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2024-06-02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精选12篇)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篇1

0 引言

结合编制多种矿种和露天、地下开采方式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实践和体会, 提出了对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1] (简称“规范”) 的理解, 并对编制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规范”可概括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含经费估算) 等3个技术环节。

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该章内容来源于勘查单位编制的勘探 (或详查) 地质报告 (或储量核实报告) 资料和编写人实地开展的地质环境调查, 应全面、详细地加以引用和阐述。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确定方法有三种:

a) 依据地形条件定性确定。高至局部分水岭, 低至沟谷底部, 有地表河流时可至河流对岸;

b) 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范围;

c) 利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圈定矿山地下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

2.2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技术

根据“规范”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分别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4个方面进行评估, 但二者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又有区别。

2.2.1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灾种界定

对矿山地质灾害应评估灾种, 国土资发[2004]69号[2]和“规范”技术要求稍有区别。国土资发[2004]69号中列入应评估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大灾种, “规范”中列入应评估的灾种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 去掉了泥石流、地面沉降2个灾种。按“规范”界定的灾种进行评估较妥当, 因为这里所评估灾种是针对编制“方案”进行界定的。实际上地质行业标准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中地质灾害灾种多达几十种, 但国土资源部门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3] (国务院令394号) 主要是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中的六大灾种, 其它有的确实是地质灾害, 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门管辖范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4] (国土资源部令44号) 已将其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 比如地震、海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砂土液化、黄土湿陷等;有的编写人甚至将地下开采矿山突水、突泥、围岩岩爆和尾矿库安全也在“方案”中进行评估, 但作为编制“方案”来讲不在地质灾害评估灾种之列, 而是属于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范畴。

2.2.2 现状评估技术

评估方法是按“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的规定, 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估。

a)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现状评估只回答评估区内有无地质灾害, 对其不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

b) 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是从矿山采矿活动业已导致含水层各要素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按照“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的含水层影响要素一栏进行判定;

c) 地形地貌景观现状评估。“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对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分级未给出具体量化标准, 但可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个别条款的补充规定》要求进行判定;

d) 土地资源现状评估。应根据实地调查得到的现状条件下矿山采矿活动占用和破坏的土地资源类型、面积, 对照“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的程度分级量化标准, 评估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

2.2.3 预测评估技术

预测评估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a)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应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的开采方式、采矿方法、采空区处理方式等,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 (或加剧) 和矿山工程建设与生产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种类、可能性、危险性、危害程度, 预测评估要求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b) 含水层预测评估。应从采矿活动可能造成采空塌陷使隔水层断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采矿时遇导水断层导致含水层破坏、井巷工程穿越不同含水层时止水效果差或失效、矿坑排水可能引起地下含水层疏干或水位下降、废水排放与弃渣受大气降水淋溶产生的淋滤液可能对含水层污染引起水质恶化、矿山闭坑后因改变地下水流场状态造成地下水串层污染等方面进行评估;

c) 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技术。应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终采时所形成的边坡高度、采矿场形态或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可能形成的塌陷盆地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影响和破坏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d) 土地资源预测评估技术。应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矿山最终占用土地类型、面积, 按“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分级量化标准, 预测评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含经费估算

3.1 防治工程

该部分内容是“方案”的核心和重点, 应该从预防和治理两层意思来理解。预防和治理都要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4个方面来考虑。

3.1.1 预防

a) 地质灾害预防。具体预防措施要看有无必要和技术上的可能;b) 含水层破坏预防。主要是防治其破坏污染, 相应工程措施要根据其结构、地下水赋存条件, 结合矿山采矿工程进行;c)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应采取“边开采、边治理”方式, 要及时对矿区地表植被进行恢复;d) 土地资源破坏预防。严格按批准土地面积使用, 严禁超标占用, 并提出有效措施避免采矿造成土地资源污染或破坏。

3.1.2 治理

a) 地质灾害治理。 (a) 地面塌陷治理。对塌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 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 否则治理后仍会遭到破坏;达到稳沉状态的, 可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平、回填整平、挖排水沟、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 估算治理工程工作量, 说明具体治理技术方法, 便于矿山企业操作; (b) 地裂缝治理。要依据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如可分别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覆粘性土或填充、灌浆、再覆粘性土等措施; (c) 崩塌、滑坡治理。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及危岩体以恢复场地, 或修筑拦挡工程、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或隐患; (d) 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b) 含水层破坏治理。可采用施工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 堵截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和径流路径, 减少矿山疏干排水量;

c)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山丘地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种草植树等工程措施, 以修复生态;而平原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则可采用清理废土石、采坑回填及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重建生态;

d) 土地资源治理工程。结合治理区地形地貌景观治理进行, 一般要求恢复为原来土地的利用功能。

3.2 经费估算

“方案”中应说明经费估算依据、费用构成和取费标准。估算依据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各省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各省工程造价信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部署图、防治与监测工程技术手段及工程量等。

费用包括直接费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恢复治理、监测等) 和间接费用 (勘察、设计、监理等) 。估算方法的依据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术手段、定额和工程造价标准等, 估算结果尽量与保证金公式计算结果相近, 避免悬殊过大, 便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操作。值得注意的是, 矿山生产过程中为维持正常安全生产采取的工程措施, 其相关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不计入“方案”经费估算内。

4 结论及建议

结论是对“方案”的概括性总结。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拟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经费估算结果等, 要写入结论;不是本次“方案”编制工作得出的结论不要写入结论, 如任务由来、矿山基本情况等内容。建议与结论不能混为一谈, 建议是编写人对矿山企业有关问题的提醒。

5 结语

探讨了对资质单位编写人在编制“方案”时有关技术问题的认识, 提出了编写人在编制“方案”时应抓住3个主要技术环节, 即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含经费估算) 。上述编制技术问题在编制工作中经常遇到, 目的是为了编写人员共同提高编制技术, 把“方案”编制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S].2004-03-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2004-03-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2009-03-02.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篇2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东诸安浜路130号、86号、愚园路805弄34、36号地块住宅项目(平安公寓),地处长宁区东诸安浜路、镇宁路的交汇处,项目用地面积1.1260公顷。由上海上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长宁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本工程用地面积1.1260公顷,主要工程内容包括2栋24层单元式及点式高层住宅,4栋低层住宅(3F高档别墅)及地下车库组成。地下车库为二层,设置有车库、自行车库、设备用房及配套用房等,工程总建筑面积44496平方米,其中地上29218平方米、地下15278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10米,室内外高差0.60米。本基坑呈不规则阶梯型,东西沿街最长约140米,南北最长约为124米,围护结构总边长490米,基坑开挖面积为9050平方米;地下一层开挖深度为4.60米,地下二层主楼区开挖深度为9.00米,其它区域为8.40米,电梯井落深处为12.30米,集水井落深处为12米;围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一层为一道)。

二、编制依据

2.1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图纸 2.2施工组织设计

2.3国家法律、法规

2.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 2.3.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主席令第91号; 2.3.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主席令第28号; 2.3.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58号; 2.3.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条例,建设部15号令; 2.3.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 2.3.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35号令;

2.3.9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环保部建成城(1994)330号文。

2.4地方法规、规章

2.4.1上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人大十一届三十三次会议通过56号公 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告;

2.4.2上海市固定源噪声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市府53号修正

2.4.3关于加强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公告,95.9.28市府发布 2.4.4上海市建设工地施工扬尘控制若干规定,沪建建(2003)504号

2.5标准规范

2.5.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1990 2.5.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GB12524-1990 2.5.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1993 2.5.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2.5.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2.6企业标准

2.6.1“三合一”体系

ISO9001-2000 ISO14001 GB/T28001 2.6.2作业指导书

QB-2003

三、开竣工日期 计划开工日期:2010年10月

计划竣工日期:2013年4月

四、施工现场环保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上海市及集团公司的有关环保的法令、法规和条例,达到市级文明施工现场的要求。

(2)积极全面开展环保工作,成立环保领导小组,环保自我保障体系和环保信息网络,并保持运行。

(3)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4)现场采取图片、表扬、评优、奖励等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并将环保知识的普及工作落实到每位施工人员身上。

(5)对上岗的施工人员实行环保环保达标上岗培训制度,做到凡是上岗人员均通过环保知识考试。

(6)现场建立环保义务监督岗制度,保证及时反馈信息,对环保做得不周之处及时提出整改方案,积极改进并完善环保措施。

(7)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环保革新发明,并注意及时宣 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传推广。

(8)每月三次进行环保噪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9)实行奖罚、暴光制度,定期奖励

(10)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环保措施开展环保环保工作,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强。

五、施工现场环保工作制度

(1)积极全面开展工作,加强施工现场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由技术、安全、生产、材料、机械等部门组成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兼职环保员一人。

(2)建立施工现场环保自我保证体系,做到责任落实到人。(3)建立环保信息网络,加强与环保管理单位的联系。

(4)不定期组织工地的业务人员学习国家、上海市及集团公司有关环保的法令、法规、条例,使每个人都了解上海市文明工地的要求和内容。

(5)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监督宣传教育工作,包括每月三次噪声监测记录及环保管理工作自检记录等,做到准确真实记录数据。

(6)施工现场要经常采取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施工队进场集体进行环保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未通过环保考核者,不得上岗。(7)在普及环保知识的同时,不定期的进行环保知识的考核检查,并鼓励环保革新发明活动。

(8)制定出防止大气污染,防止水污染和防止施工噪声污染的具体制度: 1)防止大气污染制度:现场采用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严禁熬沥青、烧杂物。

2)防止施工粉尘污染制度:现场临时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定期洒水;专人清扫土方运输车辆,做好防遗撒工作;严禁凌空抛撒施工垃圾。

3)防止水污染制度:车辆冲洗污水设沉淀池,食堂设置隔油池,定期清淘。4)防止噪声污染制度:砼浇注时间尽量控制在早6:00~晚22:00,并尽可能采用无声振动棒,做到白天不超过70db,夜晚不超过55 db;对强噪声机械设置临时封闭工棚,加强教育,使人为噪声减少到最低点;砼浇注如须连续施工,须做好周围居民的工作并向环保单位提出书面报告。

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9)凡违反环保制度,屡教不改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20~100元的处罚。

六、施工现场环保工作措施

(1)环保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各级环保员切实做好本职工作,随时进行信息反馈,每月召开例会,由专职环保员总结信息,集体解决落实,保证信息网络和自我保证体系的运作。

(2)为防止大气污染,施工现场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职工大灶和茶炉,采用茶水电壶、蒸饭电箱方式,每月进行两次自检。2)现场内严禁熬沥青和烧杂物。

(3)为防止施工粉尘污染,现场采取如下措施:

1)工程施工现场采用压型钢板与240厚围墙相结合进行现场围挡,并保证高度在2.1米以上。2)对类似水泥的易飞扬细颗料散体材料,安排在临时仓库存放或用彩布条遮盖,运输时采用彩布条遮盖或其他方式防止遗洒、飞扬;卸装时要小心轻放,不得抛洒,最大限度的减少扬尘。3)对进出现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清扫,做好防遗撒工作。在土方开挖运输期间,设专人负责清扫车轮,并拍实车上土,对松散易飞扬物采取遮盖。

4)对临时施工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在干燥多风季节定时洒水。5)结构施工中的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运至封闭垃圾站,并及时清运。6)运输车不得超量运载,运载工程土方最高点不超过车辆槽帮上沿0.5米,边缘低于车辆槽帮上沿0.1米,装载建筑渣土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得超过槽帮上沿。

(4)为防止噪声污染,现场采取如下措施: 1)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采取先进的联系方式,避免如吹口哨的噪声污染。2)定期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文明施工的教育,对施工生产有关的管理人员(包括外包队大小负责人)定期进行文明施工现场对噪声控制要求的考核。

3)砼浇注时间尽量控制在早6:00~晚22:00,并尽可能采用无声振动 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棒,做到白天不超过70db,夜晚不超过55 db,并且经常测试。特殊情况须在夜间施工时,一方面要尽量采取降噪措施,另一方面做好周围居民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扰民。)对强噪声机械如电锯等,使用时必须在临设封闭工棚内,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对使用时不能封闭的机械如振捣棒等,严格控制工作时间。5)建筑物四周挂密麻网降噪。

6)施工期间,尤其是夜间施工尽量减少撞击声、哨声,禁止乱仍模板、拖铁器及禁止大声喧哗等人为噪声。7)每月进行噪声值监测,并在夜间22:00以后进行抽测,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J12524-90),做到白天不超过70db,夜晚不超过55 db。8)加强噪声监测,采取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及时对施工现场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9)会同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扰民问题,详细记录问题及处理结果,必要时上报监理和甲方。

(5)为防止水污染,现场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施工现场道路平整,做到不积水。

2)对现场油料集中保管,油料库做好防渗、污、冒、滴、漏处理。3)搅拌机和运输车辆冲洗污水、地泵池污水等须设二级沉淀池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回收供洒水降尘用。

4)现场内民工食堂污水经过、沉淀、隔油后排入污水管线。(6)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工作,每月初、月中和月末对环境各项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文字记录和存档工作。

(7)基坑开挖或主体结构时大灯灯头要朝下,不能向居民住宅楼方向照明,以免影响居民休息。

七、生活区环境措施 1)生活区域内由专人负责卫生保洁,保持现场整洁卫生,道路畅通,无积水,车辆不带泥砂进出。

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专项方案

2)所有人员每天上班前要把自己宿舍内卫生搞好,保持室内清洁,门窗明亮,地面干净,被褥卫生、整齐,不准留宿务工人员的家属和其他人。

3)生活区食堂周围不随意泼污水、扔污物,生活垃圾用垃圾桶定点存放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理,并保持整洁。严禁在生活区和墙角边随意大小便。

4)工地食堂必须到所在的卫生防疫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炊事员办理健康证,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个人卫生和食堂内外清洁卫生。

5)6)搞好卫生防疫教育工作,杜绝食物中毒、煤气中毒和中暑事故。厕所设在距食堂50米外处,有专人每天打扫设隔板,采用高水箱冲水措施,门窗、纱窗齐全,以防蝇灭狙,设施齐全有效,伙房设贮藏间,PVC板吊顶,瓷砖墙,配套式燃器灶。设置洗浴间,供应热水,为工人搞好个人卫生创造条件。

7)施工区和生活区实行区域分离,建立卫生区管理责任制,挂牌显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区域内整洁、文明、有序。

8)9)在宿舍外墙书写反映集团意识,企业精神,时代风貌的标志、标语。围墙边、宿舍外墙边砌筑花坛,栽花种草,专人管理,爱绿养绿,美化环保生活区。

八.施工现场环保领导小组

为保证现场的环境达到标准,特成立现场环保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李庆华 副组长:王勇

成员: 李杭军

章佰军

石传兴

朱佳伟

冬季肉种鸡鸡舍环境控制方案 篇3

一、保持适宜的温度

温度不仅影响肉种鸡的产蛋率,而且直接影响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功能。冬季在舍内空气不污浊的前提下,尽量使温度保持在18℃以上。如果供暖设施不健全,也应使舍温达到13℃以上。因此当寒流来临之前,应做好保温供暖准备。

要做好鸡舍保温工作,首先要密闭鸡舍,将湿帘用棉被封好,堵塞门窗、缝隙和墙上的孔洞等,门在关闭时也必须达到密封状态,并增加门帘,保证鸡舍进风口是外界空气进入舍内的惟一途径。其次在鸡舍进门处笼架前的横截面上用塑料布设一遮挡帘(上面应留出30~40厘米的间距以利空气的流动),可缓冲开门带进的冷空气,同时可减小鸡舍前、中部的温差。此外,在鸡舍风机前的笼架处也要设一遮挡帘(高2米左右),以缓冲从风机、后门、清粪口进来的冷空气。

如果鸡舍密封不良,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会很快沉降到地面,若是平养会导致垫料温度降低,这些低温垫料与周围空气接触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导致垫料湿度增加并出现板结,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贼风若直接吹到鸡身上,会造成冷应激;冷风如果吹到测温探头上,导致温度显示不准确;门窗等缝隙还会造成鸡舍的热损失。

除了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还要及时供暖,特别是当寒流来临、温度急剧下降时。全面启动加热设施,能及时减少和缓冲舍内温度的波动范围,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温度突降而产生的冷应激。

二、降低舍内湿度

舍内高湿导致鸡粪、垫料潮湿而腐败发酵,产生大量的氨气,易诱发许多疾病而危害鸡群健康。舍内高湿的原因有:供水系统洒漏的水、舍温过低形成的冷凝水、鸡只呼出气体和粪便中的水分、笼养鸡舍刷地的水分、平养鸡舍垫料中水分过高等。

冬季天气严寒,通过鸡舍的强制通风很难排出和降低舍内水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减少舍内水分的来源:①笼养种鸡采用水槽供水时应少给勤添,尽量避免饮水外溢和添水过程中水外洒,如采用水线供水应保证每个乳头都在笼侧网边,以免鸡头触及漏水。同时冬季鸡只饮水量大大减少,可适当降低供水系统的水压,以减少出水量。②采取提高舍温和按时通风换气的措施,排出鸡只呼出的气体和粪便中的水分,减少冷凝水的形成。如果舍内顶棚或墙壁形成水珠,最好用滚刷吸去水珠。③笼养种鸡采用人工清粪时,通过改变清粪方式和减少粪便污染程度,以减少刷地次数和刷地程度,可以在天气较好、气温较高的中午抓紧时间全面刷地。经常清扫过道两边的积水,特别在下午下班前必须清扫1遍,以免增加夜间湿度。④冬季带鸡消毒时尽量减少用水量,只要达到降粉尘、净化空气的目的即可。⑤勤翻动舍内潮湿的垫料,对过湿处可用生石灰或干刨花吸湿。通过采取以上降低湿度的办法来保证舍内湿度适宜,从而减轻舍内的通风强度,缓冲通风与保温的矛盾,确保鸡群健康生长。

三、加强通风管理

在寒冷的冬季,管理人员往往为了保温而尽量减少通风量,尤其对于雏鸡舍有时根本不进行通风。通风虽然损失一定的热量,但会提高鸡群的生产性能。即使在外界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也应保持鸡舍必要的最小通风量。横向通风是冬季通风最有效的方式,风速一般以0.1~0.2米/秒为宜,不应超过0.3米/秒,温度越低风速应越小,使鸡始终具有舒适感。通风一旦达到换气的目的,就要立即关闭风机,以迅速提升舍温。

通风时对风机的风量、风速以及定时周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外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通风方案。定时周期太长,舍内污浊空气的存留时间长,舍内温度变化大,而定时周期太短,会增加风机的开启次数,降低设备寿命,增加电能费用。一般要求定时风机开启时间至少60秒,关闭时间可以根据舍内温度和空气质量进行调整。此外,在喂料后、中午气温较高时、输完精后应加大通风量。

进风口采用纵墙侧窗或屋顶上的通风口,通风口应安装过滤网(净化空气),下部均安装导风板,以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鸡身上。冷空气必须从高处以足够的风速进入,才能与舍顶上部的热空气进行充分均匀的混合。另外,进风口开启大小及分布都应均匀,以产生适宜的风速和均匀的进风效果。

大型种鸡场一般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使鸡舍通风管理简单化,但是,管理者应经常对系统进行检查。每天要进鸡舍观察,开灯后30秒内监测以下数据:鸡舍的沉闷程度,舍内氨气浓度,观察墙壁饮水管道上的冷凝水情况,鸡只的舒适程度,舍内空气质量,舍内温度曲线变化情况等。定期分析鸡群的生产性能是否正常,进而确定冬季鸡舍通风是否合理,并根据鸡群需要及时调整控制系统,从而提高肉种鸡场的生产效益。

地下管线悬吊保护方案 篇4

这里以地铁二号线景田站车站为例, 景田站位于景田路与莲花路的交叉口, 二号线车站沿莲花路布置, 大致呈东西走向, 车站总长386.264 m。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800 mm厚地下连续墙, 基坑内支撑主要采用ϕ609 mm的Q235钢管支撑, 壁厚t=16 mm。支撑水平间距一般按3 m考虑, 竖向按4道支撑设置。钢支撑间距密、跨度大、强度高、工程量大。

2 工程施工对原有地下管线的保护方法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 施工现场地下埋有各种地下管线。经设计人员分类, 部分管线由业主安排迁移, 部分管线是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保护处理的。其中有排水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等, 这些管线是重要的市政设施, 必须妥善进行保护。

1)

管线拆迁应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 同时紧密结合车站的施工组织计划。

2) 排水管道。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管线主要是景田路有一根ϕ1 500混凝土雨水管, 跨度21 m, 和车站正交。具体的迁改方案是:由于跨度不大, 因此不再迁改而采用托护支护, 同时将混凝土管或铸铁管换成钢管。

3) 通信管线。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通信管线主要是横跨主体结构的分支管线, 另外还有部分通信管线与Ⅲ号、Ⅳ号出入口交叉, 均不迁改而采用悬吊、托护。在加固和悬吊施工时, 要确保通信线缆和管道的安全。

4) 电力管线。

景田路110 kV电力管线主要影响主体的施工, 跨度28 m采用钢支架托护。

3 管线保护施工要点

1) 正式开工前可以进行四方面工作。

a.认真研究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

b.积极主动走访有关职能部门, 尽可能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

c.派专人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进行勘测调查;

d.根据前三步工作的成果, 比较精确地绘出有关管线图纸, 作为施工中管线迁拆或保护的依据。

2) 图纸中显示须进行迁拆的管线, 进场后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尽快进行迁拆。

3) 对于仍须保留的地下管线, 我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管线保护方案, 并切实予以执行, 保证施工期间管线的加固和悬吊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4) 对于原来有混凝土井道保护的电力或通信管线, 悬吊时, 在有关部门同意和协助下将混凝土井道拆除, 换以合适尺寸的管材, 将原有电缆集结成束, 并妥善保护电缆后方能进行悬吊。

5) 基坑支护及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前, 使用管线探测仪, 仔细对施工位置进行探测, 然后再进行基坑施工。

6) 若经探测, 发现有未明管线在施工场地内通过时, 应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情况, 并会同业主、设计单位及管线权属部门共同研究处理办法, 尽量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4 地下管线的悬吊、顶托方案

1) 施工说明。

管线迁拆应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 同时紧密结合车站的施工组织计划。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通信管线主要是横跨主体结构的分支管线, 均不迁改而采用悬吊、托护。

对通信、电力、排水等城市主干管, 采用悬吊托护或支架支护时,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万无一失。

2) 悬吊方法。

根据现有图纸及资料, 我公司将横穿主体结构雨水管和横穿主体结构110 kV电力管线列为重点保护管线。考虑到我公司将在本工程实施的基坑支护方案, DN1 500雨水管采用三排单层加强型贝雷梁, 中间采用ϕ16钢筋吊带悬吊;景田路110 kV电缆采用单排单层贝雷梁悬吊保护;通信光缆采用Ⅰ25a工字钢进行悬吊保护。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作为钢梁的支座, 并嵌固在冠梁上。

3) 材料。

贝雷梁:选用Ⅰ25a工字钢。

焊缝:选用E43型焊条。采用角焊缝, 焊缝高度为10 mm。

管线支架:选用L50, L80角钢。

钢箍:选用Φ16钢筋制作。

4) 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

由于管线的标高均位于支护坡顶以下, 施工时, 基本拟定为使用贝雷梁及钢制支架悬吊管线。

土方开挖至管线底标高时开始安装钢梁和进行管线悬吊。

工字形钢梁与地下连续墙的连接做法:利用地下连续墙预留的钢板和钢筋, 钢板、钢筋与工字钢梁焊接固定后, 在桩顶处浇捣混凝土压顶梁。对于南北走向的通信电缆, 在工字形钢梁上, 沿管线走向按3 m的间距设置钢支架固定悬吊管线。

因管线改移时凿除连续墙, 使雨水管及电缆下形成通道, 泥浆及废渣将会从此通道流入主体基坑, 因此需将此通道封堵, 拟采用钢筋网喷锚进行处理。

主体结构完成后, 进行基坑土方回填, 管底土方必须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水管下土方回填至管底1 m处, 在管两侧支模施工C15混凝土底座, 宽1.2 m, 高1.5 m, 混凝土浇筑至管底, 与管底1.2 m范围密贴, 待混凝土强度达70%以上时, 拆除悬吊拉杆, 拆除时随时观察混凝土底座的变形, 如有异常, 立即停止, 分析原因后再进行处理。管侧回填时应加强对水管的保护, 2 m范围内采用人工夯填。

5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管线在施工期间的正常安全使用, 监控网络必须根据每个施工步骤可能对管线造成的变形进行布置。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 以信息指导施工, 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修正。

在施工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变形及水管的沉降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施工前, 要求对基坑范围外的地表情况用图表和照片正确记录。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测, 进行信息化施工, 以便确保安全和质量。

6结语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篇5

(1)工程介绍

本工程为乌鲁木齐铁路局二宫一街高层住宅楼及地下车库工程,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江苏西路46号院。东面为铁路局机关,西侧区域为瑞豪国际酒店,南侧为五一商场,北侧为新建铁路局体育馆。总建筑面积为49188平米。

(2)平面布置图(见附页)

(3)建筑材料的污染控制

防止有毒害或产生毒害气体的建筑材料进入现场使用。

1)采用经国家或北京市认证的绿色环保材料,严格现场材料验收制度,杜绝禁止有毒害材料进入现场。

2)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应熟悉材料性能,对混合后会发生反应,生成有毒害物质的材料应分开存放,并严禁混合使用。

(4)建筑施工现场防大气污染控制

防止施工扬尘;生产和生活的烟尘排放。

1)施工现场道路

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和设置。现场临时施工道路,基层要夯实,路面要做硬化处理。为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发生,每天派专人随时清扫现场主要施工道路,并适量洒水压尘,达到环卫要求。

2)施工现场地面

施工现场地面采取措施降低扬尘,并按作业组划分区域管理,应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配备相应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减少扬尘污染。木工操作面要及时清理木屑、锯末,并要求木工棚和作业面保持清洁;钢筋棚内,加工成型的钢筋要码放整齐,钢筋头放在指定地点,钢筋屑当天清理;出入车辆的清洗及出入口周围环境及道路的清扫工作,运输车辆不带泥沙出现场,并做到沿途不遗洒。

3)施工现场防扬尘

①清理施工垃圾,必须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②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当在库房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以减少扬尘。

③土方及松散材料的堆放,采用固化措施,防止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4)区域清理

施工现场的区域施工过程中要作到工完场清,以免在结构施工完未进入装修封闭阶段,刮风时将灰尘吹入空气中;各区域内的建筑垃圾随着区域施工的进展及时清理,要求活完底清,不许将垃圾从高处直接倒入低处,每个区域要设有垃圾区,即时将垃圾运入垃圾站。

5)加设安全防护网

施工建筑物外围立面采用密目安全网封闭,降低楼层内风的流速,阻挡灰尘影响建筑物周围的社区环境。

有光反射的物资进入现场露天堆放时应遮盖。

6)垃圾堆放区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分拣,并设专门的密闭式垃圾站堆放区。垃圾堆放区设置在避风处,以免产生扬尘,同时根据垃圾数量按照当地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7)对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进行绿化和美化,热水锅炉、炊事炉灶等必须使用清洁燃料,使用电茶炉供应热水。

(5)污水处理:

1)开工前应到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2)施工现场布置排水管线,施工现场污、废水有组织排放;建立雨水排水系统,并入市政雨水管网;建立独立的污水管网,并与市政污水管网相接。

3)职工厕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排水管道排至施工现场西侧原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的污水管线,定期对化粪池进行处理。

4)在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清洗所产生的污水要排入沉淀池内,排放的废水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定期将池内的沉淀物清除。

5)施工现场试验室产生的养护用水通过现场排水管线排到市政管线,严禁出现在施工现场乱流现象。

6)职工食堂设在施工现场外,隔油池设在细菜盆下,所有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隔油池定期清理。

7)施工现场设置专用的油漆油料库,油库内严禁放置其它物资,库房地面和墙面要做防渗漏的特殊处理,储存、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防止油料的跑、冒、摘、漏、污染水体。

9)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做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

(6)噪音控制:

人为的施工噪声防治;施工机械的噪声。

1)人为噪声的控制

①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暄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②教育职工不得敲打钢管、钢模板,尽量减少噪音。

③遵守市建委夜间施工作业时间规定,根据环保噪声标准(分贝)日夜要求的不同,合理协调安排施工分项的施工时间,将容易产生噪音污染的分项如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避免混凝浇土浇注噪声扰民。

④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或办公区禁止鸣笛。

2)强噪声机械的降噪

①易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制做作业,应尽量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

②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木工房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

③装修材料尽量采用定尺定料,选一间经过隔音处理的房间进行现场切割,以降低施工噪音。

④敏感区域施工应在噪声影响区域的作业层采用降噪安全围帘包裹。在外挂架上满挂密目阻燃隔音布。

3)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

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取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用声级计随时测现场噪音级数,控制噪音不超过国家规定范围。根据测量结果填写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测量记录表。

(7)防治废弃物污染

项目经理部负责编制建筑垃圾合格消纳方名册,名册内的消纳方必须是具有

准运证的合法单位,且需有建筑垃圾消纳的资质证明和经营许可证。产生的废弃物必须由名册内的消纳方负责回收处理。按照废弃物的性质设置废弃物分类箱,分类箱上应标识投放废弃物的种类。

场垃圾的收集方式,施工完后的工完料净场地清的原则,垃圾站的分类设置,隔油池、沉淀池的清淘、垃圾站等的废弃物收集、处理、清运及相应的合格笑纳方的资质证明材料,隔油池的清淘记录及清淘制度、沉淀池的清淘记录及制度、垃圾清运消纳记录和垃圾站的管理制度。

(8)限制光污染和其他控制

针对施工现场场特别是夜间施工时灯光的设置要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探照灯尽量选择既能满足照明要求又不刺眼的新型灯具或采取措施,使夜间照明只照射工区而不影响周围社区居民休息。

电焊、金属切割产生的弧光必须采用围板与周围环境进行隔离,防止弧光满天散射。对于产生电磁波的各种设备和设施,做好防护和屏蔽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辐射强度。

塔吊及周围场地照明的大灯调整照射方向,照射光线只限于施工场内,不得直接照射到居民住宅区,施工场地外围的照明尽量采用柔光灯。

(9)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的管理

针对现场使用的材料识别易燃、易爆、油品及危险化学品,确认安全储藏位置,建立相应的领料制度,做到有序管理。

(1)储存:储存在专用仓库内,分类存放,设专人严格管理,并建立台帐,定期清点。

(2)领用:对领用人、领用品、领用数量、领用日期进行登记,控制领用数量。

(10)降耗节能措施

使用新型节能、环保物资。物资节约管理办法、节约能源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

1)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制定出施工现场水、电、油、钢材、水泥、木材等能源、资源的节约措施,确定工程项目能源消耗总量的控制指标和能源支出金额的控制指标.物资部门拟定三大材节约指标,定期对现场料具的使用和管理进行

监督检查。对用水用电量大的工序,制定出专项节水、节电措施。

2)积极推广节电、节油、节煤、节水专项技术,淘汰高耗能机具和设备,禁止新购和转让国家淘汰的高耗能产品和设备。

3)技术、物资部门分别建立水、电、油、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台帐,每月统计,并分阶段对工程主要材料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盈亏分析。

4)技术部门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应考虑资源节省和污染预防,优选采用技术成熟,质量可靠,资源和能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5)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程度,建立维修保养制度。

6)优先选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合理布置,对夜间照明时间做统一规定。

7)尽量减少设备的无负荷运转时间。

8)项目经理部要安装水表、电表,随时了解用水用电情况,及时发现水电浪费情况,加以限制。经常对现场所有供水阀门进行检测、维修、更换,杜绝跑、冒、滴、漏;项目各部门要制定节约纸张计划,非机密性办公用纸必须两面使用,废纸应回收,推行无纸化办公,信息无纸化管理和网络化传输。

(11)培训

项目经理部应对劳务分包方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并有专人负责,培训内容应包括: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施工现场作业时的环保相关要求,进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对教育和培训情况要有记录。

对分、承包方领导层和作业层进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环保宣传活动和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等。

对本单位的管理层和操作层进行的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培训。11.1消纳方对于化学危险品的处置遵守以下要求:

(1)运输化学危险品应遵守国家有关化学危险品运输管理的规定;

(2)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和倾倒;

(3)碰撞、互相接触引起燃烧、爆炸或造成其它危险的化学危险品,以及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互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不得违反配装限制和混合装运;

(4)遇热、遇潮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在装运时应当采取隔热、防潮措施;

(5)装运化学危险品时不得客货混装。

11.2项目经理部应要求消纳方遵守车辆管理的下列要求

(1)漏油的车辆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2)禁止在施工现场内鸣笛;

(3)采取必要的防扬尘和遗洒的措施。

(12)环境保护协议

为营造文明和优美的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遵循既定的环境方针,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切实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必须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周围的生活环境,防止由于建筑施工造成的作业污染和扰民,保障建筑工地附近居民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我们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是文明施工的具体体现,也是施工现场管理达标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必须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做好这项工作。

管理对象有:劳务分包方、专业分包方和废弃物处置消纳方

路灯防触电保护试验方案数据浅析 篇6

摘要:根据路灯户外配电的特点,模拟路灯触电事故,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路灯配电;触电

1引言

路灯配电系统特点是长距离分散负荷户外配电系统,由于金属路灯杆为公共设施,容易直接与人身接触,而路灯配电线路一般敷设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容易受到外力破坏造成漏电或短路,从而形成电击隐患。路灯配电接地型式应当采用TT系统还是TN-S系统,路灯配电开关应当如何选择,在工程界也存在一定争议。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深入研究路灯触电事故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案,组织了一次户外实地试验,进行故障模拟并测试相关数据,下面是这次试验的方案及数据分析。

2实验目的

测试各种故障工况下,故障电流的规律,评估故障电压的危害程度,探讨防触电保护的有效方法。(TN-S系统以及TT系统)

3试验地点及背景资料

边防巡逻道罗芳段1B箱变,SCB11-80KVA,接地采用TN-S系统。

N2回路:VV-1-4*25+1*16,线路长0.96km,带36杆灯,每杆安装2*150W高压钠灯,总安装容量12.1kW。

4实验方法简述

箱变处将N2回路开关(普通塑壳开关,额定电流63A)与自复位漏电开关(殼架电流40A,额定漏电动作电流300mA)并联,分别测试不同故障工况。测试回路电缆装设实时漏电电流检测。实验工点取N2回路末端125#灯杆(有引出接地极)及靠近线路末端的117#灯杆(无引出接地极,但设有局部等电位联结)、116#灯杆(无引出接地极)。单相接地故障工况通过灯杆电缆引出交流接触器进行短路,漏电工况通过接入滑动变阻器进行模拟。灯杆电压测试点距地1.5m高,参考电位分别取灯杆旁0.8m、1.5m、8m附近。

5实验数据简述

5.1单相对地短路工况(即灯杆碰电)

a)TN系统

各试验工点(不论单灯接地电阻大小)杆体对地电压一般在50V左右,其中116#杆接地电阻较大故障电压最高达57.5V(参考点8m远,杆下参考点为41.1V),相邻灯杆也带有接近的故障电压。该故障电压一般情况下危害不大,但在潮湿环境下存在触电危险。线路末端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约为141A,普通塑壳开关可切断故障,但时间较长(达43.4s),对电缆存在损害,而且故障电压一直持续。采用漏电开关可瞬时切断故障线路。

b)TT系统

TT系统下故障点灯杆电压较高,尤其是接地电阻较高的117#杆,故障电压高达211V(参考点8m远,杆下参考点为108.8V),相邻灯杆不带电。各工点故障电流均较小,约为开关壳架电流,采用普通塑壳开关几乎无法切断故障。采用漏电开关可瞬时切断故障线路。

5.2灯杆漏电故障工况

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在灯杆内灌水进行试验,而是通过一段电缆将相线与PE线通过滑动变阻器短接进行模拟,最大漏电电流仅能模拟至约350mA。试验结果表明该故障在TN-S、TT系统下均未出现危险电压。但是由于实际运行中,在暴雨造成灯杆浸水情况时,整体线路及土壤均处于湿润状态,故障工况应有所不同。

6实验数据结论

6.1长距离路灯线路配电开关若采用普通塑壳开关,无法在规范规定时间内切断故障线路,甚至根本无法动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应采用漏电开关或短延时动作电流较小的智能型塑壳开关。

6.2漏电开关能够有效切断各类接地故障,包括短路及漏电,同时在故障消除后,确实能够自动复合闸。(实验中短路用接触器线圈电源接自灯杆,漏电开关跳闸后,线圈失电,短路故障消除,漏电开关在10s后自动复位。)

6.3TT系统下故障电流较小,灯杆电压较高,危害较大,必须采用漏电开关,同时建议提高对单杆接地电阻要求。

6.4等电位联结确实可以起作用,在本系列实验中故障电压最高的测试中(117#杆故障电压高达211V),当参考点取等电位联结环(1.2m半径)内部点时,电压为48.7V,干燥情况下已为安全电压范围。实验中等电位联结环位于草地下,效果较好,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路灯配电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李良胜、章友俊(建筑电气2007年第2期)

[2]《TT接地型式在路灯配电系统上的应用》张大为 沈云法 王岩(《电气技术》 2007年05期)

[3]《LED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22-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篇7

目前, 油气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随着油气需求的增加, 大规模的开发造成地质环境严重恶化, 并已影响了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2,3,4]。为有效解决该矛盾, 2009年3月,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规定, 矿山生产企业要对生产及影响范围内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保护、恢复及治理。并在随后颁布了DZ/T 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编制规范[5], 也规范了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范围与流程, 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

相较于传统矿山而言, 油气矿山在矿体的赋存状态、开采工艺、生产方式及开采后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均存在较大的差异[6,7]。由于相关规范只提供了指导方向, 并未详细针对编制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提供评价方法。因此, 如何有效编制油气开发后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方案, 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也存在独有的困难性。

在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过程中, 常见的编制难题有地质灾害评估、对含水层的影响及二次评估等。本文基于多个相关方案的编制经验, 针对常见的编制难点, 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该工作有利于提高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并对于相关方案的编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地质灾害评估

1.1 严重性区分

经过对比多个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由于该类矿山通常坐落于开阔平坦地带, 仅少数位于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因此, 在评价该类矿山的地质灾害时, 通常判别为地质灾害不发育, 影响程度为较轻, 如惠安油田。然而, 在评价山区油气田矿山时, 需考虑如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判别结果为地质灾害发育, 影响程度为严重, 如河坝气田。

1.2 起因判定

在DZ/T 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编制规范中明确提及, 所需评价地质灾害的起因应为采矿活动所引发的。而在实际方案编制过程中, 除考虑上述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外, 如对采矿活动造成安全隐患的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也是需要重点调查与分析的。因此, 按照地质灾害的起因划分, 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可参考以下评价方式:a) 自然成因。对影响采矿活动的地质灾害重点调查与评价, 防治方式以规避为主, 治理为辅;b) 人工成因。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采矿活动以改善工作方式为主, 治理为辅。

1.3 地面沉降

地质灾害之一的地面沉降问题一直是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中较具有争议性的焦点[8]。由于油气矿山开采的方式基本属于大埋深 (几千米) 液体开采, 且开采方式以钻井开采为主。虽然, 在钻进过程中对钻遇的含水层存在轻微的结构性扰动, 但并不足以达到引起地面沉降的程度。此外, 在开采层位, 虽抽取石油及少量地下水, 但由于含油层介质骨架较为致密, 且开采方式也采用“以液换液”的注水开采为主。由此推断, 对于油气矿山开采而言, 仅因采矿活动而造成地面沉降的影响较轻, 如东营胜利油田莱78、莱87区块。

2 含水层影响

2.1 含水层结构的影响

油气采矿对含水层结构的影响集中在油井成井过程中, 钻进时会贯穿含油层以上若干含水层 (包含当地饮用水源含水层) 。因钻井横截面积小, 对含水层结构扰动小。且应在钻进后使用双层套管, 且表层套管在钻至井深达饮用水含水层时下入, 以确保该区地表及地下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表层套管和油层套管固井水泥浆返至井口地面, 确保安全封闭此深度内的潜水层和承压水层, 同时封固地表疏松地层 (见图1) 。

2.2含水层水量的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涉及注水技术, 而所注水的来源是影响当地地下水水量的因素之一。评价时应注意对注水水源来源的区分。若所需注水量较大, 应建设现场水源井, 需考虑避开饮用水源含水层。若所需注水量较小, 应避免建设现场水源井, 而采用罐车拉水。

2.3含水层水质的影响

由于采用注水技术, 该过程对所注含水层的地下水水质存在一定影响。原则上保证所注水水质须优于所注含水层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时需考虑所注水是否经过水质处理及是否水质优于原生水质。此外, 还需分析压裂技术是否对注水层的上下隔水层产生结构性影响, 如有影响, 则需保证所注水水质优于所有可能渗透到的含水层原生水质。

3 第二次方案编制

如引言中提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是始于2009年, 至今已有5 a。而该类方案的编制适用期同为5 a, 即说明首批编制的方案将失效, 同一矿山需要进行第二次该类方案的编制。在进行此类方案编制时需考虑如下要素:a) 如有进行过首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的矿山, 在进行第二次方案编制时必须对首轮方案的评价与实施情况做详细总结;b) 对首轮编制方案中涉及的原有治理工程与监测工程已实施的, 需详细说明已实施的项目与程度, 并描述其实际效果;c) 对首轮编制方案中涉及的原有治理工程与监测工程并未实施的, 需详细说明未实施的项目与原因, 并分析其影响;d) 对首轮编制方案中涉及的原有治理工程与监测工程的预算, 需统计其使用情况, 并与各项工程一一对应。

4 油气共存矿山评价注意事项

一般油气田项目区, 仅只是石油或天然气其中一种矿产, 但也存在两种矿产共存的开发项目区, 如腰英台油气田。对该类油气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时, 除常规编制内容外, 需在以下几点加以区分及注意:

a) 评价期限。因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周期不同, 所以不能仅将评价期限简单划分为近期 (适用期) 与中远期2个期限。而是需将其区分为近期 (适用期) 、中期及远期3个期限 (见表1) ;

b) 矿山规模。因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产能规模不同, 所以不能仅根据石油与天然气其一的产能规模简单划分矿山规模, 而需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 即以其中任一较大矿山规模, 划分该油气田的矿山规模;

c) 恢复治理方式。因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同, 所造成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影响、地形地貌影响及土地资源损坏的方式与程度可能不同。因此, 可结合a) 中划分的周期, 分别对各自的影响进行相应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5 落地油处理

区别于传统矿山开采, 油气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落地油, 其污染物均有可能通过渗透或雨水淋滤进入地下水, 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该现象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隐患之一, 如宁东摆宴井油田与呼仁布其油田。对于该类影响的评价方式如下:a) 油土无害化处理。该方法是指将落地油土开采结束后直接采用无害化处理, 而在开采过程中不处理。该方法局限于西北油气田, 因当地蒸发强, 土壤中已形成钙积层, 阻碍油体下渗。且当地干旱降水少, 油体的水溶性弱, 不易形成淋滤作用, 油体下渗无额外势能。此外, 落地油体中水份和轻质易挥发组份在短时间内完全挥发 (8h内) , 蒸发量约占为25.4% (源自宁东摆宴井油田土壤原油蒸发试验数据) ;b) 防渗布铺设。该方法是指对产油井井下及井场铺垫防渗布, 修井结束后, 对落地油土和废防渗布及时回收,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处理。该方法普适性强, 成本高, 可对落地油全部回收并入罐储存。

6 废弃井场的处理

由于油气田开发的特殊性, 正式开采前期需对项目区钻进一定数量的探井。这些井中一部分可成为正式的开采井供开采使用, 而另一部分井由于某些原因成为废井, 如呼仁布其油田。针对该废弃井场的处理, 需在方案中作如下说明:a) 废弃井场造成影响的程度;b) 废弃井场是否已进行处理;c) 废弃井场按照相关标准如何处理;d) 废弃井场恢复治理情况如何。

7 基础资料的利用

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工作之前, 需尽可能详尽地收集项目的各项相关资料。有效资料的收集可节约项目预算, 并节省相应的野外及室内工作量。与方案编制有关的常用报告如:a)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b)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c) 土地复垦报告;d) 地质灾害评价报告;e) 水文地质报告。收集包含却不局限于以上报告。

对于所收集基础资料, 并不是所收集的报告内容均需体现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中。例如:油气田的四性研究、工程地质试验及五敏实验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本类方案编制的并无直接联系, 删减可大幅精简报告内容, 更可突出所需的地质灾害、含水层影响、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评估的内容。

8 结语

结合油气矿山开发的独特性, 结合多个油气矿山方案的编制经验, 针对若干个常见编制过程中难题, 提出详细相应的评价依据与方法。基于这些编制难题的分析与方法总结, 可为科学合理的编制类似的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提供指导与参考。具体总结如下:a) 针对油气田开发的地质灾害评估, 划分了自然与人工起因, 判断了其严重性, 并对是否能引起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与论证;b) 针对油气田开发的含水层影响评估, 判断其对含水层结构影响较小, 并对如何评价其对含水层水量及水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论证;c) 针对可能存在的二次评估, 需明确描述首次方案编制中恢复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并简要说明相关经费的使用情况;d) 针对油气同存的矿山, 方案编制时需仔细区分其评价近、中及远期, 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恢复治理措施;e) 针对开发过程中的落地油及废弃井场问题, 提出了评价方法及恢复治理措施;此外, 还对方案编制所需的资料内容及如何使用提出了建议与总结。

摘要:结合多个油气矿山方案的编制经验, 针对常见的若干个编制问题, 提出相应的编写及评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依据与方法, 有利于提高油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油气田,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含水层,二次评估

参考文献

[1]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20 (8) :52-55.

[2]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 2008, 27 (8) :1235-1244.

[3]李会荀, 蔡冠生, 佟俊梅.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以莱州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6) :89-91.

[4]武强.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5) :107-112.

[5]陶庆法, 李明路, 李建中, 等.DZ/T 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6]石文学, 韩晔, 王淼, 等.滩涂油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保护恢复方案探讨——以笔架岭油田为例[J].地下水, 2015, 37 (3) :65-68.

[7]冯军, 王军朝.四川盆地天然气气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探讨[J].中国矿业, 2014 (23) :109-111.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篇8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IEC61850标准[1]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智能变电站内的信息全部数字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由于采用了过程层网络传输采样值,因此出现了采样同步的问题。现有智能变电站通常采用全站GPS时钟源同步方案或插值(重采样)同步方案[2],2种方案应用的环境和硬件实现是完全不同的。

对变电站集中式保护的研究在国内开展不多[3]。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IEC61850标准的集中式智能设备方案,在1台集中式智能设备上实现多台智能设备所完成的功能。文献[5]提出了集中式保护原理、集中式保护的硬件系统构成、对象建模以及保护功能的实现。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目前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集中式保护测控系统的例子不多。

营口供电公司220 k V大石桥变电站是营口地区重要的枢纽变电站,所进行的全站数字化改造首次将不同保护测控功能集成在数台物理装置中,大幅减少了屏柜个数、小室和主控室的占地面积、二次电缆及光缆数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将着重论述母线保护在集中式保护测控系统中的实现方案。

1 集中式保护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大石桥变电站数字化改造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集中式保护测控系统。整个保护测控系统完全双重化配置,保证了在一套系统故障或停用的情况下被保护设备不失去保护,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可靠动作。系统构架为标准的3层网络结构[6],即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联系这3层的是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过程层采用纯光学互感器,并采用基于IEC61850-9-2[7]的模拟量网络传输方式和基于GOOSE的开关量网络传输方式。过程层GOOSE/SV合并组网。不同电压等级独立组网,采用独立双网结构。间隔层一体化设计,采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制的集中式保护测控系统,每套系统为:2台PCS-931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及1台PCS-978元件保护测控装置共同完成220 k V全部保护测控功能;4台PCS-951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共同完成66 k V全部保护测控功能。站控层制造报文规范(MMS)独立组网。二次系统网络图如图1所示。

以220 k V系统为例,母线保护与主变保护集中设置于PCS-978元件保护测控装置中,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通过装置内部高速总线共享数据接口插件从采样值(SV)网络接收到的主变间隔数据(虽然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置于同一台物理装置中,但分别由独立的DSP处理插件实现,只共享机箱内的数据总线和接口插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相互影响)。线路间隔的数据由线路保护装置的数据接口插件通过采样网络接收并处理后,再通过专用光纤发送到PCS-978元件保护测控装置的数据接口插件用于母线保护。母线差动保护涉及多个间隔的采样,采用该方法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减少了网络流量和网络设备投资,充分发挥了过程层网络通信方式的优越性。同时由于全站采用了双重化配置的系统结构,虽然保护集成度高,但能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基于数字化采样和网络传输,多个间隔采样数据的同步是母线保护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IEC61850-9-2网络传输方式要求各合并单元(MU)与保护装置同步[8],需通过外接GPS同步时钟源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合并单元发送4 k Hz采样率的数据,而保护计算的传统采样率为1.2 k Hz,因此需要进行重采样;母线保护装置只进行主变间隔数据的重采样,线路保护装置进行线路间隔数据的重采样并发送给母线保护,这就要求母线保护、线路保护装置的重采样时刻同步,该同步需通过母线保护发送主同步中断信号给各线路保护装置实现。

2 母线保护同步方案

2.1 MU与保护装置采样同步

大石桥变电站过程层采样采用IEC61850-9-2组网方式。从MU采样发生至装置接收到该采样报文并打上时标的过程中,会产生1个时间延迟,如下:

其中,TMU,delay为从MU发生采样到将该报文发送到网络上经历的延迟,该延迟与合并器的实现原理、报文处理方式(如使用中断、操作系统发送)等有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TNet,delay为报文在交换机中转发的延时,包含固定延迟(即发送需要的时间,很小,可忽略不计)和不固定延迟(由于网上有报文发送,需要等待发送的时间);TTag,delay为打时标的时间延迟。因为装置使用了查询的方式,只能将进入查询功能时的时刻假定为报文的到达时刻TTag,该时刻始终晚于装置实际收到报文的时刻TRx,则TTag,delay=TTag-TRx。

由此可见,采样数据从合并单元到保护装置的延时是不确定的[9],解决方案是给合并单元和保护装置接入GPS同步时钟[10]。采样数据通过远方模块发送到合并单元后,合并单元根据接入的GPS同步信号,刷新IEC61850-9-2采样数据帧中的采样计数器(相当于给每一帧采样数据分配一个时间序号,4 k Hz采样率下序号范围从0至3 999)。保护装置经网络获得各个间隔的采样数据后,根据数据帧中的采样计数和采样时间间隔(接入GPS同步后采样时间间隔是固定的)来计算每一帧数据的采样时刻,采样时刻等于初始时刻加上采样计数与采样间隔的乘积。GPS同步保证了不同装置的初始时刻和采样间隔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数据采样时刻的计算是在同一个时间坐标下进行的。每一次保护进行重采样都使用采样时刻相同的数据帧,保证了保护接收MU采样数据的同步性。数据的网络延时对保护的动作行为影响不大,但如果太大可能导致保护动作的速度较慢,一般要求控制在2个采样时间间隔之内。

对时系统采用冗余双网结构,2套对时装置间互相发送对时信号,如图2所示。当其中1套对时装置失去卫星信号后,通过交互信息,可以迅速把另一套装置的卫星信号切换过来,保证在只有1套卫星信号时2套对时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GPS对时的时钟源来自卫星信号,但是由于对时装置本身具有守时功能[11],因此,即使对时装置失去所有卫星信号,仍然能够保证为全站提供对时脉冲,对母线保护没有影响。

2.2 母线保护与线路保护装置间同步

由于MU送到保护装置的数据采样率为4 k Hz,而保护计算使用的采样率为1.2 k Hz,因此保护在从SV网络上获得经过GPS同步的数据后,将通过重采样把4 k Hz的数据插值成1.2 k Hz的数据[12]。对母线保护而言,主变间隔的重采样在本装置中完成,其余间隔的重采样在线路保护装置的数据接口插件中完成,因此必须保证母线保护和所有线路保护装置的重采样时刻是同步的。

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可以实现在光纤链路层锁定数据时标[13],即自动记录数据的到达时刻。母线保护正是利用该技术实现了多装置间的高精度同步。母线保护插件在每个中断发出同步数据信号,其他线路保护装置根据母线保护下发数据的到达时刻以及通道延时推算出母线保护的中断时刻,以此调整各自的重采样中断时刻进行跟踪。母线保护同时向各线路保护装置下发同步数据帧,最终各线路保护装置就能够和母线保护在同一时刻重采样。同步方案如图3所示。

母线保护发出同步信号,通过光纤接至同电压等级的其他线路保护装置的数据接口插件,相应装置按母线保护发出的同步信号进行中断同步,同时从该插件通过光纤发出本装置重采样后的数据,供母线保护使用。

另外,为了防止母线装置异常或重启影响其他线路保护装置正常运行,线路保护装置中的同步插件始终监视母线同步信号的正确性,一旦同步信号异常立即报警,并向母线保护装置发出同步异常信号以及时闭锁差动保护,此时不会根据异常的同步信号调整采样时刻;而在母线保护装置重启过程中,各线路保护装置中的同步插件根据母线保护的同步信号逐步调整采样中断时刻,一方面保证线路保护的采样中断始终等间隔,另一方面在1~2 s内各装置就会自动进入同步,保证母线保护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 动模试验

为了验证该方案,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进行了动模试验。

系统主接线如图4所示。

保护配置为:1台PCS-978集中式保护完成主变保护及母线保护功能,1台PCS-931集中式保护完成2条线路保护及母联保护功能。采样数据通过MU送到保护装置;对侧按现场实际应用情况配置2台PCS-931线路纵差保护。

图5为Ⅰ母区内A相故障时的录波,最上面6个波形为保护的动作情况,由上至下分别为总起动、差动跳母联、变化量差动跳Ⅰ母、稳态量差动跳Ⅰ母、变化量差动跳Ⅱ母、稳态量差动跳Ⅱ母。录波显示母差保护4 ms动作。

图6为母线区外故障时的录波,最上面6个波形与图5中最上面6个波形的含义相同。可以看出,此时母线基本无差流,录波显示母线保护在区外故障时未发生误动作。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同步方案的精度非常高,通过示波器实测的重采样同步跟踪误差小于5μs,与理论分析一致。因此误差所带来的影响对保护而言是很小的。

4 结语

广域后备保护故障识别方案 篇9

继电保护系统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1,2,3]。电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多变给传统后备保护的整定和配合带来了很多不便, 导致后备保护动作时限不断延长, 不利于故障的快速切除。随着广域测量系统 (WAMS)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广域信息的后备保护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4,5,6,7,8,9], 大量学者提出了多种广域信息下的后备保护理论[10,11,12,13,14]。基于广域测量信息的广域后备保护有利于解决复杂电网中现有后备保护配合关系难以整定、动作时间长的难题, 与基于本地量的传统主保护协同工作、相得益彰, 从系统全局的高度实现电网保护, 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本文基于广域信息提出了一种集中式系统结构的后备保护算法。该算法在系统故障情况下能够灵敏启动, 快速划分故障区域, 准确识别出线路及母线的简单、复合故障, 算法原理简单可靠, 制定的策略在断路器拒动、信息丢失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1 集中式广域保护系统结构

本文采用集中式系统结构, 在通信满足要求的前提下, 能做到全局最优控制, 体现广域保护的优势。

以广域信息的采集、传送、分析和使用为主线, 系统主要分为广域保护中心、广域通信网、广域保护子站3个部分, 如图1所示。主站系统位于区域调度中心, 负责与各个子站通信, 获取测量点的广域数据, 在线监测和分析电网运行状态, 制定广域保护与控制决策, 并将决策命令下发到子站执行, 同时与SCADA系统及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信息交互。子站系统设置于各变电站及发电厂中, 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命令的执行。

主站与子站以同步数字体系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光纤双环网为媒介进行通信, 采用IP Over SDH的组网技术, 主站采用1 000 M以太网, 子站采用100 M以太网。子站相量测量单元 (PMU) 装置采集的数据经集中处理后经交换机、路由器、SDH设备接入SDH传输网 (电力调度数据网) 。主站的决策命令通过SDH传输网下达到子站, 经过通信控制机、协议转换机将命令下达到位于间隔层的测控单元, 完成相应的跳闸或闭锁命令。为了保证信息的实时性, 子站内部、子站与主站之间均可采用IEC61850通信规约。

2 广域保护故障识别方案

2.1 保护启动

2.1.1 三序电压式启动元件

WAMS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保护中心, 存入数据库。保护中心读取全网母线电压实时数据进行遍历搜索, 当有母线任一序电压满足启动判据时, 启动故障定位算法, 并将此母线归入启动母线集中。启动判据为:

其中, Ui (1) 、Ui (2) 、Ui (0) 分别为母线i的正、负、零序电压幅值;UN为母线的额定相电压;ki (1) 、ki (2) 、ki (0) 分别为母线i的正、负、零序电压比例系数;kset (1) 、kset (2) 、kset (0) 分别为母线i的正、负、零序电压启动门槛值, 启动门槛值可以根据网络的结构和大小进行整定。

2.1.2 负序电流式启动元件

在电网发生经过渡电阻短路故障时, 三序电压启动判据可能均不满足要求。相间短路故障时, 零序电流接近为0, 而负序分量存在于不对称故障的全过程, 且不受对地分布电容电流和双回线零序互感的影响, 故障特征明显, 灵敏度高。因此, 增加一个负序电流辅助启动判据:

其中, Ix (2) 为线路x一侧的负序电流幅值;IN为线路x的额定相电流;fx (2) 为线路x的负序电流比例系数;fset (2) 为线路x的负序电流启动门槛值。根据文献[15]可知, 当线路MN末端N侧发生经过渡电阻接地故障时, 流过M侧负序电流最小, 根据线路耐过渡电阻能力、网路结构及参数, 可求得该负序电流。综合各线路负序电流值, 将最小负序电流乘以灵敏度系数0.8后即为负序电流启动门槛值的整定值。实际应用中根据网络结构和大小进行整定。

2.2 故障区域的划分

当母线发生故障时, 故障母线电压变化最大, 其次是相邻母线电压。当线路发生故障时, 故障线路两侧母线以及相邻母线电压变化较大。考虑复故障情况, 将启动母线集中的母线按照序电压比例系数进行排序 (正序按比例系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负序和零序按比例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 将排序结果的前6条母线划入故障区域。由于发生不同故障时, 各序电压对各种故障的灵敏度不同, 排序结果也不同, 因此将各序电压系数排序分别得到的前6条母线构成一个并集, 将这个并集里的母线以及相连的线路构成故障区域。

当发生经过渡电阻短路故障时, 由于过渡电阻的存在, 满足负序电流启动判据的线路不会太多, 启动线路集不会太大, 可将启动线路集中的所有线路及其连接的母线共同构成故障区域。

故障区域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涵盖故障元件, 避免对全网所有元件进行故障判别, 加快故障定位速度。

2.3 故障判别算法

负序分量存在于不对称故障的全过程, 且不易受系统振荡、双回线零序互感、线路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 故障特征明显。正序分量在故障过程中始终存在, 且正序分量在故障前后有过渡时间短、暂态响应速度快、故障过程输出近似恒定的优良特性。故本文将基于正、负序分量的广域纵联方向保护算法[16]及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算法[17]相结合, 根据各判据的特点, 从实用化角度考虑, 提出了一种利用广域信息的综合故障定位法。

2.3.1 母线短路故障判别

当母线i发生故障时, 与其相连的所有线路的负序方向元件全部为反向, 故判定该母线故障。

根据比较相位式方向元件动作判据, 负序方向元件的输出值定义为:

其中, U2为母线i的负序电压相量;I2为线路x位于母线i侧的负序电流相量;Dx (2) 为线路x位于母线i侧的负序方向元件的输出值。

综合方向元件输出值, 定义母线动作系数为:

其中, m为母线i连接的线路数;Fi (2) 为母线i的负序动作系数。当Fi (2) =1时, 判定母线i发生了短路故障。

当母线发生三相对称故障时, 故障点不存在负序分量, 此时可利用正序电流差动原理来识别故障母线。当母线未发生故障时, 流向母线的正序电流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正序电流相量之和接近0;当母线发生故障时, 母线连接的所有线路的正序电流均流向母线, 正序电流相量之和大于相连的任意一条线路电流, 由此可判定为母线发生故障, 因此母线正序电流差动判据为:

其中, Ix (1) 为线路x位于母线i侧的正序电流相量;考虑测量误差及一定裕度, 可靠系数K′取0.9。

综上所述, 当满足判据Fi (2) =1或判据式 (5) 时, 判定该母线发生了短路故障。

2.3.2 线路短路故障判别

判别线路故障时, 采用正、负序纵联电流相位差动保护原理, 可靠区分线路内、外部故障。规定电流正方向由母线指向线路, 线路两侧电流互感器均采用正极性接法, 其一次回路的极性端均置于靠近母线的一侧。

序电流相位差动保护原理的判据为:

其中, θi (1) 、θk (1) 分别为线路两侧的正序电流相角;θi (2) 、θk (2) 分别为线路两侧的负序电流相角;θset (1) 、θset (2) 分别为正、负序动作角。根据相差纵联保护闭锁角整定原则, 考虑电流互感器相角误差为7°、保护装置相角误差为15°及裕度角15°因素影响, 闭锁角最小为37°, θset (1) 、θset (2) 的整定值最大可取143°。动作角的整定应考虑线路灵敏角等因素的影响, 可根据电网实际情况进行整定。

当某线路满足判据式 (6) 或式 (7) 时, 判定该线路发生了短路故障。

2.4 信息丢失情况下故障识别策略

系统投入运行前期应先进行采集系统及通信设备的检测, 保证所有设备都处于正确工作状态。若系统投入运行期间由于子站信息采集系统异常或者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 则按照以下特定措施进行处理。

(1) 一点信息丢失, 即某子站监测的一条线路电流信息丢失。

a.若信息丢失子站启动元件未动作, 该子站未被划入故障区域, 则该点信息丢失不影响故障的判别, 不进行处理。

b.若该子站被划入故障区域, 则将信息丢失线路及该站母线确定为疑似故障线路和疑似故障母线。先对故障区域的其他线路和母线进行故障判别, 若故障区域内的其他线路和母线未检测出故障, 则先切除疑似故障线路, 切除后再次收集电网数据进行保护启动判别, 若保护仍启动, 则切除疑似故障母线。

故障识别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一个站信息丢失, 即一个站的母线电压、线路电流信息均丢失。

a.若与该站相邻的母线均不在故障区域内, 则该站未被划入故障区域, 该站信息丢失不影响故障的判别, 不进行处理。

b.若该站母线被划入故障区域, 则将该站母线及其相连的所有线路确定为疑似故障母线和疑似故障线路。先对故障区域内其他母线和线路进行故障判别, 若未检测出故障, 则确定故障发生在疑似故障区, 转步骤c。

c.利用疑似故障线路对侧站距离保护I段信息, 依次判断各线路是否发生故障, 若各线路距离保护I段均未动作, 则采用轮切策略:利用疑似故障线路对侧站电流信息, 切除电流量最大线路 (跳本线路两端断路器) ;根据再次收集的电网信息, 判断故障是否消失, 若故障仍存在, 切除剩余线路中的电流量最大线路 (跳本线路两端断路器, 同时合上条线路两端断路器) , 依次进行, 直至故障消失。故障线路电流较大, 则故障可一次或经较少次动作后切除。若轮切结束后故障仍存在, 则判为母线故障, 切除与该母线相连的所有线路。由于母线故障概率远低于线路故障概率, 在整个站信息全部丢失的极端恶劣情况下, 为防止停电范围扩大, 该策略是可行的。

故障识别流程图如图3所示。

2.5 广域后备保护策略

广域保护中心的故障识别方案流程如图4所示。对WAMS采集并上传存入保护中心的数据进行启动判别, 以搜索电网是否发生故障;若启动元件动作, 则划分故障区域;如发生信息丢失, 则按信息丢失流程处理;若无信息丢失, 则对故障区域内的各母线和线路进行故障判别, 定位故障元件, 且向子站发送跳闸命令切除故障元件;子站收到跳闸命令后, 跳开相应的断路器, 并将断路器动作后的状态信息上传至保护中心;若发生母线故障且断路器拒动情况, 则向该拒动断路器所在线路的对侧断路器发送跳闸命令;若发生线路故障且断路器拒动, 则向拒动断路器所在侧母线相连的所有断路器发送跳闸命令, 以确保故障元件的隔离。

3 仿真验证

3.1 仿真算例

在自主研发的河北南网广域保护智能应用系统平台, 利用河北南网系统实际参数及运行断面对提出的广域保护故障识别方案进行仿真验证。测试计算机配置:CPU为Core2 (2.53 G) ;内存为2 G;硬盘容量为320 G。

图5为河北南网系统局部接线图。

根据河北南网的实际网络情况, 各参数的整定情况为:kset (1) =0.7, kset (2) =0.12, kset (0) =0.05;fset (2) =0.04;θset (1) =100°, θset (2) =100°。

3.2 仿真分析

在景双县距离景县站80%线路长度处设置ABC三相短路故障。从仿真结果报告中提取出所得仿真结果信息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识别结果与故障设置一致, 说明了故障识别算法的正确性。

跳闸情况如图6所示, 跳闸断路器为景县站231开关和双楼站242开关, 故障被切除。

此次广域后备保护算法及跳闸策略的出口程序总耗时5.721 ms, 算法时间很短, 能满足后备保护的要求。

本文对经过渡电阻、断路器拒动、信息丢失情况下, 线路、母线发生的各种故障进行了仿真测试, 测试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 各次故障均能正确识别并隔离。其中, 220 k V电压等级的耐过渡电阻能力可达300Ω, 500 k V电压等级的耐过渡电阻可达500Ω, 满足故障识别的要求。

复合故障仿真测试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知, 双回线复合故障、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或母线复合故障、经过渡电阻复合故障均可检测出来。

各次仿真结果报告与仿真设置一致, 且断路器正确动作跳开故障元件, 说明提出的广域后备保护策略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出故障并快速隔离。

注:4.776+4.811表示程序运行2次, 第一次时间为4.776 ms, 第二次时间为4.811 ms;其他类似。

注:α为故障点距线路始端的距离和线路长度的比值。

4 结论

本文基于广域信息提出了一种集中式结构的广域后备保护故障识别方案, 在河北南网广域保护智能应用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广域后备保护与控制系统软件, 基于河北南网系统实际参数和运行断面对该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经过渡电阻、断路器拒动、信息丢失情况下, 线路、母线发生的各种故障分别进行了仿真测试, 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快速、正确识别各种故障。河北南网共43个子站已配有PMU装置, 通过在调度中心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主站端设置厂站端传送数据包来模拟WAMS的PMU数据到主站端的通信时延, 包括传感器 (电流/电压互感器) 、同步采样、相量计算和数据封装、子站通信模块、通信链路、主站通信前置机等每一环节产生的时延, 对43个站点分别测试5次, 其往返最大时延为19.1 ms。可以看到河北南网单程通信总延时小于20 ms, 故从数据的上传、保护中心策略的制定, 到命令下达至子站总耗时不超过50 ms, 远小于传统后备保护的动作延时。

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方案 篇10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方案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这一系列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 结合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教育部、文化部等十部委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特点, 依托互联网环境平台, 正确引导和培育高校网络文明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 紧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确立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新目标, 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环境平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引导正面网络舆论, 传播先进网络文化, 营造适应高校自身特点, 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和谐文明网络环境。

二、培育目标

总体目标:构建硬件齐备, 制度完善, 覆盖面广, 影响力强,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网络平台;树立知荣明耻, 自觉自律, 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科学、健康、文明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培育和形成弘扬主旋律, 引领时代潮流的高校网络文化新环境。

目标分解:网络主体文明、网络内容文明与网络使用文明。网络主体文明是指使用者即大学生清醒认识网络的工具性意义, 而非工具理性挤占价值理性导致对网络技术的盲从;大学生将网络本身视为人类活动范围与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而非弥补现实生活欠缺导致以逃避性目的进入虚拟空间忽视现实生活;大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引入网络世界, 而非对现实生活的颠覆而恣意妄为。网络内容文明是指网络空间信息本身正面, 对大学生成长有益, 网络信息的引导和鼓励意义能够间接作用于大学生现实健康生活。网络使用文明是指实现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时间控制合理、以学习与成才需要为使用重点。

网络文明环境培育目标分解

三、具体实施

1. 实施计划

两个周期

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 及时总结并借鉴工作经验, 我们将培育工作分为大小两个周期。按照学生成长全过程, 确立工作的大周期为四年, 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对网络的正确认知、使用的任务。对学生个人而言, 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达到其教育目的。小的工作周期为一年, 及时总结经验, 从共同的年级特点着手, 借鉴好的做法, 避免盲区和错误。

三个阶段

根据高校教育学期制的实际情况, 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方案计划按三个阶段实施, 即:

(1) 初期 (6个月时间) :探索阶段, 选取试验样本施行方案, 及时调整具体措施。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选取软件学院2009级新生, 从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为试验时间。

(2) 中期 (5个月时间) :试行阶段, 即具体实施培训方案阶段。

(3) 后期 (1到2个月时间) :总结阶段, 即对三项培育目标进行必要考核, 总结经验, 为下一轮的工作做铺垫。

三支队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等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中辅导员 (班主任) 是处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组织者与教育者, 特别是专职辅导员, 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同时结合“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教育思想, 根据学生网络生活实际, 我们可以得到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的工作任务应该包括辅导员队伍、任课教师队伍和校园网络维护和监测人员三支队伍共同完成。他们分工合作, 全方面引导学生网络生活, 实现“网络主体文明、网络内容文明与网络使用文明”的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三个目标。

2. 实施流程

(1) 初期探索阶段工作具体如下:

网络主体文明

辅导员:

A.引导学生制定网络生活计划书, 尽可能明确上网内容以及相应时间, 并进行管理监督。

B.根据学生以前网络经历和性格特点, 预测学生未来网络行为, 确立网络成瘾和行为不当的重点关注名单, 建立档案, 长期观察, 及时调整, 适当介入。

C.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分解, 帮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的兴趣, 满足其人际交往和渴求被承认的心理需求。

网络内容文明

辅导员:

A.定期了解学生对网络的内容需求, 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教师和网络维护人员。

B.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下而上的创办、维护班级聊天室、主页等, 助力于正面效应的网络内容的流通与传播。

C.构建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网站、权威网站, 重点加以关注引导。

任课教师:

A.根据学生和课程需要, 将教学计划分为课堂和网络两部分, 网络学习计划包括相关文献查阅和综述、网络推荐学习平台、网络习题等, 是课堂学习的拓宽和检验, 并通过定期检验和期末相关考题督促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对学习的投入。

网络维护和监测人员:

A.监控学生访问集中的网址, 对异常情况及时发现, 并尽快进行上报、禁止访问等处理。

B.根据学生需求对校园主页等主流网站进行维护和更新, 突出学习和成才的主流引导。

网络使用文明

辅导员:

A.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与网络相关的宣传、竞赛、报告、展示等, 树立网络使用的正确典型, 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引导学生实现网络的正面效应。

B.对学生热点的网络平台如校内网、qq群等予以密切关注, 并注册参加, 实现网上的即时引导。

C.及时把握学生中电脑拥有情况和校外上网频率、时长等, 弥补校园网络监控的盲点。

D.网络使用正反面案例的宣讲和教育。

任课教师:

A.教授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获取专业知识的技能,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维护和监测人员:

A.对上课时间和节假日单日上网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和在宿舍停电后多次继续上网的学生, 以月为单位将情况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反馈给辅导员。

(2) 中期试行阶段:

注重从专业和年级特点出发, 了解学生网络需求, 根据初期积累的经验开展工作。

(3) 后期总结阶段:

辅导员:

A.网络生活计划书完成情况

B.重点关注学生中网络成瘾情况和干预后效果

C.焦点网站的建立、维护和使用情况

D.学生网络需求的满足情况

E.正反面网络事件发生的情况

任课教师:

A.学生网络生活中学习所占比例

B.网络学习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学生反应

网络维护和监测人员:

A.监控的热点网站信息健康程度

B.学生对其维护的主流网站的满意程度和关注程度

C.反馈可能网络成瘾的学生准确和及时程度

3. 重要措施

(1) 网络生活计划书

网络生活计划书共包括八个学期、三阶段、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期初根据自身成长目标从上网时间、上网重点目标及相关网站三个方面订立计划, 期中对由于执行情况和现实变化进行的调整进行记录, 期末有学生和辅导员共同考察其执行情况。网络生活计划书帮助学生在成长所需下订立正确的上网目的, 限定上网时间, 减少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随机性、无限制性, 从而引导学生健康生活, 正确运用网络。网络生活计划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 融入到学生网络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

(2) 构建焦点网站

焦点网站, 从内容上来说, 能够涵盖学生关注热点和焦点, 从访问量上说, 是学生中广泛经常访问的网站。应该说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里所说的焦点网站是广义的, 还包括聊天室等。据调查, 学生经常访问的焦点网站有校内网、QQ等。一是这些网站大多与学校监管相脱离;二是高校广泛的网络资源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焦点。而焦点网站的形成对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大有益处。一方面有利于在学生中进行网络主流引导, 另一方面又能把握学生网络动向, 及时进行引导。因此, 构建焦点网站很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焦点网站具有其可行性。一是学校内部处于同一局域网, 网内传输文件速度远高于访问外网的速度, 能够满足学生传输大容量文件的需要, 即学生经常使用的文件下载功能很有优势。二是专业和年级的统一性使得学生访问的网站本身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 搜集整理这些网站和内容能够让众多小焦点整合成为一个或几个大的焦点。

焦点网站不同于学校主页自上而下的建立方式, 而是要从学生入手, 自下而上的建立。一是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特点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各年级建立主页。辅导员可以通过在这些主页上发表教学、奖惩等通知, 来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这些网站的习惯。除此之外, 年级主页还要积极创新, 以丰富实用的内容吸引学生长期关注。二是学生会、社团、工作室等学生群团组织建立较强互动性娱乐性的网站, 满足学生课余休闲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在构建焦点网站的过程中, 一是做好帮扶工作, 从各方面支持焦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二是做好宣传工作, 真正使得这些焦点网站广为学生所知。

(3) 重点关注学生档案

网络成瘾是网络对学生影响最广解决最困难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仅关注和辅导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 这只抓住了问题的表象, 从根源上预防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的发生才能真正将网络对学生的负面效应减小。在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过程中, 从学生入学起就建立和记录重点关注学生档案是重要措施。

重点关注的学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入学报到时, 通过向学生本人和家长了解, 辅导员将大学前已有网络成瘾经历的学生列为重点关注。二是根据网络成瘾的学生心理和性格特点, 预测未来网络行为, 将较为内向、自信心不足或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列为重点关注。三是根据网络监控反馈的名单和同学反应的校外上网情况, 经确认长期非学习目的长时间上网学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在重点关注学生档案中, 要及时如实的记录学生网络生活相关情况和教育措施及其成效。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引导, 首先要了解可能导致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是控制能力不足还是现实生活缺失, 然后“对症下药”。一方面网络成瘾重点关注学生档案的建立使得工作对象重点突出, 教育引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对教育举措的及时记录使得教育更具有连续性。

重点关注学生档案既要做好及时记录, 还要及时总结分析。分析档案学生共同的特点, 以便提高识别潜在网络成瘾学生的准确度。总结工作成效, 提炼好的做法, 启迪之后的工作。

(4) 网络学习课程计划

网络学习课程计划是任课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计划的拓展和深入, 在改善教学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正确使用网络应用与学习结合起来, 使得网络文明环境培育更具有实践意义。根据课堂教学计划, 配套制定相应的网络学习任务、作业和考核, 确立网络学习课程计划。既可以在学期初予以全部公布, 让学生自学灵活把握进度, 也可以侧重与课堂教学的配套, 随着教学进度逐渐公布同期的网络课程。但无论哪种方式, 都要注意对执行过程的把握和控制, 不能让之成为一纸空文。网络学习计划包括相关文献查阅和综述、网络推荐学习平台、网络习题等, 并通过定期检验和期末相关考题督促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消化和理解, 又提升学生网络生活中对学习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焦丽萍.《论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5) p46-p47

[2]周媛李吉彬.《论高校校园网络文明环境培育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7) p186.

数据保护解决方案需要多样化 篇11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最常用的数据保护技术是基于储存的复制、基于软件的复制及倒换、虚拟磁库带和磁带备份、异地存储等;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使用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七成以上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的存储需求年均增长率超过30%。

调查发现,所有受访者都曾有数据丢失的经历,其中,无备份、存储故障和所有副本损坏是企业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不过,三成以上企业的IT系统恢复(DR)计划完整度(经过检验、随时可执行)低于50%。另外,参与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已部署虚拟服务器。

Vision Solutions亚太区销售副总裁Allan Campbell表示:“随着企业对灾难恢复和可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样化组合型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虚拟化和云计算两项颠覆性技术的融合,正在驱动企业认真审查他们的安全等级和保护措施。”

他介绍说,早在2012年5月,Vision Solutions公司就针对中国市场的数据保护情况,推出了全新的Double-Take 6.0,为企业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可用性服务及保护。

据Allan Campbell介绍,Double-Take 6.0简单实用,初始安装与持续管理均可自动完成;即插即用;实时复制,完整而全面的实时复制取代快照功能,确保可用性不受干扰;无停机时间的迁移,在生产环境恢复至新系统期间,复制技术可使用户继续正常工作;独立于平台,该解决方案独立于硬件和存储设备,可在两端兼容不同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此外,它还能保护所有应用程序,并拥有经过简化的统一的控制台,仅用一个简单窗口就能进入可用性环境,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盈利能力和声誉。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 篇12

1指标分层-综合评分法

1.1评价因子的选取。要想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就需要对矿产整体特点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危害有一个全面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相关的开采方式、实际生产能力等矿产开采基本要素,还包括整个矿山原有地质环境和曾经发生的地质环境灾害。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选择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的各个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层,经过综合分析,进一步确定符合所评价矿山具体特征的二级评价因子。这些评价因子的根本作用是对矿产接受开采之后的各方面变化制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因素定量来确定地质环境是否遭到破坏。通过有步骤的实施,对接下来制定合理有效的恢复方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评估指标权重赋值。确定了评价因子的种类和获取到他们的相关信息数据之后,还要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进行权重赋值。权值是表示某一指标层相对重要程度所赋予的相关数字,是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参考值。运用指标分层-综合评分法计算权值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理顺组合方式和层次,然后建立系统评价的结构模型及数字模型,对模型的各种模糊性因子,根据他们对于影响对象或作用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量化指标或者标度指标,然后根据评价模型,通过判断矩阵逐项或逐层得出各因子的作用全在或指标数值,最后计算出矿山的评价目标值。

2先分区-再评估法

2.1矿山功能区划分。根据该煤矿开发利用方案和现场调查,在现状评估图上分别根据评估范围内矿区的不同功能划分出工业广场(还可细分为排渣场、选矿厂、存矿场等)、采掘区、居住(村寨)区3个功能区。2.2各功能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各功能区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1)工业广场:包括排土(渣)场、矿石堆放场、办公设施及矿山职工居住建筑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不稳定边坡、占用和破坏土地、生活污水等。(2)采掘区:主要为矿山开采矿石及其影响区域,包括运输平硐、采掘面、采空区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下水漏失及污染、采空区塌陷、危岩体、地裂缝等。(3)居住区:主要为评估区范围内村庄、道路桥梁、学校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占用破坏土地、水污染、地面沉降、采空区塌陷等。

3基于GIS的图层叠加法

3.1制作矿山地质环境单问题评估图。根据现场调查与分析,该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1)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2)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地;(3)露天采坑、崩塌体等。3.2图件叠加。在图件叠加前,应把3张单问题图件进行归一化处理,即使用同一坐标系、比例尺等。

综合上述的三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清楚了解到这三种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三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点不同导致对矿山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使用这三种评估方法的时候,对矿山整体地质环境有一个充分了解,从而选取最合理的评估方法。

摘要:主要针对于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永辉.选址敏感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J].北方环境,2011(4).

上一篇:《环境保护》课程下一篇:商标功能的扩张