织+金融”、信用合作、流转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2013年与民生银行协作,为湖北万生堂茶叶和宜昌宜红早茶叶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两宗,贷款总额1300万元,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开了先河。
二是不断深化流转贷试点。2015年,夷陵区被列为全省流转贷试点。3月11日,在下堡坪乡举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颁证暨流转贷启动仪式,为高山云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颁发夷陵区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这是湖北省第一本流转经营权证,宜昌市农业银行与合作社签订了1000万元“流转贷”协议。
三是开展“合作组织+金融试点”创新。宜昌市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创造性提出“成员股和投资股”的概念,总结出“限于成员内部,服务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付息,控制资金规模”的晓曦红成员信用合作模式,成功解决了实体创建的资金短缺难题。截至目前,参与合作社信用合作的成员达75个,信用合作资金规模达500多万元;用于实体流动资金122万元,合作社成员内部互助达到127万元。确保了柑农们“血汗钱”安全、增值,解决了各实体经营中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
四、兴办经济实体,增强发展实力
一是实行专业化服务。近年来,由合作社牵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3个,组建农技、农资和农机专业服务队60多个,年组织技术培训1500多场次,培训农民8万多人。晓曦红柑橘联合社于2012年率先注册柑橘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服务范围辐射到本区3个乡镇、21个村、68个小组,面积达2万亩,吸纳柑橘主产区280位柑橘“土专家”组成专业服务队,为柑农提供劳务用工3万多个,销售柑橘10万吨,测土配肥1000吨,实现经营收入800万元。邓村绿茶联合社组建9个技术服务队,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厂20多家,茶园面积3万多亩,茶农1万多人,服务范围辐射邓村和太平溪两个乡镇11个村。山里来蔬菜技术服务公司将主营业务确定为种植技术、农机技术、农业信息咨询及市场营销策划等4个服务项目,基地面积5000亩,服务辐射到分乡、黄花、雾渡河和樟村坪4个乡镇12个村。
二是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2010年以来,宜昌市晓曦红柑橘合作社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宜昌市晓曦红果业、科技开发、农产品市场等7个经济实体,对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劳务服务与农资配送、柑橘产地交易市场运营等业务进行职能分工,实行企业化经营,增强了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五、规范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
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积极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转包、租赁等方式,规范流转土地5万多亩,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湖北众赢药材合作社率先在龙泉镇雷家畈村租赁土地2000多亩,规模种植药材,当地农民既得租金又得薪金。宜昌高山云雾茶叶合作社在下堡坪乡蛟龙寺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实行茶园整村流转,入股经营,入社社员1762户,5765人,流转土地14065亩,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08-20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0-2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07-25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
关于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12-06
高级农业合作社10-08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07-27
农业专业合作社浅谈06-25
沽源县农业合作社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