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2024-10-2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精选12篇)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1

1 引言

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稻田以及滩涂等常年性或季节性积水水域,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沿海地区, 与陆地、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重要的国土和自然资源, 也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0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 每hm2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 是相同面积热带雨林的7倍,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目前, 全世界约有湿地5.14亿hm2, 中国湿地面积约3 848万hm2, 居世界第4位、亚洲第1位。

盘锦地区湿地总面积16万hm2, 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 分为芦苇沼泽、滩涂、浅海区域和河流、水库、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盘锦湿地植物区属华北植物区, 主要由盐沼和耐盐植物组成, 有维管束植物126种, 其中芦苇为优势种类。有各种鸟类、昆虫、水生动物共计960种, 构成天然物种多样性的生态链, 是天然物种的基因库。它的湿地效应不仅对盘锦的生态体系, 乃至东北的生态平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影响到盘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 由于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 农业用地不断扩张, 修路、项目建设造成生态系统的切割,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该区域物种及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冲击, 使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红海滩”退化、许多物种数量锐减、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2 盘锦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与价值

2.1 净化水质, 减轻环境污染

芦苇是净水植物, 对水域的金属和非金属有较强的吸收和吸附能力, 因而可以净化污水。芦苇对含油、酚、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能在酸性化水里生长;芦苇能大量吸收锰、铁、铜, 对这些元素有富集能力, 它还具有庞大的须根系, 在土壤中能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器, 可以富集多种有毒物质。实验监测结果表明:经芦苇湿地净化后的污水, 总氮、总磷可削减90%以上, COD由5 800mg/L下降到200mg/L以下。又因芦苇主要用于造纸, 不直接参加食物链,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特殊意义。辽河三角洲百万亩芦苇湿地, 多年来对各类污水的净化作用, 对减轻渤海水质污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2 高潜能的生物资源

盘锦大面积的芦苇沼泽湿地, 分布有丰富的纤维植物、饲料植物和药用植物, 尤其是芦苇资源, 是亚洲第一大芦苇生产基地, 每年可生产芦苇50万t, 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每吨芦苇生产的纸浆相当于2m3木材的纸浆产量, 年产50万t芦苇就相当于100万m3的木材, 用木材需20年成材, 而芦苇每年可收割一次, 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因此, 对于湿地保护, 不仅可维护极高的生物生产力, 又能节约木材, 保护森林。其次湿地沼泽内盛产鱼类, 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副食品, 也为大量鸟类提供了丰富食物。

2.3 开发利用价值可观

在盘锦沿海滩涂上生长的翅碱蓬单一群落, 生长季节一片赤红, 犹如一幅巨大的红地毯横铺在平坦的海滩上, 被称为“红海滩”, 成为我国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观;在海岸线以上陆缘带生长有灰绿碱蓬、柽柳为主的盐生植被, 并伴有翅碱蓬混生, 红绿相间, 景色怡人;陆上沼泽环境是以芦苇居绝对优势的耐盐植物群落, 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这种红绿分明的带状植物分布规律在我国沿海很少见,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经科学考证, 翅碱蓬植物具有较高营养性和药用性, 对人体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亚麻酸含量达6.08%以上, 其营养成分远远高于一般植物油。鲜嫩茎叶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0%, 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钙、磷、铁与核黄素含量都高于菠菜、番茄及萝卜等蔬菜。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螺旋藻, 含硒量也较一般食物高出十到几十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它有降糖降压、扩张血管、防治心脏病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药用效能, 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2.4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盘锦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 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在全区分布的405种脊椎动物中, 仅鸟类就有264种, 是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的最南限, 也是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地, 每年迁徙经过该区的丹顶鹤有800余只, 繁殖的黑嘴鸥有3 200余只, 而广阔的退海滩涂也为西伯利亚———东南亚迁飞的涉禽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取食场所, 在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3 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湿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盘锦市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小, 部分湿地已经开始退化。湿地周边开发, 使湿地成为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造成湿地水质下降, 生物栖息地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寻求一条发展与保护相互协调的途径, 以弥补湿地资源萎缩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3.2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的影响

丹顶鹤自然卵巢区的范围是以2~3km2无人烟的芦苇沼泽地, 由于保护区内工农业活动频繁, 使丹顶鹤的栖息地形成分割不连片的岛屿。目前, 在保护区内修建公路35条、沟渠31条、井台72个、居民点30个, 保护区已被分割成90块, 其中大于1km2的有30块, 大于0.5小于1km2的有24块, 小于0.5km2的36块。由于岛屿化的形成, 芦苇生境的切割, 切断了水生动物的洄游路线, 加上人们过度的捕捉鱼虾, 使水生动物遭到毁灭性打击, 进而断绝水禽的饲料。从目前调查结果看, 丹顶鹤的巢位已经较1985年向南迁移了5.5~9.5km。照此下去, 再有20~30年将不会有丹顶鹤的立足之地。盘锦湿地是世界上丹顶鹤栖息的最南限, 全世界都非常重视这群丹顶鹤迁移路线及繁殖地的变化情况。为了保护丹顶鹤的栖息地, 控制环境的岛屿化进程, 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3.3 湿地水资源缺乏, 造成湿地环境质量下降

盘锦湿地大面积苇田为人工灌溉水, 水源主要来自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近年来, 大凌河几乎成为季节河, 双台子河在春季也无水供给下游, 因此, 造成苇田在春季难以及时灌溉或灌溉水量严重不足。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和盐度, 而河水和海水的彼此消长决定着河口湿地的水分盐度, 如果河道来水减少则会引起海水倒灌, 使得湿地水分盐度升高, 造成靠近河口的芦苇湿地退化。随着湿地面积的萎缩, 芦苇的产量大大减少, 相应的伴生生物和以芦苇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不利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4 水盐失衡导致红海滩退化

近几年来, 由于干旱少雨、人工拦海造田、浅海石油开发、滩涂养殖等人为干扰, 特别是典型的沿海河口水域由于河流泥砂充填和潮流夹沙落淤及水文条件不断发生时空上的动态变化, 造成了翅碱蓬群落的严重退化和死亡。盘锦海岸带“红海滩”自形成以来以1998年至1999年面积最大, 长势最好, 群落总面积达2 000hm2, 一般高度为15~40cm, 最高可达50~60cm, 盖度70%~80%。自2000年开始显著退化, 群落面积逐渐缩小。尤其是双台子河口东岸接官厅至二界沟26.3km拦海大堤外退化尤为严重, 群落盖度已从70%~80%减少至20%~30%, 大部分仅是零星分布, 很难连接成片, 有的已成为裸露的滩涂, 高度也降到15~30cm。为保护“红海滩”湿地景观的永续利用, 经过几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已查明导致碱蓬死亡原因是由于盐害致死, 其最适合生长的水分盐度是15‰左右, 低于或高于该浓度, 翅碱蓬都会出现退化。

4 加强湿地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4.1 合理规划, 科学利用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 要大力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增强民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为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统筹规划管理, 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建立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生境的恢复速度, 在保护与利用矛盾时, 要运用湿地的总量平衡、动态管理、生态恢复、功能补偿的科学发展观, 协调兼顾, 持续发展。

4.2 加强湿地管理, 坚决控制污染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辽河三角洲资源利用的统一管理, 做到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湿地周边及区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加重了湿地的承泻能力, 如果不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水的净化和管理, 一旦排入湿地将会导致湿地生物死亡, 生物多样性下降,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所以,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要对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两岸及苇区周边的工矿企业排污实行达标排放, 严格控制污水直接进入河流注入辽东湾, 加大对辽河污染治理力度, 对苇厂灌溉水质进行监测, 严禁污水灌溉苇田, 以改善湿地水质环境。

4.3 坚决有效地防止湿地退化

近些年, 由于淡水资源缺乏, 造成土壤含盐、含碱量高, 依靠自然降雨已经不能满足芦苇、翅碱蓬等生物生长的需要, 逐年退化的现实已经显露出来。因此, 各个部门要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 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 在淡水资源供应方面应列入发展计划, 真正付诸实施。各苇区要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和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 以保护滩涂生物, 提高芦苇产量, 让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

4.4 完善野生动物生境保护

首先, 必须保证有足够面积的湿地环境。在保护区周围划界立标, 核心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 禁止任何形式的生产和开发 (如采油、养殖业、修路、挖渠、截堵水流等) 。目前保护区内遗留下来的生产和农业开发的道路、井台、水渠等造成湿地环境岛屿化, 应尽早恢复原貌, 退耕还湿, 确保保护区整体性, 使能流、物流相互畅通,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其次, 要提供丰富食物、水源和安全的隐蔽场所及繁殖巢地。在保护区要严禁狩猎、捡卵、捉雏、毁巢、捕鱼捉蟹, 已形成道路的采取修桥建涵洞方式使水流畅通。通过生物的食物链关系把多种生物的生态链连接起来, 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并在核心区保留一定面积植被不收割, 为丹顶鹤等飞禽提供安全的隐蔽场所和筑巢繁殖地。

4.5 科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观光

翅碱蓬、芦苇荡、丹顶鹤、黑嘴鸥等鸟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是极好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 必须以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为前提, 既要大规模保护, 也不排斥适度利用。积极探索一种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科学模式, 确立“积极保护”的思路, 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对以湿地为开发对象的各类旅游项目和开发活动, 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依照有关法律实行严格管理, 开发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 维持湿地生态过程, 遏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开展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体现环境优先, 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最小干预, 使旅游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加强对游客、从业人员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制定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旅游人数, 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调统一。

摘要:指出了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从科学规划、污染控制、生态环保、防止退化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

[1]赵忠宝, 李克国, 耿世刚.盘锦温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17~18.

[2]肖笃宁, 胡远满, 李秀珍, 等.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刘红玉, 吕宪国, 刘振乾, 等.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 2000 (6) :61~62.

[4]王宪礼, 肖笃宁, 布仁仓, 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分析[J].生态学报, 1997 (17) :37~38.

[5]董厚德, 全奎国, 邵成, 等.辽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1995 (6) :127~128.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2

公开课时间12月25日星期三第三节13机电一班

教学目标:

1.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2.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3.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

教学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

课时: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1课时。教学方法:黑板板书结合现实情况讨论。教学过程:

[引课]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原料,消耗大量能源,在得到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几种重要的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讲述]迄今为止,煤、石油和天然气仍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过渡]现在我们首先学习有关煤的综合利用的相关知识。[板书]

1、煤的综合利用

[讲述]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板书](1)煤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含有:碳、氢、氮、硫、氧等元素。

[讲述]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液化和汽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板书](2)煤的综合利用:干馏、液化和汽化。

[讲述]煤的干馏是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在煤干馏的过程中,可以生成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等。其中焦炭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煤焦油中含有各种烃的同系物和酚类,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中含有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等气体燃料,是重要的燃料;粗氨水可以生产化肥。这样,煤就可以得到综合利用。

[板书] 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产品: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讲解]煤的汽化原理: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气体。

[板书] 煤的汽化:C(s)+H2O(g)

CO(g)+H2(g)

[讲解]煤的液化原理: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板书]

[过渡]提问天然气主要成分?

共3页

第1页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其物理化学特性因地而异:

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板书]

2、天然气

[讲述]天然气的主要用途:化石燃料、化工原料。

[板书](1)化石燃料(2)化工原料:合成氨、生产甲醇、合成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讲述]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环烷烃所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的化学成分随产地不同而不同。

[板书]

3、石油

(1)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元素碳、硫、氧、氮等。[讲解] 石油的炼制:

原油成分复杂,还含有水和氯化钙、氯化镁等盐类。原油必须先经过脱水、脱盐等处理过程,才能进行炼制。

经过脱水、脱盐的石油主要是烃类的混合物,因此没有固定的沸点。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冷凝先分离出来。随着温度升高,较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冷凝也分离出来。这样继续加热和冷凝,就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这种方法叫做石油的分馏。工业上分馏石油是在分馏塔中进行。

石油通过分馏的方法获得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液体燃料。但产量不高,仅占石油总质量的25%左右。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油的产量,在石油工业上采用了裂化的方法。裂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板书](2)石油的炼制:

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板书]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

[讲解]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里,常用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石油的裂解。所以说裂解就是深度裂化,以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石油加工过程。

[板书]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重整: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

[讲解]三大合成材料与煤、石油、天然气的关系,聚乙烯塑料的合成及应用。[板书]原油的分馏及裂化产品用途示意图

[板书]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讲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和人类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情况的监测、三废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都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共3页

第2页

[板书]

1、环境问题:

[交流1]自己掌握的有关环境监测的一些内容。[交流2]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讲解]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携带的颗粒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土壤水源污染,需经过多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减少环境污染及资源回收两个重要目的。化学在治理三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板书]大气污染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思考与交流]2.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排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出现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水华等严重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污染和治理的情况。

[思考]工业生产废水和污水的不适当排放、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严重水体和水源污染。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合成洗涤剂常用多聚磷酸盐作为助洗剂,在水体中经藻类的微生物催化后,容易水解为磷酸盐,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如何处理?

[板书]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氮、磷化合物。

[讲解]为尽最大限度避免污染,我们应首先实行清洁生产及采用绿色化学原理。

清洁生产可以概括为: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的生产过程,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把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从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并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群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板书]

4、清洁生产: 绿色化学:

[讲解] 绿色化学反应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分子中的原子100%转化成产物,实现“零排放”,充分利用了资源,又不产生污染。

[小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堂练习与思考]

1、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许多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清洁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CNG),另一类是液化石油气(LPG)。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份都是

A、碳水化合物

B、碳氢化合物

C、氢气

D、醇类

2、针对自己家乡周围的环境,从三废的角度去观察有哪些污染,并想想解决办法?

共3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3

利用自行建设的教学网站与网络课程,让学生上网交作业,并通过讨论区讨论课程内容。

每两周上两节课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课程结束前让学生上台报告各组的研究结果。

课程进行当中,老师担任的是辅助、提供资源与接受询问的角色,并不干涉小组的研究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课程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说明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本单元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与结构。(2)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活动内容:

活动二:主题探讨与分组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点。(2)让学生知道分组的目的与原则。

活动内容:

活动三: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确定研究主题的原则。(2)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四:提出研究计划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研究计划书内容拟定的步骤。(2)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书。

活动内容:

活动五:资料搜集与整理归纳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资料搜集的来源。(2)让学生知道如何搜集与整理资料。

活动内容:

活动六:报告结果与问题讨论

活动目标:(1)各组学生提出报告结果。(2)各组提出所遭遇的问题和他组学生讨论及交换意见。

活动内容:

教学评价

以历程档案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为主。

档案内容包括主题探讨与确定问题过程资料、研究计划、搜集的资料、讨论的过程与态度、结果的报告等。

至于科学知识、过程技能及应用的评价,可以用纸笔评价及实践性评价加以辅助。

反思与建议

本活动设计以“做研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很熟悉,因此整个进度比预计的进度稍慢了一些。不过通过教学者适时辅导,各组最后的研究报告内容都还算丰富、完整。

此外,由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间长达12周,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有些太长,因此建议教学者适时地让学生发表阶段性成果,并加以建议或鼓励,藉此得知学生的研究进度与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味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篇4

1. 五味子的品种及分布

全世界五味子科植物约有50种,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我国五味子植物约有36种[1], 其中有21种可供药用。在实用中形成商品规模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是五味子属中的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1.1 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

系传统药用五味子, 俗称北五味子, 是传统出口商品, 主要生长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东部的山地及边缘的丘陵地带, 河北、山西、山东也有部分分布, 在五味子分布区, 同属植物中只有五味子一种植物分布, 五味子药用资源单一。

1.2 同属植物华中五味子

俗称南五味子, 药性基本与五味子相同, 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但随着地理分布的不同, 华中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成分的结构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即环境因素对南五味子道地性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 五味子资源的利用

五味子用途广泛, 既可作为中医常用名贵药材, 还可用于酿酒和生产饮料。五味子药用历史悠久,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其有记载, 中医作收敛和滋补用药久负盛名, 茎藤入药称为血藤, 有活血舒筋、生肌止疼之功效[2., 3]。现代研究表明五味子能改善大脑皮质内的血液供给, 其含有的木脂素类成分能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氨酶的活性, 乙醇提取液有中枢抑制和抗惊厥等功效, 具有抗衰老、保肝护肝、安眠镇静等作用, 五味子制剂不良反应少。日本学者认为五味子能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 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朱昌汉认为五味子对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中国药典2000年版、卫生部药品卫生标准收载五味子制剂327种, 目前开发的五味子制剂有以五味子制成的复方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复方片剂等剂型。

2.1 五味子产销状况

除制药原料和处方需用之外, 五味子新开发了功能性强壮饮料五味子饮料、五味子酒、保健茶等, 用途拓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五味子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其利用和功效的研发日益增加, 药品需要量也相应大幅度增长, 20世纪末年需量180-200万Kg, 年增长速度10-~20%, 近年需求量约达300万Kg以上。需要量的不断增长, 使五味子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有效的缓解这一矛盾, 这是我们在现阶段就应该深思的问题。表一列举了几十年来五味子的产销状况[8], 从中不难发现收购数量在逐年减少, 原因可能多方面的, 这与过去对森林的采伐、开垦山地、割藤采果, 致使五味子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野生资源近乎枯竭不无关系。

2.2 五味子价格走势

从表二看, 几十年来随着五味子收购量的减少, 价格走势呈现节节攀升, 出现了翻倍的增长势头。致使农户、商家尝到了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味。2005年元旦开市以来, 五味子呈价升之势, 药界人士无不感到吃惊。这也反映出五味子资源的紧缺性。

3. 五味子自然资源现状

五味子系多年生落叶木质攀藤植物, 性耐寒、喜凉爽阴湿, 依赖伴生植物发生顺时针方向螺旋缠绕生长[9]。雌雄同株异花为风媒花, 3-4月萌发、开花, 花期10-15天, 果实膨大期6-7月间, 9-10月为果实成熟期。由于各地气候差异, 生长期略有偏差, 3年藤结果, 4年进入盛果期。五味子长期依赖野生, 花期如遇到阴雨连绵天气, 授粉不良会造成减产;自然生长、更新缓慢, 自然产果量跟不上市场需要量;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如不及时采摘, 会霉烂变质;再加自然灾害频繁, 割藤采果等现象, 使五味子资源破坏严重, 致使药用没有保障。

4. 五味子资源开发

目前, 五味子被国家列为3级保护植物。据调查, 五味子野生资源少, 几近枯竭, 而市场需求量大, 这就要求中医药界业内人士及自然生态保护人士, 积极发现和保护现有的野生资源, 划定五味子生态资源保护区, 恢复和保障其自然生长;加大对五味子生态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 在适合五味子生长的地区大力发展人工栽培、庭院栽培, 使五味子资源得以补充和扩大。同时研发新产品, 使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中医药学宝库得以延续, 使五味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发展。

小结:五味子药用历史悠久, 用途广泛, 而传统药用资源单一, 自然生态令人堪忧, 资源匮乏和需求量的增加致使产销缺口大, 价格波动剧烈, 不利于五味子资源利用和持续发展, 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和大力发展五味子的人工栽培、庭院栽培, 才是五味子资源利用和发展的源泉。

摘要:五味子是一种传统大宗中药材, 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发出许多新产品和新用途, 使其需求量持续增长, 资源的紧缺性亦愈显突出。本文就此问题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五味子资源紧缺的原因, 旨在使人们认识到在对五味子资源利用的同时, 更要加紧保护与开发五味子资源, 使传统的药用资源能长久持续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五味子,资源,利用与保护

参考文献

[1]侯宽邵等.中国种子植物属词典修订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P436

[2]楼之岑, 秦波.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药研究与开发综述,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80-318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5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艾来提江·库尔班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结合新疆水资源的概况和分布情况,对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了环境保护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

水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否可以高效保护水资源以及对于水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事业的成败。

一.新疆水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

新疆境内大小河流总共有570多条,其地表可利用量为617亿立方米,在平原地区下水天然补给量为65亿立方米,包含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在内总共可以利用的水量为6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大约占全国人均的2.2倍,在我国排在第四位,从此角度而言新疆的水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仅从新疆的土地面积平均水量却只有4.8m3/km2,在全国仅排在倒数第三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疆的水量又是一种非常紧缺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匀。我们从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新疆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情况。然而,根据时间季节的不同,虽然新疆河路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是年内的水量分配却又是非常的不均匀,呈现出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现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的经济的发展之间也十分的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资源环境恶化

由于河流上游大量的开荒,将流域水流大量引走,导致下游水量严重减少,一些河流甚至出现了断流的情况。由于河流流程减短,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恶化,河流断流断面逐渐的向绿洲移动,破坏了天然的水盐平衡,将土壤中的积盐和地下水流的矿化得以加重,造成了土壤盐渍化。人们只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将环境保护问题抛诸脑后,导致了水资源恶化严重。

(二)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衰竭

新疆的自然气候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条件下自然植被难以成长生存,但是由于内陆河的滋润,以胡杨为主的绿色植物成为了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有效的防止了沙漠化的,胡杨的有效防护稳定了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少了胡杨等自然植被赖以生存的水分,直接导致绿色防护植物大量的死亡。

(三)沙漠化威胁

沙漠的形成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又因为新疆气候干旱而水源缺少,绿色植被大量的死亡,没有新的植被覆盖,使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正朝着一个严重后果恶化。水源和绿色植物的减少与沙漠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疆很多地方的沙漠化扩散十分迅速,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恶化。

(四)湖区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要调节器是湖泊,湖泊的水量和质量不管是湖泊的自然资源还是整个生态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生态结构本身就非常的脆弱,如果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对于生态的平衡和资源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制定全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对于新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水资源和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跨流域的调水都需要做好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够全面将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对于地表水需要适度利用,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采,将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机的统一进行调配;对于各州的用水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满足经济用水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用水进行有效的保障,努力将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行全面提高。

(二)强化流域资源的统一管理

要强化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对水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于相关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经营权都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全面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要的水量,要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地位,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得以加强,明确管理机制,更好的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管理规划。

(三)依法加大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水利行业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于水资源污染较大的中小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没有实现污水处理标准的坚决不允许其经营,全面将新疆内部企业污水处理达标量进行提升。对于一些不符标准排放污水的企业单位和责任人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惩罚,全面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督管理,为了强化遏制土地利用中地下水位下降与水质污染的出现,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时候必须保证是采补平衡的情况进行使用,在发展城乡经济产业的时候,对于没有达到污水处理标准超标排放的污水,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严格禁止,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四)推广先进灌溉技术

利用水流进行灌溉,新疆对此应当做出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将宣传力度进行有力的加大,有效的在人们思想中增强节约用水意识。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将灌溉区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使其能够在灌溉方面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农业的节约用水,首先就是从灌溉着手,根据灌溉渠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广节约水源的方式灌溉,例如采用渗灌和大田喷灌以及膜上灌等节水技术,避免水量在灌水过程中的损失。

(五)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各流域的水体进行有序功能区规划,对于规划区域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对于区域之内的水质做出相应的评价,针对出现的主要污染物,进行有效的防控和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水质,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最佳化利用。各级政府要将水土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写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总结:对于新疆的水资源要高度重视承载问题,全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新疆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广.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

浅谈定州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篇6

摘要:定州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主要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本文重点讨论这一类用水形式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定州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主要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要做好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就要了解水资源及其重要作用,定州市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1、定州市水资源及水循环基本情况

定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洪、冲积扇平原上,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总面积1274km2,总人口l13.64万。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全市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3.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8m3。定州市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499mm,平均蒸发量l116.4mm。另外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发生干旱年份的频率较高,春旱几乎年年发生。

1.1、水污染浪费费造成水资源短缺

地表水量逐步减少。近年,由于持续干旱少雨,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减少了入库流量,致使上游水库蓄水量减少。定州市境内有唐河、孟良河、沙河3条河流横贯全境,且全部都是季节性河流,汛期一过几乎干涸殆尽,沿河区域季节性缺水严重。

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据调查,定州市境内有3个排污口,年人河废污水总量为1359万t,其中县城混合污水年人河495万t,占全市人河废污水总量的36%。废污水排放对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水资源浪费严重。大多数农村地區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导致水资源紧张和水环境污染。工业、农业争用地下水和洁净水,少用降水和上游来水,不用处理后的废水。地下水超采严重,预计到2010年缺水将达2.3亿m3以上。

1.2、加强节水工作促进水循环

面对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定州市立足区域实际情况,于2011年修订完善了农田建设规划,大力实施节水灌溉项目和农田水利工程,铺设地下节水管道16.8万m,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75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800亩。不断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广大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同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选育耐旱品种,推广地膜栽培等新技术。3年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万多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7万亩。全面加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下达用水计划、安装IC卡水表计量、进行水平衡测试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通过循环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在较长时间内,全市范围的蒸发于降水基本保持平衡,但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其数量极为有限。

2、定州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定州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解决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科学调配水资源

加快全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重视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将规划作为确定产业结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和“优水优用”的原则制定分质、分类供水方案,确保优质地下水首先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2.2、制定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实行强制节水

工业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对高耗水企业下达节水科研、节水改造等指令性任务,并限期完成。禁止和限制高耗水及高污染产业、项目的发展,扶植耗水量少、符合环保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停止审批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治理技术不成熟的项目。

农业方面,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工程节水,给予农民适当补贴,以促进先进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雨水灌溉,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采用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等措施,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和保墒能力。

城市用水方面,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大力倡导家庭节水、城市绿化节水、住宅小区天然水资源利用等。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启动雨水利用工程。

2.3、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控制水资源开采量

首先,在充分考虑城乡居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适时逐步提高水价。其次,有关部门应进行专门调研,制定出与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相符的农业用水收费政策,寻找合适时机在广大农村从低起点开征水资源费。第三,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按用途、用量确定水价,用水超计划或超定额累进收费,按季节实行价格浮动,以调节、控制城市用水结构和用水季差。

2.4、加强监管,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盎

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开发利用 篇7

站在经济的角度来看林业, 我们可以发现林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以及治理不单单可以恢复生态平衡, 我们还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

1 森林资源保护培养措施分析

1.1 加强造林育林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西方国家的森林覆盖率相比来说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城乡绿化建设方面, 还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日本是一个特别注重森林资源的国家, 在日本每砍伐一棵树都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所以我们在对原有的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增强森林的后备储存量, 加大森林改造力度。我们必须将植树造林工作当作是一项民生工程, 因为它不单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 还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我国的林业发展过程中在很多的方面都是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的, 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且还需要政府的保障政策。政府要提高相应的资金补助政策, 鼓舞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植树造林中。一个完善的制度不但可以减少人民对于森林资源的浪费, 还可以合理有效地保证森林资源的再生。

1.2 调整林业发展结构

在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时, 一定要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特点, 采用合理的产业生产模式, 从而发展符合当地经济建设的林业产业。在林业的开采中, 我们要摒弃那些传统的观念, 全方位的利用森林资源从而发展成为形式多样的林业经济, 将林业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 规划出不同的林区建设, 比如说, 经济林区、防护林区以及水源林区。要有重点计划, 对于经济效益增长快速且恢复快的速生林林区要大力发展, 比如说竹林经济。竹子的生长期短暂, 成长的速度快, 经济价值又很高。在对林业发展做相应的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将竹林发展成为一个重点的发展项目。要严防产业结构的单一, 可以建立成为立体的发展项目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将养殖和林业融合在一起, 充分地运用林业资源, 增加劳动人民的经济收入。

1.3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加快了科学水平的快速发展, 因此林区的建设也不能止步不前, 应该大胆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 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在林区建设相应的科学研究体系, 试着从实验、示范、推广等各个角度去加强林业的经济。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 保证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

1.4 重视生态林业保护工程与林区开发

林业的生态保护工程指的是按照生态学以及林业学的生态原理,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和规划, 从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的保护工程和传统的森林培育项目来比, 林业生态工程显得更为优越。传统的森林培育项目只是简单地保护树木, 提高当地的绿化覆盖率,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可持续的生长。生态林业保护工程是站在整体角度来入手的, 它强调的是森林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很显然这种工程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5 加强森林防护工程

我们要及时监测林区, 检查林间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 更要做好防火工作。一旦在林区发现危险物品, 相关的部门要及时地处理, 并提高警惕。在森林的防火工作中我们需要具体做的是:一 ,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二, 认真工作排除出一切可能存在的危害;三, 建立坚固的防火带;四, 储备好森林防火设备;五, 锻炼森林管理人员的警惕心。

2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分析

2.1 坚持生态发展的原则

一方面不能够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还需要维护好现有的生态平衡。不可以再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增加的经济效益, 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去合理有效地开发森林资源。在保护森林资源时要注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从而确保森林资源的长久使用, 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2 遵循多样化的开发原则

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中要注意讲究多样性。单一的开发模式只会逐渐地损坏森林资源, 比如说当开发的产品一旦达到市场需求量以后就很难再获得很好地经济效益, 当供大于求时就只会存在大量的滞销品, 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森林的经济效益。单一的开发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不计后果的开发, 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不考虑森林资源的合理运用, 只会给当地的森林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具体体现在当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环境被污染。因此我们在建设森林资源时要注意多样性的发展, 要有远见性。在不同的森林资源中我们要实地考察, 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考虑林业资源的不同用途, 对其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类划分, 并使用与之相应的开发手段去确保开发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2.3 注重开发的实施性

森林资源若是被开发以后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修复的, 开发时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这片地区的森林是否能够被开发, 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符合开发的要求。若是将上述考虑条件不作为思考范围之内的话, 那么可以将此称为是盲目地开发, 这样只会给国家的林业资源和森林、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坏。

2.4 把握好对森林资源之间的保护维护关系

林业产业在当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发展林业时一定要把握好开发的度, 不可以对生态造成破坏。就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 林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趋势, 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更要注意生态的平衡。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上, 一边开发一边对其进行保护。要坚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努力维护好森林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友好发展, 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和谐发展。

3 结语

在开发林业时要注意开发的度,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增长。在发展林业产业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 单一的产业只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只有始终不变地坚持可持续发展, 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分析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唐厚文.基于可续发展观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分析[J].科学与财富, 2013, (12) :167-167

[2] 亢永平.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措施[J].中国农资, 2013, (44) :83-84

[3] 李有谋.基于社会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发展取向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0) :263-263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8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 9 7 6年的唐山地震, 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使2 4万余人死亡, 1 6万余人受伤, 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 9 8 5年经国务院批准, 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 9 8 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 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 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 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 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 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 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 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 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 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 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 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 曾经繁华的城镇, 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 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 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 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对此次“5.1 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 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

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 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 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 非救援和防疫人员, 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 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 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 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 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 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

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 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 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 重点应在一头一尾 (汶川和北川) , 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 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 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 转变观念,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

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 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 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 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 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 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摘要: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 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遗址,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

广西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篇9

1.1 气候条件

广西春夏两季温暖湿润, 雨热同季,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对发展农牧业生产极为有利。广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区, 山地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类型丰富多彩, 常出现“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色, 因此草山草坡资源丰富, 类型繁多[1]。

1.2 草地资源概况

据草地资源普查统计, 全区共有各类草山草坡毛面积869.9万hm2, 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36.8%, 可利用面积650.1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7.5%。为农耕地的2.48倍。草地面积居全国第八位, 南方13个省区的第三位。

1.3 草地分布

广西草地主要分布在全区各地绵延的山地、丘陵上。其分布规律是, 山地面积大, 草地面积也大[2]。大体可分为5个大区:桂北高寒山区、桂西干旱区、桂中地区、桂东地区和桂南及沿海滩涂区, 详见图1。

2 广西草地保护与利用状况

2.1 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

2004年以来, 广西连续10 a实施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 全区监测样地平均盖度为88.3%, 较上年提高1.7%, 样地总产草量为6104.3 kg/hm2, 较上年提高3.15%。2014年, 全区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87.71%, 较上年提高3.5%, 综合植被高度为75.78cm, 较上年提高16.4%。

关键期物候监测。草地返青监测:2014年3-4月对兴安县和宜州市两期草地返青监测结果显示, 至4月4日草地植被已返青80%以上, 草原返青期早于上年10 d左右, 植被长势总体良好。草地生长期监测:2014年7-8月对兴安和宜州生长期监测, 观测区年草地植被平均产草量、草本平均高度、灌木高度均比2013年有较大提高, 植被平均盖度与2013年基本持平[3]。草地枯黄期监测:2014年9-10月对兴安县和宜州市的草地枯黄期监测数据显示, 9月中旬宜州市的牧草平均枯黄率为13.75%, 兴安县样地牧草枯黄率为23.75%, 草地植被开始枯黄;10月中旬宜州市的牧草枯黄率为45%, 兴安县为55%, 草地植被进入枯黄期。

2.2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

从2009年起开展草地石漠化效果监测工作。2014年7-8月在田东、平果、天等三县共监测草地样地60个及固定监测点3个。样方平均总盖度为80.26%, 比去年降低1.56%, 平均总产草量4484.81 kg/hm2, 较去年提高13.4%, 草本平均高度44.22 cm, 较去年提高9.1%。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区平均总产草量及草本平均高度有较大提高, 覆盖度小幅下降, 总体指标向好, 说明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切实有效, 推进了广西岩溶地区生态修复进程。

2.3 监测结果与分析

2014年, 草地植被生长季节以高温多雨天气为主, 全区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略偏高, 降雨量偏多, 光照充足, 全区草地植被各项生长指标均好于去年, 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2.3.1 气象条件有利于草地植被生长

6月全区月平均气温大部偏高, 降雨量大部地区正常到偏多, 日照时数全区大部略偏少;7月受台风影响, 前中期广西以多雨天气为主, 后期以晴热和阵雨天气为主, 全区大部气温偏高, 光照较为充足, 降雨日数较多, 气象条件总体上对广西草地植被的生长较为有利。

2.3.2 监测样地状况稳定

在2014年的122个样地中, 未利用样地有66个, 占全部样地的54.1%, 超载及严重超载的有5个, 占全部样地的4.1%, 分别比2013年减少了3.16%和1.55%;合理及轻度利用的有51个, 占全部样地的41.8%, 比2013年增加了4.7% (图2) 。在样地综合评价中, 评价为“好”的样地有35个, 占全部样地的28.69%, 评价为“差”的有23个, 占全部样地的18.85%, 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4.49%和2.72%;评价为“中”的有64个, 占全部样地的52.46%, 比2013年减少了7.22% (图3) 。

从统计结果来看, 样地基本情况变化不大, 全区大部分样地情况良好, 利用状况较为合理, 超载样地仅占4.1%。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地区存在严重超载样地, 生产力较差的样地较上年也有所增加, 说明部分县市存在较为严重的过牧现象。

2.3.3 草地植被生长情况趋好

从2015年所调查的122个样方统计结果看, 2014年样地植被平均总盖度达到88.34%, 比2014年提高了1.72% (图4) ;草本及矮小灌木平均高度为53.94 cm, 比上年提高了15.3% (图5) ;样地平均总产草量鲜质量达到6 104 kg/hm2, 比去年提高了3.14% (图6) 。

2.3.4 样地总产草量区域分析

从2014年各项目县的平均总产草量鲜质量数据来看 (图7) , 有9个县的总产草量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上升, 有4个县总产草量比去年略为下降, 有2个县总产草下降幅度较大, 超过20%;今年新增加了昭平、龙胜两个监测点。从全区样地分布来看, 产草量较高的监测县集中在桂北和桂中一带, 桂西一带产草量较低, 和广西的草地分布特点基本一致。

2.3.5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及高度增加明显

2014年广西综合植被盖度为87.71%, 比2013年的84.72%增加了2.99%。超过全区平均值的有11个县, 其中荔浦县的综合盖度最高, 达到99.60%, 最低为大新县, 仅为71.41%。

2014年广西草地综合植被高度为75.78 cm, 比去年增加16.44%, 超过全区平均值的有8个县, 最高的为昭平县, 达到117.63 cm, 最低的为龙胜县, 仅为22.75 cm。

广西主要监测的草地类型为热性灌草丛, 在进行草地综合植被高度测算时, 对灌木高度进行了加权计算, 因此草地综合植被高度与牧草、灌木的种类的分布有关, 与草本平均盖度、产草量和所在区域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如龙胜县的高山草地以纤毛鸭嘴草、鸡脚草、白茅等中低型牧草为主, 灌木较少, 平均高度仅为22.75 cm, 但草地覆盖度达到95%, 草的质量较好, 产草量达到5891 kg/hm2, 对比产草量处于同一水平的融安县, 产草量为5301 kg/hm2, 草地综合植被高度却达到了100.10 cm (见表1) 。

3 广西草地资源保护良好

植被种类、长势、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及高度增加明显。维持生物多样性, 广西草地更是珠江流域中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4]。

据有关资料和江西水保局研究表明, 林草所形成的植被, 枝叶可截持一部分降雨, 使地面免受雨滴直接打击, 增加土壤入渗量;林草植被盖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小。有研究报道, 25~50 m2的草地可以吸收掉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量。

4 草地利用率低

广西规模的草地多位于山高坡陡的高山地区, 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这些草地丰草季节“有草无畜”, 草地没有及时利用, 导致杂草丛生, 逐年退化, 牧草无法有效利用。

5 大面积推广人工牧草, 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 发展草食畜牧业

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 每年种植桂牧一号等优质高产牧草面积约6.67万hm2, 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饲草料补充。全区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秸秆总量约4 000万t, 是宝贵的饲草资源, 是发展草地畜牧业重要资源补充。近年来, 全区加大科学利用秸秆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每年采购及发放切草机械100多台, 2014年, 全区科学利用秸秆饲料690万t, 同比增长1.85%。

6 广西草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草业在南方处于弱势地位

草业与农业、林业相比还处于弱势产业, 从政策、投入、机构、队伍设置都存在很大差距。首先进入决策层面的是林业措施, 在林业方面国家制定的政策多, 投入力度大, 而投放到草业的资金大部分都只占全县总投资的10%, 比例非常小, 再次说明草业的弱势地位。

6.2 林草争地

重林轻草、挖草种树。退耕还林政策远优于退耕还草。种树比种草节水的思想根深蒂固。目前, 广西种植的200万hm2桉树, 占全国桉树种植总面积的1/2以上, 其中占用了相当部分的草地面积。

6.3 草地退化严重

全区有石山灌丛类草地面积202.82万hm2, 其中石漠化草地面积112.07万hm2, 占全区石山灌丛类草地面积的55.26%。草地石漠化面积有1万hm2以上的县 (市、区) 有33个, 石漠化草地面积有5万hm2以上的有5个。石漠化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广西经济的发展。

注:本省综合植被盖度:87.71%高度:75.78cm。

6.4 重畜轻草, 草地利用率低

各地发展牛羊的积极性较高, 过高追求数量和规模, 忽视草地管理和牧草生产, 农区存在畜多草少、有畜无草的情况。

6.5 人工成本高

广西草地以草山、草坡为主, 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运输, 草业生产劳动强度较大, 人力成本高, 饲草生产成本高, 利润少, 饲草加工企业少, 商品草少, 饲草生产产业化程度低。

6.6 投入不足

重利用、轻保护, 重索取、少投入, 草地保护建设严重滞后。广西每年投入草原保护建设方面的资金平均每667 m2不到0.1元。广西的天然草地大多处于边远贫困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 地方财政和当地村民也没有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建设。

7 解决广西草地资源现存问题的措施

7.1 加快草原确权

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法规宣贯, 强化草原保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力度。积极推进草地确权工作, 出台《草原法》配套法规, 做到“草定权、人定心”。

7.2 稳住现有草地

尽快划定广西草地保护红线, 遏制草地退化, 像保护农田一样保护草地。防止并纠正“垦草种粮、挖草种树、占草建房、压草修路、毁草开矿”非法侵占行为。实施草地承包经营。把“管、建、用”和“责、权、利”统一起来, 推行“谁使用、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的政策。

7.3 坚持生态优先

广西山多地少, 生态脆弱,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草地的生态作用巨大, 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优于传统林业和农业。草原生态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 是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生态福利。

7.4 实施草地改良, 推广人工种草

引草入田, 草当粮种。大力推广青贮玉米、饲用甜高粱等。推广草、粮、林、果、经济作物间套轮作技术。推广果林地、农闲地、冬闲田种草, 免费或低价供应草种。推广草业机械, 提高牧草播种收机械化率, 降低人工成本。

7.5 坚持草畜配套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牧场, 充分利用山区草地资源, 以草定畜, 避免有畜无草现象出现。农区发展规模经营的草食动物养殖场, 充分利用农闲田种植优质高产牧草, 推广科学利用秸秆, 通过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 提高秸秆利用率, 增草增畜。

7.6 提升草业科技

通过不同形式, 不同层次的举办短期草业培训班, 提高草地管理人员和草地农业经营者科技水平;加强草业交流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建立示范基地, 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 攻克草业技术难题;鼓励草业企业。

7.7 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和地方要从保护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 增加广西草地保护建设资金的投入, 优先在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实施, 增加项目的持续性和实用性。设立草畜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用于草地恢复、草地监管、草业科技支撑、草畜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草业, 坚持谁建谁管谁受益。

8 结语

广西草地资源要保护和利用并重, 在草原确权、划定广西草地保护红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畜配套、推广高新技术和加大资金投入方面科学管理, 坚持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使草地资源在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增加畜产品和农牧民增收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加文.南方草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战略选择[J].中国牧业通讯, 2007 (5) .

[2]徐秀霞.青海省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青海草业, 2006 (9) .

[3]李文龙, 李自珍, 王刚.西部高寒湿地系统的草地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模式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4 (9) .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10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土地总量大, 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土地面积多, 在国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 占据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土地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而人均的土地面积就很少。我国的南北跨度达到50°, 使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 可是, 因为跨度大, 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不一样。而且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分, 土地分布不均衡, 山地多, 平原少,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 也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在开发中, 不合理的利用对土地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城市在对城市规划上出现错误, 开始盲目的建设开发区, 开发区在建成后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使开发区荒废, 而开发区的土地也不能恢复土地的样子进行耕种,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的时候也存在着形象工程, 一些政府为了保证政府的政绩, 肆意的开发土地, 建设形象工程, 使土地的面积减少, 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1.3.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使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严重, 而土地的退化也造成土地中的养分缺失严重, 有关部门对土地的养分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缺少养分的土地在土地总面积的占比重, 缺失养分的土地可以23%。数量的庞大,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养分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3.2在对土地开发利用中, 会使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 而过度的开垦, 对树木滥砍乱伐, 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水土流失会使土地上游部分的营养损失严重, 土壤的肥力下降, 而上游的土壤肥力下降, 会堵塞下游的河道, 下游的河道长时间的堵塞, 影响着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 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水土流失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局面, 破坏了生态环境。

1.3.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土壤盐渍化, 而土壤盐渍化大多数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土地的灌溉错误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而世界上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地方也很多, 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土地数量与可灌溉的土地数量基本持平。我国土地也有发生土壤盐渍化的现象, 尤其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次生盐渍化严重。

1.3.4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出现污染,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持续加快的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 工厂把废弃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地上, 造成土地污染, 而污染后的土地就不能进行耕种。

2土地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在保护土地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按照土地的承载能力规划人口数量, 适当的人口数量可以减缓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对土地保护教育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 不以破坏土地为代价。

2.2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健全土地的法律法规, 对发现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 在规划农业与非农业用地时要严格, 农业土地禁止开展工作活动, 而对非农业土地进行开发时, 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的管理部门, 也要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加大管理的执行力, 保证土地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3在土地污染严重的地方, 对土地进行治理, 降低土地的污染程度。在开发利用土地时, 要有环保意识, 灌溉土地的方式要合理, 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实时的对土地进行检测, 查看土的污染程度, 并向上级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2.4加强农业投入, 改造中低产田, 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 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 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 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2.5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 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2.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 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合理规划开发, 取消重复建设, 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 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7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 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 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 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 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8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投入, 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结束语

当前,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生态较脆弱, 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乱批滥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 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 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所有资源的基本资源, 没有土地资源, 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因此, 人们要正视土地问题, 保护土地, 提高土地的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2]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秦皇岛 水资源 现状 可持续利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17—02

秦皇岛每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597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的十六分之一)左右,水资源相对匮乏,不仅如此,由于对水环境的保护不足,秦皇岛市范围内的多条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其中还包括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最近几年虽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治理和保护措施,但形势依然日趋严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

1 秦皇岛市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流经秦皇岛市的河流主要有青龙河、洋河、石河、沙河、新开河、汤河、新河及戴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青龙河流域的桃林口水库、洋河流域的洋河水库和石河流域的石河水库为秦皇岛市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1.1 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

秦皇岛市列入省控监测的六条河流18个监测断面中,三类以上水体占34%,四类水体占20%,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占46%。大小马坊河、护城河、小汤河、饮马河、人造河全程以及洋河下游、石河下游河段水体污染严重,均为劣五类。

1.2 城市水源地水质情况

秦皇岛市的地下水源由于连年超采,在上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形成了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而处于石河上游的柳江地下水源地,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甚至倒塌,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秦皇岛市现状的作为主水源地的桃林口水库、石河水库水和洋河水库中,桃林口水库和石河水库水质一直处于较好水平,基本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标准,但监测情况显示,水库水体的部分指标有不良发展趋势。而洋河水库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水环境由良性状态快速向不良状态变化,营养盐负荷日趋增加,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藻类频繁爆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质量,同时由于过度捕捞作业致使水生态失衡,洋河水库作为秦皇岛市重要的水源地,其供水功能面临逐步丧失的危险。

1.3 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环境恶化,《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明确“规划年份内城市不再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县城和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仍然依赖本已贫乏的地下水。

在地表水源中,石河水库取消向农业供水,水库水量全部用于城市,年可供秦皇岛城市用水6000万立方米。桃林口水库供水范围包括唐秦两市的城市和农业灌溉用水,按国家文件可供秦皇岛城市水量为17500万立方米,现状年实际秦皇岛城市利用水量在5000万立方米左右,尚有12500万立方米水量指标可供秦皇岛市城市未来发展需要,但配套的引青工程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洋河水库作为引青向城市供水的调节水库和备用水源,现状主要以抚宁县农业用水为主。城市区河道所产水量除汤河外主要用于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市区以北的小型水库温泉堡水库(500万立方米库容)主要供应首钢和浅野的工业用水。

1.4 主要河流及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秦皇岛市加大了对市区河道的治理力度,采取了清理河道淤泥、封闭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整治河岸景观、调引生态用水等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治理效果,城市区的河水变青了,部分河道的生态基本修复,汤河公园已经成为市民喜爱的锻炼、休闲和垂钓场所。在此基础上,最近几年又加大投入,对石河下游河道、戴河及城市周边河道进行治理,尤其是戴河治理规划,借鉴先进经验,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打破了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治理模式,为秦皇岛市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中是启动的比较早的,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中国水科院水环境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的机制,对水库的富营养问题进行了系列的调查、监测、研究并形成了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建立了由主管副市长牵头,市水务局、环保局、水产局、引青局以及抚宁县和卢龙县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治理方案并落实具体措施。取消了水库网箱养鱼,限制过度捕捞,投放鱼苗,控制排污,调引生态水,水库的富营养化趋势有所缓解。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近期秦皇岛市的城市供水水质,2006年及时上马了引青东西线对接工程项目,将水质好的桃林口水库原水直接引入市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008年借助迎奥运的契机,在主要水源地的保护上,政府明显加大了宣传和投入力度。对三个主水源地的旅游项目采取限制或取消的措施,在水库周边及上游河道进行巡查清理,禁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并要求全面取消网箱养鱼和捕捞作业。青龙全面启动青龙河水资源保护工程,在县区全面启动污水处理项目。这些措施全面实施后,秦皇岛市水环境有望得到根本保护和改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的配置还不完善。首先,秦皇岛市输水、配水和水处理工程设计标准偏低而且缺少统一规划,水源地之间的联合运用基础薄弱,在可用水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往往因为难以合理调配而造成城市供水困难的被动局面。其次,由于水管单位的收入单纯依赖水费,造成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往往重效益轻环境,城市区河道和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证。

(2)管理体制还不理顺。首先,水管单位之间、城市和地方之间往往因为利益之争而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了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多头管水,部门职责交叉,在水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往往因为涉及众多部门的利益措施难以落实。

(3)水资源的保护缺乏长效机制,一抓就紧,一放就松,暑期抓的紧,平时放的松。

3 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及可持续利用措施

3.1 制定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工程规划,统筹安排城市供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对城市用水需求和可用水资源的情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和判断,并以此确定城市规模和经济结构,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要根据不同水源的数量、质量特征和不同用水的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次序和供水次序,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秦皇岛市区相对分散,水源地也相对分散,要坚持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的原则,做好水源的互连互通和配水管网的互连互通,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城市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3.2 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

确定水源地和主要河道的功能区,完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水环境保护和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禁止和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止力度,严格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制度。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任务,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

3.3 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

要充分认识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制度,强化取水许可监管,做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积极推行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把节约用水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以水的供给为基本条件,合理发展相关产业,加快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水污染的落后工艺、产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制订排放标准,鼓励发展再生水和水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3.4 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实行统一管理

按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水管单位和水管相关单位按照职能和单位性质进行合并和精简,真正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源地、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条龙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管水。

4 结语

浅析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管理 篇12

现在, 全世界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就是缺水、环境退化和经济发展, 水资源管理要处理的问题是完成在需求管理基础上的综合管理。

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占全球总量的6%, 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1/4,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而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更低, 剔除难以被我们利用的洪水和分散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 人均占有量仅900立方米, 有资料显示,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届时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会更少, 水危机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 黄河下游北岸, 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毗邻, 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菏泽隔河相望, 西南部与新乡市相倚, 西部与安阳市接壤, 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东西长125千米, 南北宽100千米, 全市国土面积4, 188平方千米, 总人口387万人。濮阳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 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5.72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48立方米, 相当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1/15、1/3 (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 200立方米, 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为420立方米) , 属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贫乏地区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标准, 人均低于500立方米, 为极度缺水) 。2012年面临供水困难的局面只能新建濮阳新区水库。

目前, 濮阳市已经拉响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 面对水资源污染加大、污水增量逐年递增的情况, 虽然是污水处理厂二期、老城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清丰县污水处理厂等多个污水处理厂在建, 但是是否能够跟得上污水量的激增这一现实我们仍然难以确定。虽然情况严峻至此, 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无大的转变, 城市用水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取水大户用水量居高不下, 建设工地用水普遍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 居民节水意识差, 重复用水量极少, 这些在生产管理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无疑加重了水资源负担。

下面结合濮阳市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管理

加强城市用水管理的关键是节约, 节约用水并不是单纯地主张少用水, 更不是主张为了少用水而减慢发展速度, 甚至是不发展。节约用水是指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水平与效率, 利用科学的方法减少水的浪费, 用较少的水资源支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节约水资源不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 而且是全社会的义务。应采取一切措施, 在全市形成浓厚的节水意识, 形成广泛的共识, 共同管理和使用好有限的水资源, 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

(一)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 转变用水观念。

提倡节约用水、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快速形成, 涉及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行业, 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宣传工作, 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 敦促社会每一名成员改变过去旧的用水观念。一是要通过宣传改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 增强群众对水的忧患意识, 做到节约用水;二是要通过宣传改变“天下水天下人取之”的观点, 增强群众用水的法制意识, 坚持依法用水,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酷的现实迫切需要全社会切实转变观念, 改变水是商品的传统思想, 把水资源提高到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高度来管理, 充分利用政策和舆论导向, 推广节约用水的观念。

(二) 采取定额管理, 促进用水节约。

城区用水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工业用水;二是居民生活用水, 管好这两部分用水应该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通过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结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 制定居民生活及各行业生产经营的用水定额, 对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 用水量在定额范围之内的采取平价供水, 超出定额部分加收一定数额的超采费, 采用议价供水, 有效的价格体系应当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使公众对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另外也可以利用经济杠杆, 提高思想意识促进人们自觉节约用水。

(三) 制定规章制度, 推广计量设施和节水器具的普及。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规范节水计量器具的普及工作。比如, 对新建住宅及办公场所应明文规定一律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器具;对老旧住宅及办公场所, 要逐步更新换代节水器具, 针对工业企业用水, 一律采用高精度的节水计量设施, 防止用水过程中的跑、冒、偷、漏现象, 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的浪费问题。

(四) 加强执法监督, 做到依法管水。

我们在加强依法管水同时, 应结合现有情况, 制定城区供水长远规划, 在城区公共供水可以达到的地区, 不再发展自备水源, 逐步关闭自备井, 坚决制止无偿、无序开采地下水现象, 依法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二、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 首先要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目前, 濮阳市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问题比较严重, 不仅危害人体健康, 而且加剧水资源短缺, 必须认真加以对待, 这就要求我们共同努力, 齐心协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水环境管理, 依法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减少污染源。

(一) 要从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入手, 采取

有力措施,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如, 通过强制企业革新生产设备和流程, 使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不允许将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和成本转嫁给社会;二是要采取综合对策, 加强对生活污水的防治, 保护好生活用水的水源地。通过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 减少污染排放, 提高饮用水质量。

(二) 加强水资源保护。

还要通过取水许可审批规范水资源有计划地开采使用。

(三) 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一是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取水许可制度是行政计划管理水资源的主要手段, 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切实抓好取水许可制度是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项目建设的水资源论证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论证工作的同时, 要加强取水许可执法检查,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对无证取水, 违章取水, 超计划取水等各类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 保证水资源管理秩序, 使水资源得到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二是在城区内封闭自备水源。对不具备拥有自备水源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不允许使用自备水源;已拥有审批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原有审批手续新建、改建、扩建自备水源。三是应控制城区洗浴及洗车等高耗水行业的数量, 同时加强节水器具的普及, 必要时可由政府有关部门会同工商部门对用水器具市场进行规范, 罚没超过国家标准的不节水器具。四是加大对城区用水的宏观调控。通过地下水动态观测反映的情况, 对下一年用水进行宏观调控, 以数据为依据, 制定用水计划, 对超出计划的用水单位和个人加倍收取水资源费并按时间限量供应, 以此促使企业改进设备和工艺, 提高用水效率。五是对企业用水的审批要有一个硬性指标, 即:水的重复利用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企业在生产之前, 必须有完善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否则, 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取水许可。

通过上述几项措施,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可以有效解决城区水资源的浪费, 防止出现地下水超采和其他环境问题, 逐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加强城区用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搞好这项工作,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们要坚定信心, 下大决心, 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全市各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翠梅, 王建华, 王浩等.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4.

[2]柴福鑫, 张世宝, 谢新民.城市水资源实时调度与管理理论框架研究[J].水利学报, 2009.3.

上一篇:船舶结构力学下一篇:胶轮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