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课堂(精选12篇)
驾驭课堂 篇1
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化“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主动地“要”来学, 而不是被动地“邀”来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做教学的有心人
教学方面,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高考试题,从而领会教材中的知识重点,使平时的教学工作不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
1. 学生分组,作业分层,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作用,并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每月利用班会时间评比一次,选出优胜小组。
2. 搞好有效复习。有效复习包含两方面:(1)章节复习。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点,归纳不全的地方,教师再及时补充。每一类题型,都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样一来,本来十几页的课本知识,就变成只有半张纸的知识点了,知识条理化了,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2)每日一练。这是指教师每天给学生留一个知识点的小题,以此来巩固最近学过的课程。尽管只是一道小题,但日积月累,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3. 充分利用纠错本。这就是要求学生把每次考试做错的题目都改在纠错本上,在总复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拿出纠错本,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关注问题生就是选择了稳定,关注学困生就是选择了成功。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工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另外,教师的辛苦与付出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可使他们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出现呆滞、疑惑的神情时,要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讲课状态,用较为精湛的语言化难为易,并且可以在讲课过程当中穿插一些人文趣事,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重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利用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走向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有了进步就予以鼓励。这样,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调、严格的要求,使得一些放弃了学习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提高了课堂接受能力,调动了课堂气氛,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要经常鼓励他们,使他们明白:与优异的学生不比天资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日常学习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适时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赞美是关爱问题学生的良方。”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次机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勇气,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踊跃地展现自我。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驾驭课堂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驾驭课堂 篇2
感谢机会;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释题:有人这样理解:课堂驾驭能力不就是管住孩子,不让他们调皮吗?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课堂之后才发现,课堂驾驭能力远远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肤浅。什么是课堂的驾驭能力?驾驭课堂不是让学生一味听话、服从,不是教师采用威严、专断、命令、压迫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总保持一张“阴沉的脸”,课堂没有活力,学生完全处于压抑情况下学习。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前);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上);课堂教学结果反馈(课末或课后)的能力。它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因为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如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合理地安排知识点,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教学线索清晰。所谓艺术性,就是强调教师要具有把处于静止的、沉睡状态的知识灵活地、智慧地传授给学生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那么如何提高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呢?今天的讲座分三部分与大家分享:课前、课上、课末
一、课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1、备教材:教师只要上课就要备课,但怎么备课,当中大有学问。就语文而言,备课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当读者,第二步——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位置,从中心思想的高度推敲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
第三步——站在编者的位置,理解教材怎样体现课标的年段要求,从识字、阅读再到写作;从贴近“字词句段篇”到学生“听说读写思”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教材的理解九有一定的把握了。
第四步——站在学者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实际,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第五步——才是教者,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中重要的是要认真思考自身如何“主导”?为课堂创设一个“生成”的空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读懂题目为例:“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一个”就是独一无二,只有表示唯一条件,可见其珍贵。之后再拼 读玩味这三个词语,感悟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生存的环境,就是人类的家,就是人类的母亲,家破人忙!这样一解题,学生就收到警醒。入境自然就动情!人们要珍爱地球母亲,正是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题所在。以此走进课文,文章的情感自然就一以贯之。这样不仅对文章理解有深度,被情感大动荡同时,积累了良好的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体现语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
五步备课法,能达到这一高度,显然备课必须先教材后教法,先学生后自己,才会设计出真正有实效的课。长期锤炼,怎能不内功深厚,外功自如!
2、备学生: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在讲坛上讲得很起劲,学生却无动于衷,进入不了理想的状态。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备课中心中还没装着学生。
现场提问:我们的孩子都在6到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这些都是他们长身体、长体力的需求,他们坐不住,坐不久。这一切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怎样备学生呢:
1)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学习知识的方法与途径都各不相同,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也不应该相同。例如,在小学,普遍采用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和故事让学生学习知识,在初中,可通过案例的分析,而到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来达到教学目的。
2)班级学生的分层情况
同一个班级里,既有学习能力强的优秀生,也有接受能力较慢的学困生,更多的是中等生。只有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分层情况下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备课、授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3)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有哪些
知识的迁移很重要。因此,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对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研究课标与教材,确定本节课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也就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确定这些知识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5)学生已有知识与本节课所要学的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个联系对学生的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之类的知识迁移至关重要。但学生受经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对这种联系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归纳,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就显得很重要
6)学生与本节课知识内容相关的爱好、兴奋点及热点话题等。
7)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才能达成。
因此,备学生要做到:瞻前顾后,思前想后
二、课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
1、组织好一节课的开端 1)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
有人以为驾驭课堂就是使学生听话、服从,所以采用威严、专断、命令、压迫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堂课“阴沉着脸”,一双“警察般瞪得不能再大的眼睛”面对学生,好像是师生间有深仇大恨似的。这种“恐怖主义”真的能驾驭住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上课铃打响,老师就要精神抖擞地登上讲坛,环顾四周,检查出席人数,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作示范,用亲切的笑容感召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之中。
2)巧妙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音乐导入法:如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有的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于是我顺势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齐声答道:《西游记》。我又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面的谁?为什么?于是,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了。我指名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引入主题: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孙悟空,今天,就让我 3 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这样,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就在这种轻松地导入方式中拉开了帷幕。
故事导入法:这类导入法一般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教学,尤其适合于古文名著类的节选。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我先给学生讲讲《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这个故事,然后问问学生,听完故事你对诸葛亮有怎么样的印象?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质疑导入法:疑是提出问题,这个“疑”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提出的。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读题质疑,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这话是谁说的?”、“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了,自己看什么?”然后教师趁势导入:“想知道答案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文章看看吧。”又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这样导入: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他为什么这样形容地球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找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创设情境导入法、猜谜法、直接引入法、复习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总结: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抓好课堂秩序的管理
管理好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有助于师生教学情绪的稳定及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提醒克服以下的几种情况: 1)避免:为教案是从,照本宣科
写好教案后,大家把教案背的滚瓜烂熟,那么这节课就一定能成功吗?其实不然。听课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例:老师上的是《读数 写数》,出现一排计数器,计数器上的数都是40、50、80这样整十的数,师问学生:你们看一下,这些计数器上显示的数有什么相同点?其实老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个位上没有珠子的时候要用“0”占位,老师想得到的答案是个位上没有珠子,然而学生的回答是都是整十数,或者有的回答个位上有“0”,这个时候老师只想着教案上的答案不是这样的,就直接将学生的答案否定,并尽量引导他们按照教案上的答案去思考。这样做,过于关注教案,而忽视了学生。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错误的理解了“备课”的意义。所以,我们不仅要备好课、熟悉教案,还要注意将教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时刻关注到学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继续听下去,4 否则,他们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那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2)正确对待课堂的乱
评判一节课秩序的“乱”是好是坏,是真“乱”还是假“乱”,标准有一个,那就是要看这种“乱”是不是在一定教学目标之下的“乱”。如果说全体学生都在紧紧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乱”,即使“乱”成一锅粥,也是好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很投入,很主动,思维很活跃,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这时候的“乱”,是有意义的“乱”,是假“乱”。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教学的“高潮”所在,是教学的成功。如果说不是在一定教学目标下的“乱”,一盘散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统一,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习目的性。那么,这种情况下的“乱”就是无意义的“乱”,就是真“乱”,就是教学的失败。
现场提问:面对这样的混乱,你会如何处理?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用课件出示生字,请一名同学们领读,这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都把手举的高高,并不停的喊:“我,我„„ ”课堂上出现了混乱。
(面对这种情况,上课的老师微笑着说到:“同学们都认识了生字朋友,都能积极踊跃地展示自我,老师真高兴,但是这次老师要找一个坐的最端正,不大吵大闹的同学来领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很快安静了下来。这位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情况,既没头脑发懵,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很平静、理性、巧妙的处理,不但稳定了教学秩序,也渗透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3)机智应对学生的提问
现场提问:面对这样的提问,你会如何处理?
在另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学的内容是《美丽的大公鸡》。当老师问谁愿意到前面表演大公鸡和啄木鸟比美那一段时,同学们都高高的举起了手,可是当老师说,谁扮演演大公鸡时,同学们又都把手放下了,当时不但讲课的老师没有想到,就连我们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是一楞,这时,老师问了一句,“你们不愿意演大公鸡吗?”这时,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们都不喜欢它”。其他学生一听,马上也跟着说。
(老师笑着说:“既然同学们都不愿意演大公鸡,那我就来演吧”。学生们都笑了,连听课的也笑了,笑的是讲课教师的巧妙安排,笑的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了角色,这种处理方法收到了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明明知道人是狡猾、有 5 智慧、知道反抗的,而驴是不知道反抗的,这也就是说吃驴要容易的多,那作者为什么要安排狼要吃人而不是要吃驴呢?”显然这位教师在课前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愣了一下,马上对这位同学说:“我们提问不要提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接着又按部就班地开始了他的讲授,这位同学极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地坐了下去。我不敢想象在这样的老师的长期引领下的学生会不会有自己的思想,课堂又会是怎样的死气沉沉,那学生又怎会有自主学习的愿望?
(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领会寓言这一文学题材的特点——作者的意图不在于故事,而在于阐述观点,激发学生去关注更多关于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位教师失去了生成课堂亮点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3、锤炼自己的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讲话语言”和“肢体语言”。首先说“讲话语言”。1)要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富有激情、善于启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语音语调(现场演绎一年级生字宝宝和六年级布置初读课文为例)。推荐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有意识的学习名家的讲课方式,学习其讲课艺术,什么时候该用重音,什么时候语速稍快,什么时候放慢语速等等。
2)积累课堂评价语。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大家平时要积累一些关于课堂评价用语: 例举:
听:
1、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说:
1、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想:
1、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2、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做:
1、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2、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3、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只要在网上一搜索“教师课堂评价语”,资源非常丰富,大家积累,平时课堂上便能顺手拈来,个性化的评价语会让学生喜上心头。
其次是“肢体语言”,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主要有表情及动作两个方面。
1)运用眼神帮助我们传情达意。课堂上,教师的眼神常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个别学生淘气影响课堂纪律了,如果当众批评,势必打断我们本来流利顺畅的教学活动,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可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组织纪律更为混乱。此时,我们可以递一个责备的眼神过去,让他明白老师的不满,愧意顿生而有所收敛;对于问题回答得漂亮的学生,赞叹嘉许的目光配以微笑,自然有魔力般的作用——使学生信心倍增,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用亲切柔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既能看清课堂全景,又仿佛告诉学生:“我在注意并关心着你们每一个人。”这使学生不至于产生被忽略的沮丧感„„用眼睛“说话”,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肢体语言方式,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眼神,能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肢体语言表达方式。现场示范,例如:手掌向上抬,示意学生起立或表示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答题;手掌侧立,用力下切,表示斩钉截铁的态度;双手虚按,表示要求中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指着板书勾画圈点,能帮助学生从中捕获信息、抓住重点。总之,随着教师手势的一起一落、一挥一晃,带动的是整个课堂的气氛,让课堂不显得呆板单一,使学生不因索然无味而情绪低落。
4、讲究提问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避免无效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美不美?
有效提问要处理好: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怎样呈现问题等环节,1)何处提问:不能问一些支离破碎漫无目的而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问题要问一些能理解重点的问题,问一些能分解难点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提什么问题: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只看优等生的表演,更不能只是让少数优等生 7 “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撑不了”。
3)怎样呈现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问题之间要有过渡。
4、做好课堂40分钟的时间管理
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0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据此,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一25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时域,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所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每个环节旁边标注时间安排,便于操作起来心中有数。提醒杜绝:满堂灌、废话连篇、滥用教学媒体、三、课末(课后):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运用小结与作业布置结束好一堂课十分重要,它是一堂课升华结晶的关键,通常我们要做到:
1、帮助学生加以整理归纳,理出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让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2、艺术性地结束课堂。如留下带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或在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之后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新问题,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3、精选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有代表性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的作业布置给学生;
4、按时结束,做到准时下课,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
5、课后养成反思的习惯,记录当天的得失成败,这将成为教师个人成长的一本秘笈。
驾驭课堂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驾驭的本意是驱使车马,比喻掌握、控制和支配。驾驭课堂指的是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能够有效地掌控课堂,使学生高效地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
如何把握课堂,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新课改曾给困惑中的教师带来一丝光明。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态,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状态,培养其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改的确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几年下来,我们在调研听课时却发现现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两个极端。
一、课堂高密度讲解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堂活跃,内容紧凑,一但要日常教学了,立刻回归,又依然沿用古老的填鸭式教学,务求在短时间内,将教学重点解析完,这种高密度的讲解,既缺少教师启发性提问,也没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只有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直接导致学生记忆重复,训练单一,思维也缺乏创造性,典型的用“时间加汗水”来确保升学率的教学方法。
究其原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能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新观点,并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这就很有可能遇到一些新观点,新知识,有些教师甚至无法解答,使许多教师觉得在学生面前失了颜面,另一方面想要一个开放的课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关于讨论问题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一些中等学生甚至程度稍好的学生在某些知识上储备不足,或是回答表达不清,这无意间拖延了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在讨论中还要讲民主,对学生争论的问题要让争论的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对学生错误观点加以分析评价,热闹的课堂,秩序容易失控。
其实,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师切实把握它的特点与作用,
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问题,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贯彻新课改标准,师生双边和谐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矫枉过正,小组合作学习成必修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方式,我们有的教师矫枉过正,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必修课。每堂课都要合作探究一番,该讨论的讨论,不该讨论也讨论。有时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也要大肆讨论一番,以体现课改精神,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教师一节课好几次小组讨论,由于课堂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达不成共识,看似华丽而热闹的一节课,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完全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些教师就当成了“法宝”,教学必探究。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所探究的问题要么没有探究价值,要么超出学生的认知条件,学生无法探究。
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是经过简单的转化就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如果我们理解不到位就会带来行为上的偏差,老一辈教育家已经告诉我们:“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同样适用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的教师理解偏差,准备不够,预设不足等诸多问题,造成探究学习中低效乃至无效的情况时有发生。我期望课堂上师生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个问题须是教师认真思索,有研究价值的。在讨论的进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多种观点、想法的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轻松紧凑,课堂必是灵动新鲜。孩子不是单纯地去接受,这样,“对话、质疑、反思、互动、主动参与”等意识才能真正在课堂上萌发。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做到教法优势互补。
其实,想要驾驭课堂,这样能力非一朝一夕练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能够对你有所裨益,而要想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育智慧,这需要在不断的问题实践中感悟升华。
怎样吃透新课改理念,科学地运用到驾驭课堂中,是一种专业技能,更是一种素养、一种信念。怎样使课堂和谐、活泼,又有容量,这是教育的大智慧。
如何成功驾驭数学课堂 篇4
要想成功驾驭课堂, 就要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去实施教学过程, 这是成功课堂首先要遵守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 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但绝对不是放手不管, 让学生自我发挥, 群龙不能无首, 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是要起到“首”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博大的胸襟, 去容纳每一位可爱的学生。不论他是刻苦的、优秀的, 还是贪玩的、懒惰的、好动的, 都要抱着一颗爱子之心去接纳他们。在老师眼里要达到没有一个坏学生的境界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心平气和。达到这一效果后, 老师就有成功控制课堂的基础, 不论课堂发生什么事情, 都能化不利为有利, 变有利为顺利, 那么教学效果也自然而然得到保证。
驾驭课堂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老师讲得顺当, 学生接受的并不好。老师很容易犯包办代替的错误, 替学生想, 替学生做。这样就会出现老师讲得多、写得多, 学生是老师的观众, 是知识的接受者。老师感觉我讲得已经够清楚、够详细, 学生一定会听得懂、掌握住了。老师对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很满意, 可学生感觉就不一定和老师一样了。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失去了活动能力和空间, 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了深入思考, 没了探究、质疑, 更没了实践。当随意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 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就表现出来了:听着会、做不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是被动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听懂了”、“学会了”。但知识的来源有问题, 得来的太容易了, 学生仅仅是听来的, 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消化理解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 只是浅层次的接受, 只能作为“做题用的知识”, 或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无法在实际问题中具体运用。
听讲不应该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学生“拿来”知识后去验证, 去实际运用, 在运用中发现学习的欠缺, 回头再去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纠正学生只愿意听, 只愿意得到现成的结论和解题方法的心理, 针对不愿自主学习的最有效方法是:老师不断“煽风点火”, 让学生的求知欲望燃烧起来———这才是老师最需要做的, 老师不需要像学生一样去拾柴, 只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观察火不旺时, 就及时扇风。很多时候老师的激励赏识胜过最好的讲解, 就在一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与学生共甘苦, 体会他们学习的努力和收获的快乐, 发现“柴”不够时, 添添柴, 对难点和重点给予准确、到位的点拨,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在课堂上是有趣且游刃有余的。当学生的自学出现困难时, 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是点拨而不是讲解, 让学生继续自己思考, 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来的知识才真正是自己的。每天都给学生提供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 每天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质疑、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如鱼得水, 老师收放自如。
只要学会巧妙驾驭课堂, 掌握其要领, 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师生都是轻松的、愉悦的。怎么让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求知欲燃烧起来, 具体操作也需要小小的技巧:
1.让学生回想过去因不好好学数学而引发的痛苦经历, 被老师批评、被家长训斥, 更重要的是每次看到试卷上的那点可怜的分数都感到无地自容等等, 通过忆苦达到思变。
2.改变现状———为回忆过去因学不好数学有太多的痛苦, 太难受了, 必须有一种像求生存一样的力量在心中升起。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痛苦现状, 本能冲动起来是好现象, 是改变现状的原动力和力量源泉。懂得了驾驭课堂的技巧, 懂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起到“导”的作用, 课堂就会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数学课也就不会再枯燥, 而成为学习的乐园。
摘要:成功驾驭数学课堂需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平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老师不要用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主动探索, 注重求知的过程, 并能学以致用, 这样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和快乐, 数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驾驭课堂 篇5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由于数学的特殊性,教师要精心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问题包含数学习题,但数学问题绝不等于数学习题,问题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各种教改都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课堂驾驭能力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它的成熟依靠长期的艰苦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提高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学习属于应用理论范畴的教改理论。
二、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可以说,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备不好课也上不好课.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次战役,那么备课就是战斗前的深谋远虑、周密部署;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备课就是作文前的深思熟虑、布局谋篇。其实,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应从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能力入手。
三、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
有人以为驾驭课堂就是使学生听话、服从,所以采用威严、专断、命令、压迫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堂课“阴沉着脸”,一双“警察般瞪得不能再大的眼睛”面对学生,象是师生间有深仇大恨似的.这种“恐怖主义”真的能驾驭住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
四、启动教育机智。提高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偶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一片混乱,严重干扰教学,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教师要保持冷静,启动教育机智,镇定自若地进入“应激”状态,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课堂教学应变通常可采用这些办法:1.以变应变法:2.借题发挥法;3.顺手推舟法;4.节外生枝法;5.暂时悬挂法;6.妙语补失法;7.将错就错法;8.及时调整法;9.巧妙暗示法:10.幽默调侃法:11.以褒代贬法:12.巧给台阶法。
五、讲究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驾驭能力强的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程序、不同类型的问题。
如何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这对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课堂问题包括新课导人的问题、学习指导性问题、知识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触类旁通的发散性问题、归纳总结的聚敛性问题和温故知新的复习性问题等.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没计.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体现出层次感. 3.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4.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为避免学生感到乏味,同样的问题可变换角度提问,使之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六、推敲教学语言,牵引课堂流程
教学语言是教师施教、传输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的媒体形式。可谓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课堂驾驭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教学语言的运用.所以教师无论备课时,还是在课堂上都要精心地选择、推敲和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 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效地驾驭课堂,牵引时间流程,教师应在以下几点下功夫: 1.追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符合学科的特点.
2.追求教学语言的简洁性,使用节时而高效的语言组织教学,力求避免使用口头禅.
3.追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4.追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使用幽默,增强语言的影响力、感染力和鼓动力. 5.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性.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去自得感悟之乐、义理之趣.
让兴趣驾驭英语课堂 篇6
一、语言形象化
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善教者必善言”。教师若不善辞令,学生钦佩他的学识,但不满他的传授,也难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做到活泼生动,风趣幽默。学生之所以对语法不感兴趣,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例如,学生对复合从句的理解有难度,对那么一长串的两个句子有抗拒心理,觉得英语表达真麻烦。于是,我在介绍复合从句概念时,就打了个比喻,古代的有钱人要干大事,总要带上仆人。主人仆人一起干,人多好办事。当然仆人就要为主人服务。看状语从句“Mr Green got angry when he saw her.”后面when引导的从句就是仆人,为前面的主人服务,称之为从句。你们有谁听说过仆人敢比主人还厉害?学生对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接受,一下子就理解了复合从句的概念。
1、运用幽默的例句
英语课上,有不少的词的用法、句法要用到例句来讲解,而幽默的例句往往使学生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例如在区别-ed与-ing的用法时,我举了以下一个例句:David与Sally在看一场电影,小伙子对姑娘说:“The film is interesting and I am interested.”看完电影后,David对Sally求婚,Sally拒绝说:“You are interested in me,but you are not interesting.”通这个例句,学生在笑声中弄懂了-ed是被动,-ing是主动的用法。在教授“过去进行时”时,我举了下面的情景例句:一个警察在审查杀人嫌疑犯,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nine o‘clock last night?”嫌疑犯人惊恐万分地辨解说:“I was having apart with my friends at nine last night .You can ask Jim.”警官说:“No,you were fighting with your wife.”这样的审犯场面使学生喜闻乐见,颇感兴趣。“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正在发生某事”的過去进行时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2、随时随地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景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客观情境的意义建构只能是学生主题参与实践才能产生。学生主体参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才是客观情境意义的建构,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智力,潜能,个性和促进社会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学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随时随地,既为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说英语和用英语的机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英语的氛围,喜欢用英语表达,哪怕是简单的问候“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night!”等。不管他张口说的是地道的American English也好还是Chinglish也罢,总之只要是学生自发张口说,就已经说明,自主训练唤醒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她对英语的兴趣。课上情境创设,如:Free Talk口语表达和课文内容提问,要随时使你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情境创设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对学习才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合作,心理上的自卑感逐渐消除;增加了学生的表达机会,教师减轻了工作量;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形式多样化
幽默的教学,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而言都受益无穷,若再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就犹如锦上添花了。的确,运用多媒体,结合唱歌、表演、游戏、小组活动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为以上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说、读、想象、行动等多方面的神经功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乐学易学。
1、运用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
初中生毕竟是喜爱活动的。课本的英语句型、情景对话多以小组游戏或表演等形式学习可以加深印象。而在上课前或下课前唱唱英文歌曲能调动活跃气氛,让学生回味无穷,享受到音乐的熏陶。而玩游戏、比赛等回答英语问题紧张刺激,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英语问题等记忆犹新。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新课的处理,可用简明的图片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图标式的解释。里面七彩多样的图片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新句型、新单词轻松无比。而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又可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课文理解的双重目的。而各种软件的使用,例如风铃声、掌声、卡通人物造型的使用更体现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
如何有效驾驭语文课堂 篇7
一、密切关注课堂动态, 及时调控把握教学进程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属于设计者、引领者和掌控者, 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师事先设置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进行, 对于其中一些情况要进行动态分析、巧妙处置, 保证教学活动既能够有序进行, 同时也取得实际效果。例如在自主模式运用中, 教师要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度做到有效控制, 既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空间, 同时要对学生开展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要保证时间的运用分配科学合理而紧凑, 这样才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控制好教学的氛围, 当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时, 教师应当通过一些灵活的处置提高课堂氛围, 如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趣味小知识, 向学生播放一些多媒体短片, 既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实现了丰富课堂氛围、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的目标。
二、科学运用现代手段, 体现画龙点睛促进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较为普遍, 一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 学校能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掌握现代技术有关, 能够将其有效的运用课堂教学。教师驾驭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 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氛围营造、情感渗透和信息补充。为了更好地体现驾驭作用, 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要科学精炼、恰如其分, 体现画龙点睛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刚开始时播放一个和课文内容相一致的视频, 既补充了教学信息, 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怀着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授环节, 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 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使教学活动一开始便进入了高效快节奏的轨道。另外,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信息补充、情感渗透环节, 都要体现精炼原则, 通过短时间的视频资料播放, 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受到思想教育等等, 既要体现促进功能, 同时要严格控制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间。
三、精心选择教学模式, 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关键是教学模式的优化, 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当针对实际状况, 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模式灵活驾驭课堂。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 要注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兼顾, 要能够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除了完成中低难度的内容探究之外, 教师还应当和学生共同探究, 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攻克那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以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深入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 较好地兼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在复习环节, 教师还可以转变理念,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代替教师组织复习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会显得更加温馨, 更具趣味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教学模式的优化, 将他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达到内化吸收、优化利用的目标。
四、立足学生语文基础, 实施分层分类目标要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有着一些差异性, 这样的差异来自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别。教师要善于掌控全局, 以差异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整体, 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一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科学划分不同的难度系数, 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分类教学、分层教学。从课堂提问到当堂检测, 从能力过关到书面测试, 都体现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以这样的分层模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对待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 语文教学要更加体现帮扶功能。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补习, 同时要求其他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 通过相互帮助实现共同提高。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也是保证学生准确定位自身语文学习和实现原有基础进步的有利举措。
驾驭课堂 篇8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谈地理教师如何驾驭课堂 篇9
一、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 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 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 进而探索其所以然,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 要生动形象, 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深入浅出,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编成口诀, 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受到感染。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做接受信息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 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 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 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哪些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还有差距, 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 扬长救失, 亡羊补牢。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篇10
一、是“探究”还是“接受”
在教法的选择上,传统的做法是“输入”,但往往效果不明显。而新教材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变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新理念,改变往常的接受性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宜学生探究的内容,就让学生探究;适宜教师讲授的内容,就让学生“接受”。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平衡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不输不赢为“0”,那么一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不论哪种讲法,在实际教学中,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按照法则进行运算上。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最后是要记住规定,会运用规定运算。但通过探究的过程了解规则的合理性,对理解这个规定,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大有益处的。
二、是“补充”还是“舍弃”
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便在情理之中。既应认真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
例如,有理数的运算,离不开去括号法则,但教材中只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括号不会去或去不对,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此法则,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见,舍弃为补充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而补充则为舍弃填补了空白和不足。二者并重,才能取舍得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分散”还是“整合”
新教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展开到高层综合,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不断深化学习内容。但有些知识在结构上表现出松散、跳跃,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困难。
例如,笔者打破了教材次序,按方程定义、解方程和列方程的顺序渐次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讲解。这样循序渐进,既显得层次分明,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基础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教材中比较分散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按照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分类,分化成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利率问题、方案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探索每类问题的共性,探究出其内在规律,构建模型。教材中较“分散”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导致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清晰。而通过整合,当学生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时,脑海里会马上显现出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解决起来得心应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没有分散,学习将使人不堪重负;而缺乏整合,知识又会变得支离破碎,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举重若轻,厚积薄发的教学效果。
用“建构”思想驾驭语文课堂 篇11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即过分强化学生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训练,却忽略了对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以往的概念认为:训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其实这恰恰遗忘了最为可贵的——反映主体对未来“突发意外事件”的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处理能力,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学习之后的实践性特强,拓展的空间很大,没有一定的模式(比如数学的解题套路)可遵循,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强调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建构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的关注点已经从教师的教学向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形成转移,教育目的也应随之改变为借助学生所知或通过理性能力,把自己装备起来,以便在生活中所给定的任何情形下有效地行动。面对新的问题,只有建立起概念系统的学生才有机会取得成功。知识系统的形成便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协调者、资源管理者以及经验提供者。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何进行知识的建构呢?
一、突出情境认知对学习的意义
情境认知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有一个进行意义建构的领地,这样的课堂才能变为真正的学习空间。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运用应该区别于数学。如果说数学上的情境强调“入”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情境的作用则应该为“悟”。只有“悟境”,才能更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应该作为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要充分地与实际做密切的联系,切实地体现出语文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语文设置在真实的生活之中去解决,比课堂上“提问——回答——评价”顺序下解决问题更具有趣味性,更吸引学生;并且能够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设计者的身份,设计出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又可以吸引学生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
二、强调自主式学习与课堂讨论的融合
个体的自主性是建构行为的支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努力地去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时,学生通常会阐明自己对问题的观点,这是学生自主性的初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作为经验的提供者,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了解教师制定的目标。那如何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呢?我们不妨将课堂讨论融合进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出目标任务,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把这一目标作为前进路上的障碍,然后去努力解决。实践已证明:课堂讨论远比教师讲授受欢迎。因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认知能力的潜在可能性。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目标时,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必要的领域,以必要的方式,如探索、借用、联合等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三、将强调结果向概念系统的形成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回答题目时,受解题模式的影响,一旦将题目变换一种说法,就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实则是语文理解能力缺乏的体现。这-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也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就在这儿”、“你只需要看这儿”,类似这种武断的命令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惯例的坏习惯,从而稍一变化则一片茫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给学生意义描述的空间,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推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使他们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将语文学以致用。
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概念系统的形成。问题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而得以解决的,搜寻并发现到达目标的途径更为令人满意和高兴。就如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研究得到问题答案后,那种兴奋在任何一次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情形中是看不到的。
巧用类比,轻松驾驭课堂 篇12
一、运用类比导入新课
1. 骨骼———人体的支架。
骨骼作为人体的支架,能够支撑身体和支持运动,可是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怎么办呢?考虑到我校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稻草人非常熟悉,于是我采用谈话导入法,我们谈到了稻草人的制作方法,学生们津津乐道,我们一起总结:先做好支架,把稻草人撑起来,然后给它穿衣戴帽,稻草人就做好了,我接着说道:其实在我们人体内也有一个支架,能把人体支撑起来,它就是骨骼。学生豁然开朗,一节有趣的生物课就此拉开了序幕。
2.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这个名词学生比较陌生,更何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以,在新课伊始我决定先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结构层次。我们中卫六中由三个年级构成,分别是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每个年级又由几个班级构成,如我们七年级是由七(1)班、七(2)班、七(3)班、七(4)班、七(5)班、七(6)班这六个班级构成,每个班级又有若干学生构成,这样我们中卫六中的结构层次就是:
同样的,生物体也有类似的结构层次,大家通过自学阅读找一找生物体都有哪些结构层次,最小的结构层次是谁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二、运用类比突破难点
1. 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是关节面表面光滑的部分,能减少两骨的摩擦,缓冲运动时产生的震动,这一点较难理解,于是我想到了生活中常见的桌子腿、椅子腿与地面摩擦时常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拉椅子、桌子时更是震动不断,于是人们常常给它们套上脚套,减小摩擦,消除噪音、缓冲震动。
2. 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运动》一节内容,长骨的结构及其特点是个重点,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观看猪长骨的解剖图学生能够认识长骨的结构,至于其特点,学生不易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习过的鸟类长骨的结构特点,学生回答长骨中空,既轻又坚固,我接过话茬说到:鸟类的长骨是这样,哺乳动物长骨的结构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重点就得以突破。
3. 足弓与拱形。
由于人类的直立行走,全身的重量都集中于下肢,尤其是足部。我们的足如何能承受如此重负呢?
在人体的骨骼中,足部的一些骨和足底的韧带、肌肉共同构成了一个向上弯曲的弓状结构,这个结构叫做足弓。如果用圆滑的曲线将其连起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小的拱形结构,提到拱形结构,同学们想到了哪一种建筑?学生都提到了赵州桥。教师接着发问: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这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承受较大的重量等类似的答案,我们的学生其实都懂,只是还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适当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动脑,多联系实际,巧用类比,将知识简化,同时还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能灵活应变,或许课堂上的灵光一闪,便能让学生刻骨铭心。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准确的把握各种生物原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很多生物老师在努力探索的地方。在生物课堂上巧妙的运用类比的形式,化解生物学习中的疑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驾驭课堂】推荐阅读:
激情驾驭课堂05-27
有效驾驭语文课堂09-01
驾驭策略06-14
驾驭技巧09-02
驾驭大数据时代论文10-17
驾驭命运议论文05-18
驾驭激情演讲稿10-05
离别的伤感句子,无法驾驭07-21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驾驭07-12
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驾驭未来”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